facebook pixel code

R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情緒失控

2007年06月19日
公開
42

一直不願意跟維維下圍棋 因為我不會 學過圍棋的維維一直很自豪 拔拔麻麻全家人都不會的遊戲只有他最厲害 但也因此沒有對手可以切磋棋藝 前陣子 他常上樓去跟奶奶下棋 沒有兒孫在身邊的奶奶很喜歡維維找她玩 沒有下棋對手的維維也很開心有個棋友 但自從上次下輸棋哭著回家之後 就再也不願意接受奶奶的圍棋邀請了 其實在家關了四天也很無聊 昨晚全家逛金石堂特地找了本圍棋書來看 才發現黑白棋的世界其實不如想像中困難 所以今天答應維維陪他下一盤圍棋 原本打遍天下(其實只有我們家)無敵手的他 發現媽媽變厲害了 剛開始還有一點笑臉 隨著被吃掉的棋子慢慢增加 眼看自己居然快輸了 眼淚克制不住流出來之後 就像水壩潰堤一發不可收拾 大哭了起來 我知道他經不起挫折 應該沒法馬上恢復 就讓他到遊戲室去獨處 關起門後更是狂哭 在客廳的我心想:又來了! 但也只有耐住性子給他時間 就這樣足足哭了15分鐘 這已經是我的極限了(不發脾氣) 打開門問維維:可以了嗎? 他已經哭到筋疲力盡趴在桌上了 虛弱的點點頭 身體還是因啜泣不停抖動 還是幫他倒數邊深呼吸回到現實世界 抱抱他 跟他談談剛剛發生的事及感覺 雖然他還是很挫折 但也願意繼續未下完的棋局 當然媽媽還是要適時的讓他幾手 這小子才眉開眼笑 接受挫折這種事 對維維這樣的孩子來說 還真是一門難學的功課啊

亞斯伯格症候群

2007年06月18日
公開
66

另類星兒 亞斯柏格症候群 長庚兒童心智科 張學岭 亞斯伯格醫師在1944年首次報告四位具有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deficit)困難的男孩,並稱之為自閉性精神病態 (autistic psychopathy)。亞斯伯格醫師在這一方面的觀點,與首位報告自閉症的Kanner醫師一樣,採用了Bleuler大師"autism"的來強調這些個案的強烈自我中心 (egocentrism)及關閉與外界的一切溝通的特質。 雖然亞斯伯格醫師在50年前即提出亞斯伯格症候群,然而一直到1994年,第四版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DSM-IV及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承認亞斯伯格症候群後,相關的研究才逐漸增加。亞斯伯格醫師為維也納的小兒科醫師,但他終生的研究興趣為藉由觀察來了解生命中隱含的定律。因為他對孩童的情緒發展的興趣及仔細觀察的成果,自1944年以來即逐漸報導一些與自閉症類似(具有社交技巧及溝通障礙)又相異(不同的人格特質及較優的認知能力)的亞斯格症候群。 近年的研究顯示,每千名7-16歲的兒童中,約有3.6至7.1位為AS(Gillberg and Gillberg,1995),較自閉症患者為多(大約每一萬名出生的新生兒中,有7-16位為自閉症患者)。AS病患的男女比例約在10-15:1,以男性居多。 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以下簡稱AS)是一種精神發展疾患(neurodevelopment disorder)。它的臨床特徵與自閉症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具有社交技巧的缺陷(social deficit),同樣對某些特殊事物有超越一般人的興趣(restricted interest)。然而,AS也有與自閉症相異之處:AS患者較自閉症患者有較佳的語言及認知能力。另一方面,許多臨床研究中顯示AS患者動作較自閉症患為笨拙。 目前的診斷體系大多沿用亞斯伯格醫師在50年前對AS病人的觀察:病人除了缺乏正常社交能力(如:缺乏情緒互動或分享能力),也需具備下列症狀:i)包含一或多種刻板而侷限的興趣模式,興趣之強度或對象二者至少有一為異常(如:強烈著迷百科全書,或對捷運路線過於投入著迷);ii)無彈性地固執於特定而不具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行為;iii)刻板而重複的身體動作(如:拍打手掌)及iv)持續專注於物體之一部份。 上述的診斷標準源於AS患者在兒童認知行為發展上的特色及特徵: Ⅰ.認知(cognition) 亞斯伯格醫師在他首次提出AS症候群時就發現,AS病童會對某些不屬於他們年齡的事物及題目感興趣,也有些較怪異及不合常理的想法。目前已經發現,雖然大多數AS病童的智商在正常範圍,但因他們在社交及溝通能力上的障礙,過度偏執的想法,對特殊事物的偏好,不足的解決問題技巧及組織能力,使得他們在普通班中仍較難適應。 Ⅱ.類化(Generalization) AS病童的另一項發展困難為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與技巧類化到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學童必然會經由學習而獲得許多訊息,這些訊息與生活經驗交集,潛藏在每個人的大腦中,成為潛意識。但在AS病童中,他們可能可以背熟一些遊戲規則或生活禮儀,卻無法活用這些資料。 例如一位AS的病童,當老師說「走路要靠右邊」時,他可能會很認真的去執行,連晚上起床上廁所也要靠右邊走,使得家人啼笑皆非。或是在與同儕玩遊戲時,AS病童會很堅持一定要照他的遊戲規則進行,這樣的僵化玩法,常使得同伴拒絕與他互動,導致AS病童極端受挫折。 造成此種症狀的原因在神經系統的不成熟。在面對壓力情境時,AS病童的大腦無法提供適當的思考方式來解套。要能夠充分思考,大腦必須可以:a)叫出存在大腦中相關的訊息,及b)能夠針對情境中的線索,做出”閱讀”、”判斷”及”行動”等正確步驟,才可對各種狀況做出正確反應。在AS病童,這個步驟有明顯缺陷。 Ⅲ.成熟度 要在社交場合反應恰當,必須先學會觀察及判讀各種人類的表情:如皺眉、無聊等,兒童也必須明瞭自己行為所會帶來的後果。這種種的技巧都必須經由思考來達到。然而,對於AS病童,情境或情緒方面的思考正是他們匱乏的。因而,AS病童常被形容為「天真」、「孩子氣」。一般而言,9-19歲之間的AS病童,其情緒成熟度只有他們年齡的2�3年齡的成熟度而已。 IV.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deficits) 自閉症及AS病童在theory of mind上的缺陷,目前認為是這兩種疾病的病童與正常兒童的重要差別。由心智理論的觀點,AS病童具有下列缺陷: 1. 無法解釋自己的行為 AS病童語言流暢,並無表達上的困難,但他們常無法以言語來解釋自己的一些行為。 2. 無法理解情緒 AS病童一樣會產生許多情緒,但他們了解的情緒種類及掌握情緒的技巧較生疏。譬如,一般的孩子如獲得一台新的電動玩具,可能會欣喜若狂;但小考100分則只是「很高興」。但AS的孩子常無法區分兩種「高興」的差異。不論是自己的「高興」或他人的「高興」程度,AS病童就是無法拿捏分寸,表露的恰如其分。 3. 無法針對別人的情緒做出正確的反應 我們的許多行為均是觀察他人的表情,揣摩對方的想法再做出某些自認恰當的反應。然而AS 病童常抓不到這樣的技巧。譬如,老師一進入教室上課時,可能會臉臭臭的表示”老師今天感冒了”,同學們可能會猜到今天要安份一些,老師可能較易被惹毛。但AS病童就不會察言觀色,繼續我行我素,終至老師失去耐性來處罰他。 4. 無法理解社交禮儀規範 AS病童常無法理解生活中許多社會規範,如:排隊等待、不可插嘴、不要直接指出別人的缺失等禮節。譬如有的AS病童,會直接對首次見面的大人說: ”妳好胖喔!你幾公斤呀?”,或是”好好笑喔!醫師講話很不標準喔!”,使得大家尷尬不已。 5. 無法分辨真實與虛擬世界 有的AS病童會耗費無數精力在改善科幻片中的太空船戰備設施。大家都知道「星際迷航記」是電視中虛擬的故事,但AS病童卻會很認真地思索改良太空船裝備等細節問題。 V.特殊的語言溝通方式 AS病童開始學講話的時間與一般嬰幼兒相去不遠。他們發音正確,認得許多詞彙,但溝通技巧通常較為怪異。這樣的結果是,許多AS病童無法在人際互動上使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 例如,AS病童可能會i)把同一句話重複許多遍;ii)巨細靡遺的描述一些常人可能不感興趣的事物;iii)無法持續一般社交性的談話;iv)說話時喜歡用冗長的句子或過度做作(如使用很標準的發音);v)說話時,無法拿捏與人談話的適當距離(如:太過靠近人說話);vi)說話時缺乏目光的接觸或面無表情及vii)不會察言觀色,了解別人使用的肢體語言。 譬如,AS的病童可能會一步入教室,就滔滔不絕地告訴第一個遇見的同學他新買的百科全書內容。但第一位同學不耐煩的離去後,AS病童不以為意,轉頭與下一位正在鄰近的同學繼續描述百科全書的內容。 VI. 社交能力 AS病童的另一項重要缺陷在無法建立及維持長久的友誼及恰當的人際關係。他們常帶有下列數項困難:1)無法理解某些社交線索 (social cue);2)常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讀句子的含意。這些困難使得AS病童常限在單向的溝通中,或在社交場合及與人對談時表現得十分笨拙。 AS與高功能自閉症極為相似,卻又不盡相同。目前認為AS與高功能自閉症患者有下列幾項差異: i) AS病童的語文IQ及整體IQ(full-scale IQ)較HFA病童高 ii) AS病童中較常見AS疾病的家族史 iii) AS病童動作較笨拙 AS是否具有家族遺傳?1994年以來的許多研究指出,AS病童的家長的確較喜歡獨自行動(Piven, 1994),朋友較少(Santangelo, 1995),較固執,生活舉止偏向固定模式,抗拒變化(Piven, 1997)。家族成員呈現的上述症狀,通稱為廣泛自閉症表現型(Broader autismphenotype, BAP)。 一般而言,AS症狀的嚴重度就介於自閉症與BAP之間。然而,相關的遺傳學大型研究仍有待完成,目前仍未確切的證實顯示自閉症或AS有多大的遺傳機率。一般而言,醫師只能推估,如家中已有一名自閉症病童,再生下一名自閉症或AS的兒童的機率約在4-5%左右。 目前仍無充分證據了解AS的致病因素。然而,多年來醫師咸信,AS的病因應與自閉症相 似,均源自腦部功能失調(brain dysfunction)。Gillberg發現43﹪的AS病童在出生時,有生產困難(perinatal distress),如窒息等現象。其他報告則表示,AS常與Fragile X syndrome,Marfan-like syndrome等疾病相關。AS病童也曾被發現有大腦萎縮、腦室擴大等腦部結構變化。在遺傳學方面,雖然同卵雙胞胎較異卵雙胞胎有較高比例的罹病率,目前仍不認為AS完全來自遺傳。 目前對於AS患者的治療大多集中在改變AS病童的社會性行為,如:增加他們解讀情境的技巧(以圖片、照片來協助了解各種情境之下應有的反應)、適應社會規範的能力(如協助個案訂定各種行為標準:如別人講話不可打斷、上課發言要舉手等)及與人互動的能力(練習自然的說話方式及姿勢、學習基本社會禮儀)等。這樣的治療方式,顯而易見的是需要父母、師長、同儕及全體社會給予長期關心、包容及不斷的學習機會方可達成的治療目標。

ADHD學生專注力、情緒管理、生活自理&學業之輔導

2007年06月18日
公開
39

分類:教育策略2007/06/12 15:55壹、專 注 力 一、 在普通班上課時容易分心 n輔導策略 1、 空間上做調整,如簡化教室佈置,減少易使其分心的事物,桌面淨空。 2、 座位上的調整,如接近老師,靠近講台等。 3、 同儕的安排,如小老師的安排,避免愛講話的同學坐附近等。 二、 寫功課拖拖拉拉 n輔導策略 1、 調整作業份量與形式,如減少作業份量或以口述取代寫作業等。 2、 時間的控制,如利用鬧鐘、沙漏做自我監控。 3、 簡化環境,避免干擾。 三、 沉醉於自己喜歡做的事,神遊發呆 n輔導策略 一、 訂立學習契約。 二、 將其愛做的事情當作增強物。 三、 同儕協助指導、提醒。 四、 聽覺記憶廣度不足,漏聽老師指令。 n輔導策略 1、 指令要簡短扼要,明確易懂。 2、 請小朋友複誦指令。 3、 下指令時配合其他提示,如動作,圖像,文字等。 4、 實際示範與演練。 五、 注意力短暫無法持久(嚴重低於同儕) n輔導策略 1、 適時轉換學習場所、形態、內容。 2、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如電腦。 3、 利用行為改變技術,逐步延長注意力。 4、 視情況到醫院做進一步評估。 貳、情緒管理: 一、過度警覺或敏感,對事物反應過當 輔導策略 1、 感覺統合治療 2、 逐減敏感 3、 找出敏感源 二、缺乏耐性,容易生氣 輔導策略 1、 社交技巧訓練,如:停,想,選,做 2、 訂立行為契約 3、 繪本融入教學 三、因一點小事就和同學起衝突,上課干擾秩序,妨礙課程的進行 n輔導策略 1、 訂立獎懲制度 2、 教導人際互動方式 3、 允許有適度的活動空間 四、自傷行為 n輔導策略 1、 危險物品列管 2、 找出自傷的行為原因 3、 教導替代行為 五、破壞行為 n輔導策略 1、 找出破壞行為的原因 2、 訂立行為契約  3、 指導宣洩情慾的方法,如:打沙包等等 參、生活自理 一、座位凌亂常製造垃圾,不會整理書包 1、 請臨座同學隨時提醒他整理好 2、 在班上分成小組競賽,同組的同學對他有同儕約束力 3、 訂立行為契約來增強,改善行為 二、忘東忘西,作業文具或物品常沒帶來學校或沒帶回家 1、 用「備忘本」讓他自我提醒 2、 文具課本在家裡,學校各有一套 3、 學校及家中都以檢核表檢視 4、 作業沒帶則電詢家裡確定是否有完成,若沒寫則補寫,不讓他迴避作 業 三、不愛乾淨,喜歡在地上打滾 1、 請臨座同學隨時提醒他整理好 2、 在班上分成小組競賽,同組的同學對他有同儕約束力 3、 訂立行為契約來增強,改善行為 4、 確定是否由生理因素引起,如:須觸覺刺激或其他 5、 若沒有生理因素則以行為改變技術來改善 四、玩到忘了去廁所 1、 暫時剝奪玩樂,先上過廁所再玩 2、 便溺在褲子上先不處理,讓不舒服的感覺有所警示(造成不愉快感覺而自我改進) 五、 吃飯掉滿桌滿地 1、 餐具的適用,如:大一點的碗或盤 2、 與老師同桌吃飯,老師可隨時指導 肆、學業輔導 一、上課無法專心,以致課業跟不上: 輔導策略: 1、 安排小老師提醒 2、 常請他發言 3、 下課多活動消耗體力 二、回家作業無法每天準時繳交: 輔導策略: 1、 適時減少回家功課量 2、 用計時方式(請家長協助) 3、 利用下課時間寫(剝奪下課時間,拿走最愛之活動或增強物) 4、 增強物使用 5、 找小天使幫忙督導,每日檢查回家作業是否繳交,達成目標則給予獎勵 三、考試時不能專心看完題目即作答: 輔導策略: 1、 題目分割,單張考卷試題不要太多 2、 一邊指,一邊唸 3、 給予作答的明確步驟 四、學業成就與能力落差很大: 輔導策略: 1、 教材重點教授 2、 考試時至資源班教師協助作答,減少干擾,提高測驗成績 3、 測驗時間分段 五、個人與其他同學間成就落差大: 輔導策略: 1、 提昇學習動機,給予成功的經驗 2、 從有興趣的科目著手 3、 同儕合作學習 伍、學生發怒的原因及處理: 一、引起發怒的原因: 1、 生理因素:飢、渴。 2、 人際關係挫折:同學取笑、同學不理、同學不跟他玩。 3、 缺乏社交技巧:例如不理解遊戲規則,不願輸。 4、 不願等待。 5、 問題無法解決。 6、 被當眾指責、沒面子。 二、發怒時的處理: 1、 教導深呼吸,數到十。 2、 讓他安靜一下。 3、 鼓勵說出原因,討論解決策略。 4、 引導寫下事件經過。 5、 打軟的東西。 6、 請同學不要靠近。 7、 轉移注意力。 8、 個別處理。 9、 給台階下 資料來源 台北市資源班分區資料

發人深省的好文章

2007年06月13日
公開
18

獻給所有未婚,將要結婚,和已婚的好朋友!! (大家要看喔!很發人省思) ========================================= 我的母親是個非常好的人,自小,我就看到她努力地維持一個家。 她總是在清晨五時起床,煮一鍋熱騰騰的稀飯給父親吃, 因為父親胃不好,早餐只能吃稀飯。 然後,還要煮一鍋乾飯給孩子吃,因為孩子正在發育, 需要吃乾飯,上學一天才不會餓。 每個星期,母親會把榻榻米搬出去曬,曬出暖暖的太陽香。 每天下午,母親總是彎著腰,刷著鍋子, 我們家的鍋子每一個都可以當鏡子用,完全沒有一點污垢。 晚上,她努力蹲在地上擦地板,一寸一寸仔細地擦拭, 家裡的地板比別人家的床頭還乾淨,打著赤腳也找不到一絲灰塵。 我母親是個認真辛勞的好女人。 然而,在我父親的眼中,她卻不是一個好伴侶。 我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只一次地表示他在婚姻中的孤單,不被瞭解。 我的父親是個負責的男人。 他不抽煙、不喝酒,工作認真,每天準時上下班, 暑假還安排功課表,安排孩子們的作息, 他是個盡責的父親,督促孩子在功課上有所成就。 他喜歡下棋、寫書法,沉浸在古書的世界。 我的父親是個好男人,在孩子們眼中,他就像天一樣大,保護我們、教育我們。 只是,在我母親的眼中,他也不是一個好伴侶, 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經常看到母親在院子的角落中,暗暗無聲地掉淚。 父親用語言,母親用行動,表達了他們在婚姻中所面對的痛苦。 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也聽到父親與母親在婚姻中的無奈, 也看到、感受到他們是如此好的男人與女人,他們值得一椿好婚姻。 可惜的是,父親在世的歲月中,他們彼此的婚姻生活都在挫折中度過, 而我,也一直在困惑中成長,我問自己:「兩個好人為什麼沒有好的婚姻﹖」 自以為是的付出 我長大後,進入婚姻,漸漸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婚姻的初期,我就像母親一樣,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鍋子、擦地板, 認真地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 奇怪的是,我不快樂;看看我的先生,似乎他也不快樂。 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夠乾淨,飯菜燒得不夠好,於是, 我更努力擦地板,用心做飯。 似乎,我們兩個人還是不快樂。 直到有一天,我正忙著擦地板時,先生說﹕「老婆,來陪我聽一下音樂﹗」 我不悅地說﹕「沒看到還有一大半的地方沒有擦﹗」 這句話一說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話, 在我父親母親的婚姻中,母親也經常這樣對父親說。 我正在重演父母親的婚姻,也重複他們在婚姻中的不快樂。 有一些領悟出現在我的心中。 「你要的是﹖」我停下手邊的工作,看著先生,想到我父親..... 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母親刷鍋子的時間都比陪他的時間長。 不斷地做家事,是母親維持婚姻的方法,她給父親一個乾淨的家, 卻從未陪伴他,她忙著做家事,她用她的方法在愛父親,這個方法是「做家事」。 而我,我也用我的方法在愛著我的先生。 我的方法也是母親的方法,我的婚姻好像也在走向同一個故事 「兩個好人卻沒有好婚姻。」 我的領悟使我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停下手邊的工作,坐到先生的身邊,陪他聽音樂, 遠遠地看著地上擦地板的抹布,像是看著母親的命運。 我問先生﹕「你需要什麼﹖」 「我需要妳陪我聽聽音樂,家裡髒一點沒關係呀, 以後幫妳請個傭人,妳就可以陪我了﹗」先生說。 「我以為你需要家裡乾淨,有人煮飯給你吃,有人為你洗衣服.....」 我一口氣說了一串應該是他需要的事。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說。「我最希望妳陪陪我。」 原來我作了許多白工,這個結果實在令我大吃一驚。 我們繼續分享彼此的需要,才發現他也做了不少白工, 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而不是對方的方式。 幸福的路徑 自此以後,我列了一張先生的需要表,把它放在書桌前, 他也列了一張我的需求表,放在他的書桌前。 洋洋灑灑十幾項的需求,像是有空陪對方聽音樂、有機會抱抱對方、每天早上kiss拜拜。 有些項目比較容易做到,有些項目比較難,像是「聽我說話,不要給建議。」 這是先生的需要。如果我給他建議,他說他會覺得自己像笨蛋。 我想,這真是男人的面子問題。 我也學著不給建議,除非他問我,否則我就只是傾聽,順服到底,連走錯路時也一樣。 這對我實在是一條不容易學習的路,不過,比擦地板要輕鬆多了, 而我們在需求的滿足中,婚姻也愈來愈有活力。 在我累的時候,我就選擇一些容易的項目做,像是「放一首放鬆音樂」, 自己有力氣的時候就規劃「一次外地旅遊」這樣的事情。 有趣的是,「到植物園散步」是我們的共同項目、共同需求, 每次婚姻有爭吵,去到植物園,總能安慰彼此的心靈。 其實,這也可想而知,原本我們就是因為對植物園的喜愛而相知相惜, 一起走入婚姻,回到園子就會回到多年前彼此相愛的心情。 問對方:「你要什麼?」這句話開啟了婚姻另一個幸福之路。 兩個好人終於走上幸福之路。 現在,我也知道父母親的婚姻為何無法幸福, 他們都太執著用「自己」的方法愛對方,而不是用「對方」的方式愛另一半。 自己累得半死,對方還感受不到,最後面對婚姻的期待,也就灰心而死了。 既然上帝創造婚姻,我想,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好婚姻, 只要方法用對,作「對方要的﹗」而非自己「想給的﹗」 好婚姻,絕對是可預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