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LO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炎必克

2007年09月14日
公開
1

下列文章,是從這裡轉貼下來的。 炎必克 炎必克(Meric)為一鹼性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口服吸收良好,投與局部作用之炎必克消炎噴液劑,炎必克可集中在口腔粘膜發炎部位,並產生止痛抗發炎和局部麻醉作用。所以它可以用於舒解口腔及咽喉疼痛,包括扁桃腺炎、喉嚨痛、放射治療引起的黏膜炎、鵝口瘡潰瘍、口腔及牙周手術後疼痛。   說到這,想必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腸病毒」,每年四月至九月是台灣地區腸病毒的流行期,正值幼稚園及國小陸續開學之際,隨著學童間密切的互動接觸,腸病毒流行的危機也隨之升高,那什麼是「腸病毒」呢?   所謂的「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其種類多達六十餘種,在這個大家族的成員有 23 種 A 型克沙奇病毒、 6 種 B 型克沙奇病毒、 3 種小兒麻痺病毒、 30 種伊科 (echo) 病毒與最後發現的第 68 到 71 型腸病毒。   腸病毒其實並非「名符其實」,因為它所以引起的症狀與「腸胃炎」可說毫無關係。通常經由飛沫或口糞的直接接觸傳染,好發於 10 歲以下幼童,潛伏期約 2-5 天,感染初期和感冒症狀差不多,接著出現突發性高燒、食慾不振及喉嚨痛、咳嗽、流口水等情況 ,最常見的就是口腔咽部出現小水泡。有的病人除了喉嚨部位出現小水泡外,還會在手腳出現疹子、水泡,因此腸病毒又有「手口足症」之稱。   感染腸病毒的幼童( 或放射治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病人 ),在生病期間因咽頭部位出現水泡與潰瘍 ( 破洞 ),常常造成吞嚥困難、吃不下飯。炎必克它可集中在口腔黏膜發炎組織,產生消炎、止痛及局部麻醉作用,會充分覆蓋發炎部位 30 秒內即有局部麻醉效果,10 分鐘就有止痛效果並可持續 1.5-2 小時,2-3 天就有明顯消腫及減輕充血發紅症狀,除了這些外還具有抑制細菌或微生物生長之作用,並加速傷口癒合恢復正常功能。   使用上方便,有附一根細管子,可深入咽部患部,輕輕幾噴即可達到療效,使用時不需稀釋。成人 建議使用量為直接噴 5-10 次於疼痛或發炎部位,再輕輕吞下。若需要,可每 1.5-3 小時重複一次。兒童建議使用量為直接噴 5 次於疼痛或發炎部位,再輕輕吞下。若需要,可每 1.5-3 小時重複一次。   為局部使用所以副作用發生率低,發生少許副作用為口部麻木、灼熱及刺痛感。4 歲以上孩童使用安全,2 歲以下孩童建議由醫師指示使用。現在有些藥廠還製成水果口味,口感較佳,孩童順從性也較高。建議儲存於避免光線直接照射、30 ℃下。目前為自費藥品,健保不給付。

口手足病

2007年09月13日
公開
1

『腸病毒感染症簡介』 腸病毒是經由口腔飛沫、糞便及呼吸道感染的,其種類多達三百多種,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嚴重的是目前並沒有預防疫苗(小兒麻痺除外),而其中較「有名」的包括柯沙奇病毒、ECHO病毒及小兒麻痺病毒,一般常見於夏秋兩季,以幼兒較易受犯。往年幾乎都有柯沙奇病毒造成的泡疹性咽唊炎及口手足病之流行,83年甚至出現多起由柯沙奇B型病毒造成的新生兒全身性感染而死亡的嚴重流行,但都不似今年引起如此廣大且嚴重的疫情。根據醫學研究所及衛生署之研究顯示,此波流行的主角並非以往的柯沙奇病毒,而是更厲害的腸病毒71型,它所引起的症狀包括發高燒、口腔潰爛、手腳出現紅疹,亦可能出現嘔吐、腹瀉等腸胃症狀,病程約一週左右,不幸的是有些孩子可能在發病後會進一步出現昏迷、呼吸衰竭、心肺衰竭、腦膜炎等心臟、腦部之併發症,令人措手不及。 臨床症狀: 潛伏期約為三至五天,大多數感染者,並無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即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尤其新生兒及小嬰兒感染者偶而會發生電擊性病毒性休克症,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 診斷及治療: 只有經由實驗檢驗,才能確定診斷是何種腸病毒引起,但是,病毒之分型對於治療並無助益。 絕大多數症狀輕微者,予以症狀治療即可。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之個案,則採對症療法。 病患於身體免疫力克服感染後即逐漸康復,但病毒仍可經由糞便排出,持續數週之久,而致感染他人。 如出現持續或反覆高燒、嘔吐、嗜睡、不安、意識不清、活力不佳、咳嗽、呼吸急促等非典型症狀,或有任何疑義,請儘速就醫。 有關免疫球蛋白之使用,因其效果尚在試驗階段,同時必須考慮其可能潛在危險,故應由醫師審慎評估。 腸病毒感染後,免疫力可持續一段時間;對於不同型之腸病毒,亦可有短期之交叉免疫。 有關例行預防接種之問題,特別是兩個月大嬰幼兒,請於接種前洽請醫師審慎評估。 身為家長除了恐慌之外,還能如何因應呢?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少出入公共場所:若是孩子未得病,在這段疫情甚緊的期間,千萬忍耐點別出入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二、勤洗手:除了養成小孩勤洗手的衛生習慣,父母自外面返回家中接觸孩子前務必先洗手,由於腸病毒多藉由手接觸及飛沫傳染,故養成洗手習慣絕對必要。 三、發現症狀立即就醫:若是孩子已出現發燒、口腔破潰或手足出疹之現象,應立即就醫。除了確定症狀診斷之外,並由醫師給予止痛、退燒等支持療法,並注意併發症之產生。父母宜讓小孩安靜休養並注意適當體液之補充。小孩口腔潰爛食慾必定不佳,此時給欲他平日喜愛的果汁、運動飲料、布丁、果凍、冰淇淋等食物以補充水分及養分。注意孩子的體溫是否異常升高且持續多日,而孩子的精神狀態更須密切觀察,如果孩子體力尚可,而且照常玩耍說話,則父母可不必太擔心,如果孩子看來精神甚差、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或「怪怪的」,則不可大意須儘速送醫。倘若有嚴重咳嗽、心跳加快、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或困難的情形,極有可能為心肌炎、肺水腫或腦炎腦高壓現象,更應立即就醫。 總之,在此大病流行之際,父母應冷靜下來思考,怎樣防範對孩子較好? 保持住家之清潔、空氣之流通、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勤洗手乃預防之道。萬一得病,更注意補充水分、養分,密切觀察孩子的精神、體力狀態,和醫生充分合作,則是避免產生嚴重併發症的最佳方法。 預防方法: 目前腸病毒中除小兒麻痺病毒之外,沒有疫苗可供預防。 請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 家中如有病患,症狀輕微者,請在家隔離,以免傳染他人。並請多休息,適當補充水分。 加強個人衛生,請常洗手。 加強居家環境衛生及通風。 如有學童罹病,應建請家長予以請假暫勿上課,以免傳染其他學童。 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但孕婦需避免感染,以預防生產時傳染給新生兒。

中標

2007年09月13日
公開
2

小LO一如往常活動力還是很好, 只是昨天洗澡時,發現小LO的手腳上『濕疹』有增多的趨勢。 昨天晚餐吃麵,小LO一樣吃了半碗,只是跟小LO媽抱怨『嘴巴痛痛』, 小LO媽看一下,左邊臉頰破一個洞,還跟小LO說,那用右邊吃吧! 昨晚九點多,小LO媽不曉得哪根筋不對,突然想到『腸病毒』。 小LO的嘴巴破,手肘上的疹子有水泡, 跟以前的溼疹不同,開始檢查起小LO的全身。 沒錯,手掌腳掌都有疹子,手肘,腳膝部也有疹子,馬上決定要去看醫生。 不過,已經十點了醫院都關門了,小LO媽只好趕快打電話給品合阿姨, 品合阿姨一聽,就說八成是『口手足病』。唉,沒想到小LO真的中了。 今天早上,小LO媽八點趕快打電話去學校,跟YOYO老師先說明狀況, 雖然還沒去看醫生,還是YOYO老師注意一下其他小朋友有沒有狀況。 周醫生看了小LO,果然說是口手足症,叫小LO媽注意一些症狀, 還好昨天品合阿姨已經跟小LO媽先講過了,所以小LO媽還不至於太慌張。 周醫師還叫小LO星期天的時候一定要回診,因為四天左右最容易有病發症呢! 看完醫生,小LO媽先打電話去辦公室請假,因為要回家照顧小LO,還要消毒一下家裡。 再去小LO學校跟老師說一下狀況,把小LO的被子枕頭都帶回家洗一洗消毒一下。 老師說,學校接到小LO媽的電話,趁小朋友還沒來,已經趕快先把學校消毒一遍。 今天也檢查一下其他小朋友,目前沒有發現其他病童。 嘿!我們小LO可是成了第一人咧。 中午看起來都還好,小LO還吃了半碗麵。 到晚上,小LO的嘴巴越破越多洞,本來還可以吃東西,到晚上就都吃不下。 連喝水都說會痛,一直叫小LO媽幫他擦藥。看起來好可憐喔。 最後,終於找到小LO吃的東西不會痛的,那就是『布丁』。 恩,希望小LO趕快好起來,為了不讓小LO把阿嬤家也『污染』, 小LO媽只好請假在家裡帶小LO。這樣也好,免得下星期皮蛋回來也遭殃.... 小孩生病,當媽咪的最辛苦了。 還要討好小孩子,這時候,才真是什麼垃圾食物,只要他肯吃,都讓他吃了。 希望小LO趕快好,也希望這是學校唯一的病例才好。

右腦開發之簡單任務

2007年09月03日
公開
8

下列是從討論區轉貼過來的。 作者:noelle(霓霓'S MOM) 參觀網站 時間:2006-06-21 03:39 文/段培紅 輯/張敬 感謝/葆嬰公司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op=detail&mid=56378&no=2897614 找一找圖片上隱藏在花朵後面的蝴蝶;坐滑梯時試試趴著滑下來;飯菜端上桌後,聞一聞香噴噴的味道……這些看似簡單,其實都是開發右腦的直接方式。只要用心,右腦開發就在孩子的生活當中。 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我們習慣於稱它們為左腦和右腦。左腦主要負責人類的理性、語言、文字、分析等,右腦主要負責音樂、形象、經驗、直觀等認識,因而右腦“感覺”更強,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也更多是右腦的事物。 科學和經驗告訴我們,孩子在6歲之前,對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腦為中心,也是右腦最活躍的階段,適當的良好的刺激可以讓右腦功能發揮更優秀。及早對寶寶進行感官訓練,促進他的右腦發育,對寶寶的整體發育,包括智力心理及學習生活能力等,都有重要意義。 右腦的開發時時刻刻存在于孩子的生活當中,只要得到科學的指導,父母也會成為好的老師。 2歲以前:寶寶開發右腦的活動主要以感官訓練為主。 人類的早期教育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接受感知經驗,包括大腦的視覺經驗、聽覺經驗、觸覺經驗、嗅覺經驗、味覺經驗以及本體感經驗等。這一階段,孩子往大腦裏存儲的感知經驗越多,以後可提取的資訊與經驗也就越多。第二階段則是使用這些經驗。 針對右腦主要在感覺領域發揮能力的這一特點,此時,父母主要是在孩子的5大感覺領域鍛煉寶寶的右腦。 一、觸覺 嬰兒期的孩子通過對手或玩具的吸吮、咬、舔等動作來探索世界,同時,通過手、腳、皮膚的觸覺感知,體會冷暖、輕重、大小、粗細、軟硬、質地及形狀,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知,使更多資訊儲存入大腦。 爸爸媽媽做:很多父母都知道鍛煉孩子手的能力,是在促進他們的智力發育,但容易忽略的一點是,觸覺是皮膚的所有感觸,包括對冷暖變化的感知,對不同質地的感受等。比如很多父母不讓孩子動熱的東西,這樣做的結果是有的孩子對熱一點的水就不喝,他會說“燙”,其實這不是燙的感覺,如果孩子有機會用手摸摸盛著不同溫度水的杯子,他就會知道什麼是冷、溫、熱、燙等,當然,體會燙的感覺要以不燙傷皮膚為前提。如果爸爸媽媽允許孩子光腳走路,當他走在床上、地毯上、或者不小心踩到一塊小積木,觸覺經驗是很不同的,讓孩子接受不同觸覺,也就是接受了更多的刺激,對大腦資訊存儲和提取很有幫助。 二、聽覺 右腦是音樂腦,音樂的聯想能激發人的創造力。嬰幼兒聽到自然界的流水聲、鳥叫聲、不同物體的敲擊聲等,能夠對節奏和聲音產生感知反應。 爸爸媽媽做:父母可以用小石子、豆、米裝到塑膠瓶中製作成簡單的打擊樂器,用來鍛煉孩子的節奏感和聽覺,促進右腦發育。 每個家庭都有播放音樂的條件,父母可以選擇智力音樂按照節奏類型稍做編輯,根據孩子不同的生活環節選擇不同的智力音樂做背景,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右腦得到很好的訓練。 右腦智力音樂目錄推薦:*巴洛克音樂集錦、*彼德和狼 、*圖畫展覽會 、*動物狂歡節 、*小狗圓舞曲、*小提琴協奏曲(門德爾松)、*花之歌(門德爾松)、 *皮爾金組曲—清晨(葛裏格) 、*月光曲(德彪西)、 *海(德彪西)、 *夢幻曲(舒曼)、 *吃草的小羊(巴赫)、 *G弦之歌(巴赫)、 *藍色多瑙河(約翰·施特勞斯) 、*小步舞曲(比才)等。 三、視覺 寶寶一出生就有視覺功能。在“看世界”的過程中,孩子逐步學會認識周圍事物的名稱、顏色、形狀、大小,以及不同的用途。 爸爸媽媽做:將混在一起的彩色珠子放到寶寶面前,讓他挑出同樣顏色的珠子,或者準備兩副相同的卡片,讓寶寶給卡片配對,這些簡單的遊戲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認知,還能逐步提高觀察力、辯識能力及手眼協調能力等。 四、嗅覺和味覺 在5大感官的訓練中,嗅覺和味覺訓練是最適合家庭環境的。 爸爸媽媽做:快樂的氣味和味道更多的來自於家庭,不妨在好菜上桌後先讓孩子聞個夠。 五、本體感 本體感是讓孩子通過不同的位置、姿勢,體會空間變化、體位變化等,增強右腦細胞的活性,使右腦範疇中的大運動協調能力、空間認識能力、平衡能力、注意力得到改善。 爸爸媽媽做:孩子們都喜歡玩滑梯,很多父母帶孩子玩滑梯時,不讓他趴著滑,認為這樣不安全,可這種下滑的方式對促進平衡感很有幫助,對空間、立體、感知能力都有改善。父母如果做好保護措施,並且不影響其他孩子遊戲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嘗試趴著往下滑,或者不用兩手扶,看是什麼感覺。上下臺階、走獨木橋等遊戲,也可以起相同的作用。 2歲以後:右腦的訓練重點是側重于豐富孩子的思維和創新的源泉,著重于孩子的形象思維能力。 此階段開發右腦的重點,在於不斷豐富思維和創新的源泉,訓練寶寶聯想、想象、記憶、直覺、分析、再現、對比、綜合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訓練動手、動腳、體驗、創造等綜合能力,使寶寶智力與非智力方面的素質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細胞活化 活化法是指給右腦細胞更多的刺激,只要孩子不厭煩,就可以反復不斷地將資訊傳遞給他,一遍遍地做,讓他反復感受,達到培養孩子集中能力、判斷能力、應用能力的目的。 爸爸媽媽做:父母可以和寶寶玩一個想象的遊戲。讓寶寶面對一面沒有過多視覺刺激的牆,媽媽手裏拿著圖畫卡片或積木等,從寶寶的左耳後方進入他的左眼視野,問孩子:“你看這個像什麼呀?”讓他用自己豐富的想象來回答媽媽的問題。注意在問時,一定不要問“這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很容易得到單一答案,禁錮了寶寶的想象。 二、圖式思考 在認識功能中,先著眼局部後顧及整體是左腦功能,而先把握整體再類推局部是右腦功能。 圖式思考遊戲可使左右腦功能更加協調地溝通。 爸爸媽媽做:先給孩子看虛線的圖案,讓她判斷是什麼,然後再做連線練習,看看她猜的對不對。也可以把隱藏的圖形讓孩子看,如蝴蝶隱藏在蝴蝶花中,讓他找找,畫面上有幾隻小蝴蝶,幾朵蝴蝶花呀?或者把一張複雜的圖片給孩子看,裏面有人物、動物和色彩的變化等,先讓他看整體,再把局部給他看,讓他說說這是整體的哪一部分。 三、記憶 左腦的記憶為“背記能力”,遺忘率很大。右腦的記憶是以形象記憶為主,它包含有:形狀認識力和類型識別力。 爸爸媽媽做:在孩子已經有了形象記憶和類型識別的基礎上,可以開始這個遊戲了。如給他看一張圖片,上面有動物、食物、用品等,讓孩子指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用品,再換另一張,上面比第一張有增有減,讓孩子說說少了什麼,多了什麼。 四、直覺判斷 直覺能力實際上是右腦類型識別能力瞬間完成判斷的能力。 爸爸媽媽做:與記憶練習不同,直覺是短時間看圖,如給他一張圖片,上面有幾樣用品,讓他看幾秒鐘,之後拿來另一張,讓他說出與剛才的那張有什麼不同,也許是數量不一樣,也許是圖案大小不一樣,注意,開始時不能太難,重點在於讓孩子立刻判斷,練習要從簡單逐漸增加難度。 五、語言 兩歲多的孩子辭彙還不豐富,對語言的理解也不到位,有時不願意表達。語言練習的重點在於幫助孩子鍛煉表達能力、理解能力。 爸爸媽媽做:媽媽拿一張畫,上面有幾隻小兔子在做不同的事情,讓孩子說說每只兔子在做什麼,他可能開始時表述特別簡單,只告訴你“拿著花”、“睡覺”等。媽媽可以向他描述畫面上他說“睡覺”的兔子:“你看,春天太陽多溫暖呀,草地上的小草綠絨絨的,一隻小兔子可高興了,他躺在草地上邊高興地打著滾,邊告訴其他的小兔子,‘你們快來呀,草地可軟啦!’”媽媽繪聲彙色地描述後,讓孩子去找媽媽說的是哪只兔子,找到了,讓他試著復述媽媽的話,這樣經常練習,孩子的辭彙量自然而然就豐富了,表達能力也就隨著增強。 六、繪畫 繪畫是開發右腦的最好方式之一,繪畫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訓練,它包括了許多項內容,如視覺感受、動手能力、聽覺描述、語言理解等。繪畫也是提高兒童觀察能力的好方法。孩子在學習將周圍事物表現在紙上的過程中,幫助右腦細胞啟動,促進右腦思維,對於提高創造力有直接幫助。 爸爸媽媽做:在繪畫過程中,右腦對曲線的感受更明顯,媽媽可以和孩子多做這方面的遊戲。曲線拓描和聯想是比較有趣和易實行的方式。如媽媽在紙上畫一頂圓圓的帽子,讓孩子用筆描畫部分曲線,看看這一條線是帽子的哪一部分。也可以媽媽畫一段曲線,告訴孩子這是帽頂,讓他繼續畫出帽沿。 給寶寶的右腦“充充電”   人們一向把讀、寫、算的能力當作智力的全部,其實這只不過體現了大腦的左半球的功效罷了。因為人的大腦分成左右兩半球,它們各自控制著身體相對應的半邊。大腦的每一半球主管著不同的智力活動。左半球主管人的數學語言邏輯、分析、寫字等能力;右半球則主管人的想象、顏色、音樂、節奏等。   長久以來,大多數人都慣用右手,寶寶也從小被訓練使用右手,這樣,左腦就較常被操練,同時,現今的幼稚教育模式,又特別重視認知能力的培養,這就進一步將左腦功能向上提升,使大腦兩半球的發展非常不均衡,這對於智力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損失。   兩歲之前,嬰幼兒只是利用映象來理解事物,沈浸於“右腦世界”之中,對外部的資訊僅能以音響來體會,還不懂是什麼意思。直到三歲左右,幼兒才開始能夠自由言語,不過還是以直觀映象為主,仍然是以右腦為中心的世界。等到小學時期,就開始以左腦為中心來學習文字和數位。此時腦的活動從右腦轉向左腦。   所以說,如果在孩子上學之前,右腦的智慧未能充分開發,那麼以後再想對進行右腦開發可就難了。所以說學前期是開發孩子右腦的黃金時期,,得隨時給寶寶的右腦“充充電” ,千萬可別錯過喲! 手指訓練   雙手其實就象是大腦的“老師”。因為人體的每一塊肌肉在大腦層中都有著相應的“代表區”----神經中樞,其中手指運動中樞在大腦皮層中所占的區域最廣泛,所以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複雜、越精巧、越嫺熟,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神經聯繫,從而使大腦變得更聰明。因此,訓練孩子手的技能,對於開發智力十分重要。   玩沙子,玩石子,玩豆豆等,可以鍛煉孩子手的神經反射,促進大腦的發育;伸、屈手指,閉上眼扣扣,練習寫字繪畫,可以增強手指的柔韌性,提高大腦的活動效率;擺弄智力玩具、拍球投籃、學打算盤、做手指操等精細的活動,可以鍛煉手指的靈活性,增強大腦和手指間的資訊傳;玩積木、橡皮泥有利於動手能力的培養;經常讓孩子交替使用左、右手,可以更好地開發大腦兩半球的智力。 學外語   美國神經外科近年發現:兒童學會兩三種語言跟學會一種語言一樣容易,因為當孩子只學會一種語言時,僅需大腦左半球,如果培養同時學習幾種語言,就會“運用”大腦右半球。 多爬行   很多媽媽都不喜歡在孩子在地上爬,怕弄髒衣服,其實要刺激右腦,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從小就訓練爬行,未來對小孩的平衡感及運動細胞都有幫助。 學音樂   心理學家發現:音樂可以開發右腦。學習彈琴是一種很好的指尖運動,同時,父母還可以在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創造一個音樂背景。因為音樂由右腦感知,左腦並不因此受到影響,仍可獨立工作,這樣就能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右腦的鍛煉。 體育運動   右腦在運動中隨之而來的鮮明形象和細胞激發比靜止時來得快,在打拳或做操時有意識地讓左手、右手多重復幾個動作,可以刺激右腦,激發靈感 感官訓練: 遊戲一:神奇的紙盒   玩法:把家裏使用過的紙巾盒留下,往裏面放進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讓寶寶摸一摸,請他在拿出來之前說出名稱,或者給他指令,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來。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否定的指令,如:“請你把不可以吃的東西拿出來”“請你把不是圓的東西拿出來”等等。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獎勵的方法,比如:拿對了糖果,就把糖果獎勵給寶寶吃,拿錯了,糖果就歸媽媽吃等。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孩子,由於寶寶使用觸摸覺和視覺來進行判斷,可刺激右腦發展。    遊戲二:猜一猜這是誰?   玩法:爸爸或媽媽在被窩裏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比如狼的叫聲、狗叫聲、獅子的叫聲等,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裏的是什麼動物。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寶寶玩。這是一則用聽覺進行判斷的遊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右腦。    動作訓練:    遊戲三:會滾動的箱子   玩法:把家裏買回來的電視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紙皮包裝箱留下,讓寶寶鑽進去縮緊身體,然後滾動紙皮箱子,孩子會樂不可支。為了避免傷著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滾動箱子之前大聲問他:“準備好了嗎?”確定他做好了準備才開始,滾動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孩子的適應情況而調整。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玩,因為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平衡感,也能發展孩子的右腦功能。    遊戲四:扔紙球   玩法:拿一個籃子,菜籃或洗衣籃都可以,然後拿一些報紙,把報紙裹成一團,做成一個一個紙球,媽媽、爸爸和寶寶輪流扔紙球,每人扔10個,看誰扔進籃子裏的球最多。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動覺、動作的控制、空間距離的判斷,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的右腦開發。    藝術訓練:    遊戲五:跳跳舞   玩法:讓孩子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動作。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0-6歲任何年齡的孩子,對於還不會走路的寶寶,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做跳舞的動作,或跟著節奏舞動他的手腳。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領著他做,或讓他自由發揮。 遊戲六: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編成歌曲,和孩子邊唱邊玩。比如,刷牙、洗臉、吃飯,我們可以把這些活動和我們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編在一起來唱: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這個遊戲能發展兒童的節奏感。    綜合創造能力:    遊戲七:蘋果樹   玩法:從年曆上找出有一棵樹的圖畫,讓孩子剪一些蘋果貼在樹上,注意:剪和貼都由孩子自己來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貼得漂亮,只要他願意自己動手進行創作,父母就要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遊戲8:美麗的手鐲   玩法:把用過的信封留下,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後和孩子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顏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放手讓他自己來做,以鼓勵為主,不要計較孩子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這兩個活動都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活動,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顏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孩子的右腦很有幫助。   友情提醒:以上這些都是開發孩子右腦的活動。當然,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只是做各種各樣的右腦訓練,沒有配合語言文字等抽象符號的學習,他又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那就是變成一個右腦人。比如一些從小就開始體操訓練的運動員,他也許能拿到世界冠軍,可是語言表達能力卻很差,不能寫也不能說,那當然也不是我們期望的。所以,除了要注重右腦開發,更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左右腦協調的活動,讓孩子的大腦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原作者於 2006-06-21 03:44:04 重新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