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黑的明顯

沒什麼

沒什麼

日期

#Tag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

2006年12月04日
公開
47

[小孩] 小孩嘴破發燒 可能疱疹作怪 【來源出處】 http://www.udn.com/2006/10/1/NEWS/LIFE/X3/3540165.shtml 【聯合報�顏大欽�長庚兒童醫院台北小兒科主任】 腸病毒感染的季節,常有父母親帶小孩至門診,訴說小孩嘴巴破又發燒,是不是感染腸病毒呢?經過醫師檢查,發現是單純疱疹病毒引起的牙齦口腔炎,並不是腸病毒感染。 單純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可分兩型,第一型以感染腰部以上皮膚及黏膜為主,偶爾引起腦炎及侵犯眼睛,第二型以感染生殖器及新生兒為主。疱疹性牙齦口腔炎為第一型所引起,感染後潛伏期平均約6天。傳染途徑可由直接接觸患者的皮膚傷口或唾液而傳染,無症狀感染者的唾液也有傳染力。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好發年紀為1到5歲,典型症狀包括發燒、口腔黏膜多處水泡破皮,口腔破洞(潰瘍)約0.2至1公分,多位於口腔前半部,水泡甚至會長到嘴唇周圍,因潰瘍疼痛不敢吞嚥而口水直流,有時痛到晚上無法入睡,常合併口臭、牙齦發炎腫脹出血,偶有頸部淋巴腺腫大。發燒可持續5~7天,甚至更久,水泡需10~14天左右才能痊癒。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在發病初期有時難與腸病毒區分,典型腸病毒引起的咽峽炎有高燒,但口腔破洞多位於後半部,破洞相對較小,少見口臭、牙齦發炎及侵犯口腔周圍。手、腳掌有合併紅疹時,可能為腸病毒引起的手口足症。 疱疹性牙齦口腔炎的處理原則如下:首先要注意個人口腔清潔。對於口腔疼痛,可以考慮使用口腔噴霧止痛劑或口服止痛藥,但不要使用局部麻醉劑。因進食量下降及發燒消耗水分,所以需補充水分及糖分,飲食以冰涼流質為主,布丁果凍、果汁、運動飲料、牛奶均可,甚至冰淇淋都可嘗試,避免太燙的食物。進食量明顯降低時應給予點滴靜脈注射。 抗病毒藥物Acyclovir在發病72小時內服用,可以改善發燒天數與疾病嚴重度,但需自費使用。觀察精神狀態及小便量很重要,若進食困難、發燒過久或不退、小便減少、精神活動力變差,或有抽筋等其他症狀,怕有脫水或其他合併症,應儘速就醫。 新生兒及免疫力缺損的孩童為感染擴散的高危險群,應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 正常孩童感染←疹性牙齦口腔炎後,除可能引起脫水或低血糖外,不常有嚴重擴散的併發症。痊癒後,病毒可能藏身於附近神經節,當遭受某些壓力如感冒、過勞,病毒有機會被活化,周期性在嘴唇周圍產生水泡。但有人終其一生都不再活化。 http://www.tsgh.ndmctsgh.edu.tw/den/OM4.htm 一、單純皰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 Herpes simplex virus(HSV)為DNA病毒, HSV-1主要藉直接接觸受感染的唾液及口周圍的病灶而傳播,可存在於口腔、顏面及眼睛等腰部以上的區域。HSV-2存在於生殖區域,藉性交而傳播,主要影響生殖器及腰部以下的皮膚。 1. 臨床特徵 感染HSV-1後,會得下列四種疾病: (1)原發性疱疹牙齦口腔炎(Primary 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 (2)疱疹性咽喉扁桃腺炎(Herpetic pharyngotonsillitis) (3)復發性疱疹唇炎(Recurrent herpetic labialis) (4)疱疹性指頭炎(Herpetic whitlow) (1) 原發性疱疹牙齦口腔炎(Primary 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 為第一次接觸HSV-1的感染,好發於年輕人、小孩及嬰兒,其傳染性很高,通常經由直接接觸受感染病灶或唾液而傳播,潛伏期約3~9天。好發部位為嘴唇、牙齦、舌頭及頰黏膜等處。 開始時為多個小小黃色的水泡,之後水泡破掉形成潰瘍,有時會聯合成一較大且外型不規則的潰瘍,潰瘍外圍紅暈,約7~14天後自然痊癒。有時會伴隨全身性症狀,如發燒、疼痛和局部淋巴腺腫大等現象。 (2) 疱疹性咽喉扁桃腺炎(Herpetic pharyngotonsillitis) 同為第一次接觸HSV-1的感染,初始症狀為發燒、喉嚨痛、頭痛等症狀,之後有數個小水泡位於扁桃腺及後咽區,很快就會破裂形成數個小潰瘍,這些小潰瘍往往會聯合形成一較大潰瘍,其上會覆蓋著灰黃色的組織分泌液。 (3) 復發性疱疹唇炎(Recurrent herpetic labialis) 以成年人居多,復發部位通常在嘴唇周圍,原因不明,但與下列因素有關,如:外傷、系統性疾病、月經、懷孕及過量紫外線照射等,其中過量照射紫外線為較確定因子。 臨床症狀一開始為皮膚有灼熱、刺痛及緊繃的感覺,之後出現一群小水泡,通常會在兩天內破掉形成潰瘍,其上會有咖啡色的硬痂形成覆蓋,在7~10天內痊癒。 (4) 疱疹性指頭炎(Herpetic whitlow) 於指頭出現疱疹症狀,通常發生於小朋友口內有病毒,而手上剛好有傷口,病毒就會經由手上傷口而感染,這種情形也容易發生於沒戴手套看診的牙醫師。 一但感染了疱疹性指頭炎,之後會不斷的復發且可能會導致皮膚感覺異常及持續的結痂。 Acyclovir 劑型: 錠�200,400mg 注射劑�250mg(VIAL) 乳膏�5% 懸浮液�50mg(ml) 眼藥膏�3%(4.5g) 治療項目: 皮膚及粘膜之單純庖疹感染,如:復發性生殖器庖疹。 用法用量: 一般來說,每4小時服用本藥一次,連續使用5天,可視症狀嚴重程 度,繼續服用。腎功能不良患者則每12小時服用一次。 副作用: 刺痛感、灼熱感、搔癢感。 注意事項: 1本藥越早開始使用,效果越好。 2使用本藥(軟膏)時,最好使用手套。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2006年07月01日
公開
58

異位性皮膚炎 作者:董延齡醫師   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體質性癢疹等,傳統醫學稱四彎風,因此病多發於兩肘彎、兩膝窩故名。   本病患者多為幼兒或青少年。其發病原因概如下述: 避開過敏原很重要 (一) 遺傳原因:患者常有先天性過敏體質,四分之三的患者與遺傳因子有關,體內具有特殊的內在致病因素,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為本病誘發的主要基因,具有此種體質的人,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如食物中的蝦、蟹、鰻魚、花枝,或是其他具有刺激性的食品,即可能立刻發病或使病情加重。 (二) 濕熱內蘊:此類患者常見於後天營養失調者。患者體質瘦弱、肌膚乾燥、胃腸機能欠佳,又嗜食魚蝦海味、羊肉、牛排等高熱量食物,致使濕熱內蘊,引發本病或病情加重。 (三) 外因侵襲:由於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冷熱無常、寒熱相移,適應力較差的人,皮膚的調節功能不能隨氣溫之變化而開合;或因驟觸寒熱,體表經氣失於疏瀉,瘀壅肌膚而發病;外界的微塵、花粉等隨風吹拂,侵襲體表奏理,亦可發病;其他異物刺激如動物矛、纖維絲等處及皮膚,以及不當之騷抓,不潔之物之摩擦等,均可誘發本病。他如:精神緊張、感情激動、過度疲勞等精神因素,亦可能加重病情。總之,本病病因複雜,病機多變,常是幾種因素交互結合致病。 各型施治各有不同   本病臨床症狀與濕疹近似,傳統醫學按照體質、徵候分類,臨床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一) 濕熱內蘊:常見於肥胖患者,其症狀表現為紅斑、小丘疹或有水皰糜爛,甚至有漿液滲出,舌質紅、大便乾燥、小便赤黃、脈搏較快。施治上,以清熱利濕為治療原則,可用消風散、龍膽瀉肝加減。 (二) 脾虛濕腎型:常見於瘦弱患者,其外觀症狀為;頸部或四彎散布多量丘疹,或有些水皰,或有糜爛滲水,面色萎黃。宜以健脾利濕為治則,常用處方有小兒化濕湯加減。 (三) 陰虛血燥型:常見於久治不癒患者,多數小丘疹以結痂、皮損表皮粗糙,常覆蓋糠狀碎膚、口肝不欲多飲水、舌紅無苔、六脈細數。其治療原則為養血滋陰潤燥,常用方劑為地黃飲子加減。   本病現代醫學雖然辯證詳確、診治精細,但除發病時,可外用類固醇暫收止癢之效外,可以說迄無根治之法;傳統醫學根據分型論治,臨床上已經取得相當成效,唯患者多為幼兒,服用胃苦之中藥,有些不能適應,如不畏服藥,再依醫師只是記口,多數患者可以得到徹底治療。   前面說過,本病之發病原因,與先天體質、飲食習慣和生活環境及精神狀況均有密切關係,故在治療後應確實忌口,凡蝦、蟹、鰻魚、花枝、芒果等易發病食物,在一年內勿再進食,居住環境更宜清潔、乾燥通風良好,不可拳養忙狗等小動物。 參考資料 http://health.healthonline.com.tw/article/p388.html ********************************** 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科門診中常常可以見到的疾病,常困擾著幼童與青少年,疾病本身所帶來的搔癢感,除了會引起搔抓而造成皮膚病灶外,還會造成夜間睡眠不足與學習上的困擾。更有甚者,因為異位性皮膚炎引起人際關係的障礙也時有所聞。照顧異位性皮膚炎的父母往往也承受相當大的精神壓力,台灣地區的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約在3%左右,也就是每一百個兒童就有三個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其所帶來的社會成本損失不可輕忽。 到底異位性皮膚炎是怎樣的一個疾病呢?所謂“異位性”源自於一個希臘字『Atopy』,是指患者具有過敏體質,而使其與外界環境接觸的呼吸道與皮膚容易產生過敏反應,進而產生過敏性鼻炎、氣喘與異位性皮膚炎。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自一兩歲起就常會有難以控制的癢感,經過搔抓後引起皮膚發炎破皮等急性變化,慢性患者則皮膚會變粗,產生苔癬樣變化,發炎後的色素沉澱與搔抓之後留下的疤痕。特別是在容易抓得到的地方如四肢的屈側或頭頸部等,可見到較為明顯的病灶。其它的疾病如白色糠疹、魚鱗癬、手腳掌易脫屑等皮膚問題也常發生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患身上。大多數的病患在過了青春期後病情會逐漸好轉,但有一部份的病患具有一些危險因子如發病年齡較早、伴隨其它的過敏性疾病像是過敏性鼻炎與氣喘、較強的家族遺傳史等,這類病患的疾病可能持續到四五十歲,等到身體的免疫系統逐漸老化後病情才會逐步緩解。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檢查項目並不多,較常做的是過敏原檢測。目前是針對日常生活中常接觸到的物質如微生物、動物的毛髮、食物等做檢測,若檢驗出有對哪一項物質過敏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觸該物質,做好預防工作可以改善疾病的嚴重度。當然有大多數的過敏原是不在檢驗的清單中。因此,患者本身的觀察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了解疾病的活性與日常活動的相關性,進而作適當的預忙,這樣的處理往往比藥物治療來的有效的多。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最重要的是保養,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觸一些刺激物如毛絨或其它羊毛布料、洗衣店的清潔劑、一些具有香氣的物質如香水與古龍水、有殼的海鮮類食品等。在較為乾冷的秋冬季節天氣,使用含有特殊配方(如燕麥成份)的保溼乳液,溫和中性的清潔用品來照顧皮膚。在溼熱的春夏季節裡,在流汗後須盡快的清潔。若是病情較為嚴重的話,則需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通常醫師會依病情嚴重度給予各種不同強度的外用類固醇藥膏,與口服的抗組織氨來治療,全身性的病灶也有人使用照紫外線治療,療效亦相當不錯。類固醇藥膏的使用是一把兩面刃,在醫生的指導使用下可以把它的好處發揮到極致,若是自己買藥來亂擦,往往導致一些副作用如皮膚變薄、血管擴張、毛囊炎等。 另外,近幾年引進的外用非類固醇免疫調控劑如Tacrolimus等,在臨床上使用也得到相當好的治療反應,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異位性皮膚炎的照顧需要患者、家屬與醫師三者的合作,缺一不可。我們要給與病患相當的愛心與耐心,使其更有信心面對疾病所帶來的困擾。 參考資料 皮膚科主治醫師黃逸明http://www.webhospital.org.tw/essay/essay.html?category=醫藥疾病&pid=8627

蕁麻疹介紹

2006年06月18日
公開
65

蕁麻疹-大塊大面積-像地圖一般爬滿全身...紅癢... 不會脫皮,一般出現在腹部背部,手腳較少 蕁麻疹是一種隨著搔癢而來,在健康的皮膚上突然出現發紅的丘疹,發病後數分鐘到數小時,即消失的無影無蹤。蕁麻疹發病後,數天或一個月內即平息者,稱為急性蕁麻疹;超過這個期限的,就是慢性蕁麻疹。   引起尋麻疹的原因很多,下列分出六個比較常見的原因: 1.飲食性蕁麻疹:有些人吃了某種食物後,就會引起蕁麻疹。例如食用鯖魚這種魚腥味較重的魚類食物,或是章魚、螃蟹及貝類等,都會引起蕁麻疹;有些體質比較特別的人,甚至食用雞蛋、牛肉、豬肉,也會引起蕁麻疹。 2.物理性刺激引起的蕁麻疹:當皮膚受到各種物理的刺激時,也容易引起蕁麻疹。 3.皮帶、襪子的鬆緊度,使皮膚受到機械性的刺激而引起的蕁麻疹,稱為機械蕁麻疹; 如用手搔癢,症狀就會逐漸擴展,所以又稱為人工蕁麻疹; 溫風、溫水等所引起的蕁麻疹,稱為溫熱蕁麻疹,可分為僅在熱作用的局部蕁麻疹,以及全身性的蕁麻疹二種。 冷水、寒風所引起的蕁麻疹,稱為冷蕁麻疹,可分為寒風、冷水都會引起的蕁麻疹,以及只有其中之一會形成蕁麻疹二種。有時候除了蕁麻疹的症狀之外,還會伴隨著流淚、腹痛、打噴嚏等現象。 感染病菌引起的蕁麻疹:感染細菌或寄生蟲時,也可能會引起蕁麻疹。 4.藥劑蕁麻疹:服用或注射藥劑時也可能會引起蕁麻疹,尤其是輸血、血清或抗生素的使用不當,更容易引起蕁麻疹。 5.心因性蕁麻疹:情緒過度的緊張、不穩定,也有可能會引起蕁麻疹。 6.其他原因引起的蕁麻疹:當皮膚接觸到毛毛蟲、蜜蜂、螞蟻等,也很容易引起蕁麻疹;另外,當皮膚接觸到蕁麻,也會引起蕁麻疹;如果吸入貓、狗、鳥的毛或吸入花粉等,也會引起蕁麻疹。 --------------------------------------------------------------------------------- 蕁麻疹在台語就是稱「起ㄐㄧㄣˋ摸」,有時候就是一片一片不明原因的極度搔癢,非常難過。 --------------------------------------------------------------------------------- 夏季紅豆冰   蕁麻疹樣苔癬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皮膚疾病。通常在乳幼兒的四肢等露出部位出現,症狀奇癢,通常以紅色硬固丘疹為表現;細察丘疹中央,可見微小的結痂或小庖,有時可見丘疹外圍有膨疹的出現,膨疹通常會在數小時內消退,但一經搔抓,膨疹會再出現,因為劇癢,搔抓不停,皮膚會受傷甚至引起細菌感染。個疹約一週消退而留色素沈著,但整病期可達數週至數個月。   蕁麻疹樣苔癬一般發生於夏季最多,但春、秋冬季也時常可以在門診看見。學齡前兒童最常見,但也會發生於成年人。最常見的致病因是蚊蟲、跳蚤或其他一些小蟲子的叮咬所引起,吃蛋及牛奶、生菜等可能會使病情更加嚴重。因為常可見到許多紅色的丘疹,又常見於夏季,所以有夏季紅豆冰的別稱。   在治療方面並沒有根本治療的方法,故一般施行對症療法而已。如果搔癢厲害的話,可投與抗組織胺或鎮定劑,局部可使用類固醇藥膏止癢或含抗生素之藥膏以應付續發的細菌感染。另外避免到草叢及樹下遊玩,睡覺要用蚊帳,環境的清理等可減少再發的機率。發病時要禁食蛋、牛奶,青菜要煮熟再吃。 ∼本文摘自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 賴啟賢醫師著 ********************************* 認識蕁麻疹 台大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研究員 王萱鎮醫師 您是否曾發現自己或家人的皮膚上,突然莫名地鼓出許多一塊塊粉紅色劇癢且類似蚊蟲咬傷的疹子?這樣的皮疹,很可能就是蕁麻疹。相信許多人都有得過蕁麻疹的經驗,這種擾人的疹子,雖然對多數的人是不會造成很大的危害,但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卻要經歷長達一至二個月甚至半年以上才能完全擺脫蕁麻疹帶來的困擾。大約百分之二十五的蕁麻疹患者會有家族史,而曾有蕁麻疹病史的人,以後再接觸到相同的致病因子,還是很有可能再犯。急性蕁麻疹的症狀除了皮疹以外,較嚴重者還會伴隨眼皮、嘴唇、耳朵或臉部腫脹,極少數個案會出現呼吸道緊縮,造成呼吸困難甚至窒息。 誘發蕁麻疹(特別是急性蕁麻疹)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食物(如海鮮、蛋奶類製品、豆類、核果類、茶、咖啡、巧克力、草莓、芒果等)、藥物、細菌或病毒感染、蚊蟲咬傷等,其它較少被注意到的因素有冷熱之刺激、情緒或是精神上的壓力等;然而,約有一半的的蕁麻疹患者,是找不出其誘發因子的。如何找出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在食物方面,現在可藉由抽血來檢驗是否是對某些食物過敏所造成的;另外,也可自行觀察所食用的食物或藥物與蕁麻疹出現時間有無關聯,再儘量避免這些致病因素。至於其它的因素,可能需尋找醫師來評估了。 大多數的急性蕁麻疹患者,約一至二週即可痊癒,不需再接受藥物的治療,不過,少數人的病程會長達六週以上,這時就歸類為慢性蕁麻疹。引起慢性蕁麻疹的原因更難尋找,大多為"特異性"的(也就是找不到原因),找得到原因的,則多數與引起急性蕁麻疹的誘因類似,然而,要小心的是,也有極少部分的慢性蕁麻疹與血管炎或其它全身系統性疾病有關。 在藥物治療方面,以口服一種或合併使用二種抗組織胺為主,對於減少皮疹發作為及控制搔癢的症狀有很好的效果,一般是建議使用抗組織胺至皮疹完全不再長出後二至三天才停止;對於已使用抗組織胺治療的患者,如果症狀仍然難以控制或是病程無法縮短,可以考慮再加上口服類固醇治療。若已引發呼吸困難,則須儘速送至急診處理。 只要能配合醫囑規則服藥,多數會在一至四抗組織銨週恢復,若是蕁麻疹時常反覆發生,最好還是能積極尋找可能的過敏原或致病因子。慢性蕁麻疹在處理上較為棘手,病因也較複雜,病程有可能長達一至二年,治療的原則也是以口服抗組織胺為主,有些醫師會加上隔日使用口服類固醇;不過,對於慢性蕁麻疹之患者,建議還是尋求過敏免疫專科醫師的協助。 ********************************* 很多醫師一碰到病人長蕁麻疹,就跟病人說:「皮膚過敏」,這種講法 並不正確,例如下列的蕁麻疹並不全都是過敏反應所產生的: *冷、熱、陽光、水也使某些特異體質的人生蕁麻疹,有的人則在皮膚被 壓到的地方發生蕁麻疹 *寄生蟲、細菌及濾過性病毒感染也可使人發生蕁麻疹。 *內在疾病如紅斑狼瘡、惡性腫瘤也可引起蕁麻疹。 *有的人在動、流汗、情緒緊張、高溫的環境、洗熱水澡時也可出現蕁麻 疹,這種蕁麻疹特稱為「膽素型麻疹」。 *有的人的皮膚在搔抓或劃過的地方會浮起來產生蕁麻疹,這種症狀就被 稱為為「皮膚劃紋症」 *某些遺傳疾病也可使罹患者出現蕁麻疹。 *壓力及情緒緊張都可使所有的蕁麻疹惡化,特別是膽素型蕁麻疹。 *酒也能使某些特異體質的人生蕁麻疹,但常常酒是使已有的蕁麻疹惡化 的因素,而不是引起蕁麻疹的原因。

玫瑰疹與痲疹

2006年01月30日
公開
53

玫瑰疹主要是由人類泡(應為病字旁)疹病毒第六型(Human herpesvirus 6)所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它通常發生在6個月大到3 歲之間的幼兒,潛伏期大約是1-2星期,典型症狀是高燒2-5天,平均約3 天,通常在攝氏39度以上,可能伴有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是腸胃道感染的症狀,也可能沒有其他任何不適,患兒在用藥退燒的時候,精神、體力及胃口都一如往常。在燒退之後,開始先在軀幹及頸部出現粉紅色,不痛、不癢的小疹子,這些疹子可能往臉部及四肢漫延,但不須任何治療,多半會在2-3天之內自行消退。 理論上,玫瑰疹應該只會長一次,但是有人認為除了第六型外,人類泡疹病疹第七型也是玫瑰疹的病因之一,所以,還是可能再發,只是機會不大。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51333,cid12708369.htm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癥狀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眼結膜炎等。而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為其特征。麻疹俗稱“痧子”,主要通空氣傳播,好發于冬春季,多發于嬰幼兒。患過麻疹後可獲得持久性的免疫力。   本區實施計劃免疫後,麻疹發病率已明顯降低,且多年無死亡病例,麻疹大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于城市人口流動增加,部分流動兒童麻疹疫苗接種率低,或既往免疫接種質量無保證及免疫失敗等原因,許多成人成為易感者,隨著外來傳染源的增加,致使麻疹發病較前有所增加,且表現出發病年齡後移,季節性不明顯和臨床表現不典型等新特點。   麻疹潛伏期一般是9-12天。麻疹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和上呼吸道卡他癥狀,畏光,眼分泌物多,結膜充血,口腔第二臼齒相對的頰粘膜上可發現細小白點,稱“柯氏斑”,發病後第4~5天全身出現皮疹,先耳後發際,漸漸蔓延到前額,面,頸,軀干,四肢,最後手掌,腳底。皮疹消退後留有淺褐色色素斑。得了麻疹後要及時治療。麻疹治好後一般是終身免疫的。   麻疹是一個可防可治的疾病。我國生產的麻疹減毒活疫苗通過數十年的預防接種實踐,證明其是安全的、有效的。預防麻疹最好的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的免疫程序是8足月初免,4足歲時加強免疫。麻疹疫苗屬國家計劃免疫範疇,疫苗免費接種,各接種門診接種僅收取注射費0.5元和一次性針筒費0.7元。凡滿8個月沒患過麻疹又無免疫史的兒童,無論本市人口和外來人口,都可到就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衛生院免費接種麻疹疫苗。需要注意的是,患有急性嚴重發熱性疾病的接種對象應推遲接種;接種前,接種對象應主動向醫生告知近期健康狀況及免疫狀況。   臨床醫生發現麻疹病人應立即作疫情報告,一旦患麻疹應及早隔離治療,隔離期為出疹後5日,有並發癥者延至10天。密切接觸者可進行麻疹疫苗應急接種。   每年3-5月份是麻疹發病的高峰,且目前本區麻疹仍以流動兒童為主,除做好病人隔離和應急接種外,還要防止學校中發生麻疹暴發,各類學校除加強晨間檢查,對可疑者應隔離觀察外,還應按照《傳染病防治法》中開展入托、入學需要查驗接種證的制度,開展查證和補種工作,切實保障兒童身體健康。 http://www.bl.gov.cn/big5/news_read.php?id=30462 阿....痲疹內提到的耳後疹 咪好介意ㄟ 前兩天咪有看到它說 但當時因為mm無異狀且她後頸本就常紅紅的 忽略了 現在沒證據看了啦 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