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魯蛋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老二出生、老大失寵?

2010年10月27日
公開
41

老二出生、老大失寵 真的是這樣嗎? 聰明父母,就能教出愛護弟妹的貼心老大!  每當看到報紙或文獻出現台灣近年來生育率的報導,心中不免心一驚,台灣的新生兒年年減少,即將邁入老齡的社會。姑且不管什麼原因讓現代的家庭視生育子女為負擔,以更實際的狀況來說,生了老二之後,家裡勢必經歷一翻波動。原本的房間不夠睡了、作息時間又要重新調整一次、老大是不是應該先去上學呢?等到老二稍為大一點,兩個孩子搶玩具、吵吵鬧鬧的畫面,讓很多父母想到就為之卻步了。  常常聽到許多父母分享生老二的經驗,話題都圍繞著「老大變難纏了」、「兩個孩子之間爭寵」、或是「老大喜歡模仿小baby的行為」等等。其實,家中多了新成員之後,伴隨而來的應該是一家人更多緊密的互動,手足間濃郁的親情和長幼之間相處帶來的共同成長。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當全家人的關注焦點與時間都投注在新生的寶寶身上,老大的確會有「弟妹不適應症」的現象出現。如果父母對老大的行為改變抱持斥責或不理解的態度,孩子的心靈當然更加受傷,更容易出現哭鬧、不配合、黏人等等的行為。所以,有細心感受的父母,便可以預先將老大會出現的種種不適應問題,適時疏導與防範,共同歡喜的迎接新生兒! *不要傳遞焦點只在新生兒的訊息  成人常常會不經意的誇讚家中的小baby是多麼的可愛,一個翻身、一個微笑都讓大家津津樂道,搶著抱奶娃的畫面,時時上演。對一個也才剛剛脫離嬰兒階段的孩子而言,當然是極為不平的。單純的孩子當然不瞭解,在他小時候,父母也是如此的沉溺於他的一顰一笑,所以自然認為是失寵了,爸爸媽媽偏心,只愛小baby。  因此,當其他人聚焦在新生寶寶身上時,觀察敏銳的爸爸媽媽可以趁機把老大拉在身旁,跟他說「悄悄話」。例如:「妹妹很可愛,但是媽媽更喜歡會自己看書的你。」或是「爸爸現在好想也抱抱你。」讓孩子知道,不管家中其他人的焦點何在,爸爸媽媽還是很在乎、也很愛自己。 *無條件的更愛他  試想屬於你的東西必須無條件的分一半給你的手足,即使已經自認成熟的我們,都會有幾分的猶豫、甚至還夾雜著不平的情緒。同樣的,當一個孩子被要求要「分享」原本屬於他的遊戲空間、玩具、成人的關愛、甚至連爸媽陪伴的時間都必須少一半,孩子好像突然間必須變得成熟懂事。  「分享」的意義與行動,即使是成人都需要不斷的學習與調適,遑論一個小孩。所以唯有讓孩子感受他原先擁有的愛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才能讓孩子懂得分享並且一起和爸爸媽媽愛家中新進的弟弟或妹妹。 *找出獨處的陪伴時間  曾經遇過一對非常細心的父母,當弟弟出生後,時常會營造和老大單獨外出的機會,例如:一起陪媽媽逛超市、買文具用品等等。到了小學時,媽媽會趁著弟弟在幼稚園讀全天的時間,幫姐姐向安親班請半天假,下午一起去看電影或者來個母女間浪漫的午餐約會。也因此,姐姐總是對弟弟呵護備至,原因就在于爸爸、媽媽即使在弟弟出生後,仍不斷的安排獨處的互動時間,讓老大感受到自己並沒有因為弟弟的出生而失去什麼。  平日在家時,父母可以利用小嬰兒睡覺的時間,專心的陪伴老大閱讀或從事某一項他喜歡的工作,並養成固定的時間與習慣,這樣不但能維持很好的親子互動品質,更可以滿足孩子期待被重視的心理。 *利用繪本資源,體會手足相處的珍貴  從懷孕的過程,媽媽就可以選擇許多合適的繪本,一起討論家中將會有什麼改變?弟弟妹妹可能會帶來不少的麻煩,但是也會帶來很多的歡笑。把老大拉在同一陣線上,讓他知道爸爸、媽媽將會很需要他的幫忙;更重要的是,給孩子長一點的時間去接受、理解,然後一起期待baby的出生、成長。  我們常會期待老大可以懂事、分享,甚至忍讓弟妹不合理的行為,但是父母別忘了,孩子更需要公平的對待,才不會產生壓抑的情緒或是負面行為。在迎接家中新寶貝的同時,千萬別忘了還有另一個小小孩,也在等待溫暖的親親和擁抱喔!

大小寶寶,都是寶!

2010年10月22日
公開
52

當已有一個寶寶的媽咪生下第二胎後,除了全神貫注地照顧新生的小貝比之外,是否曾經注意到還有另外一雙渴望關愛的眼神? 隨著兄弟姊妹的增多,家中的老大─也就是第一個寶寶會突然發現,父母親的愛似乎不再聚焦於他一人身上,不但自己的玩具必須和別人一起分享,甚至被擁抱、呵護的時間也減少了,這時他便會感到茫然,甚至對弟弟妹妹產生妒意,認為自己的城池被侵犯了。 ●理解大孩子的感受 當父母為了如何糾正老大善妒、愛和弟妹起爭執的行為而頭痛時,可能沒有想過,第一步應該調整的,其實是爸比媽咪自己的心態:是不是禮物經常分得不公平?回到家來只記得抱弟弟妹妹?是不是經常怒斥大孩子不可以欺負小寶寶?要避免大孩子產生排斥弟妹的行為,「理解孩子」才能幫助他進一步樂於接納新成員的加入: ●了解孩子的行事動機 有的大孩子為了想要「挽回」父母的心,可能會刻意犯錯以吸引大人的關注;或者是動機良善,但卻因能力不足而導致不良的後果,此時父母應先暫緩苛責的語氣,先了解大孩子的行為是出自於何種動機,不要馬上將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因而減少對他的關心與重視。 ●站在孩子的立場體諒孩子 孩子畢竟是孩子,亦有其侷限與情緒,無法完全依照父母規劃的直線去進行,例如要求他一定要「孔融讓梨」、要他為弟妹設想…等等,太過嚴格的設限只會適得其反,應該允許他也能有「做不到」的時候,並且多給予鼓勵與關心,讓大孩子了解並不是因為父母只愛小寶寶才逼迫他從事不喜歡的事情。而不同的年齡階段,大孩子會有不同的行為特徵與想法,例如處於自我中心期,或是說話還無法表達清楚等,此時應給予體諒而不要一味認為大孩子在胡鬧。 ※讓大孩子當個快樂的哥哥姊姊! ●做好迎接新生寶寶的準備 當媽咪懷孕時,就是調整大孩子心態的好時機,例如一起規劃和小寶寶的生活、一起上街幫小寶寶買東西、讓大孩子聽聽寶寶的心跳聲讓他有所期待…等,在一開始就讓大孩子以正面、憧憬的心態期待並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成員。 ●請大孩子幫忙照顧小寶寶 小寶寶出生之後,接下來會有許多令父母分身乏術的瑣事,此時要記得大孩子也是家中的成員之一,可以視他的能力給予一些任務與協助,即使只是幫媽媽拿一個奶瓶,都可以適時讚美他,讓他感受到一同照顧小寶寶的喜悅,轉換忌妒心為榮譽心,他也才不會認為自己是被畫在圈圈外的局外人,或是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愛。 ●關愛與物質上儘量公平 在孩子的世界裡,「玩具」和「食物」永遠是爭執的來源,因此準備小禮物時,一定要做到大小孩各有一份,不要讓大孩子經常只有羨慕的份。如果大小孩起爭執哭鬧時,也不要只安撫小孩子,否則「偏心」的想法就會深植在大孩子心中;父母可以事後找機會抱抱安撫大孩子,讓他了解父母也很愛他,孩子也會因受到影響進而學習去疼愛弟妹,也不會有私下欺負弟妹的行為產生。 ●專屬於大孩子的關愛 新生兒固然需要家人全心的呵護,但是即使忙碌,也可以利用短暫的空檔關心大孩子在做些什麼,和他講講話,給予一些回應與互動;而當有完整的空閒時段,更可以安排與大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讓他明白自己在父母心中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另外可以讓大孩子明白身為兄姐的好處,可以做一些弟妹無法做到的事,大孩子便能感受到成長的與眾不同與責任感,而更樂於接受或照顧弟妹。 ※叮嚀※大孩子的嫉妒,用關心與理解來融化!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只要爸媽負起母雞帶小雞的精神,給孩子多一點鼓勵與關心,相信剛出生的小寶寶同樣也能受到兄姐細心的呵護。 兄弟姊妹的感情,是直至長大成人也無法割捨的血脈親情,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路上的互相扶持更會增添情感的真摯與深厚。 幫助孩子踏出建立親情的第一步,父母的愛心與理解是不變的元素,「言教不如身教」,當大孩子熱切感受到父母的用心與愛心時,自然也就能對年幼的弟妹施予同等的愛心與關懷! 幫助大寶寶接納小寶寶的到來 不少爸媽為了要讓孩子有伴,才考慮生第二胎,那麼,兄弟姊妹差距幾歲比較容易玩在一起呢?又會如何影響他們之間的互動呢?何慧敏教授認為,若是兄弟姊妹的年齡小於一、兩歲,將來比較可能處於競爭關係,因為彼此容易(被)互相比較;如果兩胎之間的間隔較長(如:超過五、六歲),兩個人所處的成長階段差異較大,不容易成為玩伴,因為彼此難有相近的興趣與喜好,通常要到了接近成年期,交集對話的可能性才會提高。因此她認為如果要有較好的手足互動,兩到三歲的間隔是不錯的選擇。 魏秀珍老師表示,她育有三個寶寶,她在老大兩歲半時生下老二,其原因除了考慮到兩歲半的大寶寶不需要她時時刻刻抱在手上之外,主要是她比較能夠跟大寶寶說理。當大寶寶習慣獨自擁有父母及週遭大人所有的關愛時,一個新的成員會使他有地位受威脅的感覺,因此父母應該要協助大寶寶接納小寶寶的誕生。 那麼該如何幫助大寶寶接納小寶寶的到來? * 讓寶寶知道有伴的好處: 魏秀珍老師表示,她經常會對大寶寶做機會教育。例如當大寶寶與其他寶寶玩耍、或是一個人覺得無聊時,她會趁機告訴他爸媽想生個玩伴陪他。 * 讓大寶寶認識小寶寶: 素珍媽咪表示,她懷第二胎寶寶時,就告訴老大他即將有一個弟弟,並且把胎兒的超音波照片給他看。魏秀珍甚至會帶老大一起去做產檢,有時也會指著隆起的肚子問他:「你想跟他玩什麼呢?要不要自我介紹一下?」之類的話,讓老大慢慢習慣弟弟或妹妹的存在。魏秀珍老師表示,她有朋友甚至在生產之前,帶大寶寶去挑選禮物送給將出生的小寶寶,讓大寶寶感受到這是一件值得慶祝、很快樂的事情。 * 不可減少對大寶寶的關愛: 何慧敏教授表示,因為爸媽必須時常抱著嬰兒,看在大寶寶眼裡,一定很不是滋味,所以給大寶寶的關愛更不能少,尤其是肢體的接觸,因此要經常擁抱大寶寶。魏秀珍老師也指出,原本固定陪伴大寶寶的時間與做的事絕不能少,要尊重他原有的習慣與權利,這樣大寶寶才不會覺得新成員搶走了父母的愛。 * 化解大寶寶的忌妒心: 魏秀珍也說,在老大對老二產生忌妒心的時候,爸媽一定要有技巧且不厭其煩地去化解。例如她必須時刻抱著小寶寶,大寶寶常會問:「你為什麼都一直抱著弟弟?」魏秀珍會告訴他:「你在這個年紀時,我也是這樣抱著你啊!」或是「弟弟為什麼有這個玩具,我沒有?」她也會說:「你也有這個玩具啊,但是被你玩壞了。」等等之類的話來安撫他的不滿。 * 讓大寶寶協助照顧小寶寶: 魏秀珍老師表示,儘管父母才是嬰兒的照顧者,但有時候可以請大寶寶幫點小忙,例如輕搖嬰兒床中的寶寶幫助他睡覺,讓大寶寶有機會表現自已,他會感到很快樂。 * 接納大寶寶的退化行為: 有些大寶寶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可能會產生行為退化的現象,例如原本會上廁所的寶寶變得經常尿濕褲子,或從個性開朗變成愛哭鬧、不講理的孩子等等。假使大寶寶出現這樣的行為,何慧敏教授認為,父母千萬不要打罵大寶寶,而是多給他關愛,同時接納他的退化行為。 基本上,假使寶寶的個性屬於開朗型,且是個有自信的孩子,他的退化期不會持續太久,大約幾個禮拜就會結束,假使是一個較沒自信的孩子,退化期有可能維持三、四個月。但言而總之,爸媽必須讓大寶寶感受到大人對他的愛與支持,退化的行為就不會持續太久。 (取材自2005年四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五招收服孩子頂嘴

2010年10月14日
公開
42

 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沒能順利轉型,就會嘮叨,孩子也會長不好。  打個比方,你把幼苗種在栽培箱裡,結果它長大了,你還繼續放在栽培箱關照,它能不長歪嗎?你必須移開保護罩,讓它在自然環境裡茁壯,才能順利轉型。  舉個例子,現在許多孩子有過敏體質,父母經常提醒孩子不能吃冰。孩子還小時,只要父母不買,他就沒得吃。國中以後有辦法嗎?他下課去買冰,喝完再回來,你還真的不知道呢。父母不轉型肯定落得嘮叨之名。至於如何轉型?我提五招供大家參考:  第一,體認「嘮叨其實為自己」。孩子日漸長大,同儕的影響愈來愈大,父母則逐漸式微,頂嘴就是不想被管那麼多。這很自然。可是對父母來說,就很痛苦。當你發現裡子漸失,卻還想贏得面子,就會嘮叨。這嘮叨,是試圖要拉住過去那個親子關係,留住那段甜蜜時光。很多父母會說,「就因為我是你媽,我才講你。誰會像我那麼關心你?」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永遠都是孩子的需要;可是父母必須體認到,表達關愛,一次就夠了;一直講,是希望孩子聽你的。而這招,已經完全無效。  但也不需要賭氣收回關愛,一句話都不說。很多父母就這樣忍三天,不講;然後孩子覺得愧疚、害怕你不愛他,就設法找台階下;於是過了一段短暫蜜月期,接著你又開始嘮叨,孩子繼續頂嘴不耐。大多數家庭每天都上演這種戲碼。 孩子這麼大了,你說的道理他不會不懂。何況你教那麼多年了,他依然故我,你繼續老把戲,不嘗試換新招,怎麼會有效。  父母表達關愛,但要尊重青少年的獨立判斷跟自主行動。譬如說,天氣冷,你提醒孩子帶外套,孩子要不要帶,隨他。他自己冷了,下次就會注意;如果怎麼冷都無所謂,表示他體質好,你也不用煩惱。只要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的決定,你可以表達關懷,但一句就夠了,然後尊重他的獨立自主。如此,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懷,也明白你無意壓迫他,就不會頂嘴,也不會嫌你煩。  第二,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父母要常唸這個魔咒。記住這句話,就不會那麼難受。父母通常因為焦慮擔憂,所以要不停的關照孩子。也許孩子走的這條路不見得順,可能會出問題。但他在這個關卡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若他一切順服你,等大了,該獨立還不獨立,你就累了。  第三,宣布「習慣調整慢慢來」。愛也是一種習慣。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好不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卻長大了,父母又得改變習慣,這真是上天給父母的功課。你可以跟孩子說,「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關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  即使被稱為專家的我,好像頗能洞悉各個階段,該給孩子什麼樣的自由,但大女兒剛上大學時,我家也上演類似的故事。 大女兒高中時,因學校遠、功課重,夜自習結束,我總習慣打電話給她,確認她怎麼回家。大一剛開始她因為社團活動晚歸時,雖然是談過、許可的,但九點一到,我就會不自覺的奪命連環call。對這個年齡的青年真是干擾,她實在煩了,就問「是不放心;或者雖然答應,可是內心不希望她晚歸」。  我仔細想,其實很樂意給她自由的,為何時間到,就忍不住會打電話?後來我跟女兒說,「媽媽真的認為,而且很願意,只要趕上山區小巴最後一班回家,都沒問題。但媽媽已經習慣,九點還沒消息,就要打電話確認你的狀況,不好意思啊!」我說了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也請她提醒我。一段時日之後,慢慢的,我不再急著打電話,也覺得輕鬆許多,不用時時掛念她幾時回家。 我認為要青少年了解父母的心,那父母就要學習用好的方式,坦誠的讓孩子知道你的狀況。父母只要能坦承,青少年其實還是很愛父母、很能包容父母的。甚至請孩子適時提醒自己;時間久了,就會成功轉型。轉型是需要時間的。  第四,牢記「有效規範的三要」。成功管教的配方有五個元素:了解、接納、引導、規範與欣賞。不同年齡層,配方的元素比例不太一樣。孩子未成年之前,有些行為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規範,以下三個要點供父母參考: (1)要以行動取代嘮叨。譬如孩子說好玩電腦的時限到了,他還沒關;你不要在遠遠的地方,隔空喊話嘮叨不停。跟他說時間到了,同時走到他身旁明確要求關機,用行動取代嘮叨。 (2)要善用客觀的事實資訊。孩子聽到的聲音不會只有父母的,他需要學會判斷。因此管教青春期的孩子,要引用更多客觀的事實資訊,而不是「我是你老媽(或老爸),所以要聽我的……」。 (3)要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父母不做什麼也自然發生的後果叫做「自然的後果」。譬如不洗頭、不洗澡,身上就會臭,同學會排斥,這就是自然的後果。如果那個後果對孩子有意義、有用,那不勞你多說,孩子自然會改。你就讓這個自然後果去教他,比你直接管他有用得多。  又比方說,很多孩子考試常常粗心大意,少拿分。該得分沒得分,除非他已經放棄自己,或故意要考壞來氣你,每個孩子都會懊惱,這就是「自然後果」了。父母一罵「你就是粗心大意!」為了保住面子,孩子肯定反彈,「我哪有粗心,我都檢查五次了!」這時,同理他的感受就好,「一不注意就掉了五分,你一定很懊惱!」這是表明你知道他面對自然後果的感受,也會讓孩子擁有下次想改進的動力。  問題是有些事情經不起自然後果,例如吸毒。這時就必須運用剛剛提到的「善用事實資訊」,讓他了解為什麼要規範。譬如說孩子晚歸、跟朋友出去,如果不讓家長明確知道跟哪些人去哪些地方做什麼等,家長就不能答應。換言之,如果違背這個規範,下次可能某些自由就要被限制,這叫做「合理的後果」。  我常碰到國高中生,說社團有事,要跟同學出去,或去同學家住,父母關切是去誰家,這是合理的要求。但孩子就不講,這時你可以引用事實資訊告訴他,因為現在毒品氾濫、社會新聞頻傳,雖然我願意給你自由,可是你至少要讓我知道去誰家。我要打個電話跟對方父母聯繫一下,謝謝對方,這樣比較禮貌,也確認對方父母確實知道。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不能遵循規範,一點也不願意妥協,後果就是不能去。合理的後果就是有選擇性,如果選擇這個,會有這樣的結果,你必須配合;如果你選擇那樣,就有另一個後果,你也要接受。  最後,切記「親子對談有四不」。青少年最討厭的嘮叨有: (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 (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青少年反彈。 (3)不要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 (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孩子長大,父母要隨著調整。以上五招讓你親子關係升級、完全收服頂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