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LIS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5招輕鬆化解老大情結

2006年12月07日
公開
29

媽媽不要我了?5招輕鬆化解老大情結 第二個孩子出生,往往造成爸爸媽媽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生兒,而忽略了老大也需要被關愛的事實,使他產生嫉妒的心理。面對這種狀況,爸爸媽媽應如何做適當的處理? 文�施名玥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 面對老大對新生兒出現的「老大情結」,有些爸爸媽媽會選擇置之不理!但惡性循環的結果,可能會加重老大的情緒,出現傷害新生兒,或退化的行為(與新生兒同齡的舉止表現),更嚴重的,也可能使他罹患憂鬱症!其實,孩子要的不多,只有大人的關愛。 大寶貝吃醋為哪樁? 1∼2歲的寶寶,認知發展還在自我的階段,因此,當他看到媽媽在照顧別人時,就覺得媽媽被佔有,就會不照顧我了!他可能會吸吮大拇指,玩弄頭髮到大哭大喊,希望媽媽注意他;在他的小小世界裡甚至連結到絕望的想法:「我要被拋棄,不再被愛了!」,所以爸爸媽媽要不斷地向他保證:「雖然弟弟(妹妹)出生了,但是我們還是很愛你!」 雖然嫉妒是正常的情緒,但是大人還是要善用方法,將此負面情緒導向正面,否則可能不良的影響會愈來愈深。 嫉妒的4種負面影響: 1.缺乏同理和分享能力,影響人際關係。 2.自尊心和虛榮心日漸高漲。 3.易有強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胸,處於競爭與比較的心態學習成長。 4.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周遭事物的關心。 避免寶寶嫉妒 現代的優質教育,並非只講究智能的提升,還有更重要的,情緒高EQ的養成,爸爸媽媽注意孩子的情緒,以同理心做溝通,才能使孩子快樂地成長。 招式1.懷孕時期 運用認知的方式,告訴寶寶:「弟弟(妹妹)要來臨囉!」媽媽可以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內容關於一個哥哥或姐姐,如何迎接新生兒的到來。這是投射性的測試,幫助寶寶迎接弟弟(妹妹)的來臨。 【你可以怎麼做】 1. 媽媽可以問寶寶開放式的問題:「你覺得故事中的哥哥(姐姐),對於弟弟(妹妹)要出生的感覺是什麼呢?」讓寶寶自由地談自己的感覺和想法,了解他的內心世界。 2. 如果寶寶出現負面的情緒:「喔!那這樣哥哥(姐姐)以後會很辛苦,因為媽媽就會變成弟弟(妹妹)的了!」此時可以對寶寶表達同理及了解的感覺,適時地溝通、處理及開導。 招式2.新生兒彌月 很多親朋好友會來探視和祝賀,並且帶一些禮物給媽媽和新生兒,這時很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也送哥哥(姐姐)一份禮物喔!否則他會感覺到明顯地落差、被忽略,而產生重重的失落感! 招式3.新生兒出生之後 爸爸媽媽忙於照顧新生兒,很容易將哥哥(姐姐)忽略了喔! 【你可以怎麼做】 爸爸媽媽可以請哥哥(姐姐)也來照顧弟弟(妹妹),派給他簡單、可達成的小任務,如:幫忙拿或丟尿片等,讓他也進入照顧弟弟(妹妹)的過程中,覺得自己是個被肯定的小幫手,可緩解他被競爭的感覺。 招式4.撥出特別時光 如果妳發現寶寶的「老大情結」較為嚴重,也許需要特別花時間單獨陪他,因為爸爸媽媽可能將許多時間投注在新生兒的照顧上,較忽略照顧大的,使他感到難過、不被關愛。 【你可以怎麼做】 1. 可以每天花十分鐘的時間,當作是親子間的特別時光,告訴他:「媽媽之前花很多時間照顧弟弟(妹妹),但是這十分鐘是完全屬於你的,你要做什麼事,媽媽都會陪你做。」 2.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妳可以發現,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他會覺得雖然媽媽平時很忙,但自己還是擁有特別的時間,享受爸爸媽媽的愛。 招式5.禁用比較法與責備 「你已經是哥哥(姐姐)了,怎麼還會嫉妒弟弟(妹妹)?你好丟臉喔!」爸爸媽媽對寶寶說出這句話時,表面看來效果不錯,但其實背後的衝擊是很大的,不但會讓寶寶感到難過和反感(因不被人喜歡),嫉妒心依然存在,使他心中不滿、不平的情緒更盛。 【你可以怎麼做】 1. 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有嫉妒的情緒時,不要急於責備,應先同理他的感受,安慰他:「我們知道你很難過!」畢竟嫉妒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再與他一起討論該怎麼去面對和處理。 2. 另外,爸爸媽媽平時就要盡量做到公平性,一般大人都會認為哥哥(姐姐)一定要禮讓弟弟(妹妹),這會讓哥哥(姐姐)感到委屈,沒有被同理。爸爸媽媽還是要適時地注意哥哥(姐姐)的感受,多注意他的情緒變化,不要以大人的方式和想法,去要求一個小孩。

分享:預防懷孕期腳抽筋

2006年12月05日
公開
47

大多數的準媽媽們在懷孕中、後期容易有腿部痙攣的情形,特別是發生在夜間,一般是腓腸肌(俗稱小腿肚)和腳部肌肉發生痛性收縮。中醫婦科醫學會理事長徐慧茵中醫師告訴我們,抽筋在孕期不適的症狀中,並非自然的生理反應,而是一種病態的現象,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腿部肌肉負擔增加,體內鈣與磷比例不平衡。懷孕期間走太多路、站得太久,都會令小腿肌肉的活動增多,以致孕婦體內的鈣不敷使用,因而引起腿部痙攣;另外,血液循環不良或寒冷也是引起抽筋的可能原因。 抬腳加熱敷效果顯著 睡眠時保持下肢溫暖,尤其入睡前,不要直接讓小腿吹風或冷氣,並採側臥姿勢,可以減輕症狀;不要過度疲勞,避免走路太多或站得太久;休息時可平躺將腳部稍微抬高,腳趾向上伸展,可使小腿後部肌肉舒張,可減輕腫脹、不舒服;常按摩抽筋的腳部肌肉使循環增加以利排除代謝物,並可以搭配熱敷,晚上洗澡時,雙腿泡熱水10分鐘,效果會更加顯著。 飲食習慣 平時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起司、奶酪)、排骨、小魚干,增加維生素的攝取量(尤其是維生素D);少吃太鹹、醃漬食物如:香腸、罐頭食品,以免造成水腫。每天喝數杯新鮮柳橙汁、芭樂汁或蕃茄汁補充礦物質,這都是預防抽筋的方法 抽筋時立刻腳著地 發生抽筋的時候,可下床腳跟著地,或平躺時腳跟抵住牆壁;也可以將腳掌向上彎以抽伸小腿;另外,伸直膝蓋,並把腳掌向膝蓋的方向翹,向上屈曲,小心地以踝部進行繞圈運動,也可減輕症狀。但是如果抽筋情況嚴重的話,就一定要請醫師診治。 *孕期伸展運動 平躺、仰臥、雙膝彎曲成45度角立起來,背和腳底貼在地板上,保持這個姿勢,然後盡可能的突起腹部,使脊柱、背部至臀部肌肉成弓形彎曲,然後回復原來姿勢。 自懷孕四個月開始,每日兩回,每回三次。 藉著這個運動的重複,可以鬆弛、收縮骨盤及腰的肌肉,並具有柔軟產道出口肌肉的作用。在家裡或搭車時,坐著也可以做相同的動作,因為主要的動作在背部和腰部,不一定非得躺著才能作。

在外婆婆家玩一天

2006年12月04日
公開
29

妹妹今天在外婆婆家 大姨姨說她們3個女人陪妹妹一個人玩玩的好累喔 而且跟口愛的妹妹在一起 讓她今天翹班不想去上班 媽咪有一條揹巾放在外婆婆家 外婆婆看媽咪昨天徒手揹著妹妹玩 外婆婆今天就說她好久沒揹小孩了 就用揹巾揹著妹妹自己玩的粉開心 媽咪已經在妹妹8M後就沒用揹巾揹她了 因為妹妹實在太重揹不動 我想外婆婆明天一定會全身痠痛到不行吧 吃完晚餐外婆婆拿一整顆的黑金剛蓮霧給妹妹啃 妹妹啃的粉好粉認真 但是媽咪擔心吃滿嘴的妹妹會噎到所以不敢讓她吃太多 我們家妹妹真的是出去比賽吃東西一定是第一名的 晚上菜鳥叔叔跟小姨姨說他可不可以來家裡吃晚飯 外婆婆聽到私底下說剛開始這樣會不會太頻繁了 還誇獎起大姨姨男友靦腆 我老公老實... 媽咪心裡也覺有些誇張昨天才來今天又馬上來 菜鳥叔叔也粉識實務一來就帶外婆婆愛吃的水果來 回去的路上爸比跟我說 人家是因為喜歡妳妹妹所以才會想來看她 吃飯只是另一個藉口而已 媽咪想想也對哄 當初爸比也是三天兩頭就來我家看看我 即使是來看一眼他也好 而且還常載我上下班(即使不同公司不同休假日也想辦法載) 男人還真的是在談戀愛時最殷勤了 雖然結了婚我老公也粉讚啦 所以小姨姨可要好好把握談戀愛的時光喔

分享:讓寶寶更聰明的50種方法

2006年11月29日
公開
35

讓寶寶更聰明ㄉ50種方法 1. 目光交流 新生的寶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過,所以你應該非常珍惜他睜開眼睛的有限時間,看著他,也讓他看到你。小寶寶很早就有了辨認人的不同面孔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記住爸爸媽媽的樣子。那么我告訴你--每一次你的寶貝看著你,他的記憶力就多了一些累積。 2. 說話,越多越好 也許,開始你得到的只是寶寶茫然的目光,但先不要放棄,而且要在你希望得到他回應的地方稍做停頓,留給寶寶一些時間。不用多久,孩子就能夠掌握對話的節奏,並且用友好的"咿咿呀呀"來填補你留給他的那些空白。 3. 母乳喂養,越長久越好 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我還是想說,哺乳是一個絕好的與你的小嬰兒交流的機會。在他香甜地吮吸時,你輕輕哼唱,或者跟他說說話,哪怕只是輕撫他那柔軟的頭髮,都將再一次地加深你們之間的情感。 4. 伸舌頭的遊戲 研究表明,出生僅僅只有兩天的嬰兒就能夠模仿簡單的面部動作--這是他們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早期表現。 5. 看看自己 讓你的寶寶從鏡子裡看看自己。剛一開始,他可能會以為那是另一個可愛的小伙伴,然後他會發現自己能令那個"小伙伴"揮手和微笑--所有的寶寶都會喜歡這樣的遊戲。 6. 撓撓 撓撓他的小腳心,或者溫柔地呵他的痒痒,他會很開心。而且,笑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 7. 那裡不一樣? 將兩幅畫舉到離寶寶8~12英尺的地方讓他看。這兩幅畫應該是大致一樣,但稍微有所區別的。(比如一幅畫中的樹下有只小兔子,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雖然小,卻已經能夠反覆地來回看那兩幅畫,慢慢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這種簡單的遊戲將為他以後識字以及閱讀打下很好的基礎。 8. 分享 帶寶寶出去散步,用小車推著他,或者將他舒服地抱在懷裡。一路上向他描述所看到的一切︰"一只小狗跑過來了。""看,小樹又長大了。""你聽到汽車喇叭聲了嗎?"你知道嗎,這樣做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和詞彙量。 9. 傻傻的媽媽 有沒有試過像小嬰兒一樣咿呀地歌唱,或者高聲地模仿寶寶那些"嬰兒的語言"。別怕旁人笑話你傻,你的寶貝最欣賞你這樣做了。 10. 學會100首歌 實際上我的建議是能學多少首就學多少首。或者你也可以唱自己寫的歌(比如︰我喜歡給你換尿布,換尿布,換尿布……)。有研究表明,熟悉音樂的節奏對學數學很有幫助。 11. 尿布時間很重要 當寶寶躺著,你給他換尿布時,教給他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衣服的各個部分。要盡量講解得多一些。 12. 你就是孩子的遊樂場 父母躺在床上或者地上,讓寶寶在你們的身上爬來爬去,攀上攀下。這個最便宜的"遊樂場"可以給寶寶帶來非常多的樂趣。可以鍛鍊他的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技巧。 13. 買東西 你唱歌唱累了,遊戲也結束了,那么,去趟超市吧。那裡往來的人群,各種各樣的聲音和顏色能給寶寶無窮樂趣。 14. 給一個線索,先﹗ 開燈之前,你說︰"我要開燈了。"然後再按下開關。這樣的小小動作可以教給寶寶因果關係的概念。 15. 一個小驚喜 用嘴在寶寶的小臉、小胳膊或小腿上輕輕吹口氣,寶寶會很喜歡這種對皮膚的小刺激。 16. 一張兩張面巾紙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把面巾紙從盒子裡拉出來的動作,不要阻止他。只不過浪費了幾張紙,你卻得到了一個可以鍛鍊孩子感官的玩具--看你的寶寶怎樣將它們揉皺又撫平。你還可以將小玩具偷偷藏在面巾紙下面,然後你看吧,孩子發現那些玩具時會是多么地欣喜若狂。 17. 讀書 一遍又一遍地讀。科學家們已經發現,8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識別句子當中的因果關係--如果你能連續讀兩三遍的話。這樣反覆地讀書對孩子學習語言很有幫助。 18. 藏貓貓 你藏起來,然後你又出現。你滑稽的表情讓孩子笑個不停。在笑聲中,小寶寶慢慢明白,一個物品是怎樣消失,又是怎樣重新出現。 19. 自由地觸摸 找一只盒子,用來保留各種各樣質地的小東西︰碎布、絲綢、羊毛、尼龍等等。用這些東西輕柔地拂過孩子的面頰、肚子和雙腿,同時向他描述這些東西的感覺。 20. 別著急,休息一下 每天總要有那么幾分鐘,和你的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沒有音樂、沒有明亮的燈光、沒有遊戲和玩具。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去探索,看看他能把你帶到那裡。 21. 做一本家庭相冊 相冊裡應該保留你們所有親戚的照片,常常把它翻給寶寶看,以增強他的記憶。還有你要記得,當外婆打來電話,就把外婆的照片指給寶寶看,這樣會很有效。 22. 和食物一起玩 在合適的時候,可以給寶寶不同種類和觸感的食物--比如煮熟的花生、粥、麵條和切成大塊的水果等等。不要怕寶寶弄髒衣服,他將在與這些食物的遊戲中很好地練習抓握的能力,同時培養自己的感覺器官。 23. 誰把玩具揀起來? 小家伙趾高氣昂地坐在自己的小車裡,把手邊的玩具接二連三地扔出來,讓它們落到地上。你給他撿回去,他又扔出來,並且為這個新發明的遊戲高興得手舞足蹈。你千萬別覺得煩,就多給他撿幾次玩具又怎么樣,小朋友在體驗地心引力的作用呢。你還可以給他幾個捲筒紙或者是網球,再在他座位前擺只空盒子。好了,寶貝可以練習瞄準了。 24. 新新紙牌遊戲 和大人玩的紙牌遊戲有些類似。找來幾只塑膠的裝食物的盒子,把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扣在其中一只的下面,來回幾次移動盒子的位置,然後讓寶寶自己去發現他的寶藏。 25. 穿越障礙物 沙發墊子、枕頭和紙盒子能幫助鍛鍊寶寶的運動能力。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地板上,教給你的寶寶怎樣爬過或者繞過這些東西。 26. 我爬你也爬 你在前面爬,讓寶寶跟著你,一起爬著穿過房間。你可以改變速度,也可以在你覺得合適的地方停下來。 27. 寶寶領導你 等寶寶稍微長大一些,他就會有自己的辦法來檢驗自己的創造力--讓你模仿他。他喜歡看你是否願意模仿他的各種動作,比如發出可笑的聲音,大笑,向后爬等等。 28. 作怪相 鼓起腮幫,讓寶寶來摸你的鼻子,他摸的時候,你"呼"地吹氣;寶寶拍你頭的時候,你可以發出奇怪的聲音;當寶寶抓住你的耳朵,你就伸出舌頭。同樣的過程你可以重複三到四次,然後再換新花樣。 29. 小手告訴你 抱著你的寶寶在房間和房間的周遭慢慢走動,握著他的小手,引導他觸摸各種物體。比如冰涼的窗框、衣架上柔軟的衣服、植物光滑的葉面……(首要原則︰保證安全。)隨時向孩子介紹他觸摸到的東西。 30. 經典故事 選擇一個孩子最喜歡的故事,把主人公換成你的寶寶,這樣就有趣多了。 31. 創作一本"動物園的故事" 下次去動物園的時候,記得帶上相機。把寶寶喜歡的動物拍下來,裝進一本專門的相冊裡。以後可以和寶寶一起看這本相冊,共同分辨不同動物的名稱,還可以加上它們的叫聲和與它們有關係的故事。 32. 讓寶貝做主(但只能偶爾為之) 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這樣可以增強他的自信心。有些事情是可以讓寶貝自己做主的--比如晚飯時用什麼顏色的碗。這樣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也是有意義的,同時還增強了他辨別顏色的能力。 33. 猜猜誰會做主角? 全家人一起觀看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錄像帶,讓孩子看到自己第一次洗澡,第 一次會爬,第一次過生日……你可以在一旁充當講解員。這會是一個鍛鍊孩子記 憶力和語言能力的好機會。 34. 每一樣都數一數 家門口有幾級台階?小朋友一次能將多少塊積木疊起來?你有幾個手指幾個腳趾?你要先養成大聲數數的習慣,孩子很快就會加入進來。 35. 充分利用故事時間 邊看圖邊講故事是個不錯模式。你要善于指出圖畫中的細節,同時向孩子提問。比如"你見過白顏色的小貓嗎?" 36. 關掉電視 很多時候,小寶寶的大腦發育需要你和家裡人給他更多的交流與關心,這些可不是卡通片或者錄像帶能取代的。 37. 換一個角度看風景 把寶寶的餐椅從餐桌這頭搬到餐桌那頭。哈哈,這對寶寶的記憶力可是個大挑戰呢,他還能記得以前左邊坐的是誰嗎? 38. 扭一扭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教寶寶扭腰的舞蹈和像芭蕾舞那樣的旋轉。 39. 誰是誰 為那些孩子熟悉的人(親戚、朋友)各拍一張清楚的照片,每張洗兩份。這樣你就有了一套可以玩對比遊戲的"紙牌"。把這些照片都攤開在桌上或者地板上,幫寶寶一起找到哪張和哪張一樣。 40. 下雨了,我們出去玩 跳進小水坑裡,坐在濕漉漉的草地上……當然這種遊戲會招來泥漿和一片混亂但卻能教給孩子干與濕的概念。 41. 尋找甲蟲 在雜誌或者圖書裡找到一些無害的昆蟲(比如瓢虫、螞蟻、蝴蝶)的圖片給孩子看,然後到公園或者小區的花園裡去尋找這些昆蟲。 42. 一個玩笑 開個小玩笑,比如故意叫錯某人的名字,然後告訴孩子你是在開玩笑。這樣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43. 打扮起來 讓孩子試試穿上老爸的襯衫,打上領帶。你還可以找出冬天戴的帽子,丟了一只的手套,老奶奶的圍巾,看看孩子的創造能帶給你怎樣的驚喜。 44. 什麼叫"體積" 找幾個不同大小的杯子或者是塑膠盒子。下次寶寶洗澡的時候讓他嘗試將水從這個杯子倒進那個杯子。有的時候他倒多了,有時候他又倒得太少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他討論一下哪個杯子大,哪個杯子小的問題了。 45. 顏色偵探 挑一種顏色(粉紅、黃色或者天藍,什麼都行),在帶寶寶去散步或者出去玩的時候讓他找出他看到的這種顏色的東西。下一次則讓他挑顏色,你來找。 46. 小幫手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幫你做點簡單的家務了。比如在洗衣服之前讓他幫你把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衣服分開。或許你的寶貝還能夠把他自己的衣服都挑出來呢。 47. 圖書館 如果你有週末去圖書館看書的習慣,或許偶爾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就幾分鐘,讓他感受一下那裡與眾不同的氣氛也好。 48. 一次只一種 西方的小孩子在學習字母時,他們的家長都會遵從這樣的建議︰一周學一個。比如這周是A,那么就給他看以字母A開頭的書,把麵包切成A的形狀,用彩筆白紙上寫A。這個辦法你也可以借鏡,比如一周教一種顏色,學會一個數字等。 49. 舊玩具的再利用 不要著急把他嬰兒時期的玩具扔掉。現下再給孩子那些搖鈴或者小皮球,你會驚異地發現寶寶為它們找到了新的玩法。 50. 回憶那些感受 晚上臨睡前和寶寶一起躺在床上,問問他這一天當中什麼事高興,什麼事令他傷心,什麼是他最驕傲的……幫助孩子回憶一天當中的感受,你可以給他鼓勵或者安慰。 記住,這件事情可以成為你與孩子間的習慣,直到他長大成人。

分享:教養觀念

2006年11月27日
公開
44

現代孩子的物質生活水準提高了,但他們的身心是否更健康、更快樂呢?只怕未必!這是個很值得父母深思的問題。 錯誤1:重餵養,輕活動 對於大多數的都市家庭來說,經濟條件都算小康,加上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所以家長都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餵養上,不是怕孩子吃不好,就是怕他們不肯吃。可是專家提醒我們,家長不能僅僅把目光停留在孩子的餵養上,還要安排孩子從事適當的活動,否則容易出現手眼不協調、注意力不集中等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 所謂感覺統合系統失調,是指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患有此症的兒童,通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手腳笨拙,膽小怕羞、社會交往能力差,容易受挫、缺乏自信,脾氣急躁、愛哭鬧,語言發展遲鈍不良等狀況。 感覺統合系統失調,乃是因為孩子缺乏應有的遊戲活動,繼而影響了大腦神經發育。有許多家長疼愛孩子過度,以致讓孩子仿如生活在「真空」裡,吃要吃最有營養的食物,穿要穿最柔軟的衣服,住要住最舒適的環境,整天抱在懷裡,還生怕孩子摔了;但這麼一來,卻使孩子們失去了享受以前打彈珠、滾鐵環、捉迷藏等戶外遊戲的機會,時間一長,即有可能導致孩子身體協調能力發展遲緩和感覺異常。 錯誤2:重生理,輕心理 在爸爸媽媽心中,孩子的健康是最重要的,可是,大多數父母都只注意到孩子生理上的健康,如我家的寶寶是不是和其他孩子吃得一樣多,是不是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樣高、一樣壯等等;至於孩子在想些什麼,心理是否健康,恐怕父母們就不大在意了。 有不少孩子在失敗時,從父母那兒得到的不是關懷和幫助,而是責罵,此將致使他的自信遭受到嚴重打擊。所以對於孩子,家長應該報以寬容和理解,因為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大人在精神上的支援對孩子同樣重要。相較而言,幫助孩子接納自己,接受失敗,將他的心理建設得健康快樂,可能要比餵他吃多種營養品更重要。 錯誤3:重物質,輕精神 職場上有許多傑出的成功人士,由於工作很忙,所以孩子從小就寄養在爺爺奶奶家或交由褓姆照顧,很少有機會和父母待在一起;而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這些忙碌的父母,經常會為他購給買各式各樣的玩具和漂亮衣服,可是這麼做並不能同時收買孩子的心。 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正困擾著不少事業成功的父母,經常可以聽到他們抱怨孩子和自己不親,反而和爺爺奶奶甚至褓姆更親密。雖然這些家長們也曾反思自己,並承認因為工作的關係,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可是又辯稱自己以滿足孩子所需做出補償了。專家指出,物質的充實並不能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饑渴」;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孩子會要求爸媽反覆講同樣一個故事,這在某些家長看來,實在難以理解,還以為孩子的理解力出現了問題,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孩子希望滿足「精神饑渴」的一種表現,他陶醉在父母溫和的聲音中,並在大腦裡不斷構現出故事所鋪陳的美麗畫面,從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 錯誤4:重IQ,輕EQ 通常家長大多以「智商高不高」、「聰不聰明」,作為評判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而由此衍生下去,學習成績就代表了孩子智商的高低。可事實上,與智商(IQ)相對應的情緒智商(EQ),在人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更為突出,有多數極為重要的實際問題,均必須運用EQ去解決,它佔據了成功指數的80%比例。 國外將EQ分為如下幾個部分:同情心和關心他人;能夠表達和理解情感;控制情緒;有較強的獨立性;適應性強;受人喜歡;能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堅持不懈;善良、友愛、真誠。專家認為,EQ是兒童在日常遊戲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家長不要輕視遊戲所能帶給孩子的快樂成長機會。 錯誤5:重潮流、輕個性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可是西元後兩千年的今天,仍有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無法體認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於是基於「別人都學,你怎麼可以不學?」的比較心態,孩子們就跟著大人的指揮棒,奔波於電腦、外語、繪畫、跳舞等各種才藝班之間。 事實上,我們應該更注重個性教育,因為每個孩子各有所長,家長必須確實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點,然後針對其強勢優點予以培養。另外,培養孩子的真性情,也是個性教育的重點所在,這可以讓孩子勇於在人前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錯誤6:批評指責多,讚揚鼓勵少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肯定,孩子也不例外。表揚和讚賞是孩子的基本需求,也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在孩子還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規範之前,更需要表揚作為他的行動準則。因此,家長若想要孩子按一定的行為方式去做,就要對孩子積極的一面予以肯定,以此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態度,鼓勵他繼續朝好的方面發展。 有些家長或許認為,經常表揚孩子會讓他變得驕傲;或者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覺得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讚賞的,因而絕不輕易誇獎孩子。其實,對於幼兒來說,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傲人的成就,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所累積而成,所以父母慷慨地給予讚揚,不僅不會讓小朋友驕傲,反而會讓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更有自信,而且年齡愈小的孩子,所需的讚揚愈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便可逐步提高讚揚的標準。 當然,在某些時候,批評也是需要的,不過專家有幾個要點提醒家長注意:第一,批評切忌情緒化;第二,不要擴大化;第三,不能給孩子下定論。適當的鼓勵和正確的批評,便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搭配。 錯誤7:說教多,自主選擇少 現在有許多年輕孩子,自己從來沒有決定過什麼事情,都是爸爸媽媽給他安排好,他只要照做就可以了,所以他們對父母具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即便是成年以後,也表現出心理上的不成熟。 而我們也常看到有些家長,一方面責怪自己的孩子不自立,另一方面又將孩子的大小事情全部包下,且在教訓孩子的語句中,我們聽到的大多數是「你應該如何、如何」之類的陳述句,而不是「你會怎麼做?」這樣的問句。其實,如果家長自孩子小的時候,便多給他自主選擇的機會,試著放手讓孩子去做他樂於做的事,也許就不會有現在的煩惱了。 錯誤8:重現實功利,輕全人教育 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很多家長跟隨著潮流風尚,急切地讓孩子學習這樣或那樣才藝,以為那會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對於孩子的培養,並沒有依照其個性擬定一個明確的長遠規劃,於是一看到孩子眼前的學習失利,不是長吁短歎,覺得孩子以後不會有所作為,就是高壓惡補,非逼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不可。 其實,人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培育孩子絕對是一項長年大計,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害,更何況,過於片面的教育雖能訓練出專才,卻也可能造就另一個領域的庸才,甚至白癡,這樣的人生對孩子而言,究竟是好是壞?值得父母深思。 錯誤9:動腦多,動手少 動腦和動手經常是緊密相連的,雙手靈巧,大腦才好發號司令。但有些家長卻看不到這一點,寧可讓孩子多背幾篇課文,多做幾道數學題,也不願意讓孩子「浪費」寶貴的時間去摺紙,或做一個小實驗,所以若和西方教育相比較,我們的孩子在動手操作能力上,便比不過西方兒童。 養育一個聰明寶寶是家長的衷心期盼,但無論您採用什麼方式來栽培孩子,都不應該抹滅他真純快樂的本性,畢竟屬於孩子的人生,即使親如父母的您,也無法替他代嚐酸甜苦辣;不是嗎?! 轉貼自:親子學苑

分享:教寶寶語言的五大禁忌

2006年11月27日
公開
46

★ 一、認為寶寶聽不懂 剛出生的孩子,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寶寶,這是奶,你餓了吧!”時間一長,這種語言資訊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育,再經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說明他已經明白了話的意思。 ★ 二、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當寶寶已經明白成人的話還不會從口中說出,若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於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並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當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時,會努力去說“水”,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 三、用兒語和寶寶說話 兒童語言發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曆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展。 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於單詞句階段,寶寶經常發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打打”,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願望。如說抱抱時,就張開雙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 到了1歲6個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快到2歲時,出現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 四、重復寶寶的錯誤語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音不準的現象,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吃”、“獅”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把舌頭放平了,於是錯音就出來了。對於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音就會逐漸正確。 ★ 五、語言環境復雜 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境復雜,多種方言並存,這會使正處於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

可愛的寶貝

2006年11月26日
公開
7

爸比一早我們還沒起床就去打球了 今天的寶貝特別可愛 早上帶寶貝去新公園玩 她跟別的小朋友就是不同 別的小朋友在那玩遊戲器材玩的不亦樂乎 我們家的是溜一下滑梯就跑出來近近的看看狗想摸牠 溜一下滑梯又跑到涼亭下看阿公阿媽玩四色牌不肯走 靜靜看就算了還邊看邊大叫惹的阿公阿媽直笑 看到別的小朋友要回家還跟人走好遠 跟不上時就乖乖的目送人回家 明知自己小不點腿短 偏偏要去挑戰高階梯的樓梯 辛苦爬上頂端又跳著下來 看到螞蟻在花花上還指給媽咪看 去買布丁時還跟店員搶布丁 人家也只不過要幫我們結帳就被妹妹兇 妹妹雖然粉么鬼 但是也粉孝順呢 每次吃零食時大人要她分給我們吃 她都會不吝嗇的分給我們 沒跟她要時 她也會主動分享給你呢 晚上媽咪開YOYO台給寶貝看偷偷的幫寶貝剪頭毛時 原本都乖乖的讓我剪 剪到後來掉在身上、地上的黑黑頭毛越來越多 寶貝就嚇的要媽咪抱 天ㄚ 全身都是黑毛的寶貝媽咪可不敢抱 看寶貝哭的好淒厲 還沒剪完 媽咪就心軟的趕快抓去洗彭彭 邊洗邊裝可愛來逗妹妹這下才不哭 妹妹還一直想爬去小櫃子上挖寶 就故意丟東西叫媽咪去地上撿 然後她又迅速的走過去摸櫃子 好家在媽咪當媽也不是一天兩天的 我們2個今晚就邊玩遊戲邊吃好多東西來渡過 可惜睡覺時間一下子就到了不能多陪陪寶貝 想想以後多了一個寶也會像現在這樣輕鬆又快樂嗎 真的好難想像喔...

分享:手足嫉妒

2006年11月24日
公開
48

手足忌妒 弟弟(妹妹)很討厭... 2006/11/11 【聯合報�孫苾卉�苗栗大千綜合醫院臨床心理師】 家裡要添寶寶了,爸媽向小哥(化名)解釋:「你要有弟弟囉!」爸媽還說:「要幫忙照顧弟弟好嗎?」小哥似乎也很期待弟弟的到來,但當弟弟從醫院回到家中時,所有的人都來看弟弟、注意弟弟、誇讚弟弟、照顧弟弟,小哥再也忍不住了,跟媽媽說:「弟弟真的很討厭,把他還給醫院好不好?」 其實,小哥還算講理的哥哥,有時憤怒不平的兄姊,會動手去傷害新生弟妹,也是屢見不鮮的事。 忌妒是種很強烈的負向情緒,這種情緒來自人類天性中的互相競爭,所以雖然只有兩個人,只要有競爭存在,就會產生忌妒的情緒。家庭中的小孩是最容易彼此競爭的對象,所以忌妒的情緒是父母經常要面對的課題。 針對少子化家庭中的手足忌妒,提供父母一些因應: 1.父母的公平態度(至少表面一定要做到) 不要特別偏愛某個孩子,遵守的規則不能出現例外,如:誰有「特權」、「豁免權」。父母不要存有預設立場,如「大的就應該讓小的」、「哭的那個就是比較受委屈的」……,造成孩子心中的不滿、委屈,甚至憤怒,對手足產生敵視。每次糾紛盡量對事不對人,聽一聽所有當事人的描述再做客觀判斷。 2.避免手足比較 忌妒的出發點是比較,最容易比較的就是能力表現,但一隻手的五根手指都會長短不一了,更何況每個人呢?所以就算是親兄弟,也一定會有一些天生的能力差異,大部分激將法只會增加表現好的一方優越感和差的一方挫折感。因此,父母盡量避免拿相同的能力做比較。 3.適當分配注意力 手足競爭最基本、也最激烈的部分是父母的注意力,尤其年紀較小的孩子無法理解為何弟妹需要父母的全心注意?這怎能忍受?針對這種情形,專家建議父母可考慮安排一些和大小孩的獨處時間,如睡前的談心時間、早餐的約會時間,讓他感受到和父母關係是沒有改變。 4.讓小孩表現情緒 父母應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忌妒情緒,喜怒哀樂、恐懼害怕都是情緒,沒有好壞對錯,孩子有機會表達,才能認識自己的情緒,也能從反省中學到將來行動的參考。父母千萬不要去批評或制止這種表達,如「真丟臉」、「你應該……」、「你不應該……」,盡量以中性、接納的態度了解孩子。 5.討論如何改變? 如果小孩較大了,也能說出不舒服的情緒,父母可以和他討論「有沒有辦法讓你好過一些?」「你覺得怎樣做會讓事情好轉?」「父母可以幫上什麼忙?」在討論過程中,我們至少可以讓孩子學習:勇敢不逃避,雖然你很不高興,但你面對這些情緒,這是很勇敢的表現;想辦法解決問題,思考改善現況的辦法,建立積極面對問題的態度。 父母如何讓自己心平氣和地處理孩子們的情緒,也是能不能化解糾紛的關鍵。別忘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學習的模範哦!

好文章分享-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2006年11月23日
公開
40

本文來自學前教育電子報 2006-06-08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文�陳怡伶 本刊企劃編輯 2歲半的弘弘已經相當有「想法」了喔!要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總是說要就要,只要被爸媽拒絕,常當場就大發脾氣… 每天傍晚,弘弘都趴在保母王媽媽家窗戶,期待紅色車車出現。因為,最愛的爸爸要來接他了! 我要!我就是要! 今天,弘弘一上車就開心地大聲喊「吃炸雞,弘要吃炸雞。」爸爸跟他解釋要回家吃晚餐,弘弘更大聲起來。正專心開車的爸爸看他拗起來:「你再吵!回家打喔!」這時弘弘哭了起來… 回到家,弘弘看到媽媽大聲地哭了起來,他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又用力搥爸爸一拳。「這孩子,脾氣愈來越壞!」聽爸爸告狀,他摔坐在地上,邊哭邊踢、邊拍打地面!爸爸見狀:「再耍脾氣!我去拿藤條!」弘弘反而更使力踹腳。 **讓孩子知道「我懂你的感受」 媽媽坐到弘弘身旁,柔聲問:「你好生氣、好生氣!是不是?」弘弘啜泣著,用力點頭。媽媽繼續問:「氣爸爸不准吃炸雞嗎?」他委屈地點點頭:「嗯!」媽媽的體諒讓弘弘不再用力跺腳、搥地,慢慢調整了呼吸、剩下一點點的啜泣。 爸媽以同理心來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事情,原先的怒氣也會稍稍舒緩,親子之間也比較能進行有效的言語溝通。 **讓他明白「為什麼不可以」 看他稍稍緩和,媽媽抱起弘弘走到廚房說:「哇!好香喔!是好吃的咖哩牛肉耶…」 媽媽又說:「媽媽特地去買肉肉回來,要煮弘弘最愛吃的咖哩耶!可是弘弘只想吃炸雞!」倔強的弘弘還是嘟著嘴。 「那我們把咖哩倒掉,去吃炸雞!?」弘弘露出一絲竊笑,他小聲地說:「不要倒啦∼弘弘吃咖哩!」 媽媽笑著說:「還好弘弘喜歡吃,不然媽媽差點也要哭哭了!」被溫柔讚美過後,弘弘才露出笑容! **發展小百科 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