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LIS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敎小孩分享玩具

2006年06月21日
公開
55

敎小孩分享玩具 作者﹕家庭教育哲學博士/ 路易 三歲的小美跟玲玲是鄰居,兩個人相處得極好,平時兩家人也互相往來,假日時常常讓孩子玩在一起。 這一天,小美到玲玲家玩,玲玲正好拿著她的新洋娃娃開心的替洋娃娃打扮著。小美伸手就搶娃娃,她說:「我也要玩!」玲玲緊抓著娃娃不放,大喊:「這是我的!」 小美流下眼淚,哭哭啼啼的找媽媽去。小美的媽媽忙著安撫玲玲,一邊說著:「不哭、不哭,我們等ㄧ下也去買一個。」 玲玲的媽媽則是一臉尷尬,大聲斥責玲玲:「就給她玩ㄧ下吧,妳看她哭得多傷心。你要是不借給她,當心我處罰你囉!」嚇得玲玲眼淚也流下來了,一邊哭一邊心不甘情不願的把她的新娃娃遞給小美。 這樣的情景對許多家有三歲孩童的父母來說,也許不覺得陌生。兩方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會覺得對對方不好意思,有的家長就處罰不願分享玩具的ㄧ方;有的家長會中途介入,硬是要求孩子輪流玩,像是:「一人玩兩分鐘,大家都可以玩。」然後家長像是個公平的執法者,時間一到就要孩子把玩具交給對方玩。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搶玩具是個難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索性就放著孩子哭鬧,不去管他們;有的家長感到陷入兩難的窘境:一來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教育孩子體貼他人,學著分享玩具;ㄧ來又不想剝奪孩子擁有玩具的權利,勉強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究竟該怎麼做才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呢? 其實,一般家長們多半有不同的方式處理小孩搶玩具的衝突,但是要如何把握這樣的機會敎孩子學會「分享」玩具呢?首先,家長們要了解對於三歲小孩而言,不願意分享玩具是正常的行為,因為搶玩具而哭鬧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分享玩具,而是需要大人的教導。 前段故事中,小美的媽媽藉著說等ㄧ會要去買一個新玩具給她,並不是很恰當的說法,因為一來會使得玲玲的媽媽感到尷尬,再者會使孩子以為哭鬧就能得到新玩具。玲玲的媽媽用恐嚇強迫的方式,要求玲玲分享玩具,也不是理想的處理方法。因為這會使得玲玲感受到不被尊重,也感受不到分享的真正快樂。雖然玲玲的媽媽試著要玲玲「看」到小美的傷心,但是玲玲的媽媽卻忽略了玲玲本身的感受。 如果小美的媽媽可以跟玲玲的媽媽一起處理這件事,可以「化危機為轉機」,使兩家孩子都學到一些社交禮節。譬如說,先指出他們的行為舉止是完全合理,可以被大人了解,但卻不是被大人鼓勵的行為,然後用小孩可以理解的語詞,說出為什麼這樣的行為是不被鼓勵的。 譬如媽媽可以對玲玲說:「小美是我們的客人,你覺得對客人大吼大叫是有禮貌的嗎?」或者是說:「如果你去小美家,你希望小美這樣對待你嗎?」小美的媽媽可以說:「那是玲玲的玩具,我們可以問一下玲玲肯不肯借我們玩ㄧ會兒。」或者是說:「小美,我知道你很想玩那個娃娃,可是用搶的或者是哭哭啼啼的要,都不是借娃娃玩的好方法。」 然後,小美跟玲玲的媽媽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想一想解決方法,提出解決的方案,譬如說:「如果我們輪流玩ㄧ會兒這個娃娃,妳們覺得怎麼樣?」或是「讓我們一起看看玩具箱裡還有什麼可以分享、可以一起玩的,好不好?」接下來,要讓兩方的小孩子選擇他們共同喜歡的解決方案,家長要站在輔導的立場,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決定、體諒對方的心情,也珍惜同伴一起分享、一起玩的時間。 美國「兒童」雜誌中提到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教導孩子在小客人來訪時分享玩具,並尊重孩子有權不分享他想要獨享的玩具。這方法是這樣的︰在確知家中即將會有小訪客之前,提前跟孩子談一談,讓小孩事先決定好哪些玩具是他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允許他事先將他最珍視的幾樣玩具收起來,不去分享。這樣一來,當小客人來訪時,應該就不存在因為不願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險了。那麼,如果在揀選可以分享的玩具過程中,孩子想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一點也不願意分享時,家長可以跟他談:「如果你去某某某家中,發現一個玩具也沒有,你一定會很傷心,覺得不好玩吧?」藉此讓孩子理解適當的待友之道。 「分享」是一個重要的社交行為,但是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玩具,父母一定要站在積極的立場教育孩子。放任孩子的行為,或是不去處理搶玩具的爭執,孩子很難學會如何分享。同理孩子的心情,提供孩子具體的步驟,可以有效的教會孩子分享玩具。但是父母也不要以為敎過一次之後,小孩子就會一直記得如何「分享」,以為可以「一勞永逸,不需要一再教導」,這是不實際的想法。 三歲的小小孩需要反復教導,耳提面命,而且需要有機會練習他們從父母的教導中學來的經驗。敎孩子分享玩具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步,如此一來,要養成一個懂得分享,慷慨大方的孩子,就指日可待了。@*

分享:寶寶手語

2006年06月21日
公開
49

看,寶寶在說話-寶寶手語(二) 2006-04-26 Page:1/1 學習寶寶手語會不會造成寶寶將來學習語言的障礙?根據琳達•亞奎多洛博士及蘇珊•古德溫博士的研究及觀察發現,寶寶利用手語來溝通,不但不會阻礙語言的學習,反而因為寶寶可以和人溝通而增加自信、提昇自尊心、刺激智能的發展,且加快寶寶學習說話的進程。 寶寶手語既然是寶寶開始說話前的溝通方式,但何時是開始的最好時機?每一個寶寶身心發展的快慢不同,語言的學習也是一樣的,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學習時機,仍須靠你在日常生活中對寶寶的觀察,讓寶寶以自己的速度來學習。這只是一些參考建議: 當寶寶對周圍的人事物感興趣時:大部分都發生再寶寶約九、十個月大的時候。最明顯的是她也許會指著身邊的東西嘴裡:「呃、呃、呃」地說著,似乎想要了解那是什麼,除此之外也或許她會對她所喜歡的玩具感興趣,拿著它到你面前想要你告訴她那是什麼,當你發現寶寶有這些舉動時,就是您開始教寶寶手語的時候了。 對圖畫書感興趣時:當你和她一起看圖畫書時,她不再急著咬書、翻書或撕書,而可以較靜下來觀察書中的圖片,當你察覺到寶寶有這樣的反應時,常會自問自答來告訴寶寶圖片中的動物或涵義,這也是寶寶想了解更多並開始想與人溝通的現象。 若寶寶已會講一些字彙,還可以學習寶寶手語嗎? 雖然寶寶已開始會講一些字彙,你還是可以教她寶寶手語。對剛開始會講話的寶寶來說,字彙的增加是非常緩慢,且有些字彙對她來說還是太長、太複雜很難開口說出來,若在這個時候教她寶寶手語,無疑是為她增加另一個溝通的管道,讓她有機會暢所欲言。 寶寶手語的範例 再見: 揮手 不好、不要: 搖頭 好、要: 點頭 上: 食指向上指 下: 食指向下指 鳥: 兩手臂向旁邊揮動,像鳥在飛翔的樣子 狗: 舌頭吐出來,像狗在喘氣的樣子 鴨子: 四隻手指闔起來,拇指向上,一開一合,像鴨子嘴巴的樣子 兔子: 兩手指出勝利的「V」放在頭上,像兔子的長耳朵 貓: 用手指畫出貓鬍鬚的樣子 飛機: 手臂向旁拉長、伸直,像機翼的樣子 花: 手跟碰手跟,手指做出開花的模樣 帽子: 手掌往頭上拍,像戴帽子的樣子 奶瓶: 拇指靠向嘴巴並往上傾 電話: 拳頭靠向耳朵,像抓著話筒講電話的樣子 書: 手掌靠在一起,一開一合 透過這些例子,你應該對寶寶手語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它並沒有想像中的難,相反地,透過這些動作的表達,似乎也為你及寶寶創造出另一個有趣的遊戲,為你及寶寶在學習的過程中增添許多樂趣。也許你也驚訝地發覺在你日常生活和寶寶的溝通中,已經包含這些手語,只是你不知道這竟是和寶寶溝通的另類管道,現在就讓你及寶寶的手動起來吧!

分享:我會走路...最後面那句話說的真讚

2006年06月21日
公開
41

你看,我會走路了! 2006-04-26 Page:1/1 頭部的控制 媽媽說:我剛出生的時候,我的頭大約是全身總長度的四分之一,而我背部與頸部的肌肉因為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沒辦法支稱起我壯壯的頭腦。可是當我一個月大的時候,我脖子肌肉已變得稍微有力了,因為我在趴臥的時候可以自己把下巴抬起來一會兒。雖然不是很久,可是我覺得我已經越來越厲害了。這時候,媽媽就會拿一些東西讓我看,然後再慢慢地移動手上的東西,我就會跟著媽媽的手慢慢地轉頭。有時候,媽媽也會把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具放在我頭的前面,雖然距離不是很遠,可是我卻只能看,摸不到,這實在讓我覺的很不爽,所以我就不斷地踢腿,想藉著踢腿的動作把自己的身體往前挪一挪,這樣我才有機會觸摸到我眼前的玩具。雖然,我還是無法移動我的身體,可是我的雙腿從不斷地踢伸中變得更有力了。 當我兩個月大的時候,無論是直立、坐著還是趴臥我幾乎可以不須藉助外力來幫我支稱我壯壯的大頭了。等到我三個月大的時候,我已經可以長時間的把頭抬起來了。到了五個月大的時候,我已經可以完全控制我壯壯的頭腦了,因此,我可以隨心所欲的轉轉頭、東看看、西看看,這實在讓我覺得很快樂。 學習坐 記得我在兩、三個月大的時候,我還無法自己一個人坐。因此,每當我想要坐起來的時候,媽媽就必須抱扶著我,這樣我才可以「坐」在她的大腿上。如果我不想「坐」在媽媽的腿上時,媽媽就會讓我坐靠在柔軟的枕頭上,然後在我的四周放些枕頭、抱枕、靠墊,這樣我才不會東倒西歪或是跌得鼻青臉腫。當我開始可以自己「坐」起來的時唌A我為了要保持平衡,所以我的身體會稍稍的往前傾而且我的雙腿也會以與身體大約成四十五度斜角的狀態向外伸直。可是等到我五個多月、六個月大的時候,我已經可以坐得很穩了而且我也慢慢的開始想要伸手去拿周邊的玩具或是前後的搖晃我美麗動人的身體了。 練習爬行 記得在我五、六個月大的時候,我已漸漸地可以在趴臥的姿勢用雙手把自己的身體稱起來。而且我的小屁股和膝蓋也都比以前有力多了,所以我就開始想要用我的小屁屁來幫我練習「移位大法」。這時候,媽媽就會在我看得到卻摸不到的地方,對我展開雙臂要我過去讓她抱抱或是拿著玩具在我眼前晃來晃去,引誘我過去拿。我就會很給面子的慢慢地以最適合我的方法把身體移過去。剛開始時,我都是用屁股慢慢的移動,可是覺的這種方法實在有點慢,所以我就開始試著用雙手與雙腳把身體撐離地面,慢慢地向前移動。開始時,我爬得比較慢,因為我的手腳協調仍有待加強。可是等到我十個月大的時候,我已成了手腳並用的爬行專家;向前爬、向左爬、向右爬甚至倒著爬都難不倒我了。當我開始練習爬的時候我的兩條腿好像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偶而會表現的不一樣。有時候,我會一隻腳用力,另一隻不用力或是以用力的那隻腳拖著沒使力的腳爬。這種爬行方式讓我有點擔心,可是媽媽說這是正常的現象,一旦當我的大動作更臻成熟的時候就不會有這種現象了。在我成為爬行高手的時候,我特別喜歡爬樓梯,所以媽媽就教我上樓梯的時候要臉看著樓梯往上前爬,下樓梯的時候,臉還是要看著樓梯,然後一腳先下另一腳再跟進的倒退方式一步一步地往下爬。媽媽說這樣比較安全,因為這種下樓梯的方法不會一不小心就咚咚咚的滾下來。可是媽媽也說我不能在沒人看顧的情行下一個人去爬樓梯,因為這樣會很容易發生意外的。 練習走路 當我十個月大的時候,我不僅可以自己扶著傢俱站起來而且我也會試扶著傢俱慢慢的移動。等到我十一個月大的時候,我已經可以扶著傢俱走的很好了。媽媽為了要訓練我走的更好、更穩,就把傢俱間距離慢慢的拉大,讓我在有點依賴又不會太依賴的情行下跨出我獨立的第一步。如果牽著爸爸或是媽媽的雙手,我也可以向前走了。等到我一歲的時候,我只要一手牽著爸爸或媽媽的手,就可以走得很好了。偶而我也會自己放手走個幾步,我相信再過幾一兩個月,我就不須要任何人的牽扶也可以走的很穩了。 媽媽說:大部份的小朋友都在一歲前後就會自己走路了。可是有些小朋友在九、十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學會自己走路了而有些小朋友則要等到一歲四、五個月才會自己走路,媽媽說: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媽媽還說:早走路的孩子並不表示比晚走路的孩子還要優秀,因此,要我不要用走路的早晚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