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MI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皮紋測試留言

2005年03月29日
公開
5

姓名:宇媽 2005-03-29 00:41:02 其實之前我對皮紋的態度跟你一樣... 總覺得人的命運創於自己.. 絕不能被這種統計學東西. 商人的噱頭給誘惑住給綁住. 更甚的是我覺得這是時髦的流行玩意.. 難道沒有錢的人就沒辦法"好好"的學習嗎?? (因費用算高) 就會輸人一等嗎?? 這風氣..實在無須亟亟追逐仿效.... 可..就像一般平凡人.. 當生活遇到困難就會想找法子解決一樣.. 有人是實事求是的解決. 有人是會求助於算命紫微八卦什麼的.. 看看先天的命運裡. 可透露些什麼"順水推舟"的解決之道???? ※※※※※※※※※※※※※※※※※※※※ 之前帶雙冠.各方面都產生很大的問題.. 一些教育理論並不能幫助我.... 那種感覺真的很無助... 剛好...和立中媽媽聊聊... 他有些見解倒是促成我去玩皮紋... →(下回聚會可以和立中媽媽聊聊..) 剛好...搭皓尹媽媽的順風車.. 測驗內容一樣而費用比市面上減半.. 所以我就去試試看嚕~~~ 小宇測驗出來的問題.. 弱的跟我所觀察的幾乎一樣. 優的我到是經過皮紋測驗後才得知.. 經過皮紋測驗後我的改變是.. 對弱的我加強注意..總是身為全職媽媽..能幫助的當然盡量在黃金成長期幫助到.. 對優的..我倒是多了更多的包容心(會想這是他的學習特色.媽媽在沒有耐心也要配合一點嚕..呵呵).. ●總體感想是..如果對小孩的各方面教養行有餘力.總是帶領孩子跑的就不須像我這般求助於另一資料來導引..ㄣ.放鬆心情去看吧~~~ 其實老是追著孩子跑..茫.忙.盲的ㄇ ******************************************************* 宇媽,您太謙虛了 天下父母心, 即使已經掌握了孩子成長的98%狀況 就怕那2%的疏忽和盲點, 這也是宇媽和瑀媽皓尹媽...等借助皮測功能的主要原因吧! 大家都是邊當父母邊學習, 依我看,可以領著孩子跑的,真是了不得! 我是不可能啦! 很幸運的是,剛好跟著大家的育兒分享和經驗向前走 許多教養上的挫折變得很容易看得開 有機會的話和立中媽聊聊(希望立中已習慣學校生活...) 在我們家,因為對孩子沒有期望值(只要正常就好),相對要求少 只要按時吃飯睡覺洗澡,尊重別人、不要打人...就好 其他無為而治 其實,也怕皮測出意外的解讀結果, 有些心理小陰影不說,還得大費周章去諮詢專業辨識... 順便memo給自己: 前幾天剛好翻到話題人物(意外發現她是我的鄰居耶)的一則討論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93867&bid=11&r=28&page=1 有兩本書我很有興趣,有機會應該去找找, 怎樣擁有達文西的七個腦--大塊文化 如何突破學習障礙--台視文化 by the way, 關於“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一說 選擇學校、職業、住所、對生活的態度...這些“小事”可自己決定 在人生幾個重要的轉折處,我反而比較相信,冥冥中自有定數 ...要不就不會來當家庭主婦了,呵呵! 不過這是題外話啦! 呼~終於打完了.. 謝謝宇媽熬夜的經驗分享啊!!

當家裡出了黑羊...

2004年12月06日
公開
9

當家裡出了黑羊 你家的小孩是乖乖牌還是有很強烈的自主意識,他是一路照著你的安排發展,還是老是有許多意見,與你的期望背道而馳? 其實,小孩有自己的看法並不是一件壞事,或許你應該高興你的孩子跟別人是不一樣的,他具有創意、會獨立思考! 試著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只要他能夠往正向的路前進,並且學習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或許他也能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 父母出身台大,他高一就想休學去流浪;家裡是大企業,他卻要進演藝圈; 父母開電器行,她卻要花大錢學攝影。 當全家都是白羊,突然出了頭難以理解的黑羊時,父母要怎麼愛他?幫助他? 文/黃惠如 本篇文章原刊登於《康健雜誌》63期 20歲的孫靖從小就知道長大以後要接掌家裡的事業,但從14歲擁有第一把吉他開始,他非但沒有努力充實商業知識,反而開始創作、玩音樂。 他學校成績下滑,母親擔心、反對,父親長期在國外打拚,一回國就念他,他很討厭父親這樣,「平常又不在國內,憑什麼一回國就管我。」 終於他在17歲那年組了一個band,叫Zip發射樂團,進了演藝圈發了唱片,他的身世「孫道存(太電副董事長)的姪子」被媒體刊登出來,他厭惡到極點,對母親說「都是你們害我的,我痛恨我姓孫」。 他唱的是搖滾樂,每次在台上又跳又吼、渾身是汗,母親就在台下掉淚、心疼孩子,身為大學副校長的母親對孫靖說:「你何必虐待自己,只為了取悅別人,」孫靖回答:「我很辛苦但我很快樂,就算只為了一個人的掌聲,都是我自己的東西。」 *     *     * 宜媛的孩子黃子鑑才高一就宣告要休學環遊世界,她和她的先生以及全家族的人都是台大畢業的,求學、就業一路順暢,完全不能理解原本乖乖唸書的孩子,怎麼會不想上課了。 子鑑說,他「不想成為沒有夢想的大人」,大人們辛苦工作五天,只為了兩天的休息,如果他走父母所規劃的路,他知道他將來的生活也會變成這個樣子。他還年輕,夢想去看看世界。 宜媛兩夫妻以為他交了壞朋友,從苦口婆心講到每天大吵,孩子後來乾脆封閉自己,不再和父母講話。當宜媛一知道他想趕快長到18歲,就可以離開家,完全不敢置信,孩子為什麼要逃開這個家,言至此,一向聰明能幹的宜媛哭了。 *     *     * 雖然現在並非13世紀,階級身份固定,容不得你翻身或創新,父母是佃農,孩子非是農夫不可。 但在台灣大多數的父母仍然希望孩子走一條社會價值認可的路,如果孩子選擇一條全家族都沒有從事過的行業,或是父母認為將來在現實生活無法生存的路,很多父母除了無法理解,也緊張地急急插手,想要引導。 但站在孩子的立場,他首度找到自我認同的目標,也願意為自己的夢想付出,卻遭到父母無情的阻止,甚至貶抑他「不成熟」、「沒出息」,造成家庭火爆場面時常上演,親子關係面臨嚴重考驗,甚而手足關係緊張(憑什麼你要花老爸老媽很多的錢,走條特別的路),有時孩子一輩子都無法贏得父母認同,造成更大的遺憾。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過去有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長期「與父抗爭」;書法家董陽孜年輕時待在家裡寫書法,父親就會連珠砲地問她:「你一個月賺多少錢?你會不會打字?」董陽孜走著孤獨的創作路,累積重要成就,但她最在乎的父親到了晚年才肯定她。 已經揚名國際的導演李安也常透露,當校長的父親始終希望他走「比較正常」的路;趨勢科技的創辦人張明正也覺得一輩子都在追逐父親的期望,不禁對自己兒子說,「你以後一生做任何事情,爸爸都支持你,我對你『零期望』」。 年輕一代的旅遊作家褚士瑩家裡都是公務員或大學教授,他母親曾說他只是旅行會「一世人檢角(台語,沒出息)」,但透過旅行,他發現世界上有太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並非只有大學教授才叫出息,這才釋放了自己的焦慮。 天下父母心 父母緊抓著孩子不放,以為孩子不照自己的想法成長,不依照自己規劃的路走,就會一生悲慘,台大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高淑芬認為「這是東方父母特有的士大夫觀念」。 旅居澳洲、參與孩子升學選擇的李瑟深有體悟。女兒小慈要升大學,學校的教學顧問約所有的高三家長講話,李瑟發現,自從這位教學顧問和她握過手之後,就只和小慈講話,既不向她報告,也不問她有什麼問題。 原來這位教學顧問呈現另一種文化的思考模式:讀書、考試、將來想唸什麼科系、過什麼樣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她得為自己負責,不是爸媽的問題,家長只是來旁聽。 除了東方父母世代承襲特有的「大肩症」,凡事往自己身上攬之外,其實更多擔心他真的可以靠此維生嗎? 近來歸國的布拉格國家劇院指揮邱君強,台大化工系畢業後決定赴德國學習指揮,長年贊助藝術活動的父親──鳳甲美術館創辦人邱再興卻坦承壓力沈重,「我不是反對他,我只是覺得,如果當一名工程師,生活會比較穩當,」邱再興對媒體表示。 事實上,十幾歲的孩子的確常常思慮欠週,飽經風霜的父母不免憂心他自以為是的夢想,可能反而會毀了他的前途。 例如宜媛的孩子黃子鑑想休學旅行,他認為,不需上學也可以從旅行中獲得知識,而且可能學到更多。然而在同一天裡,媽媽和學校的輔導老師和他說的同一句話,才深深震撼他反思,自己的確思慮不週:「如果你旅行回來,無法重回學校,你的學歷只有國中畢業,你能接受這樣的後果嗎?」 怎麼出了「怪胎」? 飽受折磨的盡職父母不免徬徨,我家這位青少年為什麼容易「脫軌」做「怪胎」? 青少年心理專家、和平醫院精神科主任李慧玟認為,表面上看起來,孩子似乎是在大環境、父母的期待、自己的期待中選擇人生路,但「核心還是在找自己」。 現代人格理論之父艾瑞克遜的階段理論提出,在認同形成的階段(大約是15∼28歲)首要的工作便是釐清自己是誰?希望自己變成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以及相信什麼價值之類的問題。 子鑑說:「我知道閉著眼睛也可以預知我以後會過什麼樣的生活:讀大學、進研究所、然後到一個大公司上班,那麼多人(的路走得)都一樣,應該會有不一樣的,到底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我的目標在哪裡?」身形已經抽長卻難掩稚氣的子鑑語氣堅定。 唱搖滾樂的孫靖在台上吼叫,跑通告又苦又累,出身富貴的他從未言苦,就為了唱「屬於自己的東西」。 親子戰火、互相傷害 想找自己的力道之大,甚而使這種孩子火氣特別大,父母一有不同的意見,馬上心生不滿,覺得父母「八股」、「沒有夢想」,幾近刻薄的言行逼得父母喘不過氣來。 子鑑就認為父母不懂他,是因為他們早早就放棄夢想,宜媛一驚,對子鑑說:「為什麼你認為爸媽努力工作、幫助需要的人是沒有夢想?」 有些孩子也感受到父母、家族所期待的自己,和自己所期待的不符,卻不知如何處理。 李慧玟醫師一家三代從醫,又是青少年心理專家,雖然她自認並沒有加諸壓力給兒子,但張為智國中時功課不佳,她可以感受到孩子的難過,有一次孩子說他達不到媽媽的期望很難過,李慧玟一驚,說:「媽媽沒有要你符合我的期望呀,」孩子哭喪地說:「妳不說,可是我都知道,」她對為智說:「即使你不愛讀書,媽媽還是希望你存在,希望你當媽媽的孩子,」李慧玟雖然經常處理別人家的青少年與親子問題,但當回憶自己家的這段往事時,仍不禁偷偷擦淚。 孫靖在14歲生日用簡陋的器材錄了一首歌叫「用心」,獻給爸媽: 「你知道我是用心 全心全意去表達我有多愛你 不要再讓我用一些言語 去欺騙才能讓你開心」,表達了其實他也不好過的心事。 原本全家反對他走音樂路,那天看到他的天分和認真,和祈求家人認同的那份心,「全家抱在一起哭成一團,」孫靖回憶。 台灣的現代父母經過多年的思想洗禮,其實不少人可以同意,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道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才會真正有成績,也才會快樂。 父母也要有分寸 但專家學者的大道理,是否就意味父母不應該管孩子的生涯選擇?究竟父母要怎麼表達,才能關懷而不流於威權,並真的幫助孩子? ■不要一開始就反對 如果孩子跟你表達他的夢想或志趣,不要一開始就反對,甚至譏諷他「沒有出息」、「將來怎麼養活自己」,聽聽他的想法,否則「太傷孩子的心了,」高淑芬主任認為。 如果父母一開始便採取反對的立場,孩子不會讓你再傷他的心,再也不想和你溝通,你只是把孩子往外推。 如何傾聽也要學習。放下報紙、關上電視,看著孩子,讓他知道你認真在傾聽;別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打斷他想說的話。 ■父母必須謹守分寸:只能分析,不能「讓他覺得」你在替他下決定 一般人乍聽這話,會覺得好笑,當父母也要有「分寸」? 李慧玟主任表示,人生最有成就的事,就是負責任。我們都希望培養一個負責任的孩子,所以父母的責任只有協助、陪伴、分析問題,卻不能替他下決定。 宜媛後來對子鑑說:「你決定休學旅行,媽媽覺得是很勇敢的決定。未來你的人生風景,會起起伏伏,不會像爸媽一樣平順;而且你也要有心理準備,你可能將會和你的同學脫節,如果這是你仔細思考後的決定,媽媽答應你。」 孩子一旦獲得自己為自己負責的權利,被逼得自己獨立思考,反而退讓(或實際)些,他選擇一項自己可以承擔後果的方式:不休學,寒假騎自行車環島,先從台灣島而不是世界開始旅行。而且對於父母竟然願意讓他做,覺得「非常感動」。 ■絕對不說「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 把決定權交給孩子之後,就算孩子的想法和你不同,就算你認為那是最錯的決定,尊重他的選擇,萬一孩子失敗了,絕對不說「你看,誰叫你當初你為什麼不聽我的,」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提醒。 而且讓孩子知道,萬一出了問題,父母一定支援,無論發生什麼事,爸媽還是一樣愛他。 ■人生永遠可以重新開始 父母走過人生路,很清楚人生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絕對沒有任何決定是不能更改的,所以更不用擔心孩子的決定會讓他「前途已毀」。 宜媛想得很清楚,如果孩子真的休學去旅行,也沒什麼大損失,因為這是終身學習的時代,遲個一、兩年完成學業,換回懂得為自己人生負責、視野開闊的孩子,說不定更好,「自己當初實在『想不開』,」她擦掉眼淚說。 不經一番寒徹骨 父母對孩子永遠出於好意,但如果這份好意,成為彼此的傷害,或讓孩子無法獲得成就的喜悅,豈不得不償失? 還好,當孩子想走別的路引起家庭衝突時,若處理得當,無疑也是開啟一條彼此溝通的路。朱台翔說:「現在的衝突要讓你們更了解彼此,未來過好日子。」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需要學會放心,給青少年機會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就像《教養的迷思》所說: 「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使孩子變成我們所要的人,但這完全是個錯覺。放棄吧!孩子不是一張空白的畫布,父母可以隨意在上面畫出他們的理想與夢想。 愛你的孩子,因為孩子很可愛,而不是因為你認為他們需要愛。你既不能使他們完美,也無法毀滅他們。他們不應該是你可以使其更加完美或加以毀滅的,因為他們是屬於明天的。」

關於皮紋測試

2004年09月23日
公開
10

曾經好奇過,皆因懷疑其可信度而作罷 這次多了點認真考量 經過統計出來的數據和結論, 或許可能客觀的說明孩子的性格與優劣勢 也可以幫父母(懶惰如我)整理歸納,印證對孩子心智的發展感覺 不過統計畢竟是統計,有假設條件、有誤差值、構面效信度,當然個案也會偏於常態 前一陣子和爸爸閒聊後,還是打消念頭 原因無他: 我們要的只是個快樂、身體健康的孩子,別無所求 即使不聰明、沒有各方面的優勢、平平凡凡 即使聰明伶俐、調皮搗蛋、偏執或溫吞 即使有某部分劣勢或發展較慢 不管有沒有做過這個測驗 完全不影響在我們眼中獨一無二的孩子, 就讓我們還是憑著父母的直覺和他相處,相信自己的貼身觀察吧! 我不希望, 做父母的我們被這種略具客觀的檢測所左右 影響對孩子教育的方向和經營生活的態度 也不想因測驗結果而對孩子的發展預設任何立場 同時也深思著, 天份和興趣、努力間的因果關係 有某方面的天份表示有敏感度,代不代表孩子就得及早培養興趣與優勢?? 有某方面的天份和興趣,代不代表孩子可以少努力點就能成功?? 沒有某方面的天份但有著濃厚的興趣,代不代表可以預言孩子努力過後還是無效(果)? 沒有明顯的天份和興趣,代不代表父母就應該致力幫孩子打造“光明人生”? 集天份、興趣、努力、成功於一身,代不代表孩子的心靈是滿足且快樂?? 我情願, 孩子靠自己去探索生命中的重心和樂趣,早早做自己的主人, 而不是靠父母安排,或是皮測的歸納結論 當然,這是單純中產階級的想法, 在不需孩子繼承龐大家業,成為萬人之上的前提下.... ********************************************* 93.9.29後記: 寫完後,剛好看到這篇討論,某些觀點頗符合心中想法 紀錄下來參考 http://www.hsin-yi.org.tw/talk/before/talk/bbs/content.asp?SubID=13729&id=13842

幼兒的顏色使用

2004年08月28日
公開
11

辛巴明顯喜愛藍色好一陣子了 深藍、淺藍、粉藍、..... 藍色珠珠、蠟筆、牙刷、黏土、積木、.... 只要是藍色的,都好 常常畫畫只單用各種藍色 有時水彩畫中只有黃色、紅色、或兩色的深淺混和, 那還是因為,“太喜歡藍色而捨不得用” 這篇文章,分析得很有意思... 不過,我猜,辛巴的“藍色時期” 和情緒控制應該還不能畫上等號柳^_^ 不知畢卡索的可不可以??哈哈! ****************************************** 《顏色與性格的相關性-幼兒的顏色使用》 幼兒在色彩的使用上,約略可以分成二種情況,一種是﹝自然法﹞,一種是﹝情感法﹞。許多家長都會指導孩子樹葉要畫綠色,樹幹咖啡色,從此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就記憶著這固定模式,這是自然法。但在幼兒使用最多的是情感法,用色的選擇來自於當時的心情,或是所畫內容主角的心情。 但有的孩子則是﹝那種顏色離他最近就用那色﹞,有的是因為換顏色會打斷他快速豐沛的思緒,有的就是懶的換色,或是無所謂、心不在焉。 在Alschuler和Hattwick對幼兒繪畫的研究觀察中得出以下概論:感情衝動的孩子容易表現出對色彩的興趣,而自我控制力較強、理性的孩子則偏重於整個畫面的線條和形狀。 若以孩子喜用的顏色來區分,大略有以下特性: 紅色--暖色系中的代表色 喜用紅色的孩子較為粗心,與同伴可和睦相處,對其它色彩的觀察和使用也很高,對環境的適應力相當強。 但若僅用紅色,完全不關心其它色,則為一種敵意的表現。 黃色-- 喜用黃色的孩子多活潑外向、情感豐富,依賴性也很強,人緣好、稍帶孩子氣、喜出風頭。 綠色-- 喜用綠色的孩子適應性極強,能遵手各種約定、心機較深,外表穩重老實有自信。 茶色﹝混合的污濁色的統稱﹞-- 當孩子心情不好或慾求不滿,或是遭父母嚴厲要求時,常會不自主的將各色混合塗抹。 藍色-- 喜用藍色的孩子個性較為強韌,會控制自己的情感,許多四、五歲的幼兒開始會控制情感時會喜歡藍色,尤以男孩子居多。 若孩子常於藍色上塗一層暖色﹝會產生茶色的效果﹞,則多是因大人要求過嚴至使孩子產生抵抗﹝矛盾﹞情緒。 深紫色-- 除了描繪紫色事物外,很少孩子特喜用深紫色,但在孩子較固執,或有痛苦體驗時會用紫色來反映。 黑色-- 幼兒期的使用率偏高。在知識、認識上有偏缺的孩子也會使用黑色。 若是常使用黑色將天空塗滿,或專用黑色描繪事物的孩子,則多為情感因素,如恐懼、緊張、不安等。 不論孩子喜用什麼顏色,通常五''六歲的孩童都會對色彩產生關心,尤其是女孩子。一個聰明活潑外向的孩子,會在許多的選用中樂於去創造出更多更新的顏色。 ︿肢體語言﹀◎王永輝 從另類顏色看性格 愛好橙黃色者:性情歡樂愉快、善於模仿而不善創作,雖毫無主見,但是做事和說話都很謹慎。 愛好粉紅色者:大多數是女孩子,處處受重視,能獲得大眾歡心,但其性情好於幻想。 愛好淡紫色者:性情溫柔活潑,且能擇善固執。 愛好咖啡色者:做事有魄力,情感仍嫌衝動。 愛好淺藍色者:氣質不凡,但為人甚敏感且多疑善妒。 愛好紫紅色者:性情驕傲,喜侮辱別人、自以為快意。 愛好乳白色者:性情天真溫和,待人真誠友善。 愛好黑灰色者:性情孤僻,沈默寡言,但勤懇可靠。 愛好黑白相間色者:性情內向、嚴肅、但踏實能幹。 愛好紫綠黃混合色者:性情樂觀、富有事業心,有勇往直前的氣魄,一切都能順利成功。 http://www.hsin-yi.org.tw/talk/before/talk/bbs/content.asp?SubID=115066&id=1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