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雪(呱呱婷&小豬雯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分享】淡化孩子的貧富意識

2009年12月09日
公開
30

【文章分享】淡化孩子的貧富意識 ((來源:www.sina.com.cn 《怎樣做•好父母》叢書)) 對孩子來說,貧富幾乎是與生俱來、無從選擇的。要是在孩子剛剛開始懂事時,成人社會就有意無意地加深他們的貧富意識,那麼對窮孩子來說,強烈的貧富意識往往會使得原本就十分自卑的心理雪上加霜;而對富孩子來說,由此而生的盲目的優越感往往會導致他們成為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小霸王。  有這樣一個故事。紐約的冬天十分寒冷,幾尺厚的積雪使部分單位元和商家不得不暫時歇業。可是,公立小學卻依舊照常開課。剛全家移民的陳太太對校方的這種做法很不理解,打電話給學校提出停課的建議。校方答覆:“接送孩子到學校上學,他們不僅能享受一整天的溫暖,還能在學校裡享受到免費的營養午餐!”感動之餘,陳太太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她又打了一個電話:“為什麼不在有暴風雪時,讓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們待在溫暖的家裡,只接送那些貧窮人家的小孩兒去學校呢?”這一次,校方的回答令陳太太終身難忘——“施恩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保持人的尊嚴。我們不能在幫助那些貧窮孩子的同時,卻踐踏了他們的自尊。” 貧富差距是社會客觀存在的現象。但不少人之所以貧困,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夠,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機會不均等造成的。因此,在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在孩子與孩子之間,應該淡化貧富差別。 5月中旬的一天,在長春市某小學門前,等候已久的王大爺接到了小學二年級的孫子小曦。放學時分,數以百計的轎車、微型麵包車擁堵在校門口,祖孫倆在車群中穿行,到對面的62路車站準備乘車回家。 “爺爺,為什麼別的同學家有車,可咱家沒有?”小曦問。 “因為家裡沒錢買!”王大爺無奈地回答。 “沒錢!你和爸爸工作時咋不努力多掙點兒錢呢?”小曦又問。  這回,爺爺半天無語。 “有錢就可以買新衣服,有錢就可以下飯店,有錢就可以車接車送……”東北師大附小的一位女老師認為,“大人對貧富差距習以為常,就以為孩子也是一樣的想法,這是不正確的。” 家境的貧富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成長。家境差的可能考上學卻讀不起,家境好的同學差幾分,交上錢就是重點中學的自費生。對家境不好的孩子來說,幾萬元錢超過了他們家的全部積蓄。即便減免費用進了學校,還是會因為同學之間家境的貧富差距,使那些貧寒家庭的孩子產生心理壓力。看到身邊的同學總是吃麥當勞、肯德基,自己卻只能吃青湯白菜;別人逛商場、買名牌,自己卻只能穿幾套從家裡帶來的衣服,再加上周圍的有色眼光,久而久之,難免自卑。家長和老師應給予足夠的開導和鼓勵,否則嚴重時會導致孩子對現實社會產生不滿情緒,對他人產生敵對心理。 讓孩子有正確的認識,作為家長首先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聽說別的同學家裡有錢,就告訴孩子說人家是貪佔的,是靠不光彩管道得來的,這會影響孩子的認識和判斷。要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工作很努力,只不過班上某某同學的家長更努力、更優秀。只要我們努力了,付出了,貧窮一定是可以改變的。 富裕是我們可以追求的,作為學生,家境貧窮並不可恥。然而,以強淩弱卻是可恥的,同樣的道理,以富欺貧也是不道德的。學生正確面對家境的貧富很重要,面對這種貧富現象應該有一顆平常心,如果把貧窮轉化為奮鬥的動力,更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作為大人要告訴孩子,養育他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們要學會用長遠的眼光去審視貧富差距及相關的事物,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同時積極地完善自我,努力學習,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社會和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

【文章分享】教孩子學會諒解

2009年12月07日
公開
30

【文章分享】教孩子學會諒解 ((來源:www.sina.com.cn 《怎樣做•好父母》叢書)) 馮女士的兒子和鄰居家的小亮上同一個幼兒園,也是一對很好的朋友。兩個孩子整天在一起玩,看書寫字也在一起,有時吃飯也在一家吃,兩家的大人輪流送兩個孩子上幼兒園。 忽然有一天,兩個孩子見面時不說話了,甚至都不看對方一眼。馮女士感覺不對勁兒,就問兒子:“你和小亮不是好朋友麼,為什麼不說話啦?”兒子說:“小亮不夠意思,還說假話。我才不和他做好朋友呢。 ”原來,小亮在幼兒園踢球時,推倒了別的小朋友,結果兩人打了起來。這時兒子就上前幫著小亮打那個小朋友,結果那個小朋友的腿受了點兒傷。老師知道後批評了他們,這時小亮卻說,是馮女士的兒子把小朋友的腿打傷的,老師就嚴厲批評了兒子。兒子對馮女士說:“明明是小亮,卻說是我打的,我再也不理他了。” 馮女士也覺得兒子冤枉,想了一下,把兒子拉到身邊,自己也蹲了下來,以平和的口氣對兒子說:“做人要誠實,不要意氣用事。遇事要忍讓,要原諒別人。你和小亮是好朋友,當他遇到困難時,應該幫助他,這是對的。可他和小朋友打架,你去幫忙,這樣對不對呢?”兒子搖了搖頭。 “小亮說你把小朋友的腿打傷了,這是說假話,是不對的。但可能是他當時沒注意到小朋友的腿是怎麼傷的,或是怕老師批評他,才說了假話。好朋友即使有點兒錯,也是應該互相諒解的。”經過馮女士的開導,兒子的氣消了,第二天又和小亮一起去幼兒園了。小亮也主動對兒子說:“那天我是怕回家後挨爸爸打,才說了假話,以後一定不說假話了。”馮女士的兒子則說:“沒關係。以後我們不打架了,還是好朋友。” 馮女士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家長學習,尤其是孩子受到了冤枉,家長一定不要衝動地去為孩子鳴不平,甚至去為孩子出氣。應該讓孩子學會諒解,學會站在朋友或者同學的立場考慮問題,讓他們的視角更加寬廣,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