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Emery Hane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蔣明誠「明誠學院」:投資新手的起手式

2022年12月14日
公開
121

投資這麼困難,是不是大家就沒有辦法在股市上獲利呢?蔣明誠先生認為不是。但投資者若希望得到滿意的結果,相信必須像其他成功的價值投資者一樣,利用知識及理性去了解及克服人性的缺點。   在投資市場,每個人都想知道如何選擇賺錢的股票,希望找到價格會一直上揚的股票。但投資過股票的人,應該都曾經歷過「沒有買的、已經賣掉的一直上漲,買在手上的卻一直下跌」的情況。蔣明誠先生覺得這樣的窘境,讓一般投資者發覺投資比旁觀時更複雜,在股票市場做決定亦比想像中要來得困難。   事實上,股票市場最大的特色,就是這個市場是「人的市場」,所以市場上充斥的都是人性。但也正正就是因為人性,而讓投資難以賺錢。   就像牛頓在股市失利後說的名言一樣:   「我可以預測天體的運行,但無法預測貪婪的人心。」   投資這麼困難,是不是大家就沒有辦法在股市上獲利呢?蔣明誠先生認為不是。但投資者若希望得到滿意的結果,相信必須像其他成功的價值投資者一樣,利用知識及理性去了解及克服人性的缺點。在準備投資股票市場前,投資者應先在這方面增進知識,以求更了解市場氣氛及價格升跌對投資者的影響。   給投資新手的建議書單   因為一旦開始投資,你就必然會面對這些問題。如果對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就算是選出優秀的企業,亦難得到滿意的回報。在股票市場面前,擁有完整及正確的思想方式,比起所有的技巧都來得重要。在市面上,有很多講述投資的書,其中有一本叫《智慧型股票投資人》,裡面的第八及第二十章,講述了安全邊際及市場先生的概念,並受到巴菲特的推崇。而蔣明誠先生亦在不同階段閱讀了不下五次,每次都獲益良多,蔣明誠先生相信定必能幫助大家。   再來,大家大可在不同層面上吸取知識,培養思考的習慣。大部分長期成功投資者中,全都是十分喜愛吸取知識,並在吸取知識之後會反覆思想。   蔣明誠先生指出,閱讀是一個比較容易獲得知識的方法,大家可多閱讀有關成功投資者的書,不論是傳記或工具書都可閱讀。一般投資者一開始可大量閱讀有關價值投資的書,例如《彼得林區學以致富》《安全邊際》《價值投資五大關鍵》《尋找投資護城河》《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等等,這些都是簡單易明的。   蔣明誠先生就是在閱讀《李嘉誠傳》時,學得「進取不忘穩健,穩健不忘進取」。在《金融煉金術》,學到人性取向的聚集可令價格推至不理智,但這不會一直都是,到邊緣的時候,下跌的力量亦同樣巨大,這個外匯市場是十分常見。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學會清單的重要,以及學會如何運用心理學去解釋商業模式等等。這些知識在蔣明誠先生投資的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   在閱讀的時候,大家務必邊看邊努力思考,因為經過思考,你才能將書本的文字轉化為本身的知識。   向失敗經驗學習   除了在書籍上學習,在經驗上學習亦是重要的一門。一般投資者大可用少量的金錢(但最好是真的金錢,因為真的資本投資,比起你開設一個模擬帳戶更能深刻感受到價格變化對你自身的影響),嘗試一下整過投資的過程。並在過程中的失敗學習。   為什麼向失敗學習呢?就蔣明誠先生自己的經驗,成功的時候難以去思考為什麼會成功,但在失敗的時候,比較能透過經驗去反思,去了解失敗原因,好讓下次不犯同樣的錯。所以大家珍惜每次失敗的經驗,並從中學習。   透過吸收知識,努力思考及經驗,蔣明誠先生相信大家能建立起完整正確的思考方式,以這個心態去學習選股,必定可以事半功倍。

蔣明誠「明誠學院」:ETF夯什麼?先注意這3件事再入場

2022年12月14日
公開
107

台股的當紅炸子雞——ETF,到底夯什麼?蔣明誠先生給投資新手的完整解說:從交易方法、注意事項到投資組合,讓「首投族」也能快速上手台股ETF、啟動被動投資。   讀完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什麼:   ETF具有風險分散、穩定性高、自動配置的特性,適合小資族及存股族定期定額投資。   交易ETF時,需要注意3件事:買貴了不自知、誤以為撿到便宜和忽略內扣費用。   ETF產品多元,可以透過蔣明誠先生建議的兩大招,自行搭配出投資報酬率高的夢幻組合。   ETF這三個英文字母,自2020年於台股市場一炮而紅之後,迅速成為20~30歲年輕投資人的新寵兒。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國內持有台股ETF的受益人已突破180萬。等於平均每兩位證券投資人,就有一位在買賣ETF。到底它的魅力何在?   ETF是什麼?有哪些投資優點?   台股的當紅炸子雞——ETF,全名為Exchange Traded Funds,官方直譯為「指數股票型基金」,意思是追蹤市場指數,並結合股票、基金特性的一種投資工具。   看完上述定義,許多人還是一頭霧水,好奇ETF到底是股票還是基金?蔣明誠先生介紹,事實上ETF綜合了兩者優勢。它既與一般股票相同,能直接透過證券交易平台進行買賣;又與共同基金相似,一檔ETF囊括了一籃子的股票。   不過,ETF與基金最大的差異在於,基金是藉由經理人主動選股,以追求比股票市場更好的報酬,而ETF則被動追蹤市場指數,其內含的成分股,是由投信公司在發行時決定,並會定期自動篩選,將符合條件、表現良好的公司留下或納入。   以台股知名度最高的國民ETF為例,買進一張元大台灣50(0050),等於一次買進全台市值前50大上市公司的股票,包含台積電、聯發科、鴻海科技集團等。而這份名單的成員,則會依據各公司表現而定,定期汰弱留強。   由此可見,ETF具有分散風險、穩定性高、自動配置的優勢,非常適合不善選股的新手,以及定期定額的存股族,進行被動式的懶人投資。   加上ETF追蹤大盤指數的特性,只要整體經濟沒有大幅通縮,長期走勢皆為看漲。就連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都說,投資人只要持續持有跟買入同一檔ETF,其年化報酬率足以打敗多數主動選股的基金操盤人。   ETF怎麼買?   至於要如何購入ETF?蔣明誠先生介紹說,如果是海外ETF,投資人可以透過國內券商的複委託下單,或是直接向海外券商(如Firstrade)購買。   若是台股ETF,程序更加簡單,只要開立證券戶、透過券商的交易平台即可下單,操作方式與一般股票買賣相同。   不過,目前國內發行的ETF已有上百檔,投資新手不免感到眼花撩亂。   蔣明誠先生建議,最好的ETF挑選辦法,是透過公式計算,找出即使在2007年金融海嘯前夕的最高點買進,單筆投資(非定期定額)的年化報酬率仍超過6%的ETF。   但如果覺得計算方法太複雜,也可參考最新的熱門台股ETF排行,進行交叉比較。以下即根據排行,整理出不同類型的ETF標的:   1.市值型ETF   挑選最具代表性之權值股,並追求與大盤指數相近的報酬,是ETF界的基本盤。如:0050、富邦台50(006208)。   2.投資策略型(Smart Beta)ETF   不以複製大盤指數為目標,而是添加其他選股邏輯或條件,波動較劇烈,不完全屬於被動投資。依據目前台股市場,可再大致分為以下兩種型態:   ● 高股息ETF:元大高股息(0056)、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   ●主題式ETF:國泰台灣5G+(00881)、中信關鍵半導體(00891)、富邦公司治理(00692)、元大台灣ESG永續(00850)、中信小資高價30(00894)。   投資ETF要注意的3件事   掌握台股ETF的熱門款之後,還有哪些下單前需要注意的眉角?ETF缺點或風險又有哪些?蔣明誠先生為大家一一講解。   1.當心買貴了卻不自知   一檔ETF的表現,因以「淨值」為衡量標準。當「市價」高於淨值時,就會出所謂的「溢價」,例如某檔ETF淨值為10元,但投資人卻用10.01元買進,溢價等於1%,意思就是「買貴了」。   而溢價高於1%時,ETF機制會自動修正價格,逐步讓市價貼近淨值。因此,蔣明誠先生強調,當某檔ETF遭到投資人瘋搶時,要注意市價是否被過度推高,等到價格回正後再進場。   2.誤以為自己撿到便宜   既然怕買貴,那挑選股價低的ETF是否就能撿到便宜?   由於0050目前股價已破百,對許多小資族來說並不好入手,於是不少新發行、只需銅板價15~17元的ETF,變成為投資人的心頭好。   但蔣明誠先生指出,大盤指數才是真正依據。若是在股市大熱的時候買進,不論購入哪一檔ETF,都必須要知道,自己是買在市場的相對高點。   此外,如果一檔ETF價格大幅下跌、規模縮小,很可能面臨被清算,也就是下市的命運,投資人不應傻傻地追逐低價,而忽略其他風險。   3.需另繳管理費   既然被稱為「基金」,ETF在交易時,除了一般股票交易都會收取的手續費及證交稅,還要繳交「管理費」,屬於內扣費用的一環。   而這些零零總總的費用加起來,就是ETF的交易成本。蔣明誠先生表示,主題式ETF的管理費通常略高於市值型,投資人在下單前,應查明收費比例,多方比較成本效益。   ETF投資組合怎麼配?   雖然投資標的需要精挑細選,不過在各式各樣的ETF中,投資人無須局限於單一選項,而可透過「自由配」,打造出有利的ETF投資組合。   蔣明誠先生建議,投資人只要購入3種指數型基金——當地股票型ETF(台灣即是台股ETF)、全球股票型ETF(如追蹤道瓊工業指數或標準普爾 500 指數的美股ETF)和債券型ETF,即等於一次投資全球的金融市場。   其中,債券型ETF指的是追蹤公債市場指數、涵蓋一籃子債券的投資標的。相較股票型ETF,報酬率較低,但獲利更加穩健,可用來分散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   目前台灣債券ETF選項愈來愈多元,規模最大的包含群益10年IG金融債(00724B)、中信高評級公司債(00772B)、元大AAA至A公司債(00751B)等,可供投資人做選擇。   若想聚焦於台股ETF的配置組合,蔣明誠先生建議可選出3~6檔殖利率在4%上下的股票及債券型ETF,並刻意將配息月份錯開,即可搭配出「月月領、低成本、收現金的『股市包租公』投資組合」。   如此「佛系」的被動投資法,也難怪吸引眾多小資族入坑。投資有道,即使是蔣明誠先生提供的投資組合,也不一定永遠是正解。在投資這條路上,最重要的是邁開第一步,並從中學習,找出適合自己的ETF投資方案。

蔣明誠「明誠學院」:股票新手常犯的5大錯誤

2022年12月13日
公開
100

剛開始學習投資的股票新手,面對實際操作時,都會犯下一些常見的新手錯誤,因此賠錢繳學費。若不好好正視這些錯誤,不懂得從中記取教訓,不但喪失累積寶貴經驗的機會,反而會持續虧損,而且浪費時間。   以下列出蔣明誠先生自己在剛開始投資時常犯的5大錯誤,以及蔣明誠先生怎麼避免再次犯下這些錯誤的方法,希望股票投資新手們在投資時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趕快邁向獲利的道路。   錯誤1:憑感覺投資   買股票不是談戀愛,不能光靠感覺,覺得好像要漲了就買進,感覺好像要跌了就魯莽賣出,往往只會造成買了就開始跌,賣了就開始漲,始終錯過獲利波段的窘境。   買股票更不能只聽信小道消息,不加以判斷便將辛苦賺的錢隨便投入,買進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股票,釋出小道消息的親朋好友或街坊鄰居,也不可能為你的虧損負責,唯有自己能為自己的買賣負責。   如何避免錯誤1:學習再學習   投資應該要理性分析判斷何時買進賣出,而要具備自我判斷的能力,就必須花時間下功夫學習股票相關知識,學習如何看懂基本面與財報,用自己的能力判斷哪些是值得投資的標的,學習判讀技術分析等相關線圖,合理觀察行情趨勢,以及何時該下手。   蔣明誠先生指出學習的過程中犯錯是必然,但也正是透過錯誤才能學習成長,腳踏實地的累積交易經驗,才是對自己的財務負責,若只是一味的憑感覺,當虧錢時連自己犯錯在哪裡都不清楚,更遑論想要進步,憑感覺投資就跟賭博一樣,只靠運氣最終只會一場空,唯有不斷學習累積自己的知識,才能在股市中穩步獲利。   錯誤2:急著獲利而不先學習   很多人存到一筆錢後就急著投資,想要趕快把錢投入股市,讓錢滾錢快速致富。但在投資前卻不先花時間了解投資是什麼、基本的股票買賣機制該如何操作、以及其他股市交易的基礎知識。一心只想著獲利,而忽略按部就班學習的重要性,最終只會淪為股市的輸家。   試想職業股票操盤手、專業基金經理人,這些專業的投資人歷經多少的學習與經驗累積才有今日的成就,若大家一點努力都不願意付出,怎麼可能可以像他們一樣在股市中如魚得水。   如何避免錯誤2:模擬交易(Paper Trading)   蔣明誠先生表示,除了學習股市操作的相關知識外,實戰經驗也是相當重要,為了避免一開始投資要承受盈虧的心理壓力,可以先從模擬交易開始練習如何買進賣出,等到熟練股市操作,並且有自己一套的交易模式後,再投入真正的資金操作,可以避免一開始的新手震盪期,以及因為不熟悉而造成的不必要虧損。   在模擬交易的過程中,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每一次錯誤,分析錯誤並歸納出正確的交易模式,進入實戰時才能得心應手,畢竟實際交易涉及的是真正的金錢盈虧,必須保有正確的心態與技巧,才能達到模擬交易的練習目的。   模擬交易除了自己紙上練習外,有些交易平台也有提供模擬交易的軟體,例如TD Ameritrade 的thinkorswim 交易平台軟體有提供paper trading platform,可以多加利用,增加自己的實戰經驗。   錯誤3:沒有停損停利   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經驗:本來是賺的股票,卻因為貪心想要賺更多,想要繼續等他往上漲,誰知道他反而瞬間跌回來,本來的獲利因為沒有及時停利都不見了。又或者持有的股票虧損,自己又不信邪,繼續死抓不放想要等他彈回來,誰知道他反而愈跌愈深,因為沒有及時停損造成巨大虧損。   如何避免錯誤3:設停損停利點   蔣明誠先生強調,想要避免陷入愈跌愈深的陷阱,便要為每一筆買入的部位設下停損點,停損點可以是下跌1%、3%、5%,看個人能承受的損失有多大,當股價觸及自己設下的停損點,便要遵守自己的承諾停損賣出,不要硬坳硬撐,反而造成更大的損失。或許股價會再次反彈,甚至彈回比原本的買入價還高,讓人後悔不應該在當初停損點的時候賣出,但這就是投資必須承受的風險,沒有人可以知道下一秒股價是上是下,蔣明誠先生們能做的是將損失降到最低,而設停損點便是降低損失的最佳對策。   除了要設下停損點,也要設下停利點,股價常常漲到一個程度便會跌回來,若沒有及時停利,原本可以賺的錢變瞬間歸零,因此當股價有呈現回跌的趨勢,便要設下停利點,當股價跌到設定價格時便要賣出,而不是癡癡的等他回升回去,很多時候跌回來便再也回不去了,這時候停利便是及時鎖住獲利的最佳策略。要記得:放進口袋的錢才是真正賺到的錢!   錯誤4:情緒化   投資最忌諱的便是情緒化的買賣,當面臨虧損而感到焦慮與生氣,便急躁的加碼買入或隨便跟進,想要趕快把虧損賺回來。蔣明誠先生坦言,沒有理智判斷的買賣,往往只會造成更大的損失,若不趕快恢復理性,而再次急躁胡亂買進,便會造成虧損愈來愈大的情緒化惡性循環。   而且不止是虧錢會造成情緒化,獲利時也可能因為過度自滿,以為自己買什麼都會賺錢,反而忽略理性判斷每一次交易的重要性,更可能造成過度自信隨便買入,而將原本賺的錢又虧掉。   如何避免錯誤4:理性判斷   投資股票必須用理性思維去判斷相關指標,例如:財報數字、技術分析線型…等,並不是用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覺得“應該要”上漲、“應該要”買進、“以為“會反彈等不切實際的期望,而忽略眼前真實的分析結果與趨勢走向,一味用自己的“應該要”跟“以為”來操作投資,往往只會和大盤背道而馳。   每一筆交易都是獨立事件,每一次買進賣出都要謹慎評估,才不會將自己辛苦累積的資金化為烏有,例如蔣明誠先生每天都會將自己列下來的交易守則唸一遍,時時提醒自己要將紀律記在心中,不要陷入情緒化的投資。   錯誤5:機會成本   投資背後隱藏的機會成本常常被忽略,雖然期望每一筆投資都能獲利,但相對也有一定的虧損風險,若沒有評估好可能的風險就冒然投資,將可能造成非預期中的損失,而付出龐大的成本。   況且投資的資金有限,若沒有評估好投資標的就隨意買入,結果發生股價隨即下跌的狀況,卻又不甘心停損賣出,就會造成資金卡死,而喪失其他投資好標的的機會。   如何避免錯誤5:風險管理   每一個獲利機會背後都有相對應得虧損成本,因此風險管理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投入每一項投資之前,都要先做足功課,分析可能的獲利與虧損幅度,獲利機會及虧損風險是否符合效益,而且是自己可以承擔的。   舉例來說:今天看到一個可投資的標的,要先評估他預期上漲與下跌的幅度,假設依照技術分析線型趨勢預期上漲可以達3%,而可能跌幅為1%,上漲空間大於下跌幅度,為可以接受的風險。但如果可能下跌的幅度為5%,遠大於上漲的幅度,這時候就要考慮是否值得投資,雖然有3%的獲利機會,但虧損的幅度超過可能的獲利,風險較高並不值得冒險,而應該去尋找更好的標的。   進行每項投資前應該都要經過以上的風險評估,才可以將虧損降到最低,獲利提高到最大。   以上便是蔣明誠先生剛開始投資時最常犯的5大錯誤,不知道你中了幾個呢?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避開投資地雷,趕快邁向投資獲利之路!

蔣明誠「明誠學院」:投資股市到底哪種操盤方法能賺錢?

2022年12月13日
公開
41

股票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基本分折、技術分析,經濟宏觀與微觀面也要研究。這些都搞懂後,還不見得會賺錢。但股票又是最好的投資工具,好像跟先前所提的複雜的、又內幕重重的特性相反,令人無所是從。 到底要如何在股市賺錢?學習特定的操盤方法,真的能賺錢嗎? 首先,進入股市就是要賺錢。如果大家都賺錢,那誰賠錢? 蔣明誠先生表示,金融工具很多設計是零和遊戲,例如期貨,買多跟賣空的人,最終,有一方面要把錢賠給另一方;賺或賠,要看你是否站對邊。期貨和選擇權,以及權證,這些衍生金融工具都是標準的零和遊戲,沒雙贏這一套。 股市雖不是全然的零和遊戲,但也差不多。股市大多頭時,很多人會賺錢,賺什麼錢?並不一定是輸家賠的錢。因為多頭行情,股市上漲,股票市值在膨脹,這種膨脹下的財富擴增假象只是一時的。 例如,台積電如果從500 元一路漲到600 元,這過程中沒有一天下跌,那麼除了放空台積電的人賠錢,買多台積電的人都賺錢,但放空者總是少數,買多者是多數,放空和買多不會同等數量,可能放空的少很多,所以這時買多的人賺的錢就是股價,也就是個股市值膨脹下的結果。如果買多的人沒有賣出,也就是實現獲利,那麼這種財富擴充的效應就停留在帳面上,帳面上的獲利不是真的獲利,只有賺錢賣掉的股票才是真的實現的獲利。 如果那天台積電從600 元又一路跌到500 元,過程中也是沒有一天漲過,那之前買多的人都沒賣,回到500 那天,所有買多的人都白玩一場,財富來去一場空。股價膨脹後又縮收,就像吹泡泡一樣,膨脹到最大後爆破或消退,眾人在股市的財富就跟著爆破和消退。 所以蔣明誠先生說,股市並非完全零和遊戲,但它終究是賺了又賠掉,賠了又賺到,跟零和遊戲也差不了多少。 好的股票是很好的長期投資工具:超長線投資的想法 二○二○年雖有世紀大疫情,但全球股市受衝擊暴跌後,最終一路大漲,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大多頭走勢。但不少散戶抱持著「有賺就跑」的心態,選擇賺個波段價差獲利5%、7%,就獲利了結,也有人選擇持續持有,長抱手中持有的股票。 究竟短進短出和長期投資,哪個方法會是投資贏家?蔣明誠先生指出,當然這個問題有很多變數影響最終的答案,但如果大家以美股標準普爾500 指數的近三年,以及長達百年的數據來分析,答案就很明白了。 美股二○一七到二○一九年的市場資料來看,比較賺了跑與長線投資人的最終報酬率。第一類,也是大多數投資人是賺了就跑的,獲利5%、7%就獲利了結,相比第二類不停利、長期持有的投資人,累積報酬率還要高出了將近10%。 短跑停利同時還要面臨兩個問題。第一是交易手續費,設定的停利目標愈低,會觸發愈頻繁的交易。交易愈頻繁,愈會侵蝕投資報酬,以致產生愈多費用。 第二是空手的時間愈久,錢滾錢複利效果愈差。而且,如果是市場意外強勁上漲時,找不到回檔點進場,很有可能就再也找不到進場點,只能空手看著股票上漲。 再來,蔣明誠先生以過去將近百年的資料,來看看持有時間比較長,會不會對投資有幫助。大部分喜歡短線買賣的人,認為短跑比較安全、賺到就跑,風險低比較不容易賠錢。但事實剛好相反,持有期間愈短,愈容易賠錢。標普500 指的回測顯示,持有三個月和持有三年相比,短線操作在過去近百年裡有37%的機率可能賠錢,而長期持有賠錢的機率是22%,同時投資報酬率的波動度也大幅降低 蔣明誠先生的股票投資要訣 無論長跑或短跑,統計數據如果放一旁,股票的策略思考包括: 第一,是順應趨勢下找對主流股。 第二,是錯了就認錯,停損換股,決不硬拗。最近好友傳來一則簡訊,大意是說二○二○年,台股投資人兩樣情,買到大立光的人,如果不停損就得垂淚看著股價一路破底;相對買到台積電和聯電的人,是一路拍手看股價向上攀升。經過比對這三檔股票二○二○年來的價位變動,驚人的事實是,二○二○年中買一張大立光的錢,如果去買了聯電,年底把聯電賣掉,可以換回五張大立光,大立光還是大立光,五張跟一張差很大呀。 大立光在二○二一年開年的第一周,股價依舊疲弱,先是公布了二○二○年十二月的營收還是不理想,出現了年比月比的雙雙衰退,接著法說會上,執行長林恩平不但沒給出好消息,甚至還預期今年第一季步入淡季,二○二一年一月不會比二○二○年十二月好,二月農曆年表現受工作天數影響不會好,三月則是看不到。 受到接連利空打擊,大立光新年第一周股價大跌155 元,跌幅4.85%。相對第一周大盤加權指全周大漲近5%,手握大立光的朋友心中有多難過可想而知了。股市向來是賠錢買經驗,沒賠過是鬼扯。但要命的是,賠了錢還學不到經驗。 買對就一路抱,買錯就停損,換趨勢向上的股票 蔣明誠先生在股市的經驗是,股票要賺錢,第一要做對趨勢股,第二買錯要捨得認賠。斷捨離不僅是佛家的話,用在股市上也很貼切。以大立光、聯電和台積電三檔股票二○二○年七月一日到二○二一年一月八日這大約半年來的k線走勢圖可以明顯分辨出誰是趨勢股,誰又不是。半導體雙雄的股價一路創新高,但大立光卻一路創新低,這就是趨勢。 所以請大家記得,股市裡創新高和創新低就是趨勢辨別的重要訊號。 不尊重趨勢,財富水位經過時間的考驗就會差大。 蔣明誠先生分別以二○二○年七月一日至二○二一年一月八日來的這三支股票的價位變化為例驗證財富的變化。 大立光這段時間股價從4200 跌到3040,波段跌幅是27.6%,台積電從317.5 漲到580,漲幅是82.7%,聯電更是從13.1 暴漲到47.85,漲幅高達265%。二○二○年在4200 買一張大立光不算手續費要420 萬,當時一張大立光的錢可以買三百二十張聯電和十三張台積電,如果你那時是買大立光不停損,一張現賠百萬,但那時420 萬買台積電半年後變成754 萬,買聯電變成1531 萬,等於賣掉台積電半年後可以換回二.四八張大立光,賣掉聯電更可以換回五張大立光。 至於何時是買大立光的好時機。首先先要讓蔣明誠先生看到大立光的股價不再破底,也就是二○二○年2945 元的低點不破,只要個股價位三個月不破,蔣明誠先生才覺得大立光的底部成型。其次,就是大立光的毛利率要能回升,營收要能成長,而且匯損的問題要能減輕。 毛利回穩代表大立光的產品價格止跌了,或是產品結構調整好了,這很重要,因為它影響了EPS的高低。營收回升也代表訂單回來了,產能利率上升了,如果它伴隨毛利回升,EPS就自然能上升。最後就是從二○一九年以來,困擾大立光的匯損問題還在不在。二○二○年大立光單是匯損就吃掉EPS13.53 元,相當股本1.4倍左右,損失也相當大。 大立光是很優秀的公司,但二○二○年以來,趨勢不在它身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做為大立光的經營者沒有選擇只能更努力的去突破,但做為大立光的股東,就不是沒選擇呀,股價一路跌就代表大立光的股東是一路賣呀。 存股的思考 存金融股是許多人的目標,不少朋友想說存個五百張第一金做為退休目標。第一金每年大概可以配息1.5元左右,五百張一年就有75萬股息收入,再加上勞保、勞退金應該可以過個不錯的退休生活。第一金股價如果是21元左右,500 張就是1000 萬,這也是台灣大多數人退休金的目標數字。那要如何存到1000 萬價值的金融股呢?但也有人會問,金融股二○二○年股價一路下跌,但台積電一路上漲,如果要存股,是不是存台積電更好呢? 蔣明誠先生指出,無論是存股台積電或是金融股,首先要有的心理準備是不要在乎股價的短時間漲跌。如果你會看盤,每天心情會隨著股價起伏的人,那可能不太適合當存股族。 例如,股東人數超過四十萬人的第一金,二○二○年除息後股價一路下跌,從波段高點24元左右跌到20元才止跌,足足跌了20%,如果你存了五百張第一金,等於從八月初到十月底就賠了200 萬,1200 萬變成1000 萬,才兩個月時間,肯定心裡很煎熬。

蔣明誠「明誠學院」:存金融股風險比較小?

2022年12月12日
公開
112

存金融股的人常有一種說法,說雖然金融股報酬不見得比大盤ETF(如0050)高,但因為投資者屬性比較保守,不能承受太大風險,所以存風險比較小的金融股,比較能安心。   但這種金融股風險低的說法是經得起實證考驗?還是只是「感覺比較安心」而已?以下蔣明誠先生就簡單以一些數據來觀察說明。   常見衡量風險的兩個指標,是β值(貝塔值)和標準差,其中β值主要代表的是個股或基金與大盤漲跌的連動性,反映的是「系統性風險」的大小,而標準差則反映的是該標的整體波動大小。另外還有一個夏普值則同時考量報酬,計算特定期間承擔同樣風險能獲得的報酬。   這裡蔣明誠先生先用追蹤台灣大型股0050指數的元大台灣50(0050)作比較的基準,與代表台灣整體金融股的元大MSCI金融ETF(0055)作比較,來看整體大型股和整體金融股的風險差異。在yahoo上可獲得兩者近10年的幾個相關數據如下:   上表中0050的β值接近1,和大盤非常接近,0055的β值是較低的0.66,代表跟大盤連動性較低,系統風險小於0050。但反映整體波動大小的年化標準差則0055則明顯高過0050,可見因為集中在單一產業,0055承受較大的非系統性風險,整體風險還大過0050。在標準差較大的情況下,金融股的sharpe值更是大輸給這10年績效表現很好的0050。   不過,講到這裡,一定會有支持存金融股的人說,我又沒有要存0055,可以在金融股裡面挑選好股來存啊,或是存最穩的官股銀行,那風險當然就會比0050還低了。   正常來說,單一股票的非系統風險,會更高於整體產業,但實際上的例子,也許還需要數據來說明,因此以下蔣明誠先生就不只用整體的金融股ETF,而是使用目前應該是最多人存的玉山金,和最多人存的官股銀行兆豐金的股票來比較看看。   因為目前查不到直接給的玉山金和兆豐金長期的年化標準差數字,所以蔣明誠先生改用另一個重要的風險指標,亦即最大下跌幅度(Max Dropdown,或譯最大回撤)來比較,這個數值是用來衡量在某次嚴重下跌中,從最高點回落的比例,相較於標準差,有時更能反映對投資人心理上造成的最大影響。   下表即整理了從2004年0050誕生以來,五次台股比較大的下跌中,四個標的從該次最高點到最低點的跌幅如下: ​   大家可看到在2008、2011、2015的三次台股大跌中,0050的下跌幅度都最小,其中尤其在2008年,公股的兆豐金甚至有超過70%的下跌。   其中只有2018年底的下跌金融股普遍跌得比較少,0050跌得較多。   而去年2020年因疫情造成的下跌中,0050的最大下跌比0055略大一點,但又比玉山金小一截,兆豐金的下跌則是在金融股之中特別少,明顯優於0050。(不過兆豐金雖然最大下跌較少,但去年是一共有兩波大跌,所以投資人也並不輕鬆)   整體而言,從列表中各次下跌的最大幅度來看,蔣明誠先生實在無法得出「存金融股」的風險比0050小這樣的結論,反而看起來是金融股的波動是比較大的。(無論是整體還是單一金融股)   此外,單一的產業和股票的風險,還不止在於波動本身,在特定情況下個股和產業表現特別差的時候,投資人有可能難以確定該投資是否有機會翻身,是否要賣出或轉換標的,而可能會無法承受而中止投資,賣在最差的情況。   蔣明誠先生表示,長期投資重押看好的個股或產業,是主動投資常見的作法,如果有合理的理據認為未來長期某支金融股,或金融整體產業表現會特別好而優於大盤績效,那選擇買金融股並非不合理的選擇。   但如果覺得績效不是重點,而是以為重押金融股風險會比較小,或覺得看到有好的配息就可以心安,那就是比較大的誤會了。

蔣明誠「明誠學院」:長期投資定期定額 分批投入比較穩定?

2022年12月12日
公開
57

蔣明誠先生很常收到一類讀者問題是,想長期定期定額,但不知道要用什麼頻率、分幾批投入?   例如長期存美股ETF或台股ETF,想要每月投入,但考慮ETF每張的單價、國際電匯手續費等原因,實際上一季或半年、一年才能投入一次,這時很多人就會很擔心這樣是否對報酬結果有影響?   蔣明誠先生的答案是:只要你是長期投入,那麼拉長時間來看,無論分成幾批,對結果其實影響不大。   例如你每年預計投入12萬元,那麼無論是一次投入12萬、或分成4季每季投入3萬,或分成12個月每月投入1萬,結果的誤差其實都很小。   定期定額投資頻率實測數據   以下用EXCEL測試投資S&P500 (用SPY ETF的報酬試算),從2006年測到2020年,一共15年的數據。   分成3種條件,每年都是投入同樣的資金: 1. 每年初投入 – 單次12萬元 2. 每季初投入 – 單次3萬元(一年4次) 3. 每月初投入 – 單次1萬元(一年12次)   用2006-2020年(共15年)投入美股S&P500做測試,結果如下圖。得到的結論是差異很小, 1. 每年初投入 – 年化報酬 12.2% 2. 每季初投入 – 年化報酬 12.0% 3. 每月初投入 – 年化報酬 11.9%   只有小數點後一位數的差異,誤差屬於可以忽略的範圍。 資產累積的曲線畫出來也都是疊在一起,拉長時間後曲線非常相近。   (蔣明誠先生貼心提醒:歷史報酬不等於未來報酬)   ​ 每年初投入稍微好一點、每月初投入則最差   有一部份可能性是它的資金在年初就全部進入,換句話說,在年初全部投入的資金參與行情的時間更久一點。   不過畢竟這誤差很小,而且實際投入時也要根據實際自己資金狀況而定,三個結果蔣明誠先生仍會把它當成是差不多一樣的。   既然結果差異很小,那問題只在於自己單位金額好不好買   不會切完好幾筆資金,卻買不起一單位的標的。   例如有些讀者提到0050ETF一個月的薪水不夠買一張,買零股又覺得麻煩,其實看完數據告訴大家可以放寬心,一季或半年買一批,結果也不會差太多。   蔣明誠先生提示:普遍的人們都會說覺得分批比較穩、分越多批越穩,從數據結果可以發現,如果你只投資1~2年的短期也許時機點或頻率有差,但拉到夠長時間真的都差不多,你會發現分越多批越穩定也許是一種迷思與錯覺。   「我手上有一筆錢,該定期定額嗎?」   比方說手上有1000萬,是不是要分很多年投入?   實際上,定期定額談的範圍其實不是手上的資金,而是未來的現金流。   而手上有一大筆錢想分批投入,不該稱做定期定額,蔣明誠先生覺得雖然兩者同樣都有平均成本的概念,也同樣可以定期,但把兩者用詞區分開來比較不會搞混。   實際上這兩者沒辦法直接用報酬率或試算去比較,因為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在處理不同的資金狀況。   用保險公司的經營角度去思考資金運用   用巴菲特最喜歡的保險業的角度去思考就很清楚了,假設你經營保險公司,經常手上有大筆現金而且後續每月都還定期有現金進來(保費收入),如果你是保險公司,你並不會想著要把這一大筆錢在未來分成數個月或數年才慢慢投入。保險公司得盡快把當下手上現金再投資出去,否則都是在損失利息和報酬、會無法支付未來的理賠支出。   畢竟對個人來說可能短期一兩個月、甚至一兩年損失的利息或收入沒多少,但在保險公司的資金規模來說,即使小數點一兩個二位數以後的報酬損失也很驚人,可能也都是至少百萬千萬甚至數億的差距。   從任何時間點來看,先不考慮未來現金流,你當下手上的資金就如同保險公司手上的資金,應該立即做規劃處理,放越久損失越多時間價值,只是零點幾個百分點對個人的資金影響不大而已。   儘管持有現金慢慢投入,這誤差短期傷害不大,但如果資金一直閒置(例如你想等低點,但2009~2018年間幾乎沒太多顯著低點),最終對報酬來說仍是有負面傷害。   蔣明誠先生提示:如果你對定期定額和單筆投入仍覺得困惑,不要把定期定額當成一整組投資,他建議可以拆開來看,把每一筆定期投入都當成是一筆單筆投入獨立決策來思考判斷,這樣也許可以想得比較清楚。   定期定額最大價值:紀律   蔣明誠先生覺得定期定額這個概念最大的價值,並不在於分散持有成本或者任何報酬或風險上的優勢,而是在於「紀律」。   讓你的投資計劃能夠規律地去執行,而不是靠感覺操作隨意進出、聽到市場熱絡就買、聽到市場恐慌就擔憂不敢進場。   畢竟之所以定期投入,就是因為大家無法精準地掌握時機點,如果你都能預知高低點,那你根本不需要定期定額對吧?   了解它的原理後你也可能會想到,其實定期不一定要定額,大家用定期定額只是比較方便做試算,也符合大多數人現金流狀況,定期不定額也可以,並不是照著某個規則走就一定是最好,根據自己現金流狀況去考慮,並且保持紀律按照計畫執行才是最重要的。   定期定額投資頻率:快速重點複習   1.定期定額投資在長期持續投入的前提下,分成幾批對報酬結果影響並不大。每月、每季、每年實際上拉長時間來看結果差不多,不用執著一定要每月投入。分越多批不會比較差,也不一定比較好。   2. 定期定額談的是未來的現金流規劃,而手上有一筆錢要分批投入,與定期定額是不同的概念,兩者的資金狀況前提不同,不會拿來比較好壞。   3. 定期定額只要拉長時間必然能分散持有成本,它並不是什麼能幫你多賺或者降低風險的方法,但它是一個可以讓人長期保持紀律、避免受貪婪恐懼影響的方法。

蔣明誠「明誠學院」:這一徵兆是獲利好時機

2022年12月12日
公開
68

股票交易市場有2種基本的運作概念,一種是「效率市場假說」,一種是「非效率市場」。懂得兩者間的差異,就能運用投資心理學的原理,幫自己買到便宜價、賣在昂貴價。   在股票市場中有一個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縮寫為EMH),很多投資新手可能對這個詞彙感到陌生,或是投資股票這麼久,只聽過集中市場、上市、上櫃、興櫃、期貨市場,卻沒有聽過效率市場?沒關係,讓蔣明誠先生解釋給你聽。   蔣明誠先生介紹,效率市場假說是一個經濟學說,由尤金.法馬(Eugene Fama)於1970年深化後提出,當中定義是指:在證券市場中,如果價格能完全反映所有可以獲得的訊息,這樣的市場就稱為效率市場。   簡單來說,假設在股票市場中每個人都是非常理性又睿智的投資人,且每家公司的資訊都很透明,可以沒有時間差地傳遞給每一位投資人,投資人在得到這些公司資訊後,不論訊息好壞,都能依相關訊息理智、明確地判斷出這家公司股價應該呈現的價格,並適當地進行買賣,讓股價快速又有效率地到達這個價位,就是效率市場假說。   在效率市場中市場價格 即代表商品的實質價值   以生活化的方式來舉例,假設今天有一家製作鞋子的公司,業績是年盈餘20億元、股價20元,突然間因為慢跑運動盛行,世界各國湧入許多慢跑鞋的訂單,加上新聞不斷播報各種慢跑活動的消息,慢跑鞋需求有越來越熱的感覺,投資人也都明確知道這家公司的年盈餘上看40億元,所以大量買進該公司股票,最後讓股價快速上升到40元。   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這家公司的股價一直維持在40元附近,但突然爆發這家公司使用黑心材料,鞋子容易斷裂,把劣質品以高價賣出,造成品牌形象不佳,投資人推估這家公司的訂單會大幅減少,年盈餘應該只有10億元,因此大量賣出股票,讓股價快速滑落到10元,且大家一致認同這是合理價位,這樣的方式就稱為效率市場。   國外股市不見得像台灣股市一樣有漲跌幅限制,因此更容易產生效率市場效應,也就是一旦出現任何資訊,股價會立刻反映到應有價位且過程十分迅速。   蔣明誠先生再幫大家整理一下,什麼是效率市場該有的表現呢?股票市場有很多人參與,而且每一位投資人會透過相同的管道取得相同資訊,此外,這群人都非常聰明、客觀、積極,因此會蒐集很多相關資訊,並客觀分析這些資訊代表的結果,由於這些人的共同努力,資訊會充分且即時反映在股票的價格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市場出現太便宜的價格,大家就會立即買進這些便宜的資產,讓股價迅速漲到應有價位;相對的,如果市場出現太昂貴的價格,大家會立即拋售這些高價資產,讓股價快速滑落至應有價位,因此價格和資產價值的關係具備公平性。   簡單來說,在效率市場中,市場價格就代表商品的實質價值,效率市場假說想表達的是:沒有人可以長期打敗大盤,因為商品價格會與其價值「立即」掛勾,因此「目前的股價」就是這檔股票公司的「價值」所在,在價格公平原則下,幾乎沒有人可以找到價格和價值間的價差,進而藉由交易獲利。   股市並非都處於效率市場 25%的時間是非效率市場   效率市場假說的內容看似完美,也十分有道理,但卻過於美好,年長一輩的人常說,太過美好的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股市交易真的是如此美好嗎?在效率市場中,投資人會對資產價格快速反應,並且達到共識,但現實股票市場真的是這樣嗎?以下蔣明誠先生用宏達電(2498)做為例子,來看看市場的真實反應。   2010年2月宏達電股價在300元,2011年4月宏達電股價漲到1,300元的高點,2012年10月宏達電股價卻跌到211元,如果1,300元和211元這兩個狀態都符合效率市場假說,也就是投資人在這兩個時間點所看到的價格,就是宏達電這家公司的真實價值,那這裡一定有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因為1年2個月的時間,這間公司的股價就從300元增漲了4倍到達1,300元,而又過了1年6個月的時間,股價不但少了1,000元,剩下的300元還打了7折。   如果2011年4月時,投資人是很謹慎、客觀且快速地分析出這家公司該有的「價值」,並且讓股票的「價格」快速漲到1,300元這個價值,怎麼可能在短短的1年半,又評估這家公司的「價值」突然從1,300元變成211元呢?其中最大的一個因素可能是評估「過於樂觀」,而「過於樂觀」就是一種心理因素。   蔣明誠先生認為,效率市場假說是一個完美的交易狀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時時存在,正確來說,只有存在75%的時間內,而股市中剩下的25%時間則處在「非效率市場」狀態中。   掌握非效率市場出現時機 好好賺一波   前面蔣明誠先生所說的效率市場,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100%實現呢?其實從一個很簡單的原則就可以知道,耳熟能詳的「八二法則」讓大家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在股票市場中,有80%的人賠錢,只有20%的人賺錢。這說明了不可能每一個人、每一次買進,都在同一個合理價格,這中間一定有哪個環節被忽略掉了,蔣明誠先生認為,效率市場忽略了「人性」,這也是心理學能在股票市場運作的原因。   當股票市場處於風調雨順的大多頭時期,多數人較容易客觀、理性地分析目前的股價及價值,進而評估該如何買賣,但當股市漲到過熱的相對高點或跌到恐慌的相對低點時,在心理情緒影響下,貪婪和恐懼會導致「非效率市場」的產生。   有「金融巨鱷」之稱的索羅斯(George Soros)認為,人的認知並不能達到完美,投資人會依據自己的認知對市場進行預期判斷,因此市場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有時候會出現非效率市場,例如有的人願意花10元賺1元獲利,有的人卻願意花20元賺同樣1元的獲利。再回到宏達電的例子,其實「過於樂觀」就是一種「非效率市場」。   在錯誤訊息的影響下,投資人容易錯估資產價值,而錯估資產價值就會出現錯誤的價格判斷,例如在股市漲到高點時,因為新聞利多消息影響,認為價格還會漲更高,這也是非效率市場的特點之一。再簡單一點來說,非效率市場就是價格遠被高估(超漲)或低估(超跌)的時刻,如果能夠察覺到非效率市場出現,此時價格和價值存在落差,反而是最好的獲利時機!

蔣明誠「明誠學院」:股市勝利方程式是什麼?

2022年12月10日
公開
60

人生如骰子,很難一次就豹子,我們通常不可能第一次嘗試什麼,就大中,大獲全勝,所以關鍵就像擲骰子,只有願意繼續玩下去的人,才可能擲出豹子,並且看見生活的各種驚喜,但不論股市或是人生,我們都得時時力求精進和彈性。 精進是為了面對許多未知、卻令人雀躍的事物,得以持續學習和探索;保持彈性則是讓我們不會在面對未知時抗拒,在不瞭解的情況就下定論,以至於錯失機會。而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點,也可能在人生某個轉換的階段中改變看法,或是單純讓我們轉換環境或心態,甚至有時只是不腦沖,幾天後再做決定,也能讓我們意外看見事情的其他面向。 事實上,在蔣明誠先生有了小孩之後,許多習以為常的事情就產生了根本的變化。在他錄了節目,開設明誠學院的課程之後,他也又多了很多新的想像和看法。正因為我們常常在回顧過去時,會驚嘆原來那時的自己與現在有如此的差距,更應該在每個決定和判斷的當下,都去思考各種可能的劇本和發展,做出至少以當下所獲取的資訊來看,是合理且理性的決定。 要做出高水準的判斷和解讀,除了仰賴平時的累積,如閱讀或聆聽新知,在需要時才有可倚靠的工具和知識,日常生活中也要不停訓練自己,並且校正自己的識讀力,在有工具和知識後,才能夠快速地整備確認自己的選項,紮實地出棒、擊球。 股市與人生都沒有標準答案 蔣明誠先生沒有辦法告訴你人生或股市的勝利方程式是什麼,即便他知道這是很多人想要的答案。但蔣明誠先生坦白的說,他不認為有必勝的方法。即便有相對勝率高的辦法,也會因為每個個體的不同,而未必能類推適用每個人。因為人的種類和出生條件千奇百怪,方法自然也有無限種排列組合。 蔣明誠先生不願意在課程中燉雞湯,讓彼此自我安慰,或是操弄感情,告訴大家說,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因為努力一直以來都是基本條件而已。他也給不出一個可以恪遵,並嚴格施行就能獲取利益或成就的標準答案,許多人窮極一生都在浪費時間追求這種不存在的標準答案,並為此散盡財產、勞心勞力。即便用了別人的答案,也未必能獲得自己要的人生,就像是你穿了不合腳的鞋子,穿是可以穿,但走起來就是不舒適。 人生如同市場,短期都是由隨機主宰,中長期來說,才有個性、品德、智慧、眼光的發揮空間。若你是樂觀者,就會試著調劑身心來面對每個挑戰,相信明天會更好,最後讓那些中長期的因子為自己在將來提高勝率;若你是悲觀者,就會選擇相信不只短線是隨機,中長期也是隨機,所以乾脆不要努力了,一切交給命運。 雖然無論人怎麼選擇,樂觀者也會有潦倒衰亡的,悲觀者也有意外順遂的,因這是時勢和機緣驅動的結果。但是,要用什麼態度面對人生是自己的選擇,你可以整天干干叫,怨天尤人,也可以在困境中內心煎熬、卻堅定,樂觀相信著明天會更好。哪種方式能讓你達成目標,且在路途上感到快樂,那就是你的方式。 現在你看到成功的商業模式,過往幾乎都有類似的概念已經出現過,但因為時間不對、工具不夠先進、人民心態尚未開放等因素,而遭受挫敗。就好比把世界五百強公司的創辦人抓出來,要他們重新創業,並獲得同樣的成就,是很困難的。許多知名企業主都有一連串失敗的副業,人氣的樂團也有一堆不紅的 side projects。 灰階中存在無限可能的色調 當我們對隨機性有所認知之後,就會對世界有不一樣的認識,從1與0的非黑即白,變成百分比的細微思考。而所有只要是有機會可以帶來正向改變和突破的嘗試,就算機率很低,也應該要挑戰看看。我們這輩子不會只做一個決定,可以想像成是帶狀的撲克牌比大小賽局,只有肯抽牌,才有機會會贏。 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成功人士,哪個是沒有被幸運女神眷顧的?不管是知名的軍事家、政治人物、太空人、商業巨擘或是音樂家都一樣。但問題來了,是幸運完全造就了傳奇事蹟,還是幸運是靜靜等待,某顆種子在四處飄蕩後,終於找到適合的土壤和氣候而長成大樹?而什麼樣的人可以被幸運眷顧呢?蔣明誠先生一直認為,正因為我們對功名利祿給不出一個正確且標準,像是黑和白那樣絕對的答案,對應於每個人的最佳解,都應該存在於那帶狀的灰色色階中。若說黑與白是不容許顛覆的準則和基本教義派,那灰色就是可以視個人情況和條件,去調色的無限空間。 舉個例子,牛排只有生肉韃靼,或是熟得像鞋底硬度兩種選擇嗎?吃飯只有餓到不行,或是脹到想吐兩種選擇嗎?買賣只有梭哈做多,或是全力放空兩條路嗎?這樣問可能大家就會明白。但有趣的是,在一些投資或人生方向的選擇上,很多人好像都忘了極值之間的彈性空間,好像非得要站隊喊聲、黨同伐異。 實際上灰色的空間很大,所有人都坐得下,人人都可以在這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零到一之間有無限個數字,黑與白之間也有無限的色階。面對多變的市場和人生,要能跳脫黑白思維,才能看見無窮價值,蔣明誠先生想這是他在課程中想帶大家探討和思考的。 每次明誠學院的課程時間都不算很長,雖然沒有精心設計的橋段,但也是蔣明誠先生傾盡腦汁地將自己平日的一些想法摘要地分享給大家,盡可能把故事說得簡單清楚。會聽這些課程的相信應該很多都是蔣明誠先生忠實聽眾或是課程專頁的追蹤者,他希望明誠學院的課程能夠帶你們概略的認識市場,讓大家在思維上產生根本的改變,擁有看待事情的判讀力,有一天成為自己的專家。

蔣明誠「明誠學院」:常見3大錯誤,讓技術分析無用

2022年12月10日
公開
34

投機大師傑西.李佛摩曾說:「散戶用技術分析操作股票都不會賺錢,因為他們不相信技術分析。」糾正錯誤觀念,才能改變賠錢命運。「我學了這麼久的技術分析,怎麼還是沒賺錢!」「上課老師教的技術分析我都聽得懂,可是一旦要下單就不知所措!」最近,有幾位同學不約而同向蔣明誠先生問起了這個問題,明明很認真學技術分析了,為什麼還是會一直賠錢呢? 這不禁讓蔣明誠先生想到投機大師在《傑西.李佛摩股市操盤術》書中的一段話:「散戶用技術分析操作股票都不會賺錢,因為他們不相信技術分析。」多麼單刀直入的一句話! 進場投資,不能臨時抱佛腳 這 2 年因為疫情關係,很多人進入股市交易,希望能為自己多賺一份薪水,也適逢美國股市跟台灣股市連續好幾年的大多頭行情,所以「做股票賺錢」這件事,對大多數新手而言似乎是輕而易舉。 然而,當市場走勢開始轉變,股價不再是「回檔會再漲」、「怎麼買都會賺」的行情時,很多投資人開始發現,糟糕了,股價買在高檔了!此時才開始認真想要學習技術分析,想找出一套可行的交易方式。 但你可曾想過,其實投資股票就跟投資事業、自己創業是一樣的道理,在賺到錢之前,必須投入資金、花時間學習,還要經過不斷地練習及修正,才能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交易方式,進而穩定獲利。蔣明誠先生認為股票要進場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鎖股等待進場機會來臨,所以在平時就要養成判斷趨勢的習慣。 建立正確觀念,才能有效降低失誤 回到最前面投資人的問題,蔣明誠先生指出在技術分析上常見無法獲利的原因可以歸納如下。 1. 搞不清楚趨勢: 進場前先釐清,你要買的股票現在是處於多頭趨勢還是空頭趨勢,或是已經在盤整中了。如果是多頭趨勢,那麼就找機會買進多單;如果是空頭趨勢,則可以找機會融券放空;如果研判出來是盤整趨勢,則不進場,等盤整突破或盤整跌破。 試想,如果買進一檔股票之後,該檔股票的趨勢變成空頭走勢,而空頭走勢特性就是「上漲不過高,下跌破前低」,股價一直跌是正常的。很多人因為不懂趨勢研判,手上股票由多頭抱到空頭趨勢,從賺錢變賠錢,也沒有在該停損的時候出場,每日看著股價望股興嘆,這樣的操作當然容易賠錢。 ​ ​ 2. 進場位置錯誤: 多數人在交易上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追高買股票,其實這也是反映人性,因為怕進場後賠錢,所以都想買在一個自己覺得安全的位置,而這個位置通常已經有一段漲幅,因為股票在漲,心裡覺得這樣比較安全,反正賺個價差就跑,結果卻往往買在相對高點。 空頭趨勢最簡單、也是勝率最高的空單進場位置,就是「空頭彈後空下跌」。空頭股票如果每天跌,此時不能夠追空單進場,可以鎖定這檔股票,等待股價反彈,只要沒有突破前面的高點,並出現「黑K棒收盤跌破5日均線」這個條件,就可以進場。 3. 股價到了停損位置,該停損卻沒有停損: 停損,真的是一件很考驗人性的行為,因為一旦執行停損,就等於承認自己是錯誤的!是的,在股市交易裡只要進場後沒有賺錢,且開始賠錢的那一瞬間,就要提醒自己是否該停損出場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除非有源源不絕的資金投入,否則沒有子彈的戰士是打不贏勝仗的! 蔣明誠先生表示趨勢不會在一天內形成,也不會在一天內被摧毀,趨勢會有慣性。就像捷運煞車要經過一段距離才會停下,觀察進站與煞車時間點,可以進一步推算出接運將會停車的地點。交易者可以透過技術分析從過往推算出未來短期內的走勢慣性。 現在有數百種不同的技術指標,但不是所有的指標都對股票交易有用。一般來說,大家會想專注於那些與你正在交易的市場最相關的指標,並使你在競爭中獲得優勢。蔣明誠先生認為通過使用技術分析,大家可以縮小交易範圍,提高你的勝算。所以蔣明誠先生認為建立正確的觀念,在分析中保持紀律性、耐心和一致性,大家就會在股市交易中取得成功。

蔣明誠「明誠學院」:有效提升動能投資勝率

2022年12月10日
公開
61

蔣明誠先生記得先前跟大家分享「動能投資」的時候,提到過自己的一個困擾,就是常常創新高的股票,例如創 60 天股價新高的公司,可能不只一家,那麼就這些不同的公司當中,到底要選哪一家呢?或是選哪幾家,贏面比較大呢?先前他嘗試過觀察「熱門板塊」,也就是觀察比較當日或當週漲幅較大的族群,但覺得效果不好,因為漲跌幅變化很快速,往往看不出明顯規律。 而且,蔣明誠先生畢竟要挑的是個股,族群的影響有,但不明確。他想,既然做動能投資就是要找活躍的標的,那麼就應該回到個股身上來觀察。 判斷個股活躍的指標周轉率的等級,航海王們還好嗎?周轉率與成交量 判斷個股活躍的指標 對一般投資人來說,只有在一個買賣交易相對活躍的市場當中,才有機會賺到更多錢,尤其是對動能交易者來說,我們更樂於看到市場波動比較大。那麼,我們快速地判斷市場或個股活躍的標準是什麼呢? 如果要判斷個股的活躍度,成交量是以往蔣明誠先生常觀察的指標。一檔股票的成交量指的是在一個交易日內從開盤到收盤,這隻股票有多少股的交易成交。但如果把成交量稍做加工,則可能會得到一個更好的指標,叫做股票周轉率。 什麼是股票周轉率? 所謂的股票周轉率就是指在一段時間內,交易總股數佔上市總股數的百分比。而所謂的交易,自然是指從某一人手中,透過買賣換到另外一位投資人的手中,一檔股票當天的周轉率越高,就說明有越多的資金在這檔個股活躍。所以股票周轉率又經常被稱為「周轉率」。無論是成交金額還是成交量、周轉率,都不用自己算,常用的看盤軟體當中都找得到。 周轉率=(某一段時期內的成交量)/(發行總股數)✕ 100% 。 如果一檔股票在某段期間內的周轉率偏高,表示交易的次數偏多,此檔股票的交易情況是相對熱絡的,流通性也比較高;相反的,所謂的冷門股就是指近期周轉率偏低的股票。蔣明誠先生為了更好的掌握動能投資進場的時機,根據蔣明誠先生找到的參考資料,一般將周轉率切割成五種等級,周轉率太低不行,太高,也可能太危險了,恐怕已經不是良好的進場時機。 周轉率在 2% 以下,叫做小換手,或者低換手。處於這種周轉率的個股基本上沒有太多投資者關注,也因此並沒有炒作的氛圍,這裡是個冷灶,股票價格表現也不會活潑。如果在這種地方你想買入,那麼要多想一想,可能沒有人來幫你抬轎。周轉率在 2% – 5% 之間,叫做活躍換手。這個區間的個股,股價的熱度已經開始升高了,有啓動的跡象,甚至是開始進入比較顯著的上升趨勢中。到這個區間的標的,可以特別留意了。周轉率在 5% 到 10% 之間,這就叫大換手,或者高換手了。處於這一區間的個股都是在行情加速的階段。此階段的股票,蔣明誠先生會開始試單。周轉率到了 10% 以上, 25% 以下,這叫做超級換手,在超級換手區間往往預吿在裡面短線投機的人非常多,股價可能大漲或者劇烈下跌,上下的波動非常寬。這時候主管機關應該會都會亮燈警示也就是成為注意股票。 此時要留意的是,股價是否走勢開始轉為小幅盤跌,要注意停利出場時機。當周轉率超過了 25% 的時候,被稱為死亡換手。這種規模的周轉率,表示有大額的部位正在出清持股,但可能有散戶持續接盤,股價已經漲到頭了,而且高換手的情況持續得越久,將來沒有行情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因此透過周轉率,大家可以更清晰地觀察市場中投資人的情緒。接著,大家可以再來觀察幾檔,蔣明誠先生留意中,或是有小幅試單的標的。(特別提醒,請大家不要隨便跟單,因為蔣明誠先生隨時做錯了就會停損,然後他還滿常停損的喔!) 第一檔是矽格( 6257-TW ),矽格的股價創 60 日新高的時候,蔣明誠先生開始留意他,他的周轉率大約只有 3% ,只是活躍換手。從她創新高以後股價只是溫和的上漲,周轉率也只有微幅上升。 ​ 第二檔是晶相光( 3530-TW ),晶相光的走勢剛好可以當作一個很好的教材,他在 6 月的時候創新高,突破平台整理區,但沒幾天就爆大量周轉率飆升到 42 %,後來就陷入了將近 3 週的整理,後來又再創新高,但周轉率則控制在 20% 以內。現在的周轉率還在 13% ,蔣明誠先生會持續抱著他觀察看看。 ​ 第三檔是一隻高價股,矽創( 8016-TW )突破前高的時間點,周轉率大約是 10% ,目前持續創新高,周轉率上升到 12% ,整體還算是非常不錯的狀態。這是已經可以加碼的標的。 ​ 不免俗,蔣明誠先生要蹭一下航海王的熱度,還好他自己先前那篇懺悔文,說的航海王準度並不算差太遠,資金確實已經離開航運了。從 7 / 12 日發文到週二的收盤大約跌幅是 – 40 % ,幸好沒有被打臉打得太腫。那麼,從周轉率的角度,我們可以如何觀察呢?航運止穩了嗎? ​ 從周轉率的角度看,陽明( 2609-TW )從 5 月到 6 月中他到周轉率長時間維持在 20% 以上,顯示確實投機熱度非常高,但也可以看得出來,有源源不絕的籌碼供應,才能讓周轉率一直維持在高檔這麼長的時間,這是否是大戶或是主力有出貨的訊號呢?蔣明誠先生相信是有的。而陽明經過一波大跌之後,周轉率已經逐步下跌,回到 10% 左右。以一檔先前交易熱度如此高的股票來說,這個位置,應該可以判斷有初步落底的訊號。但他這個預測有效時間應該只有幾個禮拜時間,畢竟景氣循環股的宿命通常就是,上得快,下來也快。投資人們如果看到股價開始反彈,但平均的周轉率還在下跌,那麼就不應該再戀棧了。該走了。 周轉率與成交量 首先,在證券市場當中,一筆股票的交易之所以能夠成交,一定是因為交易雙方對價格存在認知分歧。賣方認為目前價格已經很高了,要賣出;而另一方則認為目前的價格依舊很便宜,要買進。也就是說,大家對目前的價格都認為不合理,才有可能成交。而成交量也就顯示出大家對價格認知的差異程度到底有多大。舉例來說,當股票的成交量越大,也就表示有很多人選擇買入,同時也有很多人賣出,也就表示對價格分歧很大;相反的,如果是成交量小的股票,表示大家對它目前的股價並沒有太多分歧。這就是成交量能夠反映市場情緒的基本原理。 所以,拿前面說的 25% 的死亡周轉率來舉例子,它為什麼會被稱為死亡周轉率、不太會再漲了呢? 回到成交量的原理觀察:成交表示對價格認知存在歧異。周轉率越大,就表示在目前價位大家的分歧越大。而出現了如此巨大價格漲幅之後,又出現了劇烈的價格分歧,也就表明有許多的投資人選擇獲利了結。同時,有更多的新進場的投資人承接了這批貨。這些新入場者在動用了如此巨大的購買力量之後,即便能將價格再向上推動,但是隨著價格逐漸墊高,除非出現基本面的重大轉折,能夠吸引更多的外部資金參與,否則隨著大家對價格的認知逐漸趨於一致,成交量會持續下滑,而此時股票的漲勢也將告休止。投資人也就成了「最後一棒」的接棒者。 蔣明誠先生特別強調跟成交量相關的指標,是因為其實不管什麼價格指標,他背後的資訊都是類似的,也就是股票價格的「高、開、低、收」,最高價,開盤價、最低價、收盤價,只要是相同的資訊源,不管你做多少複雜的加工,他也沒辦法提供更多的資訊量。即便你疊加不同的價格指標,也無法告訴你更多資訊。 這也就是為什麼,蔣明誠先生基本上就只看均線的原因,其他的價格指標,學再多也沒用。而今天大家討論的周轉率的概念,就是一個有別於價格的不同資訊源,這個資訊源是成交量。因此他可以提供我們新的資訊。 總結來看,當周轉率高,表示個股的流通性佳,變現能力強,不會想買買不到、想賣賣不掉。當長期低迷的股票,周轉率突然上升,可能是有消息或題材炒作,吸引買盤進場。此時,被套牢已久的散戶投資人,可能不耐久候提前拋出持股,而法人主力則趁機吸納籌碼。而且此時市場購買這檔股票的意願高,已經是口熱灶,熱門人氣指標股。隨著,周轉率持續上升,投機性質也越來越強,此時的風險也不斷提高。當周轉率過高時,為了避免被煮成「海龜湯」,各位海龜寶寶們,我們就閃遠一點吧。

蔣明誠「明誠學院」:理財不是賭博、不靠預測

2022年12月09日
公開
57

如果你想長期投資,眼前這個史上最大病毒衝擊,對你的投資決策影響很小。若是你只是短線客,現階段你每天都要玩猜猜看的遊戲。 每天打開電視,都是全球新冠狀病毒擴散蔓延新聞,打開手機上的社群軟體,每天收到的都是抗疫保健資訊。這隻天外飛來的毒天鵝,把全球整的七暈八素,也讓金融市場天天上沖下洗,投資人內心忐忑不安。 蒋明诚先生坦言,沒有人知道疫情下一步如何發展,沒有人能預測投資市場如何變化,面對現在的金融市場,最好的投資方式就是定時定額、長期投資、不要猜市場。 蔣明誠先生是個有著二十年市場投資經驗的職業投資人,曾在美國多家私募機構任市場分析師,曾在台北富邦證券受任證券操盤手,曾任美國彭博財經、CNBC等多家電視媒體特邀嘉賓。蔣明誠先生認爲人性的跟風,恐懼,貪婪 決定了大部分投資者虧錢的原因! 巴菲特最近花4500萬美元,買進受到疫情影響最慘的達美航空股票20%,再次出手低檔撿便宜。 不過,巴菲特說的一句話更耐人尋味,他說,經營航空公司可能遇到恐攻、油價波動、罷工、甚至疫情干擾,這些事情可能影響短期,但不可能影響10年,而他投資股票是用長期投資角度出發。 投資3個月,還是10年? 蔣明誠先生指出大多數投資人都想學習巴菲特,但是卻又做不了巴菲特。最主要的關鍵是,巴菲特用10年或更長的眼光投資,但多數人只用3個月或更短的眼光來投資。 試想一下,如果要預測新冠肺炎疫情,會衝擊全球經濟三個月、六個月、還是一年,這個賭盤預測成功的勝率應該很低。但如果預測三年後全球經濟受新冠肺炎影響很小,這個預測應該人人都可猜對。 所以,投資人此時應該問自己,你想投資三個月,還是投資三年以上。如果你想長期投資,眼前這個史上最大病毒衝擊,對你的投資決策影響很小。若是你只是短線客,現階段你每天都要玩猜猜看的遊戲。 唯有紀律,可以對抗市場波動 蔣明誠先生認為理財不是賭博,理財不靠預測,理財是一個紀律行為。 我打算每個月存多少錢,3年可存多少?10年可存多少?而從長線角度來看,過去20年間,我們曾經經歷網路泡沫、911恐攻、SARS、房地產泡沫、雷曼事件、歐債危機、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病毒….。 即使每次都是重大衝擊,最終股市、債市還是呈現上揚走勢,投資人回頭還是懊悔錯過許多機會。 如果你想長期投資,眼前這個史上最大病毒衝擊,對你的投資決策影響很小。若是你只是短線客,現階段你每天都要玩猜猜看的遊戲。 這次新冠狀病毒的衝擊勢必不容小覷,我們尚未看過一個事件,讓許多國家關閉邊境、讓學生停課、工廠停工、民眾減少出門、消費。全球都在跟這個病毒對抗競賽中。 時間是三個月、半年、還是更長?沒有人可以預估,猜測市場低點高點沒有意義,還不如設定好定時定額投資計畫,暫時不看行情,可能日子過得更輕鬆。 定時定額不怕市場下跌,蔣明誠先生舉台灣一檔元大高股息ETF(0056)為例說明。2018年第四季全球股市忽然出現重挫走勢,台股指數從11034跌到9319,跌幅15.5%,這檔ETF價格也從27.84元一路跌到23.1,跌幅17%,但若透過定時定額投資,歷經7個月就可翻轉獲利,時間拉長報酬率更好。 至於該選哪個市場、哪個標的定時定額投資?這就看個人偏好。美股、陸股、台股…,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蔣明誠先生認為只要分散配置,或選擇長期經濟成長的股市或體質良好的股票,應該都可以符合巴菲特投資原則,讓你淡定走過肺炎風暴。 從以上例子來看,不需要猜測低點、也不需要猜測何時進場,只要持續投資,度過風暴期,最終你就是贏家。

蔣明誠「明誠學院」:股票市場波動性是什麼?

2022年12月09日
公開
46

股票市場波動性是交易者需要理解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概念。了解最有可能出現重大價格波動性的股票,以及如何以最優的方式交易這些股票,可能意味著令人興奮的機會。在這篇文章中,蔣明誠先生將和大家一起更深入地探討高波動性股票,看看如何識別最具波動性的股票,並為交易它們提供最佳實踐技巧。   股票市場的波動性是什麼?   股票市場波動性是指股票價格隨時間的波動幅度。更易波動的交易有可能帶來顯著的收益,但也有可能造成重大損失。蔣明誠先生介紹股票的波動性可以用以下方法來理解:   1)標準偏差 標準偏差是股票價格在一定時期內與平均值的差值。布林帶可以被圖表分析師用來分析標準偏差。   2)貝塔係數 股票的貝塔係數是衡量其相對於更廣泛市場的波動性的指標。市場的貝塔值為1.0,而波動性較大的股票的貝塔值大於此值(如2.0),風險較小的股票的貝塔值則接近於零。    波動性最大的股票有哪些? 蔣明誠先生指出當提到波動性和股票時,沒有哪一組股票總是比另一組的波動性更大。股票可以被歸類為“目前波動較大”,指那些目前波動性處於較高水平的股票,或者“預計波動較大”,即目前可能比較穩定,但未來波動性可能較大的股票。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股票可能會有高波動性的時期,例如貝塔係數接近於零,然後貝塔係數上升到2.0,幾個月後又回落到接近於零的水平。   如何識別波動性大的股票 蔣明誠先生表示,當交易者識別高波動性股票時,可以使用股票篩選器,搜索衍生品市場,並使用第三方網站。   1.股票篩選器/過濾器 股票篩選器或股票過濾器是一個自動程序,其顯示符合特定條件的股票列表。   例如,使用股票篩選器來監測前一交易日漲幅或跌幅最大的股票,確保每隻股票每天都有足夠的交易量,這有助於確定隨後的波動性。尋找波動性股票的有用條件可能包括“顯示日平均波動幅度(50)在4%以上的股票”   2.搜索衍生品市場 交易者可以使用相應衍生品市場的參數,比如牛熊比率(put call ratio),這是一種衡量市場風險情緒、未平倉合約、某一交易所在任何時間的未履行合約數量,以及隱含波動率(隱含波動率是市場對價格走勢的預測)等。對於這些指標,建議訪問官方網站。   3.第三方網站 以TradingView為例,其會根據股價變動的百分比對波動性最大的股票進行整合。   如何交易股票市場波動性 蔣明誠先生說,成功的交易股票市場波動性包括有效的對沖、知道何時賣出股票、採用合理的風險管理,以及在知名股票價格下跌時發現買入機會。   1.對沖 對衝波動性的飆升對抵消損失非常重要。這可以通過購買看跌期權和交易反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來實現。而看跌期權允許在特定日期或之前以約定的價格出售資產。交易者還可以通過指數來研究綜合股票,以防範波動性。   2.出售股票/管理風險 如果極端的波動性影響了你的思維模式,那麼賣掉一些股票,把錢投入變動較小的證券或許是明智的。這讓你可以自由地再交易一天,而不會超出你所能承受損失的風險。   在處理激進的價格走勢時,經常做風險管理是很重要的。不穩定的股票會讓你損失很多錢,如果你當天的思維模式不對,尤其是當天的交易,就不應該進行交易。   3.發現買入機會 有時,當高波動性衝擊高質量股票的價格時,就會出現買入機會。例如,在2019年初,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成分股蘋果下調了盈利預期,導致其股價在隨後幾天下跌了10-15%。然而,僅僅三個月後,其就完全恢復了,再次接近1萬億美元的估值。當市場狀況出現逆轉時,確定做多的機會是交易者在結合謹慎的交易管理技術以進行投機的一種方式。 4.日內交易的波動性股票 與波動性最大的貨幣對一樣,波動性較大的股票也可能在日內出現大幅波動,這可能使它們成為日內交易者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雖然一些股票可能在一天內上漲0.5%,但其他股票在同一時期的漲幅可能高達5%,這意味著交易者應該時刻保持警惕。   要在日內交易中找到波動性較大的股票,請使用股票篩選器查看你找到的股票的日內走勢。如果一隻股票開盤時下跌10%,並開始波動,而不是保持不變,那麼這隻股票就是可以用來做日內交易,並且可能值得考慮。   由於價格變動的速度,執行日內交易可能是一項體力勞動,而良好的反應能力會贏得當天的交易。   5.波動性股票進行波段交易 波段交易者持倉超過一天,這使得波動性的影響可能比日內交易時要小。可能適合於波段交易的股票包括蘋果、Facebook和微軟等大盤股,因為它們在任何時間點都有大量股票易手。   談到股票市場的波動性,蔣明誠先生給出了以下建議:   1.請注意,股價走勢通常與股票交易所在的主要股指的表現有很強的相關性。   2. 除了宏觀經濟主題之外,別忘了個股還受到微觀經濟因素的影響,比如監管、債務以及管理層的表現。為了規避不可預見的風險,交易者可以通過富時100指數、DAX指數和恒生指數等主要股指之一來研究綜合股票。交易一種指數可以消除一些較小的風險,同時仍可獲得股票資產類別的風險敞口。 3.在波動性極端和危機的時期,指數交易容易受到流動性問題的影響。為了應對股票市場潛在的流動性不足,貨幣市場可以提供更多的參與者和資本。

蔣明誠「明誠學院」:用股票規劃退休理財

2022年12月09日
公開
69

根據最新發布的退休調查,國人準備退休仍偏愛以「銀行儲蓄或定存」,但用「股票」為退休理財工具的比例,則較去年調查增加 11%,持有比達 7 成,但受市場波動影響,逾 6 成認為用股票理財投報率比預期來得差。 調查顯示,63.4% 的受訪者表示,整體退休投資的平均報酬率比預期差,應與今年以來台灣資本市場的波動有關;另外有近 65% 的退休投資者表示近兩年曾調整過投資組合,其中近半因是因為「市場波動大」而主動進行調整,尤其以 30 至 39 歲投資族群最為顯著。 蔣明誠先生表示,隨著投資股票的比重增加後,退休規劃更容易受短期市場波動影響,導致多數民眾會擔心退休金不夠用。 調查顯示,受訪民眾對於未來退休生活最擔憂的,是退休金不足以達到預期舒適的生活 (63.2%);其次是擔憂不足以支付日常基本生活開銷 (55.5%),尤以年輕族群 (67.8%) 最為擔心。 另外,不管從國際到台灣,投資人的偏好和行為也有明顯改變,根據最新的2022 全球機構法人大調查來看,影響力投資明顯在歐洲、拉美以及亞洲越來越受法人青睞。 從台灣的調查也可發現,一般投資人對影響力投資意願高達 81.6 分,特別是影響力投資下、和退休議題相關的氣候環境以及醫療照護題材,也明顯成為主流趨勢。 蔣明誠先生指出,變動的環境讓投資人處境艱難,一方面要對抗大環境的影響並創造穩定的現金流,另外則是了解產業動態、精準掌握投資機會,成為現下退休理財的新課題。 蔣明誠先生表示,「行情總在絕望時出現」是投資上常見的法則,今 (2022) 年的修正也可創造出可以期待的新時代,建議投資可在波動市場中創造機會,建議可以「W.I.S.E」理財四字訣,分別是 Wellness(醫療福祉)、Income(現金收益)、Sense(面面俱到),以及 Environment(永續未來)進行退休理財。 長期觀察國人退休型態的蔣明誠先生表示,隨著台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如何樂退」已是愈形迫切的全民課題。其中,財務規劃就是提升「退休準備IQ」的一大關鍵。從今年度「台灣退休幸福指數調查」中,蔣明誠先生發現國人有三大理財盲點。 理財避免依賴、導正觀念、正視問題 首先,是「過度依賴」。調查顯示,約有1/3的退休族,完全依賴政府/制度(例如勞保、勞退)與家人的經濟支援,沒有自己的儲蓄、投資與兼差所得。 「這些人有較高機會陷入老後貧窮的風險,」蔣明誠先生指出,尤其是「女性」較高比率依賴配偶與子女;而「年紀愈大者」因為醫療花費愈高,其財務自由度也愈低。 第二個盲點,是「理財觀念偏差,或者根本不理財」。 調查顯示約48%的退休族不理財,就算有理財,也有超過四成依賴「親友告知」,很不科學。 而每年投入的理財金額平均只約33.8萬元,但依據退休族自己的估算,平均還缺少420萬元的退休金。 若保守抓3%的年報酬率(退休投資風險不宜高,報酬也就不會太高),那麼一年投入33.8萬元理財,年報酬也不過區區一萬元。 「退休後的理財本金過少,且觀念偏差,根本無法填補退休金的缺口!」蔣明誠先生觀察,台灣退休族無法有效理財的原因之一,就是資產配置傾向「兩極化」:不是過於保守、將錢放銀行定存,不然就太過激進、把錢重壓在風險很高的股市。 第三,則是不願意正視財務問題,導致輕忽退休金缺口。 調查中看到退休族對財務狀況感到焦慮,表示他們在退休前並未做好妥善的規劃與試算。 蔣明誠先生建議民眾試算退休需求。例如,以目前人均月所得約5.28萬元來算,若退休後要達到七成所得替代率(約3.7萬元),那麼若退休25年(55歲退休、80歲平均壽命),每年有3%的通膨率。以此,得出一個人需準備至少1600萬元,才能擁有一定品質的退休生活。 【計算公式:3.7萬元月開支╳12個月╳25年餘命,加計每年3%通膨率=約1600萬元 】 當然,這筆數字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同,可以抓住三個數字來估算需求總額:「每月開支」「年通膨率」與「平均退休餘命」。 本調查中有超過三成的退休族依賴兼差或再次就業的工作所得,其實這也符合全球趨勢,全都在上演「延後退」或「重返職場」的戲碼,「政府應建置退休族重返職場的銜接機制」。 蔣明誠先生將老年經濟安全保障體系拆解為「三大支柱」:第一個是「法定公共年金」,包括勞工保險、公教人員保險、國民保險等;第二個是「法定職業退休金」,例如勞退新制、軍公教人員退輔制度與私校教職員工退撫儲金制度等;第三個則為「個人保障」,像是個人儲蓄、金融投資、保險與不動產等。 多元資產配置 確保固定現金流 而全球的退休改革,第一波都指向確定給付制、有財務永續之虞的第一支柱,這就包括台灣近期的年金改革。 因此,若要退休金計畫不被改革打亂,蔣明誠先生建議,個人的退休財務規劃重心應該擺在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第二支柱部分,盡可能拉升提撥率,例如勞工可自願提撥6%薪資、加快退休金帳戶累積的速度。 而第三支柱的個人理財,並非波逐流、跟著熱錢走,而是儘早具備「人生週期」的投資策略。 蔣明誠先生建議,可將人生粗分為四個時期,第一階段是25~50歲,理財重點是資產的成長,可以較大比率投入股票等風險性資產。 第二階段50~65歲,則是「退休前準備期」,主要採取多元資產配置策略,穩健追求總報酬成長,而且抵禦市場波動。可以開始考量年金險與遺產傳承。 第三階段為65~75歲,屬「退休前期」,在降低波動度的前提下,持續活化資產,採多元資產收益策略。此時,重點在於領取固定收益。 75歲以上屬第四階段、「退休後期」,則要確保有可支應每月開支的足夠現金流、資產可抵禦通膨風險。 蔣明誠先生強調,老後財富的重點不在多,而是穩健永續,「別讓『財務』,成為你退休的『幸福缺口』!」

蔣明誠「明誠學院」:搞懂短線交易策略的 3 個重點

2022年12月08日
公開
50

多數交易者在接觸投資的時候,大多都是從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及長期投資理念開始,抱持著「買進並且持有」的交易策略裡面在市場上做投資。 但蔣明誠先生指出除了長線交易外,其實市場上還有短線交易的存在,多數交易者在短線交易賺不了錢,所以對短線交易的印象較差,導致很多短線交易策略的優點與特性都被埋沒。 蔣明誠先生在市場上有著「波段預言家」稱號,使用獨特的操作策略恰到好處,曾經做出 40倍收益的記錄,他對市場一向有著自己的見解,他的明誠學院對學員幫助良多。 但到底怎樣算是短期交易呢?根據 IRS 定義,資本利得或利損分為長短期,在將資產處分之前已經持有超過一年,就是長期投資者;如果處分資產之前只持有一年或更少,那就是短期投資者。 另外蔣明誠先生認為短線交易大多是透過技術分析,來判斷現在股票是否適合出手,原因就是技術分析反映在股價上的速度遠比基本分析來的快,另外短線交易也不太會相信什麼股票現在跌之後一定會漲,通常是以賺取價差為主要獲利來源,看到情勢不對就會迅速出手。 蔣明誠先生表明短線交易有兩點好處,第1個是賺錢速度快,原因就是短線交易損益變動很大,因此要在短線賺到翻倍的獲利相當快,但來錢速度快也代表賠錢速度也快,所以注意止損相當重要。第2個是可以很快知道自己的投資策略到底有沒有效,因為比起長期交易要放好幾年才知道策略好壞,短線交易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個禮拜就能知道該策略是否是好的。 因為來錢的速度快,因此越來越多投資人進行短期交易,甚至是開始玩起當沖,但要注意的是獲利越大風險越大,蔣明誠先生建議投資者千萬要注意停損,以免一個不小心虧得血本無歸。 短線交易策略特性一、資金週轉率高 提高資金的週轉率是短線交易的一個明顯優勢,做長線交易時,通常就是一筆原始的資金從頭用到尾,較難享受到資金的週轉率。 但是在短線交易策略的週期裡,短時間內同一筆資金不斷地在市場中進出,就可以創造出長線資金數倍的交易額。 蔣明誠先生認為透過提升資金的週轉率,可以有效地提升交易的績效,但相對的也會因為交易的頻繁進出,造成交易成本的提高,這是一把雙面刃,所以投資人在做短線交易策略的時候,務必要把成本的損耗納入考量。 短線交易策略特性二、 降低價格波動風險 做長線交易的時候最怕的就是隔夜的跳空風險,因為國際政經情勢的不確定性,導致有時候會發生一些不連續的價格跳空事件,讓長線交易者手足無措。 短線交易策略就可以降低這樣的價格波動風險,因為交易週期短,所以價格的振幅就有限,讓最大的損失可以控制在一定的範圍。 價格波動的風險往往是投資人容易忽略的,長線交易並不是穩賺不賠,當價格回檔較多的時候,整體部位的淨值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考驗。蔣明誠先生建議不妨用一些短線交易的策略來平衡掉一定程度的價格波動風險。 短線交易策略特性三、常見短線交易策略 以股票為例,當沖就是最典型的短線交易週期,許多當沖的投資人,會利用當日技術分析的1分K線、5分K線型態來做當天的買賣。 除此之外,也有些注重籌碼面的投資人會鎖定券商的分點,一段時間的交易走勢,來做股票的隔日沖銷,透過隔日買賣來沖銷掉價格長期的風險,也可以藉由隔日買賣來提高資金的週轉率,增加短線獲利。 蔣明誠先生指出這些短線交易策略的重點都是要衡量好賺賠比、風險等,透過抓準交易時機,來提升短線交易的獲利爆發力。 結語:留意自身交易週期與風格,評估短線交易策略可行性 雖然短線交易策略有上述的優點,但還是要看交易者個人的交易週期與風格適合與否,如果你很久才能看盤一次,那你可能就沒有辦法做短線交易的策略。 很多人對於短線交易策略都抱持著不好的觀點,認為交易太過於頻繁,但其實短線交易有它的優點所在。蔣明誠先生覺得投資人不應該過度排斥短線交易,如果大家的交易風格與短線交易雷同,不妨嘗試評估自己能夠從事短線交易策略的可行性。  

蔣明誠「明誠學院」:從4大面向找出漲不停的股票

2022年12月08日
公開
145

買進股票的瞬間,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為何要買進這檔股票?要進行波段、短線操作或當沖(當日沖銷交易)?何時要賣出?何時要停損?蔣明誠先生想多數人都能夠了解,這些問題都是為了讓你能夠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一般而言,若以投資期間區分,由長而短可分為長線操作、波段操作、短線操作、隔日沖操作、當沖操作這 5 種投資策略,並可分別利用基本面、題材面、籌碼面、技術面等 4 種投資分析模式的搭配(詳見表1),進行一次完整性的投資循環過程,包括選股、進場布局買進、加減碼、完全賣出手中庫存等。 不過,在投資過程中,投資人常會因為大盤下殺、公司的題材消息,或是其他資訊的接收,而提早賣在起漲點或延後出場,形成套牢局面。 蔣明誠先生指出,這種投資策略的改變,容易招致敗果,也恐怕難以累積豐厚的獲利。 如此一來,方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策略,進而反覆運用、穩定獲利。蔣明誠先生將上述 5 種投資策略分別說明如下: 策略1:長線操作: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 長線操作的投資期間以「年」為單位,常見為數年以上,主要是為獲取股利與價差為主的倍數以上利潤,目前以「價值型投資」與「定存股投資」為主流:前者是選在價格低於價值時買進,等價格高於價值時賣出賺取價差,或是在基本面未惡化前都繼續持有領取股利;後者則是於合理股價買進,長期持有領取股利。 長線操作因投資天期長,最重視基本面,包括深入分析全球總經趨勢、產業成長性、個別公司財報基本面,以及經營者特質等,也要關注公司歷年的獲利相關指標及股利政策。 不過,即使是採取長線操作策略,若完全不重視技術面,恐會在股價相對高點買進,一旦持有成本太高,恐怕會賺了股利,賠了價差,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損益兩平。 因此蔣明誠先生表示,為了提升價差獲利,若能搭配技術面,選在股價相對低估時進場,就能同時享有價差獲利的機會。 策略2:波段操作:須忍受數次短期整理的煎熬 蔣明誠先生介紹,波段操作的投資期間以「月」為單位,常見為 3 個月~8 個月,主要是為獲取價差利潤。 操作上,應重視技術面中、長期均線所形成的股價趨勢,同時配合產業成長或公司基本面的獲利性,才能有效率達成波段操作目標,通常會將獲利目標設定在 50% 到 100% 以上。 中期波段行情最主要會經歷 2 次以上的短期噴出(指股價大幅上漲),因此過程中會遇到數次短線的回檔整理;投資人常因為忍受不了一次又一次的短期整理期,而中斷波段操作。若決定採取此種策略,就應調整好投資心態,否則容易不斷重複失敗的循環。 策略3:短線操作:辨識「主噴段」是最高指導原則 短線操作的投資期間以「週」為單位,常見為3週∼8週(或更短),主要是為獲取短線價差為主的投資利潤。 操作上,為了有效率達成短線操作目標,應重視技術面短期指標整理結束及起漲訊號,同時配合籌碼面的主力籌碼進場,獲取股價短期噴出的利潤;其中又以辨識短期噴出中的「主噴段」為最高指導原則,通常會將獲利目標設定在 20% 左右。 蔣明誠先生指出,因為是短期噴出行情的投資,投資人對於短期整理與噴出的辨識是必要的;掌握整理與噴出的臨界點,將左右獲利的多寡。 短線投資人十分常見,卻也最常犯錯,常見錯誤有 3 種: 提早進場,股價還沒漲就認賠出場:股價整理未結束時,提早買進;遇到再次下殺時,因為短期虧損壓力而停損出場。 提早進場,卻賣在短線起漲點:太早進場,因為持有時間太久,帳上未實現損益時賺時賠,當遇到真正噴出時,卻因為想先入袋為安,而提早賣在短線起漲點。 追高買進,獲利不理想:在股價噴出過程中進場,致使獲利不夠理想;若該次噴出並非主噴段,而是末噴段時,易造成追高套牢的窘境。因此當短線噴出結束後,股價再次回落整理,常會選擇停損出場。 短線操作策略應重視股價短期整理即將結束的訊號,以及每次短線噴出時是否處於主噴段,如此才容易買在相對低點、賣在相對高點,完成高獲利的短線操作。 由於中期波段行情是由數個短期整理與噴出的交替組合,而 1 次完美的短線交易,應經歷 2 次的整理與噴出:於第 1 次股價整理的末端買進,經歷第 1 次噴出與第 2 次整理後,最後賣在第 2 次噴出的相對高點。實務上的短線交易可能更短,僅操作 1 次噴出,不忍整理。 策略4:隔日沖操作:「量價俱揚」是致勝關鍵 隔日沖操作的投資期間以「日」為單位,且今日買進、明日賣出,主要是為獲取「當日盤中轉強」到「隔日盤中高點」的 2 日投資利潤,是短線操作最短的週期,或者說是當沖操作的延伸。操作上,應確認主力籌碼已於近期進場,且重視技術面短線噴出過程與當日盤中轉強訊號。 隔日沖的買進時間,應建立在短線噴出過程中,因為短線噴出的 K線容易「今日高點高過昨日高點(簡稱高過高)」。當日「量價俱揚」時,表示主力今日明確進場,適合於盤中轉強時買進;尾盤最後一盤買進,則為中立買法。 而隔日開盤時,於股價開盤當下或開盤前 1 小時內,或是盤中相對高點賣出,依此完成隔日沖操作。 隔日沖操作的勝率較短線操作低,主要因為買進、賣出的投資循環太短,僅有 2 日的期間。若當日買太高或隔日股價未以紅盤開出,易造成隔日沖操作失敗,因此停損、停利的紀律格外重要。 蔣明誠先生指出投資人常因缺乏停損、停利的決心而游移不定,因此隔日沖操作應採取機械式操作。選股方面,選擇短線噴出過程中「當日量價俱揚」的標的為主,量價俱揚尤以收盤接近漲停價為最佳選擇;在買進時,以當日最後一盤進場,而賣出時以隔日開盤價賣出,最為中立且最為機械化。 策略5:當沖操作:難度高,須嚴守進出場紀律 蔣明誠先生介紹說,當沖操作的投資期間以「分鐘」為單位,今日買進、今日賣出,主要是為獲取當日盤中價差的投資利潤。當沖操作策略的困難度極高,其主要原因,除了當日股價要有波動,且盤中應確認主力有明確進場及多空方向之外,投資人自身的交易成本考量及判斷進出場點,都是需要一氣呵成的,故當沖操作勝率極低。因此,當沖操作在選股上應重視「近期具有題材消息」或「當沖率高」的熱門股,因為這類股票的波動會較大。 在盤中江波圖(即當日股價走勢圖,搭配即時委買賣資訊,可藉此評估當日買賣力道強弱)的分析,除了輔以昨日主力籌碼明確進場外,應重視盤中主力進場多空方向,其中常以內外盤成交比及盤中均價線走勢為主要判斷。 而技術分析部分,則以「分鐘線」為主要看盤頻率,常見 1 分鐘∼5 分鐘技術分析圖,配合所選擇的指標出現明確訊號時進出,並且嚴守進出場紀律。做多者若是追高買進、貪心不賣出,或是做空者追跌、貪心不回補,都容易造成當沖虧損。 當沖操作為當日結算買進及賣出的差額,屬於無本金交易模式,頗受投資人喜愛。然而當沖技巧在選股、盤中江波圖分析、分鐘線技術分析及進出場決心上,缺一不可。當日沖銷交易稍有差池,易造成虧損,勝率於所有操作策略中是最低的,投資人應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此種交易模式。 運用4種投資分析模式建構投資策略 一般來說,投資人在分析股票時,常運用基本面、題材面、籌碼面、技術面等 4 種投資分析模式(詳見表 2)。有些投資人會重視籌碼面分析,如法人買賣超、主力進出等;有些投資人著重技術面分析,其中包含量價、K 線、指標及均線等,作為進出場依據;有些投資人則是以基本面分析為投資聖經,考量公司營收成長或每股盈餘(EPS)成長等;也有投資人重視題材面的利多、利空消息或網路散布的明牌等,進行股票投資。 但實際上,無論是基本面、題材面、籌碼面或技術面的分析,其實都會影響股價波動,且相互關聯,缺一不可。蔣明誠先生為大家做了投資分析模式的個別說明,以及相關投資決策過程分析: 分析模式1:基本面 基本面涵蓋總經面的全球經濟數據變化、產業發展訊息、個別公司財務報表、公司經營團隊變化,以及生產商品的技術水準等,常為投資循環中選股重要基礎;因為財報佳的股票,易為主力或法人所喜愛,易造成籌碼集中買進,而造成股價上漲發酵。 由於財報公布以季為頻率,營收以月為頻率,且資訊公布時間雖有最後公告日,公告時間並無一定,與股價每日變化並不同步。 在財報及營收數據取得方面,具備資訊不對稱性(參與投資者所取得的資訊量不一致);也就是說,公司內部會先知道相關財務資訊,法人(如外資券商、國內投信公司等)經常拜訪公司,自然較能掌握公司營運相關訊息,所培養的研究團隊也較有能力去推估財務數據。 蔣明誠先生表示,對於一般單打獨鬥的散戶而言,面對繁雜的財報數據,不僅學習門檻較高;更重要的是,因為散戶大多只能取得公開資訊,處在資訊不對稱的另一端,時常難以掌握公司營運的真實面貌,因此較難對公司進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 綜上所述,基本面分析雖能作為各種投資策略的選股基礎,但是因為營收與財報資訊相對落後,且與股價變化不同步,不易用來挑選適合的進出場點。 分析模式2:題材面 題材面包含了所有可能造成股價波動的任何消息,如基本面、籌碼面、技術面,甚至非經濟因素(如天災、戰爭等),以及任何媒體的相關消息(如分析師分析標的、市場明牌)等。 對於題材面的消息,應重視基本面題材發酵期間長短、判斷是利多或利空等,容易成為股價上漲或下跌的起始點,可當作各種投資策略選股時參考。 不過,消息公布時間與股價變化不同步、且資訊取得具資訊不對稱性,較難作為明確決策,加上題材消息常為主力或公司所發布,易有「利多不漲」或「利空不跌」的現象。蔣明誠先生提醒,投資人若要使用題材面挑選進出場點,需要格外謹慎。 分析模式3:籌碼面 籌碼面包含主力、法人、散戶、公司派買賣狀況等相關資訊。籌碼資訊與股價每日變化同步,且籌碼資訊取得並無資訊不對稱性,故籌碼安定性常為選股依據。 籌碼面與技術分析也有高度連動性,為技術指標的前導指標。不過,有些股票主力籌碼變化快,投資人不易掌握籌碼的安定性;或是主力籌碼常有多個人頭帳戶,實際分布狀況不易察覺,因此籌碼面分析也不太適合用來判斷明確的進出場點。 分析模式4:技術面 技術面分析工具包含量、價、K 線、指標、均線,與股價即時變化同步,且取得技術分析相關資訊並沒有資訊不對稱性,可作為各種投資策略的選股依據,可用於判斷明確的進出場點。 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瑪(Eugene Fama)曾提出「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所謂的效率市場,須符合 3 種條件: 1. 所有資訊是公開而免費,資訊取得具對稱性; 2. 投資人都是專業分析師,具備理性分析能力; 3. 投資人皆能密切注意股價,並隨時適當地調節所持有的證券,理性進行停損及停利。 蔣明誠先生指出,效率市場依市場價格所能反映的資訊種類來區分,可分為「弱式效率市場假說」、「半強式效率市場假說」與「強式效率市場假說」。 以下分別說明 3 種型態: 弱式效率市場假說:該假說認為,當弱式效率市場成立,那麼過去的價格變化、交易量及其他資訊,都已經充分反映於價格上,那麼奠基於歷史資料的技術分析,無法獲得超額利潤。也就是說,技術面是無效的。 半強式效率市場假說:該假說認為,股價已完全充分地應所有市場上已經公開的資訊。因此,投資者無法因為分析這些情報而獲得超額利潤。也就是說,技術面及基本面分析是無效的。 強式效率市場假說:該假說認為,股價完全充分反映已公開及未公開的所有資訊。也就是說,技術面、基本面及內線消息是無效的。 不過,在現實的投資市場,並不符合上述任一種「效率市場」的條件,因為市場當中的資訊並非公開且免費,也並非人人都是專業分析師,更別說是人人都能即時對手中股票做出正確反應。 最後,蔣明誠先生表示想要運用技術分析投資股票市場,確實是有效的。只要用對策略及方法,想要獲得超額報酬,絕不是難事。

蔣明誠「明誠學院」:為什麼要學技術分析?

2022年12月08日
公開
51

技術分析更可說是金融世界的共通語言,因為這套語言直接解譯「價格」,著名的海龜交易一派更崇信「價格是才是唯一真實」,不管是期貨交易、股票買賣甚至是存股、投資基金,技術分析都可以協助分析價格趨勢,進一步提供明確的交易訊號。本文蔣明誠先生將介紹技術分析由來以及優缺點,並提供新手投資人學技術分析入門重點與建議。 技術分析是指研究價格資訊來預測行情趨勢與決定投資策略。技術分析假設所有市場資訊都會反映在價格上,形成不同的價格走勢,且「歷史會不斷重演」,因此技術分析就是試圖藉由大量的資料統計與觀察,找出價格重複發生的行為與因果關係,進一步來預測行情走勢。   技術分析的歷史若從日本江戶時期米市運用K線買賣算起,已有三百年歷史,發展出各種流派,並廣泛應用在各個金融商品領域。蔣明誠先生認為技術分析可大致分為三類:   1.技術指標: 將價格另外用公式計算與呈現,幫助投資人更能直接(直觀)解讀行情多空訊息,例如擺盪指標(如KD、RSI)將行情多空轉化成0~100間來呈現,又例如移動平均線同時繪製長、短兩條以更清楚地識別當下趨勢。   2. 型態分析: 簡單的如K線型態、K線組合,複雜的如波浪理論或是道氏理論,主要是去歸納出特定的價格走勢形態,來協助預測行情。型態理論更試圖去解釋行情背後的市場心理,不過型態解讀因每個人的”視角”不同,往往帶有主觀色彩。   3. 混合分析: 更多技術分析是屬於混合型,比如背離就是指標與型態的混合,或是技術分析跟其他如基本分析或籌碼分析綜合。 技術分析為什麼有效? 學院派喜歡用市場效率假說直指技術分析無效,但市場永遠都存在無效率的時候,技術分析為什麼有效,蔣明誠先生認為有以下理由:   1.統計與科學內涵: 大多數的技術分析都仍是在數據與統計的基礎上出發,並且在解讀多空的背後都有其邏輯,例如移動平均線它計算的其實也是市場參與者的持倉成本。   2.解讀市場心理: 市場的瘋狂往往不是基本分析所能解釋,技術分析則試圖解讀市場參與者的行為與心理,例如K線組合理論很多時候是分析多方空方的心態來推敲未來走勢。   3. 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支撐壓力,例如當市場參與者都相信整數關卡價位(例如10000點)具有支撐壓力效果,那參與者的行為本身就會使這個說法成真。   為什麼我們需要技術分析?優點有哪些? 1. 基本分析門檻高,技術分析可應用在所有市場 基本分析的學習門檻太高,需要許多專業技能,例如看股票要研究產業面,又例如操作外匯要研究總經跟貨幣政策,此外,交易農產品要研究氣候與供需、交易金屬商品還要掌握生產國的政經情勢等等。隔行如隔山,對於大多數投資人而言並不是容易的事。   海龜交易這一派對基本分析的看法就是:「從基本分析得不到任何獲利,買進賣出才會獲利,那麼,既然可以直接訴諸價格這個事實,又何必棧戀表象」。華爾街甚至有一個傳神說法是「芝加哥最偉大的交易員在親眼看過黃豆之前,已經做了五年的黃豆交易」。 反觀技術分析,基於所有資訊都反映在價格上,技術分析只需考慮價量,不論股票、基金、農產品還是黃金原油,邏輯是一體適用,所以才說技術分析是金融世界的共通語言。   但並不是說基本分析就不用學,或是技術分析門檻就低、容易學,成功的投資人一定是能把技術分析跟基本分析整合使用的人。蔣明誠先生建議基本分析可以交給專業的來,例如訂閱相關的資訊類推播,最新經濟指標、財金事件分析都先有專人幫投資人整理過,可以大幅提高效率。 2. 技術分析提供直觀、明確、邏輯化的買賣訊號 蔣明誠先生覺得基本分析往往較能解讀大的長線方向,但「原油價格反映原油新聞的速度,比人們取得並消化新聞的速度還快」,在交易的世界,即便掌握了大方向,很多時候在短兵交接當下,我們需要的是更明確、更及時的訊號,告訴我們是要進攻還是撤退。   技術指標的設計,具有明確、直觀以及容易判讀等優點,確實比基本分析更適合做為交易決策的輔助,有些技術指標的設計更是融入了交易的手法,例如SAR指標,它同時還有移動停損的功能。   此外,即使是被動型投資,如定期定額買基金或存股,為了追求更高的績效,也可以根據技術分析來作為買賣決策,變形為定額不定期買入。   3. 對於交易新手,技術分析是一項重要依循 蔣明誠先生表示,交易新手最容易敗在隨機交易或是過度交易,因為沒有依據只憑感覺進場,但如果能正確運用技術指標或技術分析,入門者至少可以先學會買賣進出有憑有據,特別是停損,用技術指標來設定停損,簡單明確,也可以訓練操作紀律。   技術分析有哪些缺點?如何克服? 1. 技術分析太過主觀? 尤其是在型態(W底、M頭或波浪、趨勢線、甘氏角度等)這類分析不僅主觀,更容易事後諸葛,再透過人為的誤導或濫用,也造成人們對技術分析產生誤解。其實現在透過MultiCharts這類程式交易軟體已經可以做許多回測驗證,到底黃金交叉勝率多少?到底突破通道做多可否賺錢?大多可寫到程式裡面做回測。   蔣明誠先生表示,主觀並不一定是壞事,有的時候就是要跟市場絕大多數人看法相左才能擊敗市場,不過技術分析仍是需要經驗的累積才能做出高勝率的決策,初學者應該是秉持客觀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為佳。   2. 技術分析會一直重複有效? 技術分析的一個基本假設在於價格走勢有重複性,但現實世界卻是:行情走勢的重複性可能因為科技進步、交易制度改變、新商品上市、交易參與者不同等等各種因素,導致結構性的轉變,舉個最普遍的例子,近年自動交易與高頻交易的興起,就讓市場行情大不同以往,甚至這些不基於價格技術分析的新型交易,還從而消弱了價格形態的重現性。蔣明誠先生認為,技術分析決不該墨守成規,要能夠隨時因應當前的交易制度與參與者做出調整。   學者該如何學習技術分析? 一如開頭蔣明誠先生言及技術分析是金融市場共通語言,尤其是初學者,一定要學好技術分析。從何著手入門,蔣明誠先生的建議是:   1. 找適合自己操作的指標2~3個,深入把它們使用通透 技術指標成千上萬種,蔣明誠先生建議可以多嘗試、多學習,但不要樣樣都學,卻樣樣不精,最後要能找出2~3個指標或是分析方式,適合自己的交易風格,並把這幾個指標使用通透。蔣明誠先生推薦新手必學的六個技術指標-K線、均線、KD、MACD、布林通道以及SAR,可作為入門技術分析的起點。   2. 避免短線進出: 新手使用技術分析或指標避免從短線開始,應把交易週期放長,把指標參術設大一點(不要太敏感),再慢慢去嘗試適合自己的指標跟交易週期。   3. 不僅是進場參考,也要學會利用指標出場 俗話說「會出場才是師傅」,新手常犯的毛病是把注意力都放在怎麼找好機會進場,卻忽略後面將如何出場,一樣的技術分析也可以協助做好出場的交易決策。 快速結論 技術分析具有相對易學、廣泛適用各項商品的特性,並且提供明確進出場訊號,對於大家無論是在買賣股票或是交易期貨時都是不可或缺的決策工具。蔣明誠先生尤其建議剛入門投資的新手應善用技術分析,根據指標與訊號學習進出有據以及交易紀律。最後,技術分析並非完美,與基本分析或是籌碼分析搭配結合,更能保障投資決策的穩健性。

蔣明誠「明誠學院」:善用殖利率與報酬判斷出場時機

2022年12月07日
公開
50

某天網友私訊問蔣明誠先生說,假設根基(2546)今年殖利率是9%,如果帳面獲利已經30%會選擇調節賣出嗎?蔣明誠先生回答說會!因為30%除以9%等於已經領到3年的配息,所以蔣明誠先生會部分調節。 這問題是存股族很常遇見的困擾,本文蔣明誠先生將以根基為例,談談當帳面獲利是殖利率的幾倍要賣出,以及還看好根基的相關問題。 存股代表短期內不能賣出? 有些存股夥伴會說,存股就是要像銀行定存那樣,時間還沒到就不能解約(賣出)。這點蔣明誠先生同意,不過,如果投資的錢閒到5年、甚至10年內都不動用,那本文的問題不會發生。 蔣明誠先生覺得至少要了解的是,即便本來預計投入5年或10年的閒錢,還是可能因為生活上的意外或急需,導致必須提前賣股。這是可能的,畢竟世事難料。 因此,蔣明誠先生並不認為存股短期內就不能賣出,有需要時還是要賣,然後填補生活上的資金需求。 未實現獲利率是殖利率的幾倍賣出比較好? 那麼,大家可以接著思考未實現獲利率是殖利率的幾倍時賣出比較好。 以網友發問為例,因為他是2月8日問的,就以根基2月8日收盤價的51.7元當基準,在殖利率9%的假設下,回推之後股利為4.65元(9%乘上51.7)。股利4.65元還算合理,因為根基2021前3季EPS已經有5.22元,Q4就算抓最近4季最差的1.1元,總和為6.32元,盈餘分配率再抓70%,股利則是4.4元,與4.65元很接近。 接著思考「未實現獲利率是殖利率的幾倍賣出?」,這會延伸出「網友的買進成本是多少?」蔣明誠先生假設3個數字進行計算(股價固定成2月8日收盤價51.7元)。 成本45元時:未實現獲利14.89%、是殖利率的1.65倍 未實現獲利率為51.7/45=14.89%,除以殖利率9%=1.65倍,價差6.7元。 成本40元時:未實現獲利29.25%、是殖利率的3.25倍 未實現獲利率為51.7/40=29.25%,除以殖利率9%=3.25倍,價差11.7元。 成本30元時:未實現獲利72.33%、是殖利率的8.04倍 未實現獲利率為51.7/30=72.33%,除以殖利率9%=8.04倍,價差21.7元。 成本20元時:未實現獲利158.5%、是殖利率的17.61倍 未實現獲利率為51.7/20=158.5%,除以殖利率9%=17.61倍,價差31.7元。 成本20元不誇張,下圖是根基月K線,大約從2017年底的20.9元展開4年的大成長。 接下來整理成1張表方便對照,到這裡就假定網友的成本是40元,因為未實現獲利率29.25%很接近他說的30%,這表下一段還用得到。 ​ 然後,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倍數,可以照著檔案輸入自己的成本價就能知道,如下表的「深藍色」那格。當然,收盤價要改掉,還有就是殖利率也可以自行調整。至於黃色那列則是蔣明誠先生的成本(含息),目前是1.44倍。 ​ 如果要賣,部分還是全部賣出? 既然是存股,通常張數不會少,數十張或數百張的大有人在。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要賣該部分還是全部賣出?判斷標準是什麼?因為如果還看好不一定要一次賣光。存股族如果有資金需求,或是價差已經忍不下去了,蔣明誠先生建議用2個標準判斷。 判斷標準1:設定倍數後調節賣出 用簡單的數學可以搞定,例如:3倍時賣出1/3,5倍~6倍時再賣出1/3,7倍以上賣光光。 倍數的設定沒有絕對,因為比較晚買進根基的人成本高,3倍恐怕今年無法達到,可以把倍數縮小;相反的成本比較低的朋友就拉大倍數,變成例如:5倍時賣出1/3,7倍~8倍時再賣出1/3倍,9倍以上賣光光。 判斷標準2:機械式分批賣 更簡單的方法是機械式分批賣,例如60元賣1/3,70元再賣1/3、100元賣光光。 蔣明誠先生表示倍數或是機械式賣出都可以在手機券商App設定「到價通知」提醒,不然每天盯盤看股價很累。而如果是用倍數,上面那張表就用倍數去計算該賣出的股價就好。 如果要繼續存,重點在於未來股利能否持續成長 存股族還有一個問題是,存股的對象未來性如何?因為存股好幾年起跳,如果到了後期變成存骨就太遺憾了,不只失去金錢,也失去寶貴的時間。 蔣明誠先生指出,未來股利能否持續成長是關鍵!股利要成長必須公司獲利成長,也就是營收、淨利與EPS的成長,因為當EPS持續成長,股利才能年年高,這種存起來爆發性十足,俗稱「定存成長股」。退一步講,存股的公司雖然無法年年成長,但是獲利及配息穩定也不錯。下面接著看根基的未來獲利。 身為營造股的根基,未來性建議看「在手訂單」 追蹤公司未來業績從在手訂單下手是很常見的作法,這在營造股更是如此,因為營造股的產品是工程,一個工程通常都2年、3年起跳,如果是隧道、公路及橋樑等公共工程就更長了。 現在是2月中旬,最近一次的財報是2021年Q3,那時根基的在手訂單為326億,其中未執行完畢的還有236億,這236億就是未來的營收。但因為236億是截至去年九月底的,距今已長達4個月,金額會陸續消化掉,因為公司一直有營收。 幸好,公司2021年下半又陸續斬獲不少訂單,例如:2個公共工程以及台積電的3個廠房。在根基的產品組合中,科技廠房及公共工程是屬於利潤比較佳者,這幾個案子除了增加在手訂單金額外,對毛利率也很有幫助。 探索產品組合 根基雖然未具體揭露各個工程的金額導致大家投資人無法掌握產品組合,進而無法追蹤毛利率,但從歷次重大訊息還是可以探索一下的。觀察去年下半年以來的重訊,公司在10月取得21億的兩橋案、12月取得71億的三車站案。 此外,按照2021年底法說會的資訊,公司也在台積電(2330)大規模建廠的供應商之列,陸續取得3個廠房工程。科技廠房與公共工程在根基的3大類產品中屬於利潤比較好的,這對毛利率很有幫助。 根基1年召開1次法說會,時間大多落在11月~12月,也就是第3季財報出來之後。法說會資訊很重要,投資根基的朋友絕不能錯過,會中除了說明最近5年的經營績效以外,還會交代近期拿下的重要訂單,這有助於確認產品組合。 長期投資根基看3張表 長期投資如果可以買了就不管當然最好,不過那是不太可能的,長期投資還是得做一下功課,畢竟隨著時間遞嬗,投入的資金會愈來愈多、壓力難免愈來愈大。 當蔣明誠先生決定把根基列為第1大持股後,蔣明誠先生定期做的功課就是看3張表,這3張表不用錢,都是以公開資訊觀測站上免費的財報與股東會年報製作,隨著財報1季公布1次蔣明誠先生也更新一次,平常就是只留意重訊是否有拿下訂單而已。 這3張表一個就是「在手訂單金額一覽表」,一個是「關係人與非關係人工程營收佔比及毛利率一覽表」,更多詳細說明歡迎參考蔣明誠先生關於根基的相關課程。 結語 存股如果能買了之後長期不管就賺到錢當然最好,尤其是買到定存成長股;但人生難免有意外,大家可能突然需要用錢,於是面臨要賣股的局面。另一種情形是,存股很怕到了後期才發現存到不適合的股票,導致金錢與時間的雙重浪費,因此蔣明誠先生也認為,存股還是要做功課。 蔣明誠先生喜歡以營造股當作存股對象,目前持有根基與達欣工(2535)2家,合計比率占蔣明誠先生持股一半,長期觀察下來蔣明誠先生認為未來2年營造股仍然前景不差,雖然冷門,但冷門股股價波動小,適合「存」股。

蔣明誠「明誠學院」:認清股票的本質

2022年12月07日
公開
69

大家看到很多財經書籍都會一再強調,跟著他們的方法就可以在股市中賺取豐厚利潤,但有時候只是倖存者偏差。用蔣明誠先生的話來說,它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任意複製的結果。 回歸股票投資的本質 有一個水滴,從空中掉落後匯聚到小河流中,沿途經過了高山、樹林,它很開心能看到這些景象並且在心中想著,等等一定可以看到大海了,經過跋山涉水,沒想到事與願違,這條河流最後居然流到一片沙漠,小水滴發現周遭的夥伴漸漸地消失在沙漠之中,心中十分著急自己是否沒辦法到達海洋。最後,小水滴也變成水蒸氣消失了。 水蒸氣十分的難過自己已經不是小水滴,居然沒辦法流向海洋,十分懊惱現在的狀態!這時身旁有個聲音告訴它:「你會那麼堅持自己是小水滴或是一條河流,那是因為你不夠了解自己,不論是小水滴或是水蒸氣,其實本質都沒有改變。」 在股市投資中也是如此,如果回歸到股票投資的本質,「你會那麼堅持價格投資(低買高賣),是因為不夠了解股票的本質」。 所謂的股票本質應該是由投資人出錢,當公司的股東,公司拿著從股東手裡籌措到的資金,用這些資金努力的去創造利潤,藉由年度結算分紅給股東,而這正是股票一開始的本質,投資人投資公司當股東,公司獲得資金擴張業績,獲得的利潤按照持股比例發還給股東。但是蔣明誠先生指出很多投資人到後來卻喜歡操作價格投資,依據「八二法則」來看,在股市中只有20%的投資人賺得到錢,80%的投資人賺不到錢,甚至賠錢,且長久來說,這20%賺到錢的投資人,又很容易再被前端5%的投資人把錢賺走! 那在股市中,是否有更簡單的投資方式?可以讓投資人賺到錢?蔣明誠先生嘗試著用淺顯、易懂的說法,讓投資人重新了解股票的本質,了解存股到底在存什麼,相信當你知道存股的內涵之後,就能重新檢視自己心中的投資方式是否正確,進而在股市中獲取應有的利潤。 用完股市新手的好運,慘賠出場 1996年,蔣明誠先生第一次踏入股市,那時,還是個對於股票渾然不懂的新手。不知哪來的傻勁,自認為在金融市場中,股票應該是很容易、且最快賺到錢的投資方法。那一年,省吃儉用存了2萬元,看著報紙上股市的版面,覺得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一定可以在股海中無往不利,因此,買進人生中第一張股票日月光(2311)。 果然,新手入行就有得到裝備的好運,在沒看過股票K線圖、未研究過任何指標,及公司基本面各項數據的情況下,盲目買進,居然還賺錢。當時進帳2000元(10%),馬上請同學吃飯;好的開始讓蔣明誠先生信心滿滿,覺得自己往後,一定可以在股市中持續豐收。之後為了鑽研股市,開始練習看K線,學習技術指標、KD、RSI、MACD等等,始終是大賠小賺,無法拿出真正獲利的成績單。 隨著時間推移,資金投入越來越多,槓桿操作也越玩越大,開始學著使用融資、融券,並且想要多空皆做,兩面都賺。但2008年的金融海嘯,淹沒了蔣明誠先生所有的自信,看著帳面虧損日益擴大,終於心一橫,在2009年慘賠殺出,出清手中所有持股。 那一年,面對著房貸和養家的雙重壓力,蔣明誠先生確認了一件事,就是股市非我輩生存之地。整整3年,蔣明誠先生不敢再投資任何一檔股票,覺得股市像個會吃人的殺戮戰場,能不進去就別逞強。 直到2012年,接觸存股相關的知識,看了許多書籍、到所有網路上眾多關於價值投資的觀念後,突然間,彷彿發現新大陸般,原來以前並非真正的投資股票,而是一種投機行為! 存股的頓悟發生於承認自己無法預判股價高低點的那一刻開始。 4年前開始存股,人生和財富大不同 從2013年1月開始,蔣明誠先生重新用存股的觀念投資第一金控(2892),初次下手就達120萬元,金額頗大,買了60張第一金。4年來,陸續加碼,現在擁有313張(2017年),不僅賺回之前的虧損,持有的成本也因為年年配股利,而愈降愈低,投資的本金就像金雞母一樣,持續生股子和股孫給蔣明誠先生。 對蔣明誠先生的生活及家庭來說,最大的改變,是不用提心吊膽時時在盯盤,亦無須擔心股價的高低起伏,只要安安穩穩緊握資產,一邊賺股利,一邊悠閒享受人生。 當初買進第一金的成本是18.6元,現在平均一張只要12.8元(2017年)。蔣明誠先生並非大戶,從第61張開始,就是按照存股買賣SOP準則買進。如果要說獲利,鐵定比不上存股的大咖與前輩們,他們投入的時間更早,更能享受存股的豐沛成果,但如果一直不開始,就永遠只能羨慕別人在40歲時,已經擁有財務自由。 以蔣明誠先生投入的時間和資金來說,非常適合分享給小資存股族運用。不管你的本金多少,只要開始起步,選好股、給它一些時間,相信蔣明誠先生,存股絕對是可以託付終身的投資方法。 存股的成功模式是可以複製的 大家看到很多財經書籍都會一再強調,跟著他們的方法就可以在股市中賺取豐厚利潤,但有時候只是倖存者偏差。簡單的說,它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任意複製的結果;並非作者或文案說謊騙人,而是一般人較難獲得和他一樣的經歷和過程,然後完全成功複製其經驗。 在一開始,蔣明誠先生花了一些篇幅,讓大家重新認識股票的本質,也就是了解存股到底在存什麼,以及存股的股票要怎麼選;相信當你明白存股的價值之後,就能再次檢視自己心中的投資方式是否正確,並能在股市中獲取應有的報酬。

蔣明誠「明誠學院」:誰是大戶?誰是主力?

2022年12月07日
公開
46

1. 股票籌碼意思是什麼? 籌碼的意思是什麼?多數人聽到籌碼第一時間可能在心中不自覺冒出來的,大概會是港片電影裡賭桌上那一堆堆五顏六色的圓餅,沒錯,籌碼一詞確實源自於賭場文化,在賭場中,賭客需要將現金兌換成籌碼在賭桌上進行下注,賭客們無時無刻不在盤算,接下來該賭多少,手上有多少籌碼,輸了還有多少籌碼可以賭,因此籌碼也可以看作賭徒們的生命線,股市交易者的籌碼則是展現其對市場的影響力。 賭徒們會視賭局勝算的高低,生命線與風險的多寡,去思考願意冒上多少的風險投注多少的籌碼,比如手氣很順,該不該壓大一些加碼加注?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和股票交易很相像呢?用蔣明誠先生的話來說,在股市裡,籌碼代表的就是「投資者們手上持有的股票」,資金越多的人在股市能買進的籌碼就越多,對市場的影響就越大,更能夠控制賭局。 2. 股市籌碼看主力大戶動向 為什麼要進行籌碼面的分析?可以試想在賭桌上的交易對手如果有一大堆籌碼,而你手上只有一枚籌碼時,你只要輸一次就遊戲結束,但對方可以不斷下注直到贏為止,假如是賭牌,對方可以在拿到好牌的時候拼命追注大賺一把,拿到壞牌時也可以透過不斷加注來影響牌局,甚至能迫使他人放棄追注,但籌碼不夠的人就做不到這件事,這就是為何我們需要去關注他人手上的籌碼。蔣明誠先生認為假如能先找到賭局中的大腕,找到股市中的大資金動向,就可以見機行事,反過來增加自己的勝算。 3. 誰是大戶?誰是主力? 籌碼指的是股票,股市的籌碼面分析自然意在要找出持有股票的人是誰,股票的交易者可以被分為三類:三大法人、大戶、散戶。一般人通常就是散戶,手上沒什麼錢,但是人多力量大。大戶則是指的是特別有錢的個體戶,可以以一擋千。三大法人就是一些具有法律身份的機構,講到法人,台灣股民多半都聽到耳朵出繭子了,三大法人自然就是外資、自營商、投信公司。 蔣明誠先生表示一般來說分析籌碼面主要的目的,看的就是錢多的人在做什麼,既然三大法人和大戶的錢最多,那麼籌碼分析肯定是朝著三大法人和大戶們籌碼的分布狀況去分析,畢竟籌碼是真金白銀買出來的,這一點無法騙人。再補充一點,在全世界範圍中,只有少數幾個地區有開放籌碼數據讓一般人查看,台灣便是其中之一,目的是降低普通人買賣股票的風險,假如是交易國外股票,散戶們完全就是兩眼一矇,盲人抓蝦。 4. 為什麼要分析籌碼面? 分析主力籌碼面有以下幾點好處: (1)成交的股票乃真金白銀無法造假。 (2)大資金主力在市場中進出容易影響股價變化。 (3)大資金主力資訊先進完善,研究籌碼面的人普遍相信主力大戶的資訊及決策會比散戶優秀。 蔣明誠先生指出既然有錢的人可以攪動市場,大多數情況下大資金交易者又相對一般交易者有更加先進全面的資訊來源,那麼我們只要知道主力或法人手上的籌碼動向,來推敲他們接下來還可能會有怎麼樣的動作,或者看他們在遇到某些狀況時採取了什麼動作,就可以作為判斷的材料。 比如主力持有的籌碼連續一陣子都在不斷持續地增加,就算散戶們不曉得發生什麼事,但肯定也知道無風不起浪,也許公司財報大捷,可能產業前景大好,無論如何,只要主力大戶們繼續增加手上的籌碼,股價被持續推動的可能性相對就高。 又或者說股價在下跌,但主力不為所動,仍持續在增加手上的籌碼,那麼有可能下跌只是短暫的現象,畢竟主力大戶如果看壞後市的話,沒道理繼續增加籌碼,這從側面表示其對股價未來仍具信心的跡象。 也有可能股價持續上漲,但主力大戶手上籌碼並未增加,這表示後面的價格都是散戶買上去的,一旦價格達到主力大戶的停利範圍,有可能引發一波倒貨潮,是不是很好玩呢?只要分析出大資金的動向,了解交易對手的想法,就可以增加交易的勝算,這也是許多人孜孜不倦地在進行籌碼面分析。 5.籌碼怎麼看 (1)找到市場主力 之前在蔣明誠先生的課程中有提到,市場的主力大戶就是三大法人和大資金個體戶,三大法人就是外資、投信、自營商。大資金個體戶可能是千張大戶,或是一些關鍵內部人像是公司董事長、董事會成員或大股東,如果想要學會如何分析籌碼,第一件事就是要先把眼睛放到市場主力的身上,觀察它們的資金流向,手上的持股變化。 (2)資金籌碼流向 資金的流向,就是看買超賣超,持有張數的變化,誰在買誰在賣,買了多少又賣了多少?舉例來說,下列三個表格是以三大法人2022年台積電2330這檔股票三天的變化量,可以很清楚看到三大法人的籌碼變化,就可以知道三大法人的態度,外資6/28號開始賣超,投信還在買,自營商牆頭草,董監持股不動,這表示資金的流向是由外資造成,外資態度偏空看待,投信買超的力度又趕不上外資,可以看見台積電6/29日的收盤價低於前兩天。 ​ ​ ​ 台積電股價變化表: ​ (3)券商分點籌碼分布 蔣明誠先生表示觀察籌碼變化久了會發現某一些券商的分點的買賣資訊對市場,或是某些特定影響的比重比較大,這個跟不同分點券商的客戶屬性有關,還有就是多數券商自己也是自營商,如果可以看出某些重點券商分點的籌碼變化,也會可以使分析精準度得到提升。 (4)券商交易家數以及買賣家數差額 在證券交易所有專門的查詢系統可以查看到當天有哪幾家券商經手了哪幾檔股票的張數,就可以知道總共有幾家券商有動作,幾家券商沒動作,假如買賣的分點變多,就表示關注這檔股票的人氣開始活絡,買賣家數越少,但買賣量大表示籌碼相對集中,如果買賣家數多,買賣量少,表示籌碼分散。 (5)融資、融券比例 證交所可以查看到股票融資融券的比例,可以由此分析開槓桿的人多不多,再從持股分布看出散戶進出場的大概時間點,一般來說散戶沒錢也沒股票,所以比較會融資融券,一旦比例提升,當散戶都進場去接單,很有可能撞到倒貨潮,說不定會是避開大戶倒貨的時機。 6. 籌碼過度解讀 蔣明誠先生認為籌碼分析不過只是提高勝算的一個手段,只是一個分析的方式而不是交易的全部,如果過度解讀可能會對一些細微的風吹草動都過度嚴重看待,畢竟主力大戶也不是每次都贏,跟隨主力建立部位不待表約定勝利,還是要做好風險控管。 7.籌碼分析網站查詢 台灣股市中籌碼的資訊相當透明,在網路上有非常多的股市資訊網頁都有提供籌碼資訊的查詢,各路投資人都可以任意上網查看並進行分析,那麼主要有哪些網站有提供這類服務呢? 蔣明誠先生建議大家可以查看台灣證券交易所的網站,這裡是原始交易資料的來源,其中有提供買賣日報表查詢系統,在這個系統裡可以查詢到各個股票在各個證券商分點買進股數與賣出股數,可以清楚看到各項籌碼出入的資料,有助於籌碼分析。再來就一樣是機構網站,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櫃買資訊在這邊都可以查看。 其餘的網站就是像Yahoo奇摩股市、Pchome股市、鉅亨網、玩股網,或是各大券商的網站也有提供籌碼分析頁面可以節省自己計算跟整理的時間。

蔣明誠「明誠學院」:3面向判斷飆股特質

2022年12月06日
公開
128

常聽到人說,「有朋友買了一檔飆股,賺了XX%。」究竟什麼是飆股呢?飆股是指在短時間內股價飆漲的股票,我們可以從基本面與產業面、籌碼面和技術面等不同面向來判斷,飆股具有哪些特質: 基本面與產業面:股票具4元素,吸引資金流入 要能成為飆股,可能有基本面推升和加持,股價穩健上漲,最後出現可觀漲幅。但有時也可能出現股票沒有基本面支撐,股價卻一路瘋漲的情況。 蔣明誠先生介紹說,基本面扎實的股票,通常是走長多頭,股價穩健地緩漲,這也是較正規的情況。而基本面扎實的股票想成為飆股,不外乎4大元素:新客戶、新市場、新產品、新應用,由這幾個元素的排列組合產生各種題材,例如主流產業、市場熱門股、政策受惠股、市場獨占股、利基型產品……,吸引投資人目光,市場資金流入,帶動股價推升。 例如航運股萬海(2615),原先成交量低,股價經過長期盤整,基本面需求上升,營收和獲利也確實穩健上升,股價穩健推升,上漲時間長達3季以上,股價從2020年6月的16多元,推升至2021年7月的353元,漲幅高達21倍(詳見圖1)。 ​   而沒有基本面的投機型飆股,多為原先的冷門股、量少股,股價上漲時會伴隨各種利多消息和媒體新聞,例如企業轉機股、由虧轉盈、本夢比,或是一次性收益……,常常會吹噓和強調未來的願景和夢想,但不見得真的會實現。 例如遊戲股辣椒(4946),原先成交量低,股價長期盤整。之後2021年年底,媒體宣稱辣椒是「元宇宙概念股」,不到30個交易日,股價從30元上下,瘋狂飆漲至94.3元(2022年1月10日最高價,詳見圖2),但實質上,該公司不見得有相應的基本面支撐,之後股價回跌進入修正。 ​ 當然,蔣明誠先生也表示若上述2條件都能夠具備,即公司不只具備實質基本面(現有的營收、獲利、財報數據確實不錯),且對未來展望具有期待性,也就是俗稱的「做夢行情」,股價上漲力道會更大。這種複合式長波段的走勢,容易先急漲一波,先出現做夢行情,待股價創新高之後會有一定幅度的拉回,然後再走基本面行情。但第2波漲勢不見得會比第1波強,或是創新高,有時候只是反彈格局。 通常大型股漲勢會比較穩健,中小型股,尤其知名度不高的,會相對投機,上漲的速度和力道都會比較強。不過這只是概念,不是百分之百絕對。 籌碼面:連續買賣盤為關鍵,且要對照價格漲跌 事實上,籌碼分析要認真討論起來,相較於技術分析,其實是一樣大的宇宙,涵蓋範圍廣泛,而且也分短、中、長期籌碼,要完整將籌碼講述完畢,單獨寫一本書也不為過。但是籌碼在我的選股和交易系統中,功能和重要性占比約20%,所以只需挑選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工具運用即可。 籌碼面的基礎理論和名詞解釋在《專買黑馬股  出手就賺30%》第168~185頁有完整說明,大家可以參考對照,我這邊僅簡單複習重點,著重實務運用和案例教學。基本上,我常使用的籌碼工具有下面幾個:三大法人、融資融券、買賣家數和主力指標,分述如下: 工具1》三大法人 三大法人(包含外資、投信和自營商)能同步買進是比較好的,但實際上,只要外資或投信其中一個有買即可,而股價也能順勢推升,基本上也就具備表徵意義。而自營商因為有種種特殊需求,交易週期短(大約以3~5天為單位),幾乎不容易出現連續性,所以買賣意義不大,通常可以忽略。 另外,雖然我們將外資、投信和自營商統稱為「法人」,但法人不是一個人,而是有很多家,所以當各家看法不同時,會出現互相角力拉鋸,忽買忽賣的情況,這是正常現象。因此,在觀察籌碼時,可以看三大法人累計的現象,也就是觀察看盤軟體中的「法人持股」即可。 工具2》融資融券 融資融券代表散戶的多空看法:一般來說,「融資增加、融券減少」代表散戶看多;「融資減少、融券增加」代表散戶看空。而且融資融券跟法人持股一樣,都要看連續性表現,而不只是1天的買賣和增減。 若將融資和融券相比,則融資意義較大,且融券變化比較複雜,因此如果融資出現變化,但融券未能出現對應的表現時,不用太在意。尤其在主升段,甚至會發生「融資增加、融券也增加」的情況,所以有時甚至會忽略不看融券。還有,融資增加也不見得不好,在末升段融資常常會跟著增加。 大家一定聽過,「市場通常跟散戶想法是顛倒的。」那只要觀察當天融資融券的走勢,不就能掌握股價漲跌了嗎?其實這句話不盡然正確。 事實上,散戶在趨勢行進時,觀點通常會跟走勢一致,只是在相對低檔跟相對高檔的關鍵點位,會因為過度樂觀跟過度悲觀,而無法掌握趨勢的轉折,產生誤判。 但說到底,融資融券或是散戶集體觀點只是籌碼工具之一,也就是一部分的參考,關鍵還是股價漲跌的結果。簡言之,散戶不一定每次都是反指標。 工具3》買賣家數 買賣家數指標代表籌碼的集中跟分散。通常看盤軟體的技術分析顏色顯示,以一般潛規則和默契來說,紅色是偏多方,綠色是偏空方,但是買賣家數和一般用法不同,綠色柱狀體愈多,代表籌碼愈集中;紅色柱狀體愈多,代表籌碼愈分散。 但要留意的是,倘若你看盤軟體中的指標寫著「買賣家數差」,就是在買賣家數指標前加一負號,用法就會完全顛倒。此時綠色柱狀體愈多,代表籌碼愈分散;紅色柱狀體愈多,代表籌碼愈集中。由於每一家軟體版本的設計和使用介面會有所不同,所以使用時務必確認清楚,你選的究竟是「買賣家數」還是「買賣家數差」。 工具4》主力指標 主力指標(註1)是前15大券商的買賣張數加總累計,正數代表主要持有者看多,負數代表主要持有者看空。不過,雖然這個指標名為「主力」,但不是一般傳統上慣稱的「控盤者」那種主力作手。真正的主力作手會藏得很好,常常會讓你看不出來,這個主力指標,只是判斷市場上大量交易者的意圖而已。 籌碼分析與技術分析一樣,不只是鑽研單一籌碼工具的使用,每個籌碼工具有其表徵意義,以及重疊性和互補性,所以實戰運用時,更著重的是多個籌碼工具的對照和交互驗證,所得到的結果。 註1:主力指標在各個看盤軟體上面會有不同名稱,像是「主力持股」或「主力進出」等,大家在運用時可以多加留意。

蔣明誠「明誠學院」:3 個重點帶大家了解個股選擇權

2022年12月06日
公開
139

大多數人對於股票交易的理解只有現股跟股票期貨,殊不知,股票也有選擇權的交易,稱作「個股選擇權」。 蔣明誠先生指出個股選擇權因為在台灣的交易量較低,所以鮮少人知道個股選擇權的存在,也很少有人會去研究個股選擇權,但在美國等國家,個股選擇權是蠻常見的股票衍生性金融商品。 個股選擇權其實是不錯的交易工具,因為股票只有漲跌的價差才有辦法獲利,也沒辦法透過商品來做不同的避險策略。 但是個股選擇權具有選擇權的特性,就可以在投資股票標的的同時,還能夠在盤整沒有價差時獲利,也能夠藉由買權及賣權的組合策略來為股票避險。 在本文中蔣明誠先生將會詳細為大家介紹個股選擇權的重點,幫大家分析個股選擇權有哪些優勢及劣勢,讓大家對個股選擇權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個股選擇權教學重點一:什麼是個股選擇權 用蔣明誠先生的話來說,個股選擇權其實就是把個股加上選擇權的特性,讓個股也可以像指數選擇權一樣交易,交易的規則基本上都與指數選擇權相同,具有買賣方與買賣權。 股票選擇權的契約規格是一口= 2000 股( 2 張)的股票,交易的時間為 2 個連續月+ 1 個季月( 3、 6 、 9 、 12 ),交易時間與期貨相同,每一點的價值為新台幣 2000 元。 目前台灣只提供 48 檔個股選擇權可供交易,可以上期交所網站查詢。 個股選擇權教學重點二:個股選擇權優勢 股票選擇權較股票的現股與期貨有個優勢,就是在盤整的時候還能夠獲利,一般交易股票跟股票期貨時,如果遇到價格沒有波動的情況,就沒有獲利的產生。 不過蔣明誠先生強調,選擇權具有時間價值的這個交易因素,所以可以藉由個股選擇權的賣方來為股票賺取時間價值,避免因為持有盤整期的股票,而喪失時間與機會的成本。 個股選擇權能夠與現股形成許多不同的組合策略,讓投資人在交易股票時,可以有更靈活的策略應用,也能夠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 個股選擇權教學重點三:個股選擇權劣勢 蔣明誠先生坦言,個股選擇權的劣勢就是價格的波動較大,且交易規則複雜,相較於股票與股票期貨直觀的買賣交易方式,個股選擇權還需要考慮到股價的波動率與時間價值,這就會提高投資人的學習門檻及認知成本,造成交易時的失誤。 而且蔣明誠先生指出,台灣的個股選擇權還有一個明顯劣勢,就是成交量過低,成交量過低會導致流動性不足,買賣時的價差就會擴大,變現性也不足,這也台灣個股選擇權未能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多數人對於股票交易的理解只有現股跟股票期貨,殊不知,股票也有選擇權的交易,稱作「個股選擇權」。 個股選擇權因為在台灣的交易量較低,所以鮮少人知道個股選擇權的存在,也很少有人會去研究個股選擇權,但在美國等國家,個股選擇權是蠻常見的股票衍生性金融商品。 蔣明誠先生表示個股選擇權其實是不錯的交易工具,因為股票只有漲跌的價差才有辦法獲利,也沒辦法透過商品來做不同的避險策略。 但是個股選擇權具有選擇權的特性,就可以在投資股票標的的同時,還能夠在盤整沒有價差時獲利,也能夠藉由買權及賣權的組合策略來為股票避險。 雖然在台灣不流行交易個股選擇權,但理解個股選擇權後,大家在交易其他國家的個股選擇權商品時能夠更有概念,也能增加策略的多元性。 除此之外,蔣明誠先生還說了解個股選擇權也可以增加大家對於股票價格變動的敏感度,對於價格變化的因素大家也更能夠掌握,避免把交易的視野侷限在單純的技術面或基本面分析。

蔣明誠「明誠學院」:投資新手的常見錯誤

2022年12月06日
公開
35

為什麼有些人買股票已經十幾年了,還是容易追高殺低賠大錢?對一個價值投資者來說,恐慌中買進、樂觀時保守,這些再基本不過的道理,為什麼很多人沒辦法做到? 蔣明誠先生認為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對於回饋有錯誤的體會。 買了股票後,股價漲了就認為自己看對、股價跌了就認為自己看錯,永遠對回饋有錯誤的認知就無法進步。 以股價波動作為投資指標 其實,短期的股價波動,很多時候都跟公司的本質無關,會造成股價波動的理由有幾個:景氣循環、利率走勢、政府對投資與私人企業的態度、通膨的長期趨勢等等。 這些力量很少同時把股價推往同一個方向,而且沒有任何一股力量的重要性長期遠高於另一種力量,所以這些影響力很複雜和多樣化,根本無法預估。 蔣明誠先生在之前的課程中有提到:如果你在某個領域學習,沒有辦法得到即時且正確的回饋,你就會很難進步。 書中的例子是某些醫療領域(例如心理治療),病人並不會準時回診,所以醫療人員很難知道他這次做的決定有沒有效果,治療法就會一直原地踏步。 相反的,如果你有辦法對你每個行為都定義出正確的 KPI(Key Performace Index),這個數字的好壞,就是你這個行為做得好不好的衡量標準然後不斷改進,你就能進步得比別人快。 KPI反應的數字讓你進步的更快 蔣明誠先生舉了兩個自己周遭的例子,第一個例子是一位大蔣明誠先生 10 幾歲的台大學長,他雖然是台大電機,但畢業後去考後中醫,現在是內湖知名的減肥中醫診所院長,他說他的收入是所有中醫的前 2%(他們的健保制度可以推算)。 他有很多秘方減肥、不孕等等,例如減肥,一開始都是先有幾個方向,可能某幾種藥材有效,但每種藥效不明,他就會開始經過數百個病人的測試,並做紀錄、不斷修改,最後測試出什麼狀況下的病人,適合吃什麼藥。 例如又胖又有高血壓或其他慢性病的人,年輕的或老的,每種狀況都有不同的適合用藥,經過了很多個臨床實驗,最後就會歸納出"減肥用藥全攻略",壯陽的、不孕的也都可以找出全攻略用藥。 因為他很喜歡打電動(他的中醫診所樓上,有一間超高檔完美隔音的電動室,蔣明誠先生看他在按摩椅上打 PS,心想原來打電動也可以這麼的享受),每當他找到完美秘方,他都會說:我破台了! “大數據"不是口號,落實在生活中,你就能比別人強 另一個例子是蔣明誠先生以前的工作,當時大家部門在推一個新產品,這個產品是給投資人用的軟體,因為概念很新,一開始大家完全不知道怎麼推,後來就嘗試經營 FB 粉絲團。 一開始大家也完全不知道怎麼經營 FB,大家老闆開始買了幾本教怎麼經營 FB 的書回來看,然後參考幾個經營比較好的 FB 粉絲團,每天觀察這些模範 FB 粉絲團怎麼做,因為 FB 不僅有讚和分享的數量,竟然還可以讓大家看對方修改文案的前後版本。 所以大家可以推測出對方小編的思維,有了一些想法,大家就開始做各種嘗試,當你有個 idea、想寫什麼樣的文案,貼什麼樣的圖你都可以嘗試,然後,數字就會馬上告訴你答案。 如果你原本認為你的這個想法很好,但你試出來的結果卻很爛,那你就只好摸摸鼻子,想想哪裡出了問題,大家不必在會議室裡爭辯什麼方式比較好,因為你這篇文章貼得好不好,一到隔天讚的次數、分享的次數、點擊進網站的次數,通通會告訴你。 蔣明誠先生指出那時候如果數字爛,大家就想想為什麼爛,如果不是很確定原因,就再試一次,等到抓到了爛的原因,大家就大概知道這樣的元素客戶不喜歡,下次就避免。如果數字好,大家就想想為什麼好,如果不是很確定原因,就再試一次。 等到抓到了好的原因,大家就大概知道這樣的元素客戶很喜歡,下次就多用。很多時候,數字都是雜訊,但沒關係,大家每天不斷嘗試,並密切觀察數字。 數字異常的時候,就是大家進步的時候 當時蔣明誠先生就深深的體會到,傳統媒體很難進步,不論是電視或報紙,導演做完了一個廣告,或編輯寫完了這篇文章,隔天並不會得到任何回饋,即便這個產品賣得很好,也很難釐清是因為這個廣告拍得好?還是產品好?還是其他因素? 所以導演或編輯只能憑自己的主觀做事,進步就很慢,可能要好幾年的時間,真的累積了很多經驗,才會慢慢進步。但因為 FB 提供了大家這些數據,才讓大家得以在一兩年內,從完全不會經營FB,進化到國內數一數二的商業粉絲團。 因為大家每周都會有新的發現,就算 FB 不斷改演算法(這真的很機車),大家也能不斷測試、見招拆招(也因為大家用熟了 FB,老闆覺得這間公司很屌,不斷在進步,於是去買 FB 股票,買在 20 多元,現在 94 元)。 不僅僅是 FB 粉絲團,大家公司的網站和產品,每一個重要按鈕和連結、都會記錄次數,然後每天早上都會檢討這些重要數字,推測客戶行為,並不斷改進。 在"大數據"這個詞流行之前,大家就已經開始"大數據"了,而公司產品的銷售數字,在蔣明誠先生待在這家公司的 1 年 9 個月,月營收成長 20 倍(軟體的毛利率可是超級高)。 講了那麼多,只是要告訴大家,如果你有辦法對你做的事情,擬定一些 KPI,然後不斷改進這些 KPI,你就能進步得比別人還要快很多。 (訂定 KPI 要很小心,訂錯會讓公司的方向整個歪掉,不是每個員工都會指正老闆的 KPI,大部分人都只乖乖完成交代的任務,但如果你有洞見,而且敢跳出來講,那就是出類拔萃的第一步) 如何在投資上,訂出正確的 KPI? 讓我們回到主題,在學習股市投資這件事上,你要怎麼定你的 KPI 呢?蔣明誠先生表示,很多人股市投資了很久,都當了股市阿伯,投資了超過 20 年,還是搞不清楚狀況,就是因為沒有正確的回饋機制。

蔣明誠「明誠學院」:衰退來襲 哪些資產最適合投資?

2022年12月05日
公開
39

國際機構預測,明(2023)年美、歐、英等先進國家通膨雖回降但仍居高,且經濟轉呈微弱成長或小幅衰退,若未來高通膨持續且失業率升高,美國、歐洲等先進國家恐將陷入「停滯性通膨」泥沼。 蔣明誠先生在通貨膨脹的應對策略這一課程中提及,今年以來美、歐、英等主要經濟體通膨率大幅攀升,明年雖可望低於今年,但仍遠高於疫情前水準;隨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加速緊縮,經濟前景面臨下行風險,明年主要經濟體可能轉為衰退。 蔣明誠先生分析,主要機構評估主要經濟體明年陷入衰退機率高,尤以歐洲地區衰退風險最大;主要機構評估美、歐、英未來一年陷入衰退機率,分別介於0.48%~96%、60%~96%、75%~80%之間。 蔣明誠先生引述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的說法指出,美國大幅升息,恐引發經濟衰退;但升息過慢,恐使停滯性通膨風險升高。 他強調,經濟衰退屬景氣循環的階段,期間較短,但人口結構老化、所得分配不均、儲蓄過剩等長期結構問題不易解決,在高通膨壓力消退後將持續拖累經濟,經濟體系重回低利率、低通膨、低成長的長期停滯現象。 蔣明誠先生說,桑默斯認為,美國經濟並沒有可持續的超額需求,未來有可能再度發生長期停滯;IMF前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表示,美國發生長期停滯的機率有九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認為,當前美國需求疲弱、經濟放緩,人口老化與移民減少,亦將抑制未來經濟成長,因此當通膨開始回降後,美國仍將進入低成長、低通膨的長期停滯時期。 展望未來,蔣明誠先生認為目前股市價格已夠便宜,因此若基本面表現穩定下來,或是從現在開始改善,股市會有很大的上漲空間;但,基本面若轉弱,就會成為股市走跌的風險因素。 要說現在影響投資市場的最重要指標非通膨率莫屬,且大家毫無疑問地,一定會記得2022年這年,因為這是個全球央行有志一同,矢言要降低通膨率的一個年頭;但於此同時,通膨數據老是讓經濟學家與市場跌破眼鏡。 這樣的景況證明了一件事:若投資能否獲利的賭注建構在「一定要準確預測未來數據」,這樣的做法實在太危險了。 相較起預測接下來的3、6、12個月,通膨到底會往哪裡走,大家的做法是試著去理解,當通膨逐步升溫時,市場會有怎樣的反應,而面對這樣的反應,大家該做好資產多樣化,思考過程中是否能獲得策略性的投資機會? 通膨率左右全球央行貨幣政策走勢  投資人必須持續關注 美國通膨率數字最近常成為頭條新聞,因為通膨率會直接影響美國利率政策,而美國利率政策又會直接影響市場的獲利表現。事實上,市場對長期通膨預估值已有大概的想法,因此儘管通膨數據超乎市場預期,近來長天期債券殖利率的波動已逐漸放緩。 在做資產配置的時候,最大的風險在於沒有把長期通膨的預測值定錨下來。因此,蔣明誠先生會密切關注這項風險。不過,目前看起來,全球央行不惜犧牲經濟成長也要升高利率打通膨,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股市及長天期公債的配置應該要平衡一些。 若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來看,其實長期趨勢與投資人心理也是應該被考量的因素,舉例來說,大家是不是正進入一個結構性的、更高的通膨環境?此外,蔣明誠先生提醒大家還可能同時要面對各國央行偏鷹派的政策態度? 當然,也有一個可能性是因為升息的關係,經濟活動趨緩,通膨也因此降溫且供應鏈瓶頸解除。然而,有很多長期可能抑制通膨的因素,像是人口紅利降低、全球化等,有機會出現拐點。此外,目前這場抗通膨戰爭,在未來幾年將會鮮明地活躍在全球央行及投資人心中。  環境背景大不同  鷹派時代恐悄悄揭開序幕 如果說在1990年代、2000年年代、2010年年代時,大家經歷的是偏鴿派的時代,大家就要更加好好的思考未來幾年,可能面臨偏鷹派的市場環境。因此,蔣明誠先生預估接下來會看到複雜且波動性更高的環境,對投資人來說自然是充滿挑戰性。 尤其,今年以來股市出現相當幅度的修正,許多投資人都在問:現在可以逢低布局嗎?整體來看,股票的確變便宜,但市場還沒有舉白旗的跡象,這種時候的確有可能浮現進場良機。過去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像是在金融風暴發生後的2009年2月,又或是在2020年3月,當全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拋售資產之時。   在這樣的時刻,大家傾向策略性操作,聚焦在因為價格修正而投資吸引力浮現的標的,趁著市場過度悲觀的時候加碼。舉例來說,大家在4月科技股被拋售時,加碼科技股票;至於在市場過度樂觀的時候,就減碼手中的部位,像是7月市場反彈時,大家減碼了手中股票部位。 另外,蔣明誠先生表示,在金融股的部分,是2021年亮眼表現背後的主要推升動能之一,金融股因為本益比來到低檔,加上預期可望受惠升息與較陡峭的殖利率曲線,因此受到市場歡迎。儘管大家手中有金融股,但在2021年尾聲時,以及2022年2月分批降低在金融股的曝險。現在,金融股價格仍便宜,但後續有可能因經濟陷入衰退而受害。 耐心等待最佳投資時機  保持靈活策略操作 展望2023年的投資市場,根據大家的投資哲學,是需要耐心等待投資機會浮現的,尤其,最吸引人的投資機會通常出現在投資人失去理性的時候。因此,每當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大家就會在其中找尋好的進場點。 像是在2022年,因為市場共識有很大的改變,大家看到了非常好的策略性進場時機。展望未來,因為全球主要經濟體將面臨迥異的經濟風險,預期會看到很不同的機會。 蔣明誠先生指出,從此刻到今年年底,已有多個可能的風險因素浮出檯面。像是以美國來說,通膨走勢絕對是市場緊密關注的焦點,因為通膨率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非常大,而貨幣政策又對美國及全球資產的價格影響良多。 此外,根據第三季財報季揭露的訊息,大家將更了解經濟趨緩有多嚴重、對企業獲利影響有多深遠,又將對勞動力市場與薪資水準有哪些影響。另一個不可忽略的重點是美國的期中選舉,這可能改變美國政府對通膨、美中貿易戰,還有全球地緣政治緊張關係的態度。 在歐洲,關注的焦點則在天然氣供應與存量,以及今年的冬天是暖冬還是寒冬,因為這些變數可能是主要經濟體,尤其是德國是否需要進行能源配給的關鍵。而在亞洲,中國預估將持續進行房地產市場的去槓桿,又因為清零政策持續推行,經濟活動將難以復甦,整體經濟成長數字大概會低於原先的預估5.5%。 不過,上述這些變數其實市場都已略知一二,這些變數在資產價格上究竟反應了多少,是個必須留給市場去討論的問題。蔣明誠先生表示只能說,在往2022年底邁進的同時,將看到更高的波動性,但這同時代表著更多的投資機會將浮現。

蔣明誠「明誠學院」:證交所修改發放遊戲規則

2022年12月05日
公開
37

你覺得股號11開頭就是水泥股嗎?以後要打破舊思維了。台灣證券交易所為避免未來發生股號不夠用的投資市場大災難,提前修改證券市場編碼原則,未來公開發行公司編碼將去市場別、去產業別,改依申請公開發行時間順序,依序給予現有四碼剩餘號碼,新辦法自2023年2月13日起實施。 證交所表示,當前公開發行公司產業類別大多集中在電子工業及生技醫療業,如果繼續沿用產業類別作為編碼首要原則,恐有傳統產業預留編碼數過多,如「11XX」區間之股票代碼為水泥類、「12XX」區間之股票代碼為食品類,早年大眾產業編碼專屬區間用罄,改以產業共用區間為主,如「69XX」區間。 蔣明誠先生表示,依產業類別編碼易造成傳統產業,如水泥、食品、玻璃陶瓷、造紙及橡膠等產業預留編碼數過多,但科技等大眾產業共用編碼數可能有用罄之虞的不平衡現象。 舉例來說,以11開頭的水泥股為例,國內大型水泥公司幾乎都已股票上市,不易再有大量水泥公司申請股號,但目前「11XX」編碼只到1110的東泥,變成占著號碼卻無公司申請的「蚊子號」,形同資源不效率。 證交所近期出手解鎖「蚊子號」,修改「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編碼原則」,將股票編碼去除產業別原則。蔣明誠先生認為證交所考量因素有四: 第一、目前四位數字碼僅剩二千多個,假以時日將告罄; 第二、未來若因此得調整數字碼至五碼以上或以英文字碼瓜代,對券商等證券市場系統將是一大系統修改成本,也潛藏變更系統風險。 第三、大宗產業類別編碼業已經跟其他產業混編; 第四、依一碼到底原則,公開發行公司更改產業類別或變更股票市場別後,證券代號不予更動,多數股票已無法藉由證券代號辨識所屬產業。 新規定上路後,從公開發行公司開始,股票代號與上市櫃市場別、產業別無關,與申請時間有關,未來修正條文實施後,將接續現行不分產業之共用代號區間「69XX」往後給號至「99XX」間可用股票代號用罄後,再回至「11XX」股票區間可使用股票代號繼續給號。 以往我們打開國內證券市場編碼史,都能很準確的識別,比如:1101是台泥、2330是台積電。上市櫃公司有四位數字股票代號是股民都知道的基本常識,老股民都知道股號開頭前兩個數字代表產業,而同一產業在集中市場、櫃買市場的前兩碼數字也不同,早期上櫃公司若轉上市掛牌還得更改股號,但2003年起上櫃轉上市便不必再換股號;但隨著台灣產業結構改變,上市櫃公司以電子業為主,使得「23XX」早早用光,再追加「24XX」還是不夠用,證交所窮則變變則通,開始推出「69XX」等一系列不分產業的共用碼。 蔣明誠先生表示,解決問題必須端本正源。早於企業股票上市櫃掛牌之前,企業必須先申請公開發行,申請公發時,就有股號編碼。現行規定是,新申請時,依其類別,於相同上市類別中,依序給號,相同上市類別的號碼用完後,再於上櫃相同類別中給號,而上市櫃時沿用公開發行時給的代號;未來若更改產業類別市場別變更,則依一碼到底原則,代號不更動。 證交所考量四大面向後,決定出手解鎖「蚊子號」,修改「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編碼原則」,將股票編碼去除產業別原則。針對「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編碼原則」修改,投資人要知道的是,新規定上路後,從公開發行公司開始,股票代號與上市櫃市場別、產業別無關,與申請時間有關,未來修正條文實施後,將從現行不分產業的共用碼「69XX」往後使用,後面可用股票代碼用完後,回到「11XX」開始使用。

蔣明誠「明誠學院」:度過市場熊市的不朽法則

2022年12月05日
公開
100

二十一世紀第一個10年接近尾聲時,部分觀察者認為金融體系很可能自我毀滅,而資本主義正倒行逆施。當時的情況與被稱為「大穩定時代」(The Great Moderation)的狀況截然不同,此時經濟搖搖欲墜,促使許多人將之與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比較。許多歐洲國家在這段時間遭遇債務危機,歐元區能否生存下去引起廣泛爭論。股票市場損失一半的市值。整個2000年代,常被稱為投資人的「失落的10年」。 因此,許多投資人會乾脆放棄股市,也就不足為奇了。對許多人來說,那樣的市場波動實在太可怕了;就退休儲蓄而言,股市的風險似乎太大了,一般投資人會緊張到無法駕馭股票投資。此外,一些專業人士(尤其是那些可以因為人們頻繁買賣證券而得益的人)宣稱,「買進後持有」的投資方式已然失效,投資成功的唯一方法是「適時進出市場」(time the market)。「分散投資已死」是另一陳腔濫調,那些所謂的專家表示:「現在的股市環環相扣」,市場趨勢一旦下滑,「根本無處可逃」。難怪投資人聽了這些經常是相互矛盾的建議之後,可能完全無所適從。 蔣明誠先生不同意這些所謂的「專家見解」。他相信,面對現今十分波動的市場,本篇文章所闡述的不朽投資法則,甚至比以前來得更有意義。蔣明誠先生認為,對於為了累積退休養老金的一般投資人來說,市場短期波動並不構成真正的風險,市場波動其實可以成為大家的好朋友:對於定期儲蓄、堅守投資紀律的長期投資人來說,市場波動其實可以提高投資報酬。再說,試圖「適時進出市場」的投資人,往往在最不恰當的時候,犯下最嚴重的錯誤。 蔣明誠先生認為試圖適時進出市場的人,往往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焦慮的投資人幾乎總是會做錯事,將不算嚴重的短期虧損變成永久的損失,造成重大的投資錯誤。許多投資人在市場出現危機期間的行為,使蔣明誠先生更加確信擇時策略是愚蠢的。 蔣明誠先生見識過很多次了。在2000年初網路股泡沫化期間,過度樂觀的投資人將儲蓄投入網路股。2008年金融危機達到頂峰、全球股市觸底時,散戶投資人撤出股市的資金額創歷史新高,但此時最應該做的,其實是趁股價便宜大量買進。2011年股市因為歐洲爆發金融危機而觸底時,也發生了同樣的事。 分散投資和蔣明誠先生倡導的「再平衡」策略,是久經考驗、確實可以降低投資風險的做法。現今市場相當不穩定,而且一般投資人承受大量的不良建議轟炸。蔣明誠先生認為,這裡強調的不朽投資法則非常重要,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市場波動與定期定額法 對那些藉由定期投資累積養老金的長期投資人來說,股市波動其實可以成為有利因素。這些投資人只要運用蔣明誠先生之前講述的定期定額法,就能利用市場波動提高投資報酬。在介紹這種久經考驗的簡單操作方式時,蔣明誠先生說:相對於股市持續上漲的情況,有耐心的投資人奉行定期定額法,在相當波動、數年之後打回原形的股市中,反而可以積累更多退休儲蓄金。 現在就讓蔣明誠先生利用一個真實的例子,說明堅持定期投資股票—即使經過10年或更長的時間,股市只是原地踏步—可以如何累積更多養老金。 對投資人來說,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10年是歷史上最艱難的期間之一。這段時間開始後不久,隨著1990年代末的網路股泡沫破滅,股市暴跌50%。這10年走到尾聲時,全球金融危機使投資人再次受到重創,股市又一次下跌近50%。2010年底,若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為基準,股市實際上比2000年1月時還低,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因此對股票投資非常失望。但是,對於那些遵循蔣明誠先生倡導的定期定額法的投資人來說,情況真的那麼糟嗎? 在這個例子中,蔣明誠先生假設投資人從2000年1月開始定期投資計畫。這個時機極差,因為當時股市正處於歷史高位。儘管最初的投資損失了一半左右,但因為投資人夠自律、目標夠明確,無論景氣是好是壞都能堅持定期投入資金。為了簡化計算,假設投資人每年投入1000美元,在1月的第一個交易日一次買進。蔣明誠先生也假設再把股息投資於股市。以下例子採用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實際數值。 結論非常值得注意:即使在對許多股票投資人來說相當慘烈的10年裡,這位奉行定期定額法的投資人仍得到不錯的報酬,可以提高其退休儲蓄金的最終價值。蔣明誠先生相信股市未來將繼續出現大幅短期波動。對長期投資人來說,這種短期波動可能相當討厭,但其實不是大問題,反而是種機會。他們大可無視必將發生的市場起伏,也應該這麼做。希望安心舒服退休的這群人,主要面臨的風險不是必須忍受股價起伏,而是容許市場波動阻礙他們定期買進股票。定期定額法,是長期投資人最好的4個朋友之一。 分散投資仍可有效降低風險 分散投資是降低投資風險的老方法。一如身體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分散投資則是投資成功的基礎。分散投資的基本概念,是在投資組合中納入特定資產類別,當股市無可避免地走空頭時,以便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投資組合。但就連在最近的股市困難時期,分散投資這種做法也受到質疑。質疑者表示,分散投資在我最需要它發揮作用時,辜負了我。 這論點當然也有一些道理。如今各國股市間的相關性,明顯高於過往。受全球化之影響,不同國家的股市傾向同漲同跌,讓世界各地的股市如今比較可能同時突然下跌。儘管這些論點看似有理,但分散投資仍是有助達成投資目標的極有用方法。分散投資,是長期投資人的另一個最佳益友。 首先,並不是所有金融資產都會同漲同跌,債券價格就經常在股票價格下跌時上漲。如果預期經濟將陷入衰退,企業盈利將因此減少,股票價格很可能就會下跌。但貨幣政策當局為了減輕衰退的嚴重性,通常會調降利率,而利率降低會導致債券價格上漲。因此,債券與股票的價格往往反向而行,有助穩定大家的整個投資組合。事實上,蔣明誠先生指出,近年來,股票與債券報酬率的變化方向通常是相反的。 此外,即使短期內世界各地的股市幾乎同步波動,但不同股市的長期表現仍有巨大差異。例如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10年裡,成熟與新興國家股市的短期波動近乎完全正相關,長期表現卻大不相同。這10年告終時,成熟市場接近打回原形,帶給投資人的報酬率微不足道;新興市場卻帶給投資人10%的年複合報酬率。 再平衡 蔣明誠先生想再次強調,之前在明誠學院講述的「再平衡」,是另一個不朽的投資法則,且已證實極有價值,尤其是在市場最動盪的時期。再複習一下:「再平衡」很簡單,就是定期(例如每年一次)檢視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將它調整回適合大家的水準。假設大家是個容易緊張的人,希望投資組合中,股票的比重不超過50%,餘者用以投資債券。對大家來說,「再平衡」就是倘若股票價格上漲、債券價格下跌,大家的投資組合因此變成70%的股票和30%的債券,就應該賣掉一些股票並買入一些債券,使資產配置回到大家想要的股債各一半的狀態,因為那才是適合大家的風險水準。 圖表20呈現「再平衡」為「60%股票、40%債券」的投資組合所帶來的好處。注意,15年下來,每年「再平衡」可以使年報酬率增加近1.5個百分點,而且年報酬率也變得比較穩定。大家可能會想:是怎樣的煉金術,使報酬率提高這麼多?答案是:再平衡。它促使大家針對過去一段時間表現特別好的資產類別,了結部分獲利,然後投資在變得比較便宜的資產類別上。 ​ 回顧2000年初以來金融市場發生的事,可以清楚看到「再平衡」效果顯著的原因。假若大家在每年1月進行投資組合的「再平衡」。在2000年1月,沒有人知道網路股泡沫將在這一年的3月破滅。但大家知道的是,當時股票價格已經因為市場亢奮而大漲,且利率上升導致債券價格下跌。因此,此時大家的投資組合已經變成接近75%股票和25%債券,而不是大家希望維持的60%股票和40%債券。 蔣明誠先生指出,這時,大家的「再平衡」操作是賣出一些股票,將所得投資在債券上,以恢復大家希望維持的股債比例。現在想想2003年1月的情況:此時股市已經大跌,央行降息推高了債券價格。這時候沒有人知道股市已在2002年10月觸底,但大家會看到債券占投資組合的55%,遠高於大家希望維持的水準,大家因此賣出一些債券並買進股票。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個10年接近尾聲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再平衡」再次為大家發揮作用。此時國庫券的利率趨近於零,因此2009年1月檢視投資組合時,大家發現債券比重過高,股票比重太低,於是又一次「再平衡」投資組合。 「再平衡」迫使大家做的事,與多數投資人所做的恰恰相反。多數投資人傾向在樂觀情緒氾濫、市場見頂或接近頂部時買入;並在天看似正塌下來、市場觸底或接近底部時賣出(市場見頂和觸底,當然正是拜此所賜)。「再平衡」迫使大家做相反的事。嚴守紀律的「再平衡」,是長期投資人另一個最佳益友。

蔣明誠「明誠學院」:散戶如何判斷股票走勢?

2022年12月02日
公開
1225

股價的走勢可以說是反應市場供需的一種原理,若買家較多,股價就會漲; 相反地,賣家較多,股價就會跌,這就好比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口罩的需求量遠大於供給量,在供給量持平的狀況之下,想採購的人變多了,因此價格也就哄抬了。 蔣明誠先生表示,身為散戶,若能了解股價漲跌的機制,例如熟悉內外盤的運作機制,可以幫助自己在股海中更精準的判斷股票走勢,進而達到獲利的目標。 蔣明誠先生整理了股票內外盤的相關常識,以下做分別說明,例如什麼是五檔資訊?股票內外盤又是什麼?當內盤大於外盤或是外盤大於內盤時各自代表什麼意義?內外盤比當沖合適嗎?以及股市老手在內外盤的使用口訣是什麼?藉此幫助讀者對於內外盤有更多的認識。 什麼是五檔資訊 五檔資訊指的是股票的上下五檔價格與數量,分成買方與賣方各五檔 (見下圖右下角所示) 。 用蔣明誠先生的話來說,五檔報價是該支股票尚未成交的委託價格,亦即離成交價最接近的五個買方價位(委買價)及賣方價位(委賣價)。若投資人的委託單符合對方的委託價與數量,就可以立刻成交。 五檔掛單為外側所示的數量,意思為目前有多少單量掛在該價格。以下圖為例,代表委買價490.5元有901張單等著買進,委賣價491元有983張單等著賣出。 投資人委買價的價格愈高,代表愈容易買進;相反地,委賣價的價格愈低,則愈容易賣出。 ​ 股票內盤、外盤是什麼意思? 股票內盤指的是股票成交在五檔報價的『委買價』,該張數計入內盤,代表賣方較為積極,願意降價求售,當內盤佔比高時,股價下跌的機率增加。 股票外盤指的是股票成交在五檔報價的『委賣價』,該張數計入外盤,代表買方較為積極,願意高價買進,當外盤佔比高時,股價上漲的機率相對較高。 蔣明誠先生以上圖為例進行講解,股票代碼2330的台積電,若買家用490.5元買,無法立刻成交,因為該價格的委託張數有901張,若想立刻成交,則需提高買價至491元,因為有983張委託賣出的對手可以立即賣給你,這也代表買家急欲買進,追價意味濃厚,若成交則該張數計入外盤。 相反地,倘若賣家想以491元賣出該張股票,恐怕也難立刻成交,因為前面還有983張等著賣,若想立即成交需降低價格至490.5元,因為代表買家有901張等著買,若成交的話就算是內盤成交。 内外盤比是什麽? 內外盤比指的是內盤成交量與外盤成交量占總成交量的比率,可以用來判斷當天買方與賣方力道的強弱。 內盤比:內盤成交量 ÷ 總成交量 外盤比:外盤成交量 ÷ 總成交量 依據上圖台積電當日的成交狀況所示,該日台積電內盤佔總成交量的27.31%, 外盤佔總成交量的72.69%,外盤成交多,代表買方較為積極,股價上漲1.87%。 蔣明誠先生說,一般而言,內外盤比合計為100%,但是有極少數成交價沒有落入『委買價』或『委賣價』,這時就不會計入內外盤的成交量裡,因此可能會產生內外盤比合計不是100%。 外盤大於内盤傳送什麽訊息? 股票外盤代表股票成交在五檔報價的『委賣價』,該張數計入外盤成交,亦即買家想要盡快買到該檔股票,甚至不惜抬高價格買進,代表買家較為積極,股價上漲機率高。 内盤大於外盤傳送什麽訊息? 股票內盤代表股票成交在五檔報價的『委買價』,該張數計入內盤成交,亦即賣家想要盡快賣掉該檔股票,甚至不惜拉低價格賣出,代表賣家較為積極,股價下跌機率高。 内外盤比當冲是否合適? 許多投資人會做股市當沖的操作,此時內外盤比可作為參考的指標之一。 蔣明誠先生指出,在操作策略上,五檔資訊是當沖必看的訊號;當外盤五檔賣單增加股價走強,股價上漲機率高,然而在拉抬的過程中仍需注意掛單的變化,若內盤買單突然大增,股價可能會被拉回;反之,若內盤五檔賣單增加股價走勢變弱,股價的下跌機率高。 投資人可以綜合內外盤比、內外盤價格、單量來考慮當沖的多空操作,內盤量大時,代表不計價格賣的人多,外盤量大時,表示不計價格買的人多。因此,當外盤比超過50%,買方比賣方積極,可作多操作;當外盤比低於50%,賣方比買方積極時,則可作偏空的操作。 股市老手的内外盤使用口訣 蔣明誠先生認為散戶使用內外盤的資訊可以參考以下口訣,進行投資判斷: 1、外盤偏大,股價看漲; 2、內盤偏大,股價看跌。 3、外大價跌,主力出逃; 4、內大價漲,主力惜售。 一般而言,當外盤數量大於內盤數量時,股價可能上漲,反之,內盤數量大於外盤時,股價可能下跌。 然而,單純透過內、外盤的成交量及內外盤比來判斷股價的短期走勢,有時還是會出現失真的狀況,亦即可能出現外盤量大,股價沒漲,甚至價跌,投資者要警惕主力可能在製造假象,讓投資人誤認主力在吃貨,而紛紛買入,實際上是主力出逃,最終股價卻下跌了。 或是內盤量大,股價卻沒跌、甚至上漲的情況。例如當股價已下跌了較大的幅度,但某日內盤大量增加,股價卻不跌,投資者要警惕主力製造假象,假打壓真吃貨,實為主力惜售,等投資人賣出股價後再把股價提高出貨。 總結 蔣明誠先生指出內外盤的資訊可以幫助散戶預測股價走勢,投資人亦可透過當沖作多或作空來獲取利潤,然而在投資時還是要學習掌握「3不1沒有」的要訣:沒訊號不動作、當日不順不硬做、做錯不加碼要停損、沒有紅綠只有波動,掌握好投資心法,散戶一樣可以得心應手,在股海中獲取高報酬。

蔣明誠「明誠學院」:如何判斷股票當天走勢?

2022年12月02日
公開
41

大凡經驗豐富的投資者都知道買賣股票要順勢而為,正所謂∶「看準大勢賺大錢,看錯大勢賠大錢」。正確判明大盤的變化趨勢無疑對投資策略的成功極為重要。每日的大勢走向可分為強勢單邊市、一般單邊市、平衡市、變形平衡市、中立市、中立高收市或中立低收市及無趨勢市共七大類,蔣明誠先生表示如果大家能夠熟知每種市況的變化特點,並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相應的交易策略,則跨入股市大贏家的行列將為期不遠了。 一、強勢單邊市的特點及交易策略。 強勢單邊市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漲跌趨勢極為明朗,從開市到收市的時間內,買方或賣方完全控制大局,形成強烈單邊上漲或單邊下降走勢。蔣明誠先生表示,從當日走勢圖上看,當日價格形成了一浪高於一浪的上升形態或一波低於一波的下跌走勢,該種市道的判斷方法是在開盤後的一個小時內價格幾次創出當日新高或新低,而上漲時全天價格完全在前收盤價以上,下跌時全部在前收盤價以下,並且維持較高的成交量水平,則判斷其為強勢單邊市。 蔣明誠先生認為對於該種市道,交易者別無選擇,只能順其自然。對強單邊上升市,要抓住每次小的回調機會,果斷進行補倉,並且越早越好,不應輕易出貨。而對強單國下跌市時,切記不宜加大手中的籌碼,採取順勢減磅的策略比較穩妥,如1998年元月3日深滬股指的走勢就是一個強單邊上升市。 二、一般單邊市的特點及交易策略。 蔣明誠先生指出一般單邊市場的盤口特點是∶在開盤後的一個小時內市場成交相對不太活躍,主要是由於參與買賣做多做空的方向感較模糊,做市的信心不很堅定。但在價格的進一步演化過程中,長線投資者認為市價已不能反映真實的價格,大舉主動介入,形成了單邊市,從而在隨後的時間裡形成了較明顯的上升趨勢或下降趨勢。 三、無趨勢市的特點及其交易策略。 顧名思義,無趨勢是完全缺乏方向感的。通常而言,重大新聞公布或重大經濟數據公布前夕或放假之前,都會出現無趨勢市。

蔣明誠「明誠學院」:六種方法找出被低估的股票

2022年12月02日
公開
148

市場不斷變化,起起伏伏,有漲有跌。因此,當前市場無論處於什麼狀況都能發現值得投資的股票將是一項有用的技能。 但是,應從哪裡入手?蔣明誠先生表示,大家可以先從以下幾項內容開始嘗試。 購買你瞭解的公司股票 這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大家可能會認為任何投資者都具備這個基本常識,避免投資那些他們不瞭解其營運模式的公司,但是,人們很容易得意忘形。蔣明誠先生指出“從眾心理”會影響大家的判斷,並導致大家將資金投入到對其營運模式一無所知的公司。 “瞭解你擁有的公司股票和大你買它的理由” - 美國投資大師彼得·林奇 蔣明誠先生表示在孤注一擲之前,首先要瞭解該公司所從事的行業,理解其業務、營運及財務狀況。下一步同樣重要:不斷審視自己的投資。目前看起來是理想的投資,在未來幾個月可能不再如此。 使用選股工具 從各種來源收集資料,然後做投資決策,這個過程相當費心費力。蔣明誠先生從不避諱使用科技,他認為許多投資者偏好使用選股工具是沒有問題的,能夠幫助大家更節省時間,掌握更多訊息。透過它,可選擇標的行業並根據預定標準分析各種公司。 可以根據以下條件篩選搜索結果: 總市值 – 公司的市值等於股價乘以流通股數 總營業收入 本益比 現金殖利率 切勿忽視技術指標 許多投資者的選股策略會基於公司的基本面,如收入增長、盈利能力、淨資產收益率以及影響公司營運能力的其他因素。不過,大家也可以使用另一種方法來決定是否應該買入特定價格的股票。 技術分析研究與市場活動有關的統計和資料,因此在投資之前,應該注意技術指標。 蔣明誠先生認為下面 6 種方法可用來識別值得投資的低估股票。 1.股價急跌 有時公司股價短期內出現急跌。對於很多投資者,這是一個訊號,需要關注一下公司發生了什麼情況。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 公司股價會因很多原因下跌,包括發佈的季報未達到市場預期。不過,有時股價下跌幅度超出合理程度。出現這樣的情況時,一旦確信公司基本面未變時,便可能為一被低估的股票。 這種識別低估股票的方法特別適用於週期性且對經濟週期中的變化非常敏感的行業,如大宗商品。這意味著經濟處於擴張時,業務表現往往超過整個市場,但在經濟萎縮時,表現將較差。 蔣明誠先生表示,如果大家是長期投資者,在經濟週期中弱勢的行業可能是尋找低估股票的好去處。 2.盈利持續增長 蔣明誠先生認為盈利穩定增長的公司可能是不錯的選擇。儘量找出在過去五年或更長時間裡盈利不斷增長的公司。然後,使用基本面分析確定其經營是否穩健以及是否還具有增長潛力。注意,過去的業績並不一定反應未來的業績。 當然,股價也有可能已達到某種水準,而這種水準表明市場已考慮這種可能性。因此,只有在考慮標的公司的盈利增長以及其他詳情後再做出買入決策才比較明智。 3. 本益比 蔣明誠先生指出如果大家正在尋找低估的公司,本益比是不錯的入手點。本益比的評估方法如下: 本益比表示股票的市場價格高於每股盈利的倍數,或者投資者願意為公司的 1 元盈利支付多少。較高的本益比可能意味著投資者需要很長的時候才能收回投資資金。 低本益比可能表示潛在的買入機會。不過,切記這只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較低的本益比也可能表示市場已提前知曉公司的業績不佳。 4. 股價淨值比 股價淨值比表示公司的市價高於其股東權益淨值的倍數。其評估方法如下: 股價淨值比小於 1 時,表示投資者認為公司無法有效地利用其資產獲利,也可能代表大家發現了買入機會。 蔣明誠先生喜歡關注低股價淨值比的公司,他認為這是值得關注的,如果其滿足了其他投資條件,大家可能就發現了在未來幾個月以及幾年有較高回報的股票。 5. 高現金殖利率 這個指標能透露這家公司的股利與其股價的比率。高比率可能表示公司被低估。 但小心謹慎是明智的,盈利是否足夠維持慷慨的股利。 6. 但數字不會詮釋整個故事 財務資料和比率分析可以為大家指出正確的方向,但將大家的投資決策完全基於數字計算得出的結論將是一個錯誤。標的公司的年報和新聞報導中有豐富的資訊,因此在投入資金之前,絕對有必要盡可能地多收集詳細資訊。 蔣明誠先生表示,還有一個與數字無關的技術可能對大家的選股有幫助,使大家的資本增值。沃倫.巴菲特說,當他研究一家公司時,其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是,公司是否能有效地遏制競爭對手。他將這種能力比作“護城河”。如同護城河能夠阻擋敵人攻陷城池,公司也應該要能夠遏制其競爭者。 但蔣明誠先生告誡到家,切記“護城河”不可能永久存在。大量的公司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了競爭優勢。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不僅需要對公司進行仔細的研究,還需要對其所在的行業以及其競爭對手做仔細的研究。

在股市賺到錢,蔣明誠認為基本觀念和操作原則缺一不可

2022年12月01日
公開
77

在投資界以波段預言家聞名的【蔣明誠先生】認為,投資人進入股市時,最好有一些基本觀念,還要有自己的操作原則,才能在市場賺到錢。以下是他想和大家分享的基本觀念。 1.順勢而為。 蔣明誠先生表示,剛進股市的人,在操作股票時要「順勢而為」,而且不要每一天都進場買賣。根據一項統計研究,每天進場的人,長期累積下來都是虧損的。同時,最好不要當沖或隔日沖,以波段操作或存股為主,股票放一段時間再賣,通常反而能賺錢。 2.資金分配 蔣明誠先生強調,一定要將手中資金做好分配,並撥一部分做為中長期持有,如買台積電(2330)、國泰金(2882)等體質很好,大到不會倒的公司。買了以後就放著,往往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3.尊重趨勢 能夠辨別趨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蔣明誠先生說,要掌握判斷現在的股市是多頭或空頭的技巧,如果是多頭,可以將資金部位放大;如果是空頭,做多的資金就要下降。若有100萬,多頭時可以多買,因為趨勢對了,容易賺到錢;在空頭時,至多拿出50萬元資金,將另一半的現金留在手中。 如何判斷股市現在是在多頭,還是空頭?蔣明誠先生表示,最簡單的方法是看20日線(月線)及60日線(季線)。中小型以20日線為基準,跌破20日線,且20日線下彎,就是空頭;大型股及大盤用60日線為基準,加權指數在60日線以下且下彎,就是空頭趨勢,不要偏多操作。 4.遵守紀律。 蔣明誠先生強調,不管是存股或買賣個股,都要嚴守紀律,該出場就要出場。沒有人能夠買在最低,賣在最高,這是神在做的事。股票想買在最低點的人,通常會買在最高點;想賣在最高的,都賣在最低。 5.股票套牢不只是虧錢,你還失去了賺其他股票的機會。 蔣明誠先生指出,這一點要謹記在心,因手中的資金有限,大家不是巴菲特,沒有很多資金能買股票。若是買進一檔股票套牢、不停損,看到別檔股票有賺錢機會,就沒辦法參與。 所以,要培養一種能力,如果股票買了後上漲,就要抱住,看錯就砍掉,這樣做才能「小虧大賺」,長期下來就會贏。 以2021年的航運股為例,看對趨勢,買進就要抱住,才能賺到波段的錢。只要它沒有跌破設定的出場的點位,就不要賣。以航運來說,它是沿著10線往上漲,跌破10日線再出場,一旦跌破月線,就一定要全賣。 6.不要貪多 蔣明誠先生坦言,投資最理想的組合是5至7檔,買太多檔股票,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一個人能夠研究的股票和資金是有限的,舉例來說,你有100萬元,將它放在10檔股票,其中一檔漲20%,也只賺十分之一,對整體獲利沒有幫助。不如精挑細選,將股票濃縮在5至7檔,集中資金,只要買對了,就有錢加碼,可以獲得比較好的報酬。  7.先學好認賠、再來學停利。 在這裡要去思考一件事,資金運用是有成本的,如果買錯一檔股票,一直不去理他,資金成本就套在那裡,接下來,大家也許都不陌生:10檔股票,可能有8檔套牢。但,這還不是最慘的事,很有可能你買的股票,最後下市了。蔣明誠先生曾經有如此慘痛的經驗。 蔣明誠先生曾買過一檔很被看好的興櫃股票——晶美(4990)。當時,太陽能市場很紅,產業前景看俏,但因中國大陸大舉投入太陽能,導致台廠業績不佳,甚至虧損,2016年6月30日該公司宣布終止股票買賣。 蔣明誠先生大約投入100萬元,因沒有停損而損失慘重。其實在過程中,都有賣出的機會,卻一直沒有賣。記得買進時,股價約在40幾元,到了停損點,蔣明誠先生沒出場,當股價腰斬時,就更不想賣了。閉著眼睛不理他,想說應該還會再漲回來,卻眼見它一路從20元,跌到10元,及至清算。 這個經驗讓蔣明誠先生了解,停損的重要性。買錯沒關係,怕的是不願意認賠出場。若設定20日線出場,通常損失能夠控制在10%左右,如果是硬拗,可能賠個二成、三成、甚至更多。留得青山在,手中有資金,當趨勢來時,才能順風而起,將虧損的錢再賺回來。不用擔心,機會一直都有。 8.進入股市要設下自己的原則,並且去遵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進場原則,像蔣明誠先生只買法人股,以投信、外資為主的股票,而當一檔股票已經漲太高,蔣明誠先生也不會買,會等它回檔再進場。 出場也要按照自己設定的條件出場,以蔣明誠先生來說,股價破20日線一定出清。當設定好自己的原則後要去遵守。如果你沒有原則,就不要進股市,不然一定受傷。 9.不能在賺錢的時候,就用技術面操作,套牢了,就用基本面來催眠自己。 蔣明誠先生表示,從頭到尾都要保守一致的原則,以技術面進場,要以技術面出場。以航運股為例,買進是因為很看好它,股價也如預期往上漲,當它下跌時,該賣就賣。因為它是產業循環股,當大浪來時,可能會賺到大錢,等一個大浪來,也許是10年後的事。如果不停損,要思考你的資金能否放10年。  

蔣明誠「明誠學院」:4大保證存股勝率關鍵

2022年12月01日
公開
98

很多朋友問蔣明誠先生:「投資這支存股好不好?下手那檔存股好不好?」蔣明誠先生通常都會反問:「你買進的目的是什麼?你打算持有多久?」持有的時間搭配每年配股配息,以及降成本的概念,就可以讓你存股勝率百分百。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投資的第一法則,就是不要賠錢,第二法則就是不要忘記第一法則。」 在股市裡不賠錢的方法? 蔣明誠先生剛進入股市時不懂這個道理,直到研究分析了市場很久,遇到存股,才看見不賠錢勝率百分百的硬道理。 先問個問題:「你在股海中第一個想到的是:一、獲利?二、是風險?三、不賠錢?」年輕時的蔣明誠先生只想要獲利,所以哪裡有錢賺蔣明誠先生就往哪裡衝。電子股、科技股、IC 設計、融資、當沖、期貨、選擇權⋯⋯都曾嘗試過,但,最後結果還是提早被判出場。現在的蔣明誠先生看的不是獲利,而是有沒有讓自己在股市中「不賠錢」的方法? 關鍵1:可持股的時間長短,就是致勝點 如何在股市中不賠錢?其實,答案真的很間單,就是「持有的時間」。 很多朋友問蔣明誠先生:「投資這支存股好不好?下手那檔存股好不好?」蔣明誠先生通常都會反問:「你買進的目的是什麼?你打算持有多久?」 持有的時間搭配每年配股配息,以及降成本的概念,就可以讓你存股勝率百分百。持有的時間是決定是否會賠錢出場的關鍵。持有時間越長,配股配息降成本,基本上,是不太可能賠錢。因為當「降成本」等於或小於0 時,賠錢機率也是0。 蔣明誠先生表示,在股市裡建立正確的「觀念」就先立於不敗,只剩下賺多和賺少的問題,賠錢這個選項已經成為絕緣體。 做完心態調整,你還會擔心短期的下跌?或遇到股災嗎?當然不會!從此,買股票就變成一件很開心的事,因為你知道,不可能會賠錢。 關鍵2:從容看待股災 沒經歷過股災,就好像沒玩過股票一樣。它到底可不可怕?那還用說!2008年的金融海嘯時期,股票價格腰斬再腰斬,台積電(2330) 從73元跌到36元,聯發科(2454) 從656元跌到177元,鴻海(2317) 從300元跌到52.6元,甚至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都跳出來說:「這個景氣還要再壞三倍」。 大家悲觀到了極點,當時每日成交量只有300~600億,每天開盤很多檔股票繼續跌停,市場一片哀嚎聲,恨不得幾個月前就賣掉手中的持股。 事後回頭來看,每個人都覺得當時應該傾全力去買股票,但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那樣子的氛圍,逃都來不及了,實在很難讓人下手投資。同樣,在存股中也會遇到股災,因為長時間持有,股災躲都躲不到,如果先幫你打預防針做好準備,大難來時才可以從容面對。 《孫子兵法》裡說:「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意思是不可以心存僥倖,認為敵人不會來,而是先做好準備。股災來時不可怕,怕的是存股族沒有錢可以加碼。 2018年10月11日,蔣明誠先生的印象很深刻,台股當天大跌了660.72點(號稱史上最大跌點),很多人馬上聯想到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為股災又要來了! 「快逃呀!早逃的斷頭髮,晚逃的斷手、斷腳,最糟是斷頭呀!」當時新聞裡出現各種預測。即將下看6000、5000、4000、3000點的壞消息蜂湧而出,存股的股友們,遇到這樣的狀況難道不會害怕嗎?心理素質不夠的股友,應該會選擇把股票賣光光,就算是賠錢出場也在所不惜。 你認為的股災,對存股族而言,應該是大撿便宜的好時機;你想躲過的股災,對存股族來說,也不過是必經的過程;你害怕的股災,相對於存股族,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存股最大的利空是漲多了,股票最大的利多是跌深了。 蔣明誠先生強調,存股講求的是持有的時間,時間越長,越是容易遇到股災。先把心理狀態調適好,股災來時也不會驚慌失措。 土耳其諺語曾說:「即使全世界都淹水,對鴨子都毫無影響。」你認為的壞事,不一定對所有人都是壞事。別再用價格投資的思維去看待股災了。也別抱怨為什麼股災會來,就因為阻止不了,所以才應該學習在淹水時怎麼當隻鴨子吧! 關鍵3:趁早存股,用配息降低成本 投資的時間越早,會面臨越多次的配股、配息。這些配股、配息可以降成本,也就是護城河的時間越久,越是穩固。試想,如果第一金買在18元,配股配息1元,每年降1元成本,6 年後遇到股災,持股成本在12元附近。而第一金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最低價,也在12元附近,原則上完全不受股災影響,可以繼續抱緊下去。 關鍵4:如果有餘力,可準備第二筆資金  準備第二筆資金,在股災來臨時可以伺機買進存股。低買高賣誰都喜歡,但是想要存股買低價,除非遇到重大利空,或是股災才有辦法。 還記得前面蔣明誠先生課程中提到的如何進場買存股嗎?當股災降臨,這時,「目前買進需幾年到淨值」的數值一定等於1,也就是股價低於淨值,不趁這個時候掃貨,難道要等漲起來再買? 股災不可怕,怕的是資金沒控管好,萬一沒有緊急預備金,又需錢孔急,那就只能含淚賣股了! 蔣明誠先生相信做到以上四點,大家的存股報酬率就會像釀酒一樣,越來越濃、越來越醇、越陳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