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鳳凰小彥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育孩子理財

2007年04月04日
公開
47

理財教育 五到十四歲起步 根據學者研究,兒童接受各種能力的培養,都有一個關鍵期,以語言能力訓練為例,二至四歲堪稱為關鍵期。若是希望培養兒童數理能力,那麼四到六歲便是關鍵期。對於稍具難度的理財能力而言,培養的關鍵期為五到十四歲。 不過,研究結果雖為如此,實際上,隨著小孩越生越少,很多國家對於下一代的理財能力培養,早已逐漸提前。例如法國,早於兒童三至四歲階段,家長們便展開家庭理財課程,教育基本的貨幣觀念。約莫十歲左右,法國家長就開始為小孩設立獨立的銀行帳戶,積極培養孩子理財觀。美國也是,對於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三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六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十三歲開始打工賺錢,學習如何運用基金與股票等投資工具理財。 國內一樣出現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但是兒童理財教育的起步與觀念啟蒙,相對顯得落後很多,很多父母壓根沒想到訓練兒童MQ這件事。會出現這種情形,一方面與投資理財觀念這幾年逐漸在國內興起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國人教育普遍偏重智育有關,許多父母只求小孩好好念書,寧願自己省吃儉用,當「孝子」、「孝女」,供小孩吃喝玩樂,嚴重忽略理財智商的培養。 不懂理財 財富再多也無用 日前,便曾發生過這樣的案例。有一位母親,一輩子省吃儉用留下上億元遺產,滿心希望提供兒子最好的物質生活。結果從她過世後,年近三十歲的兒子即大肆買房、買跑車、出國旅遊,恣意享受人生,結果不出三年,上億元的遺產揮霍一空。 英國也曾發生過類似情形。一對在金融界打拚多年的父母,去世後留給未滿二十歲的兒子幾十億英鎊的財產。結果,這個小孩太早擁有財富,又不懂理財,最後竟然吸毒橫死街頭。 由這些案例不難得知,不論古今中外皆然,若沒有盡早培養兒童的理財能力、理財智商,留給他們再多的財富,終究會揮霍一空。 只是,更大的難題來了,很多父母自己都不懂如何理財,遑論教導兒童理財呢?其實,若能依照以下五大步驟,就算父母不會理財,一樣可以培養出高MQ的兒童。 首富最重視零用錢與記帳 一、定期發放零用錢,並嚴格執行約定時間到才給下一次的零用錢。一開始時,父母可以「周」為發放零用錢的時間單位。等到孩子習慣後,時間慢慢拉長為「月」。這種方式除了可讓小孩學習在固定時間內分配金錢消費之外,也可訓練孩子的用錢能力。 二、培養記帳習慣。由於孩子可能年紀小,或不知如何記帳,剛開始時,父母可幫助孩子將未來一星期所需的花費記錄下來,然後逐日補上額外支出項目,慢慢養成小孩記帳的習慣。等到建立幾次記錄後,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記帳。該步驟的好處是,父母們可藉此檢視孩子的消費傾向,若發現有偏差,可適時糾正。 三、培養儲蓄觀念。儲蓄是理財的基本,若兒童能建立良好的儲蓄習慣,意味著理財觀念已開始萌芽。父母們不妨從買給孩子撲滿開始做起,鼓勵他們存錢。為增加存錢動能,父母可以設定存錢目標,當孩子達到目標時,給予額外獎勵。 四、開設銀行戶口。為建立孩子「自己的錢」的觀念,父母可以為孩子在銀行開立單獨帳戶。此外,當父母到銀行辦事時,不妨也把孩子一起帶去進行機會教育,讓孩子了解銀行作業流程、ATM功能等等。若父母已開始利用此帳戶理財,則可利用銀行對帳單、投資報表等,向小孩說明,讓他們親身感受「複利」的效果,激勵孩子多儲蓄。 五、建立理財目標。理財的最終目標無非是希望能理性消費,提高消費能力,因此父母可與小孩討論建立儲蓄目標,例如購買玩具、腳踏車、溜冰鞋等,然後協助孩子從每個月的零用錢當中,規畫出一個時間表,透過目標建立孩子的預算觀念。 嚴格說來,這五大步驟並無高深學問,亦不難達成,但是需要耐心與毅力去執行。美國首富洛克菲勒的子女理財教育,亦是從這五大步驟開始,尤其是定期發放零用錢、記帳、建立理財目標,更是他最重視的三大步驟。不過在此要提醒的是,訓練理財的內容必須依照孩子心智發展情形而定,切莫心急,以免打壞親子關係,也破壞孩子理財樂趣。(本文選錄自《今周刊》537期)

管教寶寶的11幕「禁忌」劇

2007年04月03日
公開
43

轉貼 管教寶寶的11幕「禁忌」劇 都說兩三歲的孩子很難管教,你是否也遇到了這樣的麻煩呢?其實,如何管好孩子,每一個家長都有自己的一套好方法。而我們想指出的是,有11種不甚妥當的方法,是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常常步入的誤區…… 第1幕 媽媽為什麼那麼凶? 3歲的小可是一個活潑又可愛的叫、女孩。有一天,媽媽帶她去小表弟家裡玩。小可在和表弟小威玩遊戲的時候,一時興起就拿積木敲了小威的頭,小威立即哭了起來。媽媽一看這種情況,立刻厲聲斥責:「你以後再打弟弟,媽媽就狠狠揍你一頓,叫你牢牢記住!看你以後還敢不敢欺負弟弟。」小可一聽媽媽這麼凶,立刻沒了笑容…… 專家解說: 不要嚇唬寶寶 恐嚇會減弱寶寶的自我觀念,讓寶寶變得軟弱,每當這個時候,寶寶很容易產生不安難過的情緒,甚至發展為怕父母和憎很父母。所謂嚇唬,是在事前就想糾正未來的行動,可是寶寶的意識只有現在才有效,所以嚇唬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教育和管教最好當場進行,而不要對寶寶進行恐嚇。但是不要混淆了「嚇唬」和「禁止」的概念,對於寶寶不能超越的界限和明確應該禁止的事,也可以打幾U屁股,必須教育他說「不行」。 第2幕「你怎麼這麼笨?」 軍軍2歲半了,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望子成龍的爸爸就常常對他進行早期智力教育,例如數數啦、畫畫啦,有時候,軍軍反應慢了一些,爸爸就很是恨鐵不成鋼。於是就說一些諸如:「你怎麼這麼笨啊?」之類的話。每當這時,軍軍就不免感到不知所措了…… 專家解說: 不要輕視寶寶 像「你怎麼這麼笨?」這一類瞧不起寶寶的話,很多父母也許時不時就會冒出一兩句。雖然這也許不是家長的本意,但是,久而久之就會把寶寶的自我意識糟蹋得一塌糊塗了。每一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但是天才不是一天就能造就的,讓寶寶在遊戲、學習中獲得快樂就可以了。更不能動不動就挫傷寶寶的自信心,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第3幕「給你買玩具......」 媽媽帶3歲的小星去超市買東西,看見小星很好動,動不動就隨便摸弄超市貨櫃上的瓶瓶罐罐。媽媽很頭痛,於是就忍不住這樣對小星說:不准亂摸東西,你做個好孩子,媽媽就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 專家解說: 不要收買寶寶 這並不是駕馭寶寶的高明方法。要教育寶寶懂得自我培育,自我克制,尊重他人的權利,這樣做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收買的結果,只能把動機由內因變成外因。也就是寶寶由自發努力得到自我滿足和積極自我,變成單純靠外部的獎品才願意自我克制。收買與賄賂只能短期地轄制別人,而不能最終解決問題。 第4幕 「我就要這樣嘛!」 2歲的皎皎是家裡人的心頭肉,尤其是爺爺奶奶,對皎皎更是疼愛有加。有時候,皎皎在家裡稍不順心,就對大人大吼大叫,常常說:「我就要這樣嘛!」每當父母想要管教時,都被爺爺奶奶這樣制止了「小孩子嘛,不要和孩子計較。」…… 專家解說: 不要放任寶寶放任在許多家長心裡其實就是寵愛,追根究底,放任寶寶的家長就是不想對寶寶說「不可以」,不嚴格執行規矩。這會使寶寶覺得,所有的規矩都是很有彈性的,拉得夠用力,就伸展得很寬。其實,這只有在家裡還行得通,不過寶寶遲早要投入外面的世界,在那裡他將得到沉痛的教訓。放任寶寶的實質就是剝奪寶寶盡量發展潛能的機會,阻礙他成為能幹、獨立以及能自我調節的人。 第5幕「非要這樣不可嗎?」 佳佳媽對2歲半的佳佳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佳佳常常很不開心。媽媽每次吩咐佳佳做什麼事,都用強迫的口吻「佳佳,現在要吃飯了,不許玩了。」「佳佳,馬上上床睡覺。」……久而久之,佳佳心中不免產生了這樣的疑惑:怎麼回事,媽媽,我非要這樣不可嗎? 專家解說: 不要強迫寶寶盲目服從 如果你的丈夫對你這樣說話「喂,放下你手邊的事,馬上給我拿杯茶來。」你的心裡會是什麼滋味?一定不好受吧。其實,當你對寶寶說:「立刻停止現在做的事,馬上做這個事。」的時候,寶寶心裡的感受也是一樣。向寶寶吩咐做事之前,最好還是留有一些餘地。你可以這樣說:「佳佳,再過幾分鐘就要吃飯了,準備一下吧。」盲目服從,用在寶寶身上其實並不合適,因為你是在培養一個獨立的、能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個事事聽命於你的木偶人。 第6幕 「保證做個好孩子......」 有一次,小米和媽媽去公園裡玩,玩得高興時,她就自己趴在泥地上了。媽媽很生氣,還發了脾氣:「小米,向媽媽保證,以後再也不要這樣了,聽見沒有!」小米也知道是自己不好,於是乖乖地向媽媽保證,下次一定不會再犯了。可是沒過幾天,同樣的事件又一次發生了,媽媽更生氣了:「幾天前,你不是向媽媽保證過嗎?」…… 專家解說: 不要跟寶寶較真 其實,對於兩三歲的寶寶來說,所謂保證,實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和嚇唬他—樣,未來的事,對一個只顧眼前的寶寶來說,太勉強了。因為對於寶寶來說,當他做了保證而沒有做到時,要麼會因為破壞了保證而被罪惡感所困擾,要麼反而變本加厲。 第7幕 「今天媽媽怎麼生氣了」 小北今天很委屈,因為昨天他把牛奶倒在地上,媽媽一點也沒有生氣。可是,今天媽媽卻因為同樣的事打了他。為什麼同樣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是完全不同的呢?為什麼媽媽昨天不生氣而今天會這麼生氣? 專家解說: 不要使用沒有定性的規則。 星期一,媽媽心情很舒暢,寶寶破壞了一切規章她也不批評。可是,星期二,寶寶做的是和昨天一樣的事,媽媽卻像吃了火藥一樣地斥責他。像這樣沒有一定規章的管理,就像是沒有一定規章的交通信號一樣危險。一會兒紅燈行,一會兒又是綠燈行,你說該怎麼辦呢?要教會寶寶應該怎麼做,在管教中沒有一貫性和信賴性是不行的。沒有定性的規則比沒有規則,更糟糕。 第8幕「我不敢......」 小小已經3歲多了,可是,媽媽還是把她當作一個小嬰兒一樣,事事關心,事事操心。小小在媽媽的羽翼之下,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更加膽小,什麼事情都躲在媽媽身後,就連吃飯這樣的小事,都要媽媽在旁邊才能安安分分地吃完…… 專家解說: 不要過度保護、照顧寶寶 過度的保護會斷送寶寶的自我觀念,因為當父母過度保護寶寶的時候,他們就是傳遞給寶寶這樣一個觀念:你不能自己照顧自己,我必須為你料理一切。大多數父母對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毫無信心,其實有一句話實在很重要,那就是「只要孩子自己能做,決不要越俎代庖。」 第9幕 「為什麼不行?」 2歲半的小美和爸爸媽媽去飯店吃飯,爸爸媽媽要求她做一個有規矩的小孩,坐在椅子上不要東張西望,不許跑來跑去,不許把飯掉在桌子上,不許……小美很不適應,她覺得這樣實在很不好玩,為什麼不許呢? 專家解說: 不要訂立不適合寶寶年齡的規矩 假如你希望2歲的寶寶能夠像5歲的孩子一樣循規蹈矩,這只會使他覺得無所適從。因為你對他的要求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準,這對他自我觀念的形成有極壞的影響。寶寶個人行為能力的發展是受年齡限制的,階段性的發展是不能跳躍進行的。 第10幕 「我不是說過不准嗎?」 媽媽對小浩說:「不要爬那個椅子。」可是小浩不聽。這時候媽媽又說:「小浩,我不是說不准爬那個椅子嗎?」孩子還是無動於衷,繼續往上爬。他對媽媽的話絲毫不感興趣,還是繼續爬…… 專家解說: 不要有口無心地發號施令其實,這位媽媽只是口頭在說「不准」,實際上並沒有採取任何阻止寶寶爬椅子的措施。照這樣,沒有一點兒作用。這不是在教寶寶無視媽媽的希望和命令嗎?為了不成為適得其反的管教,無論是不是出於本心,都請你不要這樣提出要求和下達命令。 第11幕 「你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 3歲的小樂和媽媽去姑姑家玩,回家的時候,媽媽發現小樂竟然一聲不吭地把姑姑家裡的小擺設帶回家了。這下可把媽媽氣壞了,媽媽對小樂不停地數落:「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是乖孩子,媽媽這麼愛你,你怎麼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我是作了什麼孽,你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專家解說: 不要用教條式的、引發罪惡感的教育方式 每天都有無數父母對他們的寶寶發表冗長的、教條式的演說,如果用錄音機偷偷地把父母的這種疲勞轟炸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自己聽,他們一定會對自己教訓兒女的語言感到大為震驚。錄音機裡錄下的將不只是教條式的演說,還有大聲咆哮、斥責以及取笑。那麼,寶寶會怎麼樣呢?是虛心接受嗎?當然不會。他能做出的惟一反應只能是充耳不聞。他學會了置身事外,同時對一切父母的話本能地產生反感情緒。

唉~特訓加油

2007年03月27日
公開
41

連著快兩個禮拜想要給痞痞早睡 但是幾乎每天都有狀況 痞痞真的很習慣玩到筋疲力盡才心甘情願的躺在床上 昨天晚上要進房間 痞痞還邊走邊哭 內心抗議'我不要睡拉' 但是我還是請外婆堅持時間到要關燈 無論她玩到多晚 但是我相信習慣總是會養成 最近鮮少出現半夜還沒睡覺的個案 11點左右這小妮子 差不多就進入夢鄉了 這個模式會一直持續 希望下次各位關心痞痞的媽媽們 能看到痞痞10點就入眠囉 題外話:媽媽我很會做夢 總是很想知道夢境的意義 雖然沒有靈異體質 不過有時候的夢卻讓我覺得有不同的涵義 前幾天的夢感覺很不好 但是我湘信是精神耗弱的關係 不過昨天 夢見自己懷孕5-6個月卻流產....見紅 夢裡的我不敢相信 怎麼會突然流血... 如果我真的有了,那麼這個夢很不吉祥---幸好不是喔 不過有含意嗎? 雖然最近對於工作不順利感覺精神壓力很大 最近會對於自己的所有心懷感激 其實我的生活其實很好了...因為去拜訪過許多BBH媽媽 有時後看見她們的寶貝承受病變或者後天醫療的傷害而傷心 看了都會心很痛,尤其是... 雨快要停了 的宇廷寶寶真是讓人心疼 不敢常去看因為怕自己難過,對於自己薄弱的力量感到無奈 所以最近對於生活有一些新感受與體會--也學會不放大自己的痛苦 而盡量滿足於這樣的生活 與各位分享 願大家 喜樂平安

大官聯想

2007年03月24日
公開
14

星期五的爸爸在回家路上被堵到動彈不得...整整晚了快一個小時回家 因為太晚了媽媽我只好把外婆的愛心便當打包,回公寓給爸爸吃 爸爸因為被塞車因情不好所以也沒去看痞痞(讓媽媽我有點生氣,小孩都不用看喔?自己就會長大?) 原因後來才知是某大官上路,所以警察把要上高速公路的小道封閉 要回頭也來不及拉,只有慢慢在車子「幹」 台灣的大官....以及小官...甚至頂個代表頭銜的那些人 媽媽我一律只有搖頭嘆息,這群人明明市代表「我們」出來行使政權 但是卻不曾真心尊重民意,關懷百姓的需求...反倒是處處展現 當官後那不可一日而語的氣焰,使特權,甚至不把我們看在眼裡 拜託:你們是我們選出來的,反而騎在百姓頭上...真是怪了 沒有我們會有你們嗎?當妳一路呼嘯而過,大家都在塞車等妳慢慢通過 難道也不曾替駕駛人想過嗎? 大官阿∼我們尊重你所以賦予你許多權益與特權,但是不是讓妳拿來欺負我們 我們是民主時代的百姓,為什麼好像還活在古代一樣 當達官國戚要坐馬車出門,僕人們在馬車前頭指揮大喊:閒雜人等閃開 而古代皇親國戚們看不起小老百姓,認為自己高不可侵不可攀 現代的一級大官也是如此看待沒背景沒有勢力的百姓∼ 我們都一一領教有錢才能辦事的名言了,也知道沒有關係怎麼見的了妳一面 日理萬機,不知道理的是什麼事?因為很景氣差,物價很貴...生活好辛苦 大官到小官們阿∼∼∼我們不是你們的奴隸與僕人,我們生而平等!!請勿忘

夜貓族寶寶

2007年03月17日
公開
53

家有夜貓族寶寶? 可用漸進方式加以調整 自由時報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你家的寶寶是夜貓族嗎? 醫師表示,寶寶的睡眠習慣不佳,除了極少數可能有器質性問題外,絕大多數都是家長養成的不良習慣,不妨透過一些簡單的方式調整作息。 長庚兒童醫院助理教授周怡宏針對506位健兒門診兒童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2/3的爸媽認為孩子睡不好,最常見的問題是寶寶常半夜醒來;或是要寶寶睡覺時,寶寶經常會掙扎抵抗、拒絕入睡,甚至需要30分鐘以上才會入睡。 周怡宏指出,兒童睡眠時,大腦在進行記憶重整的工作,因此若寶寶睡不好、睡眠被剝奪時,可以合理懷疑學習、記憶、神經、荷爾蒙、免疫、心血管等發育都會受到影響。 對於小朋友夜間醒來的情況,周怡宏認為,多數小朋友夜間醒來,其實是因為處在快速動眼期,睡不深,自然出現一些動作,如果家長過度緊張,跑起來安撫他,反而會養成不良的睡眠習慣。因此,醫師建議讓他自然再度入睡,才能養成寶寶自我舒緩入眠能力。 此外,哄小孩入睡時,也不要讓小孩在大人的臂彎裡入睡,最好是寶寶稍有睡意時,就放入睡床。 由於晚間10時到凌晨兩點是生長激素分泌高峰,建議要讓孩子在這段時間前入睡。如果寶寶已經習慣晚睡,可以漸進式調整,每兩、三天就提早一點讓寶寶睡覺。 醫師強調,寶寶晚睡常是因為家長晚睡,要讓寶寶睡覺時,不妨把燈關暗,因為開著電視或父母活動頻繁,寶寶多半不願意睡覺。 很多家長怕寶寶肚子餓,半夜餵奶,周怡宏認為,喝配方奶的寶寶出生滿月後,白天餵4次奶,半夜不餵奶,並不會造成孩子低血糖。 初生嬰兒總睡眠時間約需16.5小時,其中白天大約睡8小時。幼童所需睡眠時間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一般來說,小孩應在8時、8時30分左右就要準備睡覺,9時入睡,午睡時間以下午2到4時為宜,時間不宜太晚、太長,更不要為了小孩晚上好睡,而剝奪了白天的小睡。 要怎麼幫助小孩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呢?周怡宏建議家長,可準備寶寶自己的小床,固定睡眠時間,睡前幫小朋友洗澡、按摩,讀床邊故事,唱安眠曲,在親密安全感中,營造睡眠的情境,時間到了就讓小朋友自己入睡;孩子半夜醒來,如果不是疾病因素,父母只要拍拍孩子即可,毋須立即起身抱起安撫。

文章:夜貓寶寶

2007年03月16日
公開
42

二到三歲寶寶 三分之一為夜貓族 黃庭郁/台北報導 你家的小朋友是「寶寶夜貓族」嗎?長庚醫院調查以北台灣506個0到6歲寶寶發現,2到3歲的小小孩竟有三分之一都是晚上10點以後才上床睡覺。醫師說,寶寶晚睡多是因為爸爸媽媽晚睡,但睡眠關乎寶寶生長激素分泌,會影響寶寶發育,提醒家長注意。 亞太地區兒童睡眠專家聯合會成員、長庚醫院新生兒科教授周怡宏分析2004年1月到2005年7月間長庚醫院健兒門診506名0到6歲寶寶發現,台灣寶寶們普遍很能睡,睡眠時間總計達11到15小時。 不過睡覺時間長不等於會睡的很安穩。八成寶寶上床後至少要花半小時才睡著,六成五寶寶睡覺翻來覆去,五成五寶寶睡前掙扎不願上床,還一定要爸媽陪在身邊才入睡。約有四成寶寶會睡到一半哭起來、難安撫,還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寶寶睡覺時竟然會「大聲打鼾」,一成多寶寶白天看起來很疲倦、愛賴床。 寶寶睡不安穩又與上床睡覺的時間、與睡前的狀態有關。周怡宏的調查發現,寶寶多數在晚上9點以前都會上床睡覺,但是,25個月到36個月大寶寶(2到3歲)中,竟有30%是晚上10點鐘以後才上床,小小年紀就學爸媽當夜貓族。 周怡宏說,睡眠對大人和小孩都重要,特別是寶寶們在睡眠時分泌的各種激素可以協助寶寶身體的生長與修復,而且睡覺時分泌的量會是清醒時的3倍,對寶寶的免疫系統、學習力、記憶力、肌肉韌帶的強度、長高、到心血管都有很大幫助。 專家也提醒,6個月大寶寶睡眠時間約14小時,睡眠時間會隨年紀縮短,到1歲半時約13.5小時,3歲寶寶睡12小時,到6歲大概就只需要11小時左右。 好的睡眠習慣要靠大人養成,睡前不要讓寶寶太「high」,用洗澡、換睡袍的「儀式」讓寶寶舒適而習慣自己入睡這樣的情境,而不要每次都需要哄或陪,或甚至是搖到睡著才把寶寶放到小床,這些都有助於寶寶養成好的睡覺習慣,一覺到天明。 ∼∼∼∼ 痞痞這傢伙真是讓人擔心,看來以前沒有養成良好的睡前習慣 現在要來養成,可能要一陣子了 不過先收驚才對,開車看到喪家回來要先洗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