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蓮霧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故意?為什麼?

2010年08月11日
公開
24

『故意?為什麼?�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我知道,但,我還是這麼做。 做什麼?當然是大人不允許我做的任何事。 為什麼我要這麼做?(您問我?我倒是得要想一想)。 小小腦袋瓜盤算一下成本,不須掐指一算,賺賠馬上分曉。 這麼做,大人馬上注意到我(真得是馬上喔!時間點捉得毫秒不差,一個刺激一個反應)。 想像一下,這多麼令人享受的畫面,就像鎂光燈打在全身的感覺,明亮耀眼。 這活像伸展台上的主角走台步般,擄獲多少人的目光與注視,無論是大人或小孩的觀眾們。 這時,行為本身對不對?別人的感受好不好?對於孩子當下來說已經不是重點(先賺到注意再說)。 孩子為什麼須要這些注意? 是平時大人們對他的注意太少? 是平時他的好表現不容易在團體中脫穎而出? 是大人們對於他的不好表現太過反應? 無論如何,試著與您的孩子面對面(是否須坐下來已經不是重點)。 試著把彼此的想法直接說開(對您來說也許會帶來些許的尷尬與不自在)。 坦誠地(這須要一些勇氣)告訴孩子是否自己對他的注意不夠?是否這麼做是為了大人對他多一點注意。 別說您很忙,沒時間,時間這件事對大家都公平的很。 撥出15分鐘(一天24小時裡僅佔1/96)傾聽孩子的聲音。 傾聽?抽象點。在當中專注聆聽孩子想要告訴您的任何事,別做評論,別下判斷,讓孩子感受這當下的15分鐘完全屬於他和您。 很多事需要向孩子學習,從中看到自己,包括身為父母的我和您。 -------------------------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2010年07月30日
公開
29

康健雜誌 77期 文.張靜慧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聰?

說謊,不是壞小孩

2010年07月30日
公開
34

說謊,不是壞小孩   請不要輕易將謊言與孩子的品性劃等號,因為謊言有時只不過是幻想,或者是孩子小小的如意算盤。 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懂事了,不再是個小寶寶了,所以孩子們應該很明白自己說的話是事實還是謊言。其實不然﹗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相信看完以下對孩子說謊問題的分析和解釋之后,父母們就會松一口氣了。 5歲以下的孩子常常說大話,因為他們不能把事實和幻想區分開來,說大話完全不同于說謊;5歲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說大話的情況存在了,他們會因為種種原因而說謊。 2--4歲︰愛說大話 孩子為什麼說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生活在一個幻想的世界裡,所以他們常常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當你帶孩子從公園回家的時候,他告訴你他在公園裡看見了獨角獸。他並不是在有意欺騙你。換個角度想,這說明他的智力還在處于不斷發育的階段。你的孩子還不能釐清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他也同樣不能把他的夢和真實生活區分開。 也有些時候父母們會發現,孩子的謊言就是他的如意算盤。一個4歲孩子的母親曾問幼稚園老師︰“我的孩子一個星期最少從幼稚園拿回家一個玩具,他告訴我是老師說他可以拿的。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不過,老師的分析消除了這位母親的不安和尷尬︰“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認為,如果他們非常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那么這個玩具就一定是自己的。這就是孩子們想‘占為己有’的邏輯。” 當然,也有的孩子說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責備和懲罰。他們會指責那些自己想像出來的朋友,告訴父母是他們做出了這些錯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淘氣會使爸爸媽媽不高興的,所以撒了個謊。 聽到謊言怎么辦︰這么大的小孩子因為說謊就受到懲罰,不僅沒有任何意義,也許還會有負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或者搶了小朋友的餅乾吃,你肯定會對他訓斥一番。但是,如果他同時還對你說了謊,你你注意力就轉移到說謊這個問題上,並為此更加嚴厲地懲罰他。 但事實上,你對誠實和正直的長篇大論,對孩子來說,只是耳邊風;你的懲罰也不能使他知道問題的所在。相反,他只知道他又淘氣了,而且將來他肯定不願意讓你知道這些淘氣的事兒。所以,更加關注他的不良行為效果會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興,所以不想告訴我真相。但是我親眼看見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對他有禮貌些,我想他會把他的玩具給你玩的。 另外,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他想要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就屬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場拿到喜歡的玩具就說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訴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但是它並不真正屬于你,它屬于這個商場。”慢慢地,孩子將學會把事實和幻想區分開來。但是,如果你對孩子的小小謊言過于在意的話,將會或多或少地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與其揭穿孩子的謊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學習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機會。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壓制孩子的幻想,因為有了幻想,才會有創造力嘛。因此,父母惟一應該做的就是確保孩子的幻想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說,父母可以讓孩子相信耶誕老人,但是必須讓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飛起來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 如果孩子的話總是不著邊際,那么父母最好給孩子講一講《野狼來了﹗》的故事了,讓孩子懂得為什麼對人誠實很重要。 5--7歲︰逃避訓斥 孩子為什麼說謊︰快到上學年齡的孩子,他們就會意識到說謊是解決問題或者逃避懲罰的一個好辦法。因為孩子們要讓他們的謊言更加可信,所以他們的謊言就會經過更好的加工了。6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他告訴老師他的家庭作業被狗吃掉了,那老師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說‘我病了,所以沒有做作業’,那也許能夠蒙混過關。 毋庸置疑,你的孩子肯定會不斷提升他的欺騙技能,試探他欺騙的限度有多大。這個時候,父母的“殺手 ”就是不能讓孩子因為說了慌、解決了問題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脫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輸誠實的美德的時候,最好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儘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誠實,不說謊。另外,也要讓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 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對婆婆說你有多么喜歡她送給你的那件毛衣,事實卻是你從來不穿,那么你就是在向你的孩子傳達這樣一個訊息︰說謊是可以讓你接受的。通常,孩子們是看見父母在說謊,他們才效仿父母這樣做的,或者模仿周遭成年人的一些做法。孩子們並不能釐清哪些是善意的謊言,哪些是惡意的。 聽到謊言怎么辦︰告訴你的孩子有時候善意的謊言是為了不傷害其他人的感情。給孩子舉個例子能夠使他更加明白這個道理︰“比如說,當你被同班小朋友邀請到他家做客的時候,如果你直接告訴他你不喜歡他,所以你不去,那么你的話就會傷害他,使他很傷心。但是,如果你告訴他你有別的事情不能去,雖然並不是真正的實話,可是不會令他傷心和難過。”另外,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善意的謊言也能夠使孩子明白他們需要替別人想一想,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他的感受。 然而,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說謊只是為了掩蓋他的錯誤和做的錯事的時候,你就應該立刻清楚地告訴他你不允許他這樣說謊。父母立場鮮明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說謊了是不是就應該受到處罰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針對有沒有刷牙的話題而說謊,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趕緊去刷牙,並且以後多多檢查和監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會因為刷牙問題而說謊了。反過來,如果父母因為這些無關痛痒的謊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懲罰他,那么,父母的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變成一個更棒的謊言大師了。因此,應該說處罰孩子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辦法。 如果孩子偷了別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為極其惡劣的事情,而且為了掩蓋這些行為對你說了謊,那么,這個時候就是孩子必須受到懲罰的時候了,並且要讓他知道第一天剝奪他看卡通片的權利是因為他的行為,第二天則是因為他說謊了。但是,父母應該明白,懲罰並不能使孩子馬上意識到他的錯誤;想讓孩子真正改正錯誤是需要時間和父母的信任的。 針對孩子的說謊行為,有的父母認為還可以試一試下面的做法︰ 1、如果你明知孩子說謊,不要對他一再追問。其實,父母是希望能夠再給孩子一次說實話的機會,結果反倒又給了孩子一次說謊的機會。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問孩子;當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夠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問題。總之,不要向對你說謊的孩子提問題。否則,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謊言遮掩他先前的謊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內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與其這樣,還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告訴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透過與我4歲兒子的反覆“唇槍舌戰”,我從中領會到不能要求他向我坦白事實真相,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真相反而更簡單。就拿我兒子喜歡用鉛筆在牆上亂畫的行為舉例吧,以前我看到后會問他︰“這是誰畫的?”,而現下我就直接告訴他︰“我看見你在牆上畫了。到廚房拿一塊兒擦桌布,然後蘸點水把牆上畫的東西擦掉。”前者給了他一個說謊的機會,后者則沒有。 2、如果孩子是習慣性的說謊,那么向孩子提問題之前你就先告訴孩子你知道他會對你說謊,然後允許他給你一個更好的說法。很多孩子在說謊之前根本就沒想他們還能說點別的理由。因此,父母可以先發製人︰“我知道,如果我問你,你肯定不想對我說實話。不過,我希望你能給我一個更好的說法。準備好了嗎?我要問了。”然後向孩子提出問題。 這種做法有3個好處︰ 一、它給孩子時間去決定是張口就說謊呢還是說些其他的; 二、它避免了相互爭執激烈化; 三、既然父母允許孩子說謊了,有了心理準備,那么父母就不會生氣或者煩躁不安了。 3、為了讓孩子也嚐嚐謊言的滋味,父母可以對孩子也說謊。比如,孩子想去看電影,父母答應他了。可是一會兒父母又不承認了,孩子就會問為什麼爸爸媽媽說謊。這時候,父母可以很輕鬆地告訴他︰“我認為有沒有說實話並不重要。也許剛才我是順口說‘好吧’,但是並不真的說明就得帶你去。我感覺你在家裡願意我們用這種模式和你說話,你也這樣對待我們。你是在告訴我“我”必須說實話嗎?但是,說不說實話對你就不重要了嗎?這樣做公平嗎?”聽完這樣的一番話,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來源︰《父母》

12個寵壞孩子的方法,使他成為準輸家

2007年09月05日
公開
26

1. 有 求必應 打從孩子出生開始 你就給他所有他要的東西 如此一來就算他以後長大成人 他還是會倔強的認為 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欠他的 2. 他出口成" 髒" 你一笑置之 當孩子講出不得體的話甚至口出穢言 你卻只是笑了笑 這將會使他認為自己很可愛他說的話很討喜 你的反應不外乎是鼓勵他下次再挑些更討喜的話來講 3.從不訓練他精神獨立 從小一切幫他打點好一切事情由你來負責 等到他20 歲時再突然告訴他"自己決定吧!" 我們不難想像孩子們對這種突如其來且遲來的恩准 反應會是:"#~%&^...."   4. 從不告訴他你錯了 如此將造成他日後嚴重的罪惡感 若我們一直避免把錯字冠諸孩子的不良行為 一直不告訴他孰是孰非 待某日他抵觸了法律 犯下了父母再也無法替他掩飾的罪行 他還以為整個社會都與他作對 是他自己受到迫害 5.替他收拾所有弄亂的東西 撿起他丟再地上的書鞋子髒衣服 幫他整理房間做東做西打理一切 養成他日後推卸責任 將別人的好意當成是理所當然的惡習 6. 毫不限制他的讀物 小心啊 雖然碗筷洗了餐具消毒了 孩子嘴巴吃得乾淨 腦子吃的卻是垃圾 7.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日後父母離婚了家庭破碎了 你也不用為孩子麻木不仁無關痛癢的反應感到震驚與不解 8.當他的搖錢樹 若金錢對他們而言太容易到手 想買東西時只要他們搖一搖吵一吵錢就掉下來了 不讓孩子明白金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取的 如此要他們如何能了解"錢歹賺" 如何使他們能有正確的金錢概念 9. 滿足他所有的口腹之慾 當你自始至終永遠滿足他的需求時 你會發現一次的拒絕 就足以對他造成傷害極大的挫折感 10. 永遠站在他這邊 站在孩子這邊固然是好的 但要永遠嗎 當孩子真的犯錯時呢 你能想像這種心態 ---- 都是別人不好他們都對我的孩子有偏見 會造成他日後一生多少問題嗎 永遠站在孩子這邊 永遠教他與鄰居師長警察對立 不過是提早讓他走上不歸路罷了 11.我就是拿他沒辦法 當孩子們闖了大禍犯了大錯 若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拿這句話來搪塞 替自己的不是找藉口找台階下 孩子們以後如何能尊重你呢 他難道不會想 "既然沒辦法 那就乾脆讓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好了 " 12. 準備過悲慘的一生吧 想寵壞你的孩子嗎 想培育出不負責任的下一代嗎 很簡單 照著這12條法則去做 保證你一生會是悲慘的 像個名符其實的老媽子一樣地跟在他後面

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2007年07月13日
公開
31

臨下班前看到此篇文章,讓我想起小予最近一些反常行為「拿玩具丟人」,發生在昨晚我們正在愉快的玩賓果遊戲,她突然有此舉動讓我嚇一下,我表現非常痛苦的表情,她自知自己犯錯,先是說對不起,不過馬上轉移話題,我繼續表現非常疼痛的態度,必希望她向我正式道歉,非常乖乖做了,此時我也不再放大,記得有好一陣子未出現翻白眼,對人使眼色最近又開始,原先都不太理會,前2天請她站在鏡子前,看這樣的動作會造成別人的反感,也明確的告訴她。 我自己自身的案例告訴大家,孩子是需要被教育,常有些動作舉止是不自覺,可能是模仿,或是反射動作,不論如何若真的發現行為不對,應該即早教導改正,習慣的養成與模仿學習是非常容易的,常從朋友看相同年齡的孩子或是路上、公園、醫院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的自知不理、大聲斥責、或是一臉無奈,都讓同樣是做母親的我些許的擔心,以下明確的教戰手則,提供大夥參考之。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培養自尊心,不要貶抑小孩

2007年07月13日
公開
33

基本上小孩在長大以後,生活會呈現兩種迥異的型態:在第一種生活型態裡,孩子將會被負心的情人、沒有前途的工作以及種種有害健康的惡習所毀滅。在第二種生活型態中,小孩將會順利度過各種難關繼續前進。事實上,決定小孩未來前途的主要原因,簡單的說就是三個字:自尊心。小孩子的自尊心到底是從何而來?當然是從父母親這邊得到的,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當父母親在教導小孩種種規矩的時候—譬如說,咳嗽時要把嘴巴遮住、要把自己的玩具借給別的小朋友分享等等—為人父母者還要不斷的告訴孩子,他是一個很乖、很能幹、很聰明的小孩,理當得到最美好的事物。相信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親,都希望小孩子將來長大以後,能夠非常滿意自己的表現,這也正是近年來專家們不斷呼籲,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不斷灌輸小孩自信觀念的主因。但是為什麼世界上還是有那麼多人缺乏自信,以致這些人始終無法具備成功的特質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許多父母親總是不斷的壓抑孩子。 當父母親不僅僅是糾正孩子的行為,而是嚴詞抨擊小孩的個性時,往往會因此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當你糾正小孩的行為時,必須明確指出孩子的錯誤,但是當你嚴詞抨擊小孩時,卻涉及人身攻擊。譬如說,當你對孩子說:「把地上的積木撿起來。」你是在糾正孩子的行為,希望他能夠把玩具收拾乾淨。但是當你說:「你這個壞孩子!一天到晚把我的話當成是耳邊風,我不是告訴你要把地上的積木撿起來嗎?」這種說法就是嚴詞抨擊,你的話語裡也許含有把積木收拾乾淨的訊息,但是對孩子來說,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孩子。 以下是一些關於糾正孩子的行為以及抨擊孩子人身的實例對照: 糾正孩子:志偉,趕快跟奶奶說謝謝。 抨擊孩子:你到底是怎麼了?趕快跟奶奶說謝謝。 糾正孩子:請你不要大呼小叫。 抨擊孩子:你是不是被寵壞啦!我不准你再大呼小叫。 如果孩子從小就不斷的否定自己,這種小孩將來在長大以後,絕對不可能出人頭地。事實上,當父母親不斷用言語抨擊小孩時,這已經是形同虐待,這種言語暴力程度嚴重時,往往會像實際的虐待一樣,在孩子身上留下永恆的創傷。即使父母親的抨擊並不嚴厲,但是大人口中的話語,依舊會在小孩的心靈上留下陰影,所以父母親在對小孩子說話時,一定要謹言慎行特別留心,尤其是當你疲倦、勞累、心情不佳的時候,更要留意自己的言詞。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經常出現口不擇言的習慣,此時為人父母者必須明瞭,問題的癥結其實是出在你的身上。譬如說,母親大呼小叫要兒子趕快去洗手:「你為什麼就是不肯照我講的話去做?你為什麼非要逼得我罵人?」沒想到兒子居然無辜的回答:「可是我沒有要你那麼大聲講話啊,根本是你自己想罵人嘛。」 這位小孩說得完全正確,當大人情緒失控的時候,完全是父母親本身的問題,不要把自己的錯全部賴到孩子身上。 在管教孩子的過程裡,父母親難免會失去耐心,但是親子關係原本就不是對等關係—既然父母親擁有絕大部分的權利,當然也就必須肩負絕大部分的責任。換言之,親子關係往往與其他型態的親密關係截然不同—像是婚姻—當夫妻雙方發生激烈爭吵的時候,往往是因為其中的一方(通常是手裡握著遙控器不放的那一方)總是「沒有任何反應」。 譬如說,當小夫妻在度蜜月的時候,妻子溫柔的對丈夫說道:「拜託你刮完鬍子以後,把臉盆裡的鬍渣清理乾淨。」但是沒想到結婚一年之後,這位丈夫卻依然故我,妻子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於對先生吼道:「你這個噁心的懶鬼,趕快過來把臉盆裡的鬍渣清乾淨!」我個人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恐怕夫妻雙方都得調整自己的態度,妻子不應該再罵先生是懶鬼,丈夫則是應該養成清理臉盆的好習慣。 但是在親子關係裡,要想解決互相抨擊的問題,主要的關鍵還是在大人的身上。為人父母者千萬不要忘記,當你在教訓孩子的時候,他們並不會把耳朵摀住,當你事業不順的時候,也不是小孩子害你的,孩子難免總會犯錯,畢竟他們的年紀還小,對於許多的事情都是一知半解。 因此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父母親一定要明確指出小孩的錯誤,避免使用粗鄙的語氣抨擊小孩,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親應該: 明確指出孩子錯在那裡,不要進行人身攻擊 為人父母者應該避免使用類似「你總是……」、「你從來不……」等等的措詞,因為在這些講法中,父母親並沒有明確指出小孩到底錯在那裡,大人只是一味的暗示小孩整個人都有問題,長此以往會讓小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父母親應該對小孩說:「記得用紙巾把臉擦乾淨喔。」而不要對孩子說:「你這個噁心的髒鬼。」 糾正小孩的行為,而非挑剔個性 為人父母者一定要避免直接抨擊小孩:「你這麼不誠實,難怪查理不願意跟你玩。」父母親不妨改口說道:「當你在玩遊戲的時候,一定要跟別人一樣遵守規則。」當小孩子把玩具丟向窗戶的時候,父母親應該跟孩子說:「你不可以把玩具丟向窗戶,萬一窗戶的玻璃破了怎麼辦,現在我要沒收你的玩具作為懲罰。」父母親不應該斥責孩子:「你這個混蛋!你瘋了是不是?以後你休想再玩玩具!」 不要杞人憂天 許多父母常常因為過度擔憂孩子未來的前途而不斷抨擊小孩。譬如說,「如果你這麼骯髒,將來一定交不到朋友。」「如果你連每天要刷牙這點小事都記不住,將來怎麼照顧自己?」有些父母經常喜歡不斷訴說類似上述的話語,藉以發洩自己心中的憂慮,但是為人父母者可能沒有想過,小孩未來的前途也許與幼年時的行徑不一定有關,但是如果大人從小不斷否定孩子,小孩遲早也會開始否定自己。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養高EQ小孩》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2007年07月12日
公開
45

本文來自學前教育電子報 2006-06-08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文�陳怡伶 本刊企劃編輯 2歲半的弘弘已經相當有「想法」了喔!要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總是說要就要,只要被爸媽拒絕,常當場就大發脾氣… 每天傍晚,弘弘都趴在保母王媽媽家窗戶,期待紅色車車出現。因為,最愛的爸爸要來接他了! 我要!我就是要! 今天,弘弘一上車就開心地大聲喊「吃炸雞,弘要吃炸雞。」爸爸跟他解釋要回家吃晚餐,弘弘更大聲起來。正專心開車的爸爸看他拗起來:「你再吵!回家打喔!」這時弘弘哭了起來… 回到家,弘弘看到媽媽大聲地哭了起來,他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又用力搥爸爸一拳。「這孩子,脾氣愈來越壞!」聽爸爸告狀,他摔坐在地上,邊哭邊踢、邊拍打地面!爸爸見狀:「再耍脾氣!我去拿藤條!」弘弘反而更使力踹腳。 **讓孩子知道「我懂你的感受」 媽媽坐到弘弘身旁,柔聲問:「你好生氣、好生氣!是不是?」弘弘啜泣著,用力點頭。媽媽繼續問:「氣爸爸不准吃炸雞嗎?」他委屈地點點頭:「嗯!」媽媽的體諒讓弘弘不再用力跺腳、搥地,慢慢調整了呼吸、剩下一點點的啜泣。 爸媽以同理心來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事情,原先的怒氣也會稍稍舒緩,親子之間也比較能進行有效的言語溝通。 **讓他明白「為什麼不可以」 看他稍稍緩和,媽媽抱起弘弘走到廚房說:「哇!好香喔!是好吃的咖哩牛肉耶…」 媽媽又說:「媽媽特地去買肉肉回來,要煮弘弘最愛吃的咖哩耶!可是弘弘只想吃炸雞!」倔強的弘弘還是嘟著嘴。 「那我們把咖哩倒掉,去吃炸雞!?」弘弘露出一絲竊笑,他小聲地說:「不要倒啦∼弘弘吃咖哩!」 媽媽笑著說:「還好弘弘喜歡吃,不然媽媽差點也要哭哭了!」被溫柔讚美過後,弘弘才露出笑容! **發展小百科 自我中心

六種狀況打孩子,就是你的錯

2007年07月12日
公開
48

如今,信奉「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長」理念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持這種觀念的人肯 定會反對打孩子,甚至認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無能,是不會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 種表現。的確,在以下很多情況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 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洩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 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 害的孩子。 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根據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3歲的孩子處於遊戲期階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強烈,同時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發展,自我統一性開始出現,而3歲前的孩子,這一切都沒有出現,或者只是剛剛發展。即使是有的孩子過於頑皮,體罰他的時間也只能提前到1歲半,對於1歲半以內的嬰兒是絕對不能進行體罰的。因為在這一年齡段,孩子的活動主要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為吃、喝、拉、撒、睡帶來的條件反射,是無意識的。在這一階段體罰孩子,會影響他們做出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導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歲的階段,孩子處在自主性與羞怯和疑慮之間搖擺的階段。兒童迅速學會走、爬、推、拉和交談等許許多多的技能,學會了如何抓握和放開。他們不僅把這些能力應用於物體,而且還應用於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換句話說,兒童現在能「隨心所欲」地決定做還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須按照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兒童行為的任務,而又不能傷害兒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體罰,兒童就會感到疑慮而體驗到羞怯。 育兒小貼士:在孩子3歲前的這一年齡階段,面對孩子的無理吵鬧,面對孩子幫倒忙,父母往往是最頭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體罰他們。怎麼辦?您不妨採用以下辦法來教育犯了錯誤的孩子:•冷處理。當孩子無理吵鬧時,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給孩子以積極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鬧和大人滿足要求之間建立條件反射。•自然後果法。對於喜歡亂碰東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體傷害的情況下,可以讓他碰一碰煮熱的食物,讓他直接體會到其中的危害。•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你可以把自己的憤怒寫到臉上去,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學會看大人的臉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憤怒表情,很多孩子會停止自己的錯誤行為。•講明道理。給孩子講明一些簡單的道理,說清楚這樣做會給他帶來的直接傷害。比如,你亂碰開水瓶,會被燙著的,到時候會像打針一樣痛的。 6歲以後要盡量少打,12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歲以後就應盡量減少體罰,而到了12歲就應完全停止了。6歲以後,多數孩子已經進入學校了,獨立自主意識有了較好的發展,自尊心越來越強,開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著憑借自己的能力、勤奮,不斷帶來各種成就。這時體罰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喪失成長所必須的成功體驗,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養成消極、自卑的人格;而且在這一時期進行體罰,孩子能夠清楚地記住父母對自己的體罰,在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進入青春期後,兒童在肢體運動、認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漸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自我。他們強烈感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個體,具有認識自我、表達自我、張揚自我的強烈要求。如果這時體罰孩子,他會感到這是對自己人格的嚴重踐踏,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還會產生某種報復與逆反心理;而且,隨著知識的增多,他們會清楚知道父母的這種做法違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一種違反法律的錯誤行為,因而會對父母產生不良印象,認為他們不遵守法律。 .

如何教小孩避免性侵害

2007年07月12日
公開
60

在新聞亂象讓人看了都搖頭之下,這篇文章就顯得相當重要,以下內文摘自─ 康健88期 ─ 性侵害兒童案件八成以上是熟人所犯,只教孩子「遠離陌生人」不能保證安全,孩子要學會自保,才能平安長大。 提心吊膽可能不足以形容現代父母孩子人身安全的擔憂。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斗大驚人的新聞標題寫著,「女童屁屁痛,疑遭"叔叔"性侵害」、「酒後亂性,狠父猥褻親生女」、「上托兒所第二天,女娃遇"狼"」......。 一位孩子尚未出生的準媽媽憂慮地說,「我真希望小孩永遠待在我肚子裡。」有些父母乾脆關掉電視不看,但心裡仍然十分恐慌,深怕不幸的事一天發生在自己寶貝身上。 以往父母以為生女兒要擔心她的安全,生兒子可省卻這個痲煩,現在事實卻不然─當流行歌手麥克傑克遜被控連續侵害小男童受到全球關注之時,台灣也驚爆前民進黨黨部主委蔡茂雄被指控疑似性侵害多名少男的新聞。從統計數字也可看出,男孩不見得能免受性侵犯的傷害。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近幾年的調查發現,性侵害的受害者之中,男性也佔了四成左右。 遠離陌生人≠安全 做父母的當然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子女,期望他們不受一丁點傷害,但現實是,你不可能一天24小時把孩子放身邊呵護著,因此只有從小培養他們保護自己的能力,才是遠離危險的可行之策。 不過,很多父母用的方法起不了保護作用,反而嚇壞孩子。大人一直告訴小孩「千萬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離陌生人遠一點,不然會被抓走!」讓許多孩子見到陌生人就害怕,無法信任別人。 況且,就算你讓孩子完全與陌生人隔離,還是無法保證他們安全。警政署的統計及防治性侵害的社福機構一致指出,八成以上兒童性侵害案件是熟識人所為,其中大約-半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而陌生加害者佔不到二成。 研究兒童及家庭關係二十多年,並在美國各地演講,教父母如何教導小孩個人安全的親職教育專家寶拉•史妲曼,在她的著作《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中就一直不斷強調,我們希望孩子小心,而不是害怕,「不要恐嚇小孩,而是應該教他實際做法,」她認為,與其叫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相信陌生人,不如讓他們辨別陌生人應該有及不應該有的行為舉止,並懂得如何安全相陌生人互動。 因此,不論那個可能傷害孩子的對象是誰,親人、師長、朋友或是陌生人,孩子都需要被教導成能夠靈機應變、保護自己。 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 何時是開始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恰當時機呢? 多數專家同意,3歲大的孩子應該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各部位的名稱,包括生殖器等隱私部位,同時,還要幫他們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也就是讓他們曉得,自己是身體的主人。 其他人不能隨便碰觸,特別不能亂摸「隱私處」,假使自己不喜歡、感覺不舒服,那不論對方是誰,我都可以拒絕讓他們靠近、碰觸。這是孩子學習自我保護,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觀念。 如果孩子能當自己身體的主人,父母就不必傷腦筋如何教孩子區分,或對陌生人提高警覺,也對熟識的人建立正確的相處原則。 然而,「身體自主權」不是父母嘴上說說,就能馬上有效的,這需要從日常生活去建立觀念。紀惠容就舉個例子指出,經常大人見小孩可愛,就會摸一摸、捏一捏,或把嘴湊上去親他,有時候孩子不見得喜歡這種感覺, 但有些大人卻故意作弄他,甚至爸媽遇到這種情況,還會數落小孩「幹麻這麼閉塞,給人家親一下有什麼關係!」但是這個舉動會讓孩子混淆,以為身體不是自己的,只要大人喜歡,就可以任由他們撫摸親吻,她解釋。 所以,要讓孩子擁有「身體自主權」,重點在於尊重他的感覺,只要他表達不喜歡,就不要繼續去碰他。人人如果能堅持原則,孩子就能逐漸建立這個保護自己的重要觀念。 另外,史妲曼也建議,學齡前的兒童除了要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之外•還要能分辨「可以的」及「不可以的」碰觸,她舉例如下: 「可以的」碰觸是: 握手 孩子願意的話,可以擁抱 將一隻手臂輕放孩子肩膀上 在睡前親吻孩子臉頰 搖晃或抱著幼兒 「不可以的」碰觸是: 擁抱得太緊或太久 強迫孩子親吻(任何地方) 雖然孩子要求「住手」卻仍繼續呵癢 動手動腳、踢、打 成人觸摸孩子的隱私處 成人強迫孩子觸摸或親吻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界限 接下來,你要給孩子的功課是,讓他們認識及學習尊重和不同人之間的「身體界限」。父母應該向孩子解釋,他可以依據自己信任對方的程度,及和對方是不是很親密,來決定跟一個人互動時,要保持怎樣的距離。而且,他和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遠近並不相同。父母可以打比方說,「你會和爸媽靠得很近,會牽手擁抱,但是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就不能如此。」 孩子也必須學會尊重別人的身體界限,例如有些小孩喜歡去拉小女生的辮子,或是玩其他小朋友的生殖器,讓他們生氣、不舒服,父母應該說明,這樣的行為就是越過界,侵犯了別人的身體界限。 察覺危險在哪裡 隨著孩子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愈多,如上幼稚園、去安親班、至別的小朋友家裡玩,或者開始自己走路、坐車上學,自己帶鑰匙開門回家等,他可能碰到的危險也就愈多,所以,他必須有察覺環境裡危險情況的能力,並且懂得應變。 但令人擔憂的是,根據以往經驗,「在家裡,幾乎沒有人教孩子哪些是危險的情境,可能令他們受到傷害,以及他們應該如何防備,」多年研究性侵害案件,且曾經深入訪談性侵害加害人的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若璋感嘆地說。 她曾經問不少遭遇性侵害的孩子,「爸媽或其他大人有沒有跟你說(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要怎麼做?』,大多數孩子都回答「沒有」。 而綁架、性侵害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但是有些地方,如家裡、學校(特別是廁所或僻靜少人的地方)、公廁、小巷子及公寓樓梯間等,相對來說更是危險。還有,不論國內外的犯罪報告都指出,落單的孩子最容易成為加害者下手的目標,因此,以下幾個預防危險上身的原則,父母一定要孩子記住並且遵守。 1、不可一個人行動 要孩子不論何時、做任何事,盡可能都和其他小朋友結伴同行,不要一個人落單,尤其不能一個人跑去人少的地方,像獨自在公園裡玩,或上課時間單獨去上廁所。 2、報備行蹤 讓孩子從小習慣,當他要去某一個地方之前,會先跟父母或其他大人說。假設你帶著學齡前的孩子去公園或遊戲場,應該告訴他「玩完溜滑梯之後,如果你想去盪鞦韆,要告訴媽媽哦!」或是交待孩子在幼稚園、安親班時,去上廁所之前,先向老師報備,並找其他小朋友一起去。 3、隨身攜帶零錢及電話卡 如果你唸國小的孩子帶著手機上學,那你可以提醒他在放學離校之後,就把手機打開,以便遇上任何危急情況,可以趕快撥電話向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大人求助。若是孩子沒有使用行動電話,可以讓他們隨身備有零錢和電話卡。 了解加害者常用哪些方法誘拐、侵害孩子 要確定自己的孩子落入這些危險情境時,他曉得如何安全應對。這些慣用的犯罪手法包括: 1、要求孩子幫忙。 像是開車趨前問路,藉機誘騙孩子上車;謊稱學校廁所的水箱壞了在滴水,要求小女生進去幫忙修理,再把她鎖在廁所間施暴等等。 教孩子應對方法:向對方說「我不能幫你,你應該去找別的大人幫忙。」然後趕快離開。要孩子記住絕對不要上陌生人的車,或是跟著要求幫忙的人去任何地方,如果是在學校裡,應該立刻報告老師。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告訴孩子,走在人行道上,如果有汽機車靠過來,一定要馬上後退3大步,和車子保持一些距離,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他們免於被人強行拉上車帶走。 2、誘惑孩子。 例如帶孩子吃麥當勞、給孩子糖果、玩具,對青少年(女)可能就是出錢幫他們買東西。 教孩子應對方法:平常就要求孩子不隨便收受別人的東西;如果有人要送禮物,應該先問爸媽同不同意。要是對方送東西,並且要求你做一些事,更不能接受這種「交換」。這些對孩子來說可能很難做到(因為許多父母也不自覺地透過「交換」來「管理」孩子),因此更要經常提醒。 3、利用職權或假扮權威人士欺騙孩子。 例如假扮警察,或是學校老師用權威逼孩子就範。 教孩子應對方法:即使是有權威的人,也不能隨便碰觸或侵犯自己的身體,應該大聲拒絕,趕快離開。若是有一個人告訴你他是警察,要你跟他走時,你應該回答「我要先打電話告訴媽媽。」而不要輕易就跟他走。 陳若璋教授還建議父母,利用和孩子遊戲玩耍的機會反覆練習,可先設定一些情境,例如,媽媽扮陌生人向孩子問路、跟孩子說自己掉了東西,要孩子幫忙一起找,然後看看孩子是不是能正確應對,或者由爸媽來示範安全的回應方法,讓孩子學習。 4、謊稱爸媽臨時有事,所以要我來帶你。 這是熟識的加害者常用的方法。 教孩子應對方法:事先就和孩子說好,萬一媽媽真的臨時不能去接你,那我只會交待誰(例如鄰居王媽媽或媽媽的朋友張阿姨)去接你。或者,和孩子定好一個只有你們兩人知道的「通關密語」,告訴孩子,不論要來帶你走的人是不是認識你,只有能正確說出「通關密語」的人,你才能跟他走。 保護自己:大聲呼救、要求保護 萬一,孩子真的不幸碰上意圖架走他們,或跟蹤他們的壞人時,該教他們怎麼做? 寶拉•史妲曼在她的書中提出,教年幼的孩子簡單、容易記的三個步驟─呼救、逃跑、通知大人,來擊退企圖接近傷害他們的人。 「呼救」 是要孩子碰上危險時,扯開喉嚨,大聲叫嚷,而根據國外的防治犯罪研究指出,這一招通常很管用,加害者若碰上會大聲拒絕並呼救的孩子,他們多數會放棄而離開。 也要教孩子大聲呼救時要喊些什麼。呼救的內容必須讓周遭的人聽出來,這個孩子不認識身旁的人,可能會被人強迫帶走。因此,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強迫帶你走,或抱你上車,你要大聲叫「不要過來!我不認識你!」、「他不是我叔叔、他想綁架我!」等等。 「逃跑」 一定往人多的地方走,而不要因一時害怕,反而跑到沒人的地方躲起來,尤其別走進小巷子、公寓樓梯間裡。 「通加大人」 包括尋求可以信賴的鄰居,平常父母就要告訴孩子,碰上麻煩時,可以去找誰幫忙。此外,也應該教孩子能認出警察局、消防局、便利商店等可以去求助的地方。 假如不幸被抓住 如果已經逃不了,告訴孩子不要激烈反抗,或大叫哭鬧,以免激怒加害人,受到更嚴重的傷害,事後要趕快告訴父母或信任的人所發生的事。 不過,有些加害者,特別是熟識的人會威脅孩子,不能把他的惡行說出去,或者這些人會故意設下圈套,令孩子犯錯,然後要求孩子保密,否則會受處罰,因此,他們可以持續不斷侵犯孩子、對此,父母應該平時就告訴孩子「要是有人叫你保守祕密,你應該馬上來告訴我。」不讓加害人有機會一直得逞。 儘早讓你的孩子知道並能夠運用正確、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幫助他遠離性侵害及其他任何殘忍的傷害,快樂平安長大。

別當直昇機父母

2007年04月19日
公開
50

別當直昇機父母 你經常沒事往學校跑,幫孩子看頭顧尾,你總是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活動,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其實,你正是台灣六百萬「直昇機父母」的一員。 直昇機父母無所不在、無所不管,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未來、對台灣的教育,正產生深刻但卻可能是負面的影響。在這關鍵時刻,父母與社會正需要另一種新教養、新價值,來重新思考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現場1 許昌街徐薇補習班。 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待會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 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嗎?」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 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 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新趨勢: 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 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肌肉與平衡發展。 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 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子的人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 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 陽 明大學 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坑,學習像按表操兵。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 湯茂竹 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 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級數。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念。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後遺症。 四月一日 ,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 明大學 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孩子的身心健康卻被忽略 此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史格納寫著: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 「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怕他不再愛我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新校園: 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 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師權低落,親權高張 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孩子健全的成長。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 成為 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子還因過度自責,從 五十公斤 瘦到 三十五公斤 ,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新價值: 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子的動機。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的反省: 當孩子誕生時候,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 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 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我檢驗的時刻。 【天下雜誌368期】

媽媽八個堅持 - 別讓孩子成小霸王

2007年04月06日
公開
46

媽媽八個堅持 - 別讓孩子成小霸王 專家認為,無論你的管教有多「寬鬆」,又或採用哪種教子方法,某些原則媽媽必須對孩子有所堅持,絕不能退讓。以下網羅了八種日常生活常見的情景,大家平日又做到多少? 堅持1﹕入屋要叫人,食飯要叫人。  所謂「入屋叫人,入廟拜神」,以前隨父母探訪親友,入屋時例必要和長輩逐個打招呼,以表尊敬,不過現在很多人都不拘泥這習俗....家長雖不至要求子女按長幼次序逐個「叫人」,但入門一聲招呼或吃飯前一聲:「吃飯喇!」還是必須.....看到誰先便叫誰,一大班親友時,一句:『Hello,大家好!』已足夠。 堅持2﹕讓座給公公婆婆。  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地鐵或巴士時,遇到長者或有需要人士,父母要教導子女主動讓座給他們。「本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可能受到大氣氛影響,以前會這樣做的人反而變了少數,做起來總覺得尷尷尬尬,大人自己也會內心掙扎一輪,更加不會教導自己小朋友。」 堅持3﹕勿讓孩子做「大帝」。  現在很多家庭都有聘請家庭傭工,照顧小朋友的責任亦落在他們身上,不過父母要留心,勿讓子女隨意差使傭人。「有時拿一件東西、掉一件垃圾,小朋友也要姐姐幫他們,家長應要求子女懂得自我照顧,而非養成:『屋企奉旨有個人畀我使。』的心態,形成依賴性格。此外,亦要讓子女明白,家中傭人是到來「幫」屋企,因此吩咐傭人做事,要記緊說一聲:『唔該!』」 堅持4﹕孩子牙擦擦,要罵!  剛剛懂得說話的孩子,每當表現得「牙尖嘴利」,甚至乎會罵大人時,很多父母都會用「精靈得意」、「口齒伶俐」來形容,一副甚為欣賞的樣子。譚博士:「但從小朋友成長角度來看,這可能是沒禮貌的表現,父母切記勿得意忘形,要立刻制止他們。」相反,假如小朋友看到大人很開心、拍手掌的話,變相鼓勵了他們,日後要糾正這行為就很難了。 堅持5﹕自己的事自己做  很多父母都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道理,但每次吩咐子女要自己執拾

怎樣培養寶寶的耐性

2007年04月06日
公開
49

現在的孩子沒有耐性是眾所周知的,動不動就耍脾氣,同小朋友們打架,缺乏耐性時,遇到很小的困難就會放棄。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1.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2.任性。 3.經常容易哭。 4.情緒易激動,很難預測他們會幹什麼。 5.吃飯時愛動。 6.看電視時一會坐著,一會站著。 7.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而是拿拿這個,碰碰那個。 8.自私,只關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經敏感、神經質或經常感到不安。 11.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 12.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 13.經常爭吵。 14.坐立不安,多動。 15.經常打碎朋友或家裏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 17.經常打架。 18.衝動,做事前不思考。 19.飲食調節不好。 20.發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 21.不能如自己的願望時就打滾耍賴。 22.經常哭哭啼啼地鬧。 缺乏耐性寶寶的特徵 缺乏耐性的孩子會出現三種傾向:過度的暴力性、依賴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性兒童的最大特徵。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失控地尖叫、罵人或打小朋友等。剛開始自己還會自責,不過一旦形成習慣,自責感就會消失,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反而會使性子、發火。 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轉而向別人求助,這種依賴性會使寶寶漸漸變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 沒有耐性的寶寶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時,看看這個拿拿那個;參加鋼琴、美術、書法等學習班,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 培養寶寶耐性的招數 為了培養寶寶獨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爸媽應掌握如下的招數。 1.爸媽言傳身教 父母首先要學會忍耐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忍耐。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2.勿包辦代替 對於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一切包辦,這樣一來孩子如果不喜歡時,父母便全權代勞,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題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將答案告訴孩子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4.重過程甚於重結果 剛會走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跑的,初學鋼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經過爬、走的過程後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必須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即使孩子著急,做父母的也不應當著急,應抱著相信孩子的態度,耐心等待。 5.別對孩子過分期望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 6.堅持有規則的運動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心理。運動有無與倫比的功效。讓孩子確立可行的目標,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鍊,孩子會逐步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鍊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團體遊戲 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遊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0.從容易的教材入手 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11.說出自己的目標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確定目標,並幫助他們最終實現。此時,孩子最好要反復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透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生堅強的意志。(完)

包容非縱容 同理非同意

2007年04月06日
公開
40

包容非縱容 同理非同意 文章轉貼源自於...台中市立漢口國中輔導室輯 現在孩子的行為愈來愈脫序,現在父母的心也愈來愈無力,位什麼呢?許多人怪罪都是不打不罵的結果。以下,我舉幾個例子來供大家一起思考這些問題。 ● 用同理心不對嗎? 曾經,有位單親媽媽來「高雄市父母教育協會」協談。她抱怨孩子雖已讀專校、夠大了,但最近家中經濟情況不太好,希望孩子出去打工貼補家用,怎們勸也勸不動,讓她很氣餒。「其實,孩子打工時曾有挨老闆罵的不愉快經驗。」這位媽媽說,於是我鼓勵她,不妨跟孩子好好談一談,不要只是責罵她,或許可以找出原因來。 她說:「在家都跟孩子做過多次溝通,而且,還很用心地把自己之前學過的『同理心』技巧都用上了,哪知談完後,孩子就不肯再去工作,一直到現在已經半年了,無論怎們說,她就是很排斥!」「難道,我用的同理心不對嗎?」 原來這位媽媽在和孩子談話過程中,雖然能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挨老闆的委屈「心」情,但是她對孩子說:「既然這麼委屈,你不想再繼續,那就別去算了。」於是孩子便立刻就辭職了, 問題就出在這兒。這位媽媽把「同理」誤作「同意」,難怪有不少用心學習現代教育方法的父母們,總是不解,為何努力學習的結果,結局總是變成只順了孩子的意,卻難令自己滿意,難道父母就不能有不同的想法嗎? ● 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及引導 其實「同理心」,是指父母在聽孩子談話或面對孩子的行為時,能夠感同身受接納孩子的心情,並用一種理解的想法和口吻去回應他們。比如對她說:「你一定覺得很委屈吧?」每一個孩子(任何大人也一樣),一聽到父母這麼了解他,不好的心情,通常都會得到撫慰與抒解。 但,只有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孩子的情緒低潮挫敗時,所說的話、所想的事及所作的決定,一 定不夠周延或流於衝動,因此,在用同理心安撫孩子之後,父母接下來要設法「引導」他,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再一次去想、去看自己的問題,不如你可對孩子說:「除了這次挨罵之外,你覺得工作了這一段時間下來,有沒有其他收穫呢?像交了新朋友、學到做事的方法,甚至有錢可以賺呀…」等等。孩子經父母這麼一提醒,必能看出事情的另一些光明面,也許就又能重新整理心情,去迎接人生不同的挑戰了。 ● 孩子的行為必須導正 另有個例子,有位媽媽發現兒子,竟然會抽煙,他很不安,直到最近讀到一本有關青少年的畫才釋懷,書上說,那是一種孩子在表現自己長大的正常心裡及現象,父母要加以包容,不用大驚小怪。 我問他:「那你現在打算怎們處理?」他說:「既然是正常,那就包容他吧!等過了這階段,他就自然停止。」 不只抽煙這件事,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看起來算是正常現象的行為,如亂發脾氣、莽撞無禮、開不起玩笑…等,很多父母都學會「包容」這個觀念之後,幾乎都和這位媽媽一樣,寬容地去看待及處理,這些媽媽的想法就是-不要生氣、不用擔心、不必干涉,將來孩子自然會長大、會改進…等等。 事實上,這些成長過程中過度的現象,指的是多數孩子都會出現的偏差行為,這些現象不一定都是正確或是對的,而「包容」的真正用意是,幫助父母在自己子女出現這些「正常」卻不一定是「正確」的表現時,能用平靜、平常的態度去面對,這樣才能找出比較好的導正方法。 然而,父母若是「包容」於先,卻沒有「教」或「導正」於後,這種「包容」就變成了「縱容」,而縱容的結果是,孩子某些不正確的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非但不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改進,反而是孩子愈大,父母想要導正他,恐怕也愈發不容易了。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同理」和「包容」,表面看起來好像給孩子的愛愈來愈多,但在更因該給他的教導和引導,就完全沒使上力了,您說是嗎?!

探秘0-2歲嬰兒的好奇心

2007年04月06日
公開
47

探秘0-2歲嬰兒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將好奇心定義為:個體對新異刺激的探究反應。正是人類對世界的好奇心,促進了整個人類的向前發展。嬰兒時期的寶寶,好奇心更甚,正因為如此,他才想要學習一切他所接觸到的事物。   在嬰兒時期,由於寶寶接觸的事物非常有限,所以,寶寶的好奇範圍是和他所能達到的“方圓路徑”是相一致的。只有寶寶所能聽到、所能看到、所能摸到的東西才是他們願意投注好奇心的。   Befor 6個月   6個月之前的寶寶,由於長時間處於躺的狀態,他觀察到的東西多為空中的吊綴物。所以他往往將關注點放在這些吊綴物上。   探索方式:“拳打腳踢”   寶寶對各個關節以及小肌肉的運用還不熟練,所以可以觀察到寶寶對吊綴的對待方式是手腳並用。   對於好玩的東西,寶寶投注的精力是成人無法想像的。他們常常是目不轉睛,所以爸爸媽媽要注意保護寶寶的眼睛。吊綴距離寶寶的眼睛距離以20 30厘米為宜,讓寶寶不用太費力地調節焦距;吊綴一個星期要換一次地方,或在床左邊,或在床右邊,以免寶寶變成“鬥雞眼”。   After 6個月   6個月後,寶寶開始學習坐。他的視野範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寶寶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的手和自己的腳。由於這個變化,在這個時期寶寶好奇心的關注點是自己和物體間的關係。   探索方式:摸+吃   寶寶可以看到自己手的動作,所以他對於手的動作特別感興趣。限於力氣還比較小,肌肉不靈活,所以摸的動作比較常見。當然最根本的用嘴探索的方式還不能拋棄,所以寶寶還經常出現“啃”的動作。   常常可以看到寶寶摸臟乎乎的東西,又把手放到嘴裡啃,所以,保證寶寶接觸物品的衛生是非常重要的。要對寶寶的玩具定期清洗,或者放在陽光下暴曬。   From 8個月   8個月開始,寶寶開始會爬。現在他的活動範圍大大增強,幾乎能觸及到家庭的所有角落。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於小角落和小洞洞特別好奇,常常會一個人在角落裡咿呀比劃。   探索方式:敲+蹬   比較少用“啃”的原始方式,由於手部大肌肉和腿部大肌肉的發展,現在更多依賴於用手和腳來探索世界。不過手部和腿部的動作相對還比較僵硬,用敲和蹬比較多。   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於角落和洞洞比較有興趣,所以在這些地方一定要加強防護。保持角落的乾淨,不要有玻璃等危險品;保證所有的插座上有蓋子。   From 13個月-15個月   13-15個月的寶寶又面臨一次重大的挑戰,他們正逐漸從爬向走過渡。寶寶一旦能直立行走,就意味著他的活動空間更為廣闊了。他們在這個時期最明顯的特徵是要出門玩,因為屋外的世界顯然比屋內精彩多了。往往大的、會移動的物體(比如汽車、玩具車、氣球等)牢牢地吸引住了寶寶。  探索方式:扔   由於對移動的物體產生興趣,所以寶寶對於物體的“飛行”也投以巨大的關心。用不同的力氣、不同的角度扔不同的東西,可以看到不同的“飛行軌跡”,所以寶寶樂此不疲。  寶貝這個時期不斷地扔東西絕對不是鬧情緒,而是用扔這個方式來探索世界,以滿足他對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所以爸爸媽媽就做好心理準備吧:要不停地撿東西。   From 2歲   到了2歲左右,隨著寶寶第一個反抗期的到來,他們的好奇心表現為對父母生氣表情的研究。這個時期,寶貝的行為常常與父母設想背道而馳,所以父母常常會生氣或者是大聲斥罵。父母表情的轉變使得孩子對人的表情產生興趣,並開始故意反抗以觀察他人的反應。   同時,這個時期的寶寶也非常容易受到恐懼情緒的影響,一旦遇到某些特殊情況,如黑暗、雷聲等,他們的好奇心就會退縮。   探索方式:搗亂+反抗   寶寶的好奇心關注點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巨大的轉變:從對物的關注轉到對人的關注。他們對他人反應的關注,其實是在學習對他人表情的判斷,同時他還利用這個方式在調整自己的行為極限。   對於反抗期的寶寶,父母要寬容對待。一方面當他們受恐懼情緒影響時要及時給予安慰;但另一方面要嚴格設定行為底線,不要讓寶寶“百無禁忌”。   激發好奇心的秘訣   要激發寶貝的好奇心,鼓勵寶寶多提問,父母的積極回應固然是不錯,可是2歲之前的小嬰兒,這招可能不是太管用。因為0 2歲的寶寶還處於感覺運動階段,他們更多地通過感覺器官與肌肉的工作來獲取外界的資訊,他們的學習方式具有“感覺+動作”的特點,而不是用語言。   充分開發寶貝的各種感覺器官   摸、聽、看、聞、嘗是個體最基本的感覺,也是個體認識世界的最基礎方式。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孩子從不同角度了解資訊,也使他對物體具有更綜合、更立體、更準確的認識。   當然不可能所有的事物都能從這五個方面來體驗,但是父母應該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儘可能多得運用各種感官認識事物。這招是對寶寶多方位的挑戰,保證寶寶欲罷不能。   妙招分享   蘋果和橙子,如果從圖片上去認識,那麼孩子只限於從視覺上理解,可能只是從顏色來區分兩種水果。假如我們同時出示這兩個水果:   摸 讓孩子感覺到大小,外表的光滑程度不同。   聽 讓孩子將“蘋果”和“橙子”分別和這兩個實物聯繫起來。   看 讓孩子從顏色來區分兩種水果。   聞 讓孩子感受兩種水果不同的香味。   嘗 讓孩子體驗到兩種水果不同的味道。   螺旋式上升的學習   亮麗的顏色、特殊的造型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未經歷過的體驗也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寶寶的學習方式是螺旋式上升的,在不同的階段,對同一個物體也會產生不同的好奇心。因此,父母應該利用同一物體,開發新的遊戲方式,讓寶寶保持對同一事物的好奇心。

《有錢是教出來的》

2007年04月02日
公開
40

《有錢是教出來的》�(1)教他有錢,不是給他錢(上) 《有錢是教出來的》,夏韻芬�著,麥田出版,2005年08月初版。 著�夏韻芬 ※   ※   ※ 給孩子錢,就能保證孩子一輩子吃喝無虞?其實未必,倒不如掌握每一次的理財教育,讓孩子漸漸理性的運用金錢,慢慢的就可以擁有很安全而且富足的人生。 天下父母心,總是希望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錢跟所有的愛,都留給孩子!但是我卻要奉勸全天下的父母,寧願教他有錢,不要給他錢。 以我自己為例,我就花了很多工夫和老公建立共識,要「破產上天堂」!也就是花完這輩子我倆賺的錢,然後快樂上天堂,留給孩子的則是全部的愛跟金錢管理的教育。 大多數的人都不是生來就大富大貴,也就是全憑白手起家,一步步賺到自己的銀子、妻子、兒子、車子、房子,這樣的人生多麼令人驕傲,也讓人感到滿足。不論是經濟時代變得嚴苛,還是我們的實力有限,無法替孩子多攢一點銀子。 總之,我們所遭遇的經驗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樣有一天他也同樣會感到很滿足、很驕傲,因為他也跟父母一樣,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那五子登科的喜悅。所以,為人父母的縱使再怎麼疼愛孩子,千萬不要剝奪他們人生的樂趣。 如果要回顧人生,我會很懷念爸爸上班、媽媽在家裡做手工的日子,那時我總想早點寫完功課,好去幫媽媽的忙。後來,媽媽為了籌措我們念私立學校的學費,只好去電子公司上夜班,而爸爸總會挑一天讓我們晚睡,然後一起到巷口接媽媽。就算到現在,我還深深懷念那種幸福的滋味。 記得跟老公結婚的時候,同學都笑我嫁入豪門,不過我總是回答說:「對,我老公的確是穿豪門內衣。」結婚初期,我們懵懵懂懂買了房子,沒想到卻套在最高點,也把生活的品質逼到最窘迫的處境,但是我總會懷念每年老公生日時,總會訂飯店帶我去大吃ㄧ頓的甜蜜;為了省一段車錢,反而多了一段散步的感情;為了買部二手車,挑遍大台北地區,後來老公還對我的挑剔功夫感到驕傲,因為正是這樣才會挑到他!其實那時的挑剔,完全是錢不夠多!即使這樣,成家的喜悅,陪我度過婚姻的所有低潮期。 有了孩子之後,辛苦更多。不過,我要說的是,苦中作樂卻可以一輩子難忘,太容易得來的財富或是幸福,反倒不夠雋永。我想,這應該也是很多販夫走卒都有的深刻體驗。 我們都希望未來孩子也有一段屬於他自己的奮鬥故事、有段精采的人生經驗,然後可以很驕傲的跟他們下一代說:「你爸爸當年我……」這種喜悅,我想我們都沒有權力剝奪。 《有錢是教出來的》�(2)教他有錢,不是給他錢(下) 給孩子錢,就能保證孩子一輩子吃喝無虞?其實未必,孩子會不會被騙?會不會投資失利?會不會把錢一下子敗光?都很難講,很多人擁有上億身價,結果豪賭輸光;還有人因為相信別人,或是胡亂投資,也是賠得一屁股債,這些訊息,打開電視新聞或是翻開報紙就會輕易看見。 不要留錢給孩子,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自己要能養活自己」,也就是說,現在時代不一樣,不再是養兒防老,老實說,孩子不見得要養你。或許是因為工作的時空關係,或者是小家庭夫妻不願意跟長輩同住。所以自己老了,就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千萬不要冀望孩子,免得孩子如果安排得不好,又會產生埋怨。何況,讓孩子承受極大的壓力,並非父母所願見。 所以,把要留給孩子的錢用來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除了日常生活開銷之外,還要顧及醫療、老年看護等。讓自己快樂,又不拖累孩子,大家都開心。 至於要留給孩子的是怎樣的金錢教育?我想,生活上的惜物愛物、珍惜資源是根本,然後,便是讓孩子接受很好的教育。教育是投資孩子的未來,我常說每個國家都一樣,如果孩子沒有受教育,就找不到好工作,當然也就沒有錢,更不用說將來會有翻身的機會;不僅是這一代,這還會是惡性循環,也就是永無翻身的惡性循環。 我父母那個年代,雖然他們沒有錢,但是卻努力教育我們,傾全力把我們姊弟四人送進私立學校,當然上私立學校並不能保證什麼,但至少這是他們的用心和期待,甚至到現在,他們還是堅信教育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投資。 其次,行有餘力時,我們就要開始孩子的理財教育,包括上超市、把錢存在大豬公裡,還有每年的壓歲錢要怎樣運用,甚至讓孩子安排一次自助旅行,都是很好的教育題材。掌握每一次的理財教育,你就會發現孩子漸漸能夠理性的運用金錢,長此以往,慢慢的他就可以擁有很安全而且富足的人生。 《有錢是教出來的》�(3)零用錢該給多少?(上) 當孩子知道錢的妙用的時候,就要開始跟孩子談論錢,而且可以適度的給零用錢,至於要給多少,可以自己來決定。 零用錢應該給多少?我想是很多爸媽要做孩子理財規畫中,很重要的思考方向。感覺上,好像要先給他錢,才能教他們管理財富,不過,我認為,他們也可以靠自己的本事來賺錢,這個思考方向,以後會有更詳細的說明。至於,如果要給小孩錢,應該給多少?其實這個問題國內外專家大概已經討論了十幾年,總是沒有定論。還好沒有定論,我們可以自己決定。 通常,當孩子知道錢的妙用的時候,就要開始跟孩子談論錢,而且可以適度的給零用錢。我看過有的媽媽在小孩上幼稚園小班的時候,就給孩子零用錢,當然是用幫他存的方式來給予;其實孩子在小班的時候,應該已經知道錢錢的妙用,因為錢錢可以換得他喜歡的養樂多跟麥當勞,不過我覺得,大概小學一年級開始,會比較好溝通。 我常常在很多場合跟大家討論何時給孩子零用錢?要給多少的問題。有一次,我發現威士卡的台灣總裁柯如龍也有很明確的規定,他一個星期給孩子100元,是台幣,不是美金。雖然我懷疑他是美國人,應該給美金,不過他說:不能給太多。 以美國人給周薪的方式,我覺得很好,後來我跟很多媽媽一起討論,覺得一年級,一天給10元,一周(以上學5日計算)約是50元;二年級一天給20元,一周約是100元;三年級,一天給30元,一周也有150元。總之,在年級之後加一個零,這樣很好記,也很符合一般雙薪家庭給零用錢的水準;當然,這不包括吃飯錢,如果有的小孩還需要買早餐或是買晚餐,則費用要另外算。 至於國中生,那就依照現在的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來估算。以八年級生來說,一周就有400元的零用錢,一個月也有1600元,即使要算入吃飯的便當錢,也是綽綽有餘。我很喜歡在便利商店看到孩子在做選擇,是要買一瓶可樂,還是多吃一個關東煮,這種選擇,對他是有利的,對他的荷包管理更有直接的幫助。 當然,這樣的計算模式,我跟很多媽媽討論過,大家都覺得很可行,我們也正要開始這樣的實驗。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很多家庭的父母還是要先思考一下,是不是準備要開始給孩子零用錢了?自己有沒有能力支付孩子的零用錢?這些都是要先考量。 之後,還要跟孩子討論金錢的責任,因為金錢管理不是只有享樂跟使用的權力,他有更多的責任,萬一孩子拿了錢,正好可以拿去打電動,或是看漫畫花光光,那就是之前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 我個人比較贊成孩子用做家務的方式來賺自己的零用錢,這樣他們才不會覺得錢是由天上掉下來,如果一周給個60元,錢花光了,下周還有60元進帳,這樣,父母給的零用錢就像個水龍頭一樣,沒有任何的規畫。 給零用錢之前,可以先跟孩子討論一下,如果有零用錢,你們會怎麼做?存起來是一個很好的規畫,你甚至可以要求孩子要先存一半起來,剩下來的才可以花,這樣孩子就會知道,有先存錢才可以花的關鍵。 接下來跟孩子討論,有零用錢之後,父母親要支出的,包括學費、便當錢、車費以及一些學雜費,但是有些是孩子應該自己支付的,例如籃球、腳踏車、名牌球鞋等。 再來就要跟孩子談目標,有短中長期,例如我家老大的短期目標,就是先存到一千元,這樣才可以先存到銀行生利息,接下來,他想買籃球,想買一輛腳踏車,這就是他的目標。目標明確才會有規畫,有了規畫,一切行事就會清楚明白。 我以前就是太溺愛孩子,當他跟我哭訴每個小朋友都有一台GAMEBOY的時候,我一時心軟買給他,後來他天天打,有一次,還躲在棉被裡玩,我一時生氣,把那台GAMEBOY砸爛了。老實說,後來真的很後悔,因為隨便拿去網路拍賣也會有一點回收價值。 《有錢是教出來的》�(4)零用錢該給多少?(下) 現在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電視遊樂器,不過只要該做的事沒做或是受了處分就不能玩,一切規定清楚,他們認真收拾玩具,我也不會亂砸,這就是我付了零用錢之後的好處。 給了零用錢之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每次面對學校的捐獻,我都很尷尬,因為不知道其他同學會捐多少?很多時候,我跟老公都有主動捐款的動作,像任職的工作也會有樂捐行善的活動,所以面對孩子的捐款,怕少了,讓孩子回來嘀咕,多了,也讓孩子不知道面對其他同學的態度。後來,我決定,就是「用你們的零用錢來捐!」由孩子自己做主。 當然,我們會從旁協助孩子,跟他解釋九二一大地震的傷亡、南亞大海嘯的慘劇,讓他們知道有能力去行善樂捐是一件高尚的事情。我們要告訴他,只要是靠你自己的錢捐出去的善念才是珍貴的。 我們曾經帶了一個大豬公,捐給位於關渡的某中途之家,我們也準備了很多的衣服、玩具、書籍,不過工作人員卻說:「東西太多了,錢比較實在。」所以,我家兒子就說:「把大豬公也捐了出去。」我知道他捨不得,不過,他告訴我,他很幸福,因為裡面的小孩都沒有媽媽。 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很容易有行善的動機。我的牧師娘同學庸蕙說基督教有十一奉獻(收入的十分之一來奉獻),我覺得,這也是很好的行善奉獻計畫。 所以,孩子有了零用錢之後,應該要有一部分作為儲蓄,另一部分去列出想要買的目標,當然這個目標會改變,也會有所增減。接下來的一部分就要鼓勵孩子做一些藝術的欣賞,畢竟這是培養生活情趣的方式,像聽演唱會、音樂會、舞台劇,或是幫自己規畫一趟留學團之旅,最後,一定要提醒孩子留一點錢,做一些奉獻捐款。 《有錢是教出來的》�(5)我們家很窮!(上) 很多父母都會善意的隱瞞家中的財務,主要是因為孩子還小,想讓他們明白「賺錢不容易」的道理。 對很多父母而言,要不要向孩子公布家裡的財務狀況,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我有很多「有錢人」朋友竟然都跟孩子說:「我們的房子是租來的,家具是向朋友借來的。」還有很多朋友的小孩會跟我說:「阿姨,我媽媽說我們家很窮!」 有時候,我氣不過,就會跟朋友說:「幹嘛欺騙小孩,我又不會跟你借錢,何必裝窮!」只見朋友兩手一攤,有氣無力的說:「這也是一種理財教育嘛!」 其實,以理財的觀點出發,我還有點贊同這種做法,大家都知道由奢入簡難,由簡入奢卻是十分容易,如果用宿命一點的看法,一個人一輩子「注定」有多少錢可以花。 不過,如果真是這樣,我倒希望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能花的錢不要佔去太大的比例,這樣等我們看不見的時候,他們才能有多一點錢可以花,相信這應該是許多為人父母的心願。 所以很多父母都會善意的隱瞞家中的財務,不過,如果是因為孩子還小,想要讓他們明白「賺錢不容易」的道理,我倒覺得應該先讓孩子明白不是一輩子都可以茶來張口、飯來伸手,東西不見了媽媽就會再買,在外頭惹麻煩也都會有爸媽拿錢來擺平。畢竟習慣的養成要從小開始,疼愛子女的家長千萬不能輕忽。 除非是富豪家子弟,沒有坐過公車,沒有跟別人打賭玩彈珠,出門有保鏢、司機,從小就可以發現自己跟人家不一樣;不過,就算自己不知道,別人也會告訴他:「哇!你們家好有錢喔!」反過來,如果是窮人家,家徒四壁,吃穿都要斤斤計較,我想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小孩也很清楚知道自己家很窮;偏偏就只有那些不上不下的小康家庭,反而很難跟孩子說清楚講明白! 記得小時候學校發的調查表總要填寫「家庭經濟狀況」,爸爸會說:「填小康吧,」其實那時候家裡的生活滿拮据的,我的鉛筆總是要等在美國人家中幫傭的阿姨來贊助,但是為了不讓我在學校受到歧視,爸爸總會寫下「小康」的字眼。 《有錢是教出來的》�(6)我們家很窮!(下) 現在的中產階級,大都是屬於小康之類,很多父母在職場上努力工作,積極的加班、升遷,拚命的學習理財,為的就是在有限的薪水裡,多攢一點錢。但是多攢的錢,總是無法逃過國稅局的稽查。 很多販夫走卒因為擺地攤可以不要報稅,所以荷包滿滿,出入名車;許多有錢人更是會請會計師做海外的節稅動作,所以賺很多卻繳很少的稅。只有中產階級,賺的每一毛錢都逃不了稅。所以我常說,中產階級賺錢是賺稅後的錢,但是花錢卻是花稅前的錢,生活起來十分艱辛。 我有很多在外商公司工作的朋友,位居高階主管,年薪好幾百萬元,按理說都是有錢人,不過他們還是無法跟自己的孩子談論財務狀況,其中一位朋友,已經擠進大直重畫區,身價數千萬元,但是還總是擔心「隨時沒工作」,所以只能騙孩子說:「房子是租來的,每月的租金要十幾萬。」 連我自己也很難跟孩子解說家庭財務的全貌,不過,我還是會盡力跟孩子說明,例如,房子是爸爸買的,不過我們還有貸款要繳;車子是爸爸的「禮物」,是爸爸努力工作賺來的。 因為家裡實施家務有給職,所以孩子從很小時就知道,錢是需要靠賺來的,而小孩子幫忙做家事就會有錢拿。有一次,我請老大幫忙看弟弟的功課,如果檢查沒有錯,我就會付他薪水,沒想到他竟然因此體會到做家事要付出體力,可是看弟弟的功課卻是易如反掌,也就是說,他發現「用腦袋賺錢」比較容易,也比較舒服。我想,藉由那次的體認,對他以後的職場觀應該會有不同的感觸。 此外,家裡也有「借錢」、「加班費」等的規畫,所謂的借錢就是預支,這和我們向銀行借錢的道理一樣,只不過跟銀行借錢要付利息,跟父母預支零用錢是不會收利息。 好比孩子需要買電腦,但是存款又不足,就可以跟父母先借錢;至於加班費則是家裡一些非迫切性的工作,例如油漆、整理衣服、花園、不用的書籍等等,都可以列入加班費中。如果孩子需要賺額外的錢時,這都是很好的方法和經驗。 如果孩子了解預支的意義,就會懂得房貸,也就能體會還錢的壓力,自然就能感受到父母親的辛苦,這也就等於跨出和孩子溝通理財的第一步。 有一個預言故事說到,有一個人問老鷹:「你為甚麼要到高空去教育你的孩子?」老鷹回答說:「如果我貼著地面去教育牠們,等牠們長大了,哪有勇氣去接近太陽呢?」 給孩子一個比較嚴苛的理財環境,對他們絕對是正面,而且在孩子念中學以前,應該都維持這樣的原則和方向。 《有錢是教出來的》,夏韻芬�著,麥田出版,2005年08月初版。

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原則

2007年03月28日
公開
45

1、魚缸法則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于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2、狼性法則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他們不會講任何事物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於親身研究和體驗,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遠令狼驚異。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的環境的興趣,因而它們能不斷在環境中發現食物,瞭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   因此要培養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培養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來作爲他學習的老師。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做個明亮之星,不斷對工作有新創見和新靈感。   3、南風效應   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無論怎樣猛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   南風效應告訴人們寬容是一種強於懲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批評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每個孩子都是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體諒孩子的同時,從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養工作,這樣才能夠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4、羅森塔爾效應   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文是一個技藝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個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國王 本人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個雕像。國王的愛情感動了愛神阿弗狄羅芯,愛神給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馬利文的幻想成爲現實,從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羅森塔爾是美國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關於學生對成績期望的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後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度大幅度提高。   同學成績提高的秘訣很簡單,因爲老師更多的關注了他們。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爲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於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戴,期望,珍惜這些孩子。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的說,你期望孩子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

36種方法 教出 好小孩

2007年02月07日
公開
54

36種方法 教出 好小孩 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 羅文喬 〈內容改編整理自Thomas Armstrong博士所撰寫的”50 Ways to Bring Out Your Child's Best”〉 傳統的智力評量大多是以單一智能的方式進行。 美國哈佛大學Howard Gardner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證實,幼兒的智能會展現在不同領域(包括: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肢體動覺、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智能)之中。 在現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也需要多元的人才,各自發揮不同的智能。 兒童的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是遺傳,另一個則是環境。 遺傳受到父母親的基因決定不可控制,但遺傳還需要在對的時間,有適合的環境做配合,才能將幼兒真正的能力展現出來。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幼兒並不需要成人的教導。成人要做的只是為幼兒預備一個對的環境,在這環境中的空間佈置、成人、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在此提出以下幾點給父母的建議,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因為父母的幫助,而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1.讓你的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認識自己)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單向的學習方式讓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接受, 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 培養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 所以,成人應提供孩子豐富的環境,同時允許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在學習的過程中成人避免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效果. 營造愉快的學習經驗,先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才能找出真正興趣所在。 2.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活動,激發孩子潛在的天賦。(潛能開發) 提供幼兒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如﹕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照顧、天文地質的探索、身體律動的練習等,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得多少的結果,成人可以從旁觀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中去發覺幼兒的潛在能力。 如:在進行音樂欣賞時,對於旋律節奏特別有反應的孩子,可能代表他在音樂方面是有潛能的。 而常常蹲在路邊觀察昆虫活動的孩子,可能對於動物部分的學習是特別敏銳的。 3.允許你的孩子犯錯。(培養正確的判斷力) 幼兒由於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但隨著身心的成長及知識的增加,孩子也能擁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決定。 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如:在寒冷的冬天卻選擇穿短袖的衣服等.在成人適當的輔導之下,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會是幫助孩子有一天能做出正確決定的重要基礎。 4.經常對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問題可以引發孩子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心,讓孩子動頭腦思考。 但問問題的方式很重要。 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助長幼兒進行思考, 如:是不是這樣?對不對,好不好? 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採用開放式的問句, 如:你覺得怎樣呢?你有沒有什麼辦法?為什麼會出現彩虹? 開放式的發問方式可以從孩子的回應中知道孩子 是否真正了解問題的意思並達到幫助幼兒思考的目的。 5.計畫一項特殊的家庭專案。(促進親子關係及開發孩子的創造力) 利用節慶,,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主題,全家人共同設計進行一個活動,如:說故事接龍,角色交換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創造力,也可以喚醒和開發孩子另一方面的潛能。 6.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建立愉快的學習經驗) 現代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好,每天幫孩子排滿了各式各樣的課後輔導課程及才藝的學習。卻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意願。 主動的有意願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專注力,而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條件,被威脅強迫的去上各種課程非但對於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有不愉快的經驗影響日後的學習。 因此,成人要做的不是強迫而是鼓勵,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進而主動學習。 7.你可以對孩子有期待,但是必須是合理的。(依幼兒自己的步調成長) 每一位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異表現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 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一下子就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無能便會放棄,如果父母親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實力給予適當的期待,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後再提升標準,很容易便可以達到目標。 8.與孩子分享你的工作。(促進親子關係) 在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他們的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於親子關係的互動有很大的幫助。 父母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會成為孩子的典範。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的話題。 9.為孩子提供一個感官豐富的環境。(敏銳的感官能力) 0-4歲是幼兒感官發展最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的感官刺激幫助其概念的發展。 父母在家中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牆面, 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 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幼兒在未來發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 10.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孩子會受到你的影響。(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 許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唸書要認真,卻不見得有效果。 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透過身教影響孩子。父母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於學習的 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透過身教深深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1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自我概念的發展) 學齡前是幼兒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期,還未清楚建立自我概念的幼兒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因此,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如:你還小,等你長大就會了),很容易讓孩子的能力及發展受到限制。 12.全家人經常一起玩遊戲。(促進親子關係) 幼兒的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他們天生就具備有遊戲的能力。 透過遊戲幼兒可以展現他的能力並進行學習。成人在參與幼兒遊戲的過程中, 可以透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能力及針對其需要協助的部分進行輔導。 13.親子共讀。(培養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從小養成。根據一項研究,在孩子童年早期經常有機會坐在成人膝上聽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長大之後較容易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14.使用一些幽默,笑話和有趣的故事以激勵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創造力) 15.不要對孩子做的事情有過多的挑剔和評斷。(增強孩子好的行為) 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你的肯定時, 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學齡前的幼兒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成人任何一句批評的話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 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向訊息的語言 (如:你用了好多的顏色、有紅色、藍色和黃色。色彩真豐富), 盡量減少使用負向語言(如:你怎麼畫得這麼亂,顏色太多了。) 正向的訊息能讓孩子獲得鼓勵,繼續表現良好的行為。 但負向的訊息卻會讓孩子停滯,退縮不敢往前進。 16.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家裡,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的電腦設備。(增進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事.學齡的孩子可以學習使用電腦,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更廣。 17.與孩子談話並學習傾聽。(情緒的抒發) 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談天是很重要的。 藉由談天的過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這過程中成人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許多的父母還沒有等孩子把話說完就急著要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 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願意再與你分享她的想法,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18.當孩子完成家事,給予肯定。(培養責任心) 2-4歲的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因此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成人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托把吸塵器等)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範圍(幼兒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19.全家一起外出遊覽新的地方。(擴大孩子的視野,增廣見聞) 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遊,除了可以藉由愉快的氣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之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讓孩子收穫滿滿,建議成人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畫,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討論行程的路線,並事先對於當地的文化做一番了解. 真正抵達時當地對於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行程中成人也應該鼓勵孩子多運用其感官做觀察及比較並發現異同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20.提供孩子扮演類型的玩具。(促進社會行為及想像力的發展) 如:洋娃娃、絨毛動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 幼兒透過扮演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了解社會真實的樣子。 成人可以在家中的一個角落為孩子佈置一個扮演區,只需用矮櫃做一個簡單的區隔或找一個裝大型電器用品(如:冰箱)堅固的紙箱,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道具必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幼兒才會知道如何使用) 21.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可以做白日夢和幻想。(激發創造力) 允許孩子有成人期望以外的答案,這些答案很很可能是創造力的來源。 22.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人士生平的勵志類故事。(提供好的學習模範) 幼兒吸收性心智的特質讓幼兒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中所提供的成功典範故事分享,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影響幼兒的思考模式和行為表現。 23.不要用酬勞賄賂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幼兒需要鼓勵以促進良好行為的表現,鼓勵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型式。 其中最不適切的則是用物質來鼓勵孩子。這樣的鼓勵方式會讓幼兒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且人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盡的。 24.建議孩子加入他感興趣的小團體。(促進社會行為發展) 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度, 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成人可以協助幼兒選擇一個團體, 如:教會中的主日學學校、幼兒音樂班或社區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 透過團體的互動幼兒漸漸發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並達到社會化。 25.和孩子討論新聞以激發他的興趣。(關心社會) 以適合幼兒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能幫助幼兒融入社會生活, 了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 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發孩子對於社會的關心。 不過在引導幼兒關心社會的同時,成人也要注意到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是否會對於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26.不要有刻板性別印象。(兩性教育) 在現代的真實生活中有許多打破傳統刻板印象的事情,許多在以前由男生擔任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女生來做(如:火車司機),許多女生從事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男生擔任((如:護士)。成人提供給孩子的玩具和遊戲不要過分強調刻板性別角色,以免與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有落差,同時也讓孩子發展正確的兩性關係。 27.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尊重個別差異)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 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孩子的身上,成人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父母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 28.做一對有原則的父母親。(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年齡小的孩子由於環境都很陌生,因此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則與父母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密契的關係。成人若能堅持原則就可以清楚的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29.給孩子買一些能展現其優點的禮物。(增進自信心) 能展現幼兒優點的禮物,可以為幼兒製造成功的機會,增進幼兒的自信心。 30.鼓勵孩子思考他的未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成人可以啟發他的思考,但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該如何做。 31.把家裡變成學習的地方。(促進心智的發展) 幼兒的心智發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應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 幫助幼兒有效的學習。例如:廚房可以是很好的學習數學及科學的地方, 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念,照顧動物的活動讓幼兒能認識動物的構造和習性。 32.教導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和信任自己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多多讚美幼兒並肯定其能力。 當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就會充滿自信。 33.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培養幼兒做決定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 選擇的項目不需要很多,太多的選項容易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 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時,孩子會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 如何做出正確決定的技巧。 34.在家裡設置一個放置孩子作品的角落。(表現自己) 固定的作品展示區讓孩子學習大方的表現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討論自己的 作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 35.鼓勵孩子處理他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學習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 (培養邏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多數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直接尋求成人的協助,太會幫助孩子處理問題的成人往往教出依賴心很重的小孩。成人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們也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不太複雜的問題。因此成人應該從旁輔導,給孩子機會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36.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優點與缺點。(學習尊重及欣賞每個人的差異) 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之處,學習去欣賞每一位孩子的優點,如:莉莉在記憶方面的學習成果雖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的部分表現良好,並包容及幫助孩子改善其缺點。花些時間想一想這些缺點真的非改不可嗎?有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會發現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建立延緩報償的習慣

2007年02月07日
公開
46

建立延緩報償的習慣 我的孩子念幼稚園時,禮拜六、禮拜天,偶爾會帶孩子逛百貨公司,順便買些東西,逛逛書店。出發前我會跟孩子說:「明天我們去逛百貨公司,你們想不想去?」「想去!」我說:「去的時候,當然會帶你們到玩具部,但是如果你們不講理,到時候在那個地方耍賴,那麼你最好不要去,能夠約束自己的人才去。」他們說:「我們要跟你一起去。」 「好極了,那就必須講好,爸爸和媽媽都是上班族,一共只有這些錢,不能超支,所以我們出去時先買吃的、穿的、用的和文具,這是用錢的優先順序,對不對?」「對!」「再來就是買你們的玩具。」「對!」我又說:「如果有剩錢,一定會去買玩具,我們儘可能多留一點錢,不會疏忽玩具的。如果最後我們的錢買不起玩具,那就要衡量我們剩下的經費來買,這樣贊不贊成?」他們齊聲說:「贊成!」 第二天就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出發了。出發前我還會先徵詢:「如果想省一點、多留一錢買玩具,我們就不搭計程車,坐公車去。」孩子想一想說:「坐公車、坐公車。」節省的精神就出來了。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高高興興的在街上散步,到了百貨公司,東西都買好了,就一起到玩具部去。快到玩具部之前,我總是會蹲下來提醒他們,別忘了我們現在只有這些錢了,如果你要買玩具超過我們的預算,我們就可以把錢省下來,下次來時再積兩次結餘的錢來買。他們就問:「老爸,那你一共還有多少錢?」我就說:「你看看,就這麼多。」這樣一來,他們很快就學會算術 一進去,他們看完後說:「老爸,我要買搖控汽車,那一部車子我最喜歡。」我問:「好啊,可是我們今天的錢夠不夠?」「不夠。」「那怎麼辦?我出一個點子好不好?」「好。」「那我們就盡情的把所有的玩具,看個過癮再回家。我們今天就不買玩具了,下一次我們儘量剩錢來買那個玩具,可能要分兩次或三次的結餘,才有辦法買,這樣好不好?」他說:「好!」於是我們專心的欣賞玩具。 看完後再問他們:「買不買?」他們說:「不買。」我覺得不好意思,就說:「那個小老鼠一隻才五塊錢,我們買一隻好不好?」他們說:「好吧,也好。」就各買一隻玩具小老鼠。到了百貨公司門口,我說:「你們表現得太好了,我們到地下室買根棒棒糖鼓勵自己。」就一人拿了一根棒棒糖,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準備回家。 「現在是搭計程車好呢?還是坐公車好?」他們說:「坐公車好。老爸,這個錢要省下來,是要買那個玩具的哦!」 小孩子從這樣的活動裡學會了如何累積、如何節省,甚至學會了一種很重要的習慣 ─延緩報償的習慣,不會非要不可。一個人如果看上了一樣樣東西就非要不可,那是一種很大性格缺憾,台灣話叫「破格」,是很不好的。我們要慢慢的從生活當中,去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習慣,他就學會負責,知道自己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隔了一段時間,孩子都長大了,不願跟我們一起去百貨公司。有次我和太太去逛百貨公司,兩個人逛呀逛的就到了玩具部,我看到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有個媽媽抬高聲音說:「上個禮拜才買,這個禮拜又要買。」儼然在告訴大家,我的孩子不講理,我不給他買原因是上個禮拜才買過,不是不買給他。我覺得這個媽媽有點心虛,不給孩子買玩具有什麼好丟臉的?不買就是不買,要講清楚,可是她的方式有點走樣,這個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著他走,那個孩子兩隻腳蹬著不走,她就啪啪兩下好響亮、好清脆的耳光,孩子哇的哭了起來,她拖著他慢慢消失在人群中。 我看到那一幕,感覺到很多父母,不了解怎麼帶孩子,所以我一直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知道怎麼把孩子帶好,建立一個讓每個孩子都有信心,能夠在生活上適應得很好的社會。

親子之間的說話藝術

2007年01月22日
公開
38

〉善用好的語言,促進親子關係 ◎古淑薰 故事一: 媽媽陪著小美做功課。突然,小美想到今天學校發生的事情,想要跟媽媽說。但媽媽卻回應:「現在做功課,不要講話。」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好幾次,漸漸地,小美越來越少主動和媽媽分享學校的事情。 小美覺得,媽媽不再關心自己的全部了。然而,媽媽心裡真正想的是,如果小美一邊寫功課,一邊說話,很容易分心,自己就更沒有時間和小美相處。 故事二: 爸爸正在教益明英文單字的唸法和文法觀念。爸爸反覆講了幾次,益明還是聽不太懂,爸爸生氣地對益明說:「要教幾次你才懂,不是告訴你規則了嗎?你頭腦是不是有問題!」這樣的話語總是在爸爸陪他做功課的時候一再重複發生。 益明每次被爸爸教完之後,都覺得自己很不爭氣,對於學英文也越來越害怕。然而,爸爸也一直很懊惱,他只是希望益明快點學會而已,為什麼英文卻一直退步? 故事三: 凱凱跟迪迪兩兄弟每次洗澡都要花很多時間,他們喜歡在浴室裡面邊洗邊玩。媽媽總是很生氣地對他們兄弟說:「跟你們說了幾百次了,不要在浴室裡面玩水,你們到底要不要出來,再不出來,我就要扣你們貼紙了。」不過,媽媽什麼話都說盡了,同樣的事情還是一再發生。 每次媽媽一叫他們,凱凱和迪迪都覺得媽媽很討厭,玩水真的很有趣啊,為什麼媽媽不瞭解呢?而這位媽媽,其實是擔心小孩再繼續玩水會耽誤到睡覺時間,也擔心用太多水,樓下房間可能會漏水。只是,很明顯的凱凱跟迪迪都不知道媽媽擔心的事情。  以上的場景,您或許都不陌生,也常充滿著疑惑,「對啊,明明已經費盡心力在教養小孩了,為什麼孩子還是不用功、不聽話?」也因此,自己的情緒常常受到孩子的影響,親子之間容易發生摩擦。許多爸爸媽媽為了孩子心力交瘁,孩子卻越來越不喜歡跟父母說話,親子之間好像存在著一道無形鴻溝,無法跨越。  事實上,親子之間溝通不良的關鍵原因在於,爸媽跟孩子在說話時所傳遞的語言訊息,往往不夠清楚。  專長語藝研究的輔大新聞系系主任、同時也是兩個男孩的媽媽的林靜伶教授表示,語言具有內在深層的幽微性,它包含說者對對話雙方關係的認知以及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因此,在傳播的過程(亦即說與聽之間)中,說者(爸媽)和聽者(孩子)若對某些語言訊息有不同的感受與解讀方式,就容易造成溝通上的障礙。 「絆腳石訊息」阻礙親子溝通  人本基金會父母成長班講師程桂英就指出,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所使用的語言訊息是「絆腳石訊息」。  所謂的「絆腳石訊息」,指的是容易造成親子溝通障礙的語言。這些語言不但容易折損孩子的自尊,也破壞了親子關係。這些語言訊息包括: 一、解決式訊息-告訴孩子應如何切實調整其行為,他必須、最好、應該、可以怎麼做。如「再不出來,我就要扣你們貼紙了。」 二、貶抑式訊息-羞辱孩子、評價其人格、傷害其自尊。如「要教幾次你才懂,不是告訴你規則了嗎?你頭腦是不是有問題!」 三、迂迴式訊息-透過拐彎抹角、規避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易導致孩子容易失望,覺得父母不感興趣,也無法信任。如「現在做功 課,不要講話。」  程桂英也指出,很多父母所使用的語言訊息常充滿情緒,而且帶有批評、指責、命令、警告的意味。這些語言訊息,對於孩子的品格、情緒以及在學習上會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且,當爸媽是用情緒來溝通時,往往無法傳遞真正符合其心意與期待的語言訊息,孩子也就無法確實知道父母的意思,親子之間就容易有誤解產生。  例如,當媽媽一進到房間看到孩子的衣服亂丟,一股火氣冒了上來,很可能霹哩啪啦就開始罵小孩:「每次都亂丟衣服」。小孩當時所感受到的,就只有父母生氣的情緒,而且很容易覺得父母反應過度,只不過是衣服沒放好,何必那麼氣?這時,如果媽媽又說到孩子其他類似的行為,例如,「你也都不把鞋子擺好」……之類的語言,親子之間就更容易產生衝突,原來媽媽希望孩子把衣服收好的目的,也就被後來引發的情緒與衝突所模糊掉了。 「好的語言」是尊重他人的語言  因此,能夠用「好的語言」,將訊息表達清楚、讓與孩子的溝通更順暢,對於親子關係是相當重要的。  而好的語言訊息的要點之一,是用瞭解、同理、接納孩子的方法去說話。  例如,孩子的功課不好、做作業不專心,爸媽不需要一劈頭就說,「你讀書不夠專心。」也不應該用一種已經帶有批判味道的方式問他:「你是不是上課不夠專心?」反而可以直接說出自己的擔憂,例如,「最近幾次考試你的成績不太好,我很擔心,想問問你自己對於成績的看法?」  有的孩子,可能是不習慣老師的教法;有的孩子,則是遇到不適任的老師讓他對學習沒有興趣。這些,都得透過爸爸媽媽的細細詢問,父母才有可能知道原因,進而提供協助。  輔大新聞系系主任林靜伶表示,當孩子在學校感受到挫折,爸媽如果還在語言上讓他更挫折,會讓孩子有落井下石的感覺,更難察覺或改善自己的問題,父母也會因此喪失幫忙小孩的機會。 「好的語言」是說出內心真實感受的語言  不過,有很多爸媽都提到,他們不曉得該如何和孩子說話,以及該說些什麼。其實,無論是對孩子說什麼,即使是想要孩子改一個習慣,如果能夠以一種真正說出「內心真實感受」的方式來說話,就是一種好的語言。  程桂英建議父母,可以練習以「我訊息」的方式對孩子說話。她指出,「我訊息」是以正面、不傷害人的語言,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相較於「絆腳石訊息」,「我訊息」比較能清楚表達出說者(爸媽)內在真實的感受,減少雙方(親子之間)的對語言的誤解(註一)。  例如,當媽媽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的襪子亂丟,她可以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之後,對孩子說:「你把襪子擺在這裡,媽媽覺得客廳很髒亂,會想要收拾,但媽媽工作了一整天,身體已經非常累了,心情會更不好。你回家時,若能把襪子擺好,這樣我一回到家,疲累的感覺就會少掉一大半呢!」。這樣的「我訊息」就比「快點把襪子收好啦!每次都亂擺。」這類的「絆腳石訊息」好得多。一方面,孩子能意識到他隨意丟襪子的行為已經造成媽媽的困擾,而願意多加注意。另一方面,媽媽也抒發了她要為孩子收拾善後的疲累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親子之間的氣氛也就不會因為一件小事而被破壞。  又例如,許多爸媽很想要瞭解孩子的交友狀況,但他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說。中華民國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理事長王貺懿建議爸媽不要過度擔憂,反而可以轉個念頭想,「哇!太棒了,他開始要練習這樣的人際關係。」並給他學習、成長的空間。  一開始,爸媽可以試著問孩子說:「你好像蠻欣賞某某某?你要不要告訴我,他哪一點最吸引你?」許多孩子聽到爸媽這樣一說,大都會迫不及待地跟你分享。如果,在瞭解了孩子的交友情況後,父母還是對某些事情有些擔心,或許可以這樣試著對孩子說:「某某某在另一件事的處理態度,令我有些擔心,不曉得你覺得怎樣?」  如此,父母釋放出的,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對孩子來說,就是很單純的父母的真心感受,孩子並不會覺得被「侵犯」而很快地防衛起來。而這個時候,即使孩子說,「不會呀!我覺得某某某的處理方式其實有什麼道理。」爸媽也不用過度擔心。因為孩子在被父母尊重的狀況之下,常會更願意運用自己的智慧以及判斷力,來思考與觀察事情,而父母的意見也總是在他們的考慮之中。  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要點是,任何與你對話的人,無論是孩子、或是配偶,都能瞭解你所說的事情的真相,也能夠瞭解許多平時被情緒或錯誤訊息掩蓋的事情的道理。 「好的語言」,是有「好的內容」的語言  另外,很多爸媽跟孩子聊天時,都是在談孩子的事情,包括孩子的課業、孩子的生活,卻鮮少和孩子提到自己。其實,父母可以跟孩子聊自己的事情,聊工作上的困擾,或得意的事情,或是煩惱等等,讓孩子有機會可以去瞭解爸媽,親子之間將能發展更深層的心靈連結。  有時候,爸媽也會得到孩子意想不到的回饋呢!如當你跟孩子說:「我今天工作好累,因為要跟好多人說話,還跑了很多地方…你可不可以幫我按摩一下?」孩子通常都很樂意的,而且會想跟你說一些他知道的笑話讓你放鬆。  王貺懿也說,其實,「好的語言」,不只是溫柔地與孩子談話、想要瞭解問題的語言,很多時候,就是和孩子談一下「好的內容」,當然也包括爸爸媽媽的生活、工作、以及對世界的看法。  以她自己和孩子的相處為例,貺懿的兒子曾經被留級過,也曾經重考過,但她不會因為兒子在課業上的表現,就對孩子有失望或否定的態度。她反而會在兒子不想讀書的時候,跟孩子談她的工作,聊她最近讀到的書籍,遇到哪些有趣的人等等。而且,她也會跟孩子一起討論對很多事情的看法,讓孩子對自己保有自信心,不會因此就放棄學習,失去探索這個世界的興趣與勇氣。  其實,跟孩子聊天一點都不難。而且,很多時候,孩子都很願意跟爸媽說話。爸媽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人,把他當朋友一樣的,尊重他、接納他、瞭解他,並善用好的語言,親子之間的溝通就會沒有距離。 註一:關於「我訊息」可參考Thomas Gordon所寫的《讓你與孩子更貼心》(1994)一書。該書由生 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編按:本文取自《人本教育札記》第191期。

從生活小事教你家寶寶更聰明

2007年01月17日
公開
38

從生活小事教你家寶寶更聰明 --社會化的成長 生活中的小事情,或許看來沒什麼大不了,事實上,寶寶已在這些互動中,不停的成長及學習。 場景一:一來一往的鬼臉遊戲 小小媽媽溫柔地看著自己3個月大的寶寶,一邊微笑地對她說:「寶寶,今天開不開心啊?」小小也專注地看著媽媽微笑。接著,媽媽對小小做了個有趣的鬼臉,惹得小小咯咯直笑,也把媽媽逗笑了。母女倆互做鬼臉,玩得很開心。 ◎重點 不要小看這個簡單的遊戲,小小從中可是學到了不少東西:因為媽媽跟小小玩,所以小小很開心;媽媽對小小笑的時候,小小也想對媽媽笑;小小知道媽媽一定覺得她做的鬼臉很有趣,所以才對她笑,和她一直玩;就是因為小小也對媽媽報以微笑和鬼臉,才讓這個有趣的遊戲能玩下去。 ◎對寶寶的影響 *良好的互動能讓寶寶知道身邊的人不僅會照顧她,還非常喜歡和她在一起,明白她的需要。 *讓寶寶知道透過人和人之間的「一來一往」不僅能讓別人開心,自己也會覺得很舒服。 *讓寶寶瞭解自己的行為舉動能影響別人的心情,對別人接下來的行為產生作用。 *寶寶最終會明白要想獲得快樂,不僅需要自己的回應,也需要自己的付出。 ◎Smart Point 身邊的人積極關注和認可寶寶的心情,能讓寶寶學會照顧別人的情緒,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明白一來一往的意義後,能讓寶寶更容易結交其他小朋友,學會分享,掌握與人互動的竅門。 場景二:我的新能力 5個月大的小貝正趴在地上玩耍,他想拿在他面前的小熊,可是他搆不到,媽媽想把小熊撿起來拿給小貝,但小貝並沒有表現出需要幫助的樣子,所以媽媽決定等等看。媽媽想:看來,寶寶一定是想自己拿。果然,小貝又一次很努力地伸長了小手,這次差一點就要拉到了。這時,媽媽決定幫小貝一個忙,她用手輕輕推了一下小熊。小貝終於成功抓到了玩具,他高興極了! ◎重點 媽媽是可以把玩具撿起來直接交給小貝,但她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停下來觀察寶寶,試圖去瞭解寶寶真正的意圖。於是,寶寶就有機會自己去發展抓取物品的新技能。隨後媽媽並不是坐視寶寶的失敗袖手旁觀,而是貼心的幫助讓寶寶的新技能成功的運用。 ◎對寶寶的影響 *待在寶寶身邊,給予必要的支援非常重要。 *這樣做不僅能讓寶寶瞭解到自己的能力到底到達什麼程度,更重要的是能讓寶寶知道媽媽或者爸爸隨時都會給予自己幫助,會和自己一起分享成功、面對失敗。 ◎Smart Point 寶寶需要訓練的機會,爸媽完全的代勞不能促進寶寶學習新本領、讓寶寶成長;同樣,完全的挫敗對寶寶來說也是難以承受的,這會打擊寶寶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場景三:我愛洗澡 媽媽把剛洗完澡的瑤瑤從浴盆裡面抱出來,用一條又柔又暖的毯子把她包起來,一邊對瑤瑤說:「寶寶,你真香、真可愛。」瑤瑤依偎在媽媽懷裡,心情愉悅地咿咿呀呀,洗澡實在讓瑤瑤太開心了,這一刻,媽媽只為她服務,只關心她一個人;瑤瑤不僅能玩水、玩玩具,媽媽還會把她洗得乾乾淨淨的。 ◎重點 肌膚的接觸會讓寶寶增進觸覺的發展,加上媽媽專心的關注她,會讓寶寶打從心裡享受著這種愉悅的感覺。而寶寶的微笑也是一種重要的信號,它能促使媽媽願意為她服務,雙方都從中產生愉快。 ◎對寶寶的影響 *當寶寶開心的時候,會讓我們想要去疼愛她,讓我們覺得養育一個小寶寶是很值得的事。 *撫摸寶寶、擁抱寶寶、幫寶寶洗澡、按摩寶寶等等這些平常的事,其實並不只是普通的日常行為,它們還是促進寶寶大腦發育的重要良性刺激。 *爸媽對寶寶讚美、鼓勵的話語和充滿愛的肢體語言無不是在向寶寶傳達——寶寶,你是獨一無二的,你是最重要的。 ◎Smart Point 讓寶寶知道自己被重視、被人疼愛非常重要,因為這些能讓他學會怎樣去愛別人。被愛與愛人的能力是密切相關的。 場景四:我要自己吃飯 媽媽正在餵8個月大的平平吃米粉,而平平卻從媽媽的手中搶了湯匙。媽媽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從平平手裡重新拿回湯匙,而是停下來,看平平到底會怎麼做。原來,平平想自己動手吃東西,雖然他的動作很慢也不太協調,吃得滿臉都是,但看得出來,他很努力地在把食物往嘴裡送。雖然平平自己吃得高興,但真正吃進去的東西沒有多少,於是媽媽又拿了另一把湯匙在旁邊餵他。 ◎重點 平平「搶」湯匙的行為表達的是「我要自己用湯匙吃飯」,平平媽媽接收到了寶寶的資訊,提供了寶寶自己吃的機會,即滿足了寶寶心理的需求,也就是自己的事情不想假手他人,這是渴望獨立的表現。雖然吃完這頓飯,需要花比平時更多的時間,需要更多的耐心,媽媽還要去收拾寶寶亂吃一通後的殘局,然而這些都是值得的。 ◎對寶寶的影響 *平平媽媽的舉動看起來很簡單,能做到卻很不容易。這一切源自對寶寶的觀察。你能真正讀懂寶寶的信號嗎?爸媽不妨從日常的瑣事中停下腳步,去仔細觀察寶寶,花時間去看寶寶在做什麼,去思考寶寶行為背後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對寶寶的需求做出正確的應對。 ◎Smart Point 仔細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能讓我們更加有目標的進行教養,養育寶寶並不只是給寶寶吃飽穿暖,促進寶寶身心靈和智慧方面的發展也是很重要的。當寶寶覺得自己被理解,被爸媽正確回應時,自信心也因此建立。 ▲TOP 0∼1歲寶寶社會化發展表 嬰兒時期的社會化和社會交往模式的形成,對寶寶未來個性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當寶寶發出的信號能被爸媽回應時,寶寶對成人和世界的信賴感和安全感由此產生,生理、心理將得到更好的發展。 0∼4個月的寶寶 *最初是透過哭泣和微笑來發出信號、傳達資訊。 *能夠弄出響聲或以某些行為舉動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逐步發展社交性笑容;能注視距離20∼30公分處的人臉。 *以哭聲表達不舒服和疲倦;在快樂或興奮的時候會笑或者發出咕咕和咯咯的聲音。 *能夠用手玩玩具、抓物;看到會動的物體,手臂會活動。 *能夠透過對他說話或者抱他等方式對寶寶進行安慰。 *當大人對寶寶說話時,他會微笑或者大笑。 *對照顧者的面孔、微笑和聲音,能給以回應。 5∼8個月的寶寶 *能夠自己積極尋求和大人互動的機會。 *對同年齡寶寶表示出興趣。 *樂意探索環境、接觸人和新東西。 *會被大人有趣的表情逗樂、大笑。 *玩具被拿走時,會表現出生氣。 *對適齡的遊戲非常有興趣。 *嘗試模仿大人發出的聲音。 *能清楚地表達開心或者不開心。 *當照顧自己的親人離開時,會哭泣。 *更喜歡和熟人在一起,會開始害怕陌生人。 8∼12個月的寶寶 *透過一些「淘氣」的事情去測試大人的反應。 *會對鏡子裡的自己微笑,甚至會去拍拍「他」、親親「他」。 *拒絕待在限制活動的嬰兒床裡。 *見到陌生人時,會把頭藏在爸媽的懷裡,經爸媽的介紹、玩耍熱身後能慢慢接受。 *能用更多的臉部表情來表達情緒。 *喜歡玩互動遊戲,如躲貓貓遊戲。 *喜歡大人表揚自己;喜歡尋求表揚。 *爸媽對寶寶說「不」時,能明白大概的意思。 *能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 *能幫些小忙,例如,爸媽為他穿衣服時能伸手臂、伸腳。 *大人說某個東西、物品或人時,會想去找對應的東西或人。 *會用更多的聲音、姿勢、表情、動作去吸引別人的注意。 *此階段的寶寶正在開始學習自我管理,爸媽要按照寶寶的生理時鐘照顧他。

讓寶寶成為社交達人 經營人脈從0歲開始

2006年12月19日
公開
37

讓寶寶成為社交達人 經營人脈從0歲開始 專家 / 楊健(嬰幼兒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文彥(幼稚園園長) 什麼都不懂的寶寶如何與「人脈」搭上關係呢?或許會有許多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分享、助人、好奇心、同理心、守信等這些人脈關鍵,全都根源於早期的教養。 培養寶寶人際能力的好處 一、他將成為一個身心健康、豁達、大方的人。 二、他將具備善與人合作的優點及具有領袖氣質。 三、他將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四、他將成功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自我價值 認識寶寶人際能力 人類的心理健康,最主要就是人際關係的適應。換句話說:人類的心理病態的產生,主要也是由於人際關係失調而導致。 哈佛大學著名的多元智能創始人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人類的八大智能「人際交往」正是其一非常重要的智能,引起學術界強烈的迴響;卡內基,這位美國傑出的教育家甚至這樣強調:「一個人的成功,15%靠他的專業知識,而85%則是依靠他的人際關係。」;而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也說過:「我願意付出非常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可見,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推崇。 設想一下,一個人格發展有問題甚至有障礙的寶寶,或對人斤斤計較,不善寬容,或冷漠無情,或沉默寡言,行為退縮,或無法與他人合作,甚至侵犯他人的人,他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嗎? 爸媽該怎麼培養寶寶 1.利用模仿給予正確示範 模仿是人類最直接的行為,寶寶們尤其善於模仿,因此,爸媽應利用這一特點,做出良好的榜樣,這種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會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如果不是樹立正面與人交往的示範,而是相反,情況就會很糟糕,曾有一位家長在親子座談會上表示,她下班回家,看見五歲的女兒在打她心愛的洋娃娃,一邊還罵著髒話,這位家長說:「她打娃娃、罵娃娃的樣子,和我打她時一模一樣。」 2.親子共讀培養情感 圖書傳遞了他人的思想和情感,這也是寶寶接受他人觀點、情感的重要途徑。「親子共讀」使親子關係融洽,更重要的是,許多有教育意義的情節,隨著朗朗上口的兒歌,豐富的故事,不知不覺地進入寶寶的心中,而產生一種「春風化雨」式的薰陶。 3.鼓勵結交朋友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社會的進步,但帶來了一個負面的結果,那就是「寶寶生活都市化」。 我們小時候沒有這個問題,寶寶的天性喜歡與同伴一起,記得小時候到處都有玩伴。那時家家戶戶不關門,甚至晚上也不擔心。在交往中,建立友誼,有了群體意識,雖然也會打架,但是很快就會和好。我們還學會了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現在想起來,仍有很多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寶寶找不到這種樂趣了。寶寶們在這種封閉的環境裡,缺乏應有的朋友關係。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寶寶就無法體會到交朋友的樂趣。事實上,寶寶透過遊戲發展人際交往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途徑。建議家長多帶寶寶走出家門,走向社區,走進親子教育活動場所,鼓勵寶寶與同年齡寶寶交往。 人際交往從0歲展開 0歲開始的人際交往基本模式,包括以下三種:母嬰交往、父嬰交往、同伴交往。爸媽若能細心地加以關注和培養,對於未來成就「人際高手」將打下重要的基礎。 母嬰交往

教養小技巧--你的態度, 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2006年11月21日
公開
33

教養小技巧--你的態度, 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本文歡迎轉貼.轉寄,但是請註明出自"寶貝們的寶貝事"或"寶貝潛能發展中心"謝謝! 常常有家長問我:"主任媽咪!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就很乖,回到家卻又變了一副模樣呢?"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就肯吃青菜,在家裡一口都不肯吃呢?" 對於這種疑問,主任媽咪只能說:"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有一次回娘家,媽媽跟我說弟弟的孩子陳小信很愛吃魚油 "魚油!!!"我大叫:"妳怎麼可以隨便給他吃魚油啦!" "他喜歡吃嘛!"媽媽說:"每天都跟我要,不給他他會生氣" "那如果是毒藥,妳要不要給他吃?"我問 "當然不行!!!"媽媽答得很快 "那就對啦!"我說:"那妳就用不讓他吃毒藥的態度,不讓他吃魚油,這樣就可以了" 這個道理是我從一個唐氏症的孩子身上學來的 那時我班上有一個好可愛的唐寶寶--小宜 頭髮長長的 每天我都會幫她綁頭髮 但是她不喜歡綁頭髮 一綁就會扯掉 沒辦法 只好讓她蓬頭散髮的 有一天媽媽發現她的聽力有問題 需要配戴助聽器 媽媽特別跟我叮嚀:"老師,這個助聽器很貴很貴,要好幾萬,老師千萬不要讓她扯下來,壞了要修很貴的" 一聽到"好幾萬"我馬上就繃緊神經 每天都盯著小宜,不讓她扯助聽器 每次她一有動作,我就會用很嚴厲的口氣跟她說:"小宜!不可以!不可以扯!不對了!" 幾天下來,小宜適應了助聽器,不會再扯了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能在短短幾天內就讓小宜不再扯助聽器 卻又始終沒辦法制止小宜扯髮飾? 幾經思索,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問題出在於我的態度 因為助聽器很貴,只要一扯就會壞,所以我在跟小宜說話時 態度跟神情都很嚴肅 只要她一扯我就會繃著臉,馬上說:"不可以!"並且訓斥她 所以很快地小宜就知道了:"不能扯助聽器" "扯助聽器"是一件"不對"的事 但是當小宜在扯髮飾時 我只會說:"小宜不行喔!"或者"妳怎麼又把它扯下來了?" 口氣明顯地弱了許多 所以小宜從我的態度裡知道了:"我可以再試著扯扯看,老師不一定會生氣" 想通了這個道理後 我做了一個實驗 用小宜扯助聽器的態度來對待小宜扯髮飾的行為 很快,也很神奇地 小宜就願意讓我綁頭髮了 也不再扯髮飾了 在她畢業前終於有留下幾張,綁著頭髮清清爽爽地照片 我也學會了:"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這個道理 態度不一定是"嚴厲",但必須"堅決" 讓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你對他的期望與要求 在"寶貝潛能發展中心"有很多孩子從來沒吃過青菜跟水果 但是在老師的堅持下,至少吃一口 有嘗試過之後 下次再吃第二口就不是難事 有一次跟親戚及親戚的孩子吃飯 親戚一直挾肉類給她的孩子 都沒有挾青菜 我問她為什麼? "因為小孩不愛吃青菜"她說 於是我嘗試挾了一小口青菜給親戚的小孩 鼓勵他吃下去 小孩的親戚很捧場地吃了那口青菜 親戚一副不可置性地神情,不敢相信不吃青菜的小孩竟然吃了青菜 其實我只是試試看,不一定會成功 但是親戚已經覺得她的小孩不吃青菜,就不再提供吃青菜的機會, 所以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再有一次弟弟全家到桃園來玩 弟弟在玩一個東西,陳小信也想要 但是弟弟不給 陳小信唉唉叫,半哭半吵:"給我啦!給我啦!" "不要~~"弟弟說,就是不給他 陳小信哭著叫著大約十幾分鐘 我終於受不了了,問弟弟:"你到底想不想給他?" "不想!"弟弟說 "那你就用堅決的口氣跟他說,不要讓他懷抱希望"我說 於是弟弟用堅決的口氣跟陳小信說一次:"這是爸爸的,不可以給你玩!" 說完之後陳小信從爸爸的口氣中知道爸爸是不會給他的 哭也沒輒 所以他也不哭了 所以下一次,當你的孩子在耍賴時 請仔細想一想是不是你對孩子的態度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