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玹玥娘

玹玥娘

玹玥娘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玹玥娘(痞客邦):媽咪在這里,媽咪陪你

2014年09月16日
公開
4

與一位媽媽好友閒聊時,談到了她二位國小的女兒最近的情況,包括大女兒在畫畫上的優秀表現,亦提及她的憂慮,因為友人有一天發現,妹妹不願畫畫了,問妹妹時,妹妹答道:"我不會畫。" 友人問:"怎麼不會畫呢?" 妹妹答道:"因為我沒有得名過。" 友人回答:"有啊..你也曾得過。" 妹妹答道:"喔,對喔~" 原來姐姐畫畫的優秀表現,讓妹妹對於自己的畫再也沒有自信了,為了解決這問題,友人說,他們在家,不敢太突出姐姐畫畫的表現,而且她對於孩子,一直希望是快樂沒壓力,因此,姐姐今年又有老師提出要她去比賽時,友人反而開玩笑的答道:"你畫畫有這麼厲害嗎?" 她說,姐姐回答:"我也不知道啊~" 這讓我想到,"滿杯理論": 當一歲初的幼兒放開媽咪的手,踏出他的腳步,去探索世界,接觸新朋友時,可以發現,孩子離沒多遠,或是隔一陣子,便會回頭看看照顧者,或是奔回照顧者,那是因為孩子原先在照顧者的懷里是安全的,就像一個被愛充滿滿的杯子,當他踏出去後,每一項未知的事物與其它人的行為反應,多會讓幼兒新奇又害怕,每一個對幼兒的心靈與認知的碰撞,或是挫折,都會讓杯里的水(愛)慢慢減少。於是,當杯子水量不足時,幼兒便會回頭,去尋求充滿水的來源,即是讓他安心的照顧者,而照顧者給予一個微笑,或是對奔向她的孩子給予一個擁抱,孩子就能再滿杯,再次有勇氣,出發去探索。 但是曾幾何時,隨著孩子年紀長大,我們對於孩子回頭時,那透過不同方式無聲的表達:"媽咪,請幫我滿杯"的時刻,推開孩子,"你長大了..你要勇敢","你要自己去處理",亦或者,根本看不出來孩子其實是需要的是你的滿杯,而不是一堆說解或解決方法。 當一個杯子中的水愈來愈少,直至空杯時,孩子該要拿什麼勇氣與力量去成長茁壯?於是孩子的"逃避""忽視""壓抑"等負面行為與情緒,因空杯而滋長。 友人的孩子,在姐姐的優秀畫畫表現下,內心杯中的自信,已經空了,所以她選擇不畫,我建議友人,告訴孩子,"媽咪會陪著她。"這個陪不是坐在身邊陪,而是告訴孩子,每人都有長處及不及之處,畫畫是姐姐的長處,而妹妹或許有其他長處,只是尚未找到而已,但媽咪都會在這里陪著她,一起找出屬於她的長處,並一起陪著她,學習欣賞姐姐(或朋友)的長處,接受自己不及的地方。那感覺或許並不好受,但媽咪依然在這里,當你需要媽咪時..媽咪都在。建立妹妹的信心,至少可以重新出發。 對姐姐,每個人都渴望被肯定,再如何粗線條的孩子都是,因此仍應給予姐姐畫畫適當的鼓勵。同時,帶著姐姐一起陪妹妹玩發現長處的遊戲等..都是姐妹一起成長的好機會。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都需要時間,但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因此這無形的杯子,有些孩子加一下愛就可以滿滿再出發,有些卻可能需要以"年"計的時間。 所以從玹很小起,我最喜歡看著她的眼睛,告訴她"媽咪在",即使我也曾經生氣怒罵,但在事後修復中,我依然會告訴她,"不論媽咪有多生氣,媽咪都在。" 上了幼稚園, 遇到玹在校不順心,或是與同學衝突,或是覺得受老師的委屈時, 我除了靜心聽玹的傾訴外, 最後總會問玹:"你有沒有什麼想法?你希望自己解決或是媽咪出面?" 告訴她,"不論你做什麼決定,媽咪都在這里,只要你需要媽咪時,隨時告訴媽咪。" 玹是一個對人表達有高度害羞的孩子,但我耐心等待玹的成長,不在她還沒準備好時就推她出去,因為我知道總是能滿杯的孩子,一定能學會,不再會害怕只剩她一個人面對問題,手足無措,因為不論如何,媽咪永遠都在,不是軀體,而是心靈。所以小班及中班時期的玹,多是希望我能協助出面告訴老師,但次數逐漸減少,而到了大班,她已能處理在校衝突,分配遊戲等,更在上了小學,能敍述完遇到的一些情況後,能自信的告訴我,"我可以自己處理。" 但即使如此,我仍會告訴玹:"需要媽咪時,隨時跟媽咪說,媽咪都在,會陪著你一起處理。" 在玹即將上小一的前半年,玥出生了,我經常處於分身乏術且疲累的狀態,但是已經知道媽咪並不會因為沒黏在身旁就不愛她,所以總能獨立的處理自己的一切事宜,從生活自理到學習與作業等。但我仍不忘在她自己去洗澡洗頭時,自己進房寫作業時,說一句:"需要媽咪就喊一聲,媽咪會馬上過去。"而對於玥,我要去幫玹時,也都會說一聲:"媽咪去幫姐姐,在房間(或浴室等..)媽咪一會兒就會回來陪著你,不要擔心。" "媽咪陪著你",我也常用在玹運動方面。 記得玹1歲多時,喜歡攀爬,從那時開始,我都會特意找較沒人的溜滑梯與遊樂場地等,緊跟在旁,告訴玹,"媽咪在這里,你可以試沒關係。"不僅孩子可以因此藉由這些活動與攀爬,了解自己的肢體與能力,不會因大人不斷阻止而變成"什麼都不敢"的孩子,而我也藉此機會,教導玹觀察環境,知道什麼危險什麼不危險,學會判斷何時能這樣做,何時不能這樣做,甚至經歷卡在上面需要被解救,或是如何想法子脫困.. 這些身體的能力,在玹還是小小孩時,我們就不斷的去接觸嘗試,因此,後來玹在接觸新的運動新的事物,她總願意試試,迅速判斷情況,理解如何做會較好,而她也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向誰求助,何時何地才能嘗試做超出她能力的事情。 把未準備好的孩子就急著推出,將來只易造成外表成人,看似獨立,但內心卻是一個害怕而無法承擔責任無法獨立的孩子;只有真正的陪伴,讓孩子內在外在都能安定,安心,才能使孩子在穩固強健心靈下,成長成一個真正獨立的人。 這輩子,就算玹玥長大了,我也會告訴她們:"別擔心,別害怕,需要時,媽咪都會在,陪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