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玹玥娘

玹玥娘

玹玥娘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娘&玥:漢妮最後一天感想

2015年04月30日
公開
21

與漢妮的緣份,今天是最後一天了... 幸好是趕報告的月底,讓我沒太多時間難過。 與漢妮的緣份,很神奇的... 八年前,在確定沒有可放心的保姆後, 與媽媽及老公去看唯一一家在大直的托嬰中心, 那時,就是一間好小好迷你的學校... 當下遇到了熱心親切的美美老師介紹, 直覺"這間對了", 隨著玹玹入學, 老師協助新手的我,了解如何一起協助孩子建立規矩及自理能力, 且老師對孩子,讓我有種比我更了解孩子的感覺, 也使得玹畢業轉往幼兒園時, 媽咪自己花了半年的時間才適應, 幼兒園老師不像漢妮老師這樣的了解孩子, 仔細照顧孩子...., 當時總要沒事晃到漢妮門口, 留戀... 想著快點生二寶,就能送來漢妮了~~ 二年前,小玥出生,我再度回到在漢妮門口接送孩子的日子, 每天,都很珍惜,因為..我知道,這是最後一段緣份。 謝謝漢妮的老師們, 讓玹玥的baby時期,成長得健康又懂事, 讓我知道如何與孩子對話, 讓我結交到可以談孩子談人生的好友媽媽們, 讓我在孩子交托出去時,可以真正的放心... 許多許多的謝謝..難以用文字表達。 八年多來,漢妮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這次,我要多久才能適應.... 但我知道,這八年多來所有遇到的漢妮老師們,在我心中,永遠永遠占有一個最重要的位置,謝謝妳們!!

育兒文章:做半套』的同理心,會讓孩子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2015年04月09日
公開
19

『做半套』的同理心,會讓孩子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作者:羅怡君 日前新聞追蹤報導鄭捷的判刑結果,這讓我回想起前陣子高雄的情殺事件:告白未果竟殺人焚屍,報導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同學說:『我不相信這是他做的,這一點都不像他。』回想起台大生殺女友的那位男生也曾悲傷地說:『我對她那麼好,她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平常看來正常開朗的孩子,都可能在某一件事情上過不去,然後做出令人費解的舉動。這些事件有著大同小異的憤慨:別人『不應該』這樣對我! 與其說是愛情讓孩子衝昏了頭,不如說愛情只是加深原有的情緒張力而已。 妹妹看到電視新聞時似懂非懂,我決定找個機會跟她聊聊,沒想到這時機來得很快。 傍晚去公園玩人潮眾多,剛到沒多久,我看到遠處有位小男孩走向妹妹遞了根棒棒糖,妹妹向他搖搖頭不知道說什麼,結果這位小男孩立刻生氣大吼大叫。這一叫把他的媽媽給喚出來了,妹妹漲紅了臉跑到我身邊,眼睛充滿委屈的淚水。 『怎麼啦?發生甚麼事?』 『他要給我糖果,我跟他說我不想吃,結果他就很生氣,一定要我拿。』妹妹從委屈變成越說越氣。 『喔,那他跟他媽媽說甚麼啊?我在這邊聽不到。』我看遠處小男孩還是情緒激動,他的媽媽安撫無效,感覺開始手足無措。 『他跟他媽媽說,為什麼她不要?為什麼她不喜歡我的棒棒糖?然後我就跑回來了。』 『好,我知道了。妳先在這裡休息一下,我們等下再談。』我想讓妹妹先恢復情緒。 不料,這位媽媽竟然牽著他的孩子走了過來,小男孩有點緊張但感覺得出仍然充滿怒氣。這位媽媽跟我點個頭示意後,竟然開口跟妹妹說: 『妹妹,這根棒棒糖是他最喜歡的喔,他很喜歡妳想跟妳做朋友才會給妳的,妳要不要吃吃看?』 妹妹搖搖頭,很小聲地說:『我不想吃糖』 沒想到這小男孩一聽,立刻放聲大喊:『為什麼她不要?為什麼她不要?』 這位媽媽慌了手腳,『我知道你很傷心,你很想分享對不對?好好好,不要大吼大叫,她不知道這樣你會很傷心啊。』聽到這裡我忍不住要插嘴了。 沒想到還來不及開口,這位媽媽下一句回頭對妹妹說:『妹妹,妳就先收下來好不好?妳可以回家再吃啊,不然他會覺得很難過。』 我完全反應不過來。妹妹默默伸出手收下糖果,這位媽媽像是解脫似的說:『好了好了,你看小姐姐收下了,不要再哭了喔。』 小男孩哭聲漸收,媽媽鬆一口氣的把他帶走。 他們一轉身,妹妹立刻把糖果丟給我,我趁機開口: 『既然不想要,為什麼要伸手拿啊?』 『不然他就會一直哭很吵啊,而且我一開始也有說不想吃啊』妹妹無奈地說。 『他們沒聽進去,妳可以再說一次啊,不需要勉強自己。』 『我不知道該怎麼說啦,他們走了就好了,反正我不會吃。』 『那你覺得對方會不會以為你改變心意了?可能願意跟他做朋友了?他喜歡你才會給你糖果啊,平常說不定人家跟他要都不給。』我慢慢接近主題。 『應該不會吧,我又沒吃,也沒說要跟他做朋友啊。』妹妹沒好氣的回答。 『那如果下次又碰到他,他又拿給你糖果,你收不收呢?』我開始出題。 妹妹沉默不語。 『當然我們不一定會再碰到這個弟弟。但未來如果有類似情況,而妳用剛剛的方式處理,妳覺得能不能表達你真正的感受?還是必須一再地重複妥協呢?』 『恩,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啊。』 『那我們來討論看看怎麼樣的方式,是你覺得做得到的…..』 於是,我們花了半小時,依照妹妹的年紀、個性,”量身訂做”出幾個說法和方法,讓她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可以試試看,然後再來修正討論。 這位媽媽的口吻和做法並不陌生。 不斷強調『同理』孩子感受的教養風潮,讓身旁許多父母開始學習同理的口吻:『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你現在就想要吃冰淇淋…』、『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因為他不想跟你玩…』…..,第一時間同理孩子,的確能讓孩子現場獲得『情緒肯定』而逐漸緩和下來,也可避免壓抑情緒的發洩,然而只求解決現場危機的『半套作法』,很可能就會讓孩子誤以為『別人應該要同理我』而已。 更多家長不自覺的行為是,『同理教養』在孩子情緒穩定後就畫下句點,沒有繼續深入討論、釐清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只求息事寧人,或者相信孩子長大之後就會懂,接著就很有可能像那位媽媽一樣,請求『別人配合」、『改變情境設定』,然後一切迅速恢復平靜。 『同理心』應該是種雙向交流的情感,同理孩子之餘,也需要孩子同時學習同理別人。如果只是條單行道,無疑地就是傳遞『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視角,讓孩子喪失體驗其他情緒(像是忌妒、挫折感…)的機會,那麼孩子就有可能越來越不容易理解現實,或者只能接受部分現實而已。 生活中類似的情境層出不窮:當孩子反應別人都不跟他玩、當孩子抱怨別人不配合他…,千萬別急著出手介入更改情境設定,耐心地陪著孩子體驗整個過程,甚至是恢復療傷;否則孩子只是暫時接受當下理由,沒有想通重要的道理,就容易在心上打上一個又一個的結。同理是很好的開場白,別忘了當孩子因為同理的話語平靜下來,那時才真正是『教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