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HEL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坐不住的孩子~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坐得住呢?

2010年04月18日
公開
34

陳安儀◎著 無論是作文班、或是烘焙夏令營的文學欣賞,十幾個小朋友裡,總有幾個「坐不住的孩子」。老一輩的人總說,這類小孩的屁股是「尖」的,身體沒辦法好好擱在椅子上,不是像毛毛蟲一樣蠕來動去,就是兩隻手、一雙腳一刻也停不下來。東抓抓頭、西撓撓背,一會兒玩玩鉛筆、一會兒扳扳尺;不是踢踢隔壁同學的椅子,就是拉拉前面女生的辮子。 坐不住的孩子不是故意的 這些老是對窗外飛鳥的興趣比黑板大的小朋友,現在有一些新的醫學名詞,叫做「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過動兒」、「亞斯伯格症」等。這些症狀有時會單獨出現、有些則是綜合出現,有些經過鑑定需要心理治療、藥物控制,但也有些並未到達病症的狀態。據我看到的醫學新聞報導,過動的孩子與一般孩子的比例大約是十五比一,所以一班三十幾個孩子裡,大約會有兩、三個。 不論醫學上用藥的爭議與否,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孩子都不是「故意」的,他們那些像「屁股生蟲」一樣坐不住的行為,連他們自己也無法控制。然而,這類小朋友往往都是極為聰明的小孩,他們想法很多、活潑大方,勇於嘗試、發言,也樂於跑腿、幫忙,這些孩子在進行討論課的時候,都是表現很優秀的孩子。只可惜,直到現在,這些「坐不住」的小朋友,通常都仍然是老師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他們不但本身愛問「問題」,還會「製造問題」,擾亂課程的進度,甚至會干擾坐在旁邊專心上課的小朋友,讓老師很頭痛。 我在學校幫忙認輔過幾個這樣的孩子,我自己的作文班上,也不時有這樣的孩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經常被老師責怪、處罰,因此在班上人際關係不佳,也被同學們排擠,長期處於自信心低落、自暴自棄的狀態。「我們老師不可能喜歡我的!」「我每天都被老師寫聯絡簿,已經習慣了!」甚至,有些孩子一天到晚被罵習慣了,早已養成了「金剛不壞之身」,學會從他人眼中給自己很低的評價,看得人非常心疼。其實,這些坐不住的孩子只需要一點點幫忙,就可以表現得很好。 換個方式,累積孩子自信與正向的成功經驗 比方說,我班上有個小女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她媽媽很煩惱,說她每天做功課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上作文課時,她也有同樣的問題,每次討論時間都表現極佳,因為她喜愛閱讀、知識豐富、口才流利,雖然只有一年級,卻可以回答同學答不出的問題。 可是一旦提筆開始寫作,她的問題就來了:她會花許多時間玩弄鉛筆、橡皮,或是四處探頭探腦看別人的進度;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等到同學都交了稿子,她卻遲遲無法完成。 她媽媽和我是網友,算來也認識多年了。有個假日,我邀她跟我女兒一塊去溜冰。第一次到冰場,她就愛上了溜冰,從此以後,她每天放學,都要媽媽先帶她去溜冰場溜個一小時再回家。後來,我又碰到她媽媽,她媽媽很誠懇地謝謝我:「安儀,謝謝妳介紹了我這個運動,妳知道嗎?每天從冰場消耗精力再回家之後,她寫功課的時間縮短了一半!」而且,這個小女孩在冰場如魚得水,教練讚美她勤快又有天賦,短短一年,技巧已經比我溜了兩年半的女兒還要厲害! 還有一個孩子,我跟他的導師談過後,請老師每週找出一件他做得不錯的事,寫在聯絡簿上。隔週,老師寫了:「打掃很認真」,就改變他整整一週的心情和自信。後來,他的狀況越來越好,越來越穩定,一學期後,就在「認輔名單」中除名了! 我目前有八班作文課,每班十個孩子中,大約都有一、兩個比較坐不住的孩子。我通常都會建議這些孩子的媽媽讓他們參加一些動態的才藝,比方打跆拳道、踢足球、或是游泳、烘焙……只要是需要走動的活動,都會很適合他們。 坐不住才更要動 有些媽媽會問:「我的孩子已經這麼坐不住了,不給他一些靜態課程,他怎麼學習定下心來?」事實上剛好相反。對這些需要消耗精力的孩子來說,每天坐在教室裡,通常只是讓他累積更多的能量,變本加厲、更加坐不住!而且,在教室裡不斷被責罵的結果,往往換來更大的挫折感、失去自信。 相反的,如果讓這類的孩子每天下課後先去球場上打一場球,往往可以讓他消耗掉多餘的精力,而且動態的課程才會讓他有成就感,能夠累積成功經驗。在靜態的課堂上,我也會鼓勵這些坐不住的孩子,勇敢舉起手告訴我:「我有點坐不住了,我需要站起來走一走!」這時,我會讓他出去喝水、幫忙發講義,或是到最後一排蹓躂、蹓躂,甚至我准許他待在最後一排用喜歡的姿勢聽課、寫作,趴在地上寫也無妨。通常,這些孩子都十分貼心、可愛,只要對他多付出一點笑臉、讚美、耐心和體諒,他就會像牛皮糖一樣愛妳、跟進跟出,比那些優秀但冷漠的孩子更為可人。 前兩天,我班上一個小皮蛋請假沒來,班上其他同學竟然大聲叫好,令我覺得十分難過。我對孩子們說:「他雖然上課時常常干擾你們,但他不是故意的。就像我們感冒的時候流鼻涕,你能夠不讓鼻涕流下來嗎?不能吧?但他們並不是故意的,只是他無法控制自己。老師希望大家能夠諒解他,像我一樣喜歡他。」 前些時候,有封網路上的信件,內容是描述美國名編舞家小時候也被視為過動兒、頭腦有問題,事實上,心理醫生卻看出來,她沒有問題,她只是喜歡音樂和跳舞而已。後來,她果然在學舞後展現了最大的天賦,成為光彩耀人的名舞蹈家。 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坐得住呢?換個角度想,我們的多元社會不就是需要很多「坐不住」的「人才」嗎?舉凡跳舞、運動、跑業務……都需要活力旺盛的年輕人。因此,換個角度想一想,妳那坐不住的兒子,可能只是在等待妳發掘他的未來長才。 所以,家有「坐不住」的孩子,請不要喪氣。請為他找一個可以不用「坐得住」的課程,我打賭他一定會表現得更好的!

說謊,不是壞小孩

2010年04月13日
公開
44

說謊,不是壞小孩   請不要輕易將謊言與孩子的品性劃等號,因為謊言有時只不過是幻想,或者是孩子小小的如意算盤。 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懂事了,不再是個小寶寶了,所以孩子們應該很明白自己說的話是事實還是謊言。其實不然﹗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相信看完以下對孩子說謊問題的分析和解釋之后,父母們就會松一口氣了。 5歲以下的孩子常常說大話,因為他們不能把事實和幻想區分開來,說大話完全不同于說謊;5歲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說大話的情況存在了,他們會因為種種原因而說謊。 2--4歲︰愛說大話 孩子為什麼說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生活在一個幻想的世界裡,所以他們常常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當你帶孩子從公園回家的時候,他告訴你他在公園裡看見了獨角獸。他並不是在有意欺騙你。換個角度想,這說明他的智力還在處于不斷發育的階段。你的孩子還不能釐清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他也同樣不能把他的夢和真實生活區分開。 也有些時候父母們會發現,孩子的謊言就是他的如意算盤。一個4歲孩子的母親曾問幼稚園老師︰“我的孩子一個星期最少從幼稚園拿回家一個玩具,他告訴我是老師說他可以拿的。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不過,老師的分析消除了這位母親的不安和尷尬︰“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認為,如果他們非常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那么這個玩具就一定是自己的。這就是孩子們想‘占為己有’的邏輯。” 當然,也有的孩子說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責備和懲罰。他們會指責那些自己想像出來的朋友,告訴父母是他們做出了這些錯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淘氣會使爸爸媽媽不高興的,所以撒了個謊。 聽到謊言怎么辦︰這么大的小孩子因為說謊就受到懲罰,不僅沒有任何意義,也許還會有負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或者搶了小朋友的餅乾吃,你肯定會對他訓斥一番。但是,如果他同時還對你說了謊,你你注意力就轉移到說謊這個問題上,並為此更加嚴厲地懲罰他。 但事實上,你對誠實和正直的長篇大論,對孩子來說,只是耳邊風;你的懲罰也不能使他知道問題的所在。相反,他只知道他又淘氣了,而且將來他肯定不願意讓你知道這些淘氣的事兒。所以,更加關注他的不良行為效果會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興,所以不想告訴我真相。但是我親眼看見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對他有禮貌些,我想他會把他的玩具給你玩的。 另外,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他想要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就屬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場拿到喜歡的玩具就說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訴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但是它並不真正屬于你,它屬于這個商場。”慢慢地,孩子將學會把事實和幻想區分開來。但是,如果你對孩子的小小謊言過于在意的話,將會或多或少地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與其揭穿孩子的謊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學習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機會。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壓制孩子的幻想,因為有了幻想,才會有創造力嘛。因此,父母惟一應該做的就是確保孩子的幻想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說,父母可以讓孩子相信耶誕老人,但是必須讓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飛起來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 如果孩子的話總是不著邊際,那么父母最好給孩子講一講《野狼來了﹗》的故事了,讓孩子懂得為什麼對人誠實很重要。 5--7歲︰逃避訓斥 孩子為什麼說謊︰快到上學年齡的孩子,他們就會意識到說謊是解決問題或者逃避懲罰的一個好辦法。因為孩子們要讓他們的謊言更加可信,所以他們的謊言就會經過更好的加工了。6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他告訴老師他的家庭作業被狗吃掉了,那老師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說‘我病了,所以沒有做作業’,那也許能夠蒙混過關。 毋庸置疑,你的孩子肯定會不斷提升他的欺騙技能,試探他欺騙的限度有多大。這個時候,父母的“殺手 ”就是不能讓孩子因為說了慌、解決了問題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脫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輸誠實的美德的時候,最好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儘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誠實,不說謊。另外,也要讓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 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對婆婆說你有多么喜歡她送給你的那件毛衣,事實卻是你從來不穿,那么你就是在向你的孩子傳達這樣一個訊息︰說謊是可以讓你接受的。通常,孩子們是看見父母在說謊,他們才效仿父母這樣做的,或者模仿周遭成年人的一些做法。孩子們並不能釐清哪些是善意的謊言,哪些是惡意的。 聽到謊言怎么辦︰告訴你的孩子有時候善意的謊言是為了不傷害其他人的感情。給孩子舉個例子能夠使他更加明白這個道理︰“比如說,當你被同班小朋友邀請到他家做客的時候,如果你直接告訴他你不喜歡他,所以你不去,那么你的話就會傷害他,使他很傷心。但是,如果你告訴他你有別的事情不能去,雖然並不是真正的實話,可是不會令他傷心和難過。”另外,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善意的謊言也能夠使孩子明白他們需要替別人想一想,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他的感受。 然而,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說謊只是為了掩蓋他的錯誤和做的錯事的時候,你就應該立刻清楚地告訴他你不允許他這樣說謊。父母立場鮮明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說謊了是不是就應該受到處罰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針對有沒有刷牙的話題而說謊,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趕緊去刷牙,並且以後多多檢查和監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會因為刷牙問題而說謊了。反過來,如果父母因為這些無關痛痒的謊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懲罰他,那么,父母的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變成一個更棒的謊言大師了。因此,應該說處罰孩子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辦法。 如果孩子偷了別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為極其惡劣的事情,而且為了掩蓋這些行為對你說了謊,那么,這個時候就是孩子必須受到懲罰的時候了,並且要讓他知道第一天剝奪他看卡通片的權利是因為他的行為,第二天則是因為他說謊了。但是,父母應該明白,懲罰並不能使孩子馬上意識到他的錯誤;想讓孩子真正改正錯誤是需要時間和父母的信任的。 針對孩子的說謊行為,有的父母認為還可以試一試下面的做法︰ 1、如果你明知孩子說謊,不要對他一再追問。其實,父母是希望能夠再給孩子一次說實話的機會,結果反倒又給了孩子一次說謊的機會。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問孩子;當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夠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問題。總之,不要向對你說謊的孩子提問題。否則,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謊言遮掩他先前的謊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內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與其這樣,還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告訴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透過與我4歲兒子的反覆“唇槍舌戰”,我從中領會到不能要求他向我坦白事實真相,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真相反而更簡單。就拿我兒子喜歡用鉛筆在牆上亂畫的行為舉例吧,以前我看到后會問他︰“這是誰畫的?”,而現下我就直接告訴他︰“我看見你在牆上畫了。到廚房拿一塊兒擦桌布,然後蘸點水把牆上畫的東西擦掉。”前者給了他一個說謊的機會,后者則沒有。 2、如果孩子是習慣性的說謊,那么向孩子提問題之前你就先告訴孩子你知道他會對你說謊,然後允許他給你一個更好的說法。很多孩子在說謊之前根本就沒想他們還能說點別的理由。因此,父母可以先發製人︰“我知道,如果我問你,你肯定不想對我說實話。不過,我希望你能給我一個更好的說法。準備好了嗎?我要問了。”然後向孩子提出問題。 這種做法有3個好處︰ 一、它給孩子時間去決定是張口就說謊呢還是說些其他的; 二、它避免了相互爭執激烈化; 三、既然父母允許孩子說謊了,有了心理準備,那么父母就不會生氣或者煩躁不安了。 3、為了讓孩子也嚐嚐謊言的滋味,父母可以對孩子也說謊。比如,孩子想去看電影,父母答應他了。可是一會兒父母又不承認了,孩子就會問為什麼爸爸媽媽說謊。這時候,父母可以很輕鬆地告訴他︰“我認為有沒有說實話並不重要。也許剛才我是順口說‘好吧’,但是並不真的說明就得帶你去。我感覺你在家裡願意我們用這種模式和你說話,你也這樣對待我們。你是在告訴我“我”必須說實話嗎?但是,說不說實話對你就不重要了嗎?這樣做公平嗎?”聽完這樣的一番話,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來源︰《父母》

讀書會-文黛主講(筆記分享)

2010年04月09日
公開
13

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麥基卓、黃煥祥) 《懂得愛》中,兩位作者以親身驗證的理論與方法, 為我們繪製了一份關係地圖:關係帶來熱情、共鳴、親密、 分享、接納、著迷與上癮,也帶來依賴、憤怒、嫉妒、 哀傷、冷漠、厭煩和彼此的控制。 關係的發展階段呈現浪漫期、權力爭奪期、整合期、 冷漠期、分離期、超越期、承諾期和共同創造期的螺旋式生命迴圈。 在關係裏的我們,將我可回避地看到內心最深層的渴望、 過去未了的創傷和長期發展的模式, 但這同時也是我們突破自我和深度發展最好的試練場。 ************** *情感是自己所感受的,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 *避免誤會--不斷核對對方所發出的訊息。 一段關係的發展會經由以下幾個階段: 浪漫期--權力爭奪期--整合期--承諾期--共同創造期 這幾個階段可能同時發生、或是不斷重複某個階段。 也可能在關係中的兩個人是處於不同階段,以致誤解產生。 # 在權力爭奪期中會發生: a.看清對方、浪漫消退 b.溫和開端、強硬態度 c.內疚/責備/憤怒/分離 d.承諾留在衝突中,修正理所當然的態度 可能導致三種結果~ 1、冷漠--為了不產生摩擦爭論,選擇沉默冷淡 2、分離--不想繼續傷神,選擇分開 3、超越--可能借助宗教或是其他力量讓自己度過 # 在整合期中: a.彼此自由、互相好奇 b.七年之癢 c.分享與接納,讓彼此更親密 d.持續更新維持關係 # 共同創造期: a.承諾與分享生命的各種面向 b.轉化差異、通過創意來協助彼此互相的關係。 ********* ~愛是支持 ≠依賴 ~愛是增加力量 ≠賦予權力 ~愛是啟發 ≠扭曲的鏡相 ~愛是脆弱和親密 (放下防衛) ~愛是接納/分享/共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