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HELE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面對孩子你可以不生氣

2007年06月08日
公開
12

主講�張浙舟(諮商輔導工作者) 有個男孩,從小讀的是明星學校,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後來還考上知名的大學。但他曾告訴過我,「我從國中開始努力讀書,一直到現在考上大學了,跟我的父親卻沒有講過一句話。」 他的父親在中部某校任教,是出名的好老師,在一般人眼中,這一對父子可以說是既聰明又優秀,誰知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有解不開的情結,讓彼此的情緒陷入極端對立,無法好好講上一句話。 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在我從事輔導工作的二、三十年間,就曾看過不少這樣的家庭,親子之間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卻可長達半年、一年不講話。他們之間有沒有愛呢?當然有,但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在親子關係出了問題以後才想到要調整自己,這時孩子多半已經出現行為偏差了。 親情糾葛,需從情緒管理著手 我輔導過兩所學校的問題學生,這些學生清一色被貼上「反社會人格特質」的標籤,他們在師長眼中「上課不專心」、「愛搗蛋」,卻常振振有辭,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不對,加上時常謊話連篇、任意瞎掰,使人氣結,不知該拿他怎麼辦才好。    他們共同的特徵是「反抗權威」,老師叫他朝東走,他就偏要朝西,叫他向前看,他就向後看,叫他上課時不要亂動,他不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前後擺盪得更厲害。除此之外,動不動就推稱身體不舒服、不去上學,有時還來個不告而別,兩天不見人影,不知遊蕩到哪兒去。    有一次,一個孩子挨了揍,跑來向我告狀說:「看!這是我爸爸打的!」他掀開衣服,指身上傷痕給我看,他說:「我不要理他了,這個星期我都不要回家!」我問:「你爸爸不就是因為你不回家才打你嗎?」 他說:「可是,他越打我,我就越不回家。」兩個人從此就槓上了,明明一個是因,一個是果,到後來剪不斷、理還亂,彼此更糾纏不清了。 我問那個孩子,假設有人打電話告訴他,他父親出了嚴重的車禍,躺在醫院裡,他會回去嗎?他說「會,因為他是我爸爸!」可見他心中對父親還是有愛的,只是賭氣不願承認而已。 我告訴他:「爸爸會打你,也是因為他很在意你,而你也很在意他,你們何必這樣過一輩子呢?」這時,他才慢慢冷靜下來,退一步開始去反省、調整自己的情緒。 親子之間的問題要能夠解決,其實是因為有「愛」,當父母對孩子的愛和期許,能夠透過溝通而獲得彼此瞭解,雙方找到自我調適的方式,才能開始反思,深度的自我反省,也就是進入「情緒管理」的境界,才不至於鑽牛角尖,造成越來越對立。 面對忤逆,生氣不能解決問題 「情緒」既然需要抒發、調適和被接納、被瞭解,那麼到底什麼是「情緒」呢?有人說它是一種「感覺」,像生氣、愉快、不安、急躁、猶豫、悲傷、鬱卒、抓狂、忍耐、恐懼、懷疑、不信任、困惑、失望、憤怒、緊張……,凡是令人感到喜、怒、哀、樂者,皆可以稱作情緒。 再進一步細想,這些情緒是怎麼出現的?有人說是「要求」,因為人的內在先有了要求,所以心理會產生反應。從欲求初起到感應生成,人的情緒是一波波的,因周遭的人、事、物之互動而產生微妙變化。 這些變化是從何而來呢?有人說是「不滿」。因為欲求不滿時,思想悲觀者很容易會感到憂愁、悲傷,樂觀者卻會期待好事的到來。    比如你面前有一杯水,悲觀的人擔心這杯水會打翻,叫人趕快收了,對方卻說:「沒關係,我等一下再收。」看起來很不在意你的感受,真是令人生氣,為什麼跟他講了「這杯水會打翻」他還不趕快收 如果他是你的孩子,你的腦海開始會出現:「頑固、叛逆、藐視師長……」等負面情緒,讓你無法冷靜去思考,一旦發起脾氣就忍不住揮手打下去,「你看,這就是你不聽話的後果。」    其實,當你生氣時,你的內在已經有了心障,你一直想著「孩子不尊重你」,「自己做父母的真是沒用,在孩子面前缺少威嚴」,你的情緒落在憤怒裡面,就會越想越覺得孩子很可惡,而忽略了另一個想法:「你也可以不必這麼生氣呀!」好比你不喜歡人家動你的東西,他卻動了,你叫他擺回去就好了不是嗎?可見問題的重點在於「怎樣叫他把東西擺回去,而你也不需要生氣」,完全就在你「一念之間」的抉擇。    如果孩子把水打翻了,就叫他自己收拾乾淨吧!你只需讓他知道:「不聽老爸、老媽話的結果就是這樣!自己處理。」要知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孩子做錯了事,讓他自己收拾殘局也是一個經驗,你已經盡到提醒他注意的責任,結局雖然不甚美好,他也學到了教訓,這就夠了,何必因此搞砸你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呢?    情緒操之在你,你可以充分掌控自己的思想,不要凡事都往壞處去想。你們的關係維持良好時,一些小打小鬧,都是很有情趣的親子互動過程;但如果關係搞砸了,就會越來越糟糕,任何一點小事都會鬧到兩、三天不說話。 怨憤不滿,都是多年壓抑潛伏 我們的情緒,好像有間地下室,也就是所謂的「下意識」與「潛意識」,當孩子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因為大人沒把事情搞清楚,就叫他跟某人道歉;或是在叔叔、阿姨等一堆親友面前打了他,讓他覺得很丟臉又生氣,想抗議個兩句,大人們又說「小孩子有耳無嘴,不准出聲!」這股「氣」無處發,只好丟到地下室去了。 但是我們自己從來都沒有察覺,也不知道這裡面早就累積了很多不滿與憤怒,等到有一天面對孩子,觸發了潛意識裡層那個部分,「咻」的一聲,那股潛伏經年累積下來的怒氣,突然都跑出來,現形了!    你可不能說:「我的父母親就是這樣打我,我都乖乖的聽話,我打了兒子,他卻離家出走,這是什麼道理?」這種思考模式只會帶來更多的憤怒,因為你自以為早就忘記童年受到的冤屈不平,其實它還在心裡,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勾起了你壓抑在內的憤怒,你很氣他為什麼不像你自己以前挨了打,就乖乖就範,卻敢跟你大聲「嗆聲」,其實,這是你和父母親之間一直沒有解開的情結。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一杯水打翻了都可以讓人勾起陳年舊帳,不知要吵到何年何月。 要學習約束自己的情緒,避免親子不斷重覆掉入情緒的陷阱,就得先檢視自己,改變既有的思考模式,當你覺得對孩子有點失望時,不妨換個想法,將思緒轉變為正向思考,也就是「積極的傾聽」、「積極的溝通」,用同理心把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導向正面,讓他說出他的不滿,如果你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則向他道歉,坦誠是自己做錯也無妨,不必害怕孩子會踩在你頭上,你的謙卑與講理,反而是孩子學習的榜樣,讓他更能以父母為榮。    「積極的傾聽」就是用心的聽。即使是三歲的小孩,當他有不滿時,他也要表達其不滿的情緒,你聽到他說:「爸爸討厭、討厭!」千萬不要以為「這孩子脾氣怎麼這麼壞?」急急地想要去糾正;你要聽到他抱怨背後所要表達的焦慮與不滿,用心去理解他,讓他繼續往下說,這時你會聽到他說:「爸爸說要帶我去游泳,可是一直在講電話沒有動,害我等了很久了!」原來如此!這樣問題的焦點才不致被模糊掉,於是,孩子雖然發了一頓脾氣,但親子之間因為瞭解而更加親近,溝通也才能更加順暢而有效。    同理傾聽,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當你能同理他,傾聽他說話時,就等於是當他的情緒鏡子,幫助他梳理自己的情緒,譬如他三歲時,為了你不帶他出去就吵你,到了五、六歲或更大一點,一樣的事情發生了,你問他生氣嗎?他可能會說:「我不是生氣,而是很著急!」問題的癥結就很容易釐清了,這時你告訴孩子:「對不起,爸爸答應帶你去游泳,可是剛好有事一直在講電話,讓你很受不了,對不對?」 甚至可以說得更明白:「爸爸剛才接到很緊急的電話,如果不能趕快解決的話,可能今天都不能游泳了,但如果順利解決,我們就可以去得成,你願不願意等我一下呢?」 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是可以講道理的,他的情緒跟你的溝通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你可以把他的情緒挑起來,也可以令他平靜下來,因為你就是他的情緒鏡子。    同樣的,如果親子間總是互相抱怨,不能用同理心互相傾聽的話,常會聽到的是:「討厭!爸爸,快一點啦!每次都那麼慢。」爸爸放下電話就可能破口大罵:「喊什麼喊?我不知道要快一點嗎?就是有事嘛!你等一下又怎樣,不要再吵啦!」這下孩子一定會哭了起來,爸爸看了更生氣:「還哭?我在講電話你不知道嗎?還一直吵。 事情做完就可以去了嘛!哭什麼哭?再哭今天就不帶你去了!」你說,這孩子聽了心情會不會更加沉重?冤枉、委屈、氣死了……「爸爸都是騙人的,以後再也不要聽爸爸的話!」一堆負面的念頭不斷升上來,攪得他的情緒更加混亂,對父親充滿了不信任感。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如果情緒沒有處理好,親子間的互信、瞭解沒有建立起來,就會有很多很多這種情緒垃圾的累積,一直到青少年時期發作出來,就更不容易處理了,這時不管父母好說歹說,苦口婆心說什麼,孩子都會說:「我爸媽十句話裡沒有一句是實話!」「我爸爸就是這種臭脾氣,不理他。」    有一對夫妻,常在孩子面前向對方表示感謝,譬如全家一起吃飯時,爸爸先告白:「媽媽,過去常挑剔你做菜太鹹,今天鄭重向你道歉,謝謝你辛苦煮了這麼一桌菜。」 哇!孩子們受到了感動,覺得爸爸真情流露的樣子很棒,不僅更加崇拜爸爸,而且也懂得感謝媽媽的辛勞了。媽媽也回饋說:「謝謝大家,嫁給爸爸最快樂的一件事是,爸爸非常體貼、諒解我,聽到你們的誇獎,下一次我的菜會做得更好喔。」 這樣的家庭多溫暖呀!哪裡還會有什麼壞情緒?因此,創造家庭和諧氣氛也是情緒管理的秘訣,從父母做起,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跟著改善的。 ^^

【轉貼】心病要用心藥治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15

吳清忠(中醫經絡學研究者) 最近一個朋友來找我,她得了一種怪病,十天之內滿頭的頭髮掉得快光了。到醫院去看,醫生告訴她是情緒上受了嚴重的打擊,但是她始終找不到情緒上的問題。 當天看到她的兩側鼻翼有點泛紅,再三確認她沒有感冒打噴嚏,應該是十二指腸或胃潰瘍的症候,顯示她正在生悶氣,而且這種悶氣不是來自她的先生,或者和感情有關的人。 這是很少見的,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生的悶氣多半來自她的另一半,但是這種悶氣不會造成潰瘍,卻會形成乳房的腫塊。只有工作上持續的悶氣才會造成潰瘍,但是她卻是個不上班的家庭主婦。 我懷著滿心的疑惑問她,請她想想近一、兩個月來,有沒有哪件事惹她生很大的悶氣?這種悶氣應和她的先生或男女感情無關,但卻令她無從宣洩,始終放不下。 她立刻問我是如何知道的,她確實有一件令她生了兩個月氣的事,那件事也確實和她先生無關。她參加社區活動時,和一起活動的人發生肢體上的衝突。 由於事出突然,使她不知如何應付,在衝突中吃了虧,事後又不知如何討回公道,只能離開那個她很喜歡的活動,覺得非常委屈,又無處申訴。 當醫生問她有沒有情緒上的問題時,她只想到家人或先生,覺得幾個月來都沒有異狀,無論如何都沒想到這件事。她不討回公道實在心有不甘,問我該如何處理。 我建議她有兩個方向可以考慮。 第一個是再去和對方理論,直接討回公道,但這個方法有很大的風險,很可能吵不贏,再一次受到傷害。 第二個方向是用另一種角度看這件事,把這件事當作自己修行中的一個課題,設法改變自己的習性。 首先請她衡量那次肢體上的衝突,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和目前她掉頭髮的傷害,那一個比較大?實際上那次的肢體衝突,被對方推了一把,在生理上並沒有實質的傷害,只是在心理上受到重創。 而目前她卻被從來沒有出現的掉頭髮給嚇壞了,當然是現在的傷害比較大,而且大得多。 我告訴她,或許她本來就有生悶氣的習性,這件事只是突顯了這個習性,應把握機會,正視自己這個問題。 對方既不是親人,也不是必須每天共事的夥伴,在人生的旅程中,不過是個不相干的路人甲。 而那次衝突並沒有造成實質的受傷,可能在場所有人都已經忘記了,只剩下她自己還在生氣,更糟的是還造成掉光頭髮的重傷害。 從這個角度看來,她自己都覺得愚蠢。其實那件事和在路上遭到狗吠兩聲相差不大,實在不值得生那麼大的氣。 我的解說使她跳出長久以來心理上被困住的窠臼,回想自己的性格,確實很容易生氣,但是從來沒想到生氣會對自己造成這麼大的傷害。 那次的衝突,像個照妖鏡一樣,使她看到自己從來沒看到的缺點。談到這裡,她鼻翼兩側的泛紅退去了不少,也消弭了長久鬱積在心裡的怒氣。我想,過幾個月她的頭髮應該能夠長回來了。 ^^

轉寄: 當我老了

2007年05月24日
公開
15

Subject: 謹以此文獻給像我一樣流浪在外的子女們 遊蕩了這麼多年,從東到西,又從北到南,一年又一年,我在長大,知識在增加,世界在變小,家鄉的母親在變老。 二十一年前母親把我送上了火車,從那以後,我一刻也沒有停止探索這個世界,二十年裡,從北京到上海,從廣州到香港,從紐約到華盛頓,從南美到南非,從倫敦到雪梨,我遊蕩過五十多個國家,在十幾個城市生活和工作過。每到一個地方,從裡到外,就得改變自己以適應新的環境,而唯一不變的是心中對母親的思念。IP電話卡出現後,我才有能力常常從國外給母親打電話,電話中母親興奮不已的聲音總能讓我更加輕鬆地面對生活中的艱難和挑戰。然而也有讓我不安的地方,那就是我感覺到母親的聲音一次比一次蒼老。過去兩年裡,母親每次電話中總是反覆叮囑:好好再外面生活,不要擔心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不要想著回來,回來很花錢,又對你的工作和事業不好,不要想著我……說得越來越囉嗦,囉嗦得讓我心疼,我知道,母親想我了。 母親今年七十五歲。 我毅然決定放下手頭的一切工作,擱下心裡的一切計劃,扣下腦袋裡的一切想法,回國回家去陪伴母親一個月。這一個月裡,什麼也不幹,什麼也不想,只是陪伴母親。 從我打電話告訴母親的那一天開始到我回到家,有兩個月零八天,後來我知道,母親放下電話後,就拿出一個小本本,然後給自己擬定了一個計劃,她要為我回家做準備。那兩個月裡母親把我喜歡吃的菜都準備好,把我小時候喜歡蓋的被子「筒」好,還要為我準備在家裡穿的衣服……這一切對於一個行動不方便的,患有輕微老年癡呆症的75歲的母親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你肯定無法體會。直到我回去的前一天,母親才自豪地告訴鄰居:總算準備好了。 我回到了家。在飛機上,我很想見到母親的時候擁抱她一下,但見面後我並沒有這樣做。母親站在那裡,像一隻風乾的劈柴,臉上的皺紋讓我怎麼也想不起以前母親的樣子。 母親花了整個整個的小時準備菜,她準備的都是我以前最喜歡的。但是我知道,我早就不再喜歡我以前喜歡的菜。而且母親由於眼睛看不清,味覺的變化,做的菜都是鹹一碗,淡一碗的。母親為我準備的被子是新棉花墊的,厚厚的像席夢思,我一點也不習慣,我早就用空調被子和羊毛被了。但我都沒有說出來。我是回來陪伴母親的。 開始兩天母親忙找張羅來張羅去,沒有時間坐下來,後來有時間坐下來了,母親就開始囉嗦了。母親開始給我講人生的大道理,只是這些大道理是幾十年前母親反覆講過的。後來母親還講,而且開始對照這些道理來檢討我的生活和工作。於是我開始耐心地告訴媽媽,那些道理過時了。於是母親就會癡呆呆地坐在那裡。 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我發現母親由於身體特別是眼睛不好,做飯時不講衛生,飯菜裡經常混進蟲子蒼蠅,飯菜掉在灶台上,她又會撿進碗裡,於是我婉轉地告訴母親,我們到外面吃一點。母親馬上告訴我,外面吃不乾淨,假東西多。我又告訴母親,想為她請一個保姆,母親生氣地一拐一拐在房間裡辟啪辟啪地走,說她自己還可以去給人家當保姆。我無話可說。我要去逛街,母親一定要去,結果我們一個上午都沒有走到商場。 每當我們討論一些事情的時候,母親總以為兒子已經誤入歧途,而我也開始不客氣地告訴母親,時代進步了,不要再用老眼光看東西。 和母親在一起的下半個月,我越來越多地打斷母親的話,越來越多的感到不耐煩,但我們從來沒有爭吵,因為每當我提高聲音或者打斷母親的話,她都一下子停下來,沉默不語,眼睛裡有迷茫——母親的老年癡呆症越來越嚴重了。 我要走前,母親從床底下吃力地拉出一個小紙箱,打開來,取出厚厚的一疊剪報。原來我出國後,母親開始關心國外的事情,為此他還專門訂了份《參考消息》,每當她看到國外發生的一些排華辱華事件,又或者出現嚴重的治安問題,她就會小心地把它們剪下來,放好。她要等我回來,一起交給我。她常常說,出門在外,要小心。幾天前鄰居告訴我,母親在家看一曲日本人欺負中國華人的電視劇,在家哭了起來,第二天到處打聽怎麼樣子才能帶消息到日本。那時我正在日本講學。 母親吃力地把那捆剪報搬出來,好像寶貝一樣交到我手裡,沉甸甸的,我為難了,我不可能帶這些走,何況這些也沒有什麼用處,可是母親剪這些資料下來的艱難也只有我知道,母親看報必須使用放大鏡,她一天可以看完兩個版面就不錯了,要剪這麼大一捆資料,可想而知。我正在為難,這時那一捆剪報裡飄落下一片紙片。我想去撿起來,沒有想到,母親竟然先撿了起來。只是她並沒有放進我手裡的這捆剪報裡,而是小心地收進了自己的口袋。 「媽媽,那一張剪報是什麼?給我看一下。」我問。 母親猶豫了一下,把那張小剪報放在那一疊剪報上面,轉身到廚房準備晚餐去了。 我拿起小剪報,發現是一篇小文章,題目是「當我老了」,旁邊的日期是《參考消息》2004年12月6日(正是我開始越來越多打斷母親的話,對母親不耐煩的時候)。文章擇選自墨西哥《數字家庭》十一月號。我一口氣讀完這篇短文: 當我老了 當我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請理解我,對我有一點耐心。 當我把菜湯灑到自己的衣服上時,當我忘記怎樣繫鞋帶時,請想一想當初我是如何手把手地教你。 當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你早已聽膩的話語,請耐心地聽我說,不要打斷我。你小的時候,我不得不重複那個講過千百遍的故事,直到你進入夢鄉。 當我需要你幫我洗澡時,請不要責備我。還記得小時候我千方百計哄你洗澡的情形嗎? 當我對新科技和新事物不知所措時,請不要嘲笑我。想一想當初我怎樣耐心地回答你的每一個「為什麼」。 當我由於雙腿疲勞而無法行走時,請伸出你年輕有力的手攙扶我。就像你小時候學習走路時,我扶你那樣。 當我忽然忘記我們談話的主題,請給我一些時間讓我回想。其實對我來說,談論什麼並不重要,只要你能在一旁聽我說,我就很滿足。 當你看著老去的我,請不要悲傷。理解我,支持我,就像你剛才開始學習如何生活時我對你那樣。當初我引導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請陪伴我走完最後的路。給我你的愛和耐心,我會抱以感激的微笑,這微笑中凝結著我對你無限的愛。 一口氣讀完,我差一點忍不住流下眼淚,這時母親走出來,我假裝什麼也沒有發生,母親原本是要我帶走後回到海外自己再看到這片剪報的。我隨手把那篇文章放在這一捆剪報裡。然後把我的箱子打開,我留下了一套昂貴的西裝,才把剪報塞進去。我看到母親特別高興,彷彿那些剪報是護身符,又彷彿我接受了母親的剪報,就又變成了一個好孩子。母親一直把我送上出租車。 那捆剪報真的沒有什麼用處,但那篇「當我老了」的小紙片從此以後會伴隨我…… 現在這張小紙片就在我的書桌前,我把它鑲在了鏡框裡。現在我把這文章打印出來,與像我一樣的海外遊子共享。在新的一年將要到來的時候,給母親打個電話,告訴她你一直想吃她老人家做的小菜…… 2004年1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