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lulu (喬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要捉弄孩子

2011年12月16日
公開
11

作者:尹建莉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階段我工作特別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單位離幼兒園很近,幼兒園放學早,爸爸接上她還不到下班時間,就把她帶回單位再待一個小時才回家。 他辦公室幾個人當時都三十歲左右,大家處得很好,也很隨意,經常互相開玩笑。有兩個同事很喜歡和圓圓說話,但他們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說話,總是把她當個小動物一樣捉弄。比如裝出很兇惡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孩子,孩子嚇得直躲,他們則樂得哈哈笑起來;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圓圓喊他們“爺爺”,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爺爺,逗得辦公室的人都笑起來。我可以想像是,當時圓圓一定從大家的表情中感覺到了什麼地方錯了,但又不知哪裡錯了,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後來他們又讓圓圓叫爺爺,圓圓不叫,他們就假裝生氣,說你這個孩子不懂禮貌,弄得圓圓不知所措。 她爸爸也不喜歡別人那樣逗圓圓玩,但也許是覺得這只是開玩笑,也許是因為對同事不好意思,就沒去強行製止他們。 我開始並不知道這件事,孩子那麼小也沒有能力把她的不快告訴我。結果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流露出不自信,說話時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經常是想說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時。這讓我有點著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癥結,就反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在生活中更留心讓她多和別人打交道,培養她的自信。 有一天,圓圓和她爸爸從單位回來,我看出圓圓有哭過的痕跡,問怎麼了,圓圓說:張叔叔說爸爸不要我了。說著又想哭。她爸爸解釋說,他下班前到院長那裡開個會,會議比原來時間稍長些,到下班了還沒結束。那個張姓同事就對圓圓說:“你爸爸和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說著就做出要拉圓圓走的樣子。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這時,我才知道他們經常捉弄孩子。 我當時很生氣,責怪先生不懂得保護孩子,氣頭上說要剝奪他接送孩子的權利。先生雖然對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不認為會給圓圓帶來什麼影響,覺得我把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後來多次和他談到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他從事實中也看到了影響,圓圓有兩次從睡夢中哭醒來,問她做了什麼夢,都是說夢到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獨自走了。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啊。 她爸爸終於意識到這事對圓圓的影響,也非常懊悔。後來我盡量去接孩子,真的“剝奪”了先生接孩子的權利,主要是我不想讓圓圓再見到她爸爸單位那兩個人,不想喚起她的不快。她爸爸也真正注意這個問題了,偶爾因為我實在忙顧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單位,也絕不允許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寧得罪同事,絕不“得罪”孩子。當然,單位同事捉弄孩子並沒有惡意,看家長不願意,以後就不那樣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問題。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常是成長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看到一位媽媽洗完一塊床單晾起後,順便和她兩歲的小兒子玩一種叫“眊兒”的遊戲。她和孩子分別站在床單兩邊,互相看不見,然後喊一聲“眊兒”,兩人就同時從床單左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頭能和媽媽碰面,而媽媽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不讓孩子看到。這樣,媽媽有可能這一次剛剛從左邊探了一次頭,接下來的“眊兒”還是從左邊探頭;以孩子的判斷,媽媽剛從左邊出來,這下該到右邊了,就跑到右邊,結果撲個空。這樣可能來回撲幾次空,到終於和媽媽碰上面了,孩子就會樂得大笑起來。尤其是媽媽使了小計策,剛從左邊出來,又從左邊出來,而孩子已學會判斷,通過猜測,兩次從同一邊出來,連著臉對臉地和媽媽“眊兒”上了,孩子為自己的成就感興奮不已。 捉弄孩子,則是成長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例如大人手裡拿著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說了,這才滿意地把東西遞給孩子。還有的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雞雞之類的動作。或者看到一個小女孩極喜歡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者被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 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現在的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體做法可能不大用了,但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還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對象。這些捉弄行為表面上看已不那麼粗俗,但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行為的野蠻性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對兒童心理的不體諒。 2008年1月2日晚上我看到北京電視台有一個節目,邀請了來自河北的五胞胎,四女一男。這五名年齡只有四歲多的小傢伙健康可愛,齊齊站在演播室中間,一點也不怯場,都是滿臉興奮的樣子,他們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饒有興味地坐下看節目。 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中誰最愛告狀”。五個小孩子聽了這個問題一臉迷惑,開始都不確定地亂指,後來有的人看別人指誰他也指誰,最後就統一到一個孩子身上,那個被確定為最愛告狀的孩子一下顯得無所適從,她肯定感覺到了自己不是個好角色,樣子有些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第二個問題是“誰最愛打別人”。孩子們開始又是亂指,中間還有互相揭發,最後又統一到一個人身上,那個“最愛打人”的孩子一下子顯得很難為情。 主持人第三個問題是“誰挨爸爸打最多”。孩子們仍是猶猶豫豫的亂指,到最後統一在一個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變得不知如何是好,臉上是說不出的尷尬。 主持人和觀眾都被孩子們的樣子逗樂了,沒笑的只有這幾個孩子。他們的關係已被挑撥,大庭廣眾下被貼上某個標籤,他們都不像剛上場那樣輕鬆,變得緊張起來,有些不知所措了。 接下來,主持人拿上來一個非常漂亮的書包,說只有這一個書包,問孩子們給誰。孩子們明明都被這個書包吸引,他們看這書包的眼神充滿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這個書包。但是,他們剛才已有被貼上壞標籤的經歷,他們都想表現得好,就開始互相推讓,都說給別人,沒有一個人敢說給自己。指來指去,最後決定給老大,老大拿到書包很高興,其他幾個孩子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老大也許在一瞬間感到不妥,咬咬牙讓給了老五,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當主持人誇獎她時,小姑娘一下哭了,萬分失落和委屈。主持人故作驚訝地問她為什麼要哭,孩子哭得說不出話來。 這時,那個愛說話的伶俐的老三打圓場說“她是覺得老五好,才哭了”。觀眾又一次被老三的“解釋”逗笑了。 節目就這樣一直弄到孩子們哭也哭了,虛假的話也說了,個個心裡七上八下,主持人才拿上另外四個書包,孩子也終於破涕為笑。 這個節目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設計這些問題和環節的用意何在?實在搞不明白。我沒再往下看,離開電視幹別的去了。否則我鬱悶得也想哭了。 寫到這裡,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詩,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對孩子時都應該牢記: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特別提示: 成人覺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裡上造成傷害。它對於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操作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小孩易生病,都是「營養過剩」的錯

2011年12月15日
公開
7

文/ 孔令謙 現在的小孩,個子比以前更高,體重也比以前的孩子增加,是否意味著健康狀況,比以前更好?想想20世紀60、70年代的小孩,和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何者更容易發燒、咳嗽?答案顯然是後者。 現在的小孩敬仰罹患感冒,天氣一變,容易着涼、咳嗽,去醫院檢查,沒有發炎,驗尿、驗血也都沒有問題。孩子所吃的東西,除了提供身體必需的營養外,有相當的一部分沒有排出體外。 從中毉的角度,就是孩子體内形成一種伏氣。當氣候發生變化時,例如天氣忽然轉涼,毛細孔就會閉住。中醫說:肺主皮毛,就是皮毛和肺是相通的,熱不外散,就要上受於肺,小孩就會咳嗽。一般來説,小兒呼吸道的疾病,大多都和内熱有關,只要注意去熱,就能有效防止疾病的發生。 日本小孩愛親近大自然 雖然中國小孩的成績、智力測驗都比日本小孩優秀,但是身體狀態卻差很多。日本人教育孩子,最重視小孩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冬天每週都有數次戶外活動,孩子們光著小腿和腳玩雪,得感冒的機率反而很小。或許他們的老師不懂中醫,但是這種健康觀念,卻與中醫理念不謀而合。 隨著四季的變化,小孩一天天長大,孩子的身體也會感受到大自然的寒、熱、溫、涼而逐漸強壯。可是現在的小學生,家裏、車裏、教室裏都有空調,天氣一有變化,家長就緊張不得了,而能去感受大自然的機會,更是少得可憐。 爲什麽現在的小孩的抵抗力下降? 因爲物質條件太好、營養過剩,導致體内陽氣過盛,引起内熱。從中毉的角度來説,就是孩子體内形成一種伏氣。當熱不外散,就要上受於肺,小孩就會咳嗽。 貼心叮嚀: 10嵗前的小孩體内稚陰稚陽,脾胃太弱,最易積食,進補有餘多為陽常有餘,家長應該注重以下兩點: 1看天穿衣:什麽樣的天氣,穿什麽樣的衣服,順應四時。 2防止積食:主要看大便的軟硬,如果大便過乾、味重,表示有累食。需要調理飲食,或吃中藥,把濕熱打散。

怕感冒?這樣吃就對了

2011年12月14日
公開
9

枸杞糯米粥 糯米中的維生素E,能促進血液循環;鐵質可預防貧血;鉀能調節血壓,保護心血管。糯米中的礦物質,和蘋果中的果酸結合,會產生不易消化物質,因此糯米不可以和蘋果一起食用。 營養師推薦:補充氣血+溫熱手腳 熱量:313.3大卡 蛋白質:7.6g 脂肪:0.8g 醣類:69.0g 膳食纖維:1.7g 材料:糯米80 g,枸杞10 g,水4杯調味料:鹽1/4小匙(2人份) 作法: 1將糯米洗淨,泡水4個小時。2水煮開,加入糯米煮滾,熄火燜30分鐘,再開小火,熬煮約莫45分鐘至米粒熟爛。3加枸杞,續煮約10分鐘,起鍋前加鹽調味即可。 蓮藕紫米粥 紫米性溫,具潤肺、滋陰、補中益氣的功能。蓮藕中的維生素C,可促進紫米中鐵質的作用,達到補血暖身的效果。秋冬季節多吃這道粥品,有益身體健康。 營養師推薦:滋陰潤肺+補血暖身 熱量:475.5大卡 蛋白質:11.5g 脂肪:3.8g 醣類:98.7g 膳食纖維:6.0g 材料:紫米100 g,蓮藕80 g,水5杯調味料冰糖1大匙(2人份) 作法: 1材料洗淨,紫米泡水8小時,蓮藕切小塊。2水煮滾,加入紫米,轉小火續煮30分鐘,再加蓮藕,煮30分鐘至熟。3燜30分鐘,再以冰糖調味即可。 青蔥餡餅 蔥白的部分,有溫熱身體作用,且富含維生素C,可有效預防感冒。葉子的部分,含β胡蘿蔔素,可預防呼吸道感染。 營養師推薦:發汗退燒+保護呼吸道 熱量:2900.7大卡 蛋白質:69.3g 脂肪:83.1g 醣類:468.9g 膳食纖維:24.6g 材料:中筋麵粉600 g,溫開水3/4杯,蔥花300 g調味料:橄欖油3大匙,麻油2大匙,鹽1/4小匙,白胡椒粉1大匙(10人份) 作法: 1將溫開水和麵粉和勻成麵糊,均分成20份。2麻油和蔥花混勻,拌入鹽和白胡椒粉,作成餡料。3將麵糊開成圓形,包入適量餡料,再稍微壓成餅狀。4熱油鍋,放入蔥餅,以小火煎至兩面呈金黃色即可。 文章出處《秋冬養生特效食譜》

父母偏心是天性,排行老大最受寵

2011年12月09日
公開
9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天下的父母絕對是偏心的。最近一期《時代雜誌》揭露,在不同家庭中,每位父母都有自己最喜歡的孩子。這源自早已預設好的生物自戀行為,為的是將屬於自己的特質繁衍下去。 《手足效應》(The Sibling Effect)的作者傑弗里•克魯傑表示,父母偏心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成因複雜,其中包括了基因、排行、性別、性格、健康程度,甚至連長相都是。另項調查發現,父母最寵愛和自己性别相反的孩子,例如:多數父親最疼愛么女,而絕大部分的母親則偏好長子。儘管沒有一個父母肯承認,孩子們卻感覺得到誰比較受寵。於是,打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手足間的競爭於焉展開,「我最可愛!」「我最厲害!」,諸多宣示都是為了贏得父母最多的關愛目光。 文中也引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指出,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會不自覺對家中某個孩子特別寵愛,而且對象往往是老大,主要原因是,父母在他�她的身上投注的心力和時間相對較多。箇中的原因,從事產品研發的人員最能理解:因為當你在開發第一代最原始的產品時,投注的心力最多,得到回應時的感受也最深刻。也因此,在大多數的家庭中,老大通常最聰明也最健康。研究人員指出,父母偏心老大的實際比率還要更高,因為在觀察者面前,父母總是努力掩飾自己的偏心。 父母的偏心,將為孩子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硏究指出,受寵的孩子容易傲慢、自私,而那些覺得自己不受重視的孩子易有焦慮、自卑和憂鬱傾向,甚至衍生出許多行為問題。對此,專家給父母的建議是,要和每個孩子建立獨特的互動模式,讓他覺得自己在爸爸媽媽心目中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非得要寵愛某個孩子不可的話,那也請暗自放在心裡。即便被孩子看穿了,你最好也否認,這樣才能降低對他們的傷害。

不給壓力的期待,是愛的實現

2011年12月09日
公開
11

不給壓力的期待,是愛的實現 文�李坤珊 適度的期望,能激勵孩子,但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則會讓孩子產生壓力,無法安心。李老師提供三個步驟,檢視兩個角度,幫助幼兒穩定情緒,學會安心的期待。 三歲的奧麗薇是今年的新生,聰明伶俐,對新事物不僅有很強的警戒心,主見也很強。這是她第一次上學,所以我建議她媽媽在教室陪她幾天,讓她了解這個新環境的人和事物是安全的。我請媽媽坐在教室一角陪奧麗薇,但別催促她「去玩這個、做那個」,讓奧麗薇自己去探索環境的一切,這樣她才能安心的留在教室裡。因為奧麗薇個性很強,要讓她自己做主,以確定這個環境是安全的。 但媽媽怕奧麗薇錯失學習機會,人雖坐在一角,卻一直催促她趕快去玩這個、做那個,也不斷對她說:「你去做這個,我會很高興,」等等類似的話。結果弄得奧麗薇一直想讓媽媽開心、又怕媽媽會離開。開學快兩個星期了,她還是無法適應環境。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有期望。適度的期望,能激勵孩子,但過高或過低的期望,則會讓孩子產生壓力,無法安心。奧麗薇媽媽很愛孩子,她認為奧麗薇這麼聰明,在情緒適應上「應該」也很快,但這樣的期待是過高的。媽媽的期待,高過孩子的能力,不僅媽媽挫折,也讓孩子焦慮。 眼見媽媽的期待和陪伴成了奧麗薇的壓力,我決定向媽媽提出:早上一帶孩子入園後,就說再見,讓老師來安撫她。這個孩子個性強,要安撫她的時間比較長,但持續、一致的策略,才會讓孩子知道該期待什麼,並安心期待,因為一切都會在她掌握中。 三步驟,讓孩子能安心期待 1.先同理孩子的感受 幼兒年紀小,當他們傷心時,就像世界末日來臨,所以我們第一步,是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傷心。來,你要我抱著你嗎?」 以同理為基礎的談話,能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對話的內容,要儘量簡短、重複、直敘感受,少用長篇大論來評斷或論述。比如說,「跟媽媽說再見,你好難過」要比「別再哭了,你是大孩子了,這樣哭,別人會笑你的」來得好。 2.鼓勵孩子用語言訴說 以同理為基礎的指認情緒後,經過幾分鐘,平靜的向孩子說:「你用哭的,我聽不懂。用說的,告訴我,該怎麼幫你忙,我等你用說的。」 在這個過程裡,成人的態度要保持平靜。成人平靜的心態,不但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耐心,也顯示出成人決心要等孩子「用說的」,而「不用哭的」。一旦孩子不哭、用語言說明他想要什麼時,成人馬上就說:「你是說你想要媽媽來,是嗎?你用說的,我懂了。」 以這樣的過程,反覆向孩子印證,「哭,不能解決問題」;用語言,才能找到辦法。 3.以「事件順序」替代時間概念 幼兒沒有時間概念,所以一旦孩子以語言來溝通,成人就要告知孩子事件的順序,讓孩子心中有個盤算,來印證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以循序漸進的事件,讓孩子驗證大人果然會守信用,所以不用再擔心。 檢視兩角度,建立適當的期待 成人可從兩個角度,來建立孩子適度的期待。 一、期待的內容 首先,我們得先檢視期待的內容。一個孩子,可能在智力學習上很快,但他天生的氣質讓他進入陌生環境時,卻需要比較長的暖身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成人就要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去熟悉環境,自己也要多點引導、多點等待,別急著要孩子進入情況。因為成人的焦急,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反倒會增加孩子的焦慮。 至於如何做呢?有效的方式,就是「鏡子式的聆聽」,以及「一再愛和陪伴的保證」。 四歲的新生安娜,去年被震耳的防火演習鈴聲嚇著了。所以安娜的媽媽寫電子郵件告訴我,希望學校若有防火演習時,先告知她,她可以讓安娜留在家裡,不用上學。我跟安娜媽媽說,「躲避」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所以我提出了「面對」的步驟: 1.告知:從第一天安娜與我見面起,每天她一早進教室,我就蹲下來拉著她的手,告訴她:「我知道你害怕鈴聲,別擔心,鈴聲一響,我就會緊緊抱住你,帶你離開教室,我絕不會離開你。」 2.確保:除了我每天早上的保證,安娜也常常來到我面前問:「今天會有演習嗎?」我則一再、也一致的說:「一有演習,我會馬上到你旁邊,這樣的把你抱起來,帶你一起離開教室。」幾次之後,她還自己想出方法,說:「那我可以用手遮住耳朵嗎?」我則稱讚了她的好點子。 3.面對:有一天早上十點鐘,鈴聲大作,我馬上走到安娜身邊。就像我們之前已討論過兩個星期的做法──我抱起她,帶著所有的孩子走到戶外。一到戶外,我放下她,拉著她的手,她則高興的說:「我做到了。」 二、期待的態度 今年七月,我先生希望我和他一起去佛羅里達,參加他好友兒子的受洗,因為他將擔任那位新生兒的「教父」。這是一件大事,所以我欣然的安排好行程,與他同行。 受洗那天,我們一早就梳裝打扮,在先生好友約翰和伊莉莎白家中,等待他們的親朋好友。不久,伊莉莎白的媽媽手捧著一個白色大盒子,步履蹣跚的走進來。 她一邊打開盒子,一邊說:「我可是很仔細的收藏,一點兒都沒有變黃喲!」我問她為什麼這樣說,她回答:「這件受洗用的白色小禮服,我在八年前就已經買好,但一直沒有交給我女兒伊莉莎白。因為我知道他們很想有個孩子,但一直沒有好消息。假如我早早交給她,她就知道我們也在期待,那會給她壓力。」就這樣,一個祖母等孫子,等了八年;一個母親,不願意給女兒壓力,自己暗暗著急了八年! 我常常想起這個小故事,它讓我好感動。 期待,但不造成孩子的壓力,是多大的智慧和愛呀! 愛,是唯一的語言 我一直很喜歡「給」這個字。對它,我有個非正式、但很浪漫的解釋:「像絲線般(左邊的部首),把兩個人繫合在一塊兒(右邊)。」 女兒寧寧那年,花了一個星期,畫了又畫,在我生日那天,遞給我一個一公分大小的「媽媽畫像」項鍊。她說:「送給媽媽,祝你生日快樂。」那條項鍊,像條絲線,緊緊纏繞著女兒對媽媽的愛。 那年,我爸爸去桃園機場送機,在我臨上飛機前,他拿下戴了多年的磁石手鐲,套在我手腕上。他說:「這個給你,希望它會改變你的磁場,保護你。」那只手鐲,像條絲線,天上人間,永遠繫合著爸爸對女兒的愛。 丹尼爾三歲的那年,坐在教室一角,費力的串著一個個小圓珠子,然後很害羞的走到我面前,仰著頭,把那條項鍊交到我手上,說:「送給你,希望你會喜歡它。」那條項鍊,像條絲線,密密繫合著一個孩子對老師的愛。而這個孩子,讓我等了兩年,才在他人面前開口說話、開始唱歌。 在期待裡,不論大人或小孩,「愛」,是唯一的語言;而不給孩子壓力的期待,是愛的實現……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網站提供)

知易行難─談尊重孩子

2011年11月24日
公開
19

你看過一個叫做「黃金傳說」的日本節目嗎?這節目有一個相當發人深省的單元:他們派出藝人拜訪「垃圾屋」的主人,目的是要協助他(她)們整理房子,解除鄰居和當地民眾的困擾。 以日本這樣喜愛潔淨整齊的民族性,囤積垃圾、造成惡臭髒亂,是讓人難以忍受的,幾乎可以說是環境的公敵;然而,去交涉的藝人並沒有擺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說:「你太髒了!大家都受不了你!」相反地,他們的姿態低得教人無法想像。 我經常看到這些藝人以接近「低聲下氣」的口吻,徵詢垃圾屋主人的意見:「也許您並不覺得有什麼不舒適,不過,真不好意思,就是,欸……有個不情之請,不知道老伯是不是方便讓我們,嗯,來幫忙整理一下?」當垃圾屋的主人終於應允的時候,這些藝人們好像得到了莫大的恩惠似的,充滿了感激,也會為「打擾了垃圾屋主人原本的生活」而衷心覺得抱歉。在清理的過程中,若要扔掉一樣東西,他們一定會周到地詢問主人:「這個,不好意思,是這樣的,老伯,您收集了幾百支雨傘,那麼,我可不可以把其中的這些丟掉?」他們所表現出來對人的那份尊重,真正教人動容!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描述這個單元,並不是在為這個節目打廣告,而是藉此說明一個知易行難的行為:「尊重」。 很多人聲稱自己非常尊重孩子,可是,他(她)會打斷孩子說的話、拆開孩子的私人信函、偷聽孩子跟同學講電話……,而且,渾然不覺自己正在做最不尊重孩子的事。讓我們看看這個節目,看看人家所做的示範,你是不是對「什麼是尊重」有了更清楚的概念? 成年人大都同意,每個人都喜歡被尊重,這是人性,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然而,不可否認地,有些人,特別是那些習慣權威式教育的人,根本不認為「孩子」有什麼好尊重的。 我不打算在這篇文章裡長篇大論地闡述「尊重」的重要性,只想討論一個現象:為何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尊嚴很重要,卻不認同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每一個孩子在初生之時,完全需要靠父母照顧,從餵奶、換尿片,到洗澡、吃東西等,都由父母主宰。很快地,不用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只要他開始會思考,就會擁有自己的主見,倘若父母的心態沒能趕上,仍舊認為孩子是小時候那種百依百順、唯命是從的乖寶寶,每件事都要父母來拿主意、做決定,當然就會和孩子格格不入。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倘若為人父母者不能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及時調整心態,一味要「假照顧之名,行掌控之實」,堅持父母的權威。很快地,你會發現,小時候的乖寶寶很容易長大後就成了叛逆青少年。 有些父母不能適應孩子的成長,當孩子有了不同的意見時,父母的反應居然是:「怎麼?你的翅膀硬了,要飛啦?」事實上,我們必須認知,在大多數的家庭裡,孩子只是過客,為人父母者理應給他們關懷、愛心、教育、健康照顧、知識傳承和人生智慧等,幫助孩子成長得更好,但是,父母絕對不是孩子的主人。 有些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任意使喚、打罵,這就是一種不尊重;既不尊重孩子的基本人權,也不尊重孩子的感受,這樣的父母又怎能獲得孩子的尊重呢? 任何人只要稍微有點常識就能判斷,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主性之後,他會如何對待從來不尊重他的父母?當然是逃得越遠越好。為什麼許多人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很難溝通和相處,這可能就是原因之一。 聰明的父母當然會敏感到孩子由小到大的變化,小時多管一些,大時少管一些,漸漸放手,一方面能夠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 話說回來,若孩子的的翅膀硬了,飛得又快又好、又高又遠,我們應該為他高興才是,為什麼很多父母反而要生氣呢? 還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已經很懂得尊重孩子了,然而,當他們面對孩子時,還是習慣以自己的意志,強烈地去影響子女。簡單地說,他們心中所想的和實際上的表現還是大不相同。 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說,尊重是一門「知易行難」的功課。 舉個例子吧!有一回,我到一個朋友家,正好是吃晚飯的時間,六歲的孩子,面對滿滿的一碗飯,愁眉苦臉、意興闌珊。孩子的媽看似開明地說:「你自己決定要吃多少,吃飽了就可以離開餐桌。」可是,當孩子不只一次說他真的吃飽了的時候,已經離開餐桌的媽媽總是會過來查看,然後數落他:「你怎麼不多吃一點青菜呢?青菜對身體很好啊!把這塊魚吃掉!吃魚會聰明唷!今天你怎麼吃得這麼少呢?再多吃兩口嘛!……」沒有人會否認這個媽媽非常關心孩子,但,你覺得她尊重孩子嗎? 再舉一個例子。英語中有一句常用的話「May I help you?」 「May」這個字,在這裡是徵求同意之意。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允許我幫你嗎?」、「我可以幫你嗎?」你看,連想幫助別人,都先要徵求對方的同意,真是把「尊重」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了! 一般人會認為,當你想要幫助別人時,別人理應感激涕零,不該拒絕;然而,很可能別人並不需要你的幫忙,或者,你的好心說不定會「越幫越忙」,反而造成對方的困擾。 好吧,就算一切都如你所料,對方確實需要你的幫助,但是,無可否認地,這個人確實有權不接受你的幫助。父母對子女的幫助,也應該依照這個原則來做。 有些人會擔心,尊重孩子會不會寵壞了孩子?是不是太過放任他們?孩子會不會爬到父母的頭上來?其實,這是過慮了。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一個受到尊重的孩子,往往更能看重自己,也懂得尊重別人。 在我的心理諮商經驗裡,通常只有那些不能把握原則,一味溺愛護短的父母,才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或把孩子慣得更加嬌縱。 想讓成長中的孩子覺得你是一個開明的父母嗎?就試試「尊重」這一帖靈藥吧!

「沒問題!」

2011年11月16日
公開
7

「沒問題!」 「激勵話語」有很多,如果媽媽能將其中這一句「沒問題!」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小孩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將出現極大的不同。 「沒問題!」絕對不是一句用來敷衍他人的場面話。小學六年級的藤原雅美同學,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長年住在中國,最近才回國就讀,是個回答「是!」的時候很有活力、臉上堆滿笑意的女孩。 雅美同學做任何事情都很拚命。在補習班上課時,舉手投足更是充滿活力朝氣,可是,這麼可愛的雅美,有一天居然哭著對我說:「老師,我的作文老是寫不好,怎麼辦?」當時,雅美的媽媽就在一旁,她知道自己的女兒很用功,所以,很自然地對她說「沒問題!」在媽媽不斷重複地鼓勵並安撫雅美,並告訴她「沒問題,妳的作文一定會越寫越好的!」這樣的情況下,雅美終於破涕為笑,點點頭對媽媽說:「媽媽妳說的對,我那麼用功應該是沒問題的。」後來,雅美就開始自動自發地練習寫作文,也真的越寫越好。 所以說,只要能夠讓孩子知道媽媽對他有信心,孩子就會變得更積極努力,成績自然會跟著進步。相反地,如果媽媽經常質疑孩子的能力,也會讓孩子們對自己失去信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是有潛力的。 補習班的家長當中,有位媽媽會以擁抱等肌膚接觸,來代替「沒問題!」這句話。小學六年級的宮里優美同學,家裡有個弟弟,她知道媽媽經常要費心照顧弟弟,所以不敢隨便跟媽媽撒嬌。媽媽也發現,優美不管是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或是念書時碰到瓶頸,都無法敞開心胸對媽媽表達自己的情緒。因此,媽媽就對優美說:「過來,讓媽媽抱抱!」等優美過來之後,再抱一抱優美。 據說,從那次之後,只要優美碰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就會直接告訴媽媽:「我要抱抱!」而媽媽也透過擁抱的動作,來表達她對孩子的理解與關懷。孩子接收到媽媽的心意,將會更有安全感,對媽媽也會更加信任,也就能夠比較靜下心來繼續念書。 有很多親子,在孩子上了高年級之後,彼此之間就因為害羞而不敢有肌膚上的接觸。但是,透過擁抱所傳遞出的愛,卻是很美妙的,它的安撫效果絕對不亞於「沒關係」這句話。 媽媽在教育孩子時,要常常告訴他「沒關係!」那麼,當他在面臨困難的狀況時,也就能反射性地對自己說出「沒關係!」這樣的話來鼓勵自己更堅強。 這是讓孩子以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夢想時,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請各位一定要更積極地使用「沒問題」這句話。 延伸閱讀 孩子會不會打招呼,將影響到他們的未來 >>念書像刷牙一樣是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