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智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關於PORT-A

2009年03月02日
公開
23

●壹、什麼是 Port-A-Cath 內植式輸液管? Port-A-Cath(內植式輸液管) 的命名由來是描述其主要構造 "a portal and a catheter" 的英文字中取其代表性的字母所組成. 這也是 Deltec Inc. 首先命名的. 由於朗朗上口, 又顯而易懂, 因此成為此類輸液系統的代名詞. 之後其他公司也有製造類似產品, 雖然也有各自的命名, 但是都沒有 "Port-A-Cath" 來的響亮. 甚至許多人連 "-Cath" 都懶的唸了, 以更簡化的 "Port-A" 來稱呼. Port-A-Cath內植式輸液管是一種藥物傳輸系統,俗稱人工血管,亦可稱為皮下植入式輸液座。由一個注射入口—輸入座 (Portal) 和一條含鎖扣的導管 (Catheter)組成,可完全植入於人體內.藉此輸注系抗為一門戶與通道,可用來注射藥物、營養物、血液製品或其他液體,亦可經此路徑抽血。Port-A-Cath 內植式輸液管整個系統為完全植入皮下及血管中,故可減少感染的機會,提高輸注冶療的安全性。 ●貳、什麼樣的人適合裝置內植式輸液管?   特別為需要長期及重複輸注藥物的病患設計,如癌症需要接受化學冶療的病人,不必再忍受周邊血管被打得千瘡百孔之苦,既安全又簡便。 ●參、內植式輸液管的優點為何? 一、Port-A-Cath 內植式輸液管整個系統為完全植入皮下及血管中,故可減少感染的機會,提高輸注冶療的安全性。 二、由於內植式輸液管的導管是植入於大血管中,藉此通道輸注藥物時,可很快的將藥物稀釋,比一般靜脈注射減少血管硬化及壞死的機會。 三、輸液座容易定位及下針,故病人接受藥物治療方便又輕鬆,且可立即活動,不干擾正常生活。 ●肆、如何植入體內? Port-A-Cath 內植式輸液管根據植入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靜脈內系統、動脈內系統、腹腔內系統及硬脊膜系統。植入手術是在開刀房內進行,醫師會先為您施行麻碎,然後將導管 (Catheter) 插入植入部位,輸注座 (Portal) 置於皮下。一般化療病人多植入靜脈系統,導管植入於中央靜脈:輸注座固定於胸前鎖骨下的胸壁,當裝置完畢,傷口癒合後,所見到的僅是一條長約4-5公分線狀的小疤痕,胸壁會有一個像拾圓硬幣大小的圓形凸起,除此之外,外觀並無其他改變。

打通寶寶數理的任督二脈

2009年02月27日
公開
9

打通寶寶數理的任督二脈 ~~柯寶絢~~ 爸媽可能覺得很不可思議:其實從嬰兒時期,寶寶就能做簡單的加減運算呢!但是學習從1唸到10、並且將唸唱1到10和數數兒正確配對,則是另一門學問。通常寶寶要2歲以後,才能做出3以下的加減簡單運算。 ●嬰兒就會3以下的加減運算 雖然爸媽很難察覺,但科學家告訴我們:即使只有3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已經具備基本的數量分辨能力。研究者給3個月的嬰兒看一系列的電腦畫面,每一畫面都包含三件東西(三朵花、三個氣球、三隻熊等),若偶爾出現兩顆蘋果或兩隻青蛙,正在吸吮的小寶寶會吸得更快或是看得更久,顯示他們能覺察數量差異。 5個月的嬰兒甚至能將畫面和聲音配對。實驗者在小寶寶眼前呈現兩枝筆和三顆球的畫面,如果他耳邊聽見的是兩聲鼓聲,則他的眼睛會盯著兩件東西的畫面。不過當物品大於三件時,就超出寶寶能理解的範圍了。 7個月的寶寶甚至還能做3以下的加減運算。爸媽可以變個「魔術」,觀察寶寶的反應:在寶寶面前立起一本書,並讓三輛小火車通過書本後面,火車通過時,爸媽從書本後方拿起原先藏好的一輛小火車,並高舉給寶寶看,當寶寶發現從另一邊跑出來的還是三輛火車時,寶寶會露出訝異的表情。爸媽也可以拆下兩輛小火車,但是只show給寶寶看一輛,則他會預期有兩輛從另一邊出現,等寶寶看到只剩一輛時,他會覺得很有趣。 ●邏輯正確,數錯也別在意 隨著語言能力的進步,從1歲半開始,寶貝能更明顯地表現出數理知識。雖然他可能用1、2、4、6來數4顆葡萄,但這種數數方式其實符合邏輯。首先,它合乎一對一的配對原則,一顆葡萄只數一次;其次,數數兒的順序由小到大,而不是1、4、6、2亂跳;最後,這代表寶寶知道數字歸數字,而不是那4顆葡萄分別叫做1、2、4、6。 但是在2歲以前,寶寶還是只能正確處理3以下的數數兒和運算。這並不代表寶寶從7個月到2歲之間都沒有進步,而是寶寶需要一段時間學習語言,並將數數兒和心智運算結合。 雖然有些寶寶很早就能從1唸到10,但並不表示他們數數兒的功力比順序錯誤的孩子厲害;他們可能記性很好或者反覆背誦得很勤,所以將1到10像背兒歌般地背了下來,但是數數兒的邏輯卻可能發生錯誤:譬如將同一顆糖果數了兩次,而數錯的孩子卻不一定會犯上邏輯的問題。 ●認識數字有助於輔助運算 抽象的阿拉伯數字,如果能加上視覺輔助,寶貝會學得更快。寶寶從小跟著爸媽一起看書、模仿爸媽翻DM,簡單的數字可能是他們最先認識的文字。2歲左右,寶寶可能指著3大聲說8,這時爸媽反而要感到高興,表示寶貝開始對數字感興趣了!趁著這股興味順勢教導寶貝認數字,寶貝會學得很快。 塗鴉時如果不知道要畫啥,便任意在紙上寫著數字,對於不善於畫畫的爸媽來說,也不啻是個親子同樂的好方法。寶寶識字以後,爸媽就可以善用書本的頁碼或者月曆,更具體地讓寶寶明瞭數字之間的順序、大小和等差關係。 【本文出自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

孩子走路是為了探索,兩歲的孩子能走兩至三公里

2009年02月20日
公開
11

孩子在兩歲左右時,需要走路的練習,他能走兩至三公里,如果有一部分是上坡的話會更好,因為他喜歡接受往上走的挑戰。成人必須瞭解走路對小孩的意義重大,這也是大自然賦於的使命之一;成人常常認為孩子不能走路的原因是:他們期待孩子照著大人的速度走,但孩子因為腿短所以跟不上大人的腳步,這時候大人就把他抱起來走,因為這樣可以快一點到達目的地。但孩子並沒有特定的地方要去,他走路就是為了要走路,大人如果要幫助他,就必須配合他,而不是要求他跟上大人。這裡很明顯的看出;跟著孩子、配合他的需要性,孩子有他自己生長的法則,而不是把我們的意思強加在他身上。孩子不僅用腿走,而且用眼睛走,因為是周圍有趣的事物吸引他不斷地走。 例如:老師帶一位新生(1.5歲)孩子要找媽媽,老師就帶孩子在校園裡面走,孩子看到金桔樹,老師介紹這是金桔樹,孩子會說金桔樹,然後跟樹說拜拜,走到那裡老師就介紹到那裡的樹名。到動物區老師介紹動物孩子就會去看,就這樣一直繞校園走,孩子真的不會累,繞校園一圈約200公尺,算一算孩子已經走好幾公里的路。 當孩子在走過羊圈看見吃奶的羔羊,很可能受吸引,停下來看一陣子;盡興之後,他會繼續往前,看見花兒也會停下來聞一聞,說有香蕉的味道;過一會兒又被一棵大王椰子樹的吸引,繞著它走四、五圈後,再繼續往前。孩子是在這種情況下走個幾公里;中間有許多停頓、休息,以及有趣的發現;如果路途上還有一些難度的考驗,如爬過一個大石頭,倒在地上的大樹幹,有小樹枝可以撿,或涉水過小溪流,他可是要樂歪了。水是最能吸引他的,他常常會坐下來高興地說:「水!」那怕只是涓滴的細流,連大人都不可能注意到的。 孩子走路是為了探索;所有的孩子都是以這種方式走路的,是興趣在導引他們。成人可以利用這個時候與孩子做更親密的親子關係,享受戶外的優閒時光,也可以介紹孩子顏色、形狀、葉片的名稱,或昆蟲、鳥類、動物的棲息地等。當他到戶外的時候,這些都會引起他的興趣,他知道的越多,就走得越遠。走路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運動,不需要其他的體能訓練;走路就比其它的運動更有益孩子的呼吸與消化功能。身體的健康要靠走路,如果孩子在走路的過程中,發現有趣的東西它會撿起來,或加以分類,或挖個小水溝,也會撿些枯枝回來,這些如果也伴隨著走路,就使這個運動更完整了。 在今天都市化的結果,大家坐車的機會多於走路的機會,人變得懶惰。生命被截成兩段,運動的時候只運用肢體,而讀書的時候也只運用頭腦;生命必須是整體的,尤其是早期孩子在建構他人格的時候。但要大人瞭解並尊重孩子依循自然成長的獨立性,且不加干涉是十分困難的,用心的大人一定做得到。大大的人啊!加油!

把握孩子靈光ㄧ現的剎那

2009年02月13日
公開
10

把握孩子靈光ㄧ現的剎那 陳姝伶 博士 著 在討論學習的時候,另一個常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什麼時候教孩子最好?」這個問題意味的是一天裏那一段時間最恰當。許多專家會回答說:「早上,剛睡醒,精神最好,是最佳學習時刻。」這說法並沒有錯,但不是我在這篇文章裏要和大家分享的想法。 當你的孩子找你唸書給他聽,或問問題時,是你教孩子的最佳時刻。因為此時他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最強,你所講述的知識和分享想法,他都會認真的聽。所以,對幼兒而言,是我們做父母的在配合他們最想學習的那一剎那,而不是由我們硬性規定一段時間要求他們學習我們指定的東西。舉一個發生在我和兒子之間的小故事,也許可以讓大家更了解我的意思。 兒子四歲多時,有一天晚飯吃到一半,突然下了餐桌,跑到冰箱前,用磁鐵的數字在冰箱上排了〝822=〞,然後轉頭問我:「媽媽,822等於什麼?」抑制責怪他吃飯亂跑的衝動,加上不懂他問此問題的用意,我反問他:「822等於什麼?」然後,母子倆人有了下列的對話: 兒子:822等於821加1啊!(終於知道他的意思了) 媽媽:可不可以是820加2? 兒子:可以啊!也可以是822加0。 媽媽:可不可以是822減0? 兒子:可以啊!也可以是823減 1。(頓了一下),600減多少是 822? 媽媽:600比800多還是少,用減法恰當嗎?(兒子想了一下) 兒子:600加222等於822。 媽媽:很好!你想得很棒! 兒子:55加多少等於822? 媽媽:767。 兒子:哇!(眼睛一亮) 你看,可以有好多好多作法。 討論完了,兒子心滿意足的繼續吃飯,我們兩人都很快樂。我暗自慶幸還好在他下餐桌時,沒有罵他,否則,上述精彩的對話也就不會產生了。只是短短幾分鐘,卻可保有孩子那顆好奇、勇敢探索的心,實在太值得了。 兒子這種突然靈光ㄧ現,有很好想法和問題的情形,不只是他有。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會發生。只是,他們常常不拘時間和地點的出現。重要的是,父母能不能敏銳察覺並掌握孩子靈光ㄧ現的剎那,和他好好的腦力激盪一番,共享孩子成長的寶貴時刻。 當然我這個看引發媽媽們的質疑:「可是,有些問題我不會回答啊。」或「把握那一剎那很難,有時候正趕著出門,那有時間陪他看書或坐下來好好討論。」或「我的孩子常常自己玩,又不愛說話,很安靜,要有你描述靈光ㄧ現的情形,似乎不太可能,那我怎麼教他?」(孩子提出問題讓大人回答不出來的情形,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會碰到。如果你有也有回答不出來的時候,不用慚愧,也不用不好意思。這裏有兩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ㄧ)反問。許多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幼兒在問問題時,心中事實上已有自己的答案。所以,當你反問時,他會自己解答。譬如孩子問:「媽媽,天空為什麼會下雨?」反問他:「你想天空為什麼會下雨?」答案會有:「因為花很口渴,天空下雨給花喝。」或「因為要讓我有水坑可以踩。」這些在大人聽起來很天真無邪,但完全不合乎科學原理的答案,不要急著去糾正。把孩子的答案當作是你對孩子成長的一種了解:喔!原來是三歲孩子是這麼想事情的。 如果反問之下,孩子回答「我不知道」,這時候你可以和孩子玩一種想像力的遊戲。如:「我想下雨是天空感冒打出來的噴嚏」說或「也許,天空為了什麼是在傷心,雨水是她的眼淚。」讓孩子加入一起編織故事,啟發他們擁有一顆活潑、富有創意的心。不要擔心你若不提供正確答案,孩子會學不到或學到錯誤的東西。因為,從來也沒聽說一個二十歲的人,認為雨是因為花口渴而下下來的。倒是建議你們把孩子這些童言童語記錄下來,可以是日後美好的回憶。因為七、八歲以後,孩子這些天真浪漫的想法會逐漸消失。 當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用想像力的方式應對。你還是可以把正確答案教給孩子。只是要考慮孩子目前的理解能力,儘量用孩子懂的話來解釋。曾有一個美國笑話:有一個孩子回家問爸爸「什麼是性(sex)?」爸爸面對六歲的孩子,心想這個難題終於來了,想了好久,吱吱唔唔把男女關係解釋了半天,問孩子:「你聽得懂我說的嗎?」孩子回答說:「我聽到你講的啦。可是我還是不懂老師給的這張問卷上sex(性別)一欄,我要填什麼?」所以, 解釋前先反問孩子,還可以讓父母避免牛頭不對馬嘴、啼笑皆非的場面。 (二) 把孩子的問題寫下來。在那種真抽不出時間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討論問題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座,或急著出門辦事等情形,可以把孩子的問題記錄下來,再找時間與孩子解答。這種做法,雖然是錯過孩子最想了解一件事的當刻,但至少讓孩子覺得父母很重視他,也很看重他想出來的主意和問題。這對增加孩子的自信和增進親子之間的和諧有很大的助益。 另一種情形是當孩子提出的問題自己不懂,不能回答時,可以告訴孩子,問題很好,只是爸爸媽媽也不知道答案。然後把問題寫下來,帶著孩子和問題一起去圖書館或博物館尋求解答。譬如, 我女兒最喜歡知道動物的食物,舉凡大象、獅子、河馬等等,這些常見的動物,我還可以從容應付。但碰到譬如「海膽喜歡吃什麼?他們沒有手,怎麼吃?」或「水母吃什麼?」或 「螞蟻的寶寶吃什麼?」一類問題時,我也只有求救百科全書或圖書館了。 帶著孩子一起找答案,是一個親子間親密互動的好機會。不要擔心孩子會因此瞧不起你。你能夠承認自己在某些知識上是有限的,對孩子也是一種正向的學習態度的示範:一個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碰到不會的問題,不必覺得丟臉或懊惱,坦然面對,然後運用工具和方法把問題解決。所以,當孩子把你「考倒」時,千萬別惱羞成怒遏止了孩子的求知慾,坦承自己的無知,會幫你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的。 至於家有不愛說話或不愛發問的孩子的父母親們,建議大家不要擔心。不愛說話的原因很多,有一部分是天性,不愛發問,除了天性中不愛說話的因素外,有時還受限於孩子目前的智力發展階段。沒有靈光ㄧ現的情形,並不表示孩子有問題,也不表示你就沒機會教他。就像我在〝孩子喜歡什麼,就教他什麼〞ㄧ文中所談到,配合孩子的興趣, 和他做一些他喜歡的活動,你和你的孩子一定會有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