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智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于美人:穩定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2010年03月31日
公開
27

于美人:穩定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撰文/人本教育基金會 (本文刊登於4月26日的國語日報) 明快,直率,是許多人對于美人的印象,于美人堅持不打小孩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打完小孩會讓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我不打小孩!」篤定的語氣,反映出體罰從來就不是她的選項,「打小孩?這麼可愛怎麼打的下手?」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于美人說:「我是成長在50年代的人,我當然也被打過,很多的經驗是,我不覺得我做錯了什麼,只是我沒有照著大人的意思而已,像國中有一次數學沒有考好,我就被老師打了一巴掌,但是,我也沒有因為被打了這一巴掌,數學就開始變好。」于美人認為,大人打小孩,常常是因為小孩沒有遵循大人的意思,表面上看起來,問題出在小孩不願意配合,但我們更應該深究的是,這些「大人的意思」到底合不合理? 工作量這麼龐大,回到家還要陪兩個小孩,難道于美人不會有受不了的時候?「當然會有,」于美人緩緩的說:「像是兩個孩子一直吵、互不相讓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是耐著性子和他們談,或者,暫時離開現場。」于美人認為,透過說理,孩子感受到問題被認真的看待,也就不會用激烈的爭吵來博取大人的重視,反而可以很快的化解衝突。「當你很清楚選擇不打,你才有可能去想、去試其他的方法,我偶爾也會對孩子大聲,但這就是我的底限,我絕對不會打小孩。記得有一次,我對兒子大聲說話,兒子就跟我說『媽咪,我不喜歡你這樣大聲跟我講話』──這就是他學會解決問題的表現,我們不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想法、會表達的人嗎?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心事都願意跟我們說嗎?不打小孩,才有機會讓孩子恣意發展他們的生命。」 于美人能夠這樣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得力於她看待孩子成長的角度很特別。她說:「當小孩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跟爸爸媽媽謀合、去試探大人的底限在哪裡、去處理我們在情緒上的互動,小孩自然就沒有時間去思考學會其他的事情,那麼,小孩當然要胡鬧!胡鬧,其實是孩子在釋放求助的訊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會引發那些失序的行為,最後,變成大人自己的困境。」 「穩定情緒。」快人快語的于美人,精準扼要的建議所有爸爸媽媽:「穩定自己的情緒,不打小孩,孩子才能穩定的成長。」

教孩子學會等待

2010年03月29日
公開
53

教孩子學會等待 ((來源:www.sina.com.cn 《怎樣做•好父母》叢書)) 目前,有不少孩子性子特別急,控制不住情緒,想要什麼馬上就要求家長照辦,一不稱心就又哭又鬧,使家長束手無策。如果任其發展,勢必影響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所以,家長必須教孩子學會等待。 大清早,李女士還在迷迷糊糊的時候,兩歲的兒子又開始嚷嚷:“奶粉,奶粉,寶寶要吃奶粉,媽媽泡,媽媽泡。”邊嚷邊急切地哭起來。李女士一邊坐起來穿衣服,一邊安慰說:“好了,好了,別哭了,媽媽這就去泡了。”奶粉泡好了,李女士摸了一下,有點兒燙,於是說:“寶寶,奶粉燙,我們等一會兒吃。”可兒子就是不聽,越哭越響:“寶寶吃,寶寶吃。”李女士不睬他,開始做自己的事情。一會兒,兒子不哭了,坐在床上開始自己玩起來。生活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邊哭邊要某樣東西,而家長一邊手忙腳亂地找,一邊還要哄孩子:“好了,好了,馬上好了。”要知道,耐心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 延緩滿足孩子的需要也能培養孩子的等待意識,不少年輕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看見一件價格較貴的玩具,吵嚷著要家長買,可買來沒幾天就棄之一旁,這就是所謂的來得容易去得快。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慾望的滿足程度與期待心理成正比。期待之情越迫切,其慾望的滿足程度就越強烈。因此,家長對孩子不必有求必應。逛商店時,告訴孩子為什麼有的東西要現在買,有的東西現在不能買;星期天自己要加班,就告訴孩子去公園玩只能放在下個星期。任何事情都有輕重緩急,父母可以有意製造一種時空的距離,適當吊吊孩子的“胃口”。這種間接的等待能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愛惜財物的習慣。 有一次,沈女士跟五歲的兒子約好上午要去他的阿姨家玩。剛吃完早餐,兒子就來催沈女士:“媽媽走呀,到阿姨家去。” “媽媽還要洗衣服,等媽媽洗好衣服,我們再去。” 兒子不答應了:“不要,不要,我要到阿姨家去。” “現在不洗衣服,明天就沒有衣服換了。你先去玩一會兒,等20分鐘,媽媽洗完了,我們再走。”  “不,不,我要現在就去。” 沈女士了解兒子此刻的心理,知道他等不及了。為了讓兒子明白什麼是等待,沈女士不再理他了。 過了大約20分鐘,兒子又來催沈女士了:“媽媽,衣服洗好了,我們走吧。” 這時,衣服的確洗好了,但為了使兒子有耐心,沈女士並沒有立刻動身,而是讓他再等一等:“媽媽的車需要充一會兒電,你再等一會兒。” 兒子不樂意了,大哭大鬧起來:“媽媽壞,媽媽壞,我就要現在去。” “揚揚,你要學會等。你再這樣的話,媽媽就不帶你去阿姨家了。” 又過了10分鐘,沈女士推好車,對兒子說:“好了,電充好了,我們可以走了。” 兒子不聲不響地走過來,爬上車,也不跟沈女士說話。沈女士知道兒子還在生氣,於是對他說:“揚揚,你要知道什麼事都不能太著急,必須有一定時間的等待。剛才沒到時間,所以我們不能走。現在我們走了,是因為時間到了。你要記住,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等到能做的時候才能做好。” 孩子的要求是很多的,如果我們想滿足他的每一個要求,那麼就會成為他們的奴隸,就算是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他們得到一半的滿足。讓孩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要求,即便父母非常愛他,也不能讓他認為自己的要求總排在第一位。 當然,家長在引導孩子時,自己必須有耐心。如果自己都沒耐心,那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只有讓孩子學會等待,那麼,孩子才會更健康地成長

台灣史上最強沙塵暴

2010年03月21日
公開
20

台灣史上最大沙塵暴在21日出現!環保署表示,全台有24個監測站的懸浮微粒小時濃度,超過儀器極限1000微克/立方公尺。中央氣象局表示,空氣乾燥讓沙塵更明顯,22日因高壓穩定,沙塵情況可能不易改善。 在去年4月,台灣曾發生1000微克/每立方公尺的高濃度沙塵,但21日的沙塵曝暴再創歷史紀錄。北部的空氣汙染指標(PSI)達500,超過標準5倍,空氣品質 屬有害等級,金門、淡水的空氣則是非常不良等級,竹苗、宜蘭、中部、雲嘉南的空氣品質也達到不良等級。 22日雖然是晴朗好天氣,但受沙塵暴影響,許多地方的天空是一片灰濛濛的,台北101大樓也變得若隱若現。此外,停在路旁的車輛,都佈滿一層沙,還有不少民眾因為空氣品質不佳,引發過敏、氣喘而掛急診。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指出,這1、2年,大陸沙塵對台的影響,由過去的次數多,轉變為影響程度變嚴重,改變的原因可能與氣候變遷有關。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說,春季是沙塵暴頻率最高的季節,來自中國內蒙的沙塵會隨著高氣壓南下來到台灣,他認為,以往高氣壓南下過程中,會先有低壓通過台灣,並帶來降雨,沙塵影響較不明顯,但這次低壓偏東,少了雨水的沖刷效應,空氣更乾燥,懸浮微粒不易散去。 那麼台灣何時才能脫離沙塵影響?環保署簡任技正張順欽分析指出,由於沙塵移動緩慢,北台灣空氣品質預計要到22日中午以後,才會逐漸回復到平常型態。至於南部地區因受高壓迴流影響,擴散速度較慢,空氣品質恐仍在不良等級。 中央氣象局則預測:22日高壓穩定,全台天氣晴朗,降雨機率不高,從氣象條件上來看,沙塵狀況可能不易改善。醫生提醒:由於這波沙塵暴很嚴重,老人、小朋友、患有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統敏感的民眾最好避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