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波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認識寶寶的五大癖好

2008年03月20日
公開
36

不少寶寶有重複及固定性的行為舉動,包括有事沒事吸吮大拇指、將東西往嘴裡塞、總是喜歡父母親抱著、出門時一定要有心愛的玩偶陪伴等等,這些行為在在讓爸媽們感到好奇甚至產生困擾,有鑒於此,我們整理出寶寶最常見的五大癖好,幫助爸媽們了解這些癖好的原因何在以及解決的方法! 癖好1:喜歡吸吮大拇指 寶寶在子宮內就已經有吸吮的動作,出生之後,0到1歲的寶寶會經歷口腔期,在這個階段中,吸吮的動作能使他得到滿足與快樂,這幾乎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 當寶寶接觸到新環境或是受到驚嚇、肚子餓、身體不舒服、尿布濕等等,因而產生不安、焦慮和緊張時,寶寶就會尋求能夠安慰他們的方式─吸吮大拇指。 此外,當爸媽因為工作過忙等原因忽略寶寶的需求,造成親子之間的互動不足,使寶寶時常感受不到爸媽的關愛;或是爸媽給予寶寶的環境刺激不夠多,也同樣會使得寶寶感到無聊,都會使他吸吮大拇指來排解無聊。 只要不是吸吮動作太不雅觀;吸吮的動作導致牙齒外觀產生不正常的歪斜、咬合不正;手指頭吸吮到長繭、變形;或是寶寶因吸吮到看不見的病菌而感染病菌之外,爸媽不妨讓寶寶享受一下吸吮的快樂唷! 對策: 1.以其他物品取代大拇指:若是寶寶吸吮大拇指已經帶來指頭以及牙齒不正常的影響,可藉助其他可供吸吮的玩具幫助寶寶不再吸吮大拇指,例如安撫奶嘴、奶瓶、磨牙餅乾等等。 2.找出寶寶焦慮的原因:在寶寶焦慮不安時,父母應該要找出原因,這些因素有可能是寶寶身體不舒服、害怕陌生的環境等等,再找出原因後再適度地安撫寶寶,或是解決寶寶的需求,讓寶寶感覺舒適、安心,就能夠減少吸吮的情況。 3.提供豐富的環境:多元且豐富的環境,例如床邊有寶寶喜歡的多種玩偶讓寶寶玩,或是天花板上懸吊許多高低不一、色彩繽紛的吊飾,以刺激寶寶的視覺發展等等,這些色彩繽紛、有趣的環境能夠給予寶寶許多刺激,讓寶寶對於環境感到好奇、好玩。 4.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當爸媽和寶寶互動良好,即使爸媽不在寶寶身邊,寶寶仍可感到安心。要達到這樣的關係,必須要多些親子互動,包括親子共讀、手指謠(這指的是以一般琅琅上口的童謠,再配合手與手指動作的遊戲)、和寶寶說話、唱歌,並且多陪伴寶寶等等,讓寶寶感到愉悅安穩,自然就會減少吸吮的行為。 癖好2:喜歡將東西往嘴裡塞 喜歡吸吮的寶寶,為了滿足口腔期的慾望,當他的手能夠靈活運用之後,他會想嚐嚐身邊接觸到的物品的滋味,並開始透過各種感官的接觸來滿足其需求,這使得他對於週遭的環境、物品、玩具產生無比的好奇心,尤其是到了寶寶的牙齒生長期,更會想要找東西來咬。於是,寶寶看見地上有東西就撿起來吃、或將掉在地上的布偶娃娃往嘴裡放、啃咬黑色電線、玩弄媽媽的衣服等許多被大人視為惡作劇的行為便產生了。 對策: 1.給他乾淨衛生的玩具:給寶寶乾淨的玩具或是磨牙器、固齒器讓寶寶吸咬,但是必須定期消毒,而給寶寶看的書籍、玩的玩具,也必須耐咬,例如塑膠材質的書籍封面。 2.提供衛生安全的活動環境:寶寶對周遭的事物會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他會這個摸摸、那個摸摸、或是把東西拿起來吃一吃、舔一舔,這對寶寶來說充滿樂趣。因此,爸媽必須要提供寶寶一個安全、衛生的環境,例如移除危險物品以避免寶寶碰觸;電燈、電器的開關、插頭、電線等常在寶寶視野可及之處,很容易引起寶寶注意,也要做好相關的防範措施以避免他去碰觸;而家俱、地板以及任何寶寶可能接觸的物品都應定時清潔,才能避免寶寶感染到病菌。 3.轉移寶寶注意力:寶寶對週遭事物充滿好奇,爸媽可以陪寶寶一起探索週遭的一切事物,讓寶寶多用觸覺、聽覺、視覺等等不同感官去探索,激發更多種玩法,而不只是用嘴巴去嘗試。 癖好3:戀物 寶寶喜歡舒服的感覺,因此會常常撫摸柔軟的東西,或是讓寶寶感到愉悅的物品,而寶寶也會特別喜歡這些物品。但爸媽們很可能並不知道這些物品對寶寶的意義。 父母親也可能在不經意中給了寶寶許多安撫情緒的東西,例如隨手可得的小被子、柔軟的毛巾、枕頭、絨毛娃娃等等,這些安撫寶寶情緒的物品可以帶給寶寶安全感,使得寶寶在不知不覺中變得依賴這些物品。另一方面,在親子關係變得太過緊張時,引起寶寶的情緒不安,也可能導致寶寶尋求一些東西來安撫自己的情緒。 寶寶戀物的行為如果不太嚴重,就不需要太過擔心,父母可以循序漸進引導寶寶,多數的寶寶不會有後遺症,在長大後與外界接觸、並適應生活之後,寶寶就會慢慢感到安心,而邁向獨立之路。 但是,寶寶戀物情形如果到了幼稚園時仍然戒不掉,甚至影響到寶寶的社交行為,那就比較嚴重了。 對策: 1.尊重孩子的戀物行為:無論寶寶因為何種理由養成戀物行為,戀物行為可讓寶寶產生安全感,若是爸媽強制改正,會使寶寶更加的慌張不安,更難戒除他的戀物行為。 2.訂定戒掉癖好的規則:慢慢引導寶寶戒掉戀物的癖好,並訂定規則,例如父母親想要寶寶戒掉奶嘴的習慣,可以從每天都吸奶嘴,到後來慢慢減少吸吮奶嘴的時間,等寶寶適應一段時間之後,再改成三餐後及睡前才能吸吮奶嘴,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寶寶慢慢戒掉癖好。 3.以正面態度幫助寶寶:爸媽應以正面態度來幫助寶寶戒掉戀物的癖好,例如寶寶有愛吃奶嘴的習慣,爸媽可以告訴寶寶「你已經長大了,是大姐姐了,大姐姐不需要奶嘴了喔!」而寶寶慢慢也會調適自己,戒掉戀物的習慣。 4.有良好的親子互動:每個寶寶的氣質不同,爸媽應視寶寶的氣質尋找最符合寶寶的互動方式,並且多和寶寶互動,而寶寶則會經由親子互動得知父母親是愛他的,並產生安全感,對於物品的依賴度也會比較少。 癖好4:非做不可的固定動作、姿勢或行為 特定的動作和姿勢,是寶寶做某件事之前的一個儀式,經過這個特殊的儀式,寶寶就會覺得很安全。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或許會出現許多的固定姿勢或動作,而最常發生的就是喝奶姿勢以及如廁行為。 喝奶時,寶寶可能會希望一定要在媽媽身上喝、固定姿勢哺餵、要感到舒適、甚至要求氣氛等等。如果換了他人來餵或是改變了環境,寶寶會因為感覺和以前不同而產生不安。 在如廁行為方面,父母引導寶寶上廁所時,從前習慣包尿布的寶寶,會對改換成脫掉尿布在馬桶上解便這個行為產生排斥的心態,因此他會堅持一定要包著尿布才願意解便,或寶寶已經解便在褲子裡感到不舒服才告訴爸媽。其原因是寶寶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同時語言能力也尚未發展完全。 有些寶寶可能還有一些固定行為,例如偏食、左撇子等等,爸媽要知道的是:寶寶喜歡在環境中找到他自己熟悉的感覺,這使得他產生固定的動作和習慣,因此爸媽們不必太過擔心。若是爸媽想要改正寶寶這些習慣,也需要慢慢地進行喔! 對策: 1. 步驟簡略:在訓練的過程中,引導的步驟不要弄得很複雜,例如父母可能想先用玩具引誘孩子玩,再進一步引導孩子上廁所,進廁所後又叫孩子認真上廁所不要玩玩具,但孩子一方面想玩玩具也不想上廁所,結果爸媽又急著要孩子趕快上廁所,這樣的引導步驟過於繁瑣會使得父母及孩子都很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說明清楚現在要做什麼,想出讓父母及孩子都簡單易懂的步驟,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行為,抓住規律之後可以減輕寶寶的不安及焦慮,以避免寶寶產生其他特定的姿勢和行為來尋求安全感。 2.訂出規則並加以堅持:寶寶有時候會想要逾矩,測試爸媽的界限,若標準定得不一,且爸媽不夠堅持,寶寶就會不知道如何和爸媽互動。例如父母今天要寶寶一定要吃青菜,寶寶就開始大哭想試試他不吃青菜父母會怎麼樣,如果爸媽今天心情好允許寶寶不吃青菜,但隔天心情不好就生氣罵寶寶,要求他一定要吃青菜,這樣一來,會讓寶寶對於是否吃青菜這行為不知所措,也不清楚爸媽的要求到底是什麼。訂出規則、堅持原則、並耐心對待寶寶,不要因為寶寶的舉動不宜而對寶寶發脾氣,才不會對寶寶造成不好的影響。 3.與其他父母討論:新手爸媽可以和別的爸媽分享育兒經,彼此討論、分享、交流各種經驗與想法,藉以重新教育自己的寶寶。 4.利用繪本教導寶寶:爸媽可利用繪本找出想改正寶寶習慣的主題,和寶寶一起分享討論,寶寶會經由故事中學習,慢慢改正自己的習慣。 5.用正向的態度看待:爸媽不要給予寶寶負向的行為觀念,否則會給予寶寶不安的情緒以及負向的想法。爸媽應多給寶寶鼓勵,讓寶寶有進步成長的動力。例如當寶寶控制不住解便在褲子裡,父母不要急著罵寶寶,而應該告訴他:「你現在知道要解便之前的感覺了嗎?下次再有這種感覺出現時,記得要趕快告訴媽媽,才不會再讓自己不舒服喔!」當寶寶做出正確的行為時,就可以稱讚寶寶:「你很棒哦!你已經學會了在馬桶裡便便了呢!」 癖好5:總是要人抱 抱抱永遠不嫌少!寶寶讓爸媽抱著時可以聞到爸媽身上的香味,感受到爸媽的愛,從抱抱中,寶寶和父母之間流動著愛意。 1到2歲的寶寶已經開始會走路,那時候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加上寶寶自身對走、跑、跳的感覺非常強烈,例如開始喜歡到處走走,到沙堆上跳跳、更喜歡跑來跑去給別人追等等,寶寶很享受自己可以獨立走路的階段,感覺很自由、有趣,所以當寶寶開始跑、跳時,他不喜歡爸媽一直抱著他。除非寶寶有累了、走不動等生理上的需求才會要爸媽抱他,爸媽則可視情況抱起寶寶。到了2、3歲,寶寶習慣了走路的感覺,走累了就不想要走了,開始想要爸媽抱他,這時候爸媽則應該訓練寶寶獨立走路的習慣。 如果是父母每次寶寶哭就抱他,或是怕寶寶跌倒而不讓寶寶走路,就有可能會讓寶寶習慣讓爸媽抱他。另外,和父母依附關係不良的寶寶,一旦離開爸媽身邊,便會感到不安與焦慮。因此,一方面很想往外探索,但是一方面又不敢離開爸媽的身邊,便常吵著要爸媽抱他,以尋求安全感。 *何謂依附關係? 這是發展心理學家Ainsworth的理論。依附關係是由照顧者和孩子共同互動產生的,依附關係良好的寶寶,與母親在一起時,把母親當做「安全堡壘」,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當母親離開時有哀傷的表情,但當母親回來時則露出欣喜,並尋求與母親身體上的接觸。 若是寶寶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不良,與照顧者的關係可能會有以下兩種類型:1.「焦慮�抗拒型」:這類孩子常留在母親身邊,很少去探索環境;當母親離開時則有非常苦惱的反應,當母親回來時卻出現矛盾情緒,他雖然對母親很生氣,但仍想要試著接近母親,不過若母親試著與他有身體接觸,他則加以反抗。2.「焦慮�逃避型」:當母親離開時,孩子只有少許不悅,母親回來後,他則掉頭不理睬,逃避與母親的接觸。 對策: 1.找出寶寶要人抱的原因:這些原因可能是寶寶累了、餓了、或是不想走了,因此爸媽帶寶寶外出時也應注意是不是到了寶寶平常休息的時間,若寶寶真的需要休息,則可視情況抱抱寶寶或是休息一下。若寶寶感到腳酸,則應注意寶寶鞋子的舒適度,挑選適合寶寶的鞋子才能減輕寶寶的負擔。 2.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爸媽可以告訴寶寶:「你可以再多走幾步,再過十分鐘我再抱你唷!」利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寶寶自己走路。走了一段路之後也可給予寶寶獎勵,讓寶寶用正向的態度去面對走路這件事情。父母若怕寶寶太累,也可以改用手牽著寶寶的方式,或是休息一下再繼續走,父母的支持鼓勵是安撫寶寶最有效的方式。 3.保持良好依附關係:寶寶若是和爸媽們依附關係不良,就必須思考和爸媽之間的關係是否出了問題,爸媽應該給予寶寶安心的感覺,讓寶寶充滿安全感,才能再去面對外在的世界。 結語 跨文化研究發現,不管在哪個文化,這個年紀的寶寶幾乎都會有這些癖好,而寶寶會有這樣的習慣也是自然產生的,爸媽不必太過憂慮和緊張。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爸媽可以和寶寶一起共同學習,把這些癖好當作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自然的歷程,並接受它們,同時多加強一些親職的技巧來幫助寶寶加以戒除。假以時日,在爸媽們有原則、並加以堅持且有耐心的陪伴與教導下,寶寶的癖好應會慢慢減少而終至消失! "媽咪寶貝雜誌"

嬰兒學站階段7大重點

2008年03月19日
公開
35

嬰兒學站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八∼十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吳芬芬醫師指出,一般嬰兒在八個月大左右可經由扶持而慢慢學習站立,九個月時能攀扶著傢具站起來,到了十個月大時就可獨立站立。 (三)所代表的意義:站是走的前驅期,嬰兒在學會了站及接下來走的動作之後,其活動力會比之前增加好幾倍。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O型腿、X型腿、內八、外八、扁平足這些腿部問題常令父母十分憂心,但劉士嘉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屬於生理性的情況,無關疾病問題,而是與個人差異有關,會自然而然隨著時間而漸漸獲得改善,與坐學步車或學習走路毫無關連。他更進一步指出,在扁平足方面,只要寶寶在墊腳時出現弓狀,父母就不須擔心。而在O型腿方面,通常99%都是屬於生理性情況,通常在寶寶一歲半∼二歲半左右會漸修正,但如果過了三歲之後仍有此問題,就該考慮是否屬於病態。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父母可將寶寶放在家中桌子前或是茶几前,最好選擇高度與寶寶高度較適當者,再將寶寶喜愛的玩具放置在桌面上,讓他站著玩玩具,藉此訓練他雙腿的耐力及穩定性。另外,仰臥起坐及蹬腿運動也非常適合此段的父母與寶寶一起進行。◎仰臥起坐: 讓寶寶仰躺,家長拉寶寶的雙手讓他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重複進行,可增強寶寶的肌力。 ◎蹬腿運動:父母從寶寶腋下將其抱起,讓寶寶在父母身上彈跳,如此可促進寶寶腿部的伸展。 (六)建議輔助工具:各式玩具、高度與寶寶身高相當的桌子。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針對會站的寶寶所需注意的安全環境設計如下:  a.桌子: 切勿讓寶寶獨自站在蓋有垂落桌巾的桌腳旁,因為寶寶可能會去拉桌腳而扯下桌面上的東西,造成危險。建議家有學站時期的嬰兒,最好不要在桌子上鋪設垂落於桌腳的桌巾。   b.冰箱: 會站的寶寶也可能會去開冰箱的門,寶寶隨意的去開啟冰箱可能會導致危險。父母可使用防止隨意開門的門氈,此外在冰箱上可加貼安全的裝置,以防止嬰兒隨意去開啟冰箱。   c.電扇: 防止寶寶的手因一時好奇而將其伸入電扇中,父母在選擇電扇時,宜選擇有加裝安全防護的設計,當寶寶一碰觸時電扇就會停止,或者加套較細間隔的防護網。

母奶寶寶副食品添加時機及方式

2008年03月13日
公開
52

添加副食品10大原則 原則1. 持續哺乳 持續在寶寶需求時就哺餵母乳,避免因為過多的副食品取代母乳所提供的營養素及免疫方面的好處。 原則2. 漸進添加 一開始先讓寶寶吃一兩湯匙以母奶或是開水泡成糊狀的米粉,如果寶寶吃得不錯,幾天後可以另外再餵一餐。通常約在開始進食兩個月後左右,可以一天吃到三餐的副食品。一旦寶寶熟悉適應不同的進食方式時,可以慢慢改變食物的性狀,增加食物的黏稠度,並且添加其他的食物。一般建議先是水果泥、及青菜泥,最後是肉類。 原則3. 多樣化內容 每天提供多樣化的食物,母奶、米麥粉、水果、蔬菜及動物性食物。添加鐵的穀類米麥粉及肉可以提供適當的鐵。豆類、小魚、起司、優格等可以提供鈣。(一歲之前不建議喝鮮奶。)避免給太多的果汁,(一歲前不要超過每天120cc,之後不要超過每天240cc),因為它們只有提供少量的能量,但是卻取代了更營養的食物。為避免寶寶習慣高膽固醇的食物,有人建議蛋黃一週不要超過三個。 原則4. 準備一些可以用手抓的食物 當寶寶的咀嚼吞嚥功能越來越熟練時,約在八個月大左右,可以嘗試讓他以手抓東西吃,例如:撕碎的土司、小塊雞肉、熟的香蕉切片、煮熟的紅蘿蔔、地瓜或是麵條。不同的味道和質感,會讓他有興趣抓來吃。要注意不要讓他嗆到。不宜給他花生,爆米花,翠果子,瓜子、硬糖果或其他硬而圓的食物,以免造成異物吸入。 原則5. 天然為主 製作副食品時,以天然食品為主,無需添加調味品。製作之前,除了用具要乾淨外也記得要洗手。 原則6.避免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牛奶、蛋白、花生、帶殼的海鮮類、酸性的水果,如:草莓、柑橘、蕃茄,都是比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一歲之前不要食用。不要給一歲以下的寶寶食用蜂蜜, 以免引起肉毒桿菌中毒。一歲之前不要給寶寶一般成人吃的牛奶,兩歲之前不要給寶寶脫脂牛奶,已免缺乏必需脂肪酸,並造成不必要的腎臟負荷。 原則7. 注意反應 一次從少量開始添加一種食物,注意是否有不良反應──如氣喘、皮膚紅疹、腹瀉等。如果適應不錯,可逐漸增加量,一週之後再添加另外一種新的食物。 原則8. 愉快的用餐氣氛 選擇大人最輕鬆的時間開始嘗試餵寶寶副食品,可以是中午或是晚上。一開始寶寶可能不太習慣不同的進食方式及食物,需要有耐心。可以一邊餵食,一邊鼓勵他:「好好吃喔!」用餐時讓寶寶坐在固定的椅子上,培養他良好的進食習慣。可以在餵食前讓寶寶先喝些母奶,以避免他太餓。維持用餐時的氣氛。每個人的胃口及對食物的偏好不同要勉強寶寶,當他不想吃時,就抱離椅子。儘量給他多種食物去選擇。 原則9.不要怕髒 當他習慣於吞嚥食物後,可試著讓他自己拿湯匙。當他湯匙拿得不錯時,讓他穿圍兜,地上舖報紙或塑膠布,會讓妳比較容易清理。通常在一歲以後,他可以做得較好。 原則10.不需要用奶瓶 副食品不要放在奶瓶中,以免過度餵食,或是讓寶寶嗆到。 試著讓他用杯子喝飲料,而不需使用奶瓶。市面上很多寶寶用的杯子,有兩個把手,杯子有蓋子使裡面的液體不易溢出。可先放一些開水在裡面,讓寶寶知道怎麼使用它。剛開始他可能會拿來當玩具玩,不要著急,他慢慢會學會使用杯子,等他使用得順手時,可以放些果汁或奶水讓他飲用。 注意: 當寶寶開始進食副食品時,寶寶大便的形狀、顏色、或味道有可能會改變。有時你會看到食物原封不動的排出來,例如:紅蘿蔔絲、蔬菜葉,這是很常見而正常的。有時米粉、米飯、蘋果泥、或是香蕉會讓寶寶的大便較硬不好排出,可以嘗試換別種食物看看。 藉由使用適量的糖、鹽、及油,不以食物當作鼓勵,提供均衡的食物,你可以培養寶寶正確的飲食習慣。   總而言之,當寶寶開始表現出對大人食物有興趣,或是他的神經發展到可以控制頭部及手的動作時即可嚐試讓他吃副食品。不要著急,不要怕髒或麻煩,維持進餐時的愉快氣氛,和他一起享受用餐的樂趣!

終結小兒夜啼!

2008年03月07日
公開
37

小寶寶晚上哭哭鬧鬧、不睡覺,常使得家長倍感擔心及疲累。小兒夜啼的成因可能為父母照顧方式不當或疾病引起,在寶寶無法清楚表達以前,只得仰賴家長細心觀察。本篇特別集結中西醫探討小兒夜啼之成因、處理方式等,希望能幫助家長順利終結小兒夜啼的煩惱! 小兒夜啼,爸媽心慌慌∼ 小兒夜啼顧名思義,即孩子於夜間啼哭不止、難以安撫等。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怡伶表示,因小兒夜啼來求診者,發生對象年齡多為6個月內,這可能和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關。1歲以上的孩子已具一定表達能力,家長也比較容易辨別孩子是否作惡夢,或根據某些線索回溯小朋友可能發生的問題,處理起來自然容易許多。反倒是孩子越小,影響因素更多,家長如又缺乏照顧經驗,可能就會手忙腳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醫師羅國正表示,由於小寶寶感覺不適時無法訴之言語,僅能用哭鬧喚起大家的注意,因此小兒夜啼的背後,往往蘊含許多值得關心的訊息。通常待孩子會坐時,可能感覺不舒服時即直接坐起或翻來覆去,再大一點時,還可以透過口語表達,在這之前,還請家長謹慎以對。 寶貝健康放大鏡∼內外原因大調查!! 造成小兒夜啼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歸納為生理性、病理性兩大類。前者主要為孩子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或父母照顧方式不當,後者則和疾病相關。考量到孩子的表達力,當孩子發生夜間哭鬧的情形,家長首要任務便是找出原因。原則上,建議家長先從生理性因素觀察,加以排除之後,再加強留意病理性因素的可能。 居家保健TIPS × 4寶寶一覺到天亮! 如果確定小兒夜啼為疾病所引起,應確實配合醫師治療,而腹絞痛個案則可搭配腹部按摩。反之,只要將重點放在調整寶寶生活照顧方式即可。家長不妨試試下列方法: ★Music輕柔音樂可助眠 快到寶寶睡眠時間時,家長可以放一些輕柔的音樂,藉以緩解寶寶的情緒,及平撫白天接受過多的刺激,不過若寶寶反應不如預期,也不要勉強他。 ★Massege穴道按摩效果佳 無論是傳統之穴道按摩或一般嬰幼兒按摩,均有助於寶寶放鬆,腹部按摩還可改善脹氣,減緩不適,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寶寶睡前5∼10分鐘進行。以下為簡單易學的按摩示例: 1.「華陀捏背法」:用大拇指沿著寶寶脊椎兩邊肌肉來回按摩,保證讓寶寶舒服極了。時間約持續5∼10分鐘即可。 2.「印堂按摩」:一樣用大拇指在寶寶印堂處輕輕地來回按摩或繞圈圈按摩,亦可幫助寶寶輕鬆入眠。 3.手腳按摩:輕輕搓揉推按寶寶的四肢。 4.腹部按摩:用手掌根部沿著寶寶肚臍周圍順時鐘方向按摩;但用餐後兩小時內不宜進行。 (小叮嚀):家長如果想要使用精油搭配按摩,最好事先諮詢過專家的意見,畢竟寶寶對於某些香味可能比較敏感,肌膚也比成人脆弱許多。按摩本身對孩子就有許多益處,即使沒有添加精油也不會妨害效果。 ★Food日常飲食需謹慎 孩子脾胃比較虛弱,生冷食物如西瓜、香瓜、苦瓜等,及油炸、辛辣物應盡量避免,而餵母乳的媽咪同樣要留意自己的飲食。 ★Sleep睡眠空間重安寧 父母為就近照顧小嬰兒,常將嬰兒床放在臥室裡,但有時孩子已經睡了,爸爸媽媽卻還在看電視,這便可能干擾到寶寶的睡眠。陳怡伶表示,有些孩子天生比較敏感,連白天睡眠都很容易受到干擾,家長應格外留意。小朋友對於外在刺激,差不多至3、4個月大時都會慢慢作些自我調整,到時便不易因小小的刺激而哭鬧。但之前若已排除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孩子個性又比較敏感的話,大人可能就要多些耐心。     (育兒生活雜誌)

帶寶寶走向戶外•促進大腦發展

2008年03月03日
公開
45

正值成長階段的寶寶,需要各種多元刺激,以促進大腦及神經的連結,而戶外的世界五彩繽紛,對寶寶來說,是個處處都值得探索的遊樂場。身為爸媽的您,別忘了抽空帶寶寶走向戶外,接近大自然,不僅對寶寶的感官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更有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文╱吳佩儒 採訪諮詢╱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江長奇 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對寶寶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幫助,但許多爸媽因為擔心戶外不安全、環境不乾淨,往往缺乏讓寶寶接觸外在世界的意願。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江長奇表示,對寶寶的成長來說,提供適度的刺激是必要的。如果可以讓寶寶多接觸外在世界,將有助於寶寶體驗及學習新事物,進一步促使感官發展。 「適度」與外界互動 帶寶寶走向戶外是門重要的功課,過與不及都不好。如果爸媽太過於熱衷帶寶寶到戶外活動,可能會因為戶外的環境刺激太多,造成寶寶容易分心,經常無法安靜下來;但相反地,若爸媽對寶寶過度保護,甚少給予接觸外在環境的機會,可能導致寶寶不願意主動去嘗試新事物,甚至缺乏自信與勇氣,當寶寶到了2∼3歲時,容易出現主觀意識強烈、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情形,比起同年齡的寶寶,在管教上就顯得比較困難。 事實上,0∼1寶寶的感官反應很直接,當他接觸到喜歡的人事物,就會笑得很開心,而爸媽也能感受到寶寶愉悅的情緒,因此,爸媽可依照這樣的原則,為安排寶寶戶外活動的時間與次數,讓寶寶適度地與外界產生良好互動。 給寶寶接觸新事物的機會 當寶寶太小時,媽媽放不下,當寶寶長大了,卻反而是媽媽放不開。事實上,若寶寶成天都關在家裡不出門,接觸的人少,反而會造成寶寶的焦慮,一旦看不到媽媽就會哭鬧。因此,適時地帶寶寶出去走動與人群接觸有其必要性,讓寶寶有更多機會接觸新事物,自然能培養他未來獨立的個性。 走向戶外•身心發展更健全 如果寶寶的學習經驗都是從書籍、電視、電腦等媒介獲得,他的感官可能無法均衡健全的發展。戶外活動能讓寶寶在視覺、聽覺以外,同時接收到嗅覺、觸覺等刺激,透過各種感官功能的充分運用,認識更寬廣的環境,成為最有利的學習模式。 爬行•去探索世界 許多爸媽因為嫌外面的環境髒亂,不太敢也不願意讓寶寶到處趴趴走,每天只讓寶寶在幾個塑膠墊所構成的小面積爬行,對寶寶來說並不是件好事。若此時寶寶沒有充足地刺激發展,有可能造成肌力發展較弱,導致寶寶未來會特別不喜歡走路,喜歡人家抱,甚至影響到手部的精細動作。 建議爸媽要懂得放手,並提供適合寶寶爬行的環境,讓他自己去探險。雖然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也許會跌倒、摔跤,但他會靠自己的力量爬起來,這對寶寶的關節、肌肉發展與整體的感覺會很有幫助。 觸覺•透過雙腳認識大自然 當寶寶可以站立、走路時,爸媽可以帶寶寶到戶外「踏青」,用他可愛的小腳和草地、沙地、石子地等各種環境接觸,透過腳底的觸覺去刺激神經,對寶寶的發育會很有幫助。如果擔心會有寄生蟲或小生物,可讓寶寶穿鞋子走路,不必勉強打赤腳。 嗅覺•增進認知概念 寶寶從一出生開始,嗅覺就十分靈敏,甚至也會有偏好和厭惡的味道。對小寶寶來說,「味道」不是香或臭的區別,只有熟悉和不熟悉的分別。某方面而言,嗅覺是種日積月累的感覺,將安全感和氣味連結,當寶寶聞到媽咪或自己熟悉的味道,安全感就會湧現,讓他不會害怕。因此,如果能多帶寶寶到戶外,寶寶可以接觸到更多大自然的氣味,有助於他去熟悉各種不同環境,增進認知概念的學習。 聽覺•強化區辨能力 寶寶在2∼3個月大時,就能聽聲辨位,藉著頭部轉動追蹤聲音的來源。戶外聲音的刺激相當多元,寶寶到了戶外可以聽到風吹過樹梢,葉子沙沙作響的聲音,或是蟬鳴鳥叫、車子的喇叭聲等,藉由這些不同的聽覺刺激,除了能讓寶寶知道聲音有如此多的變化,也能讓寶寶學習去尋找聲源,強化他的區辨能力。 刺激•促進想學習的動機 戶外環境有許多事物,是寶寶在家裡從未接觸過的,透過這種直接的接觸與刺激,有助於促進寶寶想要學習的動機;且透過不斷地重複接觸,也可以刺激寶寶去表達,學會更多東西。此外,現代人孩子生得少,寶寶在家中大多沒有年紀相仿的同伴可以學習,如果爸媽多帶寶寶到戶外,也能增加與其他寶寶接觸的機會,透過模仿的學習過程,對寶寶的成長發展會有不錯幫助。 體能•促進身體健康 透過戶外活動,寶寶可以盡情放鬆,維持愉快的情緒,且透過適度的體能活動,可使寶寶的胃口好、睡得好,身體也會較為健康。 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許多學問都是藏在大自然裡,如果讓寶寶有機會接觸大自然,他會發現許多新奇的事物,對自然科學產生更多的好奇心與興趣。 掌握技巧•開心走向戶外 帶寶寶接觸大自然的好處多多,但請別忘記,帶寶寶外出前一定要先做好準備,並掌握一些小技巧,讓寶寶開心享受走向戶外的時光,才不會高興出遊,敗興而歸。 適度掌控時間長短 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年紀較小,無法負荷長時間的遊玩,如果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寶寶因疲累而產生哭鬧的情形,讓原本快樂的戶外活動,轉變成不愉快的收場。建議爸媽可以多利用早上8∼10點或下午3∼5點這些時段帶寶寶到戶外,像是公園、海邊,由於氣溫比較舒適,能減少寶寶體力過度透支的情形發生。 注重環境的安全性 就安全性的考量來看,戶外環境的變因較多,的確比家中來得危險許多,但爸媽只要多加注意,仍然能讓寶寶在安全的範疇中接觸戶外環境。舉例來說,若要帶寶寶到公園遊玩,應注意公園裡的遊戲器材是否有鬆脫的螺絲、草地上是否有尖銳的物品等,以減少意外的發生。另外,如果正值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則可以減少外出的頻率,或是選擇空氣流通、人群不會過度聚集的環境。 隨時留意寶寶的反應 寶寶的活動力特別強,有時候一到戶外就會「玩瘋了」,建議爸媽要隨時觀察寶寶的身體狀態,若有出現體力透支、手腳發涼,甚至皮膚發紫的狀況,應該立刻暫停活動。另外,寶寶在戶外活動時也比較容易著涼,爸媽要多注意寶寶流汗的情形,適時為他增減衣物,如果發現寶寶玩到汗流浹背,應該先讓他稍微休息再脫掉衣服。 絕不讓寶寶離開視線範圍 戶外環境不比家裡容易掌控,因此,帶寶寶進行戶外活動時,爸媽必須特別注意,絕對不要讓寶寶離開你的視線範圍,即使寶寶對周遭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想去觸碰抓摸,爸媽也應該陪在寶寶身邊,才不會因為一時疏忽,導致意外發生,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準備好各種必備物品 帶寶寶到戶外時,事前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建議爸媽應該先計算整體行程的時間(包括車程與遊玩時間),才能確認該準備多少東西,如尿布、奶粉、熱水等,才不會到了戶外之後手忙腳亂,破壞了到戶外出遊的興致。另外,如果在夏日出遊,務必要幫寶寶做好防曬(如:擦防曬用品、戴帽子、補充水分),且儘量避免在陽光下待超過1小時,因為寶寶的皮膚、眼睛組織比較脆弱,過度曝曬於陽光下容易受傷。 從寶寶的角度看世界 爸媽帶寶寶到戶外時,應該陪寶寶一起去探索戶外環境,建議您,有時候大人要懂得蹲下來,從寶寶的角度看世界,因為大人身材高大,視野比寶寶更為寬廣、距地面也較遠,容易忽略小細節,因此,如果能和寶寶用同樣的角度去看周遭的環境,才能了解寶寶的想法與感觸。 《媽媽寶寶雜誌》

9-10個月離乳食加量加營養

2008年03月01日
公開
45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這個階段的寶寶長高了,身體變得修長,活潑好動,抓到東西會自己站起來。孩子的世界變大了,會開始爬到桌面上搗亂,而屋子裏的任何東西都會引起他的興趣,所以孩子會用小手抓起這些東西,放到嘴巴裏感覺一下,有時,他放進嘴巴裏的東西連大人都想像不到。假使這時候,他把有害的東西吞進肚子裏,或是噎住喉嚨,都會造成身體的傷害;例如化妝水、清潔劑、殺蟲劑或汽油等皆屬有害物質,而小的玩具或鈕扣、花生等則容易卡住小寶寶的喉嚨。萬一被卡住了,媽媽可將孩子頭部向下,用力拍背讓他吐出來,嚴重的話就要緊急送醫了。正因為寶寶的活動力增強了,活動範圍也擴大版圖,所以媽媽們除了要更注意其安全外,在離乳食的數量上也應有所增加。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養模式 早上8點喝一次奶,10點左右餵一次離乳食,中午12點左右吃水果,下午2點餵第二次離乳食,晚上6點左右餵第三次離乳食,睡前10點再喝奶。 9-10個月寶寶的每日進食量 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 五穀類 稀飯、吐司、馬鈴薯、地瓜、芋頭、 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4/5碗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4大匙、蛋黃一個 蔬菜、水果類 各種蔬菜、水果 6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大匙 註:1碗約100克的食物量 食物的型態 食物切成約0.5公分大小 離乳食食譜 米粥 生米煮粥:1杯生米加4杯水;熟飯煮粥:1/2杯熟飯加1.5杯水。 奶香蛋飯 材料:白飯1/2碗、鮮奶2大匙、鮪魚罐頭20克、蛋黃1/2大匙、乳酪粉少許。 做法:將白飯及鮮奶放入鍋中煮熟,再加入蛋黃及鮪魚拌一下即可。 雙色蛋飯 材料:海苔粉1小匙、蛋黃1個、白飯60克。 做法:鍋中放少許油,將蛋黃煎成散狀,放在碗底,再將海苔粉和白飯拌一下,鋪在上面,然後倒扣出來即可。 香煎香蕉吐司 材料:去邊吐司1片、香蕉泥1小匙、奶油起司1小匙、鮮奶1大匙、蛋黃1個。 做法:將香蕉泥和奶油起司拌勻,包裹在去邊吐司中,再把蛋黃與鮮奶拌勻,於鍋中放進1大匙奶油,將吐司沾蛋汁,放入鍋中煎至金黃色即可。 蘿蔔鬆餅 材料:蘿蔔絲少許、鬆餅粉2大匙、鮮奶2大匙。 做法: 1. 將蘿蔔絲煮軟; 2. 鬆餅粉加鮮奶一起拌勻,放至平底鍋煎成餅皮,中間捲入蘿蔔絲即可。 芝麻醬麵條 材料:熟麵條1/2碗、小黃瓜細丁1大匙。 調味料:醬油1大匙、芝麻醬1小匙。 做法:將調味料調勻,與熟麵條拌一下,上面擺小黃瓜細丁即可。 紅糖米線 材料:紅糖1小匙、米線1/2碗。 做法:將米線煮過,加紅糖拌一下即可。 雙色薯泥 材料:馬鈴薯1/2個、菠菜泥2大匙、奶油乳酪2大匙。 做法:取一正方型模子,將馬鈴薯搗成泥鋪平,菠菜泥加奶油乳酪混成泥鋪上層,再切成菱形圖樣即可。 鱈魚麵線 材料:香菇1朵切絲、胡蘿蔔絲少許、鱈魚20克切丁、煮熟麵線1/2碗。 做法:鍋中放1杯高湯,將香菇、蘿蔔絲及鱈魚放入一起煮熟,最後加入麵線煮熟即可。 馬鈴薯炒豌豆 材料:馬鈴薯丁1/3碗、豌豆1小匙、絞肉1小匙、洋蔥1小匙。 做法:鍋中放少許油,先將洋蔥炒香,再加絞肉、馬鈴薯丁、豌豆一起炒,加水燜熟即可。 沙拉醬烤鮭魚 材料:鮭魚2片、沙拉醬少許、芝麻少許 做法:將鮭魚上面淋沙拉醬,灑上芝麻,放入烤箱烤10分鐘即可。 寶寶的飲食評量 寶寶的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2次,每次180-225C.C. 離乳食次數:一天3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餵奶

嬰兒學爬階段

2008年02月19日
公開
44

嬰兒學爬階段 (一)發展時機:八∼九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大致上分為兩個階段,為俯爬以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寶寶在八個月左右時懂得自然的爬行。在學習爬行的初期,幾乎都是以同手同腳的移動方式進行,之後會   分緩慢。在九個月大時,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採兩手前後交替的方式,開始順利的往前爬行。 (三)所代表的意義:爬行是所有粗動作發展的基礎,讓孩子爬行幾個月的時間是有許多好處的。首 還會左右轉動,這樣的舉動對頸部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幼兒爬行時用手腕支撐身體重量,能訓練手腕的力氣,對孩子未來拿湯匙吃飯、拿筆塗鴉都有所助益。在寶寶爬行的過程中,更可訓練寶寶膝、臂動作的協調與四肢關節的靈活度。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有些寶寶在爬行時出現用一腿爬行來帶動另一腿的方式,如此易讓父母誤以為寶寶另一腿發育不良,劉士嘉醫師指出,會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嬰兒在剛開始學習爬行時,兩隻腳的力量並不平衡,經常一隻腳較不靈活,這種情況屬於正常現象,父母不須過度擔憂,然而如果這種狀況維持太久而沒有改進,就要懷疑寶寶可能罹患了肌肉神經或腦性麻痺等異常狀況。爬行最容易發生的是頭部的外傷,當寶寶撞到頭部時,不管當時有無出現不舒服的情形,父母都應仔細觀察寶寶,最好在寶寶睡覺時也能叫醒他2∼3次,看看是否有異狀,如果孩子出現嚴重頭痛、嘔吐、昏睡、抽慉等症狀就要立即送醫,特別提醒父母在發生頭部傷害的三天內,都應細心觀察。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建議父母應儘量把寶寶放在地板上,並利用色彩鮮豔、豐富的玩具或其他有趣的東西,誘導寶寶向前爬行、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須適時給予鼓勵。此外,為了讓寶寶爬得好,一定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父母可於地皮上鋪設塑膠軟墊或巧拼地板等輔助用品,為寶寶營造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 (六)建議輔助工具:各式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軟墊、巧拼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當寶寶到了爬行的階段,容易碰到的危險地方或物品更多樣化了,吳芬芬醫師提醒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   a.地板:水泥、磨石子、磁磚等所鋪設的地板,對學習爬行的寶寶來說,都容易因一不小心跌倒,而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為避免發生危險,可在硬地板上面鋪設軟墊,不過注意要使用厚度較高的軟墊才能發揮功用,並且避免買有很多小花紋的軟墊,以防寶寶將小花紋摳起來吃。   b.桌角、櫃子角:尖銳的桌角或者是櫃子角,對家有學爬的寶寶來說簡直就是個「危險地帶」,其改善的方式為:最好一律將所有的桌角或櫃子角套上護墊,就算嬰幼兒不慎撞到,也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c.電插座:寶寶在到處爬行的過程中,可能會爬到插座附近,如不小心留意將有觸電的危險,父母可使用電插座的防護蓋,在未使用的插座上加裝此一裝置,或是使用安全插座。

8個月囉!

2008年02月18日
公開
43

第八個月 ●生理指標: 滿八個月時,男嬰體重達6.9-10.8千克,身長65.7-76.3釐米。女嬰體重達6.3-10.1千克,身長63.7-74.5釐米,本月可出2-4顆牙。 ●養育要點: 寶寶在飲食方面的愛好可以看出來了,要以其愛好添加輔食,開發盡量多的食物品種,保持營養均衡。在做寶寶副食時,保證衛生是最重要的。在寶寶長牙時期,輔食中添加含鈣和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如蝦皮、海帶、動物肝臟、蛋黃、魚、綠色蔬菜等。可以用副食品代替1-2頓奶。在日常生活中,把教寶寶認識周圍環境與發展語言相結合。繼續進行動作訓練。幫助寶寶站立起來,讓寶寶多爬、多玩各種玩具。教寶寶一些社交禮節動作,如拍手表示“歡迎”,揮手表示“再見”。 ●發育指標: 能夠扶欄杆站起來;可以坐得很好;會兩手對敲玩具;會捏響玩具;會把玩具給指定的人;展開雙手要大人抱;用手指抓東西吃;會用1-2種動作表示語言。 ●特別提示:這個月,寶寶的發病率會上升,不能因為怕感冒就減少戶外活動。提供安全的運動場,清除一切寶寶夠得著的小垃圾。電源插座要加保護罩,熱水瓶放到寶寶夠不到的。母乳充足的母親,不必急於斷奶。只要寶寶願意吃副食品就不要擔心。 讓嬰兒從出生那一天起,給他充分的刺激與良好的學習誘因,是父母的責任。媽媽要給予寶寶足夠的刺激,讓其腦部的神經迴路得以打開,智力才能逐漸發展。而人腦則是產生各種心理現象的重要器官,包括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興趣、性格……等。所以要培育傑出優秀的人才,請擅用智能開發,除了能開發小孩的智能外,還要培育他樂觀進取的態度、契而不捨的毅力、專注的精神,及善良、真誠、寬容等的良好人格。 寶寶從5個半月起,經常用眼睛、耳朵、雙腳、手腕和身體接觸外界,週遭世界對他而言,更加寬闊而具吸引力。不過這個階段的寶寶,記憶能力還不夠發達,所以對各項學習活動要反覆練習,透過遊戲增加他的短暫記憶、專注力及思考能力。父母應經常逗引寶寶,多和他互動,他的智能開發就在你的關懷中茁壯成長。 一、你藏他找 讓寶寶玩各種不同類型的「躲貓貓」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懂得去期待事物發生的能力,提供重覆的刺激,也能有效增加對事物的短暫記憶,而短暫記憶是發展長期記憶重要的基礎。在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的過程中,訓練寶寶記憶媽媽沒蒙上手帕時在哪裡,不見了要如何去找;東西被藏起來了,只要知道在哪裡就能找到。這正是可以訓練寶寶記憶、觀察、思考、等待、探索、語言學習…等能力很好的遊戲。 遊戲方法: 1.可重覆玩前幾個月的「躲貓貓」遊戲,用手帕蒙住自己或寶寶的臉,讓他掀開手帕;或將玩具藏於身後、棉被中露出一小部份讓他去找,遊戲中別忘了要一直和寶寶說話喔。 2.把手帕當著寶寶的面蓋在玩具上,看看寶寶會不會動手去掀開。如果寶寶不會去掀,可換條透明的手巾,因為寶寶還認為「看不見就是不存在了」,看見了自然會去拿。引導寶寶去觀察、探索,短暫記住眼前的事物,如果他辦到了,給他愛的擁抱或讚美,這不但可促進親子心靈的契合,更可讓寶寶感受到被愛的感覺,這種滿足感正是激發他學習新事務的原動力。 二、學會「不行」,懂得「坦然面對」 寶寶自5個月大左右就看懂大人的表情,知道大人是生氣還是高興。這個月他更進步了,能理解大人簡單的詞彙而抑制自己的行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此時應教他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據專家研究在遊戲中或生活當中,同時教他學會等待某事務的發生,習慣了等待,學習等待後就會有愉快的結果,自然就學會遵守規定而學會耐心對待。 1.當寶寶想去做不適當的行為時要制止他,如果做倒你的要求時要讚美他。例如寶寶想去摸插座或碰觸燒燙的水時,要撥開他的手,嚴肅地告訴他「不行!」讓他知道這是不可以做的事。這時媽媽的表情不可微笑,否則寶寶不知道你生氣了。重覆教幾次後,如果他看到這些物品不再去摸了,記得要親親他、摸摸他的頭鼓勵他說:「你好棒,真的不去做….」,及早教他遵守家規是很有必要的。 2.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希望寶寶遵守,但他又不容易做到的,這就需要你教他學會約束自己的慾望,而應該學會去「坦然面對」,而且要趁早教比較好,等他長大了就不容易做到了。例如:抑制不想收拾玩具的情緒,學會玩具要好好收拾;沒到看電視時間,要抑制想看電視的慾望,學會遵守規律及等待。一開始時,寶寶可能會任性哭鬧,媽媽要堅持原則,等他感受到因為做對了而被讚美的愉快經驗時,自然就學會了「坦然面對」。 三、扔東西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行為看似不好,其實是正常現象。例如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把手裡的東西反覆扔到地上,還樂此不疲。在反覆的過程中,其實他就在認識許多新事物,也是一種學習,所以媽媽不要阻止他,應趁機給他更多的刺激,教他認識更多的事物。 方法:準備一些重量、質感不同的玩具,例如積木、羽毛、紙片、耐摔的小玩具、小塑膠碗等,讓寶寶把玩,在寶寶的床下或他經常出入的地方放一個大籃子,逗引他把手中的玩具往籃子裡扔。扔完後,媽媽將物品集中籃內,再一一取出並介紹物品的名稱和用途。一開始寶寶可能扔的不準,媽媽要抓著他的手教他對準。 這項活動可訓練寶寶的注意力、模仿力和掌握空間方向的能力,也能讓他累積對事物特徵的經驗,例如積木會重重落地,羽毛會在空中飄再緩緩落地等。 四、獨自玩耍 專心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儘可能不要去打斷遊戲中寶寶的專注情緒,讓他長時間獨自專注於一種遊戲或一個玩具中,時間越長越好,這樣可以培養他的專注力及思考能力。 方法:拿日常隨手可得的東西,如杯子、鍋蓋、木槌、湯匙等,讓他摸一摸、敲一敲,把玩把玩,甚至放倒嘴裡嚐一嚐也可以。一次只給少樣玩具或拿些乾淨的廢紙讓他撕扯著玩,紙張可多樣,由薄到稍厚,由大到小,寶寶只要拿到紙就會撕得精光,玩得十分開心。撕紙遊戲不但可鍛鍊他的小肌肉群,還可培養他思考遊戲意義的能力,及享受獨自玩耍的樂趣。 五、平衡感遊戲 平衡感好的孩子較不易跌倒,也較能做跳躍等體操動作。撐住寶寶的腋下,讓他用腳蹦蹦跳跳;或將寶寶丟高高的遊戲;或抓住寶寶雙腳讓他倒栽蔥的姿勢,都可以培養平衡感。做平衡遊戲時要特別小心寶寶的頸子,可套個頸圈,及注意脖子的保護。 遊戲方法: 1. 丟高高 自己躺下將寶寶往上拋,邊說:「飛高高!飛高高!」速度先快後慢,讓他體驗不同速度的感覺,別忘了邊玩邊鼓勵他喔!這個遊戲適合各種時期,能促進身體平衡,增加運動機能。 2. 倒栽蔥(頭垂直朝下搖動) 如做過前面丟高高遊戲,可進行這項活動。抓起寶寶的雙腳呈倒立姿勢,再緩緩地前後搖晃,在到立及搖晃中就能增強他的平衡感。請記住不要抓寶寶的襪子或鞋子,因為可能會鬆脫,一定要抓他的腳。@、

爬行好處多

2008年02月04日
公開
45

寶寶開始會爬了,如果不讓他盡興爬個夠,可是會影響他將來的大動作發展呢! 爬得多,走得好 大部分的寶寶在七到十二個月之間會會爬行。在這之前,嬰兒要先學會左右翻滾,接著會將肚子貼地,用腹部做重心、雙手、雙腿輪流用力來移動身體,嘗試往前或往後蠕爬。漸漸的、寶寶的四肢和軀幹更加有力,可用雙手和膝蓋著地,撐起腹部與地平面成水平,做而後左右的擺動。如此不斷的練習、加強雙手、雙腳的配合,大約九到十個月時,大部分的嬰兒,都可以輕鬆的「爬」走四方了。 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墨西哥地區因氣候炎熱、經濟落後,一般家庭都沒有適當的地方讓嬰兒爬行,當地的小孩大都在吊床上度過嬰兒期,因而他們的大動作發展比美國孩子落後很多。未經爬行階段的孩子,雖然後來仍學會走路,但是,由於負責走路的基礎神經肌肉沒有經過爬行的磨練,動作不能純熟,容易造成日後平衡不良,走路不穩或容易摔倒的情形。 爬得多,精細動作較好 爬行除了可以加強頭部、軀幹、腰部、手臂及腿部的力量,為日後走路奠定良好的基礎之外,寶寶的手掌也可因爬行時到處探索,而增加觸覺的辨別能力,有助於將來精細動作的協調。 根據兒童發展學者的研究,嬰兒的爬行動作,需要大腦皮層對手和腳上許多肌肉做複雜的協調和控制,所以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項發展。 給孩子一個安至、乾淨的爬行空間 在寶寶開始學爬時,準備一個乾淨、安全的空閒讓他學習爬,是很必要的。建議您蹲下來。以寶寶的眼光來檢查家中的環境是否乾淨、安全。例如:電線插座是否需要蓋住,電線是否會讓他抓到:地板上是否有些可能被寶寶撿食的小東西;藥品、殺蟲劑、洗衣粉等.是否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櫃子是否需要裝上暗閂,樓梯口是否需要裝上圈欄等等。 若孩子個性較安靜、不愛活動,您可以坐在離他有段距離的地方,叫他的名字,伸手向他,鼓勵他爬過來讓你抱;或是拿個色彩鮮艷或會發出聲音的玩具逗他,讓他爬過來拿。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躺在大床上(或地板上).讓他在您的身上爬上爬下:或是準備一些大枕頭或軟墊供他翻滾……。這些有趣的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嬰兒大動作發展,同時也可促進親子關係。

乳牙面面觀

2008年02月03日
公開
43

*乳牙的發育   乳牙共有二十顆,在母體內就開始發育,出生後六個月左右,冒出第一顆乳牙,最常見是下顎門牙先長,其它乳牙再陸續冒出,但也有可能會是其它部位的乳牙先長,一直到寶寶二歲半或三歲左右,全部二十顆乳牙才萌發完成。長牙時間的早晚與順序和牙齒的健康並無關係,有少數人會較早(二到三個月)或較晚(周歲)長牙,這可能與寶寶本身體質發育有關,爸爸媽媽們不用太在意。 *乳牙的重要性   乳牙的存在,短則數年,長則十幾年,在每一個人的口腔保健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乳牙時小朋友的身心及未來恆齒的發展有相當的重要性。乳牙有下列重要的功能: 1.咀嚼:牙齒最主要的功能為咀嚼食物,嬰幼兒時期是成長發育最重要的階段,需要攝取均衡及足量的營養。具備健康且完整咀嚼功能的乳牙才能協助各種營養的攝取,避免營養攝取失調。而且牙齒是我們消化器官的守門神,好的咀嚼能力,才不致於增加胃腸道的負荷。 2.說話發音及美觀:一口健康完整的牙齒可以兒童在學習發音時,口齒清晰,不致於語焉不詳,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在微笑時可以唇紅齒白,有助於建立兒童之自信。 3.促進顎骨正常的發育:嬰幼兒顏面骨頭的發育還在持續進行中,如果單側的牙齒病變,常會使孩子不敢以患側的牙齒咀嚼,日子久了可能會造成顏面的不平衡。 4.引導恆牙萌發至正確位置以及當做空間維持器的功能:由於乳牙在一定的時間會脫落而由恆牙取代,恆牙要萌出正確,必須要有乳牙的誘導及適當的空間,而這種適當的空間就必須藉著乳牙來維持。假如乳牙因為嚴重蛀牙或外傷,造成提前掉落,雖然可以使用人工的空間維持器來取代,但其功能都不會比原本自然齊全的乳牙來得好。   因為乳牙的琺瑯質比恆齒來得薄,因此抵抗力較差,蛀牙的速度較快,只要一不小心,便會蛀到牙神經,引起牙痛。更嚴重時,會長牙庖,嚴重影響到小孩子的進食,並且會傷害到恆齒的發育。因此乳牙蛀牙應該要立即填補,不要誤認為反正乳牙是早晚會換而不加以處理,延誤治療的時間。 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每次餵食的時間過長、抱著奶瓶睡覺。 *如何照顧幼兒乳牙 以一個兒科醫師的立場,我個人建議: 1.養成寶寶好的餵食習慣:不要讓嬰兒抱著裝有牛奶、果汁、或任何含糖溶液的奶瓶睡覺,如果他真的需要一些安撫,才能睡著,可以用清水或是奶嘴代替。 2.養成寶寶刷牙的好習慣:當第一顆乳牙長出時,父母就必須要幫忙將牙齒清洗乾淨,尤其是睡前,一定要用乾淨的紗布沾冷開水,擦拭牙齒,或者用乳牙刷或指套刷來幫嬰兒刷牙。   在寶寶兩歲時,可以讓他們自己來刷牙,但是父母務必要再幫忙刷一次,並且每天協助他們使用牙線,清除殘留在齒縫的食物。六歲以後,父母只要負責監督即可。 3.定時檢查:不論有無蛀牙,都應該至少每半年到合格的牙科醫師那兒檢查牙齒,讓牙醫生檢查是否有蛀牙、或做蛀牙的後續追蹤、觀察牙齦狀況、檢查換牙順序及咬合狀況、顏面發育。另外也可以請牙醫師協助塗氟或齒面裂溝封密劑,對於蛀牙的預防是十分必要的措施!

8-9個月離乳食種類儘量增加

2008年02月01日
公開
39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8個月大的寶寶身體逐漸強壯,對氣溫的變化也能適應,老一輩的爺爺奶奶都喜歡叮嚀年輕父母,記得要讓孫子多穿一點衣服避免感冒。但多穿一件衣服的習慣一旦養成後,孩子就會變得容易怕冷,很難修正過來。其實開始少穿一件衣服慢慢適應,當身體有冷的感覺自然會多動一點,成長期的孩子讓他多體驗某一程度冷的感覺,是增加孩子抵抗力的一種磨練。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奶模式 ◆早上8點喝一次奶 ◆10點左右餵一次離乳食 ◆中午12點左右吃水果 ◆下午2點喝奶 ◆晚上6點左右餵第二次離乳食 ◆睡前10點再喝奶 食物的型態 食物的型態以能用舌頭打碎的硬度為佳。 8∼9個月寶寶一天食物量 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 五穀類 稀飯、土司、馬鈴薯、地瓜、芋頭、 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2/3碗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4大匙 蛋黃一個 蔬菜、水果類 各種蔬菜、水果 6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2大匙 註:1碗約100公克的食物量 離乳食譜 茄子雞泥 材料:去皮茄子4∼5片、雞絞肉1大匙、味精少許 做法:將茄子放入電鍋中蒸熟後搗成泥,另取一小鍋放入1/2碗高湯,將雞絞肉煮熟後加味精調味,加茄子泥即可。 蘋果奶油肉丁 材料:蘋果丁2小匙、雞絞肉20公克、奶油1/3小匙 做法:蘋果切丁,鍋中放1/2碗高湯,先放蘋果丁,再將雞絞肉放入煮熟,加奶油調味即可。 玉米火腿馬鈴薯 材料:馬鈴薯丁1/2碗、玉米醬1小匙、豌豆仁1小匙、火腿丁少許 做法:鍋中放1碗高湯,將馬鈴薯及豌豆仁煮熟,加火腿丁及玉米醬,邊煮邊攪拌至軟糊狀。 香菇山藥麵條 材料:生香菇丁1大匙、山藥丁1大匙、胡蘿蔔丁1小匙、乾麵條10根 做法: 1.生香菇丁、山藥丁、胡蘿蔔丁一起放入鍋中,加1碗高湯煮入味; 2.乾面條10根折成2公分小丁,放入另一鍋中煮熟; 3將麵條放入香菇鍋中煮至熟軟即可。 南瓜豬肉飯 材料:南瓜20公克、飯1/3碗、雞絞肉2小匙、乳酪粉少許 做法:鍋中放1/2碗水,將南瓜切丁煮熟,加雞絞肉、白飯,邊煮邊攪,最後加乳酪粉即可。 黑糖芝麻地瓜 材料:黑糖1小匙、地瓜丁1/3碗、黑芝麻1/2小匙、乳酪粉少許 做法:鍋中放1/2碗水,將地瓜丁煮熟,灑黑糖、磨碎黑芝麻、乳酪粉即可。 西芹鱈魚 材料:鱈魚丁(約20公克)、西芹丁1小匙、太白粉少許 做法:將鱈魚加西芹丁煮熟,加太白粉勾芡,成軟滑即可。 優格鮭魚鬆 材料:鮭魚20公克、優格1大匙 做法: 1. 將鮭魚加少許鹽後沾乾粉; 2. 取一平底鍋,加1大匙油,將鮭魚煎熟後,用湯匙剁成碎丁; 3. 將鮭魚丁淋上優格即可。 肉末麵包粉 材料:麵包粉2大匙、奶油1大匙、雞絞肉10公克、洋蔥丁1小匙 做法: 1. 鍋中放奶油,將麵包粉炒至香酥後盛起; 2. 先用餘油將洋蔥丁炒過,再加雞絞肉炒熟,加太白粉勾芡,與炒過麵包粉一起拌勻即可。 寶寶的飲食評量 寶寶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3次,每次180∼225CC 餵離乳食次數:一天2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補餵奶。

讓寶寶更聰明ㄉ50種方法

2008年01月29日
公開
46

1. 目光交流 新生的寶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過,所以你應該非常珍惜他睜開眼睛的有限時間,看著他,也讓他看到你。小寶寶很早就有了辨認人的不同面孔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記住爸爸媽媽的樣子。那么我告訴你--每一次你的寶貝看著你,他的記憶力就多了一些累積。 2. 說話,越多越好 也許,開始你得到的只是寶寶茫然的目光,但先不要放棄,而且要在你希望得到他回應的地方稍做停頓,留給寶寶一些時間。不用多久,孩子就能夠掌握對話的節奏,並且用友好的"咿咿呀呀"來填補你留給他的那些空白。 3. 母乳喂養,越長久越好 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我還是想說,哺乳是一個絕好的與你的小嬰兒交流的機會。在他香甜地吮吸時,你輕輕哼唱,或者跟他說說話,哪怕只是輕撫他那柔軟的頭髮,都將再一次地加深你們之間的情感。 4. 伸舌頭的遊戲 研究表明,出生僅僅只有兩天的嬰兒就能夠模仿簡單的面部動作--這是他們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早期表現。 5. 看看自己 讓你的寶寶從鏡子裡看看自己。剛一開始,他可能會以為那是另一個可愛的小伙伴,然後他會發現自己能令那個"小伙伴"揮手和微笑--所有的寶寶都會喜歡這樣的遊戲。 6. 撓撓 撓撓他的小腳心,或者溫柔地呵他的痒痒,他會很開心。而且,笑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 7. 那裡不一樣? 將兩幅畫舉到離寶寶8~12英尺的地方讓他看。這兩幅畫應該是大致一樣,但稍微有所區別的。(比如一幅畫中的樹下有只小兔子,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雖然小,卻已經能夠反覆地來回看那兩幅畫,慢慢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這種簡單的遊戲將為他以後識字以及閱讀打下很好的基礎。 8. 分享 帶寶寶出去散步,用小車推著他,或者將他舒服地抱在懷裡。一路上向他描述所看到的一切︰"一只小狗跑過來了。""看,小樹又長大了。""你聽到汽車喇叭聲了嗎?"你知道嗎,這樣做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和詞彙量。 9. 傻傻的媽媽 有沒有試過像小嬰兒一樣咿呀地歌唱,或者高聲地模仿寶寶那些"嬰兒的語言"。別怕旁人笑話你傻,你的寶貝最欣賞你這樣做了。 10. 學會100首歌 實際上我的建議是能學多少首就學多少首。或者你也可以唱自己寫的歌(比如︰我喜歡給你換尿布,換尿布,換尿布……)。有研究表明,熟悉音樂的節奏對學數學很有幫助。 11. 尿布時間很重要 當寶寶躺著,你給他換尿布時,教給他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衣服的各個部分。要盡量講解得多一些。 12. 你就是孩子的遊樂場 父母躺在床上或者地上,讓寶寶在你們的身上爬來爬去,攀上攀下。這個最便宜的"遊樂場"可以給寶寶帶來非常多的樂趣。可以鍛鍊他的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技巧。 13. 買東西 你唱歌唱累了,遊戲也結束了,那么,去趟超市吧。那裡往來的人群,各種各樣的聲音和顏色能給寶寶無窮樂趣。 14. 給一個線索,先﹗ 開燈之前,你說︰"我要開燈了。"然後再按下開關。這樣的小小動作可以教給寶寶因果關係的概念。 15. 一個小驚喜 用嘴在寶寶的小臉、小胳膊或小腿上輕輕吹口氣,寶寶會很喜歡這種對皮膚的小刺激。 16. 一張兩張面巾紙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把面巾紙從盒子裡拉出來的動作,不要阻止他。只不過浪費了幾張紙,你卻得到了一個可以鍛鍊孩子感官的玩具--看你的寶寶怎樣將它們揉皺又撫平。你還可以將小玩具偷偷藏在面巾紙下面,然後你看吧,孩子發現那些玩具時會是多么地欣喜若狂。 17. 讀書 一遍又一遍地讀。科學家們已經發現,8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識別句子當中的因果關係--如果你能連續讀兩三遍的話。這樣反覆地讀書對孩子學習語言很有幫助。 18. 藏貓貓 你藏起來,然後你又出現。你滑稽的表情讓孩子笑個不停。在笑聲中,小寶寶慢慢明白,一個物品是怎樣消失,又是怎樣重新出現。 19. 自由地觸摸 找一只盒子,用來保留各種各樣質地的小東西︰碎布、絲綢、羊毛、尼龍等等。用這些東西輕柔地拂過孩子的面頰、肚子和雙腿,同時向他描述這些東西的感覺。 20. 別著急,休息一下 每天總要有那么幾分鐘,和你的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沒有音樂、沒有明亮的燈光、沒有遊戲和玩具。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去探索,看看他能把你帶到那裡。 21. 做一本家庭相冊 相冊裡應該保留你們所有親戚的照片,常常把它翻給寶寶看,以增強他的記憶。還有你要記得,當外婆打來電話,就把外婆的照片指給寶寶看,這樣會很有效。 22. 和食物一起玩 在合適的時候,可以給寶寶不同種類和觸感的食物--比如煮熟的花生、粥、麵條和切成大塊的水果等等。不要怕寶寶弄髒衣服,他將在與這些食物的遊戲中很好地練習抓握的能力,同時培養自己的感覺器官。 23. 誰把玩具揀起來? 小家伙趾高氣昂地坐在自己的小車裡,把手邊的玩具接二連三地扔出來,讓它們落到地上。你給他撿回去,他又扔出來,並且為這個新發明的遊戲高興得手舞足蹈。你千萬別覺得煩,就多給他撿幾次玩具又怎么樣,小朋友在體驗地心引力的作用呢。你還可以給他幾個捲筒紙或者是網球,再在他座位前擺只空盒子。好了,寶貝可以練習瞄準了。 24. 新新紙牌遊戲 和大人玩的紙牌遊戲有些類似。找來幾只塑膠的裝食物的盒子,把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扣在其中一只的下面,來回幾次移動盒子的位置,然後讓寶寶自己去發現他的寶藏。 25. 穿越障礙物 沙發墊子、枕頭和紙盒子能幫助鍛鍊寶寶的運動能力。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地板上,教給你的寶寶怎樣爬過或者繞過這些東西。 26. 我爬你也爬 你在前面爬,讓寶寶跟著你,一起爬著穿過房間。你可以改變速度,也可以在你覺得合適的地方停下來。 27. 寶寶領導你 等寶寶稍微長大一些,他就會有自己的辦法來檢驗自己的創造力--讓你模仿他。他喜歡看你是否願意模仿他的各種動作,比如發出可笑的聲音,大笑,向后爬等等。 28. 作怪相 鼓起腮幫,讓寶寶來摸你的鼻子,他摸的時候,你"呼"地吹氣;寶寶拍你頭的時候,你可以發出奇怪的聲音;當寶寶抓住你的耳朵,你就伸出舌頭。同樣的過程你可以重複三到四次,然後再換新花樣。 29. 小手告訴你 抱著你的寶寶在房間和房間的周遭慢慢走動,握著他的小手,引導他觸摸各種物體。比如冰涼的窗框、衣架上柔軟的衣服、植物光滑的葉面……(首要原則︰保證安全。)隨時向孩子介紹他觸摸到的東西。 30. 經典故事 選擇一個孩子最喜歡的故事,把主人公換成你的寶寶,這樣就有趣多了。 31. 創作一本"動物園的故事" 下次去動物園的時候,記得帶上相機。把寶寶喜歡的動物拍下來,裝進一本專門的相冊裡。以後可以和寶寶一起看這本相冊,共同分辨不同動物的名稱,還可以加上它們的叫聲和與它們有關係的故事。 32. 讓寶貝做主(但只能偶爾為之) 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這樣可以增強他的自信心。有些事情是可以讓寶貝自己做主的--比如晚飯時用什麼顏色的碗。這樣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也是有意義的,同時還增強了他辨別顏色的能力。 33. 猜猜誰會做主角? 全家人一起觀看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錄像帶,讓孩子看到自己第一次洗澡,第 一次會爬,第一次過生日……你可以在一旁充當講解員。這會是一個鍛鍊孩子記 憶力和語言能力的好機會。 34. 每一樣都數一數 家門口有幾級台階?小朋友一次能將多少塊積木疊起來?你有幾個手指幾個腳趾?你要先養成大聲數數的習慣,孩子很快就會加入進來。 35. 充分利用故事時間 邊看圖邊講故事是個不錯模式。你要善于指出圖畫中的細節,同時向孩子提問。比如"你見過白顏色的小貓嗎?" 36. 關掉電視 很多時候,小寶寶的大腦發育需要你和家裡人給他更多的交流與關心,這些可不是卡通片或者錄像帶能取代的。 37. 換一個角度看風景 把寶寶的餐椅從餐桌這頭搬到餐桌那頭。哈哈,這對寶寶的記憶力可是個大挑戰呢,他還能記得以前左邊坐的是誰嗎? 38. 扭一扭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教寶寶扭腰的舞蹈和像芭蕾舞那樣的旋轉。 39. 誰是誰 為那些孩子熟悉的人(親戚、朋友)各拍一張清楚的照片,每張洗兩份。這樣你就有了一套可以玩對比遊戲的"紙牌"。把這些照片都攤開在桌上或者地板上,幫寶寶一起找到哪張和哪張一樣。 40. 下雨了,我們出去玩 跳進小水坑裡,坐在濕漉漉的草地上……當然這種遊戲會招來泥漿和一片混亂但卻能教給孩子干與濕的概念。 41. 尋找甲蟲 在雜誌或者圖書裡找到一些無害的昆蟲(比如瓢虫、螞蟻、蝴蝶)的圖片給孩子看,然後到公園或者小區的花園裡去尋找這些昆蟲。 42. 一個玩笑 開個小玩笑,比如故意叫錯某人的名字,然後告訴孩子你是在開玩笑。這樣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43. 打扮起來 讓孩子試試穿上老爸的襯衫,打上領帶。你還可以找出冬天戴的帽子,丟了一只的手套,老奶奶的圍巾,看看孩子的創造能帶給你怎樣的驚喜。 44. 什麼叫"體積" 找幾個不同大小的杯子或者是塑膠盒子。下次寶寶洗澡的時候讓他嘗試將水從這個杯子倒進那個杯子。有的時候他倒多了,有時候他又倒得太少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他討論一下哪個杯子大,哪個杯子小的問題了。 45. 顏色偵探 挑一種顏色(粉紅、黃色或者天藍,什麼都行),在帶寶寶去散步或者出去玩的時候讓他找出他看到的這種顏色的東西。下一次則讓他挑顏色,你來找。 46. 小幫手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幫你做點簡單的家務了。比如在洗衣服之前讓他幫你把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衣服分開。或許你的寶貝還能夠把他自己的衣服都挑出來呢。 47. 圖書館 如果你有週末去圖書館看書的習慣,或許偶爾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就幾分鐘,讓他感受一下那裡與眾不同的氣氛也好。 48. 一次只一種 西方的小孩子在學習字母時,他們的家長都會遵從這樣的建議︰一周學一個。比如這周是A,那么就給他看以字母A開頭的書,把麵包切成A的形狀,用彩筆白紙上寫A。這個辦法你也可以借鏡,比如一周教一種顏色,學會一個數字等。 49. 舊玩具的再利用 不要著急把他嬰兒時期的玩具扔掉。現下再給孩子那些搖鈴或者小皮球,你會驚異地發現寶寶為它們找到了新的玩法。 50. 回憶那些感受 晚上臨睡前和寶寶一起躺在床上,問問他這一天當中什麼事高興,什麼事令他傷心,什麼是他最驕傲的……幫助孩子回憶一天當中的感受,你可以給他鼓勵或者安慰。

讓寶寶乖乖入睡的5大秘訣

2008年01月28日
公開
43

媽媽最擔心的事,莫過於寶寶一個晚上要起來好幾次,不但影響寶寶的睡眠品質,對大人來說,不能安穩睡個好覺,隔天還要早起工作,更是一種折磨!想要讓寶寶乖乖的一覺到天明嗎?不妨試試這些方法! 文�劉繼珩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梁昭鉉 人在睡眠時,有許多的內分泌荷爾蒙在體內進行調節活動,生長激素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睡眠對寶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睡眠品質的好壞,將會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過程及情緒發展。 寶寶不肯乖乖睡覺的4大原因: 1.睡眠習慣不良 不良的睡眠習慣是妨礙寶寶順利入睡的常見原因,例如:需要依靠吸吮、吃奶、抱在懷中輕搖、輕拍或步行,才能哄他入睡。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梁昭鉉表示,這些模式一旦成為習慣,寶寶便會過分依賴大人的注意和陪伴,才能乖乖入睡,這將會花上不少不必要的時間和精神。 2.生活習慣被擾亂 由於生活環境發生變化而影響原有的習慣,例如:照顧者不一樣、生病住院、生活模式有變動等。不過,這些問題通常屬於暫時性,在重新建立適合的日常規律後,寶寶就會慢慢適應。 3睡前吃太多或太少 吃太多會使寶寶的消化系統產生不適,而吃太少則容易因肚子餓而醒著,難以入睡。 4生病或身體不適 寶寶半夜醒來啼哭,梁昭鉉醫師建議,可以先檢查是否尿布濕了或者身體不適,也可以推測他是不是因為餓了,想要喝奶。不過,很多時候,當爸媽走近寶寶,讓他看到你的臉,一邊檢查一邊向他輕輕說話時,寶寶可能就已經平靜下來了。 秘訣1 建立自行入睡的習慣 寶寶睡眠習慣的養成,是根據父母本身的認知和期待,以睡眠型態做為基礎,逐步引導之下,再慢慢建立而來。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梁昭鉉表示,一般來說,3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需要16∼20小時,等到3個月後,生活習慣教規律之後,父母可以多了解寶寶睡眠的特點,並配合各方面的安排,開始培養寶寶的睡眠習慣,便能慢慢學習及建立自行入睡的常規。 但是要如何培養寶寶自己入睡的習慣呢?梁昭鉉醫師認為,要培養這個習慣,可以從白天就開始,不需要等到晚上入睡前才開始。 【方法】 1.先將快要入睡的寶寶放在嬰兒床上,如果他哭鬧不停,可以在床邊用語言和表情給予安慰。 2.若是無效,也要讓寶寶先哭一會兒,大約5分鐘後,再抱起來安撫,如果放下後又哭,第二次要稍微延長他哭的時間,大約10∼15分鐘再抱起,以後逐漸延長時間再抱。 3.這樣堅持個2∼3天,讓寶寶知道「我再哭,爸爸媽媽也不會抱我」,他就會學習自己入睡了。 4.當然前提是必須先確定,寶寶不是因為身體不適或尿布濕了、肚子餓了而大哭,才能使用這樣的方式。 秘訣2 戒掉不良的「伴睡條件」 到了該上床睡覺的時間,任憑爸媽絞盡腦汁,還是無法成功讓寶寶入睡,這時該如何是好呢?梁昭鉉醫師表示,嬰兒入睡困難,夜間哭鬧是爸媽經常遇到的育兒問題,通常遇到這個棘手問題的家長,都會反應寶寶入睡前需要抱著、拍、晃、走動或含著媽媽的乳頭才會入睡,等到剛入睡後放到床上,寶寶馬上又醒了,爸媽需要長時間地抱、拍、晃或含住乳頭,直到熟睡後才能放下。梁昭鉉醫師表示,寶寶在夜間醒來,又愛哭鬧不休,原因正是他已經養成了不良的睡眠習慣,必須要有人抱、拍、晃或含著乳頭這些「伴睡條件」,才願意進入夢鄉。 【方法】梁昭鉉醫師建議,最好一開始就不要給予寶寶這種「伴睡條件」,如果已經養成了,也希望能戒除,將會妨礙寶寶順利入睡的因素去除,自然就能一覺到天亮了。 小baby的睡眠型態是這樣的喔! 睡眠時間的長短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同,每個寶寶會隨著年齡和發育過程,逐漸養成屬於自己的睡眠和清醒模式。 0∼3個月: 全日15小時以上,日間小睡3~4次。 特點: 1.還在適應母體外的生活和環境,睡眠習慣較不規律。 2.還沒有晝夜之分的概念。 3.每次小睡時間較短,約2∼3小時。 3∼6個月: 全日14~15小時以上,日間小睡2~3次。 特點: 1.生活習慣漸漸規律。 2.晚上睡眠時間約佔整天的2/3。 3.每次睡眠時間與日間醒著的時段較長。 6個月以上: 全日13~14小時以上,日間小睡2次。 特點: 1.約50%的嬰兒能在晚上睡上6小時。 2.每次小睡之間,有3∼4小時是清醒的。 3.9個月大後,開始懂得隨自己意思選擇睡與不睡。 資料提供�梁昭鉉醫師 秘訣3 日夜活動要有所區別 由於寶寶3個月大之後,日常生活習慣慢慢上了軌道,此時便可以開始建立他一天當中分為白天和晚上的觀念。當白天時分寶寶清醒時,爸媽應盡量多與他玩和說話,一來可善用親子時間,給予足夠的關注,二來可減低寶寶因無聊而在日間睡太多,導致晚上睡不著的可能性。等到寶寶累了,例如:眼皮垂下、把頭或臉靠在大人身上摩蹭或是打呵欠,這時要讓他休息,不過梁昭鉉醫師表示,日間的小睡時間應避免多於4小時,以免寶寶晚上睡不著。到了夜晚時刻,和寶寶之間的活動節奏應放緩,營造入睡的氣氛,不要讓他過度興奮而無法入睡。 3項睡前常規,build up! *寶寶大約到2∼3個月大時,可嘗試幫助他建立良好的睡前常規,讓他習慣每完成一些固定的活動後,就到了睡覺時間,接著就要自行入睡。 *爸媽可配合寶寶的特性或生活習慣,建立適合的睡前常規,但必須建立在寶寶吃飽、換上清潔的尿片及有入睡準備的基礎上。 *盡可能在寶寶開始有睡意或之前,先把他放在嬰兒床上,道晚安之後即離開,讓他自己漸漸進入夢鄉。 秘訣4 打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想要讓寶寶睡好覺,一個舒服的環境是很重要的條件。 1.房間內的空氣要流通,溫度也要適中。 2.衣服要穿的剛剛好,梁昭鉉醫師提醒爸媽,可將手放於寶寶頸、背部測試溫度,如果感到溫暖而沒有汗濕,就是寶寶感到舒適的溫度。 3.選擇棉質的被單,避免寶寶敏感的肌膚產生不適感。爸媽可以用柔軟的嬰兒被把寶寶包裹起來,使他更有安全感。但梁昭鉉醫師強調,千萬不要包得太緊,讓寶寶過熱,也要露出他的頭部和臉部,確保呼吸道暢順。 4.寶寶臥房內,日間光線要充足,睡前再把室內光線調暗,讓他知道睡覺時間到了。假使擔心寶寶半夜醒來,會因害怕太黑暗的環境而哭鬧,也可以點一盞小夜燈陪伴他。 秘訣5 和家人或照顧者建立共識 幫助寶寶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除了要及早開始,還需要決心和恆心。梁昭鉉醫師表示,當寶寶只是想利用哭鬧,引起大家注意而抱他時,家中成員必須先培養默契,例如:約定好在5分鐘內不可以有人去安撫他,這樣才能有效建立寶寶自行入睡的習慣。只要有全家人的支持和合作,達成一覺到天亮的目標就不難喔! 安撫寶寶入睡方法大集合 梁昭鉉醫師提供一些建議,讓爸媽可以依循自己的意向,並顧及嬰兒的特質,選擇最合適的處理方法。 【情境1—寶寶半夜啼哭】先別急著去哄他,因為寶寶可能只需要數分鐘的時間,就會安靜下來,慢慢再入睡。如果過了5分鐘,他仍然在放聲大哭,爸媽可以回到寶寶身邊,但不要把他抱起來。梁昭鉉醫師表示,建議爸媽嘗試花1分鐘的時間安撫寶寶,再行離去,其用意是讓他知道,爸媽是關注他的,在他有需要時,隨時會在身旁照顧他。 【情境2—嬰兒床在大人床邊】若因環境所限,必須把嬰兒床放在自己床邊,或是對寶寶較放心不下,梁昭鉉醫師建議爸媽可嘗試用這個方法:當寶寶醒來時,爸媽可以先在床上假裝睡著,讓他以為你是陪著他睡,直到寶寶再入睡為止。除非看見寶寶神色有異或者有危險,不然可以不別理會他的哭叫聲。原則上這個做法對寶寶無害,反而能讓他盡快學會自己入睡,不過爸媽必須先確認,寶寶只是想要得到大人的注意,並無其他原因。 【給爸媽的建議】不同的專家對於安撫寶寶入睡,有不同的建議,但並沒有絕對的良方。梁昭鉉醫師認為,父母須因應自己及寶寶的特性,選擇一套適合的方法。不論哪一個方法,爸媽都要採取貫徹和堅持的態度,不要讓寶寶感覺你有絲毫退讓之意,否則很容易就會陷於困境,而難以處理寶寶入睡的問題。 此外,在處理寶寶睡眠問題的同時,爸媽也要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家人的合作及支持十分重要,能減輕爸媽身心的負擔。如果對於寶寶睡眠還有疑問或困難,也可請教醫護人員。 梁昭鉉 醫師 現任 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經歷  台大醫院小兒部神經科主治醫師 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幹事 學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寶寶發燒的處理方法

2008年01月27日
公開
67

「小寶的身體摸起來熱熱的,是不是發燒了?」媽咪!當您驚覺小朋友的體溫稍為有點高時,千萬別胡亂退燒,急著帶寶寶至醫院,或是要求醫師施打退燒針唷! 寶寶體溫好像有點高,看樣子寶寶是發燒了!小朋友發燒時只要精神及活動力尚佳,其實並不需要立即送醫,家長只需隨時幫寶寶量體溫,觀察體溫變化即可;之後再找家庭小兒科醫師檢查,針對引起發燒,咳嗽、鼻水、腹瀉或嘔吐的原因來治療。 臉紅紅 寶寶發燒了? 小朋友臉紅紅、活力、食慾都差,是發燒了嗎?詹前俊小兒科診所院長詹前俊指出,當身體體溫大於38℃時(肛溫、耳溫),可稱為發燒。它是人類身體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也是一種身體的警訊,提醒我們,「喔!寶寶可能生病了。」 許多家長會誤以為發燒都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會把小朋友的腦子燒壞掉。但一般來說,41℃以下的發燒,並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因此,家長不必過份緊張。 詹前俊澄清,坊間口語傳說“燒壞頭殼的問題”,是因為小朋友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所引起。一般而言,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一種症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發燒是孩子生病的警訊,也是身體要提高抵抗力的一種自動反應,發燒處理的重點是:先探討是什麼疾病引起的,再來治療,而不是馬上退燒到正常體溫。雖然適度地給予退燒藥,可以減輕發燒生病的不舒服,但無法縮減病程;輕度的發燒反而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因此,可以見得發燒不完全是壞事! 找一找 發燒症狀有哪些? 小朋友若發燒,可能會有很多不舒服的症狀,如:臉紅、咳嗽、全身倦怠無力、痠痛、頭暈、頭痛、嘔吐、腹痛、嗜睡、活動力差、食慾不振、吵鬧、不安、哭泣等,讓媽咪感到很心疼。不過,也有些寶寶發燒時並無任何異狀,也有寶寶發燒會被長輩誤認為是在長牙,而遭到忽略。 詹前俊建議媽咪,不妨先做客觀的評估,如:小朋友是否剛洗完熱水澡,或是天氣太熱、穿太多、室內通風不良、剛喝完熱的飲料等,約待半個小時後再幫孩子量一次體溫,通常會有1∼1.5℃的落差。排除上述的原因之後,再來考慮是否需要送醫的問題。 通常來說,如果小朋友體溫在38∼38.5℃左右,且沒有特別不舒服、精神狀態良好,也就是說照樣吃、照樣睡及照樣玩,就不必著急地送孩子就醫,或是使用退燒藥。但若有熱性痙攣病史的小朋友(4%幼童)則需積極的治療。 大部份兒科醫師認為,發燒在38.5∼39°C以上時,可適度地使用退燒藥,以減輕小孩的不舒服及減輕父母親的焦慮,並防止小孩熱痙攣發生。但如果出現40.1℃以上的高溫,就得緊急送醫治療才行。 40.1℃ 緊急就醫指標 由於發燒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種疾病,因此找出產生發燒的原因,才是首要的目的,如果確定孩子是感冒,且高燒至40.1℃則建議緊急就醫。其他需緊急就醫的情況還包括: * 小於兩個月以下的嬰兒。 * 小朋友哭的很慘,且無法安慰的哭,不斷嗚咽。 * 移動或父母接觸時會哭。 * 幼兒不易叫醒且脖子僵硬。 * 出現皮膚紫斑。 * 排除鼻口影響呼吸之障礙物後仍感覺呼吸困難。 * 幼兒流口水且無法吞嚥任何東西。 * 痙攣發生,而且感覺很疲倦。 除此之外,詹前俊特別提醒家長,如果寶寶發燒超過40℃(尤其是三歲以下幼兒),而且是2∼4個月大的寶寶,不是因三合一疫苗引起發燒;小便有燒灼感;燒退超過24小時,又反覆燒起來;且發燒超過72 小時,則建議在24小時內立刻就醫,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發燒小常識 Q1:寶寶假日發燒,無法就醫,可以購買市售的成人感冒糖漿給寶寶喝嗎? 市售的感冒糖漿多含有抗組織胺,有些含咖啡因,大多不適合幼兒使用。而且廠牌不同,所需的劑量也不盡相同,如果不能確定藥品成份,還是建議詢問過醫師後是否對症,再決定是否讓孩子服用。 其次,由於發燒只是一種症狀,所以最好待確定原因之後再給予退燒。如果只是一般輕微感冒症狀,可以給予小朋友專用的小兒退燒藥,如:小兒普拿疼。但6個月以下小嬰兒仍不建議服用成藥,須經醫師診斷後再使用。 Q2:使用冰枕及退燒貼替寶寶寶退燒,是否適當呢? 當小孩發燒不舒服時,是否需要適時地運用一些工具來減輕發燒所帶來的不適,如:冰枕、退熱貼等。 一般若幼兒的肛溫及耳溫介於38∼38.5℃時,僅需多補充水份即可,不需要著急地給予退燒藥(曾有熱性痙攣病史者例外);當肛溫及耳溫大於38.5℃時,且小孩出現寒顫或手腳冰冷的狀況時,應先給予適度的衣服或添加蓋被,待手腳溫暖後,再依情況給予冰枕。 雖然不少家長會選用傳統的冰枕來替寶寶退燒,但有不少幼兒不喜歡睡冰枕,因為無法適應長時間使用帶來的冰涼感,且退燒效果也不好,因此,不必一定要使用。此時,建議不妨讓寶寶洗溫水澡(水溫約28∼32℃),達到退燒散熱的效果。 其次,要提醒父母,使用凝膠狀退燒用貼布,感覺上可以舒緩一些高燒所帶來的不適,但並無明顯地退燒效果,且使用時需注意,應避免滑落至嬰幼兒口鼻部位,以免造成嬰幼兒窒息。 Q3.醫生!我家寶寶發燒三天,還是沒有好轉,怎麼辦?可以使用塞劑退燒嗎? 塞劑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形狀像子彈,內含藥物和甘油或是遇熱會融化的油脂、臘的藥物。 由於有些小孩很難餵藥,因此就會使用退燒塞劑來退燒。使用塞劑時,要讓小朋友側身彎曲躺好,並將塞劑輕輕推進肛門至一節手指的深度,它就會融化並經由肛門黏膜吸收。但提醒家長,六個月以下的幼兒不宜使用退燒塞劑,因此,一歲以下幼兒建議少用。 醫學上很多退燒藥都有做成口服劑與塞劑兩種劑型,如果一樣的劑量,無論口服或塞劑其效果是完全相同的。在使用時需注意: * 由於塞劑退燒效果十分快速,因此,要避免過量,以免小朋友體溫急速下降。 * 若用塞劑,一日不宜超過三次以上,否則容易過度刺激肛門內的腸黏膜而造成拉肚子。如果小朋友已經有腹瀉症狀也不宜再選用塞劑退燒。 * 容易造成肛門疼痛,大便時亦會疼痛,甚至於引起腹瀉及反射性肚子痛。 * 若使用於小女生身上,應注意避免塞錯至陰道。

嬰兒學坐階段7大重點

2008年01月22日
公開
49

嬰兒學坐階段7大重點 (一)發展時機:六∼八個月左右。 (二)發展狀況:吳芬芬師說,寶寶到了六、七個月大時,  此從翻身到坐起是連貫動作的自然發展;通常寶寶會先靠著呈現半躺坐的姿勢,接下來身體會微微向前傾,並以雙手在兩側   個半月的嬰兒時期,寶寶會開始學會獨立的坐姿,但是如果傾倒了,就無法自己恢復坐姿,一直要到八∼九個月左右才能不須任何扶助,自己也能坐得好。 (三)所代表的意義:寶寶會坐得穩了,表示其骨骼發育、神經系統、肌肉協調能力...等發育漸漸趨於成熟。當然,此時寶寶的頸部發育也慢慢的穩定。 (四)關於骨骼的問題:在寶寶剛學會坐的時候,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寶寶坐的時間不宜太久,因為這個階段寶寶的脊椎骨尚未發育完全,如果長時間讓寶寶坐著,容易造成脊椎側彎,造成生長發育的損傷。劉士嘉醫師提醒父母,不要讓寶寶採取跪姿使兩腿形成「W」狀或將兩腿壓在屁股下,如此都容易影響將來腿部的發展,最好的姿勢應該是採用雙腿交叉向前盤坐的姿勢。此外,有些寶寶在坐著時背脊會有突出處有皮膚顏色異常的狀況,就須小心留意。 (五)父母給予的輔助方式:一般來說在寶寶四個月左右,父母可用手支撐寶寶的背部、腰部,讓他維持短暫的坐姿。到了六、七個月開始學習坐穩時,父母可在寶寶的面前擺放一些玩具,引誘他去抓握玩具,漸漸練習放手之後也能坐穩。 (六)建議輔助工具:各類具有靠背的椅子,或鋪有軟墊的地板。 (七)安全環境的安排:當寶寶會坐時,切不可讓他單獨坐在床上,如果將寶寶置於床上,床面最好與其身體呈垂直的角度,以防有外力或寶寶動作過大而有摔下床的危險。此外,父母可將寶寶坐的空間用護欄圍起來,且可放置玩具讓寶寶有興趣坐起來。

7~9個月幼兒的腦部開發

2008年01月21日
公開
50

☆ 幼兒發聲訓綀的要領 緩慢、清晰、溫柔是教導幼兒發聲的法則 寶寶七個月大以後,會模仿周遭人的聲音或說話的方式,發始發聲。這時爸爸、媽媽一定要以緩慢、清晰且溫柔的語調跟他說話。 在寶寶出生的1個月左右,除了哭聲,多的是咿咿呀呀等可愛的聲音。大概要到3個月左右,心情好的時後,才會自己邊玩邊出聲。 這證明他的聽覺已相當發達,可分辨自己發出的聲音,甚至可以發出不同變化的音調。 簡單的說,這時期的寶寶,已經啟動聽覺與發聲的反饋機制,透過遊戲學習發聲。 過不久,他的發聲更為多變,可以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雖然都是簡單的聲音,卻有抑揚頓挫的改變。 寶寶原本的發音,不管是哪個種族的嬰兒,都是共通的聲音;但等到5個月大左右,中國人的寶寶會有中國式的抑揚頓挫,美國人的寶寶則會有英語式的抑揚頓挫,呈現每種語言不同的特色。 不過,這階段的寶寶仍處於抑揚頓挫的發聲要等到7個月大以後,才會模仿周遭人的聲音或說話的方式。 7個月大的寶寶除了單音,還會發出比較有意義的語詞;如果媽媽常常教他說:「爸–爸–」,沒多久他就會模仿學著叫出來。 這時候要比之前更加注意自己說話的語調;因為這時寶寶就像鸚鵡或九官鳥學講話一樣,不好聽或不清楚的發音,都會一一學起來。 因此,媽媽盡可能用清晰、明朗的聲音跟寶寶說話,切忌說得太快或太急。像大人平常說話的速度,對寶寶來說太快了些,應該是一個一個語彙,以一定的節奏、段落表達出來。 至於發聲的方式,不要光用嘴巴講,最好是可以從肚子裡發聲,讓橫隔膜發揮作用的說話方式比較有力。 講話時千萬不要故意用尖銳、低沉或過大的音量,寶寶馬上就會學起來。再者,跟寶寶說話要輕聲細語,免得嚇到他或讓他感到不安。 若想養出聲音優美,能說出一口漂亮母語的寶寶,這時期的發聲基礎訓綀就非常重要! 來自媽媽的語彙是刺激聽覺引誘發聲的秘訣 從寶寶呱呱墜地的那一瞬間,在他開始模仿旁人發聲以前,擔任照顧重責的,就要用溫柔的語彙和語語調常跟他說話。 這個動作除了表達跟寶寶之間的親密接觸外,還可刺激他的聽覺,引誘寶寶開始發聲。 在寶寶7個月大時,就算他會發出「爸–爸–」這個聲音,其實他並不了解「爸–爸–」這個語詞的意義,純粹只是不具有意義的發聲。 等他8個月大,若問他「爸–爸–在哪裡?」他會朝爸爸的方向看,但還無法叫出「爸–爸–」。 這意味著即使這時他已經了解耳朵所聽見語詞的意思,但還沒有辦法馬上說出那個有意義的語詞,最快也要等到10個大以後,才能說出有意義的語詞〈單字〉。 會說話是身為人類最大的特色,但實驗顯示,黑猩猩似乎也聽得懂人類語詞的意義。 只不過,黑猩猩無法像人一樣,發出具有變化的聲音,所以,黑猩不會說話。而鸚鵡雖然會學人類說話,卻不了解語詞的意思。 因此,我們如果教黑猩猩打手詞,聰明的黑猩猩沒多久就會用手詞比出:「我想吃香蕉……」之類的簡單詞言表現! ☆ 可培養智力的爬行非常重要 鍛鋉腰腿肌力–培養方位感的重要階段 寶寶邁入第8個月,發育快的孩子開始進入「爬行」階段。而爬行對原本以四肢學走路的人類嬰兒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發展過程。 但最近有很多寶寶,似乎都沒有經過爬行的過程,突然就扶著東西站起來,開始學走路。於是他們的媽媽還會得意的表示:「我家小寶沒有爬就會走囉……」其實這不是值得驕傲的事,因為她的寶寶並不是沒有爬,而是根本不會爬! 現代人雖然物質生活豐裕,居住空間卻愈來愈小,窄小的家裡自然塞滿家具。 於是,寶寶所需的爬行綀習空間,也被家具占領了,他只好「跳過」這個階段,直接學習扶著東西走路了。 這對寶寶來說真的不是好現象。所以等他會翻身以後,至少挪出半坪空間給他當做爬行的運動場。 爬行是寶寶進入蹣跚學步的重要過程,除了可以鍛鋉腰腿或背部肌肉外,也能培養重要的方位感,以幫他融入外在的世界。 所謂的方位感,就是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了解自己跟喜歡的玩具,或是想爬去找的距離究竟有多遠的一種感覺。如缺少這種感覺,寶寶的爬行速度會變慢,無法隨心所欲爬到想去的地方。 相較之下,爬行只要綀習1個月右,速度就會變得很快,可以滿足寶寶想要儘早爬到玩具或媽媽那邊的欲望。 爬行對寶寶是個正向的大刺激,可提升他的學習意願。只要他可以自由爬到讓他充滿好奇心的地方,用手觸摸、用嘴舔舔,確定東西為何,即可啟動他自發性的學習興致。 媽媽待在距離寶寶1、2m處經聲呼喚:「寶寶,過來喔!或用玩具吸引他,都是促使寶寶儘早學會爬行的刺激。 等寶寶爬得很順手,天氣好的時候,可帶出去外面的草及等寬闊的地方,讓他開心的爬個過癮。 危險!電線插座要格外小心 先學會翻身,是學爬的首要步驟,如果寶寶7個月了還不會翻身的話,媽媽可以積極幫他綀習。 首先抓著寶寶的腳踝,輕輕的幫他翻過來,讓他的身體側躺於床上,再推推他的臀部,他就會抓到翻身的要顉。 有些寶寶剛開始爬的時候,因為手腕過於有力,不是向前爬而是往後退!或者是老在同個地方繞圈圈! 這時媽媽可用手心摸摸他的腳底,或者用手推推他,都可以幫助他正確的往前爬。 此外寶寶開始喜歡在家裡爬來爬去後,要注意可能發生的危險。 例如,注意他常爬的地方,有無縫衣針、迴紋針或容易被吞下去的鈕釦掉落?四周有沒有放置熱水瓶、湯鍋?一碰就會掉落的物品有沒有在櫃子、箱子或衣櫃上面? 而電線插座更是常常被人忽略的危險物品。寶寶很可能因為把小手伸進插座,或把電線拉起來嚐嚐而觸電。所以,應該用插座套封住插座口,或貼上膠帶比較安全。 再者,家裡的門窗或樓梯口,也應該加裝安全防護裝或柵欄,避免寶寶發生意料之外的危險。 ☆ 撿毛線頭的訓綀可活化大腦的線路 巧妙的手指動作,需要高度的智慧 《枕草子》與《源氏物語》並稱為西元794年至1185年日本的文學雙璧,《枕草子》有一章節對人類寶寶的聰慧有充分的表述。 而拇指、食指長得像老虎鉗的尖端,方便抓取小東西,是靈長類的猿猴–黑猩猩等高等猿猴的特徵。 不過,人類的嬰兒快的話,早在9個月就能發揮這種特色,而且,可以把拇指和食指勾成環狀抓取物品,也只有人類才做得到。 人類的祖先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直立走路。並自由運用雙手,利用各種器具,以聰明人之姿建構出文明的世界。而雙手比任何動物還能夠自由掌控運用,正是身為人類的優勢。 等寶寶學會爬行後,可在地上放置幾段毛線頭,測驗看看他能不能撿起來?剛開始他可能撿得不太順手,但只要多綀習幾次,他一定能的撿起來。 這種簡單的撿毛線頭綀習,乃寶寶日後堆積木或拿筷子等,需用手指巧妙動作的第一步。 再者,這種撿毛線頭的訓綀,不僅可以教寶寶觸覺與食指肌肉活動的串聯技巧。想把毛線頭這麼小的東西撿起來,視覺上,一定要具備確實的距離感,立體感,才能做出手指的動作與串聯。 寶寶的腦部最初的發展是,視學上只有視覺,觸覺上只有觸覺,兩者都是獨立運作,等寶寶接收來自外界的不同刺激後,各式各樣的感覺線路會在腦部串聯起來,架構出完整又複雜的系統。 當他能確實撿起毛線頭後,證明他的腦部線路已經相當複雜,雙手也能完成精細的動作。假設一個機器人,在人類未下指令之前,要把毛線頭撿起來,可能需要容量相當大且程式非常複雜的電腦來操控,才做得到。 但寶寶跟機器人或電腦截然不同的是,每次受到刺激,都是一種學習,以便將複雜的程式,逐漸建構在大腦裡面–這也正是身為人類最奇特的地方!由此可知,小小的撿毛線頭訓綀,對大腦發育來說是多麼重要! 連抹布都擰不乾的孩子愈來愈多了 東方人長期以來就以手巧、腦筋好,獲得世人的好評;但是,現在雙手靈活度,似乎不比往昔。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孩子即使進了幼稚園,連摺紙也摺不好,有些連紙張兩端都無法摺對齊;甚至於連剪刀都不太會用的孩子也不少。 而在學校進行打掃時,負責擦窗戶或桌子的孩子,有的連抹布都擰不乾。在家裡洗臉時,掛上去的毛巾還一直滴水。 現在的孩子之所以雙手不夠靈巧,跟孩提時代媽媽沒有讓他積極訓綀雙手,有很大的關係。 還有另一個原因是,飲食習慣的改變。隨著西式餐飲的流行,孩子會用湯匙或叉子進食,使用筷子的機會減少。不管是吃肉或香腸,只要拿個叉子就可以了;不像以前吃有骨頭的魚,非得用筷子才行。 再者,現代人少子化,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媽媽過於神經質,擔心孩子受傷也是原因之一。比方說,媽媽覺得剪刀不安全就不准用,就算有那種末端呈圓形,還有套子的安全剪刀也不行,而刀片更危險,所以只能改用削鉛筆機……。這樣一來,以後做菜是不是連菜刀都不准用? 所以,媽媽不必過度緊張,只要做好安全防範的措施,還是要多多訓綀孩子的雙手。 ☆ 模仿「拜拜」是語言訓綀的第一步 寶寶會模仿動作,了解語言的意義 7個月大以後的寶寶,會開始模仿周遭的親人,或爸爸、媽媽簡單的動作。 其實寶寶早在3個月左右就會模仿人,但那時只會模仿旁人或哭或笑的表情。如果媽媽故意噘起嘴巴,跟寶寶做鬼臉,沒多久他也會學著跟別人扮鬼臉。 等他7個月大,媽媽如揮手跟他說「拜拜」,他也會學起來跟別人揮手喔! 不過,這時他只是單純模仿別人的動作,還不知道「拜拜」﹙再見﹚這個字真正的涵義。 話說如此,其實這種單純的模仿動作,已顯示長足的進步。正因為他可以用眼睛確認媽媽的動作加以記憶,再對手腕或肌肉下達指令,以重複相同的動作,證明他的大腦裡,已構成非常複雜的線路。 而構成如此線路,需要複雜且精細的技巧,所以,媽媽積極的訓綀格外重要。等寶寶學會做出「拜拜」的動作後,媽媽不再揮手,只對他說:「拜拜」,反覆訓綀他了解這個語詞的意思。 剛開始寶寶即使聽見「拜拜」,也不會主動揮手,於是,媽媽可以再次跟他說「拜拜」同時揮手,然後再問他:「拜拜是……?」 如此反覆多做幾次,到後來寶寶只要聽見「拜拜」就會揮手! 這整個訓綀究竟有何意義?這代表寶寶能從單純模仿的動作,進步到「拜拜」這個語詞,就是要揮手的意思! 患有多重殘障的海倫.凱勒,在7歲以前,不管他的家庭老師蘇利文先生,多麼努力在她的手心寫出文字,她還是弄不懂那些文字的意思,可是蘇利文先生並沒有放棄……。 有一天的溽暑,蘇利文先生把玩得滿頭大汗的海倫.凱勒帶到井邊,將冷水潑到海倫.凱勒的手上,並用手指拚命在感到十分清涼之海倫.凱樂的另一手上,寫下:「WATER」這個字。 海倫.凱樂藉由清涼的感覺,突然間了解蘇利文先生所寫下文字的涵義。人類的社會充滿語彙,而語彙正是人類彼此之間溝通的訊號。在了解語彙的存在後,海倫.凱樂的世界急速向外擴展開來。 家裡的小寶寶,現在正在跟海倫.凱樂的體驗一樣。只不過,寶寶擁有正常的眼睛和耳朵,可以幸運的很早就意識到語彙的存在。 從單字到文章的理解 等寶寶聽到「拜拜是……?」馬上會揮手以後,接下來跟他說:「爸爸要出門上班了,跟他拜拜!」由爸爸和媽媽一起跟他揮手。過不久只要聽見「爸爸要出去上班了」他就會揮手做出再見的動作。 於是,他會把「爸爸要出去上班了」這句話和「拜拜」的動作加以串聯。這意味著他不僅了解單字的意思,也了解文章的意思,表示大腦的訓綀非常有進展。 接下來,可以讓他模仿更複雜的動作。透過這樣有計畫且持續的訓綀,寶寶的腦部發育,一定會愈來愈健全。 ☆ 寶寶的痛覺尚未發育剛全,要留意其安全 10個月大的寶寶才有剛整的痛覺 等寶寶會爬行、會扶著桌椅開始學走路時,意外受傷或被燙燒的機會大增。 不管是多麼用心的媽媽,也不可能24小時一直盯著寶寶,所以要事先教導寶寶注意,哪些是危險的物品或動作。 6個月大以後,寶寶的冷、熱感覺逐漸發達,可讓他用手觸摸不至於燙傷之熱水瓶,告訴他:「你瞧,這就是熱熱的感覺……」以實物教育他效果最好。 當寶寶7個月大,開始理解表示動作、行為上的語彙,或媽媽各種姿勢所代表的意思後,可進一步教他了解熱或痛等概念。比方說,媽媽可以用手觸摸熱水壺說:「燙–燙–」,急著把手伸回來;或用縫衣針刺一下手直喊:「痛–痛–」,也試著把手伸回來。 不過,寶寶如果不滿10個月大,還沒有發展出痛覺,無法真的體驗到「疼痛」。 可是,如果拿縫衣針給他看,假裝被刺到做出「痛–痛–」的樣子,他就會在腦海中植入疼痛的影像。 如此反覆多做幾次他就會藉著條件反射,避開危險的物體。 即使受傷也沒有痛感的寶寶 因為寶寶太小,疼痛或熱感未臻發達而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以下是某個年輕媽媽悲傷的故事–在某個寒冷的冬日,媽媽在午睡時,將暖爐放在腳邊。沒多久,她聽見寶寶嚎啕大哭的聲音……。被嚇一大跳的媽媽,趕緊把寶寶起來一看,發現整個腳掌都有嚴重的灼傷。 這時你不禁要懷疑,為何襪子著火之前,寶寶都沒有哭? 這是因為出生2個月大的寶寶,不管是痛覺或熱覺都還沒有發達,如只是輕微的灼傷,他並不會哭泣。 現在冬天使用暖爐的家變少了,但還是會有熱水袋的熱水漏出來,或電暖爐溫度過高,以致燙傷或灼傷寶寶的意外發生。 正因為這時寶寶的痛覺不夠發達,全然沒有哭泣,等發現再抱起來看,已經被燙傷了。 更可怕的例子是,曾有寶寶手腳發生骨折,臉上卻絲毫看不到痛苦的表情。 像3個月大的寶寶會翻身滾來滾去以後,即使睡覺,也可能睡著了就滾到嬰兒床的欄杆縫隙;萬一縫隙過寬,他的頭很可能被夾住或挫傷。如果縫隙過窄,很可能是手或腳被夾住脫臼或扭傷。 所以,要經常注意嬰兒床的欄杆縫隙,不能寬到會夾就到頭,也不能窄到會夾到手或腳;一般來說,8cm到10cm的縫隙最適合。 再者,2歲以前的寶寶手腕關節很容易脫臼,千萬不要突然用力拉扯他的手。有時因為看到寶寶快要從椅子上掉下去了,會突然抓住他的手–這樣也很容易導致手骨脫臼,最好是用雙手撐住的身體。 《7~9個月大寶寶的發育狀況》 1. 怕生,被陌生人一就會哭 2. 會跟人「拜拜」 3. 會用手抓著積木玩 4. 會無意識的叫「爸爸」「媽媽」 5. 不用靠著也能自己坐好 摘自《如何激發0~3歲幼兒的智能》一書 作者:國分義行 稻垣 武 合著 高淑珍 譯

七個月囉!

2008年01月18日
公開
55

第七個月 ●生理指標: 滿七個月時,男嬰體重達6.4-10.3千克,64.1-74.8釐米;女嬰體重5.9-9.6千克,62.2-72.9釐米。牙齒2-4顆。 ●養育要點: 添加副食品,使寶寶喜歡。嘗試用副食品食代替一頓奶。預防疾病。六個月後,嬰兒從母體中帶來的免疫力降低了,容易受感染,同時易引起全身性的病變。家長要常帶寶寶到戶外活動,但不要去人多的公共場所。注意衛生,對寶寶入口的器具要進行消毒。幫助寶寶學習爬。爬對寶寶智力發展和身體發育都有促進作用,科學已經證明,不會爬就直接走的孩子容易成為“問題孩子”,在運動、學習中遇到障礙。鍛煉手的精細動作。 ●發育指標: 會坐,在大人的幫助下會爬;手能拿起玩具放到口中;會表示喜歡和不喜歡;能夠理解簡單的詞義,懂得大人用語言和表情表示的表揚和批評;記住離別一星期的熟人3-4人;會用聲音和動作表示要大小便。 ●特別提示: 寶寶長牙時,會咬手指、玩具、衣被,適當吃磨牙食物非常必要,如:牙餅。少坐多爬好處多。不要親寶寶的嘴,不要口對口餵寶寶食物,因為大人的唾液常帶有細菌和病毒。 滿6個月的寶寶多數會坐穩而且學會連續翻身;手更加靈巧了,能頻繁地用手抓東西往嘴裡放,所以不能在寶寶周圍放置尖銳或過小的物品,以免造成危險;跟上個月相比多認識了1-2種新的物品名稱,也會模仿大人做一些動作或手勢,如「再見」、「謝謝」等等。 寶寶的頭腦像個寶庫,你越開發寶藏越多;你給寶寶越多練習與學習,產生的動作效應就越多,腦部的發育就越發達,智力就越高。即使腦部損傷的寶寶,據專家表示只有增加活動頻率及持續時間,就會有明顯進步與變化,所以家長要經常陪著寶寶學習,耐心而親切地陪他們度過人生最寶貴的學習階段。 一、連續翻滾 滾動能鍛鍊前庭和小腦的平衡,如果寶寶還不會翻滾常常是因為大人沒給他練習機會,只是讓寶寶學坐忘了讓他練習翻身。學會連續翻滾是寶寶學會爬之前唯一能移動位置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習項目之一。 方法:在有足夠面積的場地,將障礙物移開,在地板上鋪上毯子或涼席。家長拿玩具誘導,先將玩具放置一側使寶寶側翻;接著讓他從側翻變成俯臥;再從俯臥變成仰臥;最後學會連續打滾。為拿到遠方的玩具,寶寶會連續翻滾向遠方移動。大人可利用皮球、小跑車等引誘他滾到遠方拿玩具。如果有必要大人可協助寶寶,用手輕推他的肩部和臀部讓他順利翻身,有了成功的經驗寶寶就更願意學習了。 二、撿豆豆 讓寶寶用手撿蠶豆般的小東西,藉以訓練拇指與食指的對捏拾取細小的物品,這一精細動作有利於促進大腦功能發展與手、眼的協調。 方法:準備一些乾淨的的蠶豆讓寶寶去撿,大人要在「」一旁看護,避免寶寶將蠶豆吞入口中。如果沒有蠶豆,可用鈕扣、棋子等代替。 三、學手勢 每個家庭使用的手勢都不同,有的家庭先學會「再見」、「握手」;有的家庭先教「親親」、「碰碰頭」等。只要寶寶學會用動作表示語言,哪種先學會都可以。這是寶寶與人交往的開始,家長應鼓勵寶寶做表示語言的動作,家人也要經常對他微笑或做再見等手勢,將來他會比較容易與他人相處。 方法:利用適當時機教手勢,例如當親人要離開時,大人抱著寶寶說「再見」,並抓住他的手做揮手動作,讓他知道這就表示「再見」;寶寶從別人手裡接過玩具或食品時,家長拱起他的雙手上下搖動說「謝謝」,你可示範幾次給他看,要讓他看見你的手勢和嘴型。 四、測觀察力 寶寶在遊戲中發現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被拿走了,會啼哭、亂動或尖叫,就表示他對周圍的事物有反應,已具備觀察能力了。如果寶寶毫無反應,表示他的觀察能力還未發育,較小的幼兒會認為,「看不見,就是沒有了」他也不想去找了;或者他周圍玩具太多了,可悄悄地將玩具拿走,只剩他手中的一件,再當面將他手中的玩具拿走藏起來,試試看他有無反應。如果寶寶開始有觀察能力時,可做另一項遊戲。 方法: 1.將寶寶手中的玩具取走放入口袋中露出一截,他會伸手去將玩具取回。由於寶寶能覺察到自己的東西不見了想要去尋找,大人可進一步和寶寶玩捉迷藏的遊戲。 2.坐在地板上,手裡拿個玩具讓寶寶看,然後把玩具藏在身後或塞到被子下面露出一小部份,說:「玩具呢?」引誘他去尋找。如果他不想去找,再把玩具拿給他把玩一下,或拿他的小手摸一下鼓起的被子,讓他自己將玩具拿出。經過幾次重覆練習,寶寶就知道東西不見了,可以再找回,會試著用手去探索,或掀開被子或摸鼓起來的地方,於是他的觀察力就在他的好奇心中逐漸展開。 五、敲一敲 這個階段的寶寶都喜歡拿起物品就敲,把東西敲響了他就樂了。此時寶寶不但能握穩東西,還能弄出聲音,這是更進一步的表現。 方法:家長給寶寶準備一些小塑膠碗、厚玻璃瓶、木板、積木、響鈴…等之類的東西,讓孩子拿著小木棒敲敲打打;或拿起2個積木對敲,感受敲擊不同質地的物品所發出不同的聲響,並訓練寶寶手的靈巧性。

6個月以上副食品

2008年01月15日
公開
43

.適合月齡/6個月以上 1.雞豬骨高湯: 材料:豬大骨或肋骨300公克.雞胸骨300公克.水1800cc 做法:1.豬骨和雞骨放入份量外滾水約5∼8、分鐘已燙除血水。 2.撈起骨頭,將雜質和血塊沖洗乾淨。 3.放入清水以大火煮開,在轉小火使湯汁保持沸騰,蓋上鍋蓋續煮3小時。 4.3小時候湯汁會呈現介於乳白和琥珀之間的色澤。 5.將湯汁以濾網瀝除骨頭和雜質,待湯汁降至室溫候放入冰箱冷藏1天。 6.用湯匙將凝固的浮油撈除,在分袋放入冰箱冷凍或冷藏皆可。 媽咪的叮嚀: 豬骨和雞骨混合煮高湯的好處是湯頭濃稠度適中,熬煮食加入薑片.蔥和香菇,可讓口味更清甜。 2.丁香魚雞骨高湯: 材料:雞胸骨600公克.丁香魚40公克.水1800cc 做法:1.雞骨放入份量外滾水燙除血水,5分鐘後撈起將雜質和血塊沖洗乾淨。 2.將雞骨洗淨的丁香魚放入清水以大火煮沸,在轉小火使湯汁保持沸騰,蓋上鍋蓋續煮3小時,至湯汁呈現偏暗和琥珀色。 3.瀝除骨頭、丁香魚和雜質,待湯汁降至室溫候放入冰箱冷凍或冷藏皆可。 媽咪的叮嚀: 1.丁香魚含豐富的鈣質、維生素A、D,是寶寶成長發育中所需的活力食物。 2.如果寶寶不愛吃魚,可利用丁香魚熬成高湯做料理。 3.鮮菇高湯: 材料:蘑菇150公克.水600cc 做法:1.蘑菇洗淨,和水一起煮至湯汁沸騰即可關火。 2.濾除蘑菇,待湯汁降至室溫候放入冰箱冷凍或冷藏皆可。 媽咪的叮嚀: 蘑菇含有蛋白質、維生素B群和礦物質,對寶寶心臟和骨骼的發育有很好的功效。 4.牛蒡高湯: 材料:牛蒡1支.水800cc 做法:1.將牛蒡外皮刷洗乾淨,不去皮直接切片。 2.牛蒡.水一起放入鍋中,加蓋已大火煮至沸騰即可關火。 3.去除牛蒡,待湯汁降至室溫候放入冰箱冷凍或冷藏皆可。 媽咪的叮嚀: 牛蒡具清熱的功能,可緩解感冒時候喉嚨的症狀。牛蒡也是寶寶造血所需的大量鐵質的來源之一。 5.白米清粥: 材料:白米1杯.豬骨高湯或水3杯 做法:米洗淨,和高湯一起放入電鍋蒸熱即可。 媽咪的叮嚀: 在稀飯中加入其他蔬菜一起熬煮,就不用擔心營養不夠了。 最好吸收的粥品,在寶寶生病的時候,能快速消化。 6. 泥馬鈴薯: 材料:馬鈴薯1個嬰兒牛奶100cc 做法:1. 馬鈴薯洗淨,鍋中加水煮至熟透。 2. 馬鈴薯撈出剝去外皮,趁熱將馬鈴薯混合嬰兒牛奶搗成泥即可。 媽咪的叮嚀: 1.馬鈴薯所含維生素C即使久煮也不易流失,非常適合高溫烹煮。 2.馬鈴薯的纖維顆粒較粗,加入牛奶拌勻可柔軟其纖維,讓寶寶更容易食用。 7.茄子泥: 材料:茄子1條.水200cc 做法:1.茄子洗淨切段,鍋中加水煮至茄肉熟軟後熄火。 2.待稍涼,放入食物處理機中,攪打成泥狀即成。 媽咪的叮嚀: 茄子有豐富的維生素D,是寶寶成長發育中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8.波菜泥: 材料:波菜100公克,水200CC 調味:鹽少許 做法:1.波菜洗淨,另備一鍋水煮沸,加少許鹽。 2.波菜放入水中燙熟,撈起待稍涼,放入食物處理機中,攪打成泥狀即 成。 媽咪的叮嚀: 波菜含豐富的鐵質,具補血的功效,但波菜含有草酸,絕對不可與含鈣質的食物共煮,否則易引起結石,所以不宜讓寶寶經常食用。 9.豆腐泥: 材料:嫰豆腐100公克.水或高湯適量。 做法:將嫰豆腐放入水中煮至沸騰,取出用湯匙背部攪成泥狀即成。 媽咪的叮嚀: 選擇任何一種豆腐均可,但是務必先煮熟後再攪成泥,製作份量以一次食用 完畢為準,以確保寶寶吃到最新鮮的豆腐泥。 10.蛋黃泥: 材料:蛋黃2個.熱開水或高湯2大匙 做法:1.煮1鍋開水,當水面開始冒小泡泡時放入雞蛋,以中火煮約10分鐘讓蛋熟透。 2.蛋撈起侵泡冷水片刻後剝除蛋殼,取出蛋黃放入碗中,加入熱開水或高湯,將蛋黃攪成泥狀即成。 媽咪的叮嚀: 蛋黃含有豐富均衡的營養素,是寶寶成長發育中非常重要的養分來源,但餵食的量不可太多,以免寶寶消化不良。

不讓寶寶感冒的照顧方法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53

1.寶寶適當少穿一些,活動後也不容易出汗,這時寶寶如果遇到冷風吹,因毛孔都處在緊閉狀態,冷風就很難直接入侵體內。小手溫熱說明穿得正好,小手出汗了就說明穿多了,小手發涼說明一是穿少了。 2.長期流鼻涕而導致慢性鼻炎的寶寶,90%就是因為晚上睡覺時手臂放在被子外受涼造成的 3.在寒冷的冬天,喝雞湯,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感冒。 4.如果感冒發燒持續到了第4天,還沒有下降的趨勢,詢問醫生是否需要服用抗生素。 5.感冒好了,寶寶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咳嗽。這時如果沒有其他疾病,一定要下決心把藥停掉。 6.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父母不要自行更換和選擇抗生素,起碼要在寶寶服 用 3天以後,認為確實對目前的感染菌無效時才能在醫生的指導下更換藥物。 7.減少出汗、及時擦汗是防止小兒受涼的重要措施。你可以在孩子的背後墊塊小毛巾,等孩子出汗弄濕後拿出來,這樣可以避免重復調換衣服。 8.注意孩子腳的保暖 9.保證室內空氣流通 10.感冒時充分休息,多喝水,喝雞湯,多吃一些含維生素C豐富的水果和果汁。儘量少吃奶製品,因為它會增加粘液的分泌。 11.如果寶寶鼻子堵了,你可以在孩子睡覺的褥子底下墊上一兩個毛巾,把頭部稍稍抬高,這樣能緩解孩子的鼻塞。 12.帶上寶寶和你一起去浴室,打開熱水淋浴器,關上門,讓寶寶在充滿蒸汽的房子裏待上十五分鐘,寶寶的鼻塞定會大大好轉 13.孩子睡覺時容易出汗,受潮的被褥非常有利於細菌、病毒的繁殖生長。而經常翻曬被褥,可以讓陽光中的紫外線把病菌殺死,並去除水分濕氣,這對預防感冒也非常有益。 14.營養要均衡 ,服用維生素C及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對預防感冒也有一定的作用。多運動。多在戶外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家中有人得了感冒,要注意採取隔離措施。白天,病人最好戴口罩,吃飯時,最好用專門碗筷。晚上盡可能讓孩子單睡一床。 15.寶寶感冒時,睡眠尚正常。但患肺炎後,多睡易醒,愛哭鬧;夜裏有呼吸困難加重的趨勢。 16.感冒的恢復期至少需要七天左右。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藥物能夠讓孩子在更短的時間內完全恢復。在飲食方面應給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蛋白要選雞蛋或豆製品,多吃青菜和水果補充人體必需的維生素,最好溫食,或煮水飲,多喝水,暫不食肉類、魚、蝦;忌食生冷食品,同時,讓孩子多休息 17.寒咳 :色稀白,呈泡沫狀,頭痛,鼻塞,流清涕,或伴有怕冷、畏寒,無汗,舌淡紅,苔薄白。   熱咳 :痰色黃稠,不易咳出,咽幹疼痛,口渴,常伴有發熱、頭痛、頭暈、舌紅、苔薄黃、脈浮或浮數 18.咳嗽孩子的調理 忌冷、酸、辣 忌花生、瓜子、巧克力等   這些食品含有油脂較多 忌魚腥蝦蟹 少鹽少糖(不要用冰糖或川貝燉梨,因為甜食會加重咳嗽。) 不吃或少吃油煎炸食物 宜多喝水 多吃清淡食物 咳嗽未愈時應停服補品,以免補品留邪,使咳嗽難愈 若發現寶寶反復咳嗽,可多食健脾、養肺的食物,如銀耳、黑木耳、白蘿蔔、白果、百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