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2011年03月11日
公開
36

洪蘭: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出處:天下雜誌第304期 閱讀是脫離貧窮、開啟世界之窗的改變力量...為什麼需要從小就開始?為什麼主動親近書本,才會有效?一起來看看洪蘭怎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台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開音樂會,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你怎麼看待閱讀...

主動學習、廣泛閱讀 青春要留白

2011年03月11日
公開
44

主動學習、廣泛閱讀 青春要留白 洪蘭主講「教養的迷思——腦、認知與教育」 拚命逼孩子補習、學才藝、熬夜念書,對孩子好嗎?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才有效果,白天把孩子腦袋塞太滿,晚上又熬夜,學習效果會很差,反而得不償失。 讓孩子多接觸 可別過頭 洪蘭指出,小孩在母親肚子裡,每分鐘長25萬個神經細胞,出生時,大腦裡有1兆個神經細胞;出生後大腦會修剪神經細胞,沒跟其他神經細胞連結的,就會被修剪掉,常用的神經連結變得比較粗,這種「長神經連結」的過程,與後天經驗有關。 要使神經緊密連結,就要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事物,洪蘭表示,和同年齡玩伴一起遊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因為什麼都可以玩,可發展想像力;而且會培養人際關係與領袖魅力。 可是「多接觸」也不能做過頭,洪蘭說,有個媽媽嚴格規定孩子玩這個遊戲幾分鐘,時間到就必須玩不同遊戲,這樣孩子當然不肯;她強調「孩子不能照書養」,要讓孩子快樂,才是對的方式。 有種晶片會不斷給嬰兒放音樂、看走馬燈,一直轉不停,藉以安撫小孩,但孩子聽久了會哭,因為受不了;洪蘭指出,不能讓孩子一直接受東西,要有空白,才能思考,「青春一定要留白」。 引發學習動機 事半功倍 洪蘭表示,孩子學習一定要「主動學習」才有用,有個實驗是讓猴子用手指頭撥動輪盤,就會掉下食物,結果發現猴子大腦中控制手指運動的部位變大;但若是聽到聲音要用指頭按鍵,猴子只是被動表示「我聽到什麼」,而非主動要做,大腦就沒變化。 老鼠實驗也得到類似結果,洪蘭強調,許多孩子上學都是被動,會很痛苦,家長應設法把學習動機引出來,孩子自己會去做很多事,「想學,沒環境都會偷著學;不想學,李遠哲來教化學都沒用」 睡飽飽精神好 表現也好 睡眠也是學習的重要步驟,洪蘭指出,睡眠時腦中會分泌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包括:生長激素、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等,血清張素濃度與記憶有很大關係,生長激素除會讓小孩子長大外,也會修補大人的身體細胞損傷,因此「該睡就要睡」。 洪蘭表示,研究發現睡飽覺醒來後是心智警覺的高峰,若不睡覺,頭懸梁、錐刺股都沒用,因為讀的東西沒進入大腦變成長期記憶;以色列有個實驗是叫士兵分三組背生字,然後一組睡覺、一組睡覺但不准作夢(就是從腦波發現要作夢時就給予刺激)、一組去夜行軍不准睡,結果睡覺那組表現最好,睡覺但不准作夢那組最差,顯示作夢是必要的。 洪蘭說,作夢是把白天發生的事情重新整理,去蕪存菁,有個實驗是在鳥學唱歌時,不准牠作夢,結果鳥一定學不會唱歌;嬰兒有時白天玩太久,晚上睡不好,會哭鬧,也是因為資訊太多,來不及整理。 培養閱讀習慣 知識在握 還有一項對學習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廣泛閱讀,洪蘭指出,要具備背景知識,學習才會輕鬆,像福爾摩斯之所以推理精準,憑藉的是豐厚的背景知識;又如擺一盤下一半的西洋棋,一般人看過排不出來,但西洋棋大師可以,因為有規則可循,也就是有背景知識做後盾。 「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洪蘭表示,孩子聽別人講話,就會跟著講,但沒人教他閱讀,他就是文盲,因為文字發明才5000年,在人類歷史上太短,沒辦法成為基因的一部分;一定要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才能打開人類知識的大門。 學習時還要避免干擾,洪蘭指出,學習字形或字音,是先放在「工作記憶」,等到知道意義了,才會放到「長期記憶」;工作記憶只有7±2個位置,所以若剛問到電話號碼要打,有人跟你講話,號碼就忘了,因為被語音擠掉了。因此小孩念書時,不要在旁看電視或聊天。 兩性天生不同 各擅勝場 坊間流傳一些「多用左手,才能開發右腦」的說法,洪蘭說這都是錯的,有個實驗讓猴子動不同手指,找出大腦中控制5根手指的部位;然後將中指截肢,發現原本控制中指的地方,會被控制食指和無名指的地方瓜分掉。這表示大腦會隨著外界而改變,左腦、右腦都會用到,不會成為冗員,不需要多用不習慣的手或眼來開發。 男女生的教養方法也應該不一樣,洪蘭表示,過去以為男生玩汽車、皮球,女生玩洋娃娃是社會制約,然而實驗發現,公猴也是玩汽車、皮球,而母猴也愛玩洋娃娃;另外15歲的女生心情不好會跟別人說,因為控制負面情緒的杏仁核會和語言中心連結起來,男生卻不會跟別人說,往往一個人生悶氣。她說男女天生就不一樣,兩性平等不是去做對方的工作,應該是做自己擅長的工作,但有同樣機會和薪水。 洪蘭:每個孩子都是有用的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雖然年過半百,仍熱情洋溢、馬不停蹄地到處演講,向老師、家長宣導正確的教育觀念。 洪蘭從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就赴美留學,取得河濱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她先生是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兩人個性完全相反,洪蘭嚴謹、準時,曾志朗隨意、隨興;但彼此對教育的理念卻很接近,都主張孩子應廣泛閱讀,建立學習能力,而非重複練習,一味追求考試成績。 洪蘭強調「孩子進入社會時的知識還沒發明」,例如現在最流行的奈米,許多研究奈米的學者在大學念書時,這個名詞根本還沒出現;她說孩子需要的是「寬廣的背景知識」,長大才有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背太多只會造就「兩腳書櫃」,反而不會思考。 洪蘭認為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變,就是「每個孩子都是有用的」,現在多元化社會,不一定要功課好才有成就,只要有一技之長,賣紅豆餅也能賺大錢;但孩子一定要能「正確表達自己意思」,所以必須多閱讀,讓自己肚子裡有東西,而且要多參加課外活動,學習生活的能力。 考試方式和老師教學是另一個重要關鍵,洪蘭說,考試引導教學,基測加考作文就是最好的例子,作文是重要表達能力,但之前大家都不好好學;老師則要宏觀,要教學生理解,不能只教公式,這樣學生只會「叫一下才動一下」,脫離教育本意。 洪蘭強調「知識是相通的」,她舉例說,兒子以前讀美國學校,有個老師叫學生把可樂罐剪開,重新設計形狀,要裝一樣多的水,但材料得減少;後來兒子告訴她,圓柱型不會最節省材料,但可節省搬運費,因為不像方形容易碰撞破損,她認為「教學就應像這個樣子」。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9909

孩子說謊必有因

2011年03月02日
公開
45

孩子說謊必有因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有一位讀者來信說他的孩子很喜歡說謊,已經小學三年級了,怎麼打罵都無效,打時會跪地求饒,打完照樣說謊。他很頭痛,不知該怎麼辦?   其實,一個行為的出現,背後一定有原因。我們應該先來看一下原因。   從大腦造影實驗中,我們看到說謊時,大腦活化的地方,跟給受試者聞阿摩尼亞(氨水)是同樣的地方,也就是大腦的「厭惡中心」。所以我們知道,雖然說謊的孩子嘴裡不承認,心中其實是不齒這個行為的。既然不齒,為什麼又會去做呢?那就是我們大人要去了解的地方了。   一般來說,孩子應該有一個很強的欲望無法達成,才會想盡方法去完成它,包括欺騙在內。例如:實在很想要某個玩具,但父母不准;很想吃某個東西,父母不准;考試考得很爛,不敢給父母知道;想跟同學一起出去玩,但父母不准……知道說謊的原因(父母不准但他想要)以後,就比較容易對症下藥了。   從某些方面來講,是大人逼孩子說謊的,因為我們沒有善盡溝通的責任;既然孩子想要而大人不准,其中必有道理,應該好好解釋給孩子聽。我們要從根源讓他知道為什麼這件事不能做,然後幫他找出替代的方案,使他的欲望減低。   同時,還要長期監督,使壞行為沒有機會出現,因為大腦神經迴路是越用連結越緊;長久不用,連結會慢慢鬆開。所以父母管教的方式要一致,絕對不能媽媽說不行的,爸爸卻說可以。孩子是非常精明的,他馬上知道如何去討好父母,操弄父母之間的矛盾,這樣管教就破功了。   說道理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這件事不可以做,它的後果會如何,雖然要花很多時間和心力,但是這個投資是絕對划得來的。只有心悅誠服,自己決定要改,壞習慣才改得掉,不然陽奉陰違是無效的。   我的孩子小時候不喜歡刷牙,不盯就不刷,還會騙我說他刷過了。我帶他去看我補牙,讓他看到小時候不刷牙,長大一輩子受苦,後來他就不敢了。從此,他背包裡放了一把牙刷,任何時候,只要吃過東西就刷。而且我告訴他,刷牙是正確的行為,不刷牙會自食惡果。所以,他出外應酬時,吃過飯就立刻去洗手間刷牙,不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   對於說謊的孩子,先要找出是什麼力量驅使他去做父母不喜歡的事,然後看這件事有沒有辦法兩全其美,在父母能接受的範圍內,讓他達成願望。如果真的不行,再看有沒有其他可以接受的替代方案。當父母肯聽孩子說話時,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內心會出來一股力量使他向善。很多人不做壞事,是因為他不願使父母傷心。做到這一步,教養就成功了。只要看說謊的孩子都是低著頭,不敢正眼看老師就知道了(說謊時,人的瞳孔會放大,這也是一個人性本善的指標。演化竟然讓人在做壞事時,出現生理反應)。   要改變孩子的壞習慣,父母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更要用愛心去化解。所以,面對孩子說謊,不要驚慌,不要打他,要用愛去感化他

孩子說謊怎麼辦?

2011年02月11日
公開
52

孩子說謊怎麼辦? 出自親子天下 大多數父母會發現,孩子開始出現說謊大約是在三歲左右。通常孩子說謊的原因可以簡單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想像與真實不分,也就是編造故事,常見於五歲半以下的孩子;另一種則是趨利避害,希望自己沒有做過某些行為以逃避懲罰,或是想要達成某些目的。 虛實不分的非事實性言語 虛實不分是學齡前孩子出現說謊行為的常見原因。三到五歲孩子正處於想像力發展的階段,尤其四歲半會到達顛峰,在難以區分想像與真實世界的情況下,孩子常會編造故事,說出與事實不符的內容,背後也往往透露出孩子的期望。例如,明明沒去過迪士尼樂園,卻跟同學說自己昨天去了迪士尼樂園;或是告訴同學,上學途中看到一頭好大的獅子,自己還被獅子吞到肚子裡。這些編造的故事都與想像力發展有關。 三到五歲的孩子想像力豐富,當他們說出與事實不符 的內容,並不是刻意說謊,而是認為想像世界是存在的。如果父母以大人的眼光來看,將與事實不符的言語都視為說謊,就會覺得五歲半以下的孩子經常在說謊。 參與想像但不鼓勵說謊 五歲半以下的孩子出現說謊行為,絕大多數是因為虛實不分,父母應該謹慎面對,不可以當成錯誤行為處理。通常孩子說出這種想像式言語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內心的期待,例如想去迪士尼樂園、想看到很大的獅子。 以我班上四歲多的孩子為例,當孩子告訴我:「昨天媽媽帶我去迪士尼樂園玩」但我清楚知道沒有這件事,我不會說:「哇!好棒喔!」因為若大人過度反應,會鼓勵他這種行為。我的處理方式是告訴他:「你很想去迪士尼樂園玩對不對?所以你想像了去迪士尼樂園玩,那麼玩了些什麼……」我會先用很清楚的直述句,讓孩子知道他很希望去樂園玩,所以想像了自己去樂園玩,接著才問他玩些什麼,不動聲色的開始參與他的想像世界。 運用想像力將不存在的事物變成真實想像,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特性,父母一方面不能鼓勵孩子說謊,一方面也要導引他了解想像是有可能的,大人喜歡他的想像力、願意參與。上述處理方式的優點,在於孩子不會認為大人是在戳破他、指責他,甚至讓他感受到想像是有可能的,並不算說謊。而大人在參與他的想像世界時,也達到鼓勵他發揮想像、幫助想像力發展的效果。等孩子五歲多之後,可以漸漸區分出真實和虛幻,也就不會出現這種非事實的言語。 相反的,如果大人劈頭就說:「你騙人,那是假的。」立刻給孩子貼標籤,在分不清真實與想像的階段,會讓他以為自己的想像是錯的,反而扼殺了想像力發展。 透過謊言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孩子說謊的另一種最常見原因,是基於趨利避害的心理。例如,當孩子打破玻璃杯,他看得出來大人會生氣,因為害怕被懲罰,就說是妹妹或小狗打破的。或是為了買太空超人的玩具,即使媽媽不答應,卻私下告訴爸爸已獲得媽媽的同意。 父母若發現,孩子說謊大多是因趨利避害而不敢說實話,大人必須先自我檢討:為什麼孩子會一天到晚說謊?是不是孩子成長的環境不能讓他產生安全感?是不是大人沒有提供鼓勵孩子說實話的環境?因為一個在安全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實是敢於指正大人的;但如果孩子發現每次說實話,只會挨罵挨打,他為了保護自己,自然會編織許多謊言以求得生存。因此,提供孩子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即便還是可能說謊,但機率會比較低。 使用直述句切入說謊事件 面對孩子因為趨利避害而說謊,我建議父母應保持理性的處理態度,藉此讓孩子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養成誠實的習慣。例如,若很清楚是孩子打翻了牛奶,他卻推說是別人做的,我會平心靜氣的對他說:「我知道你把牛奶打翻了,現在該怎麼辦?」立刻進入事情的中心點,接著告訴孩子:「我教你怎麼清理灑在地上的牛奶。」讓孩子知道要對自己做的行為負責,同時學習如何處理。 過程中,我會用直述句切入事件本身,避免使用「你有沒有打翻牛奶」這類的問句,因為當大人這麼問,孩子就知道大人在生氣,一定不會說實話。但是也不能對孩子說:「牛奶打翻了沒關係,媽媽幫你處理」,這會讓孩子誤以為什麼事情都有大人幫忙收尾,不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另外,若孩子主動承認自己的行為,父母一定要立刻稱讚:「你說牛奶是你打翻的,媽媽很高興,因為你對我說實話,你很棒。」透過這種正向引導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誠實是好的、會被讚許的行為。 三大處理原則:同理、進入問題核心、傳達愛 從兒童發展理論來看,五歲半以下的孩子還無法完整區辨想像和真實,不清楚自己是在說謊,也不了解這是錯誤的行為。六歲以上的孩子如果說謊,則大多已經知道自己在說謊,同時明白這是錯誤行為。 處理六歲以上孩子說謊,父母可以掌握「同理孩子→切入事件問題核心→傳達愛」這三個基本步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並懂得改以正確的方式面對類似問題。 我記得兒子國小二年級時曾對我說謊。原因是白天他和同學在學校玩電動玩具,老師發現後,要他們寫下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帶回家讓家長簽名。兒子擔心我們生氣,回家後拿一張小紙條來找我,說要看我怎麼簽名,我一時沒想太多,就在紙上簽了名。隔天老師跟我提起這件事,我一臉茫然,隨後才了解事情的始末,而老師這時也才發現那是假簽名。 這件事讓我非常生氣,但我還是靜下心來處理。我告訴兒子:「昨天你拿了媽媽的假簽名,我知道你是怕被罵才這麼做。但你做錯了兩件事:第一是在不對的時間和場合玩電動玩具;第二是偽造文書,那是說謊欺騙的行為。你知道自己做錯了嗎?」接著我提出一個月不准玩電動玩具的處罰方式,並再一次明白的告訴他做錯了什麼。最後我跟他說:「爸爸媽媽都非常愛你,但這件事你做錯了,不過只要你肯改過、負責任,我們還是很愛你,你是一個很棒的小孩。」 面對這個說謊事件,我第一步先同理孩子怕被罵而說謊的想法;第二步是清楚讓他知道,說謊是不對的,必須要負責任、接受懲罰;第三步則是再次表達爸媽的愛,讓他了解爸媽的愛沒有條件,和事件是分開的,雖然他處理這件事情的行為錯了,不過可以改正,改正之後永遠都是好孩子。 開啟親子討論及對談的大門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若想要減少孩子說謊的機會,父母應該主動打開與孩子討論的大門。當孩子知道只要透過正向討論的方式,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是消除擔心害怕,自然不會倚賴說謊。 保持親子之間的良好對談應該從小開始,但即使孩子已經多次因為趨利避害而說謊,建立對談關係也永遠不嫌晚。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重新信任這種溝通模式,說謊行為就可以獲得改善。 有些大孩子說謊是為了獲得他人認同,增加自信。面對這種形式的說謊行為,父母要先懂得反省,為什麼孩子無法建立自信,必須靠說謊讓他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或自己和別人一樣。同時,父母也要找機會與孩子溝通,讓他認識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培養一定的自信。 最後也別忘記,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大人做錯事被孩子知道時,一定要誠實以對。尤其六歲以上孩子已經了解什麼是說謊,大人應該勇於承認錯誤行為,當大人很誠實的面對錯誤,孩子也比較容易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如果希望孩子做個誠實的人,大人必須以身作則,用自身的正確行為來指引孩子。

孩子拖拖拉拉怎麼辦?

2011年02月11日
公開
50

出處:親子天下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是在搞叛逆,還是欠缺什麼能力?專家提供解答。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楊淑芬建議家長,可以正面看待孩子的拖拉行為。其實他已經在向父母透露「我想獨立」的訊息,想根據自己的節奏安排生活上的一切,才會和父母進行時間上的拉扯。如果在孩童時期沒有經歷這個過程,一切遵循父母的指示,沒有自主的機會,反而令人擔心。因為等孩子大了,家長一放手,孩子有可能無法獨立解決生活上所面臨的問題。 面對孩子的拖拖拉拉,爸媽可以先了解拖延的原因。多數的孩子是因為還想再玩。遊戲對孩子來說就像大人工作後的休息時間,永遠都嫌不夠。玩樂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就算孩子勉強去做家長要求的「工作」(如去上學、收玩具),工作過程也會心不在焉。 家長最好先理解孩子想玩的心情,在要求孩子「工作」時,避免帶有強制意涵的語彙(如:快點去收玩具、快點出門),改以具有同理心的詞彙,例如,「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我也好想再和你一起玩,但是我們現在該收玩具了。」而培養孩子的「情境轉換能力」及「等待能力」,可以幫助孩子管理時間,進而獨立自主。這兩個能力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引導,才能認知到在遊戲的當下,仍然有很多的事需要完成,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 1.情境轉換能力:協助孩子時間一到,就要準備做下一件事的預備感。如要睡覺、收玩具、出門上學的幾分鐘前告知,幫忙孩子在情境轉換上有相當的準備。 2.等待能力:孩子是活在當下,正在遊戲或看電視而被父母要求去「工作」時,其實心裡會擔憂不知道下次的「好時光」什麼時候會來。因此「等待」下次可以再玩的能力需要養成。父母可以在情境轉換的緩衝期,陪孩子一起做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並告訴他下次的好時光會是在什麼時候,解除孩子心理上的不安。當孩子「情境轉換」及「等待能力」提高,遊戲時收心回到「工作」的能力也會增加,拖拖拉拉的機會就能相對減少。

閱讀策略

2011年02月10日
公開
54

透過閱讀可以獲得新知,小學階段學生主要學習語文閱讀,再透過語文的理解消化吸收新知。教師不單只是教導語文知識而已,需要教導學生如何進行閱讀,教導適當的閱讀策略,幫助學生從閱讀中產生樂趣、獲得新知。 閱讀的目的主要有為了休閒、為了獲得資訊、獲得知識,依目的的不同,運用的閱讀策略也有所不同。而依閱讀內容的不同,如文字、圖表、表單,也有不同的策略。善用閱讀策略能增進閱讀能力,一般在成熟的閱讀者,在不知覺中就用了相當多種的閱讀策略,對不成熟的閱讀者則需加以指導與學習。常使用的閱讀策略,默讀、精讀、略讀、跳讀、回讀、畫重點、做記號、筆記、摘要、預測、假設、自問自答…… 美國Greece Central School District羅列出以下的閱讀策略:( http://www.greece.k12.ny.us/instruction/ela/6-12/Reading/Reading%20Strategies/reading%20strategies%20index.htm ) 畫出關鍵字詞Annolighting A Text 文字註記Annotating A Text 做出預測 AnticipationGuide 檢視文章架構Checking out the Framework 合作註解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不同時間的對談Conversations Across Time 密集的提問 Dense Questioning 參考架構 Frame of Reference 推論 Inferential Reading 兩欄式的筆記 Interactive Notebook 整理綜合關鍵概念 Key Concept Synthesis 聽聲音語調 Listening to Voice 象徵隱喻的分析 Metaphor Analysis 平行式的筆記 Parallel Note-taking 問答關係 QAR: Question-Answer Relationships 提問 Questions Only 劇場表演 RAFT: a Role, an Audience, a Format, and a Topic 互相教導 Reciprocal Teaching 網絡圖 Sociograms 放聲思考 Think Aloud 閱讀日誌 Transactional Reading Journal 研討會 Writer's Craft Seminar 這些策略的採用當然會依文本的不同、閱讀目的的不同而有所選擇。另外,這些策略適合在哪一程度的學生學習,有必要於以釐清。也就是在語文課或閱讀課中,需將閱讀策略有系統地放在各年段的教學活動中。

有效閱讀策略─ ─以文章結構摘取大意

2011年02月09日
公開
53

大意摘要是有效閱讀的重要一環,要能精確流暢摘寫出大意,即表示幼兒能理解文章,掌握文章主要概念。 研究發現有效率的閱讀者可以區分出文章的重要情節,以文章的結構性與主題性摘取大意,也就是說他們會以文章結構的舊經驗預測即將閱讀的文章。缺乏效率的閱讀者則無法依文章結構重點來摘取大意。 當文章「竹山巡禮」,第一段出現「竹山位於南投縣境內,是一處有著清風綠竹與山水之美的好地方。大鞍里「天梯」、竹海隧道、沙東宮921地震公園,默默的散發著光芒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一個有效率的閱讀者就會判斷,這是一個「總、分、總」式的文章結構,第一段總論簡述「天梯」、「竹海隧道」、「沙東宮921地震公園」第二、三、四段必定詳述這幾個景點,最後再作一個結尾。 所以建立文章結構的類型,就是幫助幼兒形成以「文章結構摘取大意閱讀策略」的重要歷程。要建立文章結構的類型,幼兒在閱讀時可以先理解文章意義、選擇重要訊息刪除不相關的訊息、及將訊息濃縮成更精簡的文字摘取文章取段落大意。 漸漸幼兒就會發現記敘文紀事的文章結構包括背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說明文的文章結構包括事物的形狀、特性、性質、分類、成因、關係、功用等問題。議論文的文章結構包括論點、論據、推論、結論。寓言故事必定是一個背景、原因、經過、結果的故事但內涵寓意。或是以「總、分、總」、遞進、因果、並列、 轉折等方式佈局。 當幼兒建立許多文章結構的類型時,幼兒及更能夠有效摘取大意,理解文章,文章主要概念。@*(http://www.dajiyuan.com)

一套有效讀書方法一SQ3R法

2011年02月09日
公開
57

本文將介紹羅賓遜(F.P.Robinson)所設計的一套有效讀書方法一SQ3R法。其步驟可分為五: 1.概覽(Survey)2.發問(Question)3.精讀(Read)4.背誦(Recite)5.複習(Review)。 壹:概 覽 (Survey)   所謂概覽是指先將我們要研讀的範圍迅速、概略地瀏覽一遍。概覽時注意書名、作者、出版日期、前文、序言、目錄、附錄、參考書目、索引等以瞭解全書的大要。然後迅速略讀內容,注意其章節的分法,如每章有簡介或總結,更不可忽略。如此可獲得對該書的粗淺印象。此外,注意它的圖表與標題,從其大標題、小標題、正體字、粗體字的不同來區分它們的重要等級。再者,注意閱讀第一段及最後一段。因為第一段通常會說明全篇的主旨,最後一段通常是全篇的摘要或總結。 修改:此方法可用做選書標準,同時也要注意出版涉及作者來歷,因為每一家出版社都會有其出版角度,作者的本身的信念對他所寫的內容更是百分之三百的正相關。 貳:發 問(Question)   當你概覽之後,試著自發的提出問題,把篇名、章節標題、及其他關鍵字轉變成基本問題。你可以用「誰」、「什麼」、「何時」、「何處」、或「為何」等疑問詞來自我發問。設文章第一個標題為「權力的本質」,你就自問「什麼是權力的本質」。 修改:對我來說閱讀是滿足某一時間下的需要,或是解答自己的一個問題。所以一本書可以從自己有興趣的部份念起,其他有時間再念。 參:精 讀 (Read)   在發問之後,你必須透過主動的、批判的閱讀,試著找出它的答案。當你碰到某些細節或段落裏的主要概念,有助於解答你所提出的問題,你可以劃重點、做眉批、或用螢光筆做記號以加強印象。以下是劃重點的原則: (1)讀完一個段落後再劃重點。假如邊讀邊劃重點,你後來會發現有些 重點其實並不重要。 (2)不要劃太多重點。在書上劃太多重點,反而看不出重點所在。原則 上每頁所劃的重點不能超過該頁資訊的百分之二十。 (3)劃重點有助於你做讀書筆記。 (4)用雙線、曲線或黃色螢光筆把最主要的概念劃出來,每段只劃一個 最主要的概念,並且只在其關鍵點劃線即可。假如主要概念分散在 數段,可用1,2,3,等數字加以標示,以利記憶。 (5)用單線劃重要細節。通常每段不要劃兩個以上的重要細節,而且只 在其關鍵點劃線即可。 (6)對於最重要的概念可在書中空白處用星號「*」加以標示,以利於 複習。 (7)重要的學術名詞的定義可用圓圈註記。 (8)重要的細節如舉例、因果、步驟、特徵等可在書中邊緣處用 「例」、「因」、「果」、「步驟」、「特徵」等字詞加以註記, 以利查考。 修改:對於自己想了解的部份精讀,從中再衍生出問題(What?Why?How?),在同一頁的空白處寫下。 肆:背 誦 (Recite)   在你讀完每一節後,暫時離開書本,試著向自己背誦教材的重點。用你自己的話或文字,將文中有關的問題的答案背誦出來。背誦時如有困難可以回頭重讀,一直到能背誦出重點為止。背誦時不妨大聲唸出來或寫在筆記上,如此可加深印象,有助於長期記憶。筆記的形式可依問題一一解答,或依綱要、圖表等形式來撰寫。在完成一節之背誦後,你可依此法繼續進行後面的章節。當全部完成後再重讀原文一次,以檢查筆記有無疏漏。 修改:書中精華的一兩句話背下來或記下來(即使只是雜誌中男模的穿衣搭配原則),絕對會對以後的思考有幫助!不然看完之後約一週就會忘個精光! 伍:複 習 (Review)   當你依上述步驟完成整篇的學習之後,可以開始作總複習。複習時包括你的課文眉批、重點、筆記、綱要與圖表。複習最好在平時定期進行,不要到考前才臨時抱佛腳。複習的步驟,首先重讀每章標題,試著回憶重點,然後參照筆記,將記憶模糊、未理解的部份,對照原書,再重讀一次。其次,複習每一節,就自己的筆記、書中標題與摘要迅速複習。 也許有人會認為SQ3R法太浪費時間,但如持之以恆的練習,必會產生良好的效果。當然SQ3R法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因學習材料與學習目的不同做適當的調整。 修改:一本經典書籍絕對值得一讀再讀!等於是加強自己的信念與行動力! 節錄從http://www.hfu.edu.tw/~pc/freshman/learn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