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ngel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寫功課

2010年11月02日
公開
55

王文華: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寫功課 作者:王文華  出處:親子天下 寫功課常讓孩子痛苦,家長更苦惱。 趁早建立孩子寫作業的模式,善用計時器,養成好習慣, 適時放手,親子關係再也也不緊繃。 advertisment 上了一天班好累,回家打開門,赫然發現孩子賴在沙發上扮毛毛蟲。 「作業呢?寫好了嗎?」 「沒∼有∼」 長長的尾音,滿滿的不耐。 你呢,心頭無名火起:「還沒寫完?快去寫呀!」 「好啦∼」毛毛蟲處於冬眠狀態,尾音愈拉愈長,身體動也不動。 終於,在你忍無可忍,破口大罵後,孩子百般不願的進到書房,開始與作業長期抗戰。 等到華燈初上,你已整治妥當一桌美味佳肴,進到書房看看孩子,作業寫了多少?  「嗯∼嗯∼」 孩子吱吱唔唔,連正眼都不敢瞧你一眼,你將聯絡簿拿來一看,天哪,四項作業只寫半樣,那半樣還是錯字連篇…… 每天每天,都要和孩子這樣奮戰嗎? 如果孩子不能自動自發寫作業,親子相處,只剩下作業的拉鋸戰,親子關係怎麼和諧呢? 別傷腦筋,我們來想想方法: 培養自動自發習慣要趁早 如果你家孩子,現在還是幼稚園、低年級,恭喜你,你還有幾年的親子甜蜜時光,要好好把握。 趁這幾年的黃金時光,孩子的功課量還不重,你可以籌備一個打造完美小孩的計畫。 孩子放學回家,招呼他,洗個手,弄盤水果、點心,陪他坐下來看看功課是什麼。你的笑容要甜美,點心要好吃,更重要的是,讀書寫字的氛圍要足夠,讓孩子明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寫功課。 愈早陪讀,孩子愈早養成自己寫功課的習慣;愈早下工夫,他長大後依賴你的機會就愈少。 書房最好有窗,光線要明亮,寫功課時,放點輕柔音樂,書桌上,只留下作業,書架上,擺滿孩子愛讀的書。 低年級孩子的功課不多,很快就能寫完。即使五分鐘完成作業,你最好再揀本好書讀給他聽,儘量讓孩子維持回家有三十分鐘坐在書桌前的習慣。 遇到不懂的功課,陪著孩子找工具書,和他討論。總而言之,在孩子習慣養成前,你得讓他練習「遇到困難時,我可以得到哪些協助的方法」。 寫字的筆順對不對?看書的距離對不對?如何整理書包,怎樣打電話請教老師或同學? 還有寫作業的態度好不好?是一次解決一項作業?還是每樣作業都想摸,最後什麼都沒做好? 習慣養成階段,你要辛苦一點,等孩子建立好習慣,態度對了,你就會很輕鬆了。 善用計時器,不必再生氣 在台灣,回家作業就像希臘神話薛西弗斯的巨石一樣,天天都有,無法逃避;不同的是,薛西弗斯的巨石是為了懲罰他,老師們出的作業卻蘊藏了希望孩子能溫習、預習功課的目的。 孩子小,往往還不懂得把握時間(也可能是還不懂什麼是時間),這時可以運用計時器來幫忙。現在的計時器功能愈來愈強,價格也不高,我們家就買了兩、三個。 第一次用計時器,可以先幫孩子測一次時間,這樣就有了依據。 家長可以把孩子寫作業的時間,切割成兩三個「小節」,節與節間,休息一下。隨著孩子年紀漸長,適度拉長節的時間,略減休息時間。 每個孩子專注的時間不一樣,藉由計時器,可以幫孩子了解:只要專心做一件事,事情就能很快做完。 利用計時器,先要求孩子專心寫功課,再要求他全都要寫對,最後才要求他把作業寫得又快又好,循序漸進。 有了計時器,就不必一直守在孩子身邊。讓孩子在時限內,完成該做的事,習慣養成後,再讓計時器退隱江湖吧! 如果孩子已經中高年級了,回家還是拖拖拉拉寫作業,嗯,別擔心,還是有方法。 家長放手,但不放任 寫作業,是孩子的責任,父母愈把作業放嘴上,孩子愈不把它放心上。想讓孩子自動自發完成功課,先決條件就是──那是孩子的責任,不是父母的。 父母愈早勇於放手,孩子愈早把責任扛在身上。 所謂的放手,並不是放任,家長是孩子背後支持的力量,當他山窮水盡疑無路時,父母就是柳暗花明那一村。鼓勵孩子勇敢去沉思,去練習,想方法自己解決。 當然,你也應該讓孩子記下來,把不會做、做了有疑問、想了卻找不到方法的作業,帶到學校去找同學或老師。 我就要求我們班同學:回家做習題,遇到不會的地方,一定要把推想過程記錄下來,雖然一時沒想到方法,可是動過腦了,隔天找老師,大家再一起找出答案來。 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利用做功課的機會,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找到解決問題的管道與方法。 這種能力,會陪他一輩子的。 萬一孩子每回寫功課,都寫到很晚很晚,怎麼辦? 別怕呀,偶爾晚睡不是你的錯,他自己拖拖拉拉,隔天就得接受整天沒精神的懲罰;他作業亂寫,隔天老師自然會處罰他。 這叫做自然懲罰法,除非他天天如此,否則偶爾讓老師替你教教孩子,這不就是我們送孩子去學校的目的? 同理心讓孩子甘心練習 很少孩子喜歡寫作業的。 在這裡,狹義的作業指學校功課;廣義作業包含安親、課輔、才藝班的練習作業。 試想一個畫面,上了一天課的孩子放學後,背著沉重書包,趕場上各種才藝、課輔班,回家還要寫作業,你覺得孩子快樂得起來嗎? 大人上班累,孩子上課也累呀,家長要有同理心,告訴孩子,你是站他這邊的。像我都告訴女兒,拔鼻小時候也超討厭寫作業的。 我們也很羨慕外國小孩回家作業只有一點點,能夠享受快樂的童年;但是國情不同(寫到這裡,我想明天開始,我要對學生好一點,功課少一點),學校、家長的要求不同。如何才能培養出一位每天回家,自動自發拿出作業,而且寫得快又好,寫完還自動彈琴,拉小提琴,閒暇還能跳芭蕾,背弟子規? 這種超完美的小孩,應該只有在夢裡才有吧! 既然大多數孩子都不可能是那種超完美小孩,那麼,何不卸下大人的面具,帶著童心,檢查一下孩子的各種額外作業: 英文重要嗎?鋼琴重要嗎?美術重要嗎? 這些額外的學習,有幾項出於孩子的自由意願;有哪幾項是鄰居有,同學有,好像我們家也非有不可的「場面」才藝? 為了你的荷包,為了孩子的快樂童年,勇敢砍掉幾個吧! 安親、課輔也一樣,如果這家安親班的目的,是陪著孩子做完功課,再補充孩子不足的地方,而非「考試都要拿到全班全校第一」,那就留著。否則,你該考慮,要再增加孩子的負擔嗎? 想讓孩子快樂上學,快樂練習,那就應該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肯為它流汗苦練,衣帶漸寬終不悔。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簡稱「ICF」)

2010年10月27日
公開
63

民國101年7月起以「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簡稱「ICF」)進行身心障礙鑑定。透過專業團隊進行需求評估,資源的提供不再以手冊證明來提供,而是以身心障礙者的障礙狀況、家庭經濟、照顧服務需求、家庭生活需求、社會參與需求等提供服務與補助。最大的改變有二: (1)打破現行以疾病或身體功能及構造損傷為鑑定向度,加入評估是否影響其生活 各面向的活動與參與,把人放置在其背景因素去看待。 (2) 鑑定人員由以醫師一人為主,增為跨專業團隊共同參與,以反應形成「障礙」的多面向觀點:障礙是由個人和其所處的環境間互動產生出來的。 ICF 面面觀 (一)ICF定義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國際功能、障礙和健康 分類 ,臺灣為配合身權法譯為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二)ICF的精神 立法精神上跨出一大步:人從著眼個人的生理限制,到將其看待為處於障礙情境的個人。是讓身體功能與構造有障礙的人,其活動與社會參與能力和表現,在現行環境處境之下可以無障礙或最少的障礙,讓當事人的殘存能力得以充分發揮。在運用上有以下的原則: 1)重視活動參與及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影響 2)強調在生活情境下,進行身心障礙鑑定,其鑑定及需求評估的過程,必須有障 礙者及其家屬的參與 3)強調國家責任,去除障礙情境 4)強調身心障礙者的參與及公民權 (三)定義健康功能狀態共有五層次 先進國家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水準最高 , 致力達成第五層,一個人倒底怎樣算是「健康」,依一個人表現的活動功能由低至高層為: (1) 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ADLs) ,即日常生活最為基本的自我照顧功能; (2)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IADLs) ,即維持社會生活獨立自主能力等功能; (3) 高階之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功能、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AADLs 、 AIADLs) ,即除日常生活自我照顧與獨立自主外,還要發揮身體行動力,並建構豐富的生活意義; (4) 體能活動、運動、娛樂休閒與旅遊; (5) 最高層次功能之充分表現,即結合健康、功能、身份、地位、情趣及特定生活或工作目的,做最完全與自在的生活功能之展現。 (四)ICF不只是一套鑑定標準與評估工具 這股重視人權的思潮,也是ICF背後的精神:視身心障礙者為「完整的公民」。身心障礙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一種人權與政治問題(WHO,1999)!結合了「以障礙者為主體」的服務使用者運動,致力爭取與落實社會參與和機會平等的權益觀點。這完全翻轉我們怎麼看待身心障礙者:不再是一群失能的受保護對象,而是一個個的行動者!這不但改變了助人者/服務提供者角色,以及與被助者/服務使用者的關係,更影響身心障礙者如何自我看待/決定/負責/發聲。 (五)強調處於障礙情境的公民要求社會融入的權利 從ICF的觀點:「每個人都可能有障礙」,這新的障礙觀點典範揚棄了標示某一群人為身心障礙者,從此,身心障礙者意味著,不再是「他們」,而是「你/我/他」。這也是為何法國開始以「處於障礙情境者」,取代過往對身心障礙者的稱呼:強調「障礙」的產生,是來自人與環境的互動,而不單是因為人的身體功能或/與構造有損傷,就必然會有障礙;另,推行「無障礙環境」,更要談「通用設計」:不再僅限於強調身障者需求的特殊化,而開始思考如何在產品/服務/環境一開始設計時,就盡可能考量讓所有人都可以便利地使用。 (六) ICF四大構成要素 一、身體功能(b) 二、身體結構(s) 三、活動和參與(d) 四、環境因素(e) (七)新/舊分類:新8項/原16類 • 心智功能/智障、自閉症、失智症、頑固癲癇(也許包括精障) • 知覺功能/聽障、視障 • 聲音與語言功能/語障 • 呼吸、循環、免疫、心臟系統功能/重器障 • 消化、內分泌、新陳代謝功能/重器障 • 泌尿與生殖系統功能/重器障 • 神經、骨骼、肌肉移動功能/肢障 • 皮膚與相關功能/顏面傷殘 ●罕見疾病、植物人、多障、其他(無法納入,將併入1-8分類) 如果ICF就是反歧視、伸張人權和人人有權利追求幸福感的主張,那麼身心障礙者的人權真的該「天亮了」!這就是ICF的精神! 過去大家都把身心障礙者視為「身障者的家庭事」,把身心障礙者的需求和困境以「調整或復健」個人的狀況,來適應這個強勢的主流社會。身心障礙者是少數、是弱勢,社會福利是慈悲與施捨,專業人員是「助人」工作,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家屬心理上是「矮了一截」!上述是很多身障家庭的痛!一直面對不友善的大多環境!今後盼望「最少限制和障礙」的幸福境界能夠來臨。 ICF的鑑定與需求評估系統,不僅是專業鑑定團隊、社會福利服務輸送系統中的工作者所應該充分了解,更是目前已領冊的105萬身心障礙者(引用內政部統計資料)及其家人更應深入關切的,甚至是全民都應該在這段時間內,好好認識「ICF」。

ICF

2010年10月27日
公開
51

ICF的介紹 從疾病分類到身心障礙分類?從ICD到ICF 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所所長 李世代  長久以來,『何為 健康問題 ? 』、『何為 照護問題 ? 』,甚至進一步言及對此健康照護問題之種種描述,『何為一個 健康照護問題 ? 』、『總共有多少的 健康照護問題 ? 』包括數目多寡、高低、大小、輕重等健康照護問題之程度,我們始終能適切描述與掌握。前述之問題本從生活領域中之方便隨意描述以利溝通與傳達,然而可能人言人殊,故當然須發展成客觀、專業、固定而依問題之 本質、部位、成因 及 對生活功能活動及社會角色扮演衝擊 或 剝奪等 因加以具體歸類而描述成系統化之內容者,即成為西方社會『 分類系統 』之濫觴,其適用於所有須描述、定位、歸類等領域。有了建構完備的『 分類系統 』,方始能進一步有作延伸性之論述。  近三百年隨著對 『健康問題』之 日漸了解 而經驗日見累積,歐美各國亦進一步透過公體系規範傳承健康死亡之登錄,以圖了解、掌握,並嘗試解決這些健康照護問題。進入二十世紀,將過去二百多年經驗之累積傳承而形塑了近代之『 疾病及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系統 』。  從整個現代正統疾病分類的發展來看,正式之疾病及相關健康問題國際統計分類系統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ICD ) ,最早可溯自西元 1893 年之芝加哥國際統計學會議,採納了國際統計學院於 1891 年委託法國巴黎統計局長傑克斯.柏特隆 (Jacques Bertillon) 所主編的國際死因分類彙編或柏特隆分類表 (International List of Causes of Death or the Bertillon Classification) 。柏特隆所彙編的國際死因分類表普遍受世界各國接納採用。  1900 年在巴黎召開第一次國際死因分類修訂會議,斯時起決定國際死因分類每十年修訂一次,分別於 1909 年 ( ICD-2 ) , 1920 年 ( ICD-3 ) , 1929 年 ( ICD-4 ) , 1938 年 ( ICD-5 ) , 1948 年 ( ICD-6 ) , 1955 年 ( ICD-7 ) , 1965 年 ( ICD-8 ) , 1975 年 ( ICD-9 ) 及 1990 年 ( ICD-10 ) 等,進行了數次之修訂 ( 或更新 ) ,內容也逐漸擴大,詳如附表。直到 1948 年,開始作第六版 ( ICD-6 ) 之修訂時,方為甫成立不久之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 全權接手,負責接續往後的修訂事宜。  ICD 疾病分類 系統可將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資料作敘述與歸類,並給予一專一性之代碼 (specific code) ,以便於將之匯整 (compiling/summating) 、存檔 (storing) 、表列 (listing) 、蒐尋 (searching) 及分析統計 (statistic analysis) 之用。欲將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分門別類,首先須確立其之兩種性質,即 概括性 (generalized) 與 摘要性 (summarized) ,不能過於瑣碎。疾病分類須依數個分類主軸 (axis) 來加以描述,如依疾病本質、解剖部位、生理衝擊及功能剝奪、病因等,其中疾病本質更可深入到疾病過程、致病機轉、症狀及徵候、治療的方式及反應等。 ICD 描述了健康問題之本質、部位,還有部份之病因,但卻未及於健康問題導致或造成之結果 (consequences) ,如生活 活動功能及社會參與是否受限制或侷限等 『 身心障礙 』問題仍無以處理 。因此,從七○年代起即有所醞釀 ICD 須改造或附加內容。  『 身心障礙 』乃屬一大類跳脫於疾病與診斷之獨特健康狀況,其為健康相關之成份 (health components) 加上多種主客觀環境因素所致之結果,其背後隱含疾病狀況 (morbid condition) 、衰退老化 (aging decay) 、廢用性 (disuse) 及醫療處置後 (post-procedure) 之醫源性結果 (iatrogenesis) 等之綜合體,更影響及健康照護之需求育安排。『 身心障礙 』離健康有一段相當之距離,『 身心障礙者 』亦難被認定為健康完好者,只是其『 身心障礙 』與健康距離之大小、多少或多寡應有完整之界定或描述,甚至量化,裨能 及於因應相關人事物資源之耗用 (resource consumption) , 以讓相關之社會資源能依此作有效地分配與運用。  早在 1965 年起,復健先驅 Nagi 率先提出了失能模型( Nagi ' s model of disablement ),開始將 身心障礙者之重心放於功能展現之限制或瓶頸 (performance limitation) 與失能 (disability) ; Wood 依此基礎再於 1975 年重新強調此模型 , Nagi 率先於 1976 年又再補強之,渠等 將身心社會面向等量齊觀,同時提出了疾病、損傷或不全 (impairment )、功能限制或瓶頸 (functional limitation) 、活動受限 (activity restriction) 與殘障 ( 廢 )(handicaps) 之觀念、發展方向與階段性區隔。透過 Nagi & Wood 兩者之貢獻,嘗試將疾病、損傷或不全、功能限制、 活動受限、 失能及殘障(廢)之健康功能狀況以單向順序發展成失能之過程模型( Model of Disablement Process )。因此,透過 Wood 之推動而催生了後來世界衛生組織 ( WHO) 於 1980 年接續提出之 國際身心功能損傷不全、失能及殘障 ( 廢 ) 分類系統 (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 Disability and Handicap, ICIDH ) 系統,再進一步衍伸發展成 2001 年公佈之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 。 即後來再進一步衍伸發展成第二版之 ICIDH -2 ,於 1999 年定稿, 2001 年批准, 2002 年公佈之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 。 此失能過程模型對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以老人或身心障礙者之慢性長期照護發展有相當明顯的影響。  在世界衛生組織 2001 年所發行的 ICF 指導 手冊 中,除了有詳盡說明 ICF 的完整 編碼系統 ( coding system ) ,也說明 ICF 為一個多目的性之分類系統,能在不同方面上被廣泛使用,特別是在健康和健康相關領域的分類,能有助於描述身體功能和構造的改變、處於健康狀態的人在標準環境下能作什麼(能力程度, capacity qualifier )以及他們在一般環境下實際上作什麼(表現程度, performance qualifier )。 ICF 的編碼系統共分四層,共有 1,424 個編碼 。在 ICF 手冊中的編碼指引說明,在實際應用上,以兩層次 ( 三位數 ) 的一組 3 到 18 個代碼來描述一個個案通常是足夠的,也可以用於統計調查和評估健康結果;而最詳細的四層版本是用於專業服務 ( 如復健結果、老人病學、或心智健康 ) 。即使是以兩層次 ( 三位數 ) 來評估健康結果,一份評估報告書包含 362 個編碼選項仍是太多,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 2003 年發表一份臨床實務工作人員可以使用之 ICF 篩檢表( checklist, 2003 ) ,提出一個僅包含 128 個評估項目的評估表。 結語   人類對健康問題與所造成之結果建立了 ICD 與 ICF 之主體架構,以描述、界定、歸類。國內一向對疾病或健康之描述、界定、歸類未系統化建置,亦無此醫衛專業教育培訓機制,法制化與資源分配當然亦不可得,適值此際重新思索 健康問題及影響衝擊乃至結果等之 價值取向、體制、法政社會框架,最後方能及於個案之照顧、支持及保護之施行與安排。

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2010年10月25日
公開
43

3∼7歲寶寶的家長常常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無策,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說服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該換一種教育方式了?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對孩子的性格成長、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這是因為:  1、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2、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3、低聲調可以趕走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大人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靜,開口大聲責罵的父母,肯定對孩子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建議家長跟孩子說話時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對許多父母來講,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因此,說話前請三思,運用恰當的語氣和措詞,效果會很好。比如「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初聽會覺得很生硬,但過一會兒,孩子很自然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了。    2、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釋給他們聽。比如帶孩子逛超市,告訴他不要亂動商品,並警告如果違反的後果將是什麼。你要從頭到尾貫徹到底,無需大聲威脅。    3、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儘量減少對孩子的批評

孩子最好和最不好的四句話

2010年10月25日
公開
46

資料來源: http://blog.yam.com/boniehouse/article/15834871 孩子最好和最不好的四句話 志工認輔課程中目前學習的就是親子關係的對話 這篇文章還不錯..可以共學喔.. 對孩子最好和最不好的四句話 語言的力量很神奇, 一個人也許會因為一句話而積極一生, 也可能因為一句話而失去自信。 在生活中與孩子說話, 有些話對他有幫助,有些話最好不要說……… ● 有4句話,對孩子有幫助: 1. 「你來決定……」 如果你要讓孩子來做什麼事情,或者你想阻止他做什麼事情, 你可以這樣說:「你來決定吧……」 給他一個清晰的認識:我自己決定我的行為,同時對我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你的孩子正和他的夥伴在家裏瘋鬧, 你可以對他們說: 「這樣大聲會影響到鄰居休息,那麼你們來決定吧,  是安靜一點兒呢?還是到外面去玩兒?」 如果他們選擇出去玩,但5分鐘後他們還在屋裏大喊大叫, 你就可以接著說:「你們剛才已經答應了到外面去玩不是嗎?」 這樣做,既可以教會孩子明白<選擇就意味著承擔後果>, 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總是充當一個約束他們的壞員警角色。 要讓孩子明瞭:你選擇了,並且對它負責,這就是真正的自由。 2. 「我愛你,但我不喜歡你的這種行為。」 教導和約束,對於孩子來說總是必要的, 但你一定要把他不好的行為和他這個人分開,這會使你和他都懂得── 不好的行為,並不意味著做這件事的人就是「壞人」。 在你管教他的同時告訴他: 「我為你指出什麼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為,正是出於我愛你,  儘管我不喜歡這種行為,但是我愛你!」 這樣同樣能夠給你自己一個提醒,你的目的是糾正和引導孩子的幼稚和無知, 讓他變得更加可愛和優秀,而不是僅僅為了教訓或懲罰。 同時,這也能夠使你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更能保持平靜平和, 而不至於表現出低品質的、起不到榜樣作用的咆哮。 3. 「你要知道,不同的人會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當你的孩子又在重複那句「這不公平!」的時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呵斥或忽視他,而是要耐心地讓他明白一個道理:事實上,每個人並不是一定都會得到同等待遇的,在這種狀況下,「公平」真實的含義其實是:「每個人在他需要這個東西的時候得到它。」 於是,如果你買了什麼禮物給親戚的孩子, 你不要再買一份給自己的孩子,以示「公平」或「安慰」。 試想如果別的孩子生病了,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一起吃藥呢? 4. 「告訴我,你心裏真實的想法! 當你的孩子在被激怒的時候, 很可能會破口而出那些難聽的話來:「你這混蛋!」,或者「我討厭你!」 因為這是他們在情緒激烈的時候所能想到(或者說模仿到)的最「狠」最解氣的話。但你作為父母,你需要幫助你的孩子更深刻地瞭解自己的情緒—— 究竟是什麼激怒了他,讓他感到憤怒(或者是不安、委屈等等),幫他分析整個事實。 比如在他自己暫時理不清頭緒時,你可以給他一些幫助: 「你不高興,是不是因為娜娜跟別人說了你告訴她的小秘密?」 根據事實,幫孩子掌握自己的情感,教導他在這種時刻應該怎麼想, 讓自己能平和,能和他人處理好關係。 這樣,將來在沒有家長在身邊的時候,他們也能學著克制和緩解自己的情緒了。 ● 有4句話,最好不要說: 1. 「這像是你這麼大的孩子做的事兒嗎!」 當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 或者一個4歲的孩子拒絕在公共汽車上老老實實地坐著的時候, 他其實就是在做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的事兒。 當然,如果孩子表現得更加成熟、懂事、得體,父母會十分滿意和高興, 但當你要求他「合理」時,你實際上是在沒有弄清楚為什麼他會出現這樣「不合理」的行為的原因之前,就說出了這樣帶有責備性質的話。這時,你真正關心的,其實是孩子帶給你的影響(讓你尷尬或者難堪)。 真正去關心他的感受,理解他並給他足夠的體恤和同情—— 他是不是因為覺得呆在這裏很煩悶?或者他餓了? 2. 「你真是個沒用的孩子!」 和孩子開玩笑,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開發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 但是諸如「你又忘記了擰緊瓶蓋,你是不是沒腦子啊!」 這樣的「玩笑」,卻很可能讓孩子感到受傷或者氣餒。 儘管有些父母想,這樣嘲笑一下孩子, 也許會對他將來承受更多複雜人際關係會有幫助—— 他會因為有過這樣的「訓練」而變得「堅強」!這是錯誤的。 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務是愛他、支持他、幫助他、教導他, 而不是把這種裝腔作勢的「挫折訓練」隱藏在「玩笑」裏。 如果並不是真心覺得他很蠢很沒用,那就請你不要那麼說。 即使你真的覺得他很蠢很沒用,也請你不要那麼說。 3. 「你怎麼就不能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啊!」 這種把孩子與別人比較的方式,最直接能達到的效果就是, 讓孩子自己覺得像個二等公民,同時加劇他與其他人的對立情緒。 也許父母是想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更聽話或者更努力學習, 但它除了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了。 你愈是說他不行,他就愈會覺得自己不行。 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正視孩子的弱點。 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行為,發揚或改進,才是正確之道。 4. 「別跑!你會摔跟頭的!」 也許父母自己認為自己的關心和提醒簡直是無微不至了, 可你的這種警示,其實是在告訴他「我已經預見了你會摔跟頭的」, 這會讓孩子覺得很沮喪,他愈努力(想做得更好)愈會遭遇失敗(跑了就會摔跟頭)!其實你可以叮囑他「把鞋帶繫好再出去玩」, 這時你談論的是他的鞋子,是裝備的準備,而不是孩子的「無能」。 而且,你愈想警告不要發生什麼事情,孩子往往愈會忽視你的提醒, 因為他覺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數數1~10教學方案設計

2010年10月12日
公開
43

數數1~10教學方案設計(99年8月13日) ●學前特殊教育 文�黃明煌、張菁吟   數數是一般幼兒成長必須學習且在生活中重要的基本能力,對特殊兒童來說更是如此。有些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數數上,常出現漏數或唱數不完整等情形,學習效果始終不佳。以下分享筆者教導「數數1∼10」的單元教案設計: 教學內容   1計數具體物多樣化: 在具體物學習數的概念方面,可以準備三至四種不一樣的計數物,讓學生比較有興趣進行長期的學習課程。特教班老師也可以向普通班老師索取一些教具情境圖,以增加教學效果。   2結合生活化情境學習: 一般學習數數時,大多會讓學生用畫圈圈的方式進行半具體或抽象學習。建議也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幫忙分發或點收東西。例如:中午用餐時,安排值日生制度,分配湯裡的魚丸給同學。   3學習單設計多樣化: 可參考市面上販售的學習單或練習本,讓學生完成不一樣的學習內容。例如:以往大都以畫圈圈學習半具體數數觀念,建議可使用不同大小的圓形標籤貼紙或蓋印章,除了可訓練學生精細動作,也可刺激視覺感官學習。   4增加操作學習時間: 「數」是抽象的概念,須在具體物的操作中建構概念。對抽象、理解不佳的特殊兒童來說,操作練習更加重要,必須多練習,才能將「具體──半具體──抽象」的觀念完全轉換。 教學技巧   1加強獨立練習: 剛開始學生學習不穩定時,老師從旁協助,之後漸次減少協助,讓學生自行完成時間增多。不管在學校學習或回家作業的完成,學生即使練習失敗,也要讓他知道錯在哪裡,下次教學時再給予小提示,有助於能力的養成。   2反覆練習: 特殊兒童學習能力不佳,在技能學習上需要更多時間練習。所謂「熟能生巧」,練習或過度練習,對特殊兒童的學習是必須的。   3適當的回饋與修正: 「增強」對學生的學習是一大誘因,一開始可多使用學生喜愛的增強物(糖果、餅乾或貼紙),再逐漸改以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做得很棒才會得到增強物。至於錯誤的修正,不一定要直接告訴答案,以暗示或協助方式引導學生知道自己的錯誤所在,讓他從錯誤中學習。   4循序漸進的準則: 一節課呈現太多教學內容,會讓學生吸收不來,甚至造成反效果,尤其是自信心不佳的學生。教學前應先確定好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免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務必等學生達到教學目標後,再進行下一個教學進度。   5教學生活化: 特殊兒童在學習上欠缺「類化」能力,而生活中「數」的概念比比皆是。在課堂學習之餘,儘量在日常生活中以既有的題材,讓學生以學得的概念與能力作複習,比如:「小鳳,你幫老師數一數,現在桶子裡有幾顆球?」   6納入多元評量觀念: 不局限於紙上作業,口頭回答或實際情境操作都可以列入評量方式。多元評量不僅可以訓練特殊兒童類化或學習遷移的能力,也可以激發潛能。   7運用電腦輔助教學: 是特殊學生未來學習的趨勢及方向。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提供反覆練習的機會。   很多特殊孩子回到家後,缺少複習與練習機會,導致在校習得的能力無法維持長久。因此,導師應多加強家長幫助孩子課後複習的觀念與執行,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他的遷移(類化)能力會提升很多,能力的維持時間也會較長。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2010年10月11日
公開
44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sabina-20060814/article?mid=1707&prev=1894&next=1528&l=f&fid=15 一、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是非常重要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 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 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 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 「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 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 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 「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 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 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 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 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二、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 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 (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 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 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 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 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 「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 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 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 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 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會有什麼記憶? 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 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 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 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三、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 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 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 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 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 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四、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 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 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 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 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 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 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 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五、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 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 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 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 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 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 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 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 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六、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 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用心來閱讀這兩本書, 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 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 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 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 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 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 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 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體發展會有害處。 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 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 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 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 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 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 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 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 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 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 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 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 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七、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 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 演給父母看。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 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 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 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 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 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 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 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 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 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 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 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 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八、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 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 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他們一起騎腳踏車, 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 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 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九、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 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 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 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 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 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 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 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 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 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 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 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 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會一個人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 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

2010年10月11日
公開
60

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 ※下列相關項目內容的教學方法請洽詢特教組、資源班 學習行為特徵與補救教學方法 一、注意力、記憶力方面 1、做事無法集中注意力超過15分鐘以上 2、考試時尚未專心看完一道題目即作答 3、考試時會遺漏某些題目未作答 4、一張試卷上如果只有一個問題時就會作答,但如果出現多個題目時,就有難以作答之現象 5、讀書時,容易因背景噪音或其他聲音的干擾而分心 6、過度警覺或敏感,對事物反應過當或易受驚嚇 7、當老師要他注意特定的複雜學習活動或他害怕的活動時,他就不知如何表現 8、有注意力固執的現象,例如在從事某些行為或活動時,很難要求他做其他的事 9、難以獨力完成工作,需要他人在旁督導 10、 重述剛聽到的數字、字詞、語句或童謠等時有困難 11、 無法辨認圖形符號 12、 無法按照指示畫出要他畫的圖形或符號 13、 不易記住學過的東西,雖然學會了,過了一會兒或數日就忘記 14、 會忘記攜帶文具、作業或隨身物品(例如外套或雨傘等) 15、 無法遵循較複雜的指令 16、 無法正確重述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或地點 17、 無法將完成的作業放在指定的地方 二、知覺與知動協調能力 18、 對有方向性的字易混淆,如『ㄇ』寫成『ㄈ』、『W』寫成『M』 19、 知覺形象背景困難,例如難以尋找圖像中隱藏的圖形 20、 動作較一般同年齡小孩笨拙,行動跌跌撞撞 21、 在拼圖完成或未完成的圖形等方面表現困難 22、 難以回憶瞬間出現的字或圖形,如看完熟識的閃示字卡後,無法立即說出該字 23、 閱讀時,於書本所保持的距離過近或過遠 24、 常有揉眼睛的動作 25、 無法辨認顏色的種類 26、 在他人問題未說完時即搶說答案 27、 無法說出剛才聽到的聲音為何 28、 要求別人重述問題或重複說明 29、 聽寫困難,需要將字句或問題重述 30、 不會仿畫圖形或符號 31、 無法用觸覺辨別熟悉的物體,例如用手摸熟悉的物體猜出名稱 32、 運動協調能力或平衡感不足 33、 空間方向辨識有困難,例如在找專用教室時會迷路 34、 吃飯時,殘渣菜餚會掉滿地 35、 缺乏對時間意義的了解,例如常會遲到或把時間搞混 36、 缺乏時間概念、有浪費時間的傾向 37、 對大小、遠近、輕重等相對關係的判斷困難 38、 區分方向,例如左右、東西、南北的能力不佳 三、理解、表達、推理能力 39、 學習意願低落 40、 從事學習活動時,如寫作業、考試等,有不願意書寫或只求快速交卷的情況 41、 閱讀時易皺眉、慌張、咬唇 42、 閱讀時不知起點位置 43、 有側頭閱讀或頭部抽搐的現象 44、 只喜歡閱讀大量圖像配合少數文字的書本,例如: 漫畫書或是圖畫故事書 45、 辨識相識字形困難,如{莫名其妙}看成{莫名其沙};{中央}看成{中共} 46、 無法回答文章中基本事實的問題,例如課文中的小貓叫什麼 47、 無法了解所閱讀文章的主題或重點 48、 無法了解所閱讀文章內容的前後關係 49、 閱讀時會唸錯字 50、 閱讀時有跳行、增加或遺漏字句的現象 51、 閱讀速度緩慢 52、 閱讀十呈現不流暢,需指著文章一字一字閱讀 53、 閱讀時會在不適當的地方斷詞或斷句 54、 說話時聲音有過大或過小的情形 55、 說話聲音粗啞難以辨認 56、 有構音問題,如{公公}說成{咚咚},鞋子說成{一ㄝˊ}子或吃飯說成 {ㄔㄨ}飯 57、 有聲調錯誤的現象,即國語的四聲運用錯誤 58、 語暢異常的現象,如口吃 59、 詞彙理解力差,無法知道一詞多義或不同詞彙相似詞義的詞句 60、 無法找到適當的字詞以正確地指稱人、事、物 61、 語法有缺陷,即說話的句型、結構有顛倒、混淆或省略等不合語法的現象 62、 說話不合情境或措辭不當,以致造成溝通方面的誤會 63、 能用口語表達清楚,但用文字或注音符號表達有困難 64、 作文或造句時,只能用有限的辭彙和很短的句子 65、 作文或造句時會漏字、寫錯字,以致辭不達意 66、 很少用口語表達需求,多以手勢和非語言的方式表示 67、 回答問題時答非所問,不能針對問題答覆 68、 要想很久才能想出要說的話 69、 抄寫課文時,需要一看再看對照,速度緩慢 70、 抄寫黑板時,需要一看再看對照,速度緩慢 71、 抄寫課文時,有跳行、增加或遺漏字句現象 72、 抄寫黑板時,有跳行、增加或遺漏字句現象 73、 會出現語文方面的技術性錯誤,如大小寫、標點符號或拼音等錯誤 74、 書寫時,有疊字的現象發生,例如: 兩個字或數個字重疊寫在同一格子內 75、 數字會顛倒閱讀或書寫,例如3寫成ε 76、 寫字時,沒有筆劃順序的概念 77、 寫字時,字體忽大忽小或歪歪扭扭 78、 寫字時,會少掉或多出筆劃 79、 握筆姿勢不當 80、 理解數學概念有困難 81、 使用不適當的解題策略運作數學問題,以致得出錯誤答案 82、 對基本運算的規則不熟悉 83、 計算速度很慢 84、 運作記憶較差,無法處理如應用題等較複雜的數學問題 85、 解讀數學圖表有困難 86、 學習數學有焦慮感 87、 缺乏一對一配對的觀念,例如: 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到2顆糖果,若全班有12位小朋 友,老師共要準備幾顆糖果 88、 沒有數字概念或不懂得數目字之間的關係 89、 會用口語數數,但無法辨讀數字 四、情緒與社會適應 90、 會以哭泣或表現其他問題行為,以逃避閱讀或作作業 91、 出現作白日夢、緊張或神經質的行為反應 92、 容易暴怒 93、 自我控制能力差 94、 容易有挫折感,易於放棄 95、 會顯現焦慮的情緒 96、 顯得害羞或退縮 97、 自我信心低落,覺得自己凡事都做不好 98、 情緒或行為表現會造成班級混亂的現象 99、 難與同儕建立或維持友誼 100、 對同儕有身體或語言的攻擊行為 101、 會表現某些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102、 粗魯無理,忽略他人的感受 103、 書包、抽屜、房間凌亂不堪 104、 面對新環境時,會有不當的行為表現 105、 很少參與團體活動 106、 即使經過教師輔導,也不能完全完成指定作業

記憶策略

2010年10月11日
公開
54

記憶策略 「記憶是所有事物的寶庫和守衛。」--西賽羅 記憶是學習的重要歷程,沒有記憶,學習無法保留亦無從表現(陳靜惠,民82)但機械式的反覆記憶,並非保留學習的良方,擁有技巧性的記憶能力才能增加學習力量、節省時間、及導引至更好的儲存資訊方式(張淑美,民81)記憶記憶策略是學習的重要技巧之一,學生的記憶技巧若不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多元化與自動化,在學習上將會產生很大的困擾(孟瑛如,民83)。所以雖然現今科學上對人腦記憶的認知仍十分有限,本文仍試圖針對發展性學習障礙的記憶力缺陷和相關的教學策略做討論。 一、記憶力缺陷的特徵及原因 民國80年的全國第二次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後,界定發展性的學習障礙包括注意力缺陷、知覺缺陷、視動協調能力缺陷和記憶缺陷等。這種發生在注意、記憶及知覺三種心智運作基本能力的原級性障礙對學業上的學習,例如閱讀、拼字、書寫及數算等容易造成障礙。 (一)記憶力缺陷的特徵:包括記憶力與思考推理的缺損、記憶能力減退、缺乏機變性等,尤其是短期記憶部分。記憶力缺陷亦會伴隨其他一項或多項特徵出現。國內學者郭為藩(民85)指出記憶與思考力缺損的學習障礙兒童其行為特徵是:「記憶力減退或有突然無法喚起一些熟悉記憶的情形,在思考問題上常執著一端而較缺乏機變性。」林美和(民81)指出記憶缺陷的學習缺陷兒童其行為特徵是「特別是在短期記憶方面受損,無法喚起或辨識剛看到或聽過的刺激。」另外,楊坤堂(民83)認為記憶力損傷經常導致學業失敗、知覺缺陷、符號能力失常和其他學習障礙,在行為特徵的表現有: 1. 在視覺、聽覺或其他的學習通道(或過程)上,有同化、儲存和檢索資訊的困難,諸如視覺記憶力、聽覺記憶力或觸覺記憶力不足等。 2. 因為聽覺記憶力不足而有重述剛聽到的數字、字詞困難。 3. 因視覺記憶力不足而無視覺再生能力(revisualization),因此無法辨認或表達字詞符號。 4. 無法記憶學習過的東西。 因記憶缺陷導致數學學習困難方面,楊坤堂(民89)引述Mercer(1987)認為其特徵為:短期記憶缺陷-無法保存數學概念的困難、不記得演算步驟的困難、不計得符號意義的困難;長期記憶缺陷-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忘記某些概念的困難、複習上課內容或綜合性的評量有困難、忘記演算步驟的困難;序列缺陷-無法按順序計數的困難、完成一複雜計算問題所有步驟的困難和解答複雜的文字問題的困難。 (二)記憶力缺陷的成因:郭為藩(民85)推測學習障礙的成因可當作我們推究記憶缺陷的參考: 1. 大腦功能異常說 腦傷、先天體質、遺傳、後天環境與營養失調等皆為相關因素。例如大腦左半球主司口語記憶功能,右半腦主司視覺刺激記憶,而切除海馬體(hippocampus)的患者無法將新學習的結果從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造成學習困難。 2. 認知過程缺陷說 從認知心裡學的角度來看,習障礙是在學習歷程中的某一步驟有不可克服的困難,是認知過程的缺陷,只要對症下藥加以補救即可獲得改善。 3. 認知策略缺陷說 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去掌握、操作、統整、檢存認知資訊的技巧,個體倘若在認知過程中缺乏這些策略,則學習紊亂無章,無法組織知覺資料,也在短期記憶的檢索過程困難倍增。 二、由「認知取向心理學」看記憶 曾志朗曾經提出,記憶不只是「習慣」的保存,也不是「倉庫的堆積」那樣簡單的比喻所能比擬。它不但有許多「自動化」的歷程在運轉,又有許多充滿著機率性的策略可以被運用:策劃、執行、督導,以及經驗的組合與再組合,都概含在隱藏性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運作之中(林清山,民87)。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短期記憶的訊息處理能力大約只能處理七個串節(chunk)的訊息(Miller,1956),Simon(1974)更指出人類記憶廣度更接近五個串節而不是七個串節。注意力缺陷兒童的短期記憶容量可能更少。但是認知心理學家亦認為教導學習策略可促進學習效果(翁素燕,民78;陳李綢,民77) 到底記憶的容量有多少呢?學者提出不同的主張: 1. 記憶容量隨年齡增加 如果使用記憶廣度的作業表現來衡量短期記憶表現的能力的話,顯然隨著年齡的增加,有進步的發展趨勢。例如表1表示二歲半到成年之典型的數字記憶廣度(亦即數字廣度)。這些數字是根據兒童智力測驗而來,數字廣度越大,智力水準越高(Woodworth & Schlosberg,1965)。如你所見:兩歲半的幼童記憶廣度是兩個數字,但是成年人卻增為八個數字。 表1 幾個年齡水準的數字廣度 年齡 數字廣度 2.5 2 3 3 4.5 4 7 5 10 8 成人 6 (轉引自林清山,民86) 2. 記憶隨學習策略增加 除了生理的推論,另一種解釋是真實的短期記憶容量是不變的(至少約從四歲到成年之間是這樣的),但是我們會隨個體成長學習運用短期記憶中的訊息,例如使用串節策略學習。解決問題所用策略之複雜度會發生改變,是因為兒童在基本運作獲得更多經驗,將基本運作自動化。這種自動化的歷程可以讓兒童將許多基本運作加以串節成為單一的動作,因此省下更多的工作記憶的容量用來解決更複雜的歷程。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學習障礙具有發展的潛能,只要身邊重要他人給予策略的協助或提示,就能順利的進行學習。 三、記憶缺陷的診斷 鑑定與診斷是學習障礙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它主要在判定哪些兒童有學習困難存在,以確定教育與服務的對象。目前Bannatyne(1974)將魏氏的分測驗重新編組成為下列四類,用來鑑定學習障礙學生。其中序列部分(包含算數、記憶廣度與符號替代。)可用以測試記憶力。 學習障礙兒童的高危險群包括:(1)不明原因所造成的發展遲緩,例如語言發展的遲滯;(2)早產兒;(3)缺少環境刺激或生活經驗有限之兒童。 四、記憶缺陷的教學原則 (一)兒童短期記憶限制的教學原則 1.當兒童需要他主動記住一長串列單的作業時,很可能無法完成。例如,你要一個幼稚園的幼童到隔壁房裡拿一張紙回來,他大概可以辦得到。但是你如果叫他去拿回一張紙、一罐漿糊、一張綠色書籤、一個紙夾和一個玩具積木,他可能無法照著做。需要像這樣大的記憶負荷的工作,應該加以避免。 2.兒童有能力學會各種策略來將他們要記的列單串節。例如英文26字母兒歌。因此學校中負擔較重的功課應該要鼓勵兒童發展出有效的串節策略。 (二)記憶隨年齡而增進的教學原則 1.兒童記憶能力的增進有賴於好多小時的經驗累積。 例如111×55=____,兒童可以將兩個數字看成(111和55)而非五個數字(1,1,1,1,1,5及5)。這種串節策略可以節省一些記憶空間,而非一個字一個字進行解碼(decode),使兒童去做乘法問題時由能力監控其計算歷程。 2.特殊領域的記憶能力要靠使用該領域的材料之經驗。 例如,在數字方面有較多經驗無法增進兒童處理字彙的記憶能力。 3.學生在學習解決複雜問題之前,必須將「先前知識自動化」 「先前知識自動化」能夠幫助學生毫不費力的做出構成此一複雜技能的那些基本成份技能。但先前知識自動化,必須依靠基本技能的「記憶」和問題解決中的「創造力」之間的妥協,因為在使用複雜的創造歷程之前,必須先將基本的成份技巧記好。相對而言,它的缺點便在於學生缺乏機會去體驗創造性解決的快樂。 4.誘發學生高級創造力必須「免除規制」 學生在學習解決需要基本成份技能的複雜問題時,必須能夠不再被要求正確執行那些基本的成份技能,這是「免除規制」。免除規制可以誘發高級的創造力,但低層次的技能可能因此被忽略,使學生永遠無法學會基本的技能。 國內學者孟瑛如(民89)指出,學習障礙兒童的行為與成就深受教師教學方法的影響。每位學生會有自己優勢的記憶技巧,教師的主要目的乃是協助學生找出屬於自己的優勢記憶策略,同時熟悉其他技巧,教師可尋下列途徑教導學生練習記憶策略: 1. 掌握學生記憶特點 可以觀察或詢問學生如何記憶的方式來找出學生的優勢記憶策略。 2. 生活化的指導 示範與教導不同的記憶策略,同時要求學生於生活情境中做練習。 3. 創造競爭環境 可於課堂上設計各種記憶情境,使學生於競爭的氣氛下學習,以充分激發其潛能。 4. 循序漸進原則 記憶策略之練習應按目的、型態之不同,由簡單至複雜循序漸進練習。 5. 難度原則 於學生熟練各種記憶技巧後,每次給予比其起點能力稍高的內容以訓練其技巧的自動化功能。 五、記憶缺陷的課程內容 視覺活動---視覺活動的訓練課程包括視覺區別能力、視覺記憶力、以及視覺動作統整能力的訓練,諸如圖片、形狀和文字符號的異同辨認等教學活動。 聽覺活動---聽覺活動的訓練課程包括聽覺鑑定能力、聽覺區別能力、以及聽覺記憶力訓練,諸如文字遊戲、押韻遊戲、和文字記憶遊戲等。 學習策略---學習策略係指促進各種學習情境中有關資訊的習得、運作、統整、記憶和檢索的各項技術、原則或規則。學習策略可減少或克服兒童的學習障礙現象。因為有些兒童屬於「無效率的學習者」,他們並非欠缺學習能力,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學習,因此學習策略教學的目的便是在教導學習障礙兒童控制自己的學習活動或學習「如何學習」。其課程包括主要學科學習策略、問題解決方法、以及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補救教學---使用基本學業技巧課程補救學習障礙兒童學業落後的現象,其課程重點是在改善學習障礙兒童的閱讀和數學能力。教師依據兒童的成就水準或受教程度實施補救教學。 六、記憶缺陷的教學技巧 (一)引發注意力 注意力是記憶的門戶,如果注意不集中,信息就不容易進入大腦。要促進學習障礙兒童的最大注意力,教師要協助學習障礙兒童培養工作難度的靈敏適應度。教師可先把學生的朗讀聲音錄下,再要求學生不看書,只聽自己的朗讀錄音帶以了解文意-此法適合於聽覺記憶佳的兒童。「邏輯方式組織資訊」能夠使學習材料更具聯想意義,教師可利用兒童先前的舊經驗來聯結新資訊,藉以協助學障兒童記憶新教材。當然,教師必須確實掌握學生的最適教材量。 教師的教學方法亦會影響兒童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協助兒童利用自己的注意力去學習新教材,以改善兒童的記憶力,例如教師可教導兒童:在不同情境下把剛習得的新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上、使用配對記憶生字、立即複述學習材料等。 (二)教導學習策略 要發展記憶缺陷的學習策略,重點在教導學生如何學習,而不在學習什麼,裨益其學習得較快、記憶得較多、較好。 1. 學習策略的區分 (1)一般常用的記憶策略計有--視覺意象法、資訊組織法、資訊意義法、關鍵字記憶法、先前經驗(或知識)連結法、概念圖和記憶集組。這些概念可進一步區分為: 甲、內在基本心理活動 複誦、精緻化(elaborationa) 乙、外在的支援學習策略 劃重點、上課做筆記、記憶術 丙、綜合性的學習策略 即後設認知策略,指學生對自己作為學習者的瞭解程度。「綜合認知知識」是指個體除了具有統合認知知覺外,並瞭解自己所學的教材、學習策略及特殊的學習技巧,例如學得好或不好的科目等。學習者將覺知自己具備了多少精緻化運思,專心或減低考試焦慮的能力。 (2)學習策略亦可分為: 甲、學科的學習策略:數學科∼解題。語文科∼閱讀理解。科學∼概念原則。 乙、學習方法的學習策略:視覺意象法、口語演練與回顧法、口語自我教導法、自我詢問法、自我問卷技術、備忘錄等等。 2. 常用的記憶技巧 (1)直觀形象記憶法 從信息論的角度來說,直觀形象產生的信息對大腦的刺激比語言文字要多得多,例如老師教「滅」字時,把一個小紙團點燃放進杯子裡,然後在杯上蓋一塊鐵板火就滅了,學生便因此有了「火」上加「一塊板」的「滅」字形象。 (2)歌訣記憶法 從許多人的學習經驗中發現,有節奏感的學習材料其記憶保存效果良好。歌訣記憶法便是用此原理,將學習材料(尤其是大量的、不規則的資料)編成歌詞型式的節奏順序,不但便於識記,也方便提取保存。 (3)趣味記憶法 將抽象無趣的學習材料賦予有趣的聯想便是趣味記憶法。因為兒童無法完全如大人一般從學習成績取得的成就感學習,所以學習材料和教學技巧也必須能讓兒童產生直接的興趣才行。 (4)特徵記憶法 利用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在平常的教學情境中一有機會就讓兒童說說這種東西(或觀念)跟那種東西(或觀念)的不同,如果他們說不清,就讓他們再看看,這就是特徵記憶法的運用。 (5)分段記憶法 將學習材料先分為幾個部分,慢慢教授,然後做整體的記憶,就是分段記憶法。例如教師可先教第一部份,再教第二部分,等一、二部分複習過再教第三部分,再總複習。分段記憶法的教學效果良好,但花費較多時間。 (6)比較記憶法 把相反或相似的新舊學習材料相比較,可以集中兒童的注意力、有利舊知識的複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作為強化記憶的方法。 (7)自我複述記憶法 自我複述記憶法是將學習材料變成自己的話,以加強記憶。此法的優點在於兒童必須要對學習材料集中注意,並達到充分理解。例如讀後感或參觀心得都是匯整學習材料的好方法。 (8)諧音記憶法 背週期表或史地等事實性的教材,可以利用諧音的方式幫助記憶,例如八國聯軍是俄德法美日奧意英(餓得話每日熬一鷹). (9)複誦法 反覆的背誦。可搭配分段記憶法將學習教材分段複誦,或在一天中分不同時段重覆背誦。背誦時,對鏡練習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10)提問法 找一個同學或家人,針對所背誦教材相互提問。提問法還可避免個別學習時遺漏教材的盲點。 在教材準備方面,教師可先選擇文章較短易懂,能夠一氣呵成唸完的小品,讓學生有「起頭」和「結尾」的概念。並幫助學生學習每唸完一段就做一個簡短的大意,可以幫助回憶每段的閱讀內容,不致於迷失在閱讀的字句中不知所云。教師亦可佈置一個隨時皆可記憶的環境,例如在公用空間、公用器材上貼字報或標籤,增加學生課餘接觸教材以增進記憶的機會。 (三)時間安排 研究發現人類的遺忘規律是在識記後1小時遺忘56﹪,8小時後遺忘64﹪,一天後遺忘66﹪,一個月後遺忘79﹪(轉引自殷紅博,民84)。要克服遺忘,適時的安排複習是很重要的。 在時間安排上,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生物時鐘,在一天裡,一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會隨時間的轉換有不同的變化。教育者可以觀察學生的優勢記憶時間,進行有效率的教學,記憶策略之補救教學的時間安排也要有計畫,一天的訓練時間不宜過多,因為人在不同年齡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6∼7歲兒童可以保持30分鐘集中注意力。另外,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情緒與身體狀況等,也對學習者的學習有所影響。在學習者情緒激動(例如剛哭過或剛得到喜愛的玩具時)、與其他時間相衝突(例如學習者正在看喜愛的電視節目)和感覺疲勞時都不是適合進行記憶補救的時間,但可以和學習者約好以後必須補上。 八、發展自己的「記憶行動計畫」 最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自創式的學習策略,因為自創式學習策略最符合學習者本身的學習類型。雖說如此,但由於學習障礙兒童尚未能發展出自己的自創式學習策略,因此教師有必要教其學習策略。學障兒童不但可以從學習策略的學習過程中獲益,而且亦可將其所學的學習策略應用到新的學習活動上(楊坤堂,民83)。以下提供行動計畫的範例: 1. 決心記憶 決定自己要不要記住事情。例如注意某件事物至少八秒以上。 2. 學習當中和學習之後的複習 用自己的話將所學的東西重述一遍,因為複習和重述是形成長期記憶的重要手段。 3. 創造多重感官功能的學習 利用視、聽、動覺三管齊下的學習,可以增加我們記憶的廣度和深度。 4. 有效關鍵字 將關鍵字組合起來形成串節,增加記憶容量。 5. 充分理解教材內容 如果學習只停留在機械式記憶,而未能理解對學習教材,則記憶的維持往往只能停留在複述的層次,例如數學只記住公式是無助於理解的。 6. 培養多感官同時記憶 人類可以利用各種感覺器官進行記憶,而且每種感官的記憶能力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識字教育中,看、讀、寫同時進行,可加深學習者的印象,也可以維持其注意力。 7. 常常休息一下 適當的休息可以增加學習的效率 8. 保持愉快的心情學習 選擇感趣的材料,或在學習過程中增強自己的學習態度、學習表現,都可以維持興趣。 「記憶使孩子有能力期望未來」(余若君,民90)。建議家長可以從小就開始建立孩子的記憶檔案,因為人的記憶發展是有連續性的,記錄下孩子的記憶表現和記憶水平是很有意義的事。建立記憶檔案可以清楚看見孩子記憶發展的過程,掌握孩子記憶發展的特點,並根據這些記錄進行有效教育。一旦發現孩子某方面的記憶發展不足,也可以及早進行補救。例如有的孩子對歌曲的記憶很快,聽幾遍就可以記住,但對數字的記憶卻有困難,則可以針對數字記憶加強訓練。又如有些孩子一邊聽音樂一邊識記的效果很好,就可以盡量提供這類的學習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引導學習者對記憶訓練產生興趣往往比記憶訓練本身更重要。畢竟,學習障礙的孩子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找到屬於自己寬廣的道路。 參考書目: 余若君譯(民90)。『現代教育的藝術-渥德輔教育』。台北,光佑。 孟瑛如(民83)。Metamemory and Memory: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Non-disabled Classmat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孟瑛如(民89)。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台北,五南。 林美和(民81)。學習障礙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全國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印行。 林清山(民8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殷紅博(民84)。最佳幼兒記憶訓練法。台北,林鬱。 郭為藩(民85)。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文景。 楊坤堂(民87)。學習障礙兒童。台北,五南。 楊坤堂(民89)。學習障礙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戴保羅譯(民88)。學習地圖。台北,經典傳訊。 Miller,G.A(1956),The magic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63,81-97. Simon,H.A.(1974),How big is a chunk?Science,1983,482-488. Woodworth,R.S. & Schlosberg,H.(1965),Experimental psychology.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培養學習自信的方法

2010年10月09日
公開
50

培養學習自信的方法(95年11月19日) 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只要孩子有學習動機,我們便可用下列方法漸次培養其學習自信心。   一、培養責任感:讓孩子從做自己可以控制的事開始培養責任感。例如:   1.讓孩子照顧年級比他低或能力差的孩子,但事先須提示注意事項並徵得雙方同意。   2.讓孩子在明確規則下成為老師的小幫手,選擇的事情儘量符合孩子的專長,例如迷戀網咖而不愛念書的孩子,電腦便會是他的專長,可請他固定幫忙在電腦上打評量試題或是製作教材,一方面提升學習自信,一方面也是強迫學習。但在協助過程儘可能採時間短、次數多的原則,以使孩子經常覺得你需要他。   3.讓孩子協助做家事,例如:收衣服、掃地及擺碗筷等,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家的一分子。   二、具體式稱讚:在稱讚孩子時儘量掌握具體原則,讓孩子願意在下次具體再現正向行為,例如:1.採用完整語句(亦即語句中儘可能含人、事、時、地、物五要素)。2.即時原則。3.採用當事人喜歡的稱讚方式。4.善用其他情境,以增強讚賞,如稱讚孩子:「你今天好棒!」是較廣泛式的稱讚;「敏敏今天好棒!作業十題全對!」「敏敏今天好棒!掃地時會將椅子抬起仔細掃乾淨!」如此稱讚便會較具體。   具體而正向的評價通常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與眾不同,進而產生深遠的影響!

提升學習動機和自信 改變孩子的特殊行為

2010年10月09日
公開
55

提升學習動機和自信 改變孩子的特殊行為(95年11月19日) 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一般會讓老師苦惱的學生,可能是一些難相處、固執、攻擊性強、妥協性低或是異常退縮、動作緩慢,以及學習適應差的孩子。在過去臨床經驗中,這些孩子的問題往往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相同的行為表徵可能是由不同因素造成的,很難有一體適用的方法可以來帶這些孩子。但如果老師的專業直覺與包容心夠,懂得在正確時間做正確的反應,遵循我們前幾個月在文章中所提的多層次班級經營原則,孩子應會逐漸朝正向行為改變。   然而老師在帶領孩子前進的過程中,常會因支持系統不足或是自己的信念等因素而中途放棄,最常聽到的抱怨是:「他的家長都不管了,我又能怎樣呢?」「全班有三十幾個人,我怎能只管他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已沒有家長的支持,老師會是他生命中唯一的貴人。全班有三十幾個人,他卻是班級經營過程中唯一的「導火線」,如果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孩子的問題並幫助他,必能增進成人與孩子間正向的互動。   在我的經驗中,最需要愛的孩子往往會用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方法來尋求愛,最沒有安全感與自信的孩子常會是班上的「火藥庫」。他們容易出現放棄、拒絕、欺騙、搞怪、掌控、欺壓、否認,以及找各種藉口等現象。所以問題最複雜的孩子可用最單純的方式,也就是提升學習自信心改變其行為,有學習自信心的孩子才懂得愛自己與尊重他人。以往我們覺得一定要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可能是改變孩子的想法與行為,以影響他成長的環境。   教育圈中常提到「提升學習動機以提升學習自信心」,但甚少有人提到:何謂學習動機?如何提升學習動機與學習自信心?   學習動機可分為三個部分來談,即價值成分、期望成分和情感成分。   (1)價值成分(Can I do this task?):可解釋為對工作表現的信心或判斷,受本身能力對於行為表現的影響,往往可從過去成敗經驗中獲得,所以如果在孩子學習有困難時採學習步驟分析或工作分析,將複雜的學習或工作過程分解成具體而易達成的步驟,會增進孩子的學習動機。   (2)期望成分(Why am I doing this work?):指出學習本身的興趣及重要性,協助孩子設定學習目標,將學習目標與生活化事務相結合,讓孩子明瞭學習的重要性是件可以提升學習動機的事。   (3)情感成分(How do I feel about this task?):學習者於學習時的情緒反應,通常都是較喜歡愉悅感覺的,所以多元教學與遊戲式教學的寓教於樂方式,可提升學習動機。也就是說,學習活動中孩子越清楚自己為何而學,過程越具體可行,學習方法越有趣味性,越能提升學習動機。   (4)建立自我期望:先讓孩子學會自我要求,孩子在達成後才易建立自信。例如:教師可依孩子能力限定時間與標準,讓孩子自己決定作業的材料及完成先後順序;在安全及經費原則下,讓孩子規畫自己的休閒時間;設定範圍及標準,讓孩子自己選擇要寫的作文題目;讓孩子先預期自己的考試成績,並訂定複習計畫等。   (5)學習處理失敗經驗:當孩子犯錯,學習如何處理錯誤及避免下次再犯,要比被情緒性字眼攻擊或是接受處罰更重要。與孩子分享自己的錯誤與處理失敗經驗,也有助於孩子提升自己面對失敗經驗的能力。   例如:在孩子開學第一天,詢問孩子擔心這學期會犯錯及失敗的請舉手,老師也跟著舉手,由孩子擔心的事去跟他們談如何避免錯誤與處理失敗,同時將設定的班規在此機會中讓孩子內化。   (6)練習如何解決問題: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去營造一個對他更友善的環境以提升學習自信。也就是辨識可能會導致孩子失控的特定情況,了解孩子的限制所在,調整教養方式的先後順序,並減少對孩子變通能力及挫折忍耐度的全面要求。   當我們對孩子說出:「不行……」「你必須……」「你不能……」通常是因會對孩子或他人造成立即危險的不良行為,否則我們可多用:「你的想法是……」「你的解決方法是……」也就是在問話中多朝「如何做?」「如何解決問題?」   例如:在孩子因不願意跟爸媽到購物中心買東西,只想去看電影,鬧得整個週末非常不愉快時,我們要解決問題的對話可以是,師:「假如這個週末爸媽又想去購物中心,而你仍然想去看電影,但爸媽想要跟你在一起,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生:「我們可以去有電影院的購物中心!」師:「這是很好的建議,但萬一購物中心沒有電影院,該怎麼辦?」生:「我們可以星期六早上先去購物中心,下午再看電影,或是先去看電影再去購物中心。」師:「非常好的解決方式,我覺得你已經抓到解決問題的訣竅了。」   在思索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中,有些孩子是比較猶豫或衝動的,就得多加鼓勵或誘導,才能幫助孩子釐清想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行為改變技術的運用策略

2010年10月09日
公開
58

行為改變技術的運用策略(95年9月17日) 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教系教授)   在整體多層次班級經營實施過程中,通常我們會先採「代幣法」(年長的孩子則採「行為契約法」),約定要改善的目標行為,同時對該目標行為的相關不良行為採「忽視法」,配合學生情緒及行為輔以「隔離法」,若有過失行為須養成其負責任的態度時,則輔以「過度矯正法」,對較年長的孩子則可直接採行「軼事記錄法」與「自我控制法」。   為考量多層次班級經營中的系統性運用原則,不論教師、家長決定採用何種策略,都須管教一致且系統性的運用,同時事先預想,並討論運用該策略的目的、原則、施行細節與可能發生狀況,若有任何挫折狀況發生時,「溫和的堅持」會是一種可行的方法。茲針對前述原則分述如下:   一、代幣法:代幣法是小學裡常用的行為改變技術,教師通常會建立一種交換系統,使學生於表現適當行為後可以獲得兌換多元化報酬的一種設計,實施過程宜遵守{1}約定明確目標;{2}指出適當增強物;{3}彈性調整與評量目標及增強物;{4}削弱代幣制。   在實施代幣法時,還應注意下列數點:   (1)公平原則:所有同學都應有自己要增強的行為,彼此間僅是目標或增強物上的不同,應一起納入代幣交換系統中,避免單獨實施,造成同學間認為老師不公平。   (2)有意匱乏原則:凡列於增強物中的物質增強部分則應於家庭及學校中皆予以控制,使學生僅能由代幣系統中得到此物,增強其為獲得增強物而改善行為的動機。   (3)特殊原則:現今孩子多處於富裕環境中,對於一般物質增強可能誘因不夠,教師與家長可在增強物上增加其特殊性,增強孩子得到此增強物的動機。或是多採社會性增強方式,例如:一枝普通原子筆上有老師的「好學生」章;簿本上有老師的勉勵語及親筆簽名;極難得共同出遊的家庭可因其累積的點數,兌換全家共同出遊一次。   (4)多元原則:在選定增強物或制度時,最好能參考孩子自己的意見,注重喜好度、可行性及多元化原則,若為物質性增強物,則尤應注重多元化,避免孩子易因單一增強物而失去吸引力。   (5)集中原則:每次選定的目標行為最好勿超過三項,以避免有注意力及短期記憶問題的孩子因目標難以達成而失去配合的動機。再根據其改善進度逐步調整,避免因一次列項過多,過度分散學生注意力,延誤進度與動機。   二、忽視法:所謂的「忽視法」,是經由不理會某種行為以減低某種行為的出現次數,亦即在其出現我們不期待的行為時,想辦法轉移其注意力,而在任何時候出現期待行為時,予以稱讚,以避免落入「做好是應該,做壞則責罰」的負向循環中。   平常師長的管教態度常流於「做好是應該」,這樣通常會讓孩子較沒有成就感,例如:課堂上因為某某同學表現不好,只要他肯交作業就會給予獎勵品,但其他孩子天天按時交作業卻可能什麼獎勵也沒有,如此會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滿。   若目的是希望孩子好,要掌握的要點是在與孩子講話時,將孩子做好的地方具體點出來,孩子才知道下一次應該要如何做好,而不是他做不好時才去講他。鼓勵與處罰皆能讓孩子在班上學會守規矩,運用巧妙存乎一心,在臨床上兩者達成目標的時間其實差距頗小,鼓勵的方式有時還較快且較無後遺症。   善用忽視法的要訣,包括:   (1)轉移注意力,而非直接指責孩子的行為   孩子在出現非目標行為時,可適時轉移注意力,並建立其可接受的接近目標的新行為。例如:喜歡在上課時亂塗鴉者(非目標行為),可要求其手放背後上課,或兩手抓握課本使課本立著的姿勢念書,也可要求其用立書夾夾住課本,使其不能用手塗鴉,或增加塗鴉的困難度(目標行為),進而增加專心聽課的新行為,而非一開始就指責其塗鴉分心行為。   (2)決定要忽視到什麼程度   是指比例發生的程度。比如孩子以前只要寫作業兩小時就會走動十次左右,但今天只走動了八次,就可以稱讚孩子表現進步,不要只去注意孩子不專心的程度有多少,這樣反而會有反效果。   (3)行為目標要達到何種程度   這和孩子的能力有關,依孩子的能力設定,若發現低估了就提高,而不是一開始即給予非常高的界線,當孩子發現目標太高而很難達成時,便較容易產生挫折感或拒絕嘗試。   (4)決定使用哪種忽視法   你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讓孩子產生不當行為的地方有事做。比如有些智障兒有自慰行為,我們可以界定為孩子在自己房間內自慰是可接受的,在外面則不行,但告知孩子時,要結合認知與行為改變技術。例如要求孩子出門時手拿皮包或物品,讓孩子沒有多餘的手去摸自己的性器官。此方法就如同要求幼稚園的孩子排隊時要一邊唱歌、一邊手搭肩,其實主要目的是要維持他們的秩序避免吵鬧不休。   孩子身體哪裡是不當行為的來源處,就讓那裡有事做,如此在多層次班級經營上亦可達到課堂裡,「人人有事做,人人很快樂」的目的,在課堂上要人人有事做是較容易的,唯要達到人人很快樂的目標,便須老師善用技巧了。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上)

2010年10月09日
公開
59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上)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孟瑛如 960625 父母良好的教養是兒童發展與將來成就的良好基礎。故而父母要重視親職教育,才能充分激發孩子的發展潛能。「親職」顧名思義是指父母的職份,「親職教育」則是強調父母親如何自我教育以利教導子女的歷程,為培養父母親教育子女的能力,以形成其適當職份的教育。一般父母可以透過有關親職教育的書籍或是教育輔導等親職教育活動來增進為人父母的效能。對學校而言,家長在親職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為資源的提供者與活動的支持者;對家庭而言,家長藉由親職教育活動的參與,有助於家庭中親子之間的互動。親職教育的實施分為兩大部分,一為觀念上要有正確認知與價值觀,二為作法上要有適性的教養方式與輔導策略。也就是給予子女合理的期望,激發其成就動機,不限制其發展方向。培養孩子明白受教育的目的、接納自我已做最好的自己、享受學習以終生學習、提出問題即自行尋求解答的思考能力,這樣的能力會讓他一生受用不盡。所以在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上,我們可以分以下四部份來討論,本次先討論教育的目的與學習態度兩部分,下一期再接著討論接納自我與思考力訓練: (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幸福的人 在教育上提到教育的目的即牽涉到教育哲學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為何要送孩子到學校?我們的目的何在?依台灣現今義務教育普及率幾達百分之百的情形,可能我們每一個人皆送孩子上學,但卻從未深思,我們送孩子上學的目的何在?有的父母會說:「因為大家都上學,所以他一定要上學,不然會很奇怪!」有的父母會說:「讓他學一技之長啊!以後才可以養活自己!」更甚至我聽過:「因為比保母費便宜,所以他一定要到學校!」「我要上班,不然她要去哪裡?」若是問孩子自己為何要到學校,多數孩子是一臉茫然,覺得我問了一個世界最奇怪的問題,不如問蘇軾稱王維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或是五胡十六國是哪十六國等問題有深度,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是一個可笑的問題而回答我:「當然是爸爸媽媽送我來的!」「不上學會變笨!」然而孩子們由托兒所至博士,可能要花25-27年,幾近人生的三分之一時間在學校,卻不知目的何在?這不是更值得深思嗎?學教育的人會說得較富哲理:「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去除獸性,發揚人性,亦即去除感性,發揚理性。」「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社會的共同遊戲規則,以成為守規則的遊戲參與者。」 然而以特教人的觀點來說,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的主體是學習者,而非教養策略、課程進度、環境設備、多元教材或是班級經營,故而對學習者本身而言,適性就是好 。所以我總覺得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種感覺,在對照與主觀,在擁有、失去與擁有的過程中,我們體會什麼是幸福!會說:「睡到自然醒真好!」的人一定是常常覺得睡眠不足的人,會說:「想要的東西就能得到」的人可能常常需求不能滿足或是經失掉自己非常渴望的東西,會說「平安就是福」的人也一定曾經歷現實生活的驚滔駭浪。所以幸福可以以三個層次來論:1.能自我控制:能控制日常生活中自己想掌握的部份,所以許多身障生幸福感會較低,例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不可得;2.能做好決定: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並做出好的決定;3.能自我負責:做出決定並執行,能自行為結果負責。故而以一個普通例子來論,如果我們想買房子,我們有能力自我控制時間、精力、交通等去看房子,是一種幸福;看房子的時候有足夠智慧判斷房子好壞與是否適合自己,是一種幸福;決定買以後有足夠金錢支付或因應貸款,更是一種幸福。要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擁有屬於自己的時間、空間及選擇的權利,藉由不斷的選擇與知識經驗的累積去學習何謂好的決定,分析利弊後尊重其決定以培養其承擔責任的能力。 開發孩子學習潛能的目的,不在於讓他進入名校或是功成名就,而在於學習潛能的被開發使其人生擁有更多選擇機會;明白自己潛能中的優勢可以更有自信和能力面對問題;明白自己潛能中的不足能以更實際、理性的態度解決問題 。 (二)享受學習的生活態度 這裡所謂的享受學習,非僅止於熱愛學校的學習,而是生活中處處皆學問,培養享受學習的生活態度。在農業經濟的年代,生活範圍是侷促與規律的,人們過的是線性人生,按照年齡發展的線性階段,二十幾歲之前便應完成學業,接著便是結婚、生子、置產等依序進行,若是錯失某一階段(例如:未結婚)、階段重置(例如:再婚)或錯放(例如:四十歲才想唸書)皆會承受社會壓力,所以多數人都是一輩子呆在同一區域,娶或嫁一人,做同一份職業。然而現今在世界是扁的,每一人皆須與世界的人共同競爭的概念下,我們已處於知識經濟的年代,人們過的是C型人生,在C的上面畫上許多橫軸,我們的每一階段皆有可能重覆進行,所以可能會有數次婚姻、不同年齡的入學經驗、不同的 工作,而在資訊科技是以近乎六個月為一周期的發展型態下,生活型態的變革更是日益加劇,故而終生學習的態度已是人人必須,所以若能從小培養享受學習的生活態度,會使孩子終生受用不盡。 我們要明白孩子的學習風格雖是天生的,有的孩子會事先規劃,有的孩子總是要拖到最後一刻;有的孩子在學習上是越夜越美麗,有的孩子則是九點一到就自動昏迷在床。但學習態度卻是可教導的,我們可分三方面來培養孩子的學習態度: 1.探索自我學習管道: 在以往講求單一IQ,每一個人皆被要求用制式化方法去學習,而有所謂的正確的與錯誤的學習方法。在現今講求多元智能的年代,沒有所謂的對與錯,而只有所謂的好與壞,在不妨礙別人的情形下,適合自己的即是好,所以有的孩子適合操作學習,有的適合用聽覺學習,有的適合用視覺學習,例如:有的孩子要一步驟一步驟實際做一次,有的需反覆講解,有的則須採圖解的方式。我們可以藉由日常生活的觀察,詢問孩子剛用什麼方法學會這些事情輔佐以學習理論,協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管道。尤其若能順應其先天的學習風格去做學習態度的指導,必然更能在事半功倍的情形下協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管道,有了良好的學習管道才能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 2.善用學習輔具: 我常想如果古靈精怪的孫悟空活在資訊科技發達,網路無遠弗屆的現代,他應該不會陪著唐三藏辛苦的西天取經,而只會輕鬆的上網路搜尋與下載相關經書。有好的學習輔具會讓孩子在學習上更有效率,學習層面更廣。電腦與網路是現今孩子應用最普遍的學習輔具,許多家長對電腦較無疑慮,然對網路則持較負面的態度,其實網路如能善用,已是現代孩子的學習利器。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於民國九十年時即已針對青少年的網路使用提出「二要、三不」的宣言: a.家長要「多關心放心」:關心子女使用網路的情形、對於子女正當使用網路能多放心。 b.親子之間要「約法三章」:約定如何正當使用網路。 c.「不沉迷」:從事網路活動時,不沉迷其中而影響功課或身體健康。 d.「不露像」:運用網路聊天或交友時,「不暴露」自己相貌及隱私資料。 e.「不私下交往」:運用網路交友以不私下交往為原則,以保護自己與家人。 3.良好閱讀習慣: 現今的世界是我們站在知識巨人的肩膀上前進,打開每一本書如同打開知識的窗,如同閱讀別人的人生,如同擁抱不同的經驗,也如同掌握成功的鑰匙。大多數人都知道閱讀習慣培養對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常遇到家長問:「要怎麼樣才能讓我的孩子愛看書呢?」我覺得家長自己能享受閱讀樂趣,家中有各式各樣的書,要孩子不喜歡閱讀也難,但若家長自己並不閱讀,而只單靠訂閱國語日報或是小牛頓等,要求孩子每天讀幾頁並詢問心得,則要孩子喜歡閱讀也難!所以閱讀環境的營造是很重要的,有了好的閱讀習慣與態度,孩子便容易養成學習即生活。我曾經接觸過ㄧ個奇妙的個案,他是一位出身單親低收入家庭經鑑定的識字障礙孩子,通常識字障礙的孩子是極厭惡閱讀的,受限先天資賦的他卻極愛聽各種有聲書,並與我們分享感想,見到他認真想讓大家聽懂他由剛剛的聽覺閱讀活動中所得到的樂趣時,我總是無法克制的感動!但直到我見到他那擔任臨時工的父親,要他不准壓著報紙,因為上面有字;要他將資源班中每本書放好,因為書有生命;跟他擠在資源班角落,試圖花兩人之力去弄懂亞森羅蘋的故事時,我明白他那出身卑微,不能給孩子物質好生活的父親,正在營造珍貴的閱讀環境,一點一滴改變孩子的生活! 摘錄自 孟瑛如(2007):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上)。園區生活,112,78-80。 資料來源 http://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ss000000040660/cm4k-1229652312-1585-747.doc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中)

2010年10月09日
公開
73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中)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孟瑛如 960725 上期在探討開發孩子的潛能上,我們先討論了教育的目的與學習態度兩部分,這一期將接著討論接納自我與思考力訓練兩部分: (三)接納自我、活出自我 人們由過往單一智力的概念到現今多元智能的概念,以往若是唸到博士則應智力面面俱佳,但現今人們慢慢能接受其實資優與學障的特質是可以共存的。一個人可以是日理萬機的企業執行長,卻可能是生活上的低能兒;一個人也可能是數學老師,卻在買東西殺完價付完錢後轉身就走,而忘了拿自己所購物品;也有可能是精明幹練的校長,卻怎樣都沒辦法將車停進路邊的停車格;課堂上地理可以考一百分,出門卻是大路盲的例子也所在多有。所以若是認清其實每個人都是瑕疵品,不完美是必然的,但也因瑕疵與完美的部份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便較容易接納自己,活出最好的自己。故而現今所謂的智力不再僅偏向學術智商,而較偏向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智力應是一個人能有目的的行動,有理智的思考和更有效的應付環境的能力,包含了情緒智商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下,我們可以分五個層次從小來協助孩子開發屬於他們自己的潛能,為什麼要從小呢?因為能好好把握自己上半生的人,通常就能好好掌握自己下半生: (1)知己:我們要能瞭解自己、面對自己、正確表達,這說起來很容易,人怎麼可能不了解自己?然而我們其實常忘了傾聽自我的內在語言及分析內在語言的潛藏真義,易接受他人或社會投射的形象,「忘了自己」或「扭曲自己」去做些違反自己潛能優勢的事。所以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要常常協助他做了解自我的價值澄清以協助其傾聽自我的內在語言及分析內在語言的潛藏真義,好的價值澄清問句,例如:「有考慮過其他選擇(方法)嗎?」「有考慮過可能發生的後果嗎?」「好的決定一定是能公開接受讚賞的決定,你能讚賞(肯定)自己的選擇嗎?」「你能明確敘述自己的實行計畫嗎?」 在我們能瞭解自己及面對自己後,習慣委婉表達及隱匿自己真正需求的民族性,正確表達可能還是一門功課!就如同我們很愛小孩,當他晚回家時,我們明明是很擔心的,但見到他時可能是氣沖沖的臉及一句:「跑到哪裡去了?」而不是:「今天怎麼比較晚?媽媽很擔心呢!下次會晚到家,要先打電話跟媽媽說一下!」孩子可能不知我們的擔心及我們有多在意他。孩子也可能因做錯事害怕被責罵,在不知如何表達自己害怕情緒時選擇撒謊、暴怒或是躲避行為,事後反而因未正確表達而引起更大的爭端。在臨床上也常有這類因無法正確表達而引起的誤會,我遇過因妻子晚歸想要丈夫接她,丈夫因手邊有事在忙,無法立即趕到而要她撘計程車自行回家,卻因以下的表達方式而鬧到幾乎離婚。夫:「你自己搭計程車回來啦!反正沒多少錢!」妻:「可是治安很不好呢!」夫:「你那麼老了會有誰要呢?如果計程車司機真的看上你,我倒貼他五百元!」而不是:「我現在剛好在忙走不開,你可能要等半小時,還是要叫無線計程車會較安全,號碼是…」也遇過相愛至深的老夫妻卻因不當的表達方式而在我前面吵到不可開交,妻子其實因擔心丈夫有高血壓而每天早起榨果汁給先生喝,而先生則因擔心晨起天氣涼而想提醒太太多加件衣服,但出來的對話卻變為如此,夫:「大人大種(閩南語)啊!你起來還不知道加件衣服,不要感冒了又牽拖我!」妻:「要不是要弄果汁給你喝,我幹嘛要起來!你那種病如果中風,一下死了就好,不然要死不活才會牽拖全家!」 所以正確表達應要讓我們的孩子學習如何用「我」字開始的I- message 表達方式,依自己的角色立場作正向溝通,明確陳述自身需求或感受,而非選用易引起自我防衛反應的You-message溝通法。所以前述老夫妻的例子其實如果用I-message的正向溝通法,例如:夫:「我擔心你會感冒,起來要多加件衣服!」溝通效果可能會差很多! (2)律己:一般提到律己,總認為是種情緒壓抑,然而解決問題的方法非要求我們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情緒要宣洩,但要宣洩得法,心理諮商領域常會提到情緒沒有對與錯,是表達情緒的行為才有對與錯,所以協助孩子找尋可行的情緒管理或宣洩法,也就是較利多弊少的途徑去宣洩情緒是從小就需注意的。剛開始時我們可以在孩子鬧過情緒後較平靜時找他談,請他自行分析剛剛行為表達方式的優缺點,下次若再遇到類似情境時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小學中低年級以前的孩子,可以用簡單的話語或是圖畫表達,高年級以上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們寫下來以加深印象。 (3)勵已:尼采的超人論中提到:「身處順境中的人,才有悲觀的權利!」故而一般人常會說:「身處逆境中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所以若現眼前僅有一碗粥,只有已飽足或是平日生活優渥者,才會對粥的味道說三道四,若是身處困境飢餓不已的人,可能任何粥對他都是好粥,因為只有活下去才有解決問題的希望。故而在生活遇到困難問題的時刻, 拒絕悲觀並鼓勵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是我們常會鼓勵孩子的! 諺語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常覺得這句話應不是全然的描述機運,而應有更深一層的涵義,在大難中能存活者,可能較其他犧牲者有較健全的心智、堅強的意志與強壯的身體,故而能大難不死,經過磨練的身心靈,只要他能繼續努力,必然比別人要更容易頭角崢嶸,所以「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者能成功,可能努力與拒絕悲觀的成分要更重些!所以若前述的律己行為,小孩選擇獨自哭泣,哭當然是宣洩情緒的一種方法,但若是唯一方法,可能對解決問題缺乏正面效益,所以還是要回到勵己的層面,自助才能人助。而在鼓勵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上,認知性解決問題的步驟可能會是一種簡單又有效的思考方式 , 其包括五個層次:(a.)我現在該怎麼辦呢?(b.)我需要列出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c.)我必須從中發現較具可行性的辦法;(d.)我必須做一個最好的選擇;(e.)我做得如何呢?這其中做一個最好的選擇時可輔以理性思考訓練,也就是好的選擇是以(a.)事實為基礎;(b.)能保護你的生活的;(c.)能使你更迅速達到你的目標的;(d.)能使你跟別人保持良好關係及防止人際衝突發生的。 (4)知人:前述的知己、律己及勵己三個層面是較偏向自我的關係,但人是群體動物,在接納自己後,要能活出自我,可能知人與睦人層次會更重要。所謂知人,是討論人與人間一對一的關係,最重要是要能培養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也就是在人與人相處時能共享榮耀,也能分擔悲痛,能同時站在自己與對方的立場考慮事情,所以相處時能有自在感,我很喜歡自在這兩個字形容的感覺,是一種無入而不不自得的舒適,能真正接納自己的人,在與人互動時能自在,能活出自我的人,會讓與他相處的人覺得自在! 輔導上有些小方法可在家裡做,簡單有可順練孩子同理心,稱之為空椅法,家中可準備每個家人的名牌或是欲討論事件主角的名牌,要討論事件時將名牌置於椅子上,坐在哪張椅子上便須以椅子上名牌的身分用第一人稱,亦即I- message的方式陳述感受或想出解決方法。例如:在家中兄弟吵架,我們可在家中兩張椅子上分別放上哥哥及弟弟的名字,要求他們先坐在自己名字的椅子上,先以自己的身分陳述事情經過、感受及可能解決方法,再互換椅子以對方身分但是第一人稱的方式陳述事情經過、感受及可能解決方法,父母再協助做誘導與討論,但在協助做誘導與討論的過程中,我們要記得提醒孩子真誠傾聽的重要性。在現今社會中,每個人都能言善道,不停的說,卻往往沒人能真正了解對方,溝通過程所散發出的訊息是:「我根本不想了解你,我只想說服你!」問題是不了解對方,如何能說服對方呢?所以站在對方角度看事情會讓自己更具溝通能力,透過前述類似角色扮演方式可培養同理心及多元思考問題的能力! (5)睦人:所謂睦人即是討論人與群體的關係,每一個人皆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扮演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例如:在小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女兒/兒子、兄弟/姐妹、孫子/孫女、學生等角色,但隨著年紀增長,可能會增加丈夫/妻子、爸爸/媽媽、媳婦/女婿、工作職務等角色。睦人即希望我們能注意每個角色的要求,跟隨不同場合作角色轉換,便自然能達到人際關係的合諧。例如:跟爸爸說話的態度及可以要求的事會跟可以跟老師做的不同。孩子及成人的痛苦常是因我們不清楚在角色要求及活出自我中如何掌握分際,或是忘了跟隨場合轉換角色,例如:孩子回家期待的是媽媽,但身為老師的媽媽若忘了角色轉換,可能會讓孩子擁有24小 時的 老師,但卻沒有媽媽;職業軍人的習性可能會讓父母過於要求孩子要絕對服從;警察的的角色會讓爸爸回到家跟子女溝通時仍像在問案。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身處於何種場合以做適當的角色轉換。 有次在新竹科學園區某大科技場演講時,聽眾便針對這個主題提到婆媳糾紛應如何做化解的問題,每次提到這種問題總是千絲萬縷,頗有清官難斷家務事之感,因這形同兩個女人同時深愛一個男人,若男人不知如何自處,或是形同大小老婆的媽媽與太太弄不清自己的角色要求並做好角色轉換,這就如俚語所說:「你如果要讓一個人忙一天,你就勸他去請客;如果要讓一個人忙一年,你就勸他去娶媳婦;如果要讓一個人忙一輩子,你就勸他娶小老婆!」 但為了要讓身為科技大廠財務經理的提問者明白媳婦的角色要求,我徵求現有兒子的聽眾說一說自己對未來媳婦的想法與要求,聽眾一陣猶豫後便你一言我一語的說了起來:「只要兒子喜歡就好!」「只要對我兒子好!」「會做家事!」「脾氣好,人好相處!」「可以像女兒一樣!」答案中皆未提到賺錢能力、職務要求及幹練的特質,提問者慢慢明白當回到家是媳婦時,白天的精明幹練與賺錢能力可能不是這個角色的必要要求,跟婆婆告狀丈夫都不幫忙,數落丈夫缺點,更犯了要對兒子好的大忌!這也讓我想到有一次有位音樂系的女教授跟我抱怨,她的鋼琴教學鐘點費每小時至少三千,她不明白婆婆希望她每週至少有一次煮飯並在家裡一起吃的道理,套句她的話:「我煮飯、吃飯再加洗碗至少三小時,這樣不就九千元了,九千元出去要吃什麼東西都可以!」但這是一種角色要求下對長輩的尊重,我提醒她千萬不能這樣將所有時間皆鐘點費化,否則以後小孩跟他說話也須收諮詢費,晚上跟家人一起入睡,八小時後醒來是否要跟丈夫收兩萬四千元呢!聽完我的回應,她也不禁笑了出來! 摘錄自孟瑛如(2007):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接納自我、活出自我(中)。園區生活,113,78-80。 資料來源 http://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ss000000040660/cm4k-1229652312-1585-747.doc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下)

2010年10月09日
公開
65

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下) 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孟瑛如 960825 在前兩期討論了教育的目的、學習態度及如何經由接納自我、活出自我的情緒智商訓練來協助孩子激發潛能後,這一期我們將討論思考力訓練對開發孩子潛能的重要性!所謂思考力訓練,我們可由兩方面來談,一方面是思考的方法,即所謂創造性和水平思考法的分野,另一方面則是解答問題的創意 (1) 創造性和水平思考法:我們 一般人的思考模式常偏於垂直式思考,亦即想一個否定一個,如同一條垂直線般,可能花一半時間在思考,一半時間在否定。例如:大家討論下班後一起去哪裡吃飯,可能有人提××飯店,便有人回應:「很貴呢!」再提:「××速食店」又有人回應:「熱量很高呢!」再提:「叫Pizza來吃好了!」回應:「你少無聊了!」最後主持討論的人可能不耐煩了問:「到底要去哪裡啦!」結果回應很多的人可能會回答:「隨便!」令人為之氣結! 但若我們用的方法是水平式思考法,也就是平常所謂的腦力激盪,符合1.自由聯想;2.點子越多越好;3.禁止批評;4.評量四個原則,其中尤其要注意禁止批評的原則,這樣才能讓各種想法真正呈現。故而若是如前述的例子,其實我們只要讓大家暢所欲言表達要去什麼地方吃飯,不在別人講話時任意給意見,最後列出評量標準,例如:大家一起出去吃飯可能需考量空間、路途遠近、價錢、口味、衛生等,最後依多數決做評量標準重要性的選擇再去做刪除的動作,可能最後的答案是叫Pizza來吃,大家雖不盡滿意但卻能夠接受,因大家是在討論中明白選擇的標準。若是家長在家裡也能有開家庭會議的習慣,運用水平式思考法來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潛能,小至家裡空間的分配,大至暑假要去哪裡玩都可以提出來討論,這種決定事情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有參與感,學會為自己參與的決定付責任,同時家人的感情也會更親密。 (2) 解答問題的創意:有人說創造心理學的精髓可以以一個字說明,即是「愛」,因創造性便是會跟眾人不一樣,但跟眾人不同是為了解決問題,通常便須以愛為出發點。若是但跟眾人不同是為了製造問題,便稱為搗蛋。記得以前吃路邊賣的芋仔冰時是要拿家裡的碗去買的,會在有人思索如果吃冰時可以連碗吃掉或是可以有專門裝冰的碗不知多好時,我們的甜筒包裝及冰淇淋脆皮筒就被發明了;在覺得有線電話的線收藏很麻煩時,螺旋形電話線,甚至後來的無線電話便被開發出來了!以前在美國匹茲堡唸書時,因該地區每年皆會舉辦世界發明展,留學生常會去協助台灣來的發明家做翻譯,每次見到那許多基於解決人類需要的發明時,除了讚嘆發明家們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外,更深深為他們解決問題的創意而著迷 ,也更相信科技始終源自人性這樣的觀點! 所以如何讓孩子有創意的解決問題以激發其潛能,我們除了可以鼓勵孩子真正動手解決問題、多閱讀發明者的故事傳記、看有趣的電視影集,如以前風靡一時的馬蓋先影集及才剛流行過的大長今外,我們也可以用有趣的故事來誘發孩子的創意解決問題能力。這類故事其實還蠻多的,茲舉以下兩個跟讀者分享: 1.長頸鹿跟袋鼠在動物園中比鄰而居,但頑皮的袋鼠總是溜出自己的圈養地去玩,每次被捉回來後,袋鼠的圈養地柵欄便會被加高一些,以防止牠再往外跑。袋鼠不斷的溜出去,柵欄不斷的加高,有一天長頸鹿實在受不了了,牠很擔心柵欄再加高,牠會再也看不見自己的好朋友,於是便問袋鼠:「你猜他們要把柵欄加到多高,你才不會再往外跑!」袋鼠一臉無辜的回答:「我也不知道,如果他們老是不把後門關上的話!」 2.有對感情很好的夫妻,丈夫有天因被誣賴私藏槍械而進了監牢,太太哀傷的寫信向丈夫抱怨:「你不在家,會有誰來協助我深挖農場的土地好種馬鈴薯呢?」丈夫的回信只有一行字:「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埋在我們家農場地下一呎深的東西藏在哪裡!」收信當天下午便有警方大批人馬帶著機械來將農場裡裡外外全掘個遍!丈夫的第二封信又到了,也是只有一行:「你現在應該可以安心種馬鈴薯了!」 父母激發孩子潛能,通常也希望會跟孩子的生涯規劃有關,故而我們在希望孩子能接納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時,應該了解其實人的一生最大的特權,也是別人永遠難以剝奪的特權便是做自己!協助孩子思考「人各有材而不必是全材」的概念,而升學並非人生唯一的目標。其實如果我們每一年問同一批孩子:「你將來的志願是什麼?」有的人會每年回答:「不知道!」有的則是每年更改自己的志願,有的人則從不改變它所想從事的志願,最後我們會發現,那群從不更改志願的孩子幾乎都如願以償地進入他所希望的工作領域,並且會有較佳的成就與幸福感,因此父母應該指導兒童正確評估自己的潛能與實現自己的志願,.我們要教孩子如何選擇他所愛,更要教他如何愛他所選擇,在孩子選擇自己所愛時,確認自己願意投下多少時間與精力,一個虛幻的想法,卻從未投注任何時間與精力,可能並非我們的真正所愛,而只是一種依附他人或大眾意見的流行;擁有所愛後,我們願意投下多少時間與精力去維護所愛,也是我們該時時自省的。 好幾次在演講場合請聽眾寫下至少三個他們想達成的願望,聽眾會在這時振筆直書,覺得三個願望太少,但當我呈現第二個問題:「你曾為你的願望做過甚麼努力?」時,大家會一片默然!例如有些人多年以來渴望遊學,由年輕時的沒錢等到有老婆孩子時的沒空,中間經歷了八年,夢一直在心中!但卻從未想過有計畫為自己的願望存錢、善用零碎時間增強語言能力或是檢視自己其實想的是自助旅行而非遊學!所以或許遊學對他重要性及渴望度並非如此大,有可能只是跟隨潮流的想法!故而願望一直未實現,也是必然的!有人一直渴望有塊大農地,蓋棟木造別墅,過著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田園生活,也嘗試存錢,卻總覺得地價漲太快,而自己的薪水漲太慢,故而放棄原先的想法,但若我們真的想要,可能會嘗試理財,而非僅消極存錢,也可以先買小農地,蓋小木屋,先嘗試田園生活再慢慢理財或存錢換大農地及別墅! 所以開發潛能的過程若希望跟孩子的生涯規劃相結合,可能要試著先問問我們自己,我們一直想要甚麼?我們為這個目標投下多少時間與精力?是否給孩子一個如何選擇他所愛,如何愛他所選擇的好榜樣!再問孩子一直想要甚麼?孩子曾為這個目標投下多少時間與精力?要讓孩子知道,若是自己真正喜歡的,便會自然投注時間精力,故而開發潛能的目的是協助我們面對自己,了解優勢而善用,了解弱勢而實際,才能實現上天所賦予的唯一與生具有的特權-做最好的自己! 摘錄自孟瑛如(2007):如何做個激發孩子潛能的稱職父母/選擇所愛,愛己所選(下)。園區生活,114,78-80。 資料來源 http://tw.classf0001.urlifelinks.com/css000000040660/cm4k-1229652312-1585-747.doc

學習障礙兒童專心看題小秘訣

2010年10月09日
公開
33

學習障礙兒童專心看題小秘訣 學習障礙的學生常在考試時會有衝動思考的現象,往往尚未專心看完一題即作答,考卷發回後才發現自己因此失分甚多而扼腕不已,更會因此現象的經常性出現而惹得師長或父母震怒。其實有些小方法讓孩子在老師或父母協助下於日常練習,應會對此現象有所改進。例如: (1)可教導學生於考試答題時,養成默念或逐字讀題的習慣,以使聽覺回饋協助視覺校正。 (2)讀題目時,請學生拿著筆在題目下面或是旁邊畫線,以線條輔助,沿線條作答。 (3)讀題目時,請學生以手指或筆指著題目,讀到哪裡,指到哪裡,並在讀完後,在題目上面作記號,以 表示該題讀過了。 (4)可以符號顯示題目的作答狀況,例如:題目做完了,可在題目前面「打勾」;只會寫部分的以「?」 表示;完全不會的可以「×」表示。 (5)教師亦可在考卷上加提示語,例如:「我會一題一題的作答!」、「我會把題目看完才作答!」或是 「我是好學生,我會逐字讀完才作答!」 。 (6)可以將試卷製成「分項試卷」的形式,每頁僅有一大項題目,做完一頁再以提示語請其翻頁繼續作答 。 於分頁考卷作答時,亦可輔以遮板遮蓋 其他題目,使學生移動遮板作答時,每次眼前僅顯現一個題目。而若是學障同學在考試時會遺漏某些題目未作答,則可: (1)在發考卷時,由老師口頭提醒同學總共有幾題。 (2)在發考卷時,由老師口頭提醒同學必須按照題號的順序作答,如果不會作答,則需在原題目上作記號 後,才可進行下一題。 (3)考卷發下後,可由老師依序發號以下指令:A、「現在雙手放桌上,仔細把題目看完!」;B、「這次 題目總共有□大題,□小題,正反面都 有題目。」;C、「現在都看完了,很好!請拿起筆來,依序 寫下每一 題的答案。」 (4)教師可在考卷上加註提示語,例如:「我會仔細檢查是不是所有題目都做完了?」、「再檢查一遍! 」或是「背面還有題目!」 (5)教師編製考卷時,格式要簡單清楚,並以顯明字體於試卷開始即提 醒同 學本試卷共有幾題,請依序作答。 全文轉載自 2001.08.24  中國時報

學的慢 忘的快 怎麼辦

2010年10月08日
公開
51

學的慢 忘的快 怎麼辦 教學策略與輔導 學障生普遍有記憶力問題,常讓第一線的教師挫折不已,故而資源班老師聚在一起時,常戲稱教學障學生好像「船過水無痕」,看著學生無辜的臉,有時會懷疑自己是否曾教過這段,還是教得不夠好?如果我們用些小技巧,遵循有條理的教學步驟,學生的表現就會「點滴在心頭」喔!以下是些建議技巧: 1.正式講授本堂課前,應先複習上一次上課重點,以協助學生連接起點能力,之後可簡短說明本堂課的重點 ,並寫成綱要記在黑板一側,讓學生對自己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概念,並可於課程進行中對照與提示本堂課重點。 2.使用圖形、表格、地圖、操作模型或電腦輔助教學等視覺線索協助記憶。針對孩子的起點能力與學習優勢 ,運用多感官學習法以加深記憶,並教導學生相關的記憶策略,如:聯想法、關鍵字法、諧音法,分類法 、分段記憶法等,嘗試找出適合學生的記憶方法,將其記憶特點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適時運用上課時的 具體內容,讓學生練習並提升自己的記憶策略。 3.重要概念應反覆提示,並將記憶策略融入重要指導語中,同時將之前學習過的重點,隨時應用在新的學習內容中,以增其熟練與類化能力。 4.下課前,針對該堂課內容做一重點但簡短的複習,並可運用作業單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將上課重點繪成圖 卡或整理成表格以利記憶。 5.指導學生抄寫筆記與摘錄重點,並據以配合發展自己的記憶策略,以利複習與記憶。 6.將學生學習過的教材重點,貼在顯眼的地方,以利不知不覺的重複學習。全文轉載自 2002.05.15 中國時報

行為改變技術 矯正不適當舉止

2010年10月08日
公開
51

行為改變技術 矯正不適當舉止 教學策略與輔導 文�孟瑛如(新竹教育大學特教系教授)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與應用,已是相當具有歷史與實證研究結果證實的領域。繼上篇(九月十七日)討論在多層次班級經營中,如何運用行為改變技術中的「代幣法」與「忽視法」,矯正身心障礙兒童的特殊行為後,今天我們將繼續探討其他可運用的策略: 一、隔離法   隔離法是藉由取消某人獲得注意與獎賞的機會,以減少其不適當行為發生次數的一種方法,通常循1.明確界定目標;2.測量行為;3.訂定終點行為;4.決定隔離地點與時間長短;5.與被施行對象解釋施行原因與討論施行方式;6.實施隔離等步驟來進行。在實施過程中宜注意下列要點:   (一)安全原則:實施隔離地點以教師或家長能監視安全的範圍為主。若在家中,可能廚房、廁所都有安全上的顧慮,可於餐廳或客廳中放置一呼拉圈,命孩子隔離於其中且面對牆壁,若遵守規則便稱讚,並告知違反規則就延長時間或採其他懲罰方式。   (二)參與原則:一方面須與學生討論欲實施隔離的原因及施行方式,學生可以明確了解老師的要求,同時明白若在隔離時再度違反規則可能發生的後果。一方面以不妨礙該生之受教權,仍可參與班級活動為原則。例如:教室中的四個角落或是講桌旁黑板前的位置會是較好的教室隔離地點,應避免在教室外的走廊上。   (三)時間短但次數不限原則:每次隔離可以時間短但不限次數,避免長時間的隔離會有教師所無法預期的狀況發生,或是學生已忘記當時為何被隔離的原因。若在隔離後,行為有改善,令其回到原來位置,反使學生較有反省及改善行為的可能。 二、過度矯正法   指塑造一個比錯誤發生前更好情境的一種方式,也是讓學生學會自我負責的方式。例如:學生若打破教室玻璃,除了得賠玻璃錢外,還必須從此負責玻璃的清潔工作。因此所有矯正行為必須和錯誤行為產生關聯,學生才能藉此反省,而非因懲罰而惱羞成怒。但矯正之前的討論與示範,與矯正之後的稱讚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讓孩子由懲罰中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就過度矯正法而言,例如:老師在學校中記錄孩子走動或做其他事(如故意於上課中不斷要求上廁所或喝水)的時間,要求孩子在上課中占用了多少時間就要在下課時還給老師,讓孩子不能達到故意做其他事而不用上課之目的。所有的處罰必須與孩子本身的過失行為有關,而不是因孩子不專心上課罰他寫作業或做其他事,因這與孩子的過失行為無關,孩子容易因此惱羞成怒或無法體會懲罰的意義。   對於說謊或偷竊行為,如果孩子的謊話與課業有關,採用過度矯正法的方式是要孩子去補寫作業,或與老師討論作業內容,向孩子強調這是「我們」要去解決的問題,而不要貶低孩子。 三、軼事記錄法   藉由記錄其不適當行為的每日發生時間、方式、次數等細節,幫助學生自我觀察與自我反省,以減低其不適當行為的出現次數。記錄其每日不適當行為的過程,只要掌握不適當行為忠實描述,適當行為則詳細描述的原則即可,如此可導引學生往目標行為接近。例如:甲生很喜歡罵髒話,只要記錄其每日罵髒話的時間、地點、對象、內容,中間若有說好話或是友愛同學行為則詳細描述,並加正面評語;每日放學前請學生看完自己當日記錄並簽名,此法雖然頗耗教師時間,但實施起來頗具效果(可參考所附「軼事記錄表」格式記錄)。 四、自我控制法   即藉由訓練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增強、自我懲罰、替代反應、刺激控制、自我指導等方法以達改善其行為的目的。   (一)自我觀察:應請學生觀察其正向行為出現的次數,藉由正向行為次數的增加以減少其負向行為,同時因其觀察的行為符合目標的正向行為,學生除可藉此了解目標行為的真義外,也會因其觀察的正向行為,較不易產生類似記錄負向行為時自我防衛式的說謊行為。例如:常以粗暴態度面對同學的行為,可讓其觀察每天做了多少友愛同學的行為,同時具體明訂「友愛同學」的定義以利其遵循。   (二)自我增強:須掌握任何增強物或制度均需與目標行為有關的原則,常忘了帶作業本的同學,在其記得帶作業本後,應獎勵有教師簽名的作業本,使其更樂於帶作業本上學。   (三)自我懲罰:須符合前述過度矯正法的原則,即所有懲罰皆須與過失行為有關,同時在學生無法確實執行原定的懲罰行為時,教師及家長可扮演監督的角色。   (四)替代反應:訓練學生先模擬欲出現不適當行為時可能有的替代反應。我們可以讓學生設定自己想罵髒話時,改為在心裡罵或寫下來,想動手打人時,先在心裡數「一、二、三」,或是改為撕紙、寫下生氣的感覺等來發泄憤怒。   (五)刺激控制:協助學生控制會引發不適當行為的人、事、物出現,例如班上兩個同學常起衝突,將他們的坐位隔遠些,同時要一個同學儘量走教室前門出入,一個儘量走教室後門出入,會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六)自我指導:良好自我指導語的設計,可激發學生向上潛能,同時內化為其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例如對滿口髒話的孩子,其自我指導語可以是:「我是好孩子,我只說好話。」對暴力行為的孩子,自我指導語可以是:「我是好學生,我會友愛同學。」設定自我指導語應同時將孩子的個性與背景納入考量。當教師及學生每次都能在不當行為出現時提示指導語,久而久之便易成為其行為的一部分,進而達到行為改善的目的。

有愉悅的情緒才能有效學習

2010年10月07日
公開
54

最近小扁升上二年級 在寫作業上能力明顯有進步 小一時我常做「橡皮擦家長」, 現在的我漸漸的體會一些事情 小扁目前功課仍與原班同學一起寫 目前還都可以當天完成,只是有時我們會因為寫功課親子關係較差 還好小扁能哭完又能面對 我現在也漸漸讓他整篇完成後再檢查 而非一直陪伴....因為他壓力會很大,也易分心 目前親子關係也變好 感覺有愉悅的情緒才能有效學習,但基礎的功真的需要花時間下去陪伴 小一時的陪伴,小二看到成果 現在小扁數學課還是部份抽離去上資源班的課 國語能力還不錯所以原班上課 值的開心的.....小扁學會用注音與部首方式能查到生字 目前也能正確書寫國字與造詞造句,改錯是他最拿手的 這學期調整自己的時間多陪伴孩子,希望小扁的數學能力再提升 因為今天聽了十二年安置計劃與考試模式,所以希望小扁能在加油些~~ 我想下次有時間整理資料後再與大家分享 下面有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因為與我走過來有部份相同的方法與相同的感受 有愉悅的情緒才能有效學習 文章引自:王瓊珠(臺北市立師院特教系教師)   對很多父母或老師來說,指導學習障礙孩子做功課,有時比打仗還累,不少學習障礙孩子做功課不專心,寫字速度慢,寫著寫著就發起呆來或是玩其他東西,寫錯字或漏字的比率高;有時寫錯了要他更正,還很固執不肯改,認為自己寫的沒有錯。       其實,父母或老師指導學習障礙孩子做功課時,可以把握以下幾個要點,讓親子關係不會太緊張。 1.給予簡單的指令,精確的傳達作業的要求。    2.心態要保持彈性。當孩子無法完成功課時,應調整時間或作業方式,不要為了堅持完成課業,而造成挫折 和緊張情緒。  3.觀察並記錄孩子所犯的錯誤,以便澄清不清楚的觀念。  4. 約定寫功課的時間,但要適時休息,或將學習活動融入日常家事和遊戲中。 5.選擇孩子精神最佳的時間學習,固定寫功課的地點。    6.確定功課程度是孩子能力所及的,避免他一再練習錯誤,日後就很難更正了。 7. 讓孩子了解自己所犯的錯誤,鼓勵孩子作自我檢查。    8.給孩子時間熟悉作業內容與思考時間,不急著要求立即回答。    9. 鼓勵孩子依據事實做判斷或選擇,不要亂猜或一味倚賴他人。 10.將解題的過程分成幾個小步驟,逐步引導孩子思考解題的方法。      總之,有結構又有規律的作息,將有助於孩子建立學習習慣,讓孩子清楚該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寫作業;也不要把寫作業的時間拉太長,時間拉長並不會提升效率,反而會讓錯誤和抱怨增多。不妨在孩子寫一小段功課後,給予片刻休息再繼續。如果能取得老師的同意,將孩子的回家作業做適度的調整(如:縮短長度、改變寫作業的方式、分期付款等),更好!畢竟,寫作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練習已經學過的內容,不是應付老師,得個分數而已。      另外,指導功課時,也要留時間給孩子思考,或是引導孩子找答案的方法(如:翻參考書、查字典等),不要一味要求標準答案,急著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孩子寫錯字又幫他擦,「橡皮擦家長」擦掉的不只是孩子的心血,還有他的自信,這樣,孩子永遠不能學會該如何做,下次問題一樣復發,而且親子關係會弄得劍拔孥張。      千萬不要把指導功課變成火藥庫,孩子有愉悅的情緒,才能牢記學習的內容。

各式主題繪本書單

2010年10月05日
公開
56

各式主題繪本書單 分類:書單推薦 2007/04/06 02:56 給家裡有正值塗鴉年齡小寶貝的家長喔 花蓮 師院 教授林偉信提供~很棒的各式主題繪本推薦書單 一. 有關媽媽形象的繪本 (一) 《我們的媽媽在哪裡》,上堤 (二) 《我的媽媽真麻煩》,遠流 (三) 《做媽媽的都是這樣》,巨河文化 (四) 《媽媽的紅沙發》,三之三 (五) 《永遠愛你》,和英 (六) 《我家有個壞好寶寶》,格林 (七) 《莎莉,離水遠一點》,遠流 (八) 《讓我安靜五分鐘》,台灣麥克 (九) 《猜猜我有多愛你》,上誼 二. 有關爸爸形象的繪本 (一) 《爸爸,你愛我嗎?》,三之三 (二) 《爸爸,你看我在做什麼!》,格林 (三) 《爸爸,我要月亮》,上誼 (四) 《我爸爸》,格林 (五) 《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和英 三.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死亡的繪本 (一)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格林 (二) 《想念外公》,遠流 (三) 《我永遠愛你》,上誼 (四) 《獾的禮物》,遠流 (五) 《一片葉子落下來》,經典傳訊 (六) 《阿星的婚禮》, (七) 《小魯的池塘》,三之三 (八) 《再見,愛瑪奶奶》,和英 四.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並抒發脾氣與情緒的繪本 (一) 《生氣的亞瑟》,三之三 (二) 《生氣湯》,上誼 (三) 《啊!煩惱》,格林 (四) 《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三之三 (五) 《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國語日報 五.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並抒解害怕與恐懼的繪本 (一)《雷公糕》,遠流 (二)《魔奇魔奇樹》,和英 (三)《床底下的怪物》,上誼 (四)《潔西卡和大野狼》,遠流 (五)《討厭黑暗的席奶奶》,遠流 (六)《我好擔心》,三之三 六. 可以引導小朋友面對父母失和與單親教養的繪本 (一)《好事成雙》,格林 (二)《保羅的超級大計劃》,格林 (三)《媽媽爸爸不住在一起了》,遠流 七. 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身心失能者的繪本 (一)《我的妹妹聽不見》(聽障),遠流 (二)《叔公忘記了》(老年痴呆),遠流 (三)《好好愛阿迪》(唐氏症),和英 (四)《威威找記憶》(失憶老人),三之三 (五)《我的姊姊不一樣》(智障),遠流 (六)《祝你生日快樂》(癌症),國語日報 (七)《瑞奇的煩惱》(身體缺陷),艾閣盟 (八)《先左腳,再右腳》(中風老人),漢聲 (九)《超級哥哥》(智障),國語日報 (十)《跟著爺爺看》(視障),遠流 (十一)*《珊珊》(肢障),上誼 (十二)*《小紙箱》(流浪漢),和英 八,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笑容可貴的繪本 (一)《笑容不見了》,艾閣盟 (二)《給姑媽笑一個》,上誼 九.可以鼓勵小朋友自由創作的書 (一)《蠟筆盒的故事》,遠流 (二)《阿羅有枝彩色筆》,上誼 (三)《阿羅的童話國》,上誼 (四)《阿羅房間要掛畫》,上誼 (五)《野蠻遊戲》,格林 (六)《美術課》,三之三 (七)《哈囉,你要什麼?》,格林 (八)《當熊遇見熊》,格林 (九)*《點》,和英 十.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與珍惜友情(誼)的繪本 (一) 《嘉嘉》.和英 (二) 《大手握小手》.格林 (三) 《平克與薛伊》.遠流 (四) 《最珍貴的寶貝》.格林 (五) 《沒有你,我怎麼辦》.上人文化 (六) 《月亮,地球,太陽》.格林 (七) 《我最討厭你》.遠流 (八) 《我喜歡你》.遠流 (九) 《瑪德琳》.遠流 (十) 《你是我的朋友嗎?》.台灣麥克 (十一)《我是老大》.米奇巴克 (十二)《通通是我的》.台灣麥克 (十三)《為什麼》.鹿橋文化 十一.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成長的繪本 (一) 《小女兒長大了》.格林 (二) 《有什麼毛病》.格林 (三) 《精彩過一生》.三之三 (四) 《我小時候長什麼樣子》.上人 (五) 《你很快就會長高》.三之三 (六) 《阿虎開竅了》.上誼 十二.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女性自覺(兩性平權) (一) 《紙袋公主》.遠流 (二) 《頑皮公主不出嫁》,格林 (三) 《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遠流 十三.可以引導小朋友了解讀書真好的繪本 (一) 《三重溪水壩事件》.遠流 (二) 《最想做的事》.遠流 (三) 《我討厭書》.遠流 (四) 《愛書人黃茉莉》.遠流 (五) 《有誰看到我的書》.遠流 (六) 《米爺爺學認字》.三之三 (七) *誰怕大壞書.格林 十四.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發揮想像,一起玩遊戲的繪本 (一)《假裝是魚》.信誼 (二)《戴帽子的貓》.遠流 (三)《毛兒的大提琴》�《小莫那上山》.精湛兒童之友 (四) 《恐龍王國歷險記》.上誼 (五) 《神秘的生日禮物》.上誼 十五。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發揮想像,一起玩接龍遊戲的繪本 (一)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遠流 (二) 《喂!下車》.遠流 (三) 《永遠吃不飽的貓》.遠流 (四) 《門鈴又響了》.遠流 (五) 《好餓的毛毛蟲》. 上誼 (六) 《好安靜的蟋蟀》.上誼 (七) 《你喜歡》.上誼 (八) 《當我想睡的時候》.台灣麥克 (九) 《誰吃掉了?》.上誼 (十) 《藏在哪兒呢?》上誼 (十一)《棕色的熊 棕色的熊 你在看什麼》,信誼。 十六.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與建構共同記憶或共同體驗的繪本 (一) 《我們的樹》.上堤 (二) 《想念》.信誼 (三) 《挖土機年年響》.和英 (四) 《爺爺一定有辦法》.上誼 (五) 《花婆婆》(改變與希望).三之三 (六) 《街道是大家的》.遠流 十七.可以引導並鼓勵小朋友勇於做自己的繪本 (一) 《奧力佛是個娘娘腔》.三之三 (二) 《威廉的洋娃娃》.遠流 (三) 《愛花的牛》.遠流 (四) 《美術課》.三之三 (五) 《蠟筆盒的故事》.遠流 (六) 《我就是我》.三暉 (七) 《你很特別》.道聲 (八) 《森林大熊》.格林 (九) 《田鼠阿佛》.上誼 (十) 《阿力和發條老鼠》.上誼 (十一)《世界為誰存在》.和英 (十二)《土撥鼠的故事》.和英 (十三)《大箱子》(管教與愛心).青林國際 (十四)*《大腳丫跳芭蕾》.東方 十八.可以和小朋友玩故事改遊戲的繪本 (一) 《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格林 (二) 《豬頭三兄弟》.格林 (三) 《灰王子》.格林 十九.可以引導小朋友珍惜兄弟姊妹的繪本 (一) 《大姊姊和小妹妹》(相互扶持).遠流 (二) 《小菲菲和新弟弟》(接納).和英 (三) 《班班的地盤》(接納).遠流 (四) 《最特別的東西》.台灣燕克 (五) 《小小大姊姊》.上誼 二十.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了解種族歧視的繪本 (一) 《叔公的理髮店》.三之三文化 (二) *《亨利去爬山》.維京 二十一.可以弔導小朋友學習了解性騷擾的繪本 (一) 《家族相簿》.和英 二十二.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了解生命與愛生命的繪本 (一) 《小種籽》.上誼 (二) 《會愛的小獅子》.三之三文化 (三) *《一片葉子落下來》.經典傳訊 二十三.可以引導小朋友學習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手法的繪本 (一) 《白鴿少年》.格林 (二) 《公主的月亮》.和英 (三) 《卡夫卡變蟲記》.格林 (四) 《阿文的小毯子》.三之三文化 (五) 《聰明的小烏龜》.三之三文化 (六) 《眼鏡公主》.信誼 (七) 《魔法音符》.格林 二十四.可以引導小朋友愛護大自然與動物的繪本 (一)《和我玩好嗎?》.遠流 (二)《我愛大自然》.格林 (三)《在森林裡》.遠流 (四)《森林大會》,遠流 (五)*《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信誼 (六) *《小羊的寵物》.格林 (七) *《流浪狗之歌》.和英 二十五.其他可以引導小朋友進行共同思考與討論的繪本與童書 (一)《洛貝爾-情蛙與蟾蜍故事系列》(四冊).上誼 (二)《洛貝爾故事集》(1-9).遠流 (三)《鯨魚與鬼屋》.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四)《靈靈》.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坦然面對孩子的特殊性

2010年09月30日
公開
58

坦然面對孩子的特殊性 文/劉碧玲   學校快開學了,不管家裡小孩是新生或是舊生往上升一級,對特教生的家長來說,此刻內心其實都非常忐忑不安,因為沒到開學那一天,不會知道到底孩子未來一年是舊老師繼續帶或是換新老師?班上是否來了新同學,新同學好相處嗎?   即使自己本身就是學校教師,身為特殊兒童家長,我記得孩子讀小學時,每年暑假就是我胃痛、拉肚子和失眠的時候,這種因焦慮開學後的未知情況,神經過度緊張產生的生理現象,得等到孩子開學了,老師、同學和課程都塵埃落定幾星期以後,才會不藥而癒。   在啟智班,舊例沿用彷彿不是定論,規則不見得會被遵守,學校要妥協、考慮的外在環境因素實在太多了。比如老師的個人特質,怎樣搭配兩個老師讓班級經營為最佳狀況,學生的分配到底要高低能力穿插配,還是能力分班?到底屬性一樣的學生分在同一班,或是打散到每一班比較好?   家長也是考量因素之一,不易溝通的家長要分散,以免老師花掉太多時間在做溝通,畢竟教書還是為人師的第一優先。種種的人事物有許多不確定性存在,學校只能儘量做到把可能的問題降到最低。   一般小孩上學,如同買件成衣來穿一樣方便容易,大中小尺寸套上身,縱然無法完全合身,也不至於出現太鬆垮或太緊繃的窘態。特教小孩就無法如此幸運,每個孩子都要量身訂做一套屬於他的教材教法,因為每個孩子情況不同,個性也截然不同,難怪家長擔心,換老師、換同學、換班級,孩子明的升了一級,暗的卻退步好幾級。   當孩子在小學階段,家長對孩子的復健或教育,心中都還存有無限可能的希望:只要遇到一個好老師,或是這個老師全心全意只教我孩子一個,我的孩子就會進步神速,甚至成為正常小孩。這樣的希望其實是很不切實際的。很多家長在孩子已進入啟智班就讀了,仍不相信也不承認自己小孩是特殊兒童。   我自己一路走來,清楚的明白家長不願面對事實的心態,以及期盼小孩能「恢復」正常的那分渴求。常常只要學校或老師有一點點讓家長感受到不舒服,家長會馬上像隻刺蝟,全身上下都是刺,不只防禦自己,有時也用來刺傷別人。而這樣的結果常常是兩敗俱傷,為什麼家長們不創造雙贏的局面呢?   面對孩子要開學了,家長在暑假期間應給自己健康的心理建設:不管今年是什麼樣的老師教我的孩子,先不要聽信傳言,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放空心情才能接納所有的老師。舊老師熟悉孩子當然好,新老師也沒什麼不好,新老師或許能帶來一番新氣象,不要一味否決新老師的想法和教法,只要對孩子是真心的老師,都可以給孩子全新的學習。重要的是,不可以當一個懶惰的家長,一定要配合老師的教法在家一起教孩子,若對老師的教法有疑問,直接問老師為什麼,相信老師一定會給家長一個滿意的答覆。   此外,既然我們是特殊孩子的家長,那麼孩子幾項基本能力,必須想辦法幫他培養起來。我最怕聽到家長對我說:「老師,我實在拿我的孩子沒辦法。」不管老師能教你的小孩幾年,十八歲以後他還是回歸到父母手上,長久一起生活的還是為人父母的我們。父母有扛起教養孩子常規的責任,千萬不要完全推給學校和老師,如果家長自己不知長進和學習,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有一個自閉症孩子一直在融合班上課,現在國一了還是上普通班,他媽媽這樣告訴我:「讓我們的孩子至少有百分之六十與常人相似,那麼他融入正常班上課就不會是問題。」所謂與正常人相似,不是指智力,而是指日常生活行為,孩子上課能不能乖乖坐一節課而不打擾其他人上課,孩子在公共場所能不能安靜的等待而不吵鬧,會不會引起旁人的側目?我們要求一般孩子該有的好行為,特殊孩子也不能例外。如果我們的孩子生活常規教得好,我想,不管接手的老師是誰,孩子都能從老師身上得到寶貴的東西。   「只要樹頭站得穩,不怕樹尾做風颱」,樹頭就是父母,父母若能穩定的和老師配合,孩子在學校和家庭同步學習,我們又何須擔心孩子新學年的不確定性呢?這是我在孩子上高職後領悟到的,我的每逢暑假必胃痛和拉肚子的毛病,也是到孩子上高職時才真正痊癒了。 資料來源:國語日報特殊教育版 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326

巧遇范晉嘉媽媽

2010年09月26日
公開
55

今天帶小扁去中正游泳池游泳,戶外在辦全國身心障礙游泳比賽,方老師告訴我今天范晉嘉媽媽帶隊來參加,所以經由方老師介紹,認識范媽媽,范晉嘉媽媽非常親切,先與小扁互動後,我與晉嘉媽媽互留通訊方法,並簡略聊了一下 其中一點我印樣很深刻......就是要在孩子就業之前的寒暑假讓孩子...去打工卡位,並且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一定要加強,有助於就業,現在晉嘉目前在金車公司上班且今年要參加特奧的泛舟比賽. 希望他有好成績!! 晉嘉媽媽也表示如果台中媽媽有需要經驗分享與交流他也願意下來台中 期待與他下次碰面~~ 他還與小扁游泳PK賽,還故意讓小扁,讓小扁好開心!! 范晉嘉的故事 在不景氣的時候,對很多人來說,「畢業」就等於「失業」,尤其對身心障礙者更是如此。但是目前在貿易公司上班的唐氏兒范晉嘉,卻曾經同時擁有兩份工作,至今仍有老板向他「挖角」;他的就業情況不但未受高失業率的影響,而且「行情」好得令人眼紅。     今年二十三歲的范晉嘉,有著一般唐氏兒典型的長相和體弱多病的特色,他三歲才會走路,有嚴重的弱視、高度近視、先天性白內障,學習遲緩,體力不濟;後來媽媽為了改善他的體質,特地帶他學習游泳。他很有游泳天分,懂得運用技巧,經過幾年的訓練,一九九一年代表我國參加奧運,拿下了一面金牌,這是特殊奧運在國際上的第一面游泳金牌。范晉嘉一路從光仁國小、國中特教班到啟智高職,都是班上的佼佼者;學業上、生活自理上都表現得很棒。     他和一般身心障礙者比較不同的是,他會利用寒暑假找工讀機會。他刻苦耐勞的精神讓老師和工作夥伴對他另眼相看。     不過,社會有它現實的一面。高職畢業前,學校接下一家百貨公司的清潔工作,一向工作認真的范晉嘉,居然在地下三樓遭餐飲店的店長指責:「你明天不用來這裡做了。」陪同他打掃的母親上前問:「這孩子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店長的理由是「他這種長相會嚇跑我們的客戶」。唐氏兒的長相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尚未踏出社會就遭到別人排斥,媽媽很擔心畢業後,別人是否能接納他?     所幸,畢業後,有家貿易公司正好需要一個倉庫的「打雜幫手」,於是找范晉嘉幫忙。范晉嘉對於自己能做的事,常常主動爭取,而且工作態度很積極。     他在貿易公司上班沒多久,啟智高職的實習輔導處便打電話告訴范晉嘉,「臺北郵局有一個空缺留給學校,為期十一個月,學校老師一致推荐你。」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范晉嘉和貿易公司的老板商量,他同意讓范晉嘉白天在公司上班,下午趕到臺北郵局處理大宗掛號的工作。因為工作認真,有個經常寄大宗郵件的客人,特地在過節時送禮品過來,感謝范晉嘉提供的協助。     除了工作認真外,他也是個善解人意的好同事。他發現老板娘經常愁眉不展,經詢問後,得知她女兒患了「膽道閉鎖」,經常得出入醫院。范晉嘉除了不時安慰老板娘外,也常常問她:「我還能幫你做什麼?」     有次,老板娘問他,「你能幫我跑銀行嗎?」老板娘完全沒考慮他是個唐氏兒,智商比一般人低,她只信賴他的真誠。     隔天,她帶他跑一趟銀行,讓他記下所有的流程;第一次沒問題,第二次也沒問題,一個月下來都沒問題,老板娘就放心的把存款、匯款等重要工作交給他做。他上銀行的每個步驟,都按老板娘最初的指示老老實實的做,三年來沒出過差錯;光這一點,就不得不讓同事對他敬重幾分了。     他很喜歡工作,禮拜六如果要加班,他更高興。問他維持高度上班興趣的祕訣是什麼,他說:「不計較,不開玩笑。」他不計較,所以樂在其中;他不開玩笑,所以工作認真,這兩個簡單的原則讓他在貿易公司一做就是六年。他工作的穩定度,在身心障礙界算是異數。 〈自立第一步〉────˙ 學會自行搭公車      「身心障礙者投入職場的第一步,是要會自己搭公車,因為上班會有臨時的狀況,至少讓老板知道你的交通沒問題。」這是范媽媽從小陪著范晉嘉一路走來的心得。      范晉嘉自從國中開始就自行搭公車上學。有一年的端午節,公車照常行駛,但民營車停駛,范晉嘉從家裡到學校要轉兩班車,第一班順利搭上公車,但轉車等不到民營車,於是他馬上打電話給老師,老師問清楚他的位置後,過去接他到學校,結果他們兩人在當天,成了全校最早到的師生,很多普通班的學生,還因為民營車停駛不知所措而遲到呢!      范媽媽說,讓他自行搭車上、下學,無形中養成他靈活的應變能力,而自行搭公車的能力,也是身心障礙者投入職場很重要的一部分。 〈爭取工作第一步〉────˙態度佳,工作自動找上門   「你是范媽媽呀,我們店長等你等很久了。」范媽媽經過便利商店時,以為兒子闖禍了要賠人家錢,沒想到店長劈頭就說,「我可不可以請范晉嘉到我們店裡打工?」   為什麼想請他呢?店長說:「我觀察他很久,他的態度很好,對人很友善,很適合到我們店裡上班。」范媽媽建議:「還是找別人吧,現在失業率那麼高,讓別人也有機會。」沒想到店長說:「我找別人還要用第三隻眼盯著他做事,用范晉嘉,我很放心。」      別人對范晉嘉的肯定,讓范媽媽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