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Maddux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玩樂調查:越會玩 學得越好

2009年01月08日
公開
1

針對學齡孩子家長出版的雜誌《親子天下》昨天創刊,並公布一項調查,指出透過玩進行學習的孩子,智力將比一般孩子高出許多;但另一項「2008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卻顯示,近6成孩子最常在家玩,而且以上網為主,這不僅讓家長擔心,8成教師也擔心學生的人際關係會出問題。  玩得越起勁 學習越專注  根據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玩得比較足夠的孩子,到5足歲時,智力達到105分,比一般孩子高出20分,顯示充足的玩樂對孩子日後的學習有正面幫助。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過去的成長經驗都告訴我們,「不能把衣服弄髒」,叮嚀下一代也該如此,孩子深怕不小心把衣服弄髒而挨罵,卻無形限縮了孩子的玩樂空間。她強調,時代改變了,教養孩子的觀念也不能只停留在過去經驗。  她認為,孩子不僅要玩,還要盡興的玩,小時候玩遊戲,長大後以運動取代,都是玩的一種形式,尤其是運動,不僅會幫助孩子學習更加專注,團隊精神更是他們學習成長的大好機會。  洪蘭舉例,少棒球場上,小球員不小心失誤造成失分,回到休息室遭到隊友的指責,教練這時跳出來說:「如果你們以後都不會失誤,才有資格指責別人。」讓小球員全部噤口。團隊合作由此學習,必須接受隊友的失誤,並團結一心追回來,這才是玩樂遊戲中該學到的東西。洪蘭指出,人可以用一輩子時間學習工作,但孩子成長只有一次,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到戶外玩耍。  6成學生上網多過運動  「2008台灣學童玩樂狀況大調查」顯示,國中小學生最常做的休閒活動第一名是上網,佔56.8%,第二名才是運動,佔54.8%,第三名是看電視或DVD的54%,整體來說,有將近6成中小學生休閒活動都在家完成,運動反而居次。  這現象在國中更加明顯,超過7成的國中生都是上網和看電視,從小就喜歡窩在家裡,不僅家長憂心,老師也在教學現場發現問題。一份詢問老師的問卷中,高達70.5%的老師認為學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很嚴重,總是待在家裡,對學生的人際互動有不利的影響。  兒福聯盟董事長、台大學務長馮燕指出,不僅要關注孩子玩的問題,她分析,台灣的家長都太急,想讓孩子玩就要有成果,例如一、二小時的遊戲,可以學到什麼?但卻忽略陪伴的重要性,比如陪孩子一同玩樂、一同閱讀,這些都是父母該做的事,只是台灣的家長只關心孩子學到什麼,卻不知道自己可以陪孩子學些什麼?  玩是引誘學習的利器  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認為好玩的課程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內容有趣」得到7成以上的票數,這顯示提高學習動機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玩」,「有挑戰性」與「到戶外學習」則居次。  中小學生喜歡以「玩遊戲」的方式上課,比率達到63.1%,戶外教學的比率也很高,達到53%,顯示教學內容只要有趣,就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效果比花時間補習、上安親班更好。  這項調查對象包括國中二年級與國小五年級學生、國中小導師及校長,學生部分回收有效問卷3,122份;導師有效回卷852份;校長有效問卷63份。調查時間從5月26日至6月17日。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轉載~男孩要這樣養育

2009年01月06日
公開
3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于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系,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松、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睾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産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于體內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爲。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麽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爲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麽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麽事情都喜歡首當其沖。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爲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准,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麽行為是好的。

Andy Warhol~普普教父

2009年01月01日
公開
3

二○○九年元旦於中正紀念堂一樓中正藝廊開幕的「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這項大展一口氣呈現一二二件安迪.沃荷原作,為新年度的第一天帶來沃荷式繽紛多彩的好采頭,觀眾可以感受這位逝世廿周年、至今仍聲名不墜的「美國普普教父」精彩魔力。  「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由中時媒體集團、中正紀念堂和藝術家雜誌社共同主辦,由西班牙杜斯和丁松文化策畫公司(d’O.S.Timsort)所籌畫。這項巡迴展從○六年起陸續在西班牙、安道耳、義大利等三國的五城市展開巡迴,台灣是亞洲地區首站。  這次的展品包括了沃荷一九五○年代至八○年代間,以水彩、絹印、壓克力顏料等不同材料創作的一二二件原作,分別借自英、美、義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國家的私人藏家,借展工程相當龐大。  此外尚有卅四幅沃荷的好友、義大利攝影師迪諾.佩德里亞力(Dino Pedriali)於一九七五年隨著沃荷在義大利旅行時,貼身拍下他的個人照。這批黑白照片中有廿八幅從未對外曝光過的照片,台灣這次展出是全球首次亮相,相當珍貴。  沃荷是美國一九六○年代盛行的普普藝術代表性主將之一。普普藝術主張藝術從生活出發,將大眾媒體、流行與商業文化中的元素,包括商品造型、名人圖像、新聞事件等帶入藝術創作,一反傳統商業與藝術互不相容的觀點。  普普藝術最早在英國出現,卻在消費文化興盛的美國發揚光大。沃荷破除藝術與商業界限,發揚美國流行文化包括搖滾樂與電影等,絹印手法製造的多重複製效果,對日後當代藝術發展影響甚巨。  巡迴展中,不能不看的沃荷代表性作品包括了《瑪麗蓮.夢露》的十幅肖像、搖滾天王《貓王》(艾維斯.普利斯萊)、政治強人《毛澤東》等「名人肖像」系列;還有沃荷早期的《黃金書》系列、奇幻燦爛的《花》系列等,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康寶濃湯》題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