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沒有人可以代替父母的角色

2008年03月23日
公開
47

陪孩子長大 沒有人可以代替父母的角色 呂代豪   身為一位為人傳道、解惑的基督教牧師,常有人問我,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是我最珍惜的東西?我總是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那就是“親情”。在我心中,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比太太、兩個寶貝女兒更重要,這是再多金錢也無法替代的無價之寶。   曾聽人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如果這句話成立,那我很慶幸可以擁有兩個如此令人疼惜的好情人。不過與其說是情人,倒不如說是知心好友來得更貼切,因為從小到大,女兒和我們總是無話不談,常常話匣子一打開,就聊個不停。大女兒永潔、小女兒永馨常主動和我們分享最近認識哪些有趣的人、發生哪些好玩的事,看著她們興高采烈的模樣,我們也跟著樂在其中。   很多人看到我們和孩子感情這麼好,常會好奇個中祕訣是什麼?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隨時隨地相互關懷。多花時間陪孩子,這樣的過程不能省略,更無法速成,因為沒有人可以代替父母的角色,唯有經過時間的醞釀,才能讓親情持續加溫。   以前,我也曾因為忙碌而忽略家庭。那時我獨自在美國攻讀博士,每天忙得團團轉,根本無暇參與兩個女兒的成長,日復一日下來,直到有一天太太很嚴肅地對我說:“現在孩子還小,正是最需要你陪伴的時候,等她們長大,即使你想陪,也已經不讓你陪了。”太太這番話有如當頭棒喝,我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究竟要追求什麼。深思熟慮後,我決定收拾行李,回台灣陪伴兩個女兒一起長大。   當時,我每天早上都會牽著永潔、永馨的手一起去學校,她們的手不大,但握起來很溫暖。放學後回到家,我會趁女兒臨睡前念床邊故事、唱兒歌給她們聽,她們最愛聽我說以前當“黑道大哥”時,如何躲避敵人追殺的驚險故事,總是聽到入迷而捨不得上床睡覺,但太太認為“內容太暴力、小孩不宜”,因此只准我說童話故事。不過,有時拗不過女兒的撒嬌央求,我還是會忍不住偷偷講,小心翼翼地不讓太太發現。直到現在,回憶起那些歷歷在目的有趣情景,我和女兒都還會很有默契地相視而笑。   此外,“教養”也是我們很重視的一環,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我們認為,父母不能只是“養而不教”,而要將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從中培養負責任的態度與良好的品行人格,讓孩子知道自己有犯錯的權利,但也有改進的義務,不能一錯再錯。我運用的教育原則就是“教、做、帶、看、讓”。“教”是“教孩子去做”、“做”是“做給孩子看”、“帶”是“帶著孩子做”、“看”是“看著孩子做”、“讓”是“讓孩子去做”。換句話說,父母必須經過教導、示範、實踐、監督、傳承等方式,循序漸進地教育。例如,為了讓女兒不害怕上台說話,我會先教她們演講的祕訣與方法,並自己講一次給她們聽,之後帶著孩子一起練習、看著她們演練,經過時間累積,女兒自然而然就能在台上展現流利口才與穩健台風。藉由這樣的方式,兩個女兒不但是學校演講比賽的常勝軍,在眾人面前發言也能侃侃而談。   藉由這樣的教育原則,永潔、永馨不但能專注於課業,也同時發展出多元興趣與才能,喜歡閱\讀、熱愛運動,做事認真負責的她們,更順利考上自己最想念的柏克萊大學心理系,讓我們覺得很欣慰。   在我們眼中,她們雖然是只相差一歲的姐妹,卻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大女兒永潔體貼感性,總是能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未來想當心理諮商師;小女兒永馨獨立理性,頭腦清楚、喜歡與人互動,對企業管理很有興趣。儘管兩個孩子的人生規畫大不相同,但我們卻樂見其成。父母不能對孩子置之不理,但也不能強迫他們一定要依循父母構想的人生藍圖,而是要讓孩子適性發展。如此一來,才能讓孩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   看著女兒一路成長,我突然發現時間過得好快。還記得她們小時候牙牙學語的可愛模樣,沒想到一轉眼已經亭亭玉立,準備展開人生新階段。不過,雖然女兒已經長大成人,但不變的是她們仍貼心懂事,直到現在,每年父親節、母親節都還會收到她們親手做的卡片、毛衣。卡片上寫著:“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是我生命中最好的榜樣,感謝你們給我這麼多愛,即使已經說過很多次,但我還是要再說一次,我真的很愛你們。”   女兒的這番話,是我聽過最感動的幸福言語;她們所編織的毛衣,也是最溫暖的。其實,不只她們會說“我愛你”,我和太太也經常把“愛”字掛在嘴邊,讓女兒知道爸媽有多愛她們。隨著她們年紀漸長,身為父親的我知道,總有一天她們會嫁人,共組另一個甜蜜家庭,人生藍圖也會有所改變;但我相信無論經過了多少年,我們一家人對彼此的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羅芝華整理) 資料來源:講義雜誌

寶寶語言發展學問大

2008年03月23日
公開
45

種遊戲.4大判斷法 寶寶語言發展學問大 當寶寶發出「ㄅㄅ」或「ㄇㄇ」的音時,妳是不是欣喜若狂地大叫「我的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但是,寶寶真的是這個意思嗎?還是只是無意義的發聲呢?寶寶這耐人尋味的第一句話,背後其實不簡單喔! 文�劉繼珩 採訪諮詢�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施佳蓉 參考資料�《家有學語兒-問題篇》信誼基金出版社 PART1 0∼1歲:語言發展的4大階段 Stage1:0∼2個月 寶寶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感覺,可能是餓了、尿尿了,或是要人抱他;而當寶寶感到開心、舒服時,也會發出愉悅的聲音。在語言發展歷程中,哭聲和愉悅聲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Stage2:2∼3個月 寶寶進入「gooing」時期,所謂「gooing」是指當寶寶吃飽、睡足,呈現滿足狀態時,出現探索聲音,發出「呵?呵?」聲響的情形。到了3個月大左右,寶寶開始會發出一些母音,像是「ㄨ」、「ㄚ」之類的聲音。 Stage3:4∼6個月 寶寶進入「babbling」時期,就是俗稱的牙牙學語期,此時寶寶會發出「ㄅㄅㄅ、ㄇㄇㄇ、ㄋㄋㄋ」的聲音。爸媽可能以為寶寶會叫「爸爸」或「媽媽」,但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語言治療師施佳蓉表示,事實上這只是寶寶在探索聲音時,不小心發出來且無意義的聲音,他並不知道這個聲音代表什麼意義,而是爸媽賦予這個聲音意義而已,但寶寶也會由此得知,自己發出「ㄅㄅ」的聲音,原來是代表「爸爸」的意思。 Stage4:8∼12個月 寶寶開始會模仿了,學習大人的音調、語氣,有些寶寶在此階段,會出現像疑問句的上揚音調,或命令句的語調,但因語彙還不夠多,所以他講出來的會是夾雜著亂語的語調。到9∼10個月大時,寶寶對於聲音的探索已有一定程度,開始進入「jargon」(胡言亂語)時期,他可能會拿著車子,發出「叭叭、叭叭」的聲音,又接著嘰哩瓜啦說了一堆大人聽不懂的話。 PART2 好玩的語言遊戲 Game1:多跟寶寶說話 想要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跟他邊玩邊說話是很重要的環節。施佳蓉治療師表示,爸媽不斷地跟寶寶說話並鼓勵他發聲,能帶給他吸收各種訊息的機會,如此才有足夠的刺激,讓寶寶說出第一句話。千萬不要存有「跟寶寶說話,他又聽不懂」的想法,因為對寶寶而言,爸媽跟他說話是吸收資訊的最佳來源。 Game2:用疊語、圖像連結 在跟寶寶玩玩具、講話的時候,爸媽不要使用難度太高的語詞,不妨用疊語的字代表,例如:汽車、火車-->統稱「車車」;奶瓶-->「ㄋㄟㄋㄟ」;杯子-->「杯杯」等。同時在說到這個詞彙時,也要拿著這個物品,讓他摸一摸、看一看,影像和聲音共同連結的做法,能幫助寶寶學習的速度更快。 Game3:幫寶寶把行為說出來 由於寶寶的操作能力還不是很好,爸媽可以多「看」寶寶怎麼玩,假如他把車子翻過來,爸媽可以回應他「哇!你把車車翻過來了!」,或是寶寶把車子推走,爸媽則可以跟他說「喔!車車滾走了!」。從遊戲中加強這個動作所賦予的語言,藉由平常重複的累積,增加寶寶對這些話的印象,等到時機成熟,他就會自然而然地說出口了。 Game4:哼哼唱唱加強互動 爸媽除了親自和寶寶說話,用哼唱的方式,唱歌給寶寶聽,也是一個能促進語言發展的方法。施佳蓉治療師認為,家長不用擔心自己唱得不好聽,因為哼唱的重點在於和寶寶有互動和溝通,畢竟廣播或音樂兒歌,只能藉由聽力,傳達到寶寶的大腦再解釋,但他又還沒有足夠能力完整解讀,然而親子面對面的交流,不但可以聽,還可以從對方的表情,得到更多的訊息,這將為寶寶未來的人際溝通行為,打下良好的基礎。 PART3 語言發展遲緩判斷法 Way1:環境刺激夠嗎? 每個寶寶說話的時間早晚不一,必須視其發展歷程而定,但若是到了1歲半或2歲,還沒有發出聲音,或說出一些語彙,爸媽就要特別留意了。施佳蓉治療師指出,寶寶不說話的主要原因,除了受本身智力或疾病的影響外,環境也是因素之一,「如果周遭的人不常跟寶寶說話,他也會覺得沒有必要說話,也就失去了想說話的動力。」爸媽應該讓寶寶知道,說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當他說話時會有人給予回應、會讓他人開心,才會激起寶寶想要發聲的欲望。 Way2:保母或照顧者跟寶寶的互動多嗎? 現在的上班族媽媽很多,寶寶大多托由保母照顧,而一位保母往往需要照料好幾位寶寶,如果寶寶又屬於安靜、內向型,保母可能除了餵牛奶、換尿片之外,並不會特別理會他,寶寶所接受到的刺激就比較少,如此一來,語言發展遲緩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Way3:出現語彙或句子了嗎? 如果寶寶到了2歲,依然沒有出現語彙或是簡單的句子,還停留在發出「ㄅㄅㄅ、ㄇㄇㄇ」聲音的階段,施佳蓉治療師建議爸媽,應該趕緊帶寶寶就醫,讓耳鼻喉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幫寶寶檢查、評估,看看是什麼原因讓寶寶說話發展較慢。「很多情況只是因為刺激不夠,只要稍加改變環境就能改善寶寶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讓他的發展能追上同年齡的寶寶。」因此寶寶2、3歲時,家長就要留心他的發展情形,早期發現異狀,才能早期治療。 Way4:發音有問題嗎? 倘若寶寶到了4、5歲,「爸爸」會說成「ㄍㄚˋㄍㄚ˙」或「ㄉㄚˋㄉㄚ˙」,「車子」會說成「ㄍㄜㄗ˙」,就要立即就醫了。不過施佳蓉治療師呼籲父母不用過度擔心,因為一般來說,發音器官像是舌頭、口腔等,發展完成的年齡,大約是6歲左右,所以在經過治療之後,這些構音問題大多都能解決。 PART4 寶寶學說話的Q&A Q:使用疊語會阻礙寶寶日後語文能力的發展嗎? A:因為1歲以前的寶寶,學習能力有限,因此能真正吸收的資訊也有限,當他看到奶瓶時,雖然能理解這是喝的ㄋㄟㄋㄟ,但卻還無法完整表達意思,這時使用疊語幫助寶寶認知是可行的方式,因為很難的話語,寶寶根本聽不懂。但若是等到寶寶3、4歲,還是使用疊語教他說話,就有可能影響寶寶日後的語文發展能力。所以3、4歲之後,就要盡量減少疊語的使用,換句話說,爸媽必須按照寶寶的發展進度,配合適當的教導方法,才能讓寶寶順利學會說話。 Q:放廣播或兒歌音樂給寶寶聽,能幫助他學習說話嗎? A:音樂可以讓心靈沉靜,輕柔的曲調能舒緩心情,不過當寶寶聽音樂時,會有旋律進入腦海,但語言的部分相對較少,施佳蓉治療師認為,廣播或兒歌音樂說話的速度很快,也不會隨著寶寶的喜怒哀樂,而改變音調、速度或詞彙,可是爸媽在跟寶寶互動時,很自然地會因寶寶哭或笑,有不同的反應和表情,說話的聲音和用字也會跟著變化,所以刺激寶寶說話的最佳方法,還是透過爸媽和寶寶邊玩邊說話在一起最有效果。 Q:寶寶的第一句話會隨照顧者的用語或腔調不同而改變嗎? A:通常寶寶最先發出的聲音是「雙唇音」,例如:ㄅ、ㄆ、ㄇ的音,所以寶寶最常見的第一句話,會是「爸爸、媽媽」。施佳蓉治療師表示,由於寶寶還聽不懂很多話,只能靠著觸摸或觀察來學習,而雙唇音的嘴型最容易辨別,也較易模仿,但如果寶寶是由阿公、阿嬤照顧,他第一句話也可能是「公公、嬤嬤」,而非「爸爸、媽媽」,這就是環境帶給寶寶的影響。在臨床個案中,就曾經遇過爸爸每句話前面,都會加一個不好聽的語助詞(ㄍㄢˋ),結果寶寶說的第一句話,竟然就是這個字,讓全家人都嚇了一跳,可見言教的影響力有多大。 Q:照顧者說台語或講話腔調較重,會影響寶寶說話嗎? A:這一定多少會有影響,但說話有些許腔調,並不會妨礙與人溝通的能力,別人還是聽得懂,等到進入幼稚園、小學之後,寶寶開始走出家庭,接觸外在環境,跟他講話的人也更多,這時寶寶所處的環境,也會改變他的說話習慣與方式。施佳蓉治療師表示,學習是一連串的過程,家庭是一個主要的部分,但學校、社會的影響也很大,因此並不會因為寶寶小時候在講台語的環境中成長,長大就會變成台灣國語。 Q:外籍新娘的寶寶,較容易語言發展遲緩嗎? A:外籍新娘已經成為台灣的新族群,但是外籍新娘常會因為自己國語說不好,擔心影響寶寶,而很少跟他說話,再加上爸爸可能因為工作忙碌,也沒有時間和寶寶互動,這種情況下,寶寶的語言發展,就很容易遲緩。施佳蓉治療師鼓勵外籍媽媽們,不要因為講話不夠標準或有腔調,就減少和寶寶說話的互動,因為讓寶寶說話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導他發聲,給予他適當的回應,讓他知道說話的意義,否則寶寶會一直不想說話,反而得到反效果。

培養孩子自信從第一天做起

2008年03月22日
公開
43

培養孩子自信從第一天做起 2008 / 3 / 23 一篇很棒的文章 有些長請慢慢看 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該如何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有信心? 本篇文章原刊登於《康健雜誌》52期(2003/03/01)作者:賓靜蓀   你大概很熟悉這個情景:擁擠的公園遊樂場,女兒正預備從溜滑梯上溜下來,卻被另外兩個孩子擠開,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裏;沙坑裏,兒子一轉身,小鏟子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他眼帶憤怒、責難,卻開始向你求救。 你即使再講求禮讓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自己的孩子據理力爭,甚至寧願他負人,也不願他被人欺。你開始懷疑,「為什麼我女兒那麼沒自信,連對這矮她半個頭的小孩都沒輒?」「為什麼我兒子那麼畏縮,不能理直氣壯地自己去把玩具搶回來?」你擔心,三歲時無助的眼看自己的玩具被搶走,到30歲會不會把大好的工作機會拱手讓人? 你的孩子真的需要這種強悍地把別人推開的自我中心特質,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斬獲?這就是所謂的「自信」? 真假自信 德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學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顧推開別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許能擁有一份人人稱羨的事業、一輛賓士車、存款、股票足夠用到下輩子,但這些外在的成就並不等於自信。這樣的人愛吹噓,表現出掌控大局的氣勢,實際上卻經常不滿足,有錯總怪罪別人。這是一種虛假的自信。 德國的專家們認為有真正自信的人,能自我反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而且承認自己的錯誤,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他堅持自我,能在重大時刻(不論涉及家庭、工作或人際關係),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決定。他討人喜歡,很少陷入恐懼,不訴諸暴力,不易上癮。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自信的形成需要內在和外在的安全感,」德國海德堡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治療師荷柏格(Renate Hoerburger)表示。自信不僅代表深信自己能充分發揮,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同時也需要被周遭的人接納,希望別人尊重和肯定自己的成就。當一個人的自我觀感和別人對他的印象沒有衝突時,自信就油然而生。 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該如何協助孩子辨識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有信心?德國的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行為生物學家都一致建議,要讓孩子自信、快樂的成長,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戰三大原則缺一不可。當然,父母不可能、也沒必要每天都戰戰兢兢的恪遵這三大原則。重要的是,這三大原則在每天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同理心——親子關係的基石 人類辨識自己的第一面「鏡子」,就是他的父母。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嬰兒就從父母的臉龐和反應上,辨認出自己,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映」。孩子發出「ㄅㄦㄅㄦ」的聲音,就回以「ㄅㄦㄅㄦ」;孩子咧開嘴,就報以笑容;孩子感覺孤單,就把他抱起來安慰他,感覺無聊,就逗他玩、讓他高興,餓了,就餵他。孩子慢慢從這些互動中學到「我很有價值,如果我很無聊、餓了,有人會來照顧我。」 嬰兒透過和父母的親密接觸,開始認識周遭環境,學習表達自己。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傾聽、觀察嬰兒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覺,並適當的回應,就能教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主動表達。透過不斷重覆、可預期的互動,孩子(即使還在襁褓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父母很希望了解自己。建立了這層信任,孩子就知道自己有能力表達感覺,而且能讓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這是一種很好的感覺。 躺在搖籃中的寶寶哭了,是需要安靜?是害怕?還是希望被抱起來?是尿布濕了?累了?還是真的餓了?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適當的反映出來,或者成人做出一種嬰兒不能理解的反應,嬰兒對自我的認識就會扭曲。「試想,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被塞進母親的乳頭或奶瓶、奶嘴,小嬰兒就在懷疑中學到,所有的負面情緒都可以『吃』來回應,」德國弗萊堡大學的行為生物學家郝斯娜柏(Gabriele Haug-Schnabel)提醒。 當然,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不一定時時相符,但是為求得片刻安寧而塞住他嘴巴,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郝斯娜柏建議,父母只要聽從自己的同理心、花點時間,就能了解孩子的「語言」,並幫助他表達自己。因為「兒童發展的每一大步,不會憑空而來,是植基於每一天的練習,」她強調,父母的日常行為和活動,足以影響孩子的期望、經驗、情緒。 明確的界限——聰明父母的秘密 孩子成長到兩歲,自我漸漸成形,開始挑戰成人的權威。透過不斷問問題、主動密集的衝撞既訂的規則及體驗其後果、挑釁大人的反應,孩子才能找出那個年齡典型的行為空間。德國立科堡的教育顧問柏華格(Hans Berwanger)表示,他需要「父母定出界限」那種「爸爸媽媽最偉大」的感覺。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底線到哪裡。 這個答案要具體簡明。不論是擴大他活動空間的「可以」,或明確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須前後一貫。只有設定一貫的、清楚的界限,才能幫助孩子適應他周遭的環境,而且提供一種「有些規定永遠必須遵守」的安全感。 每個兩歲小孩都覺得按鈕打開爸爸的CD音響夾再關上是一大樂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卻又只在一旁搖頭嘆氣,孩子就會懷疑,「他到底讓不讓我玩?」結果反而導致孩子不斷的開開關關,直到他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為止。柏華格表示,其實不需輕打小孩手指(以示處罰)、不須爭吵也不須吼叫,只要簡短、堅定的「不可以」三個字,加上一句解釋的話就足夠了。如果孩子不理解或沒有行動,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時,每天都做同樣的動作。 父母設下清楚且一貫的界限,同時也傳遞了大社會的規範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約定愈清楚、愈可預期,孩子日後進入幼稚園、學校、職場,就愈有自信和他人相處。他會因為想多了解、積極參與,而主動去找界限、結果、原因,柏華格認為這種透過體驗得來的「理解」,不但提供安全感,也能保護孩子對抗無助感。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平衡點的拿捏。設定界限並一以貫之,更是對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驗。不但要收,同時也要放,容許孩子實驗的行為空間。父母如果連一點小事都不讓步,也陷入另一種極端。設定界限沒有標準答案,但如果父母愈有自信,面對孩子就能愈清楚、明確。 挑戰——我「做」故我在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個字了。父母應尊重孩子的這個意願,並且協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藉以學習自己做決定,同時採取行動。 父母最擔心孩子會受傷,尤其在運動玩耍時。「別絆倒了!」「小心別摔跤!」「你這樣會撞到,很痛喔!」父母總是先預期那個最嚴重的後果會發生,這層擔憂反而讓孩子不確定,結果真的摔了一跤。行為生物學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書《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請父母克制自己的憂懼,「先提醒危險所在,然後提供解決方法,只在孩子的行為太過冒險時才插手介入。」重要的是提醒孩子:「這裡很滑喔!」「注意!有塊大石頭!」「慢點!這裡很陡!」但把決定權留給孩子。這樣會讓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適應變動的世界。 自己嘗試過的經驗、自己主導的發現都能促進孩子發展,而且這種方式不用花一毛錢。當然,大人可以做得更快、更好。但等待是值得的。 看一個四歲的小孩削紅蘿蔔、拼裝電動火車軌道,父母可能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對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很棒、很有用,因為他可以大聲宣稱「今天我煮飯了!」在那等待、焦急的五分鐘裡,孩子可能經歷兩段軌道兜不起來的挫折,以及終於完成的那份喜悅。 孩子需要感覺到,自己創造了一些事,在過程中發揮了一些影響,尤其是那種剛開始看起來很不容易的情況。他必須先考量,「我要採取的那種方式會產生什麼效果。」這個方式就是自己找的、試過的,必要時還可以再複製一次。然後他就會一直記得這個成功的經驗。孩子會擁有一種很好的感覺:「我參與了好多事,我還想再去體驗新的事物,而且別人也會把我當成夥伴,我有貢獻,有影響力,我知道怎樣找人幫忙,我很棒。」 但所謂的挑戰並非意味父母強加給孩子新的挑戰,揠苗助長只會埋沒真正的興趣。郝斯娜柏勸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個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和注意孩子的反應。「只因為你懷疑你的四歲孩子還不會畫畫,便每天硬塞給他一張紙和彩色筆,是沒有用的,」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歡在腦中畫,有些喜歡講故事或堆積木。「刺激孩子代表支持他的各種活動,而非硬塞給他一些東西,每個孩子都能發展出自己的想法,大人只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負擔。父母需要的,就是對孩子自我發展能力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知道「我很好,我沒有問題,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快樂的成長。這就是德國專家們異口同聲,呼籲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的自信。 帶著這份自信重回沙坑,重點就不在於你的孩子有沒有搶回那把小鏟子,而在於他如何面對因此而產生的內在情緒改變,而採取一種他認為妥當的態度或行為來因應。也許,德國的教養哲學、風格、方式存在著文化和個別差異,但是卻提供台灣父母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和反省。 http://www.lcenter.com.tw/Newsites/trend2003/trend29.htm 相關童書推薦: 阿虎開竅了 文: 羅勃.卡魯斯 圖:荷西.阿魯哥 譯:黃迺毓 出版:上誼 阿虎什麼事都做不好。他不會讀書、不會寫字、不會畫畫,他吃東西邋裡邋遢。面對阿虎爸爸的擔心,阿虎媽媽說:「阿虎只是比別人慢一點開竅。」阿虎真的會開竅嗎?繪者以色彩鮮豔線條流暢的插畫,搭配作者精簡幽默的文字,描述父母對孩子的關懷及孩子自然發展的過程,生動有趣。 小虎也開竅了 文: 羅勃.卡魯斯 圖:荷西.阿魯哥、艾琳邱.杜威 譯:黃迺毓 出版:上誼 孩子什麼時候會開竅,是父母很關心的問題;擔心孩子不開竅,也擔心孩子開竅太慢。羅勃.卡魯斯(Robert Kraus)在《阿虎開竅了》一書中,提醒父母,孩子總有一天會開竅,所以父母要耐心等待,並給予支持。他繼《阿虎開竅了》後,又創作這本《小虎也開竅了》,繼續提醒父母,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各有不同;在等待孩子開竅的過程中,還要了解孩子成長的個別差異,給予不同孩子不同的期待,讓他們按自己的方式學習與成長。    羅勃.卡魯斯的文筆簡潔有力。他用短短的文字便描繪了孩子成長的歷程與艱辛。荷西.阿魯哥及艾琳娜.杜威(Jose Aruego & Ariane Dewey)的插畫,不管在造型、線條或是顏色的使用上都充滿了活力,且帶著樸拙的童趣。阿虎和小虎這一對兄弟光從眼神就可以表達心中的情緒:哥哥對弟弟的愛憐及關心,弟弟在每件事情上的好奇、怯懦與勇敢,在在表現得活靈活現。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阿虎已經更加成熟、獨立,是個好哥哥的樣子。小虎雖像是阿虎的翻版,卻有著另一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天真與膽識。而他們兄弟的友愛情誼,讓人深感溫馨。

上台北~^^

2008年03月16日
公開
2

早上九點多起床~ 吃完早餐,柚子+安可爹地+爸比到公園玩~^^ 回到家中開始玩~Wii~,ㄚ背全家也回來了~ 大家一起去~何竹園~吃飯,因為怕~安可爹地~的腸胃還沒適應,所以不可以吃太油膩,再者是~老闆會說英文啦! (原本是我們要請吃飯,但是ㄚ背先付錢了,爸比說~媽咪的動作太慢了~**.) 約3:30我們就到台北的飯店了,環境很好,服務人員也很專業,只可惜~離捷運要走15分鐘~有點遠~** 柚子已經喜歡上~安可爹地~了~^^ 柚子問媽咪說:為什麼要住這裡,不要住遊戲室ㄋ?這裡要錢,遊戲室不用錢? 媽咪說:安可爹地要上班ㄚ!新竹太遠了,住台北比較近~ 柚子說:沒有人會跟安可爹地說~英文ㄚ!他很可憐! 媽咪說:台北人都很利害喔!好多人會說英文,你以後要很利害喔!就可以跟安可爹地說英文了~^^ 柚子說:我是台灣人,要說台灣說,會說英文就是很利害喔! 媽咪說:安可爹地是美國人,可是也會說一點中文,也是很利害ㄚ!所以你長大也要學更多的英文,就會比安可爹地利害喔! 柚子說:我要學~英文~^^,我要跟安可爹地說話~^^ 我們帶安可爹地到飯店的附近走走,順便介紹了周邊的環境, 爸比說~安可爹地~常跑國外所以不用太擔心,而且他的行程排的滿滿的,新聞局的辦事人員會來接應~^^ 約4:30離開台北~回到新竹6:00了,所以就去竹北吃義大利麵,~讚~好吃!^^

教養本身卻是一門藝術

2008年03月14日
公開
25

學前教育雜誌 2008/03/04 教養孩子需要吸收正確的知識,但教養本身卻是一門藝術,無法套公式。爸媽唯有對自己有信心,凡事以合理為依循,才能讓親子關係愉悅,孩子順利長大。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面對新經驗的反應也不一樣。請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等他準備好了自然會想去嘗試或面對。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管教的藝術

2008年03月11日
公開
5

管教的藝術.... ◎口述╱林朝富 撰文╱劉純吟 社會變化得很快,孩子的思想行為也變化得很快,快得讓家長受不了,讓老師們束手無策。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爸媽只要給我一個眼色,我就知道該怎麼做,但是現在不一樣了。 ◆打不屈服 記得和兒子最激烈的一次爭吵,是在他念國三的時候。 當時,他非常叛逆,也愛頂嘴,不管跟他講什麼,他永遠有各種理由反駁。 他最愛聽西洋饒舌歌曲,乒乒砰砰,聽得我頭皮發麻。 隔天就要段考了,他卻把音樂開得震天價響, 半躺在沙發上,我忍不住大聲斥責他:「音樂轉這麼大聲,真的看得下書嗎?」 一回頭,發現他站了起來,雙手握拳,瞪大眼睛說:「我就是要這樣才讀得下!」 身為父親,我怎能忍受孩子挑釁的態度,「你現在這種姿勢是要跟我打架嗎?」我問他。 他生氣地衝回房間,「砰」的一聲,把房門重重關上。 那時,我已失去了理智,拿著雞毛撢子就衝進房間。 他立刻識相地起身,伸出手,把頭轉向另一邊。 那種倔強的態度實在讓我忍無可忍,便開始動手打他。 見他不哭也不求饒,我心裡出現一個聲音:「今天不打到你哭,我就輸了;我一定要打到你哭、你求饒才行。」 我把他扭出房門,要他雙手撐在走廊的牆上,開始沒命似地打他,每打一下就罵一句:「乎你死!」 那天,他穿著一條短褲,不久,雙腿就布滿一條條鞭痕,不僅紅腫,還流出些微血絲。 我轉而抽打他的小腿,這時候,終於聽到哭聲了──是太太和女兒的哭聲。 太太跑過來護衛他,我冷冷地對她說:「我在教孩子,你不要管,他才國中而已,就管不了,以後怎麼教!」 女兒也哭喊著:「爸爸,求求您不要再打了!弟弟,求求你趕快說對不起!」 女兒一邊求、一邊哭,他卻默不出聲,彷彿事不關己。 打累了,我把雞毛撢子狠狠摔在地上,進他房間拿出了他的書包,用力地往門口一甩說: 「你有種就給我離開這個家!一輩子都不要回來!」 沒想到他真的穿好衣服,繫上鞋帶,拾起書包,背著就往外走。 我氣不過,衝出去又把他拉回來揍了一頓。 ◆主動道歉 晚上,我根本沒心情吃飯。躺在床上,雙眼直望著天花板。 心想: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明天,我要怎麼面對兒子?要不要跟他道歉?哪有父親跟孩子說對不起的? ……一整夜,翻來覆去,輾轉難眠。 清晨五點多,半睡半醒之際,我看見房門被推開,兒子走到床前,跪下來放聲大哭: 「爸爸,對不起!」我趕緊下床,緊緊抱著兒子,勇敢地告訴他:「爸爸對不起你。」 站起來的瞬間,我猛然察覺,孩子已經長大了, 不但比我高,連肩膀都比我寬,而我卻只會拿大人的權威去壓制他。 我為前一天的行為感到很後悔,不解自己為什麼要發瘋似地打他?真的是「打在兒身,痛在父母心」啊! 見他傷痕纍纍,我去拿了一瓶碘酒說:「爸爸幫你搽藥好不好?」他說:「不要,現在搽會很痛。」 夏天是穿短褲校服,我只好建議他改穿長褲去上學,他點頭說:「好。」 當他背起書包,離開家門那一刻,我望著他的背影,忍不住又掉了一次眼? \。 我心裡想,昨天的他是如此叛逆,今天怎麼會主動來道歉? 太太為了解決我的疑問,從兒子房間拿出一封信, 上頭寫著:「親愛的兒子,你是我們的唯一!爸爸媽媽永遠愛你,不論你犯了什麼錯, 爸爸媽媽永遠會原諒你!媽媽求求你,找個機會跟爸爸說對不起。」 簡單幾個字,敵過我用棍子傷害了彼此。 回想過往,仍感到懺悔不已,真的如同證嚴上人所言: 「孩子不是反對父母的教導,而是反對父母教導的方法跟態度。」 ◆愛的智慧 上了高中,兒子依然沒有放棄他喜歡的熱門音樂。 但,我已經懂得怎麼包容、接受,我跟著他聽饒舌歌曲,試著去了解那些吵鬧的音樂。 有一天,他要我幫他向學校請兩個小時假。 我問他要做什麼?他拿出一張CD說:「我想去參加這位饒舌歌手的簽唱會。」 聞言,我心裡雖不同意,但想到一味地反對,只會造成反效果,於是,就幫他寫了一張請假單。 第二天,他興高采烈地告訴我:「爸爸,謝謝你!老師已經准假了。」 看著他臉上綻放的笑容,我想,這或許是個對的方式。 簽唱會那天,我告訴他:「爸爸今天請了一天假,陪你去參加。」 他不解地問我:「我自己去就行了啊!不用您陪啦!」 & lt; BR>我告訴他:「你只請兩個小時假,搭公車會來不及上第三節課,我載你比較快。」 到了西門町,離預定時間還有一小時,隊伍已經排了 五百公尺 遠。 我們等了很久,一點動靜都沒有。 我走到前面,問清原委,主辦單位說:「已經發出三百個號碼牌,簽完這三百個,歌手就要走了。」 我穿越人群,告訴兒子這個消息,他不相信, 我又陪他走了一趟,確定之後,他非常失望地回到他用書包占的位置。 我請兒子看看隊伍中的青少年,他們鋪著報紙,有人躺在地上睡覺、有人在抽菸、有人在打牌…… 我摟著他的肩膀說:「兒子呀!你不希望自己就是其中一個吧?」 他默默無語,背起書包說:「爸爸,您帶我回去上課好了。」 到了學校門口,要下車那一刻,他回頭對我說:「爸爸,您放心好了,以後我不會再做這種傻事了。」 從那時候起,我知道孩子對我產生了信任感,因為他知道我們是「同國的」。 和孩子有了更多共同話題,也讓我更加確信,用愛心與耐心陪伴孩子,才是「愛孩子的智慧」。 ■ 上了大學,兒子開始用電腦創作饒舌歌,還將我常聽的北管音樂拿去搭配。 那時,剛好新聞局在徵選歌曲,沒想到竟被選為佳作,得到了五萬元獎金。 二○○五年,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有一百五十個樂團報名參加, 兒子組的團「拷秋勤」榮獲前十名,受邀上台演出。 表演當天,由於沿途? 諟恣A我 和 太太開了四個多小時才到貢寮。 現場只有我們兩個人是「LKK」,年輕人都穿著比基尼、泳褲, 兒子站在台上就像個指揮官,請台下的人舉起右手,大家就跟著舉右手;請他們跳左邊,大家就跟著跳左邊。 那時我才了解年輕人的精力要這樣發洩。 我陪兒子看喬丹打籃球、看王建民打棒球,從不了解到逐漸熟悉, 後來,新聞局想錄製一片專門收錄年輕人創作的CD,與國外作音樂交流, 兒子有兩首歌被收錄在其中,讓我們感到很驕傲。 成長過程中,兒子始終不放棄他的興趣與理想。 如今,他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碩士班,雖然依舊熱愛樂團,但也同時擁有好成績,讓我們感到很放心。 我暗自慶幸,還好當時轉變了想法,改變了對待的方式, 化解了我們親子間的衝突,而不是掉進不可自拔的漩渦。 每個人都是在為人父母之後,才開始扮演這個角色、學習其中的奧妙; 愛,不代表了解,所以更要用心陪伴。 試著去了解孩子的行為,那麼,在親子關係上,「雖不中,亦不遠矣」。 《幸福密碼》同理心就是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

玩遊戲學數學-0-6歲兒童數學能力培養方案

2008年03月08日
公開
30

玩遊戲學數學-0-6歲兒童數學能力培養方案 2-3歲兒童數學能力培養方案 一、 走幾步跳幾步 練習「走三步跳兩下」或「走兩步跳一下」先從2和3之內變化,熟練後作4以內的變化。 音樂律動,如放4拍音樂時走三步跳一下,一來練習數腳步,二來練習合節拍。如果幾個孩子一起玩可以拉大圈,大人和孩子一起一面數一面向右邊跳,到樂曲的一段終結時大家一面數一面向左邊跳。 二、 記電話號碼 可以先背熟前4位數,再加後面4位數 三、 排數字 可把掛歷上的數字單個剪下來,或數字卡,讓寶寶一面按順序慢慢背數,一面逐個把數字擺成一列。擺錯了要反覆取下錯的,補上對的,反覆擺。大人可記時記分,開始可能要十幾分鐘,後來變成幾分鐘。 四、 分左右 如從左邊數起,1放左邊,2放1的右邊,3放2的右邊,或相反。學會分左右是學最基本的方位感覺,為以後學習位數提供方便。 五、 看鍾 2歲孩子會看兩個指針的位置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關健是家庭生活要有規律。 六、 串珠數數 可要求按數串珠,如穿一個紅的,再穿兩個白的,間隔著穿。或穿一個紅,一個黑再穿兩個白,等等。 七、 十位數 先擺10,在零處拿掉0,擺上1讀11,拿掉1,擺上2讀12……擺到20。一直擺到50。大人隨便拿起兩上數字擺在一起如47,請寶寶讀出來,多練習。一直擺到100。 八、 比較哪一盒積木多 一塊對一塊地比一比,不見得大盒子裝的就多,如果它每塊都很大,反而裝得少哩。 九、 比誰個子高 十、 學寫數字 2歲時會寫1和畫個圈,能寫出3個數字,即0-1-8,兩歲半會畫拐彎,先拐純彎,如3和2,多練習後學會拐尖角,學會寫7和4,也想寫5,但寫不像。寶寶寫字常在畫畫時偶然出現,如寫3常在畫鳥兒飛時被大人發現了告訴他寫豎一點就成3了,有時畫畫時畫出個小尖角,大人馬上鼓勵說「這不是7嗎」寶寶高興就會多寫幾個,就學會了。要在偶然中抓住時機。第二天要複習。 十一、贏大小 寶寶難以理解為什麼2比1大,3比2大,因為卡片上的字都有是一樣大的。最直觀的方法是用套碗玩贏大小的遊戲。誰拿的大就把對方的扣住,因為碗底有數字,寶寶看清楚是5扣3,被扣的一對就不能再玩。寶寶逐漸看出9扣8,8扣7……碗的大小和底面的數漸漸被記住了。玩熟後可用卡片代替,甚至用撲克。 十二、能拿幾個 3歲前後寶寶最多雙手一次拿6個,可作加減法遊戲。可隨意拿走幾個問剩幾個,又隨意放進1-2個,數共幾個,5以內的加減基本沒問題。拿的多的能做8以內的加減。 十三、組合 (紅片,藍片、圓的、方的)的,聽指揮拿取。 十四、聽數按鍵 除按電話外,可畫大圈當鍵,讓寶寶用腳來練習,圈的排列要同電話鍵排法相同。 十五、切分一半 練習裁紙:將方形紙兩邊對折,邊對齊,把紙邊壓直後用小刀伸入紙縫裁開,成兩個長方形。再把長方形紙的短邊對折,切分成小正方形。 用另一張方形紙,將兩個對角對齊,紙邊壓好,裁成兩個三角形。再把兩個銳角對齊,裁成兩個小三角形。 一張圓,裁成兩張半圓,再裁,成四分之一個圓。 一張方形紙,先對邊折裁開成長方形。大人把兩個上長邊對折,用尺子畫好長邊中點到短邊中點的四條連線,剪成菱形。請寶寶把菱形銳角合攏對齊,裁開,切分成兩個正三角形。也可將三角形的兩個底邊對折裁開成兩個三角形。寶寶學會將紙分開一半的最好辦法是將對邊或對角對齊,壓好紙邊,用小刀裁開就可分為兩邊一樣的一半。 十六、擺十 大人用硬紙裁製成6條相等長度的條,從中間分開一半標出5和5;另一條截取短條的2/5,分成一條為7,另一條為3。截取短條的3/5,分成一條為8,另一條為2。截取短條的1/5為1,另一條為9。最後一條與其他兩條合起來長度相等作為10,用紙盒裝好。讓寶寶將每兩條合走來,使它與10一樣長,碼放整齊擺入紙盒內。寶寶起初只是練習擺齊,但經過若干次之後,他就記得標上5的兩條擺在一起相當於10,6和4可擺成10,7和3,8和2,9和1都能擺成10。用擺10的方法使寶寶學會10的組合。必須要在寶寶完全分清楚10個數字後玩,否則光練習擺長短而不記數字就失去練習10的組合的作用。 十七、比長短 十八、比較其他事物 另外,如果飯多了一些,讓寶寶猜剩下的多還是一碗能裝的多。先猜後再把飯盛到碗中,看寶寶說的對不對,經常猜就會越來越準確,估量也是一個數的問題,人們說「心中有數」即是估量準確的意思。 十九、畫點、線和圈 如在圈內點芝麻,不要點到外面,或線上線下等。 二十、往左轉還是往右轉 比如回家,去和回是反著的。 二十一、背數和點數 數數器和小算盤對孩子練習此有好處,上排有一個珠子的日本算盤最好用。數到5時撥動上排珠子,下排4個小珠;數到10時左邊撥上一粒退回上珠,數到20時左邊撥上兩粒,隨時可以知道自己數到幾。使用權手、腦、口並用。算盤十分形象,便於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同步。 二十二、量水和沙 用套碗中最小的1號小碗量水兩碗倒入3號碗內;再將3號量水兩碗倒入5號內都是剛剛倒滿。如果用1號要量幾碗水才能使5號裝滿?讓寶寶自己先試,然後再回答。再用1號舀沙,把碗口刮平,然後倒入3號,看看幾碗才能裝滿,刮平倒入5號內,再舀一碗刮平倒入5號看是否倒滿還是高出來一些。讓寶寶試用小碗自己舀沙土直接倒入5號,看要用幾碗。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學會用碗去量水、沙等沒有固定形狀的物質,學會用容量去比多少。 二十三、拼上1/2、1/3和1/4 將硬紙製成四個圈形,四個正方形和四個三角形。將每個形狀留一個整體,其餘依次分為1/2、1/3、1/4。將碎片取出,讓寶寶自己將各個形狀拼好。寶寶拿起半圓、半個正方形和半個三角形時告訴他這是一半,那是1/2。拿起1/3圓,1/3長方形和1/3三角形時告訴他是1/3,要用三塊才能拼成整體。這些1/2、1/3、1/4的片塊會在寶寶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每當拿起任意的片塊都知道它是什麼形狀的幾分之一。 二十四、分類 A.蘋果,鴨梨、桃子、桌子、柚子;b。背心、帽子、娃娃、毛衣、大衣;c。刀子、剪子、瓜子、夾子、勺子;d、火車、卡車、救護車、救火車、風車;e。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炸蛋 歸類原屬認知範疇,但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與算術中的應用題相似。3歲前雖然還不會做算術應用題,但學會分析綜合對解決問題極有幫助。 二十五、方位 拼圖。拼圖不屬於算術範圍,但準確的方位感對以後學習圖像思維的幾何和三角都很有幫助。 3-4歲兒童數學能力培養方案 一、 學畫正方形 可以練習用鉛筆沿著一個方形小盒畫出正方形,轉角時拐成有角的形狀,不要畫圓角。之後可學寫口、日、白、田、回、國等。 二、 用三角形拼成四角形 三、 誰最大,按大小排隊 四、 學讀三位數 五、 試做三位數不進位的加法 可擺數字練習。將結果用現成數字擺出來。例如: 126 417 539 648 457 +253 +262 +340 +231 +532 六、 擺單數雙數 用珠子或花生排開兩行,單數下面是單個的,雙數是齊頭的。孩子拿取時常一手拿兩個,遇雙數時可完全放手,遇單數時只能放下一個,孩子很容易找出1,3,5,7,9是單數,2,4,6,8,10是雙數。平時數東西時可以一手拿兩個,用2,4,6,8,10去數,比一個個數要快些。 七、 數樓層 寶寶知道每層樓一定要有窗戶,在樓前數窗戶的豎排就可知道層數。 八、 學習圓輪 在長方形木板上插上5根活動的木棍,最長一根穿5個紅色圓輪,第二根穿4個黃色的,第三根穿3個藍色,第四根穿2個綠色,第五根穿1個黑色。學習圓輪主要學習五以內的加減。 九、 倒數數 倒數數是培養逆向思維的開始,在解決困難時十分有用。 十、 算盤練習加法 十一、 點數與背數 用數數器或算盤,有實物比空口背數容易,所以點數優於背數。 十二、實物相加 用實物練習數數可以加強視和觸覺的協同。 十三、數手指相加 3歲孩子都喜歡舉起手指練習加法。超過10個怎麼辦呢?可以看數的大小,〈只舉起5個就夠了,數數時從7開始,8,9,10,11,12,點著手指去數,得出結果是12。這種方法很方便,但要求寶寶可以隨時從一列數的當中開始往上數。 十四、自製七巧板 用硬紙板剪出半徑3厘米的圓形4個,其中兩個從半徑剪開成4個半圓形。再制3cm*3cm的正方形4個,其中兩個沿斜邊剪開成4個三角形。再制3cm*4cm的長方形2個,底邊為4cm,高和頂邊都是3cm的梯形2個。再制四個各為3cm,橫對角線也是3cm的菱形2個,一共有七種形狀,自己染色或貼上色紙。讓寶寶先按圖從易到難去擺出各種形狀,然後自己再創造出更好看的圖形。 七巧板是圖像思維練習的簡易方法。圖形也是數學當中的一種。 十五、畫地圖 畫地圖顯示了方向性,也是一種數學思維。 十六、逢雙擺數 學會一手拿2個逢雙數數法。5雙排成一行。寶寶一共排了六行還剩下4個,媽媽一看說64個。寶寶先數一行,原來5雙正好是10個。一共有6行,逐行去數10,20,30,40,50,60加上4個,果然是64個。以後寶寶懂得要數許多東西時,先用雙數排5成為10個1行,以後數行就知道有幾十,加上零頭就是幾十幾了。 十七、從中間起倒數數 先從6起倒數到1,再從15起倒數到10,從32倒4個數,31,30,29,28。從28起倒數5個數到23,也可從23順數7個數再倒數5個數,等等。 十八、數手指學減法 16-7=?寶寶豎起7個指頭,從16志倒數到9,得到9作為答案。這個辦法比先借10過來,減7得3,用3加上6得9簡單一些,寶寶也感到倒數比借位方便多。所以先練習倒數,再學減法理方便。一年級學20以內的加減法,寶寶提前用倒數法就學會了。 十九、實物學減法 如5顆糖,爸爸一個,媽一個,寶寶一個,還剩幾塊。 盤子裡共有雜糖20塊,媽挑3塊水果糖,爸選奶糖2塊,寶寶挑酥糖4塊,請寶寶計算雜糖共剩幾塊?有兩個辦法,若寶寶會加法,先將3人拿去的加起來,即3+2+4=9,用20倒數9到11,計算得出答案11。也可用連續倒數法,先舉3個手指,數19,18,17。再舉起2個手指數16,15,再舉起4個手指,數14,13,12,11,也得出11。 二十、連加法 選擇撲克1-5四套,或字卡1-5四套。大人和寶寶各隨意取10張,各人都同時打出一張,誰馬上加得快喊出得數就可以贏。 第二步玩10張連加法,只選1-5兩套牌,每人分5張。出牌後快速算出得數,牌面向上。再出手不但要算出兩張牌加起來的得分,還要加上上次兩張牌的得分。二人共出牌5次,共加起來為30分。 如果寶寶連連得勝,可以將4套牌共20張加起來,每人分10張,連加得60。 連加法要求寶寶快速記住上次加起來的分值,又要馬上算出來當時出牌二個牌面的分值,馬上相加。記錯了或算錯了都不能得分,這是練習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的十分有用的遊戲。玩時不要急於求成,要先讓寶寶記住上次的分值,二人同時大聲說一遍,將桌面上相加分值也大聲說一遍,然後搶答加起來的數。如果有異議,可爭論或提出重算。提出來十分好算:5,4,3,2,1,1,2,3,4,5一共是5個6,總數為30,兩套牌為30,四套為60,經過反覆連加,會提高寶寶計算的興趣和能力,受益終生。對計算能力慢的寶寶,許可一面擺,一面算。會擺會算都要受表揚。 二十一、擺餐具 大人要經常表揚寶寶怎樣學會省事,不必跑來跑去一氣呵成的工作方法。 二十二、大棗換核桃 如「五個棗換一個核桃」。寶寶將大棗擺成5個一行,擺對了就換一個核桃放在前面。寶寶將棗全擺上,換了8個核桃還剩3個棗,一起用核桃算出一共有幾個棗。 大人讓寶寶將核桃排成雙數,一共有四對,寶寶馬上說出一共有43顆。 現在寶寶又多學了一種數數方法,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一百。大人用核桃代表五,寶寶可以排成雙數直接算出40,也可一五,一十地逐個數出四十,再加上零頭即可。 二十三、共有幾塊積木 寶寶自己用方積木或方盒子照圖的樣子砌積木。先看圖,估計要用幾塊,然後砌起來,從前到後從上到下都要數一下看它共有幾塊。通過數和砌,發現有些積木從前面看不見,從第4塊起到第7塊都有一塊被壓信。第8堆壓住2塊,第9和第10堆各壓住3塊。寶寶經過自己動手砌和數,才能發現只看不動手就會少數了一些積木。 二十四、用幾塊積木來砌多層金字塔 寶寶會用3塊來砌橋,在橋旁邊加3塊就成金字塔。砌3層用6塊,砌4層5層要用幾塊?然後6、7層呢?在3層的基礎上在旁邊添上底面4塊的金字塔,每層都要在邊上添1塊,加上尖頂上一塊就是4塊,加上原來3層用的6塊共用10塊。5層是15塊(10+5),6層是21塊(15+6),7層28塊(21+7)。 二十五、用幾塊積木來搭幾層樓梯 搭2級用3塊,3級、4級呢?寶寶算過上題後已增長了經驗,加上看圖而不必動手就學會了用計算的方法知道擺更多級要用多少積木了。在2級樓梯右邊擺上豎砌的三塊就成3級了(3+3=6);在3級樓梯右邊豎砌4塊就成4級樓梯了(6+4=10)…… 二十六、小天平 練習這種擺法和組成用處很大。 二十七、倒述2-3位數 大人伸出食指和中指,指食指說2,指中指說7,讓寶寶先從中指起念,把二位數27倒述為72,再任意說兩個數先讓寶寶記信,然後請他從中指說起,把兩個數倒著背述出來。用手指的辦法使孩子能記住數的位置,便於倒述。熟練後可要求練習倒述3位數。這種練習開頭可以用手指幫助記數,熟練後不必再用,寶寶可以記住大人所述三位數,然後倒著順序背出來。倒述三位數是一種重要的智力測試法,有記憶及逆向思維兩個步驟,是日常必需的智力結構。孩子從3歲半開始練習倒述兩位數,到四歲時多數能倒述3位數。 二十八、穿、脫衣服的數學 睡覺時先脫外衣,再脫罩褲,再脫毛衣,按順序放置,穿衣時先內後外,提供方便。按先後次序擺放東西的辦法十分有用。養成習慣後無論做什麼事都先作巧安排,用數學的方法,把事情一二三四排列起來。 二十九、搞衛生時的數學 準備清掃屋頂時,先要事先收拾桌面和櫃面上的東西,並蓋起不能藏起來的東西。爸爸清掃客廳時,媽媽和寶寶要去收拾臥室和其他房間。清掃完畢要擦玻璃,寶寶負責遞乾淨抹布、換水等。然後收去蓋布擦淨桌面等,最後將東西放回原位,從屋角開始掃地。如果次序反了,先掃地後掃房頂,又會使地面變髒。用合適的步驟去安排就能提高效率,這也是數學的範疇。 三十、唱歌敲節拍 三十一、旋律的遞增和遞減 三十二、和聲中的數學 4-5歲兒童數學能力培養方案 一、 將圓切分6份、8、10、12份 二、 認識硬幣 先從形態上能分辨清楚1元、五角和一角以及分幣。 第二步練習湊錢。如用5個1角換1個5角,等。最後將6種硬幣合攏,練習付錢。如付1元6角4分。 三、 認讀4-5位數 四、 認讀漢字數字的大寫 五、 畫手印分左右 孩子很快會看出小指與大拇指不同,但紙上的手印不能說明它一定是左手的手印,因為如果右手手心向上也能畫出同樣的手印來。這個問題留給寶寶自己去想。 大人可以畫一隻左手的兩個手印,一個在每個指尖畫上指甲,另一個在手掌心畫上幾道手紋,這時兩隻手印馬上變得左右分明了。 六、 按扣子 取10枚放桌上,大人隨便按住幾個,讓寶寶看桌上的餘數去猜大人手中有幾個扣子。猜對了就讓寶寶按,大人猜。玩熟了10個扣子後,可變成9個、8、7、6個。玩熟後可試變成11、12到15個。到6歲時可發展到玩15-20個。 七、 值日生 八、 分餅乾 30人,每包餅乾有20塊,每人分一塊要領1包半,如果每人聽兩塊要領幾包?有剩餘嗎? 這個問題孩子回答得出奇順利,他們不需用大人的乘除法,而是用圖形猜想法很快能答出來。這種思維方式是右腦型解題法。 九、 認量尺、看刻度 量一量書有多長寬,布娃娃的高等。學會了使用尺子量東西,大東西用皮尺比直尺方便。 十、試用量尺來畫正方形 要求寶寶學會用尺子畫一個3cm*3cm或4cm*4cm的正方形來。 十一、用皮尺量身高 十二、用走步量距離 十三、用量尺畫長方形 畫一個4cm*2cm的長方形 十四、買小食物 寶寶學會用硬幣湊錢,可以用存錢盒中的硬幣試買一種小食品。 十五、買鞋 公分=厘米 十六、六面積木拼圖 十七、方積木搭炮樓 十八、方積木搭高樓 十九、開飯鋪 二十、用帶刻度的器具量水 用有刻度的量杯往套碗裡注水,可量出每個套碗的容量。可以量一下水杯裝滿時的容量是多少,寶寶每次喝一杯,一天3次,算一算一天能喝多少毫升水。 21、看鍾 第一步先認幾點鐘;第二步認幾點半;第三步認一刻;第四步認三刻;第五步,在寶寶快5歲時開始練習,如1點過5分,差5分到1點1刻等,因為每走1個數字就是走過5分鐘,鍾上也可看到5個小格子,先要會背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五三十,三五四十,四五五十,五五六十,最好5歲前學會看鐘錶。 二十二、記生日 二十三、記住圓周率 24、學畫圓圈 用一顆石子,一條結實的草桿就可畫圈。寶寶可以拿草桿在圓周上比,果然圓周比草桿的6倍多出一小點。現在寶寶理解圓周率是什麼意思,原來是指圓周比直徑(兩個半徑)的三倍又多一小點。會懂得圓周、圓心、半徑、直徑。 25、學畫橢圓 26、正方形與長方形的不同 27、有幾個正方形 28、有幾個長方形 29、買門票 30、數字接龍 要求兩邊都有0-6個點不等,遊戲要求接上6。是練習加法的好遊戲,適合4-5歲孩子,3-7人玩。 31、圖形接龍 32、排五子 33、斤和兩 34、稱體重(分市斤和公斤)

親子數學v.s.親子教養

2008年03月08日
公開
25

親子數學v.s.親子教養 陳文慧   我是一個不喜歡給小孩補習上知識性才藝課程的媽媽,小孩上幼稚園大班時,學校調查要不要上珠心算課,查明並不硬性規定馬上回絕。到了要上小學一年級,以前同事說給她女兒去上MPM數學很不錯,問我要不要給小孩一起去,我說:「嗯!等他上學看學習情況怎樣再說好了」。上學後好像還好,回家再寫寫數學評量也就可以。直到學期快結束,學校發了一張社區大學招生簡介,看看裏面有一門「親子數學」,敘述著不一樣的數學學習方式,突然心中有一個念頭,既然不喜歡給小孩補習,為何不換大人去上看看呢?於是下定決心利用每個星期二早上小孩去上學我也去上學。   記得上第一堂課就讓我玩遊戲玩得心情很熱烈,裏面有一個單元「名字值多少錢?」真棒!怎麼可以一個遊戲就讓人可以學習到如何查表、計算、驗算、估測呢?外帶練習了注音符號;回家馬上和兩個小孩玩了起來,先拼出家裏每一個人的名字,再算出誰的名字最多錢,接著算認識的人當中誰的名字最多錢,而遊戲中老大覺得自己的名字錢不夠多,還會自己把表上的單價自行更改,或是改了一個很好笑但錢很多的名字,在這一個遊戲中,孩子和我細數著所有身邊熟悉親友的名字,很快地孩子對每一個人的名字已經很清楚,而不只是一個稱謂而已,不知不覺中做了多次的數字計算。   接下來玩「付錢遊戲」,因為小孩愛吃餅乾,我就像上課一樣買了幾種不同價格的餅乾,把餅乾藏起來一次拿一包和孩子玩買餅乾遊戲,拿著錢幣實際操作,同一包餅乾有那幾種買法,小孩吃的高興玩得也高興,後來有時外出在車上,隨便找一樣東西就開始玩起我們這種買東西的遊戲,連那上中班的弟弟也知道25元的餅乾可以用2個10元和1個5元或1個10元和3個5元買,玩的有模有樣,讓我佩服至極。   每一堂課我都是在既興奮玩得又熱烈的情緒下結束,回家我總是找了空閒時間,再把自己上課時感染的那種心情和孩子玩起遊戲,如果遇到還不到小孩可以理解的部分,即停下不強求。有時就自己先在小孩旁邊做作業,小孩即好奇的問:「媽媽妳在做什麼?」,我就會告訴他:「我在做功課。」耶!媽媽在做什麼功課?孩子馬上很有興趣,甚至看看還會說:「媽媽,我幫妳的忙好嗎?」像「彩虹邏輯」需要我塗顏色,找出有幾種排列方式,二個小孩即自告奮勇的要幫我塗顏色,後來我跟他們玩這個遊戲時很快即進入狀況。   而「七巧板」也是我還不知怎樣帶領,自己先在一旁拼湊圖形,並將完成之圖形畫在方格紙上,老二就過來在一旁看,並把我畫好的圖形用七巧板自行拼湊起來,這時他的玩法讓我突然想到,我可以用回收的厚紙板在裏面挖一個等面積的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讓他玩拼圖遊戲,這樣不用多做解釋,他自然能自己感受到甚麼是「等積異形」,真有意思,又不用多花錢買市面上昂貴的「益智遊戲」。   還有更精彩的是「覆蓋模式」,老師改編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來為遊戲做串連,回家我就告訴小孩今天聽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依照上課的每一個細節和小孩做起故事遊戲,幾天後竟然看到弟弟還拿著那張貼著織女每三年、牛郎每五年的百數圖自己唸唸有詞,我不用問他:「你領會悟解了些甚麼?」但我心中卻很快樂的知道,有一顆種子在萌芽。   在「三豆沙拉」這個單元,我學會了「換句話說」,小孩聽著文字敘述的題意,拿著豆子實際的操作,一題這盤沙拉有三種豆子,綠豆和紅豆的份量一樣,黃豆比紅豆多3顆一共有18顆豆子,數的一點也不含糊,平常豆子並不收起來只用一個盒子裝著,隨時小孩愛玩就拿出來,也不管他們是拿來數還是扮家家酒,有一天小孩竟還拿著那盒豆子,說:「媽媽你考我,我要玩上次那個遊戲。」我發現小孩在對數的組合及分解概念相當的好,老大沒學心算但計算能力很強,而老二有次問我:「4+2=?」我說:「等於6,那你知道什麼是6?」他告訴我說:「6就是,猴子吃了4根香蕉又吃了2根香蕉,或是他肚子裏吃進了5顆蘋果又吃了1顆蘋果。」哇!他讓我很驚訝於他對數的理解。   所以當小孩告訴我「媽媽,我覺得我的數學很棒,我很喜歡數學」時,我心裏亦覺得真棒,這份自信心不正是學習的最大利器!這學期我們更拋棄原有的學習模式不再寫任何評量,讓小孩有更寬廣自由快樂的學習時間。   玩了那麼多遊戲,我一直用播種的心態,覺得只要能在小孩的心裏埋下一個種子就夠了,但生活中卻不斷給我很多驚喜,像這一次老二耶誕節要化妝派對,老二要扮演哈利波特,我說:「嗯!巫師不是要會變點魔術嗎?那你要表演點什麼?」老二說:「可是我只會排到五,可不可以?」我用驚喜的表情告訴他,怎麼我們兩個想的一樣呢?(原來我想請他要不要表演十張紙牌的秘密,而他想的竟然也是)我說:「當然可以,你才大班會排到五已經很棒。」   至於老大我只不過跟他玩了一下「七巧板」並且解釋什麼是「等積異形」,剛好他數學課正在教面積,我問他老師教的會嗎?他說:「會呀!」,我說:「哦?」老大馬上說:「真的,妳忘了?妳跟我玩過七巧板?」,是喔!不到三十分鐘的遊戲怎能有這麼大的效應呢?真讓我意想不到。   課程結束了,老大問我:「妳還要不要去上課。」我說:「你覺得媽媽還要不要去上呢?」孩子給我的答覆是:「要,媽媽妳要去上一些更有趣的遊戲回來跟我玩。」現在生活中到處充滿數學,感受得到數學,用我們覺得有趣聽得懂的話語和實際操作,不斷的在我們周遭上演。   「親子數學」在我們家不只適用在小孩身上,連去上學的婆婆都很受用;婆婆因為早年失學,現在退休了,大家鼓勵她繼續去學校上課。可是因年紀大理解力和記憶力較差,經常看她很認真的在寫字,對於意思呢?不太懂,數學這門課呢?更不用說,根本是聽不懂,時常我講解了半天,她告訴我的答案是「聽不懂」。   記得第一次上完親子數學課回來,我即興高采烈的告訴婆婆:「媽,妳數學不會,應該去上我們的親子數學就會了。」但是婆婆以為學習就是要像傳統學校的學習方式才對,對於我的提議不予以置評。   這學期老師上「分數組合」時,老師把分數的量用一長紙條來表示,當等長的紙條對折成二份,即是原來的一半為1/2,再拿一等長的紙條對折後再對折一次,出現四份,每一份是1/4,而把原先的1/2拿來放在上面比對,即可發現二個1/4是一個1/2,以此類推做出1/8、1/16、1/32……等。我心中真是欣喜若狂,「分數」這麼難以解說的東西,用做的方式就可以直接把它表達感受出來,真是太棒了!回家馬上跟婆婆說:「媽,妳不是一直搞不懂分數嗎?我今天學了一個很棒的方式可以教妳。」為了怕婆婆不耐煩照著步驟一步一步來,找了一天空閒時間,讓二個小孩和婆婆一起操作,在孫子們熱烈的情緒陪伴下,婆婆勉為其難的也完成遊戲操作,而且了解到分數的大小,下回我要來做個分數拼板掛在大門後面,可以和婆婆來玩分數加法,這樣就可以很清楚看出為什麼1/2+1/4不是等於1/6。   上「親子數學」不光是讓我學習到數學,更重要的是老師的引導讓我學習到更多的親子教養,對於真正的「愛」,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小孩,請即手做環保,留給小孩將來一個乾淨的空間。而曾志朗前部長在「閱讀生機」上說的「閱讀是教育的靈魂,惟有透過閱讀,學生才能廣泛的吸收各種知識,當他的背景知識雄厚,老師在課堂上課時,每一句話都會與他原有的背景知識相呼應,使陌生的新知識藉著舊的架構結合在一起,成為可以被深層處理的資料」深深的震撼著我。   透過兩個愛看書的小孩,也讓我印證到閱讀在知識學習上建構了很強的能力。這學期老師邀請鄭校長(註)來演講「孩子的幸福在哪裏?」、「資訊素養與閱讀指導」、「現階段小學數學結構」,每一場的演說都是這麼精闢。   你在忙嗎?為小孩忙嗎?請你停下來看看小孩真正要的是什麼?請跟我們一起來打造你小孩更美好的明天。   註:鄭端容校長,曾參與國小數學科教材編寫,已由板橋莒光國小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