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處

2008年02月03日
公開
11

從錯誤中學習 文�沈蔚穎 專家�高麗芳 學前教育專家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 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樂活教養

2008年01月31日
公開
23

樂活教養─帶孩子簡單過生活 文�楊毓菁 學前教育雜誌主編 有錢,是大家都想過的「好」日子,尤其豪奢流行的消費風潮引得孩子都想擁有最好的、最流行的事物,但是花錢買了不但不惜物,還要得更多。除了儘力做個「富爸媽」,你還能給孩子什麼? 理財作家夏韻芬曾經很愛花錢卻不自知,是孩子3、4歲時的童言童語驚醒夢中人:「買東西不用付錢阿!刷卡就好啦!」孩子一出巷子就舉手她也很納悶,「因為舉手就有車坐!」原來她出門常叫計程車,孩子早就記在心裡。 物質誘惑大,別人都有自己沒買不就「遜掉」?從小養成收受最好的習慣,孩子怎會回到惜物、節省的心態?夏韻芬認為這是爸媽縱容的結果,她記得小時很想買東西,但媽媽跟她講「沒錢不能買」,小小年紀的她就僅記本分;但是現在爸媽把全部的愛都給孩子,要什麼有什麼,寧願自己買路邊攤的衣服穿,但買小孩一件數千元的球鞋背心,眉毛都不皺一下。「很多物欲的不斷滿足,是相對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感受。」 惜物觀念,從小做起 其實爸媽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的東西,也不要因為孩子愛吃什麼,就儘量滿足。因為孩子還不懂事,只要他喜歡吃的,就會儘量要,而且他並不知道自己能夠吃多少,到時候剩下一大半,他就吃不下、不吃了,當然很容易邊吃邊玩邊浪費了。 「該買的買,不該買的不買」是爸媽應有的堅持,可以和孩子一起實踐節儉的行為,例如︰教他隨手關燈、關水;請他幫忙把沒有人看的電視關掉等,自然而然地養成愛惜物力的習慣。 做家事賺零用錢,先有錢概念 夏韻芬的做法是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錢,她非常贊成家務有給制,兩個兒子從小幫媽媽做家事有錢賺──雖然才10元,讓他們想買東西自己計劃存錢,也感受有夢想可以靠自己實現。 這樣會變成有給錢才要做家事,反而物欲太重嗎?的確,她曾經碰到叫不動的狀況「我錢很多,不想賺了。」孩子說,「那我也不煮飯了,你們洗碗還有錢賺,我可是沒人付錢呢!」她堅持到底,到了晚上8點廚房還是沒動靜,孩子們開始緊張了,才向媽媽讓步。 夏韻芬提到有次回到家,很累、完全提不起勁做事,兩個兒子爭相跑來搥背、揉腳,還體貼地跟她說:「媽媽,家事通通交給我們來做,不用錢。」夏韻芬認為,給不給錢並不是孩子勢利的原因,與孩子互動的過程,還有價值觀的分享,才是重點。同時孩子也可清楚地在過程中體認到:要工作才有收入。 存才能領,知道珍惜所有 壓歲錢還是零用錢加起來,就帶孩子到銀行開戶存錢,孩子會看到錢存進去才可以領出來,才不會以為神奇的ATM可以隨便吐錢。如果爸媽只教他花錢沒教他存錢,坊間廣告都是教人花錢,請問孩子怎會有存的概念? 孩子有了錢的觀念就有比價的基準,吵著吃大餐之前,會自己盤算要洗幾雙球鞋才吃得到;字典亂撕亂丟,找不到再吵著買新的,眼見已經買到7、8本,夏韻芬決定讓他自己承擔後果,讓孩子掏腰包,就會珍惜這本自己買的字典。 也可以在平常讓孩子養成收拾、整理、物歸原位、妥善保存東西等小習慣,東西不容易丟失;不妨替孩子準備存物箱,專門放他自己的「寶貝」,這樣將更有助於他養成這種好習慣。 家庭開銷說給孩子聽 很多爸媽不願讓孩子了解家庭經濟狀況,但是夏韻芬簡單解釋家裡房貸的狀況,並對孩子說:「我還不完你要還!」,有時吃好一點,孩子還會提醒:「你貸款交了沒」呢!她認為不能給孩子假象的生活方式,孩子曾經問她為何要貸款欠銀行錢,看到豪宅會問是誰在住,她都會一一解釋,讓孩子知道努力工作會有收入,讀很多書、做其他人不會做的事也能與眾不同 採買家用,讓孩子計劃購物 很多孩子到長大都還「甲米不知米價」,只知道消費,不知道花多少錢;她曾經在對學生演講時做小測驗,發現很多孩子不知道一盒蛋是多少錢。不妨先從帶孩子到超市帶孩子買東西開始。先教他們查看家裡短缺哪些用品,計畫後再去買,孩子熟練以後還會根據特購比價呢! 有錢怎麼用,支出要計畫 既然孩子有零用錢,要怎麼用才對?夏韻芬教育孩子的原則是──賺到100,把50存起來,拿40計劃添購的物品;如果馬上花光以後就買不到。孩子一開始只知道強迫儲蓄,現在更知道計劃性支出,如果要買電動車,就會讓買wii的計畫往後延。他操練到「人生只能選一樣」的狀況,知道人生裡有順序要處理。而10元也許可以買到小快樂,但是有時,錢也買不到快樂、買到愛。 父母對孩子呵護太過,給得太多,反而對他愈殘酷,孩子將來總要獨自面對人生吧?給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就是給孩子活路。

我數到3ㄛ

2008年01月31日
公開
15

我數到3ㄛ! 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書籍摘要 你的小孩又在鬧脾氣了。不過現在你知道不能立刻發脾氣或是喋喋不休,那麼你該怎麼辦呢? 眼前你就要邁開重要的第一步--糾正小孩不好的行為。我們要教各位的是數1-2-3的方法。從1數到3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但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盲目地數。 一開始,請先記住兩件事。 第一,你要把數1-2-3應用在「不要做」行為上。換言之,當小孩在吵架、哭鬧、吼叫、爭辯、耍脾氣時,這個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場。如果你要小孩起床上學去,或是要他們快去寫功課、練琴等等,這方法就不適用。 再者,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1-2-3魔法術的話,當你知道如何數1-2-3後,可能會半信半疑的,畢竟這聽起來太簡單了,感覺好像不是很積極或不夠嚴厲。你也許會想:嘿,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小孩,他可是個小野人呢! 如果你有點懷疑是正常的。要知道,數1-2-3這方法看似簡單,但也沒有那麼容易。主要的「魔法」不在數數字,誰都會數嘛,它的神奇力量來自「不說話、不動怒」法則,這種方式讓小孩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然,1-2-3魔法術真的不是什麼魔術,只是效果太神奇了。這方法說穿了就是一套特殊的行為技術的延伸,教你用謹慎、合理、貫徹的方法,來訓練及管理小孩的行為。 所以當你和小孩的衝突又出現時,你會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變得言行一致、有主見,且心平氣和。 讀到這裡,你心中也許出現許多疑問。沒關係,下一章我們將試著回答你所有的問題。之後,等你讀完第六到第十章,就可以開始數1-2-3了。 對「不要做」行為數1-2-3 假設現在時間是晚上六點鐘,你有一個四歲大的小孩,他吵著要吃洋芋片,但你硬是不給他,因為就快吃晚餐了。他正在廚房地板上跟你鬧彆扭:用頭撞地板、用腳猛踢廚櫃,還大哭大叫的。你知道這下子左鄰右舍都會聽見,頓時間你不知如何是好。 你的小兒科醫生建議你別理會他,但你就是無法忍受他這樣大吵大鬧。你媽媽教你拿一塊冷毛巾蓋在他臉上,但你覺得這方法很奇怪。最後,你先生乾脆叫你打兒子的屁股。 些其實都不是好方法。你不妨試試1-2-3魔法術。把你的食指豎起來,眼睛看著你家這個小魔鬼,然後很平靜地說:「1--」。 他依然哭鬧不停,甚至火力全開。過了五秒鐘,你豎起兩根手指說:「2--」。他還是很吵,繼續發脾氣。又過了五秒鐘,你豎起三根手指說:「3,時間到,回你的房間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當你從1數到2時,你兒子放棄兩次改正的機會,現在他自己搞砸了,得自負後果。後果有兩個選擇: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表示他得進自己房間,你將暫時不理他;另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的替代法,例如暫時沒收玩具或損失一些特權、提早十五分鐘上床睡覺、零用錢少十塊、兩個小時內不准打電動玩具等等。 假設你選擇的是中場休息時間,那麼在你說:「3,時間到,進房間五分鐘。」之後,你不理他,他就安靜下來了。(有些人可能還搞不懂自己是怎樣讓小孩安靜下來的,下一章我們將為你解答。) 在你不理會小孩時,你可能很難相信接下來發生的事:其實就是什麼事也沒發生。你不用說話、不生氣、不會覺得愧疚、不用說教、沒有爭辯。除非必要,你什麼話也沒說。 譬如,你就不用說:「從現在起你要不要做一個乖寶寶呢?你知不知道整個下午媽媽快被你煩死了。為什麼我們每次都要這樣呢?媽媽快要受不了了!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哭鬧,爸爸再半小時就要回家了。你是不是上天派來折磨我的啊?」 你也許會忍不住,想要來個小小的說教,但最好還是保持沈默。如果小孩又出現了「不要做」行為,你就再從1數到3。小孩若乖乖聽話,你就稱讚他,讓他成為你的好夥伴。 很快地,你會發現只要數1或2,小孩就會乖乖聽話了。我們跟你保證:以後你只要從1數到2,就可以隔著客廳制止你家兩個小寶貝吵架,根本不用起身、大聲吼叫,或做一些稍後會後悔的事。你只是第一次嘗試,就能立即上手。 有些父母會問:「小孩從來不會在我數1時就停止吵鬧,每次我都要數到2。他是不是故意的?」我們的答案是:「非也,他如果真要捉弄大人,不可能數到2就停止的。他要是讓你數到42甚至72,那你才真的要瘋掉吧!」有些小孩可能得跟他說個上千次,他才會學乖。所以,數到2應該還好吧。記住,如果小孩讓你數到3,他的機會已經沒了,就等你裁決。 還有些父母問說:「當孩子做的事情實在太過分時,難道我還要給他們三次糾正的機會嗎?」這問題也挺有道理的,好比說,你的小孩一直打你或用東西丟你,你總不可能還在那邊數1-2-3吧,畢竟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立刻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鬧,就一個人待在裡面十五分鐘。」 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假如你七歲的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學會說髒話。雖然他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卻用三字經跟你頂嘴,這時你該如何呢?假設時間是晚上八點半,你跟小孩說該上床睡覺去了,他卻回你:「他媽的!」這時候你也需要立即制止,所以同樣地,你得跟他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說一次,那就變成十五分鐘。」等小孩結束中場休息後,你再跟他簡單說明為何不能說髒話。當小孩出現新的或異常的不良行為時,簡單的解釋是很恰當的。 瞧,數1-2-3基本上就是這麼簡單、直接、有效。你以為有什麼秘訣嗎?就是這樣而已啊! 比較困難的部分 偶爾會有一些父母跟我說:「兩個月前,我們去參加你的研習營,覺得收穫很多。我們家兩個小孩都很難教,一個七歲、一個五歲。回家後,我們立即嘗試1-2-3魔法術,真的很有效,他們兩個都比以前乖了。不過現在1-2-3好像已經不怎麼管用,我想我們需要新方法了。」 大家認為問題出在哪兒呢?其實90%的情況是因為父母忘了「不說話、不動怒」法則。很多人都沒有嚴格遵守,但卻不自知。還記得前面那個大哭大鬧的四歲小孩和洋芋片的故事吧?如果你是一邊數1-2-3,一邊不自覺地說太多話,情況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1--媽媽真的很累了,你為什麼不能乖一點呢……我在跟你說話時,眼睛看著我。好啦,2--,再說一次,快進你的房間去,聽到沒?每次要不到東西你就這樣鬧,真是讓人受不了。我再說一遍。你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胡鬧。爸爸再半小時就回家了!好了,夠啦!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我不理你了,快點!!」 天啊,這像什麼話?如果這是你對孩子的反應,那麼很可能你也在耍脾氣吧。這下子,廚房裡變成有兩把怒火在燃燒。大人的脾氣也爆發出來,那絕不是1-2-3要教你的東西。你可知道這樣做已經犯了三個錯誤。 首先,你確定你要這樣跟小孩說話嗎?你今天上班是不是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了?如果你真的用這些話跟小孩「溝通」,那麼你的真正意思是:「來吧,咱們吵一架吧!」你的小孩不需要有注意力缺失症、對立反抗,或是行為規範障礙,就足以讓你們大吵一架。很多小孩知道說不贏你,會很快出現狗急跳牆的行為。太多的言語或規勸,保證你無法導正小孩的行為,而且很可能讓你們僵持不下。 再來,許多難教的小孩確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這表示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對這種小孩來說,你要他如何在大人一大串的言語中挑出重點,譬如哪部分是數1-2-3,哪部分是警告。他真的沒辦法!小孩要是一開始沒有聽清楚你的警告,他是無法做出正確回應的。 最後,在這段令人超級挫折的話中,還有一件事情不對。姑且不管你當時的情緒,你要是愈說愈多,基本上你要傳達的內容會整個變了樣。當你告訴孩子許多必須聽話的理由之後,其實你是在告訴他:「除非媽媽給你這些理由,不然你不必聽話。哎,媽媽只希望你也能同意這些理由。」這已經不是在管小孩了,而變成是在求小孩了。當你這樣請求,你是在替小孩思考,也是替他的行為負責。 一般小孩會怎麼反應呢?他會在你提出的理由中找碴。「凱蒂也沒有都聽你的話啊」、「爸爸沒那麼快回家」,然後你們就會陷入爭論中了,而偏離了問題的核心:小孩子到底有沒有聽你的話? 所以一旦小孩子在耍脾氣,你應該二話不說,立刻豎起手指說:「1--」、「2--」等等。記住,這個方法的秘訣不在數數,而是在你說完一個數字後停頓幾秒鐘時所透露出的警告意味。這時如果大人能不發一語,小孩子就會自動扛起責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不正是你想見到的情況嗎? 說到數1-2-3,你的靜默勝過任何言語。

我數到3ㄛ~2

2008年01月31日
公開
4

「我數到3ㄛ∼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出版社:天下文化 基本上這本書的適用對象是2∼12歲孩子,不過這陣子我們對jumbo的哭鬧行為採取了1∼2∼3∼來處理,很有效的制止jumbo的哭鬧。但是若要處理搶玩具、吵架、人際應對或表現適當行為,應該要等到小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發展成熟,才能運用書中提到的方法。 ◆第2章 「不要做!」與「快去做!」行為◆ ★小孩的行為問題可以分做二大類:「不要做!」與「快去做!」行為,所以要先搞清楚你要處理的行為是哪一類。 1.正在做些你要他們「不要做」的事情,包括哭鬧、頂撞、耍脾氣、討價還價、欺負弟妹、吵架、鬧彆扭、大吼大叫等等。 2.沒有做你要他們「快去做」的事情,包括一些正面的活動,如打掃房間、寫功課、練習彈琴、起床上學、上床睡覺、吃晚飯、對人有禮貌等等。 ★處理問題行為的方法 1.面臨「不要做」行為,請用數1∼2∼3∼的方式。從1數到3,既簡單、溫和又直接。 2.面臨「快去做」行為,則可以選擇七種策略:讚美、簡單的要求、廚房的計時器、付費制度、自然的後果、做表格、數1∼2∼3∼(鼓勵短暫的快去做行為)。 ◆第3章 小孩就是小孩嘛!◆ 許多家長和老師對小孩有一種錯誤的觀念,所謂的「小大人假設」,假定小孩子基本上像大人那樣理性,而且知道做人不可以太自私。以為可以用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來和年紀很小的孩子交談,希望他們改善自己的行為。 溝通和講理確實是教小孩的方式之一。但孩子就是孩子,和大人不同。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童年是人生中一段短暫精神異常的時光。」她的意思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某方面來說,是有一點像瘋子的!小孩天生就不講理,而且自私,只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替別人著想。因此為人父母、老師者就是要想辦法扭轉這種天性。在達成這個目標的路途中,大人們要很溫和、有原則(始終如一)、有主見,當然還要心平氣和。 所以我們要拋棄「小大人假設」,改變對小孩子的觀點。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跟小孩說明理由、解釋為什麼,因為他們根本不會聽你說道理的。有時說了老半天,反而陷入「說理->規勸->理論->大吼->處罰症候群」。 我們跟jumbo也是如此,我們很喜歡對jumbo說道理,長篇大論之後,jumbo依然故我的大哭大鬧大笑大叫。因為他聽不懂我們大人的邏輯,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他還沒社會化,不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以我們常常在雞同鴨講。但這也是磨合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更加瞭解自己的想法,也因此更懂小孩的心了。 ◆第4章 父母罪常犯的兩大錯誤◆ 父母和老師在處理小孩的問題時,最常犯的兩大錯誤就是:太多的說理以及太多的情緒。 1.太多的說理:就是把小孩當小大人的假設,太嘮叨或解釋太多。 2.太多的情緒:這裡指的是負面的情緒,對小孩子發脾氣或大吼大叫。 如果小孩正在做你不要他們做的事情,你動輒發怒,那麼你看著吧,他們鐵定讓事情重演。所以你應該採取「不說話、不動怒」原則。 ◆第5章 從1數到3,父母不再傷腦筋◆ ★如何對「不要做」行為數1∼2∼3∼ 1.把你的食指豎起來,眼睛看著小孩子,然後很平靜地說:「1∼」。 2.如果他繼續哭鬧不停,過了5秒鐘,你豎起兩根手指說:「2∼」。 3.他還是很吵,繼續發脾氣。又過了5秒鐘,你豎起三根手指說:「3,時間到,回你的房間5分鐘。」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當你從1數到2時,你的小孩放棄兩次改正的機會,現在他自己搞砸了,得自負後果。 後果有兩個選擇: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表示他得進自己房間,你將暫時不理他(時間長短視小孩的年齡而定,小孩幾歲就讓他暫停幾分鐘);另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的替代法,例如暫時沒收玩具、喪失一些特權、提早十五分鐘上床睡覺、零用錢少十塊、兩個小時內不准打電動玩具、不准吃點心、十五分鐘內不准說話、晚上不准看電視等等。 ◆第6章 二十個父母最常問的問題◆ 1.萬一小孩回嘴,對你數回去呢? 你的小孩沒有權力對任何人數1∼2∼3∼,當你數1時,他也跟著數1,你可以豎起兩根手指,表示數到2,但不要說話。 2.要是小孩之間有爭執,但你沒有親眼看見呢? 如果你沒有親眼看見兩個小孩爭吵或衝突發生,不要給小孩數1∼2∼3∼;要是你的確聽到爭吵聲,那麼就可以數。 3.每數一下,中間要停頓多久? 大約是五秒鐘。這時間足以讓小孩改正行為。在這短暫的停頓可以讓小孩有時間思考,把握糾正行為的機會。 4.如果這次你數到1或2了,下次小孩犯錯時,你是要接著數,還是再從頭數呢? 小孩子對時間的概念是很短暫的,如果他做錯一件事,隔了一個小時才又犯錯,哪麼你應該從頭,由1開始數。 5.我的小孩一到托兒所就哭鬧,不管我怎樣哄他,只要我一離開,他就又哭又叫,該怎麼辦? 當你把小孩交給保母、托兒所、甚至外婆時,他們會因為與你分開所產生的不安、焦慮而大哭大鬧,這雖是很正常的事情,卻也頗令你頭痛。你不妨親親孩子的臉頰,告訴他你幾點鐘會來接他,然後狠下心來迅速離開。你停留的時間愈長,或跟她說愈多的話,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如果你事後覺得這樣做太殘忍了,可以晚點再打電話給托兒所的人(或保母、外婆),詢問小孩又哭鬧了多久。通常平均是八秒鐘而已。 6.中場休息室必須很枯燥乏味嗎? 不需要。你可以讓小孩回他自己的房間看書、睡覺、玩積木、畫畫等等。不過為了安全起見,房間內有三件東西要禁止:不可以有電話、不可以有電動玩具、也不可以讓孩子的朋友進房間。 7.不同的錯可以合併一起數到3嗎? 可以的。你不必每糾正一種行為就從頭開始數,這樣你不僅會搞混,還可能瘋掉。 有時爸爸媽媽一起數效果更佳,媽媽數1,爸爸數2,媽媽或爸爸數3,讓小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站在同一陣線的。 8.可不可以略過某些行為不數呢? 可以的,但最好不要一開始就忽略很多行為。你自己得先清楚定義什麼樣的行為對你們是惹人厭的、粗魯的、不禮貌的、或危險的。一旦小孩出現這些行為,你就要開始數1∼2∼3∼來糾正他們。 9.要是正好有別人在場,該怎麼辦? 即使旁邊有人,你還是得繼續數,你得習慣在其他人面前數1∼2∼3∼,就算別人在看你,也不能輕易改變你的策略。 10.中場休息時間可以用椅子代替房間嗎? 只要小孩子可以遵守約定,你當然可以讓他坐在板凳或椅子上,來代替進房間去。 11.數1∼2∼3∼可以運用在訓練小孩上廁所嗎? 不行。這招對訓練孩子上廁所不管用。 12.要是小孩不想待在房間裡怎麼辦? 對小小孩來說,你可以站在房門堵住出口,或是把門關上。經過幾次後,他們就會瞭解在這段期間是不可以離開房間的。 13.要是小孩不想離開房間裡呢? 那就別管他!中場休息時間應該計時,並準時告訴小孩時間到了。如果他不想離開房間,你可以什麼都不說,直接走開。如果有些小孩需要大人的擁抱及安慰,就應該好好抱他一下。 14.救命啊!我一講電話,小孩就開始作怪! 為什麼小孩總是趁你講電話時大鬧特鬧?你的因應之道就是照數不誤,就跟有旁人在場一樣。 15.給孩子數1∼2∼3∼,會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呢? 數1∼2∼3∼的方法正確,是不會傷害小孩的自尊。什麼情況才會傷害小孩的自尊呢?那就是當你失控,對他們大吼大叫、挖苦羞辱或動手打人時,那才是叫他們難堪。只要對小孩的整體回應是正面多於負面的,多給予關愛、傾聽、讚美,分享快樂,這樣就不會有負面影響。 16.萬一小孩趁中場休息時間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該怎麼辦呢? 父母什麼都不要做,也不用叫小孩子去整理房間,再度擺出威嚴繼續數1∼2∼3∼,讓小孩子自己去面對亂七八糟的房間,讓他知道這樣子是沒有用的。 過了幾次,小孩子真的知道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是沒用的,再幫他整理房間。 17.要是小孩在房間裡尿尿呢? 哪麼就把小孩請到廁所去中場休息。 18.你該不該打孩子的屁股? 百分之九十九的打屁股行為都是因為大人自己在發洩情緒。他們已經不知道如何管小孩了,失控中不知所措,又想報復,只好動手打小孩出氣。 19.為什麼要數1∼2∼3∼?應該你一說不,小孩就要聽話了!幹嘛多給他們三次做亂的機會? 為什麼要數1∼2∼3∼,理由很簡單:你希望給小孩兩次機會(也就是從1數到2時),讓他們糾正自己的行為,除非他們的行為太離譜,要立即制止,這時你就直接數3。 20.小孩從來都不需要道歉嗎? 這是個難題。如果你正在訓練小孩學習道歉,而效果不錯,那沒有關係,請繼續。但要知道,很多道歉其實是在訓練小孩表現虛偽。要求小孩道歉,往往成了處罰的一部份,而不是讓他們學習同情或難過的經驗。

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2008年01月31日
公開
6

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2008 / 1 / 14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 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孩子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 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和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 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 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 。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教孩子正確的觀念

2008年01月31日
公開
5

教養小技巧:教孩子正確的觀念 2008 / 1 / 7 教養小技巧:教孩子正確的觀念,不要教孩子似是而非的觀念 本文歡迎轉貼.轉寄,但是請註明出自"寶貝潛能發展中心"謝謝!  作者:主任媽咪 【 教孩子正確的觀念,不要教孩子似是而非的觀念】 親戚的孩子很有規矩 一上車就自動把安全帶繫好 看到我沒有繫安全帶 還會要求我一定要繫好 我假裝哀嚎:"啊~~為什麼繫安全帶?!" "因為警察會抓!"他回答得很直接 "因為警察會抓"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是對的 但如果再仔細追究"為什麼繫安全帶"的原因 應該是"因為在發生事故時,有綁安全帶會比沒有綁安全帶來得安全,因此我們才需要綁安全帶,而不是因為警察要不要抓的問題?" 同樣是"綁安全帶"但是在教導孩子背後的原因時 卻有二種不一樣的說法 那一種才是正確呢? 讓我們這樣往下推論 "因為警察會抓",所以在沒有警察看見時, 或許就可以不綁安全帶囉? "因為綁安全帶會比較安全",因此只要一上車就要綁安全帶 這二種觀念的背後在延伸後 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了 類似這樣似是而非的教養觀 充斥在我們的社會中 並一直延伸到我們的下一代 在之前討論區裡曾經有媽媽在討論 在大賣場可不可開東西給小朋友吃 有的媽咪覺得 小朋友肚子餓 就先開給小朋友吃 反正一定會付錢的 這樣有何不可? 或許有媽咪會覺得小朋友年紀還小 不能餓 所以先讓小朋友吃飽是件重要的事 於是先開食物給小朋友吃 之後再付錢 通常主任媽咪會反問覺得孩子年紀小的家長 小朋友一歲的時候算是年紀小 那要到幾歲的時候才不算年紀小呢? 三歲?六歲?? 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 真的回答四歲,有的回答六歲 也就是說要等小朋友"四歲"或"六歲"的時候 才不再在大賣場先開食物來吃嗎? 那主任媽咪要替小朋友反問一下爸爸媽媽:"為什麼在四歲(或六歲)以前可以做的事,在四歲(或六歲)以後就不能做了呢?不都是同一件事嗎?" 以四歲(或六歲)的小朋友真的有能力瞭解"因為我長大了,所以我不可以在大賣場吃東西了"這件事嗎? 還是我們可以想像 這個孩子就直接在大賣場大哭大鬧 而受不了孩子大哭大鬧的爸爸媽媽 最後還是以"直接開食物給小朋友吃來做為收場 所以可想而知 "在大賣場,開食物"這件事並不會因小朋友的年紀增長而有所改變 因此主任媽咪會建議"不能做的事,就不要讓孩子一開始就養成" 因為孩子的價值觀 在當下就已經形成了 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會影響他一輩子 在討論區正在熱烈討論的時 正好電視有一則新聞播出 "有一個在便利商店打工的青年,因為肚子餓,所以先打開一包食物來吃,之後再自己付帳" 但是這樣的行為被老闆告上法院 在乍看這則新聞時 都會覺得便利商店的老闆是不是太過嚴苛了? 但是再回頭想想 如果那個青年把步驟改為"先付錢,再吃東西" 這樣是不是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 這就是價值觀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大人或許會以比較寬鬆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但是孩子的價值觀在當下已經養成了 等到長大後 別人再以更為嚴謹的態度來要求孩子時 孩子己經無法適應這樣的規範了 因此在一開始就"教孩子正確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我們常抱怨現在的孩子是"草莓族" 卻忘了回想是不是我們提供了孩子草莓族養成的環境

五隻毛毛蟲的故事

2008年01月30日
公開
7

五隻毛毛蟲的故事 來源:網路流傳 第一隻毛毛蟲 話說第一隻毛毛蟲,有一天爬呀爬呀過山河,終於來到這棵蘋果樹下。 他並不知道這是一棵蘋果樹,也不知樹上長滿了紅紅的蘋果。 當他看到同伴們往上爬時,不知所以的就跟著往上爬。 沒有目的,不知終點,更不知生為何求、死為何所。 他的最後結局呢?也許找到了一顆大蘋果,幸福的過了一生;也可能在樹葉中迷了路,顛沛流離胡塗一生。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大部分的蟲都是這樣活著的,也不去煩惱什麼是生命意義,倒也輕鬆許多。 第二隻毛毛蟲 有一天,第二隻毛毛蟲也爬到了蘋果樹下。 他知道這是一棵蘋果樹,也確定他的「蟲生目標」就是找到一棵大蘋果。 問題是...他並不知道大蘋果會長在什麼地方?但他猜想:大蘋果應該長在大枝葉上吧! 於是他就慢慢地往上爬,遇到分支的時候,就選擇較粗的樹枝繼續爬。 當然在這個毛蟲社會中,也存在考試制度,如果有許多蟲同時選擇同一個分支,可是要舉行聯考來決定誰才有資格通過大樹枝。 幸運的,這隻毛毛蟲一路過關斬將,每次都能第一志願的選上最好的樹枝,最後他從一枝名為「台大」的樹枝上,找到了一顆大蘋果。 不過他發現這顆大蘋果並不是全樹上最大的,頂多只能稱是局部最大。 因為在它的上面還有一顆更大的蘋果,號稱「老板」,是由另一隻毛毛蟲爬過一個名為「學徒」的樹枝才找到的。 令他洩氣的是,這個學徒分支是他當年不屑於爬的一棵細小的樹枝。 第三隻毛毛蟲 接著,第三隻毛毛蟲也來到了樹下。這隻毛毛蟲相當難得,小小年紀,卻自己研製了一副望遠鏡。 在還未開始爬時,就先利用望遠鏡蒐尋一番,找到了一棵超大蘋果。 同時,他發覺當從下往上找路時,會遇到很多分支,有各種不同的爬法;但若從上往下找路時,卻只有一種爬法。 他很細心的從蘋果的位置,由上往下反推至目前所處的位置,記下這條確定的路徑。 於是,他開始往上爬了,當遇到分支時,他一點也不慌張,因為他知道該往那條路走不必跟著一大堆蟲去擠破頭。 譬如說,如果他的目標是一顆名叫「教授」的蘋果,那應該爬「升學」這條路;如果目標是「老板」,那應該爬「學徒」這分支;若目標是「議長」,也許早就該爬「賭場保鑣」這條路了。 最後,這隻毛毛蟲「應該」會有一個很好的結局,因為他己具備了「先覺」的條件了。但也許會有一些意外的結局出現,因為毛毛蟲的爬行相當緩慢,從預定蘋果到抵達時,需要一段時間。 當他抵達時,也許蘋果已被別蟲捷足先登,也許蘋果已熟透而爛掉了... 第四隻毛毛蟲 第四隻毛毛蟲可不是一隻普通的蟲,同時具有先知先覺的能力。 他不僅先覺知道自己要何種蘋果,更先知──知道未來蘋果將如何成長。 因此當他帶著那「先覺」的望眼鐿時,他的目標並不是一顆大蘋果,而是一芽含苞待放的蘋果花。 他計算著自己的時程,並估計當他抵達時,這朵花正好長成一顆成熟的大蘋果,而且他將是第一個鑽入大快朵頤的蟲。 果其然,他獲得所應得的,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第五隻毛毛蟲 毛毛蟲的故事本來應該到此結束了。 因為所有故事的結局都必須是正面的且富有教育意義。 但仍有不少讀者好奇:第五隻毛毛蟲到底怎麼了...? 其實他什麼也沒做,就在樹下躺著納涼,而一顆顆大蘋果就從天而降在他的身邊。 因為樹上某一大片樹枝早就被他的家族佔領了。 他的爺爺、爸爸、哥哥們盤據在某一樹幹上,禁止其他蟲進入。 然後蘋果成熟時,就一顆顆的丟給底下的子孫們撿食。

爸媽也能因材施教 (一)

2008年01月30日
公開
7

★☆爸媽也能因材施教 (一) ☆★ 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    孩子的天生氣質各有不同,有的好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聽話,有的叛逆不馴,但無論是什麼樣的性格,只要爸媽引導得宜,都能朝正面的方向發展。因材施教,可不是老師的專有名詞,爸媽的責任更是重大呢! 規律性 ☆ 規律性高的孩子,從嬰兒時期起就能吃好睡,作息都有一定的時間,對爸媽而言,是較為好帶的類型。不過,雖然生活規律是好事,但相對的也較無法適應臨時的改變,所以當計畫有變更時,可得及早讓他知道,好有多些應變的時間。 ☆ 規律性低的孩子,從小就是讓爸媽黑眼圈的磨人寶寶,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不固定的情況會比較容易適應。爸媽必須接受孩子這種不規律的天性,如果孩子常常不餓、不睏,可試著慢慢調整,不要一下子要求太多。 活動力 ☆ 活動力強的孩子,坐不住,喜歡跑跑跳跳,爸媽應該常帶孩子出外走走,附近公園也好,郊外也行,給孩子多一點發洩體力的機會。孩子行事或許較為莽撞,爸媽要多諒解,可別常常責罵他。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必須要求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尤其是會對別人造成困擾的行為。 ☆ 活動力低的孩子,動作較慢,常會令爸媽急得跳腳。針對這樣的孩子,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爸媽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好好完成該做的事,別老是因孩子動作慢而罵他。另外,也要多鼓勵孩子從事較為動態的活動。 堅持度 ☆ 堅持度高的孩子,只要打定主意做一件事,就會有始有終,比較不需要爸媽一直盯著。不過有時太過固執,堅持在不該堅持的地方,也會造成爸媽的困擾。對於孩子不合理的堅持,爸媽要慢慢修正孩子這種習慣。另外,別忘了常常告訴孩子,有些事情不一定非照原定計畫不可,應該擇善固執才對喔! ☆ 堅持度低的孩子,毅力不足,太容易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常需要爸媽再三提醒。既然孩子無法長時間持續一件活動,爸媽可以將要做的事分割成好幾個小單元,讓孩子分次完成,孩子不但比較願意做,做完也會很有成就感。當然,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把事情做完的堅持力,可別太挑剔他的速度喔! 注意力分散度 ☆ 注意力分散度高的孩子,容易受外界事物吸引而分心,致使原來從事的活動停頓,也因此常無法順利將一件事從頭到尾做完,或者需要花比別人長的時間。爸媽可以試著幫孩子減少刺激,例如,孩子在看書時,盡量不要在他身邊走來走去,或者讓他聽到說話或電視的聲音。當然,生活中刺激不可免,爸媽得常常提醒孩子要專心,而且當孩子專心完成一件事時,也要給予真心的讚美喔! ☆ 注意力分散度低的孩子,容易專注於正在從事的活動中。做事認真專心固然不錯,然而對外界的刺激常常渾然不覺,也容易被誤解為不聽話或不理人。爸媽要多體諒這樣的孩子,盡量別在他專心做事時打斷他,交代事情時要確定孩子聽見了,當然多提醒幾次更好。

爸媽也能因材施教 (二)☆★

2008年01月30日
公開
6

★☆爸媽也能因材施教 (二)☆★ 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天生氣質不同的孩子,對事物的反應模式不同,爸媽自然也應該採取不同的方式與孩子互動,才能因應孩子的個別需要,給孩子最適當的協助。 對新事物的反應 ☆ 對新事物抱持趨近態度的孩子,好奇心強,樂於接觸新鮮的人事物,適應性不錯。不過由於來者不拒,較容易忽略新事物的危險性,爸媽必須提醒孩子有所警覺。 ☆ 對新事物抱持退縮態度的孩子,容易膽怯,害怕不確定的情況。爸媽不要太心急,一直催促孩子勇往直前;最好在孩子要接觸新事物前,先為他做好心理準備,給他多一些調適的時間,並且表達鼓勵與支持,幫他慢慢克服恐懼,建立自信心。 適應力 ☆ 適應力強的孩子,面臨改變時能很快適應,在各種狀況下都能怡然自得,這是好現象,不過爸媽仍要多留意孩子的需要,適時給予協助。 ☆ 適應力差的孩子,在面對新環境時需要較長的適應期,爸媽必須能夠諒解;試著調整自己的期待,別太心急,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當孩子已經努力在適應了,要給予肯定與支持。當然,如果可能,在改變前先作預告,將可幫孩子早些適應。 敏感度 ☆ 敏感度高的孩子,很容易受刺激,動不動就反應激烈,讓爸媽很緊張。爸媽可以試著幫孩子去除沒有必要的刺激,減少孩子太過激動的機會,不過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夠冷靜,可別跟著孩子激動,高估了刺激的強度。另外,也要幫孩子認識這個自我特質,隨時提醒自己冷靜客觀地判斷事物。 ☆ 敏感度低的孩子,對內在、外在的刺激反應不多,所以容易被爸媽忽略。爸媽要主動去觀察孩子的狀況,適時給予必要的協助,別因為孩子老是輕描淡寫的反應而太過放心,認為孩子一點問題都沒有。 情緒表現 ☆ 正向情緒本質的孩子,個性樂觀開朗,對人事物友善親近,這一點爸媽應該多加稱讚。但爸媽必須提醒孩子保持適度的警覺心,以免因過度樂觀而忽略了事物潛在的危險性。 ☆ 負向情緒本質的孩子,動不動就難過、發脾氣,常讓爸媽頗為挫折。爸媽無須太過自責,認為是自己沒做好才讓孩子不舒服、不高興,讓孩子的反應影響自己的心情。引導孩子放寬心胸、樂觀看事,對孩子才更有幫助。 情緒反應強度 ☆ 反應強度高的孩子,容易大喜大怒,常令爸媽緊張不已,也往往高估了刺激的影響力。爸媽必須抱持冷靜的態度,客觀評估,瞭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以作適當地回應。如果孩子大吵大鬧,別因怕吵而輕易妥協,否則容易寵壞孩子。 ☆ 反應強度低的孩子,常會被爸媽忽略。表面上似乎很乖很好帶,但爸媽往往低估了孩子的需求。別因為孩子好像不怎麼堅持,就不太在意;當這樣的孩子提出要求或抱怨時,爸媽更要認真回應。

上網看卡通學台語

2008年01月29日
公開
19

上網看卡通學台語 教部新招 更新日期:2008/01/03 04:39  韓國棟�台北報導  創舉!官方版的閩南語卡通出爐。小朋友怎樣才能把閩南語學好?教育部最近想到一個點子,花四百多萬元購置《馬鈴薯狗》、《大嬸婆與小聰明》及《魔豆傳奇》等三部頗受小朋友歡迎的卡通,重新配上閩南語發音,掛在教育部電子報網站,供小朋友和民眾進行免費下載。 教育部電子報網址直接點入連結網站 ,目前已完成《馬鈴薯狗》一至十集配音上網,每周陸續增加集數。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小朋友都愛看卡通,所以國語會規畫推出一系列閩南語學習卡通,選擇小朋友喜愛的卡通影片,重新配音後,作為小朋友學習閩南語的最佳教材。這套教材不僅可供教師上課之用,也能讓小朋友下課自學,是相當好的閩南語學習方式。  陳雪玉說,國語會開會討論選擇哪些影片時,有人提出《花田少年史》,這是一部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日本卡通,內容爆笑。但因《花田少年史》有不少靈異劇情,擔心小朋友看後不敢上廁所,所以沒有入選。  陳雪玉說,因九年一貫鄉土語言教學時數稍顯不足,所以教育部購置《馬鈴薯狗》、《大嬸婆與小聰明》及《魔豆傳奇》等三部卡通,並以「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第一批)」為基準,重新配上台灣閩南語發音與字幕。  她說,這一系列閩南語卡通影片,內容生動有趣且深具教育意義,非常適合國中小學齡兒童觀看。閩南語卡通影片除了掛在教育部電子報網站,還委請公共電視播映,並製作五百套光碟,贈予偏遠地區學校。  陳雪玉說,教育部購買的版權,可在網路和公共電視播放二年,並製作五百套光碟贈送給學校;教育部不能製作光碟出售。

父母說話十巧

2008年01月29日
公開
35

《新好父母》 慕凡 親子之間因為朝夕相見,關係密切,父母很容易疏忽小節、信口開河,甚至隨口罵人,引起孩子討厭、不高興甚至回嘴頂撞,如此不僅傷害感情,更無法好好溝通。下面提供十項說話技巧做參考: 一次說清: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二話不說:不嘮叨、不重複、不多管。 三思而言:話要想著講,不要搶著講。 四方觀察:選擇適當的人(個人)、地(地點)、事(事情)、物(物件)、時(時間)。 五分忍讓:忍一時風平浪靜,孩子脾氣比較大時,父母肚量要寬大而容忍。 六六大順:每周六次,每次六分鐘,跟孩子聊聊天或講笑話,拉進關係搏感情。 七多問他:例如:「你覺得這樣做好不好?」或「我想聽聽你的看法。」 八會問話:問他事情經過情形,應該問:「這是怎麼一回事?」不要問:「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前句話單純只想知道事情始末,他會實話實說,後句話隱含有責怪之意,易引起他防衛之心。 九我訊息:說話時以「我」開頭,說出自己的感受,不要用「你」為開頭,避免有指責的意味。可以套用這樣的公式: 我看到(事實或情況)┼我感覺(擔心或認為)┼我希望(改善或做法)。 例如:你希望孩子不要再看電視,趕快去讀書。可以這樣說:「我看到你看電視看很久了,我擔心你今晚功課會做不完,我希望你能關掉電視,快去做功課。好嗎?」 十同理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並能感同身受。 簡單地說,如果你的孩子是八歲或十四歲,你跟他說話時,你要想像自己八歲或十六歲時會怎麼想?怎麼做?這樣你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換句話說,就是用孩子的眼光去觀看事物,用孩子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用孩子的心情去感受情境。 俗話說:好話一句,做牛馬都願意;一句話使人笑,一句話使人跳,一句話讓人氣死掉。父母要多研習說話技巧,才能使溝通或管教順心如意。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2008年01月29日
公開
53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翁靜育 整理   這裡所說的「教學法」,應該說是教學「理念」。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一種理念、一項真理,要讓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教學法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實習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到底怎麼摸乘法呢?請看介紹數學教具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數學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就有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數0-9數量(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為例,他不喜歡我採用的冰棒籤,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數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就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他就會很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貼、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