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幼兒園評量表

2008年04月27日
公開
31

第一階段幼兒園評量表 選擇幼兒園所前,許多該注意的細節,做家長的不能不知道,在參觀幼兒園所時,不妨帶著這份評量表勾選評量一番,看看這間園所是否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 先決條件 ○是否已在各縣市教育局或社會局登記立案? ●教師或保育員是否足夠或具有專業資格? ○1.園長、教師都應有合格教師資格,領有教育部廳局所發幼稚園教師證書。 ○2.幼稚園每班二位老師,兒童不得超過30人,師生比為1:15 ○3.托兒所2∼4歲兒童中,每13人到15人需有保育員一名;滿4∼6歲兒童每16∼20人需有保育員一名。 ○4.是否有充分的在職訓練管道。 ○5.是否受過緊急救護訓練。 ○廚師是否具有丙級廚師執照? ○校車司機是否具有職業駕照? 審查條件 ●教師或保育員表現 ○小朋友是否主動和他們打招呼? ○他們是否面帶微笑? ○他們是否穿著得體? ○小朋友會不會賴著他們撒嬌? ○孩子要求協助時,她們的表情及反應? ○是否會蹲下或彎著腰聽孩子說話? ○小朋友喜歡老師設計的課程嗎? ○老師們可以回答問題應答如流嗎? ●總體環境與氣氛是否適合兒童? ○環境氣氛是否明亮舒適? ○活動室佈置溫馨整潔? ○教室內空氣是否流暢? ○有足夠的分區空間提供兒童遊戲與運動嗎? ○廁所及洗手台是否保持清爽整潔,並且備有足夠的衛生用品? ○午休的地點及方式是否適當? ○廚房是否乾淨,沒有異味? ●設備是否符合標準? ○1.玩具和圖書是否乾淨整潔? ○2.課桌椅是否乾淨及安全 ○3.遊戲設備是否老舊,或者根本不鼓勵小朋友玩耍? ○4.是否有電腦或電視教學(有些家長不喜歡老師利用電腦或電視打發時間)? ●資訊是否流暢? ○1.有沒有網站?佈告欄前一張公告是多久前張貼的? ○2.有沒有聯絡簿?老師或保育員每天透過什麼方式和家長溝通? ○3.有沒有親師座談會?有家長可以參與的管道嗎? ●其他條件 ○1.有沒有特殊規定?你同意嗎? ○2.午餐及點心時間的菜單適當嗎? ○3.校車是否外型完好?車門是否牢固?引擎聲音會不會太大? ○4.小朋友上課時間是否快樂? ○5.體能時間給孩子聽流行音樂還是屬於孩子自己的音樂? --------------------------------------------------------------------------------

廁所的衛生紙直接丟進馬桶,不要丟旁邊的垃圾桶。

2008年04月21日
公開
26

台灣特例》如廁衛生紙 直接丟垃圾桶 更新日期:2008/04/21 07:50 本報記者施靜茹 洪家愉 鄭朝陽 游先生全家人跟團遊日本,團員剛過海關在機場大廳集合,台灣導遊就迫不及待提醒:「大家注意喔,上完廁所的衛生紙直接丟進馬桶, 希望台灣人 學會上廁所衛生紙丟哪裡,原本是生活裡不起眼的小舉動,但在台灣導遊的耳提面命下,似乎成了台灣人該具備的國民外交「禮儀」。網路上的公民運動「我們的希望地圖」中,不少人鄭重許願:「希望台灣人可以學會怎麼上廁所」。到底,衛生紙的落點該是垃圾桶或是馬桶? 台灣公廁裡的指示也是「一國兩制」,高鐵和部分場所要求直接丟馬桶,衛生棉等才丟垃圾桶。在住家之內的私領域,同一家人也有不同看法。衛生紙丟哪 夫妻倆大吵李姓夫婦就曾為了衛生紙去向大吵一架。李太太堅持,「衛生紙會塞住馬桶」,規定小孩一定要丟進馬桶旁的垃圾桶;李先生則認為衛生紙裝在垃圾桶不衛生,清理時實在很臭,主張直接丟入馬桶沖掉。 真相是什麼?造紙業者陳忠民說,市售衛生紙可在水中溶解,適量丟進馬桶不會阻塞,台灣人習慣把衛生紙丟進垃圾桶,是全世界的特例。這習慣由何而來,並風行全台,已經不可考。台灣觀光客 嚇到日本人 日本旅台作家青木由香說,台日民眾對衛生紙落點的堅持,真有文化差異,她至今還有點錯亂。她曾經到東京一家飯店,當天有七、八百位台灣人住宿,結果老飯店的廁所,因為無垃圾桶可丟衛生紙而慘不忍睹。她也在書上說:「給所有的台灣人:為了不要滿地堆滿使用過的衛生紙,請認真、頻繁地打掃。」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說,歐美、日本等國家的公廁垃圾桶是讓女性丟棄衛生棉,有時還貼心地提供不透明塑膠袋裝用過的衛生棉,包起來衛生也不惡心;衛生紙則是直接丟進馬桶沖掉,有的公廁還有「衛生紙丟馬桶」的清楚標示。 衛生紙落點 文明的指標如廁後的衛生紙赤裸裸攤在垃圾桶,會散播病菌嗎?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說,就算衛生紙沾了病毒和細菌,只要不碰觸,倒是不用擔心傳染。 「衛生紙的落點,顯示城市和人民的文明程度。」主婦聯盟董事長顏美娟、台北市議員簡余晏、台灣衛浴文化協會理事長吳明修等民間團體和民意代表,發動了衛生紙丟馬桶的「文明生活運動」,希望改善公廁文化,提升台灣的觀光形象。簡余晏說,科學證明馬桶是衛生紙最好的歸宿,身為首都的台北市應率先示範,在全市公廁加註標示,宣導正確的衛生習慣,杜絕「滿廁黃金紙」現象。每年清廁紙 要花三億元她表示,據造紙公會估計,國內每年用掉的廁所衛生紙高達十六萬噸,每年清運處理要花近三億元,相當可觀;若丟進馬桶沖掉,這筆錢就省下來了。 台北市衛生下水道工程處說,衛生紙丟馬桶不致阻塞化糞池和下水道,終端的汙水處理廠也只會增加汙泥量。環保局官員表示,衛生紙丟馬桶有垃圾減量效果,前台北市長馬英九曾推行這項運動,最後不了了之;如何讓民眾清楚認知什麼可以丟馬桶、什麼不能,是推廣上的困擾。自動販賣機 應賣衛生紙矛盾的是,許多公廁自動販賣機只賣面紙,若未提供衛生紙,民眾情急之下只能用面紙,無異提高了馬桶阻塞機率。台北市公廁除了全面提供衛生紙,市府也將協調廠商,把販賣機的面紙改成衛生紙。

華德福教育

2008年04月15日
公開
59

下午送完蛋糕後就直接載芹去千里目,今天和一位同樣在等候的媽媽聊天,聊到教育的話題時她提到萬華德福這個教育機構,大力讚賞它們的教育精神,並說很適合學齡前的小朋友∼像芹和凱凱這麼大的孩子! 謝謝她的分享,我聽完後覺得蠻心動的,也想進一步多了解,自己要再找時間上網查資料才行囉∼∼ 以下是剛剛從網路上找到的一些資料: 華德福幼稚園  在幼兒換牙之前﹝6.7歲左右﹞,是一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因此幼稚園的地位就像家一樣,老師的角色就好比母親一樣,和小學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一﹞幼兒教育理念  在史代納的七年發展論裡,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第一階段,從發展來看:幼兒是由操作中學習,由行動逐漸喚醒思考及想像的能力。由不同的生理發展順序,主張教育首先要由四肢做起﹝重視運動及活動﹞,接著是與胸腔有關﹝重視感情﹞,最後才是頭部﹝重視智能與認知﹞,也就是「意志→情感→思考﹝willing→felling→thinking﹞」的教育重點。所以幼兒階段重視意志力的培養。華德福老師的「兩大教育座右銘」:「規律與重複」及「模仿與典範」。 ﹝1﹞華德福教育的自然精神:規律與重複   史代納說:「規律是健康之柱」,人類、大自然都在規律中演進,配合大自然的規律是促使幼兒生理與心理健康成長的要件,孩子經由「規律與重複」會獲得完全的保護、愛、安全及和諧。因此,幼兒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建立生命韻律感。從人類的歷史文化、四季的變化、白天與夜晚的重複交替,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充滿著節奏,不斷重複而產生秩序,人類生活在其中,深深受其影響。   生命的韻律節奏就好像我們每天固定重複做的是,如果韻律、節奏被破壞,我們的健康、身體狀況,就會受到干擾。而9~~10歲前的孩子,其內在節奏較不穩定,因此,從幼兒階段起需要給小孩規律的生活作息,幫助孩子漸漸健康平穩地進入生命的韻律節奏,同時也要從生活中讓孩子感覺到大自然的韻律節奏,感覺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使生命節奏符合這世界的韻律。  很多教育概念都指出「重複」對孩子的重要,重複與規律可以讓孩子的內在產生一種秩序,建立安全、信任感,也提供時間讓孩子可以重複模仿和練習。 ﹝2﹞「模仿」與「典範」  幼兒具有很強的想像能力及模仿能力,這階段的孩子具有夢幻特質;具有很強的能力去編織「想像」的世界,一根樹枝可能就是他們的一把劍、一支槍或一艘船。因此必須給孩子一個開放的想像空間,這種想像力可以幫助小朋友未來理解事情、體會事情的方式,進入世界的能力,因此在幼兒階段不要急著將孩子夢幻世界喚醒,逼著他們去了解科學、物理、化學等原理。   好的想像力可以幫助小朋友未來面對現實的基礎及有靈感的思考方式。幼兒是透過「模仿」來學習的,同時經由感官來認識世界,他們的感官對所有圍繞著他的聲音、顏色和形狀開放,因此,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典範」提供經驗和模仿是華德福幼稚園很強調的部分。成人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重複的、愉快的、親切如家的工作氣氛,孩子很快地融入其中。成人只要能多層面並且韻律般地重複自己的工作,孩子就能按其發展時間與步伐去找到他所要的東西,實現他的模仿。 TOP    回家的方向 ﹝二﹞環境  華德福幼稚園提供一個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支持的教育及能健康成長發展的環境。環境的設計特別重視感官的教育,史代納的建築哲學被稱為「有機建築」。這樣的環境包括了硬體設備、心理的氛圍及生活在其中的人。  首先建築材料、地板、牆壁、家具要有良好的視覺與觸覺感受,用柔和的氣氛、聲音、顏色、材質來對待幼兒敏感的感受力,主張多用大自然素材。進到華德福幼稚園內,就會感受到一個像「家」的環境,溫暖、和諧的色彩及氣氛。原木的家具、地板,淡粉色的牆面,同色系的布簾,主張提供自然材質做成的玩具,可供進行〝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遊戲。如:取材森林中木塊磨成的積木、由老師和家長自製的娃娃和玩偶,以及針線、貝殼、石頭、松果、水彩、蠟筆…等等。  此外,教室的一角佈置有「季節桌」,顯示對季節之重視,配合大自然的規律變化,佈置著當季季節的顏色、花果或孩子從散步中拾回的小東西,也佈置著相關節慶的重要代表物,讓孩子從中體會「大自然」與「節日」。  每間教室都像一個家,會有一個廚房,有大人使用的廚具,供老師準備餐點的地方,小朋友也可以幫助。班級採混齡方式,就像一個家庭團體,不同年齡的孩子互相模仿,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TOP    回家的方向 ﹝三﹞作息  華德福幼稚園的作息安排相當重視韻律節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像人的呼氣和吸氣一樣,具韻律節奏,活動在動靜交替中和諧地進行著。 ﹝1﹞自由遊戲時間  每天早上小朋友約7:30起開始陸續入園,入園後大約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活動,這段時間,孩子隨著自己的喜好即興遊戲,他們會在角落中聚成小團體,有的小小孩喜歡獨自玩或由大小孩帶入遊戲,有的孩子會在老師身旁參與老師的工作,或是在老師身旁參與老師的工作,或是在老師身旁坐一會兒再開始投入遊戲。 ﹝2﹞晨圈  用來結束前面的自由活動,遊戲時段接近尾聲時,老師自己先動手整理收拾,藉此引導孩子模仿一起收拾。接著小孩上洗手間去洗手,先盥洗好的小孩可幫忙準備早餐、佈置餐桌、餐具,用早餐之前大家先圍成圓圈進行團體活動,晨圈中可能進行唱遊、慶生、手指遊戲、說故事或輪舞的活動。所謂「輪舞」是一種結合語言、詩歌、舞蹈的韻律遊戲,有時會配合季節來設計不同主題的活動。 ﹝3﹞餐點  幼稚園的早點是師生共同準備的,每天食譜不通,但每週固定周幾吃什麼,強調自然健康的有機食物;自烤的蜂蜜麵包、黃米粥、水果麥片、小麥片、粗麵包、兒童茶和當季的水果。 ﹝4﹞戶外活動  用完點心之後,有一段戶外自由遊戲時間,有時大家到附近公園散步、玩捉迷藏遊戲,有時在教室外的沙坑玩沙或在花圃種植花木等等,藉以培養孩子與自然的關係。 ﹝5﹞童話故事時間  11:30回到教室後,在放學之前,有的老師會用笛子或豎琴,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老師要說故事了」。老師不是拿一本書來念給孩子聽,而是將故事早已背下來,用很自然的方式講給孩子聽。  除了每日作息強調節奏和韻律的生活結構,每週也有它的節奏:例如,安排不同主題形式的活動,週一是畫畫的日子、周二是園藝、周三是捏塑、周四做麵包、周五是優律斯美律動。至於每一季的變化,也會從教室的佈置和季節桌的改變,明顯的感覺出來,再加上節慶和生日慶祝會中,孩子可以體會到一年的意義,充滿韻律節奏的作息及課程安排,促進了孩子身心平衡、健全成長。  華德福教育關心0~~12歲孩子之成長,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一個青少年能成為一個自主自立的人,這是一個邁向自由的教育歷程,而「自由」的意義就是一個人能夠認識他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且是有自主性活動、社會性的人。   「培養完美的生命目標,以及開展一個成為自由人的各種能力,使人類共享美好生活」是華德福教育努力的崇高理想。 TOP    回家的方向 n 華德福學校課程的啟示  不同於一般正規教育的課程設計,史代納教育依照孩子的發展及精神需求﹝情緒面﹞,不強調競爭、分數和太早認知讀寫之灌輸,而完全尊重一個個體的發展,視其為一個全人,除了學業之外,也關心情感的部分。史代納教育與一般教育最大的不同應是發展和諧、均衡的人格,同時,魯道夫•史代納所構思的教育是能啟發個人對世界更廣博的了解,並且能喚醒個人的所有潛能,使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1﹞課程設計是基於「完全課程」觀念以及重視人與「萬物」的關係。  所有的研究課題都相當重視人與「萬物」的關係,孩子所學的不是死的知識,設法引起對該課題的了解與共鳴。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課程主題,就「自然科學」主題來說:9歲以前,自然科學是一種藝術﹝此時孩子是萬物有靈論﹞。9歲開始,自然科學課程重點則放在「園藝與農藝」,研究泥土、榖物農耕、家畜、建築等。10歲的課程由「家居環境」開始,研究該地的動植物,部落聚集等人文地理。同一個主題,例如「動物與人類」也會從不同的面向來讓孩子深入認識﹝神話、童話故事﹞。這種依發展而設計課程引導孩子進入自然科學﹝或其他科目﹞之做法,值得太早分科、知識異化傳授下的教育來深思。 ﹝2﹞語文教育的啟示  語文是一種溝通的工具,近年來全球的語文教育開始反思:分科導向的語文學習,並不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容易造成對語文的疏離,倡導語文應是以整體來看待且是屬於生活的,透過經驗來使用語文以學會語文,而不該分割成片段來學習。華德福學校裡,語文課程除了本國語之外,還會有二種外國語,語文學習通常是由具體的圖畫進入抽象的語文符號。   透過文學素材﹝童話、兒歌、詩﹞的欣賞,遊戲化的活動以及生動的音樂﹝律動﹞、戲劇、美術等藝術活動來進行學習。不急著太早做讀、寫的訓練,而是透過肢體活動來體會字母的直線、弧線及圓圈造型。藉由繪畫、塗鴉來學習字母的形狀。學習外語如果能深入了解不同氣候、人文下所產生的文化背景,有助於地球上各種族文化間彼此的關懷與尊重,那麼很多的國家間的民族戰爭與衝突就可以避免。 ﹝3﹞回歸人性本質的人格教育  誠如胡寶林教授所言:「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獨樹一格,既不右、又不左,和反權威教育的英國夏山學校﹝Summerhill School﹞同是反傳統的前衛教育,但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理念並非反權威,卻又是比正規傳統的制式教育更傳統,所謂「更傳統」及是教師以現代開放親和的教育方法對學生要求某些重要的傳統價值觀;如勤奮、向上、立志、感恩、虔誠和家庭歸屬感,這些良好的傳統美德在注重成績和放任道德行為的正規教育中已難彰顯,而且身教言教的教師也不多得。」  台灣目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很多認為與偏重學科分數的教育有關。在台灣,很遺憾的是許多家長及學校對孩子的期望大多只關注在考試及文憑,所以情意教育就靠邊站了。在美國有部分的州認為華德福教育可以重建家庭倫理及社會道德,因此願以公費補助他們辦學。或許我們也可以從中小學的課程發展做一些努力,讓孩子感受到有情有意的學習氣氛和溫暖信任的家庭關係。 結語  雖然目前台灣教育界對華德福教育仍陌生,但華德福教育的許多哲學與東方的道德價值有異曲同工之妙,譬如,重視家庭責任和報恩的美德、強調社會人際關係和諧、應對進退的合宜及共同合作的工作倫理。另外,還有對古聖先賢的師法及尊崇及遵循宇宙和自然法則的人生哲學等。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統一編輯的教材、固定的教學進度的教育,很難讓學生保有對學習的興趣、發展自主的統整性思考能力及同儕互動的合作學習關係。但極端的反傳統和反權威德教育把教育的責任全交給正在發展及成熟中的孩子也可能是很危險的!  再多再好的教學方式或教育理念都必須落實在本土的學校教育裡,而且教育是百年大計,很難在短期內可以評估其成效的,尤其是對整體社會的影響更難快速奏效。所以,由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自身願意去反省及改變,便顯得急迫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