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中餐重點

2008年08月21日
公開
3

1.到達工作場地(考場),必須即換工作製服。 2.進入廚房第一件工作要洗淨雙手。 3.進行清洗,碗盤、 刀具、坫板、鍋鏟等器具、 蒸鍋 (清洗後馬上裝1/3的水,起火煮備用) 炒鍋、 抹布。 4.整理自備物品配套使用,認識菜單內容。 5.整理調味品、調味料、調味醬汁。 6.清洗菜餚順序,米、 蔬菜水果、 雞、鴨、牛、豬肉類 魚、海鮮、蝦類、 蛋。順序不對,則全盤皆錯。另外打 蛋時,是一個個分別打在小碗裏,在放入大碗中。 7.配菜不得比主菜大且多,主菜不得比配菜小且少。 8.配菜盤不得裝已燒好的菜餚,而餐盤不得當配菜盤使用 ,任何碗、盤不能重疊,同時不同名稱的菜餚配料或不同 類菜餚不得放置於同一配菜盤。 9.每做完一個動作必將用具洗淨擦乾,每做下一個動作前 必先洗手。 10.醃漬時,需使用筷子或帶塑膠手套。熟食需使用熟食 坫板、刀子及帶塑膠手套(標示紅色),沒有標示時為 塑膠坫板。生食用生食坫板、刀子(標示藍色)沒有標示 時為木頭坫板。 11.排盤時,不要污染盤緣,更不能端菜時,用手指碰到盤緣。 12.食物一定要煮熟、炸熟。(炸食物時,大火熱鍋後放油, 油稍熱、放入食物炸,馬上改成小火,慢炸待熟度已確定時, 大火旺油把油引出,不使食物有起鍋時含油的感覺) 13.刀工很重要,從切片、切絲、切丁、切末、剁塊、剁泥、 斜切、滾刀以及握刀的方法、批片等等,甚至磨刀的基本工 都必須參考烹調原料、烹調技術刀工這一本書,對您才有真 正的幫助。 14.烹調完成後,爐灶、工作臺、調味品、地板,全部清潔 完畢,垃圾取走,才能算是合格。

孩子亂發脾氣?有妙招!(轉貼)

2008年08月18日
公開
13

在美國被笑稱為恐怖的三歲 (horrible three),指的就是三到四歲的孩子。為什麼用恐怖來形容,最主要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不穩,常常弄得父母又氣又急,不知道如何是好。以下我們來看看孩子會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以及父母又該如何應對! 鼓勵孩子用言語表達感受 第一個可能原因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動作技巧,例如,走、跑和跳都比以前純熟,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也更進步,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孩子對自己信心十足。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許多事,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許,一旦事情做不好,或是不合乎自己的要求,孩子就會很挫折,並用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時候他是對自己生氣,而不是針對父母。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有摔東西或大哭的舉動,請先別急著責怪孩子:「不可以亂摔東西!」「不要哭!」這些方法只會讓孩子因為得不到爸爸媽媽的了解而感到雙重挫折。 在這個時候,請先把孩子抱起來,告訴他:「媽媽知道你很想把事情做好,偏偏做不好,你很懊惱,媽媽了解。」然後強調:「媽媽很高興看到你很認真的在試、在做,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很肯定你的努力。」有些媽媽或許會懷疑:「這麼說,孩子真的可以懂嗎?」其實,如果你持續用這些話鼓勵他,久了他就會懂的,請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可以鼓勵孩子再試一次,必要時還可以幫點小忙;若孩子不肯再試,就不要勉強。然後,再告訴孩子即使是很懊惱或難過時,也不可以摔東西,鼓勵孩子要把他的感受用言語表達出來。 用溫和的語氣和孩子互動 孩子亂發脾氣的另一種可能原因來自於模仿。有一種模仿情形是: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用哭鬧、發脾氣的方式,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他也會用這種方式來試試自己的父母。 另一種模仿的情形可能與父母有關,爸爸媽媽如果常常大聲或用生氣的語氣要求孩子,孩子也會反過來用發脾氣的方式對付您。這是自我成長中,權力爭鬥(power struggling)的一種表現,也就是在孩子的邏輯裡:「我是個獨立的個體,我應該和你平等存在,不只是我要聽你的,你也要聽我的。」 因此,針對第一種的模仿行為,孩子哭鬧幾次,如果不能得逞,通常就會自然消失。 如果是第二種的模仿行為,就需要請父母調整一下和孩子互動的方式,父母要盡量用委婉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基本上,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對他的了解和包容,並允許他把負面情緒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出來。 給孩子足夠的關懷 第三種亂發脾氣的可能原因是來自於家裡增添了弟弟或妹妹所產生的不安。對一個三或四歲的孩子來說,原本獨享父母的愛,突然冒出一個嬰兒來分享自己的爸爸媽媽,這種情形是很難接受的,他會開始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還會一樣愛他。 當孩子心裡有這樣的疑慮時,他就會去驗證他的假設:「爸爸媽媽不愛我了。」最令心理學家困惑的是,孩子都是用負面的行為來測試自己的父母,例如,故意不吃飯、故意大叫、亂丟玩具等等。一旦爸爸媽媽責怪他,甚至威脅要處罰他,孩子就更肯定「爸爸媽媽不愛我了」的假設,焦慮的程度加深,負面行為更多,親子關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因此,如果您覺得孩子的亂發脾氣和家中老二的來臨有關,那麼您該做的事是安撫孩子的心。最好的做法是給予孩子足夠的注意力,但絕不是予取予求的寵孩子。而是挪出一段您和孩子獨處的時刻,讓孩子覺得您還是很重視、很關心他的。亂發脾氣是孩子給父母的一個訊號,他在告訴父母「我的內心不平和」,而這可能是他對自己很不滿意,也可能是他覺得爸爸媽媽不夠愛他。 因此,要讓孩子喜歡自己,也能肯定父母很愛他,最好的方法是多稱讚您的孩子,例如,每天睡覺前,把孩子做的好的事情提出來一一誇獎他,告訴他:「爸爸媽媽很幸運有你當我們的孩子!我愛你!」這個方法許多家長嘗試過,覺得很管用,您也可以試試看!"

讓孩子喜歡跟你說話

2008年08月18日
公開
9

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是否擁有一顆童心,是非常重要的。童心未泯,才能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當你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接納你。 第二個秘訣:和孩子密切相處。 要瞭解孩子,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瞭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在需要。 第三個秘訣: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不舒服,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第四個秘訣:體會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父母卻只是一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說:「你很難過吧?我要是你也會有這種感受的。」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個秘訣:瞭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第六個秘訣:回答孩子的問話。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瞭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於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孩子以後不論碰到什麼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第七個秘訣: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第八個秘訣: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孩子。 第九個秘訣: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親子對談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林林總總,都可以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