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柚子媽咪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喜歡簡單的人事物~更喜歡小朋友歡樂的笑聲~^^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十大話題 讓你和孩子有得聊】

2008年11月11日
公開
22

本文為臺北縣家庭教育中心轉貼 文�高淑貞(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可以與孩子聊天的十個主題: 一、一般生活詢問:今天過得怎麼樣?天氣讓你覺得舒服嗎?今天有人生氣嗎? 二、學校學習:今天國語課教什麼?台語課好玩嗎?體能課怎麼上的? 三、學校生活:你跟某某人今天一起玩嗎?午餐吃些什麼? 四、同學發生事件:今天下課跟哪些人講過話?有人被記名字嗎?得獎卡嗎? 五、卡通、電視節目分享:介紹一下剛剛演什麼好嗎?哪些同學也看這個節目? 六、安親班、補習班經驗:累不累?今天玩些什麼?做了哪些作業? 七、家庭作業:今天作業多不多?最不喜歡的是哪一樣?最容易的? 八、時間安排計劃:今天晚上的時間安排是什麼?你打算幾點洗澡? 九、活動安排計劃:今天有沒有想要做什麼?有想要去哪裡嗎? 十、欣賞感謝的人與事:今天讓你最快樂的事?今天的一句謝謝要送給誰? 在主題中發展、擴充談話的內容與方向: 一、人:是誰?有哪些人? 二、事:發生了什麼? 三、物:有什麼東西在那兒嗎?有拿或帶什麼嗎? 四、景:在哪裡?那裡有什麼?旁邊有什麼? 五、感官知覺:聞到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碰到什麼? 六、想法:那時候腦子裡想到的是什麼?可不可以多告訴我一些? 七、感受:傷心嗎?生氣嗎?興奮嗎?得意嗎?怎麼說? 八、行為:那他做了什麼?你做了什麼?旁邊的人做了什麼? 九、時間脈絡:是怎麼開始的?然後呢?過去有過嗎?多常發生?還有呢? 十、欣賞感謝:你覺得自己學到什麼?你喜歡誰的方法?誰最棒? 為什麼?   提醒: 一、當孩子的表達受限時,適時地、交錯地將焦點轉向自己,孩子也會樂於知道你的生活與觀點。 二、可別像個偵探或法官問話,要做個好奇的聽眾與關心的朋友,幫助孩子說出生活故事。

【如何營造親子關係?】

2008年11月11日
公開
26

【如何營造親子關係?】 本文為臺北縣家庭教育中心轉貼 文�郭煌宗(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 在從事醫療服務的二十一年生涯中,小兒神經與兒童發展之相關醫療服務已不知不覺地進行了十六個年頭了。這兩個專業的服務個案數,後者已慢慢地超越了前者!這暗示著社會的進步,使得家長對於孩子的關心,已由身體加上了心理,由結構到了功能,由生死轉變成生活。他們問的問題慢慢地變了,以前總是問:「會不會有生命危險?」、「總是吃不胖?」、「怎麼常常生病?」。現在就有更多的父母問:「孩子怎麼教?」、「老師常常叫我去學校訓話?」、「他爸爸一天到晚打他?」、「就算我們一家人都有時間,也是每個人躲一個房間?」對我們而言,這似乎是一種家長自覺的現象。 一個家庭的故事 在這篇文字的開始,我想先分享一個故事。有個孩子被父母親帶來了門診三次,第一次他請院長室打電話來關心,說「有個XXX小朋友因為過動、不專心的問題要來就醫,請多關照!」父親一進門就說,「醫生,學校老師一再抱怨孩子在學校問題一堆,我太太說她什麼方法都用盡了,孩子就是上課不專心,在家也不做功課。你看,我這孩子長得這麼帥,哪裡有問題?可不可以請你告訴我太太,孩子沒問題。老師不好,我們換一個老師就好,不要再庸人自擾,一天到晚煩我!」 我看到了一個神情激動、衣著講究的父親,一個頭髮微亂、眼神疲憊、眼眶中泛著淚光的母親,和一個吵著要母親注意的五歲小男生。我聽了一會,也和孩子互動了一下,安撫了爸爸,安慰了媽媽,請他們帶孩子去做了一些相關的篩檢。之後說明孩子的發展大致沒有問題,目前可能的問題與可以應變的方法。請父母親嘗試一週,做記錄,再回來看報告和討論。 結果孩子的母親帶著更憔悴的眼神,三個月後回到了門診,說老師表示無法帶這個孩子,請家長另外想辦法,因為其他家長已多次嚴重抗議。我問母親,父親怎麼表示?她說,「孩子的父親事業不順利,沒時間管這件事。」之後她述說著這個家庭由平凡到巔峰,由光彩到沒落,大致發生在過去六年中的事,她自己一面幫先生,一面帶三個孩子,在公婆的指責,先生的不滿意與孩子的爭吵中,她其實大部份時間是沒有自信與自尊地活著。 我花了一些時間聽了母親的故事,讓母親自己設法回想了一些喜悅的過去,請她在一點點喜悅的心情中,為自己的遭遇做些整理,她稍稍平靜地離開了門診。 第三次在門診看到孩子的父親大約是在一年後,我看到一張蒼白的臉,舉著無力的身軀,誠懇而客氣地走入診間。孩子的母親說先生得了重病,生意也失敗了,倒是親子與夫妻間相處的時間變多了,先生的個性也改了,孩子也好像懂事了許多。孩子換了學校,老師比以前接納孩子,但是孩子最近半夜驚醒與哭泣的頻率增加了。我與父親談了他心裡的打算,與母親一起決定在父親最後的日子中,加入了親子互動的時間,也請母親做了一些畫面與聲音的紀錄。 半年後,我收到了一封信,母親簡述了父親與孩子最後一段相處的日子,與目前他們親子的現況。這個故事在那裡畫下了句點。在門診的經驗中,這不是唯一的故事,而是上千個類似的情節,不論對象是腦瘤、癲癇、腦炎、自閉症、腦性麻痺、遲緩兒……,乃至許多所謂的正常兒童的家庭之中都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上述的故事裡,第一次門診的父親是有成就而自負的,成就似乎就是他唯一的生命價值,妻兒頂多也只是陪襯他成就的工具而已。第二次的門診,母親的訊息中透露著父親正設法挽回他生命成就的尾巴。第三次的門診中,我們看到一個接納現實,將生命價值沉澱在身邊親人懷抱中,平凡而深刻的父親。 母親的角色則是從迷惘與在風暴中遊走的生命,變成了全家的支柱,也讓父親的生命有意義的完成了。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孩子的發展歷程與父母親內在的變化,雖然結局美好,但是我仍不禁要問,過程有必要讓三方面都如此辛苦嗎? 全家一致參與 親子關係是家庭成員生命意義的重要基礎之一。在某種層次上的覺察與行動,使得我們在上述的故事中看到了全家的一致參與,使得家長與孩子都順利走過與親人分離歷程的結果。 親子關係的意義,除了雙親與孩子間共同的生命意義之外,對於兒童發展與雙親的自我成長分別有直間接的意義。在兒童發展方面,由於父母親是孩子後天環境中最主要的直接環境(D i r e c tenvironment),因此在兒童發展的四個層次中:生理(物質面),生存(延續面),生活(真實面)與生命(意義面),孩子沒有任何一項成長歷程不需要父母的輔助或帶領,以逐步發展出語言、認知、運動、情緒、行為等人類的基本功能。 親子關係有幾個重要元素,應先理解的是: 1.尊重:它代表的是感覺自己與對方,考量自己與對方的意願、能力與時間等。 2.支持:它代表的是適時適量的主動關懷,對於對方的負擔與困難加以協助來分擔。 3.引導:大人與小孩之間基本上是一種不對等的互動關係,其間存在經驗、智能、體力、反應與資源等層面之差異,孩子需要較多的帶領與啟發。使之能將學習的結果內化為自己的能力或特質。 4.教育:受限於智能、經驗與判斷能力,小孩子在生活中充滿了許多的危險學習歷程,如何提升並維持孩子的學習動能,進而學習尊重、合作、表達等,都需要父母一點一點的教導與適當的身教。 5.喜悅:認真地執行一個目標,總是容易讓人嚴肅而緊繃,因此加上快樂與舒壓的效果是必要的。   透過好玩有趣的活動與遊戲來進行親子互動的歷程,似乎是較有吸引力的。然而親子互動的情境,吸引孩子的目光是重點,卻未必一定要以遊戲或活動的方式來進行。   親子互動的分類,包括一般的生活互動,舒壓型的互動與學習型的互動。此一分類也隱含了互動的方向。總而言之,親子關係的形成是透過許多的親子互動歷程,互動的歷程提供了親子學習相處與默契,學習自我的成長,共同體驗生活和生命的意義。我們如能稍稍注意互動歷程目標(方向),安排適當的內容,並儘可能地完成一個歷程,那麼親子關係的營造就自然在其中了。     營造親子關係的方式   在文章結束之前,大家總會想問營造親子關係的執行方式,我們簡述如下: 一、將親子關係擺到父母親的心中,將生活中挪出一些親子互動的準備,例如時間、動機等。 二、平常就學會安排生活作息、時間與壓力,為親子互動準備提供一個較佳的前提。 三、親子互動其實佔了大多數家庭生活的時間,因此請父母親在心中隨時記住,尊重、支持、引導與教育的四個原則。 四、學習型的親子互動,一般而言較有壓力,因此慎選雙方適合的時間與執行的長度和內容,避免疲勞、身體不適或心情不佳時執行。 五、舒壓型的親子互動,是一般嚴謹的父母親較放不開或無法做到的,但是卻又是很必要的,例如:體能活動、隨興的唱歌、跳舞或遊戲等,每週至少一次是很必要的。 六、親子互動的內容,尤其是學習型的互動,需要一點準備,可以與孩子一起準備或一起構思。其實活動準備期往往已是親子互動的開始,活動內容如能符合「有趣、專注、參與、互動歷程與學習目標」等成分,就有了意義。 七、別忘了為活動留下少許的紀錄,回憶與分享往往會更進一步營造好的親子關係。各位親愛的家長,一條線存在著無限多點,請您們與孩子一起走過這無限變化的歷程,請別只在線的兩端當裁判。只有輸贏與成敗的日子,只會營造空虛的人生而已。祝福大家。     --別忘了為孩子的活動留下紀錄,回憶與分享往往會更進一步營造好的親子關係。

【不必說「動作快」的三句妙】

2008年11月11日
公開
4

「不要再磨磨蹭蹭,如果動作不快一點,我就不管你了!」 改成說「多虧了你動作快,我們才趕得及,太好了!」 不知道各位使用「動作快一點」的頻率有多高,母親在帶孩子時,經常忙得不可開交,或許真有些媽媽在一天當中,對孩子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動作快一點」,但無論說多少遍的「動作快一點」,如果孩子自己沒有想要「快一點」的話,就無法產生效果。 小孩子無論做什麼事,一定會比大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因此,首先必須先拋開「這個孩子做○○時,動作很慢」的想法,正因為已經認定孩子動作慢,所以就會不斷催促孩子動作快一點。 不妨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做事,當認同孩子的速度後,就不會嫌他慢,孩子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就可以加快速度。 另外,父母也經常基於自己的立場催促孩子,也就是說,孩子如果動作不快一點,會影響到父母,而父母對此感到不耐煩。不妨將「動作快一點」改為「如果動作快一點,可以幫我很大的忙!」後者也較貼近父母的心聲。 如果孩子在媽媽不斷催促「快一點」、「快一點」下,按照媽媽的要求完成工作時,媽媽要記得對孩子說:「謝謝你動作這麼快!」當孩子看見媽媽高興時,也會感到高興,並在內心覺得「原來我可以快一點」、「下次我一定要更快。」 「趕快吃,為什麼不吃完?」 改成說「看你吃的很香,媽媽好高興!」 有些孩子吃飯的速度特別慢,即使在學校吃午餐,幾乎每天都是最後一個。仔細觀察,會發現這種孩子拿著筷子或湯匙的手根本不動……於是父母就會忍無可忍地大聲催促、責罵。 「你再不快吃,我就要收掉了!」「你每次吃飯都很慢!」不妨思考一下,快或慢是父母的標準。 「今天比昨天吃得快。」 「嗯,今天好像比平時吃得慢。」 當能夠這樣想的時候,就不會感覺不斷催促「快一點!快一點!」時那麼地煩躁,心情也就比較輕鬆。不要以大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要使用著練習使用「這個孩子的標準。」 不可思議的是,當孩子經常聽到「快一點」「快一點」的催促時,就會覺得我沒辦法動作快,進而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動作慢」的人。因此吃飯變成一種痛苦,要花費更多時間,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可以試試以下方法。吃飯時,先端上孩子喜歡吃的菜,孩子一定吃得比平常快,這時候可以告訴孩子:「你今天吃得又多又快,看到你吃得這麼滿足,媽媽真的很高興!」當孩子知道母親為此感到高興,便會精神百倍,並在心裡想「如果明天也可以吃得快就好了。」 「趕快睡覺,不然明天又起不來!」 改成說「如果你趕快睡,等於幫了媽媽大忙!」 「我的孩子每天都要到很晚才睡得著……」 「我希望他可以早睡早起,但每天早晨都起不來。」 許多母親都有類似的困擾。 如果孩子已經讀幼稚園或小學,仍然為「孩子每天很晚睡」而煩惱的話,通常是因為父母也晚睡的關係。但孩子無法立即改變生活型態。 讓孩子早點睡,以便可以做自己的事,這只是父母一廂情願的想法。在斥罵孩子「你一定要早點睡覺!」時,不妨說「如果你早一點睡,是幫了媽媽很大的忙」,更能夠表達真實的想法。當以這種方式說話的時候,就可以消除「這個孩子為什麼還不睡」的焦躁。

【NG溝通法 否定的說話方式】

2008年11月11日
公開
7

【NG溝通法 否定的說話方式】 ×預設立場 為了孩子未來著想所說的話,有時只會變成一頓訓話的情形。 「作業寫好沒?什麼時候要寫?」若是這樣質問,只會換來孩子回以「知道了啦!」及不耐煩而已。即使並未說得很尖酸,更沒有任何惡意,但是卻會點燃一場親子戰爭。雖然是出自父母親「為了你的將來著想」的苦心,然而對孩子而言,聽起來卻只是在被要求「照我的話做」而已。若老是讓孩子遵守父母的指示去做,總有一天孩子會覺得父母「一天到晚都在嘮叨」或「根本就不信任我」,甚至全當作耳邊風了。 ×全面否定 一有疑慮就認為那是導致一切的惡因,結果可能會使父母誤認為「都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家孩子才會表現不佳」的情形。 這也是因為過度擔心小孩而導致的傾向。儘管孩子說「沒關係」,但是父母一開始便已否定一切,因此會朝不好的方向想。然而父母越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正確,孩子越會認為「反正我再怎麼說還是會全部遭否定」,於是什麼話也不願再說了。 為什麼父母親的想法和孩子的感受會有這樣大的差異呢? 如果是年幼的孩子,當父母說「回答我的問題」時,他或許會心不甘情不願地回答,但如此的親子對話是在父母的壓力下形成,當孩子逐漸長大到小學階段時,就會開始有「再也不願意服從了」的念頭。如果親子間的關係是當父母無論說什麼孩子總是反駁,或孩子不願對父母說任何話,那麼請反省平日的親子對話吧! 本文摘自一書

「生動比喻,孩子學習少挫折」

2008年11月11日
公開
27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從孩子的天真話語中,爸媽也可以聽出孩子的情緒,看到他的心智。聰明的爸媽請多用生活上的事物當比喻,和孩子談天說地吧! 去美國開會時,碰見一位西藏來的小學老師,交談之下,發現他的用詞非常有趣,都是用比喻,例如他說:「酥油燈再亮,它底下是黑的,壞人的話再白,他的心是黑的。」他說,山區小孩資訊不足,用抽象的語言孩子不易了解,所以他上課都盡量用孩子生活上的東西來做比喻,等孩子了解他想說什麼後,他才開始用抽象的字眼去替換比喻,這樣他的學生學習起來沒有挫折感。 抽象語言 低幼孩子難懂 我聽了非常同意,因為我曾經聽過一個媽媽說,她教她7歲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整數」的概念時,教地幾乎抓狂,因為孩子就是不懂「小於100的最大整數」的意思,後來她9歲的老大跑來幫忙,跟弟弟說,「媽媽要給你一個紅包,裡面的錢你自己決定,但是不能超過100元,你要多少?」弟弟毫不猶豫的說:「99元!」也就是說有些孩子開竅得晚,抽象的話比較聽不懂,但並不代表他沒有了解這個概念的智慧,換成他生活上的例子來講解,他就懂了。 具體形容 更能傳情達意色 我們一直很崇尚抽象的語言,認為它是比較高級,有學術味;其實有些時候比喻更能打動人們的心,那位老師唱了一首西藏情歌給我們聽,他的歌詞沒有用一個「愛」字,但是傳達出來的情意比愛來愛去的歌詞深很多,他唱: 青色的山上,有一隻牡鹿, 牠能與我同山吃草, 就是把我頭上的茸給牠, 都是情願的。 綠色的海邊,有一隻孔雀, 牠能與我一同飲水, 就是把我尾上的彩毛給牠, 都是情願的。 屋子裡有一位彩雲樣的姑娘, 她能與我一條心, 就是放棄一切, 也是情願的。 我想很少女生聽到這種情歌會不動心的。或許我們應該檢討一下,為什麼整天把愛掛在嘴裡的人,心中是沒有愛的? 從實驗上,我們知道幼稚園的孩子不太會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情緒,因為大腦各部位的連接尚未完成,但是他們可以用畫圖、用音樂來表達,一個情緒無法適當表達出來的孩子是痛苦的,他們常在累積了許多挫折後爆發出來,在地上又哭又滾。他們需要被教導一些情緒表達的方法,用比喻就是一個好方法。 生活妙語 孩子充滿潛能 其實孩子的日常生活言語中充滿了比喻,只是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到而已。一位有腦性麻痺孩子的朋友告訴我說,她帶孩子坐飛機時,孩子對她說:「媽媽,我們現在是天使了。」她問孩子為什麼,孩子回答:「因為我們現在在飛。」我告訴她:「你的孩子能講出這個比喻,絕對不是智障,好好教他,一定會成材,外表的殘障是不重要的。」大人的鼓勵帶給了孩子信心,孩子的表現果然一日千里。 用錯比喻 改觀念費工夫 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神經學家莫山尼克(Merzenich)說,大腦皮質其實是選擇性地精緻化處理手邊作業的能力,它不僅是在學習,它是學習如何學("It doesn't simply learn; it is always learning how to learn."),大腦不是被動的容器,要我們用學習去填滿它;它是活的生物,會主動尋求生長的養分,一直不停改變自己。 過去我們用錯了比喻,認為大腦像電腦,電腦是沒有生命的東西,零件壞了,不能自我修復,只能替換零件,所以認為大腦定型了不能改變,神經細胞死了不能再生,後來雖然實驗證據一再顯示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可以改變的,科學家仍然花了一個世代的工夫才改變人們的觀念,可見比喻的重要性。 美麗話語 反映彩色心情 看到西藏老師的語言如此生動、活潑,或許我們也可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鼓勵他去用比喻來增加他的想像力與聯想力,這不但對他的情緒表達有幫助,也可以增加他人生的色彩。當一個孩子說: 天上出現了一道彩虹, 給太陽戴上了一條金鍊子。 你就知道他的世界是絢麗的。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學前教育雜誌3月號) < 本文分享者: BBH(豆兒媽)>

乳牙不重要,蛀了沒關係?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21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   所謂「乳牙」,是指出生後六個月至兩歲間,分別在嬰兒上下頜骨長出的小牙。這些小牙上下總共二十顆,平均要為每個孩子服務六至十二年不等的時間,然後經過生理的脫換,再把這個重責轉給其後長出的「恆齒」來接棒。   許多爸媽忽略了乳牙的重要,認為反正乳牙將來一定會換,所以,通常只在孩子牙痛時,才帶他去看牙醫,不痛時則任其惡化。然而,這是個極嚴重的錯誤觀念。別以為乳牙不重要,其實乳牙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牙齒及其他方面的發展與健康唷! 乳牙為什麼重要? 影響營養攝取與飲食習慣   口腔是消化道的第一關,牙齒擔任的是咬斷、撕裂與磨碎食物、以及幫助消化的重要角色,如果孩子沒有健全的乳牙,食物未經完全咀嚼即嚥下,就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消化道的疾病。或是由於蛀牙,使孩子因為怕肉類或蔬菜等纖維較多的食物塞牙引起疼痛而拒吃,時間一久,不但易養成偏食的習慣,甚至造成營養不良。 引起牙痛甚至損害健康   乳牙如果有病,經常牙痛,不但影響孩子的咀嚼能力,同時也會影響情緒,自然也就妨害到孩子的精神狀態和學習。而且,爛牙會造成病灶,隨著血液循環把病菌帶到體內的各個器官,引起各種病症,損害孩子的健康。 影響臉型   人的臉型雖然大部份得自遺傳,但也會因後天的因素而改變。上、下頜骨是臉部發育的關鍵,而頜骨的發育則必須受乳牙咀嚼作用的刺激,才能正常發育。如果孩子的乳牙蛀了,怕咬了會痛,以至於不敢使用病牙那邊去咀嚼;或是因拔掉病牙後,長期使用沒有缺牙的那邊咀嚼,那麼,會使沒有受到良好刺激的另一側頜骨發育不平衡。又如果爛牙很早就掉光,恆齒又未能及時長出,在這段期間內,孩子無法充分發揮咀嚼功能,使頜骨發育不良,如此臉部將形成下截縮短的現象,影響容貌,很可能間接影響其人格發展。 影響恆齒的長出   乳牙還會影響恆齒的長出,也就是說,未來恆齒的生長是由乳牙來引導的。每一顆乳牙所佔的位置將來都要被一顆特定的恆齒取代,乳牙過早或過遲脫落,都會響恆齒的長出,使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出現牙齒的排列不整齊、咬合不良的問題,更會引發各種口腔疾病。 乳牙蛀牙率比恆齒高   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乳牙與恆齒的結構完全一樣,但乳牙的蛀牙率卻是恆齒的三倍,這是因為恆齒鈣化的程度比較高,從飲食中吸收氟的時間較長,牙齒表面硬度較高,而抗酸力較強的緣故。所以,乳牙更是得悉心愛護。   維護孩子的乳牙健康,尤其需要爸媽多加留意。爸媽應該及早讓孩子養成刷牙的習慣,並且定期檢查牙齒。有爸媽的費心照料,孩子才會擁有一口健康美觀的牙齒喔! ※ 本文摘錄自嬰幼兒保健箱(上冊),信誼基金出版社

父母常犯教養錯誤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5

父母常犯教養錯誤】 記者:採訪�林明佳 演出�mommy:廖瑞卿 baby:郭亦堼/em> 人們常用「猴死囝仔」形容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孩子,曾看過某本親子教養書皮封面印著「你在養小孩,還是養猴子?」(註1),短短一句,令人莞爾;但對於家裡有個山大王的父母來說,卻感到一陣膽戰心驚!西遊記裡的唐僧用金箍咒來制服孫悟空的桀驁不馴,家長面對家中小霸王無理取鬧,勸告後仍然無效的窘況下,巴不得也有緊箍咒語,讓孩子能乖乖聽話,但您有沒有想過,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大人管教不當,而不是小孩自身的問題呢?本篇文章即為您解析教養0∼4歲孩子時,父母常犯教養錯誤,您不可錯過! 家有山大王!? 信誼基金會親職教育部部主任譚合令指出,處於0∼4歲階段的嬰幼兒難以抓摸、情緒變化快,翻臉就像翻書一樣,好像任性是他們的專利,常令家長們難以理解孩子的行為。這歸咎於幾個原因: 1.小嬰兒是自然人,尚未社會化,當尿布溼了、肚子餓了等,自然就會出現哭鬧現象; 2.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 3.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以哭鬧做為宣洩情緒最有力的表現; 4.孩子之前有成功的耍賴經驗,因此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使孩子遇到同樣情況時故技重施。 譚合令表示,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或行為,不一定要抱持負面的角度看待,多站在孩子的高度想,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可能不是您原本想像得那樣不可理喻;譚合令舉例說,有些1∼2歲的幼兒喜歡打人、推人,細究原因,原來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尚不成熟,他可能只是看到別的孩子感到很興奮,卻用力過猛把他推倒,或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候家長可以示範給他看─當遇到別的幼兒時該怎麼做;另外一個原因可能跟照顧者缺乏耐心,使得孩子也有樣學樣,用粗魯的行為對待他人。   幼兒需要父母的陪伴,尤其是0∼3歲這一階段,正是培養對人產生信賴感及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一旦管教不當或太過冷漠,皆可能致使孩童未來人格、認知與能力產生偏差。因此,本文針對這階段的幼兒,提出家長們最容易犯的七大教養錯誤,趕快來看一下您是否在無形中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吧! 0∼4歲常見教養錯誤大公開 Error 1陪伴時間太少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往往是在週末甚至假期,才有時間與孩子相處,即所謂的週末父母、假期父母。有些父母認為自己每天都打電話關心孩子,難道陪伴還不夠多嗎?譚合令表示此階段的幼兒,特別需要父母陪伴在身邊,電話那頭的聲音並不能取代實質的陪伴,因此家長們要多花些時間跟孩子相處、建立關係;否則孩子覺得父母對他都漠不關心,導致孩子在長大後對人容易產生不信任感,或是對環境沒有安全感。 適合做法:

【教養的四個寶盒】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8

(轉貼好文-分享者:QQ媽咪) 【教養的四個寶盒】 主講人:臨床心理師、作家 游乾桂 父母的確不好當!   忙、累、苦的現代化生活,早已把人弄得不像人,壓的喘不過氣來,孩子又古怪精靈,頻頻出招,如果加上父母體力不濟、健康不佳、休閒生活全無,很多原先單純的事情變將變得更難解。   煩憂的父母需要一種單純有用的法則,讓生硬的教育得到軟化,比方說: •優點寶盒:   人都有優點,但優點絕少被看見,於是缺點漫漶,批評人的人不爽,被批評的也不舒服,全家淪為受氣筒,個個「氣」功一流;優點則有另一番風景,被知曉畫畫得不錯,手藝一流,音樂很棒的小孩,往往更有自信,更主動,更具魅力;一句話,兩種效果,你選那一種。 •幽默寶盒:   很多事可以一笑置之的,不要老是冷冰冰,很僵化的說一是一;孩子弄壞花瓶,你懂得這麼說:「連花瓶都站不穩呀,把它收拾收拾吧」,比起這樣說:「小心我剝了你的皮」,顯然好多了。 •猜心寶盒:   即便你是兒童心理學家,也猜不透兒童全數的心思,你應該學會簡單的歸納,知道孩子某些行為的背後意思,比方說,苦瓜臉代表被欺侮,說老師像怪婆表示功課太多,嘟著嘴表示哥哥不陪他玩等等。 •快樂寶盒:   如果缺乏快樂這種東西,我一律以為教育是假的;要使孩子快樂,自己應是快樂人;快樂可以自找的,比方說,多安排些家庭旅行,全家一起來運動,收集報章雜誌的笑話說給家人聽,或者你有更好的「找樂子」妙點子。

【如何幫助孩子適度表達?】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39

本文為臺北縣家庭教育中心轉貼 文�高淑貞(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一、表達能力侷限的孩子   學齡兒童在語言表達上常常有發展的侷限,使得孩子不見得詞能達意,也常常會對父母的問題表現出不知如何回應。這樣的情況對於多數孩子來說,是很常見的,父母可以試試下列方法: 1.用玩遊戲的方式,孩子在輕鬆的氣氛下就比較容易表達。提供一些玩具給孩子,讓遊戲成為孩子表達的語言與方式。 2.使用輔助的材料,例如畫畫、繪本、卡通人物、說話的題卡等材料。透過輔助材料,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表達的依藉。 3.透過兄弟姐妹或同儕的溝通,年齡、輩分相仿的孩子,會更清楚彼此要傳達的訊息,讓他們一起來聊天或活動,會表達的可以示範帶動較不會表達的孩子。 4.穩定的陪伴與耐心的傾聽,或是用行動表達關切。孩子是很聰明與敏感於大人對他的感受,有時說不出來,但是絕對可以感受得到。     二、表現反抗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在尋求自主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需要表現反抗的階段,更有孩子是經常性地要表現與父母對立。此外也常是因為孩子覺得父母傳達了拒絕與不重視。這些孩子不願意順從父母的期待,而朝父母所期待的相反方向走。 1.努力尋找孩子調皮話語與行為背後可能的正向意涵,重新解讀孩子的行為。 2.將對立化為合作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要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與他相處,改變父母的慣性回應觀點與模式。 3.在情緒引爆之前,盡量讓自己忍下來,轉移孩子的焦點。如果已經生氣了,就先離開現場,不要火上加油,在爭執中沒有贏家。 4.盡量不帶評價的態度,放下預定的想法,聽聽看孩子怎麼說。 5.孩子表現成熟言行時,要肯定表達你的看重。     三、需要權力的孩子:   有的孩子很需要當老大,喜歡操控別人。父母常常疲於跟他爭戰,這樣的孩子喜歡自己做決定。而生活中完全被父母掌控決定的孩子,也會變得過度渴望權力。跟他們溝通時可以嘗試: 1.不要落入衝突,更要避免肢體的處罰,如此只會更增加孩子對權力的渴望。 2.指出他可以決定的範圍,尊重他權限內的決定;同時也清楚設定父母自己的權力範圍,並且保持必要的限制。 3.示範與教導孩子「妥協的藝術」,讓孩子學習尊重自己及別人的意見與權力。 4.適當給予孩子一些主導權,讓孩子有適合年齡的自主權,從中練習恰當的控制感。     四、需要注意力的孩子:   大部份的孩子很需要注意力,尤其是來自父母的注意力,如果得不到好的注意力,就算是壞的注意力也比忽略冷漠好,所以孩子會透過各種方式來獲得父母的注意。 1.對於孩子的正向表現,給予肯定與欣賞。 2.只要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得到很多滿足。 3.如果孩子需求太多注意力,造成父母的干擾,就要忽略干擾性或不當尋求注意力的行為。 4.不需要給予過度的注意力,例如哄騙、過多的提醒、許多的小懲罰與獎賞等等。  --父母要努力尋找孩子調皮話語與行為背後可能的正向意涵,重新解讀孩子的行為。    

【親子共享的美麗人生】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52

本文為臺北縣家庭教育中心轉貼 文/高淑貞(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晚餐時,我問十三歲的老大,父母要怎麼樣,才算是跟孩子有好的溝通,她還在努力認真地思考時,八歲的妹妹很快地說,就是給孩子所有他想要的啊。 此話一出,兩姊妹便高興地討論起來,所有他們覺得爸爸媽媽該給他們的好處。我很不識趣地插嘴,那完全讓你們快樂,恐怕我就不快樂了,有沒有父母和孩子都滿意的方式?兩姊妹卻不約而同反問我,「看到我們快樂,你不是就會很快樂了嗎?」 是啊,做為父母,我們常讓孩子覺得我們是處處以他們的福祉為最高考量,但是卻又很少認真讓孩子理解,為何我們對他們還有那麼多的限制,不准看電視、不准玩電腦、不准看漫畫、不准吵架、不准吃冰……,一大堆「不可以」的解釋只是很籠統地唱高調,「你要不是我小孩,我還懶得管你呢!」如何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拒絕裡其實有更多的給予,除了等待時間證明之外,其實也有溝通的藝術。 家庭人格養成的搖籃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裡的寶、心裡的希望、奮鬥的重要依恃。作為父母,我們常常以無盡的承擔來展現對孩子的愛。所以我們辛勤工作為孩子累積必要的生存資源,我們盡心照護以維持孩子的安全與健康,我們用心支持學習以儲備孩子競爭的實力,我們也努力強調品格與人際關係的重要,藉以養成孩子好的社會能力。所有的努力無非是期待能塑造孩子的黃金未來,而我們種種﹁努力的給予﹂究竟為孩子留下什麼樣的家庭印象呢? 家庭是每一個人來到世界上所接觸的第一個社會,在這裡我們會學習如何與權威者(父母長輩)相處,也會經驗到與權力相近的同儕(兄弟姊妹)如何競爭與合作。我們會體會獨特的生活氣氛,培養一套價值體系,乃至發展一套人生信仰。每一個人也因為在家中的獨特位置與經驗,形塑了與人相處的最基本模式與信念,所以家庭被視為是人格養成的重要搖籃。我們會從中得到人際的基本安全與滿足,當然我們也同時從中會遇到傷害與挫折。許多人格心理學家更相信,與父母的關係是塑造孩子人格特質的重要基礎。 我們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常與自己的成長經驗有關。人們常在無意間複製了自己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親子經驗。但是作為父母,我們可分享好的親子關係是彼此一輩子的支持與溫暖,壞的親子關係是一輩子的遺憾與怨恨。父母該如何營造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否理解自己幼時與父母依附的品質,如何影響現在的自己呢?請花點時間想想下列的問題: 一、回憶一下你自己成長的家庭,你會如何描述它? 二、小時候你與父母的關係如何?你能夠回憶起最早的印象是什麼? 三、請用五個形容詞或描述詞來說明你跟爸爸的關係?各是什麼回憶讓你有前面的想法? 四、請用五個形容詞或描述詞來說明你跟媽媽的關係?各是什麼回憶讓你有前面的想法? 五、你跟爸爸還是媽媽的關係比較親近?為什麼? 六、你需要安慰時都是找誰?有特別的一次印象嗎? 七、你曾經覺得被拒絕嗎?你有做什麼來反應嗎?你猜你父母知道他們拒絕了你嗎? 八、你跟爸爸媽媽的關係如何影響你現在的人格特質?如何影響你當父母? 九、你能理解父母為何表現那樣的模式嗎?你會想要有什麼不同嗎? 以上的問題,是研究親子依附的心理學家提出來幫助成人思索的幾個問題,從自己成長經驗的回溯,很多人會驚覺父母對孩子長遠而細微的影響,而自己也正在一點一滴塑造孩子的人生! 也有些人會訝異對父母留存下來的記憶那麼不具體,印象中的父母就是非常辛苦地為家庭工作、照顧子女,知道父親很好、母親很好,卻又回憶不出與父親、母親具體的相處事件、回憶。 成功的親子互動要素 其實在一點一滴的相處中,家人已經共同影響了彼此,也牽動了彼此的人生。如果家人是有緣的相會,透過父母用心的營造,敏感的體察,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不只是共同生活經驗,還可以建構出深刻的人生分享。 專家曾提出有效親子互動的四個重要特質,提供參考如下: 一、愉悅性: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是否有足夠的輕鬆、笑聲、歡樂、愉快感受。親子關係裡如果有充分的愉悅性,能夠為彼此帶來正向滿足,孩子能夠得到好而豐富的刺激。 二、教導性:你能有效教導孩子學習嗎?你有沒有具備彈性的、多樣化的教導策略?有沒有適當的判斷力分享能夠幫助孩子學習他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好的教導性能幫助孩子有效的學習與成長。 三、撫育性:跟孩子有自然親近的互動,能夠顯現父母的愛於行為中,孩子也能自然舒服地接受來自於你的關愛。撫育性的親子關係會為彼此帶來親密與安全感。 四、結構性:你能提供一個鼓勵孩子探索的自主環境,允許孩子在安全中擁有自己獨立探索的空間嗎?好而明確的親子界線,會培養出安全、自信且勇敢、獨立的孩子。 檢視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功能,是不是都能均衡涵蓋上述的四個重要成分呢?只有提供快樂愉悅、親密撫育,但是不能有效教導孩子,或允許孩子探索自己的能力與限制,這樣的親子關係有偏差;而只是有效管教孩子,卻缺乏交互的相處愉悅,也會製造許多不快樂且有壓力的孩子;更別提既無法營造正向氣氛、提供安全照護,也無能教導的挫折互動了。 父母有更多責任 好的親子關係是彼此一輩子的支持與溫暖,壞的親子關係則是一輩子的遺憾與怨恨。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父母,期待什麼樣的親子關係,透過均衡的親子互動,可以營造好的親子溝通。 有緣為親子,就已經註定要共同分享,也交互影響彼此的人生。你希望孩子未來做為父母時,將如何回答上述的那些問題呢?做為家庭的權力擁有者,父母應該負擔更多責任,引領一份好的親子關係,開啟好的互動循環機制,為不好的互動循環適時喊停。透過同理的傾聽與溝通,父母孩子能夠在了解與接納中,找到彼此需求的妥協與平衡,讓溝通順暢,兩邊都是快樂的贏家!  -- 如果家人是有緣的相會,透過父母用心的營造,敏感的體察,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的不只是共同生活經驗,還可以建構出深刻的人生分享。 -- 親子關係裡如果有充分的愉悅性,能夠為彼此帶來正向滿足,孩子能夠得到好而豐富的刺激。

【親子溝通的十大原則】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21

本文為臺北縣家庭教育中心轉貼 文/高淑貞(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1.你無法給與孩子自己所沒有的東西: 若手上沒有糖,如何給孩子一顆糖? 如果本身不快樂,如何帶給孩子快樂?如果對自己也不能忍耐接納,那便無法對孩子忍耐接納。所以做好父母的重要前提是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是個有能量給與的父母。 2.當孩子溺水時,不是教他游泳的好時機: 溺水的孩子需要的是及時的一把,因為他沒有餘力去學習。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也不會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只有傾聽、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快速幫孩子穩定情緒,進而能跟孩子講道理。給予同理心與了解,能幫助孩子接納自己、消散情緒,並因此對父母產生信賴感。 3.要做一個恆溫器,而不是做溫度計: 提供給孩子穩定的態度,而不是隨著孩子的情緒起舞。因為孩子的情緒並不屬於你,不要認為是自己的責任。用心傾聽,並表達理解,反映孩子的當下狀態,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感受與行為。不要跟隨孩子的狀況,自己也情緒起伏、言行失控。 4.珍貴的關係是由細小處點滴累積而來的: 要珍惜與孩子的每一個互動,不是等待大事發生時才出面處理。總期待等待更重要的事件才去參與孩子的世界,反而失掉許多小而珍貴的機會。珍惜每天細微的相處,就能建立深刻的依附關係。如果不能用心於孩子的小事件,就不能去期望參與孩子生命中的大事件。 5.鼓勵孩子的努力與展現的特質,而不是讚美行為的結果: 孩子通常接受了太多膚淺的讚美,如好棒、好厲害、好可愛等等,或許會有一時的得意,但卻是依賴外界的評價,而不是培養正向的自尊。   具體的指出孩子的能力與特質,這樣孩子才會從中發現自己能力與特色,進而認識及看重自己內在的特質。 6.重要的不是當時做了什麼,而是事後你做了什麼: 父母不是完人,總有判斷不當、處理不周的情況。但是父母不要為內疚所困,擔心會對孩子造成長期影響。重要的是去學習,如何處理自己所犯的錯誤。如何在事後理性回應、說明,在坦誠中讓孩子學習勇於認錯與負責的行為,也同時示範了如何修補、維護關係的態度。 7.當無法接納事實時,給予想像的空間: 孩子常會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與攻擊力要發洩,因此表現出一些不當的行為。孩子可以藉由想像得到一些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獲得的東西,表達出真實生活中不會被接受的情緒和希望。因此,如果不是有具體的破壞性行為,透過遊戲、畫畫、說故事等,可滿足孩子具破壞力的「想像」。不過度限制孩子的想像,就能幫孩子的壓力找到出口。 8.如果定下規則與限制,就要貫徹執行: 孩子的生活需要有明確的界線與指示,而不是完全無條件的接納。有明確界線才可以建構安全的關係,所以不要隨意恐嚇,但是當你設下合理的限制後,便要跟進執行,否則會失去可信度與減損關係。而孩子也才能從堅定的限制中,學習自我控制,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9.回答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 孩子常常是透過疑問句做某些關係的探索,與父母迂迴的溝通。許多問題其實本身意義不大,重點是問題背後孩子真正想說明的是什麼?了解問題背後那個問問題的孩子,他當下內心的可能疑慮是什麼?可能會有更重要的發現。 10.精簡說話: 過於冗長的陳述常流於說教,也讓孩子失去注意的焦點。所以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別讓孩子聽了一大篇,結果什麼也記不下來。讓重要訊息能夠進入孩子腦中的方法就是要精簡明確。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出版《家庭教育,贏的起點》

【 親子溝通五大技巧:父母該做與不該做的事】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19

本文為臺北縣家庭教育中心轉貼 文/高淑貞(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一、回應性傾聽   最好這樣:  1.追隨的方式而非領導對話的方式(例如「老師生氣的時候你就會變得不知該如何回答。」而不是「老師生氣你不要怕啊,你要把話講清楚嘛。」)  2.少問問題,多做嘗試了解的陳述(例如「當時你沒有機會把話講清楚,其實你也很委屈」。而不是追問「你為什麼不說勒?」)  3.嘗試理解說出孩子的想、感受、行為(「你一急就突然說不出話來,你很擔心別人會覺得你很爛。」)  4.耐心不評價的傾聽,是愛的實踐(「很高興你告訴我今天發生的事,我很願意陪你一起想想這件事怎麼解決。」)  千萬不要:  1.執意引導孩子朝自己期望的方向表達。  2.談話過程老是被其他瑣事干擾而中斷,或表現心不在焉。  3.主觀的長篇大論講道理。  4.被動與沉默。           二、建立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最好這樣:  1.指出孩子的努力與能力(「雖然生字很多很難寫,你還是很努力寫完了。」「你知道怎麼告訴老師請假的事。」)  2.提供孩子做決定的機會(「你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方式祝爸爸生日快樂。」)回應孩子有能力自己處理的事(「這是你可以自己決定的事。」)  3.留意孩子的進步與成長(「我注意到你這星期每天都能很快起床喔。」「剛才弟弟故意賴皮時,你表現的很有大哥的架式喔。」)  4.鼓勵孩子的表達與嘗試,傳遞對他的信心(「我很高興你告訴我為什麼這麼討厭國語課,我相信你也會慢慢找到方法去對付這門課的。」)  5.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因應未來(「所以你自己告訴小偉不要再拉你的頭髮是沒有用,那你還有想到可以怎麼做嗎?」孩子的任何嘗試都先傾聽,不要批評。(「你願意聽聽我的想法嗎?」)  千萬不要:  1.只有依據結果好壞來做評論。  2.用反詰的口氣語句質問孩子。  3.替孩子做他能力可及的事,會剝奪孩子證明自我的機會。  4.切勿急於介入解決孩子的困難,因為是孩子從克服挫折中成長也最多。     三、清楚明確的設限  最好這樣:  1.第一步:指出想法與感受(你很生氣弟弟弄亂你的書)  2.第二步:陳述行為限制(但是弟弟不是給你打的出氣筒)  3.第三步:提供其他可行之道(你可以處罰他今晚不可以看你的漫畫)  千萬不要:  1.語言刻薄或行為暴力。  2.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否定而不是單純對他行為的不認同。  3.無法定出與執行合理限制,結果流於無效恐嚇。  4.只是限制,卻不提供孩子另外可行的選擇。     四、保持好玩的創造力  最好這樣:  1.讓事情盡量單純化,採用遊戲的方法與精神:不要過度嚴肅化孩子世界的事,他們需要許多天馬行空的表達,表達並不等於付諸行動,父母不需要太快進入問題界定與解決中。  2.好的創造力是勇於嘗試各種可能性,願意看見不同:創造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的問題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保持創造力可以看見問題的不同面向與可能的不同解決之道。  3.每天至少都要製造一個愉悅的親子互動:親子關係像一本存摺,總有衝突斥責,需要消耗正向能量的時候,所以每天儲存一些正向親子能量,讓親子關係存摺永遠是存入高於提出,永遠有足夠的關係應付挑戰。  千萬不要:  1.冗長說教,避免不必要的連結與複雜化。  2.執意標籤化孩子不好的特質。  3.成為不好玩的大人。       五、善用身體語言  最好這樣:  1.聲調語氣配合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快樂、興奮、生氣、悲傷、難過都有情緒在背後,需要被理解與接納,透過聲調語氣的變化,更容易讓孩子感覺父母與他同在。  2.明確的眼神接觸與示意:父母透過眼神的接觸,可以明白傳遞專注、看重、清楚明確的訊息,藉此幫助孩子覺得被重視與獲得清楚訊息。  3.適時的身體接觸:擁抱、撫摸、整理衣服頭髮等小接觸,都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4.觀察孩子的身體語言並給與回饋:孩子有時候並不會意識到自己表情、身體語言的不恰當,需要父母明確指出提醒他。  千萬不要:  1.口語跟身體語言不一致。  2.冷淡不可碰觸。

「生動比喻,孩子學習少挫折」

2008年11月10日
公開
23

「生動比喻,孩子學習少挫折」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從孩子的天真話語中,爸媽也可以聽出孩子的情緒,看到他的心智。聰明的爸媽請多用生活上的事物當比喻,和孩子談天說地吧! 去美國開會時,碰見一位西藏來的小學老師,交談之下,發現他的用詞非常有趣,都是用比喻,例如他說:「酥油燈再亮,它底下是黑的,壞人的話再白,他的心是黑的。」他說,山區小孩資訊不足,用抽象的語言孩子不易了解,所以他上課都盡量用孩子生活上的東西來做比喻,等孩子了解他想說什麼後,他才開始用抽象的字眼去替換比喻,這樣他的學生學習起來沒有挫折感。 抽象語言 低幼孩子難懂 我聽了非常同意,因為我曾經聽過一個媽媽說,她教她7歲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整數」的概念時,教地幾乎抓狂,因為孩子就是不懂「小於100的最大整數」的意思,後來她9歲的老大跑來幫忙,跟弟弟說,「媽媽要給你一個紅包,裡面的錢你自己決定,但是不能超過100元,你要多少?」弟弟毫不猶豫的說:「99元!」也就是說有些孩子開竅得晚,抽象的話比較聽不懂,但並不代表他沒有了解這個概念的智慧,換成他生活上的例子來講解,他就懂了。 具體形容 更能傳情達意色 我們一直很崇尚抽象的語言,認為它是比較高級,有學術味;其實有些時候比喻更能打動人們的心,那位老師唱了一首西藏情歌給我們聽,他的歌詞沒有用一個「愛」字,但是傳達出來的情意比愛來愛去的歌詞深很多,他唱: 青色的山上,有一隻牡鹿, 牠能與我同山吃草, 就是把我頭上的茸給牠, 都是情願的。 綠色的海邊,有一隻孔雀, 牠能與我一同飲水, 就是把我尾上的彩毛給牠, 都是情願的。 屋子裡有一位彩雲樣的姑娘, 她能與我一條心, 就是放棄一切, 也是情願的。 我想很少女生聽到這種情歌會不動心的。或許我們應該檢討一下,為什麼整天把愛掛在嘴裡的人,心中是沒有愛的? 從實驗上,我們知道幼稚園的孩子不太會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情緒,因為大腦各部位的連接尚未完成,但是他們可以用畫圖、用音樂來表達,一個情緒無法適當表達出來的孩子是痛苦的,他們常在累積了許多挫折後爆發出來,在地上又哭又滾。他們需要被教導一些情緒表達的方法,用比喻就是一個好方法。 生活妙語 孩子充滿潛能 其實孩子的日常生活言語中充滿了比喻,只是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到而已。一位有腦性麻痺孩子的朋友告訴我說,她帶孩子坐飛機時,孩子對她說:「媽媽,我們現在是天使了。」她問孩子為什麼,孩子回答:「因為我們現在在飛。」我告訴她:「你的孩子能講出這個比喻,絕對不是智障,好好教他,一定會成材,外表的殘障是不重要的。」大人的鼓勵帶給了孩子信心,孩子的表現果然一日千里。 用錯比喻 改觀念費工夫 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神經學家莫山尼克(Merzenich)說,大腦皮質其實是選擇性地精緻化處理手邊作業的能力,它不僅是在學習,它是學習如何學("It doesn't simply learn; it is always learning how to learn."),大腦不是被動的容器,要我們用學習去填滿它;它是活的生物,會主動尋求生長的養分,一直不停改變自己。 過去我們用錯了比喻,認為大腦像電腦,電腦是沒有生命的東西,零件壞了,不能自我修復,只能替換零件,所以認為大腦定型了不能改變,神經細胞死了不能再生,後來雖然實驗證據一再顯示大腦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可以改變的,科學家仍然花了一個世代的工夫才改變人們的觀念,可見比喻的重要性。 美麗話語 反映彩色心情 看到西藏老師的語言如此生動、活潑,或許我們也可在孩子小的時候多鼓勵他去用比喻來增加他的想像力與聯想力,這不但對他的情緒表達有幫助,也可以增加他人生的色彩。當一個孩子說: 天上出現了一道彩虹, 給太陽戴上了一條金鍊子。 你就知道他的世界是絢麗的。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學前教育雜誌3月號) < 本文分享者: BBH(豆兒媽)>

~兒童學習才藝的最佳年齡~ (轉貼)

2008年11月09日
公開
16

~兒童學習才藝的最佳年齡~ 孩子學習一些才藝特長是一件好事,有的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的孩子反覺得是一件負擔,孩子如感到是負擔,就不太好了。再加上教育目的和方法不得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家長在送兒童去學習的同時,還應尊重兒童自己的興趣。而且,家長還應根據兒童生理發展的特點,理智地選擇學習時間。下面給各位家長提供了一些建議性的資料,以供家長參考。 一、學小提琴的適齡期   小提琴演奏是單手拿琴站立演奏,自己要想演奏出好音樂,對手及指頭尚小、力量不夠的3-4歲幼兒來說,過於勉強。因此,建議學習小提琴的年紀為5~6歲較適當。 二、學鋼琴的適齡期   在音樂世界裡,聲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太小的寶寶是不宜學鋼琴的,因為要學習鋼琴需要寶寶具備一定的能力,這其中包括寶寶的認知能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最起碼能認識簡單的五線譜,也包括一定的聽力分化及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如區分音樂的高音、音色、單調等,還包括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一定的手眼協調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發育的大小等。 因此,一般的兒童學習鋼琴在2-3歲時,效果無法期待,6-10歲開始學,想成為鋼琴家又慢了一點,在3-5歲時最好讓孩子先聽好的音樂,欣賞好的音樂,一般4-5歲開始接受鋼琴等樂器的技術指導,學鋼琴比較適宜。當然,可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提早或推遲些。 三、學繪畫適齡期   由於孩子在1歲或1歲多已會「塗鴉」,2-3歲開始對形狀、顏色產生興趣,4-5歲開始對實際事物、經驗過的事物有了認識並畫出,5-6歲時,不是畫看到的東西,而是畫認識的東西,此時的孩子觀察力、想像力、甚至表現欲都很高。因此,從2歲半到3歲孩子最純潔的時候開始,最為適宜。 四、學戲劇的適齡期   所謂戲劇,就是使用自己身體所有的器官、機能來表現,從發聲、發音練習開始到音樂、古典、芭蕾等,要有廣泛的訓練才可。這些訓練可以配合年齡及身心發展情形分別進行,所以從3歲到成年,只要有志於演戲,任何時候都可以說是「適齡期」。 五、學書法的適齡期   書法是一種技巧性很高的藝術,字要寫得漂亮且具有藝術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按照學習規律,一步一步的學習,練習、循序漸進,經過長期的練習,才能掌握書法的確要旨,學習書法,年齡不宜太小,學齡兒童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書法,較為適當。因為這個年齡已適應學校生活,對文字的理解也較深,可以開始學。幼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理解力較弱,但若有興趣,還能持續學習的話,在這個時期開始學了不會太早。按習慣書寫文字的意義而言,這個時期開始學習書法,也是適合的時期。 在學習過程中,應先根據孩子所認識的簡單字,執筆寫字,學習要由易到難,初學要先學「描紅」,學習基本知識,宜選擇收筆明顯平衡的柳體、顏體等,孩子學習正楷入門與否,要看其離開字帖後能否寫得像所臨摹的字體,當楷書學到一定程度後,才能開始學習行書、隸書及草書。在指導孩子學習書法時,要注意孩子學習的姿勢,習慣和態度,練習時間不宜太長,多帶孩子參觀書法展覽、有碑刻的名勝古跡等,對孩子取得進步,要給予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六、學英語的適齡期   幼兒期是口語發展的最佳年齡階段。正常兒童四歲時便能掌握母語的全部語音,而且也能學會其他民族的語言。如果想將來英語說得像國語一樣好的話,盡早學比較好,隨著年齡增大,過了5歲,母語習慣已形成,發音機制逐漸穩定並限於母語,再學外語就有語音干擾,會困難很多,因而只要家庭條件允許,孩子最好從小學點外語,1-2歲就開始親近英語,3歲以後跟著老師正規學習比較好。 七、學圍棋、象棋的適齡期   圍棋和象棋的開始適齡期是3-4歲,只要孩子能區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瞭解即可。這兩種棋都有很難的專業術語,如果要充分瞭解,一般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 八、學游泳的適齡期   「游泳訓練班」一般是教授基礎的確良方,有各年齡都能學習的課程,0-2歲的「嬰兒游泳班」、「3歲幼兒」、「幼兒」、「學童」、「高級」、「選手培訓」等,因此,母親想要「讓孩子學游泳」或孩子「自己想要學游泳」時,就是游泳的開始適齡期。 九、學體操的適齡期   根據幼兒發育,1歲幼兒跟著節奏會手舞足蹈,搖動身體,2歲幼兒已經可以抓住東西,3歲幼兒可以跑到目的地,4歲幼兒會單腳跳、翻觔斗,兩腳交互輕跳。體操不論幾歲開始,都是越早開始越有完成高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來說,體操才藝從3歲開始較為適當。 十、學溜冰的適齡期 專家和教練一致認為:越早學越好,一些活躍的選手大約是在4歲到小學入學前後開始學溜冰的,4-6歲是溜冰的開始適齡期。早一點開始學,就像講母語一樣,可以在自由、無意識之中,掌握溜冰的竅門。 十一、學棒球的適齡期   孩子到了4-5歲就可以把球往牆壁或屏障丟的,再把彈回來的球接住。把牆壁當作對手來投球、接球,是當捕手的基礎練習,可以培養正確的控球投球能力。會投球、接球之後,方能和小朋友一起遊戲打棒球。一般來說6-7歲以後就可以加入棒球隊,8-9歲才會握硬球出不會太遲。   如果幼兒2-3歲已會踢海灘球那樣輕那樣大的球,則在4-5歲的時候可以往一定的方向正確踢球,可以讓孩子學會踢遠一點,或是踢到固定距離的基本踢法。因此,從2-3歲就開始接觸球、踢球,等到上小學參加踢球隊,就可以充分享受踢球的樂趣。 十二、學乒乓球的適齡期   如果3歲的幼兒能學會玩丟球、接球的動作,能做到「接丟高球」動作能力的孩子,一般來說3歲就能打乒乓球了。可以正面把球打回去的話,就可以用拍子打球。孩子如果有興趣,就沒有什麼開始適齡期,也就是說隨時都可以開始學乒乓球。 十三、學滑雪的適齡期   孩子從3歲開始可以自由使用身體,如跑步時突然很快地停住,或來個急轉彎,或馬上衝出去跑。站在指導者的立場,從理解力這點來看,學滑雪的適齡期在4歲左右比較適合。若穿上滑雪器具也能走路的話,2歲半的幼兒也可以滑雪。 十四、學柔道的適齡期   孩子在2歲左右都喜歡被父母逗弄身體,玩成一團,3-4歲的孩子則喜歡抓大人的腳,也喜歡從前後面攻擊父親球,5歲時可以前後左右自由回轉。練習柔道基礎的運動能力,到小學一、二年級左右就可以學會了,但正規的柔道學習到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習比較適當。 十五、學劍道的適齡期   2-3歲的孩子賽跑不懂競賽,但4-5歲有了個性,懂得自我主張以後,會不服輸,自負心強,競爭力也強。6-7歲時由於創造的意欲精神開始萌芽發展,懊惱之氣會表現於全身。戴防護面具,穿上防護衣,是劍道開始練習的基本,從體力和精神的發展來看,小學三年級左右是學習劍道的最好時期。 十六、學韻律的適齡期   為了調和孩子的身心發展,把韻律放入教育法的韻律創始者艾米爾?傑克?達古洛茲認為,在幼兒期、兒童期才需要的韻律教育,才會有效果。因為在幼兒期,頭腦和身體平行地成長,這是頭腦經常性地把印角和情感傳達給身體的時期,音樂及韻律導入身體,通過身體訓練的課程,一般在3歲左右開始比較好。 十七、學西洋舞(芭蕾、現代舞)的適齡期   幼兒在2歲半到3歲左右就能踩出步伐。讓幼兒習慣團體活動,培養正確的音感是其目的,所以一周練習一次左右就夠了,讓孩子從事很難的動作對身體發展並不好。技巧的指導從肌肉尚柔軟的6-7歲開始比較理想、芭蕾舞要兩腳打開180度的動作,這個動作不趁早開始不行。 十八、學古典舞蹈的適齡期   學古典舞蹈的適齡期是4-5歲,從這個年齡開始學才藝,是因為這個時候身體很柔軟,符合日本舞蹈的體型,此時智能已發展、運動神經及感受性也開始運作,會自動自發努力,在仍是白紙的狀態下,對所教的事物也會毫無抵抗地加以吸收。 十九、學珠算的適齡期   在孩子2-3歲時,開始對數字有興趣,提出關於數的疑問,在4-5歲時,手指的靈巧度增加,可以撥弄算盤,但這時由於基本的加、減、乘、除沒有概念,所以這時學珠算,效果不會很理想。在小學三年級學珠算比較合適,因為這時學校已學習乘法、除法,並加以理解。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轉貼)

2008年11月09日
公開
37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幼兒教育是成長的第一步 , 這一步能否走好與性格形成和命運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德國人認為 , 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闖一片天地 , 與其讓他們面對措折惶恐無助 , 不如從小摔摔打打 , "撞 "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和本事。因此 , "殘酷教育 " 在德國的幼兒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 上午9 時,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國北部城市漢諾威寒冷無比,然而位於市區的瑪格瑞特幼兒園門口十分熱鬧。孩子們背著碩大的雙肩揹書包,精神抖擻地陸續走進園內,開始了一天的生活。為了深入了解現在德國流行的 "殘酷教育" ,我也走進了幼兒園。 幼兒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 ……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 。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登梯爬高一點都不含糊。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不怎麼干涉。 衣服穿多了易感冒 我發現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絨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褲或短裙。看著我大驚小怪的模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 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他們精力旺盛幾乎可以用來 ' 發電' 。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腫的服裝還會影響他們的靈活性 。" 走進活動室,只見地面堆滿了各種墊子,孩子在上面盡情地翻滾嬉戲。 6歲的喬安娜在圓形的蹦蹦床上彈跳,一不留神把2 歲大的托尼撞倒了。托尼大哭起來,而站在一旁的老師並沒有馬上跑過去安慰他。3 分鐘後,老師走過去溫和地說:"托尼,你剛剛被喬安娜撞了一下,你覺得很委屈對不對 ? 可是你是小男子漢,難道還沒有哭夠嗎? " 托尼點點頭,立刻收起抗議的哭聲,用袖子擦去臉上的鼻涕和眼淚。 我留意到牆上貼滿了 "15 名小科學家的研究學習成果 " 。難道還包著尿布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寫報告嗎?"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處就是,年齡大的孩子會教年齡小的孩子,年齡小的孩子會主動模倣年齡大的孩子 。他們在一起製作東西,牆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們的小發明。 " 幼兒園的負責人蘇珊娜博士笑著對我說,"這種教育模式能激發孩子勤動手動腦,主動團結合作。比如,配對遊戲、合作拼圖、合辦聚會等,讓孩子從小就能體會到團體合作的力量 。" 蘇珊娜博士強調說,來幼兒園的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 ,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 要充分發揮孩子的天性。園內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至於進行什麼活動,由孩子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到戶外玩,只要是幼兒園內能進行的活動,幹什麼都行。 午餐時間有 3個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到了中午 12時。我看見孩子們三三兩兩地來到餐桌旁。老師把飯盤放在孩子面前,大點兒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紀小的、不會用勺子吃飯的孩子就用手抓著吃。今天剛剛入園的 3歲大的格碧妮站著不動,一會兒看看這兒,一會兒看看那兒。老師讓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勢啟發她自己吃飯。可是,格碧妮不會抓著吃,呆呆地坐在那?堙C老師耐心地用手比畫著教她,卻絲毫沒有要餵她的意思。直到吃飯時間結束,格碧妮一口沒動的飯菜就被 " 沒收" 了。 看到這兒,我有些不解。 雅娜老師說:" 德國人從來不餵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的。格碧妮 現在不會自己吃,下次就會了。 " 蘇珊娜博士說: "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也不包攬,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 ' 獨立行為' 的發展。幫他完成某些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缺乏創造性。幼兒園提供 3個午餐時間 -中午 12 時、下午1時和下午 2時,孩子自己決定何時用餐。" 在午睡的問題上,老師也尊重孩子的意願。 孩子如果在床上躺 20-30 分鐘還沒有睡著,他可以出去玩。 這讓我想起鄰居 4歲大的兒子米希爾到我家時的情景。 米希爾沒有見過中國的餃子,抓起一隻生餃子就往嘴?媔諢C當我想制止時,他媽媽卻制止了我,說: " 別管他,這樣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 " 大人向孩子認錯 蘇珊娜博士認為, 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要常把 "對不起 " 、 " 請原諒" 和" 謝謝 " 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佈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都可以以 小主人的身份與父母一起商討,父母也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在德國,愛護兒童、保護兒童的合法權益已被列入法律條款。一方面法律規定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 ,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另一方面, 嚴禁父母"嘮叨、打罵或不愛子女 "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雙親。此外,法律還詳細解釋了兒童享有的各項權利。 獨特的抱孩子方式 從下午2 時開始,家長們陸續趕來接自己的孩子。 中國的父母天冷時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緊緊地摟在懷?,聽說德國人不這樣做。這時,我看到一些還在牙牙學語的小孩被家長一手抱在胸前。有趣的是,他們的抱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隻胳膊上,紅撲撲的小臉朝外,後背貼著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著,樣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風中, " 狠心 " 的家長不給小孩過多的遮蓋,還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兒園。 蘇珊娜博士說: "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於控制,給孩子留下儘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比如,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 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茁壯成長。 " 轉載自《環球時報》 發表於 2006/02/28 教小孩怎麼有錢的 猶太人理財教育冠全球 ,對小孩的理財教育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們會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這是他們民族的慣例,尤其是北美的猶太人。 小孩三歲時; 父母就會開始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幣 五歲時; 讓他們知道錢幣可以購買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並告訴他們錢是怎麼賺來的 七歲時; 得看懂商品標籤的價格,並加深「錢能換物」的理財觀念 八歲時; 教他們可以透過打工來賺錢,並且把錢存在銀行裡 十一到十二歲; 要他們看穿電視廣告的假象,並且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畫,懂得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是猶太人,他要求他的孩子在每天睡覺前記下當天的每一筆開銷,甚至告訴他哪裡可以買到更便宜的商品,目的就是要讓孩子學會過節儉的生活。 雖謂為世界第一位擁有十億美元財產的大富翁,但他給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而且比一般的家庭要求更嚴格。 他規定: 七至八歲,每周給三十分美元的零用錢; 十一歲至十二歲,每周一美元; 十二歲以上,每周給三美元; 他每周發一次零用錢,並要求子女們事先做出預算並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領錢時交由他來檢查,若帳目清楚、用途正當,下周增發五美分,反之則減。 連大富翁洛克菲勒都用這種辦法,讓孩子從小養成不亂花費的習慣,你還要怎樣寵壞孩子? 盡量 避免孩子養成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優越感,希望他們和普通孩子一樣接受基礎的理財教育,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 賺錢不容易,才容易守成。 過去,我在工作上採訪不少大老闆,包括嚴凱泰、王令僑等被認為銜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富翁,從小的生活並不輕鬆,像嚴凱泰就跟其他孩子一樣要趕校車上下學,沒有大轎車接送。 財富可能歸零, 智慧卻長相左右 「 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會伴隨你一生。」 在猶太家庭的母親啟蒙小孩時都會問:「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你的財產被人搶光,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 一般,小孩會直覺地想到錢或是鑽石、珠寶的答案,但是母親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 智慧 。」 因為 【智慧 】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破解幼稚園老師的魔法~(轉貼)

2008年11月09日
公開
46

~破解幼稚園老師的魔法~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在幼稚園和在家簡直判若兩人?在幼稚園裏,他大方、得體、講衛生、懂得尊重小朋友,但是一旦回到家裏,他又變成了登基三年的小皇帝,太獨、太懶、太沒耐性、太不聽話。幼稚園老師究竟有什麽魔法?她們遇到我們經常遇到的教育難題時會怎麽處理呢?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是天生的兩面派:他們在幼稚園的時候就能做到物歸原處、輪流玩玩具或者排隊領蘋果,但是在家卻是東西四處亂扔、玩具不許別人碰、連一秒鐘的耐性都沒有……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孩子在家的行爲當作前提,把他在幼稚園的表現看成轉變的話,我們就可以欣慰地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已經進步很多了!”“他能夠和小朋友合作了。”“看來他完全能夠很好地適應家以外的環境和生活。”當然,欣慰過後我們還是要想辦法,讓我們的“1/2好寶寶”成長爲“全天候好寶寶”。   那麽,孩子們爲什麽在幼稚園那麽懂事?是迫于老師的威嚴,還是這些接觸過無數小搗蛋鬼的老師,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在家裏經常遇到的頭疼事,在幼稚園老師那裏會怎麽解決吧。希望她們的經驗可以幫助你培養出一個“家庭裝好寶寶”。   頭疼問題1 只要有小朋友碰我兒子的玩具,他就會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允許他藏起最喜歡的那一個。當孩子們發現自己不能控制局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取極端行爲。所以我們應該爲他保留最後一塊領地,使他有必要的安全感。比如,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選擇幾件他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不讓別人見到。這樣,就讓他有了些許控制權,以至於他可以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跟小朋友分享玩具。   ●示範給他一個姿態。當我的班上有兩個孩子因爲一件玩具起爭執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說:“事實上,這是我的玩具,我讓你們一起玩是因爲我喜歡這樣,看到你們能夠一起玩兒我很高興。”所以,如果是媽媽的話,可以在買回家的玩具裏面爲自己留下幾個,並且告訴孩子:“這個是媽媽的遙控汽車。”然後,當有小夥伴來玩的時候,你就可以把“你的”這輛車給他們,並且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他們玩你的玩具時,心裏有多麽高興。   ●編織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不要小看故事的影響力,想一想我們至今還記得的《小紅帽》《木偶奇遇記》《狼來了》和《等明天》,你就會感受到童話的巨大威力。所以,你可以利用玩耍的時間給孩子編織一些關於“分享”和“朋友”的小故事。比如,你可以利用畫有小人的圖書、兩個布娃娃或者是天線寶寶的玩偶—如果你的孩子是天線寶寶的超級Fans,這一招就更靈了。你給他看當娃娃甲不給娃娃乙玩玩具時,娃娃乙很難過,但是當娃娃甲和娃娃乙一起玩,或者兩個娃娃交換玩具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日子久了,“大家一起玩更開心”的觀念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了。   頭疼問題2 我女兒在看書的時候總是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老師的魔法   ●選對時間很重要。孩子情緒的好壞對於她的注意力影響很大,所以應該選擇在她心緒最平靜時進行閱讀,比如午睡起來以後或者晚上臨睡前。如果你剛把她從幼稚園接回家就希望她能夠安安靜靜看一本書,以便爲你爭取出準備晚餐的時間的話,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使閱讀變得有趣。就像我們喜歡看真實生動的電視劇一樣,孩子們也喜歡那些真實可感的故事。所以如果你僅僅是讓她自己坐在那裏看書的話,她肯定會覺得乏味。而如果你能夠記住故事情節,然後通過你們之間的語言把它講述出來,或者是通過捏著鼻子學小女孩、啞著嗓子裝老奶奶的技巧,都可以讓孩子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事情。   ●選擇適合她的讀物。不要照搬那些網上搜索到的書單,你應該爲孩子篩選出真正適合她的一部分。好的兒童讀物的基本要求是,配圖精美、色彩明快、內容有趣,在此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愛好和認知水平,給她提供那些對她來說既不會太艱深也不會太幼稚的讀物。   頭疼問題3 我的孩子永遠是“我現在就要……”怎麽能讓他更有耐心?   老師的魔法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個辦法適合兩三歲的孩子,因爲在這個年齡段裏,他們的注意力範圍是有限的,這一點可以爲我們所利用。一個兩歲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要求的事情必須現在就去做,但是當你給他一個玩具、一塊餅乾或者唱一首他最喜歡的歌時,他就會把剛才刻不容緩的要求抛到九霄雲外。   ●幫助孩子感知時間。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你就不可能輕易讓他忘記自己的要求了,你可以嘗試幫助他建立時間長度的概念。當你跟他說:“我們一個小時以後才能去公園”時,他並不能感知到底是多長時間,你可以把這段時間分解成幾個連續的段落:“洗衣機10分鐘以後才會停,媽媽需要再拿出10分鐘來晾衣服。然後我們用5分鐘走到車站,坐30分鐘的車就可以到公園了。”這樣他就會知道接下來的時間裏有多少事情需要做,他也就知道自己的期待什麽時候能得到滿足。你還可以通過畫條狀時間表的方式,讓他直觀地看到每件事情的時間長度。   ●幫助他打發等待時間。“等待”對孩子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應該讓他明白,不是他的每個要求都可以馬上如願。你要不停地強化:“對不起,寶寶,你必須等到明天才能去迪斯尼。”他就會慢慢接受這個事實。而當孩子等待的時刻終於到來的時候,你不要忘記誇讚他:“你耐心地等了這麽長時間,真棒!”   頭疼問題4 當我們說“該吃飯了,等會兒再玩兒”時,女兒總是大發脾氣。   老師的魔法:   ●要適當進行警告。由於學齡前的兒童時間觀念不強,所以需要我們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裏放個計時器之類的東西。比如通過做一些遊戲:你和女兒一起在紙板上畫出連續的數位標記,然後告訴她這是吃飯時間的倒計時:“媽媽每分鐘指一個數位,等數位到零的時候,就該做什麽了?”“該吃飯了!”她接下茬的時候,就是感興趣的時候。   ●來點兒競爭。小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喜歡參加並且贏得比賽,那麽爲我們就不妨來個將計就計,不時地給他們製造一些競爭氣氛。比如跟他說:“來,我數20下,看你能不能在我數完之前把玩具全部放到箱子裏,然後去衛生間洗乾淨小手到飯桌邊坐好。”   ●搞搞新花樣兒。很多時候,我們可以把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孩子也就樂在其中了。比如說,孩子不想關掉電視去洗澡,你可以引誘他說:“你能學大花貓的樣子爬到浴室麽?”或者“讓我們像青蛙一樣跳過去好不好?”最好每次都來點兒新鮮的,比如學大象、學鴨子,學小狗。   頭疼問題5 我的女兒在公共場合太黏人。   老師的魔法   ●笨鳥先飛。當幼稚園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我們都會建議那些有害羞寶寶的家庭最好比別的家庭提前一些到達,這樣可以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適應陌生環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到來之前,孩子很可能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小夥伴,不會再同時遭遇“人生”與“地不熟”的困境了。這一招同樣可以用在孩子參加其他社會活動的時候。   ●讓他集中注意力在某件事情上。你的孩子可能從下車開始就抱住你的腿不放,不要急著甩開他。你領他到他最喜歡的活動區域,然後你自己也參與進去,因爲當他看到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才可以安心地投入到玩耍當中。當你發現他已經和小朋友們打成一片之後,你再悄悄地退出。   ●不要強迫他。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個性,如果強迫他投入到使他感到恐懼的環境中,只能愈發加重他的膽怯。所以,如果你觀察發現孩子確實是那種可以從旁觀當中獲得樂趣的人,那麽就讓他保持這種狀態吧。我們希望他和大家一起玩,也是爲了讓他快樂。   頭疼問題6 我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和衣服的時候,他總是說:“我不會!”   老師的魔法   ●爲孩子創造便利環境。幼稚園專門訂做的那種兒童型的座椅、衣架和衣櫃會讓孩子感覺更自如,這是孩子在幼稚園比較勤快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家裏最好也能創造一個便於孩子使用的操作環境,比如把他的衣服放在衣櫃最下面的兩個抽屜,在衣帽架下方爲孩子釘一個很容易就能夠到的挂衣鈎,同時最好給他的夾克縫製一個比較大孔的扣袢。   ●讓收拾變得很有趣。我們並不是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把家裏收拾乾淨,只是希望讓他從小養成好習慣,所以不妨把收拾房間當成一次遊戲。用不著昂貴的收納箱,完全可以用那些孩子喝空的奶粉桶當作容器,分別盛放他的小汽車、拼圖、卡片、膠泥,並且讓他爲每個桶畫一個小圖當作標誌。讓他把收拾玩具當作玩耍,他就很樂於參與了。   ●你收拾屋子的時候請哼著小曲。你應該讓孩子看到做家務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吹著口哨或者哼著小曲都可以,只要不是愁眉苦臉。   ●激勵措施。畫一個彩色的任務表,裏面填上他每天應該完成的任務,每當他完成一項就在上面粘一個卡通不乾膠貼畫。小孩子都是爭強好勝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會爲了爭取五彩斑斕而努力工作的。

《標竿人生》--尊重孩子的興趣 (轉貼)

2008年11月09日
公開
45

去年萬聖節時,幫妮妮打扮成"蛀牙菌",完成她的願望。她就似乎很被鼓舞,常常提下個萬聖節她想要打扮的點子(已經講過約10個提案了)。 對於這種很有主見又個性固執的孩子,父母似乎要早早放棄"唬弄"的念頭,別以為他們年幼可欺,應該是說,只要不傷大原則,順著他們的想法與創意,時常結果都較令人喜悅,彼此互動也較完滿。 我這也是經過多次教訓而來的體悟。例如本來萬聖節我計畫要幫妮妮打扮成"公主",原因是有現成的道具,媽媽不必再花精力去準備。但妮妮不從,我只好依她的提案,結果皆大歡喜。 但太自我媽媽,又往往要歷經一些失敗,才會真正記取教訓。 失敗案例1. 去年聖誕party辦得蠻不錯的,唯一的敗筆是妮妮不喜歡她的聖誕禮物。 我幫她準備一組芭比超市玩具,做得很精緻,而且不用再花錢,因為那是大阿姨在她還小的時候就餽贈的,只是當時她年紀太小不適合玩。我因為圖便宜,拿家中現成未拆的玩具當聖誕禮物送她,不尊重她想要"巧虎"的意願。 結果妮妮只有party當天將禮物拆開來後摸兩下,就再也不跟芭比玩了,還常常說聖誕老公公送錯禮物給她,請我去退還。 早知道就別將芭比給拆了,可以轉送給其他芭比粉絲,妮妮也可以有自己喜歡的聖誕禮物陪伴著。 失敗案例2. 前不久去園區生活館的玩具特賣會,妮妮想要一組"自動販賣機"玩具,但特價後還是要一千出頭,算是特賣會中折扣較少的玩具,所以當場被媽咪否決,因為"不甚划算",感覺沒有物超所值,媽媽自作聰明的買了一組費雪小媽咪的健康檢查組,藏起來,準備等小孩乖的時候拿出來作為獎賞。購買的原因是該玩具對折,又是名牌費雪出品,妮妮也喜歡醫生工具。 結果歷史重演,藏了數週的禮物,上禮拜拿出來犒賞妮妮,她也是摸了一次後就說可以收回盒子了。 今天是媽媽小組本學期最後一次聚會,大家分享見證。 一位姊妹就說,2006年她最大的領悟是來自《標竿人生》這本書。因為書中明確教導,人的智慧與才能是上帝的禮物,各有不同;而人各有志,興趣也是神的賜與,各有不同,勉強不得。這位姊妹因此深有體悟,還為此去電給美國的子女,為了以前沒有鼓勵他們朝興趣科目發展而道歉。因為她的兒子以前想讀表演藝術,但母親以"沒有前途"否決了小孩的想法。雖然其子後來還是在矽谷當了高薪的工程師,但母親還是對當年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而深感愧疚,並告誡我們這些年輕的媽媽,必以此為戒。 華人父母可能都太雞婆與威權了,我們該多修習"尊重"這門課,即使孩子還年幼。

棋王側寫》爸爸是棋痴 輸給張栩 要他雪恥 (轉載自聯合報)

2008年11月09日
公開
37

被稱為「紅面小棋王」的周俊勳,右臉布滿一大塊猩紅的胎記。曾有人建議他做雷射除斑,周俊勳說,戈巴契夫的頭上只有一小塊胎記就做了蘇俄總理,「我有這麼大一片胎記,拿個世界冠軍沒問題吧!」 「紅面」對周俊勳曾經是詛咒,如今卻被他變成了勳章。 帶著胎記的周俊勳呱呱落地時,迎接他的不是歡笑,而是醫生和護士的驚呼聲。他第一天上學,同學嚇得大呼:「鬼來了!」難聽的綽號「魔鬼」、「陰陽臉」、「黑白郎君」的綽號一路伴隨他長大。周俊勳從小就學會躲避人群,關在自己的世界裡。 周爸爸是個棋癡。他與當時年僅七歲的張栩對弈輸了之後,回家便要求同歲的周俊勳開始學棋,有朝一日要一雪前恥。周爸爸送給周俊勳十二卷日本棋士坂田榮男全集棋譜,要求他每天都要打譜,周媽媽則負責監督。從此,圍棋「打」開了周俊勳的世界。 「紅面」將周俊勳阻隔於人群之外,卻將他推進黑白分明的圍棋世界。害怕人群、討厭上學的周俊勳,樂得每天關在家裡打譜。專注加上奇佳的記憶力,年僅七歲、還沒正式學圍棋的周俊勳,竟然記住了書中一千兩百多種棋譜。這份幼功與定力,換了其他好動愛玩的小孩肯定做不到,卻奠下了周俊勳在圍棋世界攻城略地的基礎。 周俊勳曾表示,幼年受到旁人訕笑嘲諷時,他就跑步發洩心中怨苦。沒想到一跑跑上了癮,九歲就可以在四百公尺的操場跑七十圈;更沒想到這種充沛體力,竟是他在黑白世界一路過關斬將的關鍵。 棋盤前的周俊勳氣定神閒、不動如山,因為「紅面」早讓他看慣旁人笑罵指點。周俊勳十四歲成為職業棋士、創下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職業棋士紀錄。沒想到那一年他參加五十多場比賽,只贏了六場;身旁的人都在幫他著急,只有周俊勳毫不在意。 果然第二年,十五歲的他再度跌破眾人眼鏡,一口氣囊括了「名人」與「國手」兩大頭銜。南一出版社舊版的國小五年級下學期國語課本第十七課「紅面小棋王」,講的就是周俊勳的故事。 旅日棋士王銘琬曾形容周俊勳的棋路「不漂亮卻獨特」:「別人這麼打法早輸了,他卻可以打出一條生路!」原來,在人生的道路上,周俊勳早就處處絕路、卻處處逢生。 如果不是「紅面」,周俊勳也許不會站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