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兔子

最近要準備邁入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國中的叛逆時期.

最近要準備邁入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國中的叛逆時期.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兒童入球池 10萬個細菌陪玩

2008年04月16日
公開
26

兒童嬉戲的「球池」很髒!消基會調查發現,台北市「路易士室內兒童樂園」、「信誼基金會親子館」球池的球表生菌數多達一萬到十萬個(CFU),與舊鈔票一樣髒,甚至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既不衛生,還可能使兒童中毒致病。 消基會抽檢的球池遊樂設施包括「青少年育樂中心�Y17 親子教學館」、「兒童交通博物館�親子廣場」、「三民遊樂場」、「湯姆龍親子堡」、「萬華運動中心�兒童遊戲室」、「IKEA�兒童遊戲區」、「路易士室內兒童樂園」、「信誼基金會親子館」等八處,不乏知名地點,採樣球體廿四件。 採樣球體 與舊鈔票一樣髒 調查發現,「三民遊樂場」每二小時收費廿元最低,「青少年育樂中心�Y17 親子教學館」每三小時四五○元最高。另有部分免收費。 球體表面細菌檢驗方面,「路易士室內兒童樂園」、「信誼基金會親子館」二處球池的總生菌數高達一萬到十萬個;「信誼基金會親子館」的球池還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但菌數低於十個(MPN)。 「青少年育樂中心�Y17 親子教學館」、「兒童交通博物館�親子廣場」、「三民遊樂場」、「IKEA兒童遊戲區」之球體樣品總生菌數在一百到一千個(CFU)之間。 球面細菌 介於一百到十萬個 此外,「IKEA兒童遊戲區」、「路易士室內兒童樂園」與「信誼基金會�親子館」還檢出大腸桿菌群。 消基會指出,「路易士室內兒童樂園」、「信誼基金會親子館」的球質料分別像海綿的軟球及軟膠球,表面有較多孔隙,較易沾藏細菌。 信誼基金會親子館表示,已汰換軟膠球成光滑球具、採購全自動化洗球機具,並每周清洗一次等六項改正措施。 消基會比喻,百元紙鈔總生菌數約一百到一千個,球池的球體表面菌數介於一百到十萬個之間,家長在帶小朋友進球池玩過後,一定要好好洗手。

爬行讓寶寶更健康

2008年04月16日
公開
40

爬行讓寶寶更健康 文/計才芳 《我爬,我爬爬爬!》   爬行是寶寶大動作發育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它是寶寶會站、會走的準備動作,下面就來看看關於爬行的好處吧。 △爬行好處多:   爬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運動,能使全身的各個部位都參與活動。當寶寶爬行時,他需要昂著頭,挺著胸,抬著腰,上、下肢要支撐身體,動作要協調才能保持平穩。由於姿勢的經常變換,還能促進小腦平衡功能的發展。爬行也能促進寶寶眼、手、腳協調運動,從而促進其大腦的發育。   從寶寶的心理發展來說,爬行對寶寶的運動知覺、方位知覺的形成都有良好作用。爬行是寶寶向世界更主動的探索,寶寶可以克服距離的障礙,去接近他感興趣的人和事物,活動範圍隨之擴大,為寶寶擴大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及開發智力。   此外,爬行對寶寶來說是一項較劇烈的活動,消耗能量較大。根據檢測,爬行時要比坐著多消耗一倍能量,比躺著多消耗兩倍能量,這樣就有助於寶寶吃得多、睡得好,進而促進身體的生長發育。 ▲有些寶寶不爬就走:   雖說爬行對寶寶的好處很多,但還是有些寶寶沒有經歷過爬這個階段,是不是他們的智力發展比會爬的寶寶稍差一些呢?   就醫學的觀點來看,會站、會走是每個寶寶爬行的目的,換句話說,爬行是寶寶站、走的準備動作。然而,爬行並不是寶寶生長發育絕對必經的階段,小兒科醫師認為,爸媽不需要因為寶寶不爬,便擔心他在生長發育上出了什麼問題。   醫生不會以寶寶爬行與否,來評估寶寶的心智發展,只要其他的發展像動作、感官、智能、語言、社交技巧等都有進展,而且符合年齡標準,就沒有所謂「發展遲緩」的疑慮。因此,不要強迫一個不打算爬的寶寶非爬不可,順其自然就好。 從客觀來說,寶寶爬與不爬是天性使然,因人而異。寶寶不爬並不表示他有什麼損失,然而對於肯爬的寶寶,如果能多給他爬的機會,那麼他必然有更多的收穫。 ☆阻礙寶寶爬行原因:   在自然的情境下,大多數的寶寶都會經過爬這個階段,然而因為大都市的生活空間較小,嬰兒床、遊戲床、學步車的普遍使用,或爸媽因為寵愛寶寶而經常抱著、背著,或怕寶寶會弄髒或吃到髒東西或因為安全問題的考慮,很少給寶寶在地上爬的機會,於是有些寶寶便略過了爬的階段,直接進入站和走的學習。   可見環境因素是現在寶寶不會爬的主因。對此,有時候幫寶寶換個生活環境或者更換主要的照顧者,情況便可能改變,例如以寬廣的地板取代遊戲床,換個贊同寶寶多爬的保母,或者交給生活在鄉下的爺爺、奶奶帶,都可能讓原本不爬的寶寶自然而然爬了起來。 ★七個月開始訓練:   在寶寶七個月左右就可以對他進行爬行訓練了,這個訓練需要爸媽共同幫助寶寶來完成。   一般寶寶在六個月左右會坐,坐穩了以後的一個月,爸媽就可以教他爬行了。可以讓寶寶趴在有墊子的地面上,爸媽用手抵在寶寶的腳後面,寶寶就會有條件反射,用腳蹬踏爸媽的手,爸媽這時就可以把他的腳往前推,這樣慢慢寶寶就學會爬行了。 ◇幫助寶寶學爬的方法:   有很多寶寶在剛開始學爬的時候,只能趴著玩但不能向前爬,或者是在原地旋轉及向後退,爸媽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爸媽可以教寶寶練習,可將寶寶身體俯臥在床上,在他前面放置一些有趣的玩具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並不停地說:「寶寶,電話響了,快來拿啊!」另一個人則在寶寶身後用手推著他的腳掌,讓他借助大人的力量向前移動身體,接觸到玩具,以後逐漸減少幫助,讓寶寶試著自己爬。   剛開始的時候做幾分鐘就可以了,如果寶寶哭鬧或者是不願意做的時候,就不要再繼續,要以寶寶的情緒為主,隨著時間再慢慢增加次數,持之以恆地訓練,寶寶就能學會爬行了。 ◆安全措施:   在寶寶九個月大的時候,身體才能慢慢地離開地面,雙手前後交替,開始順利地往前爬行。這時候爸媽要將爬行的環境準備好,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摩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可以在地板上放置各種色彩鮮豔的玩具、圖片或拼裝軟墊,給寶寶營造安全的爬行環境。 ※box:爬行的裝備   教寶寶學爬時,最好給寶寶穿連身衣,爬行時不會露出寶寶腰部及小肚子,同時衣服合身,沒有太多累贅的東西,不會影響他爬行的興致。注意服裝的前面不要有大的飾物及扣子,防止寶寶趴下時,弄痛寶寶的身體。幾個月大的小寶寶體重較輕,爬行時可能還不會磨破皮膚,而大一些的寶寶由於體重的增長,用肘、膝爬行時容易磨破皮膚,因此,寶寶爬行時要穿上護肘、護膝,所穿的衣服要寬鬆、舒適、柔軟,又不至於妨礙運動。 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2782 網站 2007-09-17 18:40:37 補充 寶寶不會爬,要不要緊?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江明洲 案例: 小琪是一個九個半月大的女娃兒,在她七個半月大時已經可以坐的很好,但至今仍不會爬。隔壁鄰居與她年紀相仿的小寶已經在練習匍匐前進,看在小琪媽媽的眼裡,她非常擔心小琪會不會有問題,甚至擔心將來不會走路,因此急忙帶小琪到健兒門診尋求協助。 網站 2007-09-17 18:40:57 補充 嬰幼兒藉動作刺激腦部成長 傳統上,「七坐八爬」代表的是嬰幼兒發展的指標,也因此往往被祖父母或父母親,用來衡量小孩是否表現「正常」。 我們知道,剛出生嬰兒的大腦內含有數十億的神經細胞,他們多數尚未髓鞘化。 在包括像移動及某些動作的刺激下,神經細胞得以快速地髓鞘化,此時腦的重量也快速增加。神經細胞的髓鞘化,建立起腦細胞間的快速聯結通路,此神經網路的建立,是日後高功能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網站 2007-09-17 18:41:17 補充 因此,嬰幼兒的發展呈現一個動態的過程。要評估腦功能的發展,則可藉由嬰幼兒表現出來的心智動作,是否符合相對應年紀的發展里程碑──也就是在某個年紀下,多數人都具有執行某些動作的能力:例如,一至兩個月的嬰幼兒發展出社會性的微笑;三至四個月的幼兒開始用雙手來探索世界,頸部的控制更趨成熟;六個月大的幼兒開始學習坐;八到十個月大的幼兒會爬;而一歲的小孩則是會走。 網站 2007-09-17 18:41:36 補充 爬不爬沒有關係 然而,在動作發展的評估中,「會爬」,並不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學「爬」的目的是為了之後能站、能走。有些小孩,可能會跳過「爬」的階段而直接學站學走,甚至往往較同儕更早學會走路,這就是在發展里程碑的個別差異。 因此,就醫學的觀點而言,只要寶寶其他心智動作的發展並未落後,爬不爬並沒有關係。 況且,如果跳過「爬」的階段而會走,因「走」所需的肌肉協調與平衡,和使用的肌肉群較「爬」複雜,會走,即代表了寶寶的動作發展沒問題。 網站 2007-09-17 18:41:55 補充 嬰兒跳過爬、直接走的原因 瞭解動作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後,我們也要知道幼兒不爬,是不是有其他因素。幼兒不爬的原因歸納如下: 一、環境因素 由於都市化的影響與生活空間的限制、父母親的心態問題等,都是造成幼兒不爬的原因。因為空間狹小,寶寶只能在娃娃床上活動;而父母親過度疼愛寶寶,常常將寶寶抱著,或者不忍寶寶哭泣,將玩具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以及擔心地板太髒,而不願讓寶寶在地面活動,這些都會剝奪寶寶學爬的機會。 網站 2007-09-17 18:42:12 補充 因此,父母親可以佈置一個適合寶寶爬行的空間:可以用塑膠軟墊或巧拼地板,準備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具。同時必須注意安全問題:桌角最好是圓形或貼上護襯,插座使用插頭蓋,除去所有危險物品,包括:刀子、剪刀、小彈珠、筆、筷子、銅板等,另外,可以選擇認同「爬」的重要性的保母,或是由鄉下的爺爺奶奶來帶,可能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二、心理因素 三、生理因素 網站 2007-09-17 18:42:29 補充 會爬寶寶有哪些益處? 究竟「爬」對寶寶有哪些益處呢? 一、訓練肌力,促進粗細動作發展。 粗動作(如翻身、坐、站、走)以及精細動作(如手指拿物)的完成,需要運用到不同的肌肉群。爬行本身可以強化軀幹及相關的肌肉,並且會運用到手眼協調,故可促進粗細動作技巧,將來有助書寫、閱讀和運動技能。 二、增加手眼協調,培養距離感。 三、強化平衡感。 四、累積生活經驗、學習成長。 網站 2007-09-17 18:42:58 補充 結語 「爬」並非幼兒動作發展中必要的一環,也不能單獨用來做為心智遲緩的評估。如果寶寶有「爬」的意願與動機,家長應為孩子們佈置一個寬敞又安全的空間。 寶寶若是肯「爬」、多「爬」,會有助其未來的發展。

小宇...被打嚕...

2008年04月15日
公開
14

這幾天小宇都很早起床.起床之後就在那裡假哭.哭一哭發現都沒人理他.就會故意要爬出小床.害得老目不想理他都不行.把他抱到床上就中了他的詭計.唉...果然..開始在床上爬來爬去.然後尖叫.老北.老目繼續睡不理他.小宇還不死心爬到老北.老目旁邊亂抓頭髮.老北氣死ㄌ.乾脆躲在棉被裡大睡.沒想到小宇又跑去掀老北的棉被.最後老北只能躲在一旁的角落蓋著棉被睡覺.又留下老目一個人跟小宇戰鬥.小傢伙爬來爬去覺得無聊之後就自己爬下床.接著更可怕的事要發生ㄌ.沒錯...先是爬到清淨機那裡亂按按鈕.接著又把除濕機移位.(真不知道小傢伙哪來那麼多力氣居然可以搬動除濕機^^")接著又亂轉老爸心愛的音響按鈕(好加在老北沒看到.要是看到了.小宇..你的皮就要"ㄔㄨㄚˋ抵蛋"ㄌ).然後把喇叭當做鼓在敲.之後又把垃圾桶裡的塑膠袋拿出來磨牙.(小宇..雖然你現在已經長了6顆小牙.但也不能這麼臭屁吧!)一連發出一堆奇奇怪怪的聲音.把老目搞的受不了ㄌ.只好爬起來刷牙洗臉.等老目梳洗好之後.小傢伙又開始在一旁高興的ㄋㄟㄋㄟㄋㄟ~~的叫著.把躲在一旁睡覺的老北吵醒ㄌ.老北很生氣的拿起枕頭重重的在小宇的頭上敲ㄌ一下.小宇一開始先是對老北傻笑.接著放聲大哭.哇...又一陣哭鬧聲.難道~~我們的早晨一定要這麼熱鬧嗎?老北...小宇...最受罪的老目~~我吧!!~~

小宇...你是天使還是惡魔啊!

2008年04月12日
公開
11

今天老目一早就和小宇在房間戰鬥了好久.小宇一下要老目放音樂陪他唱歌.一下又要老目陪他念小書.搞得老目頭腦昏昏.超級想睡又得當孝子(孝順兒子的老目==").有時候老目想要偷偷打瞌睡.還會被小宇抓包.好不容易換到爸比起床換班.小宇這傢伙居然想睡搞搞ㄌ.(臭小宇..老目在的時候硬是不睡.換成爸比顧的時候就給我睡覺...真是ooxx..)換爸比顧沒多久小宇就抵不過睡魔.倒下睡著ㄌ.爸比樂的輕鬆.就在一旁打起電動ㄌ.一個小時過去...爸比突然興起說要帶我們去啄木鳥藥局逛逛.想想反正沒事就去逛逛好ㄌ.一到那裡果然不出所料.沒位子停車.只好和老北採接力採買方式.先讓老北去選購尿布.奶粉.之後再換老目採買其他用品.老北就在車上餵ㄋㄟㄋㄟ.大概是太久沒逛啄木鳥了.才逛一下子就給它迷路了.花了好多時間在找東西.加上老北又限制老目採買時間.所以老目只好趕快買一買就閃人囉!(隨便買買也花了好幾千塊.這年頭真是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哩!)逛完啄木鳥老目提議去看看小姑姑.打電話去給小姑姑.就殺去她家囉!哇!..又要去白吃白喝囉!一到小姑姑家.小宇高興地哩.到處爬來爬去.還不時跟表哥的爺爺.奶奶ㄏㄡˊ來ㄏㄡˊ去的(小宇..你跟人家很熟嗎?)吃完飯倆個小傢伙不知道為啥興起.在房裡你一句我一句地尖叫了起來.大家都被你們倆個的魔音吵得快抓狂ㄌ.兩兄弟依然還是開心地在那裡尖叫.^^".坐了一會.因為小姑姑下午還有朋友要來.所以我們只好先回家囉!臨走前小姑姑又送了我們一堆衣服跟書書.有吃又有拿哩!感謝小姑姑囉! 回到家老北就一個人跑去游泳去ㄌ.又留下老目跟小宇繼續戰鬥.老目想小睡片刻.可是小宇皮又在癢.到處爬來爬去.一個人在那裡尖叫.大笑.幾次想要爬上床可是因為腿太短.所以爬不上去.老目特地放個枕頭給他墊著.誰知小傢伙硬是要從枕頭爬下來(枕頭離地板不到2公分.小宇這樣也要爬下來喔!==")搞了好久終於小傢伙想睡ㄌ.睡一睡床邊的枕頭倒下來了.老目怕小傢伙翻身會撞到頭.趕緊又把枕頭立了起來.這時小傢伙醒ㄌ.又把枕頭弄倒.老目又把枕頭立起來.一立一倒.小傢伙居然開心地大笑起來.(=="不是要睡了嗎??)結果又搞了好久.終於要睡ㄌ.可是~~爸比回來ㄌ....傻眼...老目要瘋ㄌ啦!老目不管ㄌ啦!...

不動怒•才能教出好孩子

2008年04月11日
公開
31

父母是孩子學習模仿的對象,也是兼具言教與身教的第一位老師,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外顯個性及未來的處事態度。雖然,教育孩子的確不是容易事,要達到不動怒的境界,需要父母更多的堅持與耐心。 撰文�鍾碧芳 諮詢�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沈玉培 對1歲前的嬰幼兒而言,因行為能力有限,處處需要照顧者的照顧與關懷,而建立出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照顧者如果每天都處於不穩定的情緒狀態,自然會讓孩子感受到惶恐不安的情緒,而對其失去安全感。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沈玉培表示,成人擁有自己的情緒,可以運用智慧加以控制,但對年幼的bobo來說,天性與情緒自然連結,對外在旁人的情緒敏感度高過成人,如果經常感受來自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波動,自然也就跟著躁動不安,容易緊張。她提醒,當主要的訊息來源屬於不安定的狀況,這樣的情緒連結就會跟著孩子一起長大,進而影響他的發展與未來的處事態度。 情緒•影響日後發展及表現 即便是在胎兒階段,母體對外界的情緒反應就直接影響腹中胎兒的胎動情形,出生後的情緒發展則是透過模仿學習而來,可以感受到週遭人物的不同情緒表達,也因此,嬰幼兒期的環境、照顧者的教養方式及親子互動的模式與他自身的特質等,都會影響日後的情緒表現及未來的發展狀況。 沈玉培指出,孩子年幼時經歷事件的感受,雖無法透過意識回憶,但仍儲存在大腦中的1個區塊中,而孩子的成長認知主要就是依靠情緒的連結,一旦連結出當時情境屬於不安且躁動的環境,自然會讓他日後產生保護自己的意圖,如此一來,易養成凡事不願意冒險與挑戰的性格,一切以穩定自己為優先考量。 她說,雖然這樣的孩子美其名是「固本」,卻大大侷限了日後的發展。由於孩子的大腦神經需要不斷地接收刺激,以複製並連結腦神經網路讓其功能日漸發揮,這就如同每個人都具備基本的跑步能力,但卻有人能夠發揮到極限,讓這項能力充分發揮。而大腦也是如此,如果缺乏刺激,自然會影響日後的學業表現。這也是許多學理強調大腦情緒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的原因所在,而這個階段,父母親就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引導與被模仿學習的角色。 Tips要適時宣洩情緒 沈玉培提出情緒的「火山理論」,提醒父母要注意讓自己及孩子有宣洩負面情緒的機會,以免因累積過多,又不及時疏通,屆時若爆發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她說,誰都無法預料自己的情緒臨界點,但如果能在平日就慢慢釋放,就能降低1次爆發的可能性。至於如何抒發情緒,她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利用撕紙、寫日記(或網誌)、拿枕頭亂打等方法,以宣洩情緒,舒緩心情。 5要訣•減少亂發脾氣 沈玉培強調,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維,父母要掌握他的情緒的確不易,因此建議必須從改變自己的脾氣做起,讓bobo能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至於要如何才能避免亂發脾氣?可以試著學習5大要訣,降低不自主的發怒機率。 •要訣1:觀察bobo的天生特質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性與氣質,事先了解有助於先做準備與防範,沈玉培說,只要多一分對孩子個性的了解,就可以知道並應對他的行為模式,並避免因孩子的情緒爆發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要訣2:了解bobo的發展狀況 1.各階段擁有不同的發展能力:很多人以為2歲小孩就是調皮,難以教育,沈玉培說,這個階段的bobo的肌肉持續發展,自主能力增多,喜歡運用自己的能力做新的嘗試,更利用探索的方式去了解自己的能力與外界的新事物,這不是調皮,父母反而該慶幸孩子能藉由不斷地探索,發揮既有的能力,因此,不要給予過多的限制,才能了解他的能力與優勢。 2.語言與認知理解尚不成熟:直到bobo進入學齡階段,語言與認知能力發展雖已有長足進步,但往往仍無法理解成人世界中的事物,卻因此被歸類為「不聽話」,沈玉培表示,有時這種反應不是故意,而是他根本不了解父母想表達的重點何在。 3.專注力不夠:bobo的專注力不比成人,但父母總是因為孩子不能規矩地「做完1件事」而生氣,其實這是因為不了解孩子的專注能力,也就是說,長篇大論對專注力不夠的孩子實在沒有多大用處。 •要訣3: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 熟悉孩子的日常作息,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怒氣,例如:平日下午1點該是孩子倦了該午睡的時刻,父母卻硬要他吃飯或洗澡,當他處於需求沒被滿足時,自然就容易跟父母鬧脾氣,因此,沈玉培提醒,了解孩子的作息,並在固定的時間滿足生理需求,就能降低「起番」的機率,自然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了。 •要訣4: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 教育的確需要花費很大心力,不論是全職媽咪或職業婦女,一定會累積壓力與情緒,但如果沒有事先照顧好白天所累績的情緒,讓自己也有喘息與宣洩的管道,就容易在bobo面前爆發,沈玉培建議,父母一定要擁有獨立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休閒活動,定期好好地抒發自我情緒。 •要訣5:體認自己的情緒罩門 父母若能自覺情緒罩門何在,預先為情緒地雷做準備,就能知道生氣時該如何面對與處理。沈玉培說,父母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到底哪些行為是可以容忍的?在出現這些行為時,又有無讓步空間?尤其,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在得失之間,必得再次衡量所堅守的原則對孩子的幫助有多大?唯有自覺後,才不會讓孩子一直誤觸自己的地雷,不斷上演爭執戲碼。 Tips 多用「我」溝通 沈玉培提醒,情緒出現時,離開現場,是最好的方式,不過,卻不能一去不回或離開太久,而讓bobo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她強調,要試著讓孩子學習傾聽父母的感受,建議不坊多用「我」的訊息來做溝通,讓孩子知道:「我」必須為自己的情緒、說話負責;「我」也有情緒,如何控制才是重點。 3步驟•教出規矩小孩 很多脾氣的爆發來自於無法忍受孩子沒有規矩與基本自理能力,因此,教會bobo學習基本的規矩、自我控制與自我負責的態度,是避免發怒的重點。 一旦孩子有需求又鬧脾氣時,沈玉培引用美國遊戲治療專家Landreth博士提出3個步驟,讓父母能同時控制情緒又能教出規矩bobo的好方法: •Step1:先回應孩子的動機與情緒 當bobo出現渴望需求或情緒時,父母要給予適當回應,不能故意忽略,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想做∼」、「你現在很生氣,因為∼」,先給予同理心,讓他感受到他的動機與情緒被了解,減少情緒引爆的機會,進而能讓孩子冷靜下來學習新的事物。 •Step2:告知設限•教育孩子 先安撫bobo的情緒後,接著就要用簡單明瞭的言詞教導孩子,最好是用被動的語氣說服,例如:「吃飯時,要坐在椅子上」、「熱水壺不能玩」等精簡的字句給予提醒。 •Step3:給他1條出路(替代性選擇) 情緒就像治水需要疏通,如果總是用圍堵方式,總有一天會發生潰堤現象而一發不可收拾,讓孩子也有機會發洩,滿足他的需求,是父母最後需要完成的步驟。如果不希望bobo吃糖,就給他另一個替代性的選擇,但這個選擇必須能呼應他原本想做的事,千萬不能明明生氣想宣洩,卻堅持要他去冷靜地畫畫;此外,也必須是父母能接受的事,不要為了轉移目標卻又給自己另找麻煩。 沈玉培強調,進行上述3個步驟時,一定要在心平氣和的氣氛與情緒下進行,切忌浮躁,否則會適得其反,她也提醒,剛開始可能得不到孩子的認同,甚至有讓bobo試探父母底限的機會,但一定要堅持並具耐心,必定能達到預期成效。 要做到不動怒又能教育出好孩子,的確不簡單,需要父母平日多加練習,但也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與負擔,一次做不好,並不會影響日後的關係,只要有進步空間,都能藉機逐漸調整腳步並不斷精進,這反而是讓孩子發現父母的努力與改變、藉機教育的最好方法。 ~原文刊載於2008年3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2008年04月11日
公開
30

現代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有一項內容極為重要—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西方教育學者曾指出:“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習慣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   那麼,現代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該如何培養子女的行為習慣呢?   文明語言習慣—從禮貌用語做起。   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從孩子的呀呀學語階段,就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比如正確地稱呼大人,說“謝謝、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說話雖然不帶髒字,但說話的態度不好,語氣急躁甚至嚴厲。這也是不好的習慣。試想,一個人語言文明、卻舉止粗野,或者舉止得體,卻出口不遜,這都是不和諧的。因此,家長在教養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   集體意識—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行為習慣。   人是社會性的。孩子在一歲之後,越來越有了對夥伴兒的需求。但是對每一個孩子來說,如何與夥伴相處,還是他們亟需學習的一門學問。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早期教育中引導孩子與夥伴兒交往。在0-3歲期間,要經常帶孩子走出家門,接觸外部世界,讓孩子不認生;孩子進入幼稚園後,就引導孩子與周圍夥伴友好相處,要讓孩子有集體榮譽感,鼓勵孩子幫助別人,或為集體做事情—儘管有時,孩子所做的“幫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擊孩子的熱情。   一般說來4—6歲的孩子就有了東西的歸屬意識。比如,這個玩具是我的,這盆花是媽媽的,玩具娃娃是幼稚園。家長應因勢利導,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教育孩子幼稚園的玩具要大家輪著玩,甚至以身作則,積極參與幼稚園的各項活動……這樣,才會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集體意識,學會遇事考慮他人的感受,不能僅僅以自己為中心。   勞動習慣—讓孩子從自己穿衣做起。   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占絕大多數。現代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常常會過度保護或生活中處處代勞。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孩子可能會失去自己動手的機會,進而失去辦事靠自己的意識。勞動習慣,同樣是一項在幼兒時期就應該培養的行為習慣。   一般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喜歡自己做。我們都知道孩子從1—2歲起就會搶著要自己吃飯,可常常是飯菜灑了滿桌,就是放不進嘴?堙C類似的情況還有,像孩子要自己穿衣、穿鞋、幫忙疊衣物、收玩具。但由於他們年紀小,勞動能力有限,在有些家長看來無異于幫倒忙。有些家長就喜歡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乾淨利索。天長日久,就像俗話說的:父母能幹,兒女嬌癡。孩子失去了學習和參與的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就該由家長做。漸漸產生了依賴性。現在有的小學生甚至中學生都不做一點自我服務性勞動,認為“我的任務是學習”,進而不愛惜勞動成果;還有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離開家長就吃不好、穿不好,這都是早期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結果。   衛生習慣—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   現代家庭對子女衛生習慣的培養重在兩個方面,一是健康的飲食習慣,一是良好的作息習慣。   5歲的莉莉是個胖胖的小姑娘,她食欲很好,可喜歡吃的除了零食就是洋速食。爸爸媽媽說,這孩子幾乎天天都要去麥當勞。可前不久幼稚園體驗,莉莉竟然血色素偏低,是營養不良造成的貧血!現代家庭中孩子養得嬌,往往是孩子喜歡吃什麼就買什麼,殊不知這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並無好處。   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嬰幼兒階段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時進餐,不暴飲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觀,讓孩子從小形成飲食有節、均衡營養的好習慣。良好的飲食習慣,將伴隨孩子一生。   作息時間混亂是現代人生活的誤區,這一點,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從嬰幼兒階段就開始接觸電視、電腦,到了幼兒期,沉湎於電視、電腦的機會更多。有些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接觸電腦;有的孩子精力充沛,週末、節假日甚至隨著父母的生活節奏晚睡晚起,這種做法不僅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還使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不能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   學習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北路小學校長沈廣慧告訴我們,小學一二年級是養成階段,要讓孩子逐漸養成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按時學習等生活習慣,以適應今後緊張的學習需要。但是實際上這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樣始自孩子的幼年。   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階段,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發孩子愛學習、愛看書的興趣,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極為有益。據美國教育專家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跟不上學校學習的進度。那麼在孩子0至2歲這個階段,家長應注意發展孩子的那麼能力呢?   第一階段:零至六周。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身體的接觸,需要愛和溫暖。如果母親能在這個時候餵養母乳,對孩子笑、說話、唱歌,目光要有接觸,更能增加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第二階段:六周至五個月,接觸環境。繼續給嬰兒愛和關心,經常擁抱。若嬰兒表現出不開心,照顧者要有回應。同時可以讓嬰兒趴在地上,借此練習抬頭及加強視覺能力。在嬰兒頭部左方距前大約十二寸處掛一個會轉動的風車,用幾種顏色的球體組成,或用不同顏色的做成各種動物,幫助嬰兒集中注意力,學習用眼追蹤物件,對以後發展閱讀能力十分重要;   第三階段:五個月至兩歲,發展智力。多帶孩子接觸世界,並和孩子交流心得;幫助孩子社交,聯繫其他孩子的父母,讓孩子一起玩,也鼓勵其他孩子和成年人交談。這些訓練,肯定會為您的孩子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有的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看書的習慣至少要從孩子認字開始。其實不必如此教條—現代父母講究的是在孩子幼兒時期開始慢慢培養孩子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由媽媽帶著“讀”書—媽媽抱著他一起翻看圖書,同時講述書中的故事,使孩子在聽的同時,領悟讀書的樂趣。據專家介紹,這項活動可早至從孩子一歲前開始。   另外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還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當然,時間由短到長,考慮到孩子的生理特點),由爸爸或媽媽和孩子一起看書、講書,還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時,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咱們去書?塈鉾狙?”“咱們看看書上怎麼說”讓孩子產生對書的濃烈興趣,使讀書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總之,幼兒時期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讓幼兒能通過點滴培養、訓練,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這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   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是幼兒教養的重要一環,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成長為一個獨立、有自信、有責任感、樂於學習、善於與人相處的人。

餵食副食品的8大疑惑 ..

2008年04月11日
公開
48

「寶寶吃得這麼急,會不會消化不良?」「寶寶吃得這麼慢,這麼少,會不會不夠營養?」寶寶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媽咪的心情也跟著寶寶吃副食品的速度、食量的多寡而起起落落:寶寶吃得快,媽咪會擔心因而養成寶寶狼吞虎嚥的不良飲食習慣;寶寶吃得慢也讓媽咪傷腦筋,是副食品不好吃?還是寶寶天生就是個慢郎中?本篇特別整理了網路上熱門親子討論區之中,新手媽咪對於餵食副食品的8大疑惑,且聽營養師怎麼說。 文�吳碧芳 採訪諮詢�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營養師鐘子雯 攝影�陳炳煌  Question 1 Mom:有什麼方法可以控制寶寶吃東西的速度? 營養師:寶寶剛開始吃副食品時,有些寶寶會吃得很快,大約15分鐘就可以吃完;有些寶寶則吃得很慢,每次餵食可能要餵30分鐘∼1小時,讓媽咪傷透腦筋。 餓了或口感佳自然吃得快 其實,寶寶吃副食品的速度,並不是由媽咪來決定的。因為如果寶寶已經很餓或者副食品很好吃,寶寶自然就會吃得比較急或比較快,但是,如果媽咪準備的副食品口感不好,不容易吞嚥,或者寶寶並不是很餓,可能寶寶就會吃得比較慢。 提早30分鐘餵食 如果媽咪不希望寶寶吃得太急,可以比平常餵食的時間再提早個30分鐘讓寶寶用餐,如果寶寶吃得很慢時,則可以等寶寶比較餓時再餵食,並且注意變幻副食品的口味及口感的細滑度,但千萬不要催促或是責罵寶寶,以免留下不好的用餐經驗。 Question 2 Mom:寶寶每次都吃得又急又快,會不會養成狼吞虎嚥的習慣? 營養師:寶寶吃得很急時,媽咪並不需要擔心會因此養成寶寶狼吞虎嚥的用餐習慣,反而需要擔心寶寶會不會被食物嗆到。 確保食物夠細滑 如果寶寶吃得很急時,媽咪就必須確保食物夠細滑,容易吞嚥,以免寶寶嗆到,因此在給寶寶吃副食品之前,媽咪最好自己先嚐嚐看,以確保食物沒有渣渣或顆粒。 吞嚥後再餵下一口 此外,媽咪在餵食一兩口食物後,可以等寶寶吞了以後再餵下一口。因為寶寶還沒有開始長牙齒,如果媽咪準備的食物非常細滑,就算寶寶沒有做出咀嚼的動作而直接吞下食物,媽咪也不必擔心,等寶寶長出牙齒,食物的口感也與大人的食物越來越接近,加上其他事物可能轉移寶寶的注意力,這時候,寶寶就會放慢自己用餐的速度了。所以,如果寶寶在嬰幼兒期時吃得很快,媽咪反而不用太擔心。 Question 3 Mom:寶寶吃得很慢,一碗稀飯平均要吃1個小時,正常嗎? 營養師:寶寶吃得很慢時,有3種可能原因造成:一是寶寶可能還不餓,其二則是副食品可能不好吃,其三則是可能寶寶身體不舒服。要改善寶寶進食的速度,首先必須確定給寶寶吃的食物是美味的,且口感細滑易吞嚥。 烹煮方式做調整 媽咪可以嘗試變換食物的口味及製作方式,慢慢的找出寶寶愛吃的口味;此外,如果食物已經非常可口而寶寶仍然不愛吃時,媽咪可能得考慮寶寶是否身體不舒服,如果排除以上兩種原因後,寶寶仍然吃得很慢,則可能是寶寶還不餓。 延長兩餐間隔時間 媽咪可以將寶寶兩餐之間間隔的時間延長,在兩餐之間盡可能不要餵食其他食物,如此一來,只要食物好吃,寶寶肚子餓了,自然就會加快用餐的速度。 Question 4 Mom:寶寶對副食品好像沒什麼興趣的樣子,要怎麼做才能讓寶寶愛吃? 營養師:相對於寶寶吃得很急,寶寶不吃副食品的問題會比較需要擔心,這也是營養師最常聽到媽咪們有關餵食副食品的困擾。 變換副食品口味 這時候,媽咪可以觀察寶寶的成長曲線,體重是否有增加,如果寶寶並不會抗拒ㄋㄟㄋㄟ,而寶寶的體重也有增加,且精神活力良好時,可能是副食品不好吃,寶寶才會不喜歡吃。 先吃副食品再喝奶 需要提醒的是,這時候,媽咪千萬不要認為寶寶只要有吃ㄋㄟㄋㄟ,不吃副食品也沒關係,反而應該想辦法變換副食品的口味及口感,讓寶寶喜歡吃ㄋㄟㄋㄟ以外的食物,以免到了1歲以後,寶寶對ㄋㄟㄋㄟ會越來越依賴,要斷奶就會比較困難了。此外,建議媽咪先餵寶寶吃副食品之後,再給寶寶喝ㄋㄟㄋㄟ。 Question 5 Mom:我常將奶粉加入米麥粉一起調成糊狀給寶寶吃,這麼做會影響寶寶的營養吸收嗎? 營養師:雖然沒有具體的研究顯示,奶粉及米麥粉混合餵食對寶寶的營養及健康會有什麼樣的影響,然而,一般而言,營養師或兒科醫師都不建議媽咪這麼做。主要原因有二:如果將米麥粉加奶粉沖調在奶瓶給寶寶喝,就失去訓練寶寶吃副食品的意義了,所以在給寶寶吃米麥粉時,多數建議調成糊狀用湯匙餵食,讓寶寶習慣吃大人的食物,以及為將來戒斷奶瓶、奶嘴做準備。 先調好奶粉再加入米麥粉 此外,如果是將奶粉加入米麥粉調成糊狀的做法,則擔心寶寶可能會有水分攝取不足的疑慮。因為奶粉或米麥粉與水的比例不同,如果媽咪想要在米糊中加入奶粉,建議可以先將奶粉按照特定的水的比例,先沖泡成ㄋㄟㄋㄟ後倒入碗中,然後再加入米麥粉調成糊狀讓寶寶吃,比較不會有水分攝取不足的困擾。 Question 6 Mom:我想要給寶寶吃肉,請問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比較容易吞嚥? 營養師:在買肉時,媽咪可以挑選油脂較多的部位,以絞肉機重複絞碎兩次。烹煮前,先將絞肉加入少許太白粉及少許醬油調和去腥,然後以沸水煮熟,邊煮邊攪拌以免肉碎黏成一團,之後可以加入稀飯一起烹煮。 油脂多的絞肉較易吞嚥 含有較多油脂的部位寶寶比較容易吞嚥,然而,許多媽咪往往選擇較瘦的部位,瘦肉煮的時間較長時,肉的口感會比較硬,寶寶就比較不容易吃,也可能會因此不吃媽咪辛苦準備的副食品。 自製美味肉燥 此外,當寶寶吃副食品一段時間後,媽咪可以製作肉燥給寶寶吃。製作方法如下:將絞肉加入少許蒜末及醬油調和後,再加入香菇及醬油、水一起烹煮,放涼備用。需要留意的是,香菇可以增加食物的香味,但是香菇比較不好吞嚥,媽咪可以等寶寶臼齒長齊後再給寶寶吃。 Question 7 Mom:寶寶每次吃完了還會吵著要吃,我擔心寶寶吃得太多了,不會控制自己的食量,請問寶寶應該吃多少才算是符合標準? 營養師:寶寶的食量因人而異,媽咪不需要擔心寶寶吃得太多,因為隨著寶寶的成長,活動量也越來越多,消耗的熱量也會跟著增加,特別是吃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好吸收,消化快,加上寶寶的活動量很大時,可能比吃配方奶的寶寶容易感到飢餓。 活動量大時•增加食物的份量 如果寶寶吃完了還想再吃,媽咪可以繼續餵食,而且如果寶寶在下一餐用餐時間之前就吵著肚子餓,可能是身體需要更多的能量,這時候媽咪可以增加一餐食物的份量。 轉移寶寶注意力 然而,如果寶寶的食欲有“突然”增加的情況,媽咪就比較需要擔心,應該請兒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此外,如果寶寶吃完後又吐出來,則可能真的是吃得太多了,這時候,媽咪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以免寶寶吃得太撐。 Question 8 Mom:寶寶吃副食品時很容易嗆到,請問應該怎麼做? 營養師:如果寶寶很容易被食物嗆到時,媽咪首先必須確保食物的口感夠細滑易吞嚥,可以降低寶寶被嗆到的機率。 拍背後稍作休息 此外,當寶寶嗆到時,應該先暫停餵食,幫寶寶拍背,讓寶寶稍作休息,如果寶寶沒有不舒服的情況,再繼續餵食。另一方面,如果寶寶是因為太餓吃得很急而嗆到,媽咪應該避免在寶寶很餓時餵食,可以將寶寶用餐的時間提前。 變換副食品花招•好書共賞 新手媽咪在給寶寶吃副食品時,面對最大的困擾,往往就是想不出菜色,以及不確定寶寶到底能夠吃什麼?怎麼吃?媽咪們的這些疑慮,在《健康寶寶副食品全書》以及《幼兒健康廚房》這兩本書當中,都可以獲得解答。 推薦1:《健康寶寶副食品全書》 出版:積木文化編輯部企劃製作、出版 有什麼好看:書中收錄了100道副食品食譜,88種適合寶寶在不同階段攝取的副食品食物、寶寶身體不適時吃的副食品食物、外出時的寶寶副食品密技,同時還有媽媽們的好用經驗分享,以及各種方便實用的食譜示範,幫助新手媽咪輕鬆搞定寶寶吃副食品的大小事。 推薦2:《幼兒健康廚房》 出版:由bobo小天才雜誌編著,新手父母出版 有什麼好看:收錄了60道適合1∼5歲幼兒最需要的營養餐點,幫助媽咪們解決寶寶偏食、不吃、食量太少或過多的種種飲食困擾,讓寶寶吃出免疫力及聰明腦,從飲食照顧寶寶的視力、解決寶寶的腸胃問題、幫助寶寶成長發育,讓寶寶快樂用餐並攝取到營養均衡的食物。

耐心+技巧 正確引導寶寶說話

2008年04月09日
公開
34

耐心+技巧 正確引導寶寶說話 本文摘錄自:聰明寶寶電子報/ 本報內容由 階梯數位科技 提供2005.02.01】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之一,為人父母應該在小孩出生後,多留意寶寶這方面的進展,並給予充分的誘導;多跟寶寶講講話、帶他認識東西,會有很大的幫助喔! 當寶寶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每個為人父母都很希望能快點聽到寶寶發出「ㄇㄚㄇㄚˊ」或「ㄅㄚㄅㄚˊ」的聲音,可以想見,當這兩個音出現時,即使不是太清楚、或是沒有太多認知,任何父母都會揚起驕傲的音調說:「寶寶好棒喲!」 的確,希望寶寶及早說話,是每個父母很大的期望。相反地,當寶寶到了三歲時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時,可能很多父母季開始憂心忡忡了。「我的寶寶是不是聽力有問題?」「為什麼我和他說話,他都沒有反應?」「寶寶是不是舌頭有問題?是不是該去讓醫生剪舌根?」 ◆孩子說話的進度 到底寶寶多大會開始說話呢?學說話的進度又是如何呢?大體來說,一歲以前的嬰兒都會發出喃喃聲、牙牙學語,過了一歲,逐漸開始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彙。 通常六個月大以前的寶寶,會發出輕快、愉悅的漱口聲,接著能發出較長而且有音調變化的母音。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的寶寶,則會重複一些字辭,像是哇哇、答答、打打、叭叭等,這些音調沒有什麼意義,而愈接近一歲時,他們漸漸能使用不同的聲音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十二個月到十五個月大左右,他們可能開始會說出生平的第一個字,不外乎「爸爸」「媽媽」等。通常女孩學說話比較早、也比較快,男孩發育比較晚一點,可能一歲半、甚至兩歲才會開始說比較多的辭彙。 兩歲之後,字彙增加的速度也變得很快,他們可以理解幾百個詞彙、也可以聽懂一些複雜句子的意思,他還會將一些會說的辭彙加以組合,譬如說,他會說「媽媽抱抱」、「爸爸車車」等。當然,不同的情境,寶寶的說話就有不同意思,很可能是說「爸爸,我要坐車子出去」,或是「爸爸開車出去了」。 到了兩歲半之後,寶寶的詞彙增加很快速,幾乎每天都有新發現,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林麗英表示,這通常是人一生中詞彙學習最快速的階段,寶寶的詞彙可能從兩百個增加到一千兩百個。他也能將詞彙組成簡單的句子,譬如他會說「爸爸買車車」「媽媽抱抱我」等,已經跳脫單純是名詞的組合,開始有了動詞或受詞的使用。 至於三歲以上的孩子,大部分都可以了解長的句子及複雜的句子,並且能正確反應或回答。因為他的說話方式已經開始發展文法規則,句子中也會有「很多、很好、這個、那個…..」等副詞或形容詞出現,有個孩子甚至會逐漸了解動詞的時態變化的不同,例如「走」和「走了」的區別。他們也會聽從兩到三個簡單指令,例如「到房間去拿拖鞋、脫掉鞋子和衣服、到浴室去洗澡」。這時候,如果你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孩子幾乎都可以說出答案。而這個時期的語言表達,家人都可以百分之百了解他所說的話,一般陌生人也可以了解七八成左右。 孩子到了四歲、五歲左右,陌生人已經都可以了解他所說的話,不過他可能會說出「我有一個新玩具,但是我破掉它。」類似這樣語法有問題的句子可能偶爾會發生,但整體來說,他會和你順暢的對答,因此日常生活的溝通已經沒有問題。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會從一數到十,也會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的名稱。孩子的發音也大都很正確、口齒清晰。 六歲的孩子已經開始上小學了,當然他應該可以跟得上學校的學習進度,會讀、會寫,他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記得所學的點點滴滴。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已經發展完成,因此可以很流利地敘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由於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愈來愈緊密,他的說話表達方式會更多元化。↑Top ◆如何陪伴孩子學說話 小奇的媽媽希望小甜快點會說話,因此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和三個月大的小奇甜蜜對話,問他「小奇好乖,起床了」「小奇最乖,想喝奶還是喝水呢?」雖然小奇根本聽不懂,不過媽媽還是運用各種場合和小奇說話,小奇一天天長大,對於媽媽的聲調似乎愈來愈有反應,媽媽說話時,他會聚精會神地看著媽媽,也會轉動他的頭尋找媽媽的聲音來源,漸漸地,還會咿咿呀呀地和媽媽「說話」。也許小奇和媽媽都不懂對方講什麼,不過小奇顯然對「說話」已經有了很濃厚的興趣。 讓寶寶及早開口說話,最基本的就是父母得花時間和他「對話」。即使幾個月大的寶寶沒有什麼反應,也應該不厭其煩和他說話。其實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對於聲音就已經很敏感。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時,如果每晚睡前固定放一段故事錄音帶,等到寶寶出生後也讓他聽故事,在播放好幾個故事中,穿插懷孕時同樣那一段故事時,正在喝奶的寶寶會有吸吮比較急促的情況,顯然寶寶對於他曾經熟悉的故事音調特別有反應的。因此寶寶出生後,媽媽也應該常常唸故事書給他聽。無論是童話故事、圖畫書、或是小百科等書籍都可以,不會說話的寶寶聽不懂也沒關係,媽媽可以抱著寶寶,以輕柔的音調帶領寶寶進入文字圖畫的世界,讓寶寶覺得聽故事是一種享受。 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教授張湘君說,每天用文字按摩寶寶的腦細胞,對寶寶的智能有很大幫助!如果從小就以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孩子接觸閱讀、接觸故事,孩子的語言學習會突飛猛進,當然孩子也會因此奠定喜愛閱讀的習慣。 當寶寶逐漸長大開始對週遭事物有反應,逐漸了解你說話的意義時,更要多說話和他積極互動。可以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寶寶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就能培養說話的能力。最基本的,可以先教導寶寶認識頭、眼睛、鼻子等五官。建議媽媽把寶寶抱在懷中,摸著寶寶的頭說「這是寶寶的頭」、摸著寶寶的手說「這是小手」,不斷反覆地說給寶寶聽,慢慢地引導寶寶開口說出這些五官。 也可以拿著色彩板,告訴寶寶這是紅色、黃色,當他穿著紅色衣服時,趁勢教他「這是紅色的」,當吃香蕉時,也告訴他「香蕉是黃色的」。總之,從生活點點滴滴中,認識色彩、說出色彩。 拿著圖畫卡來說故事也是一種好方式,因為圖畫卡繽紛的色彩最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在說圖畫故事時,還可以拿一些道具玩具結合,例如,說到「泡泡龍出去玩球」,就可以拿起球,陪著寶寶一起玩耍。透過手的把玩、操作,將圖、文和玩具、實物結合,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Top ◆父母須避免的五大錯誤 父母期望孩子及早說話、贏在起跑點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太心急而有一些教導上的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心路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林麗英主任特別提醒父母以下幾個方向: ◐1.不要用疊音字 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你今天吃飯飯了沒?」「寶寶今天穿這個衣衣好漂漂!」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太好的。父母在教導來子說話時,不要強化孩子的疊音字,例如應該教「貓咪」,而不是「咪咪」,應該說「漂亮」,而不是說「漂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讓孩子自然而然知道正確的說法,也訓練他說多音字和短句。 ◐2.有效地導正發音 兩歲以前的孩子,說話發音常常都不準確,千萬不要把孩子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故意去逗弄他,或者故意去學他錯誤的發音,小孩子並不清楚自己發音準不準確,如果大人抱持好玩的心態,他只會覺得很好玩,以後當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想要改也很困難。 ◐3.說話要自然 教導孩子學說話,不要太重視嘴型,太過於矯情反而扭曲了語言的本質,同時孩子也不容易了解語言發音的真實性,自然讓孩子習慣你講話的速度方式是最好的。 ◐4.親自跟孩子對話 很多人喜歡購買錄音帶或是CD來協助孩子聽故事學說話,雖然聽故事很有趣,也是學習一種好的方式,不過千萬不能依賴這種單向式學習,靠著機器來學說話,不僅很被動,而且孩子根本不可能培養好的表達方式,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多和孩子互動說話才有幫助。 ◐5.多點耐心去引導 孩子初學說話時,難免會有口齒不清的情況,或是語意表達不明,父母千萬不要大聲訓斥他。可以常常發現一些案例,媽媽聽到小明說話「我…我…今天在學…校被欺……」媽媽可能很嚴厲斥責小明:「說清楚一點,每次說話都口吃不清楚,教你很多次了都一樣。再一次、快點再說一次。」媽媽的大聲訓斥可能讓小明講話更結巴了。其實約有五分之二的口吃幼童會持續一兩年,有個要到十歲左右口吃才會消失,真正需要治療的個案約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一。口吃原因很多,可能是遺傳、中樞神經病變、環境壓力等,讓幼童在學說話過程中屢受挫折,而愈來愈失去信心,演變成緊張、逃避,讓口吃惡性循環。因此若是孩子有說話不清楚現象,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教導,不要大聲訓斥或是恥笑他,否則只有負面效果。↑Top ◆孩子不會說話的可能病因 每個孩子學說話的進度的確會有差異,不過有些孩子到了三歲還不會叫媽媽、爸爸,或是到了四歲仍說不出有意義的詞彙,這些都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徵兆。究竟是什麼原因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腦部發育:可能有先天的障礙、天生智能不足,或腦部受傷的影響…等。 ◐2.聽力功能:可能是因為聽力有問題,沒有聽力當然就無法學習說話。 ◐3.口腔功能:有的孩子在吸奶吃東西時常常滴落、或是一直流口水不停,這都顯示口腔發育可能出了問題。 ◐4.很少互動: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生病,可能遊戲機會或是和其他人互動機會減少,因此不如健康的孩子順利學習語言。 ◐5.個性內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過於內向、畏縮,天生學習力差,因此幾乎都不會開口,若是沒有適時教導,將陷入語言發展遲緩。 至於如何發現孩子可能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呢?首先要觀察孩子在六七個月左右是不是對聲音會有反應。如果你跟寶寶說話,他幾乎沒有任何臉部表情,在旁邊叫他,也不會轉頭,可能他的聽力的確有問題。或是到了兩足歲,卻一直沒有任何詞彙出現;到了三歲,沒有說過任何簡單的句子;三歲以後的講話仍然結結巴巴不清楚,父母都難以理解。甚至年紀愈大愈不願意說話。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就應該求助專業意見,及早做妥善處理。不過專家特別提醒,有些孩子

小心高鹽!幼兒牙餅 含鈉量偏高

2008年04月04日
公開
15

幼兒吃的牙餅也有鹽份太高的疑慮嗎?按照英國標準來看,目前市面上的牙餅不少都超出每100公克納含量50毫克的標準,最高還有將近3倍量的,讓專家憂心,因為從小就「重口味」,而養成愛吃零食的習慣,最重要的對幼兒的腎臟也可能造成負擔,不過國內目前卻沒有訂定標準,家長恐怕只能自己把關。 咬完一口接一口,幫助口腔裡冒出的幾顆小牙,訓練咀嚼。民眾:「餅乾吃吃,ㄟ…好乖喔。」 民眾家裡各種牌子的牙餅都有,記者一包包檢視,發現像這一包,每一百公克574毫克的鈉,已經超出建議量;另一包每50公克就已經380毫克,更是1.5倍!民眾:「不知道這麼…這麼鹹。」記者:「之前都不知道?」民眾:「以後就不敢給他吃,對小孩子不好啊。」 家長都沒想到,給幼兒吃的食品,竟然會有高鹽的疑慮!市面上,甚至還有每50公克,鈉含量700毫克,是建議量將近3倍!這還是英國食品標準局的辨識標準,國內卻沒法管,小朋友可能因為吃牙餅,而養成愛吃零食的壞習慣。 台安醫院營養師陳曉蒨:「怕會影響到他(幼兒)的味覺,養成他以後重口味的習慣,1歲以下小朋友腎臟功能還沒完全,怕說『高鹽』造成腎臟功能負擔。」 專家建議,可以用烤麵包代替牙餅,即使要訓練咀嚼,也是「天然的尚好」!

夫妻是一輩子的事---陳安儀

2008年04月02日
公開
40

夫妻是一輩子的事 作者: 孫越 你們知道嗎? 我常常有機會為新人證婚,也常常在婚禮中獻上我的叮嚀與祝福。雖說語重心長, 但是現場的喜鬧及吵雜的音響,卻也將我殷切的交代沖淡了不少。 我最最要向你們小夫妻說的一句至要的話,就是:「夫妻是一輩子的事」。 記得在那遙遠悠久的過去,當時在這寶島上的年輕人都在唱著: 「我的家在大海的那一邊,高梁高,流水長,一年的四季不一樣。」 在軍中的劇隊,我認識了現在的孫媽媽.....一個十八歲的小姑娘。 在排練演出而巡迴勞軍的日子裡,我們戀愛了。 一年兩年直到六年多之後,在軍中伙伴的祝福下,我們終於訂下了婚期。 一九五八年正逢八七水災,政府規定,若有喜慶宴客一切從簡, 不得超過四桌,否則,主管記過。 三個臭皮匠變成諸葛亮,同事們突發奇想,將所有的桌子併成一個U字型的長桌, 非但不違反規定,而且還可使一百多位好友人人盡歡。於是結婚當晚,大家都飽足而歸。 有人說:「婚姻是戀愛的墳墓」可是我卻從不覺得婚後我們不再戀愛了。 看看時下,媒體常常報導:某人與某人因意見不合而離異,某人與某人又因個性太像而從此分手。 我和孫媽媽在個性上雖是南轅北轍,但並未因此影響了我們婚姻生活中的相愛相依。 貧困時如此,小康亦復這般。近年來,我常在演講時向那些已婚多年的聽眾問一個問題: 您們當中仍在與另一半戀愛的,請舉手。 多年中,只有一次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高興的立即將手舉得高的, 並且用另一隻手指著他旁邊的那位老太太,當時我看見這位老婦人從臉上綻放出的笑容, 直到今天,仍然印象深刻。 孩子的出生,為我夫婦帶來更多的歡笑。當然,也開始為這小生命編織著他的未來。 看著兩個孩子安穩的一年一年的成長,我們夫婦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中年。 我和孫媽媽自婚後就自然的養成了一種睡前在床上聊天的習慣,在眾多的話中, 我們津津樂道的還是我們的初戀時節。連我們兒女也是百聽不厭。 一個有愛的婚姻真好,不祇在你們少年夫妻的時候要有愛。 步入婚姻以後,我們更需要每日更新,以創新的愛滋潤培養我們愛的關係。 在「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這本書中寫著:「愛情生活中最珍貴的不是性關係, 而是雙方在每一個方面的相互體貼與心心相印」。 在那段相去不遠的中年生活中,我就發現彼此的那份相知相愛,著實讓我工作、 交往以及對人生的規畫上,她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孩子們:我真願意在你們夫婦新婚之初,向你們贅述我和孫媽媽的戀愛史, 我要提醒的仍是那句老話「夫妻是一輩子的事」。 聖經上說:「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在過去孫叔叔還未信耶穌的時候,我也曾在婚姻上出過岔錯。 還好,在我腦海中時時都會想到那天,那天的午后,我和孫媽媽(當時的女朋友) 在一幢咖啡屋的二樓,我們雙方都感到可以談論婚嫁了,就在那時, 我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如果我要結婚,就永不離婚!」。 過去的我,身體不好,常常在病中,是她,讓我感受到一位女性的堅強與耐力。 對孩子的教導上,我們是身教重於言教。 在角色的扮演上,她是嚴母,我是慈父,因此,孩子有什麼問題,第一個知道的是我, 在我們決定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卻又見到她心思的周密與通情。 當我在六十五歲做了最後一次的捐血,我知道我們都進入老年了。 我常想,生命如同時序的四季,春夏秋冬可以各展其美。而人之所以為人,應當更有所望。 有天夜裡,我們夫妻仍是在床上聊天,我說:「我們夫妻如此相愛,令許多朋友羨慕。 但是,總有一天,會有一個先走吧!」 孫媽媽毫不遲疑的就接著說:「要走我先走。」她的語氣堅定。 我問她為什麼? 她接著就說:「你比我堅強,要是我先走了,你會將後事處理得很好, 你可以依然與兒女們保持很好的關係,你仍舊可以和老朋友交往, 你更可以安心的推動你的社會公益。」 我趕緊接著說:「誰先誰後,不是妳決定的,那是上帝事。如果要是有一天我先走了呢?」 只見孫媽媽低下頭來哀傷的說著:「孫越,要是你先走了,我會每天哭,我要以淚洗面。 要是你先走了,我會每天不吃飯,因為我食不下嚥。要是你先走了,我會每天不出門, 我要足不出戶。要是你先走了,我會.....」 我趕快搶著說:「算啦!還是妳先走吧!」 你們不要笑,這是孫媽媽發出的訊號,說明她比我脆弱。 我須在我有生之年不斷的讓她清楚,夫妻是一輩子的事。 如今,我們仍快樂的過著充實的老年生活。 我們有規律正常的作息,我們與親友們有著定時的交往,與兒女們更因著共同的信仰 , 讓我們凡事謝恩、凡事禱告。真對不起,在你倆的新婚之際,我冗長的敘說著我和孫媽媽的故事。 請允許我再說一次:夫妻是一輩子的事 很棒的文章~期許我跟我老公也能健康平安快樂到老~

小寶貝選鞋秘笈

2008年03月31日
公開
12

在寶寶尚未走路前,鞋子扮演的角色多半是保暖、保護及裝飾的功能,因此,家長可以根據氣候,為懷抱中的寶寶,挑選一雙漂亮的小鞋子,但是,到了寶寶會走路之後,鞋子就不能只以外形為考慮要點,必須依照孩子腳的大小購買一雙合適的童鞋。 嬰兒的腳掌非常柔軟,而且長大的速度很快(平均每年需換3次尺碼),所以爸媽們必須時時注意寶寶是否該換鞋,以免妨礙到足部正常的發育。 在材質選擇上,以天然皮革、吸汗、透氣且親膚性較好,最好穿久了還會隨著主人的腳型變化,不會磨腳;假如是2歲以上的孩子,因為活動力已逐漸增加,這時不妨選擇保護性強的運動鞋,以配合孩子的活動狀況。 各階段選購建議 ※嬰兒時期:因為因為寶寶還不會走,所以只要材質柔軟、透氣、具有保暖性,方便服裝搭配即可。 ※幼兒學步期:舒適、合腳、防滑的平底嬰兒鞋是基本配備。 ※較大學步期:寶寶的鞋子以能完全包住腳的包鞋為優(最好包到腳踝),此外同時必須考量支撐性與止滑性,且為了保護腳,鞋面會比嬰兒鞋顯得略硬一些,因而整體來說,學步期的鞋子會比嬰兒期的鞋子來得重些。 ※幼童期:大約三∼七歲左右,寶寶的腳將逐漸發展成為幼童階段的腳型,這時孩子腳掌的外型會漸漸變窄、迅速朝縱向發展;且足弓開始屈起,腳跟曲線也開始像成人腳跟的外型。此階段孩子跑、跳的運動機會多,因此這時黏扣帶設計的鞋子,會較方便孩子穿著,同時也可以避免鞋帶鬆落被絆倒的情況。而且,最好鞋子具有足夠的彈性且符合的寶寶腳型。 購買童鞋要點: ※鞋前端寬度要夠。 ※鞋子要柔軟有彈性,可以適度的彎曲。 ※小寶寶腳型還未固定前,不要買有跟或造型太奇怪的鞋子。 ※鞋子空隙以多0.3公分為原則。 ※鞋面設計柔軟、安全,以免小寶寶玩鞋子時受傷。 ※買鞋前應該要先試穿。 ※鞋底的設計,要有止滑效果。 ...感謝香香姑的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