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家裡有兩隻寶貝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5年09月19日
公開
32

是誰斷送孩子競爭力?

轉貼~~是誰斷送孩子競爭力? 中國時報 ◎戴章皇(作者為中華科技公司執行副總) 近幾年來有很多人大罵教改讓孩子的程度變差,孩子的國際競爭力喪失云云。教改工程浩大,我不認為可以完全歸責於哪個人或者是哪個政黨的的錯誤。坦白說,我非常不同意這種把複雜問題過分簡化的結果。我所想的是為什麼我們在批評教育官員或者是責怪學校老師時,何不想想我們自己? 我早上出去運動時,都得經過一所國小校門口。最近也有機會全程參加一場國小運動會。一些發生在周遭的觀察,每天由家長、學生、老師所共同擔綱演出的「互動記」令我印象深刻。我可以很確定的是:這些孩子的競爭力的確是斷送在我們大人的手中,這不是小孩子的錯!如果大家有空的話,只要找一天到任何一個國小校門口去看看,您有很大的機會會發現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 一、大人充當書僮,幫小孩背書包。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大人的寶貝,所以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有些人更覺得自己童年時受過不少罪,所以發誓要讓孩子過好日子。校門口一堆家長或外傭當書僮,為孩子們背著書包與水壺。這個書包真的重得令孩子無法負擔嗎?背書包上學是小朋友學習為自己的工作負責的基本功,更是形於外壓力訓練的開始。我無法想像這些連最基礎的訓練機會都被家長剝奪之後,這個孩子將來還有何抗壓力可言? 二、家長隨意停車,堅持送小孩過馬路。一般而言,在校門口附近的斑馬線都有導護家長或老師負責學生穿越馬路之安全工作。家長們「不放心」導護家長或老師護送孩子自己過馬路,寧願隨便把車子一停,不管後面堵車如何嚴重,非要把孩子送到校門口,甚至送到教室!此時,孩子扮演的角色是皇帝。而這個皇帝不是自願的,是家長們自己塑造出來的。從小學習的「遵守交通規則」在這裡蕩然無存,最糟糕的是在小孩子與他的同學面前做了最壞的示範。家長們在埋怨小孩子霸道、不守規矩的同時,怪誰?家長們應該好好思索,應該很容易有答案。 三、孩子目無尊長,家長視若無睹。我還記得以前上小學時,師長所教的第一件事就是遇到師長必須要先行脫帽,然後敬禮向老師問好。這項教育並不八股,而是最基本的禮貌,也是尊師重道的開始。但是,當我經過校門口時,看到孩子們對於導護老師站在門口,幾乎都是老師主動向小朋友打招呼。有些小朋友至少還禮貌地回應,然而我看到更多的小朋友是面無表情地走進校園。更令人訝異的是家長似乎也不以為意,這種情形讓我頗為震驚! 四、孩子不願下車,家長苦苦哀求。校門口擠了一堆轎車,裡面的「小霸王」也許還沒睡醒,或者心情不好。車門已經打開,但孩子就是不下車。孩子鬧脾氣稀鬆平常,倒也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家長的現場處理方式就令人大開眼界!說理者有之,大罵者有之,僵持者有之,最「精采」者莫過於苦苦哀求。爸爸媽媽苦口婆心答應帶他去麥當勞、買他喜歡的玩具,似乎只是希望他龍心大悅,而不是教育他什麼才是對的。只要他肯下車,小孩就可以對大人予取予求。這種每天都可以來一次的機會,將成為孩子「習慣性」要脅家長的籌碼。 校門口的戲碼精采,一場國小運動會我在場外欣賞的「劇情」也不遑多讓。 學生表演開始,理應場地清場讓表演能夠順利進行。然而,沒想到音樂一開始,一大群家長竟然全部衝到表演隊伍當中為他們的寶貝孩子攝影!台上開始廣播請家長退出,如要攝影請家長蹲下,免得擋住其他來賓。然而,家長依然我行我素,他家的孩子最重要,其他團體紀律與秩序蕩然無存。 拔河比賽非常激烈,往往得要纏鬥許久才分得出勝負。而在這個運動會上我看到最不可思議的一幕。女生拔河的某一隊長,在拔河進行了約莫三十秒鐘,雖然沒有大幅落後,但因為已經出現了繩子移向對方的徵兆,裁判尚未吹哨子判定勝負,她竟然突然放掉繩子,看著對方隊伍臉上露出不屑的微笑,讓隊友繼續拚命,他自己袖手旁觀。在三戰兩勝制中,我連續兩次看到她出現同樣的行為!一個四、五年級的孩子有這樣偏差的行為,現場沒有人教育他。這是我看過所有運動比賽中,最沒有運動精神的一幕。 孩子們的天賦、聰穎容有高低,學習成績也因而會有差異。但是,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生活教育與學習態度才是孩子未來足以影響一生的條件。許多家長把「教育」這件事全部丟給學校老師或教育官員,是多麼的謬誤。在許多人自以為提出「專業教育理念」的同時,我建議或許先想想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即為「教育最大絆腳石」?孩子的競爭力是否就是斷送在我們手中?

2005年09月19日
公開
41

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六)注意力分散度�容易轉移注 意力

轉貼 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六)注意力分散度�容易轉移注 意力 氣質的九個向度 所謂的氣質(temperament)是指「每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後天環境可修飾這行為」。為人父母應該學習接受孩子的氣質特性,並找出因應這些氣質的方法。 (6) 注意力分散度�容易轉移注意力 注意力分散度是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如聲音、光線、人、事或物所干擾,而改變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下列提供觀察點: .身體疼痛:易受安撫而轉移?持續注意身體疼痛? .活動或遊戲:專注於活動?易受外界影響? .上課:專心上課?易受外在事物干擾,心不在焉? .聽故事:融入故事情境?東張西望?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六)注意力分散度 觀察孩子的氣質愈早愈好,因材施教也愈早愈好。體諒並了解孩子的氣質特徵,當他在人際關係上、學習上遭遇困難時,他最需要的是你的了解與協助。如果孩子的行為會為你帶來困擾的話,不要莫可奈何,以下有一些策略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參考使用。 □專心的孩子 在嬰幼兒階段,爸媽對這種特質的孩子較為煩心,因為他一哭起來就很難安撫,無法讓他安靜下來;不過等他大一點,專心則有利於他的學習。可是這種孩子有時會因為太過投入,因而忽略周遭重要的訊息。 1. 應了解孩子:大人應知道孩子不是不肯回應,只是他太投注在工作上,對環境的變化容易不知不覺,沒有聽到你在叫他。 2. 提醒他注意訊息:他容易忽視周遭很重要的資訊,爸媽有時必須提醒他注意一下,如:「弟弟,待會兒外公外婆要來家裡,趕快把玩具收一收,幫我一起切水果準備招待外公外婆。」 □容易分心的孩子 容易分心的孩子,在聽老師講故事時,如果有人從教室外經過,他的注意力會立即從教師飛到外面那個人身上,所以對於這類型的孩子,爸媽可做如下處理: 1. 學習環境要簡單,降低分心之刺激物:由於孩子容易被外在無關的事物所干擾,所以環境上不要有太多使他容易分心的事物。例如在家做功課時,爸媽應儘可能拿開會分散他注意力的東西,如玩具、故事書等,並且儘量減少外界的聲音,如電視機的聲音或說話聲。 2. 做一對一的活動:爸媽可與孩子做一對一的遊戲或陪他看書,隨時抓住他的注意力,以訓練他的專注。 3. 分段學習:由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非常短,所以有些學習可以分成幾個小段落,每次的學習時間不宜太長,儘可能依他能專注的量來決定時間。 4. 工作完成後要讚美:如果孩子很專心地做完一件事,爸媽可適時地說:「你做得很好!」或摟摟他的肩膀,以示鼓勵。

2005年09月18日
公開
30

[全民閱讀] 閱讀的魅力與格調 談兒童閱讀興趣

轉貼~ ◎林文寶(台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曾經有這麼一個例子:國外某大學教授在上文學課時,將當代的名著發給學生閱讀,但事先並不告知學生這是名家的作品,結果學生將作品改得遍體鱗傷,當學生知道這是當代的名著時,大家都傻了。 在台灣,目前非常流行一種「新生活」,也叫做「新時代」。杜佛勒稱之為「第三波」,也有人叫它作「後現代」,更普遍的講法是「資訊化的時代」。 了解後再適時引導 從事教育的人,必須先了解兒童,我們經常講「新人類」、「新新人類」。「新人類」這個名稱,是日本一作家所提出的,他將一九六五年以後出生的人稱為「新人類」,而台灣在開喜烏龍茶這個電視廣告出現「新新人類」的名稱後,社會學家也開始採用這個名詞,稱一九七五年後出生的人為「新新人類」。 根據一項「台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說明如下: 一、學童家中擁有媒體與課餘活動 1、學童家中所擁有各項媒體的比率:電視機90.9%、錄音機78.8%、錄放影機57.7%、動遊樂器56%、個人電腦45.4%。 2、訂閱報紙雜誌:未訂報紙者37.4%、訂一種者37.3%、沒有訂雜誌者62.6%。 3、每天可自由運用的課餘時間:有一百二十分鐘以上佔35.5%、只有一至三十分鐘的也有22.1%。 4、課餘時間喜歡從事的休閒活動:看電視73.4%、遊戲或聊天63.1%、看課外書49.5%、打電動49.3%、體育活動47.5%、聽音樂47.2%、做功課45.8%、休息睡覺31.2%、學習才藝28.7%、上網24.5%。 二、兒童閱讀狀況 1、兒童閱讀的課外書來源:父母購買71.2%、向圖書館借閱44.3%、自己購買22.6%、向同學借閱20.6%。 2、兒童得知書籍資訊的管道:書店52.8%、父母告知51.4%、同學介紹25.5%、電視24.7%、老師推薦24.4%。 3、閱讀課外書的地方:家中79.8%、圖書館42.3%、教室36.1%、才藝班15.9%。 三、兒童閱讀的興趣 1、閱讀書籍的形式:依序為卡通、漫畫、文字的書,不曾在網上看書者 66.6%,其中常看卡通者55.5%。 2、內容的類別:最喜歡者:笑話62.4%、謎語54.7%、冒險故事、漫話48.1%、童話39.1%;選詩最喜歡者:童詩9%、現代詩3%、古典詩4%;選少男少女小說最不喜歡者的比率高達26.1%。至於兒童所閱讀的,本土創作的比率最高46.2%、翻譯居次37.7%。 讀書是終生的本能行為 從上述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教育不是「從外面強注於兒童」與「完全放任兒童」之間的選擇而已。父母的任務是在:引起兒童個人的真實經驗,寫給兒童看的書應是為了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羅吉斯(C.R.Rogers)認為:促進學習並不在於教學技巧、專業知識、課程計畫、視聽輔助器材、編序教學、演講或示範、豐富的書籍等。雖然這些有時可作為重要的資源,但學習者與催化者間的人際關係才是促進學習最重要的因素。羅吉斯認為催化者具有「真實、尊重與了解的態度」時,就能促進學習。 對兒童而言,閱讀是本能、是遊戲,只要可舞動、品嘗、觸摸、傾聽、觀察,並且感覺周遭的各種訊息,孩子們幾乎沒有任何學不會的事情。因此,所謂的「閱讀」,在於閱讀環境的營造;所謂的「兒童閱讀」,自能有文化傳承的共同記憶。至於實踐與落實閱讀指導,更是我們當務之急與當務之需。

2005年09月17日
公開
14

晚上8:55到台北

晚上8:55到台北

2005年09月13日
公開
12

波特蘭市區

波特蘭市區

2005年09月10日
公開
14

住的附近晃晃

住的附近晃晃

2005年08月30日
公開
8

氣質的九個向度(四)趨進性

轉貼 氣質的九個向度(四)趨進性 所謂的氣質(temperament)是指「每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後天環境可修飾這行為」。為人父母應該學習接受孩子的氣質特性,並找出因應這些氣質的方法。 (4) 趨進性 趨進性是指孩子對於陌生人、一個新的地方、從未接觸過的事、吃一種沒吃過的食物等,其反應如何?馬上接受,還是拒絕?大方外向的孩子,他幾乎可以接受任何事物,但害羞內向的孩子,對新的經驗會有退縮拒絕的傾向。下列提供觀察點: .陌生的大人:接近?觀望?躲得遠遠的? .陌生的小孩:一下就熟得很?害羞退縮? .陌生的地方:接受?拒絕? .新場景:接受或不喜歡傢俱變換位置? .新的食物:接受?拒絕? .新的衣服:喜歡?排斥? .新的玩具:喜歡?拒絕?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三)趨進性 觀察孩子的氣質愈早愈好,因材施教也愈早愈好。體諒並了解孩子的氣質特徵,當他在人際關係上、學習上遭遇困難時,他最需要的是你的了解與協助。如果孩子的行為會為你帶來困擾的話,不要莫可奈何,以下有一些策略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參考使用。 大方外向的孩子 趨進性高的孩子,小時候不怕陌生人,誰抱他都好。記得曾有電視台對這個主題深感興趣,於是他們就去找在路邊玩耍的小朋友,一旁有隱藏式攝影機在拍攝,叔叔就問她說:「小妹妹,你知不知道附近的良昌書局在哪裡,叔叔想要到那裡去。」小妹妹說:「你往前走,然後左轉就到了!」不一會兒,叔叔又回來問:「小妹妹,我還是找不到,你要不要帶我去?」小妹妹回答:「好啊!」像這類孩子大方的表現,有時也會帶來危險,爸媽應注意下列事項。 1.教導孩子分辨危險情境:例如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不要靠近危險的地方等,譬如:「弟弟,媽媽知道你體力很好,喜歡東跑跑、西看看,不過,在學校或公園有工地在施工時,就不要過去!」 2.給予適當的限制:尤其出門前要先叮嚀,例如:「我很高興你一下子就跟別人打成一片,不過,你不要隨便告訴不認識的人我們家住在哪裡,也不要隨便跟別人去任何地方。」像這樣給予有效的限制。 害羞內向的孩子 害羞內向的孩子對於第一次所接觸的人、事、物等,常常會有退縮的傾向,這類孩子在家是活潑的,但出外或在陌生人面前就會害羞退縮,爸媽可參考下列做法。 1.應有顆諒解的心:這些比較內向的孩子,當家中有客人來訪時,他們可能會躲在房間裡不敢出來,或爸媽外出找朋友時,就會躲在父母後面,不好意思面對他們。遇到這種情況,大人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認識你的朋友,不要責罵孩子不懂禮貌,要了解害羞內向是天生的,他們有時也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2.給予機會接觸不同的環境:爸媽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儘量帶他們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提早讓他們熟悉新事物,才不至於每件事都是新經驗。 3.採取逐步漸進的方式:在入學後,對於新的學習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同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特別是幼稚園到小學一年級的這個階段,無論是在課程內容、教學內容、上課時間和情境佈置等,都有很大的不同。爸媽可嘗試下列的做法: .第一步:可以帶孩子到學校附近的街道走走。 .第二步:幾天後,再帶孩子從學校門口經過,並且說:「那邊有好多的小朋友。」讓孩子多看看這個學校。 .第三步:幾天後,又經過學校,爸媽可問孩子要不要進去看看。如果孩子還是覺得怕怕的,爸媽也不需要強求孩子一定要進去,否則可能會帶來反效果,讓孩子對學校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感。 .第四步:如果孩子願意進學校,可帶孩子玩玩戶外遊樂設備,如果老師在,爸媽可與之打招呼並閒聊一下。 .第五步:隔天再去學校時,如果有小孩在玩,讓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第六步:這時候爸媽約可帶孩子上學,如此一來,他就不會在門口大哭或者不願進學校去了。

2005年08月25日
公開
34

談幼兒的空間概念

轉貼 在哪裡?往哪兒走?∼談幼兒的空間概念 「安全帶,拉起來,坐車車,去爬山,向左彎,向右彎,緊急剎車——向前彎。」兩歲半的阿哲有板有眼的擺了四張椅子,一本精裝書放在桌面上當方向盤,他作勢握著方向盤,挺像個司機模樣。問他什麼是「向左彎」,他把身子側偏一旁,再問他「右彎」呢?他向另一側偏過去,「前彎」呢?他把身子往前一傾,做了個剎車狀。 阿哲的行為引起大人的好奇,他真的懂得右彎或左彎嗎? 空間概念發展的進程 幼兒的空間方向感發展是由平面到立體的。 .在嬰兒時期,是用聽覺來辨認方向。到了一歲多時,孩子開始試著以動作來探索空間,所以我們常看到孩子試著將玩具放進喝水的杯子裡,或者拿一塊積木搭在另一塊積木上,雖然擺不好,他還是會一再嘗試。到一歲半時,他對上、下、來、去等空間詞彙已有清楚認識,問他:「媽媽在哪裡?」他會用手指或用眼神望過去。 .兩歲半左右,是孩子空間概念進步最快的階段。他會使用許多新的空間詞彙,精準度也比以前高,如:後面、角角、上面、旁邊、頂端、樓下、外面、那裡等。如果問他:「爸爸在哪裡?」孩子不僅會回答「在辦公室」,甚至可能連辦公室的地址都能說出來。 .到了三歲,孩子的方向感和空間感逐漸成熟。他知道鳥在空中飛,魚在水裡游,屋頂在大樓的頂端。在發展的階段進程上,多是先發展出空間詞彙,然後才慢慢瞭解其概念內容。 從生活教育中著手 我們其實就置身在空間之中,要如何善用它來培養孩子的空間感及方向感呢?就從日常生活著手吧! 自由探索 當孩子會自己走路時,在安全的範圍內,讓他自由行走,不要因為怕他跌倒而侷限他活動的區域。探索機會愈多,對自身以外的空間距離就愈能產生正確的意識。 參與家事 孩子能參與家事時,給他機會放置、收拾,例如:請他把拖鞋掛在「鞋架上」,把布鞋放在「鐵櫃裡面」。再大一點時,可以請他擺放碗筷在「桌上」,湯匙放在「旁邊」,吃完飯把碗盤「放在洗碗槽裡」。如此的練習,不但能建立空間感,伴之而來的還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玩積木 組合積木是孩子的最愛,利用他的喜好再加入空間概念的指導,孩子的立體方位概念形成後,創意空間會更大,能讓孩子更有成就感。 戶外活動 戶外公園、遊戲場或街道,也是訓練方向感的好場所。比如:走進公園叉路時,讓孩子決定往前、向左或向右走;溜滑梯時,告訴孩子走到後面、爬上去、溜下來等等;逛街時,也可以玩一個遊戲:約好一個地點,媽媽帶孩子一起走他決定的路線,另一個大人則繞另一條路線,走走看,最後會不會遇到? 任何訓練不一定都是教與學的互動,只要以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加入,讓孩子有機會練習,他就能建立正確的空間方向感。

2005年08月25日
公開
30

忙爸爸如何當好爸爸

~轉貼~ 忙爸爸當久了,容易變成盲爸爸,錯失孩子重要的成長歷程,親情一點一點淡薄。 忙爸爸如何調整自己的時間,不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 康健雜誌81期 文.吳若女 攝影.陳德信 有一個名叫辛西亞的美國小女孩,曾隨父母搬到愛爾蘭住了三年,結果回到美國讀三年級時,不僅帶著濃濃的愛爾蘭腔,也從沒玩過美國小孩的遊戲如踢鐵罐、打棒球和跳繩,她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渴望被同學接受、也渴望交到朋友。 更糟的是她的數學能力,遠遠落後班上其他同學,她不但沒有求助老師,反而開始偷取考試的卡片和答案,作弊得到高分。由於表現優異,她開始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甚至當選模範生。 一開始辛西亞覺得飄飄然,慢慢卻受到良心的譴責,因為違背了父母所教導的誠信原則,不過八歲大的她卻已經不知如何收場,她為此痛苦不已,也經常在家發脾氣,感覺不安,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直到有一天,她和父親進行固定的私人談話時,再也忍不住哭倒在父親懷裏叫著:「我數學作弊!」 父親柔聲安慰她:「你把這件事藏在心裏真可憐,早些告訴我就好了,這樣我能早點幫助你。」 結果,父母一起為她想辦法解決,陪她去見學校老師,也請一位六年級同學為她補習數學。 辛西亞長大後回憶,至今她仍然記得放下重擔那一刻的心情,也感謝父親有固定聆聽她說話,和她聊天的習慣,否則她若繼續進行不誠實的勾當,不知道還會做出什麼事,走上什麼路。 她的父親,世界知名、出版《與成功有約》一系列書籍的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也經常回顧這段經驗,他說:「假如我一直忙碌著急,焦慮地趕赴許多約會,急著完成許多『更重要的事』,以至於沒有時間聆聽孩子說話,我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女兒會走上哪一步。」 有多少孩子能像辛西亞一樣幸運,有一個忙碌卻願意花時間聆聽且支持她的父親? 有多少父親總是推說「很忙,沒時間」,一再對孩子失約,或是要孩子「等以後再說」?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生活」的統計,有近六成五的父母每天花三小時以上陪伴6∼12歲的子女,但仍以媽媽為主。 即使在雙薪家庭也不例外。每100個女性就業者中,約有75人(75.35%)花三小時以上陪伴子女;但每100個男性就業者只有不到48人(47.95%)花同樣的時間陪孩子。平均每兩個上班的父親就有一人十分忙碌,陪伴子女的時間有限、互動少。 爸爸為什麼這麼忙,是什麼事卡住了他們,讓他們陷在忙碌的迷思中,一點一滴流失親情? 忙爸爸的迷思 身為一家之主,很多爸爸習慣把認真打拚等同於對家庭負責、照顧妻小的全部,並且抱持著「事業成功,孩子理所當然會尊敬我」的想法,疏於經營家人間的親密互動。 淡江大學企管系系主任洪英正和許多正在職場打拚的中壯年男性一樣,每天、每個月都有做不完的事,要教書、演講、指導研究生、為企業做評估案、還有教會的服事,有一陣子總是被人追著跑,被催稿、催案子、催人情債。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好一陣子沒和兩個兒子聊NBA的籃球賽,也好久沒聽寶貝女兒講學校的生活,更久沒和太太促膝長談,分享心情。突然間心中有很強的失落感,一陣空虛湧上心頭,使他不得不停下手邊的工作開始思索:「我為什麼會這麼忙?」、「我需要這麼忙嗎?」 有心理學背景也專門為企業體做評估的他,決定為自己好一陣子的混亂忙碌做分析,他給自己一個內在對話的時刻:「我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結果他發現,得到的都是屬於外在、自己的好處,像是外面給予的肯定名聲或是金錢報酬,但失去的都是家人的部份,沒機會和家人吃飯,孩子看到的都是一個精疲力竭的父親。 他坦承,很多男人其實很喜歡忙的感覺,好像忙一點才會讓自己更有價值,更有成就感。但,忙久了也會變成習慣,甚至在忙碌過程中麻醉自己「男人就應這麼忙」,愈陷愈深。 「男人要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正確的剖析,」洪英正領悟,事業成功不是生命的全部。 在張老師心理學苑開設新好父親工作坊的親職教育講師林啟鵬也記得,自己在早期貸款購屋時,曾拚命工作賺錢,想早一點清償貸款,犧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一開始他自認是為了小孩和老婆,後來卻在內心細微深處體察到,他是為自己的內在動機在忙,不全然是為家人。其實真的可以不用那麼急,慢慢來也可以。 忙碌也是很好的藉口 有時候,男人也想用「忙」來逃避親密關係中的困難與挑戰。 已帶領男性成長工作坊多年的林啟鵬觀察,台灣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普遍較少被鼓勵或教導如何和另一半及小孩建立親密關係,因此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面對妻子的抱怨或是孩子的需求時,常用忙碌來搪塞,因為快又好用。 但林啟鵬提醒,父親是小男孩生命中重要的男性典範,教他「男人是怎麼回事?」對小女孩來說則是她生命中第一個異性典範。如果男性能了解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多麼重要扮演的角色,他們就會更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了。 美國心理學家諾瑪.拉定的研究發現,有父親參與較多育兒工作的孩子,語言能力比沒有父親參與的來得好。而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也領先別的孩子。 也有其他研究顯示,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人格與情緒也較穩定,較不易有上癮行為。 而美國教育部教育研究促進委員會的研究則顯示,孩子上學後,如果父親能多參與學校的活動,學業和行為表現會比只有母親參與的來得好。 當爸爸的如果能投入父職工作,對自己也很好。布萊恩•紐曼醫師也在《爸爸手冊》指出,父親可從育兒過程中更了解自己,也對別人有較深的同理與了解,思考能更加周延寬廣,性格也愈來愈成熟;也因為參與育兒,減輕另一半的負擔,婚姻關係會更好。 但很多忙爸爸,總在孩子出問題後才驚覺:原來親子關係也需要長期經營,如同事業一般需要付出心力。 一位在醫界服務的忙爸爸,家庭交由妻子一手打點,他只負責提供優渥的物質生活,幾乎沒陪過孩子。但曾經當選模範生的小女兒居然在國二時迷上網路,從網友處得到許多認同與安慰,之後還翹家翹課,流連於西門町。 後來事情愈來愈嚴重,父親終於出面「管教」孩子,但已邁入青春期的女兒毫不領情,憤憤表示:「爸爸從來沒關心過我,現在憑什麼來管我?」甚至還遷怒媽媽:「你為什麼要嫁給他?為什麼要生下我?」 最後,父親開始學上網,用暱稱在網路上尋找女兒,甚至到女兒可能出現的地方等她。經過許多努力,才挽回一個走失的孩子。 希望孩子未來變成什麼樣子? 沒有一個男人天生知道如何當爸爸,但如果能先問問自己:「我希望我的小孩以後變成什麼樣子?」也許更知道該怎麼做。 中興保全廣告宣傳室經理朱漢光就是在思考過這個問題後,用心陪伴教導孩子。 他和擔任國中老師的太太只有一個九歲大的女兒,他希望女兒獨立、有知識、人緣好,因此他和太太從小讓她自己睡一張床,訓練她獨立。也從小為她講故事,現在她已經很喜歡閱讀,能自在輕鬆地吸收各種知識。至於人際關係,他和太太利用每個週末帶她出去玩,認識不同的人,培養她交朋友的能力。 朱漢光和太太分工,早晚照料孩子的生活,一起完成上述明確的教養目標,他確信,女兒在未來能擁有進入社會的各種能力。 「只要有心,不會找不出時間,」工作也十分忙碌的朱漢光分享個人的經驗。 忙碌,但不缺席 除了要有心,忙爸爸其實也可以隨著孩子不同生命週期的需要,適時參與,讓孩子得到父親的愛與關懷,「忙碌,但不缺席,」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提醒。 像剛出生的嬰孩,一直到學齡前,的確很需要父母密集的陪伴與呵護,如果沒辦法成為時間充裕的奶爸,至少也要成為他最好的玩伴。 「幫孩子洗澡,多跟他們玩吧,」已有生養4個小孩經驗的林啟鵬會如此建議忙碌的現代爸爸。因為嬰孩的純真可愛很容易讓人放輕鬆,忘卻一天的疲憊與煩惱,更重要的是,父親與孩子間親密的玩耍互動,有助於建立彼此的關係,是爸爸能給小小孩最好的禮物,讓孩子從中得到安全感,覺得自己倍受重視與呵護。 當孩子進入小學時,他們會開始有自己的玩伴與學習,但需要父母在旁隨時解答疑惑。 現在是愛立信中國公司副總裁的蔡桐木在他新著《忙爸爸的私房故事》中自承,要一個忙碌的父親每天陪孩子做功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自己就經常要出差,無法在孩子身旁,但他卻要求自己把握幾個重點。 比如說,不出差時儘可能抽空在晚上陪兩個兒子閱讀、做功課及討論他們正在做的專題報告。如果出差了,就透過電話和他們討論手邊正在進行的學校作業。 此外,儘可能參加孩子在學校的家長會。「對忙碌的父母親來說,家長會是一個不能不參加的活動,」蔡桐木強調,花一點時間,如同定期健康檢查一樣,能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包括他們的優缺點及人際互動。 有一回,蔡桐木和老師交談後,才知道孩子的作業經常遲交,而他和太太居然都不知道。身居企業要職的他深知時間管理和掌握進度的重要,於是回去用不責怪的方法和孩子深談,並且幫助他們克服拖延的壞習慣。 慢慢轉變為朋友的角色 當孩子進入國中,需要貼近孩子的時間就不是那麼多了,但卻需要更用心,慢慢把孩子當朋友,自己也有兩個小孩的林萬億教授建議。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想探索自己的世界,想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父母要放手讓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但在他們最脆弱、最需要父母時,要適時出現,伸出援手,「要和他們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林萬億建議。 除了面對面的關心,也可以善用現代新科技,像是寫email,上MSN,發簡訊,讓他們覺得父親也跟得上時代,酷斃了! 深諳青少年心理的林萬億笑著提醒,新科技不是只用來賺錢,也可以建立現代的親子關係,幾分鐘就搞定。 像有一個父親,無意間聽到孩子和同學通電話,得知兒子的朋友們都看過某部電影了,只有兒子還沒看過。他在第二天主動用手機發了一個簡訊給兒子,上面寫著:「兒子,星期六晚上去看電影好不好?錢放在櫃子上,請你先去買票。」3分鐘就搞定,兒子自然很開心,覺得父親如此關心自己。也曾有一回,他感覺孩子好像有什麼話想說,第二天也是主動發了簡訊:「晚上去吃飯好嗎?在捷運站等我,不見不散。」主動製造讓孩子說話的機會。 當孩子愈長愈大,進入高中大學時,當他們朋友的成份愈多愈好。在他們面對大學、留學或就業等人生重大抉擇時,當他們的人生顧問與諮詢對象,但不是強迫他們接受大人的想法。而且在他們重要的日子,像生日、重要的比賽或畢業典禮,忙碌的爸爸一定要撥出時間參加。 「父親的角色一定要慢慢轉變,從嚴父、規範者變成朋友,因為孩子是循著自己的生命軌跡不斷在前行,」林萬億語重心長地提醒。尤其很多父親十分忙碌,一轉眼,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長多高、改變多少了,還用小時候的方式與他相處,關係自然愈來愈疏離。 他比喻,孩子的成長像一部緩緩駛過的列車,父母如果沒跟上,就會覺得車子怎麼開得那麼快,只能在後望塵莫及。如果跟上了,還能一起在車上分享與同樂。 忙爸爸,以質取勝 忙爸爸除了彈性因應孩子不同階段的需要外,還可以「以質取勝」,彌補時間上的不足。 像成功大師柯維在出版《與成功有約》之後,邀約不斷,忙著到處演講、擔任顧問,四處奔波,他的書曾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年,在全球70個國家,以28種語言發行超過1000萬本。但他卻仍然能和九個孩子維持極親密的關係。 因為他和太太每週會跟孩子有定期的家庭聚會(可稱之為家庭時間或家庭會議吧)。他們讓孩子決定自己想做什麼,而他們也會在這段時間教導孩子許多好習慣,創造優質的相處時光。 有一位瑞典女士曾和柯維分享家庭聚會對她的影響。她說,她的父親是一個忙碌且成功的生意人,留給孩子的時間不多,但卻願意固定和家人聚會,跟孩子述說他對生活的看法,這使得她覺得父親很重視他們,感受到深切的父愛。 此外,柯維也會和孩子有固定一對一的談心時間,以不評論但用心傾聽的方式讓孩子談任何他們想談的事情。像大女兒辛西亞在小學三年級作弊的事,就是在私人談心時講出來,讓父親能及時幫助她,走正確的人生道路。 而善於溝通、鼓勵人心的卡內基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也曾有一段時間因工作與孩子相隔兩地,那時又碰上他們的青春期,叛逆不已,他只好開始跟孩子寫信,他說:「忙碌父親能做的是以質彌補時間的不足。」 直到現在,他都很鼓勵企業界的朋友,不管是自己外派,或是小孩已到國外唸書,都要早日動筆給他們寫信,即使還住在一起也可以寫,分享嘴巴說不出來的關心與叮嚀。 只要有心,忙爸爸也可以是好爸爸。 忙爸爸,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