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花兔布娃娃

日期

#Tag

感人的故事~

2009年04月21日
公開
10

這是在講一對父子的故事, 爸爸叫做Dick Hoyt, 兒子叫做Rick Hoyt, 這對父子是長跑健將, 在過去二十五年間, 他們一共跑了3770mile, 其中包括78次半馬拉松賽,64次的馬拉松賽,24次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賽, 20 次 Duathlons賽,7 次18.6 Milers賽,34 次10 Milers賽 ,143 次5 Milers賽, 620 Milers 賽,27次 Falmouth 7.1 milers賽,15次4 Milers賽, 2次11公里賽, 8 次15公里賽,204 次10公里賽,4 次8公里賽,92 次5公里賽,206 次奧運標準的三項鐵人賽,6次被公認不是平常人可以承受既 Ironman distances的終極三項鐵人賽…… 但是你知道嗎? 兒子Rick是不能說話也不能走路的!! Rick在出生時因臍帶繞頸導致腦部缺氧受損,醫生告訴Dick,孩子是植物人, 沒有任何希望了因此他只能在輪椅上渡過他的一生。 Dick引述在Rick九個月大時,醫生對他和他妻子祖迪(Judy)說︰ 「他從此會像植物人一樣,還是把他送到療養院吧。」 然而,他們兩夫婦對此並不認同。他們發覺當他們在屋內活動時, Rick的眼睛會緊 盯著他們。當Rick十一歲時,他們把他送到特夫斯大學 (Tufts University)的工程系,詢問是否有令孩子與人溝通的辦法, 可惜Dick得到的回覆是︰「不可能,他根本沒有任何腦部活動。」 Dick反駁說︰「跟他說個笑話吧。」他們便說了個笑話,Rick果然笑了, 證明了他的腦內確有不少活動。結果,他們為Rick加裝了一部能用頭的則面控制 滑鼠標的電腦, Rick終於能和外界溝通了! 在Rick十五歲時,Rick的一位中學的同學因意外而癱瘓了,學校為那位學生舉行跑步籌款,Rick便透過電腦打出︰「爸,我也想參加。」 Dick之前並非跑步運動員,也沒有跑過馬拉松賽但因著兒子的要求就參加了 於是他就推著Rick跑完了5mile的全程在結束之後Rick對父親說:"我今生第一次不覺得殘障了!" 這句話深深地震撼了爸爸Dick! 他決心要把那種感覺盡可能帶給兒子,預備好參加1979年的波士頓馬拉松。 「不接受報名。」便是比賽當局給Dick的話,原因是Hoyt父子既不是單獨跑手,又不是輪椅參賽者。結果幾年來,Hoyt父子只在賽事中跟著大隊一起跑, 但他們終於找到正式參加比賽的方法︰在1983年,他們參加了另一個馬拉松, 他們速度之快,令他們能入圍參加之後一年的波士頓馬拉松。 不久後便有人對Dick說︰「何不參加三項鐵人賽?」一個從來未曾學過游泳的人,一個自六歲起便從未踏過單車的人,如何能拖著 110磅 (50公斤)的兒子完成三項全能賽? 但Dick還是勇於一試。屈指一算,他現在已完成了212次三項全能賽,當中包括 了四次在夏威夷舉行,極費體力的15小時鐵人賽! 因著父愛,父親去學習游泳,學習踏自行車… 他願意為Rick做出許多的犧牲和付出,他又曾拖著他的兒子越野滑雪, 又曾背著他爬山,其中一次更用單車拉著他橫越美國。 於是從那時候開始他們父子就常以"Team Hoyt"報名參加馬拉松和三項鐵人賽: 跑步時Dick就推著Rick跑, 游泳時Dick就拖著Rick, 躺著的橡皮艇游, 騎自行車時, Dick就騎著特製的自行車, 將Rick放在自行車前騎乘…… 那麼Dick為何不試試自己一個人參加比賽,看看表現如何? 「我不會獨個兒參賽。」Dick說。他參加比賽純粹是為了當他們一起跑步、 游泳和踏單車,看到Rick面上露 出甜美笑容時的「奇妙感覺」。 今年,Dick與Rick分別65和43歲,已完成了他們第24次波士頓馬拉松,在20,000名參賽者中排名第5,083。他們的最佳時間? 是在1992年的兩小時40分——只落後世界紀 錄35分鐘;當然,或許你還未留意 到,這紀錄是由一個沒有推著輪椅的人所創的。 兩年前,在一次比賽中,Dick輕微心臟病發。其後醫生發現他的一條大動脈有95%栓塞了。其中一名醫生對他若說︰「非你一直保持著這樣好的狀態,你大可能15年前已不久於人世。」 現在,儘管Rick有自己的住宅單位(他享有居家照料服務)並在波士頓工作, 而Dick從軍隊退役後已在麻薩諸塞州的荷蘭市居住,但他們總有團聚的方法。 他們經常在全國各地發表演說,而每週末也會參加極耗體力的比賽,當中包括今年的父親節。 當晚, Rick會請父親吃晚飯,但他最想送給父親的禮物,是他永遠買不到的。 Rick 答道︰「我最想送給爸爸的,是爸爸坐在椅上,由我推他一次!」

白人婦女教兒子何謂黑人

2009年04月09日
公開
55

白人婦女教兒子何謂黑人 在美國,有位白人婦女帶著 6 歲大的兒子出遠門,找來了計程車,司機是位黑人。 這 6 歲的兒子從未見過黑人,心中非常的害怕,就問媽媽: 「 這人是不是壞人,為什麼會長得黑嚕嚕 ?」 黑人司機聽了很難過。 此時白人婦女告訴兒子:「這位司機叔叔,不是壞人,他是一個很好的人。」 兒子沈默半晌再問道:「既然他不是壞人,那他是不是做了什麼壞事,所以天父在懲罰他 ?」 黑人聽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很想知道這白人婦女怎樣回答 ? 媽媽說:「他是個很好的人,也沒有做壞事。咱們家花園的花,有紅、有白、有黃... 是不是 ?」 「是啊!是啊 !」 「那花的種子是不是都黑色的 ? 」 孩子想了一下,「對啊!都是黑的。」 「黑色的種子,開出色彩鮮美的花朵,讓這世界多采多姿,是不是 ?」 「是啊!」孩子恍然大悟地說: 「那司機叔叔不是壞人嘍!感謝司機叔叔,您讓這世界多采多姿,我要為您祈禱。」 天真的孩子在一旁禱告著,黑人司機的淚水奪眶而下,心想: 「 身為黑人被世人瞧不起,今日,這位白人婦女如此溫婉地教導孩子, 解除孩子心中對我的恐懼,為我祈禱與祝福。真得好好的謝謝她。」 此時,目的地到了,黑人司機趕緊下車為白人母子開車門,感激的說: 「夫人,謝謝您, 您的一席話,讓我的人生,充滿光明希望,不再晦暗,夫人,謝謝您 !」 很美麗的女子,是不是 ?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第一次聽到時,深深憾醒沈睡的心。 不止一次的讚嘆這位美麗的女子那高度智慧的言語,教導孩子不要有分別心的同時,更溫暖了傷痕纍纍的心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嚴長壽

2009年04月08日
公開
38

我是個不愛看文章的人~~ 這篇很長的文章讓我覺得我想一直看下去~~ 與大家分享... =============================================================== 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文 / 嚴長壽 生命中隨時都有讓人感動掉淚的事,他們像是上天一不小心失手墜下的星子。 有時我會覺得為什麼不多做一點?多付出一點? 也許你伸出一隻手,也許只是輕輕一扶,重新讓他們站上天空,這根本不是了不起的事,但你卻得到了整片星空。 1.一封來自母親的信 二○○七年五月二日晚上,我在台中有個約會。約會是很早就定下的,與業務無關,我要和兩位素昧平生的母親一起吃晚餐。 去年我收到了一封信,信中附了一本我的書,寫信人希望我能幫她在書上簽名,並且寫幾句鼓勵的話,因為她要把這本書送給另一個人。 我被她的信吸引住了。她說她是一位三十幾歲的媽媽,平常工作時間較忙,就把女兒送到安親班給老師帶。安親班裡有個五十幾歲的女老師,是一個有教育熱忱又很有愛心的人,老師非常疼愛她的女兒,就像親孫女一樣照顧,讓她感到很放心、很安慰。 有一天這位老師請假沒上課,後來輾轉得知她得了腦瘤,這位三十幾歲的媽媽就馬上去安慰她。 人生的道路上有千百個轉折,兩個非親非故的人,竟然在不同的轉折點上,找到了生命的共鳴。 那一天,她們聊到抱頭痛哭。有感於這位老師為自己女兒的付出,這位媽媽就對老師說: 「以前你照顧我的女兒,現在請你把我當作你的女兒,換我來照顧你。」這位曾經在榮總工作過的媽媽,於是每回陪著生病的老師去醫院看病。 接下來的日子,這對忘年之交就像親人一樣,互相扶持,互相照顧。後來有一次閒聊到閱讀,才知道她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是我的忠實讀者。 這位媽媽心中就有了一個主意,她想給這位老師一個意外驚喜,送她一本我的簽名書,讓她在病中得到安慰與鼓勵,於是就寫了這封信給我。 看完這位母親的信,我的心馬上熱起來,我感動於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慈悲,老師愛護學生如同孫女、媽媽照護老師如同母親,我們的社會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互相親密、互相扶持的力量?於是我不但寄回我的簽名書,我自己也想給這位安親班的老師意外驚喜和鼓勵。 我回信告訴這位母親,我說我覺得單單一本書好像是不夠的,能不能讓我也來加入驚喜行列,由我作東,請你們一起到台中亞緻酒店住宿一晚,當晚我也會出現,然後我們一起有個晚餐約會。 這位母親立刻又回信給我,她說她從來沒想到只是因為一封信,我竟然就給她這麼大的驚喜與力量。其實我想告訴這位母親,她才是了不起的。我不過是花一天晚上的時間陪她們,而她付出的豈只時間而已。 後來因為老師治療腫瘤必須開刀並接受化療,我們好不容易才敲定了時間。見面的那天,我依約驅車前往台中。我的心裡其實帶著一個小小的黑影。那是剛剛得到消息,因為我反對興建蘇花高的態度,隔日將有立委帶著花蓮的鄉親北上到亞都飯店來舉牌抗議。 會發生什麼事情?會比舉牌更激烈嗎?我不知道。直覺告訴我,這樣一個約會,我不能缺席,即使隔天有許多紛擾的事等待著我去面對,但是有什麼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呢? 我跟這兩位母親見面,表面上像是我在鼓勵她們,可是我心裡很清楚,被鼓勵的人是我,她們跟我分享她們的心情,分享她們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信賴,這些豐厚的情感,她們毫不吝嗇的給予我,讓我感動。 她們幫助了我,讓我看到人心之間真誠對人的一面,也讓我覺得我的生命更有意義,當我還有一些殘餘的價值可以付出的時候,就應該堅持去做對的事。 我看著她們的笑容,即使知道隔天我會看到為了蘇花高、某些不同立場人物的表達,但她們的笑,讓我覺得世界還沒那麼悲觀,即使是面對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也還值得多付出一些寬容與體諒。 2.丈夫的眼淚 九二一大地震過後,我到災區去做了幾次演講,除了談到如何重新包裝南投,振興當地的觀光產業外。最重要的是,我覺得發生這樣的災難,人們最需要的是關懷,所以我想去跟災民們站在一起,鼓舞他們。 演講之後,有一位災區母親寫信給我,她說因為聽了我的演講,所以想看我的書,她去書店找到了,但站在那裡卻猶豫了。 一隻手捧著書看,一隻手在口袋中掙扎著,那裡是一家人的生活費,買書是多麼奢侈的浪費。一次一次她走進書店,站著閱讀,然後離開,最後才靠著每日省下的一點點菜錢,終於買了書。 (很久以後,新聞報導某家百貨公司門前,有一群為了搶買名牌包包的民眾竟然打架、踐踏,甚至送醫。我突然想起在台灣地理中心曾經有一位母親,面對著殘破家園,她在生活糧食與精神糧食之間,躊躇又徘徊的身影……) 她寫給我的信,字跡清秀,工工整整,足足有六七頁長,說著她自己的故事。她說她先生是農專畢業的,她自己則是高中畢業,還有一雙兒女,一起經營家裡留下來的茶園,生活恬淡平實,不忮不求,她以為,生命應該會這樣好好的走下去。沒想到夜裡的一場天搖地動,震碎了一切。 她的房子全垮了,茶園灌溉用的水塔也倒了,更不堪的是整片茶園橫切裂開來一個地縫,一切都完了。什麼都沒有了。 不得已,他們只好到臨時搭建的組合屋住了半年。之後,政府撥放補助,於是他們想回到原來的地方從頭做起,重新再來。但當時補助錢不多,他們必須貸款,再跟朋友借了一些錢,才把房子蓋起來。原本在餐旅學校讀書的女兒,很懂事,因為經濟因素休學,到溪頭的米堤飯店打工,多少補貼一些家用。 心傷仍在,但他們很努力的一點一點縫合。正當一切似乎都有了新的希望,沒想到地震的餘悸猶存,颱風又來了。 二○○一年的桃芝颱風,從花蓮秀姑巒溪登陸,橫掃花蓮後,越過中央山脈,一路撲向南投。連續六個小時的豪大雨,引發嚴重的土石流,瞬間吞沒了屋瓦房舍、農田林地,帶走兩百多條人命。 又是一夕之間,女兒打工的米堤飯店被巨大的土石流淹沒,接著他們重新蓋好的家又垮了。重建家園的夢又破了、碎了。什麼又都沒了,還留下債務。 那天清晨,她看見她先生站在已經傾倒的家的後院。一個大男人眼淚一直掉一直掉,然後自己擦眼淚,手一擦,眼淚又掉了更多……。 她在信中說,作為他的妻子,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她說: 「總裁,可不可以請你幫我寫封信給我先生,給他一些鼓勵。」 這封信看得我熱淚盈眶,立刻就寫了回信。我跟她的先生說: 「你或許是一個非常不幸的人,失去了家,失去了事業,失去了許多有形的財產,但是我卻也看到了你擁有許多有錢有勢的人都得不到的富有。你擁有這樣一個懂事的女兒,願意為了家庭放棄學業;你更有一位這麼體貼的妻子,她如此關心你的感覺,深怕你無力振作,希望我來鼓勵你,希望帶給你希望與力量。」 面對命運那樣無情摧殘的這對夫婦,我的信多麼卑微。 我們落榜、我們失戀,我們被上司構陷、被同儕排擠,我們志不得伸、我們一分努力得不到一分收穫,我們頹廢了、就要放棄了。 但是我們不曾想過,有一家人被命運的手操弄著,在黑暗中連續兩次把根都拔除,那樣的挫折如何承受?就連對他們敞開心肺大喊一聲加油,都會被淹沒在滾滾的巨流中。 盡我的力量有時間便寫信,看到國外好的茶葉產品就寄給他們參考。我沒有想像到的是,幾年的光陰過去,這家人展現了驚人的韌性,他們不但又一次重建了家園,也重建了茶園。在裂縫的土地上,長出了向陽的新茶。 不時我會收到他們寄來新採成的茶葉,這家人正朝著精緻產品的方向努力。沏一壺茶,一心二葉在滾燙的水中緩緩舒展,我的心又一次熱了起來。他們一定不知道,他們是我心目中的天使。 3.天使小孩 關於九二一,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很多年前我因為手汗的症狀,到醫院做胸腺的開刀,一大早開刀房的門口就有很多人在等待,有些是等著開刀,有些則是一臉焦急的家屬等待自己親人開刀的結果,那時我太太陪著我。等我進了開刀房後,我太太看到有位母親在一旁不停地掉眼淚,看著一個年紀很小的小女孩被送進了開刀房。 我太太忍不住就去安慰那哭泣的母親,原來小朋友得到的是一種罕見疾病,一開始肌肉無力、肌腱的反射緩慢,最後肌肉一點一點的消失,直到骨化。 等到我從開刀房被推出來到病房,全身麻醉漸漸退去,呼吸時傷口還非常疼痛,我太太就急著告訴我,剛才在開刀房外遇見的事。 她說:「等你稍微好一點,我們一定得去探視隔壁病房的母親和小女孩,看看能否幫上什麼忙。」 隔天,我可以下床了,就忍著痛,跟她一起去探視。我看著那鎮日守著孩子的母親,擔憂疲累全都寫在臉上。我想既然是這麼罕見的病,除了已經有的治療,也許可以嘗試多方諮詢第二個意見的診治,而且她們家不在台北,車程奔波格外辛苦,就提出建議,安排她們住到亞都飯店,並請託我熟識的醫師幫忙做了深入的檢視。 這樣在幾位不同醫師的聯手下做了幾次醫療,雖然沒有使小妹妹的肌肉完全恢復。但幸運的沒再惡化,她們也就回去了埔里的家,之後很久沒有聯絡。 然後九二一地震發生了,地震那天晚上,我心裡頭立刻想起了在震央的她們,我試著打電話到她們家,但已經沒有人接電話,我只能暗自祈禱希望她們母女平安無事。地震後大家忙著救災,九二一不是中部人的事,這塊土地上的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那時台中永豐棧麗緻酒店的蘇國垚總經理跟我聯繫,他說災區缺乏食物,於是我就快速集合了台北的旅館業,把所有的救災物資集合到濱江公園,叫了好幾輛卡車,火速運到中部,然後由蘇總押車,深入災區發送。 當飯店同仁在那邊照料災民用餐,其中有位災民看到蘇總,就問他: 「你是亞都飯店的人嗎?」 蘇總說:「是啊是啊……。」 那個人黯然的說:「我認識嚴總裁,你可不可以幫我告訴總裁,我的小朋友在地震時被壓死了……。」 我接到消息,一時之間無法言語。我想到人生的無常,生命真的是太脆弱了,好不容易逃過病痛,卻躲不掉天災。這小女孩讓我久久無法忘懷!等到又過了一些日子,有一次我到台中的大學演講,演講結束,正在幫同學們簽名的時候,突然其中有位女同學拿了一封厚厚的信交給我。她很客氣地說:「嚴總裁這個請你等一下看。」當時還有學生在排隊,我也沒多想,就將信收到口袋裡。 等我上了車離開學校,猛然想起這封信,連忙翻出來閱讀,原來交給我這封信的女孩竟然是那個小妹妹的姐姐。 她說:「嚴總裁,我妹妹已經變成天使了,但是我很想告訴你我們從來沒機會說的話,我媽媽跟我的家人都非常感謝你,感謝你對我們的關懷……。」 我的眼眶紅了!我自認為什麼都沒做。 生命中隨時都有讓人感動掉淚的事,有時我會覺得為什麼我們不多做一點、多付出一點?當你看到因為你伸出的一隻手,也許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可是你所得到的竟然這麼多,你自己是最大的受惠者。 這並不是說因為你得到別人的感謝而覺得受惠,而是在同為人類的處境,我們必須共同創造人性美好互動的可能,我們同情、我們慈悲,當我們肯繼續對人付出關懷,這種美好就會存在,如此我們的社會就永遠會有希望,會有未來。 本文轉載自網路如有不當敬請告知

被愛的感覺~~

2009年04月07日
公開
52

簡簡單單的被愛感覺 他是一位退休教授,跟老妻過著優游的生活,早上一起爬上小山崗舒展筋骨,下午他料理陽台的花草,又或看看雜誌,妻子則和朋友到咖啡室聊天。他們唯一的女兒,在美國定居。 月前一個晚上,朦朧間他感到床墊濕了,是老妻尿床。 他推推她,發覺她已沒有反應。(註: 他發現妻子去逝了) 「節哀順變。」不少親戚朋友說。「謝謝關心,我會的。」 他極有禮貌地回答,沒失方寸,一派學者風範。 暗地裡,他部署一切。 花草贈給鄰居,向人借的書籍郵寄送還,然後,走上律師樓立遺囑。 全部準備好了。 在月圓的晚上,銀光薄薄的灑滿一室,他亮起微黃的檯燈,寫下最後的說話。 面前,是一瓶藥丸。瓶子上,他看見老妻微笑。(註: 他想念妻子,不願獨活,打算自殺) 就在他打開瓶蓋的時刻,電話響起。 他拿起電話筒,一把熟悉的聲音傳來:「爸爸,我在機場,我好想陪陪你。」他猛然醒覺。 老教授向我說完他的故事,喝一口香片,緩緩道: 「最有效防止自殺的東西,不是學術修養,不是心理醫生,不是豐厚財富,原來是一種簡簡單單的被愛感覺。」 儘可能多關懷我們身旁的人---無論是父母、夫妻、子女、朋友、同事,一個笑容,一聲問候,都可能改變一個悲劇的產生

脊椎神醫-張國華

2009年04月07日
公開
46

放眼國際張國華醫生三大獨創脊椎治療法完整show (記者陳家珍台北報導) 他,從事脊椎外科手術長達25年,獨創十二項手術方法,執刀超過1萬6千次,過去10年來,手術成功率達百分之百,被國際脊椎醫學最重要的期刊《Spine》譽為「The miracle doctor」。Discovery頻道將於12月28日晚上10點首播《聚焦台灣:脊椎神醫》,為您介紹讓全球醫學界驚豔的台灣骨科醫師 — 張國華醫生。 Discovery亞太電視網資深副總裁暨北亞區總經理林東民指出:「Discovery頻道《聚焦台灣》節目站在前線的位置,針對時下重要的議題、科技貢獻或最新醫學突破,以新的觀點為您深入剖析。張國華醫生的卓越醫學貢獻,不僅是『台灣之光』,連來自美國、法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香港等地的骨科醫師,都前來向他學習先進的脊椎手術,這樣卓越的人物與故事,是《聚焦台灣》不能錯過的報導題材。」 張國華醫生於台中縣太平市國軍台中總醫院擔任骨科部主任,投入脊椎外科25年。對張國華醫生來說,脊椎是支撐人體的重要骨幹,內含大血管與中樞神經,開刀風險性相當高,一但開不好非死即殘,非同兒戲!加上開刀傷口動輒三、四十公分,又往往非一次手術可解決,病患心理、生理上承受的壓力、痛苦是言語所難以形容的。 張醫生一年的執刀次數約有六、七百次,換算起來,一天就有兩台刀要開,25年下來的開刀次數,直逼一萬六千多次,而且這10年,張醫生締造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張醫生的治療方式採行中西合璧,多年來,他不吝惜於將自己獨創的治療方式與國際分享,發表在世界知名醫學雜誌《Spine》上的論文,篇篇都是以患者為第一考量的心血結晶,他三大知名的治療脊椎方法:槓桿法(治療嚴重側彎畸形)、洗髓灌頂法(治療S型側彎畸形)、開合法(治療嚴重駝背畸形),突破傳統達到一次矯正,且讓手術範圍成功地從大範圍變小範圍,規模縮小,時間短、傷口小、復原快,也大幅的提高安全性。 張國華醫生出生於民國42年,父親是湘軍,民國38年隨政府來台,所以張醫生是眷村長大的孩子,從小在這軍事教育的環境下長大。他表示:「我喜歡把一切事情做到完美,有不好的地方就想辦法改善;不懂的地方就追根究柢,了解它為什麼會這樣。脊椎畸形矯正術它用刀見血,事實上跟作戰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受過軍事訓練,做個比喻,作戰分戰略、 戰術 、戰爭三個層次,最簡單、最安全、最有效,能夠達到我們目的的,就是最好的戰略。」 就因為這樣的堅持與執著、戰術運用,Miracle Doctor張國華締造了四個奇蹟:一是脊椎嚴重彎曲的患者,張醫生能回復他的體態均勻,這是其他國家尚做不到的,故有許多外國醫生前來取經。二是十二項手術方法全是台灣原創發明,而非移植外來,讓台灣脊椎外科於國際間佔有一席之地。三是在世界知名的醫學雜誌《Spine》上發表了十一篇論文,海峽兩岸兩、三萬名骨科醫生合計,總數論文不過一百多篇,但張國華醫生即佔十一篇,可謂翹楚。四是神乎其技的「太極刀法」,傳統中國文化太極的精神與內涵,是張國華醫生神乎其技的根源,他自創的太極刀法,是當他開刀時,整個心神會全部收攝起來,讓生理、心理處於放空境界,外面講什麼全部聽不見,只把精神貫注在手中電鑽、釘子的尖端所傳回來的感覺,然後根據這些感覺去執行手術,這也就是張國華醫生所稱的「手感」,也是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之處。 張醫生的手感,即使不開刀也成功的搶救了從印尼泗水來求助的司汪迪(Suwandi)先生。司汪迪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曾因駝背接受張醫生矯正,但後來發生一次跌倒意外,他的脖子一直不對勁,後嚴重得下巴都貼到了胸前,無法吞、無法吃,連躺著睡都會因脊椎疼痛而醒來,印尼的醫師全部束手無策,所以,司汪迪又來向曾給他重生的張醫生求救。 再次來到台灣的司汪迪,孱弱的身軀還帶著糖尿病、高血壓,張醫生的研判是他的身體狀況無法負荷開刀,宜徒手扳正,憑「手感」讓司汪迪的頸椎復位,而且不能影響到神經、血管。對司汪迪來說,這是最安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但對醫生來說可是面臨極嚴峻的考驗,因稍一不慎,傷到通往腦的頸動脈,病患就會四肢癱瘓,而憑藉雙手的微妙手感,張國華醫生在不開刀的前提下,再一次挽救了司汪迪的人生! 而問到張醫生多年來從事這一行,得到的最大收穫是什麼?他說:「你會從很多地方得到回饋-病人的回饋、學術上面的回饋、別人肯定的回饋,這會讓你覺得你做這一行是做對了!而且是真正對社會、對人類是有所貢獻的。」無悔地奉獻一生,只為完成自己的神聖使命,這,就是「脊椎神醫-張 Discovery頻道是Discovery傳播集團下想更瞭解Discovery頻道,請上網www.discoverychannel.com.tw (圖為: 5Discovery頻道《聚焦台灣》脊椎神醫張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