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花兔布娃娃

日期

#Tag

對付偏食、挑食,寶寶健康長大

2009年06月01日
公開
43

對付偏食、挑食,寶寶健康長大 爹地媽咪們瞧見了嗎?今天(2009.06.01)網路新聞上大大的貼著『4成7偏食寶寶平均矮了5公分!』除此之外『偏食寶寶可能因為免疫系統防禦能力低,容易生病』在全球防疫大作戰的同時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不知道會讓多少家長開始反省,是不是太寵溺家中的小寶貝了?老是被他的哭鬧打敗,總是任著他偏食挑嘴,然後越來越嚴重,導致營養失調。 到了孩子大了才開始調整飲食習慣,講真的有點殘忍,因為這時候孩子已經懂得跟爸爸媽媽的堅持做對抗,所以通常敗下陣來的都是爸爸媽媽。其實,調整孩子偏食、挑食的習慣,應該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囉!而且是早早從五六個月大就可以開始讓孩子進行『味覺適應訓練』囉!只是爸爸媽媽要注意,所謂的『味覺適應訓練』可不是要讓孩子真的吃下一整口食物,只是單純的『習慣味道』而已。 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腸胃系統尚未成熟,小小的胃還搞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該怎麼進行,他得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慢慢的增加食物量、慢慢增加食物的種類,然後慢慢的學會把這些吃下去的食物消化掉。在這樣的適應過程中,嗅味覺會比腸胃道更早接觸到孩子要攝取的食物,某些食物的氣味因為太濃、太嗆、或是太淡,在還沒吃下肚之前孩子就先排斥了,別說是吃下去之後會不會產生過敏的問題,就連入口咀嚼的機會也沒有。偏食、挑食所引發的問題,不僅僅是營養均不均衡,甚至可能因為咀嚼、吞嚥的功能不佳,影響到孩子的發音品質與正常說話的能力喔! 還好我們的嗅味覺是很容易因為反覆刺激而『習慣』的感官系統。不敢吃辣的,連著吃了一個星期的麻辣鍋,似乎也就習慣了。當然,我們不能讓小寶寶吃這麼刺激的食物,但稍微加一點點味道倒是無妨。每回在課堂上講這個問題,就會有『老經驗的媽媽』舉手說:『可是醫生講說,太早給副食品,對孩子的腸胃不好,而且容易引起過敏』。 天啊!我該拿這些媽媽們怎麼辦呢?總是在『全有』與『全無』之間做思考,而且總是聽話聽一半就下結論。難怪會發生拿一整口炸雞給小寶寶吃這種烏龍事。 所謂的『味覺適應訓練』並不是真的拿『一整份食物』讓孩子『吃』,而是讓孩子的嗅味覺接觸新的經驗,每個星期只增加一種或兩種新的味道,讓寶寶習慣一下。例如:在孩子清醒的時候,以棉花棒沾取一些稀釋過的檸檬汁或蔬菜汁(Anica馬迷的經驗,檸檬汁與苦瓜汁『笑』果很好^_^”),輕輕的沾在寶寶的舌頭上或是唇邊,讓寶寶可以嘗嘗味道即可,千萬不要因為怕『浪費』,勉強寶寶喝下去喔!這一兩滴稀釋過的果汁,對寶寶而言,是新的味覺經驗,而不會造上腸胃的負擔。其它氣味較濃的蔬果,例如芒果、青蔥…(ok,還有榴槤 @_@),也可以在不入口的狀況下,讓寶寶聞聞味道,增加一些新的嗅覺經驗。 幾個月大的寶寶,可能會因為突然出現了某些新的感官經驗產生『好奇』、『喜歡』、『驚奇』或是『討厭』的情緒反應,但是除了生理上的『過敏』反應之外,其它的情緒性反應都會隨著刺激的反覆出現而漸漸『習慣』。(ps.孩子們,Anica馬迷沒有『不吃』青豆子,只是『沒有很喜歡』而已。) 沒錯,我們應該在孩子大了以後,尊重他選擇自己喜歡的飲食的權利,但是當小寶寶還需要別人的照顧才能健康長大的時候,我們希望他能夠從均衡的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營養。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機會有效的學習。強迫五歲的孩子立刻把青椒和胡蘿蔔吃掉或許不難,你只要一口一口餵進去就行了。但未來爸爸媽媽沒看到的狀況下,他一定會偷偷的把青椒和胡蘿蔔倒掉。與其總是要強迫孩子張口吃下去,總是要防著小鬼把不愛吃的東西偷偷倒掉,為什麼不早一點讓寶寶習慣青椒與胡蘿蔔的味道呢? 千金難買早知道,但是爹地媽咪們現在知道囉!孩子的嗅味覺是可以訓練的,不需要餵他吃下去,只要試幾滴就好。孩子長大以後都會有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飲食偏好,但早期嘗試的嗅味覺經驗越多,他對新口味的接受度就越大,對於已經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就不會這麼挑三撿四,也不會一吃到沒吃過的口味就吐得唏哩嘩啦。 現在就開始『味覺適應訓練』吧!拍下小寶貝第一次嘗到檸檬的表情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吧!等孩子長大當了爸爸媽媽,一定要拿來跟他的孩子學們一起分享! 轉載自台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

讓孩子從遊戲中發展快樂的人生

2009年05月08日
公開
55

讓孩子從遊戲中發展快樂的人生 對一個孩子而言,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遊戲』。 剛出生的小寶寶,並不明白『手』、『腳』有什麼不同,也不懂得眼前晃動的光影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只會憑藉本能的反射去因應環境的變化。隨著年齡增長,器官與肢體逐漸成熟,孩子從各種不同的情境與功能的遊戲中認識自己的身體,看得更清楚了,知道手腳肢體的功用,學會各種靈活的操作技巧,進而認識他所身處的環境,學會怎麼跟周遭的人互動,慢慢的適應這個變化萬千的世界。這就是孩子最初的學習。無關也沒有加減乘除。生命中最初的學習,目的是要把爸爸媽媽生給他的身體好好的發展,讓眼睛看得清楚、耳朵聽得明白、手腳靈活、思路清晰、對挑戰充滿興趣,未來要獨立學習的時候,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所以,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除了注意孩子的營養與健康之外,家長最重要的功課,應該是提供孩子安全的刺激環境,讓孩子從安全的遊戲環境中,學習努力與分享,累積成就與自信,這樣才能讓孩子具備足夠的動力與樂觀的態度,迎接未來人生中的每一個挑戰 遊戲對兒童發展的意義 從出生起,孩子在每個不同階段依序發展出不同的動作能力,對孩子而言,這些動作能力的發展,就是各種不同難度的遊戲。六歲之前,孩子的遊戲中,行走跑跳與平衡等感覺運動方面的活動佔了很大的比例。孩子們透過這些遊戲,發展出各種粗動作、精細動作與感覺協調能力。粗動作發展主要的發展順序是『從頭到腳』,然後是『從身體的中心到四肢』,然後是末端的精細操作能力。隨著每個不同動作能力的進步,孩子會自動的將身體的各部份操作連結起來,協調肌肉與骨骼的操作,讓動作從笨拙慢慢進步到流暢、靈巧。 孩子們不斷的在各種遊戲活動中反覆練習過去的經驗,並且將這些舊經驗與各種新的概念融合,發展出新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聽故事、看影片、辦家家酒等角色扮演活動中,孩子經驗了各種不同的角色情境,促使孩子從中學會自我調整、推理以及各種抽象概念。在遊戲中,他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的事件情境,思考與模擬不同的問題解決方式。聰明的爸爸媽媽不難從孩子的遊戲中發現他們驚人的創意,並適時的從參與孩子的遊戲過程中,引導孩子發展出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 從這些角色扮演的遊戲中,孩子們學會了溝通的技巧、如何與別人分享、如何用合理的方式滿足自已及他人的需要。即便是遊戲中有衝突與挫折,孩子也能學會如何在團體中分享、輪流玩、與人合作以及公平的競賽。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社會化過程。 然而時代不斷的進步,孩子們從遊戲中自然學習發展的機會卻漸漸的減少。過早的精細操作能力訓練(例如握筆),打亂了孩子原來的動作發展順序;過度提早強調認知教育,剝奪了孩子用身體學習的樂趣;照顧者嚴密的保護與限制,減少了孩子從跌跌撞撞中試誤學習的機會。漸漸的,當自然的刺激減少,孩子的成長不再依照自然的順序發展,打亂了應有的規則,學習的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大隻雞晚啼? 聰明的爸爸媽媽,您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發展是否符合自然的標準嗎? 您注意到孩子在每個不同階段中有哪些能力發展是未達平均水準的嗎? 當您發現孩子『怪怪的』,您知道該怎麼用最自然的方式幫孩子做檢測嗎? 如果孩子在日常表現上似乎不如同年齡的小孩,您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嗎? 三歲孩子不會玩遊戲的小問題,累積到四歲只會讓問題擴大,到了五歲可能已經成為發展上的障礙。家長應該要有正確的發展評估概念,兒童發展評估並不是『有問題的孩子』才需要做的檢測。發展障礙也不是『長大就會好』的問題,忽略往往是讓問題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定期為孩子安排發展評估檢測,早期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的給予適當的遊戲刺激,才能讓孩子順利的度過發展的難關,進入下一個更具挑戰性的人生階段。 轉載自敦南報報

從「兩歲的小霸王」 來看自我概念的發展

2009年05月07日
公開
54

從「兩歲的小霸王」 來看自我概念的發展 當兒童到兩歲左右時,可愛的小寶貝開始什麼事都說「不」,也變得比較調皮不聽話,甚至會突然的鬧起脾氣,感覺很像是家裡的「小霸王」,老是愛跟大人唱反調的樣子。這段時期也稱作「第一反抗期」,但是父母應該要知道這並不是因為你的寶貝學壞,所以要跟你唱反調,這主要是這時你的寶貝正在開始發展自我概念的緣故。在嬰兒時期,嬰兒的慾望通常與母親是一致地,只要當他餓的時候母親就會餵他吃奶,當他尿不濕了不舒服時母親就會餵他換尿布。因此嬰兒因而認為母親的想法跟自己是如此契合的,因此沒有自己與母親之間的差異性的經驗,所以幼兒認為了解自己慾望與母親慾望永遠是一致的。直到兩歲左右,隨著動作發展與探索環境的增長,嬰兒開始發現自己的慾望與母親似乎有所差異,母親開始要他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從這個過程中,一個想法在寶貝的腦中萌芽:我的想法跟媽媽一樣嗎?因此,我們可愛的寶貝們開始他們偉大的「科學實驗」。一項了解母親的慾望與自己的慾望是否一致的實驗,過程中經常是充滿驚喜與陣痛。當他有所慾望時會強烈表達,並觀察母親是否會同意,藉由反覆不斷的實驗來了解自己與母親之間的差異性。但是有時他也會感到失望,為何自己的意願受到忽略而挫折不已。在與母親的每次互動經驗中,都是他偉大的科學實驗,並且逐漸地了解在不同情境下自己與母親是否有所差異,進而發展出良好的自我概念。這時兒童往往會做一些令你生氣的行為,這些行為往往是有危險性的,但是你必須清楚了解兒童並不知道。當他學會將小東西放在容器裡以後,他可能對於插頭有濃厚的興趣,因為同樣是將東西放在小洞中。但是當你一在告誡他不可以玩插頭,不然要打打喔!他卻會故意一邊叫媽媽,一邊握著插頭來吸引你的注意。當你一說不可以時,他就故意將插頭拔下來。而且他會不停地嘗試數次,直到他確定每次實驗結果都是一致,才會感到滿意。然後,他會再找到另一個新奇的目標從新的來玩一次,直到生活中所有新奇的事物都嘗試完成為止。面臨如此的問題時,我們要如何的處理呢?我想所有的方式都可以,但是最重要的是處理方式必須要有「一致性」。如果處理的方式越是「一致性」,則可以減少兒童嘗試的機會,更可減少危險的發生率。就如同做一個實驗重複做三次,如果每次實驗的結果都是一致的,那結果就是確定的不用在嘗試第四次。如果三次的實驗結果居然有一次是不同的,如果是你會不會想要做第四次呢?同樣的,兒童的想法也跟你是一樣的,因此他才會反覆地嘗試你說不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為了要確地他的實驗是否是正確的。藉由上面的說明,相信你已經了解到兒童並非是在唱反調,而是為了發展出自我概念而努力。這時父母必須耐心地陪伴兒童度過這個時期,並且提供盡量一致的反應,讓兒童盡快地了解到哪些事是真正不可以做的。千萬注意我們並不主張當兒童做出不適當行為時,以打罵的方式來處理,因為如此不但可能限制兒童環境探索的能力,更可能導致自我概念發展的困難。因此父母耐心而一致的教導,可以讓兒童發展出良好的自我概念,更是日後獨立自主的基礎。(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職能治療師 廖笙光) 轉載自敦南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