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挖喜逼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如何處理幼兒情緒問題

2006年10月30日
公開
8

轉貼~如何處理幼兒情緒問題 主講人:呂俐安心理師 一、前言 情緒行為是可以分化的,也就是可以分開表現,例如「強顏歡笑」,大人可以這樣,因為大人是已經可以分化了,但學齡前,年紀越小越無法分化,孩子是不清楚的,他愈小他愈不清楚,當他不舒服,他的情緒、他的反應就像蒸氣的火鍋一樣,所以他其實是很困惑的,他根本不曉得如何去處理他的情緒,所以他可能會表現在很多他的行為上,比如說有些孩子他不瞭解如何去處理自已的壓力,便開始咬他自已的指頭,或者是他的內在很不安,他的手便會握住某件東西,或者是會開始便秘、講話口吃,結結巴巴,其實這是孩子他是在他對他的壓力的一種反應,如果說這時候,我們用老祖母的方式,比如說咬手指頭不雅觀,所以我給他塗辣椒讓他不咬,你想想看你現在給他塗辣椒他當然不會咬呀!可是他的壓力還在不在?壓力還在對不對?那他會不會用其他的方式去處理?去表現它、去處理他的壓力?會!對不對?好!如果你這個時候用老祖母的方式可能對他來講就不見得有效,可是,好,你就說沒關係他現在有壓力他現在有情緒在,我們就等一等好了,等到過了一、二個月之後,他開始喜歡上學了,他已經習慣這個環境了,他可以喜歡這個老師,喜歡他的同學,那個壓力還在不在?壓力不在了,可是呢?他這個已經變成習慣了,那他還是繼續咬,那這時候你來塗辣椒有沒有用?有用。所以我們在看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區辨他背後有沒有情緒的問題,情緒是一個能量,你有情緒的時候你很生氣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安靜的坐在這裏,你很沮喪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很專心地在這邊上課,你很擔心你很著急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安心的在這邊上課?沒辦法!因為情緒是一個能量,他會驅動你好像一直要去做某些事,所以很多孩子他會表現在行為上,可是我們就不知道他這個到底是一個情緒的問題還是一個行為的問題。我舉一個例子來講,我有處理過一個孩子,5歲6個月那他IQ126,他的問題就是他會大便大在褲子上,那他的媽媽就說,他每次都太愛玩了,玩到來不及上廁所,所以就每次都大在褲子上。我就問那個孩子:「你喜歡大便大在褲子上嗎?」他說不喜歡,那我再問:「那你每次大便大在褲子上會怎樣?」他說會被處罰,會被打,那我再問:「你被處罰心裡有何感覺?」他想了一想後他說他的外面在哭,內在在笑,什麼意思?他想不想被打?想!不可思議!為什麼?或許他覺得我表現好的時候都不注意我!藉由這時時候你才會注意我!這是一種可能性另外一種可能性是什麼?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有一個有問題的孩子,是一個有閉症的孩子,他會憋大便,可是他當然不可能憋太久!總是有大出來的候,再把大便塞回去,他這個問題不是個行為問題,而是情緒問題,他憋大便誰會不高興?父母親會不高興!他便是有意要讓父母擔心,所以他在抗議什麼?可能是親子關係太緊張了,那種緊張讓他覺得受不了,他只有藉這種方法來處理,而你每次只有加以處罰是沒有效的,因為這就是他要的嘛!我們在處理孩子的時候,要先區分他是情緒的問題,還是行為的問題,你才有辦法對症下藥,這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你會覺得你已經每天處罰他了,為什麼還是沒用,所以你會覺得為什麼我的管教方式有問題,我也是盡責的父母啊!我也很用心呀!可是同樣的行為問題卻一直出現,我們可以停下來想一下,問題出在哪裏?第一他的行為背後有沒有情緒的因素,他摔東西,就是要告訴你要你注意他!所以你打他有用嗎?都沒用,因為你打他罵他,剛好便達到他的目的,注意!這是很重要的!每個父母親都有能力去瞭解自已孩子的問題只要你別讓著孩子耍的團團轉,冷靜思考一下,我相信每個父母都能力處理孩子的問題,那個大便大在褲子的媽媽就會說他好像故意的,父母親都知道,但父母情緒一上來,就打了下去,那樣便跟孩子攪和在一塊兒,問題便會一直出現,等到下一次他再犯時,你不妨冷靜的思考一下,為什麼孩子會有那麼多的行為問題? 二、行為問題 孩子從出生的一無所知到能思考的過程裏其實這是很不容易的,他便會有很多的行為問題跑出來。 孩子出生以來經歷的歷程 我們來看孩子大概的一個心理過程的發展,比如說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裏面並沒有任何欠缺的感覺,營養也不缺,他很舒服,可是當孩子出生之後,對他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震撼!他開始便會有欠缺的感覺,他會感覺溼、熱、餓,他會有許多不舒服的感覺,他會哭!哭了之後父母一定會餵飽他(餓→哭→被滿足→餓→哭→被滿足…..),他會認為他和外在的世界是一體的,他會認為他感受、他看到的是他自已!所以他會認為是他自已餵飽自已的,如果,自已能滿足自已的任何慾望任何需求,那他便會認為世界只有自已,而以自已為中心!覺得自已是萬能的,那便是一種萬能感,他只要有任何不滿或需求,他懂得只要自已哭,便能滿足一切,所以哭會成為他日後的一種習慣,他會認為只要他哭便會出現滿足他的那個人,是他身體的一部分,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了,他會發現有許多事情他無法影響,他便會開始知道自已和外面是分開的,當他照鏡子發現,原來他在照鏡子的時候是這樣子的,他慢慢的有自我概念的形成,他慢慢的可以區分了,但是有一個人他一直分不清楚,那個人是誰,七八個月的時候,他CALL你會不會出現,不理他嗎?你還是會出現啊!所以他有沒有辦法跟你區分?沒辦法嘛!在他心理面你還是他的一部份,就是那個負責來滿足他的、愛他的、保護他的那個部份,這對他來講是重要的,因為這個是讓孩子有安全感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其實他骨子裡,他知道自已很無能很脆弱,所以他有這種想法,他會保持這種關係,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可以預測的,是安全的,是可以掌控的,所以為什麼心理學家說,一歲之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這是重要的階段,我們不能因為今天聽了演講,發現他那麼以自我為中心,我以後都不要理他,這是不行的,這樣以後長大困擾會更多,因為這個是樹的根,樹的根總是要長好,沒有長好他沒有安全感,他沒有根的話,以後這棵樹可能很容易就倒下去了,所以這個階段是很重要的,可是呢?孩子的自我中心你會不會很棘手,很棘手對不對?是真的很棘手,為什麼?因為孩子認為媽媽是他的一部份,孩子在一歲之前,這種關係是大家都還可以接受的,他一哭我們會願意去扮演這種角色,他有任何需要你會願意去滿足他,一歲多之後開始了,他爬到椅子上你會說什麼?不行!他要拿杯子你會說什麼?不可以!這對我們來講是理所當然的事,可是對孩子來講,這個跟他原來的世界是180度的,是不一樣的,他心裡想說應該是你聽我的,可是你會說你不應該這樣做,就是不應該這樣做!我們的想法沒錯,可是他的想法也很自然。他當然會有這種想法啊!他想說你應該聽我的,我只要一哭,你就應該要來聽我的,你要滿足我啊!當他發現那策略失效的時候,他會覺得很挫敗,他會發現媽媽不是他的一部份,媽媽並不是他可以掌控的,當他發現他有太多事情沒有辦法去掌握的時候,他會不安,每個孩子這種程度不一,跟孩子的氣質有關係,這個孩子如果自我意識比較低的話就還好,他不會表現這麼明顯,他可能比較溫和,你覺得他可能比較能夠聽你的話,這個階段就可能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如果他自我意識比較高的話就很明顯了,因為他不甘願,一下子本來是皇帝,一下子變成民,他不甘心,那它就很想回到以前的那個樣子,你知道控制別人比控制自己容易,已經習慣控制別人的人,當然不習慣被控制,所以他很想再回到以前的那個狀態,可是問題是他的策略又很不聰明,因為他不知道他可以怎麼做,但是人有一些本能,你想想看你孩子怎麼做的時候你會投降?孩子還很小,才一二歲,都是用很原始的方式,不管他EQ多高,他早期都是這個樣子,孩子有非常多的策略,有哪些呢?會打人,他可以打自己,他可以自傷,對不對,這是本能,他知道你吃那一套,他就會一直用這一套或者是嘔吐他自己控制自己,他不高興就會嘔吐,他知道你會投降,所以他這招有沒有效,有效就繼續用,他真的就是這個樣子。那或者是他會憋大便,憋大便也是一種方式,你說他無能嗎?他比我們想像中還厲害!這是一種本能。或是他會隨便大小便、他會生病、他會打人,各式各樣的方法,孩子有很多策略,每個孩子想到的策略不太一樣,但是他會試這個策略有沒有用,有用的話他會繼續用,這就是我們棘手的地方,所以我們要睜亮眼睛看看孩子在經驗裡頭他學到什麼,孩子很精,我看到兩歲半的孩子,大人教他要跟人家說再見,他看到陌生人就會一個一個說再見,如果說我跟你再見,你也跟我再見,就OK;我跟你再見可是你沒有跟我再見,他就拚命跟你再見,一直到你有反應為止,可是過一、二個星期的時候,就看到他策略已經改變了,他改變成:我跟你再見,你沒有反應,算了;我跟他再見他也沒有反應,算了;我跟你再見,你跟我再見,我就拚命跟你再見,因為他一直在嘗試,那一招對他有效,有效的他就繼續用,所以有時候我們要聰明一點,你才不會被孩子控制住,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點。行為問題的處理方法 孩子操弄你,他想要引起你的注意,當然你就不要理,最好的方式是不要理他,你懲罰他沒有用,如果他得逞了,他就知道下次我繼續摔,你就會看我,他的目的就達到了。對孩子來講就是這個樣子,但是當然沒那麼單純,不可能說孩子每個負向行為你都不理他,那他就會OK,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孩子他什麼都不知道!比如說他要引起你的注意,可是就是因為他想不到招數了,他才會用這種招數,可是你不理他,那慘了,下次他可能會學到,他可能會覺得當他要去討好一個人,用盡各種方法都沒有辦法討好這個人的時候,最後他會放棄,那更慘啊,怎麼辦?要用什麼方法?你要教他該怎麼做,一開始你可能不理他,有時候有效,有時候會沒有用。孩子的策略是沒有好方法的,都要一步一步學,所以我們要一步一步教,他才會學會。我們不能一味的不理他,看他到底學到了沒有,因為不理他,他會想不到策略,最後就放棄了,放棄的話就很麻煩,孩子在意你的時候,你一定有辦法對他有一定的影響力,你一定有辦法處理,孩子一旦放棄你,你要處理就很很困難了,但孩子不太會不在意自已的父母親,除非是一些特殊的孩子,我們每次在限制一個孩子的行為時,我們一定要教他,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效果會失敗,比如說今天有個孩子進來這裡,他第一次進到這裡面來,他心裡面會有什麼感覺,像無知的一、二歲小孩他可能搞不清楚狀況,他也不會緊張,他還是做他想做的事,另外一種是他比較大,開始會去注意到別人的時候,他開始在意別人的時候,他就會開始有情緒,有些孩子可能更害羞,有些孩子可能很緊張,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可能會亂跑,如果我們只告訴他:「你不可以亂跑!」那他可以做什麼?他知道他可以做什麼嗎?他不知道!他可能會更慌亂。比如你今天要懲罰一個孩子,你懲罰他說不可以這樣做,但是沒有告訴他能怎麼做,那他下次還是一樣會慌亂,他還是會亂跑,之後又被你處罰了,這事會一直重覆出現,因為他不知道他可以怎麼做?所以處罰他的時候也要教他可以怎麼做,孩子是很聰明的,他知道他可以做的底線在那裡,所以他會不斷的去測試他的底線,他非常非常的聰明,所以為什麼心理學家一直說,教孩子的規範要非常的清楚,每次都很一致,都很清楚,孩子是會學會的。三、情緒問題 孩子也有其它內在的情緒,他會用很多方法紓解他內在的情緒,每個孩子若經歷過自我中心的感覺,他會很喜歡那種感覺,不只孩子,對我們來說也一樣,若這件事情你覺得你可以掌控,你會有什麼感覺?我一定可以把它做好!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早期他是可以掌控的,等到他越來越大發現他的世界他越來越不能掌控,為什麼呢?環境越能夠預期,對孩子來說就越能掌控,越有安全感,在二歲到四歲時,很多孩子會遵循一定的「儀式」,比如泡牛奶的順序、說故事的順序,當他們遵循這種儀式時,孩子會有安全感,當他們年紀大了,這種情況就會慢慢消失,孩子藉由這樣可以預期的儀式,他們能夠獲得掌控,會有安全感。孩子會喜歡能有預期的環境,孩子喜歡有規律的環境,孩子喜歡被規範,我們總是以為孩子喜歡為所欲為,其實孩子不知道他應該怎麼辦,所以他為所欲為,其實孩子喜歡被規範,我曾經碰過一個門診的例子,有一個三、四年級的孩子,站在門診的等候區一直敲氣球,我告訴他這裡是門診,不能在這裡敲,你要敲請你到外面敲,外面可以敲,可是他還是一直敲,我又告訴他外面可以敲這裡不能敲,他不甘示弱的說:「那我可不可以把氣球放氣?」我說可以啊,過了一會兒,這個孩子來跟我借剪刀,我問他要做什麼,原來他看到別的小朋友在裡面敲氣球,他沒有辦法放氣,所以要用剪刀剪破氣球。由此可知孩子喜歡規範,這對他來講可以預期,有安全感,而且當他執行完一個規範時,會有成就感,這是很重要的,而且當你要帶他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最好先預告他,這樣的效果會差很多,很多對我們是很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是陌生、很不安的,當你今天要帶孩子去參加一個宴會,你要告訴他:「媽媽今天要帶你去參加一個宴會,大人的宴會喔!那邊會有很多阿姨叔叔,小孩子可以做…..」要先跟孩子約定好,要每天講一次,講二個禮拜,所以我們要不斷的提醒孩子,要一直不斷的提醒他,這樣子他才會慢慢的記得住,因為孩子很容易會忘記,所以要經常不斷的提醒他,這樣子他才會記得,同時告訴他「如果忘記爸爸媽媽會提醒你,提醒三次就要帶你走了」這樣一次、二次、三次,孩子就會記住,就學會了。除了這樣,孩子仍會有許多的挫敗、不安,需要我們大人的肯定,你每天都要告訴你的孩子,「你是個好孩子,爸爸媽媽很愛你」每天都要講,不管每天的「廝殺」有多嚴重。比如孩子剛剛鬧過一件事情,過後你跟他說「你是好孩子。媽媽很愛你!」他會覺得「不是,我不是好孩子。」「你還是很好的孩子,剛剛那件事只是提醒你,你還是好孩子,媽媽還是很愛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孩子的想法隨時在改變,這一刻你說你愛他,好,他說你愛我,下一刻你處罰他,他會怎麼想?你不愛我。他不只認為你不愛他,他也會認為自己不好,他隨時在變化,他的想法隨著環境的改變在改變,所以為什麼要每天講,將這個想法深植到他心裡,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這是很重要的。那為什麼要跟孩子說「你是一個好孩子」?我在處理一個自閉症孩子的情緒問題時,他表達能力不是很好,智能也不是很好,他情緒行為太明顯了,他八歲,國小二年級,只要不順他的意,他就開始驚聲尖叫,可以叫一個半鐘頭,他唯一喜歡的是畫畫,給他畫畫他就安靜下來,不給他畫就繼續叫,後來我去處理的時候,一開始要他坐下來時他不理,我給他一個規範「現在是上課時間,你要坐在這裡」,重複的說,當他反抗沒有用,就只好乖乖坐著,但他還是驚聲尖叫,我說「你停,我就把紙給你。」他就停了,我也把紙給他,後來我在處理的過程中,我一值跟他說「○○是個好孩子」他說不是,當一個孩子認為自己不是個好孩子,他會想做好嗎?他已經放棄了,這時我們的處理難度就增加了很多,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不懂要如何得到他要的東西,也許他學到不好的方式或行為,但他一定不是一個不好的孩子,他是個好孩子,讓他有這個觀念是很重要的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解讀他的情緒,我們能夠幫助孩子從經驗中學到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受到的影響和我們想像是很不一樣的,有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是沒有感覺的,可是有時候,我們沒有感覺到的事情對他們是有影響的,難就難在這裡,任何孩子情緒的問題,只要找對方法都可以解,尤其是學齡前孩子,只要用對點,孩子是一直在進步的,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孩子的反應也不同,找出孩子能承受的點,在勷孩子接受更難的訓練,如果他太鬆了,要幫助他緊一點,他如果太緊了,我們要幫助他鬆一點,就像發條一樣,父母要觀察孩子的反應,如何做才會影響孩子的行為,不要讓孩子有羞愧的感覺,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好,孩子情緒的問題用情緒的方法來處理,行為的問題用行為的方法來處理,一定要會區別這兩者,這是非常重要的。依附關係 「依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他不一定要是誰,可以是阿媽、外祖母,是誰都沒有關係,但這個關係要是穩定的,一般大部分是媽媽。我們如何看孩子的依附對象?就是他不安時會去找誰!當依附關係要改變時,「讓孩子慢慢轉移」對孩子的傷害是較小的,當孩子年齡較小0∼4歲,可能由南部阿公阿媽帶,當家長在孩子即將上幼稚園接回來時,媽媽會覺得要開始教孩子許多東西,但對孩子來說,二者環境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被阿公阿媽帶的時候他可以為所欲為,而現在什麼都要被管,他會失去安全感,所以父母要慢慢去轉移。剛接回來時,先讓孩子慢慢接受這些改變,先扮演父母的角色,讓他知道你是關心他、是愛他,這是很重要的基礎。我處裡過一個個案,一個二歲的孩子,大多是菲傭帶,雖然晚上跟媽媽睡,可是半夜會爬起來去找菲傭,他依附的對象就是菲傭,有一天,菲傭被解雇了,孩子發現依附對象不見了,他開始不安,出現許多行為問題,但父母不了解這些行為問題是情緒不安所造成的,反而對孩子更嚴格地要求,孩子就更不安,一個家庭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孩子最後出現攻擊的行為,無法參加團體課,媽媽說:「我對他很好呀!可是他都不聽我的,爸爸會兇他,他反而會聽...可是這只是表象,在孩子心中已經認定這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爸爸這麼強可以處罰我,強者可以處罰我,所以我也可以處罰比我弱小的人,就出現攻擊行為。最後情緒獲得解決也才能解決他的行為問題。這當中當然需要辛苦的過程,可是因為他年紀小,還有辦法可以改變他的想法,所以學齡前時期是一個黃金階段,是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到了青少年時期可能就沒辦法了。行為規範的重要性 為什麼說行為規範很重要?行為規範在告訴孩子:雖然爸爸媽媽很愛你,但是這個世界不是你想怎樣就可以怎樣,是有限制的,我們必須學會怎樣跟別人相處,我們必須學會怎樣尊重別人,讓孩子知道在行為規範中,你有你的限制,但在這些限制中,孩子是自由的,一定要在孩子學齡前讓他知道他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他可以在合理的範圍下自由,到了國小就很困難了,只要是合理的、符合他年齡、能力的規範。也許他第一次第二次會跟你抗爭,第三次他就會接受了,他就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父母要堅持,孩子才會養成習慣。 行為處理的時機 有時我們在處裡孩子的行為問題時,要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有時孩子在街上吵鬧,父母怕傷害孩子的自尊而妥協,可是孩子會在街上大吵大鬧,此時他已經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了,有時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尊的問題,當他意識到自尊時,可能只要說一下他就會知道了,而不是在大街上無理的吵鬧,父母要視情況處理。 自我覺察、自我監控系統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不但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的認知、邏輯,會讓大人覺得很不可思議,他們的行為控制能力也不好,所以父母必須一次又一次,一直重複的告訴孩子你可以怎麼做,孩子才會記得,讓孩子知道怎樣的行為會有怎樣的結果。所謂的「自我覺察」就是你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但孩子現在正處於發展的階段,所以「自我監控系統」是很弱的,因此孩子雖然知道自己不可以做什麼,可是因為這種自我監控系統尚未完全發展,自我覺察的能力還不夠,所以他常會因為忘記而做了這樣的行為,父母就要不斷的提醒,一次再一次的重複提醒,不要認為你已經說過了,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聽,父母要協助提醒孩子。 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 (一)確認孩子行為改變的意願(從行為後果著手) 行為處理方法的原則 1.讓孩子知道好的行為有好的後果2.讓孩子知道不好的行為有不好的後果大人易犯的錯誤 1. 好的行為沒有好的後果 比如你讓孩子背詩,他花了許多心力,也背的很好,父母聽了很高興,覺得我的孩子很會背嘛!下次可以多背幾首。下次孩子可能就不背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往往好還要更好,卻吝於給予誇獎,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孩子可能會出現二種情況,一是放棄自己,一是對自己沒自信。 2.不好的行為有好的後果 例如:哭→被滿足→哭→被滿足→哭→被滿足→…..3.不好的行為沒有不好的後果比如大家一起吃飯,長輩每次都把雞腿留給小孩,漸漸的孩子覺得「雞腿本來就是他的」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大人通常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可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的是,如何尊重與愛。 (二)教孩子怎樣來愛我們 不是只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他也要知道如何來愛我們,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被愛的同時也要懂得如何去愛父母,告訴孩子在行為上要怎麼做,而不是只用嘴巴說我很愛你,絕對不能讓孩子打你,讓孩子尊重你,告訴他「你如果怎麼做,爸媽會覺得你非常愛我」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同理心,不會尊重別人,人際關係會不好,他的行為也就會越走越偏。 打小孩有沒有效 打小孩有沒有效?我們要看的是「孩子可以從中學習到什麼」,打小孩會有短暫的效果,除非你可以確定他以後不會再犯,可是通常打了以後孩子可能還是會再犯,打幾次之後就沒效了,打不能成習慣,找出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才是重要的,我們可以先找其他的方法來嘗試如果只是行為的問題,可以參考行為改變技術的書,你要嘗試何者對你才是有用的,只要抓對點,一定會有效。 三、情緒問題 現在的孩子情緒問題為什麼比較多因為環境變化太多: 1.以前有比較多的管道可以宣洩,可以出去跑一跑、看一看。2.比較的同儕不同。3.跟父母的關係不同。我們以前生活的舞台是多樣的,注意力也較容易被分散,以前的父母對以前的孩子來說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現在的父母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是全部,所以現在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動輒得咎,親子關係也就更緊張,因此隨著孩子年齡越大,父母要幫助他去拓展他的舞台,不一定是唸書,學齡的孩子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舞台、找到自己的興趣,有時間投注其中,並在裡面得到自信,不管孩子的興趣為何,不見得是功課,這才是最重要的。 生氣 你有沒有辦法一個禮拜不對父母生氣,有沒有辦法一個禮拜不對先生生氣,一個禮拜對自己的小孩不生氣?不可能!為什麼你?最在乎的是誰?為什麼你對他的氣卻最多?你最在乎的人竟然最容易對他生氣!為什麼?太多擔心、太多要求、太多應該,如果哪一天你沒有對自己小孩生氣,他可能要抓狂了,他可能想說:「天啊!我媽已經放棄我了!」那是一件最恐怖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害怕的就是沒有感覺,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寧願你打他罵他,因為他覺得你還在乎他,這是人的一種心理,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心理學家,孩子知道他這樣做你會生氣,表示你在乎他,但是如果你沒有反應,無論他怎麼做你都沒有反應,就真的很恐怖,人最怕的就是你完全不理他,除非他也不在乎你。所以呢,生氣到底是好事還是不好的事?你看一對情侶的情緒就可以知道他們現在進展到第幾期;當他們表現很快樂的時候,表示還有一段距離,開始很多生氣的時候,就表示他們可能快結婚了,這時候已經是很固定的情侶了。到底什麼是生氣?就是有太多要求、應該,太多不是,為什麼孩子對媽媽有那麼多生氣?孩子通常是自我中心的,他覺得媽媽應該配合我,你不配合我我就生氣,孩子在這個階段時就會很容易有這種情緒,因為他有很多不合理的要求,越是自我中心的孩子就越容易生氣,因為他設定了許多應該,他覺得你們要符合他的要求,不符合要求他就生氣;相對的,父母親對孩子也是如此。這就是親子關係很困難的地方。因為我們對他有責任感:我是你的父母,把你教好是我不可旁貸的任務,自然也產生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譬如說他成績只能到這裡,你就偏偏要求他到那裡,對孩子來說就是不合理。我們文化上有很多不合理的想法,古時候女生都要纏三寸金蓮,如果你女兒不纏你就會生氣,但這是合理的要求嗎?對人來講這不是合理的要求,我們文化上對人本身就有很多不合理的要求,這樣不合理的要求孩子一定會反抗,衝突就一定會出現。我們總是期待孩子在別人的面前要表現得很好,他如果沒有表現好就會讓我們覺得丟臉,我們會生氣,可是有時候孩子真的做不到,你在意的他可能並不在意。你在意你的上司如何對你,但對孩子來說,他不過是一個大人,對孩子並沒有意義,他沒有辦法想到這麼多,你又沒有事先告訴孩子讓孩子準備好,他當然會讓你覺得很丟臉,你就會生氣,可是那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很多不合理的要求造成我們很多的生氣。 處理情緒問題 對孩子來講我們要如何讓他的生氣越來越少,第一個就是:自我中心的孩子要慢慢讓他知道他自己的情緒,這是治本,讓他尊重人,他的氣就會越來越少。譬如說他原來覺得事情一定要這樣,我們就要一直告訴他事情並不是這樣,重複的告訴他,慢慢的他就不會因為事情並不是他原來所想的樣子而生氣了,也就是明顯的行為限制,讓他知道他的行為限制就是在這裡,而且讓他不斷不斷的學習。另外一個就是:要常和孩子溝通,讓他明白,讓他知道一些道理,幫助他去了解他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情緒就像一個水壺的水已經沸騰,蒸氣已經受不了,這種感覺是很不好受的,所以他會發作。早期的孩子可能就直接發作,甚至他會去打人,因為他要發洩,發洩之後他感覺很爽,所以他下一次就繼續用這樣的方式去發洩。可是當孩子的表達能力越來越好時,我們會發現孩子慢慢學會用講的,他就不會去打人,因為「講」就是一個宣洩的方式,如果孩子仍選擇以打人的方式來宣洩情緒,你就要事先跟他說好「你每次打人之後可能會被處罰,你就會更生氣,這時候你要怎麼做?」你可以跟孩子討論一個方式,讓他可以宣洩他的情緒,也許可以深呼吸或大聲從一數到十,還是孩子想一個人靜一靜或跳一跳,或者是要做些什麼..,所以父母可以事先與孩子討論出一個讓孩子可以宣洩情緒的方式,而且是孩子可以接受的,讓他知道打人的後果並不是他要的,而且讓孩子可以選擇一種方式生氣。有一個孩子他說他生氣就是想一個人,那就讓他一個人,因為這是他可以宣洩情緒的方式,孩子很可憐,因為他沒有一個可以宣洩情緒的管道,他的處理能力很弱。我們生氣的時候可以吃東西、出去走一走、買東西、罵小孩、看電影找人聊天、逛街、花錢、睡覺,可是小孩能做什麼?他並沒有管道可以宣洩他的情緒,所以情緒很容易卡住,一旦累積多了,情緒就會變質,於是孩子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爆發一次,因為情緒是一個能量。有一個孩子告訴我說,他有時候很想殺人,這就是因為情緒變質了。治標、治本 當孩子情緒上來了,你給他一個方式去宣洩,他覺得怎樣做可以讓他比較舒服,讓他去做,在情緒上讓他去發洩一下,這是「治標」那什麼時候治本?我們要看他為什麼生氣。處理情緒的方法不是在情緒上來的當時處理,而是在平時處理。譬如說孩子覺得「你只愛弟弟或妹妹,你不愛我」,所以他覺得生氣,此時父母如果就讓他到旁邊去,他下次還是會生氣。父母要治的是本,在平常的時候來治本,父母平時就要去了解孩子有什麼樣的想法,譬如說我的孩子他每次都要第一,他沒有第一就會很生氣,「他一定要第一」就是他的本,在平時的時候他每一次都要爭第一。比如走路的時候,他走第一個我走第二個,可是我第二我也很高興啊:他每次說他要第一,我就說:「好啊!你第一我第二,我好高興我是第二喔!」慢慢的他就會問:「媽媽這次你要第一還是第二?」我知道如果我講第一他就要第一,我講第二他就要第二,我就說:「第一也很好第二也很好,我都覺得很好耶!你說怎麼辦?」「那媽媽你第一我第二好不好?」「好啊!第一也很好第二也很好!」「那媽媽你到底要哪一個?」「第一也很好,第二也很好,第一第二不是最重要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第一不是很重要,第二也不是很重要,努力認真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有什麼了不起,我第二我也很高興啊!」慢慢的孩子就會說:「媽媽那今天你第一我第二。」這叫「治本」。「本」大部分是一個想法一個觀念,他的觀念是誰給他的呢?有些孩子與生俱來一些想法,但大多想法是環境給他的,我們可以改變孩子的環境。有一個孩子他一定要第一,可是他的能力又不是很好,所以他在學校會感到很挫敗,什麼事都不願意做。我設計了一個積木的遊戲,我堆了三堆積木,一堆最高,二堆一樣高,我請孩子跟這孩子的母親一起玩。首先我先讓這個孩子來選積木,他選高的,因為他就是要比別人高。「好啊!那你自己玩,我跟媽媽玩,因為你每次都要選最好的,這樣我不高興,我不喜歡耶!我喜歡跟媽媽一起玩。」他開始困惑了,「第一不是最好的嗎?」我說:「人是喜歡認真的,不是第一的。」他說第一我說認真,他一直跟我辯,「好!那我們去問人!」問了10個人回答都是認真。在這當中我一直幫他洗腦,結果不是最重要,過程才是最重要;第一並不是最重要的,認真才是最重要。漸漸的他接受認真才是最重要。過程重於結果 為什麼要讓孩子知道結果不是最重要,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太在意結果的孩子反而會表現不好,因為他太擔心、太焦慮了,會患得患失,所以所有有考試焦慮或表現焦慮的孩子,都是太重結果,但是其實重要的是過程。你有沒有認真?有沒有盡力?如果有,結果就是我們會接受的。當我們從小替孩子洗腦,「第一不是最重要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對孩子來講,影響是很大的。為什麼現在普遍來說,自我中心的孩子越來越多,挫折忍受度低的孩子也越來越多?為什摩挫折忍受度低呢?我常覺得孩子都是井底之蛙,他身邊都是大人大人能把事情做的很好,對孩子來說,大人只有成功沒有失敗,孩子會覺得做好是理所當然的事,他並不知道自己能力限度在哪裡,很多孩子想去做他想做的事或他做不到的事,但他無法預測自己可能做不到或做不好,他的情緒就一直在衝突裡面,他很想獨立去做有成就的事,但他做不到,所以他在一方面想獨立,一方面又做不好的衝突下,他很難過,又不知該如何處理這種挫敗的經驗,所以挫折忍受度低。現在的父母對孩子太過重視,也都把孩子保護的很好,因此孩子受挫的經驗很少,他們非常的以自我為中心,他想做得很好,但他又做不到,他不了解一開始做的不好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讓孩子有挫折的經驗是很重要的,學習怎樣去因應挫折,告訴他一開始就是會這樣,讓他知道等到年紀越來越大,練習越來越多,自然表現就會越來越好。幾天前,我的孩子在生氣,我問他:「你在氣什麼?」他說:「我不是在氣你啦!我是在氣這個做不好!」「喔!這個我可能要做二、三十遍才會做好,你做幾遍?」「二、三遍。」「那你慢慢做吧!」他就沒氣了,繼續做。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去想事情是比較有效的,他沒有問題解決的能力,他也對自己的情緒、控制力、行為能力很困惑,這就需要大人去幫助,有時候大人也會因此有情緒,可是我們要知道孩子就是這樣,需要大人去協助,協助多了就會有效。 四、結語 帶孩子是需要花很多心力的,我們不是最完美的父母,但是我們很用心的去扮演自己的角色。學齡前是一個很好的階段,學齡後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少,青少年時期後就更完全不一樣了,等到青少年時期,孩子會有很多標準出來,他會用這些標準來評價父母,他可能已經不服你了,除非你們親子關係很好,除非他根深蒂固的覺得你愛他,也許還會有影響力。所以趁現在親子關係很重要的時候,無論白天怎麼吵鬧,晚上還是要告訴他「你是個好孩子,爸媽是愛你的。」讓他知道爸媽是愛他的,越多的溝通越好;常跟孩子討論問題解決的方法,去了解他的感受、他的想法,把握這個黃金時段是相當重要的。天底下最了解孩子的不是專家,而是父母,了解孩子之後我們也才能真正幫助孩子。 參考書藉 *情緒 只是過度現象嗎(信誼) 玩遊戲解情緒(信誼) 如何協助情緒障礙的孩子(遠流) 父母效能訓練 *情緒行為矯正 行為改變技術(五南) 暫時隔離法(天下) *呂俐安心理師 文章出處~http://www.idel.com.tw/main-active-20.htm 推薦媽咪到文媽家逛逛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47022&lno=81685288

要 換 較 大 嬰 兒 奶 粉 嗎

2006年10月27日
公開
67

要 換 較 大 嬰 兒 奶 粉 嗎   廠商為了推銷奶粉,時常會推出不同階段的較大嬰兒奶粉或成長奶粉,一般人常會以為寶寶長大,   不按照年齡換不同的奶粉就會營養不夠。   要不要換?在前面的敘述中己經說明的很清楚:六個月以上的較大寶是逐漸以嬰兒食品為主食,   營養的攝取來源也多樣化。如果父母幫他添加嬰兒食品的情形正常,醫學上並不擔心寶寶會有任何營   養上的問題。   當然,在營養學上,牛奶是一種很好、很方便的食物,也能提供一些品質很好的基本營養成份,   平常多喝牛奶對任何人都是好的。所以醫學上並不反對持續的一直給寶寶喝牛奶,只要不影響到寶寶   其它正常營養的添加就好。至於在滿六個月或一歲時是不是也要變個花樣,改喝較大嬰兒奶粉或成長   奶粉?答案是實在沒有這種必要的。   所以現在大家所公認的觀念是:在一歲以內可以都用相同的嬰兒奶粉,一歲以後再換成一般人喝的全   脂奶粉也就夠了。 如果開始添加副食品時,寶寶的接受度不好,怕營養不夠時,可以選擇一些蛋白含量較高的較   大嬰兒奶粉(或成長奶粉)做為補充,平均六個月到一歲時一天喝三、四次,一歲以上一天喝兩次。   喝這種較大嬰兒奶粉時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便秘,因果一般的較大嬰兒奶粉會含有較多的蛋白質、礦   物質以及鈣、磷等成份,尤其是寶寶的嬰兒食品添加的不理想,含有纖維質的食物(蔬菜、豆類)   吃的不夠的時候更容易發生。這一個階段年齡的寶寶如果發生便秘時,優先要考慮到是不是在喝較   大嬰兒奶粉? 處理這種便秘的方法   1. 可以建議給寶寶多吃一些高纖食物   2. 請父母直接把較大嬰兒奶粉換回一般的嬰兒奶粉,蛋白質及礦物質的含量降低後便秘就會   改善了。   3. 如果寶寶的年齡超過有一歲以上時,根本就可以換成一般成人喝的牛奶就可以了。    

資料整理』肺炎鏈球菌(肺炎雙球菌Pneumococcus vaccine)

2006年10月17日
公開
10

*嬰幼兒死因第四位的兒童肺炎,與第八位的腦膜炎,禍首都是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即便家長不認為是重症的中耳炎也有近7成是因它引起,只是反覆感染易併發腦膜炎或是聽力受損等後遺症,對小朋友的未來生活造成很大的衝擊。 這段話出自:【大成報 記者 曾鈺庭�報導】 【分享】肺炎雙球菌疫苗 (Pneumococcus vaccine)  要帶寶寶自費打哦! 作者:儘管如此 時間:2004-12-09 15:29 我今天在聯合報上看到 中部 中國醫藥大學 已經收了10個肺炎寶寶 是”肺炎雙球菌” 有一個寶寶甚至呼吸衰竭∼ 好發在2∼9歲(還是10歲!我有點忘了) 大家最好帶寶寶去打一下疫苗唷! ============================================== 【2005/11/13 聯合晚報】醫師叮嚀:小兒呼吸道感染 最怕細菌性肺炎 作者:儘管如此 時間:2005-11-13 19:30 【王志堅(三總小兒感染科主任)】 由於人類呼吸道與外界環境接觸頻繁,因此呼吸道感染是小兒門診最常見的疾病,其中細菌性肺炎是呼吸道感染中較嚴重的疾病。 如果發現家中小孩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如:咳嗽、流鼻水、發燒、呼吸次數增加、活動力及精神狀態降低、食慾不振、甚至呼吸困難,都須進一步注意,因為這些症狀極有可能是小兒細菌性肺炎的病徵;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呼吸時胸痛、或伴有咳血的症狀;細菌性肺炎如果不及早治療或延誤治療,常會造成膿胸或肺膿瘍,還可能因此併發縱隔膿腫、肋骨或胸骨骨髓炎、敗血症等併發症,但如果治療正確,通常預後甚佳。 這種又名「肺炎雙球菌」的肺炎鏈球菌,好發族群主要是5 歲以下的孩童,以呼吸道融合病毒為主。據統計,全球每年有1,700萬個5歲以下的嬰幼兒因侵入性肺炎鏈球菌感染而發病,死亡人數達120萬例。在台灣,這類的感染病例亦正逐年增加中。 肺炎鏈球菌的治療需使用抗生素,但台灣長期濫用抗生素,導致肺炎鏈球菌基因突變,對於盤林西林、Amoxicillin、Azithromycin都已產生80%的抗藥性,,居世界之冠,也因此國內兒童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率高達9.6%,比美國的2%高出將近四倍。 平時看似健康的孩童,即使不生病、不吃抗生素,仍可能在托兒所、幼稚園感染到抗藥性細菌。在尚未有效控制抗藥性問題之前,為預防孩童感染疾病,接種疫苗是目前最直接、有效提升孩童免疫力的根本的方法。 肺炎鏈球菌所引起的疾病目前已有疫苗可預防,七價接合型疫苗-沛兒(Prevenar)突破傳統肺炎疫苗在二歲以下嬰幼兒身上無法產生保護效力的限制,使預防醫學的概念更因此得以有效延伸。 ============================================== 【TVBS新聞 】 感冒好不了 台灣肺炎抗藥冠全球 作者:儘管如此 時間:2005-11-14 22:20 小感冒實在輕忽不得,因為醫師發現近幾年感冒導致肺炎的病例變多了,而且現在肺炎鏈球菌具有抗藥性,不幸引發腦膜炎死亡率極高。醫師建議最好趁寒流尚未來襲,提早帶家中2歲以下幼兒、65歲以上老人,前往接種疫苗。 一到季節轉換,醫院裡小兒科門診,馬上擠滿小病號。不少家長老是煩惱小寶貝感冒怎麼一直治不好,其實不是體質問題,而是因為台灣民眾罹患肺炎的抗藥性竟然高居全球之冠。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最近十幾年以來 ,肺炎鏈球菌的盤尼西林抗藥性,急速的增加,現在台灣大概是有80%左右的,肺炎鏈球菌是盤尼西林抗藥性的。」 抗藥體質有風險,就算咳嗽、流鼻水的小毛病,大人小孩不分年紀,一但不巧再碰上肺炎鏈球菌,小感冒都可能會致命。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一開始好像是感冒,但是我們要知道細菌感染一但進行到敗血症以後,你用抗生素治療,不一定來得及,像有時候休克,全身器官已經被破壞了,他就救不回來了。」 預防勝於治療,醫師建議最好施打疫苗。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肺炎鏈球菌很嚴重敗血症的兒童,它的發生率是很高的,(治癒)以後說不定還會再得到一次,因為肺炎鏈球菌一共有90種,最好是能夠有疫苗來預防。」 適用2歲以下幼兒的肺炎疫苗目前已經引進國內,醫師提醒家長,最好趕在冷氣團報到前帶孩子前往接種,比較保險。 ============================================== 預防嬰幼兒肺炎鏈球菌 自費打七價接合型疫苗共需1萬多 作者:儘管如此 時間:2005-10-16 15:56 2005/10/13 20:31 東森新聞報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秋冬進入肺炎鏈球菌發威的高峰期,嚴重時可能引起小朋友發生肺炎、中耳炎,甚至併發敗血症、腦膜炎等重症。目前市面上已經過衛生署核可最新的肺炎鏈球菌七價接合型疫苗,適合2個月大的嬰兒及2歲以下的兒童接種,不過需接種4劑,一劑自費3200元。 根據統計顯示,兒童肺炎在去年已經悄悄地爬上嬰幼兒死亡原因第4名,與名列第8的腦膜炎同為肺炎鏈球菌感染症。台灣兒科醫學會林奏延理事長表示,國內家長對於肺炎鏈球菌的認知度是43%,其中只有3%家長曾帶小孩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除了家長教為熟知的肺炎,中耳炎中有6至7成也是由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即使多數家長不認為中耳炎是嚴重小兒疾病,但反覆感染容易併發腦膜炎,或是產生聽力受損等後遺症,對小朋友未來的生活會造成很大影響。 根據2000~2003年的回溯性調查,社區性肺炎中約7~10%是由肺炎鏈球菌引起,有增加的趨勢(2000年是6.5%、2003年為10.4%);而最常發生的季節為1到3三月,其次是10月到翌年1月;5歲以下的兒童危險性最高;臨床上最常出現的症狀是呼吸道相關疾病,佔16.19%;幼兒感染肺炎鏈球菌後的平均住院時間長達10天,其中18.07%的住院病患會轉至加護病房,在加護病房停留的時間平均為7.2天。 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進一步指出,常見的肺炎鏈球菌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竇炎)、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及彌散性侵犯型疾病(菌血症、腦膜炎)等3種;在美國,預估每年有700例腦膜炎、1萬3千例菌血症、7萬1千例肺炎及500萬例的中耳炎發生,台灣人口是美國的1/10,以同等比例來推算,台灣盛行率約為美國的1/10。 肺炎鏈球菌的高危險群是65歲以上的老人以及5歲以下的嬰幼兒,目前國內已有二十三價肺炎疫苗,可以提供65歲以上老人及3歲以上兒童注射,但2歲以下的幼兒,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因此過去並無適當的疫苗可以接種。 國內今年最新引進終於引進適用於2歲以下幼兒的疫苗,降低嬰幼兒的鼻咽部帶菌率的感染率,對細菌性腦膜炎、肺炎、中耳炎、菌血症有97%保護效力。免疫機轉與二十三價肺炎疫苗不同,因此在免疫生成力上,不僅對2個月大的嬰兒有保護效果,對2歲以上的兒童保護作用也較強。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及加拿大、英國、澳洲、鈕西蘭、比利時、德國及美國皆已建議注射,在美國及澳洲則是全面免費接種。但再台灣必須自費接種疫苗,共4劑,每劑3200元,醫師建議規接種時間表可在2、4、6、及12~15個月大時較適合。 ============================================== ●分享● 「肺炎雙球菌」的肺炎鏈球菌是指同一種哦!!! 作者:儘管如此 時間:2005-02-20 15:34 只是一個是成對排列!(肺炎雙球菌) 一個成鍊狀排列唷!(肺炎鏈球菌) 只要有打疫苗 二種都可抵抗的啦! 目前疫苗是2歲以上施打 年底會有2歲以下可以打的唷! 不過2歲以下新疫苗要分4劑打唷!(這是藥廠建議啦!) 2歲以上疫苗已在台灣上市 廠商稱肺炎鏈球菌為肺炎雙球菌 疫苗是根據第二十三型血清型的肺炎雙球菌製成 臨床研究顯示,可以預防九成左右的此種病菌感染症 適用於二歲以上兒童 接種完畢的預防效果可達五年 一、前言: 肺炎鏈球菌屬於鏈球菌科(Steptoccaceae),鏈球菌屬(Steptococcus),稱肺炎鏈球菌(S. pneumoniae),舊稱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或稱肺炎球菌(Pneumococcu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譯作肺炎鏈球菌或是肺炎雙球菌,主要差別是在於該菌是多個聚集或是兩個而定。 二、大小與外部型態: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為柳葉刀狀(lancet-shaped)的革蘭氏陽性菌,為兼性厭氧。其莢膜非常明顯,無芽孢及鞭毛,所以不具運動性。直徑約為 0.5~1.25μm,在顯微鏡下面,可觀察到其狀似矛頭,而且大多為兩兩菌體成對存在,只有少數菌體單獨存在或許多菌體排列成鏈狀。具有莢膜的菌株會在血液培養基上呈現圓形、半透明、扁平且表面光滑的菌落。 三、內部構造: (請看原網址圖唷!) 四、自然棲息地: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較其他的細菌更具嚴格的寄生性,培養亦較困難,而且其營養需求度相當高,所以很少存在於自然環境中,一般說來,他們會分佈在生物體上,如:在人的身上以眼、耳、鼻處較多;而腸道、皮膚、泌尿系統等環境對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來說過於嚴苛,所以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並無在此分佈。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人類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可以在一般呼吸道輕易發現。 五、適合生長環境: 此菌適合生長的條件: 1.溫度在25℃~42℃,但以37.5℃時生長情況最佳。 2.pH6.5~8.3時均可生長,但以pH7.6時為最佳。 3.CO2濃度5~10%。 4.培養基中必需含有血液或血清時才能生長。(因為血液中含有過氧化氫脢,可移除肺炎鏈球菌所產生的過氧化氫。) 六、致病性: 下列為肺炎鏈球菌會造成的一些疾病: 1.肺炎 一般症狀為咳嗽、突發性高燒、胸口疼痛,致死率為5%,某些帶有敗血病併發症致死率更高。現今細菌性肺炎有高達60∼80﹪是由此菌造成。 2.鼻竇炎和中耳炎: 常因病毒感染上呼吸道而併發此菌隨後引起急性鼻竇炎和中耳炎。 3.腦膜炎 肺炎鏈球菌引起敗血症,中耳炎和鼻竇炎,可散佈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膜炎,又頭傷患者亦較易引起腦膜炎。致死率及神經併發症〈耳聾〉,為其他細菌性腦膜炎的4~20倍。 4.敗血症 25~30%肺炎雙球菌性肺炎患者及80%以上腦膜炎患者會併發敗血症,但鼻竇炎和中耳炎患者則不易發生。 5.菌血症 會導致關節炎、腹膜炎,尤以心膜受損患者亦併發心內膜炎。 過去在治療肺炎鏈球菌所造成的疾病方面,大多是用青黴素,但現在的肺炎鏈球菌很多已經有了抗藥性,對付具有抗藥性的肺炎鏈球菌,我們則改用紅黴素來進行治療。所以在治療之前要先進行抗生素感受試驗。 七、傳染途徑與潛伏期: 肺炎雙球菌常可存在於正常人的上呼吸道內,期傳染途徑和大多數呼吸道傳染病依樣,多是經由飛沫傳染。當被感染者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免疫功能有缺陷時,或是先前病人曾經有病毒感染上呼吸到時,就比較容易發生疾病。肺炎雙球菌的潛伏期因疾病而有所不同,最短的約一至三天。 要預防感染侵襲性肺炎雙球菌感染,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注重周遭環境的清潔衛生,而對於確定受到肺炎雙球菌感染的病患,要注意其鼻咽分泌物的消毒及處理,並注意與患者共處的環境,必須要維遲通風良好。 八、疫苗與副作用: 疫苗成分 目前上市使用的肺炎雙球菌莢膜多醣疫苗 (pneum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vaccine) 是非活性的23價疫苗,含有23種常見的血清型,可以涵蓋已開發國家85-90% 以上的侵襲性菌種。在兩歲以下對於多醣類抗原免疫反應特別差的幼兒,並不建議接種這種疫苗。1997年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對於肺炎雙球菌莢膜多醣疫苗的建議,認為所有65歲以上老年人與容易得到嚴重感染的2-65歲慢性病人,都應該接種疫苗。 副作用 疫苗局部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硬塊、疼痛的發生率約為30-50%,這些副作用在年老者較少發生,其他全身性副作用的發生率極低。 九、參考文獻: 1.蔡文城著 2003 微生物學 p.410~412 2.張國明著 1985 醫用微生物學 p.330~331 3.方維倫著 應用微生物 復文書局 4.http://med.mc.ntu.edu.tw/~ped/health/he1/he1-20.htm 5.http://microbiology.scu.edu.tw/wwwroot/cai/safe/s1a1a.htm 6.http://pck.bio.ncue.edu.tw/pckweb/database/data2/ck/ch08/supply/y2.htm 7.http://kbteq.ascc.net/archive/doh/doh52.html

12種紓緩憤怒和25種快樂的方法

2006年10月11日
公開
3

12種紓緩憤怒和25種快樂的方法 十二種紓緩憤怒方法 1. 放下手頭上的工作或事情然後坐下來。 2. 慢慢地喝杯水,讓情緒平伏。 3. 作五次深呼吸,慢慢地呼和慢慢地吸。 4. 由一數到二十,然後由A順序唸到Z 5. 打電話給親戚或朋友,如找不到人,不妨打電話問天氣。 6. 找些雜誌、報紙和家庭相簿來看。 7. 找紙和筆來寫下你當時的感覺。 8. 假如怒氣仍未消,可大力打枕頭或做掌上壓,然後慢慢咀嚼一個蘋果。 9. 看天氣而定,淋一個熱或冷水浴。 10.找一地方躺下,然後抬起雙腳。 11.播放一首你喜愛的歌曲。 12.數數窗外有多少車輛和行人經過。 二十五種快樂的方法 人生一定要快樂,不僅為自己,也為別人!! 因為快樂的人最美麗,也最有魅力!!! 做人快樂最重要! 永遠保持快樂的心情! 不要忘了妳是最美的! 因為妳有好朋友在默默的支持妳! 讓我們一起加油 ! 1.保持健康,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快樂的心情。 2.充份的休息,別透支你的體力。 3.適度的運動,會使你身輕如燕,心情愉快。 4.愛你周圍的人並使他們快樂。 5.用出自內心的微笑和人們打招呼,你將得到相同的回報。 6.遺忘令你不快樂的事,原諒令你不快樂的人。 7.真正的去關懷你的親人,朋友,工作和四周細微的事物。 8.別對現實生活過於苛求,常存感激的心情。 9.享受人生,別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憂慮上。 10.身在福中能知福,亦能忍受壞的際遇,且不忘記寬恕。 11.獻身於你的工作,但別變成它的奴隸。 12.隨時替自己創造一些容易實現的盼望。 13.每隔一陣子去過一天和你平常不同方式的生活。 14.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讓自己澄心靜慮,使心靈寧靜。 15.回憶那些使你快樂的事.。 16.凡事多往好處想。 17.為你的工作做妥善的計劃,使你有剩餘的時間和精力任由支配。 18.追求一些新的興趣,但不是強迫自己去培養一種習慣。 19.抓住瞬間的靈感,好好利用,別輕易虛擲。 20.替生活中製造些有趣的小插曲,製造新鮮感間,使自己耳目一新。 21.蒐集趣聞,笑話,並與你周圍的人共享。 22.安排一個休假,和能使你快樂的人共渡。 23.去看部喜劇片,大笑一場。 24.送自己一份禮物。 25.給心愛的人一個驚喜。 二十五種快樂的方法你做到了幾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