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挖喜逼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解讀小寶寶發脾氣與攻擊性

2007年08月21日
公開
15

發脾氣 當孩子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惱怒之中時,就會發脾氣。大多數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不時地會發脾氣,但是有些孩子會頻繁一些,有的則少一些。意志較強、比較武斷的孩子,比隨和安靜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多一些。有些孩子發脾氣只是惱怒的短暫發泄,很快就過去了。而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間會長些,還會躺在地上尖叫打滾,扔東西或憋住氣。偶然發脾氣對孩子的情感發育實際上有好處。它能釋放壓抑住的沮喪,讓他懂得生氣是件正常的事,不過生氣的表達需要控制。它還說明你的孩子有精力、有主張,日後對他會有好處。但是,過多發脾氣對父母和孩子是件精疲力竭的事,它會發展成抗拒社交的行爲。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你要儘是找出原因,盡可能避免誘發它的場合。 憋住氣 在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憋住氣並不罕見。孩子的臉越來越紅,然後變藍或變白。在這個時候,呼吸通常會開始恢復正常,但有時孩子會四肢僵硬,或亂拍亂打,甚至不省人事。看見孩子憋住氣是很嚇人的,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傷害他。如果孩子憋住氣後失去了知覺,要諮詢醫生,排除疾病的可能。否則,當憋住氣孩子時,不要管他,雖然這很難做到。不要拍他或給他潑冷水。如果他暫時失去知覺,注意觀察他,但是一看到他開始恢復意識,你就走開。 撞腦袋 在1-2歲之間,如果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或發脾氣,他會把頭撞向牆壁或地板。雖然父母擔心孩子會弄傷他自己,但是受傷的情況是很罕見的。如果孩子是正常的,不必擔心他撞腦袋,最好是不予理會。有些孩子在就寢前,或感到疲倦和煩悶的時候也會撞腦袋。 發脾氣的原因 *尋求關注 幼兒喜歡成爲關注的中心,發脾氣可能是獲得關注的一種方式。 *沮喪 如果孩子被禁止做他想做的事,由於能力所限做不來某件事,或者他被迫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會産生沮喪的情緒。是否有必要爭論,要加以選擇,對無關要緊的事不要強求,例如不讓他穿舊襪子,不讓他挑他想穿的T恤等。 *模仿 他可能看到並模仿其他孩子或成人發脾氣。 *勒索 他可能利用發脾氣達到自己的目的 *疲倦 如果孩子累了或過於興奮,就會容易發脾氣 *饑餓 孩子需要經常吃東西。如果正餐時間相距太長,孩子會餓。要保證在正餐之間給他吃有營養的零食。 *無所適從 允許他做這些事,但不許做其他事,這之間沒有清楚的指導加以說明原因,或者父母中一個說“行”,另一個說“不行”,這使孩子感到困惑或沮喪。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在一天當中設定一些休息時間。如果一天之中進行太多的活動,或者他在遊戲班或日托中心已經很忙了,你還希望他陪你去購物,那麽發脾氣就在所難免了。 對付發脾氣 盡可能找出誘發的場合,避開它們。如果孩子發了脾氣,你應該保持平靜,並記住,在一定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會過去。 隨著他長大,你可以跟他多談一些有關生氣、有關對待生氣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你自己不要發脾氣,也不要讓步,更不要利用賄賂、打耳光或威脅來對待他的發脾氣。 *分散注意力:試圖指點窗外的東西,或者建議去公園。 *不理會:如果孩子沒有了觀衆,他就無從表演了。把他放在另一個房間裏,直到脾氣發完爲止,或者,如果安全的話,你離開房間。 *帶走:如果是在公衆場所,你要決定是留在原地,不理會旁人的指責的評論和目光,直到他發完脾氣爲止,還是以最少的麻煩把他帶離現場。如果孩子在尖叫踢腳,要把有危險的物品移到他碰不著的地方,以免他傷了自己。 *“生氣玩具”:給孩子提供其他發泄惱怒和沮喪的途徑---一些玩具像鼓或其他樂器能幫助他宣泄情感,把情感引向建設性的方向,有些體育活動如騎腳踏車也有這種作用。鼓勵他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加入:如果孩子在大聲喊叫,你也一起喊一會兒,然後慢慢降低你的聲音。孩子可能會模仿你,直到你們都在低聲耳語。這向孩子表明,用低語來表達惱怒,比用身體的暴力表達更能被接受。 *補償:一旦發過脾氣,讓孩子瞭解生氣是自然的事,你有時也會生氣。保證讓他明白你仍然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行爲。當他恢復自我控制時,別忘了表揚他。 攻擊性 惱怒和攻擊性常見於2歲左右的孩子中,兩者聯繫密切。不過,攻擊性通常被視爲惱怒的極端表現形式,而且直接針對他人。幼兒會打、咬、抓或踢另一個孩子、成人或動物。一個表現出攻擊性的孩子會引起父母極大的憂慮和擔心,而且這種行爲不受其他孩子和父母的歡迎。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有時表現得有攻擊性,這並非意味著他長大就是攻擊性的,或是抗拒社交的。 對成人來說沮喪是件小事,對一個孩子來說可能會是件大事,導致動粗。所以大多數幼兒偶然會打或咬別的孩子,或猛推人一掌。出於好奇,也因爲他不知道那樣會疼,孩子還可能捅人家的眼睛、咬人或扯別人的頭髮。同時,對一個2歲的孩子來說,不願意與人分享、想獨佔玩具、爲爭奪玩具打架,這都是正常的事。男孩被認爲比女孩子更具攻擊性,但是這是本能所致還是後天習得,仍然是一上頗具爭議的話題。 無論如何,如果你的孩子開始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爲、欺負其他孩子 ,他需要明白他的行爲是不可接受的,你要幫助他學會用其他途徑宣泄惱怒、表達自己。 導致攻擊性行爲的原因 你的孩子生氣,因爲: *被阻止做他想要做的事,或者不易被人理解。 *太小,不知道有些動作會把別人弄疼。 *在感情上覺得壓抑、不安全或不被人愛。 *覺得嫉妒,例如家裏有了新的嬰兒。 *模仿一個曾經對他進行過攻擊的成人或大一些的孩子。 *對某種食物或添加劑有過敏反應。 *受到身體缺陷(如聽力受損)的干擾。 *疲倦和饑餓。 *狂躁--比起安靜靦腆的孩子來說,這種孩子會用攻擊性的方式表達他們的精力與熱情。 *通過戶外體育活動仍未能消耗精力。 *看到電視上的暴力和攻擊性人物成功逃避懲罰。 *不斷受到批評和懲罰。 制止攻擊性行爲 一看見負面行爲的迹象,就必須作出反應。如果你的孩子咬、打或踢你或其他孩子,要告訴他這會弄疼別人,你不允許他再這麽做。如果你們在一起玩,或者你的孩子正在跟另一個孩子玩,你的孩子有攻擊性行爲,告訴他:如果再這麽做,你會離開,或他的玩伴會離開。然後,關注受欺負的孩子,不要理會你的孩子。如果他無視你的警告,再次重復攻擊性行爲,你就要實施你的威脅。如果他的行爲是針對你的,你們正在家裏,把孩子移離現場,放到另一個房間裏呆一段時間。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爲時,有些父母覺得打屁股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這只會教給孩子暴力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有些人認爲,給他一個不痛的巴掌去告訴他做錯了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攻擊性十分憂慮,諮詢醫生或保健人員。 預防攻擊性行爲 當孩子跟其他孩子玩的時候,要注意他。就像發脾氣一樣,對一個即將採取攻擊性行爲的孩子,有時是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開的。例如,如果爲了爭奪一件玩具,你的孩子即將跟另一個孩子打架了,把玩具拿開,讓他們進行別的活動。對一個即將咬人或踢人的孩子大喝一聲“不”,可能會制止他的行動,或者試圖用響亮的聲音說,比如:“傑米抱抱”或者“傑米親親珍”。 然而,不必總是趕忙去化解3歲孩子的紛爭,除非一方即將受到傷害。如果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那就最好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懂分享,那麽當另一個孩子來玩時,爲避免爭吵,將他心愛的玩具拿開。 如果你的孩子在玩耍當中過於興奮,利用喝水或吃零食作爲小休,讓他靜下來。此外,如果他沒有足夠的活動去消耗精力,在一天當中讓他跳舞或到處跑跑。 在安靜的時間裏,跟孩子交談,以便找出是否有事情在困擾著他。他可能對新生的嬰兒心懷嫉妒,可能對生活的變化感到不安。孩子長大一點時,應當教給孩子 如何做到有主見,善於表達,而不採用攻擊性的手段。 當孩子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你應清楚表明你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爲,而不是他本人。他自己可能對自己的行爲感到很不愉快,需要你向他證實他還是可愛的孩子。 欺負人 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欺負人,並且可能專門針對某一個孩子。採取行動很有必要,不要以爲這種壞行爲很快就會過去。如果你認爲孩子在欺負人,應該找出原因--嫉妒、自卑、沮喪或者別人在欺負他。 孩子爲什麽發脾氣?   事實上,小孩子發脾氣有很多種類型,只要區別其中的差異,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排解工作。   1.疲勞或受挫折時發脾氣。孩子在饑餓、疲勞或爲他所做的事感到困惑時,很容易發脾氣,其發泄方式主要是哭叫和踢東西。對此你應及時作出反應,安排他小睡或給他小吃。如果這樣還不行,你就要設法使他安靜下來,問清楚他哪里不舒服,並安慰他,鼓勵他,給他提供幫助。如果還不奏效,就讓他去做些別的事情,以轉換心情。   2.尋求注意。有時,孩子想要和你玩,想要你注意他,或者你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比如買玩具),或者你出門不準備帶他,於是他就連哭帶喊,甚至重重地撞門。這時,你需要對他微笑,對他說你愛他,並把他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發他的脾氣,等他安靜下來,再主動與他談話。   3.賭氣說“不”。“該吃飯了”,你宣佈說,但你的孩子卻說不”;“我們去散步吧!”,他還是說“不”;無論你說什麽,他都反對。這時,你可以推遲一些事情,可以放段輕音樂,讓孩子放鬆一下,切忌做正面衝突。就像大人一樣,孩子也有心情不順的時候,雨過天就晴了。   4.破壞性或惡作劇的發脾氣。他們可能會專門在公共場合和人多的時候,發出尖叫。對此,你可以採取隔離的辦法,既讓他冷靜下來,又作爲一種懲罰。事後,你應該告訴他這樣做是非常不禮貌也不受歡迎的,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行爲和表現。   5.情緒失控。有時孩子會在身體上和情緒上完全失去控制,尖叫著而且連踢帶敲地鬧個不停,此時你一定要冷靜,儘量抱住他,讓他平靜下來,以防他傷害自己或他人。事後,你一定要認真聽取他的想法,瞭解事發原因,以防再犯。   家長的處理辦法   首先,你要搞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次,你要儘量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比如,你是否太“專權”了,什麽都說了算,讓孩子感覺不到自主和成就感,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不妨在一些無關大局的事情上讓他做決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這也是他真正成長的開始。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如果他不願洗澡,你不妨讓他再玩一會,但不能放棄讓他洗澡。切記讓步要有理、有利、有節,讓步不能過大,也不能過於頻繁,否則,他很可能會養成用發脾氣與你討價還價的習慣。   一般來說,孩子越大,發脾氣就會越加頻繁和具有分裂性,而且難於控制。最好的策略是用以往行之有效的辦法,如對待剛會走路的孩子,帶他到寂靜的地方去,叫他表達自己的感情,待平靜後再與他談曾經發生過什麽,爲什麽。   如果孩子長在4歲到5歲時還繼續發脾氣,你一定不要跟著生氣。這時,你可以告訴他你是如何疲勞和心煩,幫助他認識到這種行爲如何不好,千萬不要對他進行身體或口頭上的侵犯,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切記,在教育孩子方面決沒有捷徑可走。   就像與成人交往一樣,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與他爭論不休。你可以把這當作是孩子提高語言技巧的機會,誘導他把發脾氣的原因說出來,一定要沈住氣傾聽他的解釋。即便是孩子錯了,也不要在火頭上與他理論,一定要等到孩子火氣消失以後,再與他談話,指出他方才所做的有什麽不對之處。 [轉帖]現身說法----阻止小鳥發脾氣 昨天快睡覺了,小鳥突然發現了個新玩意:電暖氣上的鐵支架。 她拿下那個鐵東西,興高采烈的放在頭上當髮卡。其實她一拿到手裏我就發現了,如果她只是拿拿就放下我就不管了,但一看她那架勢,像是不玩個天翻地覆不罷休,於是我就走過去,說:“該睡覺了,瀅快點上床,把這個給媽媽。”然後相當於搶過來那個鐵東西,轉身把它擱到了安全的地方。(很粗魯吧。 )小鳥果然大哭起來,“給我,給我,你不能把它搶走,我還沒玩夠呢,哇。。。。 ” 我把她抱到床上,她還掙扎著,然後我突然福至心靈,(可能是白天剛看的關於孩子發脾氣的文章給了我靈感。)我就乘著她哭的間隙說:“媽媽把東西拿走,你不高興了是嗎?” 這時候如果說的話不打動孩子心扉,她是很難停下來的,這句話大概剛好說到她心裏了,她停了一下,我接著說:“要是我喜歡玩什麽,別人不讓我玩,我也會不高興的”(尋求共鳴,並弱化反應程度—我用“不高興”代替了“大哭”) “剛才的鐵鈎子兩邊有鐵銹,又帶尖,太危險了,媽媽就收起來了。但是我知道,” “比如媽媽也想開車,但爸爸說我開得不好,讓我練好了再開。我也不舒服,但我哭了嗎?” “沒哭。” (她應我的話,我就知道,這個例子讓她感興趣了。) “我知道爸爸是爲了我好,所以我也不太高興,但是我才不哭呢,等我練好了再去開嘛。我是不是很聽話。” “嗯,我也很聽話。” …… (又重復強化了一遍) “好了,睡覺吧。” 我很高興自己應付了一次發脾氣事件。 再強調一次,我覺得這句話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發脾氣時,你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

榮總減肥食譜

2007年08月14日
公開
9

榮總減肥食譜 第一天 早餐:黑咖啡或茶 一杯,烤麵包 一片,花生醬 二茶匙,葡萄柚 半個 中餐:黑咖啡或茶 一杯,烤麵包 一片,水煮鮪魚罐頭 半罐 晚餐:黑咖啡或茶 一杯, 蘋果 一個,任何肉 85公克,四季豆 一杯,紅葡萄 一杯,香草冰淇淋 一杯 第二天 早餐:咖啡或茶 一杯 ,烤麵包 一片,水煮蛋 一個,香蕉 半條 中餐:黑咖啡或茶 一杯,優格(發酵乳) 一杯,鹹餅乾 二片 晚餐:黑咖啡或 一杯,紅葡萄 半杯,香草冰淇淋 半杯,香蕉 半條,熱狗 二條(若是在7-11買的話只要一條就夠了),綠菜花 一杯 第三天 早餐:黑咖啡或茶 一杯,蘋果 一個,低脂起士 一片,鹹餅乾 一片 中餐:黑咖啡或茶 一杯,烤麵包 一片,水煮蛋 一個 晚餐:黑咖啡或茶 一杯,水煮鮪魚罐頭 一罐,紅葡萄 一杯,香草冰淇淋半杯,香蕉 半條,白菜花 一杯,哈密瓜或香瓜 一個 注意: 此配方有化學作用,不可任意更改,除鹽興胡椒外,勿用別的作料。每一次連續三天節食,可減四公斤,三天後可照常飲食,但不可過份。四天正常食之後,又可連續三天,一個月可減十六公斤。水煮蛋要煮久一點。一定要喝大量的開水。 bread 4 grapefruit 1/2 meat 85g beans 1 cup grapes 2 1/2cup vanilla ice cream 2 cups yoghurt 1 cup crackers 3 banana 1 1/2 hotdog 2 brocolli 1 cup cheese 1 egg 2 brocolli white 1 cup melon 1 tuna canned 11/2 apple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穩固親子關係,消弭手足競爭

2007年07月10日
公開
11

穩固親子關係,消弭手足競爭 <專家觀點> 穩固親子關係,消弭手足競爭 唯有你的兒女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愛時,他們才會有安全感,而不會對另一個手足產生競爭感與敵意。 李逸明(諮商心理師)   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少子化的現象日益增加,但仍有不少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有手足間的爭執問題,且不容忽視。   兄弟姊妹是多數兒童成長中重要的親密關係之一,因此,競爭與衝突是難以避免的成長經驗。從聖經提到的第一個家庭開始,手足競爭在人類的歷史中就出現了。筆者就從聖經中舉一個有關兄弟之間嫉妒的例子,約瑟因深受父親的寵愛,而使其餘的哥哥們怨恨與嫉妒他(參創世記三十七章4節),也造成約瑟後來被哥哥賣掉的辛苦歷程。 建立親子安全依附關係   要如何避免手足之間的嫉妒與紛爭呢?在約瑟的例子中,約瑟的哥哥們因為覺得父母不公平而導致紛爭,我們要如何化解這樣的狀況呢?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手足競爭(sibling rivalry)通常始於年幼的弟或妹出生時,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當年長的孩子在新生兒出生前就與雙親保有穩固的關係,並且在新生兒出生後,仍與父母享有緊密的聯繫,如此一來,手足的競爭可以消弭到最小。由此可知,約瑟的哥哥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是不安全的依附關係。約瑟的父親不曾關注其他兒子的需要,僅僅對約瑟疼愛有加,換作任何人都會感到心裡不是滋味。因此,父母若能敏感覺察孩子的情緒表達,並以適當的回應來建立父母、孩子之間安全的依附關係,那麼孩子們應該就可以慢慢化解「不公平」的心結。   如何改變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呢?首先要瞭解兒女的個別差異,按照他們個別的需求給予關注與幫助。我有兩個孩子,他們期待父母給予的心理需求各有不同。大兒子比較需要口語上的鼓勵,當我不斷地專注於他良好的行為並且回饋給他時,他就能感受到我給他的愛。小女兒則會要求更多與她單獨相處的時間,這樣會讓她覺得自己是我的心肝寶貝。(若想要瞭解兒女的「愛之語」,請參考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的《兒童愛之語》。)唯有當你的兒女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愛時,他們才會有安全感,且不會對另一個手足產生競爭感與敵意。 以同理心處理當下紛爭   其次,要用同理心來面對孩子的不平之鳴。當孩子之間有紛爭時,父母常常只想快快處理紛爭,而忽略孩子們的情緒。這樣快速打壓紛爭的作法,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同樣的紛爭一定會重演。因此,我們常常這麼說:「怎麼又來了!」、「要我說幾次你們才懂?」這是因為我們並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前者提到的「愛之語」是平常的預防之道,運用同理心則是處理當下紛爭的絕佳方法。   再舉我家兩個小孩的例子:妹妹逗哥哥玩,結果擦槍走火惹毛哥哥,哥哥一氣之下就動手打妹妹,於是妹妹大哭。可以想見,我如果是一個怒氣沖沖的母親,在「打人是不對」的前提下,可能先責罵哥哥的不是。然而哥哥心裡一定會不平,因為是妹妹先惹他的,而妹妹用「淚眼婆娑」爭取同情,又會讓哥哥覺得媽媽不公平,於是心中種下了「怨恨妹妹」的種子。結果是:類似的情形,下次一定又會發生。   所以,父母一定要先平心靜氣,再同理孩子的情緒。妹妹被打,哭得傷心是因為「委屈」,她原本只是想跟哥哥玩,但過程拿捏的不好,若說有錯,只能說她技巧不夠純熟。我們可以先同理妹妹的感受:「妳被打好像很痛喔」、「妳一定很難過」等等,孩子的情緒被接納後,就會說出一些事情的始末,我們再進而同理她:「所以妳覺得很委屈,妳不是故意要讓哥哥不舒服的」。接下來更是要同理哥哥:「你覺得妹妹很煩,把你弄得很不高興」、「你真的很生氣妹妹這樣弄你」……。等哥哥的氣消了,再來處理「打人」這件「不對」的事情。除了告知哥哥以後不能用這樣的方式處理憤怒,更要教導他可以怎麼做——「你下次覺得妹妹很煩時,就跟她說你不想玩了」、「你不高興時,就自己回房間不要理妹妹」……,讓孩子有所依循。 維持良好的婚姻互動   然而約瑟的例子還有另一個重點:其實約瑟的父親是由於愛約瑟的媽媽勝過其他哥哥們的母親(他的父親雅各有兩位太太),而特別愛他。這種愛屋及烏的心態雖說是天經地義,但也造成了家庭紛爭。所以父母若關係不佳,也會嚴重影響手足的關係。很多父母婚姻出現問題後,較無心好好愛孩子,更無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的關係。因此維持良好的婚姻與互動關係,才是最佳根本之道。   父母的關係良好,彼此相愛、互相尊重,孩子就能從父母的身教中學會與手足和睦相處,身教往往比言教來得更有效且影響深遠。聖經上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你們要追求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十四章1節)。唯有「愛」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總之,父母愛孩子,孩子就不會嫉妒手足;父母教孩子「愛人如己」,手足間就可以學習彼此相愛。 資料來源:愛家基金會

** 吃 錯 保 健 食 品 可 能 致 命 **

2007年06月29日
公開
4

出處:【康健生活報】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content/103/103138.asp 聰明吃保健食品 聰明吃保健食品台灣人喜歡吃保健食品,一年消費可蓋半棟101大樓,但最新研究卻發現,保健食品過量有害健康。怎麼吃才安心? 康健雜誌103期(2007/06) 文.林貞岑  攝影.陳德信 一位三、四歲的小女孩因厭食、體重減輕求診。 小女孩雙眼無神,不斷抓癢、肌肉緊繃無力,檢查結果發現輕微血尿,腎臟有0.7公分的結石,是鈣片吃太多造成高鈣血症。 原來小女孩的母親擔心她長不高,半年前開始,每天給她吃五、六顆兒童鈣片(每顆300毫克),小女孩一天吞近肚裡的鈣質高達1800毫克,是孩童建議量的三倍之多。 「幸好及早發現,再晚一點就會影響到生長和智能發育,」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任趙舜卿說。 現代人崇尚養生健康,保健食品(包括維生素、礦物質、營養補充劑、草藥及健康食品)幾乎已經成為每日必需品,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人在吃維生素。 現代人愛用保健食品,以為來自天然很安全,於是混用及過量使用。 吃兒茶素、蜂膠導致尿毒升高;老人家喝牛奶加鈣片造成鈣中毒,這些都是很常見的案例。「以毒物學來說,維生素就是藥物,」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認為,民眾應該要慎用保健食品。 近十多年,已有不少大型研究指出,維生素和補充品過量有損健康。 從治病到可能致命 譬如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針對9500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人長達七年的研究發現,每天吃維生素E達400IU的人,心衰竭機率增加13%。 丹麥研究也發現,對於已經罹患心臟病、癌症或是部份健康的人,每天補充β-胡蘿蔔素、維生素A、E,不但無法預防心血管疾病和抗癌,還可能會提高死亡風險。 保健食品的研究結果矛盾衝突不斷,一下可以治病,一下又會致命,身為消費者,倒底該怎麼辦?哪些保健食品比較安全,怎麼吃最安心? 分析多年來的研究報告,維生素A、β-胡蘿蔔素惡名昭彰,對身體造成的危害高居所有維生素榜首,林杰樑認為應該立即停用。 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容易沉積體內造成肝臟毒性。每天服用5萬單位的維生素A,就會造成骨頭痠痛和肝臟病變。 在香港,有位媽媽為了要小孩「吃魚肝油補眼睛」,每天讓孩子吞十多顆魚肝油,導致小孩發育受影響,甚至出現肝硬化。 「(吃魚肝油補眼睛)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林杰樑指出,國人飲食中並不缺乏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這些營養素在木瓜和地瓜中含量豐富,不需要額外補充。 此外,抗氧化劑和免疫類保健食品也要小心使用。 抗氧化物可以清除身體自由基,達到預防疾病效果。但新近研究發現,如果吞服抗氧化物過量,反而會加速身體氧化反應,讓自由基增加。 且抗氧化物過多時會清除掉一氧化氮,造成血管無法擴張導致心臟病。 且多數抗氧化物如茄紅素、花青素、葡萄籽、芸香素等,並沒有每日建議量,「因為這些並非身體所需,」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黃士懿說,每日建議量的意義是「維持生理運作最少量」,如果沒有規範,表示身體沒有需求,也不需特別補充,多吃蔬果就可以攝取到足夠的抗氧化物。 過度提升免疫力,可能導致反效果 免疫類保健食品也不宜亂吃。對於常見「××可以增強某個免疫細胞功能」的訴求,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謝瑞坤特別提出澄清說,免疫系統在人體內如同蹺蹺板,是整體平衡作用的,「不是單加強哪一部份,就表示免疫力增強了,」他說。 尤其有些免疫食品需要控制劑量,譬如研究發現低劑量(一天25克)的黃耆提升免疫力,但過量反會促進癌細胞生長,和信醫院藥師姜紹青提到。 有些人長期服用中藥來增強免疫力,譬如把黃耆、枸杞泡茶當水喝,也要小心。 不需要每天大量吃某一個中藥材,「會有過量的危險。」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楊賢鴻解釋,一來每人體質不同,同樣的配方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效;二來長期服用中藥,也可能會有重金屬累積及藥物過量危險。 過度提升免疫力,反而會使細胞分不清敵我,轉而攻擊自己的細胞,造成發炎反應或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 一位營養師的母親,因肺癌末期全身水腫無法下床,她吃了靈芝後水腫立刻消失,「跟書上寫得一樣神奇,媽媽還很高興下床走動,」營養師回憶說,到了第五天,母親呼吸變喘,原來是嚴重的心包膜積水,開刀後才解決問題。 如果你有自體免疫問題,最好不要使用免疫調節類的保健食品。 至於一般人不需要天天補充,「偶爾身體虛弱時再吃,」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主任黃惠宇建議。 維生素B、C、綜合維生素、魚油較安全 維生素中較安全的是,維生素B、C、綜合維生素和魚油。 前兩者為水溶性維生素,不會累積在體內造成傷害;綜合維生素和魚油,目前為止對身體造成危害的研究報告不多。但仍要注意,不要超過每日建議使用量。 事實上,專家學者都同意,一般人不需特別補充維生素,營養素最好的來源是天然食物。但如果消費者把保健食品當成維持生命的要素,不吃覺得不放心,專家並不反對適量補充。 四守則,安心使用保健食品 守則1:有需要再吃 維生素不必天天補充,有需要再吃。 身體對營養素的吸收並非照單全收,有時吃得少,反而會強迫細胞吸收得更好。 每隔兩、三天吃一次,不但減少過量危險,也可以補足身體對營養素的需求。 特殊情況如壓力大、學測考試或經常加班熬夜時,可適量補充維生素。 身兼教學與行政工作,每當黃惠宇教授發現自己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就會吞顆維生素B群補充體力。 此外,如慢性病人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群。 因為慢性病如同處於高壓力狀態中,很容易消耗維生素B群,林杰樑醫師提醒。 其他像咀嚼、食物攝取有問題的銀髮族,也可適量補充綜合維生素,輔大營養系副教授曾明淑建議。 但孕婦和幼童,最好不要隨便補充維生素。因為任何外來物質都會影響到胚胎發育,譬如綜合維生素中含維生素A,過量會造成畸胎,因此在懷孕過程中,最好不要服用維生素和補充品。 至於該不該吃葉酸預防寶寶神經管缺陷?建議可先和醫師及藥師討論後再使用。 在美國,政府嚴格把關四歲以下孩童不能任意使用維生素,須由醫生評估使用。 因為寶寶長高長壯需要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營養素,「光吃維生素是不夠的,」趙舜卿醫師說。 且學齡前是養成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黃金期,應該要讓孩子愛上天然食物的美味,而不是給他維生素藥丸應付了事。 守則2:注意藥物交互作用 維生素和保健食品經常與西藥發生交互作用,建議心、肝、腎有問題的人,使用前最好先跟醫療人員討論。 常見藥物交互作用如魚油、大蒜、銀杏和阿斯匹靈併用會產生出血危險。 此外,減肥藥羅氏纖會影響身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因此建議吃藥後3∼4小時,再補充一顆維生素。 纖維類的保健食品如車前草等,會減少止痛藥普拿疼藥效,因此最好先服用西藥,等兩小時藥物吸收完畢後再服用保健食品比較安全。 如果已經在服用某種保健食品和西藥,建議兩者都不要隨便停掉,以免影響藥物療效。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講師王莉萱就發現,不少慢性病人情況控制不好,原來是保健食品一天吃一天不吃,影響藥物濃度。 建議慢性病人使用保健食品最好先跟醫師、藥師討論,並隨時觀察自己是否有異常症狀。譬如,發癢表示可能是藥物過敏。 如果心血管病人發現早上刷牙會流血,或身上有瘀青,表示有出血現象,最好回醫院診治。 保肝類保健食品,如菇類等,會啟動身體解藥基因,讓藥物失效,因此最好與西藥間隔3∼4小時再用,黃惠宇教授提醒。 守則3:不要超過每日建議量 細胞不是鐵打的,保健食品濃度過高也會出問題。 即使安全性高的水溶性維生素B和C,也可能因為排尿少造成累積過量,如維生素B6太多會產生周邊神經病變,維生素C太多,則會出現腎結石及頭痛,「吃維生素時記得要多補充水分,」林杰樑提醒。 且無論是天然或合成,吃過量都會對身體造成毒性和增加代謝負擔。 有人把一天吃三次的維骨力改成一天吃五、六次,結果造成胃痛、低血糖。 維生素及礦物質攝取,最好在每日建議範圍之內。且選擇綜合維生素會比單單一補充劑安全。 目前衛生署的規定是維生素含量可以是建議量的1.5倍,若加上日常飲食,其實已經很足夠。 如何辨識所吃維生素是否過量?可以看營養標示中的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DA),美國為USRDA,標示為100%表示完全符合。 如果是100%×66,表示為建議量的66倍之多,劑量太高會有危險,不建議選用,高雄醫學大學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說。 此外,要小心mega為開頭的維生素加強錠或是高單位維生素。 專家警告,這類維生素劑量太高,很容易影響藥物或治療,甚或造成肝臟代謝負擔,且一旦停用,身體反而會產生缺乏症症狀,最好不要輕易嘗試,藥師王麗萱提醒。 守則4:選擇小包裝最好 吃營養品也要分散風險,至少每兩個月更換不同品牌,不但增加身體利用率,也可避免產生抗藥性,黃士懿教授提到。 此外,因為用量不多,選擇小包裝較較新鮮。 選擇天然、多元化的食物種類 維生素和保健食品,過度簡化了營養成分,天然食物有多種成分相輔相成,是萃取單一成分的保健食品無法取代的。「一碗青菜的營養素,是綜合維生素沒法給的,」林杰樑說,以毒物學角度來看,未經純化的天然食物最安全。 新近的研究也發現,食物種類愈多樣對身體愈好。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證實,番茄和芥蘭可以延緩前列腺癌發生,但兩者合吃效果更好。且食物中富含多種植物性化學物,如酚(茶、丁香)、異黃酮(大豆)、兒茶素、薑黃素(薑黃)、白蔾蘆醇(葡萄、花生)、植酸(豆類)等,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有效控制癌症。 「這麼多的營養素,如果光靠藥丸去補充是吞不完的,」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肯定地說。 而且,萃取的藥丸濃度太高,可能會強化血管新生抑制作用,影響血液供給到其他器官如心臟及腦,造成缺氧問題。 來自天然的蔬果濃度雖低但很安全,只要飲食均衡及多樣化,一樣可以達到相同效果。 然而,很多人質疑,這麼多種營養素,一天怎麼可能都攝取到? 輔仁大學營養系副教授曾明淑認為不需擔心,營養素交給營養專家去煩惱,一般人只要看看自己每天六大類食物(五榖根莖類 3∼6碗;奶類 1∼2杯;蛋、豆、魚、肉類 4份 ;蔬菜類 3碟;水果類 2個;油脂類 2∼3湯匙)是不是攝取足夠就好。 有些小技巧,幫助你吃得更健康。 先吃菜再吃肉 現代人蛋白質攝取過量,可以試著整飲食順序,青菜、五穀根莖類先吃,最後再吃肉類或蛋白質,且最好選擇優質蛋白質,如魚等。 吃素的人可由奶、蛋或五穀、黃豆類來補充,黃士懿教授說。 外食儘量不挑油炸品,多點份青菜,把水果當成午晚餐點心。 曾明淑教授喜歡把蘋果擺在辦公室裡,蘋果不須冷藏,耐放又有淡淡香氣,隨時拿起啃一口,無論視覺、嗅覺和味覺都得到很好的滿足。 多帶便當 自己做便當可以掌控食物來源與烹調,吃得安心健康。 平日工作繁忙,曾明淑會利用週末假日上市場,並準備一桌好菜,豐盛的菜餚正好可以分裝成2∼3個便當。 林杰樑醫師也讓孩子從小帶便當,他的孩子不吃漢堡、薯條,全家一起到速食店,也只點健康的優格。 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才是給孩子最大的財富。TOP 完整內容請見康健雜誌103期138頁 審稿專家:輔仁大學營養系副教授曾明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