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最愛ling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如何協助幼兒發展良好的友伴關係

2009年04月13日
公開
4

四歲的阿丁皺著眉頭說:「小朋友不和我玩。」爸爸說:「小朋友不和你玩,你一定很傷心吧!」阿丁點點頭,流下眼淚。爸爸說:「讓我們回家告訴小黃狗(布偶)發生了什麼事。」回到家裡,阿丁告訴小黃狗在幼兒園和佳佳吵架的事,小黃狗聽著,爸爸和媽媽也聽著。說完以後,爸爸和媽媽給阿丁大擁抱,說:「我們知道了,謝謝你告訴我們。我們給你加加油。」隔天,阿丁到了幼兒園,一下子又和佳佳玩在一起,昨天的事就「過去」了。 五歲的小基和婷婷玩著玩著吵起來,婷婷想玩小基的電動車,小基不讓她玩。媽媽很生氣的說:「小基,你這麼小氣,借婷婷玩一下有什麼關係。」小基哭了起來,媽媽更生氣,把小基趕回房裡反省。小基氣嘟嘟的說:「我最討厭婷婷,我討厭媽媽。」 安安六歲生日快到了,媽媽問安安要邀請哪些朋友來參加生日會,結果安安只想邀請小鈴和阿強。媽媽擔心是不是安安的朋友太少了,安安的友伴關係是不是有問題呢? 關於幼兒友伴關係的合理觀念: (一)、幼兒與友伴相處過程很自然的「有起有伏」,幼兒情緒表達是直接而明確,因此友伴相處的甜蜜和爭執也較明顯。幼兒友伴間的衝突和敵對,是社會化過程的自然狀況。從一次次的衝突中,他學習了解他人,與他人溝通協調的策略。當幼兒友伴關係受挫時,父母扮演的最佳角色是「傾聽、了解與表達關懷」,讓幼兒盡情的傾訴及發洩情緒之後,再引導幼兒衝突經驗中琢磨出更有效的友伴相處方式。相反的,父母太多、太急、主觀的教導,反而讓幼兒失去「由經驗中學習」的機會,也讓幼兒與生俱有的「自我調適」能力無從發揮。 (二)、幼兒對友伴相處的概念及相處模式是流動的、變化的、尚未成型的,因此父母不宜太快的斷定孩子的友伴關係型式,以避免因太過焦急,而急於干涉或操控,反而讓幼兒對自己的交友能力失去信心。 (三)、信任幼兒的本能,讓幼兒有機會發揮交友本能:正常幼兒與生俱來有群性相處的本能,只要在安全的、信任的、溫暖的生活環境中,它就會很自然的發展。在幼兒友伴關係發展中,父母對幼兒最好的協助是提供一個讓幼兒覺得安全、溫暖的、感覺自己是被信任、被肯定的堡壘,讓幼兒可以放心的往外探索,而受挫時回到安全堡壘來「得到安慰」,然後再出發。 (四)、友伴關係是允許有許多不同的型式。有些幼兒可以很快的結交朋友,有些幼兒可能要多花些時間;有些幼兒有許多朋友,而有些幼兒可能只和一、兩位朋友維持友伴關係。這乃因幼兒個性或生活環境不同而有個別差異,只要幼兒感覺愉快與滿足,這些友伴關係皆是正常且健康的。父母不宜單一的認定哪一種友伴方式才是「最好的」,而過於擔心,過於干預幼兒交朋友。 有益幼兒發展良好友伴關係的策略: (1)、提供幼兒和不同友伴相處的機會:友伴關係的發展是「由經驗中學習」的,每一次幼兒與他人的接觸經驗,都提供幼兒學習的機會。公園的遊戲場、店家提供的遊戲區,例行性的拜訪親友、邀請其他幼兒到家裡來玩,都豐富了幼兒與各種友伴的接觸經驗。在各式各樣的經驗中,幼兒較有機會發展出靈活的、有效的友伴相處能力。 (2)、父母不宜過度保護幼兒:過度的保護反倒讓幼兒對自己失去信心(變得膽小),也使得他交友能力無法發揮和琢磨。其實,幼兒比成人更能調適自己,友伴相處的挫折對他而言,是經驗的累積,經由挫折的磨練,他發現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這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也較不怯於交朋友。 (3)、由故事繪本帶領幼兒理解友伴相處的各種狀況:繪本中提供各式各樣的友伴經驗,透過這些故事,幼兒預先知道許多友伴相處情況,也較能夠理解自己的友伴經驗。 (4)、允許幼兒「做得不夠好」:幼兒是社會化的學習者,由不夠好的交友經驗,他學習修正自己的行為,琢磨與友伴的相處技巧。當他「做得不夠好」時,父母的安慰和「打氣」是讓他由錯誤中學習 (5)、和幼兒分享父母自己的交友經驗:幼兒是很能吸取他人的經驗的,在幼兒交友受挫時,父母很真誠的說說自己曾有的受挫經驗,這讓幼兒感覺「不孤單」,知道這是自然的過程,也不致因幾次交友的受挫經驗削減對自己與友伴相處的信心。此外,由與父母的經驗交流,父母與幼兒彼此學習更健康更適合自己的交友模式。 引用自 學前教育月刊,民91.11,25:8,13-14

晚間親子遊戲大集合

2009年04月06日
公開
23

晚間親子遊戲大集合 文 / 王曉燕  專家 / 王潔予 兒童教育專家 現代的孩子擁有愈來愈多的玩具,但是玩伴卻愈來愈少。雖然有人呵護,卻缺乏與人分享的喜悅。這種狀態常會造成幼兒身心的挫折。而家庭是幼兒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幼兒對周遭事物因好奇而產生接觸與模仿,再由模仿中累積經驗,而產生自我的創作。所以家庭應該是幼兒學習生活的起點,忙碌了一天的父母,更應該留點時間給孩子,電視卡通固然很多,益智玩具也還不錯,但缺乏與孩子互動,將會對幼兒往後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一種更真實、更愉悅的互動管道,那麼,家長究竟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兼顧這兩者的需求和表達呢?專家建議,做一些晚間親子遊戲可以有效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及互動。 遊戲一:拿玩具 適合年齡:7∼11個月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運動能力。 遊戲方法:讓孩子俯臥在軟墊上,兩肘展開撐住身體上半身,爸爸可以把玩具放在孩子前面吸引他的注意,使他產生想要與人分享的願望。然後,媽媽可以拉直孩子雙臂,讓他的身體向前行,快拿到玩具時,再向後拉孩子的雙腿,使他的身體成平趴式後退。如此動作重複進行。 遊戲二 :認識身體 適合年齡:1∼1.5歲 遊戲目的:增加幼兒認知能力。 遊戲方法:家長當老鷹,老鷹要咬孩子的身體部位,孩子必須將該部位遮起來,例如:老鷹咬耳朵,孩子用手將耳朵遮住。 遊戲三:搖搖船 適合年齡:1∼2.5歲 遊戲目的:強化孩子的平衡能力。 遊戲方法:孩子躺在薄被中,爸爸媽媽各抓住被子的兩角,左右搖晃,每次20下或者用薄被橫捲住孩子的身體,媽媽輕推孩子的身體,讓他來回滾動10下,再拉住被子的一邊,讓孩子側滾出來,如此動作反覆進行。 遊戲四:雙人滾翻 適合年齡:1∼2.5歲 遊戲目的:增加幼兒觸覺神經的發展。 遊戲方法:家長和孩子一起躺在床上,並抱在一起滾動,或家長可以趴在床上,將雙腳伸直當障礙物,孩子自行側滾到家長身邊,再滾過家長的身體。可角色互換,讓家長輕滾過孩子的身體。 遊戲五:打鬥 適合年齡:1∼3歲 遊戲目的:培養孩子敏捷性及協調性。 遊戲方法:利用各種動物的角色的攻擊行為和孩子產生互動。如螃蟹剪刀夾肚臍、鬥牛刺屁股、鴨子咬小腳等。 遊戲六:打電話 適合年齡:1.5∼3歲 遊戲目的:幫孩子訓練數的概念。 遊戲方法:電話是孩子非常喜歡的「玩具」,用它來玩遊戲,不只是能幫助孩子學習語言。媽媽可以告訴孩子每隻動物的「電話號碼」,叫他「打電話」給小動物們。然後媽媽假扮各種動物,跟孩子在電話上聊天。剛開始先讓孩子撥1位數或2位數的「電話號碼」,以後隨著孩子能力的增強,可以逐漸擴大數字的範圍。 遊戲七:過橋 適合年齡:2∼3歲 遊戲目的:提供家長紓解背部的壓力,是培養幼兒平衡的好方法。 遊戲方法:家長趴在床上雙腳伸直當獨木橋,請孩子雙手張開,踩在家長的背上行走。 遊戲八:舉一反三 適合年齡:2∼3歲 遊戲目的:幫孩子從感官上建立數學進位概念。 遊戲方法:對孩子而言,要讓他知道「同樣的數位」這個概念是非常困難的,3歲的孩子雖然已經有了初步的數位概念,但對這一概念仍難以理解。媽媽可以用實物示範,比如:「媽媽有3個果凍,寶寶也有3個果凍,媽媽和寶寶都有3個,我們有一樣多的,都是3。」然後,再將具體的舉例轉變為抽象的數字,只告訴他:「這是3,那也是3,兩個相同的都是3。」這樣,孩子才能慢慢理解。   遊戲九:馬鈴薯拼圖 適合年齡:2∼3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遊戲方法:大人小孩先洗洗手。將一顆馬鈴薯以菜刀不規則的隨意切三刀,當然不要平行切三刀;然後將第二顆切四刀。兩顆分別用容器散裝著。請大人、孩子把它們拼回原形,看誰拼得快。 遊戲十:比力氣 適合年齡:2∼4歲 遊戲目的:增加孩子肌肉操作技巧。 遊戲方法:家長和孩子手掌、腳掌互推、雙手互拉、互踩雙腳、互碰臀部或者家長和孩子坐著背靠背互推。 遊戲十一:玩故事 適合年齡:2.5∼6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想像能力和表演能力。 遊戲方法:翻開故事書找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家長邊講邊給孩子表演故事情節,可以客串幾個角色;如果孩子稍微大一點,可以讓孩子扮演角色,甚至鼓勵他也客串幾個角色。 遊戲十二:開火車  適合年齡:3∼6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 遊戲方法:大人在前扮開火車,孩子拉著大人的雙手或衣服在後,用腳尖碎步兒走。大人可以在途中不時地報站名,孩子重複。然後,在讓孩子轉換大人的角色,孩子報站名,大人重復。 遊戲十三:踩影子 適合年齡:3∼6歲 遊戲目的:訓練孩子動作的協調性,發展他們靈活應變的能力。 遊戲方法:晚飯後散步時,路燈下影子的變化這一現象本身就令孩子感興趣。這時候,家長在前面跑,讓孩子在後面踩影子,注意可以跑斜線。然後再交替,孩子跑,家長來踩孩子的影子。 其實,遊戲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發掘孩子最微小的能量,發現孩子最細小的不足。不過,家長也不一定要刻意照個這些步驟玩遊戲,遊戲是體現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的。只要跟孩子在一起,相信你就一定能夠得到啟發,找到你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情感交流與增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