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最愛ling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兒童身高收費標準應調升為150公分

2009年11月28日
公開
33

行政院消保會27日公佈新的兒童年齡平均身高參考標準:6歲兒童平均為115公分、12歲兒童平均為150公分。消保會說,應以此作為兒童的身高認定及收費標準。 這項新的兒童身高平均參考標準,消保會指出,政府機關所屬單位包括歷史博物館、宜蘭傳統藝術中心、海洋生物博物館等,最遲在2010年1月開始,以新標準收費。 由於日前不少縣市政府消保官接到民眾投訴,孩子到主題遊樂園或吃到飽餐廳等場所消費,業者都以身高作為兒童收費認定標準,而且,都是以110公分或90公分作為判定標準。 90至110公分,消保會依據教育部94年資料發現,90公分只有相當於2歲5個月的嬰幼兒,110公分則是現在5歲兒童的平均身高。消保會因而認為,業者顯然無視於目前兒童平均身高已大幅提高的事實。 所以,消保會日前特別邀集內政部、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等相關部會召開會議,並依據「兒福法」訂定出最新的「兒童」定義:是年齡6到12歲的孩子,而且平均身高為115公分到150公分。 同時,消保會經調查後發現國內35家餐廳及主題樂園的收費標準,目前大約都以年齡、身高或者兩者兼具為標準,所以,消保會指出,兒童收費標準原則是,是以身高為初判,年齡為複判的雙重認定模式;也就是說,當目測身高超過標準,消保會指出,消費者得出示證明文件證明實際年齡。 而這項新的兒童身高標準,國營的相關單位會全力配合,至於民間,消保會希望,在收費時還是能以「年齡」作收費標準,身高只能作為第一時間目測年齡的輔助方法,如此收費方式才較合理、較符合消費者期待。

你還在用機器取代親子時間嗎

2009年11月27日
公開
27

別人op上的覺得不錯可參考~ 今天上直排時~遇到一位很用心的媽媽 老大10歲 老二 三歲半 兩個差比較多歲 她問我覺得幼兒從小學英文的看法如何? 我回他 只要開心會唱歌就好了~聽聽ICRT 英文流行歌曲 教他分辨爵士樂 搖滾樂 抒情樂 其餘得不重要吧@@ 她就分享了他的學習過程給我聽~ 她的老大得來不易 所以能栽培的她都砸了大錢 請了印庸來帶小孩打掃 很小就送去昂貴的雙語學校 她女兒也能在學齡前背很多單字 但是她到後來 還是得讓她女兒重新學起 小一的時候 她開始發覺 學齡前所學的都無效 似乎都會忘光 但是從小一開始學起的英文 她女兒就都不會忘記 還學的比以前更好 她一直想尋求答案 到底哪邊不對勁 我跟他說~ 學齡前的孩子 不管學什麼都會忘的快@@|| 因為人類的記憶力與理解力 是成反比在成長的 2-6歲時~ 有些媽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簡直就是天才 什麼東西都會背 哪怕是三字經 ABC ㄅㄆㄇ 童謠 饒口令 手指謠 其實強的是他們的記憶力 並非是天才 理解力是相當差的 他們只知道背頌 卻什麼都不懂 更不用想活用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但是 用這些背頌的方式 來訓練學齡前寶寶的記憶力是相當棒的方式 可以讓人類的記憶力退化現象趨向緩慢 同時可以讓小朋友在發展理解力的同時 因為曾經背過 而花更少的力氣在記憶上面 相對的有更多力氣花在理解上 其實我的蝦米~也能夠在1歲以前 記住10首左右的歌曲 也都能接唱最後一個字 不到兩歲更是能背頌三字經 兩歲多會的東西就更多了 這時 讓我想起一個學生 曾經我教過一個學生 媽媽想盡辦法讓他6歲就上小一 有一天我突發奇想 想教孩子們論語.....太無聊....暑假麻... 就在大家跟著我唸書的同時 我發現這孩子眼睛沒看著書 但是他的口形完全跟的上發音 這不只是對嘴可以做得到的@@ 下了課~我請那孩子到我身邊~希望他再唸一次給我聽~ 他可以一口氣背完整本論語 我又問他還會背什麼 他回答我~大學 聽完我都傻掉.........論語+大學.......兩本世紀長的文言文....... 等到媽媽來接他時 我忍不住請教他媽媽的教法 媽媽回答我~因為夫婦要上班很忙 白天送幼稚園 下班時間用CD陪伴小孩 不管聽什麼都幾分鐘就會了 於是他們就找更艱深的 終於找到論語+大學.... 我終於明白~那孩子為什麼是一個不敢表達己見的孩子 為什麼他對所有老師說的話 好玩的事情都不感興趣 唯獨在看影片 聽CD故事時間 以及打電動時間 他才會有情緒反應 但他仍然是我看過最聰明的孩子 不過他不像一般孩子一樣快樂 無憂無慮 他看上去總是憂鬱憂鬱 不常笑 實在很難想像一個6歲的孩子會有那種表情 就好像是~他明明玩的很快樂 臉上卻是機器人的表情 和同學溝通也有問題 表達自己更是困難 盡管我在往後的一年多裡 每天向他表示熱情 多多的碰觸他 陪他聊聊 想抱抱他的時候 他也是很排斥 不像其他小孩 開心的往你懷裡鑽 但是一年多過去了 始終在社交上沒什麼進步 只看的見一點點好轉 起碼他會主動跟我打招呼了.. 打從那一刻起 我就記下了 我絕對不讓機器佔據我孩子的親子時間!! 而且我期許自己 能用"感動"養大我的孩子!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2009年11月21日
公開
45

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1歲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 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做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台北市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認為,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這是他一生對光線、色彩及線條最敏銳的階段,所有他接收的都會反映在情緒上,有時也不知道原因,加上語言能力有限,很難表達其中細膩感知。對於孩子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發展特徵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這樣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廚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辦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個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發展特徵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允許孩子黏你: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 接著運用使他害怕的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穩定的生活作息:《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發展特徵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及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欣賞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一天的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故意投降:《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3.轉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發展特徵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但是「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狀態,也會隨著成長改變。洛斯門舉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說明,孩子三歲時,對父母有「全能迷思」,相信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從「自我中心」過渡到「父母中心」的關鍵時刻。 父母可以這樣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和孩子建立好關係: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盡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盡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順利過渡到「父母中心」。 2.固定的「媽媽時間」:洛斯門建議,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撥出三十分鐘給孩子,告訴他這是「媽媽時間」,和他一起玩、看書,同時將定時器撥到三十分鐘。告訴孩子,鈴響的時候,你就必須回去工作。一開始,孩子或許會抗議,但如果你的態度堅定且持續,他很快就會適應。 3.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心中,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 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

廚房百科】如何保存蔬菜?蔬菜百科

2009年11月10日
公開
31

.蔬菜種類多,保存方法各有不同,若一次採購過量,不知正確的保存方法,就可能迅速腐爛,造成浪費。 將常用蔬菜的保存方法,介紹如下: ☆玉蜀黍:若要長期保存,就必須先用沸水快速汆燙,待涼後用保鮮膜包裹,再放冰箱冷藏或冷凍。 ☆洋菇:菇類最容易腐爛,應該裝入密封袋,放入冰箱冷凍庫保存,才能長期保鮮,其他菇類亦同。 ☆芽菜:如苜蓿芽、綠豆芽、葵瓜芽……等,先小心浸入水中,然後瀝乾裝入有底洞的塑膠袋,放冰箱冷藏、不僅不易腐爛,還會繼續成長。 ☆高麗菜:先將中間的菜心切除,然後用沾溼的紙巾,將菜葉包緊放冰箱冷藏,只要能隨時維持紙巾的溼度,菜葉就能長保清脆新鮮。 ☆油菜:用噴霧器將全株噴溼,然後裝入塑膠袋,根部朝下放冰箱冷藏,要吃時,可先將根部泡入冷水,就會奇妙地回復原來的鮮嫩挺拔。 ☆洋蔥:裝入網袋懸掛起來,是最佳保存法。 ☆蘆筍:用保鮮膜緊緊包裹,然後根朝下,直立式放冰箱冷藏。 ☆南瓜:未切開者可放陰涼處長期保存,若已切開,必須將瓜瓤與種子挖掉,然後包上保鮮膜,放冰箱冷藏,瓜瓤與種子可另裝膠袋,放冰箱冷凍(南瓜子對男性的攝護腺有益)。 ☆白菜:用大紙巾包裹,斜立放陰涼處,便可保鮮數天,放冰箱冷藏尤佳。 ☆蔥:將根部埋入盆栽的土中最好,或用大紙巾將蔥包裹放在陰暗處。 ☆西洋芹:要先將莖與葉切分開,葉子可以吃,不要去葉,可裝入塑膠袋放冰箱冷藏,莖則適合泡入水中,並放入冰箱保存。 ☆茼蒿:快速沖洗後,瀝乾裝入塑膠袋,莖幹朝下放冰箱的最下層抽屜,便可保鮮,但不宜久存,要盡快吃完。 ☆番薯:不適合放入冰箱冷藏,應該保持乾燥,最好用乾燥紙巾包裹,放常溫下保存,其他根莖類如芋頭、馬鈴薯亦同。 ☆白蘿蔔:一定要先將葉子切掉,然後用保鮮膜緊包住切口處,然後整個用紙巾包裹裝入塑膠袋,放陰涼處保存。 ☆胡蘿蔔:要先用紙巾將表面的水氣擦乾,然後用保鮮膜緊密包裹,放入冰箱冷藏。 ☆竹筍:泡入水中,連盆放進冰箱冷藏,只要勤於換水,至少可保鮮5天。 ☆山藥:不可太乾,宜裝進塑膠袋,放常溫下保存,要避免風吹日曬。 ☆牛蒡:用溼的紙巾包住帶泥土的牛蒡,放在陰涼處斜靠牆壁,便可長期保存,已清洗過的牛蒡則應裝入塑膠袋,放冰箱冷藏。 ☆番茄:已成熟的番茄應裝入塑膠袋,放冰箱冷藏,未成熟的番茄則應放置常溫下,讓它逐漸轉熟。 ☆花椰菜:整顆用保鮮膜包裹放入冰箱冷藏,若要長期保鮮,可先將花椰菜快速用沸水燙過,然後裝入塑膠袋,放冰箱冷藏或冷凍,則可保鮮更久。 很多蔬果表面有殘留農藥,最好能買回來在家先存放一段時間,讓蔬果表面的殘留農藥逐漸自行分解掉,但不可放冰箱,在常溫下殘留農藥才能自行分解,但此法只適用於可放常溫下保存的蔬菜,如:白蘿蔔、番薯、芋頭、馬鈴薯、高麗菜。當然,若為了全家大小的健康,多到生機飲食店採購有機蔬果,在安全上是比較有保障的。

發掘你的交友態度

2009年11月02日
公開
20

題目:你獨自一人搭公車或捷運時,會有什麼小動作? A.搖頭晃腦的聽隨身聽 B.看隨身攜帶的書或工作資料 C.眼睛瞪著窗外發呆 D.呼呼大睡 測驗分析 選A的人:你是個外冷內熱的人,除非是很熟的朋友,否則你絕對很少先主動對人表示熱絡之情。對你不熟的人,會覺得你蠻內向,也有點冰冷,但其實私底下在一堆熟人面前的你, 可是挺多話而且熱情,一點也不冰呢! 選B的人:你是典型的悶騷一族,不管熟不熟,在眾人面前,你總是擺出一副沉默是金的模樣,所以在團體中,你甚至常會被忽略。但是只要和少數一、二知心老友在一起時,你那三八加十三點的一面,就馬上原形畢露了! 選C的人:你對朋友一向是來者不拒,只要差異性不大,基本上你都樂於和對方交個朋友。不過你很少真正和朋友聊心事,除非是你相當認定的知己,否則你大部份都是聽別人訴苦的垃圾桶,和你相交許久的人,都不見得會了解你真正想法呢! 選D的人:在朋友眼中你是個開心果,不管親疏遠近,你總是會以最直接、最率真的一面示人,不想故作姿態,但這並不代表你是個完全樂觀開朗的人,只是你覺得在別人面前耍寶,自己也能開心,是件兩全其美的事,所以你樂於去做呢! 我選C,這題也是準到爆啦!

孩子拖拖拉拉怎麼辦?

2009年09月29日
公開
17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是在搞叛逆,還是欠缺什麼能力?專家提供解答。 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楊淑芬建議家長,可以正面看待孩子的拖拉行為。其實他已經在向父母透露「我想獨立」的訊息,想根據自己的節奏安排生活上的一切,才會和父母進行時間上的拉扯。如果在孩童時期沒有經歷這個過程,一切遵循父母的指示,沒有自主的機會,反而令人擔心。因為等孩子大了,家長一放手,孩子有可能無法獨立解決生活上所面臨的問題。 面對孩子的拖拖拉拉,爸媽可以先了解拖延的原因。多數的孩子是因為還想再玩。遊戲對孩子來說就像大人工作後的休息時間,永遠都嫌不夠。玩樂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就算孩子勉強去做家長要求的「工作」(如去上學、收玩具),工作過程也會心不在焉。 家長最好先理解孩子想玩的心情,在要求孩子「工作」時,避免帶有強制意涵的語彙(如:快點去收玩具、快點出門),改以具有同理心的詞彙,例如,「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我也好想再和你一起玩,但是我們現在該收玩具了。」 而培養孩子的「情境轉換能力」及「等待能力」,可以幫助孩子管理時間,進而獨立自主。這兩個能力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與引導,才能認知到在遊戲的當下,仍然有很多的事需要完成,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 1.情境轉換能力:協助孩子時間一到,就要準備做下一件事的預備感。如要睡覺、收玩具、出門上學的幾分鐘前告知,幫忙孩子在情境轉換上有相當的準備。 2.等待能力:孩子是活在當下,正在遊戲或看電視而被父母要求去「工作」時,其實心裡會擔憂不知道下次的「好時光」什麼時候會來。因此「等待」下次可以再玩的能力需要養成。父母可以在情境轉換的緩衝期,陪孩子一起做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並告訴他下次的好時光會是在什麼時候,解除孩子心理上的不安。 當孩子「情境轉換」及「等待能力」提高,遊戲時收心回到「工作」的能力也會增加,拖拖拉拉的機會就能相對減少。

分享〃如何改善孩子不愛動腦的習慣?

2009年09月28日
公開
24

在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當中,孩子的雙手多半只是用來做功課和玩電子遊戲機,其他事情一概靠大人。久而久之就習慣於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僅雙手閒置,靈氣也喪失殆盡。笨手笨腳、懶散怠惰的孩子,當然也就談不上伶俐了。那麼萬一孩子真的不愛動腦筋,父母該怎麼辦呢?   如果你的孩子不愛動腦的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來改善孩子的情況:   (1)將培養孩子動腦筋的興趣融進生活之中,可以說3-6歲的孩子,對抽象的理論不易理解,因此,光有說教不行,父母要創造動腦筋的環境,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在活動中啟發孩子動腦筋,如搞家庭數學遊戲、家庭猜謎活動、家庭智力遊戲、中秋賞月晚會等,將數學、智力題融入活動之中。   (2)讓孩子讀一些幼兒刊物,或看一些啟發性的小兒電視節目,引導孩子動動手、動動腦。   (3)帶孩子到大自然、到社會中去感受生活,拓寬生活空間視野,可以邊觀察邊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觀察季節的變化,觀察動植物的特徵,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一些問題。   (4)運用激勵的手段,讓孩子嘗到動腦筋的甜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哪怕孩子只有微小的進步,父母也不要放過,要及時地給予肯定,熱情地鼓勵。   (5)培養孩子動腦筋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若對某件事有濃厚的興趣,就會集中思想和注意力,就會想方設法克服種種困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怎樣培養孩子動腦筋的興趣呢?父母是孩子的啟 蒙 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因此,父母要以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去感染和影響孩子,要用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和情趣去影響孩子。同時,父母還要常常給孩子提一些問題,激發孩子求知的欲望,引導孩子動腦筋解決。   (6)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動腦筋的興趣,如果父母對於不愛動腦筋的孩子,應不可提出太高的要求,而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從最直接、最容易思考的問題先入手,例如:比較兩事物的異同,然後逐漸加大難度,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遇到的困難。   孩子在工作中不但學習了做事的方法和良好的工作態度,同時也學會了動作協調的靈巧能力和空間關係的能力,這些都能促進他們思考能力的發展。另外家務事、工作、手藝和勞作,對孩子也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因為不斷地對孩子提出問題,不斷地向孩子作出生動的表情,自然更能啟發孩子學習興趣的挑戰。

4~6歲寶寶的口腔清潔工作

2009年09月26日
公開
25

4~6歲寶寶的口腔清潔工作 當恆齒發展成熟時,乳牙就會開始鬆動脫落。一般說來,大部分的孩子在五歲半到六歲半之間,開始進入換牙的階段,當然,有些孩子會早在五歲或晚到七歲才開始換牙。    在乳牙和恆牙並存的換牙階段,非常容易發生蛀牙的問題。所以,父母應該督促、檢查孩子刷牙,也可以用牙線每天為孩子清潔齒列,或是使用氟化物(含氟牙膏、牙齒塗氟、服用氟錠等),對預防蛀牙都很有效。 為4~6歲的孩子清潔口腔 ■目的:  1.保持口腔清潔。  2.養成刷牙的習慣。  3.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牙刷•牙膏•漱口水   •牙線•氟化物        •均衡飲食讓牙齒更健康!   •少吃甜食,減少食物殘留    口中!   •為孩子做好飲食管理! ■用具: 牙刷、牙膏、漱口杯及漱口水、毛巾、鏡子。 ■情境安排:  教導孩子正確刷牙的方法時,大人必須監督孩子刷牙是否刷乾淨。此外,也可以安排年齡差不多的孩子一起學刷  牙,以提高學習的興趣。 ■姿勢安排:  讓孩子坐或站在鏡子前,對著鏡子自行練習刷牙。 ■實行步驟:  1. 教導孩子擠適量的牙膏於牙刷上(0.5公分長,如豌豆大小)。  2. 讓孩子自行以手比「讚」的姿勢握住牙刷。  3. 與孩子一起念刷牙口訣【右邊開始,右邊結束,先刷上排牙齒,再刷下排牙齒】,讓孩子習慣刷牙的順序。  4. 輕刷15至20下或刷完一個區域後,讓孩子吞一下口水  5. 告訴孩子可以視自己的需要漱口。  6. 刷完牙後,讓孩子自行以毛巾擦乾嘴巴。  7. 檢查孩子牙齒是否刷得乾淨。  8. 教導孩子清潔牙刷及漱口杯,並讓他將牙刷及漱口杯歸位。 給爸媽的小叮嚀 ◆每次餐後及睡前都應該刷牙。如果無法在每餐後清潔牙齒,至少每天在睡覺前,父母必須以牙線協助孩子清潔齒  縫間和牙齦下緣,並為孩子徹底刷牙。 ◆不要經常讓孩子吃糖份高、黏性強的食物,或是常喝含糖飲料;並且每3個月至半年進行一次口腔檢查,請牙醫師  視需要為孩子牙齒塗氟或服用氟錠,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蛀牙。 ◆孩子掉牙通常會自動脫落,而當乳牙很鬆動時,也可以用紗布包著拔除,再以乾淨紗布或棉花,讓孩子咬緊止血  就沒問題。 ◆孩子在換牙階段,很容易發生蛀牙。如果發現孩子出現蛀牙,或是乳牙尚未脫落,恆牙已開始冒出等牙齒問題,  應該盡快找牙醫進行適當的治療。

分享〃20 項養生食材

2009年09月23日
公開
39

1.保健強身多吃烤香蕉 雖然香蕉有某些食用方面的限制,但其豐富的營養,在食物治療方面亦有重要的價值,以下是烤香蕉食療偏方,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 一、治胃潰瘍:飯前吃一根烤香蕉,一日一次即可,持續食用,會有不錯的功效。 . 二、防治動脈硬化、高血脂症:用泡好的茶,摻入搗爛的蕉泥,加入少許糖,每日三餐飯後飲用一杯,須經常食用。 . 三、防治消化道癌症:每天食用一至四根烤香蕉,可做為配合藥物的輔助療法。 . 四、防治高血壓:每餐飯後吃一至兩根烤香蕉,長期持續食用。 . 五、防治便秘、痔瘡、皮膚病:每天上午、下午及睡前各吃一根烤香蕉,能幫助腸胃蠕動及清除內聚濕熱引起的皮膚病。也可製成香蕉蜂蜜桔子汁、香蕉檸檬優酪乳變換一下口味。 . 六、防治熱咳、喉痛、支氣管炎:香蕉三根,剝皮切塊,加水、冰糖適量,隔水慢燉一小時後取汁去渣趁熱食用。 . 七、改善手腳乾裂:每晚沐洗後,取少許烘熱的香蕉泥塗抹手掌、腳底,並用手按摩片刻,持續敷用數日。 . 食用香蕉的禁忌,民間口耳相傳:「筋骨傷,不可吃香蕉,感冒也不可吃香蕉」,依學理角度看來的確有其根據,希望大家能多加注意。 . . ------------------------------------------------------------ 2 .多吃蔥降血脂 現代醫學認為,蔥有清散血管內瘀血的作用,能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防止血液不正常的凝固,而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 蔥還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具有健胃功能。另外,蔥中含有蔥蒜辣素,對秋冬呼吸道疾病有預防效果。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經常吃蔥不但能降低血脂、血糖和血壓,還能使大腦保持靈活,有利於活躍思維。 . . ------------------------------------------------------------ . 3. 夏季韭菜不易消化 韭菜具有特殊的氣味,不但能促進食慾及增加菜肴香味,還具有藥用價值。其成分中的揮發性精油及含硫化合物,能提升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生長,同時兼具降低血壓、血脂的作用,很適合高血脂及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食用。此外,韭菜還有助陽固精的效果,在藥典上素有「起陽草」之稱。選購韭菜時以當令、韭白部分長脆嫩、無枯黃者最佳。夏季則不宜多食,因夏韭多半老化而粗糙,不易被腸胃消化吸收,多吃易引起胃腸不適或! 腹瀉。 . . ------------------------------------------------------------ . 4 .薏仁當歸粥舒緩經痛 相信許多婦女朋友和我一樣,都深受生理期的經痛所困擾。約一年半前,朋友推薦我服用一道做法簡單、材料又容易取得的「薏仁當歸粥」。經常食用的結果,近一年來再也沒有經痛的苦惱了。 . 材料:當歸三錢、薏仁一兩、糙米一兩、銀杏二錢。 做法: 1、當歸煎煮出汁液。 2、當歸汁倒入已浸泡約四小時的薏仁、糙米及銀杏中,煮成糊狀,即可食用。 . ------------------------------------------------------------ . 5 .優格沙拉清爽一夏 夏天想靠吃沙拉減肥的人,醬汁的挑選才是關鍵所在,油醋汁絕對比千島醬要來得健康,但想吃得更清爽、更方便,試試優格沙拉吧! . 準備原味優格五百克、小黃瓜兩條、番茄兩個、少許鹽及適量的檸檬汁,將所有材料混合,就是一道非常爽口的優格沙拉。這道沙拉在夏天吃來非常清爽,甚至你也可以把它當點心給孩子吃。 . 如果不想這麼麻煩,將優格與水果拌在一起吃,也是很不錯的吃法。這裡再教你一個利用優格有效去蒜味的好方法;當吃完大蒜,滿嘴口臭時,只要將蘋果切塊混在優格中一起吃,不僅口中的蒜味可以消除,也能幫助消化。對於有便祕困擾,或是想要讓肌膚變得明亮,多吃優格就能讓你既健康又美麗喔。 . . ------------------------------------------------------------ . 6. 荸薺清除泌尿結石 俗稱馬蹄或烏芋的荸薺(台語馬薯),大多數人只知取它和菜食用,不知它有利尿、清熱、解毒、消食等功效,尤其對泌尿結石有奇效。 . 生的荸薺每日一斤,削皮,勿洗浸生冷的水,最好用冷開水洗淨後食下,飯前飯後均可,每天生吃一、兩斤無妨。重者七、八天,輕者三、四天,膀胱結石即由小便尿道擠出。 . . ------------------------------------------------------------ 7 .銀髮族吃什麼最健康 年紀大了,有很多食物禁忌,但下列食物則可以多吃。 . 花菜 -專家認為,花菜是老年人延年益壽的首選食物,花菜中含有大量抗癌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2009年09月19日
公開
36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商業周刊 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 田 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隔天, 田 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 田 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 田 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 田 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

三大明星穴位,沒事就按按好處多多!

2009年09月19日
公開
42

您要知道的三大明星穴位,沒事就按按好處多多! 忙碌的現代人一定要知道的三大明星穴位,您一定要利用上下班通勤、工作空檔、早上晨起或睡前按摩,讓按摩穴位成為你的健康好習慣之一!生病方知健康好!祝您健康! 在這裡,請中醫師為大家嚴選出最常用的3大速效穴位, 一按即可有效消解現代人身體常出現的多種症狀,可說是忙碌現代人一定要知道的明星穴點,沒病時常按也有保健強身的效果!而且穴位位置簡單好記,可利用上下班通勤、工作空檔、早上晨起或睡前多多按摩,讓按摩穴位成為你的健康好習慣之一! ■ 風池 有效症狀:感冒、失眠、頸項僵痛、中風、頭痛、頭暈、醒腦明目、腰背酸痛、眼睛疲勞、宿醉、落枕、經痛。 重要性:是治療感冒風邪的特效穴道,是治頸項強痛時的常用穴。 穴位尋找:位於頭部後方,往耳後尋找,碰到骨頭突出處,再往靠近髮際的凹陷處下方。 按法: 以雙手大拇指分別抵住二邊穴道,用力按壓4∼5次。 ■ 百會 有效症狀:頭暈、頭痛、眼睛疲勞、鼻塞、神經痛。 重要性: 在頭頂上,是手足三陽、督脈及足厥陰眾多經脈交會處,故稱為百會,是重要穴位之一,可治百病。 穴位尋找:在頭頂正中央,位於左右兩耳的連接線與眉間的中心線交會處,按壓會有鈍痛感。 按法:以中指按壓百會穴,每次3∼5秒,反覆按壓4∼5次。 ■ 合谷 有效症狀:頭痛、口腔炎、喉嚨腫痛、發燒、眼睛疲勞、神經痛、腸胃不適、腦神經症狀、高低血壓、過敏性鼻炎、胃痛、牙痛、生理痛、感冒。 重要性:治牙痛、腸胃病、面部五官疾病的常用穴,應用範圍很廣。 穴位尋找:位於大拇指與食指虎口處,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左右手一。 按法: 以大拇指往手腕的方向用力按壓4∼5次,並作圈狀按摩。

H1N1新流感大解密

2009年09月12日
公開
41

H1N1新流感大解密   前一陣子講了好幾場有關H1N1新流感的演講,還有日復一日病人甚至醫師的詢問,我實在有點累了,決定將最常見的十個問題寫成文章與各位分享,希望大家能得到幫忙。 1. 流感的傳染途徑是甚麼?   流感的傳染途徑主要分為兩類:1.飛沫傳染 2.接觸傳染 •飛沫傳染:一般飛沫傳染的定義,是飛沫由口中噴出後,飄行約一公尺左右就落地的飛沫。因此,不會因為一個房間裡有一個人得到流感,其他人都中標,不會這麼恐怖。但是如果是在密閉的捷運車廂裡,KTV裡,兩個人相隔一公尺內,這些飛沫就有可能會傳染。 ◦飛沫的量由多到少:打噴嚏 >> 咳嗽 = 唱歌 = 大聲演講五分鐘 > 輕聲說話 •接觸傳染:雖然飛沫傳染力只在前方一尺處,但是我們的手卻是強力的病毒散播器。當我們打噴嚏,咳嗽,雖然我們用衛生紙摀住,然而這些病毒顆粒會存在我們手上。這時候如果我們用手去摸其他物品,病毒就有可能會散播到被觸摸的物品上,比如說:門把,水龍頭,電梯按鈕,握手。當下一個人去觸摸這些物品後,又用手摸鼻子,揉眼睛,這時候病毒就會造成感染。衛生署最近公布不要用手摀住口鼻咳嗽打噴嚏,要用衛生紙,或是使用”吸血鬼姿勢”摀住口鼻,就是這個道理。 ◦病毒在無生物上可存活的時間: ■光滑表面如門把水龍頭:甚至可達一天以上。 ■不光滑的衛生紙或毛巾,以及人類的手:約15分鐘到一小時。 2. 流感的症狀怎麼跟其他感冒分辨?   事實上是很難分辨。以之前美國的案例統計,發燒佔94%,咳嗽佔92%,喉嚨痛佔66%,腸胃道症狀則有25%(包括吐或腹瀉)。其中9%病人需住院治療。一般流行性感冒病毒造成的感冒比普通鼻病毒或RSV病毒引起的感冒會嚴重許多,可以算是流感的特色之一。   發燒可不可以當作流感的指標?這個問題也常常被民眾提出。下面這張表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對H1N1新流感的症狀統計都有些許的不同,有一部分的病人並不會發燒,因此發燒是個指標,但不是100%的指標。因此,請記住,沒有發燒不代表沒有感染力,只要有咳嗽,鼻涕分泌物,就可能會傳染給別人,請做好自主管理,在家休養5-7天。 3. 我到醫院檢查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得到H1N1新流感嗎?   原則上有發燒與咳嗽的病人來到醫院,我們就會用棉棒在喉嚨或鼻咽抹一下,送做流感的快速檢測。流感的快速檢測是有學問的,因為並不是做了就非常準確。原則上病毒量越大,敏感度就越大;因此,症狀很明顯的時候病毒量高,陽性的機會比較高;另外抹的檢體越多,挖喉嚨越用力,陽性率也比較高。那種才剛發病的輕微咳嗽,或是蜻蜓點水式的沾一下喉嚨,是比較不準確的。   H1N1新流感是屬於A型流感的一種。如果檢測出來是A型流感,快速檢測並不能告訴你是不是H1N1新流感,只能知道你得到A型流感。要進一步知道是不是H1N1新流感,必須靠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才能分辨。現在疾病管制局只針對”重症(或住院病患)”與”群聚感染”兩種狀況,才會進一步分析是否為H1N1新流感,其他門診病人不會特別檢驗。   根據目前的流行病學統計,A型流感當中90%都是H1N1新流感。所以如果在門診驗出A型流感陽性,病人有九成的把握是得到H1N1新流感。雖然還有10%可能是其他舊型的A型流感,然而比例不高,因此可以忽略之。(請看快速檢驗的敏感度)   篩檢陰性是不是就沒有得病?或者沒有傳染力?有一些人很明確的與A型流感的病人接觸,也開始感冒,但是沒有發燒,快速篩檢也驗不出來,並不代表您沒有得病,也不代表沒有傳染力。只要有咳嗽,鼻涕分泌物,就可能會傳染給別人,請做好自主管理,在家休養5-7天。 4. 為什麼年輕人與兒童生病的人比較多?   在本世紀的三次大流行當中,兒童總是感染率最高的族群;學齡前兒童佔感染族群的 24%-30%左右,在學兒童則佔30%-35%,兩個年齡層家起來高達五成以上。每次流行的過程都是先由在學的兒童感染人數先上升,請假學童的比例升高;經過一兩週之後,成人感染人數開始上升,最後嬰兒與老人因流感相關疾病的住院率才開始上升。除了兒童之外,軍營,因風災而群聚的災民,擁擠的辦公室雇員,這些人也都是大流行前期率先感染的族群。這些人共同的特徵就是:頻繁密集的與人接觸,猶如一個病毒的大培養皿。病毒在學生或這些社會行為頻繁的人口大浪繁殖以後,才能進一步感染其他不常與人群接觸的族群,也因此疫苗應該優先接種在這個族群的人身上。 5. 年輕族群真的比較容易併發重症死亡嗎?   事實上本世紀三次大流行裡,只有第一次1918年大流感是W型的死亡曲線,也就是年輕人死亡人數爆增;其他兩次都還是U字型的死亡曲線,以老人與嬰幼兒死亡為多。小孩與青年人得到流感的人數眾多,簡單的說,如果有1000個小孩或青年人得到流感,其中一人死亡;而只有10個老人得到流感,無人死亡,請問,誰的死亡率高?這還很難說呢!然而媒體只會報那一人死亡的年輕人案例,不會知道感染的族群總數有多少,讓民眾以為死亡都是小孩年輕人,不是老人。另外還有一些死亡的案例雖然年紀不大,但是本身有先天性免疫不全,心臟病,慢性肺病等等,這些人不應該算在健康的年輕族群,當我們在看媒體報導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請記得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正值一次世界大戰,有群聚的軍人,後勤人員,還有當時落後的醫療環境,對疾病的無知,都不是現今的醫療水準可比擬。 6. 流感病人是因為甚麼原因而導致重症甚至死亡? 1.本身疾病惡化 (如: 氣喘,慢性肺病,心臟病…) 2.病毒本身造成的肺炎 3.重要器官的感染 (如: 心肌炎, 腦炎) 4.繼發性細菌感染 (如: 繼發細菌性肺炎或敗血症)。上述四種以此項最為重要也最為常見。流感病毒與肺炎鏈球菌或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都有某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會讓流感病人更容易被細菌攻擊,感染,進而重症或死亡! 7. 為什麼要吃”克流感”藥物? 會不會吃了就有抗藥性?   吃克流感(Tamiflu)對病人有兩個好處:1.可以縮短病程;2.可以減少併發重症的機率。之前對於克流感的藥效都著重在第一點縮短病程,所以有48小時內服用藥物才有用之說。然而,即便是感染48小時以後使用克流感,仍然可以減少併發症。因此現階段政府給付的克流感並不限於48小時內,只要有症狀,快速檢驗A型流感陽性,就可以免費使用克流感治療。   家人接觸者若屬於危險族群,比如說老人或者幼兒,免疫不全,氣喘等等,可以使用克流感做預防性藥物(編者按:目前為了保持庫存量,已經不能再開立預防性藥物),但吃藥的時間要延長到10天。吃了克流感10天只能預防這10天不要被感染,一但停藥,下次又有別的流感病人與您接觸,還是會被傳染,所以我們需要疫苗,而不能單靠克流感。   很多人擔心吃了克流感後,對病毒會有抗藥性。的確在藥物的壓力下,病毒有可能產生抗藥性,那是在被治療的人身上,比較不會是在使用預防性藥物的健康個體身上。抗藥性是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問題,不會是個人的問題,因此這方面應由國家負責公共衛生的人去傷腦筋,個人不需要想太多。 8. 要怎麼預防得到新流感?   剛剛已經說過新流感的傳染途徑有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兩種。因此,預防新流感有兩個重要的步驟:戴口罩,勤洗手。   戴口罩不需要24小時都戴著,這樣一天下來就算沒有得到流感,應該也會得濕疹。只需要在人群擁擠,距離你一公尺左右常常會有人晃來晃去的公共場所,才需要戴口罩。外科口罩有三層式結構,可以阻擋近90%的飛沫,與N95相去並不會太遠,所以戴外科口罩就可以了。至於其他市面上的可愛圖樣口罩,貴得要命的活性碳口罩,防護效果反而比外科口罩還差。   很多人覺得在醫院裡容易感冒,沒錯,但是那不是因為空氣中飄滿著病毒,而是因為你摸的批價櫃檯,診間門把,電梯按鈕,上面的病毒被你摸下來自己放到鼻孔或嘴巴裡的。我在醫院不看診的時候,都不戴口罩的。   所以勤洗手才是預防新流感的王道。人不知不覺摸鼻子揉眼睛這種動作實在太多了,不如隨身帶一瓶乾洗手液,接觸別的物品之後就洗手一下,這樣才能減少手上的病毒帶給自己的機會。洗手步驟如下,我已經放過很多次了,請參考: (馬偕醫院版權所有) 9. 為什麼疫苗先打災民,醫護人員,孕婦,兒童與學生,最後才是老人?   簡單來說,要阻止流感傳播,要先從上游著手,而不是下游。災民與兒童是上游,他們是群聚的生活,很容易大量繁殖病毒,所以要先打。醫護人員常常要面對免疫不全的老人與小孩,所以不能得到流感,否則會傳染給死亡率高的這群人,因此要先打。再來就是孕婦,因為孕婦是所有危險族群當中,唯一有行動能力,會趴趴走,搭捷運,坐公車的人。有行動能力意味著她們自己就可以到外面得到流感回來,不需要等家裡的小孩得到才傳染給她們。因此不要讓孕婦得到流感進而變成重症,是國家社會的責任,所以要先打。 10. 如果已經得了流感, 是否之後就不用再打新流感疫苗了?   理論上是沒錯。只要得了新流感,不管有沒有接受克流感治療,都會產生有效的抗體,原則上不會再被同樣的H1N1新流感病毒感染。但是有個盲點,就是快速陽性只有90%是新流感,也就是你只知道你90%是得了新流感,還是有10%可能不是;這10%的病人沒有新流感的抗體,如果到了冬天,還是可能會被別人傳染得病。你願意冒這10%的風險嗎?這沒有答案。我個人對於已經得到A型流感的病人是建議:9月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照打,而11月的H1N1新流感疫苗可以先觀望一下,如果一個月都沒有傳出疫苗有甚麼副作用,那麼就還是可以打。不過這是我個人的建議,並不一定符合國家的政策,參考即可。   新流感疫情預計全球會有1/3的人感染,這趨勢是不可能檔得住,停課也沒用,檢疫也沒用,總之這一天就是會發生。因此這一切的政策目的不是為了擋住新流感的流行,而是延長疫情。如果全台灣同時1/3的人生了病,那麼整個國家不就完蛋了,經濟一定停擺,醫療院所一定不堪負荷。但是如果這1/3的人分四年慢慢感染,那麼國家就不會被拖垮,醫療資源也可以得到喘息,這就是我們的目標。另一個目標是減少併發重症與死亡的病人,這一部分就要靠藥物與醫療水準來輔助。總之延長戰線,減少死亡,以時間換取空間,才可能在這場流感戰爭獲勝。 http://blog.roodo.com/pedi_zone/archives/986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