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momo

日期

#Tag

爸媽9大零用錢問題

2012年10月02日
公開
55

爸媽9大零用錢問題 • 文�翁韶懃.鄧芳喬 長期關注兒童青少年理財教育的許旋峰認為,在零用錢議題上,父母常犯的錯誤有三:慷慨解囊不知限制,容易養大孩子胃口;恥於談錢或管束過嚴;導致孩子金錢觀念薄弱;對孩子花費一無所悉,可能造成孩子以不當行為獲取。而到底零用錢要怎麼給才剛好?以下整理各方專家及位於教育現場最前線的國小老師所提出的建議,給父母們參考。 Q1.幾歲可以開始給零用錢? 會基礎數學、能區分幣元大小就可以開始。 專家說: 長期投入兒少金融教材開發,並常到各級學校為孩子們上財金課程的陳琬惠秘書長認為,有些低、中年級的孩子在計算方面還有問題,也尚未能夠區分錢幣大小,這時可以先不給零用錢。父母可以先從生活中,另外找機會帶孩子認識錢的由來、功能與價值;或是由父母先代為保管錢,但讓孩子知道錢的流向,帶孩子先從記帳開始做起。 老師說: 張瑛蘭認為,讓孩子從小擁有零用錢,可以培養財務管理觀念,並學習控制欲望。基本上,當孩子開始有基礎的數學觀念、會簡單的四則運算、並瞭解幣元的大小區別時,家長就能發放零用錢,執行理財教育。 Q2.不同年齡,各該給多少? 調查班上平均金額,依各自生活型態做決定。 專家說: 孩子的零用錢多寡,和各自的生活型態、生活習慣及是否居住在都會區都有關係,若孩子上下學多半由父母親接送,能自行使用金錢的機會較少,則可將零用錢金額調降,另外搭配家庭打工等方式,讓孩子賺取額外的零用錢,以體會勞力與報酬之間的關係。 老師說: 可以先請孩子調查班上同學的零用錢平均金額後,再來討論適用於自己的零用錢金額及限度。原則上家長可依照低、中、高年級作區分,分別以每週50元、100元、150元為基本算法,而孩子的生活基本開銷花費,例如食衣住行、學雜費等,則不包括在零用錢的配給內,因為讓孩子在必要支出之外,還有餘裕可以支配、規劃金錢,才能達到讓他們練習自主管理的目的。 Q3.擔心孩子亂花怎麼辦?孩子怎麼用,該管嗎? 設下安全限制即可,不必過於干涉 專家說: 發放零用錢時,可與孩子約定要以50%消費、30%儲蓄、20%用來捐贈祝福的比例來分配使用。而在能夠消費的額度之內,只要不會因為買了而透支;更不是為了買非必要物品,而向朋友同學借錢,父母不需要太嚴格限制。讓孩子擁有零用錢的支配權,不必一昧禁止他們想買的東西,反而可以經常利用他們想買的東西,教孩子聰明消費,培養正確的消費判斷力。 老師說: 東西買了值不值得、算不算亂花,其實是大人們訂定的標準。給孩子零用錢的初衷,就是讓他擁有自主支配的機會,進而建立良好的消費態度。只要在給零用錢之前,先與孩子講好生活中哪些費用應由父母支付、哪些則應該由零用錢支出,而支出的細項父母大可不必過於干涉。但可以為了健康或安全,設定一、兩項限制,例如不能購買不健康的碳酸飲料或零食等。王秋閔認為,孩子是金錢的使用新手,亂花是正常的,家長在給零用錢時,要同步教導孩子記帳、整理發票的方法,分辨需要與想要,依照孩子的不同個性來因材施教。 Q4.零用錢應該怎麼給?孩子提出需求就給,還是定期定額給? 錢一要就有,容易造成不把錢當錢的大戶心態 專家說: 應該還是要定期定額發放,多半家長是每週給一次,專家並不贊成孩子有需求就給零用錢。因為這樣會造成他們左手進、右手出,消費起來沒有感覺,所以永遠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多少才算夠用、花多少才算超過。加上這樣的發放方式如果沒有記帳,更讓孩子無從得知自己花到哪裡去,無法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也就難以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 老師說: 為了讓小孩養成規劃與金錢使用的能力,王秋閔建議,家長發放零用錢的習慣可比照發薪水一樣,以固定金額、定期發放的標準為主,才不會讓發放零用錢這件事被心情好壞所左右。張瑛蘭認為,若是等孩子提出需求後再給零用錢,容易造成金錢「開口要就有」的誤導,家長也較難瞭解孩子的零用錢流向和用法。以定期、定額的方式給零用錢,再搭配上記帳習慣,才能建立孩子理性消費的概念。 Q5.為什麼要存錢?怎麼引導孩子養成儲蓄習慣? 設定目標讓孩子挑戰,更能增加動力 專家說: 儲蓄可以幫人達成夢想,爸媽可以引導孩子為儲蓄設立目標,那目標可以是孩子很想要的高價電玩、一趟校外教學,或是在多久之內要達成的存款數字。有了目標,孩子會更有動力,平常花費時也會更加謹慎節制,且當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延遲享樂達到目標時,那股成就感更能鼓勵他們維持這個好習慣。 老師說: 以保險來說,儲蓄是為了以備將來的不時之需,若以短程目標來說,存下來的錢是為了實現夢想的工具。低年級對於幣額及算術能力尚未成熟,家長只要訓練孩子有將錢存放起來並保管好的能力即可。到了中、高年級,受到同儕影響,孩子開始會有自己想買的東西,當慾望隨之增加,家長可以教孩子把零用錢的30%存下來,當作購買東西的基金,讓儲蓄本身有了明確的意義。家長更可以帶著孩子到郵局或銀行開設賬戶,體驗實際的儲蓄經驗。 Q6.為什麼要記帳?教孩子記帳需要注意什麼事情? 藉由帳本了解孩子消費習慣,以鼓勵取代批評 專家說: 可以在給零用錢時,就與孩子約定好「要記帳,才給零用錢」;或是先讓孩子有消費的行為,再開始記帳。透過記帳,當需要調整消費時就有所依據,能夠檢視平常生活中是否有可以省下的不必要開銷。如果生活型態有所改變,例如剛搬家導致通勤距離變長、或是剛升上國中,最好就要記帳一段時間,才能清楚自己目前的消費狀況。而在檢查小朋友帳本時,要盡量當聽眾就好,讓孩子先表達為何如此用錢的想法,用正面的態度鼓勵孩子保持良好習慣;如果對於帳本上的細目經常嚴厲的嘮叨批評,反而容易造成他們選擇逃避或應付了事的態度。 老師說: 要求孩子記帳,除了能讓家長觀察孩子消費的習慣、從旁引導之外,更能讓孩子學會節約的好習慣。王秋閔說,最簡單的記帳方式,就是將消費的日期、品名項目、價格、結餘都詳實紀錄,並夾帶發票,在每週結束後交給爸媽檢查。張瑛蘭則建議家長,可將孩子每月所需的生活與教育費統整起來,成為教導記帳的範本,例如每個月的三餐費用、學費、交通費、補習費、娛樂費、雜費支出等,讓孩子瞭解,除了零用錢之外,這些花費項目也是投資成長的一種。 Q7.當孩子非要名牌商品不可時? 將等待購買的時間拉長,教孩子懂得珍惜 專家說: 要克制慾望不是件容易的事,孩子在學校有時很難避免同儕壓力,爸媽可以提醒孩子要考慮自己的能力範圍去做消費,也可以鼓勵孩子提出必須購買的理由來說服爸媽,這也不失為訓練他們與人溝通談判的好機會。 老師說: 張瑛蘭建議,當孩子要求買名牌或流行商品時,家長無須當下否決,可以擔任贊助者的角色,在零用錢之外,多給一些小額補助,作為夢想基金,將完成購買的期間延後,挑戰孩子是否能妥善存錢,不受外力誘惑。若他成功地存到了目標基金,表示在存錢的過程中,已思考過物品的價值,等買到了也會較為珍惜。王秋閔也認為家長對此可持開放態度,若孩子能提出合理的原因說服爸媽時,家長就能視情況而酌量贊助購買。 Q8.當孩子說零用錢不夠,該怎麼辦? 是欲望過多或生活型態改變?請孩子提出預算表說明 專家說: 這會是個很好的教育機會,當孩子要求增加零用錢時,爸媽可以請他們提出「預算表」,依據記帳的內容,估算自己接下來生活中的各項預算,並以此向爸媽說明增加零用錢的理由。討論過後,若合情合理,就可適量增加。尤其遇到小六升國一時,更適合讓孩子做這樣的練習。 老師說: 零用錢不夠,代表在「儲蓄」與「消費」兩大部份沒有調配好,才造成超支的結果。對此,父母要先看孩子的記帳本,查看是哪部份的支出過多,如果是借給了同學、或購買過多零食,代表他行有餘力、慾望過多,此時父母不該讓步,藉此讓孩子瞭解金錢控管不佳的後果。 Q9.要提供孩子額外增加收入的方法嗎?可以用獎金鼓勵孩子做家事或有好成績嗎? 透過以勞動換獎勵金,讓孩子體會錢不是憑空而來 專家說: 兒少理財教育達人許旋峰對此持正面看法,他認為錢的確可以作為鼓勵孩子的方式之一,無論是幫忙大人跑腿、做家事,或是在課業比賽上表現優秀,適度的以獎金鼓勵無可厚非。如果孩子開始對賺錢產生興趣,爸媽可以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讓孩子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賺錢,並在過程中觸發孩子去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或提高效率的方法,同時更要讓孩子認識賺錢的風險,以及保險的概念。 老師說: 雖說這是個頗受爭議的話題,但既然學校都會以提供獎學金來鼓勵成績優秀者,親子只要溝通好獎勵金發放的標準,這就是個適度鼓勵的好誘因。不過,建議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願望和夢想,然後提供他做家事賺取獎勵金的機會,能讓他習慣金錢與勞動的報酬關係。並簡單區分,個人領域算是自己的責任,不須要發放獎金,在公領域部份,則可酌量給與報酬。 《數位小天才》.家長導讀本 (資料來源:數位小天才 提供)

訓練家事小幫手!

2012年09月23日
公開
42

載至~奇蜜親子網 面對似乎總是不懂得大人辛勞的孩子,你都怎麼做呢?只能任勞任怨收拾孩子留下的殘局嗎?其實,別以為年紀小小的孩子什麼都做不好,孩子不一定永遠是個麻煩製造者,只要你善加安排,他還可能變成你的家事小幫手呢!   從四歲開始,孩子的肌肉發展逐漸健全,雙手可以做更精細的動作,手眼協調的程度更好,而且對周圍的事物十分好奇,又樂於經驗。因此,不妨就從這個階段帶著孩子參與一些簡單家事,也讓孩子體認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那麼,究竟孩子可以幫忙做些什麼呢?   您曾因為孩子把家裡弄得一團亂而發脾氣嗎?常常孩子在一旁鬧哄哄的追打,爸媽在聲嘶力竭地阻止吵鬧外,手邊還要不斷跟著收拾從孩子手中、口中掉下來的玩具、零食,簡直是一場極其混亂的戰爭場面… 別小看孩子的能力!   面對似乎總是不懂得大人辛勞的孩子,你都怎麼做呢?只能任勞任怨收拾孩子留下的殘局嗎?其實,別以為年紀小小的孩子什麼都做不好,孩子不一定永遠是個麻煩製造者,只要你善加安排,他還可能變成你的家事小幫手呢!   從四歲開始,孩子的肌肉發展逐漸健全,雙手可以做更精細的動作,手眼協調的程度更好;而且,對周圍的事物表現得非常好奇,又樂於經驗。因此,不妨就從這個階段帶著孩子參與一些擦擦抹抹、摺摺疊疊、排列組合的簡單家事,讓孩子在愉快的工作情緒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孩子也會體認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而有更多的安全感。 家事小幫手能幫忙… 1.在臥室   在家中所有的空間中,房間才是完全屬於孩子自己的私密空間;即使有兄弟姊妹共用,但還是會有屬於自己專有的角落或收納櫃,而家長也必須為孩子準備這樣的空間。因此,利用對「自己」房間的歸屬感,讓孩子的工作習慣從這裡開始,將會有更多的樂趣與責任感。 ◎玩遊戲.收房間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用遊戲的方式,一起合作收掛自己的衣服、毛巾被,收拾抽屜、玩具和故事書。例如:將衣服、抽屜或櫃子的東西倒出來玩尋寶遊戲,由家長先說要找出的東西,像是:色筆、拼圖、照片、小褲褲、襪子…等,其技巧在於可以用顏色、形狀、人物的配對方式進行,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分類能力。在收拾玩具時,什麼樣的玩具要住在什麼樣的箱子裡,哪些要住在櫃子上,如此將事物賦予生命,會增加孩子的新奇感與想像力。 ◎小設計.大成就   除了將房間收拾乾淨,還可以跟孩子一同佈置房間唷!例如與孩子一起挑出最喜歡的幾幅繪畫或勞作作品,然後表框起來,選擇要掛在哪一面牆上、或要擺在哪個櫃子上,這將會帶給孩子非常大的鼓勵與成就感。或是可以買星星形狀的夜光貼紙,貼在牆上或天花板上;貼出北斗七星、貼出大熊星座…夜晚在房間也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星,會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呀!   如果願意,更可以自己來選擇牆壁的顏色、櫃子的顏色、或窗簾、床單的圖案;放手由孩子來打造屬於自己的王國,對他們來說,會是多麼難得的體驗,相信孩子也會因此更小心地珍惜這片角落,這個他專屬的空間! 2.在客廳   除了房間,客廳也是孩子主要的活動空間,但客廳通常是爸媽希望整齊舒適的待客空間,面對孩子將玩具戰場移師到此,往往只有搖頭禁止了!建議爸媽,不妨預留一個空間或箱子專門收藏孩子的「寶藏」,並且立下客廳規範與習慣,例如,遊戲結束後要將玩具收到箱子裡,吃東西時不要跑來跑去,如果不慎弄濕、弄髒地板或桌子,就給孩子小掃帚、小畚箕及抹布清理。爸媽要讓孩子清楚知道,一同去維持家裡的公共空間是必要的。 3.在餐廳與廚房   刀叉、杯子、碗盤眾多,往往是餐廳廚房成為孩子們禁地的原因。孩子常因為好奇,而又不清楚其危險性而造成傷害。但與其盲目的禁止,不如帶著孩子一起了解這些東西的用途、它們可能造成的傷害、又該如何小心使用。並且,可讓孩子開始幫忙做些像排筷子這類簡單又較沒有危險性的工作,或讓孩子幫碗盤洗洗澡、排排站等需要專心細膩的工作。這時,別忘了為孩子捲高袖子,並穿上防水圍裙唷! 安全是第一考量   在客廳、餐廳及廚房,多多少少都會有較具危險性的家具及電器用品,家長必須花更多的心思選擇及做好保護措施。孩子的好奇心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因此我們必須提供孩子一處最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做最安全的探索、最安全的發展。   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應該分擔起家中的工作,但是,家裡的爸媽、學校的老師,常會以做家事或勞動服務作為一種處罰,因此在孩子的想法中,要做家事是因為做錯事、被處罰,並不是自己願意的。在這樣的思考邏輯下,孩子可能下意識地排斥做家事或任何其他被交代的事。所以,爸媽除了要讓孩子知道並習慣分擔家事是一種責任外,也記得要多多鼓勵與稱讚孩子的付出喔!

我的兒子缺乏「挫折忍受力」?

2012年09月22日
公開
43

Q:我只有一個兒子,今年四足歲。從小他就是家人關注的焦點,大家對他是又愛又寵的。可是我發現,他每次碰到挫折就會用發脾氣來逃避。近來很多人強調挫折忍受力的重要,我很擔心,會不會因為我們愛兒子,反而讓他將來喪失了競爭能力?我該怎麼幫他呢? A:您提起「挫折忍受力」的重要,相信許多父母也都關切這個話題,且在內心深處有著同樣的焦慮。在我們的處事經驗中,的確處處可看到:能堅持到最後,往往才是最終的勝利者,「越挫越勇」一直是我們所標榜的精神。但是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基於愛孩子,我們往往努力安排孩子在優渥的環境中生長,捨不得讓他們遭受挫折。結果,孩子遭受到的挫折,少之又少,然而,當他們在成長中出現「挫折忍受力低」的現象,父母又擔心不已。事實上,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觀及孩子本身的特質,都會影響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一般而言,獨生子女、外貌佳或是受到過份保護的孩子,往往從小在呵護及讚美聲中成長,長大後常是缺乏挫折忍受力的「高危險群」。 在面對孩子「輸不起」的行為困擾時,父母首先要修正的是教養心態;也就是,不必因為孩子年紀小或是疼愛孩子,就刻意為孩子排除可能遭受到的挫折。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挫折的經驗是無可避免的,而孩子在挫敗的經驗中,不但可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在克服挫折後體會到成功的滋味,進而建立起自信來。而這些能力、信心,將是孩子未來克服種種難題的重要基礎。 要培養孩子對挫折的容忍度,並非一蹴可成,需要父母陪伴孩子共同來逐步養成: 一、首先,要和孩子一起釐清目標的合理性。當孩子或是父母把目標訂得高於孩子本的能力時,挫折也自然隨之而來。若是挫折經驗過多,孩子對挫敗的忍受力也會降低。 二、挫折產生時,先給孩子最需要的情緒安撫,而非急著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受挫後,常會出現退縮、哭鬧、攻擊等負向的情緒反應。父母應先行安撫孩子受挫的感受,透過關心、傾聽,讓孩子能覺察出自己的情緒,再鼓勵孩子將情緒做合理的表達。 三、孩子情緒穩定後,可運用腦力激盪,以建設性的回應方式,和孩子一起針對問題,思索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再針對各種方法,一一探討它的可行性。這個過程可協助孩子學習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從中選出最適宜的反應方式。 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配合故事、遊戲,來儲備孩子對挫折的容忍度。將具有問題解決取向的故事,以接龍或扮演遊戲的方式,融合在日常的親子活動中,也能增進孩子解決挫折的能力。

馴兒三部曲:讓「後果」教小孩

2012年09月21日
公開
31

遵行盧梭的「自然後果法」 盧梭所謂的「自然後果法」,意思是,當孩子犯錯、有過失時,與其給予人為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痛苦;讓孩子體會自己所造成的自然後果,從後果中學習,然後改進。 我和海馬爸在與小小魚溝通時,總會先清楚「劃線」,訂下規範;然後彼此「溝通」,達成默契,最後,放手讓孩子去做。如果孩子犯了錯,那麼,「後果」自然接踵而來。試了幾次之後,小小魚便了解遵守規定的重要,以及做一件事會產生的預期效應與後果。 拿小小魚的玩具來說,我們先跟孩子訂下規範:我和海馬爸會告訴他們珍惜玩具的方法、哪些行為可能會造成玩具的損害,以及如果不珍惜玩具,導致玩具壞掉的「自然後果」──沒有玩具可以玩!因為爸爸媽媽不會買新的!這就是小魚家的規定。 有一次,小魚齊在聖誕節收到了一整組賽車玩具,他很喜歡那些小賽車,經常將它們帶出跑道外,到處推著玩。我們一開始就跟小魚齊說:「這些賽車是專門設計放在軌道上行進的,要將它放在對的地方。如果壞掉的話,是不會有新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小魚齊把賽車放到石子路上玩,或是讓賽車從桌子上飛躍到地面,我們會再次提醒他可能會發生的事,以及因為自己過失而造成玩具毀壞,是不會買新玩具來替代。說完之後,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這個動作。 話說回來,有時讓孩子自己決定,也是一種判斷思考的訓練,畢竟未來也的確如此,當人生中所有選項都攤在孩子面前時,孩子能否從小就作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或就自己的立場作出不一樣的判斷,這些能力都是需要從小培養起。 當然,勇於挑戰父母權威、喜歡有自己主見、喜歡自己嘗試的小魚齊,最後還是決定讓他的賽車奔馳在原野、田埂之間,作一台越野賽車……當有一天,小魚齊跑來找我,告訴我,他的賽車放在軌道上不會動的時候,我就知道,「自然後果」產生了,挑戰小魚家規範的時刻來臨了! 因應孩子的迂迴戰術 美國有一句流傳的俗諺:「You have to stand for something or you'll fall for anything.」(你必須站在一個立足點,不然你會隨時倒下。) 當小孩企圖開始挖父母立足點的牆腳時,我們要就此倒下?還是站得更穩? 之前提到,小魚齊不是很小心照料他的賽車,果然,有一天,當他把賽車放在軌道上時,發現賽車沒辦法很平順地前進。 於是,小魚齊拿著賽車來請我出原因。首先,我佯裝成「汔車總動員」卡通裡的車輛維修師一般,專業地檢查了小魚齊的賽車;接著,我告訴他,是因為賽車長期越野操勞,導致它的輪子不平滑、凹凹凸凸的,難怪放在軌道上跑不動! 當聽完我的診斷之後,小魚齊鬼靈精怪地轉了轉眼睛,然後以十五度仰角,傾著頭、帶著「鞋貓」般無辜的表情看著我,再用極其裝可愛的語調說:「媽咪!那我要怎麼辦呢?這樣我就沒有車子可以放在軌道上了?」(不會直接要求買新的,果然是懂得迂迴戰術的小孩……) 「不怎麼樣!」我拍了拍自己的褲子、準備起身! 「媽咪∼∼那,我可以買新的嗎?」小魚齊的眼睛眨呀眨…… 「當然不行啦!」開玩笑,當你媽那麼久了,我早就對你的可愛免疫啦! 「不要啦∼我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一定會小心的!」小魚齊拉拉我的衣角,企圖翻案。 「我已經提醒過你了,你也告訴我,你聽到了,這算是一個It's a done deal!(已經成立的合約!)而且你很清楚我們家的規定!」真是「盧」錯人了,我金牛座堅定意志加上客家婦女勤儉持家的天性,怎麼可能浪費錢在你身上! 「哇∼∼∼」小魚齊開始耍賴…… 「希望你今天可以學到一課,這是很珍貴的一課!」我蹲下身,讓自己的臉與小魚齊平高,然後眼神堅定地看著他,雙手將小魚齊擁入懷中,輕輕地安慰他。(反正安慰不花錢,多給一點沒關係……) 從此以後,我發現,小魚齊對於自己的玩具,以及我們的建議,都會慎重地思考、評估。在使用玩具時,也比較小心愛護了!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孩子犯錯,其實是很正常的!所有偉大的發明及科學發現,也都是從錯誤中產生。像愛迪生錯了幾千次,最後終於從「發現什麼行不通」之中,「找到什麼行得通」。而我們是否能像萊特兄弟每次出門試飛一樣,有著當天至少會墜毀七次的體認,卻依舊不屈不撓的精神呢? 讓孩子從後果中學習,不僅正面引導,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責任、自己選擇的重要性,從中還可培養孩子的思考力、邏輯推理力,更讓孩子學會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家經常發生,而每一次發生,就是在考驗父母堅定的程度,還有給予孩子學習的機會。畢竟錯了,才有機會學習;如果什麼事都做對,那就沒什麼好學了! 小小魚整理好玩具時,我發現,他們沒有仔細地分類,我告訴他們可能會發生的後果,讓他們自己去評估。當有一天,他們找不到自己當下一定要玩的玩具時,只好摸摸鼻子作罷,事後,在我們一起整理玩具時,會主動問我如何做好玩具分類。 當我們約定好,星期六必須把衣服摺好、玩具收拾好,這樣星期天我們才能快快樂樂地出門去找媽咪的朋友玩。但是,當他們只想當《伊索寓言》裡夏天玩樂的蚱蜢時,我不介意讓星期天變成打掃日,然後在小小魚的哭求聲中,依舊堅持立場,打電話給朋友,說:「對不起,本來我們今天要去找你玩,但小小魚昨天沒有完成打掃、整理工作,所以今天沒辦法過去了。」 孩子必須從錯誤中學習經驗,從每一個小小的決定中,體會每種行為會產生的後果及後續效應。畢竟孩子未來面對的社會,可能會像是《伊索寓言》中,讓蚱蜢凍死的寒冬。 由此可見,孩子犯的錯誤、行為所導致的後果,其實都是他們的人生導師。 穩住教養的立足點 最後,讓我們改變思維,重新看看前面提到的第一個場景: 「媽咪,我想進去裡面看玩具!」小明拉著媽媽,想走進玩具店。進去之前,我們先訂下規範: *今天我們不買玩具,不管是什麼原因,都不會買,你可以在明年生日快到的時候告訴媽咪。如果你哭鬧的話,我們今天的玩樂行程就到此結束。 *進去裡面可以摸玩具,但要小心遵守店家的規則,不可以吵鬧;如果弄壞了,我要賠錢,下次就不會再帶你進去;如果吵鬧,店員可是會請你出去。 *我們會在這裡停留十五分鐘,我會用手機設鬧鐘,時間到了,就必須走。如果沒有做到,延誤了時間,等一下的冰淇淋時間被你耽誤了,就會取消它。 所以,一、不買玩具。二、進去要小心,並且守規則。三、限時十五分鐘。 「可以做到嗎?請你重複一次。」 「我可以!一、今天不買玩具。二、不可以弄壞玩具、不可以吵鬧。三、只有十五分鐘。」小明聽完之後,用他自己的話表達出今天必須遵守的規定。 如果小明都遵守規定,之後大人和小孩都可以繼續接下來的玩樂行程。如果小明沒遵守規定,他也經歷了沒遵守規定的「自然後果」,從中學習到生命中寶貴的一課,父母也更站得住教養的立足點。 這麼做,不容易,也需要時間,就像《小王子》書中提到的「馴服」。親子之間是需要時間慢慢地建立關係,也需要充分的耐心,如此,孩子才對於被馴服的事物,真正的了解。 教養是美麗的!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建立關係、去投注情感。因為有了親情,而有了意義,所以教養是美麗的!沒人說過養小孩是輕鬆的,這就像狐狸曾對小王子說:「需要冒著流眼淚的危險」一樣,但真正重要的東西,是我們肉眼未必能看見的事物,那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才能看得見真實樣貌。 所以,當我聽見路邊傳來孩童銀鈴般的笑聲,我會想到小小魚的笑臉;當我看見一大片廣闊的翠綠草地,我會想到小小魚在上面奔跑的活潑身影。孩子讓生命的許多事物,都變得更有意義!

別急,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

2012年09月20日
公開
37

好幾位媽媽向我抱怨說放暑假反而比開學時更忙,每天忙著接送孩子上腦力開發班、潛能開發班、才藝班,接接送送,孩子還不感激,整天扳個臭臉給他們看。我問她們何苦來哉,她們異口同聲說怕沒有及時找出孩子潛能,誤了他的前途,讓他輸在起跑點上。我聽了很詫異。這裡面有好幾個迷思。 巴特康納(Bart Conner)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美國男子體操第一面金牌的得主。他小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有一次在家裡頑皮,倒立用手走路,他爸爸看見了,覺得很有趣,客人來時,便叫他出來表演,這一點的鼓勵就使得他在家勤練倒立,用手上下樓梯。在學校裡,男生都希望引起女生注意,他沒有別的特長,便常在教室中耍寶、倒立行走。有一天被體育老師看到了,覺得他有天份,便帶他去參觀體操訓練中心。他一眼看到平行桿、單桿和木馬就知道這是他將來安身立命的地方,便回家懇求母親讓他去練體操,那天他十歲。 一開始,教練不收他,嫌他彈性不夠、骨頭不夠柔軟,但是他鍥而不捨的苦練,終於替美國拿到第一面男子體操的金牌(他的太太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羅馬尼亞女子體操金牌的Nadia Comaneci)。巴特自己說「一分天才、九分努力」,他是苦練出來的。 任何領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孩子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我們給他莫札特的環境,他會成為莫札特。他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但是沒有莫札特的環境,「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他的過程會坎坷,但是他還是會成為莫札特。我們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札特,而我們一定要他變成莫札特,這時親子雙方都很痛苦:父母會很失望,覺得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孩子會很痛苦,知道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巴特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適性發展加上一點點的肯定,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拒絕教養「責任制」

2012年09月19日
公開
42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種子,我們只管做一位細心照料的園丁,耐心地澆水、溫柔地看護。有一天,時刻到了,他自然地會吐蕊綻放;哪怕環境是艷陽高炙、哪怕再寒風刺骨,他仍會以自己的姿態,展現生命的風采。 「孩子就像沙漠裡的一朵花,不要渴望孩子一夜長大,孩子有他自己的進度表,讓他獲得應得的一切,有天醒來,一切將變得不同。教養孩子不能速成,前幾年流行的詞彙『慢活』,也可以套用在與孩子的關係上,讓他們在『慢學』中茁壯。」小魚媽一派輕鬆地說。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保母 小魚媽,知名部落客,身為教育工作者,又是兩個孩子的媽,對於教養的想法,竟然是-讓孩子盡情地玩樂、感受、體驗、想像…… 看似簡單的話,執行起來卻很難。 小魚媽給孩子100%的童年,沒有壓力、沒有負擔、不需要按表操課,玩累了就回來,休息完繼續向外探險!這樣的學習計劃規模很宏大,沒有績效檢核的進度表,時間表還能拉得很長,連「教具」都不花半毛錢,生活裡隨便的一塊小石頭、小樹葉,都能發展成變化莫測的小遊戲。而且他們還有位學識淵博、有容乃大的頂級保母,做他們家的超強後盾,那就是你我熟悉(或已經不熟悉)的-「大自然」。 是不是有些人很羨慕:真希望能像孩子般無憂無慮地玩耍,可是,現代的孩子真的能無憂無慮的玩耍嗎?想想,我們是不是「不吝於」對孩子出了許多習題和功課;使得童年無法揮霍,倒是填滿補不完的習、考不完的試。是不是把上一代控制我們身心的「權威猛獸」,再次拉動韁繩,牽到自己的孩子身邊,讓牠「守護」著孩子;於是身邊的人,即使未必認同補習這件事,卻仍無法不跟著補習文化走。 也許你也曾經想過,要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在做選擇時,是不是偶爾會陷入反覆的自我懷疑裡:我這樣做,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按照自己的步調走,小孩都能成為天才 歌德說過「按造自己的步調走,小孩都能成為天才」。天下的大道理我們都知道了不少,但為何大家還是選擇走大多數人走的那條路呢?即使尋求了安全感的依靠,卻依舊終日惶惶不安?不確定給孩子的,是否足夠他面對未來的挑戰。於是一方面希望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給得太多,卻不自覺落入扼殺創造力的巢臼。對於教養法的堅持,差別就在「信念的強度」。 小魚媽生長在桃園鄉間,有個充實快樂的童年,自覺力讓她在生下小孩後,選擇告別熱鬧便利的都市,回到「窮鄉僻壤」的鄉下,展開自己與小孩的「冒險壯遊」。再也不用費心找尋托育中心、不用計量遊樂中心是否安全合格、不讓焦慮與擔心折磨了自己與小孩……這種「豁出去」的勇氣,卻讓世界變得更開闊。 她相信要讓孩子自己玩,自己去設計一系列遊戲,在新奇的冒險和挫折的碰撞之間,孩子能發現疑問、解決問題;在充滿歡笑聲的美麗童年裡,讓點點滴滴的回憶和幸福能量能逐漸地滲入孩子的內心,父母不用急、不要慌,在旁觀察孩子的興趣與潛能,等到孩子求救時,再適時地給予引導和關心。 所以小魚媽家中除了「家庭日」外,還有「遊戲夜」,全家一起出去玩沒什麼,全家一起玩遊戲,才快樂。父母和孩子們一起策劃:我們要玩些什麼呢?有以季節、主題(例如:生日、元宵節、復活節)的尋寶遊戲;以場景劃分(樹林、雪地、田野……)的戶外遊戲,還有室內遊戲、花園遊戲、公園遊戲……讓孩子廣泛的接觸世界,訓練孩子的靈活性,讓孩子發展多元智能,也就是所謂的「潛力無窮」。孩子的每一段回憶,都有爸爸媽媽的陪伴,這份愛就像種子落在孩子的心中,幫助未來的他,也有同樣的自覺:將愛傳播出去,做一個正向的人。 向責任制說再見 教養不外包 但小魚媽說,千萬別把「潛能」給量化喔。台灣社會很流行「責任制」,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有些人甚至深惡痛絕;你知道嗎?這樣的風氣也不知不覺傳染到教育界,並且能搭配另一個流行的詞彙-「恐龍家長」。 「我想是大家已經習慣『責任制』,將孩子『外包』給學校或安親班,家長最後再來審核成效、驗收成果即可。」常常說現代的父母不敢生,因為補習費、才藝班的費用實在可怕,花下這筆錢後,又會給予一個動輒得咎的不合理期望。孩子不是機器,他需要的是愛與陪伴。 讓多數人覺得沒有正當性的「責任制」,卻巧妙地影響社會上各個領域:用「管理」的概念來對待學校、老師、孩子;用「量化」的成績來論斷對方失敗與否。這樣不是陷入了另一個惡性循環?小魚媽提醒大家,再多的金錢也換不回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與其讓自己和孩子都戰戰兢兢,不如深呼吸、放輕鬆,給自己和孩子更多空間,不要期待他一夜長大,或是苛責他應該要像誰一樣,花開自有期,有的孩子,只是晚開的花。 在森林野外、大自然滋養下的樹木花草,它的根莖牢牢地抓住泥土、朝著天空欣欣向榮,即使強風豪雨過後,依舊保持著他強韌的姿態;在盆栽裡嬌嫩的花草,總是備極呵護,主人甚至能計算未來的高度、形狀,或許能輕易地贏得眾人的讚賞和目光,卻禁不起冷落孤單,更別說是風吹雨打。 你會希望孩子生長在廣闊的土地裡,還是華麗的盆栽中呢?

孩子的問題在主要照顧者

2012年09月18日
公開
52

看到女兒把掉在地上的餅乾毫不猶豫地撿起來放到我嘴巴的時候,我努力回想自己到底做了哪些行為,讓她以為不要吃的東西就該給媽媽?我是一個幸運的全職媽媽,我可以在孩子的行為舉止中慢慢發現所有問題,慢慢瞭解問題,解決問題。 我曾經參加過一場親職課程,課程中老師問大家:「認為孩子所有行為上的問題都來自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人請舉手。」當場只有我一個人舉手,頓時,我變成了大家眼中的異類。 我一直相信,老天爺把孩子交到父母手中,他就是一張白紙。我無法認同有人說:「有些孩子就是天生壞胚子,教都教不會。」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真的很想請說話的人到醫院的嬰兒房去看看,告訴我哪個孩子是天生的壞胚子。 女兒剛會走路的時候,我帶她去信誼的親子館遊玩,女兒很喜歡玩辦家家酒的遊戲,她會在遊戲屋裡拿著杯子假裝喝咖啡,譏哩咕嚕地說一堆話。有一次,她跑進玩具屋,當時裡面一個男孩為了要將玩具屋占為己有,於是非常用力地將我女兒推倒,讓她直接撞到玩具屋的門檻。 女兒放聲大哭,額頭馬上腫了一個大包,哭得非常淒厲地朝我懷中奔來。我知道女兒不是因為頭上的大包所帶來的痛而哭,她是被那個男孩的行為嚇哭了,她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人用這種方式對待她。 當時身邊所有人都告訴我必須要去跟男孩的媽媽告狀,大家也願意幫我作證,甚至有人逐一舉出那個男孩的其他惡劣行為。那時候我抱著哭到不行的女兒,眼淚幾乎快掉下來,卻一句話也不說。 對於我這個從小火爆脾氣出名的大姊頭來說,我何嘗不想過去給那個男孩一個巴掌,或去跟他媽媽討個公道。但是我想,一個才兩歲的孩子就有這麼粗暴的行為,他的父母一定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他。 最後,我沒有去向男孩的媽媽興師問罪,其他的媽媽卻去幫我告狀了。果然,男孩那打扮時髦、看似能幹的媽媽當著大家的面,「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 當父母對於孩子不順自己的意就打他,那麼,孩子會不會也認為只要有人不順自己的意,就可以打對方?長大後,只要有人對不起自己,就可以殺人?因為孩子是如此天真地反應著我們大人的一舉一動啊! 有媽媽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會打人?」我反問她:「如果孩子打人,妳會如何處理?」對方理所當然地回答:「當然是狠狠地開扁他一頓。」 有幾個當社工的朋友告訴我,以前是父母打孩子,現在則有很多高中生會打父母。我曾經看過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因為考試考九十八分,讓在學校當老師的媽媽覺得很丟臉,於是將他脫到只剩一條內褲地關在鐵捲門與鋁門窗中間。這對當老師的父母常常上演全武行,有一天他們家又傳出打鬧聲,大家都以為一定是他們又在打架了,但是仔細一聽才發現,原來是已經升上高中的女兒開始反擊打父母了。 朋友有一次問我,她一歲九個月大的孩子在客廳都躺著看電視怎麼辦?我問她家裡有誰是這樣看電視的,那個媽媽很不好意思地承認是她自己。 孩子的問題通常在於父母。當了媽媽之後,我重新去瞭解我的過去、我的父母,這才真正找到我該給孩子的正確態度與心情。 現在的我,看到女兒把掉在地上的餅乾毫不猶豫地撿起來放到我嘴巴裡的時候,我會努力回想自己到底做了哪些行為,讓她以為不要吃的東西就該給媽媽? 現在的我,看到孩子緊抓著餅乾不肯分爸媽一口,我會開始檢討自己,是不是因為她每次用手拿食物給我吃的時候,我都嫌噁心而拒絕她,讓她以為東西不需要與父母分享? 現在的我,看到孩子耍賴不願意自己穿鞋、脫鞋時,我會回想是不是我每次出門都匆匆忙忙,沒有給孩子時間自理,或是在回到家進門時只忙著處理自己的事,沒有好好陪她坐下,耐心等她自己脫掉鞋子? 我是一個幸運的全職媽媽,我可以在孩子的行為舉止中慢慢發現所有問題,慢慢瞭解問題,解決問題。 孩子的問題,在於主要的照顧者。而透過這樣的思維,我這個全職媽媽很幸運地在孩子的一舉一動中更瞭解自己,也瞭解我的父母。

小紅帽

2012年09月02日
公開
22

伊凡每週有一份家庭作業, 要父母陪同看一本書, 看完後畫出故書的場景及寫下一段故事內容。 這次伊凡堅持要寫小紅帽的故事, 可是家裡沒有小紅帽的故事書, 伊凡在學校有看過, 要凡媽畫小紅帽給伊凡看, 凡媽因為身體不舒服, 就叫凡爸畫一個小紅帽給伊凡照著畫就好, 凡媽心想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凡媽應該不用多作說明,凡爸應該知道要畫什麼, 誰知道凡爸竟然還問:「小紅帽怎麼畫呀?」 凡媽就順口說:「就畫一個小女孩戴紅色的帽子就好了」 結果,凡爸畫完後, 伊凡就哭哭啼啼跑到凡媽房間:「不是這樣,小紅帽不是長這樣…..」 一整個氣呼呼, 凡媽覺得奇怪,伊凡到底在氣什麼,是伊凡的要求太高了嗎? 凡媽去客廳看了凡爸到底畫了什麼, 原來凡爸畫的小女孩戴了一頂西洋帽, 哈...難怪伊凡氣呼呼, 故事的小紅帽應該是戴著像七矮人那種尖尖的帽子, 凡媽就畫了個戴著尖尖帽子的短髮小女孩穿著裙子, 給伊凡照著畫到作業本裡, 這才完成了∼畫出故書的場景。 接著還有∼寫下一段故事內容, 凡媽又叫凡爸用注音隨便寫一段故事, 好讓伊凡照著寫到作業本去, 凡爸就講了一段故事內容, 不管怎麼講,伊凡都說不對, 然後又一整個氣呼呼跑到凡媽房間:「爸爸都講錯,不是這樣」 凡媽就講一段給伊凡聽,看看是不是伊凡認知上的故事, 「大野狼就假裝成奶奶的聲音跟小紅帽說:我是奶奶」 伊凡這才心滿意足的說:「對,就是這樣」 凡媽覺得奇怪,就問凡爸:「你有沒有看過小紅帽的故事?」 凡爸說沒看過, 哇哩咧!所以今天一直在雞同鴨講喔, 搞的伊凡氣呼呼, 凡媽想休息都不得閒, 也真是怪了,凡爸的童年都在作啥呀?

腸病毒

2012年08月16日
公開
54

週三放學回家,伊凡一整個愛睏,吃個晚餐一直打哈欠, 原本預計帶伊凡去看劇場表演,結果因為颱風預報而延期, 凡媽騎車載伊凡去光榮碼頭又折返回家, 回家的路上伊凡一整個趴在機車頭睡著,凡媽心想有這麼累嗎? 摸摸伊凡額頭,有一點夯夯的感覺,看起來沒咳嗽也沒流鼻涕, 問伊凡會不會喉嚨痛,伊凡也說不會,回家洗完澡就早早爬到床上去了, 這時伊凡的頭更熱了,以凡媽的手感一摸判定不對勁, 拿額溫槍量一下,果真發燒了39-40度。 心想奇怪了,發燒一定是身體哪裡發炎了,怎麼看起來都沒症狀咧? 晚上8點半了,很猶豫要帶去給醫生看,還是再觀察, 伊凡看起來很想睡了,凡媽就讓伊凡額頭貼個小林退熱貼,涼涼的應該比較好睡。 就這樣半夜燒退燒退的,睡到隔天早上,好像比較沒發燒了, 可是還有一點夯夯的感覺,就問伊凡你哪裡有痛痛, 伊凡說:「嘴巴二邊痛痛的」,凡媽就叫伊凡嘴巴打開看看, 一看,呀!不得了了,嘴巴二邊都是小破洞, 這很明顯是腸病毒的病症呀! 這小子忍痛力這麼強喔,一堆破洞還可以撐這麼久不喊痛! 週四早上就請凡爸休假帶伊凡去看診, 凡媽還在上班前將稀飯煮好, 好讓父子檔好好在家休息一天。 週五上午準備坐火車去台南囉! 伊凡要留在台南待到下週二, 腸病毒的小孩不能去上學, 只好在阿公家養病了。 ********************************************************************* 臨床症狀~~ 潛伏期為一到十天,平均約三到五天。 腸病毒感染是全身性、多器官系統性的;有五至八成的患者是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會自然痊癒,這些不顯性感染以成人較為常見。 兒童腸病毒的感染大多數也是無症狀的。造成臨床疾病的腸病毒感染中,又因腸病毒種類、病患的年齡等而有所不同,其中又以無症狀的發燒為主,部份病童也可能有燥動、食慾差、腹瀉及輕微感冒等表現。這類非特異性的發燒通常持續2-10天,少有併發症。最典型的症狀(手足口症)是口腔黏膜、上顎、牙齦、舌頭有多處潰瘍;而手、足、口、臀部及膝蓋等部位會出現零散之紅疹或小水泡,也會有微燒、疲倦、厭食等症狀。病程為七至十天。此外還有咽峽炎(herpangina)也很常見,症狀有發燒、疲倦、厭食、喉嚨痛及易流口水,一般少有併發症;扁桃腺周圍與懸雍垂兩側之軟顎可發現多處潰瘍,但沒有四肢之紅疹。 大部分的腸病毒感染者通常都會自然康復,但是在少數情形下會出現一些併發症,這些併發症有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新生兒敗血症等,其中又以腸病毒71型最可能出現致命性的併發症,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聞腸病毒而色變」的主要原因。尤其新生兒及小嬰兒感染者偶而會發生病毒性休克症候群,侵犯多種器官,死亡率很高。 腸病毒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在咽喉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腸病毒可持續存在於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三至四週,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六至八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由於腸病毒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需特別注意感染者之隔離照顧,也必須特別小心處理感染者之糞便、口鼻分泌物、及皮膚上的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