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誰不DI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7年09月07日
公開
12

搞怪玩科學

摘自搞怪玩科學 143.雲的形成 [目的] 模擬雲的形成。 [材料] 剪刀、尺、洗碗的橡膠手套、1公升的玻璃罐、自來水、火柴、2條寬面的中型橡皮筋、桌燈、黑色美工紙、助手、作為助手的大人 [步驟] 從橡膠手套剪下邊長12.5公分的正方形橡膠。 用水沖洗罐子內部,把大部分的水倒出來,只留少許水剛好覆蓋罐子底部。 請大人幫忙點燃火柴,讓火柴燃燒約三秒鐘再吹熄,並請大人把冒煙的一頭插進罐子裡約兩秒鐘。 快速將正方形橡膠覆蓋在罐口,並請助手用橡皮筋把橡膠固定在罐口。 把罐子放在燈下,讓燈光從罐子背後照射罐子。 請助手拿著黑色美工紙站在燈後約30公分處。 用手指把橡膠的中央往下壓進罐內約2.5公分。 觀察罐子的內容物。 把橡膠的中央朝上拉。 橡膠向上伸展的同時,注意觀察罐子的內容物,手放開橡膠時依舊持續觀察。 [結果] 橡膠下壓時,罐子的內容物看起來是透明的。橡膠上拉時,罐子的內容物看起來霧霧的。 [為什麼?] 把橡膠壓進罐內時,罐子裡的壓力增大,溫度也增高。溫度上升使微小的水分子蒸發,變成看不見的水蒸氣。橡膠向上拉時,罐內的壓力變小,溫度也降低。溫度降低時水蒸氣會凝結,並再度形成微小的水分子。水分子是附著在空氣中的煙霧粒子上。水分子聚集得愈多會形成水滴,水滴大得足以讓光散射,就形成了白色的雲。 144.雨滴 [目的] 探討雨滴的形狀。 [材料] 30公分見方的蠟紙、90毫升的紙杯、自來水、吸管 [步驟] 把蠟紙平鋪在桌上。 紙杯中裝滿水。 把吸管放入杯內的水中。 手指壓住吸管上方的頂端,再把吸管抽出水杯。 吸管提放在蠟紙上方約1.25公分的高處。 慢慢減低吸管頂端手指朝下施加的壓力,讓水滴緩慢從吸管滴出。水滴附著在吸管的開口時,注意觀察水滴底部的形狀。 水滴落在蠟紙上後,再次觀察水滴的形狀。 [結果] 水滴附著在吸管上時呈圓形,落在蠟紙上後,水滴的上面呈圓形,但底部呈扁平。 [為什麼?] 大多數的圖解都把雨滴畫成淚滴的形狀,但滴落的雨滴其實比較圓,底部則稍微扁平些。因為受地心引力影響,雨滴被向下拉,但因承受空氣向上的力量,雨滴的底部呈扁平形狀。懸掛在吸管口的水滴底部是圓的,又因水滴的頂端附著於吸管,所以整滴水的長度比真的雨滴長。地心引力向下的拉力以及水和吸管間的引力會使雨滴拉長。蠟紙上的水滴頂部呈圓形,這是因為水分子間有引力,水分子相互朝水滴的中央聚集。就像空氣有上推的力量,紙也有上推的力道(比空氣更大),紙上的水滴底部因而呈扁平。 145.水的循環 [目的] 示範水在地球表面到大氣層之間的活動。 [材料] 1杯(250毫升)土壤、2公升的玻璃碗、1/2杯(125毫升)自來水、大小足以覆蓋碗口的保鮮膜、可彎曲的桌燈、尺、計時器、冰塊、可重複密封的塑膠袋 [步驟] 把土倒入碗裡,土的表面儘量弄平。 把水倒在土的表面。 用保鮮膜緊密覆蓋碗口。 把碗放在桌上並靠近桌燈。 桌燈距離碗的側面約15公分。 十分鐘後把冰塊放進塑膠袋,用袋內的冰塊輕輕摩擦保鮮膜的表面,同時觀察保鮮膜表面的變化。 拿掉冰塊,改用手指輕輕滑過保鮮膜的表面。 [結果] 用冰塊摩擦保鮮膜的表面時,保鮮膜會由透明變成霧濛濛。用手指滑過保鮮膜的表面時則發現表面是乾的,因為冰塊裝在塑膠袋裡,即使融化也不會弄溼保鮮膜。 [為什麼?] 保鮮膜起霧是因為內面產生溼氣。這個實驗是模擬地球表面和大氣層之間水的活動,又稱為水循環。陸地上的水分蒸發是水循環的步驟之一,在這個步驟中,水的溫度因陽光照射而升高,實驗中以桌燈替代陽光。除了海洋、湖泊、河流的水會蒸發外,土壤、洗過的衣物或任何潮溼物含有的水分也會蒸發。 空氣中的水蒸氣冷卻後會變成液體,水蒸氣變成液體的過程稱為凝結,保鮮膜變得霧濛濛就是這個緣故。在這個步驟中,水蒸氣的溫度必須降低,例如:在傍晚時刻(用冰塊替代)。在自然界,水在較冷的高層大氣中凝結而形成雲。雲中的液態水以降水(雨、雪等液態或固態粒子的型態)的方式落回地表,這些水隨後會蒸發並再次展開循環。 146.氣壓的影響 [目的] 觀察氣壓對液體表面壓力的影響。 [材料] 圖釘、小的寶特瓶、自來水、作為助手的大人 [步驟] 請大人幫忙用圖釘在寶特瓶靠近底部的側面戳一個洞。 把寶特瓶放在水龍頭下接一些水,然後擺在水槽旁的廚檯上,讓瓶上的洞孔面對水槽並觀察這個孔。 幾秒鐘後,用手掌蓋住瓶口並再次觀察瓶上的孔。 [結果] 瓶口打開時,瓶內的水會流出。用手掌蓋住瓶口時,水持續從孔流出,但一會兒之後便停止。 [為什麼?] 地球大氣層的空氣是由數十億以上的分子構成,它們朝每個方向四處活動,並且不斷和周遭的東西相互碰撞。這些碰撞會造成所謂的氣壓。氣壓又稱為大氣壓或大氣壓力。 瓶口打開時,瓶內或上方的空氣會下壓瓶內的水面,而瓶外的空氣也經由瓶身側面的孔朝瓶內的水施壓。但水面的氣壓加上水本身的重量,所產生的壓力會比孔外的氣壓大,所以水會從這個孔流出。相反的,瓶口蓋住時,水會持續流出直到瓶內氣壓和水壓小於瓶外的氣壓。水流出瓶子後,瓶內的水壓會降低,瓶內的空氣因為空間增加、體積變大,瓶內的氣壓也會降低,瓶內的水就不再從洞孔流出。 147.大氣的壓力 [目的] 測試氣壓的力量。 [材料] 鉛筆、2個90毫升的紙杯、30公分長的細繩、自來水、有掛鉤的吸盤、一百個以上的硬幣或金屬墊片 [步驟] 在一個紙杯的杯緣下方戳兩個相對的洞。 把細繩穿過這兩個洞,再把細繩的兩端打結做成把手。 在另一個紙杯裡裝半杯的水。 把吸盤浸在杯內的水中,讓吸盤變溼。 把吸盤壓吸在檔案櫃等平滑垂直的表面。 把杯子上的細繩掛在吸盤的掛鉤上。 每次放五到十個硬幣在杯子裡,直到杯子裝滿硬幣或吸盤脫落為止。 [結果] 紙杯能裝多少硬幣,取決於吸盤的大小以及吸盤是不是能牢牢的固定住。 [為什麼?] 把吸盤壓在某物的表面時,吸盤內的空氣會被擠出來,吸盤上的水分能讓吸盤的邊緣緊緊貼住物體的表面以免空氣進入。室內的氣壓會推擠壓平的吸盤,讓吸盤固定在物體表面上。紙杯中或許要裝許多硬幣才會讓吸盤掉落,由此可知推壓吸盤的氣壓很大。 148.氣壓的差異 [目的] 探討地表不同高度的氣壓差異。 [材料] 4張廚房紙巾 [步驟] 把每張紙巾對摺。 把一張對摺的紙巾平放在桌上並觀察它的厚度。 把另一張對摺的紙巾疊在第一張紙巾上,觀察這兩張紙巾的厚度。 用剩下的兩張紙巾重複步驟3兩次。 [結果] 每張紙巾的上方如果再疊上紙巾,厚度都會變小。最底層的紙巾壓得最扁,最上層的紙巾最為膨鬆。 [為什麼?] 摺疊的紙巾代表地球表面到太空的大氣區間,區間中的各氣層雖然沒有明確的界限,但溫度和氣體含量卻各有不同。各氣層相互支撐,底層必須支撐上方的各個氣層。地心引力把氣層往下拉,所以最底的氣層被壓縮的程度最大。因此,靠近地表的空氣密度比較大,氣壓也比較大。在靠近地球表面的地方,空氣的密度最大,每平方公分的大氣壓力約1公斤(或100000帕)。距離地表5.5公里的高處,氣壓降為地表的一半;距離地表11公里的高處,氣壓只有地表的四分之一。 149.氣壓的變化 [目的] 偵測氣壓的變化。 [材料] 480毫升的玻璃瓶、自來水、尺、紅色食用色素、吸管、剪刀、黏土、麥克筆、助手 [步驟] 按照下列步驟製作一個氣壓計: ˙在瓶子裡裝水,水面離瓶口約2.5公分。 ˙在瓶內的水中添加色素使水變成深紅色,搖動瓶身直到水和色素充分混合。 ˙在距離吸管一端約5公分的地方用剪刀剪開約四分之三,再把較短的一端折彎。 ˙折彎的一端朝上,把另一端插進瓶內約7.5公分。 ˙用黏土把吸管固定在瓶口並封住瓶口。 ˙把黏土向下壓,直到水面上升到距離吸管切口約1.25公分的下方。 ˙用筆在吸管上畫出水位的高度。 請助手拿著吸管折彎的一端(和吸管其餘的部分呈直角),並從折彎的一端用力吹氣。 趁助手吹氣時,觀察吸管內部水位的高度。 [結果] 吸管內部的水位會上升。 [為什麼?] 這個實驗製作的氣壓計可用來偵測氣壓的變化。瓶內的空氣以一定的壓力朝下推壓水面,同時,空氣也向下推壓吸管內部的水。朝吸管吹氣時,移動的氣流會減少吸管內部水面上的壓力。壓力改變後,瓶內的氣壓比吸管內部的氣壓大,所以吸管裡的水會往上推升。 150.海底地形 [目的] 製作海底地形的模型。 [材料] 剪刀、紙盒、尺、鋁箔紙、混凝紙(可以美術用品店或工藝店買到)、自來水、大碗、1/4杯(63毫升)麵粉、作為助手的大人 [步驟] 請大人幫忙把紙盒的高切割成約5公分的高度,把鋁箔紙鋪滿在盒內。 依照混凝紙標示的作法,在碗裡把它和所需的水混合一起。 把備好的混凝紙倒入鋪滿鋁箔紙的紙盒內,再把混凝紙做成下列海底地形: ˙大陸棚:海岸線到大陸斜坡之間的海底區。 ˙大陸斜坡:大陸棚到深海平原之間的陡峭區。 ˙深海:深度極深的海底,平均深度達4500公尺。 ˙深海平原:深海的平坦表面。 ˙海底山:海面下的山。 ˙島嶼:突出於海面的海底山。 ˙海桌山:頂部平坦的海底山。 ˙海溝:海底窄而深的V字型山谷。 等待混凝紙變乾。 把麵粉倒在海底平原上。 [結果] 完成海底地形的模型。 [為什麼?] 盒中唯一突出盒面的結構就是島嶼。麵粉代表海床上的沉澱物,其中含有來自太空的塵粒、火山灰、風吹向海洋的灰塵及生物死亡後從水面沉到海底平原的殘骸。 圖:1 大陸棚 2 大陸斜坡 3 島嶼 4 海桌山 5 海底山 6 海溝 7 海桌山 8 深海平原 151.密度流 [目的] 觀察鹽分含量不同所形成的不同海流。 [材料] 2湯匙(30毫升)食鹽、90毫升的紙杯、自來水、綠色食用色素、湯匙、鋸齒狀的刀子(大人才可以使用)、2公升的乾淨寶特瓶、剪刀、紙膠帶、鉛筆、作為助手的大人 [步驟] 把鹽倒進紙杯。 把水倒進紙杯中,添加五滴或更多食用色素並充分攪伴。 請大人用刀子切除寶特瓶約三分之一的頂部。先用刀子在瓶上畫一圈,然後用剪刀剪裁,保留瓶子的下半部並用膠帶貼覆切割的部位。 在剪開的寶特瓶內裝約四分之三的水。 手拿杯子,讓杯子的底部剛好浸在寶特瓶內的水面下,用鉛筆在紙杯底戳一個洞。 觀察紙杯下水中的變化。 [結果] 綠色的水流從紙杯中流到寶特瓶瓶底。 [為什麼?] 鹽水的密度比淡水高,所以紙杯中的鹽水比寶特瓶中的淡水重,鹽水會下沉。海水因為密度不同,會產生稱為「密度流」的海流。在海洋中,密度較高的海水會下沉,密度較低的海水則上升。溫度也會影響海水的密度,海水變冷時會收縮,密度也跟著增加。所以南北極較冷且密度較高的海水會下沉,並沿著海底朝赤道移動。在此同時,赤道區較溫暖且密度較低的海水會上升,並沿著洋面朝兩極移動。如果鹽水結凍,一部分鹽會留在冰下的水中,使水的密度變得更高。洋面海水蒸發後,也會使洋面海水的鹽分濃度增加。

2007年09月03日
公開
22

自學的力量

今天下午巧遇繹夫的媽媽,繹夫學習落後的情況在幼稚園時已有聽聞,現在已經小二了,似乎沒有什麼改善...繹夫媽媽說繹夫的智商測驗並沒有問題,所以學校也無法把他轉到特教或是資源班,也找過家教和退休的老師,但成效並不大,家裡有三個兄弟,二個哥哥並沒有像繹夫一樣的問題,家中經濟的重擔使得繹夫的媽媽無法辭去工作專心來教繹夫,也就是申辦自學... 其實在創世紀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很多孩子的媽媽都是這樣才會帶著孩子來到創世紀,很可惜的是,家長們為了孩子找到了合適的幼稚園卻沒有辦法讓公制的國小老師了解他們的問題... 摘自智邦自學電子報 ●資源以及經濟能力  嚴格來說台灣的自學支援體系非常的不足。 一、欠缺友善的環境,友善的環境需要開放的法令,放開政府掌控教育的黑手,一邊說開放卻一邊綁,要另類的教育選擇,也同時要接受制式的制約,那還需要實驗性的教育?在開放法令限制的,放任各個縣市自行其事,各縣市各有不同的主張,一國多制,說是多元開放,實際上鬆了右手綁了左手。   二、公共學習資源嚴重的缺乏,必須靠民間的團體或者組織的力量來填補不足。公共資源包括了豐富的圖書,公共辦理的各項學習活動或課程,走過西方國家,看看他人的圖書館更新速度以及收納的圖書和種類,以其環境的設計規劃,必須很嚴厲而誠實的說,對於學習需求量大與有不同或特殊需求的人來說,嚴重的貧乏。教育部推動的社區大學綁住學習對象,較為年輕的兒童和青少年,卻少有選擇多元學習的機會,兒童青少年貧乏的生活選擇,也證明在公領域的多元學習上,國家欠缺政策和遠見。若學生想要額外學習學校範圍外的知能,必須靠民間團體或者相關事業組織的系統,對於家庭欠缺提供必要經濟資源的小孩,極度的不公平。學生生活的貧乏,意味著國家政策和制度與環境設計的貧乏,光要求家長課後帶著孩子從事戶外活動並不足以解決孩子成長學習上的需要。    三、缺乏聯繫和公開的資訊。以前曾經參加教育部召開的會議,彰化縣某校的校長在會議上,請教育部收回開放在家教育的成令,在家教育萬萬不可開放,顯示教育界對在家教育是多麼地恐慌,除了台北市每年辦理在家教育的公開說明會,幾乎大部分的縣市將在家教育的資訊封鎖,不對外公開宣揚或說明在家教育的公聽會,大多數的家長從來不知道教育有在家教育這個選項,甚至在網路上搜尋不到該縣市在家自學的法令。在家自學的家庭若非讀經團體或者基督教義教會系統,很難從公家資訊中找到相互支持和協助的同質性家庭,這是我建立「親子尋夢園」網站很重要的理由,從網路吸納一些同質性家庭,作為往後後續加入成員的支持系統,並從前人不同的經驗裡,找尋各自可以參考的脈絡。不是找尋絕對答案和定論優缺點或好壞,最終的結果得看家庭如何去做在家自學的方式。 若談如何改善自學支援體系,從國家體系來談,涉及到國家對教育的態度,政策與目標,也涉及到國家文化形成的問題和困難,要解決自學支援系統不足很困難,台灣太過重視政治,所有的體制設定都圍繞著政治的需要制定體制內的規則。倘若講到改變會要了所有政客的命脈,行一場文化革命,與其期待,不願等待有點小能力的人,盡可能的在有限制的體制環境裡,找尋可以教育自己小孩的變因。 資源何處尋,我個人小小的經驗。 一、傳播媒體,新聞,報章雜誌 二、大型書店或出版社,如誠品書局或小魯、天下出版社、科學人雜誌等等,會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不同的活動。 三、參與網路社群的討論,有些以育兒或教育為主題的網站,熱心網友會提供相關訊息的交流,不過對網路的訊息要經過仔細的評估篩選,有些活動的內涵不足,淪於片面膚淺,但不必因為過於廣泛和空泛的交流訊息,忽略網路的功能。 四、公共資源,如科教館,科博館或博物館等等。 五、政府或企業舉辦的活動或訓練課程。  六、民間的個人工作室或特殊專業的補習班開設的各種課程,以及公益團體規劃的各項學習活動,如野鳥協會等。  七、其他,例如在國內外旅遊隨處發現的議題或媒材,嘴一張四處問,很有趣的田野學習方式。  我們比較善於使用電腦搜尋資訊,網站和部落格的功能能吸納一些同質性的人,有一群具備各種能力的各路人馬,有制式學校的教師,有理念實驗教育的教師,有大學老師,這些人都是非常友善而支持的朋友,我從他們身上也獲得許多的資訊和知識,藉由網路匯入人脈的訊息,我們獲益良多。  我和小孩分別加入科學人,天下雜誌和天下文化的會員,更早之前Lisa曾經加入小魯出版社的會員,有些出版社很活躍經常辦理各項的活動, 會員可以經常收到網路捎來的資訊。我們因為居住地域的因素,加入科博館的家庭會員,每個月收到科博館寄出的會訊和不定期網路的活動新訊,如果有Lisa感到有興趣的主題,除了參觀,還參加相關的課程講座或實驗活動。   儘管政府為孩子設立的資源不足,台灣有趣的現象,民間活躍的動力取代官方的無能顢頇。Lisa是個不愛鏡頭的孩子,所有的回憶我只能用腦袋好好的珍藏,極少的畫面可以和關心我們的社群分享,當然我們感謝所有關心Lisa的朋友們的體諒。   走筆至此,或許旁觀的人會以為自學的家庭一定很有錢,在孩子身上的付出得需要非常多的錢,身為自學家庭陪伴孩子的我,可以很中肯的說,自學花不花錢看孩子的需要,也看家庭對孩子的期望有多高。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在家自學在孩子身上付出的,真的不如社會預設立場的多。我的小孩沒有補制式的學科,沒有補音樂,舞蹈,圍棋,奧數,作文,各項其他父母認為需要的十八般武藝,單純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而去學了語言和電腦。比起其他家庭花在孩子學習數學、鋼琴、小提琴、奧數、作文……林林總總花起來的總數少之更少。如果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有能力具備十八般武藝,更要兼顧課業更往上提升,補習或另聘家教,費用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社會的目光總是看到光環極度光亮的家庭,卻忽略還有其他的家庭有其他的做法和需要。家庭經濟條件是否是門檻,看個別家庭的需要,更看孩子發展學習的需要而定。   平心而論,無論是不是自學家庭,財務規劃和管理絕對非常需要。可惜現在有些人喜歡打腫臉充胖子,過度支出,但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總期待孩子要比別人更強。以前認識一個賣陽春麵的小攤販,明明收入不高,卻費盡心思讓孩子讀收費昂貴的私立雙語學校,我無歧視的味道,而是現在有些人已經失去判斷想要和需要的差別。  寒假之前和女兒聊起班上的同學,一個月的補習費將近兩萬元,我聽了下巴快要掉下來,兩萬元?我們家大概只有她們家的四分之一不到,我覺得台灣父母瘋狂的行徑簡直是瘋了,如果政府可以將教育補助經費以教育券的形式撥給自學家庭,作為教育經費的來源,這筆錢真的太好用,綽綽有餘。幾年前有個旅居國外的朋友曾經告訴我,美國有些州將教育補助經費撥給在家自學的家庭,作為教育支出上的補助,或許期待有一天我們的教育主管單位也能發揮大是大非的勇氣,自學家庭也是國家的納稅義務人,同樣受到國家的管理,為什麼自學家庭無法受到一視同仁的對待?  若問經濟是否為在家教育的條件之一,我僅能保守的回答,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端看父母對教育的想像是什麼。或者希望孩子成為人中龍人中鳳,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雖然不太可能,標準自然不同。  ●自學困難如何解決  在家自學有回家必須面對的課題,在某些方面會有某些程度的困難,大致上目前比較經常被詢問的狀況有:  如何解決孩子在德治體群美的學習,和學校教育產生銜接?如何和孩子相處?不讀書怎麼辦?孩子覺得生活很無聊,該怎麼幫助他?家長要具備什麼能力,要怎麼做?怎麼和學校溝通自學的事宜?如何得到家人或配偶的支持?問題很多很多,上述的問題僅是一小小部分。  回家與孩子相處開始近距離看到孩子個性上的缺失,在每天相處的過程中不斷的被累積放大,孩子花在玩的時間太多,看不慣不滿,不讀書,恐懼憤怒匯集衝上腦門,加上其他個性形成的習慣,孩子回家到面臨沒有外來制約的生活,被制約習慣的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對自處沒有規範的日子,很難保證孩子一時放縱抓不到掌控自己的方法,無法持平看待孩子與引導孩子,有可能爆發相互的衝突。回家原本是個修復和重新檢視自己的機會,卻反成了彼此的壓力,當彼此又無從看到自己真正存在的問題,回家並不會讓孩子找到自在和快樂。  Lisa小四第一次回家,爸爸很擔心Lisa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讀,看到書如看到鬼一般,充滿了驚恐,要她讀書更是嚴重的抗拒,曾經喊著再也不想讀,一輩子都不想學任何東西。一張臉倏的刷得慘白。我說,不想看學校的書也沒關係,看看故事書。  Lisa用力的搖晃著頭,不不不!  我刻意的找一些有趣的書,想打散她的緊張。我說,很好玩喔。  Lisa恍神的問,真的很好玩嗎?你讀給我聽。  讀了好些天,Lisa還是不肯自己讀,只想聽讀。  我寫了信煩丁凡,丁凡回覆我至少她願意聽讀。於是我繼續讀書給孩子聽。  一直到兩個多月後的某一天,先生說要回家吃飯,我趕著做晚餐,放下手中讀一半的書,請Lisa等我一下,媽媽先去搞定飯菜。我在做飯的時候,突然看到女兒拿起放在她座椅旁的故事書閱讀,看了大概有十幾分鐘,一天天慢慢累積,終於又有能力開始自己讀書。Lisa閱讀原本就超越班上的同儕,課程學習比其他同學略微超前,我們有充裕的時間來等待孩子重新找回暫時游離的靈魂,等待孩子找到自己,協助引導是必要,耐心等待也是絕對需要的。  在家的日子,我們最常陪著孩子做的事就是玩,每天玩,學校的課業只花一點小小的力氣,維持與過去一樣穩定的水平,大部分的人很害怕小孩因為玩無所事是,無所長進,我卻帶著孩子四處遊玩,什麼都好看,什麼都好玩,五顏六色的街頭也有很多的新鮮事,台中有台中人的口味,高雄有高雄人的味道,台北有台北人的新奇, 花蓮有花蓮人的滋味。因為不需要上學,每天不需要不人性的早起,有時晚上我們會去看個表演或Lisa喜歡的芭蕾舞劇,回家盥洗後上床可能已經十一二點,隔天早上我們可以舒服的睡晚一點,日子過得多采多姿。Lisa也看到一成不變的學生生活之外,原來外面有如此豐富的繽紛世界,我與學校之外還有更廣大的空間。  Lisa終於看到了自己和已經遺忘週遭的世界,但是已經找不回當初她愛上學和上學很有意思最初的感覺。  孩子的成長不是單純的給我們認為好的方式,就是適當愛孩子的方法。人生有很多的衝突,不是看到衝突害怕的躲開,當一隻駝鳥,假裝危機不存在。如果人類的小孩可以和一般生物一樣出生沒有多久可以覓食生存,人類的小孩不需要父母親的存在,養育和引導小孩成長,國家可以和過去的猶太人一樣建一座人民公社,由全體大眾共同撫育每一個人的孩子,並可以消彌性別和個性上的差異,塑造成有相同的能力和知識,生物的演化可以消減個別父母的功能,可惜當年猶太人的實驗失敗。但是今天多數父母依賴學校教育的心態猶如當年的猶太人,希望學校能幫忙型塑小孩的人格,智能,讓孩子們學到合群,適應群體,卻不願意誠實面對學校教育中的過去我們認為合理,現在似乎有點錯亂的教育方式,即使部分人覺得學校教育有些不對勁,也不願意運用智慧做一些判斷與改變。 絕大多數的母親都忘了當初如何教導著自己的孩子,怎麼開始認識世界,怎麼去欣賞孩子的表現,到了孩子求學階段,母親的本能突然間消失了,套句Lisa說過的話「忘記魔法的魔女」,是不是孟婆湯作祟,孩子長大後媽媽的魔法通通被收回去了。原本具有的能力、智慧,為了孩子成長尋求正確養育知識的熱情動力,丟諸腦後,還諸於天地。 「父母本能失憶症候群」我自創的名詞,是不是這些父母成長過程,在孩子這個階段時候被嚇壞了,否則為什麼集體失憶?常常會在某些媽媽的言論中覺察到她的恐懼,回頭點她是否覺察到自身的恐懼時,父母又急忙否認當初他是如何表現好的好學生。能誠實面對自己,對多數人來說,還是挺困難的。  當養育孩子的過程遇到種種的困難,如何解決,外人給建議是容易的,但是還是得回到自身來找尋解決的方式,沒有標準模式,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開誠佈公的談論個人的事,不是每個給建議的人了解遇到困難的人,當時的情境或者家庭的文化等背景,在協助他人的時候,得觀照每個人的背景資訊, 才能幫助當事人自己去找尋解套的方式。而外部相同社群,真正可以提供仍屬於支持系統,減少彼此孤單的感受,知道不是只有個人在孤軍奮鬥,並且得到適當的資訊或知識系統。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了解孩子成長可能經過哪些變化和過程,每一個階段代表孩子對某種認知的成熟度,從具體到抽象,逐漸走向成熟完整。還有誠實面對自己,面對過去我們接受教育時曾經有過的挫敗,不管過去是好學生或者壞學生,那並不丟臉也不可恥。在具備知識和自我察覺的力量之後,了解恐懼的原因,才能回頭幫助自己的孩子真實的成長過程和感受,這個過程幫助身為父母的我們,得到來自經驗中的智慧。 但是我卻無法苛求所有的父母都有這樣的覺察能力,來自環境,文化,習性長期的制約力量太強,會耗費許多的勇氣來對抗,對多數的父母來說太辛苦,太耗費能量。這些父母從小被教育害怕權威和拳頭,這個印記會在觸動之後自動對某種特定的權威低頭臣服。  有一則故事「傳統的由來」  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馬上會被淋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馬上水噴出來,每隻猴子都淋濕了;每隻猴子都去嘗試了發現都是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有水會噴出來。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換掉,換一隻新猴子(稱為A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A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舊猴子海K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新猴子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這新猴子去拿香蕉。這新猴子嘗試了幾次,被打的滿頭包,還是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換另外一隻新猴子(稱為B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B猴子看到香蕉,當然也是馬上要去拿,結果也是被其他四隻猴子K了一頓,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呵呵!)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  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人扁。  這就是「傳統」的由來。  應有不少人讀過,值得玩味,不是嘛!  自學還得面對學校或部分老師的刻意刁難排擠,以分數操縱家長對自學的意願,操縱刁難不是一定都能成功,當擁抱恐懼,自會正中下懷。如果父母本身非常在意,自學的選擇就會顯得辛苦坎坷。  當女兒國二上學期的成績單,藝術與人文的等第拿到戊不及格時,我們心情很泰然,甚至邊開車邊大笑,因為我們很清楚追求的重心在哪裡。 

2007年08月26日
公開
45

至善廳音樂會

至善廳音樂會

2007年08月22日
公開
48

一定要做最亮的那顆星嗎?

今晚,我們又一起練習那週日時要上台演奏的每首曲子 不免地,眼見日子越來越近而心急的我又給了LEO壓力 其實,LEO的小組合奏己經練得很好了,只是大合奏的曲子總是差強人意 有時候還嘴硬地回答我,萬一到時跟不上做做樣子就好 陪了他練了二個月的我聽在心裡當然很氣餒 有時候,有些事情是讓人進退二難的... ─ 本文摘自 沈春華《兩滴眼淚的幸福》 一定要做最亮的那顆星嗎? 我坐在舞蹈教室的一角,看著前方和七、八個孩子一起練舞的女兒。知道曼達的耐心不足,自我要求也不高,當時為她挑選舞蹈教室,確實傷了一些腦筋。終於,我發現了一堂名為『即興自由舞蹈』的課程,哈!可不就是自由加即興嗎?聽來可以自由發揮,壓力不大的舞蹈課應該是我那調皮、不喜受拘束的小曼達喜歡的吧! 不過,凡是學習都有章法,『自由』講究坦白的表現、『即興』也需要創意的發揮。把自由即興想成隨心所欲恐怕老師和學生都要受挫囉。 八歲半的曼達身材修長(除了貪吃肚子總是圓圓滾滾的以外)瓜子臉梳起包包頭,穿起舞衣,十分有樣子。雖然明知媽媽在旁邊盯著她瞧,曼達還是忍不住和舞伴打鬧一下,老師講述重點的時候,竟然忘情的抱住老師。我在遠處對她擠眉弄眼,不時還咳嗽一下,意思是要她注意規矩。 然而,曼達很符合課程名稱,總是自由而即興的笑著、跳著、說著。 『曼達,妳實在太不用心了,再過三個星期,妳們就要有個小小發表會,老師為大家排了舞步,妳一定要記住位置,不能漫不經心哦…』趁著休息時間,我趕緊拉著女兒對她耳提面命。 『馬麻,我沒有漫不經心,我覺得自己跳得很好…』很會為自己悍衛的曼達,依舊很有自信。 其實,我也很不想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再給曼達更多的壓力。舞蹈課是我讓她當運動以及培養優美體態的場所,就是希望能化解一些學校的課業壓力和沉悶。 但是,我自小習慣把每一件事做好,在有意無意間我常把這樣的態度當成女兒也必須具備,親子之間的期待落差和痛苦也就因此產生。 『曼達,妳知道嗎?妳其實可以跳得很好的─』曼達揚起眉毛,不是得意媽媽的肯定,而是對接下來的『鼓勵』有了戒心。 『哦!曼達,曼達,如果我是妳。如果我和一群小女孩一起在台上跳舞,妳知道嗎?─』我故意停頓下來,以確定女兒聽到我的重點。小曼達瞪大眼睛,準備迎接媽媽的『驚人之語』。 『我一定要做舞台上最亮的那顆星,我要讓台下的觀眾一眼就看到我,我會將每個動作做到最美最漂亮……』我認真的說著,忍不住手足舞蹈,彷彿我是在台上跳舞的曼達。眼光還停留在遙遠的一方,直到曼達大聲喘了一口氣把我驚醒。 『哦─最亮的那顆星?天哪,聽起來很困難。妳是說最棒的意思對不對?』小曼達試圖對老媽擠出一絲微笑,但看來比哭還難看。 又一次,我給了女兒學習上的壓力,好在很會樂在其中的曼達,回到場中央,不到五分鐘又開開心心的跳著『自由的舞步』了。 這其實是大部分父母親的迷思─一方面我們把孩子的快樂和健康掛在嘴邊;另一方面我們不斷的要求他們,考得更好,跳得更高,跑得更遠! 如果說孩子的壓力都是大人給的,一點都不為過。在正常的情況下,父母或者師長出於善意的提醒所造成的壓力,孩子都不見得可以承受。更何況許多壓力其實是出於大人的虛榮。 拿前面跳舞的例子,如果我的目的確實只是『運動』和『抒壓』,那麼我傳遞『做舞台上最亮的那顆星』就顯得殘忍和偽善。但是如果我確信『經過督促和要求』,孩子就能在『運動』、『抒壓』和『優美體態』之外,擁有卓越和榮耀,我是否也不該放棄這樣的『可能』?! 我從來不否認自己要求完美(起碼要朝高標準邁進),我也明白當我移轉這樣的心情和期待到孩子身上時,雙方的衝突和挫折也會加深。 一個同樣也要求完美的朋友,曾經很沮喪的說,他的最大挫敗在不知道如何讓孩子快樂,同時又讓他夠好! 吊詭的是『父母的要求』和『孩子的表現』真的是成正比的嗎?我想到自幼我在校內和校外的表現,很少有來自父母的要求和壓力,『威脅利誘』更不是在那個物力惟艱的時代,父母會對兒女採取的手段。甚至拜師學琴,都是我在發現興趣後主動要求的。 父母親自小給我的是完全的信任與支持,我童年擁有的快樂與自信是我成長歲月的最大資產。也就是說我的父母的最大成功,不在於『培養』我成為最亮的那顆星星,而是一直在我身旁默默守候與呵護。 孩子的快樂與健康無價,但當我們成為父母後,卻往往對它任意剝削。 如果曼達成為舞台上最亮的那顆星,卻付出快樂和率真的代價,我會認為值得嗎? 當然不!有些問題,只要用『心』思考,智慧的答案就在不遠處!

2007年08月12日
公開
18

香港行-第四天

香港行-第四天

2007年08月11日
公開
20

香港行-第三天

香港行-第三天

2007年08月10日
公開
12

香港行-第二天

香港行-第二天

2007年08月09日
公開
17

香港行-第一天

香港行-第一天

2007年08月04日
公開
17

KTV

KTV

2007年07月20日
公開
15

一手拉線,一手讓她飛翔

焦仁和、張懸 一手拉線,一手讓她飛翔 他們的個性天差地遠,但她從父親那得到了一樣最珍貴的人生禮物,而他也從女兒身上扭轉了人生觀點。  曾經,張懸清透純淨的歌聲,讓做父親的焦仁和倍感蒼涼。  當本名焦安溥的張懸星光之路未明、還在Trader Vic's 餐廳打工賺一小時八十塊的薪水時,憂慮的焦仁和曾悄悄派張懸的妹妹,到張懸駐唱的女巫店聽姐姐唱歌。當妹妹向父親報告店裡只有兩桌客人,焦仁和的心如墮冰窖。「 有一桌是情侶,坐得遠遠的、悄悄的,只有我小女兒帶著她兩個同學,坐在台前聽她唱歌,」今年六十歲的焦仁和苦笑著,「這真的是非常蒼涼的感覺……。」  如今,以一首「寶貝」攻佔年輕人耳朵、七月底將發行第二張唱片的張懸,總算讓父親稍稍鬆了一口氣。曾是兩岸談判第一人、李登輝首席文膽的焦仁和,現在是逢人就驕傲地說,自己除了是海基會祕書長、僑委會委員長,還是「張懸的父親」。  其實,焦仁和與張懸父女倆,能走到今日的彼此了解、互相欣賞,不是沒有掙扎。 他們是天差地遠的一對父女。  一個是九○年代初期與中國大陸過招、執掌兩岸談判兵符的政治明星;一個是高二休學、喝酒抽菸樣樣來的叛逆女生,目前的學歷就是高中肄業。一個是信仰「學而優則仕」、仰慕張良的現代士大夫;一個則是捧著卡夫卡和三島由紀夫小說、質疑生命意義的迷惑少女。  他們性格迥異,各有自己一套生活哲學。兩代之間,衝突難免。  「我怎麼曉得,她那啞巴嗓子唱歌會有人聽呢?」焦仁和不可置信地說。在一旁的張懸聽了,淡淡一笑、聳聳肩膀。 對孩子就像放風箏  這十年,焦張二人的微妙父女關係,彷彿天上的狂飆風箏與地上的放風箏人。  父女倆都在不斷地拉扯對方。  對焦仁和來說,張懸就像繩子末端的風箏,隨時都有掙脫與墜毀的危險。  「靠音樂就能吃飯嗎?」焦仁和對張懸說,「多少自以為音樂家的人,哪天不是在地下道拉小提琴? 多少才不世出的文人,當祕書都沒有人要?」焦仁和用懷疑掩飾他的心疼。  父親擔心,多愁善感的女兒會與現實社會碰撞得滿身傷痕。初闖音樂路、十八歲離家獨立的張懸,常常連下個月房租都繳不出來,坐計程車回家的兩百塊錢都捨不得花,為了音樂卻可以在父親面前倔強地大喊,「爸!我一定會紅! 」  面對急於證明自己的女兒,焦仁和反而丟下一連串的問號,逼著她進行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辯論。 「爸爸講的話聽起來很酸,可是他要你回過頭來問你自己準備好了沒,所以聽起來OK啦!」張懸微微側頭,長髮傾瀉,還調皮地眨眨眼、比了個OK手勢。  父親仍然緊拉著手中的親情線。他放出的繩子長度,讓風箏足以飛翔,卻也絕不讓狂風吹走了風箏。  對張懸來說,音樂創作的天空雖然無限寬廣,但她仍感激父親一邊放手讓她飛、一邊收線拉扯她。  「我覺得父母選擇了讓我很感激的方式,就是一邊質疑我,一邊關心我,」張懸解釋,她很感謝父母親在給與不給間,分寸拿捏得宜。  父母能給孩子的時間、耐心,焦仁和都給了。即使心裡百般不願,焦仁和仍同意她休學、等待她的音樂創作成熟。而父母親不該給的縱容、溺愛,焦仁和也從來不曾心軟,向女兒屈服。「即便今日,我也沒有妥協,我也從沒附和說,她這樣是對的,」他振振有辭。至今,焦仁和仍沒有出席過任何一場女兒的演唱會。  雖然父女為了音樂冷戰兩年有餘,但性格判若雲泥的兩人都同意一件事:父母無法斧鑿子女性格,只有子女,才是自己性格的雕刻家。  焦仁和早在張懸襁褓之際就知道,這個女兒天生與眾不同、多愁善感。「小女兒喝完奶就乖乖睡覺,張懸就不行,二百C..C.奶要喝兩小時……」焦仁和比喻,小張懸一歲的妹妹焦慈溥就像圓融聰慧的薛寶釵,而張懸就像「留得枯荷聽雨聲」的林黛玉。「你再怎麼小心跟她說話,都還是會傷了她,」焦仁和嘆氣。  等林黛玉到了青春期,全家天翻地覆。大她三歲、在英國讀書的哥哥焦元溥,不懂妹妹「明明能達到九十五分,卻只做到七、 八十分」,害怕火爆脾氣的她「拿起杯子朝歌迷砸過去」。張懸的母親談海珠也曾說,休學寫歌的張懸太激烈,沒有給別人和自己留活路。  「學校讓我覺得痛苦,」張懸說。  「你讓學校也很痛苦呀,」焦仁和緊接著說。  對張懸來說,十年前的休學,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墜落。  「我把自己當掉,沙盤推演該如何含著眼淚但不滴下來跟爸媽講我的壯志,」拒絕文憑的張懸記得很清楚。 轟轟烈烈的墜落  可是,當她步入父母臥房說出她的決定,焦仁和只是輕描淡寫一句,「好,我知道了。」事後回想,張懸覺得,原本情緒的高點,突然空掉了。「我非常難過地回房間承受自己的決定,」她說,「再也沒有人跟你吵了,你再也不能覺得自己受委曲了。」  那是張懸第一次強烈感覺到,她的人生都來自於她的決定,完全與別人無關。  那年,張懸十六歲、焦仁和五十歲。隔年,焦仁和請辭海基會祕書長、轉任僑委會委員長,在九八辜汪會談前被陣前換將,調離談判桌。而張懸也被父親送去英國念書。焦家內外交煎。  心碎的感覺像時間的暗流,一直潛伏在焦家。父親的地位太高、光環太亮,張懸慌然逃開。  「爸爸在外面極負盛名,全亞洲都知道。你要在他面前講一個屁給他聽,其實是非常痛苦的,」張懸說,她自覺要對抗的,是個媒體追逐的焦點人物,不只是她的父親。  在英國寄宿家庭不自由,面對每天八點的門禁,張懸又匆匆逃回台灣。  撫平傷痛的,是時間,和父親一封封的家書。  回過頭看那時張懸帶給家裡的風暴,焦仁和含蓄地說,「也還好啦,沒有什麼風暴,我人生經歷過那麼多風浪和挫折……」張懸在一旁打趣地說,「對呀,不管如何,我都不是我爸生命中最大的風浪。」 父親送給她的人生禮物  書信,成為兩人溝通的橋樑。至今,父女倆都將彼此的書信好好保存。  雖然整個青春期都在反抗父親權威,其實,張懸對父親是打從心底服氣的。  「他很像一個魔術師,拿著一個鏡子照小孩,『你看看你自己什麼德行吧!』」張懸說,從父親高舉的映照中,她學會了心存感激,不再用尖酸刻薄的眼光看待世界。  父親送給她的人生禮物,就是讓她擁有一顆敏感而謙卑的心。  在張懸身上,焦仁和也學到了,世界是多元的,而人生,是一道多重選擇題。  看著眼前第一次聯袂受訪、一搭一唱的父女檔,很難想像他們曾經水火不容。  走過女兒的慘烈青春期,焦仁和給父母的建議是,只要教養不是從虛榮、自利、炫燿的角度出發,父母親放手讓孩子飛,就不是件難事。張懸則祝福子女,睜開心眼、抓住許多生命片刻。「別因為父母跟你說一句『你沒救了!』你就覺得全世界都不了解你;如果你好好看你父母一眼,也許她眼眶有淚,」她說。  今夏,張懸美麗的聲音將再度輕輕流過。這次,她的歌迷不再只有妹妹,父親也不再否定她。張懸,終於回家了。 (王曉玟 文�本文摘自《天下雜誌》3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