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毅怡安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我應該留給你什麼?

2006年07月12日
公開
12

孩子,我應該留給你什麼? 文╱Carol(奧林大穎文化總編輯 )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好朋友,小男孩從小就跟這個好朋友每天形影不離, 這個好朋是 一隻小豬,而這個小男孩的爸爸是個以殺豬為生的屠夫,小豬養大了,有一天會是爸爸要屠宰的對象。 小男孩一直很怕小豬長大,他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 可是,小男孩不知道的是── 爸爸也快死了,因為爸爸得了癌症,醫生告訴爸爸只剩半年的時間可活了。 爸爸還是每天靜靜的工作,他想只剩半年了,更要好好工作,多賺點錢留給兒子過日子。 「除了錢之外呢?孩子,我還應該留給你什麼呢?」爸爸這樣想著。 爸爸告訴小男孩:「再過一陣子,我要殺你的那隻小豬了,到時候,請你當我的助手,在一旁幫我。」 小男孩不只悲傷,還很生氣。他想:「爸爸真過分!真殘忍!」 爸爸依然每天工作、殺豬;小男孩對小豬很不捨,全心全意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 也因為對爸爸的不諒解, 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堅強面對這一切,他不願在爸爸面前示弱。 到了該殺小豬的那一天了 ..... 爸爸沒有殺小豬,因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 小男孩靜靜的流眼淚,他終於了解爸爸的心意了。小男孩沒有嚎啕大哭, 因為他對 「失去」一直有準備,現在他更知道──爸爸要他一直有這種準備。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愛的方式通常只想到「保護孩子、給孩子快樂、讓孩子得到很 多」, 但是, 人生不只是一直得到的吧?我們還要面對很多「失去」。 大一點的失去,是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失去至親;小一點的失去,有可能是丟掉一個心愛的玩具, 或是一個好朋友搬家、轉學。 這些不都是孩子每天都在面對的嗎?怎麼能不教呢? 怕孩子被綁架,最好的保護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跟著他,而是教他遇到狀況時如何自保; 怕孩子生病,不要將他關在無菌室,而是教他懂得自我保健,萬一生病了,又該如何自救; 怕孩子跌倒受傷,更要教他如何讓自己避免跌倒,萬一跌倒了,自己又該如何處理..... 愈是愛孩子,愈要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他身邊時,我該留什麼給他?」 讓孩子學會面對「失去」、面對不那麼完美的人生、有能力安慰自己,我想是必要的。 《莉莎的星星》、《獨自去旅行》、《好好哭吧》 是三本以不一樣的故事討論「失去」 這個議題的童書。 說是童書,其實裡面有很多的涵義也是很適合大人去想想的 ...... 莉莎的星星》講的是一個小女孩莉莎生病了,需要長期住院、不能去上學,其他小朋友對同學生病這件事的反應。 有些孩子一開口就問:「莉莎生的病會不會傳染給別人?」 有些孩子則是擔心莉莎會不會死 .... 每一個孩子面對同樣狀況,所思所想都不太一樣,這就是個可以跟孩子好好討論的點。 最難過的是莉莎的好朋友班尼。莉莎生病後,班尼很自責,覺得一定是自己沒有對莉莎好,她才會生病。 又在心裡偷偷許願要把玩具都送給別人,如果這樣可以使莉莎好起來的話..... 班尼的這些屬於孩子的天真、善意情懷,讀來真是令人動容。 我們經由一個故事,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也學習到一種新的對應生命挫折的態度...... 《獨自去旅行》則是用很童話式的可愛動物、鮮豔色彩去詮釋一個有點小悲傷的「失去朋友」的故事。 兔子要遠行,浣熊、鴨子、大象雖然不捨,但大家以「回憶和 兔子度過的快樂時光」來互相安慰, 讓「失去」這個本來是負面的情緒,轉化成積極 的生命能量。 《好好哭吧》卻是由一個溫柔的死神說故事給孩子們聽,把生跟死、快樂跟悲傷、歡笑跟哭泣, 這些原本看似對立、但其實應該是並存的情感放在一起看, 讓孩子理解 生活裡本來就有正面和負面的東西,應該快樂去面對正面的、好的事情, 也需要有度量接受生命中不好的、負面的人事物。 所有對孩子的發展觀察及研究報告都一再顯示, 一個孩子將來賴以為生存的、足以跟別人競爭的能力, 絕不是 英文、數學、電腦這些技能 , 而是抗壓性 、挫折忍受力、處理問題的能力、 能不能自我管理、知不道自己要什麼、 能不能體諒別人、跟別人好好共處.....等等 這些作為一個人的 " 完整人格特質 " 。 技能 ,只要想學,一段時間就可以學會; 天生的人格特質 ,則需要從小很精細的觀察、引導、培養, 長大了, 帶著這些特質去面對自己人生的種種問題, 從小沒學會這些 ,長成大人了,人格特質成形了,再要彌補往往辛苦加倍,有時也未必能扭轉得過來。 一個有美好人格特質 的孩子,不管父母在不在身邊、不管將來會碰到多艱困的環境和人事, 我想他都可以自己泰然自若的生活下去吧!

降火氣、抗發炎的秘訣

2006年06月21日
公開
30

降火氣、抗發炎的秘訣 文•朱芷君   中醫的「火氣」理論由來已久,老祖宗早就發現,這把火會讓人嘴巴破、睡不好、心神不寧。有趣的是,西方醫學中也有一把火:發炎反應,且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發炎和火氣一樣,對身心影響廣泛,甚至會成為健康的不定時炸彈,使抗發炎成為熱門的研究領域。  「西醫的發炎,比較偏向中醫實證的火氣,」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主任楊賢鴻認為,因此不少清涼降火的方式,也有助抗發炎。而中藥材也有許多抗氧化劑成分,「抗發炎對中西醫都很重要。」 夏季高溫濕熱,上火和發炎機率大增,《康健》特別請到兼具中西醫背景的醫師及營養學家,傳授降火抗發炎秘訣,讓你輕鬆制服兩把火,身心平衡又健康。 東方火:火氣篇 5招降火氣  火從哪裡來  嘴巴破、長痘痘、心情煩躁……這些症狀出現時,很多人會自我診斷「火氣大」,到底這把無名火,是從哪燒出來,如何影響身體健康? 出現火氣時,「代表身體生理功能失去平衡,」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主任楊賢鴻指出。 「氣其實是身體能量的運用型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合作醫療中心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江烈欽解釋,常說氣色好,就是能量運用效率好,精神集中。當氣機不夠順暢,能量過度累積,散熱不良時,就會形成火氣。 火氣是一種高能的氣,會使體內水分消耗迅速,導致口乾舌燥,神經調節能力變差,「就像電腦長時間運轉,產生過熱現象,看起來在動但效能變差,」江烈欽比喻,因此人也會情緒不穩,緊張、易疲倦。 常見上火的原因包括: ※睡眠品質差,熬夜、失眠。 ※飲食刺激,例如吃麻辣鍋。 ※遺傳、青春痘。 ※習慣性便秘。 ※壓力大、焦慮。 ※生理代謝因素,如更年期女性臉部易出現潮紅、出汗、發熱等虛火症狀。 ※急性發炎反應,例如感冒喉嚨發炎。 ※長期久病也會造成虛火,例如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肝炎、腎炎等。  有時火氣大只是短暫現象,對健康影響較低,例如過敏、年紀大的人睡覺時張口呼吸,喉嚨乾痛,床邊準備一杯水就會緩解,但「如果是因為生病而火氣上升,就要對症治療,」楊賢鴻提醒。 尤其長期吃清涼退火的食物,卻仍不能改善口乾舌燥時,一定要看醫生。曾有病人自以為火氣大,結果抽血檢查是糖尿病,「一直DIY退火,反而延誤病情,」楊賢鴻說。 功能失調型的火氣,症狀為口乾舌燥,心神不寧,舌頭紅,小便顏色深,便秘等,可以先從生活、飲食面改善。當出現口唇皰疹、皮膚毛囊發炎、情志狂躁不休等熱性疾病,造成器質性病變時,就必須求醫診治,江烈欽建議。 滅火指南  人體就像由電腦操控的車子,「火氣就像車子過度使用熱氣散不掉,連帶影響其他系統產生變化,」江烈欽比喻,因此退火不能依賴喝青草茶,「要健全身體的散熱系統,」他指出。人體主要的散熱途徑包括:流汗、呼吸道水分蒸發、排尿。而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運動少、沒機會排汗,水又喝不夠,體表循環愈來愈差,上火機率大增。因此預防火氣,必須由生活習慣著手: 1隨時補充水分: 「常喝溫水可以解決許多問題,」江烈欽說,包括冷卻體內燥熱,促進表皮循環,還能沖刷口腔中的細菌菌落,抑制生長,比較不會口臭。 即使常待在冷氣房的人,水分蒸發較少,一天也要喝1300㏄左右,流汗時更要多喝。  上火時也適合喝檸檬水,多吃柑橘類等酸味的水果。江烈欽會買檸檬原汁,和氣泡礦泉水調在一起喝,既散熱又避免含糖飲料上火的問題。 不喜歡水淡而無味,也可多喝舒緩茶飲,例如薄荷、苦茶、菊花、金銀花等花草茶。  喝冷飲時,要含在嘴裡慢慢喝下去,「喝小口能讓冷飲在口中加溫,有助和身體等溫,較快吸收,」江烈欽說,大口灌下去反而會使呼吸不順、容易嗆到。 2提升睡眠品質:  睡眠就像電腦關機休息,睡不好會造成身體過度使用,容易上火,日夜顛倒更是大忌,楊賢鴻看過許多科技公司輪夜班的人,幾乎都有火氣大的問題。 而從事腦力密集工作的人,血液循環會集中在頭部,導致疲累卻睡不穩,這時可用足浴把火氣往下帶,讓人好睡。  江烈欽的做法如下:先用溫水浸泡(女性水要淹到小腿三分之二處近三陰交穴,男性到腳踝即可),再慢慢加熱水,泡到腳熱、微微出汗就可以休息。足浴對改善皮表循環很有幫助,「泡一個星期就會發現愈來愈容易出汗,即使在冷氣房,皮膚也不會乾燥,」他表示。 3飲食清淡:  高熱量食物會提供火氣,上火時不宜多吃水分低的食物,如油炸類、餅乾、花生等堅果,改以蔬菜、清湯等低熱量飲食為主。 4 食補:  楊賢鴻建議,夏天用參鬚泡水喝,既補氣又不會上火。溫肺益氣的蓮子湯加上滋陰降火的銀耳,也有助改善口乾舌燥。 5增加體表散熱:  中暑時刮痧,可以促進微血管擴張,強迫散熱,減輕不適。常到戶外運動、踏青,多流汗,提升體內廢棄物代謝速率,人會比較清爽舒服。  夏天出入冷氣房,內外溫差過大容易中暑,可加一件薄長袖外衣,保持皮膚恆溫狀態,尤其老年人調節溫度的能力較差,更要注意,江烈欽建議。 導火線黑名單  辛辣刺激、熱性食物:麻辣鍋,蔥、薑、蒜等香料類,茴香菜、羊肉、鱔魚等。如果要吃,最好搭配退火的飲品。 少吃甜食及甜度過高的水果,如龍眼、荔枝、榴槤等。糖分會提供熱量,使火氣上升,加重發炎反應,例如使慢性結膜炎的患者眼睛發紅,江烈欽觀察。 冰品、太寒涼的食物:冰塊會造成血液停留在胃腸,不但不能解暑,還使血液循環下降,體溫調節失衡。夏天在冷氣房反而該喝溫熱的飲品,加速循環,冷飲則適宜在室外喝,並在口中稍微停留再吞下去。  至於易疲累、感冒,免疫力差、年紀大的人,容易出現虛火造成的口乾舌燥、失眠,更要少吃冰品、寒涼瓜果。 西方火:發炎篇4招抗發炎 火從哪裡來  從西方醫學角度看,發炎是身體的防禦機制,例如不小心跌倒時,傷口會紅、腫、發熱,這種急性發炎是正常反應,也是痊癒的必經過程。  「發炎」的英文「inflammation」,源於希臘文的「火焰」。這把火在對抗入侵者如病菌、病毒、寄生蟲時很管用,但如果從局部暫時性的保護作用,演變成持續性、輕微的發炎,不但使健康器官受損,甚至會促進異常細胞增生,成為發動許多疾病的引擎。 愈來愈多實驗證實,慢性發炎和氣喘、心臟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風濕性關節炎及癌症有關。發炎已經成為最熱門的研究領域,抗發炎藥物也成為藥廠的下一個金礦。 基因影響之外,「生活習慣是引發慢性發炎的主要原因,」整合醫學權威、任教於亞利桑納大學的安德魯•威爾(Andrew Weil)醫師指出,包括不當攝取脂肪及澱粉類,肥胖、缺乏運動,高血壓、抽菸、睡眠不足,接觸環境中的毒素等,都會惡化發炎反應。 滅火指南  發炎不只會影響健康,還會使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輕微、全身性的發炎將導致老化,」著有《抗發炎實用手冊》的康寧漢(Ronald E. Hunninghake)醫師指出,「義大利研究人員特別創造『發炎性老化』這個名詞來凸顯兩者的關連。」 好消息是,改變飲食習慣將能幫助預防甚至逆轉發炎反應,「飲食是最有效也最安全的抗發炎方式,」《發炎症候群》作者查倫認為,「只要吃對食物,身體就有能力製造抗發炎的物質。」發炎的高危險群,例如膽固醇過高、分子C反應蛋白(發炎反應的臨床標記)濃度過高的人等,更須遵行抗發炎飲食原則。 而夏季氣溫高,「血液循環較快,容易加速免疫反應的化學物質釋放,引起輕微發炎,」實踐大學食品營養及保健生技學系教授黃惠宇指出,抗發炎是夏日保健不可或缺的一環,她建議: 1 飲食清淡: 少吃油炸冰冷,多吃蔬果、多喝水。 2可多吃排水除濕的食物: 維持細胞活性,包括薏仁、紅豆、綠豆等。 3 喝能緩解發炎的茶飲: 如菊花茶、洛神花茶、甘草、玉米絲水等。 4 適當補充抗氧化類健康食品: 維生素C、E,葡萄籽、花青素、綠茶、 類黃酮等。選擇一種即可。 防火營養素 多酚類:能夠抑制發炎反應的植物性化學物質,常見於藍莓、黑莓、草莓及蔓越莓中,這些水果也同時含有抗氧化劑花青素。茶類中,則以綠茶含量最高。 槲黃素:是相當有力的抗發炎及天然抗組織胺物質。最佳來源包括紅葡萄、紅色及黃色洋蔥,大蒜、花椰菜及蘋果。 抗氧化物:這些營養素可以保護身體免於自由基傷害,達到抗發炎的功效。紅蘿蔔和南瓜能提供β胡蘿蔔素,甜椒富含維生素C,番茄則有茄紅素,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甘藍菜也有相當多抗氧化物。 Omega-3脂肪酸:研究顯示,對罹患慢性發炎性疾病的患者,mega-3脂肪酸功效卓著,最佳Omega-3脂肪酸來自於海鮮,特別是深海魚,包括鮭魚(野生尤佳)、鮪魚、鯖魚、沙丁魚等。植物性來原則包括亞麻籽油、黑豆及胡桃。 油酸:杏仁、夏威夷果(及所榨的油)都含有這類Omega-9脂肪酸,能促進Omega-3脂肪酸發揮作用。富含油酸的橄欖油很適合用來烹調(特級初榨橄欖油尤佳)。 導火線黑名單  飲食中有許多惡化發炎的因子,「長期食用,可能使身體變成乾枯的草地,一旦致病的火柴引燃,就難以撲滅,」《發炎症候群》作者查倫指出,以下食物不宜攝取過量: 肉類含有促進發炎的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其中又以牛肉的含量最高,是羊、豬、雞的兩倍。蛋和牛奶中的花生四烯酸則含量較低。除非對乳製品過敏,仍可適量食用。 前列腺素會促進發炎,而Omega-6脂肪酸便是合成前列腺素的重要成分。減少Omega-6含量高的蔬菜油,包括:葵花油、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紅花籽油等等。避免人造奶油、人工氫化油(會產生反式脂肪酸)。 避免急速升高血糖的食物,例如含糖飲料、精製麵食品、速食及垃圾食品。也儘量少吃過多人工添加物、防腐劑的食品。 更多相關文章,請見康健網站 本文出自2006/6 康健雜誌91期 封面故事:抗癌重生

今夏別被「兒童殺手」- 腸病毒捉走!

2006年06月20日
公開
17

今夏別被「兒童殺手」- 腸病毒捉走! 本文出處 / 健康物語2005年7月號 本文作者:王德煌 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兒童過敏學會主治醫師 衛生署急性肢體痲痺調查委員 美兆診所 特約家庭醫師 聯合兒童醫院主任醫師 陽明醫學院臨床講師 現任:文玉小兒科診 今年腸病毒疫情來勢洶洶,各地紛傳出重症個案,故大家一聽到腸病毒,莫不驚恐萬分。 近月來,各醫院實驗室檢驗發現,病毒型別以克沙奇B3最多,其次為71型及NPEV型。 從民國88年曾經發生過克沙奇B3大流行,迄今六年,不少兒童及孕婦體內都沒有抗體,故易造成此次大流行。 到底小朋友遭受腸病毒感染會有什麼症狀呢? 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百分之五十至八十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有些只有發燒及類似一般感冒的現象,有時會引起特殊的臨床表現,如疱疹性咽喉炎、手足口病、無菌性腸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等。 其中以疱疹性咽喉炎及手足口症最常見,疱疹性咽喉炎引起的口腔數目不一,平均約五個左右,但須與單純性泡疹病毒引起之疱疹性龈口炎做區別,疱疹性咽喉炎之潰瘍大多出現在口腔後半部,嚴重時也會在口腔前部出現。而後者主要表現在前半部,同時也會出現明顯的牙龈紅腫發炎,故兒童得此病症,必定口內疼痛,直流口水、不吃不喝。 若得手足口病,除口腔潰瘍外,也會在手腳出現小水痘丘瘡,尤其手腳末端,疹子多時,會往上出現於肘、膝關節、上臂、大腿及臀部。 除了以上皮膚及黏膜症狀外,也可能出現消化道症狀如腹瀉、吐、腹痛,若感染重症71型時,病情轉變相當快,發病三到五月為關鍵期,小朋友如出現心跳加快(大於120)、呼吸很喘、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胡亂說話、肢體無力時,請儘快送醫院處理。 腸病毒71型腦脊髓炎的分期處理─家長衛教篇 臨床分期 臨床特點 建議處置 第 一 期 黏膜皮膚期 (手足口病或咽峽炎) 發燒、喉嚨痛、食慾下降、流口水、口腔潰瘍、手腳掌、屁股或膝部出現小水泡等。 立即請小兒科醫師診斷是否已罹患腸病毒,並主動告知是否曾接觸過腸病毒患者。在此時期,家長應讓小朋友在家休息,口服無纖維果汁,避免刺激,專人照顧並觀察有無出現第二期的症狀。 第 二 期 神經期 (腦脊髓炎) 肌抽躍(手腳不自主的抽動)、肢體無力(單肢或多肢)、步態不穩,無故驚嚇、吞嚥不協調、眼球運動異常(如鬥雞眼)、睡眠狀態改變、頭痛、頸部僵硬、厲害嘔吐等。 此時病人心跳開始加快(家長可將耳朵貼在小朋友的左胸前,計算一分鐘的心跳數) 若有左述任何症狀或安靜且不發燒時心跳每分鐘大於140次,應立刻到醫院求診。建議住院,密切觀察心跳、血壓。儘量安撫病人、避免刺激。觀察病人有無出現第三期的症狀。 第 三 期 交感神經興奮期 (腦幹功能異常) 心跳快(安靜且不發燒時,心跳每分鐘大於160次)、血壓高、冒汗、蒼白(有的出現臉部局部潮紅)、四肢冰冷等。 必須住院(建議住加護病房)。觀察病人有無出現第四期的症狀。 第 四 期 心肺期 (心臟衰竭+/-肺水腫) 全身無力、呼吸困難、精神明顯不佳或不活潑、意識明顯改變等。 須住加護病房。 第 五 期 失償期 (休克) 意識喪失、全身軟癱、呼吸微弱、嘴唇或手腳指發紫、口鼻冒泡或出血等。 須住加護病房。 (台中榮總兒醫部提供) 註:三歲以下嬰幼兒是高危險群。病程進展速度非常快,各期轉換有時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