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語慧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寶貝一吃奶就睡覺怎麼辦

2011年06月19日
公開
47

寶貝一吃奶就睡覺怎麼辦 2007-06-03 09:50:11 by 分享快樂 網上收集   寶貝吃奶時經常睡著,也不知道他究竟吃飽了沒有,有時甚至害怕寶貝是不是生病了。其實,如果寶貝沒有哭鬧或需要頻繁哺喂,體重增加正常,則屬於正常現象。   小兒睡眠時間與其年齡成反比   新生兒及生後2個月的寶貝,幾乎全部時間都處於半睡眠狀態或睡眠狀態。隨著大腦皮層的發育成熟,才逐漸出現醒覺與睡眠交替的現象。一般在剛開始餵奶時,寶貝是不會睡覺的。當他逐漸吃飽後,就會減慢吸奶的速度,因而漸進夢鄉。其實,小寶貝的胃容量並不像媽咪想像的那麼大。因此,不用擔心寶貝吃得不夠量。   哺乳時媽咪要與寶貝適當的感情交流   寶貝吃著奶睡著,除了正常的生理需求外,還與媽咪在餵奶時不注意與寶貝交流有關。餵奶時媽咪應該面帶微笑,用慈愛的目光注視著寶貝,輕輕撫摸寶貝的小手和頭髮,並且可以用輕柔的聲音與寶貝交談(儘管此時的寶貝根本聽不懂)。隨著寶貝的一天天長大,你會發現寶貝也在注視著你,似乎是在用他那清澈、明亮的眼睛與你進行無聲的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寶貝自然就不會睡著了。   如果寶貝真的睡著了,媽咪可以輕輕拉拉他的小耳朵,揪揪他的小耳垂,或者刺激一下他的小腳心,盡量讓他醒過來吃飽後再睡,這樣有利於形成規律性的哺喂。   按需餵養,不是超量餵養   健康足月的寶貝一般每隔2-3小時餵奶一次,最初每次吸吮時間不超過5分鐘,然後會增加到10分鐘。餵奶次數不要過於頻繁。有的時候寶貝哭並不是因為餓,新手媽咪往往分辨不清,也許寶貝只是需要抱一抱,在這種情況下,寶貝還沒有飢餓感,吃兩口可不就睡著了。   與母乳不足有關   如果寶貝頻繁吃奶、吃幾口就睡,同時伴隨體重不增或減輕,可能是因為母乳不足。因為母乳不足會使寶貝在吃奶時感到很疲勞。   這種情況下就要設法增加泌乳量以滿足寶貝的要求。增加乳汁分泌最有效的辦法仍然是盡量讓寶貝多吸吮乳頭,同時在媽咪的日常飲食中注意多進湯汁等食物,當然也不是越多越好,還要注意適度,以免引起乳汁淤滯。   如果採取以上方法效果仍不明顯,可咨詢醫生,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催乳藥。 本內容歸類於0-3個月新生兒餵養常識 | 對 寶貝一吃奶就睡覺怎麼辦 的評論

分享☆寶寶夏日飲食遵守八大紀律

2011年06月17日
公開
51

分享☆寶寶夏日飲食遵守八大紀律 來源:39健康 夏日炎炎,天氣悶熱,寶寶可能出現胃口變小、食慾不振的情況,而貪吃冷飲冷食更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為了寶寶的飲食健康,媽媽一定要遵守這8大紀律。   紀律1 寶寶拒食有原因   寶寶對吃的興趣一般都很大,可是,到了夏天很多寶寶卻會出現食量減少、食慾不振的情況,有些甚至拒食,不是搖頭躲避就是用手推開。造成以上情況一般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天氣炎熱,使得寶寶的胃口變差,另一種原因則是寶寶可能感染了消化道病如消化不良、胃腸炎、肝炎等,造成食慾減退,或者局部性炎症如口腔炎、咽炎等,吃東西的時候引起疼痛而拒絕食物。   所以,如果你的寶寶拒絕吃東西,一定要先找準原因,再想辦法解決。如果是第一種原因,媽媽可為寶寶做一些開胃的食物,若是第二種,則要帶孩子去醫院盡早治療。   Tips:平時消化能力差的寶寶,媽媽可以經常幫孩子按摩腹部,幫助消化。   紀律2 美食三要素,打開胃口   夏日的飲食要清淡、爽口、好看,有了這三個要素,就能輕鬆打開寶寶的胃口。媽媽在替寶寶準備餐點時,多做一些清涼、爽口的食品,如:涼拌蔬菜、蔬菜泥、果汁、果泥等,都是不錯的菜色。另外,也可製作一些清爽、營養的點心,幫寶寶補充營養。如水果布丁,又或可將柳橙、蘋果、芒果等水果加入菜餚,做成豐盛的水果大餐等。   美食範例:水果沙拉   原料:蘋果、梨、桔子、香蕉、生菜葉、色拉油沙司、鮮奶油、檸檬汁。   製作方法:   1。將蘋果、梨、桔子和香蕉都去皮去籽,切成一寸長三分寬的薄片,放入盛器內拌勻。生菜葉洗淨,消毒待用。   2。在小盤裡用生菜葉墊底,上面放拌好的水果片。再將鮮奶油,檸檬汁倒入色拉油沙司內拌勻,澆在水果片上。   紀律3 吃得少也要保證營養   雖然夏日飲食口味要清淡,但還得兼顧營養,如果寶寶不想吃肉,媽媽可用豆腐、牛奶、蔬果等高蛋白食物來取代。如果寶寶不想吃飯,媽媽可用粥、涼拌面等容易入口的食物來替代。平時需避免給寶寶吃味道太重、太油膩的食物。為了鼓勵小寶寶多吃,少食多餐也是好方法,如:在寶寶乾淨的小手上放一個小包子、小點心,除可讓寶寶自行拿握外,還可訓練咀嚼能力。   美食範例:鮮蝦絲瓜湯   原料:鮮蝦100g,絲瓜200g、植物油、料酒、姜、蔥、味精、精鹽各適量。   製作方法:   1。絲瓜刨去外皮,洗淨,切成斜片;蔥切成蔥花;姜切成絲。   2。鮮蝦去腸,洗淨,加入料酒、少許精鹽拌勻,醃10分鐘。   3。鍋置火上,倒入植物油燒熱,下姜絲、蔥花爆香,再倒入鮮蝦翻炒數下,加適量清水煮湯,待水開後放入絲瓜片,煮至蝦、瓜熟後,加精鹽、味精調味即可。 紀律4 不要貪吃冷飲   炎炎夏日來一支棒冰真是一種享受。但是,寶寶的消化系統嬌嫩,一味貪吃冷飲會使口腔、胃黏膜的血管劇烈收縮,影響局部的血液供給和胃液的分泌,引起腹痛、腹瀉和食慾不振。   因此,媽媽一定要控制寶寶吃冷飲的量,飯前尤其要杜絕冷飲。寶寶吃棒冰時,媽媽也要提醒他不要大口大口地嚼著吃,以免直接刺激牙齒引起牙病。平時三餐一定要有規律,不要因為寶寶不想吃就由著他少吃一頓。   紀律5 時刻補充水分   天熱,寶寶又好動,經常滿頭大汗,這時候需要家長提醒寶寶多喝水,以補充體內水分。缺水不但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也容易發生中暑。補充水分要多喝白開水,而不是用飲料、果汁代替。寶寶流汗過多時,還可以適當喝一些鹽開水。如果是純母乳餵養的嬰兒,可在兩次餵奶中間喂一點白開水。   紀律6 食物清潔很重要   天熱,細菌生長繁殖加快,食物很容易變質,寶寶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局部抗感染能力差,因此飲食特別要注意新鮮。最好每頓都現做現吃。如果是冰箱裡拿出來的食物,光用微波爐加熱是不能完全消滅細菌的,一定要煮透才能吃。另外,要督促寶寶養成常洗手、講衛生的好習慣。   Tips:如果寶寶吃壞肚子了,一定要帶他去看醫生。媽媽可以磨些胡蘿蔔泥煮粥給腹瀉的寶寶吃。   紀律7 多吃點苦,多補點VE   苦瓜、蒲公英、蓮子芯、芹菜、香菜等苦味食物具有解熱洩火功能,媽媽可以把這些食物做成美食,讓寶寶吃,避免中暑,平安度夏。此外,麥芽、麩皮麵包、核桃泥、奶製品等食物中含維生素E量較多,夏天也要多吃些這類食物。   美食範例:苦瓜粥   原料:苦瓜100g,粳米60g,冰糖100g。   製作方法:   1。將苦瓜洗淨,切成小塊;粳米淘洗備用。   2。鍋中加水燒開,加入粳米、苦瓜煮粥,粥煮至半熟時,加入冰糖,糖化解後即成。   紀律8 夏日也可進補   很多人都知道冬季適合進補,其實,夏季也是給寶寶補補身體的好時機。夏補能調和寶寶的脾胃,打開寶寶的食慾。但要注意的是,夏補要清補而不是像冬天那樣滋補。   美食範例:夏季食補粥   大麥粥:用大麥和粳米及米仁煮成粥食用,有養胃、消熱解暑的功用。   綠豆百合:綠豆30g、百合100g,煎湯食用,有養陰、祛暑、清熱的功效。   雙皮飲:西瓜皮30g、冬瓜皮30g、蘆根30g,煎湯飲用,有止渴、清熱、利尿功效。 --------------------------------------------------------------------------------

分享☆夏天寶寶發燒最有效退熱法

2011年06月16日
公開
71

分享☆夏天寶寶發燒最有效退熱法 來源:母嬰社區 夏天氣溫高,這時候寶寶發燒了怎麼辦?別著急,本文為您介紹一些如何對付夏季寶寶發燒的方法。 在39℃以下,家裡就可以對付 小兒退燒如何用藥 家中護理應注意幾點 如何對付夏季寶寶發燒   夏季寶寶容易發燒,父母決不可掉以輕心。由於天氣很熱,許多兒童常常是滿頭大汗、滿臉通紅,別以為都是暑熱造成的。只要孩子不想吃飯、懶得動彈,就要懷疑是否發燒,用體溫計測一測,一旦發燒就應引起注意,及時查找原因。>>寶寶發燒哪種體溫計最準確   臨床表明,夏季寶寶突然高燒應特別注意傳染病的發生,並及時上醫院診斷。 在39℃以下,家裡就可以對付   不過,寶寶夏季發燒最常見的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會出現打噴嚏、怕冷、咳嗽、頭痛等症狀,如果熱度不高,在39℃以下,大多情況下在家裡就可以對付。   一旦發現小兒發熱,只要明確了屬外感發熱,就沒有必要頻繁地去醫院。   因為醫院病人集中,很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使病情加重。在家中護理好發燒的孩子對疾病的康復既重要也十分必要。   其實,發熱是身體的一種防禦性反應,既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菌,又有利於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小兒發燒要多喝水排毒,一般情況下,體溫不超過38.5℃,以物理降溫為主,不必著急使用藥物退燒。 降溫的方法   ●38.5℃以下不用退熱處理,解開衣服,褪去包被,用溫水給孩子擦身子散熱。高熱時(39℃以上)應在醫生指導下退熱。   ●切忌不可用酒精給小兒擦身,酒精易使血管擴張、血容量下降,引起休克。   ●嬰幼兒體溫中樞神經未發育成熟,不能像成人一樣,一發燒就多穿衣捂汗使體溫下降。相反,越捂體溫越高,在捂熱較長時間後,患兒體溫可上升到41℃-43℃,容易弄出「捂熱綜合征」。>>嬰兒捂熱綜合征全知道 小兒退燒如何用藥   ●體溫在38.5℃以上才用退燒藥。   ●阿司匹林有興奮作用,故3歲以下的幼兒不主張用這種藥。   ●退熱藥不要重複服用,幾種退燒藥同時服用時,要注意藥物成分是否相同,否則可能藥物過量。   在臨床上發現,有一部分小兒發熱時體溫升高很快,體溫也很高。嬰幼兒發燒很容易一下子衝到40℃高燒,也常常因高燒而發生驚厥,比如意識喪失、眼球固定或上翻、頭頸後仰、面肌及肢體抽搐等危急症狀。在高燒到40℃以上時,的確容易引起腦部損傷,所以,當小兒高燒到38.5℃以上時,如果物理降溫不能解決問題,應採用相應的藥物退熱措施。>>寶寶發燒會燒壞腦袋嗎?    但值得家長注意的是,使用退燒藥尤其勿過量,有時家長「降溫心切」,以為用多一點藥物,就可以迅速降溫。實際上,當用藥過量時,常可引起過於劇烈的藥效反應,比如英國政府近日發佈的一項藥品警示:有69種常用感冒藥都含有15種可能導致副作用的成分,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導致幻覺以及干擾睡眠等」,兒童服用甚至有死亡危險。   因此,專家認為,在小兒使用退燒藥時,計量必須準確,特別是要避免因退熱心切而過量用藥。 家中護理應注意以下幾點   1、發熱的小兒熱量消耗大,水分丟失多,所以要適當休息,多飲水;出汗過多時,還要在水中加少許鹽以補充電解質。要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居室室溫、濕度要適宜。   2、降體溫:應用退燒藥,四小時一次,服藥後要喝溫水。外感發熱以發汗為主,盡量少用冰袋冷敷。   3、中藥治療: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一般夏季外感應用辛涼解表或清暑解表的中藥,療效甚佳。   4、食療:中醫歷來注重飲食療法,適當的飲食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分享☆孩子膽小,錯在父母

2011年06月15日
公開
49

分享☆孩子膽小,錯在父母 來源:母嬰社區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膽怯覺得不可理喻:孩子已經不小了,可一到人多的場合或見到陌生人時,便忸忸怩怩、拘謹、不自然,從不主動叫人……膽怯是兒童時期普遍存在的問題,膽怯個性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主要是由於後天不恰當的教育及周圍環境影響所造成的。   原因一:家長保護太多   家長對孩子保護太多是讓孩子膽小的主要原因。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呵護備至,無論是在生活細節中還是學習過程中,一些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都會代勞。   這種情況在城市裡更加嚴重,家長會時常灌輸給孩子過分的「安全意識」,比如「絕對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面太危險」,甚至有些家長用恐嚇的語氣來教育孩子,這些意識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便會讓孩子覺得只有在家裡、在父母身邊才是安全的,其餘地方都不安全。因此當孩子離開了家,便會出現害怕、退縮等表現。   原因二:看不到「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盡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於發現並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你這算什麼,誰誰比你本事大多了」,「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你連講台都不敢上」……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因此,家長對於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原因三:恐嚇孩子   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對可能存在的危險過分擔憂,精神狀態持續緊張,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膽怯和退縮。巨大的響聲、突然從高處落下等,都會引起嬰兒的懼怕,此時孩子會本能地撲向母親的懷抱以求保護。6-9個月的孩子對陌生人的突然接近產生恐懼。認知和想像進一步發展後,對黑暗、動物、雷電或登高臨下等感到恐懼,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有的家長自覺管不住孩子,一旦發現孩子害怕某件事物時,就像找到了約束孩子的法寶,甚至還添油加醋,動不動就用來嚇唬孩子,使其長期處於驚恐不安的情緒之中,孩子也就膽小了。   原因四:受母親影響   孩子經常跟家長生活在一起,家長的情緒和態度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恐懼和擔憂出同樣困擾著孩子,有的家長自己特別膽小、敏感,常常大驚小怪,小題大作,也會影響孩子。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要過分強調孩子不能理解的事情(如社會上的險惡和陰暗面),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為了避免孩子形成膽怯和退縮的個性,父母應從小注意教育方法,避免上述不良誘因,對孩子要愛而不溺,在教給他一些自我保護和安全知識的前提下,鼓勵他與同伴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遊戲活動,努力探索陌生的世界,培養他的勇敢精神和獨立意識。   若是發現孩子有膽怯心理,最好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給予糾正,要耐心引導,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逐步改變膽小、怕生、退縮的性格。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更加膽小怕事,使性格畸形發展,變得孤僻、多慮、抑鬱,嚴重者甚至會發展成病態人格。 要幫助孩子克服膽怯行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順其自然,切勿操之過急   孩子膽怯的不良心理行為是隨著年齡增長,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而來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耐心引導。如孩子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家長可先帶著孩子一同購物;告訴孩子購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勵要買多少等。開始時孩子可能不敢說話,家長可幫他開個頭,然後讓孩子接著往下說。幾次下來,孩子漸漸熟悉了這家商店後,家長就可以在遠處看著孩子自己去購買,以後再讓孩子單獨去其他商店。   2、不要當眾指責、羞辱孩子   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膽怯和退縮。當孩子不肯叫人時,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強迫他叫,也不要說「人都不會叫,是個啞巴」等責罵和羞辱的話,而應當等客人離去後再耐心教育和鼓勵孩子。   3、創造條件,擴大孩子的接觸範圍   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引導孩子與其他人接觸,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遊戲、購物、接待客人等活動中去。對不敢去找別人玩的孩子,可先帶他觀看別的小朋友遊戲,當他被別人的歡樂情緒感染時,請別的小朋友來邀請他,並鼓勵他積極參與。   4、放手磨煉孩子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煉。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干涉他怎麼玩。   5.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6.多鼓勵寶寶與他人進行交往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引導他盡量習慣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可以經常帶他去串門,或者去公園,但家長要充滿愛心,使他有安全感。在生活中,鼓勵寶寶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提供與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機會。當寶寶一天天長大,要去面對令他困惑的新情境時,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會讓寶寶知道,一切都是有趣的,一切都是友好的,只需要讓寶寶拿出更多的好奇和勇氣來面對。當寶寶面對生人時,當寶寶主動結識小朋友時,要表揚他、誇獎他,讓他感到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7.用遊戲的方法培養寶寶的表現力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融入到遊戲的情境中。可以用遊戲的口吻鼓勵寶寶在家裡進行各種表演。首先讓寶寶表演給父母看,這樣他不會感到羞怯。寶寶表演的節目可以是他喜歡和熟悉的任何題材,如一段兒歌、一首唐詩、一段舞蹈等。父母要加以表揚、鼓勵,增加寶寶的自信心。 進一步就可以佈置「場景「,讓寶寶對「觀眾「進行表演。這些「觀眾「可以用洋娃娃、小熊、小狗坐在凳子上來代替,讓寶寶假想它們是真正的觀眾,自己正在舞台上單獨表演。當然這些觀眾裡面也包括父母。父母盡量要求寶寶認真地表演,以獲得「觀眾「的掌聲。每當寶寶表演完畢,父母就代表所有的「觀眾「給寶寶鼓掌。寶寶可以與這些觀眾握握手,然後謝禮,閉幕,就像在真正的舞台上一樣。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得要像真的觀眾一樣。 最後,逐漸擴大觀眾的陣容,讓寶寶和其他小朋友輪流表演,時間長了,就會鍛煉出寶寶的表現力。表現力強的孩子是培養出來的。   8.正確對待寶寶的退縮行為   當發現寶寶有退縮行為時,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際的孩子比較,要體諒他的心情;不可由於心急而粗暴對待,這樣會使寶寶更加恐懼,更不敢與人接觸,尤其不能當著外人說「我這孩子就是膽小「,要積極強化寶寶表現出的閃光點,鼓勵寶寶千方百計克服所遇到的困難;但也不能溺愛,以免寶寶從心理上更加依賴父母,而是要以親切的態度,誘導並鼓勵寶寶克服心理上的缺陷,去與周圍環境及人接觸。拓展寶寶表現力的方法很多,但千萬不要急於求成,否則會嚇著寶寶,使他又重新縮回到「殼「裡去。   下面這兩個技巧可以提供幫助:    從小範圍活動開始   邀請一、兩個孩子到家裡來玩,在自己家裡寶寶會感到安全。可以玩有組織的遊戲,每個孩子都要輪到。家長要在旁邊,不要走遠,如果寶寶想靠在家長身上,就讓他靠。家長要安排,但不要給他壓力。 家長也可以利用寶寶的特殊興趣來鼓勵他參與活動,這樣可以消除寶寶的緊張不安。如果寶寶對畫畫有特殊的興趣,那麼家長就可以幫他邀請一些小朋友,在家裡或小區的草地上畫畫,寶寶在這樣的小團體裡,就能有興致,而且十分自如地表現自己。久而久之,與人交往的願望逐漸加強起來。   與小一些的寶寶玩耍   多和比自己孩子年齡小的寶寶一起玩,也是行之有效的良方。這樣可以給寶寶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和取得成功的機會,年齡小的孩子也有了「學習的榜樣「。家長在此時應多給寶寶創造有利條件,表揚寶寶的每一個微小進步,時間長了,寶寶就會慢慢地解除心理障礙,日漸大膽甚至可能從容不迫地待人處事了。 --------------------------------------------------------------------------------

分享☆讓寶貝遠離15種有毒日常用品

2011年06月14日
公開
69

分享☆讓寶貝遠離15種有毒日常用品 來源:39健康 「家裡不是最安全的地方,到處都潛伏著有毒物質。」英國倫敦國王大學環境科學系斯蒂芬·史密斯教授列舉了15種日常家居用品,並逐一給出了較為安全的替代方案。成人都要注意的物品,更何況是小寶寶呢? 1、空氣清新劑   空氣清新劑大多含有苯酚。人體吸入後,會產生呼吸困難和頭痛,並刺激眼睛。接觸皮膚後,還可能導致脫皮,引發麻疹。 替代方案:用自然方法清新空氣,如養盆栽植物,或擺放柚子皮。 2、漂白劑   大部分漂白劑都含有一種名為次氯酸鈉的化學物質。它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會釋放出具有刺激性的有毒氣體,過度接觸可能對肺部和頭髮造成損傷。漂白劑和氨水產品(常用作家庭清潔劑)同時使用尤其危險,因為兩者會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氯氣。 替代方案:對於寶寶衣物上難以洗淨的污點,可以用檸檬反覆擦拭。 3、人造地毯   人造地毯大多含有不穩定的有機化合物,長期接觸可能會導致過敏性疾病。   替代方案:購買使用天然纖維,如羊毛、棉花製成的地毯。 4、洗碗液   洗碗液大多含有碳酸鈉和磷酸鹽,都容易導致過敏反應。   替代方案:選擇不含磷酸鹽的產品。 5、電器和電熱毯   許多電器,如電視、計算機和電熱毯,通常含有溴耐燃劑。溴耐燃劑釋放到空氣裡,有可能被寶寶吸入,而且不易排出體外。目前,溴耐燃劑在瑞典等歐洲國家被禁用。   替代方案:用熱水袋代替電熱毯;把電器搬出臥室,避免在睡覺時吸入溴耐燃劑。 6、清潔粉   許多用來清潔玻璃窗的清潔粉,含有特殊的氨氣味。這會刺激和腐蝕皮膚,造成眼睛和肺的不適。長期與氨接觸,還會造成寶寶肝臟損傷。   替代方案:用兩湯匙的醋,兌上一升熱水,再用布蘸濕後擦玻璃。 7、染髮劑   染髮劑能夠通過頭皮,吸收到體內。早前,歐盟委員會曾禁止22種化學製品用於染髮。   替代方案:相信自然就是美,不要給寶寶使用染髮劑。 8、含鎳的珠寶   含鎳的珠寶、首飾可能會造成接觸性皮炎。   替代方案:盡量不要給小寶寶佩戴珠寶飾品,不僅會引起寶寶皮膚炎症,小件物品還容易刮傷寶寶或被寶寶誤食。 9、廁所清潔劑   廁所清潔劑裡通常含有萘。這種有毒物質會刺激皮膚、眼睛和呼吸道。大量吸入後,寶寶的肝臟和腎會遭到損害。每次清潔廁所的時候,要開窗通風,廁所沒有窗戶的,也要打開排氣扇。   替代方案:將250毫升白醋倒入便池內,隔天再刷。 10、塑料玩具   劣質塑料玩具裡可能含有鄰苯二甲酸酯。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長期接觸鄰苯二甲酸酯會造成生殖器畸形。   替代方案:盡量給寶寶選用一些木質玩具。 11、鞋油   鞋油中含有硝基苯。具有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可能會引起頭痛和嗜睡。   替代方案:用棉布蘸橄欖油,再加幾滴檸檬汁,塗抹在寶寶鞋子上,幾分鐘後擦乾淨即可。 12、化妝品   化妝品通常含有一些有毒的化學物質。如護膚乳液中的二甲苯是導致流產的高危因素。   替代方案:給寶寶選擇兒童專用的化妝品,並在包裝上尋找環保標誌,明確其成分。 13、洗手液   洗手液含有一種叫表面活性劑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能產生泡沫。也能導致皮膚水分丟失,使之變得乾燥粗糙。   替代方案:給寶寶使用兒童專用的洗手液。 14、化纖床單   化纖床單中可能含有甲醛。這種物質能刺激皮膚和呼吸道,而且永遠不可能被清洗乾淨。   替代方案:給寶寶使用百分之百純棉的床單。 15、去頭屑洗髮水   去頭屑洗髮水通常含抗真菌成分。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吡啶硫銅鋅,它可能會引起皮膚敏感。   替代方案:給寶寶食用滋潤成分的兒童專用洗髮水。 --------------------------------------------------------------------------------

分享☆八絕招「招」來寶寶好胃口

2011年06月13日
公開
60

分享☆八絕招「招」來寶寶好胃口 來源:39健康 • 優化飲食環境   給寶寶創造愉快的飲食環境,對他的挑食行為,不要施加過多的壓力。進餐時,固定寶寶的座位,不讓他在吃飯時走來走去,更不要一邊吃,一邊玩或看電視。送到寶寶面前的食物寧少勿多,這比一下子給他一大碗,使他沒吃前就覺得沒法對付要好得多。   • 給寶寶胃腸道減負   飲食要節制,避免給寶寶吃油炸食物,吃很多冰激凌等甜冷飲品,以保護消化酶含量和功能,維護食慾。   • 努力提高烹調技巧   烹製食物一定要適合寶寶的年齡特點,如斷奶後的寶寶消化能力比較弱,飯菜要做得細、軟、爛。食物的色彩、味道的調配也很重要,如蛋黃玉米糊、蔥油蒸肝片、蔬菜牛肉土豆湯、果汁豆奶、奶粉拌草莓等,這些食品會提升寶寶的食慾。對不愛吃蔬菜的寶寶,可以將蔬菜切碎做成菜粥或菜飯,或做菜肉餡的包子、水餃、餛飩,寶寶就會愛吃。每天飲食都安排有肉、禽、魚和蛋,盡可能保證寶寶的營養需求得到滿足。   • 補水很重要   注意讓寶寶喝水,不能等到寶寶口渴時才想到。含糖或含乳的飲品不是補水的好選擇。   • 戶內外活動不能少   不能因為天氣熱就限制寶寶的活動,適量運動可以幫助消化,讓寶寶的身心「動」起來,胃口也會調動起來。   • 管好冰箱防疾病   不要將食物放在冰箱冷藏室內很久,冰箱裡拿出的飯菜一定要加溫消毒後再吃;   瓜果等生食洗淨後,最好用開水沖洗消毒,或者用涼開水浸泡20分鐘後給寶寶吃;   避免將沒有吃完的瓜果等生食放在冰箱冷藏室內,然後拿出來再直接吃,這會讓寶寶嘔吐或腹瀉。即使放很短的時間也不安全。   • 加強飲食衛生   給寶寶吃的任何食物都要保證新鮮和安全,對放置時間長的飲食最好別給寶寶吃。另外,教育寶寶要勤洗手,餐具要用開水消毒。   • 多吃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鋅的食物   如魚、肝臟、蛋類、小麥、高粱米、小米、玉米、稻米、大豆、胡蘿蔔、檸檬、橙子、西紅柿、青椒等。

分享☆寶寶夏季飲食7分飽

2011年06月12日
公開
54

分享☆寶寶夏季飲食7分飽 來源:39健康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寶寶們由於出汗多、運動少、飲食不當等原因,往往會少食、厭食。如何克服以上問題,幫助寶寶安然度夏,聽聽專家們的意見吧!   【夏季飲食七分飽】   專家指出,夏季應注意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營養、合理飲食方能吃得香。   預防兒童厭食,首先要飲食有節,合理餵養。嬰兒期餵養要定時定量,6月齡後要逐步減少奶量,及時添加稀飯、面、魚、肉、蔬菜、豆製品等輔食品,使他不挑食。小兒腸胃柔弱,不宜食生硬油炸類食物,不可過飽。特別是夏天,冰飲食品易損傷胃黏膜血管,使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也不能多食,並且要少吃零食。一般情況下,孩子能正常飲食就不要再額外添加保健品。對於平時消化能力差的孩子可以經常給予按摩腹部,幫助消化。   其次,需要適量運動。按照年齡來增加活動量、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幼兒可以選擇戶外活動,使氣血暢通,保持食慾、身體健康。   【兒童飲食清淡為宜】   在飲食方面,主張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品,比如:綠豆百合米仁湯等,如果能夠堅持夏季吃上兩個月,可以減少其他疾病。在菜餚上也以清淡為主,如:冬瓜小排湯、鹽水蝦、清蒸魚、蒸蛋等,這些食品營養豐富,飲食、烹調清潔又不容易生病。在出汗時,也不要吃太多冷飲,可以適當吃些粗糧,如:玉米、麥片和小米粥。 --------------------------------------------------------------------------------

分享☆解決寶寶不愛吃飯的法寶

2011年06月11日
公開
62

分享☆解決寶寶不愛吃飯的法寶 來源:39健康 夏季高溫炎熱,寶寶的胃口也受到了影響。寶寶總是不愛吃飯,或者吃得很少,會直接導致身體不能有效地攝取營養,很可能會讓寶寶錯過黃金發育期。作為家長當然會為此感到著急,憂心。如何為寶寶營造一個健康的夏日飲食環境,讓寶寶健健康康地度夏呢?   首先我們得清楚寶寶夏季為何不愛吃飯的原因。 寶寶夏季食慾不振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第一,環境因素。由於天氣熱,出汗多,體內水分、鹽分丟失較快,影響了身體裡的消化液分泌,胃腸的蠕動功能減少,消化酶的作用降低,寶寶的消化功能減弱,自然導致寶寶不愛吃飯; 第二,心理行為因素。家長不注意飲食心理衛生習慣或飲食不當也與寶寶食慾不振有關。如強迫寶寶進食、餵養時邊玩邊吃或邊看電視、進食零食過多和不定時進食等,都會影響胃腸的蠕動功能,造成寶寶食慾降低。那怎麼來針對性的解決這些問題呢?   如何讓寶寶在夏天也愛吃呢?   1. 夏季要想讓寶寶胃口大開,首先要保證寶寶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會抑制丘腦的進食中樞,使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道的蠕動明顯減少,降低寶寶的食慾。   2. 以清熱解毒、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夏季是寶寶腸胃的脆弱期,容易消化不良。這個時候要少吃油膩、高脂肪食品。可少吃多餐,此外,適當食用綠豆、冬瓜等「清補」食品,有利於寶寶驅散體熱,增進食慾。也可吃些牛奶等易消化又有營養的食品。   3. 改善進餐環境,在適當的溫度環境下進食。在家裡可以使用空調保持室內溫度,注意不要把溫度設的太低,一般不要低於25°C,26°C左右為宜。室內外溫差別超過5℃,還有不要讓寶寶直吹。創造進餐時的安靜愉快氣氛,這也是增進胃口的好方法。   4. 節製冷飲和甜品。糖分是天然的食慾抑制因子,過多攝入含糖飲料或貪戀冷飲,會讓寶寶感覺吃不下,並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5. 注意寶寶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餐,適當控制零食。三餐形成規律,消化系統才能有勞有逸地工作。   6. 注意給寶寶提供平衡膳食,防止挑食和偏食。挑食和偏食會影響寶寶從多種食物中攝取機體所需要的營養,對身體十分不利。寶寶喜歡吃的飯菜要適當地限制,防止過食損傷脾胃。為了保證寶寶獲得全面營養,要注意食物的多樣化,每個菜餚包括湯都應由多種食物搭配而成,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全面;多樣化的菜餚使寶寶有新鮮感,既有利於改善夏天食慾,又有利於蛋白質的互補,提高其利用率,而且能提供豐富的營養。   7. 給寶寶穿得透氣、涼爽一點。有的父母因為擔心寶寶著涼生病,高溫天也讓寶寶穿幾件衣服,甚至還包上毛巾被。這樣做不但寶寶容易中暑,而且因為太熱,影響寶寶的食慾。   8. 此外,餐後給寶寶做上幾分鐘的腸胃按摩,不僅能促進食物消化,也能幫助寶寶擺脫厭食的困擾。保持適量運動,按照年齡來選擇適當的活動量、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讓寶寶保持食慾、身體健康。   夏天悶熱、潮濕的天氣,讓很多寶寶變得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所以,聰明的媽媽們要學會有技巧地讓寶寶進食,合理安排好寶寶的飲食。 --------------------------------------------------------------------------------

分享☆寶寶內心最恐懼六大事件

2011年06月10日
公開
63

分享☆寶寶內心最恐懼六大事件 來源:親親寶貝 害怕和恐懼是人的本能情緒之一,這種本能情緒從寶寶一出生便如影隨形般開始了。絕大多數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怕黑、怕陌生人,甚至怕水、怕動物。寶寶為什麼會恐懼這些在成人看來非常安全的事物?讓我們透過膽小的表面,探尋更深層的心理根源。  恐懼事件之一:怕較大的噪音    「這麼響的聲音,一定是很可怕的東西發出來的……」   恐懼背後:   嬰兒在早期會比較害怕聽到噪音。如果聽到打雷聲、鞭炮聲、警笛聲等,嬰兒會被驚醒甚至哭泣。這是因為1-6 個月的嬰兒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   嬰兒因為噪音刺激而哭泣時,父母應馬上抱起他(她),給予足夠的安撫,而且要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當寶寶長大一些後,為了消除寶寶對較大噪音的恐懼,可以一一給寶寶解釋各種 較大強度的聲音,如雷聲、汽車警報聲等等,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寶寶,鼓勵他,並不時讓寶寶接觸這些聲音,消除因為陌生感而引發的恐懼。 恐懼事件之二:怕打針   「那冰涼的、尖尖的東西會咬我,咬得好疼啊! 」   恐懼背後:   對寶寶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皮膚的一剎那,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於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於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   趕走恐懼:   寶寶害怕疼痛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可以適當減少寶寶的這種恐懼。比如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送給寶寶,玩具裡有聽診器、體溫計、針頭、針管,然後告訴寶寶,當他心愛的玩具娃娃生病時,他可以自己動手給娃娃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寶寶在遊戲中接受和熟悉這些醫療器械,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之三:怕和媽媽分離    「媽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   恐懼事件:   媽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時候,壯壯正跟姥姥玩得高興呢,所以媽咪悄悄地出門,他居然一點都沒有哭鬧。等他想起要找媽咪才發現她突然不見了,壯壯好一陣哭鬧,最後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懷裡睡著了。從此,壯壯每天都把媽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準備出門,壯壯一雙小手便鐵鉤似地揪著媽咪的衣服,死活不肯鬆手。   趕走恐懼:   在寶貝分離焦慮開始形成之前就開始訓練他學習適應和媽咪之間短暫的分離,每次媽咪離開時都要教他和媽咪道別。每次外出的時候,要明確地告訴寶貝,媽咪要去哪,並以寶貝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什麼時候回來,比如到下一次吃飯的時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堅持這樣做。和寶貝玩分離的遊戲,在跟寶貝告別時給他一個喜愛的玩具,給他一些他感興趣的許諾等等,讓這些帶給他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與媽咪分離給他帶來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之四:怕陌生人   「一個不認識我的人非要抱我親我,他一定是想把我從媽咪手裡搶走吧?」   恐懼事件:   當當在家活潑調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個不停。這個在家活躍非凡的小傢伙,出了門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趕緊把頭藏媽咪懷裡,雙手緊緊地拽著媽咪的衣服,生怕被搶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腦袋,他哇一聲就哭了。家裡來個客人,他一定拽著媽咪不鬆手,碰到長得強悍點的叔叔,他還嚇得不停地哭鬧,不把人哭走絕不善罷甘休。   趕走恐懼:   怕生是大多數寶貝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一般到2歲左右,這種現象會得到緩解直至最後消失。對待怕生的寶貝,千萬要尊重他的選擇。他不想讓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強他。父母可以將寶貝抱在懷裡,在他離陌生人有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讓他慢慢適應那些陌生的面孔,一點點地接受陌生人。平時可以多帶寶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動跟鄰居朋友打個招呼,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觸陌生人,幫助他逐漸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恐懼事件之五:怕動物   「小狗快走開,別靠近我,你會咬我,會吃掉我的……」   恐懼背後:   對動物的恐懼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寶寶可能因為成長經歷中有過被動物玩具或真實動物傷害的經歷,所以會特別害怕某一種動物或幾種動物。而有的寶寶則是因為被父母平日的恐嚇「寶寶不乖乖吃飯就會被隔壁的貓咪叼走」等產生對動物的恐懼。這時的寶寶正處於智力迅速發育階段,思維很活躍,想像力也很豐富。在他們看來,可愛而友善的小動物隨時可能變成吃人的怪獸,他們在面對動物時會有種威脅感。   趕走恐懼:   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脅恐嚇寶寶的話,避免讓寶寶遐想出動物的凶殘。其次,可以給寶寶買一些小動物的絨毛玩具,比如小狗、小貓等,讓寶寶先接觸玩具,然後再接觸活生生的小動物。等寶寶膽子大些後,可以和寶寶一起嘗試給小動物餵食,觀察小動物玩耍、睡覺等習性,在寶寶感覺足夠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試著去撫摸(不要強迫,如果寶寶不願意不必勉強)。還可以買一些關於動物的碟片和寶寶一起欣賞,說不定從此會激發寶寶對小動物的熱愛和興趣哦。 恐懼事件之六:怕黑   「別丟下我一個人,我什麼也看不見了,黑暗裡有什麼?會不會有兇猛的野獸,可怕的怪物?」   恐懼背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寶寶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三歲前的寶寶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的負面表現就是寶寶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他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於是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裡經常在黑暗中出現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情節或形象與現實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採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如「寶寶不聽話,晚上就讓鬼怪捉去」等威嚇的語言嚇唬寶寶,甚至把寶寶關在黑房間裡作為懲罰的手段,結果導致寶寶對黑暗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   如果寶寶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寶寶身邊,直到他睡著,並在寶寶的房間裡亮一盞小燈。等寶寶稍微膽大一點了,父母可以幫助寶寶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領著寶寶在黑暗的房間裡做找東西遊戲,這樣可以讓寶寶在遊戲中忘記黑暗帶給他的恐懼,讓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害怕對象,如: 1歲左右的寶寶   ● 怕見陌生人,見到生人不說話   ● 怕見到醫生,因為打過針   ● 害怕巨大聲響   ● 怕颳大風   ● 怕打雷   ● 怕電動的會發聲的機器狗   2歲左右的寶寶   ● 怕表情嚴厲的人,或者長得不友善的   ● 怕狗,即使很小的狗也怕   ● 怕貓,擔心貓咪忽然伸出爪子抓自己   ● 怕小蟲子,如樹上垂下來的吊死鬼、蟑螂   ● 怕爸爸媽媽剪頭,覺得不太認識他們了   3歲左右的寶寶   ● 怕長得比較怪的人   ● 怕鬼   ● 怕卡通片裡的怪獸和壞蛋形象   ● 怕黑夜裡窗外投入屋內的影子   ● 怕父母之間爭吵   ● 怕小動物 測試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嗎?   懼怕與兒童身體發育的狀況和應對能力有關,會隨著兒童體力,智力和經驗的發展而不斷消失和變換。一般來說,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害怕和恐懼,為時短暫,一種懼怕很少持續一年以上,多數在三個月內消失,很少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嚴重的影響。   孩子的害怕屬於正常還是病態,可以根據下列問題進行測定:   1、孩子的膽怯不安是否只是針對某個事物或現象,與這個事物或現象相關的其他因素不會引起他的恐懼?   2、離開了受驚物或現象後,孩子的懼怕反應是否隨之消失?   3、在看圖片、電視或一般的談話中,如果孩子看到或聽到他所懼怕的事物或現象,他是否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4、經歷了後,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響?   如果對以上問題的回答都是「是」,說明孩子屬於正常發育過程中的膽小害怕;否則,說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懼怕的持續時間超過三四個星期,以致於喪失某種能力,伴隨明顯的症狀:心律過速,頭暈眼花,噁心和失禁等,這需要到兒童醫院就診。 如何疏導孩子的恐懼心理   那麼,我們應如何防止幼兒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呢?或說父母應如何教育幼兒呢?   1.父母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幼兒所面臨的事物,切忌言過其實地恫嚇兒童,更不能使用妖鬼等不存在的東西來欺騙孩子。   因為幼兒對外界的接觸很少,經驗很有限,加之在幼兒的眼中,父母是無所不知的,他們會確定無疑地相信父母的話。父母為了尋求所謂的「安全」而製造的謊言,往往會伴隨兒童很長的時間,同時還會造成孩子不適當的恐懼。   2.父母不要溺愛孩子。   眾所周知,溺愛的不良後果不勝枚舉,但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溺愛往往是造成孩子膽小直接的也是重要的原因。一些初次和父母分開睡的幼兒,為了得到母親的撫慰會哭鬧著不肯單獨去睡,他會找出害怕的理由來拒絕。此時,父母千萬不要遷就孩子,否則他的「陰謀」得逞的同時也真的會相信自己謊言所說的,由此害怕單獨一人居住。父母應堅持自己的主意,以免真的會出現這種恐懼。   3.父母本身要給幼兒做榜樣。 如果父母不想讓孩子恐懼,那麼父母自己先要無所畏懼。如果父母害怕電閃雷鳴,孩子第一次在父母面前聽見雷聲時,也會感染上同樣的恐懼。假如父母不能避免恐懼的話,那就盡量不讓孩子發現。 --------------------------------------------------------------------------------

正確訓練寶寶如廁育兒生活

2011年06月09日
公開
60

正確訓練寶寶如廁育兒生活 正確訓練寶寶如廁育兒生活 11月號 NO.234 採訪�陳俐君 攝影�陳俊谷 演出�Mommy:舒詩榮 Baby:杜禹呈 諮詢�台北市保母協會資深保母 吳金枝 參考資料� 跟尿布說拜拜.幼兒的大小便訓練 《台灣麥克出版》 晴天小天使:育兒百科─快樂•育兒《大好書屋出版》 購買紙尿布花錢,清洗布尿褲費事,隨著寶寶認知、行為能力逐漸成熟,「該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了嗎?」讓許多新手媽媽好苦惱!訓練寶寶如廁,非一蹴可及的簡單任務;評估發展狀況,善用孩子的高超模仿力,只要肯耐心指導,教育寶貝如廁,也能so easy! 案例一: 已經滿1歲半的小米,個性活潑不怕生,活動力驚人;已經會說簡單句的她,總喜歡抓著爸比媽咪哇啦啦地牙牙學語。看著小米的行為發展日趨成熟,媽咪正在思考,是不是該訓練小米自己坐馬桶上廁所了呢? 案例二: 2歲半的豪豪,也到了該自己學會坐馬桶上廁所的年紀了!腦中浮現如此想法的豪豪媽咪,開始試著把寶寶屁股上的尿布撤除。沒想到,一不穿尿布,豪豪就開始走到哪尿到哪;硬拉孩子坐在馬桶上解放,換來的只是一臉「媽媽妳為什麼要逼我」的愁容。就這樣僵持了大半天,因為屁屁毫無動靜,母子倆只好無奈離開廁所;只不過,一恢復自由,豪豪又尿了…。 3關鍵,如廁訓練評估 從控制大小便意,再到養成坐馬桶的習慣,想訓練寶寶像大人般自主如廁,的確需要經過一段訓練過程。擁有超過10年托嬰經驗的台北市保母協會資深保母吳金枝表示,教育寶寶學習上廁所,期間歷經的陣痛期在所難免,但若事前錯估孩子的能力發展而急就章,苦的可是親子雙方喔! 條件具備,訓練才生效 美國小兒科醫師貝瑞布列茲頓曾針對2,000名幼童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倘若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肯發揮耐心,等待寶寶生心理具備足夠條件後,才開始訓練寶寶如廁,則寶寶抗拒、失敗學習的機率會大幅降低。 關鍵1:年紀 到底多大的孩子可以開始脫離尿布,進行如廁訓練呢?吳金枝保母解釋,每個孩子的身心成長、發育快慢速度各不相同,嚴格來說,訓練寶寶上廁所並沒有一定的時間表;但就長期的托育經驗值評估,訓練寶寶上廁所最適宜的年齡,約落在1歲半至2歲半或3歲之間。 肛門期,訓練好時機 根據著名的兒童心理教育學家佛洛依德的說法,1歲半至3歲的幼童,正處於「肛門期」,這個年紀正是寶寶肛門括約肌的神經發展時期。而吳金枝保母也提到,大部分年紀在1.5∼3歲間的baby們,由於肛門的括約肌發展轉趨成熟,已經有能力「憋住」,不讓排泄物隨意流瀉;加上認知、語言表達能力逐步完整,可以明確地透過語言傳播來表示自己的需求與想法。 「從容」教,訓練易成功 吳金枝保母指出,「心急」是訓練過程的最大禁忌!她提到,其實只要在3歲以前教育寶貝完成如廁訓練,都不算太晚。父母若不顧孩子的學習意願與身心成熟度,還不到1歲半就早早訓練孩子上手,「整體訓練時間,可能反倒拉更長,事倍功半」。 而教育身處於「肛門期」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吳金枝保母提醒,爸比媽咪們千萬要記得以愛與耐心,包容孩子在訓練過程中的失誤。若過度責罵、嘲弄,使孩子在訓練過程中受挫,不但會讓孩子因此害怕坐上馬桶,恐懼上廁所;長大後可能還會有頑固、害羞、攻擊性人格等負面後遺症出現。 關鍵2:行為 「只要家長夠仔細觀察寶寶的反應與舉動,其實透過許多小地方,就能評估訓練時機!」吳金枝保母表示,多數1.5∼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到了從「寶寶」成長為「幼兒」的階段了。會活潑地來回跑跳,上下樓梯不再讓爸比媽咪擔心害怕,四肢協調度越來越好,象徵著孩子的肌肉發展也到了一定程度。 會理解,能接受命令 看著寶寶會一個人自在地行走,看起來應該是要可以很自由的自己上廁所才是。吳金枝保母指出,懂得理解,只是開啟如廁的學習開端;2歲左右的孩子,多半學習、模仿能力正強,也能認知「大便」與「尿尿」的差別意義;只要給予清楚的指令,訓練寶寶如廁也能不費力喔! 必知!觀察指標 〈1〉 喜歡跟著或企圖模仿大人的動作。 〈2〉 對於大人上廁所感到好奇,會想跟著去。 〈3〉 能聽懂、理解日常生活中父母所給予的指令。 〈4〉 懂得簡單傳達需求(如:媽媽,我想尿尿)。 〈5〉 在玩的時候,會突然停止、蹲下來做出大小便的動作,這就表示寶寶已經有能力察覺自己身體正要大小便了。 〈6〉 孩子的尿布能夠間隔2∼3小時還不濕。 關鍵3:語言 一般來說,18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基本上已經進入「語言期」學習階段。18∼24個月大的孩子,生活中已經會以「語言」作為主要溝通工具;可以大致理解簡單句、常用的複雜句,也能夠組合簡單的片語或短語。而2∼3歲間的孩子,已經能組織主詞、動詞、受詞,進而說出一完整句子;聽得懂簡單指令,也可以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語言啟蒙,男比女慢 吳金枝保母指出,要評估孩子能否進行如廁訓練,「語言」能力也是一項判斷標準。她從過往經驗觀察提到,語言啟蒙,男比女慢;假使家長預估的時間不對,太早執行訓練計畫,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會直接說「不要!」,但對不善表達的孩子來說,如此逼迫式訓練,反而是種折磨。 求好心切,偃苗助長 面對還未到訓練年齡的孩子,吳金枝保母表示,如一味強求,孩子可能會出現大哭、不肯上馬桶,或坐了老半天還尿不出來等情形;這時請爸比媽咪別再勉強下去,否則這就不是訓練,而是壓力了。 逼迫還沒有學習意願的孩子乖乖自主如廁,一段時間下來,寶寶有可能還會出現愛哭、咬指甲、猛吸手指、脾氣暴躁或說話口吃等情形,使用不正確手段以求速成,結果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更多更快速訓練寶寶如廁資訊請見234期育兒生活雜誌∼ --------------------------------------------------------------------------------

寶寶該飲什麼水

2011年06月08日
公開
53

寶寶該飲什麼水 2007-06-03 09:08:30 by 分享快樂 網上收集   迎玖話題   寶寶喝水是門學問,大有講究!寶寶喝的水和大人的有什麼不同?父母如何為寶寶選擇放心的飲用水?各種不同的水質對孩子都有哪些影響?專家經驗,喝出健康寶寶,需要從小做起。   專家解疑   專家:馮國強(福康之家首席成功育兒指導專家)   嬰幼兒每天對水的需求和成人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嬰幼兒需水量和含水量與成人不同,另一方面,嬰幼兒的代謝、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人體內含水量:成人55%,新生兒80%,0~3歲嬰幼兒70%~75%。每日的需水量按體重來說,成人50毫升/公斤;0~1歲嬰幼兒150毫升/公斤;1~3歲嬰幼兒100毫升/公斤。如果水分不足,容易發生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   寶寶的飲食中所需要的水分也要比成人多,只要成人能夠飲用的水,嬰幼兒都能接受嗎?   嬰幼兒具特殊的生理結構:腸胃、腎臟功能發育不全。由於嬰幼兒腎臟和其他器官發育不完善,腎小球的濾過、腎小管的濃縮及再吸收和排泄功能均較差,因此排出廢物時需要更多的水分,普通水中的過多微量元素會加重寶寶的腎臟及腸胃負擔。所以,成人飲用的水不一定適合孩子。   給寶寶選擇飲用水,要從哪幾個方面考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對人類健康有利的飲用水至少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無菌,不含有毒有害物質,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滲透性和溶解力強。為嬰幼兒選擇飲用水應該著重衛生、安全、營養。首先,衛生安全,生病少。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偵測,不含任何黴菌、致病菌、有害放射性物質等。其次,營養配比合理,生理負擔小。礦物元素和微量元素是必需的營養素,寶寶能從長期飲用的水中攝取是最好的補給。飲入離子型的礦物質,人體極易吸收。最後,口味甘甜,味道好。水中的鈣鹽和鎂鹽含量要少,降低水的硬度,入口時有滑膩感。用這樣的水來沖調奶粉、米粉,融化快,更不會破壞其中的維生素和其他各種營養成分。   水對寶寶治療疾病、恢復健康有好處?   傳統醫學認為,水有「助陽氣、通經絡」的功效。患病時多飲水,對發熱的患兒,將有助於高熱的散退;對咽喉炎、口腔潰瘍的患兒,有消炎止痛、癒合創口之效;對腹瀉的患兒,常飲淡鹽水,有助於防治脫水;對便秘的患兒,有助於軟化大便;對感染性疾病,有助於體內毒素的排泄;對咳嗽氣喘的患兒,有助於痰液稀釋而易於排出。總之,多飲水可促進疾病的痊癒。因此,家長在孩子患常見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時,可讓寶寶多飲水。但患某些疾病時,如腎臟病、腎功能不全、嚴重心臟病時就不宜多飲水。因為在這些情況下,過多飲水會加重心臟和腎臟的負擔,反而不利於疾病康復。   專家提示   寶寶喝水要科學   新生兒不能餵過甜的水。新生兒喂糖開水濃度以5%∼10%為好,成人品嚐時在似甜非甜之間。   飲料不能替代白開水。寶寶口渴了,只要給他們喝些白開水就行,偶爾嘗嘗飲料之類,也最好用白開水沖淡再喝。   不要給寶寶喝冰水。大量喝冰水容易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縮,影響消化,刺激胃腸,甚至導致腹痛、腹瀉。   飯前不要給寶寶喝水。飯前給寶寶喝水會稀釋胃液,不利於食物消化,而且寶寶喝得脹鼓鼓的會影響食慾。恰當的方法是在飯前半小時,讓寶寶喝少量水,以增加口腔內唾液分泌,幫助消化。   睡前不要給孩子喝水。年齡較小的孩子在夜間深睡後,還不能完全控制排尿。若在睡前喝水多了,容易遺尿。   久存的開水不宜給孩子飲用。室溫下存放超過三天的飲用水,尤其是保溫瓶裡的開水,易被細菌污染,並可產生具有毒性的亞硝酸鹽。   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喝水習慣。喝水不要過快,不要一下子喝得過多,否則不利於吸收,還會造成急性胃擴張,出現上腹部不適症狀。另外,要教育孩子不要喝生水,以防感染胃腸道傳染病。   不要強迫寶寶多喝水。 本內容歸類於0-3個月新生兒餵養常識 | 對 寶寶該飲什麼水 的評論

解決寶寶睡眠日夜顛倒問題

2011年06月07日
公開
81

文�林惠婷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精神科及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 Part1觀念篇:寶寶6個月大前無晝夜概念 醫學研究指出,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運動量的人,對睡眠時間的長短需求各不相同。但寶寶一天到晚都在睡覺,睡眠對寶寶來說存在著什麼樣的必要性?一天睡眠時間多寡才能符合寶寶的需求呢? 優質睡眠有助生長發育 「一眠大一吋」一語道出睡眠對寶貝的生長發育相當重要。林口長庚精神科及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表示,在身體生長發育方面,孩子進入深睡期時,大腦會刺激內分泌,幫助分泌生長發育非常重要的生長激素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這也是為什麼孩童睡眠充足有助於成長的原因。 未足歲前每日睡眠超過16小時 每個寶寶都是獨立的個體,睡眠的時間與長度也會有個別差異。一般而言,0∼1歲的寶寶因生長發育所需,一天睡眠的時間約占16小時以上,並且尚未建立日夜、節日的概念;直到寶寶6個月大以後,開始有晝夜分別後才會建立一套自己的睡眠規律性,所以父母要等到寶寶月齡6個月以後,才能有效解決寶寶日夜顛倒不睡的困擾。 Part2 原因篇:找出寶寶日夜顛倒睡眠原因 有哪些因素會造成寶寶作息日夜顛倒或半夜驚醒呢?黃玉書醫師表示,可先從觀察寶寶是否感冒、腸胃不適、對食物或環境過敏、衣物不恰當、肚子餓或長乳牙的情形,來瞭解影響寶寶無法安穩睡覺的原因。 感冒•中耳炎 寶寶感冒發燒使身體不舒服,若伴隨中耳炎更會煩躁不安。另外,如果有中樞神經的問題,包括腦性麻痺、聽障、眼盲等,因生理上的異常,比較無法建立正常的日夜周期,而有日夜顛倒的睡眠問題。 腸絞痛•腸胃不適 腸絞痛的情形,一般發生在2∼4周大的小嬰兒,4∼6周會達到高峰,通常在4∼6個月大時症狀會慢慢改善。有腸絞痛的寶寶會在天黑後開始哭鬧不安、臉部脹紅、膝蓋縮起或是握拳踢腳,並且有腹脹現象(俗稱膨風),要等到過快的腸蠕動消失或排氣後才會緩解,因此哭鬧情形可能會持續到半夜,但白天又恢復正常。 改善腸絞痛的解決方法首先要調整寶寶的餵奶習慣,餵奶時注意不要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由於脹氣是最常見的症狀,所以可做腹部按摩或在肚臍周圍擦嬰兒用薄荷油,再用溫毛巾敷蓋,幫助嬰兒改變姿勢促進腹部空氣的排出,排氣後也會舒服許多。 食物•環境過敏 嬰幼兒對食物的過敏反應,普遍常見的為牛奶過敏,許多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導致常從睡眠中醒來,一整天的睡眠總時間也明顯偏少。如此一來,因睡眠時間不足間接影響情緒,讓寶寶很容易煩躁不安,要減輕寶寶的過敏症狀,首先必須由飲食習慣著手,其中增加母乳餵哺率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應該盡量減少生活環境中的塵?量以避免過敏。避免使用地毯、床墊或填塞式家具等容易藏匿塵?的家具,定期清洗床單、寢具及椅套,並用高溫曝曬的方式充分使塵?遠離居家環境。此外,也建議避免養貓、狗等寵物,遠離動物毛髮的接觸,才能有效杜絕塵?過敏原。 Part3 解決篇:從正確睡眠習慣與營造環境開始 除了從可能原因找出寶寶夜間哭鬧不睡的對策,夜間睡眠時正是成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從小培養正確的睡眠習慣,並且為寶寶建立適合睡眠的環境,寶寶睡眠品質的提升將有助良好的成長發育。 父母作息正常 處理寶寶的睡眠問題,首要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爸爸媽媽的作息、生活習慣亦與寶寶息息相關。大人作息不固定或是未提供適合休息的睡眠環境、太過吵雜的空間,都會影響寶寶的睡眠而產生障礙;因此,爸媽應該要以身作則,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定時定點的睡眠,從作息正常引導寶寶養成規律的生理時鐘,進而改善寶寶夜間的睡眠品質。 晝夜環境分明 配合日夜光線的不同,營造不同的居家環境。白天盡量讓陽光照射入室內,保持環境光亮,營造白天的環境,並盡量讓寶寶玩耍或與寶寶進行互動玩遊戲,縮短白天睡眠的時間;夜間則盡量讓臥室增加睡眠氣氛並保持安靜,而光線的刺激不僅會影響成人退黑激素的分泌,也會影響寶寶分泌成長激素的機制,因此在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後,不建議幫寶寶開燈睡覺,建議以「關燈全暗」的方式是最理想的。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舒適的睡眠環境可從挑選親膚、不過敏的寢具,維持室內適當的溼度與溫度以及舒適的穿著著手。寢具的選擇除了要考量到材質以及使用上的舒適性外,安全性更是不可輕忽,避免選擇太軟的床墊或枕頭,以免寶寶頭部陷入時發生窒息的意外;隨著冬、夏季的氣候變化,調節臥室乾濕度;另外也要配合季節為寶寶更換適當的衣著,以不束縛、好入睡為原則。 建立獨睡的習慣 家長要盡量讓寶寶學習獨立入睡,因為成人的睡眠習慣和需求,很容易干擾到寶寶,影響睡覺品質;另外也容易發生大人翻身壓住寶寶造成窒息的意外,寶寶2個月大開始,就可以開始訓練獨睡,也有助於寶寶獨立個性的培養。 原文刊載於2011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