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語慧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無法與媽媽分開

2010年12月28日
公開
60

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無法與媽媽分開 .分類:專業知識2010/05/03 15:05 .孩子有嚴重分離焦慮,無法與媽媽分開 李宜蓁 你家孩子每天早上都要與你演出「媽媽,不要走!」的悲情戲碼?當你轉頭離去時,心中是否有許多罪惡感與悲傷的情緒?其實,孩子的分離焦慮是正向的情緒發展,代表寶寶與照顧者有安全依附關係。 分離焦慮分為陌生人焦慮與分離焦慮兩種,通常在六至七個月大開始出現。分離焦慮源自於孩子已經可以認得主要的照顧者,害怕和照顧者分開。因此,若有陌生人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接近孩子,會引發他的焦慮,以為陌生人要把他從照顧者身邊帶走,也就是所謂的陌生人焦慮。這種焦慮在寶寶有行動能力、可自行跑開之後,漸漸就會消除。 第二種分離焦慮則是當主要照顧者離開,孩子會以為照顧者不再回來了。這種分離焦慮會在一歲左右達到最高峰,所以最好不要在此時更換主要照顧者。 專家分析,分離焦慮是正向的情緒發展,代表寶寶與照顧者有安全依附關係。家長若能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並正向接受孩子的焦慮,適度安撫他,會有助於未來孩子與同儕的人際互動發展。過程中,家長必須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千萬不要偷偷離開。例如明確告訴孩子,下午吃完點心媽媽就回來,讓他隨身帶著最愛的安撫物(像是小毛巾或小玩偶),以提升安全感。 特別要注意的是,家長應該先從短暫離開開始,再慢慢拉長離開的時間,漸進的緩衝孩子的焦慮,並且一定要守信用,在承諾的時間出現,讓孩子可以預期未來發展。另外,平時可試著讓孩子獨處,或是多跟其他家人相處。孩子出現焦慮而大哭時,父母要堅定的離開,並適時轉移他的注意力。 每個寶寶出現分離焦慮的強度和時間長短不一。理論上,即便是六歲的孩子進小學念書,也可能出現分離焦慮。 . 我要引用我要回應 儲存至「書籤」.上一篇 下一篇 刊登贊助網站雪印2011年寶寶月曆免費贈送www.snowmilk.com.tw 憑2支雪印成長奶粉罐內量匙寄回, 可免費獲得2011年超級星光寶寶月曆1份唷 www.snowmilk.com.tw 杜耳中心 - 兒童學習障礙改善www.dore.com.tw

尿布疹怎麼來的?

2010年12月27日
公開
70

尿布疹怎麼來的? 尿布疹顧名思義即因為小屁股長時間包裹在尿布中為得到的主因,是接觸性皮膚炎的一種,不僅在夏日易發,冬日因為天氣的關係,寶寶排汗量低、尿量較多,更應隨時注意寶寶屁屁的乾爽。 新生兒的肌膚需要形成肌膚天然的皮脂保護膜,其酸鹼值約為PH4.5∼PH6.0,能幫助皮膚排汗散熱、隔絕外界刺激。因此,當寶寶皮膚屏障功能尚不成熟,又由於腸胃蠕動快速、解尿頻繁,使得小屁屁經常包裹在濕尿布中,細緻的肌膚與尿尿便便等刺激性物質做長時間接觸,污染物中的細菌改變屁屁皮膚的酸鹼值 (PH值)及細菌族群使得一些糞便酵素被活化進而刺激皮膚而造成寶寶肌膚的紅疹。 其實,尿液或糞便中的刺激成份原本是不易穿透皮膚引起刺激發炎﹔但是因為寶寶皮膚保護層被破壞後,這些外界的刺激物就更容易滲透皮膚,而引起皮膚發炎。再加上潮溼的皮膚更容易因好動的寶寶動來動去,對幼嫩的尚皮膚產生摩擦,造成尿布疹的發生。 尿布疹好發的部位 尿布疹主要好發在股溝、大腿屁股及陰部,在尿布所覆蓋的範圍內,冒出點點成零星分佈的紅疹,甚至是連成一整片,整個屁屁都紅通通。若嚴重時,還可能因為頻繁的身體動作與尿布做持續性摩擦,造成患部出現小水泡、破皮和潰瘍傷。皮膚皺折處還相當有可能會遭到白色念珠菌的感染,而加重症狀。 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蕭百芬表示最易發生尿布疹的族群,為拉肚子或尿失禁的寶寶,因為長時間接觸排泄物的將更提高發生率。過敏體質寶寶不一定會較正常體質的寶寶容易發生尿布疹。如果證實寶寶是因為接觸尿布中所含的成分而過敏,建議媽媽更換其他品牌的紙尿褲,以免造成寶寶屁屁持續性的與過敏原接觸,紅疹難以控制。 預防尿布疹的方法 蕭百芬醫生強調:「預防甚於治療」,若寶貝屁屁的環境條件不改善,尿布疹的發作機率當然就高。以下提出3原則,協助媽媽幫助寶貝預防尿布疹。 POINT1通風:保持乾爽透氣 透氣的紙尿布勤於更換是最為重要,在包上新尿布前,要先做清潔並擦乾,切忌在濕濕的情況下立刻包上尿布;其次要注意的是紙尿布的尺寸是否太過合身,選購前除應挑選吸水力加、透氣良好的紙尿褲,特別注意腰圍與腿圍是否有伸縮彈力的功能,以免漏尿。偶爾可嘗試著讓寶寶離開紙尿布給屁屁透透氣,此時若擔心寶寶的排泄物會難以清理,不妨讓寶寶躺在防水尿墊上,相較於一般床墊,防水尿墊更好清理。如果用的是布質尿布,要注意徹底清洗乾淨避免污染,以減少使用時對皮膚的刺激。 POINT2清潔:維持寶寶生殖器內外潔淨 請提供寶寶屁屁乾淨舒適的環境。當發現有排泄物時,請以溫濕棉布、紗布輕輕擦拭。包括較容易遺忘的縐折處,都請仔細清潔,讓寶寶的屁屁乾爽又潔淨。若是用擦拭的方式,女寶寶要由後向前擦拭,以免細菌感染。最簡單以及最佳的方是就是利用清水清潔,需要用清潔物時,醫生建議媽媽慎選弱酸性(PH5.5)洗淨力溫和的清潔品,也請記得要確實的將清潔用品沖洗乾淨。 POINT3阻隔:溫柔呵護寶寶的屁屁 請幫助寶寶的屁屁作保養,不管是已經得到或者尚未得到尿布疹的寶寶,都可以塗抹凡士林或偏油性的乳液或油膏(barrier cream),塗抹在寶貝屁屁上,除加強修護之外,也可協助屁屁隔離便便跟尿尿。就如同經常得碰觸水分或清潔劑的人,會記得隨時補擦護手霜來保養,以隔離水分跟清潔劑的道理是一樣的。 爽身粉的使用注意事項 傳統用法在易出汗的地方總是會塗上一層厚厚的爽身粉。適當的使用爽身粉雖可隔離保護肌膚,達到皮膚乾爽的效果,但醫生提醒媽媽使用爽身粉時,要注意用量,薄薄一層已可達到效果,若塗抹過多爽身粉,反而將阻礙了皮膚跟空氣的接觸,因吸水無法排出使得身體反而更悶熱。若發現已有破皮發炎的現象,則更不建議使用。 ∼全文請見238期育兒生活雜誌∼ .

正確訓練寶寶如廁

2010年12月26日
公開
62

正確訓練寶寶如廁 .分類:專業知識2010/05/29 14:23 .購買紙尿布花錢,清洗布尿褲費事,隨著寶寶認知、行為能力逐漸成熟,「該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了嗎?」讓許多新手媽媽好苦惱!訓練寶寶如廁,非一蹴可及的簡單任務;評估發展狀況,善用孩子的高超模仿力,只要肯耐心指導,教育寶貝如廁,也能so easy! 案例一: 已經滿1歲半的小米,個性活潑不怕生,活動力驚人;已經會說簡單句的她,總喜歡抓著爸比媽咪哇啦啦地牙牙學語。看著小米的行為發展日趨成熟,媽咪正在思考,是不是該訓練小米自己坐馬桶上廁所了呢? 案例二: 2歲半的豪豪,也到了該自己學會坐馬桶上廁所的年紀了!腦中浮現如此想法的豪豪媽咪,開始試著把寶寶屁股上的尿布撤除。沒想到,一不穿尿布,豪豪就開始走到哪尿到哪;硬拉孩子坐在馬桶上解放,換來的只是一臉「媽媽妳為什麼要逼我」的愁容。就這樣僵持了大半天,因為屁屁毫無動靜,母子倆只好無奈離開廁所;只不過,一恢復自由,豪豪又尿了…。 3關鍵,如廁訓練評估 從控制大小便意,再到養成坐馬桶的習慣,想訓練寶寶像大人般自主如廁,的確需要經過一段訓練過程。擁有超過10年托嬰經驗的台北市保母協會資深保母吳金枝表示,教育寶寶學習上廁所,期間歷經的陣痛期在所難免,但若事前錯估孩子的能力發展而急就章,苦的可是親子雙方喔! 條件具備,訓練才生效 美國小兒科醫師貝瑞布列茲頓曾針對2,000名幼童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倘若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肯發揮耐心,等待寶寶生心理具備足夠條件後,才開始訓練寶寶如廁,則寶寶抗拒、失敗學習的機率會大幅降低。 關鍵1:年紀 到底多大的孩子可以開始脫離尿布,進行如廁訓練呢?吳金枝保母解釋,每個孩子的身心成長、發育快慢速度各不相同,嚴格來說,訓練寶寶上廁所並沒有一定的時間表;但就長期的托育經驗值評估,訓練寶寶上廁所最適宜的年齡,約落在1歲半至2歲半或3歲之間。 肛門期,訓練好時機 根據著名的兒童心理教育學家佛洛依德的說法,1歲半至3歲的幼童,正處於「肛門期」,這個年紀正是寶寶肛門括約肌的神經發展時期。而吳金枝保母也提到,大部分年紀在1.5∼3歲間的baby們,由於肛門的括約肌發展轉趨成熟,已經有能力「憋住」,不讓排泄物隨意流瀉;加上認知、語言表達能力逐步完整,可以明確地透過語言傳播來表示自己的需求與想法。 「從容」教,訓練易成功 吳金枝保母指出,「心急」是訓練過程的最大禁忌!她提到,其實只要在3歲以前教育寶貝完成如廁訓練,都不算太晚。父母若不顧孩子的學習意願與身心成熟度,還不到1歲半就早早訓練孩子上手,「整體訓練時間,可能反倒拉更長,事倍功半」。 而教育身處於「肛門期」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吳金枝保母提醒,爸比媽咪們千萬要記得以愛與耐心,包容孩子在訓練過程中的失誤。若過度責罵、嘲弄,使孩子在訓練過程中受挫,不但會讓孩子因此害怕坐上馬桶,恐懼上廁所;長大後可能還會有頑固、害羞、攻擊性人格等負面後遺症出現。 關鍵2:行為 「只要家長夠仔細觀察寶寶的反應與舉動,其實透過許多小地方,就能評估訓練時機!」吳金枝保母表示,多數1.5∼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到了從「寶寶」成長為「幼兒」的階段了。會活潑地來回跑跳,上下樓梯不再讓爸比媽咪擔心害怕,四肢協調度越來越好,象徵著孩子的肌肉發展也到了一定程度。 會理解,能接受命令 看著寶寶會一個人自在地行走,看起來應該是要可以很自由的自己上廁所才是。吳金枝保母指出,懂得理解,只是開啟如廁的學習開端;2歲左右的孩子,多半學習、模仿能力正強,也能認知「大便」與「尿尿」的差別意義;只要給予清楚的指令,訓練寶寶如廁也能不費力喔! 必知!觀察指標 〈1〉 喜歡跟著或企圖模仿大人的動作。 〈2〉 對於大人上廁所感到好奇,會想跟著去。 〈3〉 能聽懂、理解日常生活中父母所給予的指令。 〈4〉 懂得簡單傳達需求(如:媽媽,我想尿尿)。 〈5〉 在玩的時候,會突然停止、蹲下來做出大小便的動作,這就表示寶寶已經有能力察覺自己身體正要大小便了。 〈6〉 孩子的尿布能夠間隔2∼3小時還不濕。 關鍵3:語言 一般來說,18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基本上已經進入「語言期」學習階段。18∼24個月大的孩子,生活中已經會以「語言」作為主要溝通工具;可以大致理解簡單句、常用的複雜句,也能夠組合簡單的片語或短語。而2∼3歲間的孩子,已經能組織主詞、動詞、受詞,進而說出一完整句子;聽得懂簡單指令,也可以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學齡前孩子的行為情緒溝通問題

2010年12月22日
公開
54

學齡前孩子的行為情緒溝通問題 周怡宏醫師◎著 學前兒童的行為問題,大致可分為退縮性及攻擊性兩種。當兒童表達自己的期望和構思時,卻遭到別人的責備或懲罰,他們就可能感到退縮或害怕,而出現退縮性行為。 兒童如果有退縮行為,會影響他們接納別人的態度,不願意與人交往及溝通,更嚴重的會產生自我隔離的情況。根據研究顯示,如果不及早改善兒童退縮的行為,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退縮的表現只會增多而不會減少,而且很難與人建立互信的關係。在社交上,他們的表現往往是被動及不合群的。 當遇到失敗和挫折而得不到適當的鼓勵及安慰、未能適應環境的轉變,或者是因年幼溝通能力不足,未能用恰當的方法表達自己……兒童就很容易在朋輩中出現攻擊性行為,這些行為可能會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有一些不良的行為是兒童在環境中學習到的,他們會從生活中學習到,某些行為模式是可以操縱他們身邊的人,例如:他們有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時,別人就會順從他,這些不良的行為便會被強化,導致這類兒童很容易變成「小霸王」,做事我行我素,很難與其他人協調,以致無法在同輩的群體中建立融洽的關係。 隨著心智的成長,兒童在三歲以後已知道自己是社會的一部份,開始認識到自我以外的世界,要與其他人交往及相處。在學習相處的過程中,兒童要面對不同的環境轉變,開始體驗到各種令人開心、憤怒、挫折、懼怕……等感覺;在各種不同的刺激下,兒童容易感到不安,若表達能力如果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不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當和同輩相處時,就會出現較多的發脾氣或者會用消極、逃避……等態度,來表現自己。 嬰幼兒的氣質、情緒、行為對日後成長都扮演關鍵的作用,我們根據什麼作評估呢?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敘述: •醫師問診:嬰幼兒成長的歷史、飲食、睡眠習慣、行為與照顧者的關係等等。 • 家長及 老師觀察填寫量表:分析孩子的氣質、情緒及行為。 •家長與孩子關係的臨床觀察:觀察家長與孩子在離合、互動關係中雙方的反應。 •從遊戲形式的測試中,觀察孩子活動量、專注程度及適應力。 •標準化的測試評估孩子的智力、語言及協調能力。 如果能夠掌握孩子情緒的發展原則,一旦發現問題,應該盡早追查原因及尋求專業的輔導,以最有效的方法處理,並排除其他語言、溝通或學習障礙。兒童和青少年的情緒評估,是給予父母一個瞭解孩子情緒和行為的工具;透過使用科學化的心理測驗、面談和有系統的行為觀察,臨床心理學家會為不同年齡及階層的人士,提供性格、情緒,行為及發展狀況…等各方面的評估和診斷,例如抑鬱、過份焦慮和恐懼、感覺失調、自我傷害、飲食失調、濫用酒精和藥物、失眠、學習困難和發展遲緩……等。 而評估內容則包括:檢視學校課業上的表現、檢視情緒�社交功能、人格特質的檢測、兒童及青少年行為評估、智力測驗、視覺�空間能力測驗(協助排除特定類型的學習問題)、深度學習評估(適用於分辨閱讀障礙)、非言語型學習障礙測驗、記憶測驗等適合用來確認學習問題與神經心理功能、執行功能測驗……等等。 周醫師小叮嚀 兒童在3歲以後,已知道自己是社會的一部份,開始認識到自我以外的世界,要與其他人交往及相處。在學習相處的過程中,兒童要面對不同的環境轉變,開始體驗到各種令人開心、憤怒、挫折、懼怕…等感覺,而因為各種情緒的作用,就可能出現退縮性行為及攻擊性行為。

利用吃飯時間做溝通,引導孩子正面思考與會話技巧

2010年12月21日
公開
43

利用吃飯時間做溝通,引導孩子正面思考與會話技巧 瓊安•萊絲&麗莎•霍娃◎著 老師也要練習能夠促進團體意識的談話,讓每個人都有重要的事情和別人分享。在蜜米.布洛德絲基.錢斐爾德老師的教室裡,她發現有兩個問題可以改變教室:還有什麼?以及假如…你會…? 「你的沙鼠寵物還有什麼可以和大家分享?對於我們的春季出遊,我們還能想到什麼?『還有什麼』並非自以為是。」她在她的論文〈四項簡單的助力:成為有創意的老師不可不知的事〉裡如此表示。「它幫助我們拓展視野,提醒我們,一個話題或觀念永遠都沒有完全結束的時候。」 在家裡,吃飯是提升家庭凝聚力非常好的時間,同時有助於了解家人以及使用這些談話的技巧。要讓吃飯時間更有樂趣以及炒熱氣氛,你可以: • 說些在你孩童時代,當你跟孩子同年齡時候的故事。在點心時間或其他空閒的時間,幼稚園老師會和學生分享他們的童年往事。在家裡,可以聊聊你的幼稚園老師,或你是否上過幼稚園。描述你童年時期的後院或臥房,談談你最不喜歡的食物,或是在家裡你認為最難遵守的規定。 • 對孩子當天的情況提出問題,接著問孩子在學校或托兒所最喜歡什麼?最不喜歡什麼?你可以說些白天工作的詳細情形,如果孩子有興趣,讓他提出問題來問你。 • 提出那天的問題,句型大概是這樣「如果….你會怎麼做?」在傑洛克絲老師夏威夷的教室裡,每天要放學之前,她的一年級學生會討論「今天我學到的三件新事情」。在家裡你可以修改這種方式為,每天晚上在餐桌上讓每個家人聊聊那種話題(包括父母在內)。你將會很訝異自己學到這麼多! • 熟悉老師問開放式問題的藝術,這種方式可以教孩子思考技巧和會話技巧,同時讓你更加了解孩子的一切。有個教室訣竅是:不要老是「教導」孩子你所知道的主題,應該問:「你知道有關…的事嗎?」 傑洛克絲老師又多增加一道功夫:把這些談話內容簡單地記在筆記本上,將成為珍貴的日記,供家人日後一起觀賞,看你們改變有多大,以及你們學到了什麼。 偶爾你也可以用高級桌布或紙桌巾、花朵來布置餐桌。菜餚可以是平常吃的家庭食物,但是變化一下氣氛看起來就會不大一樣,這樣可以提供很好的機會,簡要地討論餐桌禮儀和其他的禮貌行為。 或者計畫辦個茶會來取代點心時間,使用真正的茶具,用真正的桌布鋪在桌子上,將食物擺在精美的碟子,邀請孩子坐下來,彼此敬「茶」(可用牛奶或果汁取代)。讓孩子輪流倒茶,或彼此互相服務,然後彼此安靜地交談。你也可以利用茶會來慶祝彼此的成功,例如:學到新的能力或在學校表現不錯。 . 我要引用我要回應 儲存至「書籤」.

前庭刺激

2010年12月20日
公開
59

前庭刺激 .分類:專業知識2010/08/24 11:14 .在談到感覺統合時,最常聽到的什麼呢?前庭刺激、本體覺刺激和觸覺刺激。   什麼是前庭呢?簡單地說,它在人體內耳的一個平衡器官。但前庭系統的功能不只是掌管身體的平衡,它還負責身體和腦的多處互相聯繫,並同時接收從肌肉、關節、皮膚、視覺和聽力等接受器傳來的神經訊息,整理好後再送回原本的地方。   六個月大的胎兒就開始具有這項能力。當媽媽在移動時,嬰兒的前庭接受到移動的訊息,會在腦中產生反應〔我感受到媽媽在走動了!〕前庭系統會影響到全身的運動功能。   有一些小朋友常常在寫功課時,會以手撐頭或趴在桌上,無法把頭抬好,也常常很容易疲倦;或在學校休息時間,被同學一不小心一推撞,就跌倒了,此乃肌肉張力低的表現。由於前庭系統無法得到足夠的訊息以維持全身肌肉的收縮,表現出來的就是孩子看起來軟趴趴,不容易維持坐姿或站姿。身體知覺的發展及動作計畫能力,也受前庭系統的影響。   爸爸媽媽可能會發現怎麼姐姐和弟弟一起學習騎腳踏車,弟弟一下子就學會了。而姐姐老是跌跌撞撞,不知道要如何才能騎腳踏車;游泳課時,手腳的擺動也很笨拙,或是這次好不容易學會了游泳動作,下次來上課時,卻又忘了,這就是動作計畫能力的失調。   前庭系統也負責眼球動作及影響知覺空間概念發展。很多感覺統合有問題的小朋友,在看書或抄黑板時,會跳漏字、跳行等現象,或是把字寫顛倒,例如〔媽〕寫成〔馬女〕或把〔東西〕唸成〔西東〕。這是由於前庭控制時的動眼肌群,無法很平順地追視一個物體,在看一定點或很快由A點轉換成B點時,眼球移動不平順而有落差的現象,造成閱讀時會漏字跳行。   前庭系統是一個很原始的感覺統合。在胎兒形成時,就開始影響孩子的情緒及日後的行為發現。在嬰兒哭時,如爸爸、媽媽把他抱起來,輕輕搖晃,哄哄他,嬰兒就會在搖晃時,接受到舒服的前庭刺激,並且感受到被愛、滿足的感覺,長大後也將會發展出穩定的情緒和人格。   前庭系統的調節功能對神經發展和整合很重要。正常前庭系統的調節,可以增減某些神經活動的訊息;前庭系統失調則產生過度反應或不敏感兩種。   前庭過度敏感的小朋友,常會暈車,或當固定看一旋轉的物體時,就會感到暈眩或甚至嘔吐的情形。上體育課時,如果要求他繞著小圈圈跳,或做彈跳的運動,也可能引起他頭暈或不舒服感覺。有一部份的小朋友搭電梯時,也會有暈眩的情形。   而前庭敏感度過低的小朋友,則喜歡大量的旋轉或快速的刺激。通常可以發現這類的小朋友,活動量較高,整天跑來跑去,喜歡爬高爬低,盪鞦韆時,盪得越快越高,他越喜歡。有時會自己繞著原地打轉,可以連續進行數十圈,都不會暈。   分享活動可以提供家長陪同小朋友一起遊戲、一起運動,並且細心觀察前庭覺的發展。 ●小朋友盤腳坐著,玩【不倒翁】遊戲,看小孩能否平衡,不被推倒。 ●讓孩子坐在乾淨的地板上,經由連續翻身,把沙包或玩具,由一端運到另一端。 ●坐在旋轉的椅子上,由爸爸、媽媽或孩子自己順時針轉動(或逆時針)十圈,然後做投接球或益智問答,接著再逆時針(或順時針)十圈,如此重複五至八次,視著孩子可接受的情況增減。活動時,注意孩子在旋轉後可否保持坐姿,並完成投接球或益智問答的活動,是否還會感到暈眩不舒服。 ●使用跳跳床進行彈跳投球或丟接球的活動。 ●對較小的小朋友,爸爸、媽媽可用大浴巾當作搖籃,給孩子提供前庭刺激。 ●至戶外或公園時,可讓小朋友多從事盪鞦韆、溜滑梯、衝滑板等活動。 .

分享-36種方法教出資優小孩

2010年12月19日
公開
50

分享-36種方法教出資優小孩 .分類:文章分享2010/06/17 15:40 .【學習新樂園】•36種方法教出資優小孩 摘自聰明寶寶電子報 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 羅文喬 〈內容改編整理自Thomas Armstrong博士所撰寫的”50 Ways to Bring Out Your Child's Best”〉 傳統的智力評量大多是以單一智能的方式進行。美國哈佛大學Howard Gardner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證實,幼兒的智能會展現在不同領域(包括: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肢體動覺、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智能)之中。在現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也需要多元的人才,各自發揮不同的智能。 兒童的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遺傳,另一個則是環境。遺傳受到父母親的基因決定不可控制,但遺傳還需要在對的時間,有適合的環境做配合,才能將幼兒真正的能力展現出來。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幼兒並不需要成人的教導。成人要做的只是為幼兒預備一個對的環境,在這環境中的空間佈置、成人、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在此提出以下幾點給父母的建議,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因為父母的幫助,而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1.讓你的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認識自己)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單向的學習方式讓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接受,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培養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所以,成人應提供孩子豐富的環境,同時允許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在學習的過程中成人避免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效果.營造愉快的學習經驗,先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才能找出真正興趣所在。 2.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活動,激發孩子潛在的天賦。(潛能開發)提供幼兒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如﹕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照顧、天文地質的探索、身體律動的練習等,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得多少的結果,成人可以從旁觀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中去發覺幼兒的潛在能力。如:在進行音樂欣賞時,對於旋律節奏特別有反應的孩子,可能代表他在音樂方面是有潛能的。而常常蹲在路邊觀察昆虫活動的孩子,可能對於動物部分的學習是特別敏銳的。 3.允許你的孩子犯錯。(培養正確的判斷力)幼兒由於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但隨著身心的成長及知識的增加,孩子也能擁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決定。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如:在寒冷的冬天卻選擇穿短袖的衣服等.在成人適當的輔導之下,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會是幫助孩子有一天能做出正確決定的重要基礎。 4.經常對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問題可以引發孩子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心,讓孩子動頭腦思考。但問問題的方式很重要。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助長幼兒進行思考,如:是不是這樣?對不對,好不好?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採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怎樣呢?你有沒有什麼辦法?為什麼會出現彩虹?開放式的發問方式可以從孩子的回應中知道孩子是否真正了解問題的意思並達到幫助幼兒思考的目的。 5.計畫一項特殊的家庭專案。(促進親子關係及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利用節慶,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主題,全家人共同設計進行一個活動,如:說故事接龍,角色交換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創造力,也可以喚醒和開發孩子另一方面的潛能。 6.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建立愉快的學習經驗)現代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好,每天幫孩子排滿了各式各樣的課後輔導課程及才藝的學習。卻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意願。主動的有意願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專注力,而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條件,被威脅強迫的去上各種課程非但對於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有不愉快的經驗影響日後的學習。因此,成人要做的不是強迫而是鼓勵,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進而主動學習。 7.你可以對孩子有期待,但是必須是合理的。(依幼兒自己的步調成長)每一位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異表現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一下子就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無能便會放棄,如果父母親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實力給予適當的期待,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後再提升標準,很容易便可以達到目標。 8.與孩子分享你的工作。(促進親子關係)在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他們的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於親子關係的互動有很大的幫助。父母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會成為孩子的典範。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的話題。 9.為孩子提供一個感官豐富的環境。(敏銳的感官能力)0-4歲是幼兒感官發展最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的感官刺激幫助其概念的發展。父母在家中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牆面,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幼兒在未來發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 10.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孩子會受到你的影響。(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許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唸書要認真,卻不見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透過身教影響孩子。父母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於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透過身教深深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1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自我概念的發展)學齡前是幼兒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期,還未清楚建立自我概念的幼兒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因此,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如:你還小,等你長大就會了),很容易讓孩子的能力及發展受到限制。 12.全家人經常一起玩遊戲。(促進親子關係)幼兒的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他們天生就具備有遊戲的能力。透過遊戲幼兒可以展現他的能力並進行學習。成人在參與幼兒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能力及針對其需要協助的部分進行輔導。 13.親子共讀。(培養良好的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從小養成。根據一項研究,在孩子童年早期經常有機會坐在成人膝上聽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長大之後較容易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14.使用一些幽默,笑話和有趣的故事以激勵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創造力) 15.不要對孩子做的事情有過多的挑剔和評斷。(增強孩子好的行為)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你的肯定時,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學齡前的幼兒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成人任何一句批評的話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向訊息的語言(如:你用了好多的顏色、有紅色、藍色和黃色。色彩真豐富),盡量減少使用負向語言(如:你怎麼畫得這麼亂,顏色太多了。)正向的訊息能讓孩子獲得鼓勵,繼續表現良好的行為。但負向的訊息卻會讓孩子停滯,退縮不敢往前進。 16.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家裡,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的電腦設備。(增進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 事.學齡的孩子可以學習使用電腦,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更廣。 17.與孩子談話並學習傾聽。(情緒的抒發)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談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談天的過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這過程中成人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許多的父母還沒有等孩子把話 說完就急著要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願意再與你分享她的想法,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18.當孩子完成家事,給予肯定。(培養責任心)2-4歲的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因此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成人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托把吸塵器等)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範圍(幼兒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19.全家一起外出遊覽新的地方。(擴大孩子的視野,增廣見聞)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遊,除了可以藉由愉快的氣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之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讓孩子收穫滿滿,建議成人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畫,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討論行程的路線,並事先對於當地的文化做一番了解.真正抵達時當地對於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行程中成人也應該鼓勵孩子多運用其感官做觀察及比較並發現異同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20.提供孩子扮演類型的玩具。(促進社會行為及想像力的發展)如:洋娃娃、絨毛動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幼兒透過扮演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了解社會真實的樣子。成人可以在家中的一個角落為孩子佈置一個扮演區,只需用矮櫃做一個簡單的區隔或找一個裝大型電器用品(如:冰箱)堅固的紙箱,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道具必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幼兒才會知道如何使用) 21.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可以做白日夢和幻想。(激發創造力)允許孩子有成人期望以外的答案,這些答案很可能是創造力的來源。 22.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人士生平的勵志類故事。(提供好的學習模範)幼兒吸收性心智的特質讓幼兒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中所提供的成功典範故事分享,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影響幼兒的思考模式和行為表現。 23.不要用酬勞賄賂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幼兒需要鼓勵以促進良好行為的表現,鼓勵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型式。其中最不適切的則是用物質來鼓勵孩子。這樣的鼓勵方式會讓幼兒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且人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盡的。 24. 建議孩子加入他感興趣的小團體。(促進社會行為發展)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成人可以協助幼兒選擇一個團體,如:教會中的主日學學校、幼兒音樂班或社區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透過團體的互動幼兒漸漸發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並達到社會化。 25.和孩子討論新聞以激發他的興趣。(關心社會)以適合幼兒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能幫助幼兒融入社會生活,了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發孩子對於社會的關心。不過在引導幼兒關心社會的同時,成人也要注意到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是否會對於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26.不要有刻板性別印象。(兩性教育)在現代的真實生活中有許多打破傳統刻板印象的事情,許多在以前由男生擔任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女生來做(如:火車司機),許多女生從事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男生擔任(如:護士)。成人提供給孩子的玩具和遊戲不要過分強調刻板性別角色,以免與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有落差,同時也讓孩子發展正確的兩性關係。 27.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尊重個別差異)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孩子的身上,成人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父母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 28.做一對有原則的父母親。(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年齡小的孩子由於環境都很陌生,因此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則與父母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密契的關係。成人若能堅持原則就可以清楚的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29.給孩子買一些能展現其優點的禮物。(增進自信心)能展現幼兒優點的禮物,可以為幼兒製造成功的機會,增進幼兒的自信心。 30.鼓勵孩子思考他的未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成人可以啟發他的思考,但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該如何做。 31.把家裡變成學習的地方。(促進心智的發展)幼兒的心智發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應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幫助幼兒有效的學習。例如:廚房可以是很好的學習數學及科學的地方,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 念,照顧動物的活動讓幼兒能認識動物的構造和習性。 32.教導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和信任自己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多多讚美幼兒並肯定其能力。當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就會充滿自信。 33.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培養幼兒做決定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選擇的項目不需要很多,太多的選項容易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時,孩子會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如 何做出正確決定的技巧。 34.在家裡設置一個放置孩子作品的角落。(表現自己)固定的作品展示區讓孩子學習大方的表現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 35.鼓勵孩子處理他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學習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培養邏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直接尋求成人的協助,太會幫助孩子處理問題的成人往往教出依賴心很重的小孩。成 人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們也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不太複雜的問題。因此成人應該從旁輔導,給孩子機會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36.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優點與缺點。(學習尊重及欣賞每個人的差異)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之處,學習去欣賞每一位孩子的優點,如:莉莉在記憶方面的學習成果雖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 的部分表現良好,並包容及幫助孩子改善其缺點。花些時間想一想這些缺點真的非改不可嗎?有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會發現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我要引用我要回應 儲存至「書籤」.上一篇 下一篇 刊登贊助網站 回應(0) 有夠胖的大象腿怎麼瘦下來 胃癌可以申請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嗎?! 時間不多多,拔牙與植牙能在一天內完成嗎? 更多>> .

五招收服孩子愛頂嘴

2010年12月18日
公開
51

五招收服孩子愛頂嘴 .分類:專業知識2010/09/14 16:56 . 明明是好心提醒孩子多帶件衣服、交朋友要小心而已,孩子就覺得「你很囉嗦」。什麼樣的表達,才能讓孩子認同父母的關愛呢?請問楊老師:我孩子讀國中,對他說話,他常常假裝沒聽到,要不然就回嘴:「你很煩耶!」請問我該怎麼辦? 青少年愛頂嘴,常常是因為父母無法調整關愛;沒能順利轉型,就會嘮叨,孩子也會長不好。打個比方,你把幼苗種在栽培箱裡,結果它長大了,你還繼續放在栽培箱關照,它能不長歪嗎?你必須移開保護罩,讓它在自然環境裡茁壯,才能順利轉型。 舉個例子,現在許多孩子有過敏體質,父母經常提醒孩子不能吃冰。孩子還小時,只要父母不買,他就沒得吃。國中以後有辦法嗎?他下課去買冰,喝完再回來,你還真的不知道呢。父母不轉型肯定落得嘮叨之名。至於如何轉型?我提五招供大家參考: 第一,體認「嘮叨其實為自己」。 孩子日漸長大,同儕的影響愈來愈大,父母則逐漸式微,頂嘴就是不想被管那麼多。這很自然。可是對父母來說,就很痛苦。當你發現裡子漸失,卻還想贏得面子,就會嘮叨。這嘮叨,是試圖要拉住過去那個親子關係,留住那段甜蜜時光。 很多父母會說,「可就因為是你媽,我才講你。誰會像我那麼關心你?」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永遠都是孩子的需要;可是父母必須體認到,表達關愛,一次就夠了;一直講,是希望孩子聽你的。而這招,已經完全無效。 但也不需要賭氣收回關愛,一句話都不說。很多父母就這樣忍三天,不講;然後孩子覺得愧疚、害怕你不愛他,就設法找台階下;於是過了一段短暫蜜月期,接著你又開始嘮叨,孩子繼續頂嘴不耐。大多數家庭每天都上演這種戲碼。 孩子這麼大了,你說的道理他不會不懂。何況你教那麼多年了,他依然故我,你繼續老把戲,不嘗試換新招,怎麼會有效。 父母表達關愛,但要尊重青少年的獨立判斷跟自主行動。譬如說,天氣冷,你提醒孩子帶外套,孩子要不要帶,隨他。他自己冷了,下次就會注意;如果怎麼冷都無所謂,表示他體質好,你也不用煩惱。只要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的決定,你可以表達關懷,但一句就夠了,然後尊重他的獨立自主。如此,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懷,也明白你無意壓迫他,就不會頂嘴,也不會嫌你煩。 第二,默唸「孩子獨立真可喜」。 父母要常唸這個魔咒。記住這句話,就不會那麼難受。父母通常因為焦慮擔憂,所以要不停的關照孩子。也許孩子走的這條路不見得順,可能會出問題。但他在這個關卡願意嘗試追求獨立,將來才有辦法真的作主;若他一切順服你,等大了,該獨立還不獨立,你就累了。 第三,宣布「習慣調整慢慢來」。 愛也是一種習慣。孩子小時候,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好不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卻長大了,父母又得改變習慣,這真是上天給父母的功課。你可以跟孩子說,「不好意思,我已經習慣了,畢竟這樣關照你十幾年了,突然要改,好難喔!」。 即使被稱為專家的我,好像頗能洞悉各個階段,該給孩子什麼樣的自由,但大女兒剛上大學時,我家也上演類似的故事。 大女兒高中時,因學校遠、功課重,夜自習結束,我總習慣打電話給她,確認她怎麼回家。大一剛開始她因為社團活動晚歸時,雖然是談過、許可的,但九點一到,我就會不自覺的奪命連環call。對這個年齡的青年真是干擾,她實在煩了,就問「是不放心;或者雖然答應,可是內心不希望她晚歸」。 我仔細想,其實很樂意給她自由的,為何時間到,就忍不住會打電話?後來我跟女兒說,「媽媽真的認為,而且很願意,只要趕上山區小巴最後一班回家,都沒問題。但媽媽已經習慣,九點還沒消息,就要打電話確認你的狀況,不好意思啊!」我說了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也請她提醒我。一段時日之後,慢慢的,我不再急著打電話,也覺得輕鬆許多,不用時時掛念她幾時回家。 我認為要青少年了解父母的心,那父母就要學習用好的方式,坦誠的讓孩子知道你的狀況。父母只要能坦承,青少年其實還是很愛父母、很能包容父母的。甚至請孩子適時提醒自己;時間久了,就會成功轉型。轉型是需要時間的。 第四,牢記「有效規範的三要」。 成功管教的配方有五個元素:了解、接納、引導、規範與欣賞。不同年齡層,配方的元素比例不太一樣。孩子未成年之前,有些行為還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和規範,以下三個要點供父母參考: (1)要以行動取代嘮叨。譬如孩子說好玩電腦的時限到了,他還沒關;你不要在遠遠的地方,隔空喊話嘮叨不停。跟他說時間到了,同時走到他身旁明確要求關機,用行動取代嘮叨。 (2)要善用客觀的事實資訊。孩子聽到的聲音不會只有父母的,他需要學會判斷。因此管教青春期的孩子,要引用更多客觀的事實資訊,而不是「我是你老媽(或老爸),所以要聽我的……」。 (3)要使用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父母不做什麼也自然發生的後果叫做「自然的後果」。譬如不洗頭、不洗澡,身上就會臭,同學會排斥,這就是自然的後果。如果那個後果對孩子有意義、有用,那不勞你多說,孩子自然會改。你就讓這個自然後果去教他,比你直接管他有用得多。 又比方說,很多孩子考試常常粗心大意,少拿分。該得分沒得分,除非他已經放棄自己,或故意要考壞來氣你,每個孩子都會懊惱,這就是「自然後果」了。父母一罵「你就是粗心大意!」為了保住面子,孩子肯定反彈,「我哪有粗心,我都檢查五次了!」 這時,同理他的感受就好,「一不注意就掉了五分,你一定很懊惱!」這是表明你知道他面對自然後果的感受,也會讓孩子擁有下次想改進的動力。 問題是有些事情經不起自然後果,例如吸毒。這時就必須運用剛剛提到的「善用事實資訊」,讓他了解為什麼要規範。譬如說孩子晚歸、跟朋友出去,如果不讓家長明確知道跟哪些人去哪些地方做什麼等,家長就不能答應。換言之,如果違背這個規範,下次可能某些自由就要被限制,這叫做「合理的後果」。 我常碰到國高中生,說社團有事,要跟同學出去,或去同學家住,父母關切是去誰家,這是合理的要求。但孩子就不講,這時你可以引用事實資訊告訴他,因為現在毒品氾濫、社會新聞頻傳,雖然我願意給你自由,可是你至少要讓我知道去誰家。我要打個電話跟對方父母聯繫一下,謝謝對方,這樣比較禮貌,也確認對方父母確實知道。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不能遵循規範,一點也不願意妥協,後果就是不能去。合理的後果就是有選擇性,如果選擇這個,會有這樣的結果,你必須配合;如果你選擇那樣,就有另一個後果,你也要接受。 最後,切記「親子對談有四不」。 青少年最討厭的嘮叨有: (1)小事不要一提再提。父母要管大事,不重要的小事儘量讓孩子作主。 (2)不要翻舊帳。沒有人喜歡被揭瘡疤,這最容易引發青少年反彈。 (3)不要否定孩子。經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會更想頂嘴、堅持到底。 (4)不要引發孩子的罪惡感。譬如「你翅膀硬了,不需要爸媽了!」 孩子長大,父母要隨著調整。以上五招讓你親子關係升級、完全收服頂嘴。 .我要引用我要回應 儲存至「書籤」.上一篇 下一篇 刊登贊助網站 回應(0)

禮貌,不只是教會孩子說「請、對不起、謝謝你」就好

2010年12月17日
公開
49

禮貌,不只是教會孩子說「請、對不起、謝謝你」就好 .分類:文章分享2010/06/17 15:49 .文�呂素美(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兼任講師)】 一天,與先生走在台北街頭的人行道上,迎面一字排開走來四位身材高挑、似大學生的年輕男女,眉飛色舞的談笑著。 只是,眼看著「雙方人馬」逼近,那一橫排隊伍仍然向前挺進,無視於眼前我們這兩個「障礙物」。說時遲那時快,我與先生很有默契的一前一後,側身,從他們中間的某個縫隙順利「鑽」過,然後都嘆了口氣:「唉!另一種路霸。」 在有禮貌的環境中長大,孩子也會懂得禮讓。(攝影/楊惠民 提供/學前教育雜誌) 禮貌 整體待人態度 一般人講到「有禮貌」,好像就是懂得說「請、對不起、謝謝你」。可是,當有位媽媽橫眉豎目,用很兇、很重、很急的口氣對孩子說:「請你把衣服穿起來!快點!謝謝!」這位媽媽有禮貌嗎? 有禮貌,應該是人與人接觸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謙沖、體諒、尊重、為對方著想的言行與舉止。問題就在:當別人對我們不禮貌時,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是,當我們對別人不禮貌時,卻都認為「沒那個心」。於是,我們常常對別人不禮貌卻不自知。 放任 讓孩子目中無人 更大的問題是,許多爸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任由孩子對著爸媽說「討厭啦!」「你豬頭哦!」「你很白癡耶!」「你很煩ㄋㄟ!」,甚至有位媽媽在兒子當面罵她「老巫婆!」時,還陪笑臉地說:「你好乖!趕快先寫完功課,再去打電動。謝謝哦!」 那四位大學生有什麼樣的爸媽,不得而知;可以確知的是,敢罵媽媽「老巫婆」的這個孩子,以後一定會是那些目中無人大人中的一個。 禮貌要教才會 人際能力從小養成 相信所有爸媽都同意,人際關係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攸關重要。期待孩子擁有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有禮貌」就得從小教起,讓他在舉手投足、應對進退之時,「禮」所當然。 「有禮貌」絕對不是一種「長大自然就會」的東西,絕對是要教才會的。 學會禮貌 入門3守則 先了解孩子如何學習禮貌,才能用對的、有效的方式來教會孩子。 ?教戰守則1:家庭氣氛存夠禮貌骨本 「家和為貴」不僅是持家圭臬,更是成功教養孩子的第一步,因為孩子只要醒著,無時無刻都張著耳朵、眼睛、鼻子,還有全身的神經接收器,從四面八方「主動」吸收呈現在周遭的訊息,然後把吸收到的資訊快速送到大腦去解讀、儲存。 *他看到媽媽對爸爸說:「請把杯子遞給我。」爸爸拿了杯子,送到媽媽手中,媽媽笑瞇瞇的說:「謝謝!」 *他看到爺爺和爸爸要出門時,爸爸都會為爺爺開門。 *他看到下班歸來的爸爸,都會先去廚房跟早一步到家、忙著在做飯的媽媽打聲招呼:「我回來了。」 *他看到媽媽都會先問過爸爸:「這節目不好看,我們轉台好嗎?」在爸爸點點頭後,媽媽才會拿遙控器轉台。 學習需要有好環境,當「浸泡」在和樂有禮的家中,孩子主動吸收到的,就是這種應對進退的方式,他的骨子裡頭就存進了許多有禮貌的骨本。 ◎發展小常識 認知發展大師皮亞傑認為,學前孩子任何概念的建立,都得要透過親身具體的經驗才行。換句話說,要讓孩子看到、聽到、聞到、摸到、感受到、經驗到,孩子才有可能學會。 ?教戰守則2:把孩子當大人以禮相待 要孩子有禮貌,父母對孩子就要先以禮相待,以身作則。許多父母也許從小就被無「禮」對待,以致他們現在雖然和成人相處時看來彬彬有禮,但轉頭面對孩子,卻瞬間把「禮」拋到九霄雲外;有些則認為對孩子只有權威、命令、訓誡、責罰,根本就不覺得需要對孩子有禮貌。 *「你幾點才要給我去洗澡,嗄?」 *「杯子借媽媽用一下會怎樣?這麼愛生氣!媽媽買的ㄋㄟ!小氣!」 *在廚房洗著碗,不忘拉長脖子對著客廳吼:「都幾點了還在看電視,關掉!馬上給我去睡覺。」 *「給我閉嘴!怎麼話這麼多!」 想想看,請同事遞東西給你時,你會怎麼說?想借用同事的物品,你會怎麼做?當你正跟人對話時,手機響起,你會先道個歉再接電話,並快速結束通話吧?和孩子相處,一個原則是,只要把孩子當成大人那樣的以禮相待,就對了。 ◎發展小常識 依皮亞傑的理論,唯有被有禮貌地對待時,透過親身經驗,孩子才真正明白「有禮貌」是什麼意思,也才能感受到被以禮相待時那種被尊重、體諒的愉悅,以及為什麼爸媽要教他有禮貌。 ?教戰守則3:行為舉止適時重複教導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就要從單純的教孩子說「請、謝謝、對不起」(謝天謝地!這幾個語詞都很簡單,孩子很小就可以學會),漸漸擴大到表現在行為上,絕不以孩子年紀小不好教,或大一點再教,來規避這項責無旁貸的任務。 *「我們在公車上,講話請小聲些,不要吵到別人。」 *「要跟媽媽講話,請你到媽媽面前來,看著媽媽講,不要這麼遠扯著喉嚨喊,媽媽不喜歡這樣。」 *「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可是,生氣也不可以說這樣沒禮貌的話,你要跟媽媽說對不起。」 *「以後接電話,要跟電話裡頭的那個人說『請等一下,我去請爸爸來聽電話』,不是『我去叫爸爸』,這樣才有禮貌喔!」 *「請你輕輕關門,不要『砰』的一聲,這樣很不好。」 ◎發展小常識 學前孩子比較自我中心,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力又還沒有很好,也還沒有很多是非對錯的觀念,唯有靠著大人在一旁不斷地適時提醒與教導,透過親身經驗的累積,孩子才能慢慢學會、記住。 . 我要引用我要回應 儲存至「書籤」.上一篇 下一篇 刊登贊助網站雪印福袋幸福滿袋-雪印成長奶粉www.snowmilk.com.tw 雪印新世代配方成長奶粉加錄音手機加可愛提袋加身高尺,嚐鮮福袋,給您幸福滿袋! www.snowmilk.com.tw 杜耳中心 - 兒童學習障礙改善www.dore.com.tw 物理運動免藥物,小腦強化連結,全球同步計畫,有效改善學習障礙,重拾學習信心! www.dore.com.tw 訊聯生技媽媽教室服務跨越全球www.babybanks.com.tw 與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合作前進大陸,確立國際幹細胞存捐權威地位,造福更多婦幼 www.babybanks.com.tw

幼兒鼻塞的認識

2010年12月16日
公開
48

幼兒鼻塞的認識 .分類:專業知識2010/09/21 15:27 .新生兒及嬰幼兒,由於上呼吸道的管腔都較狹窄,其結構關係亦與成人不同,鼻孔後的通道直接向著氣管的開口,用鼻子呼吸要較用口腔呼吸來得順暢且不費力,所以嬰幼兒大部份都是閉著嘴由鼻孔呼吸,以進行空氣的交換。      剛出生的嬰兒由於從母體來的抗體量尚足夠,不容易感冒。慢慢成長後,對外界的抵抗力逐漸消退,就很容易患病了,尤其是呼吸道的疾病。一旦鼻孔因感冒而塞住不通或變窄,由鼻子呼吸困難,則只好退而求其次的張口來維持呼吸,但終究比原來要費力些,所以寶寶會顯出呼吸困難、煩燥不安、睡不熟的情形。      嬰幼兒的鼻腔及咽喉,天生就較狹窄,很多淋巴腺體也分佈著,本來在正常情況下分泌物就很多了,它們的功能在於潤溼及過濾吸進的空氣,對維護健康是有益的。在感冒、對外界空氣過敏、或受傷時,其表面黏膜除了會腫脹外,分泌物還會大量增加,此時就非常容易阻塞住鼻腔。坐立時,分泌物會向前外流出成鼻水,而平躺時則向後下倒流至咽喉處,甚至刺激喉嚨而咳嗽。許多在白天情況尚好的小孩,到了晚上睡覺時,就會咳嗽不斷,很多都可能是這種「鼻涕倒流」所引起的。   鼻塞現象遇風寒或吹了冷氣,因鼻粘膜微血管擴張充血,鼻塞及流鼻水就變得更嚴重了。因口腔及咽喉部位的分泌物增多,與快速進出咽喉的氣流作用,就會像水燒開了般的產生唏哩呼嚕的雜音了。     如果沒有發燒現象,只有單純的鼻塞及流鼻水,活動力也不差,可以先觀察一陣子再說,當然藉助一些藥物可能會使情況改善,但並不是絕對有效的,因為幼兒天生鼻腔就比較狹窄。 *何時需要特別注意及送醫? 一、連續不斷的清鼻涕:   絕大多數的幼兒是因鼻過敏或感冒引起的,只需吃藥即可。但是有極少數的例子,這種鼻子流清水有可能是腦脊髓液(所謂的龍骨水)外流,表示鼻腔與大腦腔間有裂隙存在,這是非常危險及緊急的情況,一定要馬上送醫檢查治療。 二、黃鼻涕:   鼻水的顏色由透明清水狀轉為黃色黏稠狀時,表示可能鼻腔中已被細菌或病毒感染而發炎了,甚至化膿,此時就需要醫生開些抗生素來治療。 三、感覺呼吸吃力及氣喘:   尤其在吃奶時,因為口腔被奶嘴及食物堵塞住,而鼻腔原本就不通,所以呼吸更形困難,寶寶會表現出煩燥不安、臉色發暗(紺)、鼻翼搧動、及胸部凹陷...等症狀。 四、發燒、鼻腫、嚴重咳嗽及活力不佳...等:   表示存在有其他較複雜的問題,如鼻竇炎或肺炎,所以不能掉以輕心。 *在家裡父母要如何幫助鼻塞的幼兒? 一、如果可以直接看到鼻內的阻塞物或分泌物,可用市面上有售的嬰兒用棉花棒,先沾點水潤溼後,伸入鼻孔內(勿超過二公分)將此分泌物取出。切忌太深入鼻腔中,因為一般人對鼻腔內部的構造並不了解,而且鼻腔內黏膜很脆弱,容易受傷,如盲目的清除,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二、使用溼熱的毛巾在鼻子上施行熱敷,鼻黏膜遇熱收縮後,鼻腔會比較通暢,同時黏稠的鼻涕亦容易水化而流出來。 三、一般市面上銷售的吸鼻器,如放大的水滴狀,其使用效果並不理想。如果確實阻塞的很嚴重,可請醫生使用特殊小器械來幫忙處理。     ∼摘自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小兒外科兒童醫學網宋文舉主任著∼ . 我要引用我要回應 儲存至「書籤」.上一篇 下一篇 刊登贊助網站雪印福袋幸福滿袋-雪印成長奶粉www.snowmilk.com.tw 雪印新世代配方成長奶粉加錄音手機加可愛提袋加身高尺,嚐鮮福袋,給您幸福滿袋! www.snowmilk.com.tw 杜耳中心 - 兒童學習障礙改善www.dore.com.tw 物理運動免藥物,小腦強化連結,全球同步計畫,有效改善學習障礙,重拾學習信心! www.dore.com.tw 訊聯生技媽媽教室服務跨越全球www.babybanks.com.tw 與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合作前進大陸,確立國際幹細胞存捐權威地位,造福更多婦幼 www.babybanks.com.tw回應(0)

學說話的過程

2010年12月15日
公開
44

學說話的過程 .分類:專業知識2010/09/30 09:20 .語言的學習,是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三者之間的綜合,人類之所以有文化、文明的發展傳承,完善的語言表達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說話及語言能力的表達不良時也是未來學習及入社會之後的重大障礙。 發聲及學習說話的過程 語言的形成過程是由發聲音、反覆學習、及有意義的表達運用逐步而形成。 小寶寶在剛出生以後,很快就可以咦咦啊啊的發出一些沒有特殊意義的聲音,但是很快的在一、兩週內就可以用動作、表情及哭聲的聲調來表達簡單的意思:當他需要媽媽抱抱的時候,他會用撒嬌式、沒有淚水的哭聲吸引大人的注意;當他肚子餓的時候他的哭聲可以變成急切而尖銳。 哭聲雖不是語言,但也是用聲音表達意思的開始。 到第二月個多大的時候寶寶開始能夠靜下來聽別人對他講話,有時候還會對著講話的人笑。 第三個月大時會開始找講話聲音的來源。 第四至六個月(牙牙學語) 開始能夠分辨出那是高興或憤怒生氣的語調。 這時候也開始像鸚鵡一樣重覆一些相同的聲音,但是他並不能自已發音表達,所能發出的音大多也是由嘴唇的唇音開始(大多是b、p、m之類的音)。這時父母可以反覆用重覆兩個字的詞語,與他溝通,啟發他各種反應。 在理解力方面:寶寶雖不會講,但是他已經可以相當了解大人講話的意思,父母也可以用簡單的言語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使他能夠學習一些有意義的事物。 除了表達意時的基本唇音之外,寶寶自己在玩的時候,也逐漸能用伊伊丫丫像唱歌一樣的連續聲音表達自己的歡愉。 七至八個月時:慢慢了解這些聲音的含意,像是爸爸、媽媽、花花、車車…等,也能夠回應別人叫他的名字,對於不同字的次序變化所代表的含意能夠理解,像是「寶寶來」、「狗狗叫」。 九至十個月大時(開始說話) 通常可以發出表達意義的簡單聲音,也就是一般所謂說話的開始,也逐漸可以正確的模仿聲調的變化,例如叫爸爸、媽媽、狗狗等,這種真正有意義說話的出現也是因人而異,有的時候會遲至一歲半、兩歲才開始出現,如果聽力、智力本身的發展沒有問題,開始說話的早睌對寶寶的影響不大。 以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說的話就愈多,大約一歲半左右可以說兩個不同的字像是我要、給我、進來等等。 不能說話,怎麼辦 如果不能夠以正常的過程學習說話,則有以下幾種情形需要考慮 一、 聽力方面的問題: 此點會在寶寶的聽力一文中多加敘述,基本上聽力受損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家長時常在早期沒有仔細觀察及早發現,使寶寶錯失了許多早期學習說話的機會,十分可惜。 現今已經有更進步而且方便檢測聽力的儀器,家長應提早警覺,在有懷疑時及早確定問題所在。 二、 智力問題(包括自閉症): 智障者本身學習講話的能力就會不足,應及早加入政府各項「早期療育」的訓練計劃中,目前各級公立醫院及醫學中心均有這一類小朋友的篩檢及治療計劃,不同年齡的小朋友有不同的表格,若不能達到該年齡的表格中所列的各項標準時,醫師就會提出進一步確定及治療的建議。 目前以台北市做的最好,小朋友由出生到入學之前有十二次不同年齡的篩檢機會 三、 學習機會或是環境問題: 其實這是最常見的問題,尤其常見於在台灣的社會中,由媬姆、托嬰中心、或老式祖父母照顧的小寶寶,這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照顧寶寶的人並沒有耐心陪這些寶寶,也很少有機會對寶寶講話;或是對寶寶講話的人根本不懂得應該逐字的反覆慢慢教的道理,每次對寶寶講話的時候就像對大人講話一樣,說一連串的句子。小寶寶可能可以意會,但是就是學不及。 所以在門診的時候,有時會看到一些一歲多的小朋友,其表情、動作的反應都很正常,也找不出任何疾病,只有說話的能力很差,原因就是出在此。 這一類小朋友的父母最常見的是職業婦女,我們大多會請父母們盡量下班後把寶寶接回家,多教教他,多陪陪他,讓寶寶有多學習的機會。或請父母為寶寶另外換一個學識及愛心都較好的媬姆。 時常在父母也注意到這種問題並加以改進後,寶寶的語言能力很快的就能追上正常。 舌繫帶是不會講話的原因嗎 ? 大多數的舌繫帶長度是不會影響到發音與說話,如果舌頭伸出時舌尖處不出現凹陷現象,舌頭的長度應該是夠的。 不同地區的語言發音方式,會影響到口、舌、鼻各方面發音的協調方式,因此會造成一部份音標的發音困難,例如山東人及日本人在講英文的時候,其特有的腔調是很難完全校正的,並不是真正的發音上的困難。 在國內、一般而言、大約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百分之十到廿的小朋友在發彳的音時出現困難;到了三年級時發音困難的己經低於百分之五,到了六年級就找不到發音困難的了。 .我要引用我要回應 儲存至「書籤」.上一篇 下一篇 刊登贊助網站

居家收費托育 須登記才合法

2010年11月24日
公開
52

居家收費托育 須登記才合法 2010-11-18 中國時報 【單厚之�台北報導】 放大   兒童福音?  ▲立法院初審通過《兒少法》草案,未來居家式托育都須登記,但三親等內可不必登記。(陳信翰攝)  在家幫人帶小孩以後要納入登記管理了!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正草案,未來收費幫人帶小孩等「居家式托育」,必須向地方主管機關登記後始得為之。違者將處三千到六萬元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根據草案規定,兒童除由三親等以內親屬托育外,其餘於居家環境中提供的收費托育服務,都須事先登記;提供服務者的資格、收托人數、登記、輔導、管理、收退費基準將由內政部訂定。  由於目前內政部對於托育僅有「保母證照」一項,立委楊麗環就擔心,許多幫人帶孩子的可能不會考試,無法取得證照,新制一旦實施,將衝擊國內整個托育體系。  內政部兒童局長張秀鴛表示,內政部目前的規畫,是傾向職業登記而非證照登記,即便沒有保母資格,只要登記後並接受「托育服務教育」,就可以提供居家式托育服務。內政部希望透過教育訓練,來提升國內整體的托育品質。但張秀鴛也坦承,地方政府並無足夠人力查緝未登記者,最後還是要靠家長的認知,才能讓制度落實。  為了避免兒童受虐,草案中也將「高風險家庭」通報機制入法,包括醫事、教育、保育、司法人員、警察、社工和村里長、村里幹事、大樓管理員,發現兒少家庭經濟、教養、婚姻、醫療有問題,可能有使兒少未獲適當照顧之虞時,就必須通報縣市主管機關。  現行法令對於兒少的收養和出養(將孩子給別人收養),並無太多限制;為避免收養有對價關係,甚至變成販嬰,草案也增加收出養的限制。  未來只有旁系血親六親等內、旁系姻親五親等內,且輩份相當者,或是再婚的夫妻一方收養他方的子女,可以直接收養;其餘所有的收出養,都要經過主管機關認定的財團法人、兒少安置教養機構媒合才能進行。未經許可就從事收出養媒合服務,將處六到三十萬罰鍰。  日前曾經傳出高職建教合作變成另類剝削,為了保障學生的權益,草案中也明訂學校必須協調建教合作機構與學生簽定書面契約,明訂權利義務關係

如何培養孩子ㄉ專注力

2010年11月23日
公開
58

如何培養孩子ㄉ專注力 指的就是從外在環境中所獲得的感覺訊息, 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當我們接收到這些感覺或訊息之後,大腦就要開始進行整理及分析,將需要的訊息留下來,不需要的排 除掉,接下來再做出反應或某些行為。 舉例來說:當拿到一顆蘋果,眼睛會看出這是一顆蘋果(視覺),然後鼻子會聞到蘋果的香味(嗅 覺),手的觸覺可以感覺出蘋果的重量及外表(觸覺、本體覺),所以,如果感覺統合正常,我們就會 知道這是一顆可以吃的蘋果,而不是認為它是一個紅色的小球。但是如果感覺統合出了問題,例如:聞 不出蘋果的香味,或摸不出蘋果的感覺,大腦可能就會做出這是不能吃的東西的反應。 所以,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感覺統合,才能夠順利接收環境的訊息,而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在寫作業時, 大腦就是沒辦法只收集寫作業的訊息,大腦一下子去關心外面的電視聲、一會又注意桌上時鐘秒針在跳 動、拿橡皮擦擦錯字時覺得橡皮擦QQ的很有趣,因為周圍很多訊息都同時被放大了,孩子也就忍不住 去注意身旁的事情,於是作業寫上一、兩個鐘頭還是寫不完,讓媽媽覺得孩子真是不專心。 ★孩子的七種感覺系統 視 覺 觀看外在世界、認識空間、分辨顏色、追視物體 聽 覺 學習語言、認識音樂、會轉向音源、注意身旁各種聲音 嗅 覺 分辨不同的氣味、分辨氣味的來源 味 覺 以嘴巴來感受不同食物的味道、溫度、質感 觸 覺 以肌膚去接收外在的資訊,例如:溫度、材質 前庭覺 主要掌管人體的平衡,負責處理身體移動、平衡、速度的感覺 本體覺 又稱為肌肉關節覺,主要與動作控制有關,例如:知道手上物品的重量、腳要抬多高才能跨過階  

感覺統合與專注力有什麼關係?

2010年11月22日
公開
55

感覺統合與專注力有什麼關係? 「感覺統合」指的就是從外在環境中所獲得的感覺訊息,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當我們接收到這些感覺或訊息之後,大腦就要開始進行整理及分析,將需要的訊息留下來,不需要的排除掉,接下來再做出反應或某些行為。 舉例來說:當拿到一顆蘋果,眼睛會看出這是一顆蘋果(視覺),然後鼻子會聞到蘋果的香味(嗅覺),手的觸覺可以感覺出蘋果的重量及外表(觸覺、本體覺),所以,如果感覺統合正常,我們就會知道這是一顆可以吃的蘋果,而不是認為它是一個紅色的小球。但是如果感覺統合出了問題,例如:聞不出蘋果的香味,或摸不出蘋果的感覺,大腦可能就會做出這是不能吃的東西的反應。 所以,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感覺統合,才能夠順利接收環境的訊息,而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在寫作業時,大腦就是沒辦法只收集寫作業的訊息,大腦一下子去關心外面的電視聲、一會又注意桌上時鐘秒針在跳動、拿橡皮擦擦錯字時覺得橡皮擦QQ的很有趣,因為周圍很多訊息都同時被放大了,孩子也就忍不住去注意身旁的事情,於是作業寫上一、兩個鐘頭還是寫不完,讓媽媽覺得孩子真是不專心。 ★孩子的七種感覺系統 視 覺 觀看外在世界、認識空間、分辨顏色、追視物體 聽 覺 學習語言、認識音樂、會轉向音源、注意身旁各種聲音 嗅 覺 分辨不同的氣味、分辨氣味的來源 味 覺 以嘴巴來感受不同食物的味道、溫度、質感 觸 覺 以肌膚去接收外在的資訊,例如:溫度、材質 前庭覺 主要掌管人體的平衡,負責處理身體移動、平衡、速度的感覺 本體覺 又稱為肌肉關節覺,主要與動作控制有關,例如:知道手上物品的重量、腳要抬多高才能跨過階梯 感覺統合易失調的三大系統 —觸覺、前庭覺、本體覺 除非孩子有特殊的生理異常,否則一般來說,視覺、聽覺、嗅覺及味覺,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順利發展出各自的功能,以幫助孩子能夠接收外在的訊息,所以,孩子每天醒來自然就會看、會聽、會聞到味道、會吃東西,因此,前四個感覺系統較不容易被忽略,但是感覺統合裡的「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則是三個容易出現失調的系統。 為什麼會失調呢?主要是因為生長環境的影響。現在孩子生的少,父母或長輩從小就對孩子過度保護,例如:不准他們爬高爬低、活動範圍很小、多半靜態活動等等,因為過多的限制、太少的活動量,於是使得孩子這三個感覺系統得不到足夠的刺激,因而出現失調問題。 什麼都不准摸,觸覺出問題 孩子小一點的時候,有的父母或照顧者會在孩子身上穿很多衣服,結果孩子從小觸覺刺激就受到限制;等孩子大一點時,每次想要抓個東西或爬上台階,馬上就被禁止:「危險不可以拿、很髒不能碰、小心不要爬」;於是,孩子只能被關在父母設計的一個「安全」的小角落,結果讓他少了各種接觸環境、感覺環境的機會。 當觸覺失調時,有可能造成他日後學習上的問題,例如:孩子會覺得學校制服穿起來有點癢,於是他上課就動來動去,總覺得衣服不對勁;或是觸覺防禦力太高的孩子,就是不喜歡隔壁的同學碰到他,於是不停地注意旁人的動作,而沒辦法專心上課。 不要跑、不要跳,前庭覺出問題 有些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受傷,不肯讓他們跑跑跳跳,整天就是要孩子坐著或是慢慢走,或是長期只安排看電視、看書、畫畫這些靜態休閒活動,結果造成孩子需要用更強烈、更刺激的方式去滿足他們的前庭系統,例如:不停旋轉、動來動去,長大一點還可能會藉由飆車來滿足速度的刺激。一旦當前庭覺失調,孩子上課時可能就會搖頭晃腦、喜歡動來動去,不斷地一再打擾了老師或同學,自己也沒辦法專心上課。 凡事媽媽代勞,本體覺出問題 很多父母什麼事都幫孩子做得好好的,從小餵他吃飯、幫他穿衣服、幫他拿東西,使得孩子很少靠自己的身體去做事情、去感覺力道。 較大之後,在學校可能走路撞到桌椅、拉開椅子動作非常粗魯、寫字歪七扭八、拿個作業慢吞吞等狀況,因為孩子沒辦法控制好自己的手腳,也不太會拿捏身體力量的大小,而且常因動作笨拙,老是被同學嘲笑或被老師責罵。 ★5分鐘玩出專注力 主題:尋寶箱 要準備哪些道具? 準備一個置物箱 (箱子的高度大約是小朋友前臂約2/3長),裝入適量的各種綠豆、黃豆、大紅豆等豆類,再放入小汽車、硬幣、積木等小物品。 該怎麼陪孩子玩? 媽媽先讓孩子閉上眼睛,然後要孩子從箱子裡撈出不同的指定物,例如:先摸出小汽車,再摸出小積木。 可以玩出什麼能力? 透過接觸大小不同的豆子來刺激雙手的觸覺,同時利用尋寶的動作,讓最為敏感的指尖,得到良好的觸覺刺激。觸覺系統如果完善,孩子就能更專心上課,避免因觸覺敏感而分心。 ★遊戲小訣竅 閉上眼睛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完全依靠觸覺去找出東西,而不要讓視覺來分散觸覺的訓練。

幫孩子找ㄍ伴.找保母不要一對一

2010年11月21日
公開
51

幫孩子找ㄍ伴.找保母不要一對一 .分類:育兒知識2009/11/29 22:00 . 婷婷是小饅頭的同學--一起給保母蓉媽帶的小女生,聽說比小饅頭小約1星期,1個個頭小小長得可愛的孩子,小饅頭剛換保母時,每天早上媽媽帶他去時,都會聽到婷婷的哭聲,聽說沒睡飽都這樣,另外,他尚有一絕,凡是他看到想吃的東西必定發出「阿...嗚....」的狼嚎聲,小饅頭剛去一星期,有次要吃東西,也突然發出狼嚎聲,媽媽覺得很好笑,但是,還是告訴他說:婷婷還不會講話所以用較的,但你已會講話囉!所以請說我要吃。 小饅頭每天與他在一起,日久生情?只要有人想把她帶走,他就會喊不要阿!也會與人拉扯,想保護婷婷,前一陣子開始,他還想叫媽媽帶他回家,傍晚媽媽接他時,他就要抱著婷婷坐車或坐摩托車,有一個星期日晚上,媽媽就對小饅頭勤前教育,告訴他趕快睡覺,明天要到保母處,他竟就開始說「要婷婷!要婷婷」,媽媽就與他鬧著玩說「不要婷婷!」母子倆就溫和但對立的喊著要!不要!後來!媽媽就與小饅頭講道理,媽媽說:「婷婷很愛哭,媽媽不喜歡愛哭的小孩!不要婷婷!」--其實!饅頭媽也只是好玩,完全沒有不喜歡婷婷或對婷婷有任何意見喔! 我那現在還是媽媽說,以媽媽為天地的兒子,果然說「不要婷婷!」第二天,傍晚接小饅頭時,保母分享一天的生活,突然納悶的說,今天一直講不要婷婷,好奇怪!以前都講要婷婷的呀!--小饅頭,你真是聽話的孩子!嘻嘻! 其實,婷婷是小饅頭的重要友伴,饅頭媽也希望他們倆互相學習,互相陪伴!他們因為年紀相近,會搶東西吃、會搶玩具、會爭寵,但是也可以看到他們學習團體生活的分享、輪流、互相照顧,甚至是同理心! 小饅頭剛出生要找保母時,本來希望找到的都是帶一個的保母,但後來與社區保母支持系統的敏姐討論後,就改掉這個觀念,當然他也搬出我的老師當理論基礎,也確實啦!我在小饅頭身上看到同一個環境當中若有兩個孩子,對他的發展真的比較好,如果,饅頭媽沒有生出弟弟或妹妹,獨生子女的獨享會不會造成他不懂分享及跋扈,相信未來的社會的競爭力會包含同理心、合群、願分享等能夠在團體生活的特質!這些特質應小就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