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語慧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孩子說再見!-如何處理孩子分離焦慮,保母媽媽與新手父母一同出發

2011年01月29日
公開
60

教孩子說再見!-如何處理孩子分離焦慮,保母媽媽與新手父母一同出發 2010-06-03 Page:1/1 孩子不管在哪一個年紀脫離家庭,到任何陌生地方離開父母,想必一定是會「淚眼汪汪」,「嚎啕大哭」。輕則為小哭三、四天就解除警報;嚴重者就可能是長期抗戰到數十日。父母看到這樣的景象,心理上一定會焦慮甚至有罪惡感,更可能覺得孩子未屆學齡就讓他們離開自己,好像未盡到「好父母」的職責,因此,會更捨不得放下孩子。 所以,當保母剛開始接到任何孩子的送托時,應該先了解孩子的基本資料,像是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性別、家庭狀況、家人,以及孩子的飲食習慣和健康資料等等。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父母在家裡常有的互動方式,孩子最喜歡及不喜歡的人、事、物,以及父母的教養態度等,並讓父母瞭解保母在處理孩子因為分離而哇哇大哭時,會運用的策略有哪些。 其實,不只孩子有分離焦慮,相信大多數的保母也常遇到送托孩子的父母產生分離焦慮,結局是孩子回復正常,反到是父母演出分離焦慮的腳本。面對這樣的情形,保母更應該以其幼保專業,讓家長瞭解孩子分離焦慮的原因,協助其以平常心對待,解除父母的不安,尤其是新手父母。 以發展學來說,通常八個月到一歲的嬰幼兒,會有「分離焦慮」出現。這是孩子離開他認為安全環境的「正常表現」,也就是學理上所稱的「依附關係」。為了順利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可以按照以下三階段來處理: 第一階段:第一次接觸 鼓勵父母在未正式把孩子送托之前,就多帶孩子進去保母家中互動,讓孩子可以明白保母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透過漸進式接觸的過程,協助孩子建立熟悉感及信任感,協助其適應新環境。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父母的心理建設,告訴他,你會如何處理孩子的哭鬧,及需要他所做的協助。 第二階段:心理喊話 請父母在送托之前,一定要事前告知孩子,甚至前一晚告訴孩子要去送托,說一些會讓孩子放心的話,例如:「阿姨會陪你。媽媽去做○○○,等一下就回來」,並記得帶一些孩子喜歡的被子或玩具放在保母家。重要的是,保母在前幾次與父母約定的接送時間要縮短,讓孩子不要一開始就分離太久,使得孩子被送時的憂鬱加重,如有必要,應一再地與父母溝通處理分離焦慮的策略,尤其是新手父母。 第三階段:轉移焦點 孩子送托之後,保母可以帶著孩子到鄰近公園,或是看看家中的魚、小鳥等等;或運用會旋轉的小玩具,讓孩子開始分散與父母離開的不安全,慢慢習慣與陌生人相處,保母們可以抱者親親並說安慰的話語或依偎者他,往往孩子哭到最後累了,小睡一下,到下午又生龍活虎。 特別要提醒保母,在孩子午寢時間,一定要撥空打電話給家長,轉達您跟孩子的互動情形,包括您處理的過程及孩子的反應,如此可間接解除新手父母的分離焦慮。保母也可參考下表安排孩子一天的作息,協助孩子儘快克服「分離焦慮」。 其實離別大戰演到最後,身為保母媽媽的我們,必定是與父母們一同手牽手,讓孩子很自然、慢慢地建立安全感,讓父母可以安心的對孩子說:「等一下,再見喔!」 在保母家的一天 時段分類 收托前時段 幼兒角色 保母角色 出現問題 處理方式 送托時段 —離開父母 —學習準備 —調適自己 —一日的工作準備 —迎接及觀察孩子 —無法適應 —睡眠不足、安全問題 —早餐問題 —陪其孩子玩、同處 —與家長溝通孩子睡眠、早餐問題 —注意不適應的情形,轉移注意力 (上午) 保育遊戲時段 —好奇心 —開始保母家的一天 —孩子幾乎到齊 —開始陪玩以及指導孩子 —專注於有興趣的遊戲;如滾球或是騎車子 —進入於心情情況 —指導、示範或協助者的角色 —觀察孩子的活動 —提供玩具或是教具 —改正孩子不良習慣 —鼓勵孩子 注意孩子使用(玩具)安全 —不會自行上厠所 —使用用具的安全 —孩子不良習慣難以糾正 —孩子有身體不適情形 —採用豐富多元的環境適合孩子進行保育活動。 —訓練孩子能自行厠所,培養自立能力 —多累積良好的生活經驗,自然而然讓孩子記得 戶外時段 —活動空間大 —天氣影響秳動 —通常孩子喜歡 —可能很興奮 —容易流汗 —活動力強、活潑 —注意力孩子安全 —觀察孩子 —安全問題 —衣服多寡 —天氣轉變 —家中有工作未做完,來不及配合 —注意加減衣服 —工作做完,出戶外 餵奶及用餐時段 —孩子肚子餓 —可給予孩子自主的機會 —有喜歡與不喜歡吃的可能 —為孩子盛點心或發點心 —餵孩子吃葯 —鼓勵孩子吃點心且不偏食 —糾正挑食毛病 —整理寢室 —準備下午活動事情 —準備及整理孩子的用具 —準備第二天保育工作 —記錄孩子一日的活動情形。 —打翻點心 —拒吃點心(挑食) —點心不夠吃或太多 —餵奶、點心勿裝太滿 —視孩子的食量來斟酌 休息時段 —想要哭鬧或是眼神不定 —約束力較低 —休息的動作 —想睡會吵鬧 —離開休息範圍 —影響他人、活動力仍旺盛無法克制 —認床 —放一些輕鬆能入眠的音樂或故事錄音帶 —包肚肚以防踢被子情形 (下午) 遊戲時段 —時間較早上時段短 —室內活動 —小肌肉活動 —將東西歸位 —不任意更換 —仍想再睡 —時間不足 —與家長溝通是否晚上睡眠不足,或是生病了 —起床先做舒醒活動 預備回家時段 —孩子可能特別興奮 —孩子可能肚子餓了 —玩弄自己的東西 —填肚子與穩定情緒 —一天下來孩子的衣物等東西掉了,或有損 —家長(家裡)不在 —其他孩子太吵鬧 —為以最短時間找到,最好孩子的東西寫上姓名 —與家長溝通,不在家請事先通知,以方便送返 —安排閱讀活動 預備回家時段 —孩子可能特別興奮 —孩子可能肚子餓了 —玩弄自己的東西 —填肚子與穩定情緒 —為孩子整理儀容或是洗澡 —與家長連絡 —一天下來孩子的衣物等東西掉了,或有損 —家長(家裡)不在 —其他成員會回家孩子可能吵鬧 —為以最短時間找到,最好孩子的東西寫上姓名 —與家長溝通,不在家請事先通知,以方便送返 —安排閱讀活動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2011年01月28日
公開
62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2011 / 1 / 12 (2 歲) 摘自國立研究院 前 言 幼兒該學些什麼?部份家長可能認為識字、寫字、算術、電腦、英語、或才藝等的學習是很重要的,否則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將來在學校的表現不就會落後他人了嗎? 但是,也有許多家長和幼教老師將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列為幼兒應該學習的第一要務,並認為從小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有益幼兒的身心健康,更能減少父母親在日常生活教養上的困擾。 本會幼教組鑑於家長在教養自己親愛寶貝時,常會遇到一些較困難或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日後將會陸續加入其他議題,歡迎關心幼兒教育的夥伴大家一起來討論。 壹、收拾習慣篇 大人的收拾習慣 教導小孩之前,大人先檢討自己是否做到?因為小孩的習慣是在家裡耳濡目染中學到的,他就像個影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的複印出來。 1、檢視我們的家(環境): 家裡平時是經常處於亂七八糟,每樣物品都不在他們應該在的位置的狀態下,或是整整齊齊的?有人認為家裡亂亂的、隨意一些才有家的樣子,有人認為窗明几淨的才舒適,請各位抬頭看一看,你看到什麼?你滿意你現在所看到的情形嗎? 2、父母親的自我檢視(行為): 自己的生活習慣中有無收拾的習慣?如看完報紙、雜誌順手就往旁一扔,丟的一桌一地,或是能在看完後就疊好、放好?衣物、鞋襪是否也是走到哪、脫到哪、丟到哪?甚至有時放眼房間內無一塊淨土、無下腳之地?很多人會說,我也想保持整潔啊!可是啊…就提出各種理由,如工作了一天太累啦(身體疲倦)、小孩一下子又會弄亂啦、誰誰的東西喜歡亂丟、亂放(怪別人)等,或等我有空再整理。「有空」往往就只是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也不知會拖到何時了。 所以從自我檢視的過程中了解自己能否「知行合一」?要求他人之前,先從自己做起,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也不易會學到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合的環境-有否給孩子物歸原處的空間): 家中的書櫃空出較低的一格或一層給孩子,再指給他看:「這格是放爸爸的書,這格是放媽媽的書,這格呢!就放你的書,以後你看完書就要放回這個格子。」讓他覺得受重視,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使用空間。 利用家中現成較大的紙盒、塑膠盒收納玩具、積木、圖書等,就像每個人都有家一樣,讓他知道每樣東西也都有歸屬的地方。為了使孩子容易記得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在盒子上做些標記,增加一些趣味性(如貼上照片、剪貼圖片或畫出玩具的形狀)。 1-2歲:可由父母親花點巧思幫他做。 3-4歲:因自己會畫畫、會使用剪刀了,可以自己剪貼圖片或畫圖。 5歲:因知道、認識的東西更多、更廣,可按顏色、形狀、大小分門別類裝盒,亦可以國字配合圖片貼上。 不同的年齡有不同層次的做法,不但幫助孩子養成收拾的習慣,同時知道積木是放在這個盒子裡或車子是放在那個盒子內,學習分類的概念,亦可培養他辨認形狀、認字、讀寫、小肌肉技巧(畫、寫、剪、貼)的運用等能力,一舉數得。 2、做子女的榜樣(正確的示範): 幼兒是看著學、聽著學、做著學。大人要時時表現「舉手之勞」和「物歸原處」的小動作。 1-2歲:知道做什麼!怎麼做!先做給他看,請他跟著一起做,小孩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掃地,再逐漸鼓勵他自己做。示範時邊做邊說明,如「小車車累了要回家了,來!我們一起帶他回家!」(一路嘟-嘟-嘟的回到盒子內。) 3歲以上:語言及理解能力較好,可再說明為什麼要這麼做,不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知道因果關係),例如:如果玩具亂丟,沒有收拾好,下次則不易找到,或誰不小心踩到會摔跤,或因為到處都是玩具,就沒有地方做其他的活動。 3、多讚美鼓勵、少批評:「你的小手好能幹,不但會蓋房子,還會把積木排好耶!」激發他學習的動機,養成喜歡幫忙、願意收拾的習慣。在此過程中也要容忍他做的不好或動作慢,給他機會多學習、練習,熟能生巧,成為自動自發的習慣。 當他不願意做時,怎麼辦? 1、 鼓勵他,給他戴戴高帽子,「我知道你的小手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的很乾淨。」 2、 和他一起做:我們一起來收(或哥哥弟弟),你放一個、我放一個;或來比賽,看誰收的比較快。 3、 暫停他下一個活動(要收拾好了,我們才能看卡通,或出去騎腳踏車,或……)。 4、 如果他仍未去收,先不要動怒、發脾氣。問問、聽聽他的理由,可能是玩興正濃,或想明天再玩,問問看他可以怎麼做就可以繼續玩,又不會使別人不方便,房間雜亂?商量一下,找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方式。 5、 對從小未曾培養照顧自己或收拾習慣的孩子(或青少年)來說,要再改進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在方法上和教導幼兒是不一樣的。首先找個你們都合適的時間,心平氣和的方式表達你對他放學回來隨地亂丟書包、衣物的感覺(破壞家中原有的整潔、媽媽要跟在後面收很辛苦),然後再討論如何一起來改進他的生活習慣: 1) 他可以怎麼做?如書包放到書桌上或椅子上、脫下或需換洗的衣物丟到一個籃子內。 2) 這樣做可能會有什麼困難?如回來已經好累了,只想躺在沙發上休息不想動;或不知道怎麼收(方法)、收到哪裡去,因為以前都有媽媽代勞,他不用操心。 3) 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是什麼?如他可以休息一會兒再去做、在他的房間內放一個衣架或洗衣籃,方便他放置脫下的衣物。 4) 為了幫助他確實做到,家人可以互相提醒。有改進就多鼓勵他,並告知他如此做,你的感覺是什麼,以及對家中的整潔有什麼貢獻;未有進步時則再討論並找出可行之道,或暫時停止他的一些活動或權利。 養成收拾習慣後的優點 1、培養幼兒生活自理的能力: 除了玩具,讓他做些簡單的工作(整理自己的東西、衣物、鞋子等),使他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是培養他獨立的開始。 2、分擔家事,有責任感: 家是大家的,家中每一份子都應盡力,家事要大家一起來做,如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碗筷、殘渣,擦擦桌椅、掃地、擦地、收疊家人的衣物,再放到各個人的抽屜內等。 最後的提醒 以愛、關懷、尊重的態度來培養幼兒收拾的習慣,不但孩子從小就奠定了良好習慣的基礎,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 告訴你如何讓寶寶戒夜奶》

2011年01月27日
公開
62

《 告訴你如何讓寶寶戒夜奶》 2011 / 1 / 13 (2 歲) 檢舉 《 告訴你如何讓寶寶戒夜奶》 .分類:養育嬰兒2006/07/04 13:11 .我想剛出生的寶寶都是四小時餵一次奶,沒有例外的當我們要bb睡覺時 不管bb是幾點喝奶的一定要再泡一瓶牛奶給bb喝,當bb喝完時 就在bb耳邊跟他說"現在是晚上,要睡覺囉!一覺到天亮。 "記得一定要說哦,不要認為bb聽不懂,bb其實是知道的。 如果bb還是不睡的話,千萬不要跟bb說話,跟bb玩 你只要盡量的把房間的燈光關暗,剛開始bb可能會一直哭,因為沒有睡意,但沒關係 bb哭累了就會睡,要訓練差不多一、二個星期左右,bb就會比較穩定了 然後可能四個小時到的時候,bb會醒來想喝牛奶,你就餵bb喝白開水就好 等bb白開水喝完肯繼續睡,當然就ok,如果一直吵,沒喝到牛奶就是不睡 那你就泡平常喝的量一半給bb喝,bb喝完應該就會睡了 就這樣每晚訓練剛,開始可能還是會醒來想喝奶,你就一直堅持餵白開水就好 過個幾天bb就會知道晚上醒來只有喝白開水的份,久而久之bb就會習慣一覺到天亮 小兒科醫師曾說:半夜的那一次牛奶沒有起來喝,並不會影響bb的發育,所以媽咪們,要想輕鬆一點,就要靠訓練哦! 再次提醒媽咪:晚上要睡覺時,千萬不要因為bb不想睡就跟bb玩,跟bb說話哦! 很多人都會說小朋友不喝白開水,教你一個妙招,就是在白開水加些果糖或葡萄糖 喝個一星期之後,你就只要餵白開水,他就會喝了。

不要輸在起跑點? 洪蘭:別被騙了

2011年01月26日
公開
57

不要輸在起跑點? 洪蘭:別被騙了 2011 / 1 / 15 (2 歲) 記者沈伶鎂台北報導】千萬別相信「人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強調,人類大腦的神經迴路,隨著先天基因與後天經歷影響,將不斷記錄更新人類所經歷的一切,因此絕對沒有哪條路是白走的,她要大家別再被廣告騙了,並強調閱讀能激發大腦活化並成為創造力根基,家長應從小與孩童共同培養閱讀興趣。 在昨天這場由世新大學共同課程委員會主辦的座談會中,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就「閱讀的神經機制」進行演講。世新大學校長牟宗燦開場時笑著提醒同學:「打開你的耳朵,多聽聽,後面都不准睡覺!」但洪蘭逗趣豐富的演講,卻主動幫世新同學趕走瞌睡蟲。 人生馬拉松 過程最重要 「人生的路好好走,什麼時候這東西回報在你身上,你不知道。」洪蘭表示,被提倡多年的「人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觀念其實有問題。因為根據人類大腦神經的運作,自然會將先天基因影響與後天經歷結合,改變人的大腦結構。因此,「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只要肯努力學習,沒有哪條路是白走的。畢竟,「人生是馬拉松,何必管你的起跑點在哪?」 頭大就聰明?中國人常說,頭大的人,腦容量也大,所以肯定聰明。洪蘭解釋,人類的聰明程度與神經連結有關,而雙胞胎基因雖然相同,但因為後天經驗不同,所撥放的神經迴路不同,也會導致日後的 成就發展不同。她強調,亞里斯多德與笛卡兒所說的先天本性難移的立論,其實已然被推翻。因為,先天與後天乃交互作用,不斷影響且刻畫人類大腦。 洪蘭還以作家黃春明舉例,當年他從台灣北部的師範學院一直唸到屏東師範學院,才拿到畢業證書,過去被稱為問題學生,現在卻被所有學校評為「傑出校友」,不啻為另一種例證。她說,只要跟著興趣走,一定會有成就,「幹嘛在乎你起跑的快慢?人生是馬拉松,要的是耐力跟毅力,而非衝刺,過程才是最重要。」 書讀得愈多 腦袋愈靈光 然而,究竟該如何跑完這段馬拉松?洪蘭強調,必須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獲取背景知識的來源不一樣,被活化的神經迴路也不同,深深影響創造力來源。她表示,創造力不會憑空而來,應該由閱讀推動,否則教育部砸下再多經費,也不過是空中樓閣。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所謂的標準答案去除掉。」 「一書,一世界呀!」洪蘭表示,現今所謂的智慧已被定義為神經連結的密度。因此書讀得愈多,愈能觸類旁通,知識運用越廣,神經隨著越密集,如此一來,腦袋也才更靈光。演講結束前,她再次強調 ,家長須陪同孩子閱讀有興趣的書,千萬不可在旁蹺二郎腿看電視。她說,閱讀能力強的小孩,眼睛可以迅速抓到重點,有利於未來探索世界及研究發展。

分享☆保護幼兒嗓子的十個 妙招

2011年01月10日
公開
40

分享☆保護幼兒嗓子的十個妙招 來源:母嬰社區 幼兒嗓子不好,自然造成說話、唱歌的困難,使幼兒窘於參加音樂活動,不願與人交往。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自卑感,形成孤僻的性格,使心理發展受到障礙。因而,幼兒嗓子的保護問題很重要。 該怎樣保護幼兒的嗓子呢? 1.要保證幼兒睡眠充足和營養合理。吃得好,睡得好,身體健康狀況好,嗓子才有可能好。 2.幫助幼兒改掉大聲說話、喊叫的毛病。更要注意不要無端地引起幼兒大聲哭鬧。 3.在幼兒唱歌前,不要讓他做劇烈的運動,以防聲帶充血。 4.幼兒嗓子不適,感冒時,不要唱歌。 5.為幼兒選唱的歌曲,曲調要上口,音域莫太寬。一般以由五六個音(3∼4歲幼兒)和七八個音(5∼6歲幼兒)組成的一首歌為宜。 6.在唱歌前,最好帶幼兒模仿些動物的叫聲(如布谷鳥、小雞、小鴨等),這是必要的唱歌準備活動,即「練練嗓子」、「開開聲」。 7.不讓幼兒模仿成人、歌星們的演唱,教會幼兒用自然的聲音唱歌。 8.用適中的音量唱歌,切忌「喊歌」。 9.唱歌時間不要過長,以免聲帶過於疲勞。 10、唱歌前,幼兒要忌食花生、瓜子等容易引起嗓子乾燥的食物。飯後不宜馬上唱歌。 謝謝kanon- Copyright 2011, BabyHome | 隱私權政策

分享☆如何讓寶寶不怕看牙?

2011年01月07日
公開
53

分享☆如何讓寶寶不怕看牙? 來源:39健康   寶寶不怕   帶孩子去醫院看牙是令很多父母頭疼的事情。大人們都害怕到醫院看牙,更何況孩子呢。但是您知道嗎?如果您掌握一些竅門,平日預先做足功課,您就可以輕鬆地度過這一關。   不要用醫生嚇唬孩子   有些孩了不聽話時,父母就對孩子說:再不聽話就讓醫生給你打針之類的話。父母不要在言談話語中把恐懼傳染給孩子,更不要將看牙當做一種懲罰來嚇唬孩子,讓他先入為主地認為看牙很可怕。   平日做模擬遊戲   在平日裡父母應做一個有心人,經常有意識地做一些模擬遊戲。不妨在自己、家人或朋友有治療牙齒經歷的時候,告訴孩子一些看牙的程序:醫生會先拿小鏡子檢查你的牙齒,然後會告訴你鑽牙疼不疼,有可能會打麻藥,鑽牙會出血,會讓你漱口,最後給小牙上藥或補牙,拔牙後需要咬棉花止血等等。然後和孩子玩看牙醫的遊戲(玩具店有專門的醫生角色玩具套裝),模擬打麻藥、鑽牙、漱口、拔牙等動作。孩子對看牙的程序瞭解之後,也會減少因無知而感到的恐懼。   疼痛是能忍受的   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牙科治療都是疼痛難忍的。事實上,大部分牙科治療是無痛或輕度能忍的疼痛,只有在牙神經發炎(即牙髓炎)的時候,才需要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治療。對於一般的齲齒,在用牙鑽去除表面的腐質之後,深部的病變組織可以選用刺激性較小的慢速牙鑽機頭或手用器械來去除。   及早治療   早期牙齒齲壞的治療很簡單,去除齲壞部分後就可以用補牙材料充填了,一次即可完成。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或及時治療,病變進一步發展到神經、甚至到根尖部分,就會增加痛苦,延長療程至三到四次。由於幼兒自覺能力差,乳牙又好發齲齒,這就要求父母經常性地檢查孩子牙齒或定期去醫院檢查,爭取在牙齒剛剛變黑 (即齲壞早期)進行治療,這樣不僅痛苦小,療程短,也為孩子今後可能的其他牙科治療打下良好的開端。如果孩子的頭一次看牙經歷充滿了痛苦,那麼看牙疼這樣的觀念就很難改變了。   對於乳牙還沒掉而新牙已經萌出的兒童,可以讓兒童洗乾淨手後每日搖晃未脫落的乳牙,這樣加重乳牙的鬆動度,可以減輕去醫院拔牙的難度和疼痛程度。   掌握解釋的技巧   對孩子的解釋要有技巧,不要一味欺騙。有的父母為了能把孩子帶到醫院,往往騙孩子說看牙不疼,或說到醫院只看看,不鑽牙、不拔牙。這樣往往適得其反,孩子一旦發現受騙後,往往產生牴觸情緒,反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天真的心理,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告訴孩子一些醫學知識:你的小牙里長蟲子了,需要去醫院讓醫生用會噴水的機器把牙裡的小蟲子衝出來。所以看牙的時候嘴要張大,好讓醫生看清楚蟲子在哪裡;可能會有一點疼,那是小蟲子在作怪,一定要勇敢,忍一忍讓醫生把小蟲子沖乾淨。這樣的做法讓小孩子知道要張嘴,嘴裡會有水,可能有一點疼,反而容易配合。對於需要拔牙的兒童,可以告訴他這是長大的標誌,拔掉舊牙是為了讓新牙長齊。還可以為他準備一個小容器,如小布袋或小盒子等用來收集拔掉的乳牙,轉移注意力,減輕恐懼。   選擇專業醫院及牙醫   有條件的話,父母應盡量選擇兒童醫院的口腔科或是專業口腔醫院的兒童科室就診。專業兒童口腔科的醫生更為專業,懂得與兒童交流的技巧。此外,為兒童專門設計的小治療椅,周圍的毛絨玩具,醫生護士身著顏色溫馨的制服,造型卡通的檢查器械等等,這些都會減輕兒童的恐懼心理。周圍都是小患者,也會讓孩子心理安定。   如果到綜合大醫院的口腔科就診,父母可向分診護士要求有經驗、態度溫柔的醫生治療。父母可在兒童身邊陪伴。但有的時候父母在身邊孩子反而不配合治療,所以必要時應服從醫生的要求在診室外等候。   現在是不是對帶孩子看牙心裡有底了!當然,父母們更要注意平時督促孩子認真刷牙、少進甜食、定期檢查,讓您的孩子少受或不受牙病之苦。 謝謝kanon分享 --------------------------------------------------------------------------------

分享☆揭開讓寶寶漂亮的4奧秘

2011年01月06日
公開
41

分享☆揭開讓寶寶漂亮 來源:母嬰社區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漂漂亮亮,不要以為孩子生來什麼樣以後也是什麼樣。其實從嬰兒期起,就可以通過有效的護理方式,幫助寶寶塑造完美的骨骼形態。寶寶長大,再讓寶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寶寶更加健康漂亮。 睡眠助寶寶長個 塑造好身材 孩子的個頭基本上是每位父母關注的焦點。剛出生的孩子,一天24小時中,要睡20個小時以上,以後隨著月齡的增長睡眠時間會縮短,但是嬰幼兒每天最好睡12個小時以上。 有些媽媽們會說「我的孩子每天都睡12個小時以上,應該會長高吧?」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睡覺時間段也非常重要。即使都睡12個小時,但是從晚上9點開始睡12 個小時和從凌晨1點開始睡12個小時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研究證明,生長激素70%左右都是夜間深睡眠的時候分泌的,因此一定要保證寶寶的夜間睡眠才是最關鍵的。 運動習慣也重要 即使是為了讓寶寶長高,家長也不應該一味相信目前出現的增高飲品、藥品,增高鞋墊等。首先要給孩子提供充足合理的營養。其次讓孩子保證充足的睡眠,督促孩子抓緊時間盡早入睡。三是鼓勵孩子多運動,選擇一些跳躍性強、能盡量伸展四肢的體育項目,盡量不做負重運動。此外還要給孩子一個寬鬆愉悅的生活環境。 姿勢正確是要點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因不良姿勢引起的駝背、脊柱側彎問題,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多數兒童由於長時間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在學校上課、在家寫作業,不知不覺養成駝背、雞胸、凸肚等習慣,日久天長形成脊柱彎曲、畸形。年幼的學生一般都使用雙肩背書包,但因書包太重,仍能形成駝背的姿勢。這些都會漸漸成為真性畸形,還有引起近視、斜視的可能,成年再糾正就更難。如不能及時糾正,老年肯定發展為嚴重駝背、彎腰。因此要從小教育孩子養成正確坐立姿勢,多參與挺直腰背、擴胸、收腹,訓練兩足彈力,手臂上舉等這些有助於脊柱健康的運動。 糾正嬰兒睡姿 給寶寶漂亮臉型 嬰兒在出生時頭骨是柔軟的,尚未完全骨化,各個骨片之間仍有成長空隙,有相當的可塑性。而且,寶寶的頸部肌肉尚無力轉動沉重的頭部,當某一方位的骨片長期承受整個頭部重量的壓力時,其生長的形狀就會受影響了。 當寶寶逐漸長大後,頭骨的硬度也跟著變大,骨縫密合,頭型就不大會改變了。調整寶寶頭型的黃金時期就是寶寶出生後的3個月內。 以往中國父母習慣於讓寶寶採取仰臥睡姿,因此中國人的臉型大多比較扁平,立體感不強。而且,仰臥還容易因寶寶需要轉頭致使後腦勺不對稱,形成偏頭。而西方人並不介意寶寶的睡姿,很多嬰兒習慣趴著睡,他們也是不加干涉的,西方人臉型輪廓鮮明也有一些這個因素。 不過,父母還應根據寶寶的長相來決定寶寶的睡姿,例如:有的寶寶顴骨較高,如果再讓他趴著睡的話,以後顴骨會更高,臉型反而變得不好看了。 臉型扁平的寶寶適合左右側睡,這樣即不會使前額與枕骨(後腦勺)受到擠壓,並且可讓兩側臉頰受力內塑,可使頭型輪廓優美。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取俯臥睡姿也有一定風險的,必須有專人看護,隨時注意寶寶的呼吸道是否通暢,防止呼吸道阻塞。 防止寶寶變醜避免3誤區 誤區1.在嬰兒床上懸掛玩具 剛出生的嬰兒,多數時間是躺著度過的,只能看到上方有限的空間,因此很喜歡盯視眼睛上方的飾品和玩具,時間一長就容易變成斜視或對眼了。 對策:不要在嬰兒床或童車的上方固定懸掛任何物品。可以手拿玩具,來回晃動著逗寶寶,玩的同時還鍛煉了寶寶眼睛的靈活性。 誤區2.壓著寶寶的耳朵 父母外出給新生兒帶帽子時,一定要注意帽子的大小是否合適,不要讓帽子的邊緣過於壓迫寶寶的耳朵。寶寶睡覺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讓寶寶折著耳朵睡覺,新生兒的耳朵非常軟,就算被壓到也不會哭鬧,因此以上的情況很可能造成寶寶耳朵生長的變形。 對策:給寶寶選擇柔軟的帽子,寶寶睡覺的時候把寶寶的耳朵撫平。 誤區3.含著奶嘴睡覺 很多媽媽為防止寶寶夜晚吵鬧,讓寶寶夜晚也含著奶頭或安撫奶嘴睡覺。長此以往,寶寶下頜會習慣性錯位,上下顎齒列(頜骨)處產生移位,寶寶長牙以後,上牙也會前移,形成小齙牙。 對策:寶寶長牙以後,讓寶寶逐漸戒掉含著奶嘴睡覺的習慣。採用其他方式安撫寶寶睡眠,比如媽媽哼唱睡眠曲,為寶寶講故事等等。 孩子的外貌美醜不僅來自於遺傳因素,後天的可塑性也很強,家長們一定要抓住這些小細節,讓寶寶漂亮健康的成長。 謝謝kanon分享 --------------------------------------------------------------------------------

分享☆哄寶寶睡眠錯誤做法大全

2011年01月04日
公開
69

分享☆哄寶寶睡眠錯誤做法大全 (改) 2010-08-24 Page:1/1 來源:母嬰社區 休息充分的兒童可能更有精力,更喜歡到室外玩耍,而不是躺在床上看電視。而疲倦的兒童情緒暴躁時,更容易找東西吃。同時,充足的睡眠可以促進體內調節食慾和葡萄糖代謝的激素的分泌;睡眠不足會影響體內碳水化合物代謝,致使葡萄糖耐量受損,同時使體重受到影響。 做法一:搖睡——孩子為什麼夜裡愛哭鬧   嬰兒哭鬧請試試心理治療當寶寶哭鬧或睡眠不安時,一些年輕媽媽便將寶寶抱在懷中或放入搖籃裡搖晃,寶寶越哭越凶,媽媽搖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寶寶入睡為止。   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寶寶十分有害,因為搖晃動作使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不斷晃蕩,未發育成熟的大腦會與較硬的顱骨相撞,造成腦小血管破裂,引起「腦輕微震傷綜合症」,發生腦震盪、顱內出血。   輕者發生癲病、智力低下、肢體癱瘓、嚴重者出現腦水腫,腦疝而死亡。如果眼睛裡的視網膜受到影響,還可導致弱視或失明,由此鑄成大錯,尤其是10個月內的小寶寶更危險。 錯誤做法二:陪睡——玩具陪睡?不宜提倡!   從寶寶一出生,就應積極鼓勵他獨自入睡,並養成習慣。即使是新生兒,也不應與媽媽同睡一個被窩。媽媽熟睡後稍不注意就可能壓在小寶寶身上,造成窒息死亡。美國一項調查資料證實了這一點,即讓嬰兒獨自睡覺可降低60%的突然死亡率。   另外,媽媽長期陪睡,寶寶會出現一種「戀母」心理,到了幼兒園甚至上小學的年齡,與媽媽分離還會很困難,由此寶寶日後容易患學校恐怖症、考試緊張症,對寶寶的身心發展不利。   培養孩子獨睡習慣一般從1歲開始,此年齡段的寶寶入睡較快,並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識。利用這些特點鼓勵寶寶獨睡,寶寶較易接受。 錯誤做法三:俯睡——俯睡會增加嬰兒猝死的危險   國外專家已發現嬰兒猝死綜合症與睡眠姿勢有關,特別是顏面朝下的俯睡最具危險性。原因在於小嬰兒一般不會自己翻身,並且不能主動避開口鼻前的障礙物,因而呼吸道在受阻時,只能吸收到很少的空氣而缺氧;加上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當胃蠕動、胃內壓增高時,食物就會反流,阻塞本已十分狹窄的呼吸道,造成嬰兒猝死。   專家調查,寶寶最安全的睡姿是仰睡,此種睡姿可使其呼吸道暢通無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嬰兒猝死。據統計,在美國自從推廣了仰睡法後,曾居高不下的嬰兒猝死綜合症的發生率隨之大幅度下降,從每年約死亡5000人下降到不足3000人,值得媽媽借鑒。 錯誤做法之四:摟從寶寶的睡眠中看健康   不少媽媽擔心寶寶在睡眠中發生意外,常常摟著睡覺。其實,這樣做恰恰增加了發生意外的機會;   摟睡使寶寶難以呼吸新鮮空氣,吸入的多是被子裡的污穢空氣,容易生病;   可能使寶寶養成醒來就吃奶的壞習慣,不易形成定時餵養,從而妨礙寶寶的食慾與消化功能;   限制了寶寶睡眠時的自由活動,難以舒展身體,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如果媽媽睡得過熟,不小心奶頭堵塞了寶寶的鼻孔,還可能造成窒息等嚴重後果。 錯誤做法五:蒙睡——寶寶出汗多,原因何在?   主要見於冬春氣溫較低的季節,媽媽為讓寶寶暖和,常將寶寶頭部蒙在棉被下,這樣做有兩大危害:   被窩濕度較高,加上寶寶代謝旺盛,容易誘發「悶熱綜合症」,可致寶寶大汗淋漓,甚至發生虛脫。   可能引起呼吸困難,或者窒息。寶寶睡覺時都應將頭部露在被子外面,以防發生不測。 錯誤做法六:熱睡——新生兒為啥不能睡電褥子   為給寶寶保暖,相當多的家庭購買了電熱毯。殊不知電熱毯加熱速度較快,溫度也較高,會增加寶寶不顯性失水量,引起輕度脫水而影響健康。   因此,寶寶不宜使用電熱毯。若要用須正確掌握方法,即睡前通電預熱,待寶寶上床後及時切斷電源,切忌通宵不斷電。使用過程中,如果寶寶出現了哭聲嘶啞、煩躁不安等表現,說明身體可能脫水,馬上給寶寶多喝些白開水,通常就會平靜下來,很快恢復正常。 錯誤做法之七:亮睡——開燈睡覺不利於兒童健康   有些年輕媽媽為了方便夜間餵奶、換尿布,往往將臥室裡的燈通宵開著,這對寶寶有不利影響。   醫學研究表明,嬰兒在通宵開燈的環境中睡眠,可導致睡眠不良,睡眠時間縮短,進而減慢發育速度。因為嬰兒的神經系統尚處於發育階段,適應環境變化的調節機能差,臥室內通夜亮著燈,勢必改變了人體適應的晝明夜暗的自然規律,從而影響寶寶正常的新陳代謝,危害生長發育。   以視力發育為例,據英國學者報告:睡覺時居室內開著小燈的孩子有30%成了近視眼,而燈火通明的孩子近視眼的發生率則高達55%。 錯誤做法之八:裸睡   夏天氣溫高,一些媽媽便將寶寶衣褲脫光,讓寶寶光著小身子躺在床上,以求涼爽。然而小寶寶體溫調節功能差,容易使身體受涼,特別是腹部一旦受涼,可使腸蠕動增強,導致腹瀉發生。為防止這一點,即使炎夏也不可裸睡,胸腹部最好蓋一層薄薄的衣被,或帶上小肚兜。   初為人母,滿心歡喜,接踵而來的便是看護孩子的手忙腳亂。當孩子不舒服和生病時更是焦急萬分。所以,瞭解些護理知識,顯得格外重要。 謝謝kanon分享

保母如何訓練孩子的創造力

2011年01月03日
公開
59

保母如何訓練孩子的創造力 蔡延治老師 二十一世紀近了,在未來多元化的社會中,人們將追求更多的自由及自我表現,這是一股擋不住的潮流。要現在的孩子符合明日的需要,首先必須先訓練孩子適應多元社會的能力,包括「獨立思考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及「創造力」。 「創造力」不是天生的特質,與聰明與否無關,是一種可以加以訓練培養的能力。對孩子們來說,創造力是將自己過去的經驗,經過篩選及沉澱後,聯結成新的意念或結果的過程。我們可以經常在孩子的生活中看見創造力的表現,例如:畫畫、作美勞、舞蹈、音樂、戲劇、玩遊戲、玩玩具、甚至於扮家家酒的角色扮演中,都清楚可見。 根據研究,四歲到六歲是人類創造力自我表達的高峰時期之一。這個階段孩子的特質是積極的探索、操弄及試驗他周圍的事物。不論是甚麼東西,只要是沒有見過或沒摸過的,孩子都會不斷地想辦法嘗試,一直到他能掌握這件東西的特性。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獲得親身操弄的經驗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也不斷地在增進自己的經驗及能力,待具備了基本的能力之後,緊接著孩子就會在熟悉的操弄過程中,展現出自我創造的本質。 當我們了解幼兒創造力的發展過程之後,接著需要知道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以美勞活動為例,首先,我們可以提供各種不同材質的紙張,如白紙、色紙、蠟光紙、報紙、卡紙、廣告單、紙箱…等,讓孩子嘗試各種操弄的方法,如折、揉、剪、黏、撕、畫…等,也可以讓孩子運用不同材質的色筆,在不同材質的紙上作畫,如彩色筆、粉臘筆、色鉛筆、粉筆、水彩、碳筆、原子筆、鉛字筆、粉餅塊、用手指頭或樹枝或羽毛等當作畫工具,還可以提供各式剪刀、尺、打洞器、膠水、膠帶…等器材,給孩子更多創作的空間,提供的材料變化愈多,孩子能得到創意的經驗就愈多。有些材料其實不需要買,一樣可以是很好的創意訓練教材,例如家中一些不要的紙盒、袋子、紙軸、軟片盒、保特瓶…等可回收使用的資源,可以讓孩子從立體的角度出發,產生更多創造性的想法。 引導孩子創造性的活動時,請留意不要用干預的方式,例如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出或畫出“像甚麼”的作品;不要求孩子一定要用特定的顏色,畫在特定的部位,如黑色的頭髮、紅色的嘴唇、黃色的香蕉…等。當然,更不要為了讓孩子的作品看起來乾淨或漂亮而幫孩子做或修改他們的作品。當孩子工作時,可以和他們討論這些材料的特性,和孩子一起討論他的感覺,只要孩子在過程中,沒有故意破壞的行為或到處塗抹,可以允許孩子自己做點小研究和實驗。保母可以告訴孩子,你欣賞他的作品以及他創作的過程,這點十分重要,因為具體而適切的鼓勵,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及繼續創作的動力。 「創造力」會化腐朽為神奇,創造一件獨特的事物或想出一個新的點子時,會令人感覺舒暢。讓孩子學習做他自己,表達出他的獨特個性,具備「創造力」當是最佳途逕。 如何訓練孩子的創作力 相關分類:

分享☆寶寶內心最恐懼六大事件

2011年01月02日
公開
54

分享☆寶寶內心最恐懼六大事件 來源:親親寶貝 害怕和恐懼是人的本能情緒之一,這種本能情緒從寶寶一出生便如影隨形般開始了。絕大多數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寶寶怕黑、怕陌生人,甚至怕水、怕動物。寶寶為什麼會恐懼這些在成人看來非常安全的事物?讓我們透過膽小的表面,探尋更深層的心理根源。  恐懼事件之一:怕較大的噪音    「這麼響的聲音,一定是很可怕的東西發出來的……」   恐懼背後:   嬰兒在早期會比較害怕聽到噪音。如果聽到打雷聲、鞭炮聲、警笛聲等,嬰兒會被驚醒甚至哭泣。這是因為1-6 個月的嬰兒對聲音是比較敏感的,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   嬰兒因為噪音刺激而哭泣時,父母應馬上抱起他(她),給予足夠的安撫,而且要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當寶寶長大一些後,為了消除寶寶對較大噪音的恐懼,可以一一給寶寶解釋各種 較大強度的聲音,如雷聲、汽車警報聲等等,並用溫柔的話語安撫寶寶,鼓勵他,並不時讓寶寶接觸這些聲音,消除因為陌生感而引發的恐懼。 恐懼事件之二:怕打針   「那冰涼的、尖尖的東西會咬我,咬得好疼啊! 」   恐懼背後:   對寶寶而言,打針算是一件最實實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針頭戳進皮膚的一剎那,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會放聲大哭。從此他只要一看到針管、針頭,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都會感到無比恐懼。其實這種恐懼的根源一方面來源於肉體的疼痛,一方面來源於對冰冷的針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懼。   趕走恐懼:   寶寶害怕疼痛害怕打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父母可以適當減少寶寶的這種恐懼。比如可以買一套醫生的玩具送給寶寶,玩具裡有聽診器、體溫計、針頭、針管,然後告訴寶寶,當他心愛的玩具娃娃生病時,他可以自己動手給娃娃量體溫,聽心跳,打針。讓寶寶在遊戲中接受和熟悉這些醫療器械,減少因陌生而加劇疼痛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之三:怕和媽媽分離    「媽咪走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   恐懼事件:   媽咪第一次外出上班的時候,壯壯正跟姥姥玩得高興呢,所以媽咪悄悄地出門,他居然一點都沒有哭鬧。等他想起要找媽咪才發現她突然不見了,壯壯好一陣哭鬧,最後哭累了,居然迷迷糊糊倒在姥姥懷裡睡著了。從此,壯壯每天都把媽咪盯得死死的,只要她一準備出門,壯壯一雙小手便鐵鉤似地揪著媽咪的衣服,死活不肯鬆手。   趕走恐懼:   在寶貝分離焦慮開始形成之前就開始訓練他學習適應和媽咪之間短暫的分離,每次媽咪離開時都要教他和媽咪道別。每次外出的時候,要明確地告訴寶貝,媽咪要去哪,並以寶貝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什麼時候回來,比如到下一次吃飯的時候。不管他懂不懂,都要堅持這樣做。和寶貝玩分離的遊戲,在跟寶貝告別時給他一個喜愛的玩具,給他一些他感興趣的許諾等等,讓這些帶給他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可以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與媽咪分離給他帶來的恐懼感。 恐懼事件之四:怕陌生人   「一個不認識我的人非要抱我親我,他一定是想把我從媽咪手裡搶走吧?」   恐懼事件:   當當在家活潑調皮,常常惹得一家子笑個不停。這個在家活躍非凡的小傢伙,出了門可就蔫了。奶奶想抱抱他,他趕緊把頭藏媽咪懷裡,雙手緊緊地拽著媽咪的衣服,生怕被搶了走。叔叔想摸摸他的小腦袋,他哇一聲就哭了。家裡來個客人,他一定拽著媽咪不鬆手,碰到長得強悍點的叔叔,他還嚇得不停地哭鬧,不把人哭走絕不善罷甘休。   趕走恐懼:   怕生是大多數寶貝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一般到2歲左右,這種現象會得到緩解直至最後消失。對待怕生的寶貝,千萬要尊重他的選擇。他不想讓陌生人抱,就不要勉強他。父母可以將寶貝抱在懷裡,在他離陌生人有一定距離的情況下和陌生人聊聊天,讓他慢慢適應那些陌生的面孔,一點點地接受陌生人。平時可以多帶寶貝外出玩耍,每次出去都主動跟鄰居朋友打個招呼,讓他有更多機會接觸陌生人,幫助他逐漸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心理。 恐懼事件之五:怕動物   「小狗快走開,別靠近我,你會咬我,會吃掉我的……」   恐懼背後:   對動物的恐懼是因人而異的。有的寶寶可能因為成長經歷中有過被動物玩具或真實動物傷害的經歷,所以會特別害怕某一種動物或幾種動物。而有的寶寶則是因為被父母平日的恐嚇「寶寶不乖乖吃飯就會被隔壁的貓咪叼走」等產生對動物的恐懼。這時的寶寶正處於智力迅速發育階段,思維很活躍,想像力也很豐富。在他們看來,可愛而友善的小動物隨時可能變成吃人的怪獸,他們在面對動物時會有種威脅感。   趕走恐懼:   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脅恐嚇寶寶的話,避免讓寶寶遐想出動物的凶殘。其次,可以給寶寶買一些小動物的絨毛玩具,比如小狗、小貓等,讓寶寶先接觸玩具,然後再接觸活生生的小動物。等寶寶膽子大些後,可以和寶寶一起嘗試給小動物餵食,觀察小動物玩耍、睡覺等習性,在寶寶感覺足夠安全的情況下讓他試著去撫摸(不要強迫,如果寶寶不願意不必勉強)。還可以買一些關於動物的碟片和寶寶一起欣賞,說不定從此會激發寶寶對小動物的熱愛和興趣哦。 恐懼事件之六:怕黑   「別丟下我一個人,我什麼也看不見了,黑暗裡有什麼?會不會有兇猛的野獸,可怕的怪物?」   恐懼背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寶寶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三歲前的寶寶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泛靈心理,即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這種心理現象的負面表現就是寶寶會對黑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懼怕。他們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於是往往把畫冊、影視、故事裡經常在黑暗中出現的鬼怪、猛獸、機器人的情節或形象與現實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採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手段,如「寶寶不聽話,晚上就讓鬼怪捉去」等威嚇的語言嚇唬寶寶,甚至把寶寶關在黑房間裡作為懲罰的手段,結果導致寶寶對黑暗產生恐懼。   趕走恐懼:   如果寶寶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寶寶身邊,直到他睡著,並在寶寶的房間裡亮一盞小燈。等寶寶稍微膽大一點了,父母可以幫助寶寶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領著寶寶在黑暗的房間裡做找東西遊戲,這樣可以讓寶寶在遊戲中忘記黑暗帶給他的恐懼,讓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 研究發現,正常兒童中,90%以上的幼兒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歲的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有七種以上的害怕。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害怕對象,如: 1歲左右的寶寶   ● 怕見陌生人,見到生人不說話   ● 怕見到醫生,因為打過針   ● 害怕巨大聲響   ● 怕颳大風   ● 怕打雷   ● 怕電動的會發聲的機器狗   2歲左右的寶寶   ● 怕表情嚴厲的人,或者長得不友善的   ● 怕狗,即使很小的狗也怕   ● 怕貓,擔心貓咪忽然伸出爪子抓自己   ● 怕小蟲子,如樹上垂下來的吊死鬼、蟑螂   ● 怕爸爸媽媽剪頭,覺得不太認識他們了   3歲左右的寶寶   ● 怕長得比較怪的人   ● 怕鬼   ● 怕卡通片裡的怪獸和壞蛋形象   ● 怕黑夜裡窗外投入屋內的影子   ● 怕父母之間爭吵   ● 怕小動物 測試一下,孩子的害怕正常嗎?   懼怕與兒童身體發育的狀況和應對能力有關,會隨著兒童體力,智力和經驗的發展而不斷消失和變換。一般來說,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害怕和恐懼,為時短暫,一種懼怕很少持續一年以上,多數在三個月內消失,很少會對兒童的行為產生嚴重的影響。   孩子的害怕屬於正常還是病態,可以根據下列問題進行測定:   1、孩子的膽怯不安是否只是針對某個事物或現象,與這個事物或現象相關的其他因素不會引起他的恐懼?   2、離開了受驚物或現象後,孩子的懼怕反應是否隨之消失?   3、在看圖片、電視或一般的談話中,如果孩子看到或聽到他所懼怕的事物或現象,他是否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4、經歷了後,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響?   如果對以上問題的回答都是「是」,說明孩子屬於正常發育過程中的膽小害怕;否則,說明孩子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尤其是孩子害怕到了如下程度就是不正常的了,比如懼怕的持續時間超過三四個星期,以致於喪失某種能力,伴隨明顯的症狀:心律過速,頭暈眼花,噁心和失禁等,這需要到兒童醫院就診。 如何疏導孩子的恐懼心理   那麼,我們應如何防止幼兒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呢?或說父母應如何教育幼兒呢?   1.父母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幼兒所面臨的事物,切忌言過其實地恫嚇兒童,更不能使用妖鬼等不存在的東西來欺騙孩子。   因為幼兒對外界的接觸很少,經驗很有限,加之在幼兒的眼中,父母是無所不知的,他們會確定無疑地相信父母的話。父母為了尋求所謂的「安全」而製造的謊言,往往會伴隨兒童很長的時間,同時還會造成孩子不適當的恐懼。   2.父母不要溺愛孩子。   眾所周知,溺愛的不良後果不勝枚舉,但很少有人知道父母的溺愛往往是造成孩子膽小直接的也是重要的原因。一些初次和父母分開睡的幼兒,為了得到母親的撫慰會哭鬧著不肯單獨去睡,他會找出害怕的理由來拒絕。此時,父母千萬不要遷就孩子,否則他的「陰謀」得逞的同時也真的會相信自己謊言所說的,由此害怕單獨一人居住。父母應堅持自己的主意,以免真的會出現這種恐懼。   3.父母本身要給幼兒做榜樣。 如果父母不想讓孩子恐懼,那麼父母自己先要無所畏懼。如果父母害怕電閃雷鳴,孩子第一次在父母面前聽見雷聲時,也會感染上同樣的恐懼。假如父母不能避免恐懼的話,那就盡量不讓孩子發現。 --------------------------------------------------------------------------------

尿布疹怎麼來的

2011年01月01日
公開
65

尿布疹怎麼來的? 尿布疹顧名思義即因為小屁股長時間包裹在尿布中為得到的主因,是接觸性皮膚炎的一種,不僅在夏日易發,冬日因為天氣的關係,寶寶排汗量低、尿量較多,更應隨時注意寶寶屁屁的乾爽。 新生兒的肌膚需要形成肌膚天然的皮脂保護膜,其酸鹼值約為PH4.5∼PH6.0,能幫助皮膚排汗散熱、隔絕外界刺激。因此,當寶寶皮膚屏障功能尚不成熟,又由於腸胃蠕動快速、解尿頻繁,使得小屁屁經常包裹在濕尿布中,細緻的肌膚與尿尿便便等刺激性物質做長時間接觸,污染物中的細菌改變屁屁皮膚的酸鹼值 (PH值)及細菌族群使得一些糞便酵素被活化進而刺激皮膚而造成寶寶肌膚的紅疹。 其實,尿液或糞便中的刺激成份原本是不易穿透皮膚引起刺激發炎﹔但是因為寶寶皮膚保護層被破壞後,這些外界的刺激物就更容易滲透皮膚,而引起皮膚發炎。再加上潮溼的皮膚更容易因好動的寶寶動來動去,對幼嫩的尚皮膚產生摩擦,造成尿布疹的發生。 尿布疹好發的部位 尿布疹主要好發在股溝、大腿屁股及陰部,在尿布所覆蓋的範圍內,冒出點點成零星分佈的紅疹,甚至是連成一整片,整個屁屁都紅通通。若嚴重時,還可能因為頻繁的身體動作與尿布做持續性摩擦,造成患部出現小水泡、破皮和潰瘍傷。皮膚皺折處還相當有可能會遭到白色念珠菌的感染,而加重症狀。 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蕭百芬表示最易發生尿布疹的族群,為拉肚子或尿失禁的寶寶,因為長時間接觸排泄物的將更提高發生率。過敏體質寶寶不一定會較正常體質的寶寶容易發生尿布疹。如果證實寶寶是因為接觸尿布中所含的成分而過敏,建議媽媽更換其他品牌的紙尿褲,以免造成寶寶屁屁持續性的與過敏原接觸,紅疹難以控制。 預防尿布疹的方法 蕭百芬醫生強調:「預防甚於治療」,若寶貝屁屁的環境條件不改善,尿布疹的發作機率當然就高。以下提出3原則,協助媽媽幫助寶貝預防尿布疹。 POINT1通風:保持乾爽透氣 透氣的紙尿布勤於更換是最為重要,在包上新尿布前,要先做清潔並擦乾,切忌在濕濕的情況下立刻包上尿布;其次要注意的是紙尿布的尺寸是否太過合身,選購前除應挑選吸水力加、透氣良好的紙尿褲,特別注意腰圍與腿圍是否有伸縮彈力的功能,以免漏尿。偶爾可嘗試著讓寶寶離開紙尿布給屁屁透透氣,此時若擔心寶寶的排泄物會難以清理,不妨讓寶寶躺在防水尿墊上,相較於一般床墊,防水尿墊更好清理。如果用的是布質尿布,要注意徹底清洗乾淨避免污染,以減少使用時對皮膚的刺激。 POINT2清潔:維持寶寶生殖器內外潔淨 請提供寶寶屁屁乾淨舒適的環境。當發現有排泄物時,請以溫濕棉布、紗布輕輕擦拭。包括較容易遺忘的縐折處,都請仔細清潔,讓寶寶的屁屁乾爽又潔淨。若是用擦拭的方式,女寶寶要由後向前擦拭,以免細菌感染。最簡單以及最佳的方是就是利用清水清潔,需要用清潔物時,醫生建議媽媽慎選弱酸性(PH5.5)洗淨力溫和的清潔品,也請記得要確實的將清潔用品沖洗乾淨。 POINT3阻隔:溫柔呵護寶寶的屁屁 請幫助寶寶的屁屁作保養,不管是已經得到或者尚未得到尿布疹的寶寶,都可以塗抹凡士林或偏油性的乳液或油膏(barrier cream),塗抹在寶貝屁屁上,除加強修護之外,也可協助屁屁隔離便便跟尿尿。就如同經常得碰觸水分或清潔劑的人,會記得隨時補擦護手霜來保養,以隔離水分跟清潔劑的道理是一樣的。 爽身粉的使用注意事項 傳統用法在易出汗的地方總是會塗上一層厚厚的爽身粉。適當的使用爽身粉雖可隔離保護肌膚,達到皮膚乾爽的效果,但醫生提醒媽媽使用爽身粉時,要注意用量,薄薄一層已可達到效果,若塗抹過多爽身粉,反而將阻礙了皮膚跟空氣的接觸,因吸水無法排出使得身體反而更悶熱。若發現已有破皮發炎的現象,則更不建議使用。 ∼全文請見238期育兒生活雜誌∼ .我要引用我要回應 儲存至「書籤」. --------------------------------------------------------------------------------

協助寶寶的五大肢體發展

2010年12月29日
公開
55

協助寶寶的五大肢體發展 .分類:專業知識2010/05/02 09:44 .從寶寶可以自行翻身,就開始邁入了肢體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但其實每個寶寶的發展狀況不一,爸媽也 勿操之過急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寶寶互動,在旁協助寶寶的大肢體發展 寶寶就可自行穩穩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囉! 協助寶寶的五大肢體發展 翻身、坐穩、爬行、站穩、步行 寶寶的五大發展里程碑  Step 1 翻身 發展時機:約在5~7個月大時 概述:寶寶的骨骼、神經逐漸發育成熟,因此會出現翻身的動作,對寶寶來說,從俯姿到仰姿較為容易,從仰姿翻 到俯姿較難,一開始翻身時只能翻一半,影響寶寶翻身的因素有很多,侯 家瑋醫 師表示,像是寶寶太胖,或者太懶、內向,抑或環境因素、冬天穿太多衣服,都可能造 成翻身困難。 媽咪的協 助: 用玩具引誘寶寶是一個好方法, 陳芝琪 醫 師表示,用手輕輕的扶助寶寶的手或腳,慢慢減少協助,讓寶寶翻身就可拿到想要的玩具。 媽咪需隨 時控制寶寶的體重,並非越胖越好,出生6個月大約7公斤為理想狀態。 1. 侯家瑋醫師表示,寶寶有時可能不懂得要用手支撐移動,因此媽咪需幫助他把 手拉出來一點,肩膀稍微移動一下,背後可放毛巾捲把身體抬高,方便寶寶翻身。 2. 翻身環境的營造也很重要,如果床太 軟可能也讓寶寶不好翻身,因此可讓寶寶在軟墊上練習翻身。 注意事項: 等到寶寶可以翻身時,侯 家瑋醫 師提醒不要將寶寶放在床邊以免摔落,因此地板可以鋪一些軟墊以防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