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Sball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創意處罰50招 《Part III》

2009年05月05日
公開
3

創意處罰50招 《Part III》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84 期 作者:黃瑞瑩、李郁怡 方法,要掌握三點……  目標確實可行、少用「不」字、親子共同討論決定 一、管教策略目標必須確實可行。 如同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說,自信心是孩子潛力的「放大鏡」。如果父母能夠協 助孩子擬定實際、可衡量的目標,孩子做到了,就開始慢慢有自信了。如果你擬定一個 不可行的方案,「就像把孩子放到糖果屋裡,卻要求他不要吃東西;或把電腦擺在他前 面,卻要他不去碰滑鼠」一樣,淡大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李麗君形容。 第二、 必須以正面方式鋪陳,跳脫傳統的負面削弱法。 根據神經語言學,如果對孩子說「不准××」,孩子的大腦往往會忽略了「不准」、 「不可以」這幾個字,只記得不被允許的負面事項。 因此,「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例子,」李開復舉例,譬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 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就可以玩。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 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 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正面行為。 第三、管教方式,必須是親子討論後決定。 「規矩,要孩子深深記住,而且相信、理解,」李開復說。即使父母很確定該怎麼做, 但如果設定規矩時能把選擇權給孩子,孩子才能瞭解規矩背後的「why」。也因為是共 同討論的,孩子有參與感,被處罰時也會心甘情願。 找出孩子的病因,再把握上述三個原則,管教自然有效,若再加點幽默感,你就成為創 意父母了。但前提是,「你自己一定要把(管教子女的)道理想清楚,」人本基金會新 竹分會主任李慧貞提醒。 小寶,國小三年級學生,平常聰明伶俐,記憶力超強,但一遇到作業,總丟三落四,不 是沒帶功課、考卷沒訂正,就是聯絡簿被老師寫紅字:「上課愛講話,影響同學上 課……。」 小寶的媽媽是標準的「第一名」學生,她常納悶:「小寶怎麼跟我一點都不像?」每天 晚上,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誡小寶,但「屢勸屢犯」,幾乎黔驢技窮。 這天晚上八點,媽媽疲憊的進門,小寶低頭不語。「不對,該不會聯絡簿又是紅字了 吧?」她立刻衝進小寶房間,搜出聯絡簿,「天啊!」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加上「可 能不成材」的兒子,媽媽瀕臨抓狂,手快揮出去了。突然,她收回拳頭,「前幾天已經 狠狠揍過他了,還不是沒用!」 生氣的她,決定讓小寶晚上到公寓頂樓睡帳棚。命令 一出,小寶的爸爸負責搭帳棚,小寶的姊姊幫弟弟拿了睡袋、手電筒等備用品上樓。漆 黑的夜晚,開放的頂樓空間,小寶在帳棚裡,守著一盞微弱的手電筒,哭著睡著了。 整個晚上,媽媽輾轉難眠,不斷上樓查看,對著熟睡中的兒子又抱又親,開始檢討自己 的教養策略。同時,這個處罰,顯然也在小寶心中留下深刻的懲罰效果,在第一時間, 也避免了親子間的肢體衝突。許正典評論,這在心理學上,既合「暫時隔離法」,也具 有「心理懲罰法」的效果。 實行,可以有創意……  頂樓露營一天,剝奪享受學惜福 孩子聯絡簿從此不再被寫缺點 隔天是週末,媽媽還是命令小寶不准下樓,只能在炎熱的頂樓上寫功課,讓小寶體會沒 有冷氣、沒有冰水喝的環境,希望小寶能夠因此惜福,不再凡事漫不經心。這個處罰原 理,則是「權利剝奪法」的變形,藉由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或享受,讓他反省。 自從那次以後,小寶的聯絡簿就沒再被寫紅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聯絡簿攤在餐桌上,讓媽媽檢查。現在問小寶:「還要不要到頂樓睡?」他馬上就說:「不要!」 小寶媽媽的奮鬥記還沒結束。這一天,吃過晚飯,小寶開始搖頭晃腦,回想今天有哪件 事情值得嘉獎,因為媽媽規定,每天要寫一篇日記,題目是:「我今天很棒,因 為……。」 原來,媽媽又出奇招了。雖然小寶沒再被老師寫聯絡簿,但學習行為還是稍嫌被動,整 天只想著下課出去玩鬼抓人,每天寫日記也是敷衍了事。媽媽很苦惱,忍不住問姊姊牙 牙:「為什麼弟弟總要人家盯呢?我怎麼處罰都沒有用?」 「媽媽,我看妳別再處罰他了,既然什麼都沒有用,我想,我們都還不夠瞭解小寶 吧!」語畢,媽媽被十歲小妮子的智慧震懾住,「我們應該先找出他的罩門才對!」 一語驚醒夢中人,媽媽開始思索。她後來歸納,雖然小寶與牙牙是龍鳳胎,但因女生發 展速度較快,從小,不管學游泳、心算、繪畫等,牙牙樣樣比小寶突出,或許因此,小 寶沒有誘因在學習上表現,反而用相反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甚至可能認定自己樣樣比較 差。 於是,媽媽改變做法,她跟老師商量,希望小寶每天的日記題目固定為:「我今天很 棒,因為……」。她打算用「重複練習法」讓小寶不斷練習看到自己的優點,將負面力 量轉為正面。 就這樣,「幫老師抬桌子、幫同學還球、撿垃圾……」,這些都成了小寶每天的日記內 容,小寶也開始從小地方累積自信。媽媽並每天在聯絡簿上,稱讚自己看到的小寶優 點,連帶的,老師也改變只記缺點、不記優點的方式,寫下對小寶的讚美。 兩個月下來,小寶負面行為越來越少,越來越快樂,母子互動也進入正面循環。 根據台大精神科醫師徐澄清與多位心理專家的研究,處罰的方式包括暫時隔離法、自然 承擔責任法等十一種類型的交互運用。不過,天主教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 齡提醒,「每個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管教方法要因人、時、地、物而調整。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學校長李珀說,當孩子分不清楚對、錯時, 父母需要介入輔導。但人的行為養成都需要一段時間,「多久養成的壞習慣,父母就要 有心理準備,花等同的時間幫孩子改掉。」根據她的經驗,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起碼要 二十一次以上的練習,而「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了。」 李珀直言:「如果沒有耐心,就不要想改,孩子還會是老樣子。」因為從一個想法變成 一個行為,再變成習慣,「就是勞力密集工作,一點一滴的。」而「五到十一歲是孩子 行為模塑的關鍵期」,之後就會變得加倍棘手,要付出更大心力。「有的父母覺得,小 孩小時候就讓他玩,國中再管就好了,風險是很大的。」 不過,最重要的,「小孩負 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許正典根據他八年多來,兩千個病例歸納結論。 行動前,先照照鏡子……  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 自己做不到,很難要求子女改正 「孩子會看你怎麼做,而非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跟他大叫,甚至說 出不好聽的話,他們當然認為,生氣時就該這麼說話。」李開復說。 高淑芬也舉例,父母常「叫小孩念書,自己卻從不念書。」小孩每天賴床、上學遲到, 許正典反問:「是不是父母太晚睡?」或者,小孩愛看電視、不念書,「父母是否每天 下班就窩在沙發看電視?」 以下是一則網路流傳笑話: 爸爸:「小明,我們來演戲,你演爸爸,我演你。」 小明:「好呀!好呀!」 小明立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爸爸,大聲喊道,「小明,你去牆角罰站!」 它點出了一個事實: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為人父母者,要管教小孩前,請先照 照鏡子吧。 *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也能教好孩子!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原理說明: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在一定時間內剝奪。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原理說明: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原理說明:剝奪尊嚴,讓他丟臉。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假扮對方,了解別人的心情。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原理說明:要求把對的動作,多做幾遍。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恢復原狀,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 文章實在太長了, 我只有轉載一部份, 共5個PART, 轉載來原 http://linmin0427.pixnet.net/blog/post/2652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