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台灣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2008年12月05日
公開
15

舒國治:台灣人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常常會遇到一種問題,便是「台灣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初想,還不是和你們一樣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但再一想,哇,真的和別人頗不一樣。      外地人會觀察到某種細微的差別,於是我只好偶爾以外人的眼睛再次看向我們自己。      譬如說,自高速公路交流道下來,要轉進一個城市,中間經過的半郊半城區域,不論是進入新竹、嘉義、台南,那樣的一段路,最能見出台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一抹。像我不吃涮涮鍋、或臭臭鍋,但那樣的區塊最富於此,故於我最顯隔膜。      又我沒養小孩,亦不懂城市裡有那麼多的空間要租給安親班、英文補習班、音樂教室、圍棋教室等。已然極多的二級城市,販售生意已極難做,蕭條甚矣,但這些「孩子教育產業」,猶稱興隆。      ■街頭吃早點 愛喝冰茶      他們(外國遊客)在觀光之餘,要我聊一聊台灣人的一天,我突然發現,這還真是一個好辦法。      每天一早,台灣人吃一種「美X美」式的街頭早點,是西式早餐戰勝傳統中式早飯的近十五年最著之例。中式,指的是稀飯小菜或是豆漿燒餅。西式,即使是拎著至辦公室吃或是坐在「怡客」、「丹堤」吃,皆透出一息現代感,這是人心之所向,足見中式已不敵。我自己雖甚少光顧,亦不能不見到這實況。      又台灣年輕人愛喝快速的冰涼紅茶,其中口味與製作較佳者據說有「五十嵐」、「奉茶」等。不但愛其冰涼感、甜滋氣,也愛手握一杯時的那種都市情氛,君不見太多電話亭上常擱著一兩杯插著吸管、溶著水珠的空杯子。      這種快速紅茶店,在中南部的城市更是風行,乃天氣更熱也。      接著進入辦公室。台灣的辦公室,由於冷氣的發明,自此皆密閉起來,說是中央空調。但人呼吸的,總是老空氣,乃循環不出去。加上室內裝潢皆是化學材質,雖然觀瞻上不乏有美感者,然我偶去探訪,總窒悶不已,絕非自然所嗅之味。待出得外間,即使灰塵頗有,卻空氣好多矣。      即此三者(奶茶三明治之現代味、冰紅茶與握杯、辦公室之空間),已知台灣人頗重「感覺」,反而忽略了實質。      ■寶愛小孩 卻餵他卡通      小孩,常需交給爺爺奶奶帶。學校放學時,校門口擠滿了接的人,老人極多,外籍女傭亦不少。      不知是社會太常不如人意還是怎的,每個家庭只好更加寶愛小孩。有的沒小孩的,亦有更加寶愛寵物的。      然而寶貝歸寶貝,有時給予一種速成法或甚至敷衍法。譬如餵以卡通DVD,令小孩反覆的看。自此而到成年,此等孩子便對卡通文化深有涉入。      倘卡通配音有日本少女聲腔貫串其中,逐而漸之,台灣的女士講話便此沾染並流露出「可愛化」之音調與嗲式仿傚味。      ■看太多電視 資訊統一      坐上計程車,外地人注意到了,司機絕大多數皆用自動排檔,手排檔車極少見矣。而香港、日本的計程車,即使他們的富裕進化度不弱於我,卻手排檔仍極多見。      回到家,台灣人看極多電視。這像是戰時被規定要準時蹲在收音機旁聆聽國家重大指示似的。      須知人人皆自電視上長時期獲知同一性的資訊,往往不是好現象;有時頗易助長某種類似法西斯的統御之可能。      電視,被放在客廳最主要的位子。而我們住的房子,完全掌握在建商的手裡。他們先蓋樣品屋,預售,收了錢,再蓋。他收錢,且不說它,只說究竟蓋出什麼樣的房子。但若四處張望,你很少看到你想住的房子。但我們都在住,每天,每一個人,包括很會設計的建築師們。

短篇小說:沙之書 (中譯本)

2008年12月04日
公開
8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短篇小說沙之書(中譯本) "Thy rope of sands, Which petty thoughts have made, and made to thee Good cable, to enforce and draw, And be thy law, While thou didst wink and would not see." ---Gorge Herbert 線是由一系列的點組成的;無數的線組成了面;無數的面形成體積;龐大的體積則包括無數體積……不,這些幾何學概念絕對不是開始我的故事的最好方法。如今人們講虛構的故事時總是聲明它千真萬確;不過我的故事一點不假。 我一個人住在布宜諾斯愛麗市,貝爾格拉諾街一幢公寓的四樓,幾個月前的一天傍晚,我聽到一陣敲門聲。打開門,進來的是個陌生人,他身材很高,容貌沒什麼特別(也許是我近視太深的關係,看得不清楚),整潔的外表下透出一股寒酸。他一身灰色的衣服,手裏提著一個飽經風霜的小箱子,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乍見此人,我就覺得他是外國人。本來我以為他上了年紀;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那維亞人似的稀疏的、幾乎泛白的金黃色頭髮給了我錯誤的印象。我們聊了將近一小時,他才告訴我他是奧爾卡達群島人。[1] 我請他坐下,那人沉默了好一會兒才開口。他散發著憂鬱的氣息,就像我現在一樣。 「我賣《聖經》」他對我說。 「這間屋子裏有好幾部英文的《聖經》,包括最早的約翰.威克利夫版;[2]我還有西普里亞諾.德瓦萊拉的西班牙文版;路德的德文版(從文學角度來說,是最差的),還有武爾加塔的拉丁文版。」我有些炫耀地回說:「所以,我想《聖經》並不是我所需要的。」 他沉默了片刻,然後搭腔說:「我不只賣《聖經》。我可以給你看看另一部神奇的書,也許你會感興趣。我是在比卡內爾一帶弄到的。」[3] 他打開手提箱,把書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開大小、布面精裝的書,顯然,已閱人無數經手多矣。我拿起來看看;異乎尋常的沉甸甸的感覺使我吃驚。書背上面印的是「神典」,下面是「孟買」。 「看來是19世紀出版的。」我說。 「不知道,」他回答說,「我始終弄不清楚」。 我信手翻開,裏面的文字是我不認識的,書頁磨損得很舊,印刷粗糙,像《聖經》一樣,每頁兩欄,依照章節分段,但內容排得很擠。每頁上角有阿拉伯數字,我注意到有一處左頁標的是(假設是)40514,而右頁卻是999,翻過來那一頁卻的頁碼有八位數。像字典一樣,還有插畫:一個鋼筆繪製的鐵錨,筆法笨拙,仿佛小孩畫的。就在此時,陌生人平靜卻堅定地對我說:「看仔細囉。以後再也看不到了。」 我記住了這頁的位置,合上了書,隨即又打開。儘管一頁頁的翻閱,鐵錨圖案卻再也找不到了。我為了掩飾惶惑,問道:「是不是某種印度斯坦文的《聖經》版本?」 「不是的,」他答道。然後,他像是透露一個秘密似的壓低聲音告訴我:「我是在曠野上一個村子裏,用幾個盧比和一部《聖經》換來的。書的主人不識字。我想他把聖書當做護身符。他屬於最下層的賤民階級;誰踩著他的影子都認為是晦氣。他告訴我,他那本書叫『沙之書』,因為那本書像沙一樣,沒有起點,也沒有終止」。 他要我找出第一頁,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幾乎貼著食指去揭開書頁。那是徒然的:封面和手之間總是有好幾頁。仿佛是從書裏突然冒出來的。 「現在再找找最後一頁。」 我照樣失敗。我目瞪口呆:「這……這是--不可能的……」這話不像是我說的,我平常說話並不會口吃。 那個《聖經》推銷員還是低聲說:「不可能,但事實如此。這本書的頁數不比無限多,也不比無限少,無始,也無終。我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種荒誕的編碼辦法,也許是在暗示一個無窮大的系列允許任何數項隨意地出現。」隨後,他像是自言自語地說:「如果空間是無限的,我們就處在空間的任何一點。如果時間是無限的,我們就處在時間的任何一點。」 他的玄思使我心煩,但突然點醒了我:「你是教徒,對嗎?」 「沒錯,我是長老會信徒。我問心無愧。我確信我用《聖經》和那個印度人交換他的邪惡之書時絕對沒有矇騙他。」 我解釋我並不是在懷疑他,又問他是不是剛好路過這裏?他說打算待幾天就回國了,那時我才知道他是蘇格蘭人,住在奧爾卡達群島上。我告訴他因為對斯蒂文森和休謨的喜愛,我對蘇格蘭有特殊好感。 「你是說斯蒂文森和羅比.伯恩斯吧!」他更正地說道。我們聊天時,我繼續翻弄那本無限之書。我假裝沒什麼興趣,問他說:「你是否準備將這份驚奇賣給大英博物館呢?」 「不,我賣給你,」他說著,並開了一個高價。 我老實告訴他,我付不起這筆錢,心中也盤算著種種可能,幾分鐘之後,我提出了構想:「我們做個交易,」我對他說。「你用幾個盧比和一部《聖經》換來這本書;我用剛領到的退休金和祖傳的花體字的威克利夫版《聖經》和你交換。」 「花體字的威克利夫版!」他喃喃地重覆。 我從臥室裏取來錢和聖經,他翻開封面,書迷似的戀戀不捨地研究著扉頁。 「好吧,就這麼決定了!」他說。 使我訝異的是他不再討價還價。後來我才明白,其實,打從他一進門,他就決定無論如何要把那本書處理掉,何況他還拿了一大筆錢。他接過錢,數也不數就收了起來。我們聊到印度、奧爾卡達群島和挪威海盜統治過那裏的一些軼事,他離開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以後我再也沒有見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 我本想把那本沙之書放在威克利夫版《聖經》留下的空檔裏,但最終還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後面。我上了床,但遲遲無法入睡。淩晨三四點時,我開了燈,找出《神典》隨手翻著,其中一頁印有一個木刻面具,角上有個數字,現在也記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位數。 我從不向任何人出示我的珍藏,隨著佔有它的幸福感而來的是怕失去了他,甚至疑懼此書並不是真正無限。我本來生性孤僻,這兩層憂慮更使我變的神經質。本來僅有的少數幾個朋友,現在也不往來了,我幾乎足不出戶,成了那本書的俘虜。 我用一面放大鏡檢查磨損的書脊和封面,排除了是某個人特別製造出來這玩意兒的可能性,我發現每隔兩千頁有一幀小插畫,我按照字母索引把它們臨摹下來,記在一本筆記簿上,簿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畫沒有一張重複。每當黑夜降臨,在我失眠症所管轄的間歇裡,那本書繼續扮演我夢中的主角。 夏天來了又走,我領悟到那本書是個可怕的怪物,想想自己無時無刻地捧著它、盯著它;它帶給我的一切,會比一頭怪物少嗎?我覺得它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是一件詆毀和敗壞現實的下流東西。 我曾想將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無限的書燒起來也無休無止,無盡的煙霧會不會將整個星球給窒息了呢? 我想起有人寫過這麼一句話:「隱藏一片樹葉的最好的地點是樹林」(Somewhere I recalled reading that the best place to hide a leaf is in a forest)。退休之前,我在阿根廷國家圖書館工作,那裡有90萬冊的藏書。我知道門廳右邊有一道弧形的梯級通向地下室,裏面存放了圖書、圖集和各類期刊。 有一天,我到了那裡,避開了工作人員,刻意讓自己迷失在書架當中,悄悄地將《沙之書》隨手塞進某一個散發著霉味的陰暗架上。 從此,我不再煩惱,現在我連圖書館所在的墨西哥街也不願涉足了。 波赫士是誰:http://en.wikipedia.org/wiki/Borges -------------------------------------- [1] 奧爾卡達,蘇格蘭北面的群島,其中最大的是梅因蘭島,首府為柯克沃爾。 [2] 威克利夫(132—1384),英國宗教改革家,他的弟子帕爾維等於1380年根據武爾加塔的《聖經》拉丁文版將其譯成英文。 [3] 比卡內爾,印度西北部拉賈斯坦邦地名。 .......................................... 波赫士的「沙之書」 因為地鐵罷工呆在家,我花了兩個小時整理書單,把念完研究所之後就不太可能在翻閱的中文書列出來賣掉,英文書則拿去Amazon的舊書部拍賣。這是我早在跨州搬家之前就該做的事了,卻一直拖到現在。 其實賣書時會覺得可惜的那些,都是沒看完、或怎麼也看不完的書。即使有很多書是我千里迢迢從台灣扛來的,但是有些論述書籍實在艱澀;加上我在念研究所的後期,閱讀習慣大大的改變,專研的文學作家只有五人,英文書又只買我敬重的哲學所所長的著作(或是他老人家著作裡提到的書),所以我已經體悟到、放著沒看完的書,應該是永遠也不會看了。 專精式的閱讀才是進步。畢竟出版品實在太多了,沒有一個人能真正讀遍天下所有的書。我曾見過某位在哥大的PhD候選人,像搞圖書館藏書一樣的買書,我偷偷覺得,他的書庫正荒謬的抵觸了他的博士研究精神。首先,買來放著的書,並不能幫助建立一個人的知識系統啊,而PhD不正是要培養你的知識系統嗎? 沒有被讀過的書等於不存在,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書庫。作家波赫士在1975年間寫成的短篇小說「代表大會」,描述正好就是這樣一個“沒有意義的書庫“的故事 (波赫士全集III, p18. 台灣商務印書館) 關於“世界上的書多得永遠也看不完“這樣的喟嘆,波赫士的另一篇「沙之書」更是絕中之絕;他想像著世界上存在一本無限的書、書中窮盡世界上所有的書:「這本書的頁碼是無窮盡的。沒有首頁,也沒有末頁。我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種荒誕的編碼方法。也許試想說明一個無窮大的系列允許任何數項的出現」(波赫士全集III, p87. 台灣商務印書館),此書的頁碼永不重複、沒有秩序,你永遠也無緣再次見到剛剛翻過去的那一頁。值得一提的是,曾任國立圖書館館長的波赫士,也想像可蘭經、佛經、聖經等人類文明的經典,是「窮盡世界上所有的書」的書。我一直為他對於infinity的探討感到著迷,因為那正好是我哲學所恩師鑽研的題材哪。 總之,真正好的書和好的作家,是要自己去定義的。只有這樣經由自我思考消化後找出來的作品,才值得千百遍的閱讀。從這樣專精式的閱讀、反而能夠通往萬物的運作法則,看到那本「無限的書」吧!(當然,沒有這種書存在。)

〈沙之書〉賞析

2008年12月04日
公開
600

《無限:虛構中的真實——〈沙之書〉賞析》  1954年,54歲的博爾赫斯開始失明了。但失明並沒有奪去他的藝術生命,在母親和友人的幫助下,他以無窮的毅力繼續創作。這些創作包括1975年的短篇小說《沙之書》和以“沙之書”為命名的集子《沙之書》。   在博爾赫斯的小說中,隱藏在虛構故事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往往是時間和永恆,存在的荒謬,個性的磨滅以及人對自身價值的探究和對絕對真理的無望追求。他的小說往往通過幻想,運用象徵手法表達這些主題。在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中經常出現迷宮、鏡子、圓等意象。而在短篇小說《沙之書》中,那本虛構的“沙之書”——《聖書》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象徵著無窮無盡,小說的主題揭示了人類面對著無限時,進入了無所適從難以擺脫的真實困境。 一、由實轉虛的故事敘述   虛構是博爾赫斯小說的靈魂。作者經常採用貌似真實的虛構手法敘述故事,從小說中,敘述者、人物以及買書賣書的交易都跟生活中發生的一樣真實,隨著主題的凸現,敘述者、人物以及事件都不再重要,從真實轉向虛構。這只是一種敘述方式。他們的任務只是帶出小說的主題,為主題的出現提供合理存在的依據。   比如敘述者。   本文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我”的敘事角度。作為作者,或者“我”,可以作為真實的人物,小說一開始便強調了敘述內容的真實、可靠。“如今人們講虛構的故事時總是聲明它千真萬確;不過我的故事一點不假”,作者以否定他人講故事的真實性來顯示自己敘述的真實,恰恰是想表明自己故事虛構的合理性,這種貌似真實的虛構所體現出來的合理性為作者的象徵主題提供了合理的依託,並且讓主題有個開始。這是博爾赫斯敘述的慣用手法。事實上,無限的書冊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嗎?但是,讀完小說沒有人質疑它的存在與否。“沙之書”這意象所產生的概念,明確、清晰又無法毀滅地存在於人們的周圍。   比如人物——《聖經》推銷員。   人物和情節在傳統的小說中應該是最重要的。本文的情節是圍繞著《聖書》推銷,擁有,遺棄。小說中有三個人物,印度種姓最下層的擁有《聖書》者、《聖經》推銷員和我。除了沒有出場的印度人之外,我是真實的虛構者,另一個人物——《聖經》推銷員也是由真實轉入虛構。   《聖經》推銷員在“我”的眼中,陌生人,身材很高,面目模糊不清。小說以“我”也許近視來展現生活中人與人的真實。起初的錯覺,“我認為他上了年紀;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只是他那斯堪的那維亞人似的稀疏的、幾乎泛白的金黃色頭髮給了我錯誤的印象”,後來交談中得知“他是奧爾卡達群島人(蘇格蘭人)”,到後來的“談印度、奧爾卡達群島和統治過那裡的挪威首領”,這些細節使小說顯得確有此事,確有其人,為“沙之書”——《聖書》的出場、交換提供了真實情境。而“他進我家門的時候就決心把書賣掉”,又使《聖書》轉到“我”的手中成為一種真實、合理、必然。   當文中敘述到“以後我再也沒有見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當“沙之書”賣給“我”之後,無名無姓的《聖經》推銷員便不復存在。他到來的目的就是將《聖書》賣給“我”,將悲哀賣給我。

七門功課--第三課:表達與應對

2008年12月03日
公開
17

第三課:表達與應對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嗯,對呀…口語表達太「可愛」 懂得表達自己的意見,是公民素養的基礎;合宜地說話與應對進退,拿捏分寸,由小學起。 詩人李進文有天接到某知名高中的學生來電:「請問你是李進文嗎?」他心想:「應該在別人的名字後面加個『先生』或『老師』吧?」但還是答了「我是」。高中生問他:「聽說你詩寫得還不錯,我們想請你當評審。」聽到前半句,李進文楞了一下。 讀名校 未必懂禮貌 事後回想,詩人不禁笑了起來:「你來邀我當評審,沒讀過我的詩,也要有禮地裝一下嘛。」表達尊重,該有更好的措辭。但他也納悶:這麼好的學校教出來的孩子,怎麼連基本的應對禮貌也不懂呢? 「五年級」世代的李進文回想,在沒有手機、電子郵件的年代,他和同學邀文壇前輩到校演講,總是戒慎恐懼,「要先寫信,還要親自拜訪、確認」,麻煩中卻多了儒雅餘韻。「現在溝通方便了,語言禮節也省略了。」 在大學任教卅年的散文家廖玉蕙在課堂上總是鼓勵學生發言,去年開學第一堂課,她請一位學生說說對某文章的評析,但他訥訥不能言,不論她怎麼引導、鼓勵,同學推他、拱他,廖玉蕙形容,這學生「東扭西扭,半個小時過去,他就是說不出來。」 說話課 學校沒這堂 臨下課前,她跟學生約法三章:「下次上課,你第一個發言喔。」結果,沒下次,這名學生退選了。 會說話,能如實、得體地表達自己,在重視溝通、講究行銷的年代,已是重要競爭力;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教育體制裡,很少重視「說話」這一課。 在家,小孩子的美德是「有耳沒嘴(台語)」;在學校,盛行的「紙筆考試」壓抑了許多基本能力,包括起碼的口語表達、應對禮節。 學說服 這都要訓練 「我都跟朋友說,你們以前在玩的時候,我都在葡萄架下練演講呢。」花旗銀行個人消費金融總經理管國霖日前建議社會新鮮人,說和寫的能力是很多年輕人都缺乏的;「在現代只會做事是不夠的,還要會包裝,要能說服別人,這些都要訓練。」 美國不同機構的調查也顯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最不滿意之處,首推「極差的書寫及表達能力」。 廖玉蕙指出,外國教育方式是鼓勵學生充分地表達自我,說話、報告,是重要的訓練;中國大陸年輕人的伶俐口才,早給世人深刻印象。「跟對岸學生一比,台灣學生說起話來真是太『可愛』了。」 無厘頭 應對失準頭 她曾經規定,上台報告不能一直講「對啊,對啊」,也不能拿「然後」當發語詞。結果學生不斷笑場,少了這些口頭禪,話都說不順暢了。 經常在校園演講的學者洪蘭也感嘆,「我們太少訓練孩子培養正確表達自我的能力了」,她憂心,面對全球化、兩岸人才競爭,「我們可能輸的,就在這點:我們許多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想法,也相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影像媒介中成長的孩子,說話或許多了「無厘頭」式的隨興與創意,但應對的分寸卻失了準頭,他們還在尋找適切的語言表達自己。 宅孩子 難面對真實 教書卅年的廖玉蕙觀察,「這一代的學生比起卅年前,當然活潑多了,但是害羞、靦腆的學生仍占大多數」。她揣測,現代孩子對電腦飛快打字,真實情境中,話一出口,無法delete、也不能換個身分重來。 面對詢問,很多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只會答「還好啊」、「沒有啊」,這類「無可無不可」式的答話走天下。即使是求職,面談主管問「對某某工作有興趣嗎?」仍是:「還好。」專家建議,不如回答「我的專長是xx,但是任何領域我都願意試試看」。後者的說詞就漂亮多了。 太直率 得罪人不知 一位國立大學的教授說,研究助理常替他得罪人,對邀稿或演講邀約,助理會直統統地回答:「怎麼這麼晚才來約?」「都快下班了,你不能明天再說嗎?」不管對方是誰,就是「直率到底」。直到有人向教授抱怨,他才知情。 教授感嘆:應對進退得從頭教起,否則進了職場要吃大虧。但是他也懷疑:說話的措辭、應對的分寸,不是從小就該學到了嗎? 說話修鍊術 散文家廖玉蕙認為,懂得說話,這是現代人必學的一門科際整合的課,起碼包括:對環境的觀察、對人性的理解、專業知識、自信、足夠的語彙、邏輯清楚;還要用對方能懂的語言、能考量說了的後果。 多說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讓小孩說一遍剛剛讀到的故事,或者每天把今天高興的事有頭有尾地描述,就是很好的練習。父母可以多反問:為什麼呢?練習思考與表達。 ●教室中練習: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互相討論;不只是辯論、演講比賽的選手才必須學會表達。 多聽 ●利用科技:作家的有聲書、網路下載名人演講影片(包括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演講都有網站可原音重現)。 ●現場聽演講:看名家的臨場反應與措辭。廖玉蕙盛讚評論家王德威的演講,若謄寫下來就是搖曳生姿的散文。 多充實自己 ●專業素養:內容比技巧重要。 ●了解聽你說話的人:用他們能接受的語言敘說。

哈佛的難題

2008年12月02日
公開
13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410期2008/11】 哈佛的難題:聰明、會考試,卻不會問問題 「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 文/李雪莉、彭昱融 十月初,哈佛大學一項學生學習成效調查結果,在哈佛教授間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哈佛大學伯克教學中心(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針對二十門課的教授、四百位學生,分別調查老師與學生是否掌握課堂「核心概念」(Big Idea)?跌破教授眼鏡的是,只有不到三成的學生,抓到教授在那門課想傳達的核心概念。 來自全美六百所頂尖高中的六千名哈佛新生,遇上不乏諾貝爾獎得主的黃金陣容教授群。頂尖的學生、優秀的教授,學習成效落差卻如此巨大,「教」與「學」之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結果讓我們非常震驚,」哈佛大學歐洲歷史與文學教授、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James Wilkinson)接受專訪時以開放的態度分享說,「多數哈佛教授教的,並沒有自己想得那樣好。」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性成長,連哈佛大學教授都要重新思考怎麼教學的年代。 哈佛發現,即便是聰明又會考試的全美資優生,也經常帶著偏見的知識前來學習。他們很會考試但不會問好問題,他們習慣被動學習,導致學習成效很差。 在一個知識持續變動的時代,哈佛意識到,「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它們更提醒全世界各級老師與父母,在學習這條路上,角色必須調整,我們不再是單向傳遞知識的聖人(Sage),而是與學生一同探索學習的伙伴(Collaborator)。 《天下》專訪伯克教學中心主任威京森。當腦科學研究漸漸揭開了學習的本質,威京森分享,我們必須對學習過程有正確的認識與洞察。 威京森多年對學習的研究,不只對大學教授有幫助,對那些渴望提升孩子學習效能的家長們也受用無窮,專訪內容如下: 世界瞬息萬變,大學教育以「內容」來定義註定要失敗。今天重要的科目到明天可能已經被揚棄。 稍微計算大學生接受通識教育的時數,除以今日知識爆炸下可能納入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完整學習各門知識的時間根本不夠。 這對當前的大學教育可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學校和老師無法預知哪個領域、哪個學科在學生進入職場後會特別重要。 究竟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要帶給學生什麼?哈佛大學的博雅教育有五個目標,希望學生畢業後能夠: 一、獨自探索世界 二、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三、具備探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五、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因此,大學博雅教育的關鍵在於,將教育的焦點從「內容」(學什麼)轉移至「過程」(怎麼教與如何學),思考哪些過程能夠使大學畢業生具備上述能力。 哇!原來學生是這樣學的 過去三十年對學習與教學過程的研究,讓我們更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許多新教學方式與工具。但研究的過程也發現,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未像我們所期待或聲稱的那樣好。 其中一項有趣的發現是,過去以為大一新生帶著空空的腦袋進大學,等著學新東西,但這項假設已被推翻。 學生經常是帶著「錯誤認知」(misconception)來學習。他們帶著各式各樣源自經驗的成見進大學,其中不乏錯誤的想法。 譬如問學生,從一架飛機上拋下一個玻璃罐,罐子將直線墜落?或是往前拋射?多數的學生直覺認為應該會直直墜落,因為沒有想到罐子具有飛機上的速度。 遇到這情況,教授必須要透過實驗,改正學生錯誤的概念與邏輯。 另外,成見(prio-knowledge)對學習的影響也很深遠,如果你問哈佛學生為什麼夏天比較溫暖?他們多半會有個聽起來滿合理的答案:因為地球在夏天時比冬天更靠近太陽。 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卻是錯的。若果真如此,則地球上不論任何地方,七月都該比十二月熱,但澳洲的十二月卻是在海灘上過的。學生就算沒有去過,實際查資料看看世界各地的氣溫,也會發現澳洲十二月氣溫比七月高,把南北半球的差異考慮進來,就知道答案不是如此。(編按:是因為地軸傾斜,地球公轉時受太陽直射區域為夏季) 考高分,但不會問問題 當我們更重視學生如何得到答案,而非答案本身的時候,會發現學生的思考或邏輯不夠好,求知、探尋問題的技巧其實相當糟。 哈佛成功錄取了許多考試成績非常高的學生,但考高分並不意味著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發現哈佛大學學生問問題的技巧並不好,要他們問出深刻的問題非常困難,但這卻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他們在進入大學前被教導了太多「答案」,好奇心早被扼殺,甚至來不及發問就被告知答案,正因為是被動學習,學習效果非常有限。 解方一 參與式學習 參與式學習(Active Learning)是透過討論、實作等方法,不只加深學生的印象,更讓學生了解到自己究竟學到了多少。譬如自己開車到某處,因為參與其中,握著方向盤主導一切,比起搭計程車,你對環境會更為熟悉。 同樣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在學習過程,學生曾經親自動手解決問題、或是試著解釋給別人聽,效果遠比只聽講課更好。 解方二 讓情緒為學習加分 此外,正向情緒也在學習過程扮演重要角色。情緒與大腦記憶相輔相成,學習內容若沒有情緒的連結,新學習的知識將無法有效加入腦中。若能有效利用,情緒甚至可能與理性和學習相輔相成。 有些研究也指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重要,讓學生自我觀察並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也成為未來老師需要幫學生培養的重要能力。 老師和家長不只要導正錯誤觀念,更重要是克服過去的錯誤教育(miseducation),將他們逆轉成一個有四歲孩子好奇心的十八歲青年。 解方三 老師也要磨練教學技巧 老師的角色應轉變為學生的合作者,而教育的內容更應該強調「如何教」。 冷戰時期東歐國營工廠工人描述自己假裝在工作,而國家假裝付他們薪水(付的工資很少)。 對美國的高等教育而言,我們可以這樣說:教授假裝在教書,而學生假裝好像有學到東西。 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哈佛的做法是從阻力較小、接受度較高的新教授做起。教學中心在他們開始教課前,規劃一週的研習課程,讓他們了解教哈佛學生的基本情形、觀摩優良教學示範,也安排學生代表分享對新教授教學的看法。 另外還有教學大綱工作坊(Syllabus Workshop),我們請要開課的教授,帶著課程大綱來進行同儕互審,互相提供回饋意見,同時能訓練觀察分析、構思達成教學目標的能力。 有想像力,就有機會改變 有個簡單的做法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教授要給學生回饋,時常告訴學生回答問題、報告的好壞,寫作技巧的進步情形等。 師生比不一定是問題。課堂提問時,只要要求學生舉手作答,並解釋給同學聽,或請學生到講台上解釋、為自己的答案辯護,就可以做到參與式學習,這在幾百人的大堂課同樣有效。 或者可以在課後發出「minute paper」,請學生花四分鐘回答兩個問題:你認為這堂課的重要觀念是什麼?你認為這堂課有什麼問題?第二個問題就能協助教授在下一堂課做出修正。 教學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有想像力! 伯克教學中心 一九七五年,美國丹佛斯基金會(the Danforth Foundation)資助哈佛、史丹佛等五所大學設立教學中心,開啟美國大學致力提升教學專業的新時代。 哈佛大學以曾任校長長達二十年的前校長伯克之名,成立伯克教學中心,三十年來,每年投入一百四十萬美元,十五名專職人員全力協助研究生和教授運用主動學習教學法,持續改善哈佛「教」與「學」的品質,多年來已成各國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提升的典範。

七門功課--第二課:生活能力

2008年12月02日
公開
9

下一世代該具備卻沒有學好的七門功課--第二課:生活能力 第二課:生活能力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別問媽襪在哪 「做自己主人」 滿地玩具要自己收拾。做家事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照顧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 記者林錫銘�攝影 小餐館裡,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完全不動筷子,只盯著牆上電視看卡通;好不容易進廣告了,一旁穿著套裝的上班族媽媽趕快拿起湯匙送到男孩嘴邊:「寶貝,再吃一口,現在上廣告了。」 母子餵食圖 令人開眼界 一旁用餐的上班族李文敏看見這段「母子餵食圖」,不禁傻眼,霎時覺得前幾天同事高調誇獎自己小孩「才小六耶,就學會自己燒開水了」那種喜孜孜的表情,也就不算太誇張了。 許多描述現代小孩「生活失能」的故事,在親友間、報章、網路部落格都可以輕易發現。有母親抱怨,如果沒有把柳丁榨成汁,孩子絕不會動手拿切片的柳丁吃,「因為他不會」。 也有人記起,國中畢業旅行時,班上一位同學不會自己洗頭,因為他從小到國中,都是到美容院洗頭的。 有位讀者投書聯合報說,媽媽都 很喜歡買壽司,因為餵起孩子來方便,尤其是孩子月考時,她可以邊餵,孩子還一邊溫書;外出吃麥當勞薯條,手摸到的地方都有細菌不准孩子吃,結果餐盤上都是薯條尾巴。 少子化浪潮 個個都是寶 對孩子呵護備至,捨不得孩子動手,於是教養出許多尊貴的小王子、小公主,這是「少子化」浪潮之下衍生出的副作用,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寶。 教授洪蘭說,她到某所小學演講,看到一個小孩子到音樂教室上完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就坐在那裡放聲大哭。他的老師說,他一直就是這樣,因為家裡有菲傭幫他;到了小三,竟然不會自己穿鞋。 洪蘭大為驚嘆。她說,據報導說某位王子連牙膏都是侍從幫忙擠在牙刷上的,她的學生說:「哇,真好命。」洪蘭說:「不是,那是廢物!你一個人沒有辦法存活,時時要有個人幫你打理,依賴別人,不是很可悲嗎?」 「只要念好書 其他別管」 「只要把書念好,其他的都不用管。」是不少台灣父母的心態,能為孩子代勞的,不少父母都體貼設想,只求能「代子弟服其勞」。 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描述,開學後的上下學時間,無論小學、國中或高中,學校附近就擠滿接送孩子的車輛,有的家長甚至還幫孩子背書包進教室;甚至,中午到教室餵孩子吃午飯。 學灑掃庭除 學解決問題 「這些照顧,是愛,還是剝奪?」謝水乾指出,現代許多父母太低估孩子的能力,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動手,結果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無微不至的照顧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一位國小老師說,整理教室、打掃校園是學校裡生活教育的一環,但有家長對她說:「別讓我小孩掃落葉、倒垃圾,天氣這麼熱,他會中暑。」 謝水乾說,灑掃庭除都是教育,做家事其實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必須思考步驟、輕重緩急、應對進退;「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打理,未來要如何完成職場上的任務?」這是父母無法代勞的。 洗碗又拖地 比電玩省時 「洗個碗,拖一下地,只要一、二十分鐘,不會比孩子打電動、看電視更花時間。」謝水乾說,更何況「時間管理」是該學習的重要觀念。 謝水乾引用美國學者的研究,追蹤一組青少年至成人期發現,童年時參與家務多的人,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的可能性比不做家事的孩子多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他這篇標題為「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的文章,成了網路上的轉寄熱門。「工作機會」成了讓小孩做家事的有力動機。 建築師謝園說,廿年前她訓練兩個兒子煎煮炒炸、縫扣補丁,樣樣都來,她不想孩子長大後成了「生活白痴」;她希望「家裡沒有我,大小三個男的,一樣可以活得好好的。」萬一像魯濱遜漂流到荒島,至少能生火、煮食,還能縫衣補褲。 碗盤放哪裡 家人都要知 家裡碗盤擺放、藥品、襪子收哪裡,全家都要知道,抽屜外也貼了標示;在她家,不會有人高喊:「媽,我的手帕呢?」這類問題。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現在兒子的女朋友讚嘆不已。 灑掃庭除都是學問 例子:小學一年級的小康負責出門倒垃圾,他可以學到什麼? ●思考力:垃圾袋要怎麼綁,才會牢靠,不會沿路掉? ●分析、判斷:要選哪條路走到垃圾車?甲路線:路上張家有條狗很凶猛;乙路線:路燈很暗;丙路線:比較遠,但路燈比較亮。 ●責任感:垃圾車還沒到,要放著就走,還是遵守「垃圾不落地」定,等到車子來了再丟? 資料來源: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 如何培養生活能力 ●讓小孩自己來。穿衣、吃飯,生活事務儘量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動手,當小孩會說「我自己會」,就讓他試試。 ●不同年齡,可以嘗試不同任務。比如小三可以學掃地、小四可以洗碗、遛狗等等,讓孩子有「家」的參與感。作家陳安儀的女兒小一就能自己烤麵包、泡牛奶,還為媽媽服務。 ●別怕小孩做不好。老怕小孩掃地不乾淨、打破碗,他就很難學會。一個碗不比「成長」更有價值。 ●父母要放手。華人父母太習慣「呵護」,作家龍應台反省:華人父母還會好意提醒成年孩子「不要上廁所」,是關心也是壓力。

Christina Aguilera-Fighter

2008年12月01日
公開
14

http://www.youmaker.com/ Fighter的歌詞其中一段是這麼說的︰ 'Cause if it wasn't for all that you tried to do 如果不是因為你所企圖做的一切 I wouldn't know just how capable I am to pull through 我就不會知道我有能力可以自行度過難關 So I wanna say thank you所以我要感謝你 'Cause it makes me that much stronger因為這一切都讓我更加堅強 Makes me work a little bit harder讓我更加努力 It makes me that much wiser讓我更有智慧 So thanks for making me a fighter所以謝謝你讓我成為一個鬥士 Made me learn a little bit faster讓我學習地更快 Made my skin a little bit thicker讓我臉皮更厚 Makes me that much smarter讓我更加精明 So thanks for making me a fighter所以謝謝你讓我成為一個鬥士 ............................... (After all you put me through You'd think I'd despise you But in the end, I wanna thank you 'Cause you made me that much stronger) Well I thought I knew you, Thinking that you were true Guess I, I couldn't trust, Called your bluff, time is up 'Cause I've had enough You were there, by my side, Always down for the ride But your joy ride just came down in flames 'Cause your greed sold me out in shame, mhm After all of the stealing and cheating You probably think that I hold resentment for you But uh uh, oh no, you're wrong 'Cause if it wasn't for all that you tried to do I wouldn't know, just how capable I am to pull through So I wanna say thank you 'Cause it Makes me that much stronger Makes me work a little bit harder Makes me that much wiser So thanks for making me a fighter Made me learn a little bit faster Made my skin a little bit thicker Makes me that much smarter So thanks for making me a fighter Oh, oh, oh, oh Ooh, yeah, oh Never saw it coming, All of your backstabbing Just so you could cash in On a good thing before I'd realized your game I heard you're going 'round Playin' the victim now But don't even begin Feeling I'm the one to blame 'Cause you dug your own grave, mm After all of the fights and the lies Guess you're wanting to haunt me But that won't work anymore No more, uh uh, it's over 'Cause if it wasn't for all of your torture I wouldn't know how to be this way now And never back down So I wanna say thank you 'Cause it Makes me that much stronger Makes me work a little bit harder Makes me that much wiser So thanks for making me a fighter Made me learn a little bit faster Made my skin a little bit thicker Makes me that much smarter So thanks for making me a fighter How could this man I thought I knew Turn out to be unjust, so cruel? Could only see the good in you Pretended not to see the truth You tried to hide your lies, Disguise yourself Through living in denial But in the end you'll see You won't stop me I am a fighter and I (I'm a fighter) I ain't gonna stop (I ain't gonna stop) There is no turning back I've had enough Makes me that much stronger Makes me work a little bit harder Makes me that much wiser So thanks for making me a fighter Made me learn a little bit faster Made my skin a little bit thicker Makes me that much smarter So thanks for making me a fighter Thought I would forget, but I I remember Yes, I remember I remember

七門功課--第一課:同理心

2008年12月01日
公開
32

下一世代該具備卻沒有學好的七門功課--第一課:同理心 這一代的年輕學子面對的世界是他們父母不曾面對的新面貌:少子化之下,孤獨長大,獨立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工作品種不斷變換、物質欲望高漲;知識以光速傳送與增長、夢想空間無限延伸。 但他們準備好了嗎? 現代家庭提供孩子優渥的物質環境,學校教他們應付升學競爭,但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是課本沒教、安親班不上,更是考試考不出來的。 本報採訪專家學者,為讀者整理出下一世代該具備卻沒有學好的七門功課: ◎同理心 ◎生活能力 ◎表達與應對 ◎挫折容忍力 ◎感情功課 ◎永續學習能力 ◎當錢的主人 第一課:同理心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土石流毀家園「教他們搬家啊」 教孩子關懷自己以外的生命,培養同理心,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反正你快死」 黃春明心痛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嘉義一位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 「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無數晉惠帝 在你我身邊 「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 有一頓沒一頓 富小孩不解 資優生「祖辰」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 祖辰並不是個案。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 未來的菁英 了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 「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

推薦電影: In America

2008年11月30日
公開
68

充滿愛與希望的影片總是深深的打動人心...值得一看! "在不堪重負的生活中卑微甜美的希望是多麼地重要。... 很多段落,我們都能體會到強烈的感情,這使得電影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移民電影,更多的是表現人們在艱難的處境中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摘錄自《新美國夢》:可以擁抱可以取暖 Johnny: Are you in love with her? Mateo: No... I'm in love with you. And I'm in love with your beautiful woman. And I'm in love with your kids. And I'm even in love with your unborn child. I'm even in love with your anger! I'm in love with anything that lives! ................................ 《新美國夢》:可以擁抱可以取暖   我坐在黑暗的影院,天邊白色明淨的月亮隱去,在安靜的音樂聲音裡,片尾字幕上寫“獻給我們的弗蘭克”,那是導演10歲就死去的兒子,兩位編劇的兄弟。那一刻和以前的很多時候,我知道,自己被感動了。   我很不願意承認,不止一次地在電影當中流淚。而且出乎意外的是,不是被猜想中生活在異國的苦難觸動,而是因為感受到隔著銀幕傳遞過來的普通人生活中的溫暖。本來以為在他們跨過紐約邊界看到那夜色中燈紅酒綠的曼哈頓,只不過是虛幻美麗的前戲,誰知道這一次愛爾蘭導演吉姆·謝裡丹(《我的左腳》《因父之名》)真的是想讓我們可以跨越天空和土地互相擁抱取暖,當從夏至秋,秋而到冬,曼哈頓下城區的公寓裡面有什麼微微地撞進那一家愛爾蘭人的心腔,並且不曾離去,永恆地散髮出漸漸的暖意。   我從來以為,看電影是一種非常主觀個人化的感受,甚至很多時候是私密的,有些夢永遠無法與別人分享。所以很自然,當銀幕上他人的故事,在某一刻與自己過往哪怕只有那麼一瞬間的交疊重合,就此留下的回音會轟然作響;然後在很多時候回想,不免如同檢視自我的一段流光。身在美國,對於那些移民天涯落拓的影像,常常在午夜夢回中細細分辨其中的清冷滋味。《新美國夢》最初給我的印象也是不快樂的,然而有這麼一種好電影:描寫特殊群體標本的時候,仍然讓我們感受到的是生活中最本質、最難以改變的東西,隱藏在所有強大的表象後面,可以讓每個不同生活經歷的人都在不同的層面上體察根本的人生況味。《新美國夢》正好是這樣一部電影。   描寫移民的電影很多。尤其是在號稱種族大熔爐的美利堅合眾國,工業文明塑造出來的現代夢想國家,當世界各處的人們面對曼哈頓星火璀璨的面貌,往往有驟落江湖的無所適從,所以那些電影大都是從移民面對的生活困境來表現的,矛盾奇突糾結中發展出豐富的心理歷程。很少看到過如同《新美國夢》這樣的角度,關注的是素不相識的人群在陌生環境當中消融橫亙的堅冰,同時生活樸實的細節被真實地呈現;但那感動我們的暖流不是象大多數好萊塢家庭喜劇,依靠泛濫的煽情來放大人物的悲喜,而是藉助於細節的仔細描繪來細膩地展現情感的發生。也許我們應該感謝導演和編劇,選擇他們一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紐約的自身經歷來構造劇本,因為只有真實才會如此充滿力量。   電影對於生活艱難的處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平實的風格讓我想起今年另外一部現實主義電影《美國榮耀》,生活一如既往呈現出她的各個側面,貧窮、喪子之痛、辛勞、家庭的愛、鄰居的友誼。與《美國榮耀》相比,敘述上的主觀色彩更加濃厚,電影在表現初到美國時候面對的生活壓力,其中的無奈辛酸之處多用舉重若輕的幽默來化解,這不是笑中帶淚,而是在風雨如晦中始終保持的對於彩虹再現的盼望。在約翰尼(帕蒂·康西迪飾)一家來到紐約的第一個節日,父母和兩個孩子在附近的嘉年華會上,父親約翰尼為給小女兒艾瑞爾(愛瑪·博爾傑飾)贏得一個ET外星人的布偶的過程,在電影中足足有十幾分鐘的戲份。這看似平常的努力,充滿了巨大的感情力量,他們在乎的並非是那一個小小的布偶玩具,而是想向自己向觀看的我們表達,在不堪重負的生活中卑微甜美的希望是多麼地重要。   很多段落,我們都能體會到強烈的感情,這使得電影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移民電影,更多的是表現人們在艱難的處境中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身患重病的鄰居黑人畫家馬蒂奧(傑曼·翰蘇飾)這個角色值得玩味,他自身的痛苦,柔軟的心靈,猶如開啟約翰尼一家人生新大門的鑰匙。電影剛開始的時候,約翰尼和妻子莎拉(薩曼莎·莫頓飾)以度假為藉口進入美國國境,他們因為失去了患腦瘤的兒子弗蘭克痛不欲生,非法移民到美國似乎是試圖擺脫過往陰影。在這個四口人的家庭裡,也許除了小女兒艾瑞爾,都被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11歲已經懂事的大女兒克里斯蒂小小面孔充滿了哀傷,她不願意和陌生的美國人說話,隨身帶著的一個紅色攝像機裡,都是有關弟弟弗蘭克的回憶。伴隨最初在美國的艱難生活,是家庭中始終無法逝去的對於死去弗蘭克的歉疚和懷念,在電影的前半段克里斯蒂內心獨白式的畫外音反覆出現,她向天堂中的弗蘭克許下的三個願望,實際上是希望藉助家庭的力量可以渡過人生的寒冬。然而在姐妹倆萬聖節敲開馬蒂奧大門的那一刻開始,這個克里斯蒂內心不快樂的聲音再未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新生命的孕育和紐約美麗的冬雪。而馬蒂奧與男主人約翰尼在自己家裡的那段對話,幾乎是整個電影的點睛之筆,蘊含了許多滋味,關於愛、不放棄、互相扶助,人們正是在相互深入的感情撞擊中走入風雨後的彩虹。   在電影裡,我看到了2003年最可愛的銀幕天使,她們不僅是約翰尼一家在異國生活中的一縷陽光,也是電影本身的一縷陽光。11歲的克里斯蒂和7歲的艾瑞爾,飾演她們的本身就是一對姐妹莎拉·博爾傑和愛瑪·博爾傑,每當她們在銀幕上出現,影院裡就會有釋然的笑聲。我們知道,雖然這一家人困難重重,他們依然有那麼可愛的笑臉照亮不如意的生活,連觀眾都找不到他們應該放棄的理由。出演姐姐的小演員莎拉·博爾傑已經得到獨立電影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而那個最可愛的妹妹愛瑪·博爾傑讓人心痛的表演始終讓我們和約翰尼一家感同身受。母親莎拉的飾演者薩曼莎還是如同《少數派報告》裡短短的頭髮,她所擁有的西方女演員罕見的安靜微笑中讓人心碎的氣質使這個角色在沉靜中散髮出光輝,而她對於情緒轉變處準確的把握非常細膩,是今年很優秀的表演。男主角的演員以前很不熟悉,在本片中似乎被家庭中的其餘三個女性角色遮蓋了光芒。   《新美國夢》其實是很個人化的一段生活歷史,除了人物內心豐富的心理層次,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我們只是目睹一個普通的愛爾蘭家庭在美國(或者可以在任何地方)的歡笑淚影。電影海報上,四個人注視曼哈頓恢宏璀璨的大橋在夜色中佇立,他們的身影在一角上微不足道;但我們在乎的一直不都是那些最細微的綿密的人心深處嗎?

談公正 在心裏放一把秤

2008年11月28日
公開
15

談公正 在心裏放一把秤 錢復口述�羅芝華整理 很多人會說現代社會裏充斥著許多不公正的事,擁有地位的達官貴人可享受特權,沒錢沒勢的平凡老百姓卻只能仰賴自己,求助無門。「公正」在這個時代似乎愈來愈式微沒落。每當聽到這種悲觀的言論,總讓人覺得感觸良深。 從字面上來看,「公」就是沒有私心,「正」則是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古時衙門總會懸掛「公正廉明」的匾額,用意就是提醒為官者一定得秉持公正立場,保持中立原則,不能胡判非為。歷史上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北宋清官包拯,他不只為人剛正,更執法嚴明、不畏強權,鐵面無私的行事作風讓他留名青史,獲得「包青天」美名,可說是為官者的最佳典範。但是在民主法治社會中,一切要依法處理,講求證據,無法再依當年「包青天」憑個人直覺判案。 不只為官者要保持公正,無論一國之首、市井小民,也都該秉持這樣的原則。國家元首若無法保持中立公正,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若了解中國歷代衰微的原因,大家都會發現不少朝代逐漸沒落,甚至被取而代之,常是因為外戚或宦官干政所致,這些現象導因於居上位者無法堅持公正原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遠賢臣、親小人」,國力自然也就跟著江河日下。 「公正」是維持國家體制正常運轉、避免社會淪於不公不義的重要基石。因此身為機關首長,要能保持公正原則、唯才是用;身為法官要能不畏強權、鐵面無私;身為企業老闆要能公私分明、中立客觀;身為學校老師要能一視同仁、教育英才;為人父母者則要教導孩子了解「公正」的意涵,讓他們長大後可以辨是非、明義理。 「公正」就如同在自己的心裏放了一把秤,若人人都能以這把秤來衡量是否符合公平正義,自然就能處事分明、不偏不倚,如此一來,我們的社會自然不會出現「走後門」、「收紅包」等非法圖利他人的事。

忘憂樹

2008年11月25日
公開
8

【本文摘錄自《講義雜誌電子報》第147期2008/11/10】 忘憂樹 文/魏悌香牧師 有個木匠應聘到一間商店工作,剛開始時一切順利,可是到了四點多,電鋸桌突然故障,電鑽也發不動,提早收工時,居然連代步的貨車都爆胎了。木匠只好央求店長載他回家。一路上,木匠沈默不語,心情相當沮喪。 到了家,木匠在庭院的一棵大樹前停了一會兒,摸了摸樹幹,喃喃自語地說了一些話,隨後邀請店長進去坐一坐。木匠一進門,完全換了一副面孔。他臉上堆滿笑容,抱了兩個小孩,親了他的太太,並且請店長喝茶,看起來心情愉快極了,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 送客人離開時,他們又經過那棵大樹,店長忍不住問:「到底這棵樹有什麼魔力?為什麼能讓你有這麼大的轉變?」 木匠說:「這是我的忘憂樹。我知道工作不可能一切順遂,但那些問題跟我家人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每天我回家時,就把所有的困難掛在這棵樹上。隔天上工時,再把這些問題帶著走。」 「可是奇妙的是,每天早上,我都發現樹上掛的疑難雜症,比昨天掛上去的要少多了,也容易多了,」木匠微笑地說。 為自己種一棵忘憂樹吧。回家前先把辦公室的問題掛上去,把人際的困擾拋上去,這是利人利己的作法,而轉換心情後常發生不可思議的改變,再回頭看問題時,往往會發現問題已沒有那麼嚴重了。

聆聽、閱讀、思維、內化

2008年11月22日
公開
10

聆聽、閱讀、思維、內化--給麗山高中101班家長的信 文/徐茂瑋 親愛的家長:您好! 看到孩子的成績請先別急著下判斷,畢竟這是孩子高中生涯的初試啼聲,三年還很長,更遑論人生是長久的累積。是故,我關心的是如何奠定孩子一輩子的重要基礎,即使高鐵時速近300公里,但是教育永遠沒有高速與捷徑,只有紮實的點滴累積,所以別急於以分數評斷孩子,放緩步伐,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能力,安身立命、好成績、寫作能力也由此而來。 今年我以「聆聽、閱讀、思維、內化」做為本班的班訓,我書寫此八字,鈐上「歡喜」印於引首處,落款曰:「二三子志之。」裱框懸之教室,期勉孩子瞻望、默誌、實踐之。 現代人對喪失聆聽的能力與習慣,往往不以為意。孩子於課堂中、對話中常不能或不肯專注聆聽,即使極為精彩的內涵,孩子總會有許多藉口不願意聆聽。此外,有不少孩子缺乏聆聽的能力,聽完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的一席話,抓不到要點,就如同閱讀文章後,說不出文章的大意。當前宜培養孩子專注聆聽的習性,聽課、傾聽家人朋友、聽自然的呼吸、聆聽自我內在的聲音--學習與自己對話。訓練孩子聽完一席話,寫下摘要、主旨或心得,讓孩子學得聆聽的能力。 閱讀是吸收學識最容易的途徑,然而很多人將閱讀窄化為「讀課本」,其實學習何嘗能分課內與課外呢?人生百態及萬般滋味豈是教科書所能道盡!十年前還有家長向教務主任告狀:「徐老師到高三了還教學生讀課外書!」主任立刻回敬:「現在學測題目非常靈活,不讀課外書一定考不好。」大量閱讀各領域的好書是孩子素養的基礎,陸放翁教兒子:「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如果缺少深厚素養與人文關懷,縱有再高明的畫畫技巧,還只是畫匠,米勒的《拾穗》與《晚禱》即為明證。科學家與各行各業亦然,出類拔萃者不是只靠專業的技術而已。 閱讀將為孩子開啟無數扇窗扉,每週我為孩子準備2張B4正反面的文章,今年特別安排主題閱讀,第一週「給高一新生的基本功」,我選了劉炯朗校長的〈教養和教育〉、黃崑巖教授的〈抉擇〉、高希均教授的〈做一位出色的知識人〉……等六篇;第二週「與陳長文學溫柔」,陳長文寫給他智障兒的公開信〈這是祝福不是詛咒〉,及其後記〈智障兒不是討債者 父母也不是受罰者〉……等三篇;第三週「世界自殺防治日--珍惜自己珍惜家人」,因為正逢9月10日世界自殺防治日,以黃春明的詩〈國峻不回來吃飯〉,及其散文〈我知道你還在家--孩子,我感到難過,但也為你驕傲〉,並配以《中國時報》的社論〈世界並不完美,你也一樣〉、洪蘭教授的〈絕不自殺〉……等文章。接下幾週分別是「學習如何學習」、「颱風日思索『死亡是什麼』?」、「態度萬歲」、「學書法以讀書與做人為起始點」……等。以上的文章都同步掛在《徐茂瑋網頁》 上,歡迎瀏覽,並敬請指教!此外,每位孩子手上都有一本經過我審核的班書,隔兩週傳給下一位,孩子可閱讀不同領域的好書。 開學之初,以龍應台的〈政治人的人文素養〉,及《中國時報》民國95年開春的兩篇社論〈新春三願:收支平衡、作息平衡、關係平衡〉、〈尋找台灣集體失落的生命品質〉,由三篇文章的題目可知其主旨,皆直指安頓自我之道,亦為條理清楚完備的論文。可以練摘要,也是開拓眼界,提昇生命境界的基本功。學習後給孩子做回饋表,大體上孩子的反應不錯,選擇最後四題供您參考: 7.你學會做摘要的方法嗎? 一定會0人 會14人 普通 14人 不會0人 一定不會0人 8.你做了三篇摘要後,認為學習做摘要是必要的嗎? 非常必要4人 必要17人 普通 7人 不必要0人 完全不必要0 9.你將用做摘要的方式閱讀重要的文章、書籍嗎? 一定會0人 會6人 普通 18人 不會3人 一定不會1人 10.你認為做摘要對你的課業學習有幫助嗎? 很有幫助3人 有幫助 20人 普通 5人 沒有0人 完全沒有0人 如果孩子肯踏實地跟著閱讀,長期下來將有多少增長呀!然而,目前教學現場最大的困境是:老師怎麼能吸引孩子,亦步亦趨追隨老師的教學。此為教學三十年的我當下的最重要課題。我常有懷才不遇之嘆,某最高學府中文系名教授曾云:「別以為我們在X大教書,現在臺下眼睛發亮的,沒幾對啦!」 聆聽、閱讀之後要思維,老師說的、書上寫的不是全盤接受,亞里斯多德的名言「吾愛吾師,我更愛真理」,宜為學習座右銘。教導孩子學習時先了解「是什麼」,再問「為什麼?」然後「對不對?」這樣的理論我接受或反對,依據什麼接受?或依據什麼反對?以理性思索,以理論論述,不可只有情緒性的語言,「因為我喜歡」或「我討厭」。長期的思維、批判、分析、整合……,推理能力、思想體系由此建立。 人格涵養、品德教育最難的是,容易流於形式管制、空洞言教。然而經由聆聽、閱讀與思維,尤其是領域的寬廣、思維的縱深,逐漸會有精密的價值觀,何者當為,何者不宜,孩子會有自己的見解,此即內化。內化的涵養與品德是實踐的原動力。 有了思想體系、價值觀、判斷能力,人生目標也由懵懂而漸清明,此時孩子是不是更能自律?更能為自己的前程著想?大概您不必逼他去讀書了! 如果您同意一愚之得,先放下分數、名次,不要急著送孩子去補習班,晚上多與孩子吃晚餐,閒聊學校瑣事,飯後與孩子閱讀、評論文章,當然孩子也得預習、溫習老師所教的課業(高一學生每天至少要兩小時)。同時與孩子討論,要割捨什麼?關掉電視?少打電玩?減少MSN?但是運動、睡眠皆不可少。敬祝 闔府家庭會議成功! 書香盈室! 101班導師 徐茂瑋 敬上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 注:週六、日該是孩子與家人相聚之時,除了正式活動如校慶等,我不會要求孩子到校。 ※感謝徐茂瑋老師授權刊載

用心投入於傾聽

2008年11月21日
公開
9

用心投入於傾聽【本文摘錄自《GCF總裁學苑精選報》2008/11/12】 主講/石滋宜•整理/馬紹慧 心靈上的交流才是真正的傾聽。 從溝通中去瞭解別人,就是「聽」;從溝通中讓別人瞭解你,就是「說」,而我們要瞭解人,唯有透過「傾聽(listening)」。 絕大多數的人都無心瞭解別人,他們「聽」的目的在於回答別人,或者是判斷別人,他們將別人的話,用自己心中的尺衡量,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和經驗去解讀和判斷。我們常常會這樣做,其實這是錯誤的。 我將「聽」的內涵分為三種: 1.忽視 (Ignoring) 或 過濾 (filtrate) 就是某些聲音,我們不想聽,就自動把它過濾掉,置之不理。例如,媽媽經常重覆地唸經給孩子聽,久而久之自然就成為孩子的耳邊風。 2.選擇性的聽 (Selective Listening) 就是選擇聽自己喜歡的、和自己的想法與邏輯一樣的,不合意見的就把它很有選擇性的擺在一邊。就像大家都有算命的經驗,我們常常說某人算的真準,其實算命先生講了許多話,你只聽到你想聽到的,做了自我印證,其他不準的部分,則是你沒聽到或不想聽到的。 3.留意性的聽 (Attentive Listening) 就是注意自己所聽的內容,然後適當的進行回應。就像專心的聽課程、演講等,有目的性的聽。 其中第三點算是「聽」中較好的一種,但還達不到「傾聽」的境界。真正的「傾聽」是有意的去瞭解,真正的進行瞭解。 入神的傾聽,能帶領我們以別人看事情的標準去判斷事情,也就是以別人看世界的角度去分析事情。我們必須瞭解別人的思維模式,瞭解他們的感受,入神的傾聽,並非是同意別人的說法,而是我們能夠完完全全深入瞭解那個人。 傾聽除了用耳朵聽,更重要的是用我們的眼睛與心去聽。聽的不僅是話語的本身,因為話語含義僅占7%,我們聽的應該是話語背後的情境、感覺、涵義,以及舉止態度(Body language)等。 所以,我們要善用自己的右腦、自己的意識、自己的直覺,用感覺、用心去傾聽,即能獲得他人的智慧與尊重等意想不到的收穫。(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總裁學苑創辦人)。

「記者不是蒐證工具」

2008年11月20日
公開
17

聲援支持!!! "除了昨日陳情活動之外,記協也在網路連署平台發動「記者不是蒐證工具」連署,他們呼籲全國媒體工作者一同上網聲援這次行動。 連署網址如下︰http://campaign.tw-npo.org/2008111504384100/index.php?serial=2008111504384100 " 記協嗆警署「拒當警方抓耙子」 (台語:抓耙子= 粵語:25仔)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莊豐嘉(左一)昨率記協成員及資深攝影記者到警政署前抗議,呼籲警方立即停止要求媒體配合蒐證。(記者王敏為攝) 警索滋事照片 攝影記者反彈 〔記者黃以敬、黃敦硯�台北報導〕「一一○六圍城」行動後,多家媒體接獲警方要求提供當天滋事份子的照片或影像檔,引起許多第一線攝影記者的反彈。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昨日為此前往警政署陳情表達訴求,呼籲署長王卓鈞約束所屬,不要再把攝影記者當作「蒐證工具」。警政署卻未做出任何回應,亦未派高層代表接受陳情,僅由一名科長接見,記協二十多名代表憤而離去。記協認為,警方「有事就找記者協助」,卻不回應記者團體的訴求,在在顯示了權力的傲慢。 僅派科長接見 記協痛批傲慢 弔詭的是,記協表示是想去「拜會」署長王卓鈞,但警政署卻是認為記協要去「陳情抗議」,還大陣仗地調來多名警力保護警政署,令記協人員當場傻眼。 據了解,警方是於陳雲林來台事件後,私下請託或正式發函多家電子與平面媒體,要求提供攝影記者在衝突現場拍攝的畫面,引起記協不滿。記協會長莊豐嘉強調,警方要求攝影記者提供滋事者照片的作法,將使記者未來在採訪活動中,變成民眾敵視的對象,此舉嚴重傷害記者工作權,警政署應立即停止要求攝影記者配合蒐證的不當行為。 莊豐嘉表示,攝影記者在新聞現場衝鋒陷陣,心中所想的,是要為讀者及觀眾呈現最接近親臨現場的畫面,絕不是為協助警方蒐證。 昨日到場向警政署表達不滿的記者們大聲喊出「記者不是蒐證工具」、「拒當警方抓耙子」口號,要求警方保證未來不再利用攝影記者作為警察便宜行事的工具。 社團到場聲援 籲警尊重採訪 包括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傳播學生鬥陣等團體代表昨天也都到場聲援;不論新聞界或是學界都一致認為,警方動輒「徵用」攝影記者,將使攝影記者無法有效執行工作,甚至將危及未來他們採訪時的人身安全。 除了昨日陳情活動之外,記協也在網路連署平台發動「記者不是蒐證工具」連署,他們呼籲全國媒體工作者一同上網聲援這次行動。 連署網址如下︰http://campaign.tw-npo.org/2008111504384100/index.php?serial=2008111504384100

別利用記者蒐證

2008年11月20日
公開
9

I understand that "沒經歷過傷痛的人,是最沒資格喊著要人家放下仇恨的人" I was just thinking about "難道人命不值錢嗎?" I'm so sorry for your loss. I really meant it. Grace Subject: 別利用記者蒐證 警方竟然正式發文給多家媒體,要求提供當天滋事分子的照片或影像。 ------ 忍無可忍! 題外話: 如果說阿扁貪污洗錢,民進黨員便須要與他切割, 那麼國民黨曾做過那麼多醜事、壞事, 又有多少人該與藍營切割才是? (阿扁貪財罪大惡極,但白色恐怖害死那麼多條人命又該如何追究?"沒經歷過傷痛的人,是最沒資格喊著要人家放下仇恨的人" ,難道人命不值錢嗎?) 陳雲林來台事件中,其他無辜的員警亦須要出面與那些動用暴力的員警切割不是嗎? 話又說回來,阿扁是台灣人,他丟盡台灣人的臉,是否所有的台灣人都要趕緊申請其它國籍跟他切割? 就是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切不切割不代表支持與否! 支持公理是表現在個人的行為態度上,不是嘴裏嚷著切割就是清高。 別利用記者蒐證 2008-11-19 中國時報 【中時小社論】  記者的天職是報導事實,絕對不是為政府蒐證。但「1106圍城」暴力衝突後,警方竟然正式發文給多家媒體,要求提供當天滋事分子的照片或影像。國家機器此舉已侵害新聞自由,警政署應該對此提出說明,並立即停止類似的不當蒐證動作。  警方偵辦「1106圍城」暴力衝突雖是職責所在,但別忘了,當天警方出動的超高規格維安、蒐證警力,人數不知超過媒體記者多少倍,哪有道理要求媒體提供當天所拍畫面?警方行文給媒體要求配合,難道是把媒體視為下屬單位?  更重要的是,媒體記者是秉持客觀中立角色來報導圍城事件,如果媒體配合警方提供照片或影像,今後還有誰會信任媒體的中立角色?而攝影記者一旦被視為警方的「蒐證工具」,今後又有誰來保護攝影記者在群眾抗爭場合中的人身安全?  警方這項動作看似師出有名,實際上卻是把媒體記者推向與抗爭群眾敵對的危險位置,更是嚴重傷害媒體記者的獨立自主與專業尊嚴。難怪第一線攝影記者會反彈不滿,記協與媒改團體更已對警政署提出強烈抗議。  維護社會秩序固然重要,但不能因而侵犯媒體的獨立自主。媒體記者不是警方的「抓耙子」,不能因此讓自己曝露於險境,警政署應該立即檢討這項不當作為,避免再度重蹈覆轍。

一棵樹也要堅強

2008年11月19日
公開
13

未成年事務所》一棵樹也要堅強 【聯合報2008/11/17】 張曼娟 親愛的阿靖: 有一天,我和一個為情所苦的朋友談話,她的男人慣性出軌和撒謊,令她精神衰弱,已經看了好幾年的醫生,吃了許多藥。她卻總是離不開這個男人,也無法從這宛若災難的苦痛中超脫出來。所有該說的話都說盡了,我環抱住自己的雙臂,靠進沙發裡,深深的無力感。朋友目光灼灼地注視著我,她說:「妳很受不了我吧?妳瞧不起軟弱的人!」我嚇了一跳,瞬間啞然失聲,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才好。親愛的阿靖,我並不是個堅強的人,事實上,我是軟弱的。 當我小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逃避,那些不想面對或是做不好的事,就當它們不存在。小學時,永遠遲交或不交的數學作業,常常令老師抓狂。就這樣拖著,過一天算一天,過一年算一年,直到五專畢業之前,這情況才漸漸轉變。被一位老師鼓勵過的我,生命突然被點亮了,不想再渾渾噩噩過日子,決定面對現實,遇見困難也要迎上去試一試。 我試過許多別人沒做過的事,並不計較成功或是失敗,對我來說,這些史無前例的嘗試,就是成功,是自我挑戰的成功。然而,總是走在別人懷疑的道路上,沒有意志力與堅持,是做不到的。如果這種意志力,可以稱為堅強,那麼,我或許變得比較堅強了。但是,生命中的挑戰是層出不窮的,我也有堅持不下去,感到心力交瘁的時候,於是,搭上火車,沿著海岸線,往東部去了。 在花蓮的一間可愛民宿,我將自己安頓在芒果黃的房間,沒有電視,卻有一排好書和音樂CD,正是我需要的。民宿樓下是餐廳,牆上畫著一棵樹,有好吃的餐食與蛋糕。第二天的早餐也很豐盛,對一個孤單的旅人來說,真是慎重的款待。最奇妙的是,民宿主人的妹妹,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這個中文系的漂亮女生,竟孤單的在太魯閣高山上,種了三年水蜜桃。正確的說法,是與八個大男人待在簡陋的、沒水沒電沒浴室的高山上,種果樹。她出現在我面前,結實勻稱、淺咖啡色的皮膚,特別晶亮的小獸似的黑眼珠,這是經歷過嚴苛鍛造的生命啊。 她對我敘述上山的原由,山上艱苦又危險的日子,說她辭退了不盡責的工人,卻被那八個大男人包圍得千鈞一髮。我捨不得移開我的眼光,盯著她問:「妳就沒有想過,要放棄嗎?」她的眼中慢慢浮起一層薄霧似的淚花,堅定地搖搖頭。那些生活上的困苦,連上山採訪的記者都嚇得落荒而逃;那些大自然的殘酷考驗,可能摧毀她所有的心血與辛勞;來自城市的年輕女孩,每天都得應付半原始的野蠻生存法則,她竟然沒想過放棄。 原來我們的韌性可以如此堅強,只要是下定了決心,就做得到。水蜜桃女孩告訴我,她不僅鍛鍊自己,也鍛鍊她的果樹,在惡劣的環境中頑強的活下去。一場嚴重的風災,將附近果園裡的果樹摧毀殆盡,只有她的果樹屹立不搖,結實纍纍。 親愛的阿靖,一棵樹也能對無情的大自然展現它的意志力;一棵樹也得要堅強。我並不是瞧不起軟弱的人,我只是想跟狂風暴雨中的果樹學習。不要輕易放棄自己。

誓死捍衛正當法律程序

2008年11月19日
公開
12

"真正中立的立場,不是閉上眼睛、塞上耳朵。更不是在聽了一面之辭、受了謊言矇蔽之後,出於對此話題的偏見、害怕,而故意迴避。真正中立的立場,是多聽、多看、多瞭解,辨別誰的話可信,在掌握足夠信息基礎上運用思維和智慧做出自己的判斷,在諸多紛擾中撥雲見日,看清事實真相。" 誓死捍衛正當法律程序(作者為士林地方法院法官) 請王部長清峰考慮下台吧! 一、違反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即對人民基本權的違憲侵害: 我國釋字第四一八號解釋「憲法第十六條保障人民有訴訟之權,旨在確保人民有依法定程序受公平審判之權利。」釋字第四三六號解釋「國家刑罰權之發動與運作,必須符合正當法律程序之最低要求。」法治國的基本原則,即在維護國家法律秩序,保障基本人權,實現憲法所保障的正當法律程序。刑事程序之任務不只在發現真實,且必須維護憲法所保障犯罪嫌疑人之人性尊嚴與基本人權,唯有在保障人權的原則下,依據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追求偵查與審判之公平性,社會正義乃得以實現。程序正義乃法治國家刑事程序中不容抹滅的核心價值。 依據無罪推定原則衍生的犯罪偵查不公開程序,乃為兼顧偵查成效與人權保障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四五條明定「偵查,不公開之。檢察官…或其他於偵查程序依法執行職務之人員,不得公開揭露偵查中因執行職務知悉之事項。」即偵查秘密原則,凡偵查行動及偵查內容均不得對外透露,以免消息走漏,發生湮滅證據、勾串共犯或偽證,尤應防止媒體得知,造成輿論審判,嫌疑人名譽遭受莫大損失,被調查人若為商業公司,導致財務危機。 二、秘密偵查原則: 秘密偵查原則,乃維護人權的普世價值,部長縱容相關人士在偵辦相關案件期間內放消息給媒體,經外界質疑後,遲至九十七年十月間始發出函件,要求特偵組自己調查內部洩密及查辦媒體供出消息來源,是否藐視人權及程序正義?並違背法律人自律、反求諸己之道?令人不解。 三、未審先判,踐踏人權: 部長縱容洩密者放消息給媒體,恐有誤導閱聽大眾之虞,造成輿論審判,而「法官是人,不是神」更是閱聽大眾,在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還沒有被起訴前,大量接收閱聽內容後,如何能夠確保未來審判程序之純潔與公正?在刑事程序中,被告人權應受保障與尊重,乃法治社會顛撲不破之理,如被告在法庭,不得拘束其人身自由,蓋為避免被拘束之形貌,誤導法官或陪審團先入為主,造成胸有定見之誤判。洩密者是否該受嚴正之制裁?洩密者所導致相關當事人之人權危害,如何回復? 四、行政干預司法,法律不容: 部長上節目大談個案,並發新聞稿承認「法務部僅就司法行政有關之司法互助部分向院長提出報告」以上所為,有無涉及偵查應秘密之事項?案件當頭,司法行政有無謹守分際,僭行干預司法? 五、社會責任—誓死捍衛正當法律程序: 一般社會大眾、媒體對法治認識不清,尚可理解,今因為偵查秘密原則未被嚴守,正當法律程序失守,危及台灣法治,整個社會氛圍陷入人權法治危機之境地,司法行政監督完全停擺,部長上電視大談個案,更是破歷任部長之風骨與堅持,部長是否應拿出過去援助弱勢族群的熱情,擔負起法治教育領航者的社會責任,引咎下台以挽救台灣人權! .......................... 陳水扁案的吊詭 作者:蘇賡哲 台灣前總統陳水扁以詐取財物、收受賄賂及洗錢等多項罪嫌被捕。我的看法是:此乃陳水扁的勝利。 以前,中共出版過很多文宣刊物,描寫國民黨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貪污腐敗,將龐大國家財產包括美援放入私囊。今日看來,其中多有誇張失實之處,但在蔣介石威權統治時期,確實存在公私不分、化公為私事實。國民黨至今已承認,其黨產大部份來自國庫,而蔣介石視黨為己物,他喜歡怎樣花錢,誰敢說一個不字?蔣介石死後,蔣經國繼位,威權依然。打破這種獨裁集權銅牆鐵壁的主力,是令台灣走向民主化的“黨外人士”,其中出了不少氣力的一員大將就是陳水扁。這也就是說,陳水扁以大半生精力使台灣民主化,他勝利了。由於台灣己民主化,不再是兩蔣威權時代公私不分而無人敢置喙,貪污腐化會被揭發被追究,所以他才會被捕。 他有份創造出令自己被捕的民主機制,這就叫做命運的吊詭。 我來自雖然沒有民主,但法制相對比較健全的香港,相信無罪推定是比較文明的制度。亦即是大家要信任法庭,尊重法庭,法庭未有判決前,被告應被視為無罪,他只是涉嫌而己。如果台灣司法系統獨立值得信任,不受外力干擾,民眾應該靜候判決。但現在的民情,既有包括部份傳媒在內的大量人士已認定陳水扁就是貪污犯,不會在“犯”字前面加一個“疑”字;又有大量台灣本土勢力民眾相信控告陳水扁是政治迫害、是外省人欺壓本省人、是馬英九政府要向北京獻媚。這兩種取向都不是健康理性的態度。 不過,我也必須承認,我對台灣司法系統了解不多,只知道在台灣社會嚴重對立的情況下,司法人員無可避免也各有自己的統獨立場。他們能否摒棄藍綠色彩,實事求是,秉公辦案,我們只能寄以善良的希望。還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假使陳水扁被判有罪,自有法定懲罰方式,法律以外的人身侮辱不應有。 陳水扁被捕,看在中共官員眼中,是政權轉移,失去權勢,貪污腐化就會被追究。他們會因此叫自己不要貪污,還是會更加害怕中國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