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說說六福村

2008年12月27日
公開
10

昨天夜裡讓孩子們跟他們的姑姑嬤嬤先聚聚,我跟我弟又趕回基隆,卻忘了先準備好一套今晚要換洗的衣服跟孩子們的行李放一起,一早我趕去飯店將一小袋衣物放下(還好飯店離火車站非常近),再一起去搭高鐵。 網上說只要搭高鐵到新竹,就可以轉換其它的交通工具去六福村主題遊樂園---騙人的啦!除非你有旅行社的專車安排,否則在新竹高鐵要去六福村只有一個選擇:搭計乘車!(去時我們五人擠一輛,跳表收費六百多元,回程搭一輛休旅車型的計程車,寬敞許多,下車時卻說要多加收一個人頭50元,共630元,奇怪一樣是跳表,回來比去時便宜呢!) 天氣出奇得好,雖說成人門票要890,這麼大的遊樂園卻沒多少遊客,看來也難經營啊!我們母子女三人的感冒都未癒,但既然來了,哥哥一個人跑去玩那最刺激的遊戲(他說越刺激越好玩@@),姑姑和妹妹一起到處遊園去!(後來從我那ex小姑的相機裏,我才發現遊樂園還蠻大的^_^|||) 我頭昏昏的流著鼻水和75歲的嬤嬤(她精神很好,但畢竟年紀大了,不太想走動)在噴水池前的空地上,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著,這中間孩子們跑過來買了香雞排吃、喝喝水,等到覺得很餓了,已經一點多...由於嬤嬤說她今天吃素(今天初一?十五?),所以便陪她去中菜館--"金鳳樓"吃飯(這是唯一可以叫素菜飯的地方,我們真是寧願吃速食快餐啊),結果吃到了這幾年來最難吃又貴的中餐---簡直只能用"垃圾"來形容...@@ 吃完飯,妹妹說要坐遊園小火車看動物,這就是我在六福村唯一的活動,五點多搭高鐵離開,30分鐘後我們已經回到台北。

他不走 那你走啊

2008年12月19日
公開
10

他不走 那你走啊 文�曾維瑜 這幾天忙著面試新人,跟人事主管閒聊,怎麼樣的人才是好的人選。 我們習慣使用一種性向測驗題目,某種程度幫助我們瞭解候選人。這種性向測驗可以將人歸類,但久久,我們會遇到一次,這個人無法被歸類,因為他的每一個答案都差不多,沒有特別突出的特徵。這一回面試的這個人,就是這樣的。 那怎麼辦呢?我問。人事主管提了幾個評估值讓我參考,但結論還是:看我直接與對方面談的感覺。沒辦法了,還是要看我囉。臨走前,人事主管突然說,其實有一種人是最討厭的,就是一直待在一家公司,老是嚷嚷要走,可是從來都不走,每天帶著怨氣和怒氣來上班,也不知道是哪裡得罪他了。 我聽了哈哈大笑。真的,這樣的人最討厭了。這樣的人,不管是當同事、當朋友、還是當情人,都非常討厭。你得看他的臭臉、聽他的抱怨,抱怨你、抱怨公司,或是抱怨身邊其他人,他看什麼都不順眼,有趣的是,他不屑的、棄之如敝屣的,卻怎麼也不肯離開。 是不肯,還是不能?我的經驗是,工作上,很多人是走不了,他沒有能力去面對新的環境以及新的挑戰,所以他待在一個地方,不好也不壞,這樣過下去。 面對這樣的人,當然不必為了他換工作,但是倘若在愛情裡,真的遇上這樣的人,他走不了,你也走不了嗎?

一部被人忽略的精品電影

2008年12月19日
公開
9

舊片新看... 天才雷普利:追思名導 在我心中,《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是一部被人忽略的精品,昨天驚聞導演安東尼.明吉拉(Anthony Minghella)在五十四歲英年早逝的消息後,不禁想要再替這部電影講幾句話。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14326693 ............................... 另一篇文章:天才雷普利  奧斯卡的季節到來,強檔影片陸續上映,總算滿足我期待已久的心理。天才雷普利的廣告打了好久,故事大綱大約都已經有點知曉,不過,真正看了電影以後,還是覺得,這是一部需要仔細看的電影,有很多深刻的內容,讓你一邊看電影,一邊玩味,看完後,又忍不住回去思考的地方。一時之間,還真不知道,該從何處下筆,就先從那件外套談起吧!這也是雷普利說故事的開始。 電影一開始,畫面未出現,就已經有音樂傳出,隨著這首Lullaby for Cain,然後麥特戴蒙飾演的雷普利,就在銀幕上,像拼圖般,一片片的拼湊出來,也象徵著這個人的個性,有若拼圖般,被切割成多個面,其實,這就是雷普利複雜的人性。然後鏡頭來到紐約的上流社會的社交圈,雷普利穿著一件借來的普林斯頓外套,彈著鋼琴伴奏。從一開頭,雷普利就是以一個披著別人的衣服的形象出現,就像小說要前後呼應,電影這個手法也正是前後呼應。也逐漸帶出,這會是怎樣的一個故事,這會是一個有著雷普利的內心,卻披上別人的外表的故事。 雷普利,一個在普林斯頓大學的鋼琴調音師,到處兼差打工,力圖為生的年輕人,電影中處處可以見到他自卑的感覺,他厭惡自己的身份,他羨慕別人的生活,想要成為另一種人的欲望,無法壓抑下來。這是雷普利的自卑的心理,潛意識中,他討厭自己的身份,所以,當他有這樣一個機會,揚棄過去的自己時,他是那麼的渴望,也無法拒絕。於是他拿著Dickie的父親的錢,來到歐洲。我並不覺得,他一開始就有想要取代Dickie的念頭,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事情的自然演變下,雷普利就順著形式,演了這樣一齣不可收拾的戲碼。 導演以音樂來代表兩個人的性格,雷普利喜歡古典音樂,討厭爵士樂。但是,Dickie喜歡爵士樂,恨古典樂。Dickie自認為是一個自由瀟灑,恣意隨性的人。就像他喜歡的爵士樂。爵士樂是一種很即興的表演方式,可以在Pub中,來段隨性的表演,同樣的曲子,可以用很多種表現的方式,演奏的手法。比方說,興之所至,可以用卻克派頓的風格來表演My funny Valentine,所以Dickie說他痛恨美國,痛恨那個一成不變的,守舊的社會。相對的,電影中的雷普利,偏愛古典音樂,古典音樂代表的是一種已經制式化的形式,乍看之下,好像是雷普利的個性,一個已經被制式化的人格,拘謹含蓄,不夠活潑。可以預期,十年後,也許還是過著同樣的生活的人。一個有若陽光,一個就像影子。Dickie就是那個走在陽光中的人,於是乎,海灘上,Dickie古銅色的皮膚,就像他一直是在陽光中生活一般,而雷普利,爾後就好像Dickie的影子,在海灘上的白晰膚色,也點出了這種情形。 可是,諷刺的是,雷普利不是一個被制式化的人,他有無與倫比的即興功力。武俠小說中的見招拆招,套用在他身上再適合也不過。可是Dickie呢?那個瀟灑隨性的Dickie,在享樂生活之外,對外界的變化,卻是那麼毫無變通能力的,一點也不若他喜歡的音樂那般的隨性。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很擅長用曲子(或者音樂本身的反面意識來表達主角的行為,比方說,英倫情人中的郭德堡變奏曲又是一個例子。)在這部電影中,音樂有著很大的深度,關於音樂,在此先容我略過不提,以後有機會再來談談好了。 再回到雷普利的自卑感,肇因於對他的生活以及自己沒有信心。所以,在他見到Dickie以前,他就很羨慕Dickie,雷普利認為,接觸爵士樂,投其所好,可以讓自己更接近羨慕中的生活。他並沒有處心積慮的要取代Dickie,他只是覺得,如果這樣做,就可以像一位上流社會的公子,就可以擁有他夢想中的那種上流社會的生活。或者,講的淺顯一點,就像台灣現在一片哈日風,到處充斥的是拉麵館,kitty貓,電視播的是講著日文,賣的卻是台灣的東西的商品廣告。為什麼這股風潮可以這樣的興盛,我自己的猜想是這樣的:「無非就是以為這樣,可以更貼近日本的生活。」而這種錯覺是來自那裡?來自日劇,來自那個幻想中,不真實的世界。也許會覺得,用著日本品牌的手機,吃著日本的拉麵,說著幾句淺顯的日文,抱著Kitty貓入睡,就更像電視劇中的主角們,就像生活在日劇中的夢幻世界一般。真實的日本是這樣子嗎?我可以說:「不是的。」我也喜歡看日劇,但是真實不是這樣子的,為什麼可以說的這麼肯定,因為我住過一段不算短的日子。 所以,真實的Dickie到底是怎麼樣,雷普利並沒有看到,他只是一廂情願的,看到他羨慕的那個Dickie,一味的揚棄自己,模仿Dickie。這樣的模仿,到頭來,連自己是誰都搞不清楚了。所以,雷普利自以為聽著Dickie的音樂,學習他的穿著,他的儀態,他就可以脫胎換骨,變成像Dickie一樣的人,過著像Dickie一樣的生活。真的是這樣嗎?答案當然是:NO。所以,電影中,雷普利處處流露出的對Dickie的親近感,在Dickie本身,卻是一種無法忍受的感覺。當雷普利處處模仿Dickie的時候,逐漸喪失自我,Dickie只覺得身邊多了一個像自己的影子一樣的人,他覺得雷普利像寄生蟲一樣的討厭,一個喪失自我風格的人,一個沒有自我的人。逐漸的,Dickie對雷普利越來越厭煩,越來越不耐。我相信,一個很喜歡自己的人,並不樂意看到有一個跟自己很像的人出現,因為你對自己很有信心,很以自己為豪,這是一種獨立的氣質,沒有人可以模仿的來,那才是這個人的價值。你也不希望有人跟你一樣,那是一種很不好的感覺,所以自古說「文人相輕」,大概就是這種意思吧!一開始Dickie以為雷普利跟他的興趣相同,卻逐漸在雷普利的刻意模仿中,發現了不對勁。 原來Dickie所以為的東西,都是雷普利的刻意演出。然後,我說的,Dickie的缺乏即興的能力就是在此,他對人對事的處理方法,永遠始終如一。當他無法處理時,他就一腳踢開。 所以,他踢開那個懷了他的小孩的義大利女子,現在,他對雷普利感到厭煩了,他的處理方式還是一樣的:一腳踢開。然後,動怒時,依然像大學時代,暴力相向。雷普利至此時,終於在情緒激動下,失手殺死Dickie,然後就是他的天才行為的開始。 當他回到旅館後,櫃檯人員誤認他是Dickie,於是,他靈機一動,開始了冒充Dickie的生活。這就是雷普利隨性的創作能力,這又是代表雷普利的古典音樂的一種反相意義。雷普利冒充Dickie,從衣著,打扮,以至於髮型,無一不符合上流社會的階級。可是最重要的,骨子裡,他還是雷普利。所以,當Dickie的友人費迪來拜訪時,費迪馬上發現不對勁。這個屋子的主人明明是Dickie,可是房間內的所有擺飾,怎麼就是那麼的沒品味,完全不是Dickie的味道。然後他說:「這房間中唯一像Dickie的,大概就是穿著打扮都像Dickie的雷普利吧!」好辛辣的言語,可也真值得玩味。原來,所有的外在都可以模仿,但是那個內在東西還是模仿不來。當雷普利處處模仿Dickie時,表面上的光鮮亮麗,卻無法遮掩住私下的差異。這就像常常會有一些開著百萬名車,住著花園洋房的人,可是說出來的話,家中的擺設,卻只見奢華,而不見品味,這樣的人,就是俗稱的暴發戶吧!從某一個角度來看,Tom Ripley就是這樣的人。 說了一個謊,就得再說一百個謊去圓它。雷普利為了貫徹冒充Dickie,所以又不得不殺了費迪。然後,就開始一連串的圓謊行動,雷普利時而扮演Dickie,時而恢復本來身份,到頭來,他發現自己誰也不是。就像他說的:「每個人都有秘密,有些過去,只能牢牢的鎖在地下室。也許有一天,碰到一個人,你可以把鑰匙交給他。但是,也許,只能背著這些秘密,有若枷鎖般。」當他以為一切都過去時,才發現,其實這些事情都還在,他將永遠也不能是Tom Ripley。他也不是Dickie,而已經lost掉自己了。這些都變成了他的枷鎖。 哇!好可怕的電影,或者說,人的內心中潛藏的一些複雜的個性讓人覺得可怕。也許,我們能努力做到的,就是讓自己喜歡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喜歡自己。「美夢成真」這部電影中,所謂的地獄的定義,就是Lost Mind。我覺得,人活著,如果Lost 掉自我,那也是陷入一種人間地獄了吧! 就像雷普利,到頭來,沒有一個立足之地。他最渴望的,就是一個充滿愛的生活,就像Dickie,除了優裕的物質生活,Dickie的情感生活溫暖,也正是雷普利嚮往的,一種有「愛」這項元素的生活。可是悲慘的是,當他終於得到時,卻無福消受,他墮入了自己一手創造出來的人間煉獄中。 最後一幕(我還是覺得這一幕很棒,很多話,導演不用說,光靠這一幕,我就了然了),他還是一樣的孤寂,一樣是一個人,更可悲的是,他已經喪失自我,前面已經沒有路可走。最後一幕,鏡頭先是照著雷普利的側臉,可是觀眾耳邊卻迴盪著的低語,卻是雷普利的情人,之前正應著他的請求,說說Tom Ripley的優點。然後在情人的說話聲中,可以知道,雷普利又親手殺了他的情人,孤寂中,卻掩藏不住暴戾性格的雷普利。然後鏡頭拉遠,先是真實的雷普利,又是鏡子中的雷普利,然後又是另一面鏡子中反射出的雷普利,透過鏡頭,透過一面面鏡子的反射,我們逐次喪失掉真實的雷普利,就像雷普利一步步的喪失掉自我一般!

聯合筆記》

2008年12月18日
公開
27

聯合筆記》馬英九的六四成了「它」 【聯合報2008/12/16 ╱張宗智】 曾擔任蔣經國英語傳譯的馬英九,常提及廿二年前蔣經國向到訪的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女士透露將終止戒嚴與開放組黨的歷史。馬英九形容當時自己「立即感受猶如電流通過身體一般」,「我告訴我自己,我們正在改寫歷史」,「一股強烈的歷史參與感油然而生」;每回憶當時情景,「心中仍振奮不已。」 顯然,華盛頓郵報對馬英九而言,不只是外國媒體,也是和他一起參與過台灣歷史改造的夥伴。但是,若閱讀馬英九日前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的全文,看到觸及六四天安門事件的部分,有些人不免會懷疑,當年那個懷有「強烈歷史參與感」的馬英九,和現在的馬總統是否同一人? 華郵記者在專訪中,引用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強調「六四不平反,統一不可能」,三度追問馬英九對「天安門大屠殺」的看法。華郵記者問的是「天安門大屠殺」,但馬總統回答時,僅用「那」(that)和「它」(it)等最簡單的代名詞指稱六四事件。與他今年備受批評的六四談話相較,馬同樣不再提「六四不平反,統一不可能」,反而稱許中國「有一些進步,但還很慢。」 略微不同之處是,馬總統提到「那(它)是錯誤決策的結果」,還說「中國大陸的人權和自由狀況,還有很大改進空間。」華郵記者顯然沒聽懂「那」和「它」指的是什麼,因而繼續追問「天安門議題呢?」 馬市長的「六四」,成了馬總統的「它」。馬市長慷慨激昂的「六四不平反,統一不可能」,早被馬總統六四談話中,用「我對六四的關心,主要在於關心大陸同胞能否享有自由民主的生活」,拐彎抹角地消了音。 同樣的華盛頓郵報,卻讓人看到截然不同的馬英九。廿二年前自許和蔣經國總統參與「改寫歷史」的馬英九副局長,如今成了馬總統後,面對自己讓「六四」成了「它」這一段「歷史」,不曉得是否同樣「猶如電流通過身體一般」? 那是「振奮不已」?還是寒毛直豎?

好人不會有好報

2008年12月17日
公開
81

未成年事務所》好人不會有好報 【2008/12/15 聯合報╱張曼娟】 做個謙遜自抑,與人為善的好人,並不保證能減少災厄與痛苦啊…… 親愛的阿靖: 那是在秋與冬交界的時刻,我上陽明山接了一位老師,先去新落成的小學堂坐坐,再共進午餐。陽光那麼燦亮亮地,天空連一絲雲都沒有,將眼前所有的景象都抹上了一層亮漆,顯得那麼美好,像一場寧靜的夢。 我剛成年時就在課堂上遇見這位老師,曾經,不明原因的,因為敬意而生出畏懼來。雖然老師常鼓勵我,總給我很好的成績,我還是一點也不敢與他親近。直到念了博士班,老師安排我在他職掌的系所任教,我依然那麼戒慎恐懼,連回答老師的問話都戰戰兢兢。二十幾年過去了,前兩年老師患了一場病,在情況不明,消息隔絕的那些日子裡,我才這樣明確的感受到,我像依戀著父親又像依戀著知己那樣的,依戀著他。 與老師歡聚之後的夜裡,我不期然的想到另一位已經遠行的老師。已經遠行的老師能把蘇東坡與宋詞講得出神入化,大家聽他上課都要著迷,忘了今夕是何夕,彷彿起身推開窗就是汴京的春天。女同學更為老師的丰采如癡如醉,那些追逐著他的熱切的眼睛,引起許多忌妒與破壞。老師是真正沖澹謙退的人,從不與人爭,一直退到了最南方才能安頓。他的家庭、情感,也充滿險阻坎坷。 親愛的阿靖,那個好人老師,我心中的一種典範,後來生了重病,飽受精神與肉體的痛苦折磨,宛在地獄中。初初聽聞消息,我愣了半天說不出話,好不容易掙出一句:「這麼好的人,為什麼遭遇這樣的事?」有位學長也熟知老師的為人與經歷,他用一種異樣的表情,有些驚詫似的看著我,聲音木木地:「誰說好人就會有好報?」誰說的?從小到大,不都這麼說?書上都這麼寫,戲劇都這麼演,「好人有好報」才能令大家心滿意足,這樣的安排絕不會遭人抗議的,只是,我們確實沒仔細想過,好人與好報之間有什麼必然的因果?孔子探望他喜愛的學生伯牛,悲慟的嘆息說:「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麼好的人,怎麼竟要承受這樣的惡疾摧殘呢? 老師遠行之日,我趕到南方送他最後一程,聽見誦《心經》:「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竟然哭到不能自已,也不知道是為了老師?還是為了自己?做個謙遜自抑,與人為善的好人,並不保證能減少災厄與痛苦啊,總是在退讓與忍耐中,不能任性、隨心所欲,人生的劫難也不能豁免的啊。 那麼,親愛的阿靖,我們為什麼要當好人、做好事呢?我後來明白了,並不是為了博得好名聲,更不在乎今生來世什麼的,而是因為,這乃是我們的本性。我不相信人性本善,但我相信有些人的性格中,善的成分更多些。我想,我們恰巧都是這樣的人。 做一些好事、當一個好人,心中才能沒有罣礙,沒有恐怖,才能遠離顛倒夢想。這已經是最好的好報了,還該有什麼奢求呢?

Billy Elliot 音樂劇

2008年12月16日
公開
12

改編自電影《舞動人生》,舞台劇BE的故事劇情在主線並無太大的改變,看過電影的絕對不會難以理解。比起電影有趣的地方,是舞台劇免不了就是要唱歌、跳舞、獨特的舞台設計、演技豐富的演員,和許多幽默吸引人的對白。Elton John的加入,是BE另一個成功的重點。不用我說Elton有多麼會製作音樂了?他為BE設計的每一首歌,都讓人難以忘記它的旋律,直到現在我還是偶爾會情不自禁地哼起『Electricity』、『He Could be a Star』甚至是『Dear Billy』... "ELETRICITY" - BILLY ELLIOT THE MUSICAL - LIAM MOWER 他略帶憂鬱表情,演技羞澀,但一旦立起腳尖就隨即成為舞台焦點的 Dancing Boy - Liam Mower。 ELTON JOHN lyrics - "Electricity" (Music by Elton John, Lyrics by Lee Hall) ---------------------------------------------------------------- I can't really explain it, I haven't got the words It's a feeling that you can't control I suppose it's like forgetting, losing who you are And at the same time something makes you whole It's like that there's a music, playing in your ear And I'm listening, and I'm listening, and then I disappear And then I feel a change, like a fire deep inside Something bursting me wide open, impossible to hide And suddenly I'm flying, flying like a bird Like Electricity, electricity Sparks inside of me, and I'm free, I'm free It's a bit like being angry; it's a bit like being scared Confused and all mixed up and mad as hell It's like when you've been crying And you're empty and you're full I don't know what it is, it's hard to tell It's like that there's some music, playing in your ear But the music is impossible, impossible to hear But then I feel it move me Like a burning deep inside Something bursting me wide open Impossible to hide And suddenly I'm flying Flying like

Billy Elliot 音樂劇:Mam's letter

2008年12月16日
公開
16

看電影版,中場後幾乎一邊看一邊掉眼淚,看到老師唸信時,體會做媽媽的不捨與牽掛的心,更是怎都忍不住哭個稀哩嘩啦的...@@ 這一段戲的感人處,完全顯露身為老師如父如母的愛心,而失去母親的Billy終於從老師唸信的聲音中,聽到母親想對他說的話... Mrs WILKINSON : What's that ? BILLY : It's a letter. Mrs WILKINSON : I can see it's a letter. BILLY : It's me mam's. (Mrs WILKINSON looks at him) She wrote it for when I was eighteen. But I opened it. (He gives the letter to Mrs Wilkinson. ... She reads) Mrs WILKINSON : To my son Billy, Dear Billy, I know I must seem like a distant memory to you. And I will have missed seeing you grow, missed you crying … (BILLY takes over, having memorised the letter) BILLY : … And I will have missed telling you off. But please know that I was always there… with you through everything. (Mrs Wilkinson joins him) And I always will be… … And I am proud to have known you. And I am proud that you were mine. Always be yourself. I love you for ever. Mrs WILKINSON (checks to see if it's the end) : Mam. And I will have missed you growing, And I'll have missed you crying And I'll have missed you laugh. Missed your stomping and your shouting, I'll have missed telling you off, But please Billy, Know that I was always there. I was with you through everything. And please, Billy... WILKINSON But please, Billy know that I will always be Proud to have known you Proud that you were mine Proud in everything And you must premise me this, Billy DEAD MUM In everything you do Always be yourself, Billy And you always will be true And Ill have missed you growing, I'll have missed you crying And I'll have missed you laugh. DEAD MUM AND WILKINSON Missed your stamping and your shooting, I have missed telling you off, But please, Billy, know that I was always there. I was with you through everything. And please, Billy, Know that I will always be. Proud to have known you. DEAD MUM Love you forever. BILLY Love you forever.

Same Mistake

2008年12月15日
公開
16

"可能我不斷在找尋一個和自己和解的方式。我知道那個不成熟的自己是需要馴化豢養。這也是兩面刃:如果我徹底拋棄我那所謂的不成熟,我成了一個世故的詭辯學家,我不確定我是否有一天可以擁有一種靈魂的高度來看看我自己。我不會行動,我為何要行動?相反的,如果我只是堅持世界正邪對立著,任性(可能有點浪漫)浮誇的過著,不需要別人的管束,我已然築起一座圍籬將我自己與世界隔絕開來。我的憤怒、高興都只是玻璃溫室裡的小小擾動,我與我自己。"---James Blunt新專輯的感覺 http://www.youmaker.com/ Same Mistake by James Blunt So while I'm turning in my sheets And once again, I cannot sleep Walk out the door and up the street Look at the stars beneath my feet Remember rights that I did wrong So here I go Hello, hello There is no place I cannot go My mind is muddy but My heart is heavy, does it show I lose the track that loses me So here I go 常常會在夜深人靜時工作到出神。那是一直以來的習慣,當需要思考,需要靜下心來的時候就會重複著這習慣。但這種習慣,往往是要命的雙面刃。 oo oooooo ooo ooo oo oooo… 也許是太過出神了,很多潛藏在記憶裡的吉光片羽就會在此時像幻燈片一樣閃過腦海,一張又一張播放,不斷提醒自己的曾經,讓自己面對許多脆弱的時刻。 無法忘懷吧,事實上我以為我早就忘了。或是說,早就不在意了。 And so I sent some men to fight, And one came back at dead of night, said “Have you seen my enemy?” said “he looked just like me” So I set out to cut myself And here I go oo oooooo ooo ooo oo oooo… I'm not calling for a second chance, I'm screaming at the top of my voice, Give me reason, but don't give me choice, Cos I'll just make the same mistake again, 這種沈溺相當要不得,一不小心就會讓自己貪戀那種舔舐傷口的滋味。尤其在日復一日的規律生活下更顯得這種沈溺像鴉片一般的致命。會不斷在腦海裡排演各種情境,做一種事後的,咬文嚼字的話叫後設的那種先知。好像自己這樣做,就可以從各種無奈裡抽離出來,飛翔到一個全如自己心意的地方躲藏。無比清澈,無比輕盈。 oo oooooo ooo ooo oo oooo… 真的本來只是想寫對James Blunt新專輯的感覺。 拿到之前很期待他的新作。我有點後悔在iTune裡輸入他的音樂。不能不說,整張專輯給我的感覺很掙扎。似乎就像是藉著聲音貫穿所有的時光。一種緬懷,一種期待,一種遺失的美好(啊這多麼雷光夏),或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挖掘,把所有的真實(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萃取出來。但來得太快,像嘔吐一樣的,哇拉拉拉拉吐滿地,而自己還不敢面對這些。 所以像是偷窺別人的私密故事一般,當他分享了這樣的情緒時,你也將你的情緒分享給他。那個緩緩加速的音樂,從此承載了你的一切,進入你生命裡像胎記一樣去除不了的一個,印記。 And maybe someday we will meet And maybe talk and not just speak Don't buy the promises ’cause There are no promises I keep, and my reflection troubles me so here I go oo oooooo ooo ooo oo oooo… I'm not calling for a second chance, I'm screaming at the top of my voice, Give me reason, but don't give me choice, Cos I'll just make the same mistake (REPEAT) again oo oooooo ooo ooo oo oooo… So while I'm turning in my sheets And once again, I cannot sleep Walk out the door and up the street Look at the stars Look at the stars, falling down, And I wonder where, did I go wrong. 一個人最深的疑懼,不是來自於對未來的未知。而是當回顧過去時光,才發現自己還是在漆黑一片的夜裡摸索。踏出去任何一步都好,害怕的,是依舊沈溺而不自知。 一無所知.....

淺談記者

2008年12月14日
公開
8

"李豔秋不但法律外行,而且新聞也不專業。她夫婦跟陳水扁結的樑子很深,但也不能拿新聞節目這樣亂搞亂罵。這種新聞記者、新聞工作者,實在低俗淺陋,乃是社會的負面元素。難怪,許多人說媒體是台灣的亂源。"---淺談記者 淺談記者 文�Xuser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曾為中央社記者、中華日報社長、監察委員的黃肇衍女士所寫的個人新聞工作回憶錄《記者》。 黃女士開宗明義指出,記者寫稿,就是要寫「自己懂的」。這四個字,看起來平常,其實非常困難;因為,新聞領域甚廣,採訪記者不可能樣樣都懂,要寫出一篇讓專業受訪者滿意、又讓讀者看得懂的文稿,很不容易。 這,只能由「做準備、做功課」來加強;前中央銀行總裁謝森中就常常向採訪他的記者說:「妳要回去看看書再來問。」 環顧眼前的媒體,這種需要「看看書」的記者,實在太多;如今,第一線的記者總是亂問一通,而第二線的撰稿記者則不是寫「自己懂的」,而是寫「自己猜的」。所以,陳水扁會被求刑幾年,媒體早已寫得滿天飛,好像他們就是檢察官。 其次,記者最讓受訪者頭痛、害怕的是,記者通常不是寫受訪者想要表達的重點,而是寫記者本身認為有新聞賣點的內容(通常是負面的)。許多受訪者,在接受訪問的時候,都是相當高興,但隔天見報,看到新聞內容,臉都黑了一半;所以,最近流行「新聞稿」,把新聞發佈者或受訪者自己想表達的內容白紙黑字寫清楚,讓記者去抄,如此,出搥的機會較小。(口頭訪問,常常不經意講出一些不該講的話,而這些話又通常具有新聞賣點。) 昨晚,李豔秋主持的「新聞夜總會」就是如此。三位來賓當中,有兩位一再強調:「是否起訴某人,端看證據深淺而定;而檢察總長每天走訪特偵組,就是要檢視起訴書裡的證據陳述是否周延,如果證據不周延,就不能起訴。」 但是,李豔秋卻一再強行扭轉,把主題引入「到底要求刑幾年」、「檢察總長干涉辦案」上頭,結果,讓一位來賓脫口而說「妳外行」! 的確,李豔秋不但法律外行,而且新聞也不專業。她夫婦跟陳水扁結的樑子很深,但也不能拿新聞節目這樣亂搞亂罵。這種新聞記者、新聞工作者,實在低俗淺陋,乃是社會的負面元素。難怪,許多人說媒體是台灣的亂源。 我的感想:在新聞採訪上,受訪的專業人士必須「深入淺出」,而採訪的記者必須「淺入深出」。 「深入淺出」,大家都懂,而「淺入深出」,就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裡,必須做好準備功課,仔細弄懂採訪內容,並且一定需要求證,如此,才能寫出具有深度而負責任的文稿。 中央社是一個比較高階的新聞機構,我們還可以從「中央社訊」的新聞裡,聞到一些比較專業而傳統的新聞文字。這,有如餐桌上的一杯開水,雖不起眼,但是其實相當重要。

媒體的雙重標準

2008年12月13日
公開
9

<統派媒體的雙重標準>! 文/天佑台灣 這篇文章,是要寫給我有緣無緣的台灣鄉親。 各位鄉親啊,你可以從來沒喜歡過民進黨,你可以討厭阿扁,但是,你不可以讓台灣沒有是非啊!你不可以讓台灣失去公道啊! 一樣是政黨輪替執政, 綠營是歹命子不值錢,做對做好不會加分,沒犯錯時弄個假議題來玩玩,犯小錯時無限上綱,犯大錯時鋪天蓋地要乎你死,管他什麼人權正義。 藍營是框金又包銀,有事沒事包裝美化,犯小錯時淡化放水,犯大錯時會硬生生幫忙擋下,全力築起防火牆,維繫其政治生命。 如果馬英九是民進黨員,媒體一定樂不可支,因為有太多材料可以萬箭穿心釀成風暴:波士頓通訊、邱小妹人球、sars風暴、東星大樓、建成圓環、龍山寺地下街、忠孝東路公車專用道、三中案、國發院土地案、東森小巨蛋案、魚翅富邦北銀合併案、北市醫聯合採購案、綠卡、自焚的老國民黨員、貓纜地基流失、颱風天游泳、王永慶的萬言書、、、等等。 一樣是死忠的支援者, 阿扁有國務機要費案,挺扁就是挺貪腐,讓支援者抬不起頭,操弄切割。 宋楚瑜有興票案,挺宋就是不離不棄有情有義,拱他參加兩次大選。 馬英九有黨產和特別費案,挺馬就是給台灣一個希望。 一樣是集會發生流血衝突, 民進黨嗆陳圍城,是暴民、暴力黨、暴力小英。 按照統媒的角度,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緬甸紅番花事件,也是暴民。 國民黨兩次大選選後抗爭,衝突更激烈甚於嗆陳圍城,沒有媒體貼上暴民暴力黨的標籤,定調是作票造假、官逼民反。 紅衫軍倒扁紅潮,是正義之師、沛然不可擋。 一樣是民眾攻擊事件, 李登輝剛卸任時被退役上校潑紅墨水,是李登輝助長檯獨撕裂族群,老兵看不過去,咎由自取。 胡自強參加陳雲林晚宴被吐口水,是綠營支援者沒水準、民主蒙羞。 蘇安生踹陳水扁和許世楷,是國慶大典貴賓。 一樣是用廣播號召群眾, 王定宇是公然聚眾滋事首謀,8天起訴。 紅衫軍用電台指揮群眾,是新聞自由、很單純的電台商業行為。 一樣是執行勤務有爭議, 紅衫軍時,倒扁婦女被憲兵摀嘴抬走,憲兵高層數人遭到懲處。 嗆陳圍城時,侵門踏戶的局長高昇,打民眾的警察沒事,調派有軍人身份的替代役站第一線的下令者也不動如山。 一樣是社會各角落, 阿扁當家,頭條新聞天天是自殺、燒碳、車禍、溺水、卡奴、偷搶、吃餿水、逞兇的飆車族、共吃一碗麵的單親家庭、吃不起營養午餐的學童、破口大罵火車誤點的旅客、快要活不下去的百姓、凍死的遊民、滿街跑的流浪教師。 馬英九當家,媒體開始注重社會責任,卑微辛苦的小人物一夕之間全部不見了,祥和有禮的新聞多了,吃飯時不用配屍體和裸體。 一樣是法官的心證, 阿扁陳明文蘇治芬,可能會逃亡,上手銬羈押限製出境。 辜仲諒六案纏身,已經逃亡兩年,基於人道考量,不用羈押和限製出境。 一樣是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 綠營的是不認罪、無恥、毫無悔意。 藍營的是不計毀譽、捍衛自己的清白。 一樣是辦大案的檢察官, 許阿桂是忍者桂、不畏強權、司法女藍波。 陳瑞仁是司法英雄、有道德良知。 侯寬仁是法匠、十個版面的追殺。 一樣是企業的捐款, 捐給綠營的是賄款、髒錢。 捐給藍營的是政治獻金。 一樣是司法守則, 人人平等和法律無假期,是在辦綠營時說的。 無罪推論和偵查不公開,是在辦藍營時說的。 一樣是教育工作者, 莊國榮評論馬英九父親,是有辱師道、不應續聘。 同一學校的李桐豪呼籲全民槍殺陳水扁,是反應人民心聲。 劉兆玄在冷水坑夜會女主播,是討論國事、無損師道。 一樣是說了×這個字, 莊國榮是爆粗口、怎樣教小孩。 馬英九競選時說×得要死,是突破自我、貼近中南部選民。 競選文宣用趕羚羊和草枝擺,是創意。 一樣是說了人這個字, 白冰冰說謝長廷不是人,媒體說是可以理解的。 江霞說投藍藝人不是台灣人,媒體說是可惡,江霞的後果用膝蓋想就知道。 馬英九說會把原住民當人看,媒體說是口誤,不會把這句話炒得人人朗朗上口,高金素梅也沒有帶人來出草。 一樣是面對媒體不說話, 陳幸妤是結屎面、沒有家教、傲慢。 周美青是酷酷嫂、省話一姐、惜口如金。 一樣是說出對媒體的看法, 呂秀蓮認為大話新聞對她不友善,快,SNG立即連線。 林懷民認為聯合報不要那麼藍,唉,沒幾個人知道。 一樣是發表不同意見, 綠營的人卡粗魯,標題是嘲諷、痛批、砲轟、回嗆。 藍營的人卡高尚,標題是回應、表示、呼籲、語重心長。 一樣是誠信, 媒體用誠信兩字來掐王世堅,草螟弄雞公,不,是雞公弄草螟,弄得你不得不跳海。 媒體不會用誠信來掐馬英九,因為要掐的話掐不完。 李明博有夠倒楣,為了政見跳票要道歉兩次,還要撤換整個內閣。 一樣是罪不及妻孥, 三不五時去堵陳幸妤,最好是拍到她失控發飆的畫面。 前農委會主委蘇嘉全青菜一把5元的談話,去堵他身心障礙的岳母,讓他難堪。 改朝換代後,媒體謹守本份,不會動不動就去堵官員的家人。 所以,不會因為毒奶風波去堵劉兆玄在食品工業研究所上班的老婆,也不會去堵周美青和馬唯中,問她們馬英九民調下滑感覺如何的問題。 一樣是丟雞蛋抗議, 北社要向陳雲林丟雞蛋,是強暴侮辱罪。 中日斷交時,馬英九丟中日本特使,是熱血青年、英勇愛國、表達嚴正立場。 一樣是白米詐彈客楊儒門, 因為抗議的對象是扁政府,所以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是為弱勢發聲的英雄,引起各界聲援。 如果楊儒門抗議的對象是馬政府,一定是危害公共安全的偏激份子,造成人心不安,引起各界撻伐。 一樣是八掌溪事件,像 發生在綠營執政,無限上綱,中央級官員下台負責。 如果發生在藍營執政,統媒一定定調是地方層級的疏失,中央變成是震怒者和危機處理者。 一樣是黨內不同的聲音, 李登輝執政,把趙少康塑造成政治金童,來進行政治對抗。 阿扁執政,抓幾個人當棋子,塑造成開明改革青壯派,給他們很大的發言空間。 馬英九執政,壓制雜音,完全鞏固領導中心。 一樣是蓋棺論定, 偉大蔣公的功過是非,從以前到現在,討論了三、四十年。 王永慶曾振農過世,生前的事蹟,媒體報導洋洋灑灑,長達數日。 唯獨一人,不能擾他在天之靈。 雙重標準,讓是非被扭曲。 雙重標準,讓見解被操弄。 雙重標準,讓情緒被撩撥。 各位鄉親啊,這樣的雙重標準,非國家之福啊! 台灣人要覺醒啊!

詩中看花》要為愛奠基,自己不能無愛!

2008年12月13日
公開
11

詩中看花》要為愛奠基,自己不能無愛! 【聯合報2008/12/11╱南方朔】 只要談到劇場史,就不可能不提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他是德語系廿世紀最傑出的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同時還是個著名的詩人。他的表現主義戲劇,以及「間離效果」理論,對近代文學也影響深遠。由於戲劇名顯赫,反倒掩蓋住了他同樣傑出的詩名。 而無論戲劇名或詩名,其實真正重要的乃是他的知識分子名。他風格尖銳,充滿人道精神的批判色彩,他一生流離,最先是無法忍受納粹,而流離在丹麥、瑞典、芬蘭、俄國、波斯間長達八年,而後在美國落腳。但他對美國的批判,卻又使他成了戰後「白色恐怖」時期的被整肅對象,最後他返回東德,但和當權者之間又長期有著緊張關係。他一生飄浮、流離、批判,在黑暗對立的時代追尋渺不可及的理想,他具體而微的濃縮了廿世紀知識分子的精神史。他有一首批判自省的長詩〈致其生也晚的人〉,計四段七十二行,第四段曰: 你們這將自時代波濤中誕生的一代 那波濤我們業已走過而今只留存在記憶中 當你們想到我們的弱點 那黑暗的時代 你們已經避開逃過。 而我們則不斷跋涉,換國家比換鞋子更頻繁 我們走過各種類型的戰爭,絕望的 因為那時毫無正義,也無反抗。 而我們也知道: 痛恨,縱使只是粗惡 都會扭曲人的臉孔。 憤怒,即使是憤怒的反對不正義 也會讓我們的聲音嘶啞難聽。啊,我們 期盼替世界打造好友善的地基 但我們自己就無法先行友善。 但你們,當最後那美好的日子到來 人與人成為相互扶持的夥伴 這時請想到我們 帶著寬容的態度。 這首詩是他1936至1938年間流亡丹麥斯文堡時所寫,收在《斯文堡詩集》裡。對於此處所引述的第四段,他後來多次提到過,他認為生長在黑暗的時代,人們很容易愛恨兩極化,我們被恨扭曲臉孔,被憤怒扭曲了聲音,我們想造一個愛的世界,但卻讓愛更加遙遠,我們成了黑暗時代無可奈何的一部分,這是宿命,也是集體的失敗。因此他遂期待將來的人,要用悲憐寬容的心加以看待,人會在時代裡兩極化和自我扭曲。布萊希特的自省,不正是許多知識分子共同的宿命,以及必須超越的限制嗎?

七門功課--第七課 當錢的主人

2008年12月12日
公開
8

第七課 當錢的主人 駕馭欲望馬車 別急著吃棉花糖 讓孩子學習支配零用錢、記帳、儲蓄,都是培養理財素養的基礎功課。 一位國中生向班上同學炫耀他價值七萬元的手表,但同學不領情,反嗆他:「我這支表只有五百元,但是功能比你的好。」 到這所國中推廣「理財素養」的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陳琬惠見狀,心下一陣暗喜:「剛剛真的沒白講了。」 價錢與價值差別 在消費至上時代,要擺脫物欲糾纏,當錢的主人,大人得教小孩看清「價錢」與「價值」的差別;「炫耀」、「同儕壓力」不該是消費的動機。 「太多人談『理財』,卻窄化成『投資』;重要的該是教孩子管理欲望,懂得如何延遲享受、控管風險」,陳琬惠說,要過「財務自由」的生活,「錢滾錢的投資,該是最後一環。」 欲望失控成卡奴 有線電視眾多頻道裡,教人買股票、購物的頻道占了大半,不斷刺激人的欲望;財經雜誌鼓吹「一億人生」、「三千萬才能退休」,金錢成了唯一衡量人生成就與構築安全感的元素。現實卻是,大半的人當不了郭台銘、成不了名媛,卻淪為「卡奴」。 學習「當錢的主人」,是現代人非常欠缺的一門人生功課,許多年輕孩子還未準備好,問題就已橫在眼前。高中生一個月上萬元的手機話費,有家人幫忙付掉;清寒學子一踏出校門就面對助學貸款還錢的難題。 檢視現行的國小到國中的教科書,談及「理財」的內容極少,某版本的內容卻讓陳琬惠倒抽一口氣,教科書上寫著「理財應詢問專人」,下頭配張「理專(理財專員)」的照片;但是「理財該是自己做功課,聽信理專或電視上的『老師』,風險太大」。 猶太人八歲存錢 理財作家夏韻芬曾撰文分享猶太人怎麼教孩子理財: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三歲時教孩子辨認硬幣和紙鈔;五歲讓他們知道錢如何賺來的;七歲得看懂商品價格,教他「錢能換物」的觀念;八歲教他們儲蓄;十一歲到十二歲,則要能看穿電視廣告的假象,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畫,懂得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 「為什麼廿年前,沒人教我人生理財課?」作家陳安儀感嘆,她大學時代就很會賺錢,別人兼家教一小時的鐘點費三、五百元,她去補習班教作文的薪水一個月有兩萬多,媽媽還給她房租費、零用錢,但她「一毛錢也沒存下來,全買東買西,花光了。」 陳安儀算算,如果她從大一就懂得每個月存五千元、買基金,大學畢業不但拿到文憑,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早該到手了。 陳安儀說,年輕孩子不會明白,人到四十,那種「不知還可以賺多久」的危機感。家累、責任,都讓她感慨沒有早早學會「當錢的主人」這一課。 零用錢學會理財 許多理財專家建議,零用錢是讓孩子學習支配金錢及管理欲望的第一課。父母可讓孩子記帳、自主決定花多少、存多少,學到儲蓄及財務規畫,更能學到延遲享受。研究證明,「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較易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可能會累積債務。 但是,不少父母給太多零用錢了,「有小學生一星期有一千元零用錢,全部花光光」,書包裡全是CD及遊戲機。陳琬惠認為,國中生一周零用錢五六百元就夠了;小學生手上有一千元,是「太超過了」;多到超過需要,就不懂得珍惜。 教孩子看穿廣告 看穿廣告的意圖、不接受促銷宣傳的洗腦,是年輕人對抗旺盛消費欲的金鐘罩。此外,「記帳可以檢視消費行為。」財智協會發現,切實記帳的大學生每個月的消費額會有效遞減。 隨著年紀及收入漸長,投資之前須有「風險規劃」,為自己及家人存一筆「緊急預備金」;再認識各種投資工具,為人生目標如結婚、出國、買屋,選擇不同理財途徑。 如同日本暢銷漫畫「貧窮貴公子」說的,主角山田太郎的「家訓」第一條是「千萬不要借錢,因為還不起」;更重要的是「不要借錢去消費」、更「不要借錢去投資」。 胡亂投資成黑洞 理財作家何宗懿建議,如果沒先學到「財務管理」的基本功,就貿然投資,拿本應交學費或有其他用途的「死錢」作投資,一旦失利被套牢,就得另尋方法填坑,結果財務黑洞就越來越大。 -------------------------------------------------- 財務自由備忘錄 「當錢的主人」,你必須:能養活自己、能養活家人、能讓財務不失控。 先理債再理財、行有餘力才談投資;不做好高鶩遠的發財夢,別追著錢跑。 家庭理財教育 ●經驗加值:父母可以討論自己管理財務的成功、失敗經驗,提供孩子借鏡。 ●讓孩子理解「選擇的有限性」:買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 ●練習記帳:孩子也有自己的收支簿,共同討論。 ●父母給錢要有方法:有限度、有計畫的給錢,不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 ●重拾儲蓄美德。 ●沒有白吃的午餐:例如讓孩子用勞務賺取零用錢,或使用者付費,嘗試讓孩子負擔部分家用。 個人財務管理 ●落實財務控管:做好個人財務報表,弄清自己的所有資產與負債,以及收入、支出的現金流向。 ●擬定個人預算:實用的老話:量入為出。 ●延遲享樂:「不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可以獲得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馬上吃掉的人,可能不斷累積債務。 ●嚴格分配比例:不論資金用來投資或支付貸款,都必須恪守在所得的三分之一。

七門功課--第六課 永續學習能力

2008年12月11日
公開
11

第六課 永續學習能力 《文章摘自網路》 5小時:23分鐘 張忠謀與你的差別 小男孩對螃蟹好奇,上市場買了蟹、也買書,對照學習得津津有味。就算考試不考,「獲得新知」本身已是樂趣。 記者林錫銘�攝影 去年成功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成大校友、作家龍應台告訴台下學弟妹:廿餘年寒窗結束,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站在制度性學習的終點,自主性學習的起點」。 強烈動機與紀律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如何自主學習、讓知識再生,已是現代人面對競爭、不被淘汰的重要技能。當求知路上不再有教室、沒有課表、沒有考試、不須再拚文憑的時候,更讓人體驗求知的美好滋味;這需要強烈的動機與紀律。 六十一歲的木雕家吳榮賜,幾年前曾是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出名的「阿伯學生」,「同學都笑我,年紀一大把,念完出去已經『無效』了。」 吳榮賜說自己「半世人不識字」,木雕作品常出國展覽,他感受到自己的不足。「英國劍橋大學的校長『辦桌』請我,我連開口跟他說聲謝謝都沒辦法,實在真『見笑』。」吳榮賜決定發憤讀書。 創意幽默多讀書 出了校門之後,閱讀與網路是接觸新知的重要管道。 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說,他對年輕人唯一的忠告是:多讀書,所有新時代所需要的創意、領導能力、品格、幽默感,都在書裡了。 認知學者洪蘭也指出,現代腦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閱讀可使大腦神經連結綿密,迴路活化得深,一個迴路運動電位的流動容易激發另一個神經迴路,變成「靈光一閃」,想出新點子,或是「舉一反三」,能增加創造力。在講求創新的現代社會,這是一項重要的助力。 但是,「過多的紙筆考試,打壞了學生找書來看的好胃口。」洪蘭說。 平凡與拔尖差別 一項調查指出,就算八成的台灣人都認為讀書很重要,卻有四百五十萬台灣人不看書,每周讀書的時間只剩二點七二小時,平均每天只花廿三分鐘看書。 被年輕人視為偶像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他每天花五小時讀書。對照前述調查,「五小時」和「廿三分鐘」,或許就是平凡者與創業家的差別。 張忠謀主張:要有計畫、有系統、有紀律地讀。劉炯朗也說,讀書要有計畫,有計畫才有效率;以自身經驗為例,比如他要學習新的基因新知,先弄清楚什麼是DNA,再明白幹細胞,然後理解科技與倫理間的關係,再研究相關法令。 進入網路時代,「閱讀」活動的媒介不再只是紙本書,網路更是資訊浩海。只可惜,網路常被汙名化,只因大部分人拿網路當殺時間的玩具,或是交網友的聯誼所,忽略了網路更是自我教育的利器。 18分鐘心靈滋養 創設網路創意網站「大小創意齋」的知名建築師姚仁祿,早早擁抱網路帶來的知識衝擊。點開筆記型電腦,他擷取靈光啟發的網站包括TED.com,其中收錄數百位名人的演講,「世界上一流的腦袋,用十八分鐘講解最厲害的見解」。 姚仁祿說,不論來者是諾貝爾獎得主、總統,一樣十八分鐘見真章;不用出國、不用付費,在自己螢幕上就能透過演講實錄,向這些偉大心靈汲取養分,錯過豈不可惜? 出版人郝明義在著作「越讀者」中,以「第三類文盲」形容那些「不知如何利用『網路』與『書』享用閱讀所帶來的樂趣與機會」的人;他與讀者共勉:「千萬不要以為識字、上網,讀過大學就沒事了」,當人類文明愈高,我們更該在意自己閱讀的,是人類智慧菁華,或者糟粕。 資訊不代表知識 文化評論家南方朔直言「資訊並不代表知識」。他認為,網路上有許多片面的知識,甚至垃圾資訊,一天花好幾小時在網路上的大有人在,但可能「只是裝了一腦袋垃圾」。 南方朔指出,網路媒介當道,朝生暮死的知識太多了,「我們更需要有系統的、恆定的知識價值觀」,因為那是穩住人生核心價值的基本功。 ----------------------------------------- 學習精進術 多讀書: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接觸書本、陪伴孩子讀書,並且和孩子討論、分享想法,訓練他們思考和表達的能力。 ─養成閱讀習慣:讓孩子選擇愛讀的書,廣泛閱讀受益無窮。 多思考: ─讀書筆記與評論:閱讀之後寫下讀書筆記或評論,無論認同或批判,都有助於反芻書中義理,並進一步獨立思考、與作者對話。 ─內觀的能力:閱讀或安靜冥想,都是一種往內思考的內觀能力,有助於保持心性的澄明。 涉獵既深且廣: ─知識的深度:有計畫、有效率、有系統的學習,循序漸進打好知識的蹲馬步工夫。 ─知識的廣度:看起來有用、沒有用的都要學習,像海綿般廣泛吸收,有一天就會發現,無用之為大用的奧秘。 永續學習的能力: 可以帶來知識再生的力量,讓我們的一生保持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起碼包括:基本知識與經典文獻的涉獵、養成閱讀與思考的習慣、凡事好奇的心、懂得吸收前人的智慧、能向內觀照的安靜、以知識和智慧作出人生的決策。

Ma in joke

2008年12月11日
公開
15

Subject: Fw: 公文在這裡! 身為總統說一套做一套,推卸責任也是一流的,難怪有人叫他 Ma in joke (取馬英九諧音) 他說的話當笑話聽就行了! 2008-12-09 公文在這裡!-->http://www.yuyen.tw/2008/12/2004.html 馬英九2004年指示:貓纜務必任期內完成 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余文來了。馬英九今天談到貓纜時連一句道歉都不肯說,又把責任推給下面的人,我看前交通局長林志盈、前產發局長、前新工處長李四川慘了,看情勢他們要變成余文二號、余文三號了。這是馬英九今天講的推責任給下面的人的話:「看到的報告,沒有貪瀆的問題,工程的瑕疵,尊重專業,至於誰該負責,相關單位正在調查,一定會給社會一個交代。」 怎麼會沒有瀆職呢?光看居民的談話就知道中間一定有大疏失,有瀆職就不能證明沒有貪啊! 好險,找到了這個2004年4月9日台北市府交通會報的會議記錄,請看,會議主持人就是馬英九本人! 再仔細看,當天一級局處首長都到了,有親筆簽名。 重點是,在貓空纜車報告案上,馬英九裁示「貓纜目標應追求利益最大及損失最小之原則,以增加附加價值」。接下來就看到重點了:「請新工處儘速推動,務必於任期內執行完成。」如果不是這一句話,馬英九一定要趕在任期到之前完工,以便他有一項政蹟,市府下面官員又何必想方設法,讓貓纜在一年內快速完工,而且竟然以建築法第99條的超級重要條款,規避了建照、使照、雜照及環境影響評估? 上午李慶鋒辦公室公聽會時,台北市政風處黃兆祥科長說的坦白,「市長是政策上的決策,依政風處的層級,不方便調查前市長。」但,請政風處看看這個公文,如果不是政策上做出這樣的決策,行政上又怎麼會如此荒謬的把支柱蓋在沙堆上?現在,政風處的調查公文可以被郝龍斌說退回就退回,而政風處是否是要犧牲產發局、新工處、與交通局?是不是又要找出一個兩個三個余文,來為馬英九頂罪。蘋論寫的好:市府政風處在調查本案的責任追究時,明白表示層級不夠,不方便調查前市長;而調查報告也被郝市長退回。今後此案如要相信政風處,不如相信母豬會上樹。 棲霞山莊的陳德耀建築師今天說:「原來貓纜路線經過動物園上空,不是經過社區上空,但吵到動物不行,但吵到人活該倒霉死算了!」北市交通局要負最大責任,當初選址就一再告知位置不適合,民國84年、89年,北二高工程及台電電塔工程都發生過崩塌,早就知道地質脆弱,但交通局官員還是一意孤行,為了政策欺上瞞下。技師說當初警告過塔柱建在斷層上的問題。陳德耀建築師說,當初他拿該地台電崩坍的資料給北市府,警告是舊崩坍地,可是市府執意要建貓纜,是市長便宜行事,違反《都市計劃法》。此外,也為了便宜行事,故意避過環評這關。 環綠黨召集人張宏林說,貓纜以13億的工程預算來算,可讓貓空居民坐100年的山區小巴士,貓纜不過是全民買單的遊樂設施,無法回收成本,不能放過失職官員。市政府蓋個遊樂用的纜車也蓋成這個德性,比起民間蓋的摩天輪等設施,真是遜太多了! 主婦聯盟、環保聯盟、綠黨等環保團體紛紛砲轟貓纜興建政策不當,張宏林說,貓空與動物園距離很短,根本不需要建置大眾運輸系統,居民、環團都認為最適合的交通工具是巡迴小巴士,如果改成小巴士在山區巡迴,一年花1000萬元就可以免費搭車。張宏林強調,高緯度地區當積雪阻斷道路時纜車仍可通行,貓空無此需求,因此貓空纜車根本是「娛樂設施」,工程費卻由市民買單,從商業娛樂用途來看,「比美麗華摩天輪還糟糕」,因為根本不會回本。 主婦聯盟秘書長張佳怡建議廢除貓空纜車,不要再浪費國家資源,市府更應中止北投纜車興建計畫,依新法重新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避免貓纜惡夢重演。

外星人的記憶:地球守護者

2008年12月09日
公開
37

地球守護者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1216 開啟心靈大門  呂應鐘   看完本書,我久久不能釋懷,只能讚嘆:「太豐盛了。」因為書中所談及的主題包羅萬象,若是一位關注史前文明和外星人主題的人,立即可以體會出這本書的偉大。   書中除了典型的外星人生理狀態敘述、外星球景色及建築描述之外,還談到許多主題,包括科學的人類疾病的源由、恐龍滅絕的原因、演化論的錯誤等;人類學的馬雅人消失真相、獻祭的本質、地球人是被播種的等;宗教學的神的概念、聖經的真相、世界末日、耶穌與外星人、輪迴轉世等;考古學的亞特蘭提斯、百慕達三角等;心靈學的心智溝通、能量治療、靈魂能量、第六感;以及神秘學的水晶能量、靈魂來自許多其他星球等。   如果是一位不相信外星人存在的讀者閱讀本書,只以抱持看科幻小說的心態閱讀本書,也應該會為作者構思出這麼豐富的情節而讚嘆。不過這樣就太可惜了。   因為,這不是一部科幻小說,而是告訴地球人思考一個嚴肅問題的啟蒙書,誠如書中所言「地球人現正處在滅絕或進化的交叉口上」,這正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抉擇。   「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不同於過去的世紀,因為此時地球文明從雙魚座邁進寶瓶座的時代,也就是人類從物質科技文明邁進心靈科學文明的重要時代。自從十九世紀人類開始注重唯物科技的研究與發展之後,讓二十世紀成為唯物科技發展的高峰,但是人類也同時失去「心物合一」的內涵,失去數千年來的優良文明底蘊,走向以功利思考一切的資本主義和科技文化。   以至於人類忘卻了自己還有「心靈」的層次,在現代唯物科技的霸權教導下,使人類誤認為能夠經「科學證明」的東西才是真理,無法經科學證明的就是不存在的。這是唯物科技極大的錯誤,也是人類認知的悲哀。   幸好二十一世紀將會轉向了,被忽略的真理將再度被重視,屆時人類才會驚覺過去的錯誤,而迎接「天人合一」的時代,這是極為古老的宇宙認知,卻在二十一世紀再度成為新的認知,這也是宇宙文明的安排,因為「時候到了」。   二十世紀下半起,New Age思潮的興起不是沒有原因的,台灣開始流行生死學主題書籍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書店裡儘都是靈媒及外星靈相關出版品更有其背後因素,這些都在告訴敏銳的現代人:「一個不同的時代要來了。」   什麼時代?就是告訴地球人一切真相的時代,也就是本書所談及的所有內容。這些不同凡響的內容讓我邊讀邊喜悅,因為和我的心得完全契合,書中所說的宇宙奧秘都是我已經知曉的,更妙的是二月初我才和一些人談及水晶能量的重要性,在這本書中竟然也談到外星人飛行器是靠水晶能量飛行的。   也許對一般讀者來說,裡面的各種描述超過你們的認知範圍,令人匪夷所思而無法接受,總會產生「真的?假的?」疑惑。但是我要誠懇地告訴大家:「相信吧。不要用當今地球的標準來衡量宇宙,地球人如同井底之蛙,總以為井口的天空就是整個天空。」   如果讀者還是無法體會我的話,讓我再做個比喻:「你有沒有辦法向清朝的人說明手機、電腦?」當然沒有辦法,因為這些科技產品超過清朝人的認知,他們能否認手機和電腦的存在嗎?所以,今天超過你認知的所有事物或現象,我們也不能輕易地就否認。   科技總在進步的,人類的心靈也會進步,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一切都是能量」,沒有錯,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能量的不同呈現。可見光和宇宙射線是能量;引力、磁力、核力等也是能量 ;植物、動物、人體也是能量。量子物理已經告訴人類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能量,只是振動頻率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物質態。   也許這個理論對大多數沒有學過量子物理的人來說太深奧、太不可思議,但是我還是要說一句「相信吧」,書中又提到「人類不是靈魂所能選擇和使用的唯一形式」,我再度呼籲讀者「相信吧」。   因為不久的將來就會證明這些都是正確的,為何我敢如此預言?因為這些都是存在已久的宇宙真理,只是落後的地球人不知道而已。   呂應鐘,現任美國全我知識發展學院教授、俄羅斯聯邦外貿學院名譽教授。為台灣飛碟學會創會理事長,台灣超心理學研究會理事長,研究飛碟外星人及心靈科學主題31年。

七門功課--第五課 親密關係

2008年12月08日
公開
38

第五課 親密關係 《文章摘自網路》 大人不准…愛與性 只能錯中學? 怎麼告白?怎麼交往?怎麼分手?課本上沒有步驟說明,家長更不知從何教起。 記者林錫銘╱攝影 在一場性別教育的演講中,一個國中生舉手贊成「國中生可以談戀愛」,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問:「你可以負責任嗎?」國中生對「負責任」的說法是:「如果和她有小孩,我會承認是孩子的爸爸。」陳皎眉再問:「你養得起孩子嗎?」國中生頓時語塞。 不讓你追 就該被殺千刀? 「難道拒絕一個人的追求,就應該被砍一百七十六刀嗎?」一封網路流傳的控訴信,是多年前一起情殺案的被害家屬心情。只因拒絕追求,女孩被小開開賓士車撞倒,再亂刀狂砍斃命。發狂的情節和今年的割喉毀容情殺案件,一樣令人驚心。 曾幾何時,談戀愛的風險大增,除了「分手」可能成了致命危機之外,不時出現的「少女廁所產子」新聞,讓大人驚覺:對於愛情、對於性,即使大人不准許、不討論,年輕孩子早就在「做中學」。 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觀察,青春交友、戀愛是青少年重大的情緒波動來源,從猜測「她喜歡我嗎?」「如何告白」到交往、相處與分手,課本上沒有步驟說明,學校頂多把兩性關係當營養學分,很多家長更不知從何教起。 學習愛情 只能看偶像劇? 兩性議題作家陳安儀說,從小學到大學,很少人上過交友婚姻戀愛課程,這很可怕,「在人生重要的大事上,我們竟然都是在錯誤中學習。」 陳安儀說:「我們對怎麼談戀愛這件事,都是從瓊瑤、羅曼史小說、偶像劇裡學來的,一點都不真實。」 兩性相處 瑞典小學就教 婦運團體一向推崇瑞典的兩性教育。瑞典政府認為,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是老師的責任,早在半世紀前,瑞典中小學全面實施性教育,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並陸續出版《性教育教師手冊》給學校教師參考使用,台灣已有中譯本。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柯慧貞的親友常問她:「我兒子才念國中,最近交了女朋友,怎麼辦?」好奇又焦急的家長逼問兒子,卻一無所獲,女學生懷孕也不敢告訴大人,為什麼孩子不讓父母成為情愛問題的避風港? 我懷孕了 我敢跟爸媽講 柯慧貞認為,如果父母能放下威權,改扮輔導員,提供資訊讓她或他知道戀愛、懷孕後要面對的問題和責任,最後由孩子自行決定,就不致讓孩子孤立無援。 父母不能幫孩子過日子,但可以教他們該珍惜什麼。 陳皎眉也常見父母限制孩子交往對象,說是為孩子好,但什麼才是好?「只要孩子認為彼此真心相待,可共創幸福家庭,父母觀察對方也善良、有上進心,就要信任孩子的判斷力。」她說。 失戀經驗 願跟孩子分享 「分享也是教育。」吳健豪說,父母親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即使是失戀、離婚都是好故事,「孩子會知道,交友、經營婚姻沒有成功和失敗這回事,而是兩人的磨合程度。」 所以,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鼓勵大學生談戀愛,因為談了戀愛,「你懂得分享、關懷和負責。」走過愛情之後,會重新探索和認識自己,而且看清楚:不必把自己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 「我男友一天打二、三十通電話問我在哪裡、在做什麼。我快窒息了!」吳健豪發現,太黏情人的人常有心理壓力,導致異常行為模式,且壓力往往來自原生家庭,像在手足間被冷落,或失去至親,因此沒安全感。「談戀愛正好找出壓力點。」 他提分手 我學危機處理 情侶分手常教人痛徹心扉,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鼓勵年輕人應該多談戀愛、多練習分手,「這過程讓你學到如何跟別人相處,知道哪種人適合自己。」 陳皎眉也要年輕人切記:「你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別人也有拒絕的權利。」 今年七月發生的割喉情殺案,情侶相戀同居三年,一提分手,男友竟成「愛情恐怖分子」。中央警大教務長黃富源說,談分手是「人際危機處理課程」,「修得好一起成長,修不好可能一起毀滅。」所以,感情這門課能不好好修嗎? 他是不是恐怖情人 •不尊重我: 對生活、行動自由、財產,甚至性自主權的不尊重,都要提高警覺。 •挑剔、吹毛求疵: 愛得濃烈,情人眼裡出西施,青春痘可以看成酒窩。當愛人開始對芝麻小事找麻煩時,就要小心。 •對小事暴怒: 情緒反應不符合比例原則,例如只是牙膏多擠了點,卻被斥責浪費、揮霍等。 (資料來源╱黃富源) 怎麼修好戀愛課 •知道愛人與被愛是學習認識對方和自己的過程,不以成敗論英雄。 •父母在生活中分享戀愛經驗、相處之道,讓孩子有學習對象。 •與其禁止孩子談戀愛,不如開誠布公談論親密與性。 •當孩子的情感後盾,即使情場失利,也有家人支持,不致對人生絕望。 •國中到大學可開設交友、戀愛、婚姻課程,討論人際互動與兩性交往議題。

七門功課--第四課:挫折容忍力

2008年12月07日
公開
31

第四課:挫折容忍力 《文章摘自網路》 不錄取 就跳樓? 學跟挫折做朋友【聯合報】 人生本有不如意,愛孩子就要協助他培養挫折免疫力,縮短復原期。記者林錫銘╱攝影 公園裡,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吵著「我要吃那個!」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 面對不如意 高難度功課 看到這一幕,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滾、哭喊「這不是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她說,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幫孩子要到蘋果,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近年,年輕學子為了細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戀、長青春痘)輕生的新聞,常讓社會驚嘆、讓家長心碎;結論不脫「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責備論。但是,「草莓」又是誰培育出來的? 在台北市知名「貴族」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隔天家長來「溝通」:「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太順遂 家長有責任 陳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她無奈地說。 陳皎眉認為,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讓孩子更自以為是」。 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學校演話劇,只有許多「白雪公主」,沒有「七矮人」,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沒遇過挫折 怎學會處理 薛承泰說,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轉身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死,比鴻毛更輕。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 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過度的讚美 自我不真實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與失敗共存 成長維他命 有時,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從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面對挫折備忘錄 ●父母要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比如:孩子賴床屢勸不聽,父母與其生氣,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責任。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由孩子自己決定,並承擔後果。 ●重視「過程」而非以「結果」苛責。換個角度,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 ●別當「怪物家長」,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 ●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有機會當志工更好。 ●多看、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 ●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 家長隨堂考 Q: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你怎麼辦? A.對孩子大叫:「,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 B.抱起孩子安慰:「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痛喔!試著自己站起來!」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方。 解答:D較正面。 A是責備,會讓對自己有負面評價;B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也壓抑哭的需求;C可能讓孩子覺得漠視;D試圖同理,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卻不剝奪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製表╱記者鄭朝陽)

飛行少年 預告 特別版

2008年12月06日
公開
7

"我看的時候很感動。尤其是那段旁白(我不知道那是誰)說的真好: 「靈魂被潔淨了之後,他們將來就有前途。」 「飛行少年」是少年監獄裡的孩子。但是那說旁白的人相信他們有向善的可能性,相信他們:「靈魂被潔淨了之後,他們將來就有前途。」而就去做那個讓少年們靈魂潔淨的工作了。這個人說:「我能夠給他們的就是很多成功的經驗,讓他們正向積極的思考。」他帶少年們騎獨輪車環島。告訴他們:全世界沒有你們年紀這樣小的人,去進行這樣艱鉅的工作。他的態度讓這件事成為積極的夢想,如果完成了,我相信所有的孩子,在往後的人生裡,絕不會忘記這件事,永遠會記得自己曾經做到過什麼。 每個人都有兩個選擇,向善,或向惡。每件事也都有兩種選擇,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袁瓊瓊 ......................... 導演黃嘉俊 用鏡頭找到生命節奏 文/邱祖胤 中國時報2008-11-22  甫以《飛行少年》一片獲得余紀忠文教基會「映像公與義」紀錄片首獎的紀錄片導演黃嘉俊,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跟著一群處在社會緣緣的孩子生活,紀錄他們騎單輪車環島的壯舉,也見證了這群孩子愈挫愈勇、跌倒了再爬起來的成長歷程。「紀錄片工作者似乎一直在等待事件發生,我很幸運的面對一群每天都有事發生的孩子,只怕我不在現場而已。」  「飛行」少年意指行為偏差、失親失怙、被家庭或學校遺棄的「非行」少年,他們在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接受輔導教育,隨時準備重新回歸正常教育體系。二○○六年的夏天,在觀護人盧蘇偉、黃明鎮牧師及老師們的陪同下,三十個小朋友花了二十天的時間,騎著單輪車環島一千公里,在當時成為新聞焦點。  黃嘉俊並未用使用過度煽情的剪接,只是冷眼記錄一群孩子努力學習重回社會的奮鬥過程,平凡間存在幾許老練世故,多少跟他的人生歷練有關。 ●天之驕子 衰神上身  現年三十五歲的黃嘉俊,在家中排行老大,國中畢業後便一個人前來到台北念國四班,之後升上高中,並在世新大學念了四年電影。「父親對我們幾個兄弟非常信任,他說我們不管做什事他都不會阻止,只要自己能負責。」有這麼大的包容的空間,讓黃嘉俊的學習之路走得比其他同年齡的孩子更寬廣,求學階段熱中文學、繪畫與爵士樂,還曾到樂器行兼差教學,大二開始就開始當接案導演,入伍前更考上「最爽的單位」國防部示範樂隊,才華洋溢的黃嘉俊「等著繼續過著白天當兵吹樂器,晚上四處閒逛的悠哉生活。」  沒想到因為兵役單位的疏失,竟讓黃嘉俊被轉到最操的戰鬥部隊,從天堂掉到地獄,「前半年的魔鬼訓練讓我非常不快樂,感覺自由自在的心靈被囚禁了,一身的才藝無法發揮。」生命無端被消耗,讓黃嘉俊的生命陷入最低潮,「那時還有看到別的弟兄被不當管教,拳打腳踢的,現在想起來還不敢相信那是發生在九○年代末的事情。」  不過一九九九年一場九二一地震,完全改變了黃嘉俊對生命的看法。凌晨兩點地震過後,他與營區弟兄接到指令進入台中新社災區展開救災工作,「我到現在還記得與另一位弟兄從瓦礫堆中抬著第一具屍體出來的感覺,那位阿伯的身體還是溫的。」他們陸續將屍體運至營區的餐廳,或將傷者送至臨時安置中心,轉眼不過四個小時,餐廳已擺滿了一百五十具屍體。 ●維士比加咖啡 再來支煙吧 「我還曾經眼睜睜看著一位被救出來的傷者,看來並無大礙,卻在喝了一口水過後,就在我面前死掉了。」面對生命的脆弱及無常,原本被囚禁的心靈反而釋放了,接下來的救災工程畢竟是有意義的,不必操練,不必看長官臉色,加上與重建區的民眾朝夕相處長達一年之久,日子反而過得相當充實。「晚上跟著弟兄喝著維士比加咖啡提神,聽受災戶講故事,感覺好像在很多時間經歷了每個人的生命。」  退伍之後,黃嘉俊先是在咖啡店上班學習煮咖啡,後來有機會參與瞿友寧(原誤植為曲佑寧,謹此更正道歉,並感謝網友指正)導演《人生劇展》的工作團隊,開始回到當初所學的專業,不過兩年時間下來,他發現這樣的工作型態似乎只有導演最有成就感,其他每一位工作人員都過得不開心,甚至必須扭曲自己的性格來面對工作,讓他很不自己。於是他便離開工作,一個人到尼泊爾旅行一個月,「我發現那個地方的人很窮,但人人都很快樂,這又讓我想到生命的本質,我開始去思考我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怎樣的我才會快樂。」  回國以後,黃嘉俊到三立電視台擔任《中國那麼大》的編導工作,到處旅行,後來又參與公共電視《古典魔力克》、《下課花路米》、《非常有藝思》等節目,並獲得廣播電視小金鐘最佳導演的榮耀。黃嘉俊的能力逐漸受到肯定,也因為製作相關兒童節目,讓想要拍《飛行少年》故事的團隊找上他,開啟另一段參與別人生命歷程的神奇之旅。 ●跟著苦命兒環島 鏡頭起霧  一開始與這項計畫的策畫人盧蘇偉及黃明鎮討論時,還一直猶豫是否要讓孩子們入鏡,如何入鏡,要不要打碼賽克等細節傷腦筋,直到幾位孩子打斷他們的對話:「老師,為什麼我們不能被拍?我們也很想當主角耶!」於是在徵詢學員及家長的同意之後,影片順利開拍。  片中最令人震撼的一幕,莫過於一開始鏡頭掃過學園每一間寢室,時間彷彿長達一世紀之久,令人鼻酸這個社會竟有這麼多的苦命兒。不過習於正思考的黃嘉俊,看到的卻是這些孩子悲慘故事背後的堅強,當他們揮灑汗水與眼淚,鏡頭也跟著起霧,而每一次摔倒在地的畫面,其實也都撞擊著包括導演在內的每一個人的心。  有趣的是進入環島行程之後,每個人的喜悅寫在臉上,這不只是自我挑戰的嚴格考嚴,許多從小到大未曾旅行的孩子,想到的盡是書本上看到的美麗景點,與未曾謀面的花花世界。而到後來項計畫受到媒體關注,每天都有媒體前來採訪,而每個人的心情又都各自不同,大家期待自己能上鏡頭,「為何他可以上鏡頭,我不行?」「如果上鏡頭要講些什麼?」嚴重干擾他們的行程,以致後來完全拒絕接受媒體訪問。 ●不信上帝 但一切看他的囉! 「我後來還跟著他們跑遍了全台灣各大監獄作經驗分享,看到的景像更震撼,這些人幾乎完全被人遺忘,彷彿不存在一樣。」這也促使黃嘉俊完成「監獄三部曲」的拍攝念頭,在《飛行少年》之後,他打算接著拍更生人與受刑人的故事,拜訪這些被禁錮而渴求自由的心靈。  歷經才華受到肯定、彷若天之驕子的輕狂歲月,繼而接受軍旅生涯的殘酷考驗,讓黃嘉俊的心情猶如洗三溫暖,九二一地震之後,則讓黃嘉俊對人生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我雖然不是基督徒,但現在我很喜歡引用黃明鎮牧師的口頭禪:『一切自有上帝安排。』」黃嘉俊用自己的方式維持興趣與志業,並持續用鏡頭關懷這個社會,在數度「飛行」之後,顯然已找到自己生命的節奏。

為什麼全台灣瘋《海角七號》?

2008年12月05日
公開
10

舒國治:為什麼全台灣瘋《海角七號》?      因為全台灣人都想跟著這樣的故事,去到一處他既像是熟悉又像是陌生的天涯海角沙灘邊去胡亂躺倒同心一醉。      而這樣一處地方,導演魏德聖選的恰好是墾丁。這個既年輕卻又有點歲月,既稱得上三不管地帶卻又還算南海天堂,既是高屏人的後院卻又是台北人甚至全台灣人後院的一個地方。(下一部同類型的電影是不是要選花蓮了!)      因為台灣人愈來愈希望不經意的去碰撞上一些鄉下氣的小老百姓,繼而張望一眼他們在玩鬧些什麼,甚至接受他們的邀請(君不見多少的豐年祭參加者)到他們的小天地中去做客,以此釋放一下平日做「標準台灣人」累積的刻板與悶滯。      要構築出這樣一個小人物的大家族,其中有角頭背景的民意代表(馬如龍)、小鎮老郵差(茂伯林宗仁)、原住民警察(民雄)、修機車的(「夾子樂團」小應)、旅館清潔女工(歌手林曉培)、小米酒推銷員(「糯米糰」馬念先),再加上自北部鎩羽返鄉的叛逆樂手(范逸臣)與駐台工作的日本公關女孩(田中千繪),導演魏德聖必須很贊同與體恤鄉下小民那些充滿漏洞的生活調調。所謂充滿漏洞,像騎機車不戴安全頭盔,像與交警一言不合可以互練摔角,像旅館女侍會亂翻旅客私人物件,像在教會彈鍵盤的可以是小孩(麥子飾),且彈奏的節拍隨自己之興可快可慢,像郵件送不完竟堆置在家裡;甚至加上男主人翁的媽媽(沛小嵐飾)是再嫁(且嫁給有點黑道味道的),這種人生微有破碎的狀態,皆在小魏的鏡頭下呈現了教人笑淚兼施的感動情味。      范逸臣對人生太有要求,充滿太多的氣憤,於是活得太緊繃、太不快樂了。而他的團員,胡彈瞎彈亂出拍子,一副耍賴模樣,反而活得散漫又愉快。這便如同是北部文明社會與南部化外人生之某種對照下自然出現的揶揄。      能夠妙手偶得到這樣的情節,編導者本身便需天然具備這種「容許」的氣質。茂伯要鬧情緒,要也擔任台上一個樂手,他樂意容許。麥子隨她意思彈得慢吞吞的,他容許。「夾子」小應暗戀機車行老闆娘佩甄,他容許。田中千繪在范逸臣家住一晚,輕手輕腳下樓梯,他媽媽瞧見了,笑了,導演讓這個媽媽也容許。      若有一件創作,可以帶著大家至一化外邊陲去犯一些不傷大雅的小錯,那麼這創作的欣賞者或參與者必定很踴躍,並且參加之後猶很感激。《海角七號》便是這樣的一件作品。      自片頭范逸臣騎車離開台北,畫面進入野外,進到南部。接著遊覽車穿不過恆春城門,大車把茂伯的摩托車逼摔至田裡,范逸臣與民雄在路口吵架……等等教人視界一新的電影鏡頭,便是本片討人歡心的因素;到了吃喜酒的那場戲,已是此諸多因素爆發的關鍵點,接著眾人此一撮彼一撮的醉臥在不同的海灘角落,便是《海角七號》觀眾與戲中人一同派對的最佳時機,大夥如癡如醉,俗惱盡拋,享受的只有良夜,只有海風。      相對之下,大篇幅的日語念出之情書字幕與間插的輪船送別景,反而顯得與觀眾有些隔膜。甚至揣摩六十年前之布景往往沖淡掉片中眼下鄉土自然之本色。須知,在台灣新電影,「揣摩」是要十分小心的;復古與揣摩,往往比不上「直接呈現」來得打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