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奢華生活的特權與想像

2009年06月01日
公開
36

奢華生活的特權這輩子大概與我無緣,不過想像力多少還有些... "人們不會記得他們如何歡迎你上台,卻會永遠記住你離開時的身影。"這句修改一下,便適用在任何一個來這世上活一遭的人。 改成: 給父母們的話:孩子們不會記得你如何生下他們,卻會永遠記住你如何教養陪伴過他們。 給老師們的話:孩子們不會記得你書教得有多好,卻會永遠記住你如何鼓勵過他們。 給伴侶的話:我不會記得你說過多少次"我愛你",卻會永遠記住你送過多少顆鑽石給我。(哈哈哈) 給朋友們的話、給老闆們的話...(以下自行創作...^_^) ................................ 轉貼: 奢華生活的特權與想像 文/胡晴舫【中時電子報/言論新聞2009/05/15】 台灣社會嘗過官員特別費的厲害,英版「特別費」醜聞正越演越烈。媒體每天一爆,英國議員什麼都報帳,小到狗食、燈泡、開罐器、馬桶坐墊,大到維修泳池、整理網球場、裝潢住屋,乃至於匪夷所思的五百五十袋馬糞堆肥、直升機停機坪、清理護城河,供養私人舒適生活的多項費用均由納稅人埋單。尤其離譜的,國會議員必須離開選區去首都開會,享有所謂的「第二住家」補助,一些議員於是利用這條法律報公帳裝修增值公寓,轉賣獲利,重買新房再申請裝潢費,有人居然照此買賣三次。 俄國聖彼得堡女市長也爆出濫用職權裝修官邸,水晶吊燈、鑲花地板,外加豪華衛浴設備。日前,日本一內閣官員同人妻情婦出遊熱海溫泉泡湯,還不避嫌使用免費的公務用車票,打壞社會觀感。 從世界各地首長特別費浮現出來的種種人性景象裡,有意思的是人類共同對奢華生活的想像與特權感。 奢華生活乃是一種特權,這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的功利迷思。那是有錢有權的人所從事的一種特定生活方式,因此,自覺有錢有權的人往往也要起居奢華,以顯示自身在人群中的優越性。 如同一句洗髮精廣告,「因為我值得」,奢華生活在資本社會裡代表了功成名就;因為一個人成功,所以才獲取世俗的報酬,像是跑車、鑽錶、豪宅等。奢華並不僅是一個人的物質享受,還暗示了此人的品德才能,表示他勤奮努力,聰明有大謀略,因之得到了如此光鮮動人的生活。傳媒不斷吹捧富豪生活與他們的故事,不光為了趨炎附勢,而是塑造此類「奢華對等美德街」的現代神話。前陣子傳出某名台灣前民意代表過著簡陋生活,昔日同儕公然落淚,因為朋友的社會潛意識裡,品德才能高的人都該獲致奢華生活配套。 當首長官員拿可笑的發票來報帳,總說是依慣例,如果有錯,那是制度殺人。如同英國論者所說,那不是法律問題,而是道德選擇;我想添一句,那是道德選擇,也是品味價值。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我們活在一個時代,唯有奢侈品是我們的必需品」。法國設計師香奈兒熱愛奢華,因為「奢華並不祇是源於豐裕與裝飾,更來自粗俗的缺席」,而「粗俗乃是我們語言中最醜陋的字眼」。奢華從來不算罪惡,往往還是文明的起源。誰說李白的詩、梵谷的畫、百達翡麗的錶、加了金箔的日本茶、五十呎長游泳池是民生必需品,但,要不是有人很無聊研發了鋼琴,我們永遠也聽不到貝多芬寫的月光奏鳴曲。 然而,從這些全球各地的首長特別費所拼貼出來的高等生活圖像卻令人掉下顎,因為蒼白得很,甚至可以說,嗯,有點粗俗。恍如從好萊塢商業電影、時尚流行雜誌的商品場景走出來,實在很無趣。難道高官們對奢華生活的想像真的那麼制式,就跟絕大數人對性愛的想像都受了A片工業的洗腦一樣,毫無自主性。 最缺乏品味的地方更在這些官員首長們的人生想像。他們以為謀得一官半職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值得搭配一套奢華生活,來彰顯他們高人一等的人品與地位。他們拿著這些發票報帳時,可能真心相信自己值得這些額外的津貼,因為那是他們人生的獎賞。然而,在民主社會,官員是公僕,真正的主人是投票給你的民眾;選舉是面試,上任才是工作的開始。民間企業裡,亂報交際費會讓你炒魷魚。 當上行政院長或外交部長或議員,恭喜你,那是一份體面的要職;但,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有些女演員等到了一輩子夢寐以求的角色仍沒能成為梅莉史翠普,因為她們搞砸了。人們不會記得他們如何歡迎你上台,卻會永遠記住你離開時的身影。問問美國總統尼克森,他最明白箇中道理。(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

2009年05月30日
公開
11

[轉貼]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一生,而不只是為他們短暫的學校生涯而已。老師除了教授知識,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去發掘每個學生的才華,為他們找到自我實現的方向。 談到教育在未來世界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必須先思考,未來的世界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我記得,當我兒子從學校畢業時,我告訴他,「接下來五年,你不用急著找一份正職的工作。」他一臉驚訝,但是我立刻又說,「你不用找正職的工作,但是你還是一樣要工作。」我所謂的工作,是去做你所喜愛,而且覺得有價值的事。這當然包括學習,和社會回饋工作。 我認為未來的世界,會出現許多獨立工作人。他們不在組織裡任職,並不代表他們不工作。他們將成為「跳蚤」,以獨特的創意和效率,為組織或企業(我稱為「大象」)服務。過去,在出版、電影、電視、劇場、舞蹈等領域,就已經存在很多這類「大象」和「跳蚤」的合作關係。我預料,這樣的合作模式,將會延伸到所有服務業中。 未來的人才,不管是「跳蚤」,或是留在「大象」中的工作者,他們除了專業技能,以及對工作有強烈熱情,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學習能力,以及溝通、表達能力。 不管是西方,或是東方教育,一直強調知識的傳授。老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拚命把知識塞給學生,卻不教學生如何去學習。但是,沒有學習能力,如何能夠真正擁有知識?所以,很多學生一旦離開學校,很快就把他們在學校裡所強記的知識全忘光了。這樣的教育,其實沒有意義。 我記得,曾經有人把日本學生的數學成績和同年齡的英國學生做比較,因為日本學生的數學優於英國學生,所以有人認為:日本的教育模式,比英國的教育模式好。但是我懷疑:等這群孩子畢業之後,這些日本學生的數學仍然勝過英國學生嗎?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一生,而不只是為他們短暫的學校生涯而已。 我強調學習的能力,因為我們一輩子都需要學習的能力。當我們在一個陌生城市的街道上迷路了,我們知道該怎麼尋找出路;當我們出席宴會,我們懂得如何跟陌生人打交道。透過主動學習的能力,我們就能夠應付人生中一項接一項的挑戰,而不只是忍受挑戰。 如果我是教育主管,我想把一天分成兩半。半天在課堂上學習知識,以及分析技巧;另外半天,就花在培養程序技巧及經驗的方案或活動上。程序技巧可能由社區志工來教會更好,這可以透過學徒制度或參與社區計畫方案來實施。 幫孩子自我實現 我至今仍堅信,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學習對任務和他人負責,學會如何主動學習,並探索人生與社會的價值和信念。這樣的學校生活,比填鴨式教學有趣多了。 未來的人才,必須要對自己非常有信心,能夠瞭解自己,並保持完整的自尊,才能充分發揮潛力。 因此老師的角色十分重要,他們除了教授知識,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去發掘每個學生的才華,為他們找到自我實現的方向。 我記得,有一位英國喜劇演員曾經說過,他從小在學校,成績表現不好,只會耍寶搞笑,大多數的老師都拿他沒辦法。但是卻有一個老師很認真地對他說:「你以後會是很好的喜劇人才。」老師的鼓勵,造就他今天在演藝生涯的表現。 一個有慧眼的老師,懂得把每一個孩子的特質,都轉化成一種才華。誰說調皮搗蛋不能成為一種才華? 我在《大象與跳蚤》一書中提過,有一位集音樂家、商人、企業家於一身的賀爾爵士曾說,「我們何不在學校教小朋友認識自我,我們應該告訴他們,『你知道你是什麼嗎?你真是太棒了,你如此獨一無二,世界上沒有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小孩。幾百萬年來,沒有出過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孩子,看看你的身體,真是一個奇蹟,你的腳、手臂、可愛的手指頭、你移動身體的樣子。你將來會是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貝多芬。你的潛力無窮,你真是太棒了。』」 最後我想強調,我們一般談到的教育,是指學校提供的正統教育,其實,教育的層次,還包括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不容忽視。

顏尼歐莫里柯奈(Ennio Morricone)的近期訪談

2009年05月29日
公開
17

轉貼: 顏尼歐莫里柯奈(Ennio Morricone)的近期訪談 碩果僅存的耆老級電影音樂作曲家Ennio Morricon,在結束南韓的演出後,即將來到台灣,這次他的亞洲巡迴,有不少報導,尤其是在他的北京演出前記者會,有些精彩的問答。這邊,摘譯幾篇南韓與中國的報導,可以窺知大師其樂其人。 以下訪談原文引自Korea Times、JoongAngDaily、時光網論壇 Q: 您的音樂背景涵蓋各式不同樂種,您如何將其加入電影音樂裡? A: 直到現在,我對古典音樂仍抱有熱情,像是我的老師Goffredo Petrassi、巴哈、史特拉汶斯基等人的音樂。我每天浸淫在他們的作品當中,他們已經成為我內在的一部份,成為我的血肉。但,沒人會說我的音樂像巴哈或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當你吃雞,總不會有人說雞的血肉成為你的一部份,是吧?我的作品還是我自己的風格。 Q: 您曾經陷入創作低潮嗎?或許曾經腸枯思竭?當遇到這個困境時,您如何克服? A: 我絕大部份的時間都待在羅馬自宅作曲,每年夏天我則休息一個月,每天早上有花一個小時工作。有時候我不免會想,我還能繼續創作嗎? 但這很正常,我不認為這是一種低潮,我曾經認識一個男高音,每天早上醒來就擔心他再也不能唱了,因此我繼續創作,我相信人的器官是越用越靈光的,越努力鍛鍊,就能越純熟。 Q: 音樂不只用來增加戲劇效果,也能幫助定義電影場景,您如何為電影創作音樂? 關於我的工作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有時候我會和導演討論,或者他先給我劇本。而有時候我可能只看到初剪版,最終版,當我有些想法時,我就跟導演碰面,並告訴他我的想法。 我跟導演的關係很密切,這樣的合作相當重要,不過他們必須充分相信作曲家。有些導演有很明確,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是,從音樂角度來看頗具限制的想法,這對作曲家而言是創意上的限制。 Q: 您曾經提到Giuseppe Tornatore(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導演)是常具有音樂性的導演,而Sergio Leone(荒野大鏢客導演)則無法給你任何音樂上的指示,您認為導演的音樂敏感度您的創作過程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要說,Sergio Leone所作的是一個導演的基本功,他了解他的電影需要些什麼,我們共事起來相當愉快,因為他知道我的音樂在他的電影裡的確發揮了預期的作用。(這問題大師沒有好好回答,真可惜) Q: 你的作品類型相當多元,當導演要求您為類似的電影創作類似的音樂時,您如何避免重複? 我當然不愛重複。我為何要一再寫同樣的東西呢?有時候他們要我寫跟之前作品類似的音樂,我會斷然拒絕。 Q: 究竟是什麼啟發你寫出經典作品?(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換個方式問) 我並沒有被什麼東西所啟發,那些靈感是來自我自己。有時這些靈感來自很遠的地方,你壓根不記得那是從何而來,一個簡單的樂念很可能發展出完全不同的東西。 Q: 您的音樂常被不同藝人演唱或錄音,您怎麼看? A: 我起初並不喜歡作品被其他藝人拿來表演,但後來我聽過他們的演出之後,發現他們的確做了最好的演出,其中我最欣賞席琳迪翁,與邦蒂絲。 Q: 有什麼夢想想去實現嗎? 只要活著就創作更多的音樂。 Q: 最後,對於想在這行成功的人有何建議? A: 儘可能保有自己的風格,那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北京的記者顯然比南韓的用功 。在北京記者會上,聽到了一些大師配樂的趣聞。像是︰ 電影頻道的記者說,他作曲的影片中,《四海兄弟》《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最為中國觀眾熟悉,請講講創作經歷。大師回憶,《海上鋼琴師》是他最費力的一部電影,因為片中演奏音樂的場面很多,而主演蒂姆·羅斯又不會彈琴,他原來寫的很多樂段都因為難度太大,蒂姆·羅斯無法配合而放棄,只好臨場再寫,這部片子對他、演員及導演“都是場磨難”。而談到音樂在影片中作用,他也表達了對自己事業的尊重,他說很久前看過一部亞洲電影,畫面上只出現個空房間,而所有弦外之音,都憑音樂來完成,由此可見配樂很重要。在他看來,“電影50%是看的,而50%是用來聽的”,但可惜“有些導演認為電影有90%是看的,音樂只占10%”。(文章引自義大利使館文化處莫里柯奈見面會) 北青網的這篇我覺得是記錄最詳實,問題問得不錯,大師也蠻配合的。以下摘錄幾個我覺得有趣的問答。 Q: 你作曲時有什麼特別習慣?每天的工作程序是怎樣的? A: 我每天早上4點半起床,先做一些運動,然後吃早餐。然後我會外出買一份報紙,接著才開始工作直到中午。午餐之後的下午,我通常不會作曲,而是與導演或制作人開會。我一直過著比較規律的生活。如果有唱片錄制的情況下,我會從早上9點開始工作至晚上,只在午餐的時候稍作休息。我是個習慣早睡的人,當然,前提是在晚上不需要演出的情況下。 Q: 在你的很多部電影配樂中,總能聽到音樂在敘述故事,感覺到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發展。你認為音樂在電影中扮演什麼角色?你自己滿意的是哪些作品? A: 尤其在去年,我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個作曲家身上的責任,就像一個演員對一部成功電影所付出的一樣。我並不認為好的音樂可以拯救一部糟糕的電影,就像我不知道什麼樣的音樂可以使電影獲得成功一樣。 我認為,真正成功的電影可以讓音樂獲得一個極好的機會,被大眾聆聽。事實上,我那些被認為最成功的電影音樂並不一定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它們也許只是碰上了一部成功的電影而已。有一些我自己十分喜愛的作品,由於電影沒有在商業上獲得成功,於是也就不太被世人所了解。 Q: 你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提名奧斯卡獎,但直到2007年才獲得終身成就獎。你的很多樂迷認為,奧斯卡對你而言太晚了,是一次「遲到的、不合格的補償」,甚至有人呼籲你拒領奧斯卡。你自己怎麼看? A: 我真的很榮幸能獲得奧斯卡。我很高興能從柯林·伊斯威特的手上拿到這個獎,並且能夠看到席琳·迪翁現場演唱我多年前的作品《四海兄弟》,那個晚上我非常感動。 能夠得到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是比獲得任何一個單獨電影配樂獎還要棒的事情,因為這不僅僅是對你某個作品的肯定,而且是對你整個職業生涯進行嘉獎。我真的很榮幸並且很激動能夠獲得這個獎,在奧斯卡的歷史上,這只是第二次將終生成就獎頒給一個作曲家。

鑽石與煤炭的對話

2009年05月27日
公開
6

[轉貼]鑽石與煤炭的對話 在一個富翁的桌上擺著一塊鑽石,光彩奪目地閃爍著,牆角的火爐邊並放有一些煤炭。 煤炭們哀聲嘆氣:「唉!為什麼我們天生身體黑?天生沒價值?天生這副德性?唉∼!」 鑽石聽了很不忍,便開口安慰道:「同胞們,別難過了嘛!」 煤炭們一聽,七嘴八舌地回答:「同胞?不會吧!我們是同胞?」「我們可不像你天生好命,材質非凡呢!別挖苦我們了!」「就是說啊,我們怎麼可能是同胞!」 鑽石回答:「真的,我沒騙你們,我們可是遠房親戚呢!咱們的成份都是『碳』,難道不是同胞嗎?」 煤炭們嘆惋道:「天啊!老天真是不公平!為什麼我們的命運差那麼多?」 鑽石慢慢地說:「這是因為----我在地底時承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再者,我沒有像各位那麼早出土,我選擇在地下多待了好幾千年,所以我們後來的樣子會不同。」 同樣都是碳構成的,差異卻如此之大! 在這則故事的最後 ~ 鑽石所告訴煤炭親戚們的話, 也教導了我們兩個重要的人生功課: 第一、要能受得住壓力,否則不易成功。 第二、人要懂得「該出頭時再出頭」 不要浮躁、冒失地強出頭,太急於表現,太急於出土,慣於太早秀出自己不成熟的意見、表現… 將來您的價值不過是塊「煤炭」; 在土裡多待一會兒,學習穩重一點,內斂一點,謹慎一點, 該出頭時再出頭,該發言時再發言,該表現時再表現, 則將來您的價值有可能是塊「鑽石」。 人生要多學習「穩重」的功課。 其人不穩重,其未來的路也不會穩! 您人生的價值會是「煤炭」抑或「鑽石」? 在於您如何面對壓力, 以及能否不毛躁、不冒進。

包容這麼多瑕疵

2009年05月25日
公開
27

包容這麼多瑕疵 【聯合報 2009/05/18 ╱張曼娟】 親愛的阿靖: 當命運將我與愈來愈多孩子連繫在一起,我才發覺,與完美的孩子相比,成年人真是無法更換的瑕疵品。成年人往往失去耐心、易於絕望、對人對事缺乏信心、生活品質差、情緒管理不及格。孩子卻在意許多與感情相關的溫柔事物,像是承諾、盼望、信仰、全心全意的倚賴,等等。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孩子最重要的功課,便是忍耐與包容成年人。 你剛念小學那年聖誕夜,室外的低溫很應景,吃過了豐盛的晚餐,我突然興起,想去看看傳說中一座古老教堂裡的聖誕布置。於是我問:「阿靖,要不要陪姑姑去看教堂啊?」我牽著你的厚實小手,在黑暗的夜街疾走,興高采烈漸漸低落,因為我發覺自己迷了路。「姑姑,我們還是回去吧。」你的手把我握得緊緊的。最終,我們站在教堂前方,正在整修的建築被塑膠布包裹起來,沒有布置、沒有聖誕節,甚至連教堂都沒有。 其實我是個很容易迷路的人,做事往往缺乏計畫,只憑一時衝動,並且,很顯然的,我知道你對我的情感很深,不會拒絕邀請,更不會因為這次探訪行動的失敗,改變對我的愛。我常想起那個聖誕夜,我們慢慢走回家,你什麼也沒說,而我充滿愧疚。 前些年SARS宛如瘟疫,到了六月,天氣炎熱起來,疫情控制住了,暫時除下口罩,可以大口呼吸,我們全家一起到花蓮的海洋世界度假。排在隊伍中,等待搭乘海盜船的時候,排在你前面的一個女孩,忽然轉過頭來。我的呼吸瞬間止息,那是一張布滿腫瘤與傷疤的變形臉孔,全然沒有準備的剎那,確實有些驚心動魄。你和她貼得那樣近,受到的驚嚇可想而知,你迅速轉頭望向站在身後的我,我迎接你的眼神,企圖給你安撫,我定定的看著你,對你微笑。你看著我,三秒鐘之後,安靜的轉過身去,繼續排隊。 那一天,我們沒有討論這件事,但我以你為榮。你顯然已經認識了人人都有不同之處,有些甚至超過我們的想像與理解,但,我們應該包容,就像他人對我們的包容一樣。 當你長大以後,必然發現這是一個充滿瑕疵的人世,並且難以修補。我們只得包容,直到成長為充滿瑕疵的成年人,被孩子無條件的包容。

二十四德 孩子一生的品格計劃

2009年05月24日
公開
6

二十四德 孩子一生的品格計劃 序 作者:何家齊 在編寫這本書時,我採用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品德觀,將品德分為二十四項:正直、堅毅、勇敢、熱忱;寬恕、謙讓、謹慎、自律;原創力、求新、批判性思考、勤學、睿智;公民精神、公正、領導;愛與被愛、仁慈、博愛;感性、感恩、樂觀、童心、敬天畏神。塞利格曼是前任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也是當代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所推動的「正向心理學」運動,強調人類心靈中的正面力量,以及正面力量對良好生活的助益。 《真實的快樂》和《特質優勢與品德:手冊及分類》兩書均為塞利格曼教授所著,書中詳述了他的「品德觀」,而這也是我在寫這本書時最重要的參考資料。關於塞利格曼教授的理念,在本書「進一步閱讀與觀賞」部分有比較深入的說明。 我深信「感動」的力量,也相信真實的感動能促成認知和行為上的持久改變。於是,我依著塞利格曼所標舉的二十四項德目,分別找出一位「標竿人物」,並且敘述這位人物的情操與作為,希望讓年輕讀者在這些真人真事上尋得真實的感動,我自己在蒐集資料和寫作過程中,便不斷受到這些人物的感染與啟發。 我上網下載了盧•蓋瑞告別演說的原音,聽見他那迴盪在洋基球場的聲音說著:「直到今天為止,我仍然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我不禁忖度蓋瑞人格中有著什麼力量,讓他如此堅毅又如此充滿感激。 我重新看《甘地傳》和電影《甘地》,再一次領受甘地遺留給世人的教育,我的感受一如愛因斯坦對甘地的評價:「未來的人們恐怕很難相信,竟有這樣一個血肉之軀,曾經來到世上走了一遭。」為了認識蕭爾兄妹,我讀了《白玫瑰一九四三》,也看了電影《帝國毀滅Ⅱ大審判》,我絲毫無法想像他們如何能夠這樣正直無畏,也永遠不可能了解為什麼他們只因良心不安,就願意放棄安全的生活、獻出寶貴的生命。 我也去了國家檔案管理局,那兒的文件使我更加了解許強醫師從被捕到犧牲的經過,在許醫師的所謂「自白書」裡,我識得了一個勇敢、愛國、堅強的青年,也隱約窺見那一整個被消音的世代。 若從二十四位人物的行誼中提煉出共有的特質,我覺得那會是「犧牲」與「實踐」,正如史懷哲所說:「大凡實踐有價值的事物,無一不需自我犧牲。」看看林肯、杜南、蘭大衛,誰沒有刻苦犧牲?看看倫琴、厄文、崑濱伯,誰不是奮力實踐? 本書目的不是要我們的子弟不計代價的犧牲與實踐,而是期望他們有朝一日遭遇困境時,在恐懼、疑惑或哀愁的當下,想起這些人和這些故事,從而得到一點激勵、一點釐清或一點安慰。我好生希望孩子們在遭逢打擊時想起蘇軾;在遇見不義時想起鮑爾;在失去希望時想起法蘭柯;在缺乏動力時想起高耀潔;在面對誘惑時想起孫運璿;在怨天尤人時想起布雷爾;在憤恨難平時想起伊瑪裘莉;在渾沌矇眛時想起瑞秋卡森。 或許期待我們子弟成為書中的標竿人物是不實際的,畢竟那是我們自己也達不到的標準,因此我們應期望他們在實踐自己的人生時,無論在順境或逆境,都要做出那「比較好」的決定。很多時候,「比較好」就已經是一切了!

再也沒有這樣的人

2009年05月21日
公開
5

再也沒有這樣的人-李承哲 http://www.youmaker.com/ (中韓文對照) 천번이고 다시 태어난데도 脫胎換骨重生一千次 그런 사람 또 없을테죠 再也沒有那樣的人 슬픈 내 삶을 따뜻하게 해줄 溫暖悲傷的我 참 고마운 사람입니다 令人感激的人 그런 그대를 위해서 為了那樣的你 나의 심장쯤이야 얼마든 아파도 좋은데 我的心中裝滿了多少的苦痛 사랑이란 그 말은 못해도 먼곳에서 이렇게 愛不需要語言,即使在遠方 바라만 보아도 모든걸 줄수 있어서 사랑할수 있어서 注視著,也能給予愛 난 슬퍼도 행복합니다 我即使悲傷也幸福 나 태어나 처음 가슴 떨리는 我的心第一次這樣顫動 이런 사랑 또 없을테죠 再也沒有那樣的愛 몰래 감춰둔 오랜 기억속에 단 하나의 사랑입니다 多年來珍藏在記憶中的秘密唯有愛 그런 그대를 위해서 아픈 눈물쯤이야 為你痛哭流涕 얼마든 참을수 있는데 我忍受了許多 사랑이란 그 말은 못해도 먼곳에서 이렇게 愛不需要語言,即使在遠方 바라만 보아도 모든걸 줄수 있어서 사랑할수 있어서 注視著,也能給予愛 난 슬퍼도 행복합니다 我即使悲傷也幸福 아무것도 바라지 않아도 不奢望什麼 그대 웃어준다면 난 행복할텐데 只要你笑,我就感到幸福 사랑은 주는거니까 그저 주는거니까 因為愛是給予,只有給予 난 슬퍼도 행복합니다 我即使悲傷也幸福

把作文簿的鐵窗變成原野

2009年05月20日
公開
21

轉貼文:把作文簿的鐵窗變成原野 對於綠竹學堂的講師來說,孩子的創意就是一切。以我的教學經驗為例,作文班的第一堂課,都會趁著小朋友與老師之間還算生疏的時候,發給同學們半張A4大小的問卷,請同學寫下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以及來上作文課的理由。 有些孩子樂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尚未落筆之前就滔滔地說著;有些則發著呆,似乎在等待些什麼。當然,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作文太爛、不喜歡作文才奉父母之命來上課,對他們而言好像在繁重的學業之外,又多了一項負擔。 我的角色,與其說是講師,倒不如說是一名旁觀者,把握時間記住每個孩子稚嫩的臉蛋,觀察他們的表情、表達意見的方式。待到問卷收回,我快速地記憶孩子們的名字,試圖把他們第一堂羞澀的模樣,與名字對在一起。 於是,從第一堂課開始,我本能地記住孩子的樣貌及姓名;即使三個月一期的作文班時間有限,我還是想傳達高度的重視及鼓勵給孩子們。 有趣的是,假如細細端詳問卷的內容,會發現幾乎沒有一個學生是志願來上課的,大多數的孩子是被家長「威脅利誘」而來。甚至還有孩子說:「老師,我不寫問卷了,因為我下一堂課就不會來了。」教導作文班的這些日子,孩子們來來去去,大部分的孩子在第一堂的反應皆是如此,把作文過程視為一種煎熬或痛苦,並且儘可能逃避它。 其實,遙想我們初學作文的階段,是不是也曾經跟孩子一樣憎恨作文?覺得那只不過是考試、功課、分數的代名詞?用功一點的學生,會遵循老師的教導,運用寫作技巧,去模擬臆測老師的評分標準;而不用功的學生,則是直覺地逃避、敷衍,有的甚至連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作家侯文詠多次在廣播節目上提及,他有許多故事題材皆來自於童年,有讀者好奇他如何把《頑皮故事集》、《淘氣故事集》寫得如此貼近人心,他則表示自己就是書中那個頑皮、有趣的小孩,因此文章信手拈來。 以《哈利波特》一書聞名全球的英國作家J.K.蘿琳也曾經說過:「沒有想像力的生命是一種錯誤。」 如果孩子試著不把作文當成討人厭的考試或作業,撰寫作文的心境是愉悅的,沒有負擔地寫下一則則虛擬的童話故事、一篇篇私密日記,或是記錄著與同學嬉笑玩耍的過程,那麼寫作將單純許多,只是一種抒發、沒有規則的日記形式,孩子也不會因此而感到卻步。寫作之於孩子,才會成為一件美好的事情。 綠竹的講師在作文班角色,就如同魔術師一般,透過各種引導和激發,試著讓孩子逐漸接受、喜歡、熱愛作文;也惟有如此,孩子們才會慢慢接受學校所安排的國語文課程。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央求父母講故事;但是如果能夠引導孩子成說為故事的人,這個轉折將帶給孩子的心靈無限的成就。作文課上死板的格子,在過去可能是禁錮孩子心靈的鐵窗,但經過綠竹講師的教導,卻是孩子們想像力揮灑、馳騁的最佳原野。 在我的教學經驗中,有不少個案是,那些第一堂課被家長逼迫來上的孩子,經過幾堂課之後,心境有了極大的轉變,每周一次的作文課成了孩子們的「一周大事」。有時家長安排了旅行,或是家中有事要向作文班告假,孩子們還對於少上一堂課萬分不捨。 其實,寫作與說話都是表達方式的一種,不同在於,由於寫作的時間較充分,作者可仔細端詳每一段話,完整思考及重整之後,再透過文字表達出來,因此寫作其實可以說是思考的總整理。 孩子習慣有話就說,因此剛開始對於完整思考及重整,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困難。傳統的作文課,教導孩子惟有遵循、確認「起承轉合」的邏輯後才能下筆,過於慎重的教育框架,反而拑制了想像力,造成孩子下筆時的恐懼。 而綠竹講師最競競業業,也最引以為傲的一點,就是讓孩子把作文當成說話,如同喝水、呼吸一般自然地表達出來,從不畏懼下筆開始,開發每個孩子獨特的想像世界和寫作空間,讓孩子們能夠用文字擁抱、開創自己的生活視野。 讓小朋友在創意中學習作文,提高作文成績是潛移默化中必然的結果,更可以提早建立思考及邏輯推演能力。作文能力,是所有知識和其他科目吸收與應用的基礎,無論面對數理科目的證明題、論述題,或是語文科目英翻中,甚至是英文作文,作文能力都有相當程度的加分作用。 最重要的,是我們始終堅信,鍛鍊寫作能力的過程,將成為孩子們長大之後珍視的回憶。這是我們如此重視兒童作文的原因,我們將一步步踏實地深耕下去。

學會教科書 去打球吧

2009年05月19日
公開
28

學會教科書 去打球吧 文/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 繁星計畫放榜了,這次,有很多社區高中首度有畢業生進入較好的大學,對於學者來說,應該問的是:為什麼要有繁星計畫? 幾個月前,我到一所明星大學的明星學系演講,也見到了一位優秀的學生,他是班上的第一名,可是他畢業的學校卻是極不起眼的高中,他經由繁星計畫入學的。如果沒有繁星計畫,他能進這個系嗎?系主任告訴我,絕對進不來,理由很簡單,他沒錢補習,參加指考,一定比不過補習班訓練出來的孩子。 那些在聯招裡表現如此好的孩子們,為何比不上這位孩子呢?答案很簡單,補習的學生有時只會應付那一類考試;可是大學不同,除了你必須答對以外,還要看你的思考過程是否合乎邏輯。 現在的考試都注重選擇題,因此補習班很能使學生應付這種題目,至於同學懂了沒有,有時是無法知道的。有一位教大一微積分的教授,他將學生微積分的成績和考大學時的數學成績作一分析,發現幾乎沒有關聯性,很多當年成績好的學生,現在表現得反而不好。 以英文來看,很多學生文法奇差無比,但無論考高中,或考大學,都不考這些基本文法,補習班當然也不管這些。 更嚴重的是我們的教科書,教科書愈來愈薄,內容愈來愈少,但是考試依然是很難的,任何人讀那些教科書,是絕不可能考得好的。有一次,我演溝中提到一個基本觀念,我問為何教科書中不提這個基本觀念,有位老師說參考書裡有。遺憾的是眾多弱勢孩子沒錢買這些參考書,他們當然無法和強勢孩子競爭了。繁星雖然作了一 些補救,仍然沒有徹底解決教育問題,我們的教育制度不僅跟著考試走,而且跟著補習班走。 我們千方百計地想消滅補習班,補習班的數目卻愈來愈多,考其原因,實在是因為僅靠課堂授課,很多孩子是學不好的。我最近看到一些國中數學考題,都是有關二元二次方程式;這些題目,我當年都是在高中才學到的,現在在國中教,書本上根本沒有這種例題,如果這個孩子沒有我教,他就一題也不會。後來我發現參考書上有例題,看了參考書,再加上家教,或者補習班老師的講解,他就會了。 孩子用功念書,並非壞事,但是一定要上補習班,才能考上理想學校,絕對不是正常現象。要使教育正常化,要使我們的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打籃球和游泳,必須先從教科書著手,如果教科書內容非常豐富,而且講解清楚,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們,雖然無力上補習班,也能有一定程度的競爭力。 我們也不該一再地加新的材料到高、國中去,我們都不懂大霹靂理論,為什麼孩子們要懂呢!我最近發現一個孩子在補公民與社會,裡面有外部成本、邊際效應等等名詞,他當然不懂,可是他非補不可,他說他如不補,一定考不出來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常看到台北明星高中的學生進補習班,真該檢討了。我們不能僅靠繁星計畫糾正這個病態現象,必須徹底而冷靜地對問題作研究。我們總該能告訴孩子們,只要你將教科書的東西學會,你就夠好了,去打籃球吧!

Winding Road by Bonnie Somerville

2009年05月18日
公開
29

電影”情歸紐澤西”插曲,我個人比較喜歡Tori Amos演唱的版本,比較有滄桑曲折的感受... Winding Road by Bonnie Somerville Well, the rain keeps on coming down It feels like a flood in my head And that road keeps on calling me Screaming to everything lying ahead And it's a winding road I've been walking for a long time I still don't know Where it goes And it's a long way home I've been searching for a long time I still have hope I'm gonna find my way home And I can see a little house On top of the hill And I can smell the ocean The salt in the air And I can see you You're standing there And you're washing your car And I can see California sun in your hair And its a winding road I've been walking for a long time Still don't know Where it goes And it's a long way home I've been searching for a long time Still have hope I'm gonna find my way home All these dreams took me so far And I felt I just couldn't go on And I want to hang Out the window of your car And see just how good this baby can run 'Cause it's a winding road I've been walking for a long time And I still don't know Where it goes And it's a long way home I've been searching for a long time Still have hope We're gonna find our way home It's a winding road Still have hope One day we'll find our way home It's a long way home I've been searching for a long time Still have hope We're gonna find our way home It's a long way home It's a long way home

At First Sight--眼盲,心不盲

2009年05月17日
公開
7

1999年電影《真情難捨 At First Sight》的片尾曲 I found my way even in the dark Though at times it seemed too far I knew if I'd listen to my heart I'd find that love is where you are 《真情難捨 劇情簡介》- 黑暗才是正常的世界,一個真實的故事,一部用心觀賞的真惰鉅片..... 維吉亞當森自小失明,在紐約北方的一個小鎮當按摩師,遇到來此渡假的艾咪班尼克,一位曼哈頓的年經女建築師,她被維吉的溫柔、幽默吸引,兩人墜入愛河。經過一項實驗手術,維吉恢復了目小喪失的視力,他必須重新學習一切事務。直到他發現真正的”看見”,不是眼睛所見,而是反觀自己的心才能了解到〞看見〞的真意! 觀後感:此部片想要述說的用意,是要告訴眾人,五覺原本是各自獨立的。因為環境的因素,統合了各個的感覺運用。若是從小就喪失了其中一覺,將會衍生出另一種對社會的觀察作為。千萬別用粗淺的觀念認定,讓此人恢復某種感官,就是對他有幫助。凡事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才不致犯下嚴重的錯誤行為。 此部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由薩克斯醫學博士的小說中取材。影片中,維吉亞當森(Val Kilmer)從小患有白內障及色素性視網膜炎,父親帶著小孩四處尋醫,忍受不了各種磨難,於是,離家出走。所以,由維吉的姊姊一手帶大,進而成為旅館內視障按摩師。 與艾美(Mira Sorvino)的相遇,改變了維吉的命運轉輪。此種相戀,應該只有真正用心談過戀愛的人才會有所感覺吧。因為艾美想讓維吉看見的念頭,用了自己的思考模式,積極去鼓勵他動手術。當然,果不其然,尋找到眼科醫師協助動手術。 維吉心中百感交集,不知該何去何從;包含他的親姐,一樣茫然無措,甚至極力反對。會答應的情況下,也是因為,最差的情況,還是看不見,才會鼓起勇氣想去做嘗試。 上天如願,成功完成手術,開始利用視覺,去看這個世界。但是卻遇到問題了..... 因為之前都是靠觸覺去想像這個物體的種種狀態;利用嗅覺去想像此物體的種種狀態。現在卻必須要用視覺去配合,感受此物體。變成是之前的認知,完全是錯誤的,必須像小嬰兒一般,重新作手眼協調運動,重新定義所看到的物體,是什麼。而完全不能再藉由摸索去得知他想知道的情況。 可想而知,人、事、物的認知,原來鳥不是他認識的鳥;女朋友不是他所認識的女朋友;距離感無法去抓,空間概念完全沒有。甚至於,他看到遊民,原來是這麼可憐;看到人們的虛偽眼神,看到不該看的嫉妒與哀愁。原來恢復視力,並不是全部這麼美好啊! 最後手術的結果只是暫時恢復視力,因為視網膜沒辦法得到充足的養分,以及其他器官不協調化,還有本人所喪失的自信心與孤獨感,造成維吉再度要回到視障的身分。 維吉反而卻樂觀起來了,一切又是回復到自己所知的世界,而不是用眼睛去看到的世界,是用"心"去徹底感受這世界。艾美此時才真正認知,別用自己的觀點,去看待他人。維吉跟艾美又能重新認識彼此,更加了解對方的需求,互相體諒。 生命的演化,總是能依照環境的不同,而加以變化適應新的環境。若是貿然的用主觀的心態為他人去做改變,反而是加速他在社會的現實下滅亡;不管是針對人,或是動、植物,都要徹底的好好省思一番。此主角的設定年齡層是在三十歲左右動手術,真實的故事卻是在五十歲左右動手術,此人更加有嚴重的適應問題。最後我認為,眼盲,心不盲,大過於眼睛能看見世界的人,要好得太多了。

準備好了就不用怕

2009年05月12日
公開
17

轉貼: 準備好了就不用怕 很多年前,在大西洋海岸邊,有塊農地的主人,連續刊登廣告要雇用助手,大多數在大西洋海岸邊農場工作的人都不願做下去了,他們對可怕的暴風雨怒掃大西洋,岸邊建築物和農作物造成危害,都害怕極了! 當農場主人和一些工作申請人面談後,他決定以穩定做優先取捨。 最後,一位瘦小的中年人走近農場主人,「你是一個很好的農工嗎?」農場主人問。 「嗯!當風來襲時我可以睡得著。」小個兒回答。 雖然主人困惑這樣的答覆,但他極需助手,所以雇用了他。 這位小個子開始在農場工作,從早忙到晚,主人對他的工作也很滿意。 有一晚,大風從岸邊狂號起來,主人跳下床,抓起燈籠衝到隔壁雇工睡覺的地方,對他猛搖狂吼:「快起來,暴風雨要來了!快去把東西綁好免得吹走了!」小個子在床上翻個身,堅定的說:「不,先生,我說過了,當風吹襲時我能夠睡得著。」主人被這話激怒了,很想當場解雇他。自己急匆匆的跑出去做準備。 太令他驚訝了!他發現所有的乾稻草堆都用防水布罩覆蓋著,牛隻們在牛房裡,雞群在雞籠裡,門都閂上了,窗板緊閉著,所有東西都繫綁了,沒有一樣吹得走。 這時農場主人才明白雇工的意思,為什麼他可以在大風吹襲下高枕睡覺。 故事寓意: 當你在精神上、心理上、生理上都做好準備時,你就不害怕了。 當人生的風浪來襲,你能安睡嗎? 故事中的雇工,守護農場免受暴風雨吹襲,而能安睡---因為他準備好了就不用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