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在快樂學習中建立自信

2009年06月16日
公開
6

在快樂學習中建立自信 商周特刊 特色小學特刊 2009-03-23 撰文者:劉佩修 當孩子們進入小學,正式踏上學習之路,我們的教育,究竟該給他們什麼?怎麼給?才是重要且正確的? 在台灣,年滿6足歲的孩子需進入國小就讀。但,為什麼是這個年紀開始進入正式學習階段? 觀諸世界各國,國小的入學年齡普遍為滿6歲,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法國、日本、中國皆如此。雖然有些國家孩子滿5歲便可入小學,但屬於「學前班」,類似台灣的幼稚園大班,目的是讓年幼孩子逐漸適應正式的學校生活。 6至7歲開始進入「社會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許多研究也證實,6至7歲,孩子的心理認知便進入迥然不同於幼兒時期的另一階段。例如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齊名的當代心理學巨擘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他把人生分為8個階段,其中6至12歲屬於第四階段,這時孩子開始進入「社會化」的階段,將注意力從父母親、家人身上,轉移到廣大的世界,他們渴望參與團體活動,得到同性友伴的情誼,並發展自我興趣與嗜好。 根據艾瑞克森的研究,6至12歲孩子希望擴展對世界的認識,尋求更適當的性別角色身分感,並且學會讀、寫、算等基本技能。他認為,此階段孩童的基本任務是「獲得勤奮感」,意即找到對自己有意義的目標,並奮力達成目標,藉此肯定自己;如果無法做到,就會產生自卑感與不適任感,對個人日後心理發展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除了藉由勤奮感得到自我肯定,艾瑞克森也認為,這時期孩子會開始學習與他人合作,並透過同儕的眼睛看自己,希望自己被喜歡、被接受。孩子也開始將外部評價(例如同學或老師)納入自己的價值系統,成為自我評價的來源。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4階段,分別是0至2歲、2至7歲、7至11歲、11至16歲。其中,7至11歲的學齡兒童處於「具體運思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能夠對具體、可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思考,即使問題有些複雜,他們也有能力來處理。此時期兒童的思考開始有較大的靈活性,也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 綜合心理學家的觀察,孩子從6至7歲開始,思考模式、學習興趣、探索能力、人際關係都進入另一階段,可以加入團體進行正式學習。 不過,孩子入學後,老師該怎麼教?20世紀以來的幾大教育思潮,在1990年代後,開始對台灣產生重大影響。在《商業周刊》「百大特色小學」身上,也能看見這些思潮的影響。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副教授、臺北師院附小前任校長陳碧祥指出,思潮必須具備「時間性」(由長遠時間匯集而成)、「廣泛性」(廣泛流傳而非局限一時一地)、「實踐性」(將內涵化為行動)。按照上述三條件,他認為影響世界最大的現代教育思潮是「以人為本」,亦即「兒童本位、兒童中心」的思潮,代表人物為來自美國的實用主義學者杜威(J.Dewey)以及人本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 Rogers)。 陳碧祥指出,杜威強調重視學生的興趣,從生活中建立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他對台灣的影響非常大,很多國小都開始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興趣」。 杜威在他的著作《民主與教育》中明確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夠繼續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歷程以外,去尋覓別的目的。」「教育本身並沒有什麼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師才有目的。」「不應為養成社會效率而抹殺兒童青年的天性和當前生活」,總之,教育不該淪為「別的目的的附屬物」。 因此,他主張「做中學」,創造充分的條件讓孩子去「經驗」。杜威主張,兒童早期階段教育,是屬於社會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工作,後期才慢慢轉向「系統的、技術的知識」。 羅傑斯則強調「人是意義的核心」,教育的意義是從兒童開展出來,要把兒童當成一個真正的人,不用以上對下的權威態度來對待孩子。由羅傑斯「當事人中心療法」衍生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顛覆傳統的「以國家為中心」、「以教學者為中心」。 容許多元觀點、不同答案 另一項重大的思潮是「多元觀點」。「過去台灣的教育領域很重視如何獲得或記憶正確答案,很少容許模糊空間,最近這10年、20年對於正確或對錯的態度逐漸轉變,例如教師容許孩子有不同的、天馬行空的答案,老師對學生的表現能以更寬廣的態度面對,就是一種多元觀念。」陳碧祥說。 其中,尤以美國心理學者迦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論」,對台灣教育界影響尤深。「老師們經常引用這個觀念,讓學生了解自我的優勢與劣勢,進而自我肯定,多元智慧確實在校園裡產生了一定程度影響。」陳碧祥觀察。 除了美國的杜威、羅傑斯與迦納,來自歐洲的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史代納(Rudolf Steiner),則在20世紀初,分別創立蒙特梭利教學法,以及華德福學校。這兩個教育系統也在80年代後期,被陸續引進台灣。 蒙特梭利曾如此形容傳統學校教育:「學生們像被圖釘釘住的蝴蝶一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撲動著無用的雙翅,努力吸取對自己既無用又無意義的知識。」她曾為文痛斥,「孩童被大人束縛,連奴隸與工人都不如」,並呼籲:「解放兒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兒童個人自由,應列為優先考量。」 因此,她呼籲成人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兒童喜愛的活動,不要橫加干涉或禁止;師長不要指揮或命令孩子,要讓兒童自己指揮自己,自己聽從自己的命令。 此外,她強調不能讓孩子以為安靜、服從、聽話、被動就是好事,活動就是壞事。蒙特梭利教學法強調讓兒童主動探索,並著力設計啟發性的教學情境與教具,讓孩子藉由具體操作來學習,不只是上對下的聽講而已。 華德福「3個7年」教學系統 在台灣,許多幼兒園均強調蒙特梭利教學法,但第一所蒙特梭利小學是成立於2002年的私立苗圃蒙特梭利中小學,也是目前台灣唯一一所蒙特梭利小學。 位於宜蘭的慈心華德福中小學則在2001年成立,屬於公辦民營(公立)小學。該校理念來自1919年哲學家史代納在德國成立的華德福(Waldorf)教育系統。史代納曾經說:「我們不應該問一個人需要知道什麼才能適應既存的社會。我們應該問,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在是什麼?在他的內在有什麼可以被發展?」 學校,是什麼?不斷「灌輸」知識的場所嗎?90年前,華德福就有不同的定義。 他們強調以健康、平衡的方式,追求孩子在意志、情感、思考三個層面的能力,並發展出「3個7年」的循序漸進教學法,以7年為週期,依每個階段孩子的不同需求,給予適合的教法與內容。「教什麼」不是重點,「何時教」、「怎麼教」才是重點。 華德福系統認為,0至7歲是意志力發展期,孩子需要溫暖、規律與穩定的生活,以及自由運用身體。所以,華德福不贊成在7歲前進行大量讀、寫、算方面的認知學習,認為孩子的生命能量將被大量分散而顯得不足。 7至14歲是情感發展期,也就是國小與國中初階時期,孩子開始進入認識人與世界的學習。這時教育的重點是藉由大量律動與美好的圖像,形塑孩子對人與世界的態度與學習的熱情,此階段孩子需要身體操作、豐富的圖像經驗與大量的藝術活動。 14至21歲則是思考的發展期,孩子發展屬於自己的獨立自主與思考能力,喜歡爭論、推理、渴望獨立,尋求探索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期待人生目標。 在歐美思潮交相影響下,台灣教育界也開始反省,為什麼傳統教育中的孩子,會視上學為畏途?學習一定要伴隨痛苦,不能「快樂學習」嗎? 對此,陳碧祥指出,不少人誤會「快樂學習」的意義,以為讓孩子在課堂上哈哈大笑,就是快樂學習,「快樂學習不應變成『沒有學習的快樂』,學校應該提供快樂的情境與內涵,讓孩子在其中學習努力、自制、堅持、犧牲,獲得學習、成長的快樂。」他強調。 快樂學習≠沒有學習的快樂 現任人文適性基金會執行長楊文貴也認為,所謂快樂學習,應該是「學得快樂、學得扎實,在快樂中強化能力」。 根據艾瑞克森、皮亞傑對兒童的觀察,國小階段的孩子思想靈活,對學習有渴求,需藉奮力達成目標,來獲得勤奮感與適任感,因此,讓孩子經歷自我挑戰、自我克服是必要的。陳碧祥與楊文貴的說法與心理學家的觀察不謀而合。 陳碧祥曾見過一位年輕老師,為了讓孩子快樂上課,利用教具讓孩子跑到黑板前做1至20的排序,一堂課就做這件事,雖然氣氛很high,但孩子老早就學會了,不需花一整節來做重複的事。「不應花時間去讓孩子快樂操作已經會的東西,這種快樂是淺層的。如果要玩遊戲,應該要有延伸性,或讓孩子能銜接下一階段的學習。」 他建議老師設計上課內容與方法前,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讓孩子花這些時間,值得嗎?」先過自己的「良心標準」,再放手去做。 陳碧祥與楊文貴均強調,所謂「快樂學習」,「師生關係」遠比「教學方法」更重要。「快樂學習是營造一種氛圍與情境,讓孩子充分信任老師,不擔心說錯話,不擔心老師否定他、不愛他。如此,孩子就能在其中悠游學習,迎接壓力與挑戰。」 從艾瑞克森、皮亞傑,到杜威、羅傑斯、迦納,現代教育觀點所謂的「快樂學習」,並非表層的、情緒上的快樂,而是讓孩子在被尊重、被愛的環境中,發展興趣、肯定自我、充實能力、迎接挑戰。這也是《商業周刊》製作百大特色小學,呼籲快樂學習的初衷。

只有快樂 愈給愈多

2009年06月15日
公開
15

只有快樂 愈給愈多 【聯合報2009/05/31 ╱張曼娟】 親愛的阿靖: 我坐進計程車,習慣性的瞄一眼執業登記證,赫然發現,這天是司機的生日哪。我懷著雀躍之心,安靜等待。車子穿越陰雨濛濛的盆地,終於抵達目的地。將車費送進司機手中,打開車門時,我對他說:「生日快樂喔!」年輕壽星愣了一下,對我說謝謝,接著,他整張臉璀璨的笑開來,原來竟這樣好看的容顏。「妳是怎麼知道的?」他驚喜的問。我自以為神祕的笑了笑,輕盈的行走在雨中。那一刻,我忘記了自己的疲憊與不舒適,只感到單純的快樂。這快樂來自一個陌生人;來自一種善意的交流,或許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快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卻隨著成長日漸流失。這是人生的另一種悲劇。 據說人類腦子的構造,對於悲傷情緒的記憶,遠比快樂情緒的記憶區域大得多。因此,我們雖然可以感受快樂,卻又迅速的遺忘了。聽見這種說法之後,我不再覺得快樂是「膚淺」,或「不夠深刻」的人生了。因為,必須要花這麼大的力氣與悲傷搏抗,又要這麼堅定的保留記憶,才能獲取快樂啊。像孩子一樣快樂,是一個成年人最好的生命狀態了。 許多人努力追求快樂,卻不一定獲得,因為快樂有些弔詭與迷思。 大家公認的快樂,不見得是你感受到的快樂。有時候,我們花費許多精力,追求的只是旁人所以為的快樂。我後來發覺,快樂的事物,其實都是很簡單的。肚子餓的深夜,喝一碗熱騰騰的玉米湯;在超商買東西,忽然聽見收音機播放久違的心愛的歌曲。又或者是,陪伴著那個作文零級分的少年寫作,他終於寫出三級分的文章。真的,就只是這一類瑣碎又微不足道的小事,令我感到快樂。 奶奶曾用絨布縫製了背帶短褲,給你幼年的父親穿,可愛的模樣引來了左鄰右舍的讚嘆。於是,附近鄰居所有的小男孩,都獲得了奶奶饋贈的背帶短褲。物質短缺的環境中,奶奶教會了我,快樂在分享時才最豐盛。 親愛的阿靖,遇見喜歡的東西時,我們常常忍不住想要牢牢握住,緊緊擁有。然而,快樂卻不是這樣的,無法付出,不能分享的快樂,顯得太過單調。當我們將快樂給予出去,看見別人因我們而快樂,非但不覺匱乏,反而無比富足。

洪蘭:生活即教育

2009年06月14日
公開
21

在愛裡相遇: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 作者:蔡穎卿 在BitBit Café與小廚師們巧遇之後,洪蘭老師把當天的感想寫在昨天聯合報的專欄裡,題為「生活即教育」。 讀後心裡不只是感動,老師對「小廚師」可愛的描述更讓人讀之心生幼吾幼的溫情暖意。 也許你會說,誰不會這樣呢?大人看了孩子總是覺得可愛的,其實不然。 記得在第二次「追風少年」的小廚師活動中,有一對年輕人帶著父母來用餐,當他們的父親問起為什麼有小孩在服務時,那位少婦回答她的父親說:「來打工換一頓飯吃的啦!」當時,我們替孩子覺得很難過,但願他沒有聽到,這話中也許並無惡意卻的確有的輕視之感。 所以我常想,當一個好大人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容易,光是好好說話就是一大考驗。 謝謝洪蘭老師給我的鼓勵,那一餐之際,老師對孩子們全心的觀察與欣賞,使我更加認識,愛孩子就是把心、把眼光放在他們的身上。 洪蘭:生活即教育 〈引用自聯合報名人堂〉 杜威的「生活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最近我在一家餐廳中看到了這個理想的實現。 小學生當侍者 表現不輸大人 很多父母都讀過蔡穎卿的《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暢銷書,我很喜歡這本書,尤其喜歡她的人生哲學、生活品味及烹飪技術,所以在一個星期天中午,我帶母親和親友去了她的餐廳。 我們一走進門就看到一個很可愛的小男孩,穿著黑色的侍者制服,腰上圍的圍裙幾乎拖到地,迎上前來,很正式的說:「請問您有訂位嗎?」然後一本正經的在訂位單上劃去我的名字,說:「這邊請」。他把我們帶到窗邊的位子,但是我們都沒有坐下,因為太驚訝了,十二個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小朋友,侍者打扮,圍裙口袋上還掛著一條折的整整齊齊的毛巾,穿梭在桌子間端茶、上菜。一時間,覺得自己好似來到了格利佛的小人國,周圍都是小大人。 孩子們有機會 就會做得很好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用托盤端了一碗湯,目不斜視的專心走路,走到桌子前面,另一個跟他同樣年齡的女孩幫她把湯放在客人前面,說「請慢用」,然後告退。我們看得下巴都掉下來了,這麼小的孩子可以端湯而且不會打翻,太驚訝了。可見孩子可以教,他也可以做得很好,只要我們給他機會。 我們終於坐下來後,一位漂亮的小女孩來替我們倒水並送菜單,然後一位小男生來點菜,他很有自信的掏出本子,先從女士點起,然後男士,看他嚴肅地在寫,我忍不住偷看一下,果然全是注音符號,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文字是溝通的工具,只要達到目的,任何符號都可以用。 後來與蔡穎卿談時才知道這些都是在網路上報名來參加「小廚師」實做活動的小朋友。從早上九點鐘父母把他們送來報到後,他們便留在餐廳中學習如何擺菜、擺刀叉、做沙拉,做甜點,實際動手做一個小廚師。中午時,父母以客人身分光臨,接受孩子的服務,吃完再把孩子帶回家。這一天她控制客人人數,不接受第二輪訂位。她強調在事前仔細教,儘量避免孩子做完,大人又把它重做一遍的窘況,所以她的孩子都很有自信。 實做體會教養 最真實的教育 她說她希望藉著這個活動讓孩子從實做中學到安排工作順序的重要、時間感、呈現食物的重要、美食的知識,最後得到自己的成就感。實做是一條通往教養真正的路,雖然進度很慢,卻是唯一的路。餐廳絕對不只是吃飯的地方,它是展現生活教養的地方。孩子從餐桌的擺設、餐具的安排、上菜的順序、服務的態度上學到最真實的生命教育一課,以後有服務他人的心,也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良有以也!我今天看到一個有心人,在她的能力範圍內,不計較成本,成功的教育了十二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只要我們對教育關心、肯參與投入,台灣的未來就會有希望。 走出來時,雖然天陰欲雨,我的心卻是明亮愉快的。

潛力需要努力 才會有實力

2009年06月13日
公開
8

潛力需要努力 才會有實力 文/吳清山局長【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本文摘錄自《臺北市教育e週報》第398期2009/05/20】 「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天賦」,這是教育學者或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個人發展的理論。 有些孩子聰明絕頂,可惜終老一生,默默無聞,印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現象。 有些孩子天資聰穎,長大嶄露頭角,大放異彩,突顯「奮發圖強,長大成材」的事實。 「天賦」可能是孩子發展的關鍵,但絕不是必然的要件。在我們的社會中,經常看到些孩子資質平平,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卻成為一位很有貢獻的傑出人士。 「天賦」對孩子而言,可能是加分,也可能是減分,「加分」或「減分」端視孩子肯不肯努力,願不願下功夫,若是孩子仗持自己智商高、悟性強,而不知努力上進,將來必是一無所長、一無所有、一事無成,「天賦」就成為發展的「減分」。 記得漢樂府古辭《長歌行》曾經提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再再提醒孩子們,要珍惜青春年華,年輕力強時不奮發向上,年紀大了便後悔莫及,實在有很深層的意涵在其中。 其實,不只是孩子要努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從努力中才會看到教育的進步,從努力中才會看到教育發展的實力」。 有了實力,才會有競爭力 有了競爭力,才會有永續發展能力 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潛力,一位領導者要「用對方法」,激勵成員願意努力,把潛力充分開展出來,不管是對個人或組織長遠發展,絕對是積極正向的作用。 光有「潛力」不知「努力」,等於埋沒「天分」;沒有「潛力」只知「努力」,一定很「費力」,要能展現實力,有些難度,但總比不努力好。特別提出下列公式給大家參考。 潛力+努力=實力

新流感疫情調高至全球大流行 40年首見

2009年06月13日
公開
7

世界衛生組織,台北時間12日凌晨宣佈,將H1N1新型流感的警戒層級,升到最高的第6級,也就是全球大流行,這也是41年來首次流感大流行。 目前全球有76個國家和地區淪陷,通報病例逼近30000起,不過疫情暫時屬於溫和的大流行,大眾不必過度驚慌。世界衛生組織,於日內瓦召開緊急會議後,終於在台北時間12日凌晨,將H1N1新型流感升到最高的第6級,從4月間自墨西哥、美國爆出病例後,H1N1新型流感在2個月內,快速蔓延全球,終於引發全球41年來第1個、也是21世紀的第1個流感大流行,世衛專家預估新型流感可能持續2年,大家必須隨機應變。 目前全球76個國家與地區,通報確診病例逼近30000起,其中美國病例逾13000起、加拿大逾2400起、墨西哥逾6000起,疫情最嚴重,但南半球的智利通報逾1600起、澳洲逾1300起,病例激增最引起關切。 死亡病例部份,全球7國通報共144起,其中以墨西哥的108死,人數最多,但新型流感的致死率,比起每年導致50萬人死亡的季節性流感,顯得相對溫和,感染病例中,只有約2%的人會引發重症,但30~50歲族群萬一感染,病情恐將非常嚴重,但世衛仍然呼籲大家不必過度驚慌,世衛將要求藥廠加快製造新型流感疫苗,同時也敦促各國政府團結合作,一起對抗新流感。(民視新聞黃文玲綜合報導) ......................... 新型流感大流行 世衛組織預期可能持續兩年 中央社 (2009-06-12 07:30) Ads by Google (中央社日內瓦2009年6月11日法新電)世界衛生組織(WHO)代理助理秘書長福田敬二(Keiji Fukuda)今天表示,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將持續一或兩年的時期。 福田表示:「這種病毒將在全球散播一或兩年的時期,以流行病病毒令人感染的方式傳播。我們因應這種情況時必須隨機應變。」 世衛組織稍早宣布,H1N1新型流感病毒已使得世界40年來首度爆發流感大流行,在74個國家造成數以萬計民眾感染。 福田表示:「我們將會非常密切監控疫情,我們將觀察出現何種疫情狀況。」(譯者:林治平)980612

噗浪去

2009年06月13日
公開
4

bluefield 轉貼: 推友Ken那兒看來的:「螞蟻和大象結婚了,可是沒幾天大象就死了,螞蟻非常傷心,一邊哭一邊罵到:親愛的,你怎麼走在我前面了呢,這輩子我他媽不用幹別的了,就埋你。」 .......................... "我相信不少人也早就看到噗浪影響力,所以許多機關、團體、名人、政客都相繼投入噗浪的懷抱" 拿它來當廣告板這主意很不錯! Plurk 噗浪百大名人總整理!→ http://briian.com/?p=6170 轉貼: 什麼是噗浪? Plurk中文叫「噗浪」,在Plurk上面活動的人又叫「噗浪客」,瀏覽其他朋友的訊息叫「追浪」,Plurk上的網友叫「噗友」。因為所有訊息都展示在網站中間的那條「河流」(官方說法是時間軸),所以關機不玩了又叫「上岸」,最特別的是它有個「Karma」卡碼值,會依照你發文的次數、上站次數與交友情形變大或變小,而Plurk網站中的各項進階功能都需要「Karma」數值到達一定程度才可開放修改,所以很容易把聊天當作玩RPG遊戲那樣一直追求Karma分數、一直玩。 Plurk是個類似twitter的「時間流」網站,也就是大家一整天都泡在上面,想到什麼講什麼、聽到什麼回什麼,是個相當自由、有彈性卻又有點隱密(稍有資訊流通門檻)的八卦流竄區。他的彈性在於除非你訂閱了某個人的噗浪,你才看得到他在鬼扯什麼,不訂閱的話就不會被吵到。而「有點隱密」也在於你必須訂閱或者有人轉貼他的噗浪文網址給你,你才知道他說了啥,如果你不想讓沒經過授權的人看到你的訊息,也可以把訊息「鎖起來」,不讓其他人看

愛孩子就要教他付出...才有資格享受

2009年06月12日
公開
7

轉貼文: 愛孩子就要教他付出...才有資格享受 付出---才有資格享受....把幸福視為當然,災難就會反撲 看過太多有錢人的潮起潮落,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樑如何教孩子面對金錢? 在消費叢林裡,他又用什麼方法為孩子指引明路? 去年十二月某一天晚上,蔣小妹在房間做功課,上班回來的爸爸蔣國樑進入她房間,把信用卡帳單放在桌上。 他在這份帳單上用紅筆畫了一條線,告訴女兒,「下面都是你去美國刷的,算一算總共多少錢?」 剛考上大學,十一月跟媽媽到美國辦事的女兒,拿出當時收妥的收據,一張一張核對,把她刷的項目,用螢光筆畫下來。 蔣國樑一旁拿出計算機,一筆一筆相加,然後不以為然的說,「你總共要還我一萬元,你看,我上班都沒有你花得多。」 從這天開始,每個禮拜,蔣國樑只要一想到,就會裝出討債的聲音說:「你什麼時候還我錢哪?」 為此,女兒除了每天中午吃省一點,不買衣服,乖乖讓爸爸扣零用錢之外,念服裝科系的她,還得在家打工:幫爸爸燙襯衫、修改褲子。 一九八七年回國當上國際投信總經理、一九九九年被安泰人壽挖角擔任投資部資深副總、二○○三年被富邦金控禮聘為投資長的蔣國樑,經常負責百億資產的投資;對於孩子,他的財富教育也毫不含糊。 家教一:有計畫的花錢 學舞要訂時限、目標,並考量效益 身為「企業家爸爸」,他用管公司的方法管小孩。 孩子要出國度假、購買三C產品,都要寫計畫書,自己計算所需金額,編列預算,計畫資金來源。 他再跟孩子討論可行性、資金運用效益、爸媽相對補助金額等。 例如現在大一的女兒想學街舞,蔣國樑要她寫下的計畫書如下: 預定計畫執行時間:大二 所需經費 :每個月兩千元(月票,可以上三十堂課) 上課地點 :某某舞蹈工作室 計畫目標 :兩個月學會完整的兩支舞 經費來源 :一半從零用錢扣,一半爸爸補貼 這樣的做法,大概從他們高一時開始。 一開始孩子會嚷:「爸爸,我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員工。為什麼老是動不動就寫報告?」 他回答:「你們走在(消費)叢林裡,如果我不給你指一條明路,我就是害了你。」 因此,他對孩子的財富教育有兩個方向,第一,須負擔自己的花費,量入為出。 第二,培養他們追求心靈上滿足的能力。 「再有錢的人,如果欲望無法滿足,永遠是貧窮的。」 一筆獲利交易、一樁成功的上市案、一趟績效奪冠,就毫不手軟的「犒賞自己」上等牛排、干邑好酒的蔣國樑,五年前一次心臟手術,醫生在他的胸口和小腿劃上一刀,抽出腿部的一條靜脈,替換掉他心臟內塞滿油脂的血管。 「 意外不知何時來到,你準備好了沒有?」有過這樣的生死體驗,他常常跟孩子說:「心無掛礙,無所恐懼。」 在投資界二十年,他看過多少大企業家、名人,現在都不在了,「 不是看你有沒有錢,要看你有沒有紀律。 」 吃喝玩樂,一天之間,多少錢都可以蒸發掉。 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的富有。 家教二:用勞力換金錢 出國旅費,做家事或打工自籌 為了讓孩子真正瞭解金錢的價值,蔣國樑堅持一條紀律:「所有的錢,都要用勞力換取。」 也就是,除了學費、基本的生活開銷外,孩子的其他花費都必須由自己籌措一半(另一半爸爸補貼)。 蔣家雖然家裡有傭人,有司機,但是為了籌錢,孩子要幫忙做家事,自己洗衣服、摺衣服、燙衣服、拖地,甚至還得到外面打工。 例如女兒考上大學後想跟同學去東歐玩,為了籌措旅費,她暑假花了快兩個月去餐廳打工,每天辛辛苦苦的忙到晚上十一點,終於賺到近兩萬元,其他不足部分,則每個月扣零用錢。 不怕孩子打工會浪費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嗎?「這是投資,」蔣國樑想得很明白,這是教育的成本,省不得。 「你不讓他體驗,直接給他錢,就是 cost (花費),不是 investment(投資)。」 其實為了讓孩子出去打工,他們夫妻更花心思,更花錢。 女兒在餐廳打工到深夜,為了安全,他還得跟司機出去接她回家。 但他認為,若捨不得孩子「浪費」讀書的時間,只會教出一個書呆子。 「與其那樣,我寧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常人。」 他說,現在太多孩子想一步登天,不然就是沒有明天。 他也找機會教小孩學會評估花錢的效益,以及要付出的代價。 例如孩子想去埃及玩,他看了女兒的計畫書後,跟她討論:如果去埃及,不但要打工一個暑假, 還得每個月零用錢裡扣五○%才夠旅費;但如果去印尼,只要打工兩週,零用錢也只需要扣一○%,讓孩子自己決定每一項消費決策與代價。 孩子用錢,多少都還是會有超支的時候,萬一這個月的開銷又無法省下那麼多,得向爸爸預支時,就得在下個月把每一筆花費都記得清清楚楚。 如果還是亂花,零用錢就被縮減。 家教三:付出才有資格享受 把幸福視為當然,災難就會反撲 「到處都是教育的機會,我願意花更多小錢,來培養他們對金錢的概念。」 蔣國樑說,像全家出門的時候,他 和 太太坐著司機開的自家轎車,孩子就得頂著大太陽,自己搭公車,轉捷運,去跟他們會合。 蔣小妹說,以前她的零用錢也會亂買,但出去打過工後,比較懂得金錢得來不易。 像她自己上大學後每個月有六千元零用錢(包括午餐、自己買的衣服),她都會先把其中的二千元,定期存到一個無法提領的帳戶。 「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麼,只是覺得,該為以後留下一些經濟基礎。」 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蔣國樑認為,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 「我可以吃鵝肝醬,也可以去路邊攤吃鴨肉扁。」 他常看到很多父母帶孩子去昂貴的餐廳吃大餐,「把魚翅當粉絲」,他感嘆:「這孩子已經被父母糟蹋掉了,因為孩子失去對金錢的感覺。」 每年出國旅行,蔣國樑讓孩子自己規畫,在有限的預算裡,學習如何節制、省錢。 他們全家只買一張商務艙機票,他或是太太坐,另一個人就陪孩子坐在後面的經濟艙。 他們向孩子明確表示,「你們沒有賺錢,沒有資格坐商務艙。」 上班可以穿亞曼尼表現金融家專業形象的蔣國樑,也可以和孩子逛到中山北路七段的暢貨中心(outlet),買一件五百元的衣服。「那些衣服也有很好的品質啊,」 他乘機教孩子,價錢和價值不一定成正比。 甚至,當孩子要買東西時,他鼓勵他們上網找到更便宜的價錢,享受那種聰明購物的成就感與快樂。 教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他還教孩子瞭解什麼是匱乏,瞭解真正的人生。 他和太太去黃山旅遊,下山時走下來,看到挑夫用血肉之軀,把那麼沉重的水泥、各種物資一簍一簍的挑上去,他趕緊用攝影機拍下這畫面,回家告訴孩子, 這世界不是只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那麼多人是這樣辛苦過日子的。 家教四:必須回饋親人 找出照顧父母的方法,培養責任心 去印度玩的時候,他則拍下無數的小兒麻痺症的孩子,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和別人比香奈兒、比古馳的時候,有那麼多孩子連健全的四肢都沒有。 「小孩不知道還有另一個世界,以為他們過的日子就是人生本當如此。我教他們,地球是平的,今天把幸福視為理所當然,明天災難就會反撲。」

老師來信2

2009年06月12日
公開
33

陳老師您好, 非常感謝您的回覆,以及給予宗佑考高中的建議。 我也是擔心宗佑會偏愛理數,而輸在文科上(我給他看您的信,希望他緊記在心),幸好他現在中文漸漸有進步,幾次段考也都能拿90分以上。他這次段考平均分數是94分。 他最弱的反而是公民,他說最怕遇到有關台灣風俗人文之類的社會考題。我買了一些參考書,希望複習歷屆的考古題對他會有所幫助。他自己想唸的學校是松山和武陵(桃園),因為他現在學校的老師告訴他們:建中的學生大多眼高手低...。(??) 宗佑是幸運的,遇上您, 他終生受益! 衷心感謝您! 祝 事事如意 宗佑媽媽 ........................ 宗佑媽媽 我想眼高手低的學生多少存在建中、北一女、台大、甚至遙遠的港大。因為較後段的學校恐怕連眼高的籌碼都沒有,更遑論手高或手低。 宗佑和朋友相處一向融洽,源因於他以誠待人,不計小事,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愛和他當朋友。 也許是朋友們將目標設在了其它的高中,所以讓宗佑在目標的選擇上有了成見。 如果說說我自己的經驗, 學生時代那群時間一到便離開球場K書,隊友如何勸也不肯留下多打一場的人, 多年後的同學會便可發現他們的成就高於其他人,當然也不可能因為這些人當初在球場的堅持就壞了同學間的情誼。 宗佑理應了解這些事不難兩全的。 所以在未來的選擇上,宗佑不宜遷就同學、老師甚至是國小老師的想法。既然長大了,就應培養為自己的未來籌劃的能力。別人的建議或能給個方向,但走路的兩隻腳卻結實長在自己身上。 上述國中老師的話可能一時無心,或是小有偏頗,總之我認為要一位老師因學生考上建中而感到不高興,是有些匪夷所思的。 (我不是建中校友,所以這不是廣告信) 陳人豪

養不起的未來∼永不退休的人生

2009年06月10日
公開
43

[轉貼]養不起的未來∼永不退休的人生 安心退休,對多數台灣人而言,不再是件容易事。錢在貶值,利率直直落,經驗也在貶值,被資遣的往往是資深員工。台灣有250萬人正在失業或低度就業中,不管被逼或自願,許多人突然發現,他得面對的是永不退休的人生。每個人該如何投資自己、妥善規劃未來? 位在木柵半山上,鳥瞰台北盆地,空氣格外新鮮。從台北市立療養院退休十一年的陳敏雄,現任兆如安養中心院長。雖然已經六十七歲,但他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八點出門,巡查從陽明山、木柵,到基隆的四家安養中心,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 主任蔡銀從台北市衛生局退休後,還沒來得及圓環遊世界的夢,陳敏雄就拉她來兆如報到上班,為這個開辦不到兩年的安養中心打拚。 「退休」一詞已經成為轉換人生跑道的代名詞。因為對未來不確定,不管自願或非自願,未來會有更多陳敏雄,蔡銀……。 但另外一面,也有人正為找工作所苦。越過板橋火車站空無一人的大廳,穿過車輛疾馳而過的漢生東路,星期一早上,板橋就業服務中心,已人潮滿滿,但氣氛卻安靜凝重。有人低首填資料,申請失業補助,有人手拿滑鼠,盯著電腦螢幕看著事求人網站。一個穿著紅衣服的五歲小女孩,跳上跳下,黑白分明的眼睛,打量著周遭人,不知身為一家之主的父親所面臨的困境。 「失業」已經成為許多台灣人要面對的新現實。 「低就」也將成為台灣人需面對的新現實。 台北市就業輔導中心主任郭吉一,看到更多高階白領的委屈:外商遷往中國大陸,資遣台灣總經理,也有本國總經理公司經營不下去,資歷太好,很難找到事,只有做社區巡邏員,或大樓管理員。「他們選擇離自己家很遠的地方工作,」他說,「這是『生存』與『尊嚴』的掙扎。」 根據主計處統計,低度運用人力(underemployment,或稱低度就業,包括學非所用、工時不足、所得偏低)俗稱低就,已佔工作人的19%,約為 185萬人。加上主計處公布廣義失業(包括有工作意願而未去找)人口71萬人,共約256萬人。幾乎有相當於台北市總人口數的人,在失業或低度就業中。 貶值時代 上班族擔心資遣 低就,也就是人才在貶值。今天不但人才貶值,房地產也貶值,賣不出、租不出;而且連錢也貶值,存款金額愈高,存得愈久,利率愈低。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五月初推出300萬元以上定存三年,利率只有0.97%,首度跌破1%。 「這是個貶值的時代,什麼都在貶值,」一位文化界人士感嘆。 在職場競爭激烈的年代,學歷也在貶值。企業負責人認為大學擴充太快,畢業生素質大幅降低,一○四人力銀行登錄的職位,47%需要碩士。很多學生從大二就開始補習考研究所,南陽街補習班已從考大學補習升格為補研究所了。 經驗也在貶值。企業優退,資遣對象往往是資深員工。因為世界變化得太快,過去的經驗不再能當成未來的指南。 另方面,個人又要承受高風險,上班族擔心隨時會接到資遣單。今年《天下雜誌》所做一千大企業調查,一半以上企業要凍結人事,13%還要裁員。 經濟不景氣,公司倒閉,負責人避不見面,辛苦二十餘年,不但連退休金拿不到,連一元資遣費都拿不到。「十二年都白做了,連人都找不到,怎麼賠?」一位電器連鎖店售貨員,一面填寫失業資料,一面自己準備東山再起。  最近,台灣又增加了一批輸家。往日,人們認為只要謹慎儲蓄,存老本,老年就不虞匱乏。但是利率從前年的5%直線下降到1.4%,一批靠定存利息的退休老人,忽然發現要開始吃老本而心慌。 一位住在木柵自費老人養護中心的老太太,原本存一百多萬,有一份房租收入,原可輕易應付安養中心每月一萬兩千元的費用。但最近房子租不出去,利率又急速下跌,女兒要她搬回原來房子住。「我怕,現在我不聽她的話,」她告訴工作人員說:「將來我錢花完了,她會怨我,我更沒人照顧了。」 對許多台灣人而言,初次領略到晚年的風險,忽然發現縱使辛勤一生,退休後也難保晚年生活無虞。  除軍公教人員可以領月退俸外,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退休者平均僅可領得退休金135萬元、勞保88萬元,剛好超過200萬元,卻要以此度過餘生。(雖然勞基法已實施十餘年,按法令規定提撥的企業只佔9%)。 為什麼那麼多的台灣人會焦慮失業以及低就?  「有些趨勢洶湧而來,在你還沒看清楚之前,就已讓你滅頂,」《大未來》作者托佛勒說。 四種失業同時到來 根據採訪結果綜合,台灣在這幾年開始遇上四種失業一齊來的不幸狀況:一、產業調整的「結構性失業」;二、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循環性失業」;三、六月後大專畢業生暫時找不到工作或轉換工作暫時辭職的「摩擦性失業」;四、有工作意願而未找的「隱藏性失業」。根據前勞委會主委、國政會社會安全組召集人詹火生估計,失業及隱藏性失業率加起來,至少有10%左右。 冷冰冰的數字,卻無法刻劃50萬到70萬失業人的失落心情。有的歲月蹉跎,無法進修,只得做臨時工。 有位經理買下天母2000萬豪宅,卻被資遣,每月房貸就是9萬元,只得開計程車,慢慢還。有的五年級後段生去應徵,已被嫌太老。原在法國化妝品克蘭詩擔任行銷副理的鄭思民,出國四年後回來,發現只能做臨時總機,檔案管理,「三十七歲已經嫌我做行銷太老,我想低就都沒有機會,」她說。 中壯齡失業者(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對社會衝擊最大,也可能是最難找到第二春的一批人。 根據一○四人力銀行的調查,中壯年人士一旦失業,四分之一的人立刻生活就有問題,三分之二的人三個月內就會成問題。「調適不好就放棄、消沉、自傷乃至自殺,」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主任陳宇嘉說。 無就業的經濟成長 不管哪種失業或低就,歸納學者意見,大部份是因為台灣來不及發展新產業,吸納失業人口以及新進入勞動力。台灣又已到新興開發程度,不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作,經濟成長帶動就業機會增加率在遞減中。加上近年來企業競相擴充,生產過剩,「企業微利時代」來臨,企業要生存更要精簡人力。 失業或低就因素錯綜複雜,短期間很難改善。例如因經濟景氣所引起的「循環性」失業,現在應該有起色才對,因為台灣經濟成長率已從前年的負2%,升到去年的 3.7%。但是台灣的失業率仍然高居不下,在5%以上徘徊。美國也苦於同樣問題,《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一再強調,這是個無法創造就業的經濟復甦,也是「無就業的經濟成長」。 為什麼會有無就業的經濟成長?經建會副主委何美玥表示,台灣經濟有復甦,但是廠商仍然在精簡人力,也不願雇回以前人員,這些人通常中高齡,教育程度不高,也不可能鼓勵他們學電腦,踏入資訊業,因而成為長期失業者(根據主計處統計,台灣約20萬人)。因此政府推出的兩百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就是為了幫助這批結構性失業的人。 「長期失業會使人失去希望,喪失鬥志,甚至永遠退出職場。失業率背後的千萬家庭更無法等待,政府不能坐視,」行政院長游錫坤曾發表專文,懇請立法委員支持這項就業方案,「這種投資可以減少家庭悲劇,拉近貧富差距,雖無法直接以GNP計算方式呈現,但絕非沒有投資效益。」 展望未來,縱使台灣經濟成長,創造的就業機會也在遞減中。民國七十五年期間,國內生產毛額每增一個百分點,可以使就業機會增加0.38%,但同一彈性係數至八○年代末期已降至0.19%,減少一半。同樣情形甚至已出現在中國大陸。「國家愈往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走,創造新工作機會就愈難,」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說。 又因為台灣這五年,企業在調整,工廠移往大陸,民間及政府沒有創造大規模新產業,無法吸納新進及未就業人口。 根據主計處所做的每五年工商普查來看,葉萬安分析,因為沒有大規模新產業產生,近五年工商業總就業人口增加率急速減緩。 例如民國六十年到六十五年間,台灣從農業步入工業社會,工業與服務業總就業人口增加60%,六十五年到八十五年間,每五年就業人口穩定成長約15%,但民國九十年統計完成的工商普查,就業人口與上次普查相較,卻只成長2.4%。 中級人力,下波失業主流 根據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曾淑芬、游玉卿、何錦昌調查,只有三分之一製造業離職員工可以轉至服務業,而且只能被迫轉至低薪、低技術的個人服務業,如餐廳等。以往的產業生力軍會成為取代性高、便宜的「產業後備軍」。 《Fortune》最新五百大企業調查,去年整體營收下滑6%,獲利更重挫66%。《天下雜誌》統計的一千大製造業去年平均獲利率4.1%,比前年的歷史新低1.8%有成長,但比二○○○年的平均獲利率7.3%仍有段差距。 也因此組織改造,流程簡化會不斷進行,人員精簡將無可避免。「裁員成為必要之惡,很多工作機會永遠不會回來,」美國《Business Week》寫著。 未來中級人力,如售貨員、事務工作人員等,可能會成為下波失業主流。根據經建會人力規劃小組統計,民國九十年到九十三年中級人才仍供過於求二萬四千人,到九十四年至一○○年則供過於求七萬三千人,面臨一.三人競爭一個職位的情況。 撮和台灣企業七成就業人口的一○四人力銀行統計,中階難找事的殘酷現實已發生在眼前。例如在一○四網站上,一個行政總務的空缺平均有七個人求,一個餐旅運輸有三個人競爭。 競爭激烈就會導致薪水降低、所學非所用,屈就臨時人員。曾淑芬等教授在論文中指出,這種低度就業是台灣未來必須面對的難題。 根據主計處所做的調查推估,這群人約180萬人,相當於四分之三台北市人口。去年畢業於世新大學的侯志宏就是學非所用之一。廣電系畢業的他必須去教數學,每天晚上十點半,在數學補習班擔任助理老師(改考卷,回答學生問題)後,他就得回家演算數學,到凌晨一點。「常會夢到學生問我,我答不出來,緊張得下不了台,」他說:「我怕我會得憂鬱症。」 對台灣,尤其難面對的是,四十年來習慣於高成長、高獲利時代,畫面卻馬上轉到低成長、新貧窮,還要冒高風險(失業、投資失利),一時之間令人難適應,更有深深不確定感。「人們會選擇性注意最怕發生的事,像男人怕中風、憂慮中風,反而更容易中風,」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說:「怕失業而焦慮,工作潛能無法發揮,說不定會真失業。」 「這種不確定感會使社會兩極化,有人更努力向上,有人卻自我放棄,」一位教授說。 不景氣更要投資自己 但是這是新時代、新現實,雖然是大家不喜歡的時代和現實。浪漫詩人白朗寧曾寫道:「人生總在看似失敗之處成功,命運是個弔詭,捉弄我們,同時也安慰我們。」 很多人都開始有新觀念、新做法。「現代人必須敏捷矯健,隨時應變,」倫敦政經學院教授李察賽尼特在《職場啟示錄》一書指出,「更要不斷冒險,不依賴規則和正式程序。」 失業了,或許可以試著去創業,開著流動車賣冷飲、咖啡,在菜市場擺攤位、高速公路交流道賣便當。在台灣這種個人服務業比例還算低,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我們人民實在善良,對政府期待少,所以很多人爭著選總統,」詹火生半開玩笑地說。未來不確定,而且可能永遠不能退休,現在的職場人就必須降低期望,改變態度。「尤其要投資自己,」一位文化人說。 從進入職場開始,工作人就要警覺到「沒有一個政府或組織可以承諾人一生,也沒有人欠你一份工作,」歐洲當代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說。 大部份人已從趨勢中看出,必須充實自己。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生陳俊宏,在萬國通商法律事務所見識到全球化威力後,了解科技、專利和英文(連台灣企業彼此間都用英文寫契約,沿用英美法概念)的重要,不再埋怨從美國來的年輕華裔律師能拿高薪。他辭去工作,到資策會辦的電腦訓練班上課,申請美國法學院,希望回國後能夠成為專利律師。 妥善的生涯規劃,尤其在未來「無就業成長」時代更形重要。 暫時委曲求全,謀得生計也無可厚非。但是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主任陳宇嘉提醒,在屈就同時,仍然應該多充實自己,參加學校在職碩士班、推廣班,「經濟不景氣時,學校最景氣,」他笑著說。 在學校更可以建立人際關係網。例如一群參加東海大學社工系學分班的中年學生,志同道合,畢業後一起在東勢接管一家養老院,只有一個人辭職做全職,其他人當兼差,日後如生涯有問題,也有個退路。「增加活動力,建立支持網,」彭懷真說:「不出去碰就必定輸。出去贏回一把,就算賺到了。」 職場人也要有隨時做臨時人員的準備。台灣企業主因為員工福利、退休金、健保、勞保費日高,企業未來只留住核心員工,必須雇用更多臨時人員。例如中國信託現在七千位員工裡,一千一百位是人才派遣,他們擔任各種工作,如帳款催收、個人金融、客戶服務,有的契約多達一年。「好的人企業還會留用,」世界最大人才派遣公司藝珂的台灣總經理陳玉芬說:「機會總留給有準備的人。」 雖然短期流動,會讓人不安定,飄泊,沒有以前的安定感,但是英國作家李察賽尼特在《職場啟示錄》裡,安慰這群人說,job一詞在十五世紀的英文中,就是指「可以四處運送的一塊或一片東西,現在我們只是把工作的古老意義復活了,」他說:「人們在一生中本來就得片片段段地做著不同事情。」 台灣的「搶先退休潮」 面對未來,老年也充斥風險,很多人可能更要延緩退休,增加工作年限。 從民國八十年起,我國人退休年齡急速下降,根據主計處調查,民國八十年74%退休者超過六十歲,但到九十年,六十歲以上退休者卻降到44.68%,幾乎降了一半。大部份都緣於勞動基準法規定只要工作滿十五年,年齡五十五歲以上就可以領勞退金;以及軍公教人員只要做滿二十五年,就可終生拿月退俸,造成了與世界趨勢相反的「搶先退休潮」。 尋找人生第二春 跟國際比較,台灣中高齡(五十五歲到六十五歲)男性人口勞動參與率,比美國、瑞士、韓國、日本都低,其中日本、瑞士中高齡仍留在職場的有77%。「台灣還是新興國家,應該需要更多勞動力投入,」一位經常來往於國際的觀察者說。 全世界已開始延緩退休年限,美國研擬要將請領社會安全金(等於台灣國民年金)年歲延伸至六十七歲(現為六十五歲),尤其這波經濟蕭條後,很多人的退休金都腰斬一半,必須重回職場。有的重回企業當顧問、有的早上四點就起來送汽車零件、有的從事義工,生命走至此,他們更能認同工作所帶來的意義。 在台灣,不管是為自己,或為國家財政,恐怕都需要延緩退休,人人都得找尋第二春。 台灣也已經有很多人,退休後立即興沖沖投入工作。台大管理學院教授徐木蘭,今年暑假後,將從台大退休,轉入世新大學任教,希望將多年所學、所教貢獻給資源較少的學校,「好學校不缺我一個,」她說:「但私立學校需要更多人投入,才能達到社會平衡。」 一位著名工程公司總工程師,六十歲退休後,繼續為一家中外合資營建公司工作,做台灣高鐵土木工程顧問,期望能盡一己之力,為高鐵順利舖軌,「我的工作會留下痕跡,」頭戴鋼盔,皮膚黑得發亮,走在雲林虎尾高鐵工地上的他說:「將來可以說,我做過這個工程。」 但是現在能開拓第二春的,多半是原來崗位上累積足夠人脈,退休後就馬上能重回職場,甚至創業。例如華宇電腦創辦人之一鍾聰明原為勤業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退休後,立即加入朋友一起創辦的華宇電腦,現在已上市。 而真正需要工作,以應付未來養老所需的再就業者,既沒有專業機構仲介,政府也沒有輔導措施,協助銀髮族再覓業。雇主對中高齡覓職者並不十分友善。穿著咖啡外套,戴著方型眼鏡的李太太原來做資材管理,每去一個地方應徵,「他們就嫌我年齡太大,」原本開朗的她眼眶有點紅,「常把我的履歷表丟回來,我真的那麼沒有利用價值嗎?」 但另外一面,有些不虞生活的退休者,選擇奉獻公益事業,例如前中興票券副總經理齊寧媛退隱後,就到陽明山擔任解說員。 有的還能夠創造就業機會,例如從台積電退休的前法務長陳國慈,成為台灣第一位私人認養古蹟的人。她認養位在台北美術館隔壁的一棟精緻洋房古蹟,改建為台北故事館,不但讓市民多了一個認識台北歷史及懷古的場所,更創造館內七個正式工作人員的機會。 很多人不得不再就業,「不管被逼或自願,我們都得面對一個永不退休的人生,」一位社會人士觀察。 看來,要養得起未來,個人、社會、國家;觀念、制度、能力都得大幅改變,而且要急速改變,以掌控台灣未來轉機。否則台灣會面臨一個無法擁有、無法面對,缺乏朝氣的未來。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是最光明的時代,也是最黑暗的時代」,台証證券總經理林克孝,在夜闌人靜時常會思索狄更斯的話。「從來沒有對這句話有如此深刻的體會,」他站在電梯口,望著窗外的台北市。

老師來信

2009年06月10日
公開
35

一封哥哥國小導師的來信。 自從前年哥哥因為手腕骨折沒辦法參加國中資優班的考試,他居然為哥哥破例寫了封親筆的求情信 (老師的推薦信 ),之後我寫信跟他致十二萬分的謝意,有時便向他請教一些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偶爾他也會問宗佑的近況。 我的感動已無法用言語形容...真的衷心感謝這些好老師為孩子們所做的一切! 看到這句話:宗佑需要的應是競爭,而不是壓迫。 讓我失眠一整夜... ....................... 陳老師您好, 宗佑在學校無論是段考或平常學習評量測驗的成績都算不錯,因為您對他能力的肯定和盡心的教導是他現在進步的一個重大因素。 做為宗佑的母親,能有這樣的一份驕傲,說實話,都是因老師們教導有方而得來的。我謹在此代他深深地感謝您!!! 祝 教安 宗佑媽媽 宗佑媽媽,孩子的成績表現很好,沒有令我意外。 接下來是重要的一年,關係到升學。 以宗佑的程度來說,應不須報考私立中學,高壓的教學與測驗模式反而會壓抑他自主開發的空間,那較適合中等程度偏上的學生。 參加學測,攻讀同儕程度較高的公立高中或許較為適合。宗佑需要的應是競爭,而不是壓迫。 我自大學開始,就有授教一些數學程度頗高的國高中學生,基於興趣,所以畢業後雖在國小任職,仍繼續就讀師大研究所主修數學資優教育。 這是為什麼當初班上數學成績與宗佑相近者不少,我仍深知這孩子尚待開發的潛力不僅於此。 我接觸的資優生中,有不少人偏廢了文科,以致在升學考試吃大虧,甚至有學生數學聯考成績排名全國一百名內,卻只能報讀逢甲者,相當令人惋惜。 如果宗佑接下來不巧出現了類似的問題,請您務必督促他,文理科目皆強,才能進入一流高中,進入高中後若選擇理工組,那就真是宗佑可以揮灑的空間了。 欣頤在校的表現也相當不錯,雖說我只教授其健體科目。 感謝您寄來的佳音,很榮幸。 陳人豪

中年重讀《長恨歌》

2009年06月09日
公開
19

中年重讀《長恨歌》 楊葵 小時候聽過一句名言:“《紅樓夢》,不讀三遍,沒有發言權”。因為年少氣盛,老想說話,就狠狠讀了三遍。結果如何呢?事到如今,忘得差不多了。究其原因,實在年紀太小,光顧琢磨字面上的意思了,字面後邊說些什麼?沒懂。想想也是悲哀。人活一輩子,能將幾本小說從頭到尾讀上兩遍以上呢? 我讀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粗略算算,也有四遍了吧。 最早讀《長恨歌》,二十五六歲,滿腦袋的文藝,還有滿胸腔的激情,讀來讀去,讀出了一個“痛”字。 王琦瑤是女人中的精靈,她把女人做到了頂峰,做到了極致,到頭來還是死於非命。王琦瑤還是上海這個城市的精靈,她像上海的弄堂,是無數細碎集合而成的壯觀;又像上海的流言,沒有大志氣卻用盡了實力。王琦瑤還是王琦瑤自己,像城市上空盤旋的鴿子,有點傲慢,但又並非不近人情,否則怎麼會再是路遠迢迢,也要泣血而回!王琦瑤啊,讓人想都不敢多想,正如王琦瑤之於上海,“上海真是不能想,想起就是心痛。” 時至今日,已是中年,再讀《長恨歌》,掩卷竟是茫然,繼而有大悲痛襲來。 還是一個“痛”字,但已今非昔比。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大悲痛是痛定思痛,是即便要說也不想再說的痛,是一絲一絲正在經歷的痛。 王琦瑤曾經如此回想上海:“什麼都是應該,合情合理,這恩怨苦樂都是洗禮。”這實在道出了人生真實的情境。洗禮是什麼?是一種儀式,王琦瑤不過是這個宏大儀式上的犧牲品。這儀式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它本身即是一種悲痛,你能怎樣? 悲痛之後,是虛空一片。已經虛空了,逃避當然不算上策,那就臨著虛空之深淵,緊緊用手、用身子去貼住生活中具有美感的細節。即便死亡是40年前就演練好的宿命,即便舊上海一切的璀璨光華註定要墮入黑白膠片的滑動中,墮入永不醒來的死亡中。 白居易的《長恨歌》最後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是對人生真相的一種勇敢直面。而這部小說起名《長恨歌》,也正因此吧。 北京青年報

少不聽許巍 老不聽朴樹

2009年06月08日
公開
11

許巍:故事 少不聽許巍 老不聽朴樹:《愛如少年》與《生如夏花》   文/江北客·漁樵令胡     如果你是一名憤青,或許會覺得這盤專輯不過癮,我說的是,《愛如少年》。   這其間,似乎有一道分水嶺。隱約勾勒出你眼角的紋理。   有證據顯示,過了二十五歲的男人,心就像一個果核,只剩下一條縫。(王安憶小說:《長恨歌》)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甚至有人斷言,過了二十五歲的男人,不會再有真正的愛情。   愛情是絢爛的鮮花,凋謝時隨風掠過,是劃過夜空的煙火,明滅間一閃而逝。   絢爛至極,終究要歸於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命的溪流,不論曾經歷過怎樣的水流湍急,終歸要匯入平靜的河水,注入大海。   曾有位詩人,用他的生命啼血,“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而不惑之年的許巍說,我不當詩人很多年。他只是淡淡的說,“每當我感覺到你,就聽到有花開放的聲音,每當我感覺到你,心中的花就開滿世界。”   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我們原本可以用更加禪意的方式來感受這世界。甚至,比當年朴樹的《生如夏花》更加“菩提本無樹”。   不必如此激烈。不必如此憤怒。   不寫詩,依然可以,“在這些奇妙音符裏”,“聽到閃亮詩句”。   年少輕狂的時候,大可做《傲慢的上校》,大聲怒吼,“命運如刀,就讓我來領教。”   在“最美的時光”裏,你大可以去一趟《彩雲之南》,流連忘返于蝴蝶泉邊。   三十而立,當歲月的年輪緩緩碾向不惑的時候,我們則更應該站在《彩雲之巔》,告別從前那個“無可救藥”的上校,做“風之子”,“山之子”,“太陽之子”。   曾幾何時,許巍也曾站在城市摩天大樓的頂上,如斯吟唱,“只有青山藏在白雲間,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澗”。   可那時的他,畢竟是身在鋼筋水泥的囚籠之中,心猿啼血,心泉汩汩,奏出自由的音符。   我們聽得出他的顧慮,他的靈魂被束縛。我們聽到了,柵欄之中的自由之聲。   然而曾經的許巍,畢竟是承認這柵欄,承認這枷鎖的。一如他在《曾經的你》中所唱,“不知多少孤獨的夜晚……從昨夜酒醉醒來……”   緣何醉酒,只為澆愁。那時,他還《在路上》,仗劍走天涯,四海為家。   而曾經“生如夏花”的朴樹,則雀躍著靈魂的花火焚燒了枷鎖,絲毫不理會囚籠柵欄,一如中世紀行吟詩人般且聽風吟,“風不停,綠樹蔭……我們躺在青草上仰望,看日子在飄蕩……”   是的,愛如驚鴻一般短暫,愛似夏花一樣絢爛。即算熄滅,即算殘缺,亦無所謂,“傻子才悲傷”。   可生命終究不能如煙花一般,永久閃爍不停,永遠絢爛如昔。——只恐夜深花睡去!   生命中,還應該有更多的命題。譬如懺悔感恩,譬如社會責任。   誰畫出這天地,又畫下我和你?   誰讓我們哭泣,又給我們驚喜?   也許是出發太久,我竟然迷失在旅途?   然而,《故事》裏始終都有愛。“無論有什麼樣的艱難曲折。”——儘管我們無法百分百斷言,“永遠是美麗溫暖的光明結局”。   四十歲的許巍,在萃取了昔日的焦慮和傷痛、安頓好了自己曾經漂泊的肉體和靈魂之後,唱出了一份彌足珍貴的大《愛》。   至於漂泊,又是一個太大的話題。   竊以為,漂泊分為兩類,一類是肉體的漂泊,一類是靈魂的漂泊。   于窮困潦倒的肉體漂泊者而言,其靈魂卻可以安然停泊在他的精神家園。於是在許巍的精神家園裏,我們看到了《青鳥》,看到了《水妖》,看到了那一朵盛放的《藍蓮花》。   許巍曾說他三十歲的時候回到家鄉,發現自己太窮了,窮得幾乎一無所有。   那時的許巍,窮得只剩下詩了。那時的許巍,其實在精神的領域無比富足。   或者我們可以說,當時的許巍,是大陸搖滾樂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這隻特立獨行的豬,在瀕臨絕望的時候,看到了編織著音樂夢想和生命尊嚴的“夏洛的網”。   正是這張“夏洛的網”,成就了許巍“留聲十年 絕版青春”工體演唱會。一如他在十多年前寫給歌壇一姐田震的《執著》中所言,“我想超越這平凡的生活,註定現在暫時漂泊,無法停止我內心的狂熱,對未來的執著。”   於是幾乎一夜之間,他從乞丐一躍成了丐幫幫主,成了教皇,成了國王。   然而可喜的是,身為國王的許巍卻並未養尊處優,遠離生活的真諦,並未遺忘那曾經碩果纍纍的精神家園。熟悉的旋律響起,這田園牧歌般的旋律,依然許巍。他依然真誠地聆聽緣自內心深處的聲音。他依然保留著那個“曾經的你”的坦蕩與真誠。他時常想念他的《家》,他說,“我在遠方,很多的歲月,總是會想起,你給予我的一切。你給我的每一個夢想,在漂泊的歲月,讓我堅強。”   是的,《每一天都是嶄新的》,每一天,都是《難忘的一天》。這一切,皆“來自這個世界,來自我們真實的生活”。   所以我們不可能去求全責備,要求一個功成名就身心皆已停泊的歌者“外甥點燈籠”一如既往的為那些個初出茅廬的憤青爺們吟唱漂泊的歌。沒那個!   四十不惑,歷經坎坷的他看盡了世界的繁華,擁有了自己溫暖的家——這時他說,愛如《少年》。   不是麼?無論《四季》如何更疊,無論是六零後七零後八零後還是九零後,這世界永遠屬於,那些站在九月新學期操場的少年。   於是《我們》開始靜心傾聽,“風吹動書頁的聲音”。於是我們開始懂得珍惜,白駒過隙的每一片雲。   “人在江湖看水雲”。雲,終須化雨。化作雨滴,匯入生命的小溪。   三十歲之前看雲,彩雲之南,“青鳥”一聲嘆息,“你的眼裏閃著溫柔的陽光……原諒我無法陪你走那麼長……”,如《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中所說,“惟有眼望著熊熊的柴火”,如梵高所說,“惟有低頭傻看麥田。”或者,在青春的尾巴消逝無蹤之前,我們還可以白駒過隙描一描《青花瓷》,拓一拓《蘭亭序》。青鳥倦時,於是聞一聞《稻香》,對自己說,“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四十歲時看雲,彩雲之巔,“青鳥”返璞歸真為“候鳥”,“再平凡一些,再簡單一些”,看到了,“行雲流水的喜悅”。看到了自己,是“自由的孩子”。   五十而知天命,笑看風雲,或許無崖子老前輩該再俏皮一點,“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   當是時也,七劍下天山,飛來無數天涯板磚……

『為什麼你要道歉…?!』

2009年06月07日
公開
39

轉貼文: 『為什麼你要道歉…?!』牛頭叔叔說故事037 「小外甥在學校闖禍了!」接到爸爸的電話。 「什麼事啊?!」我問。 「聽說把小朋友打到流鼻血啦!」 爸爸有些緊張,他要我立即前往學校了解情況並處理。 我一直很疼小外甥,他個性很憨厚,為何會出手打人呢?我實在搞不懂! 於是立即放下手邊工作,逕往學校去…… 進導師辦公室時,映入眼簾的是: 我的大姊一直彎腰卑恭的向對方家長道歉… 但是對方家長似乎完全不領情,脾氣火得像什麼似的… 對方家長還一直說要找警察來,一定要把小外甥關起來…!!! 看看站在一旁的小外甥,他的臉色鐵青,一肚子火氣, 我知道他從小的脾氣就是拗,但是從來不和人惡搞的! 他今天動手打人,我相信一定有他的原因… 我一進去導師室,什麼話都懶得說,直接抱起了小外甥,說: 『不要怕!舅舅來了!你什麼話都可以說!』 這時小外甥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 『打人就不對了!說什麼說!還有臉哭?!』對方家長劈頭就這樣堵我! 我火氣也來了,決定嚇對方一下,開口就操台語開罵: 『幹!你是三小!沒看見恁倍在教厝裡的小孩講實話喔?!』 『你不滿的話,去傳人過來!』 『恁倍最看不起不懂事理就說:打人就不對ㄟ人!』 對方先是愣住了!頓時聲音變得一片寧靜… (看來,社會上多數還真的欺負善良的人…!) 打破沉寂,直接問老師發生事情的原委! 沒想到老師也說不出所以然(這時候我的火氣真的來了), 於是我讓小外甥告訴大家為何他要打人! 同時我要求被打的小朋友一起站在老師面前,要他們當面對質! 『美術課,我在做我的勞作啊!』 『他很沒禮貌,過來借我的東西都不說一下!』 『但是我不想要借他啊!』 『他每次向人家借東西都不還,也不會珍惜…!』 『今天他拿了我的萬能糊就跑!我就衝過去要拿回來!』 『但是他都不還我,我也搶不回來!』 『他突然把我的萬能糊往窗外丟,別的同學幫我撿起來!』 『他還用很難聽的話一直罵我…』 『我叫他不要再亂罵,他就對我比中指,還向我吐口水…』指著自己的鞋子。 『所以我生氣就一拳打過去…』 『他…流鼻血了…』 小外甥低著頭,很後悔的表情。 ………………… 當小外甥敘述過程的同時,我一直盯著這個小朋友和家長, 並不斷確認對方的反應,其實我完全相信小外甥不會亂說… 我回頭問挨打的小朋友:『 那時候老師呢?!』 「上廁所…」他小聲的說。 『他講的有沒有不對的呢…?!』我接著問。 「我有跟他借啊!」他反駁。 『借個萬能糊也沒什麼啊…!』對方家長從旁幫腔。 『但是他有答應要借你嗎?!』我不讓他閃躲,他回答不上來…。 『小氣!借我們不就好了嗎…?!』對方家長這時理直氣壯的說。 我狠狠的瞪了對方家長一眼,這下真的是秀才遇到兵了… 知道不來些突然的手腕可能沒完沒了,立即轉頭告訴老師: 「既然家長這麼喜歡請警察來, 還是請你撥電話請東門派出所的員警先生來一趟好了!」 這句話一出來,全部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對方家長) 接著我緩緩的說: 『今天我們的小孩的確打人,犯了錯,實在傷害了同學!』 『我們願意就法律層面完全負責,包括醫療賠償!』 『但沒經過別人的同意,私下拿就是偷,公開強取就是搶!』 『畢竟起因是對方強奪我們的物品,我們絕對不會放過!』 『搶奪他人財物屬於公訴罪,屬於非告訴乃論,一經提告就無法撤銷!』 『未來提告的話,那個部分請他們自己負責!我就此先聲明!』 知道自己語氣說得很緩,但是絕對有很強的殺傷力! 老師當然不願意打這通電話,立即出來緩頰… 但是我態度非常堅持,我說: 『既然你們讓我出來處理,對方家長也只認為是我們家的小孩很小氣, 似乎所有的錯都是我們造成的!我們何必再多有爭執呢?!』 『讓這件事直接交給司法公正單位處理,對大家不是另一種學習嗎?!』 頓時對方家長突然像洩了氣的皮球,不能再多說什麼…! 趁著氣勢正強,我直接補了一句: 『還是不要麻煩警察先生來這兒好了,我們一起前往警察局,好嗎?!』 我直接走向對方家長面前,正式的邀約… 半响,對方家長看著我說:『有這麼嚴重嗎?!』 情勢演變讓我覺得對我方有利,但必須忍著些,我皺著眉頭說: 『我不知道!』 『因為是你們的態度讓我覺得很嚴重啊!!!』 『要找警察來,是你們先提出來的!』 『一定要關我們家的小孩,也是你們堅持的!』 『換作是你,不嚴重嗎…?!』 『只是我覺得來龍去脈既然我們都清楚了,我也認為必須採取行動啊!』 『我不袒護自己的小孩,他有錯,就該承擔受罰!』 『但起因是你們的小孩搶奪,我也必須讓我的小孩知道我行事公正!』 『是非對錯我們何必再浪費彼此的時間,私下在這兒討論個沒完沒了呢?!』 『讓法官和執法單位來教育我們的小孩,難道不好嗎?!』 ………………… 空氣又凝結了起來………… 對方的媽媽突然問我:『你要告我們什麼?』 『搶劫或搶奪吧?!我再問一下律師會好一些!』我故意說嚴重些。 我看見他們已經在計算如果我這樣一告的話,他們會很麻煩… 頓時決定來個火上加油的手腕, 把胸前的錄音機(當時只有小型錄音機)拿出來,對他們說: 『從我進這個門,我們所有對話我都錄下音,需要時可提供法官參考!』 我知道這個動作是很具有挑戰性的, 通常的人一旦面對麥克風或者錄音、錄影時,都會收斂許多… 我看他們立即壓低聲音討論起來,然後對我很防備… 趁著對方陷入抉擇與討論之際,我看著小外甥說: 『你覺得你自己有錯嗎?!』 他點點頭。 『你覺得你應該怎麼辦呢?!』我問他。 『道歉……!!!』他小聲的說。 『但是不是做錯事情,靠著道歉都可以解決啊!你知道嗎?!』我補充。 大姊在一旁著急,但是我請她把事情交給我,不要再表示任何意見… 『你們討論結果如何呢?!我們可以一起去警察局了嗎?!』 我再次邀約對方家長。 『有其他方式解決嗎?!』這時對方爸爸口氣委婉許多。 『你說呢?!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回答。 『你們的小孩向我們道歉!這件事就算了!』 他似乎認為這是解決的方式,而且說得有些勉強…。 在一旁的老師似乎認為這很合理,還猛然點頭… 結果,我直接拒絕,說: 『不!!!』 這個拒絕一出現,大家又都愣住了… 『為什麼?!』對方家長認為我很無禮拒絕他們的善意。 我清了清喉嚨,說: 『該道歉的不應該只有我們家的小孩!』 『起因是誰呢?!你認為你們的小孩沒有錯嗎?!』 『請不要告訴我:被打和流血的人已經夠可憐了,所以可以免責!』 『那麼你認為該如何?!』對方家長問。 我知道他是壓抑著火氣,也知道他有些小來頭… 『你們的小孩也必須道歉!』我認真的說。 我看見他鐵綠著臉的表情實在很好玩,於是補充一句: 『還要正式寫和解書,請老師當第三公證人!』 此話一出,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我不通情理,其實這是為了避免未來產生麻煩。 事情的結局就是如我的要求: 一、這2個小孩彼此道歉,互相寫一份道歉卡給對方。 二、雙方家長簽立和解書,老師當公證人。 三、此間醫療費用憑收據由我方支付。(其實也不需要看醫生,所以免付) ***************************************** 後來回到大姐家時,我問她:『為什麼妳要道歉…?!』 她說:『對方家長很兇,對方小孩也流鼻血…!』 後來我們聊很多,我略作整理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一、『闖禍』有時是一種無價的學習! 1.不要讓小孩子因此退縮了! 2.即使在外頭打架,先問清楚原因!(不要急著揍小孩,這也是一種教育!) 3.有時候我還會告訴自己的小孩:『打得好!』『我也一樣會忍不住去K他!』 4.但是事後等小孩心平氣和之後再引導:如果重來一次,有其他方式嗎?! 5.不論如何,當家長的心情必須很平緩! 二、即使小孩真的犯錯了,家長不必急著去道歉: 1.又不是家長犯錯,所以請家長不必『強出頭』吧! 2.要道歉的是小孩子,所以小孩必須在過程中了解『錯在哪』! 3.如果家長一直搶著道歉,就等於幫小孩子到處在「擦屁股」!會養成小孩倚賴! 4.『不積極作為』其實就是一種『作為』,但是家長必須耐住火候! 5.引導小孩子從單一事件,了解到「如果再有近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6.讓小孩子自己知進退,這才是教育!(壓抑不是唯一或者最棒的管教方式) 三、家長必須多為自己打氣與加油: 1.全家人的『健康』必須排在第一位! 2.『成績』必須排在『品格』的後面!(太多家長排錯了!) 3.多找機會和小朋友聊天!(543的亂哈啦也很好!) 4.不要讓自己當『一輩子』的家長!當小孩25歲之後,該當朋友比較好! 5.不要把小孩子的問題『放大』!但要將他們的好『放大』! 6.常常給自己加油一番! 7.『家』是最好的一個一個倚靠!向著家人要能夠敞開! 8.好朋友之間也常常一起互相鼓舞! 牛叔 2009.04.20.(一) 【補充】: 「把談判朝向破局的方式來談,不失為一個好方向!」

青春祭–獻給89年

2009年06月04日
公開
7

青春祭–獻給89年 http://www.alliance.org.hk/64/6420/?p=1537 這些日子, 忽然, 大夥兒又談起了六四。真好。畢竟, 從求學時期到現在, 同儕中我一向屬於憤青的一類。曾幾可時, 我心痛地發現, 八九民運已經慢慢開始變成了過時老土的話題。 現在, 大夥兒又談起了六四。真好。有人討論就好。沒有忘記就好。 如果忘了, 死了的人會傷心的。 2.八九那年, 我八歲半。 六四那天, 我偷偷哭了。 關於民主自由這些大題目, 我當時應該不很瞭解。已經忘了是熒光幕上那些血肉矇糊嚇壞了年幼的我, 還是 “血染的風采” 悲壯直接的旋律震動了我, 反正眼淚和那份悸動是真的。今天傷口已經結疤, 可是傷痕依然嫩紅, 會痛。 可怕的是, 有些人一直笑到今天。更可怕的是, 有些本來隨大夥一起哭的人, 以為人家看不見, 便收起眼淚, 滿臉堆笑起來。笑著笑著, 倒忘了當初因何而哭了。例如梁振英: 3.後來長大, 開始認識, 開始有火。中學時代搞學生會, 適逢民運十周年, 曾經密謀以學生會名義出版一本名為 “六四十年” 的小書。可惜基於學校官方立場太左, 校長多番阻撓, 始終未能成事。後來只獲批在學生會刊物中發表了一篇回顧五四運動, 側面悼念六四的文章。(還是經過多番審核和爭拗方能出版的。) 及後顿足捶胸, 悔疚不已, 畢生引以為憾。 並此後常引以自鑒, 該當擇善故執,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莫使再有後悔之日。 4.有人問我, 平反六四有這麼重要嗎? 只要現在的中國穩定繁榮, 不再有血腥鎮壓, 不就好了嗎? 平反六四, 是向過去死者的道歉, 是向現在國民的交代, 是向未來子孫的承諾。談到這些問題, 最有力的答案莫過於來自受害者的眼淚。 天安門母親網頁上有一篇文章, 乃出自一位天安們死難學生的父親之手筆。其中提到筆者為二十年來兒子伸冤所面對的挫敗感: “我在一張報紙上看到一條新聞,訴說一家主人養的一條聰明可愛的狗被人打死,狗的主人為此打贏了官司,獲得了公道和經濟賠償。難道我的兒子還不如一條狗嗎?!” 5.不過劉銳紹老師都說了 三春猶似歲寒時, 冷雨瀟瀟是淚絲。 縱有狂風逼葉落, 精誠托月有枯枝。 6.所以不用怕。我信中國的春天就要來了。 今年是2009年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 六四民運二十周年 悠悠大半個世紀之間, 兩代大學生的思潮暗合, 影響著神州大地的演進。 當年五四先哲提倡的, 是科學與民主, 如今中國人連火箭都造出來了。賽先生來了, 德先生還會遠嗎? 歷史的巨輪不是幾個中南海的老人可以停止得了的。 7. 我愛國。他們有人不信。 我其實也不痛狠共產主義。我甚至到了今天仍然有點天真地願意相信馬克思。馬克思主義所講的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 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國。但馬克思他從來沒有提到, 執政者面對人民時可以動用到坦克和機關槍。 我愛國。要針對的是一黨專政, 不是共產主義。要批判的是血腥鎮壓, 不是解放軍。 有些事情是要弄得很清楚的。 陳同學的含糊其辭, 不能學。 8.關於這位陳一諤仁兄, 我肯定他是臥底。 多得他, 香港大學的學弟們都被逼著站起來了。君不見, 當年如果不是有葉劉淑儀, 哪來五十萬人上街? 說不準二十三條老早就立法了! 陳同學, 謝謝你捨身成仁。你肯定是 Laughing 哥之後, 最成功的臥底了。 9.今年悼念晚會件 Tee 都 Okay, 買丫! 10.維園見。

有選擇的人生

2009年06月03日
公開
11

聯想起Robert Browning的一首詩: 我們改變不了昨天 -- 此事顯而易見, 在明天到來之前,亦不能把它提前, 因此,無論是對你還是對我, 都要把每個今天過得盡可能的愜意。---羅勃特·白朗寧 原文:We cannot change Yesterday -- that is quite clear. Or begin on Tomorrow until it is here: So all that remains, both for you and for me, Is to make each Today just as sweet as can be.---Robert Browning 作家Henry David Thoreau說得好:Things do not change;we change.@@ ...................... 轉貼:有選擇的人生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已 因為年輕,所以會經歷一些事情,比如愛情,比如友情。 沒有人能夠永遠快樂幸福的過每一天。 沒有人能夠坦然的面對自己的堅強和軟弱。 讓我們成熟的,是經歷的,是磨難的。 讓我們幸福的,是寬容的,是愛的。 讓我們心安的,是理解的,是信任的。 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 不知道為何,有些東西就是無法改變。 也許,是因為還沒有找到真正的夢想。 也許,還在追求那永遠不會有的完美。 曾幾何時,我們虛榮過,幻想過,為狹隘的目標奮鬥過。 待到重新回頭看待這一切時,覺得很多事情都雲淡風輕了。 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會在未來走的更加好。 因為拋棄了不必要的包袱,生活才會更美好。 人生如此短暫,有什麼理由,不去好好的生活吶。 有太多的事情要你去做,有很重要的人等著你去珍惜。 不要回頭看,前面的世界才更精彩。 你不能控制他們,但你可以掌握自已 我要走我自己的路,縱然很崎嶇,縱然很陡峭。 但我依然勇往直前。 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控制我命運的權利。 縱然會困難重重,傷痕纍纍,但我不會猶豫,不會後悔。 因為在我回首時,我可以指著那條儘是痛苦和淚水的路,大聲地驕傲地說: 看!這就是我自己走出來的路! 你不能預知明天, 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森林中有一個分岔口,我選擇腳印少的那一條路,我的一生因此截然不同。」Robert Frost寫過這麼一首詩。 一條路走的人多了,總會弄得泥濘不堪,總會弄得塵土飛揚。 為何不換一條路走走,也許一切將會是另一種樣子。 把握住自己的今天,那麼明天絕對會更美好。 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你對生活微笑,那麼生活也對你微笑。 讓我們的心不再壓抑,讓它解脫吧。 讓自由的心靈飛翔,去迎接那絢麗的陽光吧! 讓它在藍天和白雲之間翱翔 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若不能改變生命長度;我們可改變生命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