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五月天:學校最該教「失敗」

2009年11月17日
公開
24

五月天:學校最該教「失敗」 更新日期:2009/11/17 16:13 文�馬岳琳 生命教育,一場沒有輸家的人生競賽。台大校長李嗣涔感嘆,年輕人沒人願意幫媽媽洗碗;年輕人壓力過大無法面對而走上絕路,這些背後反映出:年輕世代體驗真實生命的潛能,還沒被開發。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認為,國力靠的不是人民數理能力多強,而是生命教育做得多好。這一門沒有被張貼在教室門口的課表,你該如何擁有自信又尊重別人、管理情緒又同理他人。(完整內容立即前往www.cw.com.tw/issue/2009_edu)? 《天下》獨家專訪五月天,分享他們如何跟失敗相處: 不斷寫下台灣演唱會票房新紀錄的五月天,搖滾樂唱的是愛、夢想、勇氣。正是因為走過自我懷疑、親人病痛、創作瓶頸的關卡,他們更清楚知道,成功是失敗累積出來的,而誰能跟失敗相處的最好,誰就愈能坦然面對自己。 堅持,是他們向偶像致敬的方式。「其實每次都覺得快走不下去,都有快掛掉的感覺,」團長怪獸形容。主唱阿信說,人會覺得過不去,是因為只看到自己。但如果想到朋友、家人,其實是所有的人都在陪著自己過不去,「當我想到他們,就會覺得很溫暖、很有力量。」樂觀幽默的個性、長期深厚的友誼,是五月天彼此支持的重要力量。 ○三年,怪獸母親生重病,每天加護病房、錄音室兩頭跑。「我媽生病之前,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音樂是我的全部。媽媽生病後,你就覺得音樂什麼都不是,只有你的生活、你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有了這樣的體悟,讓怪獸對音樂有更客觀的角度,不再那麼急切地把音樂做得很酷很炫,「反而是要很誠實很努力的去過你的生活,然後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音樂裡,那才是有生命力、真正屬於自己的音樂。」 「我們五人比較樂觀又不服輸,一開始,周遭給的壓力全是『這不能當成你們的未來』,」鼓手冠佑解釋:只要對的事、沒有違背整個社會,「去做就對了。」當年玩樂團,吉他手石頭的奶奶還很高興孫子不再打架,拿錢幫他買第一把電吉他。 吃炸雞當酬勞的日子 為了實現理想,五月天在成名前把握每一個被貝斯手瑪莎形容為「難以理解的演出機會」。曾經有一家炸雞店開幕,想要請樂團來熱鬧一下,沒有舞台也沒有酬勞,還要自己帶樂器,「但可以現場吃免費炸雞啦!」講到這一段,五個人忍不住大笑。 十年七張專輯近百首歌曲,五月天也曾面對突破瓶頸的困境。「其實對我們來說,創作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瓶頸,因為創作是你盡了一百分努力,最後才會有一分成果,」阿信寫歌詞,寫一百句大約只能用一句,「所以每完成一句歌詞,我就要面對九十九句的失敗。」 我跟失敗相處得滿好。人的一生若能跟自己的失敗相處,就算天分不足、靈感不夠,但誰能跟自己的這些失敗相處得最好,誰就愈能坦然面對自己,又能在成功後不會患得患失的繼續走下去。 「學校最應該教的是如何跟失敗相處」阿信很認真的說。「他一直失敗但相處得滿好,」怪獸在一旁吐嘈引起哄然大笑。阿信可以寫四百句歌詞,最後得到四句,但這四句,足以燃燒無數年輕的心。 五月天的搖滾樂讓人發現,他們改變世界的方法,是先改變那個被世界改變的自己。

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

2009年11月10日
公開
32

洪蘭: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 作者:洪 蘭  出處:天下雜誌 學生的敬業就是做好學生的本分,父母出錢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是做學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 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看到香港城市大學來台灣招募好學生並提供十萬港幣的獎學金,真是心裡一驚,「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以前是香港學生來台灣讀書,現在是我們去香港讀書了。 這也難怪,現在全世界的大學都在搶人才,因為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勞力;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列強因殖民地而致富,我們也因加工區做代工而經濟起飛,現在更要靠創意來致富了。因此各大學祭出各種優惠條件,網羅第一流的人才,甚至派出「學探」,像星探或球探似的,去全球尋找。在國際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卻沒有感受到這股壓力,令人擔憂。 最近去一所台灣最頂尖的醫學院做評鑑,發現上課秩序極不好,已經打鐘了,學生才姍姍來遲,進來後,有人吃泡麵、有人啃雞腿、有人打開電腦看連續劇、有人趴在桌上睡大覺。打手機、傳簡訊的就更不用說了。遲到的同學不是悄悄在後面找個位子坐,而是大剌剌走到他座位的那一排,叫坐在外面的同學起來讓他進去,絲毫不尊重同學的上課權。想不到現在連音樂廳、戲劇院開始表演了都不准進場,怕侵害到觀眾和表演者的權益,知識的殿堂反而更隨便,自由進出,好像菜市場,視授課老師為無物。我看不下去,起身離開,後來好奇,再回去看原先睡覺的同學有無醒來上課,結果發現不但原先睡的沒起來,又陣亡了更多。假如這是我們大學生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學生也應該「敬業」 就業最重要的是「敬業」,因為那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在早上八點的晨會,我們發現醫生們不但遲到,連白袍都沒穿,當然也還沒去巡病房。醫生的責任是照顧病人,以往是七點先巡病房,八點再來晨會,現在即使來了也是坐在最後面做自己的事,紀律的鬆散令人咋舌。看到這個現象,就了解為什麼台大的校長在歡迎新生時,講的不是如何立志做大事,而是晚上不要熬夜、不要翹課、要替媽媽洗碗……,這些是我們對小學生所講的話,假如大學生要這樣教,我們的大學生還叫大學生嗎?那種「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讀書人抱負到哪裡去了? 敬業是個最基本的做事態度、是個操守,不敬業的人,能力再好也不會成功,對醫生來說,還會害死人。學生的敬業就是做好學生的本分,父母出錢讓我讀書、國家出錢蓋了教室、買了儀器栽培我,我要好好學習,這不是八股,是做學生的基本要求。如果不想讀,何不把機會讓給想讀的人呢? 尸位素餐是最可恥的。 看到學生浪費他們自己的生命,也浪費國家的資源,就很難過,曾經有人擔心我們下一代會去別的國家做台傭,假如我們自己不覺醒,這個擔憂就可能不是杞人憂天了。

兩本書

2009年11月09日
公開
22

買了兩本書:《幸福,需要等待》和 《在一起,就好》!^_^ 推薦序一 找尋遺失的幸福密碼/王秀文,文藻外語學院法文系助理教授 繼《在一起,就好》之後,法國作家安娜•戈華達於去年三月出版了另一長篇小說《幸福,需要等待》。故事描述建築師夏爾•巴蘭達,對於自己的生活,感到疏離與茫然,某日他得知了昔日鄰居的母親雅努克的死訊,為了尋找真相,他離開巴黎,來到鄉下,因此邂逅了凱特,意外地讓他找到自我,找到心靈上的寄託。戈華達歷時三年才完成這部作品,主角夏爾•巴蘭達的名字,源自於一則報上的訃聞,亡者的姓名給予她創作靈感,故而借用之。 雖然戈華達宣稱這則故事內容,純屬杜撰,與真實人物毫無關係。然而,作者將主角命名為夏爾•巴蘭達,似乎企圖藉此暗示她筆下人物的問題。法文姓氏「巴蘭達」(Balanda),是地名也是職業名,指的是「芭蕾舞者」。在小說一開頭,主角登場時的狀態,猶如「遺失舞鞋的舞者」——不知所措。現實生活中,夏爾雖然事業有成,卻不知如何處理夫妻以及親子之間日漸疏離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始終無法擺脫內心的孤獨、空虛和迷惘。 安娜•戈華達善於說故事,善於運用多種的敘述角度,描述現代人的生活,描述寫實人生的處境。小說以第三人稱「他」揭開序幕,透過書中主人翁夏爾的目光,讀者看到其他人物出場、消失,以及關於他們的身份、職業、與主角之間的關係,這些遲來的訊息,只有在夏爾踏上找尋雅努克死亡真相之路的過程中,才一一揭密。整部作品中,戈華達時而以說書人的角色介入夏爾的故事,打破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時而守住敘事者的本份,敘述劇情的發展;時而客觀地讓夏爾,主導故事的主軸,以第一人稱凝視他周圍的事物,並自述內心的感受,這種多樣化的敘述風格,給予讀者不同的閱讀角度。 《幸福,需要等待》的法文書名原意為「給予安慰的人」(La Consolante),書中兩位女主角——雅努克和凱特,扮演著母親的角色,給予夏爾許多溫暖,讓他不再為「心靈困乏」所苦,找到寄託,找回內在生命的豐富性。戈華達似乎特別偏愛字母K,對她來說,這個字母象徵命運,它串起雅努克(Anouk)和凱特(Kate)的名字,就如同小說裡所說的,「夏爾驀然發現兩人的名字竟被同個字母串接起來,凱特以K起頭,雅努克以K結束。」(p. 418)這兩位女主角個性上分別代表著「晦暗」和「光明」、「沉淪」和「提升」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因此形成「死亡」和「重生」兩種不同命運的對照。雅努克遭遇兒子吸毒、情人拋棄的打擊,最後以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殘局;而凱特雖為姐姐身亡所苦,卻能從苦難之中,找到提升自我的力量,自己因而獲得重生。 其實小說中「給予安慰的角色」並非一成不變,夏爾生命歷程的轉變,也正是找尋幸福的過程。從迷惘走向清明、反璞歸真,從意識內心困乏到積極面對人生,夏爾找回他所遺失的幸福密碼,寬心接受生命中的種種,讓自己成為凱特和其他人真實的依靠。 從這本小說中,處處可見戈華達平實簡潔的文筆,淺顯易懂的文字,她省略描述,採用大量貼近真實生活的對話,讓讀者直接進入小說人物日常之中,通俗中蘊含人生哲理,字裡行間透露出對人生的覺察和體認。作者深信回歸簡樸生活,散發自性中本有的愛與良善,是一切的救贖,也是心靈寄託的歸依處,這股力量可以撫平人生苦痛,帶來希望,開啟通往幸福境地的一把鑰匙。 ....................... 為何男人總是長不大 郭重興,共和國出版集團負責人 真奇怪,我在讀了安娜•戈華達《幸福,需要等待》這本小說的前面一、二部時,想的篇名就是這個,帶點蒼涼、悲劇味道的。可是現在把整本書看完了,雖然浮現的還是「長不大的男孩」之類的,但卻一掃陰愁,反而是俏皮、幸福而一副「長不大又怎樣」的無賴相。 有一本喬艾斯的傳記,提到偉大的藝術家總能為自己的創作尋找最佳的表現方式。畢卡索如是,喬艾斯如是,那麼本書作者安娜•戈華達是否也做到了呢?無可否認的,她絕對是玩弄文字的高手。讀該書的第一部份,像在捕捉光影、焦慮、不安、挫折,處處是陷阱,不僅主角夏爾已經「疲倦」了,讀者也會跟著無所適從。然後雷霆萬鈞的第二部像海嘯從海上陡地昇起,用悲傷、痛苦掩蓋了一切。正當你因為真相大白而要為夏爾一掬同情之淚時,第三部又像個密閉的,該是什麼?穀舍?馬廄?把你圈住了。你現在眼睛所見,鼻子所聞,耳朵所聽的,是一個古老、精緻、傳統的法國鄉村,遠離巴黎,由一個講英語的準嬉皮凱特統治。她是母親,36歲,最好的年紀,每個男人最愛躺在她懷中溫存的。 所以男人為什麼需要長大,只要你一輩子曾經擁有,那怕只是短暫的一天、一個月,或長達一萬年。 難怪第四部讀來像童話,溫馨、緩慢、嘻鬧,被剃成光頭的夏爾似乎重生了。年少時他有(同學的母親)雅努克呵護,精神上和肉體上。到了47歲,生活都幾乎油盡燈枯。這時凱特出現了,再把夏爾抱在懷裡。如果說幸福需要等待,那這等待也夠久了,但畢竟值得。

好友來信

2009年10月16日
公開
11

Dear Grace, 其鋒很幸運, 能夠成為諾貝爾獎科學家高錕的師弟. 他學校的確很好, 學術水平高, 常鼓勵學生動腦筋, 多表達意見, 校監是一位神父, 十分愛護學生. 其鋒從直屬小學直升上來, 有一群相識多年的同學, 這都會成為他將來人生的重要資產. 可是, 正如我之前述及, 香港的教育弊端頗多, 聖若瑟書院的英文在香港是數一數二的, 但中文的水準卻差得遠了, 因為大多數科目都以英文為教學語言, 中文只用於中文, 中史, 普通話科, 聽說很多學生會考中文成績都不好, 這點讓我有點擔心. 英文好當然是好事, 中文作為自己的母語, 讀得不好卻不能容忍. 我不想他重蹈覆轍 所以, 這回我想請問你, 怎樣可以學好中文? 我們有一位家庭老師補習普通話, 教他們讀唐詩, 他們愛閱讀, 課外讀物多, 如果我要他每星期寫新聞評論, 可以有效提升中文水準 嗎? 你有好提議嗎? vivian ................... 我認為學任何語言光只是閱讀是不行的,一定要動手書寫才會真的進步。 光學會說絕對是不夠的,而閱讀的確可以增加對詞句的了解和如何運用的能力,但是不試著去使用那些詞句,等到必要書寫時,還是會亂無頭緒的,一句話:"熟能生巧"就是這道理。 總之,想要作文寫得好,一定要不停的寫作,寫完一定要反覆細看使用的字義是否正確,還有語句是否通順。寫新聞評論當然是一個方法,只是我覺得寫新聞評論只能加強孩子們在解讀新聞時事時,可以有他們獨到的看法,但因它不會有太多感情的描述及抒發,所以在詞句應用上不會有太大的進步,寫抒情文(如日記)則有比較廣闊的遣詞用字的需要去提升語言的應用。 所以除了寫新聞評論外,最好也讓他們寫日記或閱讀心得,這樣一定進步神速! Grace

先擁有再放下 v.s 先放下再擁有

2009年10月02日
公開
46

轉貼:先擁有再放下 v.s 先放下再擁有 日前有個進入公司才半年的年輕員工提辭呈,在走廊上碰到她,就問她有何打算,她回答「先放下吧!」年輕人認為,工作壓力太大,人生除了工作還有很多可以追求的目標,想先去遊學。 如果是一個年過半百的人告訴我這些話,我會很贊同,但是這些話出自20出頭的年輕人,讓人覺得有點刺耳,想說:「放下之前,先學習擁有吧!」 也許是坊間呼籲大家學習放下,放下心中的不平、欲求、對富貴名利的追求,回歸自我。這對工作超過二、三十年的資深工作者是很好的修煉,但對時下的年輕人卻不見得是好建議。年輕人很容易誤解其中的意涵。他們以為放下就是看淡人間名利或有形的一切,因此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就選擇放棄,放棄工作、放棄責任,也放棄壓力。「放下」讓他們找到很好的藉口與出口,當下決定出國遊學,或退回家裡讓父母養。他們覺得人生苦短,享樂為重,及時放下,不必為五斗米折腰。講的振振有詞,卻是一種逃避。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兩個小孩一起玩耍,女孩問男孩:「如果你有一棟房子,會不會給我一棟?」男孩說會。女孩再問:「如果你有一輛車子會不會送我一輛?」男孩也說會。最後女孩看著男孩手上那一顆蘋果說:「如果你有兩顆蘋果,會不會分我一顆?」男孩馬上將蘋果袋藏到身後說:「不會」,女孩不解問為什麼?男孩說:「因為我真的有兩個蘋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一無所有,叫你放下絕對容易,因為你沒有損失。如果你真正擁有,叫你放下,一定很難。此時若能選擇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所以我覺得在教人放下之前,應先教人擁有。 擁有,是一種真實的體驗。擁有,讓我們感覺充實與實際,也是一種「完成」的過程。 擁有工作、學業、婚姻、兒女,或者擁有責任、快樂、讚美,甚或擁有挫折,苦難,這些都是人生必經或值得經歷的旅程與試煉,愈是承受過這些歷練,人生就更完整。這時候,學習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 我有個朋友年輕時曾經許願希望一生平順幸福,原本以為這是個微不足道的願望,年到50時,才體悟到這個願望實在太大了。人生要能無憂、無懼、無風、無浪談何容易啊!倒不如入世一點,到人間來折騰一番,練就一身抗壓的工夫,可以遇風不懼、遇浪不怕,不是更實際一點?。 股神巴菲特的金錢觀才是真正的放下。成為首富之後,還是住在老房子,開著舊車,過自己原來的日子,不會因為金錢的多寡影響到欲念或生活方式。別人覺得奇怪,他卻甘之如飴,而且把大部分財產捐給基金會。擁有與放下,是否應該有個優先順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