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愛情與不可協調的差異

2011年08月16日
公開
25

新婚告急 just married》:愛情與不可協調的差異 來自: 魔法灰姑娘 (貓大小姐∼)  很久以前有機會看這部電影,可正逢情感失落,看不得一對甜心擱我面前卿卿我我,姑奶奶一生氣按遙控,關燈睡覺。其實,如果當時看了,或許反而會對很多事釋懷。現在結婚四年多,孩子過一陣就能打醬油了,再看本片,別有一番滋味。     曾和朋友討論,性格相同與不同,哪一種戀情會更好?    相同,對方是男版複製品,了解你所有心思,看似美好,卻重複單調、缺乏互補;不同,對方和你有著不可協調的差異,千回百轉,卻新鮮有趣、出人意料。而大多數人面臨的都是後一種情況。其實,關鍵在於兩人是否有心付出,有心磨合。     文藝女青年可能愛上陽光運動男孩,然後發現和對方在文化藝術領域找不到共同話題(噓!這裡絕不是指運動型男沒文化。我的意思是,這類男生不會成天泡在電影、音樂、小說中,也難怪,喜歡戶外運動,怎麼可能再宅在家裡玩這些)。然後,為了擁有一些共同話題,女孩可能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他分享,讓他看自己寫的文章,讓他看自己喜歡的書和電影,一起欣賞歷史古跡,可對方偏偏毫無心得,還只想著球賽。     派對女孩可能愛上工作狂男生,然後發現對方喋喋不休談經濟危機與奧巴馬新政,卻不想穿得時尚點跟她一塊參加遊艇聚會。然後,為了兩人看上去更相配,女孩可能會拉著男孩去美容院修面、換髮型,去商場買新款男裝,可對方偏偏敷衍了事,生氣走人。     從相愛到分手,往往原因不出兩種,一是轉情別戀;二是希望對方改變。女人總希望把男人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樣,結婚後更是如此。     於是,本片蜜月期面臨的考驗,一是面對公主王子變凡人的事實:蓬頭垢面的太太與滿面鬍子的先生。二是應付旅途中層出不窮的小麻煩。最重要的第三點源於女方的期望:你能不能不要再那麼幼稚衝動,事事都要顧全顏面;你能不能更好地照顧我的情緒,不要老想體育新聞;你能不能不要一看到情敵就疑神疑鬼,一吵架就去喝酒……     以前曾經深深喜愛的男子氣、愛運動、小吃醋全演變成了令人厭煩的東西。女方的期待落空,男方的逆反情緒,至使兩人充滿熱烈與激情的愛被扔在了一邊。互相指責、互相挖苦、互相謾罵以至互相戲弄,煎熬對方的同時,心在滴血,一轉過身就獨自哭泣。     那個沙灘上風度翩翩的陽光紳士哪去了?那個陽台上臨風而立的優雅少女哪去了?     男主角帶著相冊去找父親--“我不知道是否有愛就足夠了”,爸爸翻著照片說:該長大了,孩子。有時候,你母親和我相親相愛;而有時候,我們得努力才能維持下去。你絕想像不到相冊之外的那些艱辛日子。但是那些相片,記錄下的都是一個又一個的幸福瞬間。     我們看電影,再想想自己,會發現結局完美的愛情故事總是相似--好事多磨。完美呀,中間也常常不順利的。大部分時候,愛情也不一定能讓我們快樂。人生,永遠快樂只占一點,有愛情也一樣。所以,我們要感激愛情帶給我們的那一點快樂,並記住他們,不要讓他們只存在相冊裡。生氣時,傷心時,想想對方曾給你帶來過什麼,這很重要。一點快樂能維持我們平凡的一生,真的值得我們努力磨合與維持。     女孩可以讓自己自由一下,給時間讓他看球;男孩也可以換換口味,陪她看看chick-flick--比如《新婚告急》。當女孩看到最後,熱淚盈眶地抱著你,對你說:我愛你。你會了解,有時退讓會給你帶來驚喜。女人哪,總是喜怒無常、思維不走尋常路的,熱情時需要你的溫柔,冷淡時需要你的寵愛,做爺們的多擔待著點,好嗎? http://www.mtime.com/my/963122/blog/1757012/ ...................................... 女主角的媽媽:“我知道你愛他,但是有時只有愛是不足以維持一段婚姻的。你需要足夠成熟以知道你是怎樣的人,你想要的是什麼,以及他是怎樣的人。”  I know you love him, but you know sometimes it takes more than love to sustain a marriage. You need to be old enough to know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want and who he is.       女主角的爸爸:“婚姻就像一項商業投資。它的長期有效性最好能冷靜地建立。”  Marriage is like a business investment. Its long-term viability is best established unemotionally.       男主角的爸爸:“有時我和你媽媽彼此相愛.有時我們必須努力維持。 你永遠不可能在一部相冊裡看到那些艱苦的日子,但是那些照片紀錄了你從一個幸福的瞬間到另一個幸福的瞬間。”  Some days your mother and me loved each other. Other days we had to work at it. You never see the hard days in a photo album, but those are the ones that get you from one happy snapshot to the next.       女主角回答她父親時說,對於婚姻,“最低限度,我們應該相愛。”  Bottom line, daddy, we love each other.

鹿柴(唐.王維)

2011年07月20日
公開
35

--摘錄自簡媜散文集《空靈》 【卷一】空山靈雨 你以為野獸出沒的山最險嗎? 不, 你記得,空山最險。 ………………………. 【鹿柴】(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石徑爪痕】 我履著野獸的爪痕,登上山的石徑。 莫要驚擾什麼了,在愈行愈深的山裡。 這冬與春正在密談的季節,連陰晴也不辨了,我單薄的一個凡人,又怎能從山草眠睡的姿態猜測雪的重量,及風的千軍萬馬?那爪痕又該是哪一頭獸的?是頻頻回頭的梅花小鹿嗎?抑是村牛,歇工的時候踱著步,來到石徑上擦它的蹄泥,以為了斷當日的紅塵,便可以老僧入定。 在憂愁尚未發現我,成天只知道追逐小牛犢取樂的年紀,有一天,星空下,那蓄著白髯的鄰翁問我: “你這雙腳將來要走長路的,考考你,打比方說,你現時要上大山,遇到兩個人,一個呢也要上大山,另一個呢剛從大山下來,你問誰路呢?” 我不明白這有什麼不同,但故意很用力地想,要說個了不得的答案給他: “甭問路,爺,我熟!” “我說別處的大山,你沒去過的。” “爺,我問上山的。” 他似乎有些驚愕,又和氣地追問:“怎說?” “唉,爺,有伴兒嘛!那下山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嘍,有工夫說話嗎?上山的一個道兒,咱們一塊吃大餅抓豬雛,還喝酒哩!” 他嗯哼地吟哦一會兒,遙望遠空的星點,仿佛回想往昔的事件;又像凝眸草叢裡的流螢,從幽微的火光中預見了什麼。 “如果,你的伴兒落了陷阱,死了呢?” 我不曾提防有此一問,覺得十分無稽,兩個牛勁的人,會中什麼陷阱?山能有多險,了不得像中獵槍的大黑熊,都倒地了,還看不準幾根毫毛嗎?我說: “不會的,爺,我們氣力夠!” “若會呢?” “那 ,那我替他堆土饅頭,往後捎紙錢。” 我突然感到黯然,仿佛真的死了伴兒。我想明早去敲順子他家的門,我剛剛拿他當伴兒的,他若死了我舍不得。 “堆了土饅頭之後呢?” “之後,之後我就一個人走了,爺!” 他與我都靜默了,好像星光照臨的遠村近舍,都成了大小的饅頭。長嘆之後,爺說: “你要記得,問那下山的!” “怎說?爺。” 他的銀須在月光下絲縷分明,每一根都隱藏一季風霜似的,而此時又安靜而完整地成為他臉龐的一部分,再也想象不出銀胡之前,那張紅潤的少年臉。 “下山的,摸清山的脾氣,告給你哪裡是崖,哪裡是谷?你記到,年輕人仗著膀子硬,自以為掄拳就能扛山了,其實都是空拳,你以為野獸出沒的山最險嗎?不,你記得,空山最險!” 我如今懂了,爺。 看似平和的山,晨霧剛從山坳緩緩漫散,繚繞於蒼翠的眾樹之間。眾樹各依脾性,或占據崖岸,或落籍於峰頂,彼此相安無事。同樣在時間的流域裡推衍各自的情節,以至於一棵猛抽綠葉的小山茶旁邊,竟住著行將枯萎的老槐!山茶的嫩葉不能阻止槐葉的飄落,如同槐葉不能啟示山茶的未來。山只是靜默,榮枯的故事,都在裡面了。 爺,我懂您了。在繁華的表象背後,每個人都是孤獨者;指路人的話語依然留在耳內,但山已不是他登臨時的山。驚險的是,在空寂的山林深處,爺,我看見自己的影子長滿青苔。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蘇東坡)

2011年07月20日
公開
37

《空靈》--簡媜 卷二】大漠孤煙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蘇東坡)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生與逝乃同一棵桃樹】 青石路,磚瓦小城。好端端是夾山傍谷的一塊桃源地。 時光多麼奇妙,像千手千眼的觀音化身在每一絲季風裡,照拂山城的人民,及草、木、鳥、禽。 對與世隔絕的人民而言,這塊傍山平野便是全部的世界。他們從墾拓的祖先手裡接過來屬於他們的農田與季節,便一鋤鋤地向土地問他們所不懂的問題,土地以豐收回答他們。他們得了答案,感到滿足了,又把手上的鋤交給下一代。心滿意足地收拾包袱,穿上最光鮮的衣飾,住進城門外的墓崗裡。 微雨濕了青石路,一樹艷艷的桃花開在山岡旁,原以為是誰的深宅大院,那麼詩意地叫桃花為他掌傘。才知道桃林後是一座座墓域,躺著城裡的鄉親父老。 消逝的故事,在這裡看來是件理所當然的事。他們的送葬隊伍也像迎娶鑼鼓那樣順其自然;一個是潮來,一個潮往。我遇見一位剪手闊步的老人,他以歡愉的神色指給我看他將來的深宅。他有事無事地在桃花崗上溜達,相好了一塊土坡,在春天挖了桃樹苗,一鋤鋤地種下。桃樹愈長愈高昂,他的時辰愈來愈短絀。 他已事先觀賞煙雨桃花的凄美,也在黃昏時,高高地站在桃樹下,看兒孫媳婦如何一一返家。 怎樣才能豁達?把生與逝當做同一棵桃樹?在枝頭嬉鬧的,尾隨流水的,都是同一語義,不同發音。 煙雨籠罩的家家戶戶,有他們風細柳斜的心事;而桃林下的青塚內,也有一桌新火新茶。

紀伯倫On Children

2011年07月08日
公開
38

一個懷中抱著孩子的婦人說:「請給我們講講孩子。」於是他說: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 他們是對生命本身充滿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但不是出自於你。 雖然他們和你在一起,但他們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但不是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他們的身體居住在你的屋子裏,但是他們的靈魂卻不是。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夢中你也無法前去那兒探訪。 你可以盡力使自己變得像他們,但是盡力不要使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流,也不會滯戀在昨日。 你是引經由你射出子女的生命之箭。 神箭手瞄向無窮遠的標的,以他的神力將你拉彎,把箭射得又快又遠。 任那神箭手將你彎滿,那是一種真正的喜悅。 因為,一如他喜愛飛快的箭,他也同樣喜愛沈穩的弓。 -- 紀伯倫《先知》 On Children Kahlil Gibran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轉山》:失戀了去流浪

2011年07月05日
公開
36

很喜歡[轉山·邊境流浪者]這本書,哥哥的國文功課"抄寫佳句",從這本書裡抄了好幾句。 《轉山》:失戀了去流浪 2008年12月24日 相關標籤: [梁文道] [開卷八分鐘] [謝旺霖] [轉山·邊境流浪者] (主持人)梁文道:我發現每 一代的年輕人都總會有這麼一批人突然想要去流浪,那麼能夠引發出他們這種流浪慾望的往往可能是一部電影、一首歌、甚至是一本書。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講,每一 代年輕人都會有一代屬於他們的一本流浪書籍,這本書在呼召整代的年輕人跟隨這本書的主角或者這本書的作者一起去流浪。特別從西方的青年反叛文化,一直到現 在我們看到很多80後的年輕人,都有這樣的一個現象。 今天我要介紹一本書,我覺得是在這個課題上、這個主題上面,我覺得最感人、最有呼召性,也最坦白、最誠實的一本書,這本書叫做《轉山》,作者是謝旺霖。謝旺霖是一個台灣的年輕人,他曾經在04年的時候自己騎著一個腳踏車,就從雲南一路騎進拉薩,這是一趟流浪之旅。 而作為一個年輕人他去做這趟流浪的時候,他起初的旅遊也是一個很常見的理由,就是失戀,一個年輕人,特 別是個男孩子失戀了,怎麼辦呢?就總想到世界上某個天涯海角,一個非常偏遠的地方,去忘記思念的人跟他的那種感覺,謝旺霖也是帶著這樣的一個理由開始上 路,上了路之後很快他就會發現到這段路是困難重重,而且常常冒著生命危險。 其中最驚險的一個片斷是什麼呢?就是他有一天曾經在一個雪山半夜裡面在趕路,黑暗之中根本看不到路,一 下子不小心這個腳踏車撞到一個懸崖的山壁上面。結果他這個車子的前面那個輪胎卡在這個岩縫中間,他的腳、下半身跟這個後面那個輪胎,全部掉在懸崖外面了, 可以說如果前輪沒有卡在那個岩縫的話,他就已經葬身這個深谷之中。 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他怎麼樣描述沿途所見的風光,比如說經過梅林雪山,十三座連綿不斷的大峰在面前展開的時候,他形容他當時的心情就像是一種信仰。你不可能一下子丈量這麼壯闊的一個山脈,於是你就只能一點一滴的讓它滲透在你的血液裡面,這都寫的非常的優美動人。 而且我尤其喜歡他用第二人稱的方法寫,好像自己跟自己在對話。他常常描述我走到什麼地方,然後跟著他用“你”今天又看到了什麼?“你”又遇到了什麼人?“你”怎麼去想?當他這麼寫的時候有幾個好處。 第一,用這種第二人稱的寫法,就不容易顯得太過沉溺在自己一個所謂的流浪的漫游者的那種很常見的感傷裡面。通常寫這種文章、寫這種遊記的人,很容易過度的濫情,這濫情一多了之後就不真實,就不坦白、就不誠實了。那麼有第二人稱就已經能夠客觀的去回省。 第二,就是這種第二人稱的寫法形成一種自己跟自己對話的一個節奏,於是我就形容這樣的一個轉山的一個過 程,這麼樣總的這趟旅程,是一個不斷的發覺自我,不斷的關注自我的旅程。雖然我們常常在想流浪是個什麼樣的過程呢?你一定會有很多的,遇到很多的人,這本 書裡面也有很多很有趣的人物。 比如說走到一個兵營裡面,他到了一個地方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真的要找個地方住,只路過一個解放軍的軍 營,那該怎麼辦呢?於是就去希望能夠找到看有沒有住宿的地方。那麼解放軍戰士們當然就說這怎麼能讓你住宿呢?但是在那樣的一個雪山上面對他也挺照顧說,住 宿不行,借宿就可以了,就借住他一宿。這也挺好玩的,對不對? 同時我們也能想象的到,這樣的歷程裡面一定很骯髒,一定出現很多我們日常生活覺得很不堪的場面。比如說 食物中毒,半夜拉肚子,來不及上廁所,結果把整條褲子都泡在一個溫暖的屎水裡面了。同時我們也能夠想到,他一定遇到一些比如說被街童追打,被狗差點咬到, 也遇到很多善心的人士這樣的故事。 可是這裡面我覺得最值得注意的是什麼?他就提到了,他說他路途中他曾經這麼寫,你細細反思著自己入帳後 的生活,一波波縮回的印象竟是咳嗽、饑寒、無助和孤獨時的表情。你想把注意力拉回曾潛在在紅狀的山川之境,卻屢屢無法忘懷他加諸你身上的思念與傷痕;想摹 寫農村居民的熱情大方,卻頻頻遇襲遭遇頑童的石頭追打與遭虐的狼狽情景。 這裡面我覺得有一段特別能夠說明這種所謂的找尋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比如說他說到他曾經住過這麼一 個客棧,在這個客棧裡面他把人家這個保暖瓶、這個熱水瓶裡面那個玻璃膽給打破了。打破了之後他就想過,有沒有辦法混瞞過去,於是把那個瓶子塞在床底下,就 想著不賠錢就走了。 走了十幾里路之後,誰知道這家客棧的主人不顧消耗油錢,開十幾里路車來追他,硬生生要他賠,結果就是賠 了20塊。於是對這件事他反省,他反省為了20元這些人怎麼會這麼荒謬,居然可以在不知你往何處去的情況下,驅車追趕你十多公里路,值得嗎?那油錢可能還 不止這個瓶子的錢呢。 你被他們逮住,難道是註定的事嗎?你當初應該毀屍滅跡的,你若走別的岔道呢?你為什麼對那些追來的店主印象一點也沒有?幸好不是警察來抓你。接著他說,想起這一連串事,你又打了一個顫,你不僅懷疑起你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到了最後,他終於抵達目的地拉薩,在布達拉宮前要找一個很好的拍攝角度,把自己跟陪伴自己幾千里路的這 個自行車一起拍進去。結果這時候他說,你想象自己原本會意氣風發的模樣,卻被眼前一臉平靜無常的自己推倒那樣的想象;你懷疑自己在心底是不是埋藏了敏感而 不可透露的深情;你又抽了兩根煙,仿佛在等待什麼,然而什麼也沒有。 這是一個這樣的流浪旅程終結的時候,我覺得恰到好處的一個結尾。也就是說,你到了最後你才發現,你一開始帶著很多浪漫的想法去走這麼一趟旅行,到了最後其實他可能是什麼都沒有,然而也已經什麼都有了,因為那些東西已經非常的深入,不需要再用很浮濫的語言去形容。 到了最後他甚至把陪了他那麼久的日子的這輛自行車,賣給了另一個北京去西藏的年輕人,結果那個年輕人也騎著這個車,既然到了珠穆朗瑪峰,還把照片寄回給他。他也承認,這個車子讓另一個人開展了另一趟比他自己所經歷過更壯闊的流浪旅程。

對中國社會最大的威脅不是社會動盪,而是社會潰敗

2011年07月04日
公開
37

幼兒園、搶房女:社會病入膏肓 (對中國社會最大的威脅不是社會動盪,而是社會潰敗) 時寒冰          當社會病入膏肓,人們還能留下寶貴的善良,守護最後的光明嗎? 這是我最近思索的一個問題。 目睹殘殺兒童的新聞,我一次次地被憤怒點燃,在內心詛咒冷血的凶手永沉地獄,遭受最惡毒的報應。 可是,當這種事件一再發生,我們的反思,如果還僅僅停留在事件本身;處理的結果,如果還僅僅是對凶手一斃了之……那麼,我們只能無奈地面對更多的疼痛。 我不是一位社會學者,不能從社會學方面進行更多的探討。但是,我知道,類似這種密集把罪惡之手伸向孩子的事情,從古至今,都是極其罕見的。僅此一點,足以證明,我們的社會病了,且病入膏肓。 這些行凶者,或許在行凶之前遭受過社會的不公,或許在作惡以前遭到過歧視。但是,根據冤有頭債有主的基本邏輯,即使法律、上訪等維權之路全部封堵死,他們也不應該把刀對準無辜的孩子,而應該直接去找傷害他的人,但長期的環境,已經讓他們變得極其懦弱——懦弱到喪失最基本的勇氣和理智。 我意外遇到了一位圖書編輯,是泰興兒童殘殺案中受害者親屬之一。 他給我講述的情況是如此血腥: 行凶者提刀直奔幼兒園,開始去的是一家好幼兒園,守衛嚴密,凶手無法進入。便轉而到這家平民幼兒園,刺傷守門人後,直入教室,老師衝上前護著孩子們,被捅傷倒下,然後,凶手對著全班孩子的眼睛、頭部一個一個地捅,全部都在頸部以上……孩子們沒有眼淚,只有恐懼,無盡的恐懼……他親戚的孩子,把手放在頭上,試圖躲避,凶手把刀捅向孩子的雙手、頭部,連捅六刀。這時,凶手已經連續捅殺了幾十個孩子,捅到最後,累了,這個孩子沒有因此喪命…… 其狀之慘,無以言述,令人忍不住悲泣…… 行凶者因為懦弱,不敢面對真正傷害他的人,卻去傷害比他更弱更無辜的人。這些行凶者在喪失了基本的善良、血性之後,迅速地淪為禽獸不如的劊子手,把痛苦的種子撒向一個個無辜的家庭。我強烈鄙視、譴責並且詛咒這種可恥的殺戮行為!無論社會多麼不公,都不應該成為濫殺無辜的藉口!無論遭遇怎樣的苦難,都不應該成為蔑視生命的理由!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都不應該拋卻最後的愛和善良! 在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另外一則時下爭議很大的新聞,闖入眼簾:她是一位“搶房女”,名叫英子,是搜狐白社會的一名網友,她參加了白社會一款社交遊戲《夢幻城》近期舉辦的“房夢成真”用戶回饋活動,獎品是50萬元購房款。報道稱,這名90後玩家“是北京富二代,家中擁有多套別墅和經適房,卻在遊戲裡花錢雇大量槍手操縱排名。她揚言一定會得到遊戲大獎所送出的房子。” 這種作弊事情本構不成新聞。 構成新聞元素、引起社會關注的,是“搶房女”一句句刺耳的言論:“越是買不起房子的窮鬼,越是把人生希望都寄託在一套玩遊戲送的房子上”;“搶房女”表示,她雇傭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蟻族大學生”、“一小時只要6塊錢”,並嘲諷大學教育,認為自己高中畢業不去上大學是明智的選擇;在網上秀她家豪宅的照片,被網友扒出來她家有套房子是天通苑的經濟適用房。“搶房女”發表言論:“經濟適用房本來就不是給窮人住的,你們住得上300多平上下兩層帶露台的經濟適用房嗎”。 其實,類似“搶房女”這樣的以譏諷、嘲弄窮人的人物,已經出現多個。當這類事情一再出現,它同樣暴露出來的,是社會患病之深。當肆無忌憚的嘲弄與仇恨激烈碰撞,會迸射出怎樣的火花? 這個社會中,充滿了焦慮不安的情緒(人們會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怒目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也充滿了莫名的仇恨。追根溯源,相當一部分仇恨都與制度、司法、財富分配不公等等有關。權力失控導致的貧富差距拉大,不斷為仇恨的種子澆水、施肥。 “搶房女”挑釁性的語言,乃是基於一種慣性。這種慣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家庭,源於權力或權力的衍生物。試想:誰在把保障性住房做成了豪宅?誰又瓜分了這些豪宅?誰在以如此張狂的方式竊取低收入者的基本保障,然後,再報以嘲弄?如果不是身處這樣的環境,一個剛剛成年的孩子,何以會如此刻薄地譏諷窮人? 當權力不受任何制約,權力必然與腐敗實現最親密的嫁接。 於是,近權力資源者富,遠權力資源者貧,便成為一種必然。藉助權力之手的暴富,是公認的捷徑。 於是,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王小廣研究後發現:“過去5年裡國內10%的最富人口買去了50%的房子,40%的富人買了85%的房子,剩下60%的普通百姓只買了15%的房子。”有錢買房者坐等升值之利,無錢買房者在住房保障缺失的情況下只能無奈地看著購買力的快速縮水…… 人們可以接受自然狀態下的貧窮——即在公平的環境中,在經過奮鬥和努力的情況下,依然貧窮,卻不能接受不公平狀態下的貧窮,即無論人們如何努力,都因為不公環境的阻礙而失去獲取財富的機會。 目前的貧富分化,到底是前者的原因還是後者的因素所致?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 有人認為,貧窮者不夠勤勞,當我在貧窮的國家和富裕的國家走訪過之後,我驚訝地得出結論:國人竟然如此地勤勞!如此地艱辛!當操勞一生,依然不能獲得相對應的財富,或者,依然不能避免財富的縮水,並且,當不公的環境成為最大的障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以窮人懶惰的理由去描寫冰冷的現實呢?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先生,曾經撰文指出:對中國社會最大的威脅可能不是社會動盪,而是社會潰敗。社會動盪是指嚴重的社會衝突會威脅政權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而社會潰敗則是社會肌體的細胞壞死,機能失效。說的形象一點,動盪好比是健康的身體被別人打傷了,而潰敗則是自身的組織或細胞出了嚴重的毛病……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對克服社會潰敗所必須進行的一些變革,往往由於擔心其威脅社會穩定而被束之高閣,結果是使社會潰敗的趨勢日益明顯……近些年來,社會潰敗的跡象已經明顯開始出現。其中最核心的是權力的失控。 在過去30年改革的過程中,儘管建立起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但權力仍然是我們社會的中樞。因此社會的潰敗首先表現在權力的失控,腐敗不過是其外在的表現……這種社會的潰敗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潛規則盛行於社會,甚至成為基本的為官為人之道,對此吳思先生有很好的分析;社會底線失守,道德淪喪;強勢利益集團已經肆無忌憚,社會生活西西裡化趨勢出現;利益集團的肆無忌憚,對社會公平正義造成嚴重侵蝕;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喪失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整個社會的信息系統已經高度失真,統計數據的弄虛作假代 表了體制性的對信息的扭曲。“村騙鄉,鄉騙縣,一直騙到國務院”,幾乎可以說是比官方統計數據還可靠的現實。 愚民教育和美麗的謊言摧毀了人們的信仰和最基本的道德體系,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金錢至上論主宰了整個社會,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人們是如此的彷徨、茫然和痛苦! 社會學者以自己系統的理論,解剖這個社會。問題是,社會的唯一代言人承認自己有病嗎? 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社會日漸病入膏肓,將有更多的人成為受害者,不僅包括那些無辜的孩子們,也包括行凶者、“搶房女”們。 我對未來充滿了擔憂。 大規模投資計劃的洶涌鋪開,意味著民眾財富將不斷被稀釋,這無疑會製造出新的不安與恐慌。中國最需要的是什麼?是以公平公正的制度,來營造一個和諧的環境,是通過累積財富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而不是以消耗財富的方式,為個別人的政績添彩。 經濟行為絕不能背離使人民更富有、更有尊嚴,使人民的生存環境更美更安全這樣的基本原則。 假如不是那麼多玩命般的投資,假如不是那麼多的損耗,勤勞的國人,何以承受如此巨大的生活壓力? 真的希望好好反思一下,為了中國的明天,為了子孫後代,認真認真反思一下。 於2010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