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Blue-field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欠缺哲學的教育

2009年03月28日
公開
3

欠缺哲學的教育 【本文摘錄自《聯合報》2009/03/04】 文/陳立恆(作者為亞太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暨法藍瓷總裁) 聖經說,神以祂的形象創造了人類。但是,人類究竟是不是真的優於其他動物,而為萬物之靈?這個千古大哉問,讓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喋喋不休地琢磨了幾千年,撇開文字傳承與科技運用的決定性優勢,人類之所以比其他物種更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應該歸功於擁有追求無形價值的天賦,在原始需求的滿足之外,我們懂得探索形而上的美好,從建構信仰、藝術、哲學、道德等等的過程裡,人類於焉被賦予一個更接近神的形象。 而從近年來的時局觀察,不難發現到人類的形象似乎離神愈來愈遠,以捅出金融風暴的華爾街始作俑者們為例,當他們害得全球千萬人失去工作、房子或是畢生積蓄以後,依然面不改色的地接受千萬納稅人血汗攢下的紓困金,發給自己做為紅利或是離職金的一瞬間,我們看見了撒旦的眉目陰森。 一味追逐物質 註定向下沉淪 真正讓人背脊發冷的是,走火入魔的不只是一條華爾街,全世界都像慢性失血一樣,一點一滴地喪失了追求無形價值的天賦。驀然回首,藝術只是為了投資,信仰只是為了包裝戰爭,哲學與道德僅換來幾聲輕蔑,原本海闊天高的生命量尺,如今都是用手機、電腦、股票、汽車、華屋等等來做計算單位。《易經.繫辭傳》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為根本而器物是表象,當我們本末倒置的放棄了「形而上」的飛天長翼,任自己投身在「形而下」的物質世界之內,一切與道德無關,就註定陷入向下沉淪的漩渦裡一去無返。 前陣子讀到了聖雄甘地詮釋人類自毀的七大罪狀:「欠缺勞動的財富;欠缺良知的享樂;欠缺品格的知識;欠缺人文的科技;欠缺原則的政治;欠缺道德的商業和欠缺犧牲的信仰」,簡單幾句話,生動勾勒出一個在「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嚴重失衡的現代人類,最終難免變得面目可憎。遺憾的是,如今則變成了標榜科學與民主的現代文明社會的真實寫照。 價值觀的偏差 導致社會失衡 在如此失序的深淵裡,我們聽到了各界呼籲肇事者負起責任的聲浪,也警覺到過度膨脹的資本主義帶來的危險與荒涼,但是下台、減稅、賠償、舉債都不是回歸基本(back to basics)的解決方法。真正失衡的起點,源自教育體系對於建立正確價值觀的漠視與偏差,也對於泛稱哲學的道德標準、精神理想、文化薰陶等等嗤之以鼻;導致家庭、學校甚至於整個社會教育,只用形而下的經濟力及技術性來評斷高下成敗,形而上的真、善、美反而被貶抑到「不實用」、「變現性低」的範疇,加上學校與社會都不願觸及政黨與宗教的敏感神經,從此日復一日,間接地將大眾的價值觀真空化,乃至每天聽聞害人者獲得獎勵、貪汙者厚顏狡辯、侵略者自詡正義,卻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與糾正。承接聖雄所點出的人類七罪,這種「欠缺哲學的教育」也可被視為現代文明的第八罪狀。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類是不是以神的形象而生,你我可能有不一樣的解讀,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人類重新培養對無形價值用心感應、欣賞的資質,才能在每一個風暴的山水窮盡處,看見白雲出岫的生機。

好書推薦《自由寫手的故事》

2009年03月24日
公開
42

自由寫手的故事 出身在險惡的環境中,這樣的命運不是我們能掌控的;但我們能夠選擇用什麼方法迎擊命運的逆襲。 轉貼: 《自由寫手的故事》:逆轉人生的真實故事 看書名不知道「自由寫手」洗瞎密,只想到以前念經濟學時的冷笑話「自由騎士」(Free rider,意指搭便車、享受成果卻不付出的人。謠傳對岸直接將這詞譯為自由騎士,感覺好像捷安特的代言人Orz)。英文書名就明確了些:Teach With Your Heart: Lessons I Learned from the Freedom Writers, A Memoir。用心教學是吧,這樣翻又枯燥了一點,覺得好像是教育系指定用書一樣。翻譯書名真是大學問,還要兼顧原汁原味與商機哪。 但故事很棒。是那種看了頭便想要一路看到最結尾的暢快與感動。艾琳.古薇爾(Erin Gruwell)不愧是英 文 老師,書寫的流暢一氣呵成;更重要的是整個故事的發展,明明是真人實事的回憶錄,那些發展與改變卻宛若奇蹟的煙火一樣,一個一個在書中依序爆開。原來只是一個匯集貧民窟子弟與邊緣少年的放牛班,在 古薇爾 老師很跳、很不一樣的教學中,一點一滴引導這些孩子們,改變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的定味與值得期待的未來。 光看簡單描述的故事,只覺得這可能是加州版的 金八 老師、太陽與海的教室、外加GTO之類的老梗。但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 古薇爾 老師細膩的描寫,如何在一開始學生不願意聽課、講義丟滿地、到處塗鴉的混亂課堂中,慢慢抓住學生的心、運用能夠與學生互動的語言,進而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他們真實的人生中,擷取足以發光發熱的元素。 這些孩子來自於貧窮與犯罪滿盈的社區,小公園裡有毒販、遊民,回家路上包包內一定要擱彈簧刀自保;幫派勢力劃分複雜,許多人的兄弟或朋友死於黑幫械鬥、或是種族歧視下的虐殺;他們身上的刀傷、槍傷,宛如參戰後退役士兵的印記。白人歧視有色人種、學校的老師認為這些學生無可救藥;就連學生自己也覺得自己就是如此,膚色與天生家庭都是無法改變的了,那就注定要在鬥毆與槍械環伺的日子中度過。 他們不會跟那些生長在好人家的孩子一樣。膚色不一樣、髮色不一樣、爸媽不一樣、鄰居不一樣。好社區的居民可以輕叩鄰居的門借點糖,而他們成長的社區,若是膽敢去敲鄰居的門,可能就要挨子彈;好社區的公園用來散步,而他們的公園,是交易毒品、還有幫派處決成員用的。 種種的不一樣,像是這群孩子們原生的印記,是無法抹滅的成長過程、也是不能忽視的影響。而 古薇爾 老師讓我最感動的地方,是以尊重為出發點的教育——不企圖以救贖者的清高姿態征服所謂壞出身的習慣。她觀察、她思考,以孩子們能夠感同身受的語言與素材,引導孩子們在未來的選擇中,有不同的決定。 出身在險惡的環境中,這樣的命運不是我們能掌控的;但我們能夠選擇用什麼方法迎擊命運的逆襲。 教育並不是給一個完美的答案,要求每個學生套用到身上,符合所謂的最佳解。教育是一種觀察、一種體會,因為懂得了孩子的感受,更懂得以孩子的心去理解事物,於是知道如何引領孩子,在形形色色的環境與挑戰中堅強成長。要先明白負荷那傷口的痛楚,才知道伴隨著這樣的痛楚,該如何學習飛翔。 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都有資格擁有人生的選擇權。 而這樣鼓舞般的教育並不容易。引導學生由內發出想要逆轉人生的意志力,想要抓住人生的主導權;當 古薇爾 老師在教室裡邀請學生們舉起盛裝氣泡飲料的塑膠杯,為改變而慶賀時,瑪莉亞大聲說出來的的改變宣言已不是針對一堂課、一學期,而是一生:「我不要在14歲就懷孕、我不要20歲就死在幫派火拼裡。我要改變!」 老師的堅持引導出學生的決心,然後奇蹟般的種種開始發生——從博物館參觀、到歐洲參訪集中營遺跡、面會白宮官員,甚至上了歐普拉的脫口秀!孩子們的視野一再被拓寬,所有不可能一再被打破。那個最愛唱反調、被批為無藥可救的孩子後來成了 高中 老師;誰也沒想到,這群放牛班孩子中,有人可以上柏克萊念大學。 這是一本很精彩的書,足以喚醒心中被現實壓抑已久的熱情。 故事在2007年被拍為電影,由希拉蕊史旺主演。HBO這裡可以看影片介紹與預告片。

教出專心的孩子

2009年03月23日
公開
28

教出專心的孩子 出版社:天下雜誌 【精采書摘】 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一兩個小時專心做事,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12招讓孩子更專心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較短。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2、30分鐘,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一兩個小時專心做事,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如果孩子不專心,可以參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 .書桌、書架整理乾淨整齊,玩具收起來。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分科別放,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書收起來。 .房間不要有電腦、電視、電話。 .文具準備齊全,不要臨時東翻西找。 .父母不要變成「干擾源」。例如在門外大聲看電視、說話、走動,或一直探頭「關心」孩子寫功課的進度等等。 2.作息規律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幫忙建立規律的生活。例如起床、讀書、睡覺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週末可以稍做調整。 也可以協助孩子訂讀書計畫。如7:30?7:55寫國語習作,休息5分鐘;8:00?8:25溫習數學。每做完一項就打勾。 訂計劃可以讓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學著分配時間;看到勾勾愈來愈多,孩子也會有成就感。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建議,在孩子上課期間,家庭生活的節奏盡量有規律、簡單一些。 她看到有些小孩放學後要趕5、6個活動:去安親班、才藝班、去奶奶家吃飯……,衝衝衝、趕趕趕,小孩缺乏規律的生活讓他可以自己學習安排活動、學習計劃做完一件事。 3.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 親職教育作家李國英小時候曾經成績不好,後來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 一星期後,大哥哥和她一起討論這份作息紀錄,才發現她在洗完澡後才比較有精神,是讀書的黃金時段,後來她試著放學後先洗澡,果然學習效果好得多。 4.漸漸延長專心時間 一開始孩子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鼓勵他「要不要再多5分鐘」,慢慢延長到可以專心15、20分鐘。不要一開始就訂高標準。 可在書桌前放計時器或鬧鐘,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手到口到 讀書時寫筆記、劃重點、唸出聲來,都有助專心。 6.讓大腦喘口氣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人要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專業的口譯人員每15?20分鐘就要換班,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工作反而出錯。 因此,讓孩子每讀書半小時到40分鐘,就起來活動5到10分鐘,是很必要的。「要求孩子整天時時刻刻都要專心,不讓他放鬆,不見得有利學習,」她說。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建議父母要改變「讀書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與其要求孩子在書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們有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功課,父母就沒有理由硬要他們坐一小時。 7.驗收學習成果 著有《教出學習力》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建議,當孩子「宣稱」讀完書或做完功課,父母不妨抽查、抽問一下,如果發現孩子只是敷衍了事,應要求孩子補齊。 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專心唸書只要用很少時間,心不在焉卻要付出幾倍的時間,聰明的孩子自然會選擇專心。 8.節制使用「三電」 洪儷瑜指出,電腦、電視、電玩雖不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不足,但孩子習慣了充滿聲光的刺激,就不易靜下來品嘗書本的知識。「習慣了重口味食物,就不愛吃白飯,」她比喻。 9.保持好心情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情緒的部位接近,「情緒會直接影響注意力。」成年人如果情緒低落、煩躁、沮喪,就很難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情緒有異狀,爸媽要試著去了解,幫孩子解決;也不要孩子一進門,就不停嘮叨、責罵,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唸」到谷底,做什麼事都會顯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氣質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需要的學習方式和步調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現在整個社會的步調都快,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點「恍神」。事實上,他不見得有問題,「他只是需要發展適合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洪儷瑜指出。 父母的角色,是觀察、了解孩子的氣質,幫助他發展適合的學習方式。有些孩子的確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學習:把作業拆成幾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學習變有趣 有時候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內容或教學方法單調,引不起興趣。老師、父母需要用點心思,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例如戶外觀察、動手操作、遊戲等,或把長的學習分段進行,不要讓過長的學習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儷瑜提醒,學習方式活潑固然可以引起興趣,但也不能太過頭,「靜態的學習還是有必要,最好靜動學習活動穿插,不要讓學習過膩或偏食了。」 香港學界已在檢討,近年實施開放教育,用許多闖關遊戲取代傳統教學,孩子玩得很高興,但到了高年級,卻發現他們缺少基本的讀寫、計算能力。 「反覆練習是有效學習必要的條件,無聊的東西不一定不好,」她說,例如學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個字母學起來;如何把無聊的活動變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學習的技能。 12.遠離「不專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離手嗎?這可能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兇手」。 營養師趙思姿在《營養IQ》一書中指出,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炸過的泡麵、甜不辣、洋芋片等),以及肉類脂肪、豬油、植物油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 精製加工食品:飲料、奶昔、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 含咖啡因飲料:如可樂、咖啡、紅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過量會讓人躁動不安。

喜愛的Imogen Heap

2009年03月22日
公開
11

Imogen Heap - Speeding Cars Here's the day you hoped would never come Don't feed me violence just run with me through rows of speeding cars. The papercuts the cheating lovers The coffee's never strong enough i know you think it's more than just bad luck There there baby it's just text book stuff it's in the ABC of growing up Now now darling oh don't lose your head cause none of us were angels and you know I love you yeah Sleeping pills know sleeping dogs lie never far enough away Glistening in the cold sweat of guilt I've watched you slowly winding down for years You can't keep on like this... now's a bad a time as any There there baby it's just text book stuff it's in the ABC of growing up Now now darling oh don't kill yourself cause none of us were angels and you know I love you yeah it's ok by me.. it's ok by me.. it's ok by me..it was a long time ago it's ok by me.. it's ok by me.. it's ok by me..it was a long time ago There there baby it's just text book stuff it's in the ABC of growing up Now now darling oh don't lose your head cause none of us were angels and you know I love you yeah There there baby it's just text book stuff it's in the ABC of growing up Now now darling oh don't kill yourself cause none of us were angels and you know I love you yeah ................................... 轉貼: 許多樂迷說,Imogen Heap是超級美聲,但她和一般所認定的美聲,比如Enya或CelineDion這類,是有差異的。她有個人獨特的氣音唱法,與實聲交互層疊,產生出頗具立體感的魅力。《Speak For Yourself》是她27歲的錄音作品,但聽不出年紀的影響,在downtempo的曲風渲染下,仍如天使般的吟唱,教人入迷。 「Have You Got It in You」呈現「Lilith Fair」般的女性精神,如同以Tori Amos的情感詩置於electro-pop之內。 「Loose Ends」是我非常偏愛的簡約電子風,讓歌曲宛然有極輕脆的透明線條,但不失溫厚;我經常早上起床放這首歌,似乎聽了就可背書包出門。 「Clear The Area」有種加電的非洲音效,與詞意相貼。 「Daylight Robbery」多了些搖滾味,也表現了她唱腔的多樣性,而非僅靠輕媚取勝。 「I Am in Love with You」節奏的律動,令我興奮。 「Hide and Seek」像是無伴奏的唱腔演繹,以octave-splitter效果器讓唱腔編輯交織,製造無限的美感,舒緩行進間,可以觸摸到聲的光澤。突出地表達了她對聲音藝術的見地,真是優異的「聲音體操」大師。 感覺上是electronics打造出的流行曲風,但我想,我愛的是她唱腔的空靈氣息,與曲式進行的創意,以及給我飄揚與旅行的想像,整體音樂氣質甚好,不令我感到有過濃的流行味,又讓人嗅出市場的高接收度。由此也聽出Imogen Heap創作、演唱、編曲與錄製的才情,最難得是電音與抒情的融合,讓人感動又充分發揮音樂的實力,新潮又能流行是難得的功力。Heap風格辨識度超高,她可能不是偉大級的,但會深受大眾喜愛。 Imogen Heap簡介 生於:1977年12月9日生,英國倫敦人 12歲:父母離異,就讀寄宿學校 13歲:生日時寫了第一首歌 18歲:與獨立廠牌Almo Sounds簽第一張唱片合約 19歲:生涯首度公演,在1996年海德公園的「Prince's Trust Concert」,演出四首歌。 1998年:首張專輯《i Megaphone》出版 2002年:與製作人Guy Sigsworth合作,以「Frou Frou」為名,出版《Details》 2005年:《Speak for Yourself》出版

溫馨的感覺

2009年03月21日
公開
2

晚上美媽Summer打電話來,沒有什麼比這更令人高興的事啦! 這使我想起美媽依純有一次回台特地打電話來,我正準備好上課的資料,要出門去,短短的幾分鐘,她好像說她會往基隆這邊來,我跟她說:這邊雨很大呢!她說:是嗎?... 然後因為我趕著出門,她就收線了!那種感覺...怎麼說呢?一個好久不見的朋友,從遠方回來,但完全沒有久不相見的疏遠寒暄,我們只是平淡的聊著當天的天氣,就像我們昨天才碰過面一樣...那種溫馨的感覺,讓我一整天都覺得好像外頭下著雨,可是我心中因為這樣一通電話而注滿了陽光...那通電話帶來的喜悅,一直到那天晚上還讓我留戀不已...(我有點捨不得寫下來,怕寫出來那感覺會消失掉...^_^還有感謝其他美媽們常在匆忙的行程中,給我一個驚喜的電話...) Summer的來電給我感覺也一樣,一般的閒話家常,卻絲毫不覺得時空的隔絕(除了她人緣好得電話一直插撥之外...呵呵),也像是所有美媽在BBH的留言給我的感覺:溫馨、真摯... 忽然想起張愛玲的名句:「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啊!這是說給意中人聽的...不管了,借來用一下啦!呵呵) 我真的好高興妳們都在這裡...真的好高興跟大家遇上了!謝謝大家)))))))))ORZ (天啊))))我還沒給Lulu打電話啦!)

說得少,更要說得好

2009年03月19日
公開
10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社會人文>教育》第416期2009/02】 說得少,更要說得好 文/洪蘭?(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當出言不遜、潑婦罵街成為流行,社會的談話品質直線下降,為何社會卻習以為常、不引以為憂?為何不能少說一點,但說得好一點? 最近全球經濟不景氣,一些本來不想回國工作的留學生開始動搖心意,願意回來就業。我們也趕快把握這個機會,延攬人才,畢竟台灣的金融比較穩定,尤其在國立大學中,工作有保障,比較感受不到金融風暴所帶來的不安全感。 在這過程中,我們請了一位在某領域很耀眼的校友回來,沒想到,開學第一天,他女兒便哭著回家了,因為在座位排定後,她便回頭跟坐在後面的同學打招呼,想不到那個同學面無表情地說,「你不覺得自己沒事亂笑很白痴嗎?」另一位同學在旁邊聽到了就加一句「豬頭」,這孩子覺得受了侮辱,心中很委屈,一看到母親來接她便放聲大哭,吵著要回美國去。 我聽到她父親的轉述,很是感嘆。不了解為什麼還沒進入社會大染缸的學生就會如此野蠻粗俗,我們的教育在教些什麼呢?什麼時候「出口成髒」變成社會的習慣,甚至時尚,常常在公眾場所聽到很多人講話都是非常的不禮貌、甚至粗魯,而且滔滔不絕,讓人耳朵一刻不得清淨。為什麼我們不能少說一點,但是說得好一點? 在「小鹿斑比」中,小白兔Thumper的媽媽告訴牠說:「如果你沒有什麼好話可說,就不要說。」怎麼現在「潑婦罵街」成了流行,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會在紐約街頭一罵二十分鐘,遑論電視政論節目中,主持人跟來賓在那裡對罵到臉紅脖子粗,這對孩子是個好的示範嗎?我們社會的談話品質直線下降,為何沒有引起大家的憂心,反而習以為常?一些過去絕對不可能出現在檯面上的語言,現在不但在電視節目上常聽見,還變成校園文化,學生的口頭禪了。 語言素養才是身分表彰 語言素養是表示自己身分最好的方式,一個人是不是淑女不在她穿的多麼「名牌」,而在她談吐有多文雅,蕭伯納的《賣花女》就是最好的例子。 十九世紀初,印度人民曾經起來反抗英國殖民政策的暴虐,發生過叛亂,一位英國爵士的女兒被叛軍擄去後,化妝成印度人逃了出來,蓬頭垢面地來到城堡叫門,守衛的士兵一聽她說話,馬上開了城門放她進來,因為她說的是倫敦上流社會的口音。人一張嘴就能讓人知道他的學養,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現在經濟繁榮,衣著已經不能分出社會地位的高下,但是語言素養還是可以。李光耀曾說,「二十一世紀公民必備的競爭條件為:快速吸取訊息的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我們現在缺乏精確優質的語言表達方式,著實令人擔心。 我們知道經濟愈不景氣,服務的態度愈重要,如果對方出言不遜、舉止不當,令人不快時,即使不做這生意會虧本,許多人還是會棄金錢而選自尊。看到我們年輕人的語言變得如此粗鄙、行為如此沒有教養時,我們如何去跟別人競爭?

承認吧!人都有未盡之處

2009年03月18日
公開
8

【本文摘錄自《udn/意見評論/名人堂》2009/02/26】 承認吧!人都有未盡之處 文/廖玉蕙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女兒上高職的第一堂統計學課,老師開宗明義「統計學」,以學生家長的學歷作現場統計。女兒回來後生氣地轉述一位同學因為父母是文盲,面紅耳赤地舉手,窘得不得了!我雖然向女兒寬慰這也許只是老師一時的思慮不周,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教學的確不足取。雖說學歷的高低,沒什麼好驕傲或羞恥的,但高中的學生正值愛臉的年齡,要他們在眾目睽睽下公布父母的低學歷,也真的讓人感受極度的不舒服。 法國導演楚浮的電影《四百擊》裡,描繪一位含冤被罰的學生,一步步走上不歸路的過程,對老師無心之過所引致的可能後果,有淋漓盡致的痛譴!影片最後孩子那張不知何去何從的茫然臉孔,讓人看了心痛難當! 孔子鬧離婚 世上沒完人 然而,當老師的也只是凡人,只要是人,一不小心就會犯錯,所以,如何謹慎地迴避犯錯的機會很重要,而犯錯時坦然承認並由衷致歉,也是必須的身教。我觀察到我們的教育太強調「法古今完人,養天地正氣」,去哪裡找完人?正氣又是如此抽象!上大學時,老師盛讚孔子是聖人,同學笑問:「既然是聖人,他離婚的事怎麼說?」老師的答案讓人噴飯:「連聖人都無法忍受的女人,又是一個怎樣糟糕的人!」孔子周遊列國,為國事操勞,他怠忽婚姻的經營,假設真的離婚,恐怕可怪罪之處要較太太為多,老師欲蓋彌彰,並非智舉。 我從年少時期就對教科書中大禹的行為感到生氣,為了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是何等冷血的父親!其實,孔子的偉大是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大禹的重要是運用了疏導的治水方法,這兩人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履踐理想的方法,都是值得尊敬的人,但也可能因為過度從公,疏忽了人際的其他環節,人生本來就難以求全,實不必強作解人以「聖人」或「完人」相期。承認他們也有未盡之處,讓他們回歸凡人的角色,坦然面對失誤並檢討如何改進,才不致讓教育失焦,徒然引人反感。同樣的,老師偶而也會犯錯,承認錯誤並不可恥,可恥的是敷衍粉飾,甚至蠻悍地強辯。 老師會犯錯 道歉不丟臉 前一陣子,我發下期中考卷後,為了讓學生知道分數的評量標準及如何作答會較周延、豐富,我打算請最高分的三位同學將考卷讓其他同學傳閱、觀摩,當我徵詢高分同學舉手時,一位女生笑指身旁的男同學,我不知是她故意的捉弄,追問得了幾分,那位男同學窘得紅了臉,悻悻然說:「四十五分啦」,頓時引來哄堂大笑。我表面故作鎮靜地請他參考同學考卷改進,實則為自己粗疏的暴露學生的低分惶惑不安,一整天都心事重重。湊巧次日清晨,我和那位學生在校園不期而遇,我們相互微笑頷首,錯身而過十公尺之後,我鼓起勇氣轉身喚他,為前一天的失當舉措致歉,那位學生先是一愣,隨即笑開了臉,回說:「老師不用擔心,期末考我會更加努力,一定設法考好。」那樣的清晨,陽光溫煦,微風拂面,學生轉身大踏步走了,我佇立當地,不爭氣的紅了眼眶,為著自己沒能細心迴避錯誤,更感激學生的天真寬諒。 師不吝改進 學生幸福ㄋㄟ 陶淵明曾為他的兒子找了一位僕役,殷殷叮嚀兒子:「今遣此吏,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因為疼惜自己的兒子而雇請僕役代勞,然僕役也是他父母的最愛,淵明提醒兒子要心念及此,善待他人骨肉。而每一位學生不也都是帶著父母成龍成鳳的熱切期待而來,老師如果都能秉持陶淵明將心比心的仁厚心腸,提防成為日本學者渡邊一夫所說「固執己見的機器」,一方面謹慎避免錯誤發生,一方面不吝承認並改進錯誤,以身教成全正確的教育理念,則學生幸甚矣!

哥哥的獎狀和志願

2009年03月17日
公開
11

大概受到妹妹昨天當選模範生的刺激,哥哥今天放學"終於"把開學的複習考試第一名的獎狀拿回來了(不然可能丟在學校抽屜直到學期末),在我面前搖晃說:哪!我也考第一名喔?(忘了尾音好像是說ㄟ?越來越像台灣囝仔了...^_^)妹妹也不示弱,拿出今天的三張考卷說:哪!科科一百啊!...呵呵 170公分的大男孩,只有這樣的"舉止"才讓我想起他還不到十四歲...@@ 他們學校的獎狀可是很"矜貴"的,只有考得全校全年級的十名內和這個複習考試第一名才有獎狀,據說要環保啊!(省錢啦!記得那校長在家長會時說:一張彩色印刷的獎狀不便宜呢!) 其它像團體獎(自然科)只發一張給代表者,然後負責影印給自己和其他同學後(這就是為什麼哥哥的獎狀裏有一張是黑白的啦!),再交回正版給導師貼在班上佈告欄,說是屬於全班的榮耀。 哥哥目前的全年級排名一直都在15名左右遊移,最好的總成績是第13名。導師訓話說:「起碼要前五強才能考上建中。」我可不敢奢望一年多以後,他這隻"烏龜"會突如其來的爬贏其他"兔子",說真的前15名已經唸得夠辛苦了,何況他是唯一沒去上補習班的異類(他的數、理、化一直是全班最強的),我也跟他說:只要你肯唸,是不是考上建中都不重要,考上大學的狀元不一定都是唸建中的嘛!(希望他聽得懂媽媽話中有話啦!...cccccc) 他倒是已經想好了:唸松山高中就好了,好像搭車比較近?(媽媽我趕緊上網查" 所謂明星高中,多半是指升學率高的學校,像是建中.北一.中山.附中.松山等等。" 明星學校?兒子啊!加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