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荳荳123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心不在焉的小孩I ∼5個影響孩子專心度的內在原因

2006年01月16日
公開
24

心不在焉的小孩I ∼5個影響孩子專心度的內在原因 (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開學一個月了,看著小小新鮮人可以開心地去幼兒園上學,父母對孩子「入學適應」的掛慮,終於可以稍稍卸下;不過,當與學校老師初步溝通後,發現孩子常將「隨性」的態度從家中帶到幼稚園去,而出現了因分心而無法完成活動,或三不五時忘了老師交代的事情。此時,父母又開始產生另一個焦慮了:「我的孩子是不是專心度不夠?」家長對孩子專心與否的關注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由於就認知發展來看,孩子的專注力間接表示孩子的學習能力強度,也會影響學習成果,因此「專注能力」是具有某種指標意義。所謂治病必先求病因,因此,與其焦急盲目地尋找各種提昇注意力的方法,還不如先去了解影響專心度的原因,如此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孩子為什麼不專心?----影響孩子專心度的內在與外在因素 經過兒童專家與幼教老師多年的觀察經驗,共提出十一個較可能影響幼童專心度的原因。這十一種原因又可依照屬性,歸納為 「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兩大類。 然而在檢視原因之前,專家特別提醒父母必須先有基本的認知:在同一個教室裡,班上孩子專注程度的差異性是必然的。而小朋友對老師講話的注意與吸收程度不同,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以下將針對影響專心度的「內在因素」作說明:「內在因素」在此處意指影響專心度的因子多來自孩子本身的先天性,共包含五種:年紀大小、個人興趣喜好、氣質差異、生理因素與內在的情緒狀況。 1. 年紀大小---限制孩子專心度  您的孩子真的不夠專心嗎?還是大人對於孩子專注力的期望過高?儘管從兒童發展理論來看,一般健康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延長,但根據心理學上的研究:一般兩歲的孩子,能夠專心的時間只有7分鐘,三歲的孩子是9分鐘,四歲是12分鐘,五歲則僅有14分鐘。(這些數字只是一個平均值,提供父母作為判斷孩子專心時間是否合乎發展階段的參考。) 因此大人應避免以自己的角度與期望來判斷孩子的專心程度。如果不了解兒童的專心度基模(年齡與專心度平均值),而勉強四歲的孩子專心於同一活動30分鐘,那是父母的要求太過分,可不是孩子的專心度有問題呢! 2. 興趣喜好---左右孩子專心度 在評量孩子的專心度時,也必須同時考量孩子的興趣。通常孩子對他感興趣、喜歡的事情,專心的時間可能會超過上述的平均值,否則就可能低於平均數。這或許可以解釋很多家長共同的感嘆;叫孩子練習寫123,孩子就是坐不住,常找一些理由,如上廁所、喝水,藉故起來走動;可是,一旦坐在電視機前看卡通影片,又像被強力膠黏住了,叫都叫不動。大人們千萬不要期望幼童會對所有活動照單全收,並且100% 的專心參與,因為選擇性的專心也是孩子「興趣」的一種自然反映。 3. 氣質差異---影響孩子專心度: 有些孩子先天氣質上就是屬於注意力分散度高、活動量大、一有風吹草動就很容易被吸引的。這類孩子,在團體活動時間,經常坐不住而扭動身體、左顧右盼,或是碰觸其他的孩子。天生容易分心的孩子,通常需要老師特別關照,比如說,宣布事情後,要他覆述一遍,確定他是否聽到了。這樣的孩子只有靠慢慢地教,一味責備是沒有用的,如果父母在這方面的氣質正好跟小孩不能配合,當「急驚風遇上慢郎中」,就會造成緊張的親子關係。建議父母要先瞭解自己與孩子的先天氣質,並提供幼童老師參考,「適性而教」,才能避免衝突的發生。 4.生理因素---減低孩子專心度: 有些孩子不是不想專心,而可能是神經系統還未發展成熟,或是感覺統合出了問題;甚或是身體不適,以致不能專心。就像電腦在處理資料,人體通常透過眼睛、耳朵等感官,接收資料(刺激),再透過神經系統,將資料傳遞到大腦,經過大腦統整後,才能輸出(反應)。如果孩子的不專心是神經成熟度的問題,如:大小肌肉無法靈活運用、手眼無法協調等,造成孩子學習上的困難,藉助感覺統合的活動,可能可以改善;但如果是耳朵、眼睛、腦部、神經等病變,如:聽障、腦傷等影響了孩子對外界刺激的接收與處理,就不是提昇感覺統合功能可以解決的。另外,孩子生病或太過疲累,也會造成不專心。 5. 情緒起伏---干擾孩子專心度 有位心理學家曾提出:每個人的身體身體都有個「情緒水庫」的說法。當用來盛裝生活中負面情緒的水庫超過安全水位時,就會開始做調節性的洩洪,出現緊張、發脾氣等行為。而為了應付緊張、焦慮等行為,情緒水庫水位越高的人,花在與外界互動的精力自然就減少,也就比較不易專心。由於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學習適應外界的規範,忍受學習上的挫折,面對不喜歡而不得不去做的事,因此,小朋友的情緒水庫是不斷地在進水,需要適當地紓解。即使是大人也無法在憤怒或焦慮的情緒中專心學習,何況是年齡尚淺的幼兒呢? 專家建議若想讓孩子回復專心學習的情緒,「遊戲」是相當不錯的情緒紓解方式,所以就不要擔心孩子「玩野了」,因為玩遊戲是幼兒「調節性洩洪」的一種方式,一但情緒獲得了紓解,孩子也就較能專心於事物學習之上了。 了解孩子的先天專心指數! 孩子是一個不斷在成長的獨立個體,影響孩子專心度的內在原因是相當多樣,也會隨著與週遭環境的互動而產生變化。父母親若能先了解孩子先天上的限制與優勢,從孩子年紀與專心度平均值、個人興趣、氣質差異、情緒好壞以及生理疾病的因素作考量,在評估孩子的學習專心度時,就能「對症下藥」尋找到較適當的改善方法,也能避免因不了解原因,而對分心的孩子報以氣急敗壞的責罵或因此太過於失望與擔心。此外,容易分心的孩子,特別需要大人的陪伴與關注,除了需要以耐心相待,當孩子有進步時,更別忘了讚美、鼓勵,以建立他的自信心喔!

親子共讀8訣竅 讀書本勤練習 說故事互動佳

2006年01月10日
公開
16

☆親子共讀8訣竅 讀書本勤練習 說故事互動佳 作者:采媽咪 有些父母嘗試說故事給小朋友聽,卻因為掌握不到技巧,無法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長久下來讓做家長的也失去了信心,其實只要先照兒童讀本練習說,了解小朋友的言語之後,再以接龍方式和小朋友互動,除了家長學會說故事技巧外,小朋友也可增加表達能力,該麼做,請專家告訴你。 時間固定 訂下一個特定的說故事時間,可以是吃完晚餐後或是就寢前,讓說故事成為一個例行公事般,只要時間一到,孩子就有期待喜悅的心情。 照書本讀 剛開始練習說故事的家長,通常不熟悉兒童語言,常會面臨說到一半接不下去的情況,建議初期可藉由朗讀兒童圖書的方式,用具體簡單的兒童語言練習說話,之後可利用平時煮菜、洗澡等閒暇時間,以隨手取得的素材,從點放大天馬行空的練習自己編故事說給自己聽,看能否流暢。 注意反應 一出生的小朋友就會聽故事,家長可視小朋友年紀大小提供適合的故事內容, 1~3歲的小朋友聽一則故事可重複20遍以上,重複的過程,藉故事中熟悉的情境及語言,可獲得安全感,4~5歲左右才需要有情節的故事內容;另外要留意孩子聽故事時的反應,不可自顧自的長篇大論說個不停,會讓小朋友因為吃不消而倒盡胃口,從此失去興趣,從小朋友坐立難安或心不在焉的反應中,感受到他不想聽或不想說的時候,就不要勉強,可迅速的結尾。 貼近生活 盡量選擇小朋友熟悉的生活事物為主題,比如:坐車、上學,小狗、小貓的話題,加上平時常碰觸的玩偶或玩具做輔助,較能獲得孩子的共鳴,比解釋何謂尊師重道等抽象語言來得好。 肢體語言 講故事中加入遊戲及動作,例如,講到大樹慢慢長高了,家長可先自己由蹲下站起的方式來表演,也鼓勵孩子一起高高站起試試看,將故事趣味化,更易將故事情節演活。 隨時提問 以問句的方式讓小孩子協助主角解決問題,例如問小孩子,若大老鷹在天空飛,看到了地上的小雞想捕抓,這時候母雞該怎麼辦?讓孩子融入角色中,以問句的方式讓小孩子也參與想辦法,但是當孩子的答案和書中不同時,也要給予肯定,孩子才會勇於發表意見。 接龍創作 可用任一故事為主題,由家長或小朋友起頭,不用照著書本劇情,改以接龍說故事的方式開始發揮,增加互動也激發彼此腦力,讓小朋友藉此增加語言表達能力。 小孩發揮 在家長說了幾次之後,若是見到小朋友也想要參與,不妨放手讓孩子試試看,即便故事說得不完整也沒關係;若說到一半,小朋友出現緊張口吃情況時,家長可用手輕輕撫慰並給予提示或發問方式化解,而不要直接說明解決的方法,慢慢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說故事高手。 給予支持 若小朋友在說故事的互動中表現很好,家長除了即時給予鼓勵外,可在父親或長輩返家時,說出「今天小寶說故事說得很好喔,小寶..我們說給…聽好不好」的方式,讓他覺得自己被肯定。 不要說教 家長可用融入書中角色的方式,和小朋友增加肢體接觸,說故事間拉近親子情感。說完不要以嚴肅口吻問:「這個故事有什麼教訓?」說完故事後緊接而來若是教訓,會削減聽故事的樂趣,可改問:「故事說完了,如果你是…會怎麼樣?」鼓勵小朋友說出心裡想法。 小孩為主 選擇童書時,以孩子的角度、立場為主,用的語言、方向都要孩子能接受的,而非大量的成人語言或是期待,所以,選故事書須以小孩為主 專家說 有些家長因不習慣說故事,大多以播放故事錄音帶取代,卻忽略了說故事的過程中,親子間語言的交流及肢體的碰觸,除了實際上幫助小朋友的發展外,對親子之間的情感增進,是讓他只聽故事錄音帶無法取代的。 ☆ 本日記框來自依戀宸宸

轉貼:孩子要生也要教!

2006年01月09日
公開
12

朋友轉寄來的文章,我覺得寫的真的不錯,現在父母小孩愈生愈少,但是卻愈來愈寵,養而不教謂之虐。我當然是不贊成用體罰的方式,從小培養好的習慣和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帶小孩出門,希望孩子受歡迎嗎? 從小細節著手,不斷地提醒,讓良好的禮貌與習慣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 康健雜誌63期 文�吳若女  ============================================================== 大年除夕全家團聚,但長孫怎麼也不肯叫阿公,殷殷盼孫的阿公動了氣:「如果今天不是過年,我要你們現在就出去。」結果,只待了一晚,年輕的爸爸媽媽就帶著小孩倉皇離去。 在捷運車上,兩個小孩跑來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捲著柱子跳鋼管舞,媽媽怎麼喊都沒用。被撞到好幾次的林小姐說:「真想ㄅㄚ下去,這麼討人厭的小孩。」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過來敬酒,5歲老二竟脫口而出:「媽媽,新娘好醜。」當下,新娘的臉沉下,所有人都很尷尬。 「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既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說。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係。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孩子看到人不叫該怎麼辦? 見到人問候,的確是最基本的禮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卻不是每次都樂意這麼做,因此常讓一旁的大人著急,如果是碰到殷殷期盼的爺爺奶奶,恐怕就更糟。 親職教育專家董媛卿建議父母放輕鬆,因為小孩沒和長輩住在一起,感情不夠,叫不出來很正常。但有方法可循,養成小孩見人打招呼的習慣。 首先,在見面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要留時間給小孩叫人,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突然間,發現小孩還沒打招呼,就急著催小孩,結果愈催愈糟。一旁的大人該做的是鼓勵,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如果真是害羞,一時怯場,讓小孩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則要大大讚賞小孩今天所做的事。例如,「你今天叫爺爺奶奶,叫得很大聲很好。」甚至,可買點小禮物送他們。董媛卿笑著形容,小孩其實都很精,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又可得到獎賞時,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 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了解這些規則,能不能遵守;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裏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週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餵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董媛卿建議,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裏撈出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裏的相本,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裏餵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美,讓他想畫下去。 帶孩子出去做客應注意什麼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父母可在家裏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遊戲,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主人門開了,要先問好。 •主人請了,才能進去。到裏面不能像在自己家裏,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主人招待餐點時,要說謝謝。 •大人在談話時,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則可帶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離去時,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也要提醒小孩,不能私自帶走別人的玩具或物品。 有時讓小孩也當當小主人,讓他們明白當主人的辛苦,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客人的好壞,久了自然會明白該如何當個好客人。同時,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分享的精神與樂趣。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個好方法是與孩發展一套默契。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兒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從事幼教工作的王永弘就舉自己為例,他每天早上開車出門,會主動跟車庫管理員問好、說謝謝,久了他發現,女兒竟然跟他做同樣的動作,會揮著小手說:「謝謝,再見!」王永弘開心地形容,他從來沒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小孩口出惡言或說話不妥該怎麼辦? 「你是豬,你白癡」、「叔叔,你的嘴巴好臭」、「媽媽,這個新娘好醜」。當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巴出現時,爸爸媽媽窘得想鑽進地洞裏。 理察.卡爾森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書裏說:「其實,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 但要避免出糗,父母要做的是持續教導適當的行為。因為,「當孩子再大一點時,需要學的不再只是請和謝謝,而是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成人的關係,」理察.卡爾森提醒。 比如說,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娘面說她很醜,媽媽可在事後告訴小孩,不一定要當場、馬上把所有的感覺講出來,如果只想說給媽媽聽,附在耳邊說就好。 也要教小孩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問小孩:「如果別人也這麼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麼說。也提醒小孩,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 假如是口出惡言,則可用引導式的問句和他討論,「你一定要用這個字嗎?」、「要不要換個字來形容你的感覺?」和小孩討論他的情緒感覺,教他、建議他用使其他文雅有禮的字,會比純然的斥責更有效。 如何教小孩說好話? 網路上曾有個笑話,一個每天要騎腳踏車送小孩上課的媽媽,有一次為了小孩的一句話興奮不已。原來,是小孩在上學途中,附在她耳邊說:「媽媽,你內向賢淑。」過了好多天,她才搞清楚,原來是小孩發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駛」說成「內向賢淑」,但已經讓媽媽高興好幾天。 也有個剛剛喪夫的妻子,每天以淚洗面。有一天,4歲大的女兒居然對她說:「媽媽,你不要再哭了,爸爸如果知道了會很難過,他喜歡看你笑。」她這才驚覺到,自己該振作起來。 的確,小孩的讚美或好話,常常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幼教專家都建議,教小孩從小說好話,不只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關懷人、安慰人的能力。 當然,父母的身教還是最? 垠n的,如果爸爸媽媽常講好話讚美人,小孩的嘴巴也比較甜。如果父母嚴苛批評,小孩也難說出好話。 除了身教,父母也可善用童書繪本。因為繪本裏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他們的同理心、同情、憐憫與愛心,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的能力。 誠如斯賓賽所說:「禮儀訓練最終的目的,是要向孩子傳遞出『對人的需要關心以及學習合作』的精神。」從基本的打招呼問好,到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或更進一步的說好話讚美人,都是培養孩子學習文明禮儀的好方法。